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医学实验(合集7篇)

时间:2023-03-23 15:19:37
医学实验

医学实验第1篇

英文名称:Experimental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主管单位: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江西分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1129

国内刊号:36-1298/R

邮发代号:44-9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医学实验第2篇

【关键词】天麻镇眩颗粒;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acuteandchronictoxicityofTianmazhenxuanGranules.[Method]Oralmaximaltolerancedose(MTD)wasdeterminedformice.Thechronictoxicitywasperformedinrats,thetreatmentgroups(large,middle,smalldoseofTianmazhenxuanGranules)andcontrolgroupweremade.Aftercontinuouslyfeedingratsorallyfor12weeks,weobservedtherats′appearance,behavior,blood,organcoefficientandpathologicchangesoforgan.Theabovephysiologicalsignswereinspectedagain2weeksafterceaseoffeeding.[Result]MTD>140g·kg-1.Inthechronictoxicityexperiment,thehairoffemaleratsinlargedoseshedatthe5thweekofadministration,butafter2weekstheyallrecovered.24hoursafterfeeding,therats′platelet,whitebloodandlymphcellofhighdosegroupwerehigherthancontrolgroup,andhadremarkabledifferenceinstatistics.2weeksafterceaseoffeeding,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rewasnoremarkabledifferenceinstatistics.[Conclusion]ThepresentstudiesshowthatitissafetotakeTianmazhenxuanGranulesforadministration.

Keywords:TianmazhenxuanGranules;acutetoxicity;chronictoxicitytest

天麻镇眩颗粒是在陈宝田教授的经验方――镇眩汤基础上加天麻,用科学的方法提取有效成分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复方制剂,处方符合中医标本兼治、辨证施治的理论,有较好的临床基础。天麻镇眩颗粒具有健脾利湿,养血活血,祛痰定眩,平肝潜阳等功用,临床上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即现代医学的美尼尔氏综合征,属于中医的“眩晕”范畴。毒理学研究是新药进入临床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新药的安全性提供了依据,现将其毒理学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

1.1药物天麻镇眩颗粒,4g生药/g颗粒,由南方医院制药厂提供,批号:20060809。实验前用负离子水配成87.5%、43.8%、21.9%浓度的溶液,置4℃冰箱保存备用,实验时采用不同浓度等体积灌胃给药。

1.2动物昆明小鼠40只,体重20±2g,雌雄各半。实验动物合格证号:0016417。Wistar大鼠80只,体重90~120g,鼠龄6~8周,雌雄各半。实验动物合格证号:0016556。以上动物均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

2方法[1]

2.1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根据预试验结果,未测出天麻镇眩颗粒LD50,因此只做最大给药量试验。40只小鼠随机分成2组,即天麻镇眩颗粒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禁食、不禁水12h后,天麻镇眩颗粒组以87.5%浓度,0.8ml/20g体积(最大允许容量、最大可灌浓度)经胃一次性灌服天麻镇眩颗粒溶液,剂量为35g/kg(相当于生药140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积负离子水。给药当日,严密观察小鼠外观、行为活动、呼吸、分泌物、排便、死亡等情况,常规饲养并观察7d,称取体重,记录死亡及毒副反应症状。试验结束时,将全部动物处死、解剖,肉眼检查各主要脏器组织病变情况,计算最大耐受量,并记录结果。

2.2长期毒性试验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成天麻镇眩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4组,每组雌雄各10只,试验前观察1周。受试药物按60kg成人每天服用180g等效换算,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等效于成年人用量的40、20、10倍,即分别为0.68g/kg、1.35g/kg、2.7g/kg(相当于生药2.7g/kg、5.4g/kg、10.8g/kg),给药体积均为3ml/kg。连续给药12周,每日上午给药,每2周称量记录体重一次,并适时调整给药剂量。试验期间逐日记录消耗的饲料重量、大鼠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死亡情况及中毒反应(中毒反应的症状、严重程度、起始时间、持续时间、是否可逆)等。最后一次给药后24h每组处死10只大鼠(雌雄各半)检测血液学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WBC)细胞及其分类,心肝肾功能包括尿素氮(BUN)、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CK),生化学包括钾(K)、钠(Na)、氯(Cl)、总蛋白(TP)、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并进行系统尸解,秤取脏器重量包括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脑、胸腺、、附睾、卵巢、子宫,计算脏器系数,肉眼观察病理变化,并将各脏器、组织石蜡包埋、切片、镜下观察病理变化。每组留下10只大鼠(雌雄各半)继续观察2周,再处死检查以上各指标。

