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计算机类职称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3 15:21:10
计算机类职称论文

计算机类职称论文第1篇

本文专为初入学术界、正在着手计算机类核刊Paper的学者打造,多年核刊经验总结,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旨在提高广大学者的写作质量。

一、中文摘要

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可以“针对XXX问题,”作为开头; 提出方法:在问题后可接“提出了XXX方法/算法/方案”; 简要介绍提出的方案:可以“首先,利用XXX做了什么;然后,借助于XXX做了什么;最后通过使用XXX做了什么。”形式描述; 给出结论:可以“在XXX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其它几种较为先进的XXX算法,提出算法取得了更好的XXX效果。”形式描述。 注:1、200至300字为宜;2、尽量避免知识的介绍。

二、英文摘要

使用一般现在时; 尽量使用被动语态; 避免太长的句子。

三、引言

目的意义:第一段给出该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想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参考文献描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各文献中方法的优劣之处; 方法+结论+贡献:针对前面的分析,提出方法,简要介绍,并给出最终结论及本文的贡献。 注:1、“目的意义”和“方法+结论+贡献”避免啰嗦,“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稍微多写点;2、尽量在引言中将所有参考文献都引用。

四、相关技术 介绍1至3个与本文提出方法有联系的知识点,比如,本文提出的是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遗传算法的混合算法,那相关知识部分的结构可以为:1、相关技术1.1粒子群优化算法简要介绍1.2遗传算法简要介绍 注:相关知识介绍时避免长篇大论,如果有的知识点可在其它文献中找到,则可以简单带过,并加上相应的文献引用。

五、方法提出

针对问题,提出方案,可按两种模式进行: 模式一、先整体,再局部:首先整体介绍提出的方案,给出流程图/设计框图(很重要),再依次介绍各部分设计思想。 模式二、先简要整体,再局部,最后详细整体。首先简要描述提出方案有哪些部分,然后依次介绍各部分设计思想,最后以“流程图+过程描述”或者是“提出算法的伪代码”总结提出的方案

注:切忌随意拼凑,专家都不是傻瓜。

六、实验

实验环境:一句话概括即可。 数据集 实验结果:针对提出的方案,根据某些参数或者条件的变化给出不同的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理论分析。 比较及分析:将提出方案的实验结果与较为先进的同类方案进行比较,通过不同的角度证明提出方案的优越性,例如人脸识别问题,可通过识别率、训练总完成时间、测试一个人脸所耗时间、算法的复杂度、ROC曲线、HTER等。 注:1、实验过程及参数设置要介绍清楚;2、实验结果的理论分析尽量多写。

七、结束语

计算机类职称论文第2篇

【关健词】“双师型”教师 计算机类专业 高职高专

为切实加强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促进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对我校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制定本方法。本文中提到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资格职称又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课教师。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主要包括通过国家组织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评审,取得国家承认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以及参加黑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

一、计算机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

计算机类专业“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计算机技术领域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

(一)教师素质:在计算机学科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素质,具备指导学生参与IT企业管理和参加IT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

(二)职业素质:具备深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能力,具备把IT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学过程的能力。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创新能力: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先进,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二、计算机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与措施

(一)营造争当“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岗前培训、师德建设、政治学习、座谈讨论、参观考察、专题讲座等教育形式,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激发专业教师争当“双师型”教师的意识,进而形成争当“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氛围。

(二)鼓励并要求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职业资格或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学校可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特点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中青年教师。学校要鼓励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结合在二到五年内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鼓励教师理论实践“双肩挑”,既负责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又负责相关的实习实训指导,让理论教学深入到实践教学中,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

(三)应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进行“双师型”人才培养,可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IT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在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中占有很多优势:通过合作,学科专业与IT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学科专业向企业提供技术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IT企业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IT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

(四)实施专业教师到IT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没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IT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学校每年可以利用暑假等时间,安排教师到IT企业,通过挂职顶岗方式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知识、技术工艺和企业文化,及时了解IT企业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实践经验,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回来后在教学中及时反馈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挂职、顶岗实习、中短期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让专业教师深入到IT企业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操作技能,提高“双师”素质。

(五)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把生产实践与教学过程紧密地结合,并选聘高素质的IT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专业兼职教师。积极引进既有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为学校聘任专业兼职教师的来源地。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对现有专业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提高。组织专业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培训,力争在3-5年内所有专业教师均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合格证书。

