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师采访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1-14 22:16:20
教师采访论文

教师采访论文第1篇

[摘 要]文献采访是国内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基于对采访概念和文献采访理论的认识,研究了该系统文献采访的现有模式,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的“高师院校图情系统学科馆员文献采访模式",以期对这项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启迪。

[关键词] 图书情报系统;文献;采访;图书馆学

在信息时代,文献已成为高师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关系到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如何依据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实际,更好地开展文献采访,是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 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

高师院校图书情报系统(以下简称图情系统)是高师院校的核心支柱之一。国内的高师院校属于多学科大学,就目前现状而言,大多数此类大学图情系统的管理体制为学校建立校级图书馆,在各院、系和研究所分别设立资料室。近年来,随着网络数字型文献的剧增,校网络中心也被纳入此系统。高师院校图情系统各成员的定位是:校级图书馆为学习型图书馆,各专业院、系和研究所资料室为研究型图书馆。就文献采访而言,前者围绕学生学科专业课程学习,后者满足教师的教学参考和科研创新的需要。校网络中心主要是为数字型文献传播提供网络技术支持。

2 采访和文献采访理论

“采访”一词由“采”和“访”组合而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访”即调查、寻求,“采”即选取、搜集;“访”是“采”的必要前提,“采”则是“访”的必然结果[1]。文献采访就是根据各类图情系统的性质、任务、读者需求、经费状况等,通过多渠道建立和扩充文献的过程。

围绕文献采访,相继诞生了“绝对完整理论”“选择理论”“需要理论”“价值理论”和“协调理论”等理论[2]。在这些理论中,“绝对完整理论”不切实际,过于理想。“选择理论”是一个相对主义色彩浓厚的理论,提出以严格的“选择”,实现文献的特色化。“需求理论”的人本化倾向明显,体现了读者优先的原则。“价值理论”兼顾文献的内容价值和使用价值,以求文献采访达到杜威所倡导的“最好的图书,最多的读者,最少的开支”之目的。“使用概率理论”和“调查选择理论”等将文献采访引向量化轨道,丰富和发展了“选择理论”“需求理论”和“价值理论”,但需加强文献量化采访的可操作性。“协调理论”顺应了当今信息爆炸和文献类型多元化的时代潮流,打破和抛弃了一馆独立采访的广而全的传统方式,突破馆际界限,开展多馆协调和区域合作采访,以真正实现杜威提出的“三个最”为宗旨。综观各种文献采访理论,都是出于一定时代的需要,对过去理论扬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根据当前国内高师院校的发展实际,运用科学理论,对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探讨,实现理论创新,指导该系统文献采访工作的开展是必要的。

3 高师院校图情系统的文献采访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校图书馆是为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保障的服务性和学术性机构,其首要任务是采集各类型文献资料,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文献信息保障”[3]。因此,文献采访是高师院校图情系统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宗旨就是根据本校的专业学科设置和师生需求,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国内外的各种类型的文献,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专业文献体系,以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当前,国内大多数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所采用的文献采访模式见图1。

图1 国内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现有模式

这是一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文献采访模式。校级图书馆在校网络中心的协助下,集中采访国内外专业期刊机读数据库、电子图书、视频文献等数字型文献,通过校园网供校内各终端使用。印刷型专业书报刊等文献采访则是校级图书馆和资料室各取所需,分散进行。高师院校图情系统现行文献采访模式的形成,既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管理体制的延续,更是这类高校办学现状之使然。

随着国内大学教育由精英式向大众化转变,高师院校的办学规模骤增,多校区办学已成为许多这类大学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然而,在每个校区图书馆收藏相同的印刷型文献复本不现实也没必要,让不同校区读者赶往其他校区图书馆借阅印刷型文献更是勉为其难。

校级图书馆行使高师院校文献信息中心的职责,由其牵头集中采访数字型文献,有利于对这类文献的集约化管理。然而,面对印刷型文献多元化的趋势,长期形成的印刷型文献采访制度显现出过于刻板和流程繁琐等弊端,这极大地延缓了这类文献的流通,出现“新书变旧书”的状况。尽管校级图书馆的采访人员掌握文献采访的理论和方法,但他们不可能全面了解本校各专业的最新动态,从而出现“该采访的没采访到,不该采访的却采访了”的现象,导致文献采访质量的降低。文献采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师院校的相关经费长期短缺,面对文献价格飞涨,更是入不敷出。

