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活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24 17:12:23
大学生活论文

大学生活论文第1篇

作者:刘鑫 肖洒 吴笛 单位:西昌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对于学习,大学生自主意识和刻苦精神在逐渐削弱,学习计划和自我控制计划难以实施,逐渐形成一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学习态度。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与专业倾向就业是大学生最感忧虑的问题。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面临着不可逃避问题。大学生总面临许多选择——是追逐理想,还是接受现实;是考研继续深造,还是马上就业;是出国留学,还是考公务员……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几者之间没有最好的,也没有所谓最合适的[2]大学生对就业的各种态度与做法比较均匀。有选择随波逐流的,但比重不大,占2%,表明这类同学在面对就业问题时,没有主见,对自身也没有清晰的定位,持逃避和不积极的态度。其中选择在大学期间多考证的与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的旗鼓相当,均占23%;选择一边工作,一边创业的最多(占30%)。面对就业压力,不管是多考证或考研、公务员等,拥有自己的目标,并在有限的大学生涯里,努力去准备,切实去完成,这显示出大多数学生还是持一种积极的姿态。就业问题和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存在一定的关系。表2表明了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程度以及对自己就业方向的想法。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比较满意(占67%),这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很大的关联。但不是所有满意自己所学专业的人就希望从事与专业相应的工作,其中有30%的大学生希望从事与本专业相应的工作,有37%的大学生希望从事其他专业工作。这样的态度大部分取决于自身价值取向和社会导向。还有33%的大学生并不满意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容易导致大学生消极对待专业学习。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不可避免。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又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面对诸多问题,大学生须明确就业形势,从自身出发,立足当下,积极为能够合理就业做好准备。在大学的学习中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包括性格、兴趣、能力、自身优势与局限等;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就着手对职业进行规划,认知自己的专业,结合各种职业的特点和所需的知识条件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定位与准备,从而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择业观。面对容易产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如焦虑、自卑、怯懦、抑郁等,大学生应正视自己,积极面对,而对于学校教育,应该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大学生恋爱动机与爱情因素当代大学生向往着美好的爱情但在恋爱的观念、心理、情感和行为方面又存在诸多不良现象。表3表明了多种恋爱动机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其中寻找生活伴侣占到35%,说明此类学生面对爱情比较理智同时也比较现实,他们基本上具备正确的恋爱观,能够理性的引导爱情,也会正确的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他们把恋爱当成生活的快乐,同时把爱情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动力,他们相信恋爱不仅使双方进步,也能使双方更好的成长。以积累经验,体验人生为恋爱动机的大学生占33%,丰富生活,排遣寂寞的占17%,这两类学生没有正确的恋爱观,恋爱成为他们排遣寂寞,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证明自己价值和魅力的占9%,他人影响占4%,在现在的大学生活中,恋爱成为一种时尚。由于目的性不强,缺乏认真的态度,把恋爱当成一种精神上的补偿,这种恋爱观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还有2%的同学出于经济目的,常常以对方的家境、父母的职业以及地位等为前提条件。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在爱情观方面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其中不端正的恋爱动机也不占少数,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进取精神,心思没能用到学习上,内心空虚,使他们盲目地投入其中。因此,大学生就更需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应该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大学生认为维持爱情最重要的因素比例。坦诚、信赖、尊重、忠诚、宽容这些因素所占比例比较均匀,其他因素只占少数。维护爱情的重要因素都得到大多大学生的共同认可。此外,在谈到爱情的标准时,大部分学生认为爱情应以感情为基础。但以金钱、外貌、气质等为基础也是很多大学生爱情的考虑条件。尽管多数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很正常,但对爱情的信任度上,占7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爱情可信度不高,毕业意味着分手,很难走向婚姻。并且各自的文化知识层面、接受教育程度、道德观念、对现实社会的了解、认识和对未来的计划等方面的不同也是影响大学生恋爱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生活态度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大幅提高,物质得到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同时,也出现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增加,贫富分化,社会结构不断调整。近年来遍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冲击,许多社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这些环境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更多方面和更深程度的困扰。表4可见,有35%的同学感到学习压力很大,此类学生是由于学习动机过强的原因造成。对自身学业期望过高,同时自尊心过强,缺乏对自身学习能力恰当的估计,因而造成了心理压力大,渴望成功而又担心失败,渴望外在的奖励与肯定。感到自己心理素质差的占29%,而造成心理素质差的原因有:对新环境的适应比较困难,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原因带来的自卑心理,以及自身性格的孤僻。前途渺茫的同学的占28%,一方面是由于当今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没能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规格的要求,就业准备不充分,导致对自己缺乏信心。此外,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明显表现出两大特点:交际范围的日趋扩大和交际方式的丰富多彩[5]。有23%的同学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显示出这部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欠缺。他们生活在集体中难以找到归属感,难以建立自信,长期不能释放内心的情感和压力,很可能会使他们的生活陷入消极状态或产生抑郁倾向,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个人的学习及全面发展。有8%的大学生为家庭关系不和所困扰,还有7%的大学生生活困难和1%的大学生被特殊生活经历所困扰。这部分学生虽然比例不大,但是这些家庭和个人生活经历中出现的问题对于这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人格的完善所造成的影响是较深的,学校和教师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地对待这类问题,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状态应当是对大学生综合的反映。它受社会和家庭影响甚大,同时渗入个人意志与思想。端正对生活的认识,建立建全正确的生活观,是大学生急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应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正确的安排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同时利用好假期生活,以充实的生活状态,合理的规划安排,积极面对学习、就业、恋爱、生活中的问题,打好坚实的基础,建立一个适己的生活观。