三、“双师型”教师的奖励及有关待遇

(一)建立合理激励机制。新进专业教师优先“双证”,在职称晋升、骨干培养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当年度未参与实践教学及未参加市场调研的不予评先评优。对于一些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将有计划地安排外出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或指导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各类技能大赛、比赛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果,课时岗位津可贴适当提高。

(二)对“双师型”教师,应优先安排参与教材编写、科研课题项目开发,主持或参与本专业范围的实验实训项目,指导培养年轻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同等条件下“双师型”教师给予优先推荐。

(三)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的,学校每年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被评为市级专业带头人的“双师型”教师当年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参加相关教育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的进修培训,报销学费、差旅费,并每天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

参考文献:

[1]刘翠娟.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22期:94-95.

[2]旷健玲.中外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20期:48-49.

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20764,项目名称: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类职称论文第3篇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发起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533人参加),42.7%的受访者为职称评审感到焦虑。61.6%的受访者希望改革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

受访者中,26.2%的人从事工程技术行业,13.3%的人从事财经管理行业,11.0%的人从事教育事业。其他行业还有:医疗卫生(7.1%)、农林行业(5.7%)、科研院所(2.8%)、文化出版(2.5%)、艺术(1.6%)、公检法司(1.6%)等。

42.7%的受访者为评职称焦虑

甘肃庆阳市人民医院骨科大夫孙向玉,1996年参加工作,一直到2012年才评上中级职称。说到这个漫长的过程,他的感觉是“很疲惫,很无奈”。

孙向玉是中专毕业。按照当地规定,达到年限后才可以开始报考,中专文凭是15年,大专文凭是7年,本科文凭是5年。孙向玉最不能理解的,是有很多其他要求,比如要求英语、计算机及格,要有,还要求连续5年的继续教育学分,每年要求达到30个学分。“我们这些临床医生,哪有时间去写论文?为什么不能以工作业绩为标准考核?英语和计算机,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但为了评职称,我们只能花大量时间去学,还得报培训班。继续教育学分,我感觉也就是交钱买书,流于形式。”

除了上述硬指标,还有“软指标”,就是得找关系托人。“说到这个,我感到很窝火。但是工资福利都和职称挂钩,不评不行啊!”孙向玉说。

职称对个人的用处有哪些?调查发现,首先是“提高待遇”(52.0%),其次是“职位提升”(24.2%),第三是“业务认可”(11.7%)。8.3%的人表示“用处不大”。

中学教师孙2004年本科毕业,直到今年才拿到中教初级职称。“本来本科毕业后5年就可以评了,但得等指标。每年指标都不够,很多人符合条件了还是评不上。”孙说,县城学校100多人,每年只给两三个名额。要提前评上,就得找关系、送礼。

调查中,有42.7%的人为评职称焦虑过,35.5%的人表示“一般”或“不好说”,明确表示不焦虑的仅占21.6%。

受访者感到焦虑的主要因素有:专业论文的发表(46.1%)、职业外语考试(38.9%)、对评审人员的打点(29.5%)、相关作品提交(26.5%)、相关材料组织(21.0%)等。

46.4%的受访者认为职称不能有效反映能力水平

职称能否有效反映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调查中,46.4%的人对此持否定态度,只有20.8%的人表示肯定,还有32.8%的人表示不好说。

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谌洪果,曾公开表示不参评教授。在他看来,现行评审制度存在很多弊端:第一,纯粹的量化标准,以发表文章或课题数量为标准,缺乏一些实质性的评价。“比如说,只用核心期刊和课题级别判断学术能力是否优秀,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却不被重视。”第二,外行评审内行。第三,评审机制的“论资排辈”,一些有工作业绩的年轻人需要一直等待。第四,会滋生学术腐败,为了评审托关系、送礼等。

调查中,有36.4%的人表示,评审缺乏监督,会催生腐败交易。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宁夏区委主委孙贵宝,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职称评审有一个最大的不合理之处,是“体制内外”不一视同仁。民营企业、非公经济没有纳入进来,很多海外留学生回国到民营企业工作,职称一直解决不了。孙贵宝在2011年提出提案,呼吁改进非公经济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办法。