高师院校各专业院、系和研究所资料室的用户,主要以本单位的教师和研究生为主,他们间有经常性的交流,形成了一种信息情结[4],这些用户将本单位资料室视为学术信息交流的平台和印刷型文献的集散地。资料室开展的印刷型文献采访针对性强、操作灵活,使得用户急需的教学和科研文献能够及时采访到位并流通,提高了文献的使用效率。院、系和研究所自筹的专业学科建设费和研究生教育文献资料费等经费的投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校文献采访经费短缺的窘境。

基于以上缘由,长期以来提倡的大学校级图书馆与各专业院、系和研究所资料室合并的模式,在国内高师院校难以贯彻实施。因此,唯有改革现有模式,提出创新建议,才能开创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的新局面。

4 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工作的创新

4.1 结合实际,更新理念

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狭义的知识管理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理解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5]。 情报科学的认知范式将情报科学的核心定位于:“促进所需的情报在情报生产者和情报用户之间的有效传播” 。[6]

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是知识集散地和情报加工厂,将浩瀚的信息有序化,实现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并转化成为有用的情报(尤其是竞争性情报),以供用户使用,这是该系统的命脉之所在。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是实现其使命的基础平台,应秉承上述理论和范式,坚持以人为本,寻求文献采访与用户所需的最佳结合;坚持协调互动,达到文献最大限度传播和共享;坚持知识创新,实现自身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共赢 。

4.2 面对现实,创新模式

文献采访的主体和文献用户都是“人”。要达到文献采访的供需双赢,实现文献采访主体的角色转变是关键,而突破口就是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高师院校图情系统学科馆员文献采访创新模式”。

图2 高师院校图情系统学科馆员文献采访模式

这是基于知识管理、情报有效传播和信息反馈规律建立起来的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模式。在此模式中,“学科馆员制度”是前提,“学科馆员”是核心。学科馆员要肩负整个采访过程中的知识管理,保证此过程中情报的有效传播,接受来自用户的信息反馈。

4.3 建立制度,培养人才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图情系统,尤其是其中的院、系和研究所资料室成为学校政策性人事关系岗位,甚至被称为“收容站”和“养老站”。这些岗位上的许多工作人员业务理论和技能偏低,难以担当学科专业文献资源采访重任。因此,在高师院校图情系统中实施“学科馆员文献采访模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培养“学科馆员”刻不容缓。

“学科馆员制度”发源于美国,在欧美发达国家图书馆界盛行,20世纪末引入中国,现已在清华大学等国内大学图情系统中推广。它是一种以学科为对象、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方式。在高师院校图情系统中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就是要从上至下地转变传统的“参考馆员”办馆理念和服务方式,着力培养具备图情基本理论和技能,又具有某一学科专业知识,能够为该学科专业文献建设和使用提供深层次导航和服务的复合型图书馆员,即“学科馆员”,让他们在“学科馆员文献采访模式"中担当主角。首先,从高师院校图情系统,尤其是各院、系和研究所中选择业务水平高、具有某一学科高学历或有一定专业背景和科研能力的人员,让他们摆脱行政和事务性工作,成为专职“学科馆员”,专心致志地追踪某一学科的发展前沿,开展该学科专业文献的采访工作和深层次的专业文献服务。其次,从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中挑选和培养“学科馆员”。这些研究生长期在某一学科进行专业学习和科研,掌握了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如果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图情理论和技能培训,他们便能在实际工作中较快地担当起“学科馆员”的重任。这样,既改革了图情采访工作,又培养了年轻的专业人才。

“学科馆员”的培养既要能成才,还要留得住。这就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以及宽松的学术氛围,同时,强化每一位“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真正成为学科专业文献采访的“狩猎者”“导航员”和“联络员”,以及深层次专业文献服务的“拓荒者”和“探究者”,并将工作绩效与职称晋升和奖励机制等挂钩。每一位“学科馆员”也应该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互利双赢的工作,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科研,将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提出以人文本,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高师院校图情系统文献采访创新模式,可以成为该系统文献采访改革的突破口,势必给这项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曹 均.论高校图书馆图书多维化“访”与“采”[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3):18—21.