学习:大学生在面对学习时,自主意识和刻苦精神在逐渐削弱。他们拥有自己美好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计划和自我控制计划却难以实施。更多的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逐渐形成一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学习态度。就业: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虽然有33%的大学生对本专业不满意,但面对就业压力,他们都有自己的主见和应对办法,展现出一种积极的姿态。爱情:大学生在追求爱情时,展现出一种不成熟的恋爱观。虽然内心对美好的爱情无限的向往,但恋爱过程中,却展现出许多不良动机。生活: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人际关系以及自身心理素质等因素困扰,在学习上缺乏信心,在生活中难以建立自信,由于自身心理素质差,长期不能释放内心的情感和压力,易产生消极情绪和抑郁倾向。大学生的生活观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学习强化学习动机(1)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意义。首先,大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也就是学习的意义,即为什么而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为了以后能更好的就业工作,为了全面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还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应付父母而学习。只有弄清楚了学习目的,学习意义,才能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制定学习目标,从而实现学习目的。(2)培养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大学生应该摆正心态,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因此,大学生就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如此才能实现学习的目的。此外,从侧面分析,大学生还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学校举办的学习活动或者参与一些课外兴趣小组,通过自己动手去了解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和更多的同学、朋友和老师交流,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认知度,也能更好的培养兴趣,甚至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种自学能力。(3)建立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应给自己找到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法而不是抽象的目标。例如,大多数大学生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时,总是很简短的几个字如“努力学习、通过考试、拿奖学金”等,但正是由于如此简短的几个字,令大学生都很难坚持,仅仅只是一时的冲劲儿罢了,毕竟只是几个简短的字,太抽象,缺乏具体的实现步骤和行动。行动是靠思想和意识支撑的,那么大学生在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时,可以分别给自己制定一些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而且都应该包括具体的实现规划和步骤,也就是具体应该怎样去做才能达到这些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如:给自己制定一份书面计划。以如何通过英语四级为例,例如:为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突破某个英语难关,那么每天应该记多少个单词,做多少篇听力或者阅读练习,以此来为达到这个具体的目标而努力。有了一些具体的实施步骤,才能按照计划行事,才能坚持到底,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建立具体的学习目标,而不只是抽象的暂时性想法而已。经历不同的历练过程,大学生才会慢慢探索出学习的意义,分析出在达到目标前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取成功感。加强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健康教育(1)大学教育应该充分正视和重视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转变。很多大学生刚入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心理难免会有种孤独感,失落感。兹此原因,学校可以通过入学教育、班团活动、心理教育等课程或机会,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和辅导。在这段时间里,辅导员应该常到新生的寝室和他们谈心,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动态,如有问题,以便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困难。任课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大学与中学教学的差异性,作好教学方法上的过渡和铺垫,并多展开问答活动。(2)开展心理卫生和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尽量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展一些心理卫生和健康教育的课程或者讲座,让大学新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和趋势,以便他们在面对自己的思想和心理各方面的转变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应该成立固定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具有这方面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心理老师。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特有的节假日或纪念日,如“5.25”这类具有特定意义的日子开展一些大型公开的心理咨询活动,以此来帮助大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更好地调节自己的状态,转变心态,然后很快融入到新环境中,高效率地开始新阶段的学习。明确就业形势大学生的视野已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了解社会新动态,就业新形势。通过这些方式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把握,市场经济的走向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明确从事本专业还是择业。如今,劳动力人口供大于求,表明就业压力大,由于全球性经济危机,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诸多原因表明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更应该通过新闻联播关注社会动态,通过经济频道了解市场经济,从而来明确就业形势,更好的进行就业取向。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择业观(1)就业心理准备。大学生应该分析自己的就业心理,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现在,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会对即将踏入社会,面临就业而产生焦虑、恐惧、自卑、自负、依赖、从众、挫折和嫉妒的心理。那么,对于这样的顾虑,大学生应该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面对就业压力表现出积极的心态,多查阅就业方面的书籍,了解社会动态,咨询老师一些相关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要扎实学科基础[7]。(2)合理的定位。大学生应该树立劳酬匹配、自主竞争、面向基层就业和树立终身学习的择业观。如今,很多大学生不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而是盲目的去找工作,当遇到挫折时,就消极,甚至一蹶不振。其实,这些问题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去合理面对这样的误区。因此,大学生就必须放平心态,真正想清楚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真正找到一份自己既喜欢又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学校应多开展职业规划课和成立专门的就业咨询处。