现行职称评审制度有哪些弊端?调查中,55.9%的人认为是“评审体制僵化,各种职业一刀切”,54.5%的人表示是“评审标准不科学,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53.9%的人指出“论文成为硬杠杠,变相鼓励造假”,45.2%的人指出是“外语、计算机要求脱离实际”。

61.8%的人建议取消一刀切,根据各行业特点设定评审标准

调查显示,61.7%的受访者赞成改革现有职称评审制度。

受访者给出的建议有:“取消‘一刀切’,根据各行业特点设定评审标准”(61.8%),“取消非科研工作者的论文要求”(47.3%),“避免行政干预,建立以专业协会为基础的职称评定体系”(46.1%),“职称计算机和职称外语不再作为申报评审的必要条件”(45.8%),“建立评审监督机制,保障评审过程公开透明”(41.8%)。

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小学职称制度已经推出,今后小学老师可以评正高职称,而且将大大淡化论文要求。工程师、会计、医卫等领域的职称制度改革也将逐步分类推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职称制度需要的不是分类改革,而是取消。从根本上取消行政色彩浓郁的“职称”,将其变为“职务”――个人被聘担任什么职务,就享有这一职务对应的待遇,如果不再聘任,就不再享有职务待遇。对于这样的职务聘任,应该建立同行评价体系,按工作能力、业绩来评价其贡献和水平。

他认为,当前我国的职称评审出现严重的异化,根源就在于这是一种由行政机构设置、行政部门组织评审的“资质”。聘用单位完全可以根据岗位的任职需要,对员工进行考核、聘用,“用得着英文、计算机的岗位,当然会提出英文和计算机的要求。用不着英文和计算机的岗位,提这些要求又有何必要?”

调查中,54.3%的受访者赞同取消现行职称评审制度,由各单位自主根据员工业绩和能力定级晋升。

谌洪果则不建议废除职称评审,他认为,将职称评审改为根据工作业绩晋升制度,操作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也会有各种问题。“每个制度都有它的利弊。职称评审应该在不断改革中,尝试找到一条发展的路。”

计算机类职称论文第4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  ;决策树算法  ;员工离职

一、数据挖掘理论及其常用技术

数据挖掘是一种有效地利用信息的工具,它主要是基于数据库理论、机器学习、统计学、人工智能、可视化和并行计算等技术的理论基础,对各种原有数据进行组织、分析、归纳、整理,从中挖掘潜在的规则、模式,预测客户的行为,帮助组织者和决策者正确判断即将出现的机会,抓住机遇,调整策略,减少风险,进行正确的决策。

数据挖掘最常用的技术手段是决策树,决策树是对数据进行分类,以此达到预测的目的,该决策树方法先根据训练集数据形成决策树,如果该树不能对所有对象给出正确的分类,那么选择一些例外加入到训练集数据中,重复该过程一直到形成正确的决策集。决策树代表着决策集的树形结构。决策树由决策结点、分支和叶子组成。决策树中最上面的结点为根结点,每个分支是一个新的决策结点,或者是树的叶子。每个决策结点代表一个问题或决策,通常对应于待分类对象的属性。每一个叶子结点代表一种可能的分类结果。沿决策树从上到下遍历的过程中,在每个结点都会遇到一个测试,对每个结点上问题的不同的测试输出导致不同的分支,最后会到达一个叶子结点,这个过程就是利用决策树进行分类的过程,利用若干个变量来判断所属的类别。

决策树算法主要是用来学习以离散型变量作为属性类型的学习方法,连续型变量必须被离散化才能被学习。

ID3算法决策树中最常见的分类算法,该算法是以信息论为基础,ID3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信息熵和信息增益的计算,以信息熵和信息增益度为衡量标准,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归纳分类。

信息熵的计算公式为: , ,其中P(ui)为ui在样本S中出现的概率。

信息增益的计算公式为:  ;  ;  ;  ;  ;  ;  ;  ;  ;  ; ,其中A是样本的属性,Value(A)是属性A所有取值的集合,v是A得其中一个属性值。Sv是S中A的值为v的样例集合,|Sv|为Sv中所含样例数。

ID3算法大概的流程就是在属性集A中寻找信息增益值最大的属性,作为根节点,按照根节点属性的取值将样本集合分成几个子集,将此属性从属性集中去掉,在每个子集中选择信息增益值最大的属性,作为当前子集的根节点,上层集合的根节点的子节点,如此循环递归,如果得到的子集中所有的样本属于一个类别,则递归停止。

