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历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1 10:29:32
历史论文

历史论文第1篇

在讲授式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把更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极力压缩课堂互动时间以便于自己讲授。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的“容器”。众所周知,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教师讲授多少就能接受多少,相反是要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知识解构,然后再形成建构。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摒弃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通过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在创设问题情境中需要注意,问题是包含在情境中的,情境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进行,要能让学生形成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先以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谈谈对的认识,然后用幻灯出示林则徐的照片,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提出问题“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由此而引入林则徐虎门销烟板块的学习。在这节课中,教师并不是直接向学生讲授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历史,而是以林则徐这一人物为背景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阅读教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极大,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已经习惯了向学生讲授知识,担心在课堂中让学生探究无法让学生理解知识。其实,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摸索,才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这样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点,教师则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新文化运动教学中,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思路,以问题“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等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促进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其次,在组织学生讨论中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进行精讲。如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中对问题“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的解析,要在引导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它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应用丰富体验

历史课程和生活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多地向学生传授书面知识,所以在教学中也就很少将历史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众所周知,历史是研究人类过去的事情的,这就自然和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而将历史和生活隔离开来,不仅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历史观的形成。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历史和生活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后应用历史去分析社会生活。以北伐战争为例,它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间的合作、生活中同伴之间的合作,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北伐意义出发来进行分析。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历史观来分析历史。如在内战烽火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只有国家统一才是最大目标,也可由此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结语

历史论文第2篇

一、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内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实,阅读历史教材的前提条件,教学中对教材尚无明显注释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释。

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随课堂教学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行划定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的地区。课文中虽然无这样完整概括,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已经画龙点睛了。当然,有些历史概念不是一、二句活可以说清,如“门户开放”政策,要知道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美国要分享侵略权益,美国向六国提出照会的内容是“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其影响是美国侵华政策新阶段的标志,使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把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概念。

有些概念忌表面解释。如“1991年是辛亥年,这一年的革命是辛亥革命”。

这样解释缺乏概念内涵,无法形成真实意义的历史概念,必须在《辛亥革命》一章教学完成后,进行归纳概括,形成完整正确概念。

二、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

历史发展的困果性是历史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历史条件是相互联系的。

波兰史学家托波尔斯基指出“社会中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因果论原理因而也成立了论述世界规律性的基幢。故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偶然的,一定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诸因素”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事件就是“诸因素”的结果。

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传播,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路易十六的挥霍无度,第三等级人们处境艰难等等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789年爆发了。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这是历史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但许多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社会革命,无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结果,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共同的根本原因,即王朝的专制统治(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主要表现为美利坚民族与英国的民族矛盾,但同时存在英国殖民压迫掠夺(生产关系)与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美国独立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中学教科书中,原因常常不是开宗明义提出的,其代名同很多,“历史背景”、“目的”、“条件”、“前提条件”、“形势”等,但准确地说也是有区别的。

“历史背景”应包含所有方面的原因,“形势”则侧重具体原因,客观原因,“目的”是主观原因,“条件”是客观原因,“前提条件”是主要原因。也有把“导火线”、“借口”认作原因的,但借口与历史事件的发生在理论上不一定有因果关系。”中山舰事件”是打击、排斥共产党,篡夺革命领导权的借口,它不是进行反革命的原因。

历史教学中重视因果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重视对历史事件发生后有关问题的分析

每一历史事件都会对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重大历史事件后有关问题的判断和评价,主要包括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历史意义、局限性、危害等。性质是某一历史事件区别于其它历史事件的根本属性,对历史事件作出定性分析,是揭示事件本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革命任务、领导阶段、历史功绩、结果等方面的具体史实归纳揭示出来的。

“经验教训”是对事件发生过程中或胜或败作客观分析,总结发现的。胜利了的有胜利原因,总结出经验;失败了的有失败原因,总结出教训。有的事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就要实事求是。“以史为鉴”就是要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意义”是对历史事件的正面评价,主要包括历史地位、作用、影响、功绩等。有的历史事件同时具有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要结合中外历史来理解。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胜利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历史意义。

“局限性”是历史事件表现的不足之处,往往是由时代、社会、环境等方面制约事件的结果。局限性是潜伏着的,很难被人为排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地具有两重性,在革命的危机时刻,它的软弱妥协性就表现出来,导致革命失败,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危害”是历史事件本身产生的副效应,即消极影响,它削弱历史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近代史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无不是丧权辱国,加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危急。

历史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问题,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经过正确的评估、总结,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历史。

四、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和习题新编的高中历史教材增加了前言、引语和思考题。前言在每章开始部分,对本章内容作提示,分析背景,阐释难点,揭示重点,引导深层次的思维,是导读文章,可以指导教学,《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加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章前言里有“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同外国侵略者保持‘和好’才能维持统治;而西方列强也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只有通过清政府,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侵略权益。”这段话深刻阐明了1861年清政府建立总理衙门,1862年中外反动派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60年代起中国的海关被英国人控制达半个世纪等现象的基本原因。。

引文或引语,是原始史料,增加教材信息量,有利思维扩展和散发,史料与思考题结合妙趣横生,史与论有机结合。如《戊戍变法》一节中引梁启超《戊戌记》一段:“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呜而起,日哺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荆”引文旁边的思考题称:梁启超这段话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对“举国欢蹈”你是怎样理解的?思考含有深度和广度,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回答。

“人人封章,直达于上”可以判断是“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才有的现象。已是在当时参与上书的只能是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举国欢蹈”也只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庆幸自己参政,对旧制度进行改革。“举国欢蹈”不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具有全民性。恰恰相反,维新运动由于脱离人民群众而告失败。

历史论文第3篇

任何一件事情,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开始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呈现一堂高效的历史课,教师要学会在一堂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课前故事设置悬念导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伐无道,诛暴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秦始皇“扫六合”、统一天下开始讲起,讲到秦始皇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封建强国,这时可以设置悬念。通过这样一个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故事,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了起来。通过这样的故事悬念导入新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更为高涨,也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新的知识。注意力集中了,对课文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自然也就更为深刻。

2.抓住时机进行历史故事讲述

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一定要和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相结合,在学生兴趣与好奇心最为强烈的时候推出课程的内容。在进入课堂10~20分钟之后,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和难点也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解决。例如,在进行“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的讲解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概念的解释,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越来越糊涂。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当时我国沿海的一部分地区被外国人占领的故事对概念进行阐述,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教师讲起来也更加轻松。初中历史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单调,教师如果可以抓住时机进行一些历史故事的讲述,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初中历史课堂也可以活跃起来了。

3.教师要用语言魅力再现故事

历史是一门严谨而科学的学科,教师在讲课中一字一句的差异都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偏差。而历史故事的讲解更需要讲解者在表情、语言以及动作上的生动与熟悉,只有声情并茂,才能够将聆听者带入故事里的情景,让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可以适当带有自己的个人情感,讲到历史英雄人物时可以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情绪,而讲到奸臣贼子时可以表现出厌恶和痛恨的情感。善恶分明,可以将学生的价值观引向正确的方向。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历史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以免误导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魅力将历史故事完美地呈现到课堂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动人的故事里学习知识,学习道理,分明善恶美丑。

4.课末总结故事吸引学生兴趣

历史论文第4篇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建立都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不存在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与否都将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教师就要当好组织者,形成“巧问质疑、以疑促思、讨论点拨以及教学互动”的教学特色。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一些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和交流,然后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只要条件具备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参与度也就会大大的提高了。其中,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的最佳途径。小组合作一般可以安排为4~6人,采取同桌或者前后同学组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的热情,让学生在合作中各抒己见。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梦幻超级大国》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补充和说明。”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能增长他们的知识,又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间合作探究的精神,而且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渲染气氛,激起共鸣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用饱含情感的言语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安排课堂的结尾处:辛亥革命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已去,也深刻地表明,辛亥革命所依赖的资产阶级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最终还是被袁世凯等人窃取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斗士们愈挫愈勇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新中国的新纪元。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能够早日得以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历史论文第5篇