通过这样的机会,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的建议,让他们走出自我定势。并且可以让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进一步的了解,对以后的就业道路有更清晰的认识。树立健康的恋爱观(1)明白爱情与人生的关系。爱情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大学生需要爱情,但应该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样才能给自己的爱情赋予真正的意义。(2)明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学业为爱情奠定扎实的基础。(3)明白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很多大学生在谈恋爱时是一时的冲动,没有长远的考虑,也没有想想以后。恋爱是婚姻的前奏,因此在恋爱前应该考虑好是不是有走下去的信心和基础。打好爱情的基石,才能修筑漂亮的婚姻殿堂。发展健康恋爱行为大学生谈恋爱应该言谈文雅,而不是矫揉造作;应该行为大方,而不是装腔作势;应该平等对待,而不是抬高自己,低压对方;应该理智行事,而不是冲动做事。培养爱的能力和责任(1)勇敢表达爱和接受爱。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或者喜欢自己的人,通过自己的理性分析后,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这是一种接受爱的能力。当然,前提是要理性分析,准确判断,而不是一时冲动,盲目决定。(2)敢于拒绝爱。大学生当遇到自己不想得到的爱情时,应该果断、理智的拒绝,而不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定。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要敢于说“不”。(3)发展爱的能力。如果大学生理智地接受了一段爱情,那么就应该对这段感情负责任,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并且在遇到矛盾时,要冷静处理,而不是按自己的脾气秉性想怎样就怎样,如此,只能使情况更糟。所以为了使爱情之花永开不败,就要培养正确的恋爱观,选择适合的对象,培养理智的行为方式,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爱的责任,发展健康文明的恋爱心理与行为。学习生活进入大学,大多数大学生会发现大学的学习和高中的学习完全不同。大学的学习相对于高中,更自主,由自己安排的时间会更多。那么,这就需要自觉性,需要自己去合理安排时间。除了平时上课学好专业课的知识以外,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充电,广泛涉猎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拓展知识面,做到全方位发展。课余生活大学阶段除了上课时间以外,还有很多空余时间,那么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课余时间,去好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例如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社团,参加党组织、团组织以及相关的班委会和学生会。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而且还能锻炼自身能力,发展人际关系。假期生活对于大学生而言,一个有意义的假期,不在于真正去完成了什么任务,而是在于收获了什么,在于假期中的经历是否让自己成长了。假期,大学生可以走出校园,去感受社会。首先,应该制定一个假期计划;然后,注意劳逸结合;最后,进行总结。(1)做志愿者。大学生可以在假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去一些贫困地区支农、支教、支医,了解当地的经济情况,体验艰苦生活。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在短时间内,不仅帮助了需要扶持的对象,而且因为亲身经历,还能更深的感触,能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生活,能更加发奋图强,更好地去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2)实习。大学生可以充分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真正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深入了解国情、民情,也能很好的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习,大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职业世界,从而慢慢适应社会。在经历这样的实践后,大学生才会更好的取舍自己所学和所需要掌握的东西,能更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达到学习、实习双丰收的目的。

大学生活论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大学生消费观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保护环境的优良风气,加强我国公民努力培养健康的、合理的、合法的、合乎理性的消费观念。高校是灌输及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它能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及内涵

(一)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在我国的发展阶段是处于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的过渡性发展阶段之中。生态文明是当今社会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社会文明之后出现的,侧重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是人们在改造和影响自然的过程中,尤其是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带来严重后果之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以及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反思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与新的生存方式。

(二)内涵

生态原本是生物学的概念。但至今的生态早已突破单单生物学的范畴,延伸到各种学科之中,如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等等,逐渐形成了一种边缘学科。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提出了“五位一体”。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是他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并还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从而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科学等各方面各领域的发展有着不可缺少性。

三、当代大学生的厉行节约美德传承不足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和各种价值观的入侵以及西方拜金主义的参透腐蚀,校园文化主流价值逐渐变成多元化,“超前消费 、过度消费、盲目消费”已逐渐成为了高校学生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耕种着相互攀比消费的享乐主义。当代大学生中(特别是男学生中)流行着摆桌子过生日大吃大喝造成食物浪费并任意挥霍钱财;女学生们为追求时尚和相互攀比而不断更新废弃尚能使用的物品、衣服。还有的土豪学生为了炫富挣面子,一掷千金购买奢侈品等等。这种错误的价值观把生态文明歪曲了,让人无法体会到身陷处境,面临着生态文明的危机。因此只有把生态文明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学生们转变错误的价值观并让学生们认识到浪费、奢侈、享乐的危险性,让他们努力培养成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当代与后代的公平公正、合理、合法、合道德的、和谐共存的发展,加强学生们的追求道德最高目标的信念及以人类长远利益为崇高目标的价值观的培养。

