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冀教数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3 15:21:03
冀教数学论文

冀教数学论文第1篇

一、教学目标

“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的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部分:

(1)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

(2)使学生们掌握求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运用公式求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的内容的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求解方法,正确地运用公式。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观察和操作,自己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求解公式区别,对于教学过程中需要准备课件和若干个1cm边长的正方形。

三、教学过程

“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的内容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小鸡早上起来寻食,发现两块草地上都有虫子,两块草地一块是正方形,一块是长方形,请学生们帮助小鸡思考,去哪一边的草地才能吃到更多的虫子?进一步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思考。

2.通过实践来发现方法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课前准备好的若干个1cm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将单位长度的正方形,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根据情况来进行记录和汇报。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对于长方形的特点和面积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可以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场地绕绳子的题目,将学生们进一步的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测量,思考测量的方法,让学生们逐渐去摸索,如何才能通过图形的排列,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快的测量方法,然后进一步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的特点有了初步的概念之后,可以进一步的加大问题的难度,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来发现由小正方形组成图形的规律,运用前面获得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然后每一组的学生对于三道题的求解有了一个基本认识,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们相互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和什么参数有关系,如何最快的求解,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得到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最后,让学生们帮助第一道题的小鸡做出正确的选择。

3.提高难度,运用知识解题为了巩固学生们在上一个环节里面学到的知识,可以进一步提高例题的难度,以学生划分的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竞赛,还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以三个提高难度的题为关卡:第一关:教室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们通过观察自己身处的环境,初步计算出教室的周长和面积。第二关:课桌的面积。学生们学习的课桌,形状一般都是长方形的,通过测量和计算,进一步得到课桌的面积。第三关:书本的面积。小学数学课本的面积,通过测量书本的长与宽,采用公式进行计算。

4.总结归纳在课堂的结尾,让学生们通过对本节课堂的课堂反思,回想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布置一些作业,进一步加强练习。

四、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过程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及计算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需要逐渐的摸索,通过本文作者多年的教学总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兴趣去学习,往往能够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教学备课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们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时候,设计一些表格,让学生们在观察之后填写,观察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们自己举例子,举一反三的教学,这样学生们能够体验到自己收获的喜悦,思考问题就会更加的积极,同时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进一步推广到正方形上来,逐渐的加大难度,学生们带着学习兴趣来进行思考,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2.设计教学进度,循序渐进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们需要注意的是,按照课程的进度,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切记过快,教学进度过快容易让学生们感觉到数学难学,从而引发厌学的情绪,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的过程中,按照预先设定的例题,逐渐的深入。

3.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采用一尘不变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灵活多变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当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时,没有取得预定的效果,数学教师就需要及时的发现其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认识的环节,摆图形的时候,首次提出长与宽的问题时,学生们可能很不容易理解,不知道从何入手,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的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然后放慢语速,耐心的去引导学生们去观察,学生们逐渐的就进入状态了。

4.经常反思小学数学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都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课堂上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下一次备课的时候考虑进去,这样才能逐渐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

五、小结

冀教数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河北省高等教育,对策

京津冀一体化是把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河北省虽然具有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环京津的地缘优势,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明显不如京津,河北省高等教育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应当采取怎样的发展对策,兴利除弊,加快发展,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京津冀高等教育现状

1.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为区域内高等教育一体化营造大环境。京津冀独特的区域特征,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心”,以河北为腹地。京津冀地域相连,文化相通,为区内高等教育一体化提供前提条件。尤其自京津冀一体化提出,区域内三地政府、各行各业都在挖掘各自资源优势,相互依托,优势互补,在资源、能源、生态、产业、交通等领域的共谋合作也已拉开帏幕,尤其是环首都“1小时交通圈”的建成,大大缩短了彼此距离。所有这一切都为区域内高等教育一体化奠定物质上的基础。

2.丰富和不可比拟的高等教育资源。目前北京有部属院校32所、市属院校30所、民办高校100多所,高校总数超过200多所。这些高校加上研究院所拥有的博士点、文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理工科重点实验室以及文、理、工、农、医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5%左右。目前,天津共有普通高校44所,其中,本科院校18所、高职院校26所、另有独立学院10所。职业教育方面,天津现拥有2所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重点建设单位, 65所部级、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河北普通高校88所,其中本科院校26所,省属骨干大学10所,民办高校14所。区域内丰富的教育资源为高等教育一体化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和必要的条件。

3.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为此京津冀三地政府于2006年底,在津举行“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联席会议”,共同签订了人才开发合作的三项协议,为三省市人才开发一体化搭建平台。2008年底,河北省与北京市就深化区域发展合作进行了交流,并达成包括“扩大教育合作”在内的10个方面的共识,打开了两地的教育合作交流的新局面, 为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奠定基础。

二、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之经验

1.制定了区域合作的长远规划。长三角地区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既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合作协议,更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长远合作规划及总体框架。三地一致认为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长三角区域合作的重点应是:共建专家库、教学资源共享、高校学生互换、研究生联合培养、一体化就业网络、社区培训与农村教育合作等。

2.建立了教育合作发展的协商机制与协调组织。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轮流举办长三角地区教育合作发展论坛,研究区域教育合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区域教育联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议,来商讨区域教育合作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3.三地间高等教育项目合作。长三角共同签署了一系列高等教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高校专家库,共享高水平人才资源;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培训教师;共同培养学生,为学生交流搭建平台;相互委托开展评优评审活动,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共同举办教育展和高等教育论坛,展示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等。

4.三地高校校际合作。长三角地区已有不少高校围绕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等领域展开合作。如2005年,由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8所高校组成了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这8所高校地理位置接近、办学各具特色,通过组织校际友好辩论赛、学生暑假联合实践等方式,不断增强校际交流,搭建起了校际多领域合作的桥梁。2006年,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5所高校的24名交换生,以互免学费、互认学分的模式相互到其他高校的强项特色专业学习一个学期,迈出了高校合作办学的第一步。