关键词:马克思必然诺思选择一致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更,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将经过一系列必然阶段走向共产主义。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一种“历史必然论”。远在马克思之前,世界历史上就出现过不少有名的“必然论者”,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的信徒在很短时期就占领了从印度起到西班牙止的广大地带。十九世纪以来,由于“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也成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必然论”者。有人认为,历史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社会活动的参加者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并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历史归根到底由人“选择”所决定。美国经济学家诺思发现了马克思理论的一些缺陷,他在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社会结构和经济、政治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合理选择”的结果。不同的“选择”形成了不同的制度结构。“历史必然论”没有为人的“选择”留下余地,所以不能合理解释纷纭复杂的社会历史。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后记中,诺思批评马克思说:马克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没有认识到(西欧)“经济增长并不是必然的”。我们把诺思的历史观称为“历史选择论”。历史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还是取决于人的“选择”?容易看到,象近代西欧的稳步崛起和几千年来中国长期维持小农社会状态等宏观历史现象,很难说是由某些偶然因素造成的,应当认为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但是另一方面,人们也明明认识到,一些具体事件,包括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中国的“”),它们并不完全根源于一般社会生活条件,可以说主要是政治领袖“个人选择”的结果。在当时的环境下,政治领袖完全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结果历史就会与实际过程大不相同。从这一观点看,历史就取决于人的“选择”。可见,历史现象中既有完全必然性的事物,也有取决于人的选择的事物,所以“历史必然论”和“历史选择论”都包含有部分真理。也许我们可以借用黑格尔的思想,把“正题”和“反题”中正确的成分统一成为“合题”,从而得到全部真理。

二、历史并不完全是必然的

我们知道,人们在行为(活动)前大都有一个思考和选择的过程,不同的“选择”或决策,行为结果大不相同。人们活动影响的范围,主要取决于活动者在社会等级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古代一个农民的活动范围往往不超过其出生地周围10公里,所以其决策和活动的影响十分有限;现代人联系和交往的范围虽然已经大大扩展,但普通百姓的决策和活动至多也只能影响他的家庭、亲朋和与其交往的少数人,很难对社会或“历史”有什么影响。地位显赫的政治人物(历史人物)就大不相同了,他们的活动大都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决策和发动“”,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生活,可以说大大“改变”了历史的进程;美国总统克林顿曾经否决已被国会两院表决通过的不再给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法案,这一决策也影响到千千万万(中美两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因而也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科学的历史理论,应当对“个人选择”的作用和影响予以说明。借用“机会成本”的概念,也许有助于说明人们如何作出选择。人们在决策时都要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经济学把这一比较和决策的过程称为“权衡取舍”。在“权衡取舍”时,人们往往不仅要对某一选择的直接成本和直接收益进行比较,而且还要在不同选择之间(不同选择的代价之间,不同选择可能的收益之间)进行比较。显得经济学把作出一种决策时被迫放弃的那些选择中那个最好的选择(所能得到的收益)称为“机会成本”。简单地说就是“成本就是为了得到而必须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并不是实行某种决策所实际付出的成本,而只是一种放弃了的可能性。社会运行中都有许多难以确定的变量,实际情况很象多人对弈或打牌(博弈论),最后结果不仅仅将取决“行为人”单方的愿望,还却决于“相关人”的反应,所以人们在作出决策时就需要对情况发展的可能性作出估计;另外,即使已经发生的情况,人们收集的信息也往往是不完整、不确切的,所以在作出“选择”时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片面性,事后看来人们并没有作出最好的“选择”。

总之,“选择”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当几种决策的“机会成本”差不多相等时,决策就会发生困难,这时微小的信息差别就会导致决策改变,以决策为基础的行为也就相应发生改变,这样,作为行为结果社会历史,也就不完全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三、常规事件和历史事件

记得一位学者在说明经济学在分析社会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时,把有研究价值的事件分为“常规事件”和“历史事件”(意即“非常规事件”)两类,他认为,在常规事件中,人们的行为大都表现出理性,所以具有较高的可预见性,在解释这些事件上,经济学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历史学家注意的大都是非常规的“历史事件”,在这样的事件中,人们的行为大都表现出很强的“非理性”,以“理性选择”为基础的经济学在解释这些事件上往往就显得无能为力。

这位学者对“常规事件”和“历史事件”的划分是有价值的。但是在“历史事件”中,“非理性”因素也许并不象这位学者设想的那样普遍,经济学看来,在分析人的行为时借助于“非理性”,往往是研究者无能的表现。严格说来,历史事件的真正特殊性不在于人们的行为由“理性”转变为“非理性”,而在于影响人们决策的外部环境变化太快,间隔一小段时间甚至只有几个小时,人们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就会发生很大变化,结果有人很快得到了新信息,决策的“约束条件”增加,他们就根据新“约束条件”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而另一些人却没有获得新信息,仍然根据原来的约束条件决策并采取行动,于是二者就会出现反差很大的举动(行为)。

快速变化的信息在时间维度上流动的速度不同,使历史转折关头表现出许多偶然性。在“历史事件”的研究中,人们很难把握信息传播的时间维度,因而无法用约束条件的变化解释历史过程参加者的行为,于是就把一些不易解释的行为归咎于“非理性”。当然,在历史急剧转折关头,某些人或者某一“社会群体”短时期内作出“非理性”选择也是可能的,因为突发事件往往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情绪就具有非理性的特点,并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当许多人被某种共同的情绪所感染时,群体行为就会大大偏离于“理性选择”。“破四旧运动”中“红卫兵”的许多狂热举动,就与当时特定的情绪感染有关。但是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毕竟很少。阐明历史的因果关系,我们不能过多地求助于“非理性”。

四、“历史合力论”和政治决策的影响

晚年的恩格斯认识到过去对历史过程的表述(历史必然论)过于绝对化,于是提出了一种“历史合力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人都参加了历史的创造,历史是所有人共同作用的过程,是许多作用力合成的结果。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颇具说服力的。它不仅能够解释普通百姓的决策何以很难影响历史,而且还可以解释政治人物的决策何以都对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人的利益往往是相互冲突的,所以其决策也相互冲突,于是一部分人的活动往往被另一部分人的活动所抵消(相互抵消)。

普通百姓的决策之所以很难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正是由于他的活动被相反的活动所抵消。当方向相反的力量相差很大,因而不能相互抵消时,未被抵消的力量就会持久地推动社会向着合力的方向或快或慢运行。由于历史运行的总的方向和动力是无数力量相互拖拉决定的,单个力量对其产生的作用就往往微不足道,于是在历史哲学家看来,它就具有完全的必然性。政治人物的决策和活动却有很大不同,往往并没有一个“相反”的决策和活动能够将其抵消,例如关于“”的决策就不能被任何相反的决策所抵消,于是这些决策和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当然,政治人物的决策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仔细分析这些决策,可以发现它们也都是政治人物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探明特定的约束条件,是阐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键。不过,个人的约束条件往往与许多偶然情况有关,史实撰写者历来十分重视偶然性因素对政治人物决策的影响,在其著述中给予十分突出的位置;但是理论工作者(历史哲学家)对偶然性因素至今还缺乏系统研究(甚至还未受到重视),在探讨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时总愿意用历史必然论予以解释,结果往往出现教条化、公式化倾向。例如,许多人在论述“”发生的原因时,没有看到个人思想的一贯脉络这一历史的“偶然因素”,只从历史宏观环境说明发生的必然性,似乎没有,中国也会发生这一运动一样。这一结论当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五、“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一致性

历史论文第6篇

历史小论文

戏述唐玄宗-------潮起潮落

七(10)班单珊

唐朝年间,有许多人叱咤风云。然而我却对唐玄宗是情有独钟,他那精湛的统治能力,巧妙的用人。唐玄宗为广纳贤人,不惜委屈自己,这都让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贪图享乐而自作自受。

当年的开元时期,可谓是繁荣富庶,毫无疑问,乃唐玄宗的统治优良也。选用姚崇作相,给繁荣又加上了一层必然。黄金搭档在一起当然把唐朝的繁荣体现得栩栩尽致。唐朝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唐玄宗任君期间,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手工业日益发达,丝绸品渐渐出炉,技术高超。它的陶瓷业也不甘落后,奋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业独领风骚。

数千古风云人物,还看唐朝。

人无非此一时,彼一时。唐玄宗也无例外。也许是当时的硕大成就让他过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荣景象,以为这儿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日益的贪图享乐的心理油然而生,杨贵妃又闯入他的视线,无疑这时的朝政如同一本长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杨贵妃却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说。当然他选择了“小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仰慕唐朝那时的风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叹息却成为文章的末尾插曲。

放眼尽观“清朝统治史”

七(10)班曾经

从三皇五帝至如今,中国历经无数荣辱兴衰,中国人民也饱受身心的煎熬。

不论是唐、宋、元,中国的经济、科学都位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可自从明中到清末中国一蹶不振。可见明、清二朝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位高权重的作用。其中清朝政府的统治,对于中国的落后有一种不可推卸责任。