二、决策树算法在员工离职中的应用

(一)数据获取与归纳

从数据源中得到的历史数据存在着量大、属性繁多、定义复杂、不完整等特性。通过采用面向属性的归纳法进行数据归纳,对基础数据表中数据的各属性进行分析和泛化,找出与决策规则由关联的属性,构造出分类样本模型。该模型是一个有效的、通过压缩或泛化了的数据集合,此数据集合只与属性值有关系,而与原始的数据量无关,为更有效的产生决策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决策树算法不能处理连续型属性,必须将其进行离散化处理,如属性年龄,按照以往区分年龄的方法,将连续性数据划分为三个区间,即35岁以下、36至45岁、45岁以上。

归纳后的数据表

(二)构建分类模型

根据归纳后的数据表作为模型创建输入训练集,该训练集描述员工的属性有四个:职称、性别、学历、年龄。员工分类分为正例和反例两类:离职员工(P)和非离职员工(N)。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计算给定样本的信息熵

初始时刻属于P类和N类的实例个数都为122个,根据决策树中计算信息熵公式,得到给定样本的信息熵是:

2.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

在这个例子中,第一次分裂存在四种可能,分别计算每个属性的熵值,与给定的样本信息熵做比较,确定根节点。

四种属性的名称、类型以及正反例

照同样算法分别计算选取职称、性别、学历和年龄作为分类属性,计算信息熵,得出:E(职称)=0.92884;E(性别)=0.98369;E(学历)=0.90961;E(年龄)=0.99606。

3.计算信息增益

Gain(职称)=1-0.92884=0.07116

Gain(性别)=1-0.98369=0.01631

Gain(学历)=1-0.90961=0.09039(最大)

Gain(年龄)=1-0.99606=0.00394

从中可以看出属性学历的信息增益最大,也就是说属性学历提供的信息量最大,对于分类帮助最大,故选其作为根节点。

4.建立决策树的根枝和分支

选择属性学历作为根节点,并引出三个分枝,此时,将训练实例集分为三个子集,生成包含三个叶结点的决策树。

继续将叶结点的数据按照学历分别分类,选取职称、性别、年龄作为分裂属性,计算信息熵和信息增益,确定结点1、2、3的属性。

以此类推,继续对所产生的所有结点进行分类,直到产生整棵决策树。

三、研究分析结论

从构建的局部决策树能够分析出:(1)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从系统的数据中提取员工的特征信息,并发现其中的联系和模式,从而客观的反映员工离职的因素,对于此案例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员工离职分析的四个关键因素中学历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其次是职称和年龄,性别因素与分类目标的关联性比较弱,影响度最小,这与该单位属科研性质有关,专业技术职务通道为主要职业发展通道,近年招聘的毕业生又多为高学历,而且与拥有学位授予权有关;(2)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比较客观的对员工离职进行评估,并根据特征分类,找到了一条最具代表性的数据路径,也最能体现出目前员工流失的分类倾向,具备本科学历、高级职称、介于35到45岁之间的员工离职的风险较大,原因是此类员工个人事业发展已到一定高度,未来前景不明朗,外界的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又相对较高,此类员工波动性较大;(3)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弥补以往定性分析不足的特性,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往对离职的原因都是通过离职员工定性的分析得出结论,而通过建立的员工离职模型,可以通过数据真实的定量反映离职趋势,而不去了解真实的原因,为今后政策的制订提供定量数据依据;(4)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改进工作目标和方式,通过调查和座谈方式,了解离职风险大的员工的真实思想和客观因素,通过制定政策、采取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重视人本管理,给员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至此,运用决策树对员工离职这一管理问题所进行的挖掘工作已基本完成,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对员工职称、性别、学历、年龄等因素的分析,经过数据选取、数据归纳、数据转化等过程,运用决策树中的ID3算法建立员工分类模型,提出分类规则,发现离职员工的主要特性,为今后利用现有模型对在职员工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挖掘出其中潜在的离职员工,也为今后对此类人员在政策的制订上提供参考。从以上分析来看,决策树的结果客观的反映了实际情况,这也说明数据挖掘技术是一个强有力的辅助决策工具。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企业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计算机类职称论文第5篇