四、解决措施

(一)加强学生们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文化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

改革开放的近四十年之中我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容光焕发的面貌、社会经济在雨后春笋式的发展,但总体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到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彻底解决完温饱问题,一小部分人还受着挨饿,所以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勤劳俭朴在我国没有过去式唯有进行式。

(二)贯彻并加强科学社会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育来形成大学生判断各种思潮和现象的思想武器

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掌握对事物采用哲学的分析方法,利用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判断各种思潮和观点,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学生们一定要培养自己通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的敏锐观察力。

(三)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德育教育之中,从而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随着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相击相溶当中,我国国民道德、素质一直处于滑坡状态之中。再加上我国的教育模式,一向注重的是学业成绩,因而德育教育一直被忽略着。所以把生态文明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各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养成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素质的大学生。

(四)加强生活化教育和形象化教育

对于学生浪费问题根据学生们的易于接受心理来采取具有生动化、生活化、形象化的措施。还可以利用流行的微信视频制作功能来让同学们亲手制作一些环保、宣传警示广告视频制作等。

总之,生态文明素质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必须加强生态文明与大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格,营造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大学是传授知识,解读现存社会现象并探索未来世界的殿堂,建设和谐的大学生态文化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更是学校本身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整个社会走向生态文明的需要。大学生们作为高知识分子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D].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 .谈治国理政[D].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冯刚.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校建党与思想教育,2013.

[4] 赵胜营.“五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参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

大学生活论文第3篇

1.德育过程重“智”轻“育”。在中国,“知识形态”的道德教育依然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知识成为道德教育主要的材料。而道德教育过程变成接受、理解道德概念、原理的过程,传授和学习德育课程的过程。这客观上导致学校德育目标只讲究“关于道德的知”,以便在考试时外显出来。因此,衡量学校德育质量评判只能是以升学率、优秀率作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考试分数、学业成绩等一系列的被量化的科学数字成为衡量学生道德素质的准绳。这种道德教育理念忽视了教育内容的多重性、多样性,重智育轻德育成为一种常态现象,其导向性的失误也导致学校道德教育方向出现偏差,最终出现学校道德教育,成了一种单调无趣而又机械乏味的理论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其作用和效果明显弱化。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受压抑,情感生命的成长被忽视,使得学生产生了逃离道德教育的心理倾向。虽说在道德教育中,向学生进行道德知识传授原本无可厚非,也非常有必要,但如果仅靠单纯的知识灌输,就自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最终只会让道德成为一件“摆设品”。

2.道德教育“专人工作化”。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德育作为“专项工作”,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并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德育工作者,而且德育“专人工作化”便成了一种流行的趋势影响至今。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将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加以突显,同时也潜在地将德育工作加诸某些特定的人群,而忽视整个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德育作用。就道德教育本身而言,理应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但德育被“专人工作化”后,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德育似乎就成了德育工作者的专项工作,与其他教师毫不相干。而且,德育课教师或道德教育主任在“专职”角色意识影响下势必产生“专权”意识,这愈使得“非德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敬而远之,认为道德教育不再是“我”的责任,客观也造成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分离。通过“专人工作化”来加强道德教育的初衷非但没有实现,反而使道德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德育没人再“多管”,教学不再“传道”。

3.教师队伍存在失范行为。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在学校德育中承担当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但因受西方腐朽思想和市场经济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行为,如有的教师存在较为严重的功利心,甚至有的教师为满足自身生理、心理需求而走上犯罪歧途。作为本应教书育人、率先垂范的教师出现失范行为,更直接加剧了学校道德与生活的割裂、学校德育道德性的缺失和功能的萎缩,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困惑,使得学生不听其道、不信其行,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4.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是我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过,当前学校德育仍采用课内教学这种单一形式,学生很难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即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联系了生活,但因课时以及固定化、程序化的课堂内容所限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受到极大限制。因而,这种统一化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因材施教的进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道德学习过程中无法与自身的生活相关联,道德只是作为外在的、冰冷的知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无法内化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建构生活化的学校道德教育路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人为本”作为现代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过程中,要自觉主动以人为本,把人的道德生活、人的道德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人本精神,切实确立“人”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包括:身心全面发展即知、情、意、行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把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将培养受教育者独立人格和个性作为优先追求的目标,即既要追求全面发展,又要突出个性发展。作为德育工作者,除了依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将国家、社会提倡的合理主导性的道德规范、原则、准则系统地传授给适龄学生,还要在德育工作中创设道德冲突,自觉地在道德生活中运用它维护自身合理利益,进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需要和道德信念。