3结果

3.1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天麻镇眩颗粒以87.5%浓度,0.8ml/20g体积1d1次经胃灌服给药后观察7d,小鼠外观、行为活动、进食进水、呼吸、分泌物、排便未见异常,未有小鼠死亡。给药前给药组与对照组体重(g)分别为26.05±3.22、24.50±2.76,给药后第8天给药组与对照组体重(g)分别为30.45±4.40、27.60±3.0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肉眼尸检心、肝、脾、肺、肾、胃肠等主要脏器组织未见明显异常。测得最大耐受量≥140g/kg,此剂量是临床成人(以60kg计算)每日口服剂量3g/kg的47倍。

3.2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3.2.1对大鼠一般行为及体重的影响用药第5周高剂量组雌性大鼠出现脱毛现象,2周后毛发恢复正常。其余各组一般体征、外观、进食进水、分泌物、排便等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异常。高、中、低剂量各组给药后24h与停药后两周体重增长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

表1天麻镇眩颗粒给药不同时间对大鼠体重增长的影响(略)

以上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2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高、中、低剂量组各脏器系数在给药后24h及停药后2周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2。

表2天麻镇眩颗粒对大鼠主要脏器系数的影响(略)

以上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3对大鼠血液学影响:高剂量组大鼠给药后24小时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停药后2周以上三项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给药后24h与停药后2周的血液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3。

表3天麻镇眩颗粒对大鼠血液学的影响(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其余数据P>0.05

3.2.4对大鼠心肝肾功能影响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后24h与停药后2周心肝肾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4。

表4天麻镇眩颗粒对大鼠心肝肾功能的影响(略)

以上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5对大鼠血液生化影响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后24h与停药后2周血液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5。

表5天麻镇眩颗粒对大鼠血液生化的影响(略)

以上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6对Wistar大鼠重要脏器的病理剖检及组织学镜检结果P连续灌服受试样品12周后,处死大鼠,作病理学剖检内脏并进行观察,结果描述如下。(1)头颅:颅骨无畸形,软硬脑膜、脑垂体无异常,脑沟和脑回深浅正常,脑室结构清楚。(2)心:心外膜光滑,无出血点,心肌厚薄及色泽未见异常,未见心肌细胞结构坏死或疤痕,心瓣膜厚薄正常,腱索未见粘连,心内膜光滑,冠脉未见狭窄或硬化。(3)肝:色泽暗红,表而光滑润泽,肝小叶结构清楚,门静脉区无变化,未见主要静脉扩张,胆道内无结石,胆管腔形态正常。(4)肺:左右两肺大小、硬度、色泽均正常,切而轮廓整齐明确,未见肺褐色硬变,未见支气管、血管异常变化。(5)脾:硬度色泽均正常,切而轮廓整齐明确,未见异常变化。(6)肾:左右肾大小及硬度色泽均正常,切而光滑,未见包膜粘连,切面皮、髓质交界明确,皮层条纹清楚,输尿管内未见结石,肾动脉壁未见异常。(7):大小、质量及硬度均正常,曲精小管具弹性(可用镊子拉引出来),附睾、精束和尿道口未见异常。(8)子宫及卵巢:子宫位置、大小、形状等均未见异常;未见输卵管与邻近脏器粘连,腔内未见阻塞,卵巢大小正常,两侧对称,色泽正常。

上述组织块作常规组织学固定、切片、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下:(1)心肌纤维结构清楚,未见心肌变性、坏死、水肿或炎变,未见疤痕;未见粘液或纤维样变性,未见风湿小结;瓣膜亦未见粘液水肿,未见灶性细胞坏死性或炎性细胞浸润,未见肉牙等组织形成或胶原纤维增生等现象。(2)肝细胞轮郭及内部结构清晰,未见细胞膨胀及炎性细胞浸润。(3)肺未见肺泡膨胀,间隔变窄,间孔变大等现象,未见小支气管炎性病变或炎性细胞浸润;未见肺泡壁毛细管扩张充血水肿或肺泡内充满渗出物。(4)肾包膜正常无粘连,肾皮质与髓质分界清楚,肾盏肾盂大小正常,未见肾小球上皮细胞增生或脂变、肿胀;未见肾组织破坏、充血、水肿或炎性细胞浸润。(5)细胞排列正常;结构未见异常;未见器质性病变或炎症。(6)子宫未见腺上皮过度增殖,未见绒毛间质高度水肿或绒毛间质内血管消失,未见滋养层上皮细胞高度增生。(7)卵巢皮质髓质结构清楚,未见组变性或炎变,未见卵巢囊肿或实质瘤。