摘要:会计电算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中,会计模拟实务在反映企业的会计流程中可以清楚看到原始凭证,两门课程各有特色。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高职电算化教学中,在保持会计电算化本身的特色,突出本身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从教学资料准备,教学所用分录、教学方式等几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模拟实务 结合

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侧重在上机的操作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财务软件的操作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迅速的适应公司的会计系统。模拟实务在手工方面体现出企业整个会计的流程,以及一些会计的最基本对原始凭证的处理流程。目前的高职学校中都是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分别授课,事实上,企业的实践过程中都是能够实现会计电算化与手工做账系统的统一。因此,在高职教育中,也可以在会计电算化的授课中,在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和难点,保持电算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会计模拟实务的一些资料,实现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一、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和难点

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典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财务系统、购销存系统和管理决策三大系统。高职教学中的会计电算化主要讲授财务系统。财务系统主要包括总账子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应收、应付账款子系统和报表模块子系统。高职教学中重点讲授电算化的基础知识、总账系统、财务报表系统、工资系统及固定资产系统。其中总账系统整个财务系统的核心,也是会计电算化讲授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报表系统也是电算化会计的重点。

二、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比较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均作为高职院校对学生未来在企业工作实践的一种模拟,各自有其特色。

1.两者有着共同点。电算化与模拟实务都是在遵守基本的财经制度及会计法规的基础上,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及会计方法上对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的技术。两者一样都能编制出企业的会计报表,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是基于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共同性,才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前提。

2.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又保有各自的特色。教学过程中,不同操作人员的不同权限及各种时序控制,输入控制等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非常熟悉自己的身份,能够熟练操作,完成各个会计流程的处理。但一般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学生无法看到企业实务中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这是一种遗憾,也是电算化中惟一的与企业实务脱离的环节。而会计模拟实务完全具有在原始凭证方面的特色,学生可以看到增长税发票、支票等原始凭证。

三、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普遍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电算化为重点,同时融合会计模拟实务的一些材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在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两门学科上的教学统一,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实务,胜任未来的工资。

1.在教学资料上的融合。以用友通的财务软件为例,说明模拟实务的材料如何同时可以在电算化上总账系统进行应用。模拟实务的教学资料需要提供的资料如下:企业是否外币核算,是否对存货、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分类。

编码方案,包括存货分类编码级次、客户和供应商分类编码级次、部门编码级次、结算方式编码级次,科目编码级次。

数据的精度。主要的人员的财务分工,如账套主管、出纳、会计、等等。公司的部门档案,包括部门编码、部门名称。公司的职员档案,包括职员的编号,职员的名称、所属部门、职员的属性。公司的客户分类,包括分类名称和编码。公司的供应商分类,包括分类名称和编码。

地区的分类,包括分类编码和地区的名称。

客户的档案,包括客户的编号、客户的名称,所属分类码,客户的简称,及所属地区。供应商的档案,包括供应商的编号、供应商的名称、供应商简称、所属分类码及所属地区。会计科目及期初余额表,包括科目名称,辅助核算,方向,及期初余额。凭证类别,包括凭证类别,限制类型,限制科目。结算方式,包括结算方式编码,结算方式名称,票据管理。项目目录,包括项目设置步骤,设置内容。辅助账期初余额表,包括设计日期,凭证号,部门,个人或供应商、客户,摘要,方向,期初余额,科目名称,项目名称。

2.教学分录的准备。在基础数据准备结束后,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有了合作的基础。下一步,教学分录的设计可以为两门课共用。基于会计电算化的特点,教学分录应该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各个科目,业务设计涵盖日常的经营业务,企业的投资业务及企业的筹资业务等三大方面,在各个业务后面附带原始凭证,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在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

3.教学方式进行。笔者认为在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轮教学资料可以采用课本后面已经附带的资料,通过这种练习,目的让学生对电算化的系统逐步了解,掌握各种必要的操作,熟悉电算化系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初步掌握;当第一轮教学结束后,第二轮练习资料可以将会计模拟实务整合过的材料带入试验室,让学生在了解原始凭证的基础上,将模拟实务的资料在电算化系统上进行演练,这样才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在高职教学中实现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还需要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反馈进行调整。通过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统一起来,使高职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计算机类职称论文第6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会计模拟实务 结合

