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议论文结构(合集7篇)

时间:2023-02-15 17:18:04
议论文结构

议论文结构第1篇

一、横向展开议论

横向展开议论,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这样展开议论,可以使说理全面,条理清楚。

1.横向展开议论的关键之一是发散性思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关键在于论证思路的确定和材料的选择,即如何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并列的分论点,或者如何找到几个恰当的论据从多角度论证论点。分解中心论点,关键在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运用发散式思维模式,围绕中心论点呈辐射状展开联想,迅速找到合适的若干分论点;通过筛选,确定适合写作的3~4个平行的分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并列式结构模式: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证分论点1:论据+分析论证;

论证分论点2:论据+分析论证;

论证分论点3:论据+分析论证;

结论(照应全文)。

2.横向展开议论的关键之一是提取分论点

那么如何提出分论点呢?主要方法有:

(1)追问类属法,即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针对话题本身,运用横向思维,根据它不同的内涵或外延进行多角度分析。常用的表述方式是“某某,是一种……”。

(2)追问对象法,即从“关涉谁”的角度展开。就是看话题的两端可涉及哪些对象。

(3)追问原因法,即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常用的分论点表述方式是“因为……,所

以……”。

(4)追问办法法,即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主要是追寻解决或达到的方法和途径,分论点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要……就应该……”。

(5)追问结果法,即从“会怎样”的角度展开。主要是回答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意义、作用、价值、影响),常用表达方式是“做到……就会……”。

3.拟写分论点的要求:分而有范,分而有理,分而有序

(1)分而有范:几个分论点应该按同一标准(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扣得住”)

(2)分而有理: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互不包容。(“分得开”)

(3)分而有序:分论点排列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排得顺”)

4.横向展开议论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多角度地观察、分析、认识事物,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全面丰富,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第二,分论点角度要统一,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第三,一般来说,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本无前后之分,但要考虑轻重关系、主次关系、先后关系、时间关系。几个并列分论点的排列顺序一般是从主到次、由轻到重、由浅入深,或按人的认识规律来排列。

形式要一目了然,即每段中心句应在段首。要特别注意的是,避免给人以泛泛而谈的感觉,要注意点题。

5.议论文的写作中,恰当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横向议论的好处

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议论文重在阐明道理,而要说明某个问题,如能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往往可以使议论显得有条不紊,多而不乱。

其次,从议论的力度和效果来看,采用并列式结构往往能使议论气势恢宏,有如重浪排阔,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从而增强议论的说服力。

最后,议论时恰当合理地采用并列式结构,能显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维范围内不同指向的深度开掘,体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

同时,并列式结构是应试作文写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纵向展开议论

如果说“横向议论”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体现并列关系。那么,“纵向议论”就是围绕一个观点,从不同的层面,逐层深入地展开议论,体现递进关系。

纵向议论主要采用层进式结构,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层进式比并列式和对照式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能使文章更灵活,更具有个性化色彩。

议论文结构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即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文章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分析问题(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即运用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部分)、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部分)三个部分(即引论、本论和结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技法指导】

初中现代文阅读对议论文结构把握的考查往往以理清层次的方式出现。具体来谈,我们应了解以下几种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即在论证过程中,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论据和论据之间也往往构成并列关系。如《纪念白求恩》依次论述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对照式即论述中的层或段之间,把两种事物作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如《纪念白求恩》中就用不少人工作不负责任等不良作风,反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总-分-总”式即先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对论点分析、论述,最后归纳总结全文。如《敬业和乐业》总体结构即为“总-分-总”式,开头总起全篇提出论题,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结尾总结全篇。

4.“总-分”式即论述的两部分的关系是先总括,然后再分别论述。如《多一些宽容》第二段就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第一层总述,第二到五层分别谈了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个分说层次由轻到重,安排十分合理。

5.“分-总”式即先分说,分别从几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再总说,归纳出结论。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第二段就是先列举两个事例分述,后归纳总说。

6.层层深入式即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一层比一层深入,各层的排列顺序不能调换。如《怀疑与学问》在开头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然后从积极方面加以论述。

7.起承转合式即开头“起”破题,引出要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先提出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举例进行论证,最后结合实际表达愿望,各部分层次之间过渡自然,转换流畅。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以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内容。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名著改编越改越俗

别做文化“啃老族”