以上剖检观察及病理学镜检表明,受试样品天麻镇眩颗粒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的主要脏器没有发现有毒性反应及病理性损害的改变。

4讨论

天麻镇眩颗粒的初步药效学研究结果证明其有镇静、催眠、利尿、镇吐等药理作用[2]。为了对天麻镇眩颗粒的安全性做出科学的评价,为临床试验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天麻镇眩颗粒在临床试验前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必不可少[3]。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鼠1d1次经胃灌服天麻镇眩颗粒溶液外观、行为活动、进食进水、呼吸、分泌物、排便未见异常,未有小鼠死亡。测得最大耐受量≥140g/kg,此剂量是临床成人(以60kg计算)每日口服剂量3g/kg的47倍。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组雌性大鼠用药第5周出现脱毛,2周后毛发又长出,说明脱毛现象可恢复。高剂量组大鼠给药后24h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停药后2周以上三项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说明天麻镇眩颗粒对血液学的影响是可逆的。其余各项指标高、中、低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对大鼠重要脏器的剖检及组织学镜检未发现有病理性改变,提示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天麻镇眩颗粒无明显毒副作用,服用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医学实验第3篇

1.1授课对象

蚌埠医学院检验系2011级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生。

1.2方法

1.2.1精选实验项目

为体现实验的综合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我们精选了3个临床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分别是:肺部感染、慢性肝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检测指标涉及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等多门课程内容,体现出临床检验科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能为学生尽快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1.2.2课时安排与分组

综合实验课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结束、学生实习前进行,教学计划为24个学时,每个实验8个学时,分两次授课完成。学生8人为一小组,独立完成分析病例、开展实验、得出结论等工作。

2综合实验的实施

2.1病例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病例讨论,讨论该病例应进行哪些实验检查、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支持与排除该诊断的实验项目有哪些等。

2.2小组间交流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将讨论结果以PPT汇报的方式在全班进行交流,其他小组提出问题,补充不足之处,最后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得出此患者应该进行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2.3实验项目的开展

由于确诊某种疾病所需的检测项目众多,加之实验条件限制,这些实验不能一一完成,因此采用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验由学生亲自完成,不易开展的实验则直接给出实验结果的方法。选取代表性实验时,应选取那些临床经常进行、操作易出错、能锻炼学生操作基本功的实验,如白细胞分类计数、ELISA法检测、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个检测项目,操作中大家互相协作、相互监督,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实验,又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2.4实验结果的讨论

仍然采取小组汇报的方式讨论各组完成的实验结果,结果不同时,回忆实验操作,找出问题。这样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处于主动地位,同时对实验过程的印象也会比较深刻。

2.5综合实验的评分

综合实验成绩评定分为小组间评价、成员评价和教师评价3个部分,分别占总分的40%、20%、40%。

3综合实验的效果

通过对2011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去医院实习之前开设综合实验教学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相互协作能够制订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完成所给的实验项目,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普遍认为,综合实验课将几年来学习的专业课知识串联起来,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巩固了专业知识、增强了信心。我们对实习返校的2011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认为增加医学检验综合实验非常有必要的占86%,认为综合实验对临床实习检验工作帮助非常大的占95%。座谈会上,学生一致认为医学检验综合实验课很有必要、很有帮助。另外,从多家实习医院反馈的信息显示,带教教师普遍认为2011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日常检验工作。

4讨论

医学实验第4篇

1实验室开放的组织与实施

1.1实验室开放对象

正学习生理学的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了生理学实验课后,对生理学实验感兴趣或者想进一步提高的学生以及参与大学生科研课题的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