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侧重在上机的操作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财务软件的操作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迅速的适应公司的会计系统。模拟实务在手工方面体现出企业整个会计的流程,以及一些会计的最基本对原始凭证的处理流程。目前的高职学校中都是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分别授课,事实上,企业的实践过程中都是能够实现会计电算化与手工做账系统的统一。因此,在高职教育中,也可以在会计电算化的授课中,在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和难点,保持电算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会计模拟实务的一些资料,实现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一、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和难点

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典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财务系统、购销存系统和管理决策三大系统。高职教学中的会计电算化主要讲授财务系统。财务系统主要包括总账子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应收、应付账款子系统和报表模块子系统。高职教学中重点讲授电算化的基础知识、总账系统、财务报表系统、工资系统及固定资产系统。其中总账系统整个财务系统的核心,也是会计电算化讲授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报表系统也是电算化会计的重点。

二、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比较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均作为高职院校对学生未来在企业工作实践的一种模拟,各自有其特色。

1.两者有着共同点。电算化与模拟实务都是在遵守基本的财经制度及会计法规的基础上,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及会计方法上对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的技术。两者一样都能编制出企业的会计报表,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是基于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的共同性,才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前提。

2.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又保有各自的特色。教学过程中,不同操作人员的不同权限及各种时序控制,输入控制等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非常熟悉自己的身份,能够熟练操作,完成各个会计流程的处理。但一般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学生无法看到企业实务中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这是一种遗憾,也是电算化中惟一的与企业实务脱离的环节。而会计模拟实务完全具有在原始凭证方面的特色,学生可以看到增长税发票、支票等原始凭证。

三、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普遍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电算化为重点,同时融合会计模拟实务的一些材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在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模拟实务两门学科上的教学统一,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实务,胜任未来的工资。

1.在教学资料上的融合。以用友通的财务软件为例,说明模拟实务的材料如何同时可以在电算化上总账系统进行应用。模拟实务的教学资料需要提供的资料如下:

企业是否外币核算,是否对存货、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分类。

编码方案,包括存货分类编码级次、客户和供应商分类编码级次、部门编码级次、结算方式编码级次,科目编码级次。

数据的精度。主要的人员的财务分工,如账套主管、出纳、会计、等等。公司的部门档案,包括部门编码、部门名称。公司的职员档案,包括职员的编号,职员的名称、所属部门、职员的属性。公司的客户分类,包括分类名称和编码。公司的供应商分类,包括分类名称和编码。

地区的分类,包括分类编码和地区的名称。

客户的档案,包括客户的编号、客户的名称,所属分类码,客户的简称,及所属地区。供应商的档案,包括供应商的编号、供应商的名称、供应商简称、所属分类码及所属地区。会计科目及期初余额表,包括科目名称,辅助核算,方向,及期初余额。凭证类别,包括凭证类别,限制类型,限制科目。结算方式,包括结算方式编码,结算方式名称,票据管理。项目目录,包括项目设置步骤,设置内容。辅助账期初余额表,包括设计日期,凭证号,部门,个人或供应商、客户,摘要,方向,期初余额,科目名称,项目名称。

2.教学分录的准备。在基础数据准备结束后,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有了合作的基础。下一步,教学分录的设计可以为两门课共用。基于会计电算化的特点,教学分录应该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各个科目,业务设计涵盖日常的经营业务,企业的投资业务及企业的筹资业务等三大方面,在各个业务后面附带原始凭证,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在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

3.教学方式进行。笔者认为在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轮教学资料可以采用课本后面已经附带的资料,通过这种练习,目的让学生对电算化的系统逐步了解,掌握各种必要的操作,熟悉电算化系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初步掌握;当第一轮教学结束后,第二轮练习资料可以将会计模拟实务整合过的材料带入试验室,让学生在了解原始凭证的基础上,将模拟实务的资料在电算化系统上进行演练,这样才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

在高职教学中实现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的有机结合,还需要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反馈进行调整。通过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模拟实务统一起来,使高职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健:会计电算化纵横谈[J].财会月刊,2003,(3)

计算机类职称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多层次;专业职称资格证书;模式;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涉及学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等诸要素。结合地方高校的定位和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在我院IT类专业实行以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提升IT类人才培养质量。