[2] 庞恩旭.图书馆文献采访理论述评[J].图书与情报,2004(2):35—37.

[3] 资 芸.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辅助决策系统研究[D/OL].http://cnki.net.

[4] 杨小华.试论高校研究生的信息商培养[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1):130—132.

教师采访论文第2篇

关键词:技校语文 角色扮演法 案例

随着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深化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技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语文课堂系统由封闭的单向静听式传统教学走向开放的多向立体式现代教学。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过,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学”。技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在技校当老师不易。因为技校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教师在课上除了授课还要肩负学习管理人员的任务。如何让语文课推陈出新,吸引学生听下去成为语文教研一直试图攻克的难题。观察发现,技校生拥有好奇、多动、好表现等一系列特征,将这些特点充分释放在课堂上,能让大多数学生的心思回归课堂。笔者从教材中挖掘新奇的材料,以创新的形式呈现知识来满足学生的好奇;以有声语言与肢体语言的互动和手脑心口的并用来配合学生的多动;以角色朗读和课本剧的表演来实现学生的表现欲望。据充分调研显示,角色扮演教学法是笔者学校最受师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得认真,演得痛快,老师教得愉快,导得投入。

一、角色扮演法诠释

角色扮演法就是用演出的方法来组织开展教学,运用比赛的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技校语文教学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是表演者,学生是欣赏者,因为欣赏能力有别,领会程度便不尽相同,而运用角色扮演法则以发展学生为主,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变为表演者,并根据兴趣及能力不同,饰演不同的角色,教师退居幕后,成为导演,当然也可分饰某一角色。角色扮演法可穿插于不同的语文课堂时段,也可以是整堂课,根据不同需要视情况而定。

在技校领域,角色扮演法是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特别在导游、餐饮等服务类专业中,其最大优点是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感悟职业角色内涵、体验职业岗位的情感,从而建立一定的职业认同感。在角色扮演教学中,学生作为参与者(演员)或观察者,一起投身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行动学习和体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及其造成的不同后果,教师在此承担“导演”的任务,如图1所示。

图1 角色扮演法

语文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学习的内容可以针对教材中语录体文学作品或口语训练教学,只要有一定的情节内容,都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表演流程分为以下八个步骤:

(1)语文教师确定学习任务,明确角色扮演的过程。

(2)进行角色分析,挑选合适的“演员”。

(3)强调课文的情节,让“演员”体会揣摩角色,确保入戏。

(4)未参加表演的学生扮演“观察员”,并做好记录。

(5)表演:扮演课本剧角色或职业角色。

(6)“观察员”的讨论与评点,回顾表演过程,点评表演和演员。

(7)共享经验并总结,让“演员”谈体会。

(8)教师归纳总结表演的效果,保证表演不背离该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二、采访中角色扮演法教学范例

1.导入新课

播放央视主播水均益在《高端访问》栏目中采访比尔・盖茨的视频,约10分钟,导入采访这一话题。明确采访是重要的口语交际形式。有时,我们需要去采访别人,有时,也可能接受别人的采访。

2.理论讲授

采访的四个步骤:做好采访选题―做好采访准备―控制采访场面―善于随机应变。

回答提问的要求:

(1)善听。能够了解采访者的意图,能够听出弦外之音。

(2)会答。回答的话贵精贵实。遇特殊情况,以攻为守,避重就轻。

3.口语实训

让学生自由结合,可以同位之间采访,可以一对多采访,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话题,围绕该话题采访,并注意理论讲授的几点要求。

利用1小时的时间,47位学生分成12组,形成12个采访话题,12个记者,其余同学分别扮演被采访者,其中每组有1个记录员记录采访过程的问与答。教师在教室内轮流观摩每组采访实录。

(1)第一组:1对1,“记者”对自主创业的学生。采访话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过程。