1.2实验室开放的时间

1.2.1定时开放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由于生理学实验课学时仅为26学时,故该实验课结束后即安排开放性实验内容。教师安排好要开放的实验项目及时间,学生在实验室规定的时间内到实验室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并由教师作相应指导。

1.2.2预约开放此种开放主要针对进行大学生基金项目: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院专业建设与改革基金资助项目科研课题的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实验室对这部分学生实行全方位的开放。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提出书面申请,实验室根据具体情况作统一的协调安排后,再给出下一学期具体的开放时间及开放地点。

1.3实验室开放的具体措施

1.3.1基础阶段医学检验专业生理学实验学时数较少,而学生又初次接触动物实验,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接触该系统,考试结果显示,45%左右的学生不能熟练应用该系统。实验室开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加强了学生的基本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1.3.2提升阶段少部分医检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三年级及以上)对科学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些学生自由组合为科研活动小组,利用实验室开放的空间和时间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实验室对这些科研小组实行统一管理,并指定相应的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系列科研基本技能的培训,如讲授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科研论文的书写等。之后引导学生查阅文献,确立研究内容,撰写申请书申报学院的大学生科研基金。一旦立项后,利用短学期机能学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开展其研究活动。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一方面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实验室开放的成效

2.1实验室开放得到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认可和赞同实验室开放几年来,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赞同和认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希望有机会参加实验室开放的系列活动;65%的学生对实验室开放设置的项目比较感兴趣;10%的学生希望通过兴趣小组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科研技能。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实验室的开放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2.2实验室开放提高了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开放机能学实验室。尤其在我校实行三学期制后,学生在短学期自主利用的时间较多。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即可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学生亲自操作仪器设备,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不同仪器的功能及用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使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有利于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J。开放实验室改变了以往“有课实验室开放,无课实验室关闭”的状况,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3实验室开放为优秀学生的科研活动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应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侧重于对理论的验证和演示,忽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实验室的开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学生进行系列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技能的培养j。我校推行三学期制,目的是使学生在短学期内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机能学实验室在短学期内面向医检专业的学生实行全面开放,为一些优秀学生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几年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这些优秀学生组成的科研活动小组完成了多项大学生科研项目,如花生壳提取液抗小鼠衰老作用的研究、草乌甲素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等,撰写了高质量的论文,并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医学实验第5篇

[关键词]整合实验资源实验教学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日渐增多,而分散的实验教学资源严重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合理化的实验室管理机构是医学院实验室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科学化实验教学体系是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院实验室是医学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实证的场所,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有着重要意义,是教学运行必不可少的环节。医学实验室又是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第一场所,是书本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实验室管理体制与实验教学资源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验室的设置和建设一直是依托于学科专业设置及其资源配置,在管理上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位,其中大多数是按课程设置的单科专业实验室。应该说,这种模式曾在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越来越密切,使得原有体制的不适应性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室重复建设

高校各个学科专业的实验室都小而全,造成低层次重复建设。投资分散,设备购置经费紧张,无法集中有限的资金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影响了实验室的规模效应。

(二)管理不规范

管理人员不固定,责任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导致仪器设备闲置、损坏现象严重。如有的仪器仅用于某一方面的教学或科研,每年用机时间不过几十个小时,长期处于封存状态,甚至出现设备损坏后无人维修等现象。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较低。

(三)在原有的体制下无法加强对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许多实验教师长期局限于单科实验,缺乏横向交流,造成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很难满足综合性学科实验的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阻碍了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各实验室管理员由于缺乏整体沟通,安排实验课时只能就自己管理的实验室进行安排,这就造成实验课安排时出现老师、学生有时间但实验室排不开,相近学科个别实验室课时不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实验课不得已排在晚上、周末,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二、全面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须改变实验室分散管理的状况,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设置实验教学中心,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如果说,实验室是理工科学生的“试验田”,那么加强实验教学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员的“有效化肥”。

(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掌握能及时发现医学生实践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学生要想充分就业,必须加强实验教学

我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事情时有发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一是毕业生过剩,二是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据统计,我国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的素质依次是:较强的责任心、实际操作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交际能力,要求高校能培养实践操作型、决策咨询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从这个现实来看,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以开发学生智慧为主,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实践动手为第一要务,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得到真实的训练,从而增强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能够在毕业后充满自信地求职,顺利地就业,出色地工作。