2.优化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道德环境是道德教育的助推剂,因此,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软文化环境与硬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诗意的生活,使道德与生活“情景交融”,在潜移默化中使人高尚、纯洁、奋进。一是强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通过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净化,赋予校园的景观、设施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师生的心智。二是强化校园精神环境建设,大力营造和弘扬符合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风、教风、校风,展现学校师生精神面貌,激励和熏陶广大师生,凝聚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共识。三是强化学校制度环境建设,逐步建立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制度,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总的来说,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就是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学校,引导学生在这个充满诗意、富有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去交往、去实践、去生活,开创美好的人生,让学生一进校园就能感悟文明、接受熏陶、怡情励志,在“润物无声”中陶冶自身品德。

3.切实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的力量极为显著,为此必须着重教师道德建设。一要激发教师道德教育的主动意识和自觉性。每一个教师不管其在学校教育中身兼何职,都必须努力奉行在所有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因为“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学校中的每一偶发事件都孕育着培养道德的可能性。”二要唤起教师道德教育的热情。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激情与责任感,切实关心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从事学生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讨提高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成长为具有较高道德影响力的教师。三要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师德建设。青年教师是祖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力量中坚,学校要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相关要求,积极开展符合青年教师成长特点的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加强对年轻教师培养和岗前培训力度,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同时,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让年轻教师既成为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又成为争做师德建设的“标兵”与“楷模”,成为学生德育的“标杆”和“榜样”。

4.组织生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思政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是增强课堂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一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寻学生道德需求与教师德育的共鸣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索问题,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多思考、科学辨别和认识社会问题,做课堂的主人,做自己道德践行的主人,逐步提高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要创设生活情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坐而论道”虽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一大传统,但鲜活的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更鲜明、更生动,更容易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也是学生道德形成的根本途径。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锤炼,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班团队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访问、义务劳动、法制宣传等,通过大胆鼓励学生将学校课堂习得的知识亲身投入到实践中去感受、去检验、去强化认识,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大学生活论文第4篇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堪忧,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经常发生,大学生道德素质不断受到社会质疑。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基础》课程,但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难以保证。例如,在去年曝光的河南大学生高考代考事件就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考试诚信问题;多所高校表示困难学生获得助学贷款并顺利毕业后存在拖欠还款等不诚信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社会中的不诚信风气

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困境的宏观环境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满足着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各种需求,但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错误思想,这种错误思想造就了市场混乱,制假造假、违法经营行为时有出现。近年来相继发生“瘦肉精”、“毒奶粉”、“彩色馒头”、“地沟油”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表明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些丑陋的现象对国家,对社会,对全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个别大学生唯利是图的思想和急功近利的心理,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诚信教育脱离实际

诚信教育脱离实际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困境的本质原因。道德教育有三个来源,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显性的,具有直接性和显著性,但当前的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具有超现实性,道德目标设置过高,与社会现实存在巨大差距,脱离生活的诚信教育使学生不能从内心形成道德认同,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学生从小接受道德高于金钱教育,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会接触到一些错误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使之感到困惑、焦虑和彷徨。同时,教育者的教育与教育者本身行为的矛盾也会导致这种冲突,例如扮演教育者角色的老师和家长常常在生活中出现不诚信行为,这种不诚信行为和近乎神圣的道德教育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学生从小建立的道德观如巨厦崩溃。

3.制度性监督机制缺失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社会监管的不足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制度性原因。在中国,诚信道德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也就是在一种封闭的生产关系、人员流动很少的社会条件下形成起来的,在这种历史大环境下,诚信问题不会成为突出普遍的社会性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际关系开始变得紧密、广泛、复杂、频繁,在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关系里,传统的约定俗成对人的行为约束是有限的,当维系诚信的传统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力,而社会尚未建立或健全与市场经济所匹配的各项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诚信缺失现象便会出现在各个领域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终究是从道德到道德的教育形式,道德行为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诚实守信者的利益也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

(二)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经验借鉴

在美国,大学生诚信教育不是纯粹的道德教育,而接近一种规范教育,诚信教育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而越发关注生活中的各种诚信行为,对学术研究、考试、还贷等具体行为规定了具体细致的标准,使学校的总体要求能够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在日本人看来,道德行为可以直接地归结为“诚”的行为。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不单纯依靠道德课进行,而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使道德思想渗透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梅原猛就曾提出应该进行心灵的教育、独立尊重的人格培养,把不撒谎作为最起码的道德原点。在瑞士,诚信作为现代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例如《瑞士民法典》规定,诚信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原则。在德国,国家建立完善的信用监管体系,每个公民拥有一套信用信息档案库,用以记录个人信用行为,个人信息档案库伴随公民一生,使得诚信教育脱离了宣传感化的空洞,成为一种实在有效的制度育人形式。从上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十分重视生活实践,其德育生活化为我国诚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一是重视渗透。重视通过隐性教育、学校环境、宗教活动来渗透诚信教育,注意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诚信内容,通过环境渗透使学生在诚信环境中受到熏陶,并使其内化为学生品质;在专业教育中进行诚信渗透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诚信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渗透教育体现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整个学校和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渗透是一种自然融入的过程,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二是重视志愿者服务。培养服务意识是德育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对于学生提高诚信意识意义重大。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加强对社会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让同学们了解人与人相处中诚信的重要性,了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这样就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提供一个大环境。三是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在美国的学校内,随处可见校训、校旗、历任校长的照片等等。同时学校经常带领学生参观与诚信教育相关的纪念堂、图书馆、博物馆,以正面的社会和历史环境教育学生。