仲 言

社会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羽翼之下,既不去就业更不愿创业,且过着优哉游哉惬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领域,似乎也存在与之相似的“啃老”一族。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不尽如人意;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以至于但凡有点知名度的作品都面临被不断改编的命运。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炎黄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故里;甚至还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历朝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抢。

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故里”之争,也是硝烟弥漫。观音菩萨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和新疆昌吉相争不下;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江苏的宜兴,山东济宁和河南汝南等四省六市(县)争相为“梁祝”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娄烦为争孙悟空故里决定建占地七千亩的“大圣故里风景区”。再比如,各地纷纷兴建或高调准备兴建所谓“唐宋古城”“中华文化标志城”之类,“造城”似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言必古人,艺必古典,是国人比过去更重视传统,还是时下流行复古风?似乎全不尽然。实际上,在这“复古热”的背后,既没强调重温历史、面向未来,也不着眼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取而代之的是盲目依赖传统,在古人麾下讨生活的可怜,厚古薄今,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业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开发,还是一窝蜂式的名著改编,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无端戕害和严重浪费;盲目投资营建各种拙劣假古董的行为,也是文化的无知和谋利的躁动;而无聊炒作西门庆等负面文化,更是一种浅薄荒唐的闹剧。在这里,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淖。

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她代表着民族的过去,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决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十三亿人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

那些靠稀释或颠覆经典制造出来的二手货,那些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无创意和底蕴的伪景观,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为“文化啃老者”创造力贫乏的注脚。啃老注定没出息!只有拿出过硬的文化实绩,才能避免成为那个到处炫耀自己祖先也曾发达过的阿Q。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8月3日)

1.全文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本文的结构特点如何?

议论文结构第3篇

关键词: 结构模式 并列式 递进式 对比式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无论工作还是学习,议论文写作都是非常重要而且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想短时间内写出比较优秀的议论文,熟悉并掌握几种结构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议论文写作常用模式,以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一、并列式

并列式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结构模式,指开篇先亮出总论点,然后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分别对总论点加以论述,也就是说,文章论述的主体部分由并列的几个分论点的论述构成。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开头,充当本段的总起句和中心句,并构成排比,以强化作文的条理性。运用这种结构模式,关键是能对一个总论点从不同的方面来加以认识,并能够并列地分解出几个能说明总论点的分论点。下面以作文《人生之气》的写作提纲为例加以说明。

1.引出论点“人要有气”。

2.分论点一:人要有骨气(事例)。

3.分论点二:人要有傲气(事例)。

4.分论点三:人要有大气(事例)。

5.分论点四:人要有志气(事例)。

并列分论点的顺序可以灵活安排,不过最好还是要考虑并列方面的轻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遵循由主到次的认识规律,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形式上,为了使文章的层次条理更加清晰,可以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前面标上“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表顺序的词语,从而使读者一目了然。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各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并列的几个层次间一定要避免相互交叉,否则在论证过程中极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影响文章的条理性;二是分论点论述之和要等于总论点圈定的范围,如果小于总论点,文章的论证就不够充分,缺乏说服力;如果大于总论点,就容易节外生枝,造成文章偏题甚至跑题。

二、递进式

递进式的结构模式是指遵循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地论证中心论点。形成递进的方法有很多种:从现象说到本质;从可能性说到必然性;从经验说到问题,再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是什么”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递进式结构模式能使问题的剖析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和并列式一样,递进式也需要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不同的是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并列关系,而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为了使文章论证的递进关系更加清楚明确,还可以在各分论点之间加上“不仅……而且……”、“……况且”等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形成过渡,并以此反映并加强各层次间的递进关系。下面以作文《严于解剖自己》的结构提纲为例加以说明:

1.提出中心论点: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2.分论点一: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3.分论点二: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不开刀,就无从去“病”。)

4.分论点三: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熟练运用“递进式”结构模式,要求写作者掌握一定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哲学知识,能在自己现有认知的基础上,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地展开论证,要求写作者思维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方面具有深刻和缜密思维。

三、对比式

对比式的结构模式是指通过对比来论证中心论点。形成对比的项可以是正面和反面、现在和过去、此事物和彼事物、同一事物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等。对比式的论证模式可以使观点在对比中显得更加鲜明。在具体论证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两方面事物加以对比,或者是用一种事物来烘托另一种事物,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因此,写作中通常的做法是对一个方面着墨多些,展开深入重点论述,另一方面着墨少些,只起烘托、陪衬作用。掌握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在相互对比中阐明主张,让中心论点在比较鉴别中得到充分而有力的论证。下面以作文《说“思”》的结构提纲加以说明:

1.生活中的两种人:勤于动脑的人;懒于动脑的人。(态度对比)

2.不同态度的不同结果。(结果对比)

3.不同态度的不同思想根源。(思想根源对比)

4.应学习第一种态度,做勤于思考的人。(结论)

在实际操作中,可采取这样的做法,开篇提出论点,紧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对于一个论点,既可以从正面论述,也可以从反面论述,如果把两方面结合起来,会使文章的论证更透彻、更有力。有些论点适合侧重正面论述,结合进行反面论述;有些论点适合侧重反面论述,结合进行正面论述,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

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也就是论证过程的写作是否具有条理。结构、条理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遵循一定的写作结构模式,以确保文章条理清晰、中心明确。上面我们谈到的并列式、递进式和对比式是三种常见并且容易掌握的写作模式,在议论文写作中,上述结构方式常常交错使用,一般是以某一种结构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这样,既可使行文富于变化,又不会使文章杂乱无章。

参考文献:

议论文结构第4篇

一、总分结构

不管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这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结构。分述部分应围绕总述的中心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下文为学生习作。

去留肝胆两昆仑

感动于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义凛然;感动于林则徐“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一身正气。他们因面对利益的抉择名垂千古,他们因禀承的坚定信念留史丹青,那就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提出观点)

“国家”,如此神圣的两个字眼,让无数忠臣义士毕生顶礼膜拜。国家利益是比个人生命还要重要的重量。国家安危是一条条信念,一句句诺言之间的点滴丈量。(总的议论)

多少热血男儿为国不惜马革裹尸。“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袁崇焕以国家利益为重!……

多少巾帼女子为国不惜一切。那句“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被人吟诵,还记得那个越国女子吗?……(分别论述)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样的绝响依旧时刻在我们胸中回荡。潺潺国之大义,绵绵情之深长,这样的旋律写满了古人的坚定,汇满了今人的誓言。时时提醒我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国家利益重于泰山!(总结)

这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最频繁使用的结构形式,收放自如,便于充实论据,也能做到论点鲜明突出。

二、并列式结构

这种结构是把文章分成若干部分,从若干方面入手,不分主次,并列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或以几个并列的层次来论证中心论点。常常是正文中分论点并列出现,呈三国鼎立的形式。如有的学生用并列式结构,在正文中详写了三个例子: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此种结构形式需要对主题有纵深的分析,将其条分缕析为几种类型或者几个方面、角度等,需要作者具有稍好的事理分析能力。

三、递进式结构

各部分之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通常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文为学生习作。

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

因为无数水滴的凝聚,才形成了广阔的海洋,正是因为海洋,一滴水才不会干涸;因为无数小草的凝聚,才形成了广袤的草原,正是因为草原,一棵小草才能够“春风吹又生”;同样的道理,正是无数的个人利益才组成了共有的国家利益,因为国家利益的存在个人利益才有了更好的保障。因此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并不矛盾,而是统一存在,相辅相成的。(提出论点)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冲突时,我们以国家利益为先。……

以国家利益为先,也要兼顾个人利益。 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三个层次层层深入)

个人利益组成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存在才能更好的保障个人利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维护个人利益,使两者相辅相成。(总结)

递进式结构能使文章严谨细密,说服力强,但要求作者具有较强的逻辑推演能力。

四、对照式结构

把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从而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下文为学生习作。

舍鱼而取熊掌

国家为根,个人为叶。根为一切能源之本,只有根扎得深,扎得稳,叶才能繁茂。……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提出论点,阐释道理)

忧国家之百姓。大禹治水。

忧国家之战乱。辛弃疾。

忧国家之权力。岳飞。(正面论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秦桧就是以个人利益为先的卖国求荣的小人。……(反面论证)

可见,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以国家利益为重。……(对比后,重申观点,体现观点的正确性。)

“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个人利益我所欲也,国家利益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个人而取国家者也。(结束)