三、整合实验室资源的措施

(一)理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

建立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校、院两级分别成立实验教学中心,设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特聘岗位并在全校范围内选聘。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建立起资源共享、高效运转、滚动发展的新机制。设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特聘岗位,实行竞争上岗。

(二)合并、重组实验室,美化实验室环境、优化仪器设备的配置

医学院的实验室承担了多门实验课程,很多课程其实并不局限在某个实验室开展,比如组织胚胎学不仅局限在组胚实验室还可以在微免实验室开展,很多课程在不同的实验室均可以开展。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实验室分散管理的状况,转变实验室专为某一课程或专业服务的观念,根据功能和学科特点进行合并重组,打破教研室、实验室各自为政的局面,集中设置实验教学中心,将全校原来分散管理的实验室按功能和学科类别进行合并重组,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从学科整体发展需要出发,对各实验室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合理布局,实现“四个统一,一个全面”,即实验室统一使用,实验用房统一分配,仪器设备统一管理,实验工作人员统一安排,实验室面向校内外全面开放。

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利用有重要意义,如微生物与免疫实验室、组织胚胎学实验室、临床检验实验室、病理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室均是使用显微镜进行操作的实验室,将这些实验室统归为显微形态实验室。只要用到显微镜的实验课,均可以合理化利用实验室。这样有利于实验设备及实验室的共用,同时也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跨专业管理,实验室按照学时人数统一调配,使过去有的实验室过于拥挤或有的实验室相对闲置的状况得到改善。

配置足量教学、科研、应用、开发的仪器设备,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补充国内外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面向校内外开放,最大限度提高设备的投入产出效益。建立学科实验大平台,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三)优化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为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对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优化,明确规定该学科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以及实验技能要求,做到基础知识与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避免实验的随意性。提倡开设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按“三结合”思路改革实验教学方式与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按照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相结合、全真模拟实验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三结合)的原则,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组织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绩效。

(四)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实验课程独立设置

依据学科发展方向、科研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为创新型实验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实验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设计创新性实验,旨在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环境。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学科联系更加紧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将会大大提高,配合着实验室全面开放,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进行更多创新型的实验,这样就可以使实验训练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如果说基础性实验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综合性实验重点在于训练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判断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话,那么,设计性实验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推动实验室全面开放

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设备投资效益,实验教学中心增加开放时间,做好开放服务,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通过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实验室面向校内外开放,利用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的生产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等环节以及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活动和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供实验场所;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创造条件;建立一个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

(六)建立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

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建立一支思想稳定、技术全面、真正精通业务又会科学管理的实验室工作队伍,是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通过竞争上岗,优化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职,责任到人,对工作效果实行量化管理,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保证实验室的有序运转。通过学习、培训、进修、经验交流、增加研究经费等措施,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四、整合实验资源成效

(一)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实验室定位与功能趋于合理

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和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实验技术人员在观念上有了一个大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技术队伍的地位。一方面把实验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使实验技术人员认识到,实验室工作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验人员与教师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树立了甘当配角、乐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二)理顺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

改革后,校、院两级分别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改革,规范了实验室建设管理机制,提高了实验室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实行了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为今后我校实验室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起了资源共享、高效运转、滚动发展的新机制;建立了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注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条件,创建了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教学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富有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以便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受到一种专业科研人员搞科学研究一样的训练。

(三)加强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科研成果与实验教学相得益彰

学校制定了相对优惠的政策措施,注意稳定有技术专长的实验技术人员,并积极主动地引进专业技术骨干,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使实验室队伍建设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凡是聘任的实验技术人员统一由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根据个人条件竞争上岗,优化了实验技术队伍,较好的适应了实验教学的需要。通过改革,建立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制定了适合实验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培养培训制度;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同类专业相互融合,引发很多可以研究的课题。同类别的实验教师可以共同开发研究新课题,创造优质的科研成果。优质的科研将引领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带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加速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四)改革了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起了以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启发式实验教学模式。各专业允许设置实验选修学分,教学安排上,在一个或多个学期设置短学期,集中进行实验教学安排,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对原有的专业课进行了认真分析筛选,剔除了一些内容陈旧、应用面窄的课程,增加了一些交叉性课程。如: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整合成基础化学实验;将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遗传等整合成生物学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将实验教学与学科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不断转化、应用于实验教学之中,加强了实验过程的讨论环节,突出创新教育和新知识的传播,改革实验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以及人力、物力资源。