二、德育生活化在诚信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诚信教育的目标贴近生活

诚信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二是使学生掌握诚信行为规范,三是使诚信德性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一是增强诚信意识。诚信意识是主体通过自觉、主动地参与诚信道德实践活动,经过一系列的内化而逐步形成的,这种意识从根本上说,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自省与反思,增强自身诚信意识。二是掌握诚信规范。诚信规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以诚信为行为标准的规则范式。个体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因此,大学生诚信规范的培养应当放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完成,脱离社会生活的诚信规范是一座空中楼阁,毫无现实意义可言。三是养成诚信习惯。诚信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时间的诚信行为后养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诚信习惯行为已经脱离了意志的约束和限制,表现为一种不经意的自然行为,实际上诚信习惯是一种行为惯性,这种行为惯性依靠大量诚信行为累积而成。这些诚信行为只能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当代大学生崇尚务实,目标越贴近其生活,就越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也容易达到所期望的状态和水平。因此,诚信教育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社会等关系,选择能为普通学生接受,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目标。道德目标既要体现崇高性、超然性,又要体现可行性、现实性;既关注国家利益,又考虑人的现实生活需求,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二)诚信教育的方法突出实践

诚信教育需要理论指导,但更需要实践体悟。一方面,“诚信教育课需要思想理论指导”,这要求我们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加强诚信道德理论指导,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职业生涯指导课中应当将诚信教育作为专题教育内容。这些专门的理论课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诚信道德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将诚信作为自己立身立命的基础,使诚信道德内化为行为习惯,坚持将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事的首要原则。学校在开展诚信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多地运用谈心式、感染式的方法,强调学生主动、积极、互动地学习,使学生将诚信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用心体悟诚信在生活实践中的意义。另一方面,诚信教育需要生活实践。一是要将校园作为重要实践课堂。学校应当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广泛地开展主题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主题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诚信道德品质实践外化的重要场所。主题社会活动形式可以是诚信承诺书、诚信榜样宣传、诚信征文活动、与诚信相关的党团日活动、诚信事迹展览等。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资源和传播优势,在校内营造良好的诚信道德氛围。二是要将社会作为重要的实践课堂。学校要组织大学生广泛地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进行参观学习和调查研究,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诚信的内涵,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提高诚信觉悟。

(三)诚信教育的环境形成系统

一是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实践诚信的表率。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担负着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要想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效果,教师首先要做到诚信为人,起到诚信表率作用。首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在大学生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辅导员的行为时刻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辅导员的行为举止和教育导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其次,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因此专业课教师的行为是否诚信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真正做到“德艺双馨”,身教重于言教,良好的身教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夯实诚信教育的基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过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成功需要依托中、小学诚信道德教育。因此,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否则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就会基础不牢,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未成年人处在人生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诚信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对未成年人诚信道德教育要在充分研究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将未成年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利用各类资源、环境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高校应当将大学生诚信教育放在制度框架中进行,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记录内容应包含学习行为诚信、经济行为诚信、生活行为诚信、择业行为诚信等,这些行为评价应当与大学生素质测评及奖学金评比、研究生推荐、学生干部选拔、入党考察及各类评优工作挂钩。诚信档案建设是一种重要的制度教育,通过建立目标、设定方案、制度内化、评价教育等方法进行教育,不断地提醒着学生在学习、生活、择业等各方面坚持诚信做人。

三、结语

大学生活论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闲暇生活 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不仅表现为一种技术现象,更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以“无网不入”的触角结结实实地网住了象牙塔,网络文化业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尤其是闲暇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大学生休闲娱乐提供了重要工具,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客观地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各种影响,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及主要特点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将其定义为“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网络文化具有如下几个与传统文化不同的特点:

(一)开放性。多彩斑斓的网络世界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系统,既无空间也无距离,连接着全球的人类,使超地域的文化沟通变得简单方便。有人形象地说:“Internet要把全球一网打尽”。

(二)虚拟性。网络通过互联形成了一个几乎可以找到现实社会的一切东西的虚拟空间。形成了“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任何人都可以不分民族、种族、国籍、性别、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和交流,而且,相互交往的人在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对话者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隐匿性的文化氛围在网络文化中司空见惯。