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战略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合作共赢。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区域政治属性更加明显,北京是中国的首都,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都有着根深蒂固的行政壁垒观念。京津冀三地政府、高等教育学者都应该努力转变传统行政壁垒观念,树立新观念,那就是三地高等教育必须合作才能共赢,而且合作形成的合力远远大于三地各自力量简单的相加。同时我们还要使大家在思想上认同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观念上彻底转变了,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高等教育合作当中去。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还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区域合作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区域的合作模式与途径,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

2. 建立协调组织,形成会商机制。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当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专门协调组织,商讨高等教育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定期举行研究会议,为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探索方式方法,促进京津冀地区内各级教育部门与各级各类高校的合作,为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献计献策,并最终形成高等教育合作会商机制。

3.政府要促进三地高校校际合作及项目合作。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发展参差不齐,尤其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远不如京津高等教育发展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远不如京津多,这就需要中央政府与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发挥引导作用,推动三地高校间的合作及高等教育项目合作,河北省的高等院校更要积极主动的争取和京津高校合作,以各种丰富的合作形式促进自身成长,推动河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冀教数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京津冀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一、引言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是相对应的,凝聚在劳动力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经济学家们对人力资本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但现代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发端于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Schultz的人力资本投资报告,他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并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比物质资本投资。[1]Romer(1986)构建了知识溢出模型,认为知识生产是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知识投入又是受到私人决策行为支配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即知识在使用中几乎没有成本,但在研发中却投入巨大的成本,因此只有建立合理有效的私人知R投入机制,才能够最终促进经济增长。[2]Lucas(1988)建立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提出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研究经济增长的模型中,必须要考虑人力资本要素,并利用动态规划理论研究最优人力资本投资和最优经济增长问题。[3]Mankiw、Romer和Weil(1992)在Solow(1956)的基础上引入人力资本,用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人口增长率3个变量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包含人力资本投资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能解释不同国家间每个工人平均产量的差别将近80%。[4]该模型简称MRW模型,在人力资本实证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后的学者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对MRW模型进行扩展。例如,Park和Brat(1996)通过加入R&D投资扩展MRW模型,发现R&D投资也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5]Nonneman和Vanhoudt(1996)同样加入R&D投资扩展MRW模型,研究发现包含R&D投资的MRW模型对OECD国家之间收入水平差异的解释能力高达73.2%。[6]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内生经济理论的研究学者也在尝试扩展 MRW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杨建芳等(2006)在MRW模型中增加了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发现与物质资本积累相比,人力资本积累对增长的影响力更大,人力资本投资(包含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更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7]孙淑军(2012)在对我国1978~2008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力资本投资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拓展的MRW模型及相关数据考察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入对我国人均实际产出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人均实际产出及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8]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经济学家对促进经济增长源泉的探索促进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深入研究。总的来说,经济增长理论分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中,人力资本逐渐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投入要素或是技术内生化的一种方式。人力资本逐渐成为促进各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力资本的发展状况。本文的目的是将人力资本理论运用于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增长之中,探讨人力资本发展对京津冀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二、京津冀经济增长差异

京津冀地域相接,地缘一体。根据各地区和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15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69312.9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24%,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分别为22968.6亿元、16538.2亿元和29806.1亿元,分别增长6.9%、9.3%和6.8%,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河北省经济增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10~2014年五年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6%,比全国年均增长率8.6%的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尽管如此,河北省与北京、天津的经济增长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现进一步扩大的态势。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经济增量上看,2000~2014年京津冀三地均快速增长。相比于北京、天津直辖市,作为一个省的行政区域,河北省的人口众多、土地广阔,因而河北省的经济总量始终大于北京、天津,但是这种优势正在逐年淡化。与北京相比,河北省经济总量相对于北京的倍数由2000年的1.60倍减少到2014年的1.38倍;与天津相比,河北省经济总量相对于天津的倍数由2000年的2.96倍减少到2014年的1.87倍。

能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更好的指标是人均GDP。2000~2014年,河北省的人均GDP与北京、天津相比并没有改善。与北京相比,河北省人均GDP相当于北京的比例由2000年的31.47%增长到2014年的39.99%,15年间增长了8.52个百分点;与天津相比,河北省人均GDP相当于天津的比例由2000年的43.75%减少到2014年的38.00%,15年间减少了5.75个百分点。

三、京津冀人力资本发展差异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地区差异不仅是科技、制度、区位的因素造成的,人力资本的差异也是经济发展出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京津冀地区人力资本在质和量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外来人数、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一)高校毕业生人数

高校毕业生人数是衡量一个地区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京津冀地区高校数量较多,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长,随着毕业人员年轻化、个性化的发展,回原籍的观念逐渐淡薄,因此,高校毕业生人数能够较好地反映人力资本发展状况。京津冀的高速发展及政策扶持,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有意愿留在京津冀地区就业和发展。

由京津冀三地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其比较可以看出,在绝对人数上,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以较大的优势高于京津两地,并且在北京人口承载能力受限和治理大城市病的背景下,河北高校毕业生的发展速度快于北京、天津。但是,京津冀三地共有普通高校262所,其中北京89所,天津55所,河北118所。在这些高校中,北京有211工程大学26所,985工程大学8所,天津有“211工程”大学三所,985工程大学2所,河北仅有211工程大学1所。专任教师数河北地区与北京相当,但就生师比而言,河北大大高于北京和天津。因而虽然从总体规模而言河北地区高校数量占据优势,但毕业生质量远远低于北京、天津。在校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均显示,大量的本科人才集中于京津两市,专科人才则主要集中于河北省。