(2)第二组:1对5,“记者”对体育爱好者。采访话题:对运动员李娜首捧网球大满贯的感受。

(3)第三组:1对1,“记者”对学生。采访话题:对学校食堂质量和菜价的评价。

(4)第四组:1对3,“记者”对学生。采访话题:如何看待技校中职生早恋现象。

(5)第五组:1对1,“记者”对追星族。采访话题:对某一明星的了解。

(6)第六组:1对1,“记者”对老师。采访话题:如何看待学生兼职现象。

(7)第七组:1对1,“记者”对校长。采访话题:如何看待技校生的文明素质。

(8)第八组:1对4,“记者”对学生。采访话题:如何处理室友生活习惯不同的问题。

(9)第九组:1对3,“记者”对学生。采访话题:技校生活和初中生活的差异。

(10)第十组:1对1,“记者”对学生。采访话题:如何看待时下流行的星座讨论。

(11)第十一组:1对1,“记者”对学生。采访话题:对待三年中职生活有何规划。

(12)第十二组:1对1,“记者”对运动员。采访话题:在校运动会中取得3000米冠军的感言。

4.教师总结

教师收集12组记录员的笔记,就现场观察的情况做点评。指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记者不应该上来就提问,要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并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

(2)有的记者一连串问很多问题,不符合提问的规律,问的越多,答得越少。

(3)问题设计没有层次,有几个问题不同的问法其实是在问同一个内容。

(4)被采访者在回答问题时,记者不要插话打断。

(5)被采访者的回答应该紧扣问题,切忌大话、空话和泛泛而谈。

5.布置作业

以采访小组为单位,对记录员的采访记录做修改调整。

该节课为语文口语训练课,很多学生难于启齿,不愿开口。笔者安排角色扮演实施教学,可以提供给学生相互切磋的机会,两位同学或者多位同学一起模拟采访,扮演记者与被采访者,可以消除紧张怯场的情绪,让学生自拟采访议题,比教师设定题目要灵活得多,学生的思维空间放大,更利于对采访知识的掌握。表演前教师的理论讲授和表演后教师的总结强化对表演教学有指导和点评的作用。

简・豪斯顿在著作《教育可能的人类》中写道:如果教学中让“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角色扮演法,能够大大发挥和锻炼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概括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这将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技校语文课堂的综合效能。

参考文献:

[1]温晓东.浅谈角色扮演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教师采访论文第3篇

2004年清华大

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被列为部级精品课。他的教学中有六种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案例学习法、情景模拟练习和新闻现场练习等。他引进了“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带着学生重走长征路,到孔庙讲新闻学,探访楼兰古城等,在课外实践中借鉴美国新闻学教育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受到多方好评。然而,“清华模式”在国内的新闻采访课教学中还只是个案。

根据检索到的论文及国内引进、翻译的西方新闻学原版教材(如《新闻报道与写作》、《创造性采访》、《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等),可以了解到发达国家新闻实务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和模式。美国的本科新闻教育就是培养记者,有三个突出特点,即以实务训练为本位、以社会科学为依托、以人文主义为目的。自美国密苏里大学创立新闻学院以来,新闻采访写作一直是美国新闻专业学生必选的四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培养目标,即课堂课程教学、校内传媒工作机会、校外传媒工作机会,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很多大学都办有自己的媒体,方便学生实习,还进一步要求学生到新闻机构实习,如马里兰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学期在新闻机构工作。加拿大的新闻教育普遍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如从基础报道训练如采访技巧、新闻写作,到一系列的制作课程,而且要有实践经验,要求有两个半年的实习期,广泛涉猎社区报纸业务和电视纪录片制作等。日本的新闻学教育同样强调实践重要性,朝日新闻、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从2000年开始接受实习学生,并作为制度确立下来,实习时间为半年,记2学分。①

鉴于国外的新闻学教育和国内“清华模式”的经验,根据笔者所在国际新闻专业的实际情况,尝试设计了新闻采访课程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使之成为具有强烈好奇心、高度社会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分析力的人。

构建新闻采访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英语采访实践四个部分。

课堂实践

利用课堂做一些简单的采访练习,如用电话预约采访等。具体设计如下: 校园实践 校外实践 英语采访实践 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美国的新闻实务课教学提供了一些借鉴,教师只有十分之一的时间上课,接下来就是由教师出各种各样的题目让学生去独立完成,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点、讨论和个别辅导。提倡自学和小组讨论,学生六七人为一组,教师配备2个,一个是大学的专职教师,一个是兼职辅导老师,