首先明清朝的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开发起着较大的阻力。“八股文”对于清朝文人学士起着较大的阻力。“八股文”对于明清朝文人学士的思想起了一定的阻碍。它像一个牢笼,将文人的思想拘束于一个范围内,将原本胸怀大志,可以成龙的学子们,套上了链索,使他们的文学才华不可展现的淋漓尽致发挥出来。其次,“文字狱”也为中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另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刚开始时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可是,当时西方国家发展速度飞快,逐渐超过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使中国走向落后趋势。

清朝从刚开始,“只留头,不留发”的统治到了最后的灭亡,这是值得他们反思的。当年,清朝刚入关时十分英勇。骑、射、打、猎都是他们的强项,可到后来他们一味的不务正业,奢移成性,最终酿成了清政府的衰亡,毁灭。

从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到亡国之皇溥仪,中国历经了无数的荣辱兴衰,什么割地赔款,火烧圆明园,这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耻辱,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阴影。 论武则天之功过

七(10)班徐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千百年来,历代英豪无不是为了争夺这壮丽山河,从而使人间战火连绵。但一时的太平盛世也使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千百位帝王,有功有过。有的略输文采,有的治理不当,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国法严明。

现代人都将一部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展现在人们面前。如《大明宫辞》就讲述了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的一生。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当时与现在自然有许多对于她的争议。

武则天乃是唐高宗的皇后,因唐高宗生性懦弱,从而武则天逐渐掌管实权,在晚年称帝,并改国号为周。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发展了农业,选拔优秀的贤才,推行唐太宗的政策,进一步的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管理,增强国力。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并没有因为是女流之辈的统治而显得兵荒马乱。这也被人们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爱惜人才,好多贤才名臣都是她破格一时提拔起来的。如当时参加反对武则天的叛军中的骆宾王就是其中之一。武则天也使我国古代历史中科举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武则天也是成为当时太平盛世的关键人物。

不过人无完人,武则天因为了保全王位,废除了太子。但因年老无多用,逐渐掌握得力不从心,使唐朝逐渐有了走下坡路的局势。一些人臣也因当时反对她而被革职,甚至杀头。这些也暴露了她的心狠手辣。

历史终归是历史,后代帝王也为了加强统治,吸取了不少古人的教训。女皇武则天也为中国历史长卷增加了一道风景。无论她的功过多大,但她终究也为后人作出了贡献。

现代的领导人,一心都为了人民的生活着想。就像武则天一样,人都会有过错,无论是战争年代,无论是和平年代。但他们都是为了人民,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走马观花看影视剧中历史走样

七(9)班汤宏涛

历史是神圣的,虽是过去的事,但不容磨灭。而现今的诸多影视剧都违反历史,虽然多了一条“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这些戏说影视剧逐步违反侵犯历史是不正确的。

现今刚刚上映的《少年张三丰》中有一幕,即是张君宝(张三丰)见到了班师回朝的南宋英雄岳飞,即日岳飞就被宋高宗赵构残害。此时是1142年初。即后又上映了一部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其中的主角,苏友朋饰演的张无忌率领朱元璋大军于1368年灭亡元朝,期间张无忌多次拜访朱元璋,期间张三丰还活着,计算一下,这段时间总共是226年,若是活的再长久的人恐怕也不会越过226岁吧,况且还要加上见岳飞前的二十几年及抗元成功的二十几年共有270多岁。还有就是在《封神榜》这部电视剧中,竟将孟子名句“天降大任于私人也,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一话引到了姜子牙口中,当中的殷十娘也说了多句孔子、墨子名句。可要知道《封神榜》的创作原于周武王伐商纣,而孔子、孟子都是几百年后的人了。其中还有一些名句在多部影视剧中都有出现。如对联“同以依桐同望月,笔蹬灯阁各攻书”在《天下第一状师》等剧中有所出现。还有在《九岁县太爷》的各个名联都有自身的出处,如“时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张郎,八月尚赏,赏话赏月,赏桂香”或是“谢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在多部电视剧中就有出现。还有一些电影为了美化主题就刻意美化反面人物,给其美感却改变了历史,如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获奖电影竟将事实事件拍成《女魔头》,里面无恶不作的“女魔头”竟被改成了“可爱天使”,仿佛一切坏事都是迫不得已。

在此仅以个人向广大影视拍摄者们说一句:“不要为了自己的名碌,就改变历史。”

提笔论曹操

七(9)班吴悦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曹操那阴险的心理令人生畏;在京剧中曹操那白脸奸臣的角色在众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一声声笑里藏刀,总让人毛骨悚然。也许是因为他违背了传统的中庸思想,所以背上了奸诈、狡猾的恶名,引来千古辱骂……

“论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么曹操到底是好是坏呢?引起了众人争议。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不是曹操心软怜惜人才,收留了黄盖,怎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上了周瑜的当?

由此上溯,曹操有着一颗爱惜人才的心被世人公认。他不仅爱惜人才,自己也喜爱文学,足智多谋,写出文章朴实而不华丽,精湛而不啰嗦,使得千古闻名的《观沧海》流传至今,成为千古佳话。也许因为他的善于用人,才智博学,使得他成为杰出的军事家、文学家,使魏日益强大。

如果光说曹操善于用人,那我将会说“no”,这个从物也有充满人情味的一面。

好友逝世使得家族破裂,唯一的女儿蔡文姬因父亲亡故被迫远嫁匈奴。为了替好友找到女儿,曹操千方百计,派发使臣远抵匈奴,多次交涉,几经战乱,终于接回了蔡文姬,为好友了却了一桩心愿。怎么又不让人感动?

古今中外,对于曹操众说纷纭,他也以自己独特一面向众人展现着自己,带上一份沉默,一份赞赏,静静地沉静在历史长河之中。 走马观花看影视剧中历史走样

七(9)班汤宏涛

历史是神圣的,虽是过去的事,但不容磨灭。而现今的诸多影视剧都违反历史,虽然多了一条“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这些戏说影视剧逐步违反侵犯历史是不正确的。

现今刚刚上映的《少年张三丰》中有一幕,即是张君宝(张三丰)见到了班师回朝的南宋英雄岳飞,即日岳飞就被宋高宗赵构残害。此时是1142年初。即后又上映了一部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其中的主角,苏友朋饰演的张无忌率领朱元璋大军于1368年灭亡元朝,期间张无忌多次拜访朱元璋,期间张三丰还活着,计算一下,这段时间总共是226年,若是活的再长久的人恐怕也不会越过226岁吧,况且还要加上见岳飞前的二十几年及抗元成功的二十几年共有270多岁。还有就是在《封神榜》这部电视剧中,竟将孟子名句“天降大任于私人也,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一话引到了姜子牙口中,当中的殷十娘也说了多句孔子、墨子名句。可要知道《封神榜》的创作原于周武王伐商纣,而孔子、孟子都是几百年后的人了。其中还有一些名句在多部影视剧中都有出现。如对联“同以依桐同望月,笔蹬灯阁各攻书”在《天下第一状师》等剧中有所出现。还有在《九岁县太爷》的各个名联都有自身的出处,如“时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张郎,八月尚赏,赏话赏月,赏桂香”或是“谢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在多部电视剧中就有出现。还有一些电影为了美化主题就刻意美化反面人物,给其美感却改变了历史,如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获奖电影竟将事实事件拍成《女魔头》,里面无恶不作的“女魔头”竟被改成了“可爱天使”,仿佛一切坏事都是迫不得已。

在此仅以个人向广大影视拍摄者们说一句:“不要为了自己的名碌,就改变历史。”

论“镜”

七(9)班蒋倩茹

我国古代唐朝时期,唐太宗在魏征死去后,十分痛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是唐太宗对魏征人格的评价,以“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

镜子可以正衣冠。每天我们站在镜子前面,面对着镜子,发现自身的不足,加以补充、修饰,男的装饰得英俊潇洒,女的打扮得花枝招展。让自己充满信心,迎接新的一天的开始。镜子让人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若是一面古“镜”,让我们时刻牢记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古代的帝王都知道一句话——“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难道我们现代人还不能理解吗?清朝末年,由于我国的农业、工业、军事等方面的落后,八国联军才会肆无忌惮地一直打到当时清朝的首都。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大力发展科技,加快前进的脚步,否则历史的悲剧将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同样的道理,“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学海之中,认真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经常以考试为标准进行知识掌握的检验。通过考试,也可以知道各人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因而,我们的家长往往是以分数、以名次来衡量自己的孩子的。每次都以最优秀的成绩来看孩子们。但到最后还是少不了家长的棍棒教育。这也是人的一面镜子及这面镜子对人的作用。