进一步,虽然毕业生总数河北省最多,但是河北省的总人口数倍高于京津两市。虽然河北每万人中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加,但是仍然显著低于北京和天津。也就是说,高校毕业生人数所占比重北京和天津高于河北。由此可知,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河北劣于京津地区,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有待提高。

(二)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更准确地度量了人力资本发展状况,是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本的质量。京津冀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其中北京受教育年限最高,其次天津,河北最低。这与北京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北京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最集中、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大众化,是北京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北京利用它的地理优势、经济优势以及高福利水平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北京的生产力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2000到2014年京津冀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增加,其中北京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由2000年的9.9827年增长到2014年的11.8542年,天津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8.9748年增长到2014年的10.5044年,河北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6820年增长到2014年的8.8676年。

2000年河北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北京的76.95%,相当于天津的85.60%;2014年河北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北京的75.06%,相当于天津的84.42%。表明北京、天津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不仅大幅度高于河北,而且其发展速度也不低于河北,表明河北的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北京、天津的差距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京津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明显高于河北,意味着京津的教育发展水平高于河北,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样高于河北。由此可知,河北需加强对教育的投资,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充分发挥知识对经济发展进步的带动作用。

(三)外来人口数

京津冀地区的地理优势以及北京、天津的飞速发展和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人才的聚集,京津相对过剩的人才资源和周边地区相对匮乏的人才资源形成了鲜明对比。表5是北京、天津统计年鉴公布的近年来北京与天津人口迁入迁出量的数据。

从净迁入人口数量来看,2000~2014年北京净迁入人口每年在10万左右,而天津的净迁入人口则从2005年的114万增长到2014年的476万人。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从来就不缺乏其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由于其人口密度的限度,北京不断提高外来人口进入的门槛,以治理其不断强化的大城市病。天津则在保证人口质量的前提下敞开怀抱,大力吸收高素质的外来人口,由此促进了经济的强劲增长。近年来其经济增长速度不仅成为全国各地区的领头雁,也远高于北京的经济增长速度。

《河北经济年鉴》没有公布人口迁入迁出的变化数据。从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河北人既不愿意外出寻找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也极度排斥外来人口进入河北寻找就业创业机会。因此,除了受自然增长率的影响,河北省的人口变化很少受人口迁入迁出尤其是外来人口的影响。

四、推动京津冀人力资本协调发展

推进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必须推进京津冀人力资本协同发展。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大力吸引外来外来高素质人才,实现京津冀地区人力资本共享。

一是协同发展京津冀高等教育。在推进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中,三地间虽建立一些联盟、签订了若干协议,采取了一系列的合作,但受制度机制约束,政府层面行政推进较少,缺乏约束力和执行力,协同发展的成效不够显著。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3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京津冀三地普通高等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天津增长率为5.37%,北京增长率为 0.01%,而河北为-21.19%;普通高等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费用天津增长率14.11%,北京1.65%,河北-33.72%。因此,不论是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还是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均反映了京津冀三地教育经费政府投入水平差别很大的格局。所以中央应该尽量合理配置京津冀的教育资源,加大对河北省的教育投入,合理的分配资力量,使三地的教育公平化。

二是大力吸引外来高素质人才。贯彻落实总书记“三个努力建成”的重要指示,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对于外来人才的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要在政策咨询、信息交流、资金融通等方面尽心竭力地做好外来人才的服务工作,进一步营造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优良环境。牢牢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这一关键战略机遇期,大量引进外来优秀企业、加快提升本土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以机遇吸引人才,以人才促进发展,以发展创造机遇,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发展模式。资源配套是人才引进的有力保障。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人才聚集,离不开城市的资源配套。努力优化交通运输、居住环境、医疗和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活环境,从而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使不断涌入的大量人才无后顾之忧。

三是推动京津冀人力资本协同发展。河北必须要下大力气做好科技人才这门课,把京津在技术、智力上的绝对优势转化为促进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京津丰厚的人才资源转变为产业力量。利用协调发展这一契机加大三地的人才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为此,需要中央加大对河北的教育投入,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等方面的投入,并且注重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同时,还需要完善三地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建立以政策导引、共享共赢、完善市场为内容,服务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保障机制,使京津冀区域内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竞争有序、定位准确的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以提升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Schultz,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l-17.

[2]Romer P.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1002-1037.

[3]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42.

[4]Mankiw,G.N.,Romer,D.& Weil,D.N.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2):407-437.

[5]Park,W・G・,Brat,D.Cross-Country R&D and Growth: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Mankiw-Romer-Weil.Eastern Economic Journal,1996(22):345-354.

[6]Nonnemen,W.& Vanhoudt,P.A Further Augmentation of the Solow Model and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s for OECD Countri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111:943-953.

[7]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5):10-17.

[8]孙淑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对产出水平及经济增长的影响[J].西安工I大学学报,2012(1):62-67.