1新模式内涵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计算机软硬件应用人才为定位和目标,以100%通过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50%以上通过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为专业特色,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完美结合。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工业与信息产业部共同组织的考试,它将资格考试和水平考试合并,采用水平考试的形式(与国际接轨,报考不限学历与资历条件),执行资格考试政策(各用人单位可以从考试合格者中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即学生参加该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由国家人事部颁发的相应职称资格:初级资格为助理工程师级别,中级资格为工程师级别,高级资格为高级工程师级别。

我院IT类专业的特色是把初职称资格证作为合格毕业生的条件;以中级职称资格证带动各门课程的学习,以50%以上的学生能取得中级职称资格证作

为努力的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了这一点,就使学生掌握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并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就业能力和就业后的工作能力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2模式实施的意义

2.1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接轨”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信息产业部共同组织的考试,是到目前为止工业与信息产业部实施得非常成熟的岗位或职称证书,该项考试已于国际接轨,国外IT行业认可,设三个级别层次,共有20种岗位资格考试,高级资格包括: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设计师;中级资格包括:软件评测师、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师、电子商务设计师、信息系统监理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初级资格包括:程序员、网络管理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电子商务技术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信息处理技术员[1]。这些“以考代评”的专业职称考试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必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使我们的“产品”走出学校就能上岗,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研究项目(20070337);黄冈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07CE01,2008AE01)。

作者简介:吴定雪(1971-),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智能图像处理、模式识别、高教研究。

2.2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据了解,将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资格证书纳入培养方案且由学校组织具体实施的院校很少。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证书的考试内容与IT企业实际工作紧密相关,学生必须通过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的锻炼才能通过考试,获得相关证书。所以,如能有效实施该模式,必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能使我们的学生从众多的就业者中脱颖而出。从我院近几年的学生就业岗位来看,取得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证书的学生大部分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就业岗位、就业地点好,起薪3000~5000元;取得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证书的学生就业岗位、就业地点较好,起薪在2000~3000元;其余的学生就业岗位一般,有的很难就业。

2.3提高学生起点,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将资格考试和水平考试合并,采用水平考试的形式,执行资格考试政策(各用人单位可以从考试合格者中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即学生参加该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由国家人事部颁发的相应职称资格:初级资格为助理工程师级别,中级资格为工程师级别,高级资格为高级工程师级别。 按照国家计算机系列职称考试规定,大学本科毕业一年后才能获得助理工程师,获得助理工程师职称后,需在实际工作岗位工作5年以及达到用人单位另外规定的条件后方可参评工程师职称。如果学生在校能通过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取得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证书比大学本科毕业后参评助理工程师的时间要提前两年;在校能通过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取得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证书比大学本科毕业后参评工程师的时间要提前5年,大大缩短学生的入职年限。

3模式实践

3.1构建教学计划核心课程

我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专业,为保证该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选择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中级资格中的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考试内容和考试大纲分别作为三个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依据,设计该专业教学计划中核心课程体系,将初、中级水平(职称)考试内容嵌入式及课程化。

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集约型、开放型的课程体系的原则,设置平台――模块――课程组三级指标课程体系。前两年按计算机类一级学科打通培养设置课程,主要安排全校性公共必修课、通选课和学科基础课,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专业英语等。三年级起,根据学科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地、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课程并据此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一级指标中设四个平台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平台、计算机学科基础核心平台、各专业主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二级指标(四个平台课程体系下)中设五个模块化课程: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通选课程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等;三级指标中设四个专业方向课程组等。在构筑该课程体系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常规教学中的软件工程课程只是在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科专业大四学生的选修课程,但在我院IT类专业实行以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中,软件工程课程是作为这几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开设的;二是将计算机专业英语纳入了学科基础课,该课程对学生参加此项考试和阅读IT技术文章非常有利,我院对此高度重视和关注。

3.2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1) 深化改革,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首先,将实验课程按内容分段、分级,建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提高型实验、课程设计、IT企业实习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七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加强其实践能力的训练。其次,独立设置实验课,整合实验教学内容[2]。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改变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掌握操作技术、“照方抓药”的做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其三,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自主实验课题、毕业论文(设计)实验等活动场所。