镜子让人更美,让我们更加勤奋地学习,让国家更加强盛。

运河的辛酸泪

张慧

京杭古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是我国劳动人民最伟大的创造之一。然而,这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的运河,它的诞生却使人民流干了血泪。

这条古运河始凿于春秋末。规模最大的一次开凿是隋炀帝时期,隋炀帝为了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征调了民工200余万继续开凿运河。民工们没日没夜地开凿运河,使民工们死伤惨重,人们也因此开始反对隋王朝的统治。

京杭大运河的凿成,名义上是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实则是隋炀帝为了下江南,为了显耀自己,隋炀帝哪顾百姓的安危。风风火火地游江都,苦的还是百姓,地方官为了讨好皇帝,搜刮民脂,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运河是无辜的,相信当时有很多百姓恨透了运河。错不在运河,而是隋炀帝错用了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是件好事,然而是隋朝的腐朽害了百姓。

隋后,运河成为了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一条商业河流,河畔上栽种的杨柳,青青的河水,也使运河成为了游览观光的好地方。运河在隋朝时使全国经济下滑,而现在,运河以自身的力量在弥补,它南水北调,让南北的商人方便经商。

运河自诞生以来,几多欢喜几多愁。它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年千万流着辛酸泪的人民的控诉词。

评荆轲

古时,荆轲因勇刺秦王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

不过,荆轲毕竟只是一个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

凡事都得搞清前因后果才可下断语,那就再让我们来看看荆轲刺秦王的来龙去脉。

让荆轲刺秦王的是燕太子丹,丹何以要刺秦王?是爱国吗?我认为这非主要原因,他要想保全燕国,富国强兵才算正道。杀了秦王还有秦王的儿子,他会代替其父攻打燕国。太子要杀秦王,主要原因在于报仇。他在秦作为人质时未被秦王礼待,自觉受辱,后逃出秦国,一直都在伺机报仇。其次若秦早灭燕,他这个太子就不能成为燕王,但若杀了秦王,秦不可能立刻攻打燕,太子将有继承王位的时间。有如此三个原因,自然是非杀秦王不可,但谁能担此大任呢?太子“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找到了荆轲。此时的荆轲,由卫国逃至燕,落魄于江湖草野之间,心里恨透秦王。虽然他只是一介书生,然而太子丹看中了他的业余爱好:尚武善剑。杀人不是好干的,何况要杀秦王。

荆轲因此自以为得知已,他也没有看清太子丹的真正用意。

荆轲还曾打算要胁迫秦王订立盟约,他怎么竟忘了秦自开国少有坚守盟约之主?

荆轲的死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

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

我看唐玄宗

七(11)班周姗姗

“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这首诗描写的是开元初年唐朝国民的富庶景象。而唐玄宗使唐朝繁荣,也引领它走向衰败。

开元初年,唐朝民富国强,是世界上的强国。那时文化发展迅速,农业发展迅速,到处一片繁荣的景象。那时有绚丽多姿的唐三彩,有世界闻名的丝绸。那时唐玄宗是一个众人拥护的好皇帝,他勤俭节约,善用人材,这也是唐玄宗引领唐朝走上繁荣的原因之一。

在唐玄宗时期,对外友好往来也十分密切,文成公主出嫁,和同为一家,这些事体现了唐玄宗是一个英明能干的好皇帝,那么是什么使唐朝走向衰败呢?

俗话说红颜祸水,她,杨贵妃,至使唐玄宗不理政事,还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历史称这一事件为“安史之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907年,唐朝灭亡。

在我心中,唐玄宗依然是一个英雄人物,因为他造就了唐朝的繁荣。 转贴于 我看南京大屠杀

七(11)班刘笑

……日军于13日上午11时来到南京国际安全区,在费吴生和另外一位(应该是梅奇牧师)的面前,就杀死了因惊骇而奔跑的20名难民。日军在入城后头几天的烧、杀、奸、掠,有无数的资料可查证,但再没有比已在华传教十余年的梅奇牧师(他当时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的主席)的夫人所写的信更真实了:“上周的惨状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从来没有梦想日本兵会是这样的一群野兽。一星期的屠杀和奸淫,我认为远比所发生过的任何屠杀为甚;除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的惨案可与之相比。他们不仅杀掉能见到的每一个俘虏,也杀了极大数目的老少平民,他们很多人像被猎兔似的在街上被射杀。从南城到下关全城堆积着死尸。”…… 听了这段故事,你肯定会对日本兵的做法而感到非常气愤,恨不得把他们那禽兽碎尸万段,可就是在这个时候,更让人感愤怒的事情发生了。当前几年我国找了许多证据向日本索要给南京大屠杀部分遇难者的补偿金时,却遭到了日本军方的拒绝,声称自己国家没有屠杀南京人,矢口否认做过那件丧尽天良的丑事,根本不可能赔偿钱的。这能不叫人生气吗?更使人气愤的是,他们日本人还把学生的教科书中的那一段事情私自更改了,使现在的日本人不知道当年他们所做所为,导致他们还被蒙在鼓里;即使他们知道了这件日本国的丑事,我想,他们也不会相信的。

现在中国有许多人迷日本的明星、动画片,甚至不惜一切。我就不晓得日本明星有什么好的,唱的歌又听不懂,住的地方又很远,要是想见他(她)还要花很多钱,但又说不定见不到他(她)白跑一趟呢!?对于小孩子来说,喜欢看日本生产的动画片是情有可原的,我不得不承认日本生产的动画片确实比中国生产的要好看,确实让人回味无穷,但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认为日本的什么都是好的,要时刻谨记南京大屠杀的一幕。

最后我只说一句:“南京大屠杀……永不忘的国丧!”

评秦始皇功过

七(10)班朱骁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有的已在地下长眠,可是他们的英雄事迹却永记在人们的心中。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近百年来,这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每个人都持着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虽然秦始皇是皇帝,可是皇帝也是人,不是神,是人都会犯错误,都是有缺点的。就算是神,想必也不一定不会犯错。就像近代革命领导人毛泽东,毛主席晚年时,他也做过错事,可是人们还是照常的爱戴他,尊敬他,并没有因为他的错误而改变对他的看法。

秦国统一六国期间,秦军经常被六国联军打败,无法东进。可是秦始皇并没有慌了阵脚,他对症下药,广泛招纳人才。在战争纷乱的年代,要取得胜利,人才是十分重要。秦始皇废除“逐客令”,重用了人才。诸候各国的一些谋士和人才,也都纷纷投奔秦国,从而壮大了秦国的力量。后来秦始皇又用了一些办法,最终秦便一步步的灭了六国,完成统一六国的心愿。在此之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不得不说他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多年来七国你争我夺的局面,使广大黎民百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诚然,秦始皇也做过错事,他统一六国后,为政残暴,大兴土木,践踏民力,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为了修建它们,秦朝每年役使七十多犯人和奴隶,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些错误都是不可掩盖的。但,难道因为这些就能否定秦始皇统一六国,给人们带来的贡献吗?所以我认为秦始皇虽然看过,可是他的功大于过。

我看岳飞的“呆”

七(10)班李璟

在我国南宋时期,有一个人,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他所率领的部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心为国家效力,人称“岳家军”,可是,就这么一个英明神武的英雄,却被奸臣所害,真是可惜。

那时候,辽和宋的统治都很腐败,人民不断起义。金先将辽灭了,然后再将锚头对准北宋。在1127年,一举歼灭了北宋,北宋皇帝的弟弟赵构逃到临安,建立了南宋,自己登上了皇位。

南宋初年,金兵几次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其中就有岳飞。岳飞几次从金兵手中夺回失地,所以金兵都很怕他。后来,金军又攻打南宋,结果,在郾城被岳飞的军队打败了。因为宋高宗和秦桧与金暗中勾结,他们害怕金兵会对他不利,所以便向金求和,让他班师,并且解除他的兵权。

岳飞知道是秦桧陷害他,可是他仍然要回去,我认为他简直太呆了,居然听信了昏君和奸臣的话,还去送死,要是我,我才不会理会他们,反正军权在我手上,要不投降金军,还好做个大官,要不打败军军,自己做皇帝。而他却自寻死路。

但是,国家就需要这样忠心的“呆子”!