由新闻界资深的记者和编辑担任。②以此为鉴,扩展、延伸新闻采访课堂空间,实践课堂可以在教室、在校园、在社会。通过营造采访环境以及让学生真实地进入采访环境,学习如何进行新闻采访。

教学方法上,需要注意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教师参与学生的采访小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从学生进入“新闻现场”问第一个问题开始,教师记录下学生的采访活动,并在学生采访结束时给予评价。要求教师能够对每个学生进行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辅导。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结合经典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分类采访的内容讲授中,选择典型新闻事件,让学生学着作为职业记者来进行模拟操作。

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投入采访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程成绩分散在学期中间,让学生放弃最后考试背背书就拿学分的思想,特别增加实践环节在成绩中的比重。如采访校园陌生人写成的采访报告,作为期中作业;采访新闻业界人士并写成采访报告,作为期末作业的一部分;采访小组的新闻稿件也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

教师采访论文第4篇

写作与修改

写作与修改细分为两个阶段:(1)初稿写作:完成访谈实录。学生根据访谈情况完成访谈实录,可以用记叙文、问答式对话体等,要求尽可能详细。当学生写完后,可在小组内进行第一轮交流,通过小组同学的彼此启发补充,力求用文字重现采访情景。(2)稿件修改:商讨提升内涵。在研习访谈实录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探讨归纳采访对象创业过程中的启示感悟。学生在访谈实录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写作,进一步明晰采访毕业生的特点,书写自己采写的感悟。二稿写作后可根据实际进行多次修改。

展示与互评

各小组进行组间展示,相互评论与自我反思。各组基本定稿后,集中进行组间展示交流,可以采用访谈体会宣讲会、访谈成果PPT展示、访谈稿件评审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教师适时点拨。展示交流后要求各小组用500字左右篇幅言简意赅地完成本次活动小组总结。

“创业之路在脚下”语文实践活动的反思

1.“教学做合一”是提升活动效能的关键。参与活动的学生在全国文明风采征文大赛中多次获奖,学校也累积了毕业生的动态资料。在活动中我们也惊奇地发现即使不那么成功的活动和展示也一样让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活动中借鉴采用了专业教学中“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和教法。“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语文实践活动所应借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活动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新闻采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新闻采写的方法,让学生在采写中学习采写。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创业之路在脚下”语文实践活动的效能。2.“有效的引导”是保证活动深入的关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等待教师去填充的容器,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获得必须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准备的基础上自主构建。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著作《智力的结构》也指出: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着各自鲜明个性特征并且具有各种不同的兴趣指向的个体。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活动要精彩深入,有效的引导是关键。“有效的引导”与指导教师本身的新闻采写的水平、教育教学的艺术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参与教学的个体,单个教师的能力、精力、创造力都是有限的,一个团结务实的学习型教学团队将有效增强活动魅力,切实保障语文实践活动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活用学校资源是打造活动品牌的关键

教师采访论文第5篇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创业之路在脚下”语文实践活动是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国家、省级中职学生文明风采大赛要求,以学校二、三年级选修新闻采写的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依托校级语文类选修《新闻采写》与学校语文社团小记者站等活动,通过走访优秀的本校毕业生感悟创业感悟成长,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奠基其终身教育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创业之路在脚下”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

“创业之路在脚下”语文实践活动主要设计为学习与准备、采访与反馈、写作与修改、展示与互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课堂教学设定为2课时,共计8课时,历时一个月。

1. 学习与准备。在这一环节要做好采访前期的学习、准备及组织工作。

(1)组织学生学习专访相关知识。结合观摩讲解《杨澜访谈录》等名人采访实录中的访谈艺术,使学生了解采访的过程,理解倾听的重要性,掌握提问的技巧,学习编制采访提纲。

(2)组织小组共同作业。将班级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成多个2-3人的采访小组。同时各小组确定采访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确定可行的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初稿。

2. 采访与反馈。采访提纲经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展开采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联系采访对象,征得对方同意并约定采访时间。采访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直接采访、电话采访、QQ视频访谈等方式。因采访毕业生有可能活动地点在校外,要求提醒学生活动安全。同时采访前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事项:采访前做好准备,带好需要的采访用品;采访中要注意营造较为轻松的氛围,根据采访提纲完成采访任务。除了谈话倾听,当场记录要点外,也要善于观察现场。同时注意拍摄好访谈照片,积累活动资料。采访结束要求各组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汇报情况听取建议。