冀教数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京津冀; 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协同发展; 一体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6-0013-04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带来了京津冀地区高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联系最为密切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京津冀区域高技能型人才一体化培养, 能大大加快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笔者根据京津冀校企资源发展现状,探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服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

(一)区域产业分布状况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整体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经济总量不断提高,GDP在全国的比重逐步提升。201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超过全国 GDP 比例的10% ,占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三大经济圈生产总值的29.36%。当前,京津冀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布局情况见表1。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全国第一;河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是京津的10倍。

(二)京津冀区域内国内500强企业分布情况

从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国内500强)名单来看,2013 年京津冀地区共有国内500强企业143 家,占500强企业总数的28.6%。北京最多,有99 家,天津、河北分别有20 家和24 家。仅从大企业数量而言,北京是天津的近5倍,是河北的近10倍。由此可见,三地大企业数量分布极不均衡,表2是京津冀各地区国内500强企业的基本情况。

(三)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分布现状

目前,京津冀地区共有高职院校109所,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8.4%,在校生近82万人,约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8.5%,每年毕业生约27万,占全国总数的8.9%,招生人数约26万,占全国招生总数8.2%。

其中,北京市现有高职院校25所,国家示范校4所,骨干校2所。在校生10万余人。

天津市有高职院校26所,国家示范校4所,骨干校2所。在校生16万余人,约占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 。有数据统计,目前天津市的新技术劳动岗位从业者有近94%是来自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河北省现有高职院校58所,国家示范校8所,骨干校5所。

二、京津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资源比例失调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平均每所高职院校所对应的国内500强企业数分别为3.6、0.7、0.4个。北京市平均每所高职学院要负担4个国内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输出保障,平均每个企业仅有0.12万人的人力资源储备。而河北省平均每所高职院校仅负担0.4个企业,每个国内500强企业有2.25万人的人力资源储备。也就是说,京津冀三地之间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输出与三地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差异极大。北京市的企业资源和教育培训资源与河北省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较大的失衡。根据这种供求关系极不平衡状况下,必须在当前高职教育资源分布现实状况下通过探索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合作的办法来弥补,以建立能够与整个区域产业规模相适应的高等职业院校合作方式,统筹京津冀实训基地建设,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

从京津冀三地的人均GDP数据分析来看,京津两市均排在我国的城市前列,但河北省相对落后些。在产业结构上,北京市高速发展第三产业,天津市均衡发展第二、三产业,河北省则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京津冀三地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以及产业结构不同,为京津冀教育的协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随动性差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常会遇到有的专业供不应求,而有的专业分不出去的现象。入学时的热门专业毕业时就不那么热了,这里有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超前性问题,也有缺乏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评估和预警的原因,还有就是地区影响力(政治、经济、交通等综合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的大企业入驻吸引力不同。很多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优势”和“特色”不明显,如全国高职院校中会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重复设置率较高,且特色不明显。

(三) 三地办学主体差异

京津冀是有着明显行政格局的地区,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在各自的办学模式和体制方面缺乏垮地合作。由于缺乏区域大局意识,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上没有体现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难以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导致目前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不平衡。

办学主体模式上三地也有不同。北京的25 所高职院校中,有 9 所为相关委办局(或集团公司)所属,北京市所属 4 所,另有3所为区县政府所属和 9 所民办院校。天津市和河北省也有多个办学主体,河北省地域广泛,许多分布在石家庄、邯郸、唐山、保定等城市的高职院校还要兼顾这些城市本身的发展需要。这种多个办学主体的办学管理模式无疑对信息资源共享和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一定的行政障碍。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将多个办学主体融合到一起,让竞争转变为合作,建立统一的统筹管理机制,是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课题和一个难点。

(四)高职院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够

目前,京津冀地区正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升级,但是,高职院校参与行业实践的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自身的科技创新实力不强;高职层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既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双师”较少;产品研发的软硬件环境不足,不具备为服务区域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先进设备条件。这些因素都导致高职院校参与区域经济活动能力不足。

(五)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京津冀高职教育协同发展对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化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水平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高职教师中很多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上岗,实践经验几乎为零,科技研发能力也非常有限。教师的知识更新跟不上行业发展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反映出高职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六)校企合作有名无实

校企合作开展教育教学能大大提高高职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契合度,也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一些名义上的校企合作没能达到实际效果。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有流于表面的现象。

四、京津冀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通过对京津冀高职院校现状的研究以及对当前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观念上创新,认识上提高

改变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行政隶属关系造成的地区性、机制性制约环境,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企业、高职学院共同参与的京津冀高职教育协作组,协作组由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教育专家等组成,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的原则,对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共同讨论合作发展规划,完善交流合作举措,充分考虑区域整体利益。把学习型社会所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引入京津冀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形态构建上来,形成扁平化、信息化、开放化的机制与环境,达到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目的。从观念上把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看作一个整体,以全局化的观念规划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二)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跨地区合作

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跨地区联合办学,建立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互融发展体系,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发挥北京市的资源优势和辐射作用,有效整合资源,以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建立能够与区域产业规模相适应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合作与交流机制,统筹京津冀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使高职教育办学更贴近企业需求。

(三)实施京津冀区域教育资源与产业互融

京津两地是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北京,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产生“扩散效应”,从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针对京津地区知识技术密集、河北工业经济基础雄厚的特点,实现高职教育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性。对于整个京津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通过建立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京津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区域高职院校均衡承担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四)创新区域高职院校联邦式合作

从行政区划意义上看,京津冀分属三个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域,要在这种高级别的层面构建起整体协同发展的规则,必须创新合作方式。联盟是已经存在的不同机构间的联合形式,所谓联盟,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合作协议制约的联合体,是约束松散、效率较低的一种合作方式。联邦式模式是遵守共同协议,实行并行运行与共享资源的长期联盟。由于具有统一的联邦基础,有某些稳定的共同需求,使多个联邦成员组成一个整体形式,是对等个体间的合作,以实现互相支持。将“联邦”所蕴含的思想和理念融入京津冀高职教育一体化实践中,要突破组织边界,在当前行政体制框架下,地区间通过协商制定共同遵守的协定、条约或合同,开放共享需求。通过对联邦体内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围绕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和人才自由流动,逐步成为长期的成员互信与合作机制。

(五)加快制度与规范制定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每一项工作正常运转的保障。联合人事、就业、社保等部门加快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制定,可为京津冀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提供政策保障。微观有问题的先从宏观上开始探索,逐步细化。切实提高办学自,构建起由国家统筹规划的面向社会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管理体制,使学生自由地跨地区求学、求职、就业,教师跨省市流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都在共同认可的协议下实现有效控制。

(六)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关于资源共享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例如广州大学城信息资源建设、南京仙林大学城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廊坊大学城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这些成果大多是在高校实现的,技术上也是可行的。京津冀地区的109所高职院校涉及铁路、交通、石油、煤炭等行业,具有高度专业特色的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应把这些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就可以建设高职院校需要的特色数据库,先实现京津冀区域内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其他教学资源共享的环境基础。建议发挥各地图书馆学会的作用,在相关职能机构的支持下,学会牵头,在统一的网络平台统一标准、各自负责、分别建设,逐步建立一个集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存储、传递、开发和利用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彬,王义娜.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职教育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J]. 大学教育科学,2008(6):91-96.