(2) 加强建设,夯实实践能力培养基地。自2006年以来,我院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3]。我院相继与中软国际、四川华迪等公司和企业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建立了校院两级实验室、大学生软件创新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共计30多个,这些基地每年能够容纳近200余名本专科学生进驻实习,完全解决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瓶颈问题,形成了集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基地。这些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了解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基本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加强管理,强化毕业论文(设计)和能力训练。加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一是突出选题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确保综合训练的要求。二是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指导工作。三是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实施院、校二级答辩、审核制度,修订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分标准,形成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按6:3:1的比例,评定最终成绩的制度和考核体系,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4) 搭建平台,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空间。以探索工学结合[4]为突破口,首先让骨干教师参与到企业单位实际项目开发过程当中,然后将实际项目开发流程和实现过程带到课堂分组实践,建立以实际项目为主导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教师的实际行动来熏陶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与实际开发项目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一致,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和职业性。我院在2006年建立了黄冈师范学院软件创新实践基地,每年学生在该基地进行公司化管理和训练,为地方相关部门开发一些管理软件,如:黄冈网校、黄冈师范学院校友网、黄冈市教育局师资管理系统等,项目教学完全按IT公司工程项目运作,由指导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负责管理和指导,设立项目开发部,项目经理、项目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全部由学生组成,由我院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指导,项目完成后聘请企业专家对该项目的质量和功能等进行考评,最后该项目小组对该项目进行展示,接受学院的全体学生的的质疑和Bug寻找的挑战[5]。

3.3加强师资培养

为了深入实施IT类专业实行以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我院早在2005年初就开始了师资贮备,主要的措施和手段有:一是在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实施“讲师+X工程师”双师型工程,青年教师必须至少取得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中级资格中的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的一种资格,到2006年底35岁以下教师全部达到了上述规定;二是从2006年初开始,我院每年寒暑假安排青年教师到如中软国际、东软集团、华为等IT企业参与项目开发达一月之余;三是专人负责辅导学生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级别的考试工作。

4模式改革的成绩及问题与不足

4.1模式改革取得的成绩

通过以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一些成绩。

(1) 近几年的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中我院学生的通过率逐年攀升。在2009年5月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我院一本科学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系统分析师”级资格(水平)考试。据统计,在开考的十余年间,湖北省全省获得该资格的在校本科生不足3人。200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210人中有204人通过了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通过率97%,有38人通过了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通过率19%;200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163人中有160人通过了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通过率98%,有42人通过了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通过率26%;200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138人中有136人通过了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通过率98%,有41人通过了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通过率30%。

(2) 极大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从我院近几年的学生就业岗位来看,取得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证书的学生大部分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就业岗位、就业地点好,起薪3000~5000元;取得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证书的学生就业岗位、就业地点较好,起薪在2000~3000元;其余的学生就业岗位一般,有的很难就业。

(3) 大学生科研成果丰硕,科研氛围日趋浓厚。学生参与项目训练的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初步统计,学生已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

(4) 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不错成绩。我院连续两年参加的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的“正保教育杯”第四届、第五届全国ITAT就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不俗成绩。我院学生在2008年取得了C、Java语言程序设计组10项国家三等奖,16项优秀奖;2009年取得了C、Java语言程序设计组3项国家二等奖、12项三等奖,15项优秀奖。在2007、2008、2009年我院学生参加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累计荣获国家二等奖3项,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

4.2问题与不足

(1) 对以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足。还有不少教师对教学计划中根据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资格考试的要求构建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的归属性质以及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认识不一,存在一定的异议,为此对某些

教学任务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2) 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束缚,以及长时间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影响,现在还有不少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总认为实践教学仅作为理论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片面地认为学生质量主要看理论知识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

(3) 对实践教学的投入还有待加强。随着我院新专业的设置、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量越来越大,而教学基础设施实验仪器设备不足,实验教学基地建设滞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严重不足,给实践教学开展带来许多困难。以上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相应措施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5结语

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整体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开展计算机本科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研究是迫切的现实需要。希望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抛砖引玉,对大家有所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胡圣明,褚华. 软件设计师考试大纲与培训指南(2009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SWEBOK. 2007 Guide to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 [EB/OL]. [2009-10-10]. .

[3] Tony Greening.21世纪计算机教育[M]. 麦中凡,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 李发伸.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思考[C]//教育部中外校长论坛领导小组. 中外校长论坛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7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8[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Pattern of Multi-level Computer Professional Credentials

WU Ding-xue, FAN Wen-ping, FANG Yuan, CHEN Xiao-li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