3.写作与修改。写作与修改细分为两个阶段:(1)初稿写作:完成访谈实录。学生根据访谈情况完成访谈实录,可以用记叙文、问答式对话体等,要求尽可能详细。当学生写完后,可在小组内进行第一轮交流,通过小组同学的彼此启发补充,力求用文字重现采访情景。(2)稿件修改:商讨提升内涵。在研习访谈实录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探讨归纳采访对象创业过程中的启示感悟。学生在访谈实录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写作,进一步明晰采访毕业生的特点,书写自己采写的感悟。二稿写作后可根据实际进行多次修改。

4.展示与互评。各小组进行组间展示,相互评论与自我反思。各组基本定稿后,集中进行组间展示交流,可以采用访谈体会宣讲会、访谈成果PPT展示、访谈稿件评审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教师适时点拨。展示交流后要求各小组用500字左右篇幅言简意赅地完成本次活动小组总结。

三“创业之路在脚下”语文实践活动的反思

1.“教学做合一”是提升活动效能的关键。参与活动的学生在全国文明风采征文大赛中多次获奖,学校也累积了毕业生的动态资料。在活动中我们也惊奇地发现即使不那么成功的活动和展示也一样让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活动中借鉴采用了专业教学中“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和教法。“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语文实践活动所应借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活动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新闻采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新闻采写的方法,让学生在采写中学习采写。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创业之路在脚下”语文实践活动的效能。

2.“有效的引导”是保证活动深入的关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等待教师去填充的容器,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获得必须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准备的基础上自主构建。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著作《智力的结构》也指出: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着各自鲜明个性特征并且具有各种不同的兴趣指向的个体。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活动要精彩深入,有效的引导是关键。“有效的引导”与指导教师本身的新闻采写的水平、教育教学的艺术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参与教学的个体,单个教师的能力、精力、创造力都是有限的,一个团结务实的学习型教学团队将有效增强活动魅力,切实保障语文实践活动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教师采访论文第6篇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经典的教育意义,它是国内知名教育专业和学者的智慧结晶,对于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而言,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开展专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有《新闻两则》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在教学过后安排学生进行采访与写作的任务,这正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开展新闻采访活动,给学生确定采访对象,提前与采访对象单位做好沟通,取得采访权后,要求学生在采访之前先拟定采访提纲,围绕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进行采访,在采访时问题设置时如何编排更具有逻辑性,如何确保采访过程顺利推进,如何调动被采访者的积极性等。准备就绪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始采访活动,要尽可能让学生独力完成采访活动。采访的过程就是一个口语交际的过程,在采访时学生的思维始终要快被采访者一步,保持采访过程中的主动性,这对于学生口语交际来说,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除了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训练外,教师还可以从教材中选取经典的文章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学习《藤野先生》之后,教师就可以把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就鲁迅先生的系列作品进行讨论:“喜欢哪一部作品,喜欢的原因是什么?”“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文章的精神何在?”“鲁迅先生的系列作品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在人物塑造方面,鲁迅先生的独特之处在哪儿?”……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置的多样化议题各抒己见。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要尤其注意,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纠正,比如语速过快、说话没有主题、说话逻辑混乱等。

二、在写作中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话。嘴里说的叫口头语言,写到纸上的叫书面语言。”按照叶圣陶先生的理论,口头语言和作文只是个体意识形态内容的两种体现方式,二者之间存在着互通性,如果把书面作文变为口语作文,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以后,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作文内容,就是一次口头作文训练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学生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讲得绘声绘色,一到写作时就无话可说。教师可以以此为教育资源,在写作前,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与写作内容相关的内容,可以是写作素材,也可以是写作主题,鼓励学生尽情说出自己对于写作内容的想法,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再写作。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发现写作不再困难,因为自己已经用语言表达过写作的内容,写作就是对语言的复制。

三、课前“小老师”讲述

教师采访论文第7篇

实例1:

1. 研一研设计技巧:出示某组同学的采访设计,师生讨论得出采访要“明确对象,紧扣目标,具体明了”的结论。

2. 试一试问题设计:根据自己的主题,运用学到的方法至少设计三个以上的采访问题。

3. 做一做模拟采访:现场采访,请老师对设计的问题评价,让学生说一说采访感悟。

实例2:

1. 随机演绎采访:教师与一学生一问一答后问:这是采访吗?得出“采访要准备”这一结论。

2. 看录像谈采访:播放电视台叔叔采访实况,说一说采访需作哪些准备?