[2]李志涛.我国百所高职示范校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现代情报,2012(8):81-84.

[3]李志涛. 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论文产出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122-125.

[4]李思琦.从中国 500 强企业数据透视京津冀一体化中企业成长变迁[J].商业时代,2014(3):98-100.

冀教数学论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以灰色系统理论思想为指导,运用灰色GM(1,1)模型,以货运量表征物流规模。根据冀西北地区近10年来的物流需求变化,建立了灰色预测的GM(1,1)模型,预测冀西北地区今后5 年的物流需求,为政府规划地区物流发展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关键词 :物流需求;灰色系统;GM(1,1)模型;需求预测

冀西北地区是指河北省西北部的冀西北地区及周边区县地区,东靠承德市,东南毗连北京市,西南与山西省、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总面积3.68 万平方公里,辖7区13 县,历来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对欧贸易的重要陆路商埠,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有“塞外明珠”之称。近年来,依托独特的区位、交通、矿产资源和旅游等资源,冀西北地区政府全力发展现代产业,打造“京冀晋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全方位发展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运输网,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冀西北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前景看好。

随着物流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区域物流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但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可行性研究等如果缺乏物流需求的定量依据,这势必会造成物流系统规划的盲目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性等问题,从而阻碍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根据调研地区物流产业各指标的过往数据,对区域物流环节进行科学预测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对物流需求进行预测时,典型的方法有聚焦预测法、指数平滑法、回归分析法、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型等等。其中,邓聚龙教授创立的灰色系统理论能够处理“部分信息未知或者部分信息已知”的“贫信息”,“小样本”的不确定性系统,可以较高精度地预测这类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以来,成功地应用于工程控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未来学研究、经济管理等领域。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物流产业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影响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中,不可测因素干扰多,已知和未知的信息兼有,符合灰色系统理论的特征,因此可以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区域经济进行科学预测。本文根据物流信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冀西北地区的物流需求进行量化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该地区的物流产业作出理论预测,以期对冀西北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的构造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也称为GM(Grey Model)模型,利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能够对所研究系统的发展变化进行全局观察,分析和长期预测。下面将介绍灰色系统预测模型中极为重要一种,GM(1,1)模型,建模过程如下。第一步,数据处理。

设原始数据为时间数据数列:

这里(2)式用于计算预测值。(1)式中的a 称为发展系数,b称为内省控制灰度。GM(1,1)模型的发展系数a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深刻地影响着模型的精度,即

(1)当-α≤0.3时,GM(1,1)模型可用于中长期预测;

(2)当0.3<-α≤0.5 时,GM(1,1)模型可用于短期预测,中长期预测慎用;

(3)当0.5<-α≤0.8 时,GM(1,1)模型做短期预测应当十分谨慎;

(4)当0.8<-α≤1 时,应当采用残差修正GM(1,1)模型;

(5)当-α>1 时,不宜采用GM(1,1)模型做预测。

第三步,精度检验。

第四步,进行预测。

二、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冀西北地区物流需求预测分析

因为物流规模是能够从数量上反映物流需求和物流产业的指标,所以本文主要从物流规模角度衡量特定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物流规模主要包括装卸搬运、包装、运输、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量。这其中运输是物流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它贯穿于物流过程的各个方面,而运量的多少也决定着诸如搬运、装卸、包装等物流活动,因而我们可以使用货运量来预测特定地区的基本的物流需求水平。基于以上原因,在冀西北地区物流产业研究中,我们主要使用货运量的历史数据进行物流需求预测建模。

2002 年~2012 年,冀西北地区的货运统计中,公路货运量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因此我们采用公路货运量的数据来对冀西北地区的物流需求进行模拟预测。2002年~2012 年,冀西北地区货运量原始数据见表1,数据来源于2002年~2012年冀西北地区经济年鉴。

第一步,数据处理。原始数据列取自2002 年至2012年,共有11 个数据,即

第二步,建立模型。利用数学软件(这里使用的是Maple13),可以对冀西北地区物流需求规模建立~GM(1。1)~模型。

第三步,精度检验。

首先,计算出冀西北地区2002 年~2012 年物流规模的预测值,然后,将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得到实测值和预测值的绝对误差序列(即残差的绝对值)和相对误差序列,如表2所示。

因为相对误差的均值=2.02%,所以模型的精度等级为二级,故可以使用我们建立的模型对冀西北地区物流规模进行预测。第四步,进行预测。

利用我们建立的模型,可以对冀西北地区未来五年物流产业的发展规模(以2013 年~2017 年的公路货运量为例)进行预测,见表3。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冀西北地区物流需求量预测模型,以该地区2002~2012 年货运量为依据,外推出该地区2013~2017 年货运量的值。预测的结果看,未来五年冀西北地区的物流需求水平逐步提升,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

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的一些扰动因素,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变化,大型交通运输网的变动,天灾等,将不断影响模型的预测精度,需要及时的补充新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不断地改进,使预测值与实际变化更加吻合。随着灰色系统的发展,老数据的意义将渐渐降低,应当不断补充新数据的同时及时地去掉老数据。这样我们建立的模型才能更好地反映本地区物流系统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进行新陈代谢,以期提高预测精度。

为了使冀西北地区的物流产业能够快速走上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第二、增加冀西北地区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第三、从政策税收等方面对这个新兴产业进行扶植;第四、开展具有一定产业特色的物流园区。课题项目: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冀西北地区物流需求预测分析,张家口市2012年度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No.1221012E)。

参考文献:

[1]周启蕾.物流学概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11-119.