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出发,按照相同类型的课程和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对实验项目进行整合;从开设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以及更高层次的科研性实验入手,对学生的独立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形成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的良性互动;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实验教师积极改革创新;适当精减实验项目,提高实验项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前沿性,不断提高实验项目的更新率;积极推动实验室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实现了资源共享

实验教学中心成立后,中心下属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用房均属实验教学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实验教学中心人员还利用现有资源,改造、自制仪器,既解决了教学急需,也节约了经费。推进了实验室开放,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

(六)有利于大学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学科是实验室建立的基础,为实验室提供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是实验室孕育和发展的土壤。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可以使研究工作迅速展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可以提升学院的学科水平,增强学科的竞争。

医学实验第6篇

[关键词]整合 实验资源 实验教学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日渐增多,而分散的实验教学资源严重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合理化的实验室管理机构是医学院实验室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科学化实验教学体系是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院实验室是医学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实证的场所,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有着重要意义,是教学运行必不可少的环节。医学实验室又是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第一场所,是书本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实验室管理体制与实验教学资源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验室的设置和建设一直是依托于学科专业设置及其资源配置,在管理上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位,其中大多数是按课程设置的单科专业实验室。应该说,这种模式曾在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越来越密切,使得原有体制的不适应性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室重复建设

高校各个学科专业的实验室都小而全,造成低层次重复建设。投资分散,设备购置经费紧张,无法集中有限的资金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影响了实验室的规模效应。

(二)管理不规范

管理人员不固定,责任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导致仪器设备闲置、损坏现象严重。如有的仪器仅用于某一方面的教学或科研,每年用机时间不过几十个小时,长期处于封存状态,甚至出现设备损坏后无人维修等现象。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较低。

(三)在原有的体制下无法加强对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许多实验教师长期局限于单科实验,缺乏横向交流,造成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很难满足综合性学科实验的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阻碍了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各实验室管理员由于缺乏整体沟通,安排实验课时只能就自己管理的实验室进行安排,这就造成实验课安排时出现老师、学生有时间但实验室排不开,相近学科个别实验室课时不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实验课不得已排在晚上、周末,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二、全面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须改变实验室分散管理的状况,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设置实验教学中心,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如果说, 实验室是理工科学生的“试验田”, 那么加强实验教学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员的“有效化肥”。

(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使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 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掌握能及时发现医学生实践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学生要想充分就业, 必须加强实验教学

我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事情时有发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是毕业生过剩, 二是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据统计, 我国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的素质依次是: 较强的责任心、实际操作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 交际能力, 要求高校能培养实践操作型、决策咨询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从这个现实来看, 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 以开发学生智慧为主, 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实践动手为第一要务,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得到真实的训练,从而增强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能够在毕业后充满自信地求职, 顺利地就业, 出色地工作。

三、整合实验室资源的措施

(一)理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

建立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校、院两级分别成立实验教学中心,设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特聘岗位并在全校范围内选聘。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建立起资源共享、高效运转、滚动发展的新机制。设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特聘岗位,实行竞争上岗。

(二)合并、重组实验室,美化实验室环境、优化仪器设备的配置

医学院的实验室承担了多门实验课程,很多课程其实并不局限在某个实验室开展,比如组织胚胎学不仅局限在组胚实验室还可以在微免实验室开展,很多课程在不同的实验室均可以开展。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实验室分散管理的状况,转变实验室专为某一课程或专业服务的观念,根据功能和学科特点进行合并重组,打破教研室、实验室各自为政的局面,集中设置实验教学中心,将全校原来分散管理的实验室按功能和学科类别进行合并重组,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从学科整体发展需要出发,对各实验室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合理布局,实现“四个统一,一个全面”,即实验室统一使用,实验用房统一分配,仪器设备统一管理,实验工作人员统一安排,实验室面向校内外全面开放。

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利用有重要意义,如微生物与免疫实验室、组织胚胎学实验室、临床检验实验室、病理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室均是使用显微镜进行操作的实验室,将这些实验室统归为显微形态实验室。只要用到显微镜的实验课,均可以合理化利用实验室。这样有利于实验设备及实验室的共用,同时也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跨专业管理,实验室按照学时人数统一调配,使过去有的实验室过于拥挤或有的实验室相对闲置的状况得到改善。