议论文结构第5篇

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形式。一般来说,立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文章开头部分)、分析问题(议论文的主体部分)、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部分)三个部分(即引论、本论和结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出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初中议论文阅读对结构把握的考查,主要是对全文结构的划分和对重点语段的层次划分。

对全文结构层次的划分应从文章内容入手,弄清楚各段落层次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看它是如何提出论点并展开论证的,还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等关键性的文字。

把握了议论文的一般性结构特点,对全文或重点语段划分层次就容易多了。如果是主观答题的重点语段,则要一句话一句话地仔细阅读,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划分层次。如果是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根据选项来读全文或重点语段,排除错误的选项。

如: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大科学家们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都倾注了强烈而持久的感情。天文学家彭加勒说:“我们醉心于探求恒星的巨大轨道,我们热衷于用显微镜寻觅极为细小的东西,我们欢欣于在遥远的地质年代探求过去的痕迹,这些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欢乐。”这样激情洋溢的话出自科学家之口,恐怕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人们总以为科学家多半是只知埋头研究、情感淡寡的人。人们只注意到了他们作为科学精神的体现的冷静的一面,而忽视了其诗情的、感性的一面,看不到后者对前者的重要意义。正是这种与献身艺术的精神相类似的迷醉,才使得他们能够孜孜不倦地长期投身艰巨的事业,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非但如此,他们的发现和创造也常常得益于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他们往往精通文学、艺术、哲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知识。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对巴赫、莫扎特等的音乐也有深刻的理解。他本身还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曾同物理学家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呈现的和谐之美,一定在某种意义上启发和推动了他对宇宙内在规律的探求。

问题: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解析:这道题是对中心论点以及论证结构的考查。要准确地解答,首先得认真阅读文本,了解各段的内容,然后找出两段间的内在联系,用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第一段说的是大科学家的成功与强烈的情感有关,第二段说的是他们的发现和创造与人文科学素养有关。了解这些后,我们就可以得出“成就事业需要强烈的感情和广博的知识”的中心论点。回答论证结构这一题目时,还要结合文段,这两段是从两个层面上来阐述的,可以说,两段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二者之间是并列的、并重的,所以文章的结构形式就是并列式结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韩 青

“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小时候,曾劝别人不要摘路边的李子。长在路边的李树结了又多又好的果子,却没有被别人采摘,那果子肯定是苦的。他的推断是正确的。这是我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如今旧事重提,不是言其寓意,而是想起了那棵李树下的路,肯定有很多人走过,也肯定都失望过——因为那李子是苦的。因此要想摘到甜李子,就必须另寻他路。

而人的思维也是一条条的路,那被人经常走的路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思维或思维定式。沿着它走,你往往不会发现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景、使人大开眼界的奇思妙想;沿着它走,心情往往不能绽放惊喜之花,生活往往也没有什么波澜;沿着它走,往往走不出成功之路、辉煌大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的话是正确的:“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可见,只有另辟蹊径,创新思维,才能找到你梦寐以求的答案。

一位禅师,他写了两句话要弟子们参究:“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弟子们得到这个话题议论起来。第一个说:“两个人都走在雨里,有一个却不淋湿,那是因为他穿了雨衣。”第二个说:“那是一场局部阵雨,有时候连马背上都是一边淋雨,另一边是干的,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不淋雨,那有什么稀奇。”第三个弟子得意地说:“你们都错了,明明是绵绵细雨,怎可说是局部阵雨,一定是有一个人走在屋檐底下。”就这样,大家一句、我一句,说得好像都有理,没个完。最后,禅师看到时机已到,就为大家揭开了谜底:“你们都认为‘不淋一人’是一个人没有淋雨的意思,其实,换个角度想想,所谓‘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生活中,人们常常犯类似的错误,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喜欢在一条路上直来直去,不懂得拐弯、调整方向,结果我们常常南辕北辙。因此,只有走出原来的老路,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甚至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想让生活多些幸福、温馨,谁都想让梦想早日实现,谁都想让生命充满更多价值、意义。如果这些都没有实现,那就是空想。怎样让它的光芒部分地或全部地照进现实,那就必须让思维不断地创新。而思维是一条条的路,那么创新思维就是要你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凡是路,走起来总需要一些力气的,但是走这创新思维的路,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才气。在《庄子》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惠子家里有一个大瓜,他却因为它太大而发愁,因为不知道拿它做什么用。庄子就批评惠子,把它晒干了挖空当做一条简易的船,可以方便出行,你竟然担心它没有用,真是“夫子犹有蓬之心也”。由此可见,创新思维的路并不是谁想走就能走的,这里还有条件:必须带上才气、学识、智慧甚至机遇。当初,要是苹果没有落在牛顿头上,也许他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肯定要比别人多付出。然而,终究会开辟出一片新境界。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旬刊》2011年第12期)

1.文章第一段讲王戎小时候的故事有何作用?