[2]谢识予.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36-144.

[3]刘思峰, 谢乃明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1-224.

冀教数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教育协同发展;原则

目标同向原则

目标,就其词义解释,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科学而言,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个人、群体或组织按一定价值观确立并力争达成的境地或标准。目标具有主观性、方向性、层次性、时空性、实践性等特征。目标同向原则着重强调目标的方向性。所谓目标同向原则,就是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三地必须朝着同一正确方向的境地或标准行进。应特别指出的是,目标同向与目标一致有所不同。目标一致表示目标一样、方向一样,而目标同向表示方向一样、目标不一。

这就要求京津冀务必协同做到:一是同向而行,即朝着同一正确方向的目标前行。“在管理过程中,首先必须保证目标方向的正确性,因为管理绩效=目标方向×工作效率。”[1]这就要求三地必须朝着三地协同、“两个率先”的世界级教育城市群这同一正确方向的目标迈进。二是大小不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具有向量性特征。所谓向量,就是由方向与大小构成的量。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在朝着同一正确方向的目标前行中,三地的大小不一,即北京在前,天津随后,河北紧跟。换言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应该是异步发展,而非同步发展,更不是齐步发展。这也可以称作先后发展。三是形成合力。从协同学的观点审视,京津冀三地教育协同必须形成复杂的、开放的、有序的系统。因为只有这样的系统,才能形成合力,并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这一效应在协同论中被称为倍增效应,是指“系统的整体性功能是由各子系统功能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这种耦合能使系统整体功能生成倍增。”[2]否则,三地假如各自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势必会出现类似俄国著名寓言家克雷洛夫笔下的天鹅、梭鱼与大虾往各自方向用力拉车而车却纹丝不动的内耗问题。例如:假如三地均想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采取高薪拉人、彼此拆台的恶性竞争策略,结果只能是谁想建成都有困难。

统筹兼顾原则

所谓统筹兼顾原则,是指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必须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把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指“为了更好地达到系统目标,而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结构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3]推而论之,京津冀教育是由北京、天津与河北三个子教育系统构成的区域教育系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就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环境下,搭建平台,通过协调、整合、优化等协同手段,实现京津冀教育由原来的各自为政、分而治之的旧结构,走向统一布局、整体思维的新结构的过程。这就要求京津冀务必协同做到:一是成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协调领导小组。通过建立健全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形成、实现与约束三大机制,共同制定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进行整体布局,建立协同基金,共建协同平台,克服无序乱象,走向有序协同。例如:当下的京津冀三地教育界已经出现了近20个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甚至出现了一天有3个研讨会同时召开的景象,建议京津冀三地联合建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集中力量,集思广益,合作攻关。二是建立京津冀教育数据库。大数据管理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议京津冀三地教育界携手共建动态的京津冀教育数据库,摸清各级各类教育以及与教育相关的教育出版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等的家底,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三是厘清三地协同的类别。众所周知,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主体,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首先,属于异质协同发展。既要顾及城区教育发展,又要兼顾城郊、乡村教育发展。其次,属于异步协同发展。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发展速度不同。再次,属于结构协同发展。各地发展层次不一、发展水平不同,必须把三地的教育看成一个系统,整体谋划,共同建构,建立秩序,统一发展。最后,属于最优化协同发展。三地教育协同发展要求京津冀三个子系统之间协调协作,排除离散、冲突、掣肘、摩擦等的干扰,达成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目的。此外,统筹行政指令、市场意愿和法律意志,以法律意志为基本保证,以行政指令为顶层谋划,以市场意愿为协同活力,也是贯彻统筹兼顾原则的重要举措之一。

合作共赢原则

合作是指双方或多方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而共赢是指合作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共同获得利益。所谓合作共赢原则,是指京津冀三方在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以实现三方的共同收益。这是保证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稳定条件。依据谈判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之合作共赢取决于以下方面:一是三方各有所需;二是三方既有共同的利益,又有分歧之处;三是三方都有解决问题和分歧的愿望;四是三方能够彼此信任,愿意合作行动;五是三方可以达成互利互惠。这就要求京津冀务必协同做到:一是寻找教育协同点。所谓教育协同点,就是京津冀教育相交的地方。这既包括京津教育协同点、京冀教育协同点、津冀教育协同点,还包括京津冀三地共有的教育协同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寻找到这些教育协同点,并在教育协同点上下功夫、做文章。“京津冀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4]因此,寻找到京津冀各级各类教育的协同点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起点与归宿。例如: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协同点是建立从招生、教育到就业合一的跨地区职教集团。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同点是共建共享共用慕课资源。京津冀终身教育的协同点是建立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的机制。二是建立舍得思维。所谓舍得思维,就是既要各取所需,又要适当让步,有所舍弃。这就要求京津冀三地在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磋商机制,各地既要有所舍,又要有所得。这样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才会长远。假如三地都只求得不求舍,即各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或者高尚到只求舍不求得,即一切从他方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这两种错误倾向都将使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化为一句空话。三是整合化协同。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整顿、协调等方式重新组合,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5]整合化协同,也可以称为抱团化协同,就是整顿、协调各种零散的教育资源,建立联盟,分工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进而把联盟做大、做精、做强。例如:京津冀的留学生教育占中国留学生教育的比例为1/4,建立京津冀留学生教育联盟十分必要。再如:北京中医药研究资源十分丰厚,天津的中医药产业非常发达,可以与河北的中医药研究资源,尤其是河北安国的药材资源整合起来,共建世界上最大的中医药研发与产业基地。 错位发展原则