(三)便捷性。计算机网络将全社会紧密联结在一起,将地球缩小了,将时空拉近了,极大了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实现了通信的瞬时化、生产的自动化,“方便快捷”成为网络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你只要坐在一网的计算机前,简单地通过键盘或鼠标就可以方便地浏览信息,收发信息,收发邮件,传递影视、图像、声音、文字等资料,网络信息的与传播速度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四)综合性。网络犹如一个信息的海洋。信息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极大地丰富和拓宽的人们的视野,但网络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也充斥其中。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积极影响

1、满足大学生对休闲信息的需求

网络是一个容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反馈直接的信息传播媒介,它开拓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宽了他们认识世界和掌握知识的渠道,也为满足大学生对休闲信息的需求提供了现代化手段。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国内外时事,了解生活消费信息,了解时尚和流行,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又能为实际生活做指导,从而为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闲暇方式

网络使人们接触到的是一个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生存世界,网络文化就是通过文字、高清晰度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方式进行组合传播,为大学生提供一份丰富的娱乐文化大餐。通过网络,任何人都可以以各种方式随时参与并尽情地体验人与计算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式娱乐。在这个不存在现实利益的虚拟空间里,大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或玩网络游戏,或听音乐、看电影,或写博客、与人聊天,一切皆由自己主宰,从而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抑制或无处发泄的心理情绪尽情抒发,舒缓紧张感,减轻压力,放松身心,调剂生活。

3、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

与人交往是大学生闲暇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活动。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E-mail、QQ、BBS、BLOG是当前大学生最常用的四大网络交流工具,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畅谈生活的感悟,宣泄情绪,抒感,发表见解等等。由于网络交往的便捷性、隐蔽性、平等性和广泛性,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信仰的人都可以轻松自由地进行交流,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篱,也没有长者权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并且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思想和感情交流。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消极影响

1、诱导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趋向低俗化

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性(sex)”、“” (nude) 、“成人”(adult) 、“女人”(women) 、“” (naked)及“色情”(erotic)都是许多网站使用频繁的关键字。“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此外,暴力信息也是潜伏在网络文化花园中的毒蛇。在网络中,一些暴力图片、暴力影视、暴力游戏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和吸引力。而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抗诱能力和自控能力都不强,网络上纷繁复杂的色情、暴力信息容易诱导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从而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趋向低俗化。

2、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导致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淡化

网络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它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但是在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直接交往,而是形成人-机-人的交流模式,这种人机交往可以以屏幕为界面回避各种不适与矛盾。因此,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以各种方式毫无顾虑地与各类朋友畅所欲言,在网上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他们就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而消极对待缺陷的现实世界,从而疏远了同学之间的直接交往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也减少了与家人的沟通,从而造成现实生活中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人际关系的淡漠,甚至还会产生孤独、苦闷、压抑、害怕与人直接交流等情绪。

3、滋长人的懒惰性,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由现实休闲转向虚拟休闲

鼠标一点,风光无限的网络世界给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赋予了多姿的色彩,丰富、详实的信息资料,悦耳的音乐旋律,生动的影视图像,新颖刺激、魅力无穷的网络游戏等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自己的闲暇时间都用于上网,由现实休闲转向虚拟休闲,成为恋网一族。于是他们懒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懒于进行体育健身,甚至出现了通宵达旦、逃课上网玩游戏这样的“泡网一族”,“就像被某种魔力吸附在网络上一样,有的学生沉迷于网吧;有的则三五成群的去网络上CS,残忍的杀对手;有的则成群结党的在传奇、天堂等游戏中孜孜不倦的PK,……在网络这个虚幻世界里,不少大学生在重复着‘兴奋投入遗憾郁闷自责重蹈覆辙麻木’这么一个过程”,最后的结果是,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使许多大学生荒废了学业。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高校必须正视其消极影响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高校要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应用和管理,大力建设科学、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让校园网络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大学精神的阵地。

(二)加强网络德育。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生活产生了各种影响,这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一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德育观念,改变传统德育手段,使学生不断增强对网络文化的分辨能力、免疫能力及抗诱能力,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他们去过健康、高雅、文明的休闲生活。另一方面,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网。网络德育不单是学校的事,家庭、社会也是一支重要力量。家长要提高网络知识水平,及时地教育引导孩子科学、合理、适度地运用网络,同时社会职能部门也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严密监控和检测互联网,加强网络信息的过滤,净化传播内容,规范网络行为,以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拥有健康的、高质量的闲暇生活。

(三)加强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教育和引导。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进而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正确地选择闲暇活动,把闲暇活动作为促进身心愉悦、健康及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使大学生自觉正确地使用网络,使网络更好为自己的闲暇生活服务。另外,学校要注重用各种健康丰富的活动引导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对闲暇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自我评价的能力”,促使沉迷于网络虚拟休闲的“恋网一族”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营造健康科学的闲暇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相光.网络文化对广州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2003