2.阅读全文,说说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议论文结构第6篇

首先说说层递式,这种结构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文章的,学生在操作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层次间过渡衔接少甚至没有,缺乏必要的逻辑衔接。二是详略不分,在分析、解决问题上没有侧重,让人把握不住重点。三是只会泛泛说理,没有事实论据作支撑,文章显得空洞乏味。比如写《战胜挫折》这篇文章,开篇提出观点,“面对挫折,不要畏惧,要拿出勇气战胜它。”接下来可做简单分析,谈谈战胜挫折的意义,然后把文章的写作重心放在“怎样战胜挫折上”,可举出实例,比如史铁生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却用文字实现了灵魂的自由飞翔。杨光看不见光明,却用歌声给无数人带来了温暖、快乐,刘翔08年奥运会因伤退赛,他顶住各种压力,坚持训练,终于实现了“王者归来”。

再来谈谈正反对照式,这种结构因简单易行,颇受学生欢迎,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在文章主体部分仅举出一个正面事例,再加上一个反面事例,文章就此结束了,结果还不到800字,有的学生因正反面事例选择不当,会使文章陷入到一种逻辑混乱的局面,比如写《嫉妒的危害》这篇作文,有位学生仅举了周瑜一例,阐述了观点,却举了很多例子来谈“嫉妒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促使人上进”。这种文章读后就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到底是在谈嫉妒的危害呢,还是在谈嫉妒的意义呢?所以在使用对照式结构时,要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确定论据的选择,正面、反面要详略结合,服务于中心。

其次谈谈并列式,这种结构可分为两大类,论据并列和分论点并列,在使用论据并列式时,学生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大堆论据杂乱无章地陈列在文章中,虽然素材丰富,但无条理,显得支离破碎,所以要注意论据的有序排列和段落间的衔接。

议论文结构第7篇

鸟的身体呈流线型(纺锤形),体表被覆羽毛,胸肌发达,体温恒定。立足土地时灵动可爱,一飞冲天时气贯长虹。有的鸟在人类的周边,“鸟雀呼晴”给人温暖,就像精致的小品;有的鸟在森林中栖身,“鸟鸣山幽”为山林唱歌,就如优雅的散文:有的鸟以蓝天为背景,“大鹏展翅九万里”给生命以启迪,就如皇皇大作……鸟绝对是上苍赐予世上的精灵。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鸟”样文章呢?

一、像鸟头一样顾盼神飞。

鸟的头,有坚硬的喙,常发出清脆悦耳之声。有着或大或小不同色彩的冠。有着圆溜溜的眼,闪着机智的光,着实可爱。你的文章开头,若有形、有色、有声、有力,就会有了开阔的意境之美。

鸟的头部在全身中所占比例较小,高考作文同样不能将开头写得很长,要短小精悍,言简意丰。要写得“色彩斑斓,明眸亮眼,顾盼神飞”,让读者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好的开头就要“有修辞,摘名句,描形象,有深趣”。

如排比开头: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喜欢。(一考生《我的选择,我喜欢》)

开头用“月光”“柔和”、“红叶”“艳丽”、“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且具音韵之美。

如设问开头:乌路过天空,逍遥翱翔,给蓝天以美丽;水路过大地,随物赋形,给万物以滋润;季节路过天地,默然无语,却留下了春夏秋冬四季……那么人在世间路过,应做些什么?又该留下什么呢?(江南十校模拟卷《路过》)

先用了一组排比句式,列举“鸟”“水”“四季”路过而留下的“痕迹”,不仅扣题紧,而且句式整齐,自然引出后面的破题之句。有了设问,学生的行文思路就开阔了。

如营造意境开头:高山幽谷中蜷缩的最后一撮雪终于绷不住身子,委落于草丛中,化成了一丝水,汇成了一股泉,流成了一条溪。时间与它结伴而行,也流逝到光阴深处……(张峪铭《时间在流逝》)