所谓错位发展原则,就是京津冀三地依据各自教育实际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打破属地管理的阻隔,寻找各地的比较优势,采取有效的扬长措施,达成三地教育各有特色的发展态势。依据市场细分原理,错位发展,就是京津冀教育界的人士认真研究教育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把整个京津冀的各级各类教育划分为由教育需求大致相同的消费者组成的若干细分市场,进而确定教育目标市场的过程。这一原则要求京津冀的教育界人士,依据本地的教育基础及需求,从供给侧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重新定位,扬长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京津冀务必协同做到:一是洞察本地的教育基础及差异,这是错位发展的关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的数据,2014年,京津冀三地的教育,河北体量最大,北京生均公用经费与生均教育经费最高,三地生均公用经费与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显著。从教育质量上审视,三地各级各类教育也存在差异。以高等教育为例,“985工程”高校,北京8所,天津2所,河北0所。“211工程”高校,北京26所,天津3所,河北2所。三地在高等教育质量上存在明显差距,这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的鸿沟。错位发展势在必行。二是依据三地教育实际注重差异化发展。趋同发展或同质发展是教育协同发展的大忌。差异化发展就是要求京津冀三地在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必须各有侧重、各扬所长。

高等教育领域,京津冀本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高地①。当下,京津冀三地的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必须在注意与本省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基础上,北京应以建设一流大学及学科为重点。天津应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以建立中外高教合作办学特区为主,鼓励京津冀高校在特区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迅速缩短与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的差距②,兼顾在滨海新区建立大学产学研对接园区,承接京津冀高校研究生院、重点实验室、创客中心等。河北则应在北京周边地区采取飞地策略,与北京共建大学城,大量承接北京本科教育外迁。

职业教育领域,京津冀在顾及与产业就业相协调的基础上,北京重点发展中高本硕博贯通职业教育,尤其是硕博职业教育。天津具有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先行先试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被列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并率先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应以海河教育园区为平台,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以京津冀共建职业教育集团为纽带,以吸纳海外优质职业教育为重点,围绕先进制造研发、国际航运、金融创新等,建设中国职教第一高地。河北则应以现代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与农村职业教育为发展重点,打造中国农村职业教育高地。

重点突破原则

所谓重点突破原则,是指京津冀三地必须抓住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合作攻关,共同创新,力争在某一点上取得较大进展,然后以点带面,逐渐达成全面整体协同发展的理想。这就要求京津冀务必协同做到:一是网络共享突破。伴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移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通过建立京津冀慕课联盟、翻转课堂联盟等,实现三地教育资源共享,各自拿出本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借助网络供三地的师生、家长等共同分享,应该说是最佳路径。二是人才共用突破,教师是协同发展的重点。京津冀可以充分利用三地的地缘优势以及未来一小时高速交通圈的便利,一抓培训协同,二抓你有合用。建议采取人才共有合用策略,达成教育人才的共享。三是属地管理突破,即逐渐打破属地管理的阻隔,尝试采取异地办学的飞地策略、一校多区的跨区办学策略、共建京津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大招生圈等,实现京津冀三地教育协同发展。四是分类合作突破,寻找各级各类教育的最佳突破口。分类合作突破的重点是基础教育数字化、高等教育联盟化、职业教育集团化、终身教育学分化等。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委员会2014年度社会重大项目:“慕课背景下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4ZD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京津冀地区,“985工程”高校10所,占25.6%;“211工程”高校31所,占28%;高校262所,占1/10;培养研究生的大学97所,占1/5;培养博士生的大学58所,占1/4;留学生人数占2/5。

②目前,长江三角洲拥有的中国合作大学有: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与温州肯恩大学,宁波正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建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珠江三角洲拥有: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除此之外,湖南大学与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拟在深圳合作开办工业设计特色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与美国罗斯大学也打算在深圳合作办学,而且华盛顿大学、墨尔本大学等也都在和深圳洽谈合作中。另有,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则设在珠海、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设在汕头。而京津冀只有在建的天津茱莉亚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韩延明,王志华.高校目标管理导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7.

[2]李忱,田杨萌.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关联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5).

[3]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407.

冀教数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大数据;京津冀;教育资源;一体化配置

相对长三角和珠三角来说,环渤海经济圈在全国地位有不断弱化的趋势。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层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和加速对整个区域具有重大意义,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但由于京津冀区域有两个直辖市,行政区划的限制使区域内经济不协调,这也导致教育在“一体化”方面较为封闭,为此迫切需要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体系。

一、大数据背景及作用

当今社会,互联网从出现变得到人们广泛关注,经过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更是改变了商业,政府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他是一种新技术具有巨大的变革能力这便是 “大数据”。大数据(big date),或大量的数据,大量的数据信息是指手动所涉及的数据量太大,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捕获、管理的过程,成为一个人类可以读取数据。大数据出现以后影响巨大,他给很多行业打开了一道信息大门,其中爆炸的数据更是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机会,减少了许多盲目的资金投放而且大数据的倡导者认为,处理大量的数据,并不是和因果有着很密切的关联,只要从大量的甚至杂乱无章的数据信息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即可。从而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1]。