3. 二度采访模拟:我们刚才的采访可以怎样改善?把小组讨论要点落实到采访中,老师再找个同学试一试。

4. 小组尝试模拟:围绕小组研究主题试一试,角色要分配好,问题要设计好,进行全班展示,其它小组作出评价。

问题归纳:

1. 将采访指导这一系统过程看作简单的教化过程,每个环节都匆匆而过,试图一节课解决关于采访的所有问题,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没有自主探究,其实不是“综合实践”。

2. “设计采访问题”是采访指导过程中的难点,让学生参照一下,模拟一下就以为他们会设计采访问题了,这是违反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 淡化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特性,教师方法指导缺位的遗憾,导致学生的研究缺乏创新性,全程体验的方式,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以上实例来自一线教师课堂,折射出活动中教师有指导但指导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要改变教学策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采访指导课的实效,我们必须抓好以下三个要点:

要点1:从框架到细节

框架:程序性方法的指导。

细节: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指导。

郭元祥教授在《综合实践活动呼唤教师的有效指导》一文中说:要加强程序性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法的指导,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指导常规。研究采访指导,我们首先要厘清“采访指导”这个系统的程序内涵,顺应儿童的认知和年龄特点有节奏、有梯度地分节点设置,分课时指导,有目的点拨,从“结构”层面去整体把握一种指导规范,而不是组织了设计采访问题,模拟了采访场景就认为完成了采访指导,终止了指导过程。

采访指导这个实践活动系统可能包括认识采访、设计问题、采访辅助、模拟采访、采访记录、采访整理……这些具体的内容就是综合实践活动采访指导课的细节,也就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指导。其中,设计采访问题、记录采访要点、整理采访报告是小学生实践活动的难点,也就是指导教师最须着力研究的关键细节。对于这些要点,应该划归专门的课时去指导研究,才能切实攻破。

采访指导从框架到细节运作的过程,考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科学地认识课程、有思路地开发课程、有条理地实践课程能力的工作。

要点2:从有形到无形

有形:范例指导给予学生前进的拐棍。

无形:适度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但开放性并不等于不讲方法的合理性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方法指导从本质上讲离不开习得间接经验,因此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依托优秀范例的启示,融合教师的恰当点拨、学生的自主探索、同伴的交流帮助,有利于他们结合已有经验和认识基础,全面深入地把握研究方法的要点。

为让学生对采访的全过程有个初步认识,我曾拍摄过一段“一次不完美的采访”,让学生从中找出“你认为的缺憾”,从感官刺激开始生动地诠释小采访中的大学问,即:采访要确定时间地点、准备采访工具、做好采访记录、注意采访礼仪、设计采访问题、写好采访笔记……这样的范例,给予学生的研究活动以一个样式参照,使采访指导的重要环节指导“有形”。

当然,教师的有效并不是事无巨细地告诉,在采访指导中教师既不能放任,也不要包办,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在采用范例指导给予了学生前进的拐棍后,教师要有适时、适当、适度隐退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力度。其实,从“有形”到“无形”是教师采访指导过程中一种“转身动作”,是教师了解学情的过程,也是锤炼有效指导能力的过程。

要点3:从课内到课外

课内:综合实践活动课内侧重采访基本方法的指导。

课外:其它学科和校外渗透共通知识能力的再提升。

我们通常所说的采访指导过程,除了实景采访外的认识采访、设计问题、采访辅助、模拟采访、采访整理等都是可以在课堂内进行的。课内师生与生生,组内与组间的研究探索多指向于采访的基本方法。学生在3~6各年段中可能会多次用到采访这个方法去解决研究问题,所以教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变化,初次涉及这一方法要系统、规范地指导,第二第三次用到时就要考虑针对某一细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实践,使采访的课内方法指导始终保持较高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