“王安石变法”随想

七(10)班聂雅雯

北宋中期有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就是王安石。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先后实施的新法有:青苗法,即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向农民贷款或谷物,收获后归还,收20%的利息;农田水利法,即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募役法,即改变由居民轮流充当差役的办法,由应服役者缴纳免役钱,政府雇人服役,等等。新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发展了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打击了大、小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激烈反对。1076年王安石被罢免宰相职务。1085年宋神宗死后,新法全部被废除。

由此事产生了我的联想。为何王安石这么好的变法会撤消?哦……我明白了,这事不就像我们当今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一样吗?

例如,有的政府机关,高喊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着想”的口号,却做一些为私人谋利益的事。然而这样使原本为百姓着想的官员被利益所压倒,一起同流合污,促使政府变得昏暗,也使老百姓对政府不再信任。其实,真正造成政府人民两条心的原因就是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复杂的人情网。为了不让社会变得如此狼狈,我要向社会呼吁:机关工作的人员们,请你们醒一醒,揉一揉你们迷茫的眼睛,看一看我们共同的社会变成什么样?我只希望你们真心为老百姓多想一想……

也谈武则天

七(10)班朱靓

自古至今,哪一个皇帝不是男人,哪一个权力大的不是男人。女子则是被看来是最弱的一类。可是却有一位女皇帝在唐朝时,统治了唐朝,那就是鼎鼎有名的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原是唐高宗的皇后,渐渐地掌握实权,晚年称帝,将国号改为周。武则天继位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从以上几点来看,武天的确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可为什么还会有人想叛逆?可能是武则天野心勃勃,但她优秀的统治是放在眼前的,可以对她真正评价的一座桥。

我认为武则天有她的坏处,也有她的好处。中国自古以来就武则天是女皇,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而且她也是很聪明的,就比如用现在历史书上所了解的。武则天很爱惜人才,著名文学家骆宾王参加了反对武则天的叛军,并写了檄文声讨她,让人惊讶的是,武则天不仅不生气,还要想重用他。从这点就可看出,为国家人民的好,不惜被骂,而利用他人。

但可能有人会说,她只不过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有强大的气势,而到处招兵买马,她野心太大了。武则天却到最后也不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其实我觉得,都是唐高宗太无用,懦弱多病,很少理政,当然由皇后即武则天。我就不理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谚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武则天这么能干,后人为什么都不认同。

同样是皇帝,为国家做出过贡献,可为什么只有男皇帝才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而女皇帝却被世人嘲讽?这才让我发现,自古以来都是重男轻女的!

看寇准

七(10)班杨驰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每当听到这首词,我都会想起宋朝宰相寇准。

寇准在历史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他的刚正不阿的性格和超人的肚量使我深深折服。

在公元991年春天发生了大旱,皇上把几位大臣找来了解时政情况,大臣们都说这是老天的安排,没有办法。而寇准却说:“天灾受人祸影响,天气大旱是朝廷执法不公所致。”皇上开始显得有些不高兴,但过了一会儿皇帝问:“你说说朝廷哪些事执法不公?”寇准说:“祖吉、王淮两人受贿,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受贿多只被打了几板子,而祖吉却被杀了。”

寇准对皇上敢于批评,毫不隐瞒,这在当时做官的人中是很少的。寇准虽然对国家忠心耿耿,但他的仕途是崎曲艰险的,寇准为官四十多年,经历了数起数落的折腾,如果没有超人的肚量是很难支持下来的。

有句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不正是寇准的人生写照吗?

可现在像寇准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而现在对“寇准”是需要的越来越多了。如果现在的书记、县委、省长都能够像寇准一样对自己的上司直言不晦,那么我们中国很快就会强盛起来。

寇准能成为传奇人物不正因为他有超人的气量和刚的性格吗?

由《英雄》而想到魏忠贤

七(12)陈奚

《英雄》这部电视中的魏忠贤是明僖宗时的一个大贪官,武功极高,为人极其奸诈。凡是电视,有真必定有假。

魏忠贤本来只是一个无赖,后因欠下别人许多赌债,而逃入宫中做太监。后来因为与皇上的奶妈有了关系,而连升三级,后来一直持政多年。

他既然只是一个无赖,自然文化不高,人品极低,所以当官多年没给人们做过一件好事,坏事倒是做了一天下: 买官,就是帮自己的亲信羽翼买官,让他们帮助自己赚上一大笔。卖官,就是把空缺的官位卖给别人,从中榨取大量油水。后来,他权势熏天,僖宗不免也要让他三分。曾经有人把他的雕像立在大街上,这个人马上就加官。从此,他的雕像四处都是,他也整天笑嘻嘻的。有人曾经喊他九千岁,这个人当然也是马上成为一个大官。他曾对自己讲:九千岁,离万岁只差千岁,为什么没人喊我万岁呢?

杀人更是他的拿手好戏。想杀一个人,只要一个字就可以置那人于死地。曾经有人触犯了他,他用五马分尸的惨刑将那人活活弄死。天下还有谁敢惹他的。大家都听命于他,哪一个大臣给他的钱少了,马上安一个罪名,将人打入死牢,本来就不强大的明朝,经他这么一玩,就更加败了。文臣爱钱,武将怕死,我个人认为他是使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人物。后来崇祯皇帝继位,下令处死魏忠贤,他在逃亡的路上死了。

如今像魏忠贤那样随意杀人的人少了,那是因为世界上有了法制,人们也遵纪守法。可是像魏忠贤一样贪污的人却太多了,那是因为法制不够健全,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腐败,是每个政权的天敌。

谈魏征

七(12)班汤思雅

我很崇敬魏征,因为他直言进谏的精神。这种精神十人之间,则一人有。

魏征是唐太宗的最著名的谏臣。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君王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我理解认为:听听大家的见解,善听正确的见解才能明,而相反只听信个别人之话就是暗了。唐太宗听后,也非常赞成。

公元626年时,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不发。唐太宗很生气,训斥了魏征,而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得到鱼,但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征兵?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事后,唐太宗又重新下了诏。这事件,让我感到魏征充满一颗赤热的爱国心,面对唐太宗的严厉训斥,他并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这也不由使我想到当今的社会了,有许多有钱之人用钱压迫人,而一些老百姓却不敢告到有关部门,为什么?怕老板开除,怕自己的生活不安定,怕……,这么多的怕,那为什么魏征没有怕呢?他冒死也说真心话,我们哪点如他?有些人为了讨好他人,睁眼说瞎话,唉,为什么?

后来,唐朝的经济更加繁荣了,政治也很安定,但就在643年,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很悲痛,新自为他撰写了墓碑的碑文,说魏征死了,他也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不能使社会败在腐败者之手,从今起,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祖国的栋梁之才吧!努力! 影视与历史

七(12)班朱雷

历史人物犹如星空中的星星,多而美丽。这些犹如宝石吸引着各大导演。现在已经有不少历史轶事被搬上了荧屏。

就拿前段时间中热播的《大汉天子》来说,剧中的汉武帝年轻有为、血气方刚,正值年少气盛的时候,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刘彻在历经磨难后登上帝位,在其间还穿插了一段,汉武帝刘彻对念奴娇的爱情,直到登上帝位娶了陈皇后之后,还对其念念不忘。剧中还有东方朔,这个历史上的大文豪,在剧中摇身一变,变成一个摆卦摊的神算子,并得到了当时窦太后的青睐,历史变换的这部电视连续剧,不禁令人哭笑不得。

我哭的是五千年的文明竟被践踏的如此不堪。

我笑的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导演的“别具匠心”,难道去掉这些,电影就没人看了吗?电视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同小可,我喜欢看历史连续剧,东方朔的深谋远虑,汉武帝的英勇沉着,窦太后的善使奸计,为了权力可以不惜牺牲一切……历史真是复杂,人心真是令人不可理解,尤其是皇室的人,个个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就是为了钱,我想,二十一世纪好,和平安定,人人平等,有法律的维护,不必天天为触动无法而杀头的事而担心……

读《水浒传》有感

历史论文第7篇

历史小论文

戏述唐玄宗-------潮起潮落

七(10)班单珊

唐朝年间,有许多人叱咤风云。然而我却对唐玄宗是情有独钟,他那精湛的统治能力,巧妙的用人。唐玄宗为广纳贤人,不惜委屈自己,这都让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贪图享乐而自作自受。

当年的开元时期,可谓是繁荣富庶,毫无疑问,乃唐玄宗的统治优良也。选用姚崇作相,给繁荣又加上了一层必然。黄金搭档在一起当然把唐朝的繁荣体现得栩栩尽致。唐朝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唐玄宗任君期间,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手工业日益发达,丝绸品渐渐出炉,技术高超。它的陶瓷业也不甘落后,奋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业独领。