配置足量教学、科研、应用、开发的仪器设备,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补充国内外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面向校内外开放,最大限度提高设备的投入产出效益。建立学科实验大平台,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三)优化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为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对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优化,明确规定该学科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以及实验技能要求,做到基础知识与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避免实验的随意性。提倡开设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以学生为主体, 按“三结合”思路改革实验教学方式与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按照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相结合、全真模拟实验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三结合) 的原则,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方案, 安排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组织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的绩效。

(四)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实验课程独立设置

依据学科发展方向、科研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将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为创新型实验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实验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设计创新性实验, 旨在开发学生智能,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环境。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学科联系更加紧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将会大大提高, 配合着实验室全面开放,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进行更多创新型的实验,这样就可以使实验训练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如果说基础性实验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综合性实验重点在于训练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判断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话, 那么, 设计性实验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推动实验室全面开放

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设备投资效益,实验教学中心增加开放时间,做好开放服务,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通过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实验室面向校内外开放,利用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的生产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等环节以及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活动和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供实验场所;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创造条件;建立一个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

(六)建立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

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建立一支思想稳定、技术全面、真正精通业务又会科学管理的实验室工作队伍,是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通过竞争上岗,优化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职,责任到人,对工作效果实行量化管理,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保证实验室的有序运转。通过学习、培训、进修、经验交流、增加研究经费等措施,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四、整合实验资源成效

(一)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实验室定位与功能趋于合理

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和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实验技术人员在观念上有了一个大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技术队伍的地位。一方面把实验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使实验技术人员认识到,实验室工作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验人员与教师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树立了甘当配角、乐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二)理顺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

改革后,校、院两级分别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改革,规范了实验室建设管理机制,提高了实验室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实行了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为今后我校实验室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起了资源共享、高效运转、滚动发展的新机制;建立了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注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条件,创建了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教学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富有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以便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受到一种专业科研人员搞科学研究一样的训练。

(三)加强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科研成果与实验教学相得益彰

学校制定了相对优惠的政策措施,注意稳定有技术专长的实验技术人员,并积极主动地引进专业技术骨干,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使实验室队伍建设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凡是聘任的实验技术人员统一由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根据个人条件竞争上岗,优化了实验技术队伍,较好的适应了实验教学的需要。通过改革,建立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制定了适合实验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培养培训制度;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同类专业相互融合,引发很多可以研究的课题。同类别的实验教师可以共同开发研究新课题,创造优质的科研成果。优质的科研将引领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 带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加速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四)改革了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起了以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启发式实验教学模式。各专业允许设置实验选修学分,教学安排上,在一个或多个学期设置短学期,集中进行实验教学安排,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对原有的专业课进行了认真分析筛选,剔除了一些内容陈旧、应用面窄的课程,增加了一些交叉性课程。如: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整合成基础化学实验;将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遗传等整合成生物学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将实验教学与学科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不断转化、应用于实验教学之中,加强了实验过程的讨论环节,突出创新教育和新知识的传播,改革实验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以及人力、物力资源。

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出发,按照相同类型的课程和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对实验项目进行整合;从开设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以及更高层次的科研性实验入手,对学生的独立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形成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的良性互动;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实验教师积极改革创新;适当精减实验项目,提高实验项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前沿性,不断提高实验项目的更新率;积极推动实验室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实现了资源共享

实验教学中心成立后,中心下属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用房均属实验教学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实验教学中心人员还利用现有资源,改造、自制仪器,既解决了教学急需,也节约了经费。推进了实验室开放,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

(六)有利于大学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学科是实验室建立的基础, 为实验室提供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 是实验室孕育和发展的土壤。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 可以使研究工作迅速展开, 人才队伍迅速壮大, 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可以提升学院的学科水平, 增强学科的竞争。

五、结束语

医学高校实验资源合理的配置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根本条件。我们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对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适时推出医学实验资源整合措施,优化实验资源配置,构建全校共享的实验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实验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实验教学体系,满足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凤华.走全面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道路[J].高等理科教育,2004,(2): 103-104.

[2]张平,周卫平.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2):110-112.

[3]武高辉.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74(3):21-23.

[5]刘明珠,柳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99-100.