在大数据时代,“用数据库( 包括教学效果、图书资料、办学经费、仪器设备、专业和课程、教学水平、学校情况、学生基本情况等数据群组信息) 可以达到全面监控教育质量的目的,形成动态的、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见大数据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或数字化教育信息平台建设至关重要。从京津冀三地的教育资源一体化配置角度看大数据可以极大的减少各高校老师之间的交流,联系学习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2]。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可以形成教育一体化的现实依据

京津冀是一省嵌两市的地域, 以北京,天津为两个核心以河北为辅助,京津冀之间地域相互连接文化内容相互交融,这本身就为京津冀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京津冀三地各政府和各行各业都在凭借自己资源优势,齐心协力相互帮扶,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自2005年以来,河北省首钢曹妃甸,批准进一步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资源同时,能源、生态、产业、交通等领域的发展和建设没有限制,特别是从北京到石家庄,北京到秦皇岛、石家庄到天津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切物质基础为一体的高等教育[3]。因此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经济基础,加快了京津冀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京津冀区域有着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丰富教育资源。北京既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 又是全国高等教育得中心。据统计,目前有32个附属学院,北京市,私立大学的总数超过200所学院和大学,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学位,文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的重点实验室,科学和艺术、科学、工程、农业、医学国家总数的55%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共有44所在天津高校,其中,18个本科院校,高职院校26日,否则独立学院10所;职业教育,天津现在有2个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单位,65年国家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8年河北师范大学,其中26个本科学校10所省重点大学14所私立院校。高等教育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基础和必要条件[4]。

三、高等教育资源的划分

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本文将教育资源分为硬件资源的共享和软件资源两大类,并根据特点将高等教育资源的划分体系细分为了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无形资产等五项三级指标(表1),这一划分思路主要源于资源的主体性。从资源被动性角度来看,资源在使用方面存在使用效率和频率的差别,因此教学资源存在层次的差别,其共享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这种层次的差别。根据共享的层次划分,高等教育资源按照逻辑逐层可以分为开放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合作、教学资源共建三个逻辑层次。其中,开放教学资源在资源共享模式中处于最浅显层次,它主要是指W校中写生的课程、专业、实验室、实践培训基地、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和开放共享;教学资源的合作主要是指教学中学校对资源的管理,学校对于学生的大力培养,使学生成为人才,和学校对于教学的深化改革;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模式是教学资源的共建,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比如:共建课程建设、优秀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共建教材建设,共同编写教材;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将高等教育和大数据信息联系起来,从共享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角度,数字化教育资源分为三类:教育管理资源、学习服务资源、教育通用资源。通用资源是按照标准规则来进行资源开发和建设;学习服务作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相关服务。其中,以教育管理为核心,围绕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学籍管理、学校办公管理、招生考试和其他服务展开;学习服务包括:平台使用物联网技术来丰富高等教育的课程,这些活动在网络资源共享的环境下,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甚至可以形成一个学习型社会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建设系统的大背景是大数据的技术,而建设系统的主要任务则是搜集和开发利用优秀教育资源,建设系统主要任务是共享教育资源进行的第一步,数字化教育资源和非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相互应吸纳,相互补充,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主要是为了搜集和利用发展而生,而非数字化的教育资源要对搜集而来的教育资源进行数字的加工和制作,让其符合当代媒体文件的标准,建设系统还有其他功能,便是将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理和合成,使他们形成一个整体进行推广,分类和评估。

分类方式 涵盖内容

按要素分类 硬件数码照相机、摄像机、视频展台、投影、计算机教学软件、音频、视频、课件、网络、期刊数据

按资源基本类型分类 设计型:教学软件、音像教材、投影资料、多媒体课件

利用型:电子百科和教育音像等

集成型:交互系y、校园网、虚拟教学仪器

按资源应用目的分类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资料、多媒体素材等图书馆信息检索、科研、教学、后勤、财务系统管理、常用软件下载

按资源素材类型分类 多媒体信息资源、图像类、视频类、影像类、教学软件、教学方法模板、学生参考文献、工具书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类练习性、实验性教学资源

五、大数据帮助高等教育做好教学评估,促进教育客观,全面的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教育评估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首先,形成发展性教育评价的观点,强调发展的主体性教育评估对象为目的,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重视学习过程,学习经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第二,扩大教育评估的范围,强调教育评价对象不仅限于学生,还应该包括如课程、教师、学校对教育活动有重要影响的内容;第三,反思的片面追求成就,强调考试成绩不等于物理测量的直观意义,在教育评价不仅可以被简单的数字决定。在网络成为基本的日常学习平台的大数据的时代,“使用数据挖掘、研究分析、内容分析等技术和学科的发展,使得“评价的增量评价”、“进步”的发展性评价的特点,技术和方法的保护[5]。大数据既能变革教育评价理念,扩大教育评价范围,还能为教育评价提供技术和方法。

六、优质资源之间的流动

面对京津冀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京津冀地区之间流动。在教师方面,为了使失衡的京津冀地区的师资均衡发展,可以利用北京和天津的人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走出去”的战略,“引进”,所谓的“介绍”,即政府应努力构建她霁创造有利条件,施工阶段,河北省在吸引人才和天津工作能力,所谓的“走出去”是北京和天津的著名院校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普通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或者使用休息日或假日讲座在北京和天津著名的学院和大学,以改善河北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6]。不仅师资力量要流动,而且各高校之间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应流动,例如像尔雅课这样的优秀公开课,可以各个高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让各大高校支架互相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七、结语

在京津冀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教育的均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发展带来了爆炸性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我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和技术才能准确地把握京津冀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利用大数据所带来的技术使教育资源得到平衡,在教育方面实现环境和机会的平等,促进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消除京津冀一体化中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为京津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诚.大数据数据理念和媒体转型发展[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6-1-17,(104).

[2]徐勇.大数据时代观下的教育质量监控(下)[J].师道,2014(5):33.

[3]庄世英.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

[4]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