[2]姬东琪.十年目睹怪现状之大学数字生活

大学生活论文第6篇

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价值观教育也是如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以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的价值事实不断说明、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关注、研究、分析、创设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情境。正如有学者在谈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所指出的:“要选取大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要紧密联系大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展开情感教育、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中理解体会出其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从而自觉地与自身的观念、行为进行对照比较,不断改正错误观点和不良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行为。”[7]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建构必须置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考虑。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是具体实施教育模式的程序性规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在把握模式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对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基本操作过程的一种程序性规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确定具体目标

如前所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目标主要包括:启发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情感、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传播等三个方面。这三个目标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总体目标要求。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进而确定相应模式的具体目标。比如,如果我们以“公正”作为教育主题,构建大学生“公正”教育的生活化模式,这一模式的教育目标就可以确定为启发大学生关于公正的价值认知、培养大学生关于公正的价值情感和推进大学生践行和传播公正思想。

(二)分析生活背景

分析生活背景就是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同主题和目标,具体分析这一教育主题及大学生相关思想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了解大学生关于教育主题的相关生活经验和认知状况。其中,尤其要关注和分析在大学生生活中及大学生内心可能存在的价值冲突。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群体的构成及其利益取向复杂多样。可以说,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各种价值冲突就更加无法避免。这一现象必然会反映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而社会生活中以及大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是高校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重要的资源。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和价值教育必须在学生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价值冲突对于大学生体认文化的多元化,确立主体性的价值评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8]。析生活背景是进行生活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设计具体教育内容、选择具体教育方法、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比如,以自由平等作为教育主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自由平等的生活化教育模式,教育者就要分析大学生自由平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大学生关于自由平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状况,以及其中可能的价值冲突。

(三)设计教育内容

设计教育内容就是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同主题和目标,深入挖掘和分析与教育内容相关的生活性教育资源和生活性教育素材,实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设计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目标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才能保证所要教授的思想品德规范是富有生命力和充满生命气息的,而不是僵死的概念、教条或其他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东西”,“才能和受教育者已有的经验建立密切的联系,才能激起共鸣”[9]。同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取材于生活,尤其应该努力挖掘一些受教育者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染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尤其是要尽可能多用身边的人和事说明、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使大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空泛的道理,而是可感可触、可亲可信的。事实上,在大学生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并不鲜见,用大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价值观思考和共鸣。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下,发现和选择恰当的事例,来充实和丰富教育内容。总之,教育内容设计应该坚持科学性与生活性相统一,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教育内容生活化,与大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相融通。

(四)选择教育方法

选择教育方法就是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按照教育目标相契合、与教育内容相协调的原则,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和确定具体而有效的教育方法或方法组合。教育方法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选择具体的教育方法,既要坚持那些被实践证明的至今仍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等,也要积极探索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新方法,如网络教育法、隐性教育法等。还可以积极研究并大胆地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的成功方式和方法,如价值澄清法、社会行动法等。此外,由于教育方法总是与相应的教育载体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方法可能同时需要多种教育载体。比如,媒体隐性教育方法[10],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者隐去教育者的身份和态度、立场,借助专题化的新闻信息、大众化的媒体活动和故事化的媒体作品,以及吸引大众参与的大型社会活动等,借助情节化的故事和主人翁的心灵表白,间接、渗透式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隐性教育。这种方法就同时利用了传媒载体、活动载体、语言载体等多种载体。因此,在选择教育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分析和选择与教育方法相匹配的教育载体。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应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力求做到教育方式结合现实、融入生活。

(五)开展教育活动

开展教育活动就是具体教育过程的展开,即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利用选择的教育方法,借助恰当的教育载体,将经过设计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模式从理论形态向具体教育实践的转化,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活动的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引导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模式的具体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因教育主题的不同会有所区别。但不同主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模式的具体实施,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影响,其中心工作就是组织好各种具体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不管开展什么活动,作为教育者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共性要求:一是要精心策划与组织各种活动,如确定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团体的规模与结构、确认活动方式、对可能存在的活动障碍的预处理等;二是要切实将教育活动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三是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实效,防止为了活动而活动,追求表面热闹与繁荣;四是要使教育活动,尤其是实践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六)评价教育效果

大学生活论文第7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无疑被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创新观念被人们理解接受并且服务着人们的日常工作于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的必要课程,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授课形式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导致学生已经很难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同时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思维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缺乏实用性

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并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伴随着生活化的到来以往的教育内容很难适用并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育信息的滞后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脱离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现如今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其实践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确保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

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相应措施

(一)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只有真正的实践于外界的大环境后,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自主生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才能真正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想更好的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实践机会与条件,以此来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获得理想的成果,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为重要。高校之所以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无疑都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但是伴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许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大学生进行真确的自我评价,积极调整心态,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解决择业难的问题。其次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工具。大学生作为多媒体时代的领军人物,更是花费了许多时间在互联网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动态,通过网络平台更好的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三)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连接

要想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生活化,在确保教育理念、内容的改革基础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紧密连接是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学生的精神文化。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首先要帮助学生将他们认为不可实现的理想转变为现实,其次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