数千古风云人物,还看唐朝。

人无非此一时,彼一时。唐玄宗也无例外。也许是当时的硕大成就让他过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荣景象,以为这儿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日益的贪图享乐的心理油然而生,杨贵妃又闯入他的视线,无疑这时的朝政如同一本长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杨贵妃却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说。当然他选择了“小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仰慕唐朝那时的风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叹息却成为文章的末尾插曲。

放眼尽观“清朝统治史”

七(10)班曾经

从三皇五帝至如今,中国历经无数荣辱兴衰,中国人民也饱受身心的煎熬。

不论是唐、宋、元,中国的经济、科学都位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可自从明中到清末中国一蹶不振。可见明、清二朝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位高权重的作用。其中清朝政府的统治,对于中国的落后有一种不可推卸责任。

首先明清朝的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开发起着较大的阻力。“八股文”对于清朝文人学士起着较大的阻力。“八股文”对于明清朝文人学士的思想起了一定的阻碍。它像一个牢笼,将文人的思想拘束于一个范围内,将原本胸怀大志,可以成龙的学子们,套上了链索,使他们的文学才华不可展现的淋漓尽致发挥出来。其次,“文字狱”也为中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另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刚开始时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可是,当时西方国家发展速度飞快,逐渐超过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使中国走向落后趋势。

清朝从刚开始,“只留头,不留发”的统治到了最后的灭亡,这是值得他们反思的。当年,清朝刚入关时十分英勇。骑、射、打、猎都是他们的强项,可到后来他们一味的不务正业,奢移成性,最终酿成了清政府的衰亡,毁灭。

从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到亡国之皇溥仪,中国历经了无数的荣辱兴衰,什么割地赔款,火烧圆明园,这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耻辱,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阴影。

论武则天之功过

七(10)班徐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千百年来,历代英豪无不是为了争夺这壮丽山河,从而使人间战火连绵。但一时的太平盛世也使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千百位帝王,有功有过。有的略输文采,有的治理不当,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国法严明。

现代人都将一部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展现在人们面前。如《大明宫辞》就讲述了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的一生。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当时与现在自然有许多对于她的争议。

武则天乃是唐高宗的皇后,因唐高宗生性懦弱,从而武则天逐渐掌管实权,在晚年称帝,并改国号为周。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发展了农业,选拔优秀的贤才,推行唐太宗的政策,进一步的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管理,增强国力。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并没有因为是女流之辈的统治而显得兵荒马乱。这也被人们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爱惜人才,好多贤才名臣都是她破格一时提拔起来的。如当时参加反对武则天的叛军中的骆宾王就是其中之一。武则天也使我国古代历史中科举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武则天也是成为当时太平盛世的关键人物。

不过人无完人,武则天因为了保全王位,废除了太子。但因年老无多用,逐渐掌握得力不从心,使唐朝逐渐有了走下坡路的局势。一些人臣也因当时反对她而被革职,甚至杀头。这些也暴露了她的心狠手辣。

历史终归是历史,后代帝王也为了加强统治,吸取了不少古人的教训。女皇武则天也为中国历史长卷增加了一道风景。无论她的功过多大,但她终究也为后人作出了贡献。

现代的领导人,一心都为了人民的生活着想。就像武则天一样,人都会有过错,无论是战争年代,无论是和平年代。但他们都是为了人民,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走马观花看影视剧中历史走样

七(9)班汤宏涛

历史是神圣的,虽是过去的事,但不容磨灭。而现今的诸多影视剧都违反历史,虽然多了一条“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这些戏说影视剧逐步违反侵犯历史是不正确的。

现今刚刚上映的《少年张三丰》中有一幕,即是张君宝(张三丰)见到了班师回朝的南宋英雄岳飞,即日岳飞就被宋高宗赵构残害。此时是1142年初。即后又上映了一部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其中的主角,苏友朋饰演的张无忌率领朱元璋大军于1368年灭亡元朝,期间张无忌多次拜访朱元璋,期间张三丰还活着,计算一下,这段时间总共是226年,若是活的再长久的人恐怕也不会越过226岁吧,况且还要加上见岳飞前的二十几年及抗元成功的二十几年共有270多岁。还有就是在《封神榜》这部电视剧中,竟将孟子名句“天降大任于私人也,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一话引到了姜子牙口中,当中的殷十娘也说了多句孔子、墨子名句。可要知道《封神榜》的创作原于周武王伐商纣,而孔子、孟子都是几百年后的人了。其中还有一些名句在多部影视剧中都有出现。如对联“同以依桐同望月,笔蹬灯阁各攻书”在《天下第一状师》等剧中有所出现。还有在《九岁县太爷》的各个名联都有自身的出处,如“时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张郎,八月尚赏,赏话赏月,赏桂香”或是“谢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在多部电视剧中就有出现。还有一些电影为了美化主题就刻意美化反面人物,给其美感却改变了历史,如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获奖电影竟将事实事件拍成《女魔头》,里面无恶不作的“女魔头”竟被改成了“可爱天使”,仿佛一切坏事都是迫不得已。

在此仅以个人向广大影视拍摄者们说一句:“不要为了自己的名碌,就改变历史。”

提笔论曹操

七(9)班吴悦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曹操那阴险的心理令人生畏;在京剧中曹操那白脸奸臣的角色在众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一声声笑里藏刀,总让人毛骨悚然。也许是因为他违背了传统的中庸思想,所以背上了奸诈、狡猾的恶名,引来千古辱骂……

“论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么曹操到底是好是坏呢?引起了众人争议。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不是曹操心软怜惜人才,收留了黄盖,怎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上了周瑜的当?

由此上溯,曹操有着一颗爱惜人才的心被世人公认。他不仅爱惜人才,自己也喜爱文学,足智多谋,写出文章朴实而不华丽,精湛而不??拢?沟们Ч盼琶?摹豆鄄缀!妨鞔?两瘢?晌?Ч偶鸦啊R残硪蛭??纳朴谟萌耍?胖遣┭В?沟盟?晌?艹龅木?录摇⑽难Ъ遥?刮喝找媲看蟆?nbsp;

如果光说曹操善于用人,那我将会说“no”,这个从物也有充满人情味的一面。

好友逝世使得家族破裂,唯一的女儿蔡文姬因父亲亡故被迫远嫁匈奴。为了替好友找到女儿,曹操千方百计,派发使臣远抵匈奴,多次交涉,几经战乱,终于接回了蔡文姬,为好友了却了一桩心愿。怎么又不让人感动?

古今中外,对于曹操众说纷纭,他也以自己独特一面向众人展现着自己,带上一份沉默,一份赞赏,静静地沉静在历史长河之中。

走马观花看影视剧中历史走样

七(9)班汤宏涛

历史是神圣的,虽是过去的事,但不容磨灭。而现今的诸多影视剧都违反历史,虽然多了一条“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这些戏说影视剧逐步违反侵犯历史是不正确的。

现今刚刚上映的《少年张三丰》中有一幕,即是张君宝(张三丰)见到了班师回朝的南宋英雄岳飞,即日岳飞就被宋高宗赵构残害。此时是1142年初。即后又上映了一部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其中的主角,苏友朋饰演的张无忌率领朱元璋大军于1368年灭亡元朝,期间张无忌多次拜访朱元璋,期间张三丰还活着,计算一下,这段时间总共是226年,若是活的再长久的人恐怕也不会越过226岁吧,况且还要加上见岳飞前的二十几年及抗元成功的二十几年共有270多岁。还有就是在《封神榜》这部电视剧中,竟将孟子名句“天降大任于私人也,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一话引到了姜子牙口中,当中的殷十娘也说了多句孔子、墨子名句。可要知道《封神榜》的创作原于周武王伐商纣,而孔子、孟子都是几百年后的人了。其中还有一些名句在多部影视剧中都有出现。如对联“同以依桐同望月,笔蹬灯阁各攻书”在《天下第一状师》等剧中有所出现。还有在《九岁县太爷》的各个名联都有自身的出处,如“时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张郎,八月尚赏,赏话赏月,赏桂香”或是“谢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在多部电视剧中就有出现。还有一些电影为了美化主题就刻意美化反面人物,给其美感却改变了历史,如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获奖电影竟将事实事件拍成《女魔头》,里面无恶不作的“女魔头”竟被改成了“可爱天使”,仿佛一切坏事都是迫不得已。

在此仅以个人向广大影视拍摄者们说一句:“不要为了自己的名碌,就改变历史。”

论“镜”

七(9)班蒋倩茹

我国古代唐朝时期,唐太宗在魏征死去后,十分痛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是唐太宗对魏征人格的评价,以“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