[6]李慧等.21世纪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 60-62.

[7]王义遒.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想法[J].高等理科教育,2002, (1): 13-21.

医学实验第7篇

在对于医学检验技术和专业临床检验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引发了相关人士对于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这是通过对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对医学检验技术和专业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产生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思考

实验教学改革能够全面提高医学学生的临床岗位技能,而这种临床专业性的实践技能将会全面提升我国的医学教育水平。因此对于医学检验技术和专业临床技术的实践基础的不断深入和思考实践,对于培养实践能力强和创新意识强的专业医学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

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彻底改进学生被动操作局面的一个良好的教学方式,强化基础和综合素质以及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基本的实验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创新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鼓励。我国的实验教学,早期处于一个僵化的教学局面,因此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全面活跃自身思维;在进行综合性的实验过程中,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地选择实验项目和操作标准,从而全面提升真实的实验技能,并在实验技能的研究和创新方面,具有更好的探究精神。对于基本实验技能的有效掌握,是进行实验步骤创新的关键和基础,因此对于基本技能方面进行强化的实验,应该作为贯穿整个医学临床检验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技术性的训练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和了解,对于下一步检验所学知识,应该将实验进行小组化划分,并进行相应的考核。

二、创新设计实验和考核方式改革

当基础性的实验已经被学生所熟练掌握之后,综合性的实验就应该作为强化学生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融合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向。提高学生们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医学实验操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多样化的基础性实验技能和医学知识,从一份标本中检出多个指标,并且保证检验质量和检验程序的完善和准确,是该类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所有的实验和基础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后的医学实践,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工作的重点。可以结合小组合作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作为一个常态。通过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表达出来,并进一步地提高自身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模式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小组之间通过各种学习和讨论,自主地查阅资料,进行自主设计实验,不仅可以启发相互之间对于实验目的研究的思路,而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开展专题性的研究,这种专题性的研究对于创新设计实验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并且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整体的医学公关能力和动力。对于基础性的实验教学,应该结合相关的医学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包括本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本地区的医疗水平,而重新制定科学考核技能的考核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实验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创新性的相应考核标准,应该进行更多的提升和强调。一般来说,可以将考核内容分成具体的几个步骤,基本的考核项目,强化性的考核项目和提升性的考核项目。在考核的过程中对于临床岗位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考核应该作为所有环节中的重点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考试项目都应该制定相应完善的评价标准,制定更加细化的操作规范和最终评价要求。这些评价要求应该与更合理的分值来相互对应,在实验教学过程完成之后,可以按照相关的体系标准来选择考核内容,并且由学生来决定,强化考核的具体内容。这样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过程中,就会对自己所需要具体强化的重点训练项目有更好的了解,并且在完成实习之后进行岗位技能考核和选择过程中有更好的思路。

三、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实际效果

在我国目前的临床教育过程中,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岗位技能和实验技能,做到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模式,这种强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全面培养新型医学检验人才的方式,目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相关的研究资料可以证实,接受教育改革的学生在临床岗位技能和实验实际检验技能方面,要明显优于未接受教学改革学生的成绩,同时,在实际的临床实习和充裕的过程中,也会对于患者的各方面数据进行更加综合的考量和客观的分析。同时接受过教育改革的学生,其撰写的论文数量、团队精神和论文科研意识的高度也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以后获得更好的反馈信息,并且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总体上来说,对于国内外的医疗医学检验相关交流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对我国医学检验理论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实践性更强的教学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实验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对于理论钻研的积极性,这种对于理论专业的热情可以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水平,使得医疗检验临床实践等方面的教学水平得以显著的提高。实验教学方法的内容和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实际应用为准,这种实际应用在实际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对于有效地进行医学理论的发展,解决患者疾病病痛方面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同时也是加强教师师资力量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推进我国医学教育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深化过程,有关键性的扶持作用;对于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医学教学质量有很良好的收效。临床教育改革和实验基础教学,可以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局面,在新的教育模式改革中我们可以发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将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效果的重视程度和总体热情。老师作为实践和临床教学过程中的领路人和答疑解惑者,将会更好的推动我国医疗教育事业和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

综合以上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在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临床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基础性实验教学的改革。对于改革的思考和创新,应该着重激发教师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和学生主动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对于整个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做出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会美,高职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若干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