二、像鸟身一样圆润灵动。

再来看看鸟身子,粗壮而不呆板,饱满而圆润。不止这些,它还长着两只翅膀,有了翅膀就有了力量,也就有了飞向远方的可能。在高考作文中,文章的主体部分要实,要言之有物。

鸟的这两只翅膀就是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情愫,就有了感动人的力量。有了思想,这文章不仅烙上了自己的标签,而且有了“灵动之美”,读之有味,思之有理,就有可能让人怦然心动。所以作文中间的主体部分应“会举例,善议论,有思想”。例子可以是古今中外的正反例子,议论是对例子的主观诠释,还要闪耀着一定的思想光辉。特别要注意文中的观点要有说服力,并要自圆其说,不能有相互矛盾之处。

如2009年笔者写的下水文《弯道超越》中,举了3个例子:

第一个是“领导红军反围剿时,四渡赤水,南涉乌江,来往兜圈,尽走弯道。在弯道中寻到了生机,走出了胜利”。

第二个是“坡,面临过人生弯道,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贬往黄州的迁客。就在黄州这个弯道上,苏轼饮尽孤独,洗尽浮华,从而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苏子从弯道上走出了精彩”。

第三个例子是“美国华裔驻华大使骆家辉,在一百年前,他的祖父在距华盛顿州长官邸不到2000米处的白人家庭做佣人。一百年后自己跨进这座官邸,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骆家辉无不感慨地说:这2000米的路,我们家走了一百年”。

在第一个例子前有一段议论,统领下文:“人生哪个不想避开弯道,可生命的辉煌就必须经过‘弯道’的磨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曲折,哪来成功?”四个短语连用,运用了反问,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文章的力量。

在第一、第二个例子结束后,引用了名人的一段话:“泰戈尔说:‘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这障碍当然包括人生的弯道,所以我们应勇敢地面对,审时度势,坚强前行。”

这样两例连用后议论,避免结构呆板,引用后作个必要的诠释,让引用成为文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第二个例子后,直接地各用了一个总结句,“走出了胜利”,“走出了精彩”。可在第三个例子后,我稍多了一点议论,才得出结论:“显然这不是空间上的有形距离,而是他的家庭的奋斗之路。在这条路上肯定有许多险滩弯道,只有凭忍耐、心智和勇气沿着坎坷弯道埋头超越的人,才能最终走向人生的辉煌。”

这是对骆家辉所说的“2000米的路,我们家走了一百年”的一个合理推测。没有思想的灵动,就不能将内容作个无缝的圆润焊接。

三、像鸟尾一样舒展有力。

鸟尾比豹尾好,好在不光有力,而且灵活舒展,变化莫测,让人回味无穷。鸟的尾巴不像豹子尾一样呆板,而是千变万化的,一张一翕,收放自如。这恰如文章有时力量所至,戛然而止;有时了了几笔,意韵悠长。

文章结尾就应像鸟尾一样“干净、优美、有力、意深”。“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也就是说,优美的乐章要有好的尾声,或余音袅袅,或震人心魄。议论文的结尾要起到归纳全文、照应全篇、深化主旨的作用,并可以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段,使文章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总结升华式:

心动不如行动。当你因善而感动时,勿因善小而不为;当你因情而感动时,勿因纷扰乏感恩。带着感动出发,起而行之。将感动传递,这个世界就会因感动而美好,因感恩而美丽。(张峪铭《带着感动出发》)

时间在流逝,我们必须将爱说出口,将孝尽到位,将事做到好……抓住机遇,只争朝夕。虽然我们不能遏减时间流逝的速度,但我们可以激起时间长河中的浪花,哪怕只一朵。(张峪铭《时间在流逝》)

名句缀尾式:

删繁就筒,领异标新,是画竹、作文之要诀。其实做任何事何尝不是如此。简约得“天然去雕饰”,简约得“神远而含藏不尽”。

杏花村,简约而不简单。(张峪铭《简约杏花村》)

发人深省式:

那飘满菊江的菊啊,你著了陶公的色彩,附有陶公的灵魂,随大江东流去,淌了千年,香了万代……往事湮没尘中,一切随岁月腐朽,唯灵魂闪闪发光。(张峪铭《菊满菊江》)

其实许多文章结尾的归类是相对的,有些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