镜子可以正衣冠。每天我们站在镜子前面,面对着镜子,发现自身的不足,加以补充、修饰,男的装饰得英俊潇洒,女的打扮得花枝招展。让自己充满信心,迎接新的一天的开始。镜子让人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若是一面古“镜”,让我们时刻牢记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古代的帝王都知道一句话——“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难道我们现代人还不能理解吗?清朝末年,由于我国的农业、工业、军事等方面的落后,八国联军才会肆无忌惮地一直打到当时清朝的首都。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大力发展科技,加快前进的脚步,否则历史的悲剧将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同样的道理,“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学海之中,认真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经常以考试为标准进行知识掌握的检验。通过考试,也可以知道各人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因而,我们的家长往往是以分数、以名次来衡量自己的孩子的。每次都以最优秀的成绩来看孩子们。但到最后还是少不了家长的棍棒教育。这也是人的一面镜子及这面镜子对人的作用。

镜子让人更美,让我们更加勤奋地学习,让国家更加强盛。

运河的辛酸泪

张慧

京杭古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是我国劳动人民最伟大的创造之一。然而,这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的运河,它的诞生却使人民流干了血泪。

这条古运河始凿于春秋末。规模最大的一次开凿是隋炀帝时期,隋炀帝为了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征调了民工200余万继续开凿运河。民工们没日没夜地开凿运河,使民工们死伤惨重,人们也因此开始反对隋王朝的统治。

京杭大运河的凿成,名义上是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实则是隋炀帝为了下江南,为了显耀自己,隋炀帝哪顾百姓的安危。风风火火地游江都,苦的还是百姓,地方官为了讨好皇帝,搜刮民脂,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运河是无辜的,相信当时有很多百姓恨透了运河。错不在运河,而是隋炀帝错用了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是件好事,然而是隋朝的腐朽害了百姓。

隋后,运河成为了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一条商业河流,河畔上栽种的杨柳,青青的河水,也使运河成为了游览观光的好地方。运河在隋朝时使全国经济下滑,而现在,运河以自身的力量在弥补,它南水北调,让南北的商人方便经商。

运河自诞生以来,几多欢喜几多愁。它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年千万流着辛酸泪的人民的控诉词。

评荆轲

古时,荆轲因勇刺秦王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

不过,荆轲毕竟只是一个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

凡事都得搞清前因后果才可下断语,那就再让我们来看看荆轲刺秦王的来龙去脉。

让荆轲刺秦王的是燕太子丹,丹何以要刺秦王?是爱国吗?我认为这非主要原因,他要想保全燕国,富国强兵才算正道。杀了秦王还有秦王的儿子,他会代替其父攻打燕国。太子要杀秦王,主要原因在于报仇。他在秦作为人质时未被秦王礼待,自觉受辱,后逃出秦国,一直都在伺机报仇。其次若秦早灭燕,他这个太子就不能成为燕王,但若杀了秦王,秦不可能立刻攻打燕,太子将有继承王位的时间。有如此三个原因,自然是非杀秦王不可,但谁能担此大任呢?太子“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找到了荆轲。此时的荆轲,由卫国逃至燕,落魄于江湖草野之间,心里恨透秦王。虽然他只是一介书生,然而太子丹看中了他的业余爱好:尚武善剑。杀人不是好干的,何况要杀秦王。

荆轲因此自以为得知已,他也没有看清太子丹的真正用意。

荆轲还曾打算要胁迫秦王订立盟约,他怎么竟忘了秦自开国少有坚守盟约之主?

荆轲的死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

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

我看唐玄宗

七(11)班周姗姗

“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这首诗描写的是开元初年唐朝国民的富庶景象。而唐玄宗使唐朝繁荣,也引领它走向衰败。

开元初年,唐朝民富国强,是世界上的强国。那时文化发展迅速,农业发展迅速,到处一片繁荣的景象。那时有绚丽多姿的唐三彩,有世界闻名的丝绸。那时唐玄宗是一个众人拥护的好皇帝,他勤俭节约,善用人材,这也是唐玄宗引领唐朝走上繁荣的原因之一。

在唐玄宗时期,对外友好往来也十分密切,文成公主出嫁,和同为一家,这些事体现了唐玄宗是一个英明能干的好皇帝,那么是什么使唐朝走向衰败呢?

俗话说红颜祸水,她,杨贵妃,至使唐玄宗不理政事,还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历史称这一事件为“安史之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907年,唐朝灭亡。

在我心中,唐玄宗依然是一个英雄人物,因为他造就了唐朝的繁荣。

我看南京大屠杀

七(11)班刘笑

……日军于13日上午11时来到南京国际安全区,在费吴生和另外一位(应该是梅奇牧师)的面前,就杀死了因惊骇而奔跑的20名难民。日军在入城后头几天的烧、杀、奸、掠,有无数的资料可查证,但再没有比已在华传教十余年的梅奇牧师(他当时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的主席)的夫人所写的信更真实了:“上周的惨状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从来没有梦想日本兵会是这样的一群野兽。一星期的屠杀和奸淫,我认为远比所发生过的任何屠杀为甚;除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的惨案可与之相比。他们不仅杀掉能见到的每一个俘虏,也杀了极大数目的老少平民,他们很多人像被猎兔似的在街上被射杀。从南城到下关全城堆积着死尸。”…… 听了这段故事,你肯定会对日本兵的做法而感到非常气愤,恨不得把他们那禽兽碎尸万段,可就是在这个时候,更让人感愤怒的事情发生了。当前几年我国找了许多证据向日本索要给南京大屠杀部分遇难者的补偿金时,却遭到了日本军方的拒绝,声称自己国家没有屠杀南京人,矢口否认做过那件丧尽天良的丑事,根本不可能赔偿钱的。这能不叫人生气吗?更使人气愤的是,他们日本人还把学生的教科书中的那一段事情私自更改了,使现在的日本人不知道当年他们所做所为,导致他们还被蒙在鼓里;即使他们知道了这件日本国的丑事,我想,他们也不会相信的。

现在中国有许多人迷日本的明星、动画片,甚至不惜一切。我就不晓得日本明星有什么好的,唱的歌又听不懂,住的地方又很远,要是想见他(她)还要花很多钱,但又说不定见不到他(她)白跑一趟呢!?对于小孩子来说,喜欢看日本生产的动画片是情有可原的,我不得不承认日本生产的动画片确实比中国生产的要好看,确实让人回味无穷,但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认为日本的什么都是好的,要时刻谨记南京大屠杀的一幕。

最后我只说一句:“南京大屠杀……永不忘的国丧!”

评秦始皇功过

七(10)班朱骁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有的已在地下长眠,可是他们的英雄事迹却永记在人们的心中。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近百年来,这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每个人都持着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虽然秦始皇是皇帝,可是皇帝也是人,不是神,是人都会犯错误,都是有缺点的。就算是神,想必也不一定不会犯错。就像近代革命领导人,晚年时,他也做过错事,可是人们还是照常的爱戴他,尊敬他,并没有因为他的错误而改变对他的看法。

秦国统一六国期间,秦军经常被六国联军打败,无法东进。可是秦始皇并没有慌了阵脚,他对症下药,广泛招纳人才。在战争纷乱的年代,要取得胜利,人才是十分重要。秦始皇废除“逐客令”,重用了人才。诸候各国的一些谋士和人才,也都纷纷投奔秦国,从而壮大了秦国的力量。后来秦始皇又用了一些办法,最终秦便一步步的灭了六国,完成统一六国的心愿。在此之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不得不说他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多年来七国你争我夺的局面,使广大黎民百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诚然,秦始皇也做过错事,他统一六国后,为政残暴,大兴土木,践踏民力,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为了修建它们,秦朝每年役使七十多犯人和奴隶,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些错误都是不可掩盖的。但,难道因为这些就能否定秦始皇统一六国,给人们带来的贡献吗?所以我认为秦始皇虽然看过,可是他的功大于过。

我看岳飞的“呆”

七(10)班李?

在我国南宋时期,有一个人,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他所率领的部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心为国家效力,人称“岳家军”,可是,就这么一个英明神武的英雄,却被奸臣所害,真是可惜。

那时候,辽和宋的统治都很腐败,人民不断起义。金先将辽灭了,然后再将锚头对准北宋。在1127年,一举歼灭了北宋,北宋皇帝的弟弟赵构逃到临安,建立了南宋,自己登上了皇位。

南宋初年,金兵几次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其中就有岳飞。岳飞几次从金兵手中夺回失地,所以金兵都很怕他。后来,金军又攻打南宋,结果,在郾城被岳飞的军队打败了。因为宋高宗和秦桧与金暗中勾结,他们害怕金兵会对他不利,所以便向金求和,让他班师,并且解除他的兵权。

岳飞知道是秦桧陷害他,可是他仍然要回去,我认为他简直太呆了,居然听信了昏君和奸臣的话,还去送死,要是我,我才不会理会他们,反正军权在我手上,要不投降金军,还好做个大官,要不打败军军,自己做皇帝。而他却自寻死路。

但是,国家就需要这样忠心的“呆子”!

“王安石变法”随想

七(10)班聂雅雯

北宋中期有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就是王安石。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先后实施的新法有:青苗法,即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向农民贷款或谷物,收获后归还,收20%的利息;农田水利法,即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募役法,即改变由居民轮流充当差役的办法,由应服役者缴纳免役钱,政府雇人服役,等等。新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发展了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打击了大、小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激烈反对。1076年王安石被罢免宰相职务。1085年宋神宗死后,新法全部被废除。

由此事产生了我的联想。为何王安石这么好的变法会撤消?哦……我明白了,这事不就像我们当今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一样吗?

例如,有的政府机关,高喊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着想”的口号,却做一些为私人谋利益的事。然而这样使原本为百姓着想的官员被利益所压倒,一起同流合污,促使政府变得昏暗,也使老百姓对政府不再信任。其实,真正造成政府人民两条心的原因就是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复杂的人情网。为了不让社会变得如此狼狈,我要向社会呼吁:机关工作的人员们,请你们醒一醒,揉一揉你们迷茫的眼睛,看一看我们共同的社会变成什么样?我只希望你们真心为老百姓多想一想……

也谈武则天

七(10)班朱靓

自古至今,哪一个皇帝不是男人,哪一个权力大的不是男人。女子则是被看来是最弱的一类。可是却有一位女皇帝在唐朝时,统治了唐朝,那就是鼎鼎有名的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原是唐高宗的皇后,渐渐地掌握实权,晚年称帝,将国号改为周。武则天继位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从以上几点来看,武天的确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可为什么还会有人想叛逆?可能是武则天野心勃勃,但她优秀的统治是放在眼前的,可以对她真正评价的一座桥。

我认为武则天有她的坏处,也有她的好处。中国自古以来就武则天是女皇,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而且她也是很聪明的,就比如用现在历史书上所了解的。武则天很爱惜人才,著名文学家骆宾王参加了反对武则天的叛军,并写了檄文声讨她,让人惊讶的是,武则天不仅不生气,还要想重用他。从这点就可看出,为国家人民的好,不惜被骂,而利用他人。

但可能有人会说,她只不过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有强大的气势,而到处招兵买马,她野心太大了。武则天却到最后也不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其实我觉得,都是唐高宗太无用,懦弱多病,很少理政,当然由皇后即武则天。我就不理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谚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武则天这么能干,后人为什么都不认同。

同样是皇帝,为国家做出过贡献,可为什么只有男皇帝才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而女皇帝却被世人嘲讽?这才让我发现,自古以来都是重男轻女的!

看寇准

七(10)班杨驰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每当听到这首词,我都会想起宋朝宰相寇准。

寇准在历史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他的刚正不阿的性格和超人的肚量使我深深折服。

在公元991年春天发生了大旱,皇上把几位大臣找来了解时政情况,大臣们都说这是老天的安排,没有办法。而寇准却说:“天灾受人祸影响,天气大旱是朝廷执法不公所致。”皇上开始显得有些不高兴,但过了一会儿皇帝问:“你说说朝廷哪些事执法不公?”寇准说:“祖吉、王淮两人受贿,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受贿多只被打了几板子,而祖吉却被杀了。”

寇准对皇上敢于批评,毫不隐瞒,这在当时做官的人中是很少的。寇准虽然对国家忠心耿耿,但他的仕途是崎曲艰险的,寇准为官四十多年,经历了数起数落的折腾,如果没有超人的肚量是很难支持下来的。

有句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不正是寇准的人生写照吗?

可现在像寇准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而现在对“寇准”是需要的越来越多了。如果现在的书记、县委、省长都能够像寇准一样对自己的上司直言不晦,那么我们中国很快就会强盛起来。

寇准能成为传奇人物不正因为他有超人的气量和刚的性格吗?

由《英雄》而想到魏忠贤

七(12)陈奚

《英雄》这部电视中的魏忠贤是明僖宗时的一个大贪官,武功极高,为人极其奸诈。凡是电视,有真必定有假。

魏忠贤本来只是一个无赖,后因欠下别人许多赌债,而逃入宫中做太监。后来因为与皇上的奶妈有了关系,而连升三级,后来一直持政多年。

他既然只是一个无赖,自然文化不高,人品极低,所以当官多年没给人们做过一件好事,坏事倒是做了一天下: 买官,就是帮自己的亲信羽翼买官,让他们帮助自己赚上一大笔。卖官,就是把空缺的官位卖给别人,从中榨取大量油水。后来,他权势熏天,僖宗不免也要让他三分。曾经有人把他的雕像立在大街上,这个人马上就加官。从此,他的雕像四处都是,他也整天笑嘻嘻的。有人曾经喊他九千岁,这个人当然也是马上成为一个大官。他曾对自己讲:九千岁,离万岁只差千岁,为什么没人喊我万岁呢?

杀人更是他的拿手好戏。想杀一个人,只要一个字就可以置那人于死地。曾经有人触犯了他,他用五马分尸的惨刑将那人活活弄死。天下还有谁敢惹他的。大家都听命于他,哪一个大臣给他的钱少了,马上安一个罪名,将人打入死牢,本来就不强大的明朝,经他这么一玩,就更加败了。文臣爱钱,武将怕死,我个人认为他是使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人物。后来崇祯皇帝继位,下令处死魏忠贤,他在逃亡的路上死了。

如今像魏忠贤那样随意杀人的人少了,那是因为世界上有了法制,人们也遵纪守法。可是像魏忠贤一样贪污的人却太多了,那是因为法制不够健全,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腐败,是每个政权的天敌。

谈魏征

七(12)班汤思雅

我很崇敬魏征,因为他直言进谏的精神。这种精神十人之间,则一人有。

魏征是唐太宗的最著名的谏臣。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君王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我理解认为:听听大家的见解,善听正确的见解才能明,而相反只听信个别人之话就是暗了。唐太宗听后,也非常赞成。

公元626年时,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不发。唐太宗很生气,训斥了魏征,而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得到鱼,但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征兵?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事后,唐太宗又重新下了诏。这事件,让我感到魏征充满一颗赤热的爱国心,面对唐太宗的严厉训斥,他并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这也不由使我想到当今的社会了,有许多有钱之人用钱压迫人,而一些老百姓却不敢告到有关部门,为什么?怕老板开除,怕自己的生活不安定,怕……,这么多的怕,那为什么魏征没有怕呢?他冒死也说真心话,我们哪点如他?有些人为了讨好他人,睁眼说瞎话,唉,为什么?

后来,唐朝的经济更加繁荣了,政治也很安定,但就在643年,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很悲痛,新自为他撰写了墓碑的碑文,说魏征死了,他也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不能使社会败在腐败者之手,从今起,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祖国的栋梁之才吧!努力!

影视与历史

七(12)班朱雷

历史人物犹如星空中的星星,多而美丽。这些犹如宝石吸引着各大导演。现在已经有不少历史轶事被搬上了荧屏。

就拿前段时间中热播的《大汉天子》来说,剧中的汉武帝年轻有为、血气方刚,正值年少气盛的时候,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刘彻在历经磨难后登上帝位,在其间还穿插了一段,汉武帝刘彻对念奴娇的爱情,直到登上帝位娶了陈皇后之后,还对其念念不忘。剧中还有东方朔,这个历史上的大文豪,在剧中摇身一变,变成一个摆卦摊的神算子,并得到了当时窦太后的青睐,历史变换的这部电视连续剧,不禁令人哭笑不得。

我哭的是五千年的文明竟被践踏的如此不堪。

我笑的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导演的“别具匠心”,难道去掉这些,电影就没人看了吗?电视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同小可,我喜欢看历史连续剧,东方朔的深谋远虑,汉武帝的英勇沉着,窦太后的善使奸计,为了权力可以不惜牺牲一切……历史真是复杂,人心真是令人不可理解,尤其是皇室的人,个个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就是为了钱,我想,二十一世纪好,和平安定,人人平等,有法律的维护,不必天天为触动无法而杀头的事而担心……

读《水浒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