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视听艺术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2 17:42:26
视听艺术论文

视听艺术论文第1篇

经济信息可大体分为企业形象、商品促销、电视直销、质量评论、功能介绍分析等诸多种类,经济信息类节目在中国问世也是最近几年的事,全国有部分城市电视台纷纷开辟经济节目。形式多种多样,花样层出不穷,但至今还处在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前进的阶段。

济南电视台自94年创办收费性经济信息专题节目至今已有5年的时间,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如何办好节目,增加创收,提高栏目收视率,使栏目常换常新,观众喜闻乐见,一直是我们这些工作者的美好愿望。如何能使商业栏目更加贴近观众,可视性更强,更好的为商家服务,我想要从方方面面利用电视媒体的特长,在视觉和听觉上下功夫,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创意是电视节目的起点和构思体系的综合产物。它是一刹那灵感的闪现,有了好的语言和优美的画面,成功就有了保障。经济节目每天播出新制作的节目,产品要推向市场,商家要招揽顾客,如何使节目抓住人心,要在宣传主体的切入点上下功夫,以何种方式体现主体,以什么样的角度宣传主体,具体的词语要精彩简炼,画面要突出主体,要以崭新的视角,并配以靓丽清新的画面,在较短的时间内,冲击、震撼观众的心灵,在观众的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98年底《商业七色光》改版为《购物乐园》,在主任李一平的带领下,大家集思广义,改变栏目的形式,使栏目风格轻松活泼,不但从新制作了以栏目主持人为人物的新片头,而且还自己作词作曲制作了栏目的片头曲,歌词既符合《购物乐园》栏目的风格,又付予了节目新的含义。歌词大义是:谁都喜欢美,

谁都喜欢甜,

谁都喜欢好东西,

谁都喜欢少花钱

………………,

愿你天天都喜欢,

购物乐园天天见!

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很容易上口,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节目串联也一改往常的惯例,由两位女主持人以闲谈的形式将节目串联起来,既轻松又随意,在不经意间为后面播出的节目做了铺垫,使观众能够依照兴趣有选择性的收看不同节目。

一、经济信息类节目实质性的真实往往只是部分的真实。除了关于企业、商品或服务的信息要绝对真实外,所传达的其他信息可以是虚拟的。大部分的商品宣传是借助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有典型的环境、情景和人物,只要包含实质性合理的、可信的因素,都可用来增强信息传达的效果。例如栏目中常有的保健类产品的节目,常常通过一个典型形象来演绎使用的方法和过程,并且对产品有较详尽的功能讲解和使用说明,使观众对产品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二、经济信息节目反复、重复的特性。新的产品需要向市场上推广,已经为观众所熟悉的商品也需要持续的宣传,单一品种的产品和系列产品以及知名品牌的产品在做系列节目的时候,在文字和画面上要力求新颖,这往往需要编辑记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节目。在功能和特点上寻求新的切入点,画面也要以新的视角给观众新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大密度的播出节奏。因为经济信息节目的传播是多次性的,它可以在某一个台或多个台滚动播出,形成稠密地“大轰炸”宣传,也可以在某一个台经年累月不断的播出,以求给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

例:在以往的节目中,我们曾连续报道过海尔的电视机、洗衣机、洗碗机、冰柜、热水器、空调等家电产品,以洗碗机为例,在体现其功能和使用上我就下了一翻功夫。如碗筷、盘子、杯子怎样摆放才能节水、节电,如何在冲、洗烘干后不留污渍、水渍,明亮如新。对同样一个洗碗机,怎样摆放才能容纳更多的餐具等。由于现在家庭洗碗机的拥有量比较少,站在观众的角度对适用于不同家庭的洗碗机的功能和型号进行分析才能抓住观众的心,请海尔的工作人员将不同材质及粘有各种油污的餐具放进洗碗机,进行示范,使整个过程一目了然,经过清洗的碗盘光洁如新,很有说服力。

三、经济信息节目的具体化、语言环境的具体化、观众角色的具体化也是栏目的一个特性。多数的节目都是直接通过片中的主持人之口来介绍商品,人物对话也常常被安排在家庭、社会交场所等特定的环境中,事实证明,担任传达信息任务的主持人往往拥有更多的观众,比单纯的以客观的画外音的形式介绍商品的节目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这要求摄像在拍摄主持人出镜的画面时,尽可能使画面更完美。如环境要好,光线要充足,如果背景颜色比较亮丽,但环境较零乱,则可采取远拍人物,使背景虚化,突出人物。拍人物近景的时候,则要求人物化妆和穿着要精致一些。主持人也应更贴近节目的形式,更注重仪表形象。

四、节目的家庭化。由于电视是一种家庭化的传播媒介,经济栏目在创作的格调上应该与家庭的和谐、安宁、轻松的氛围协调一致。画面尽量选择形象好的镜头,避免出现恐怖的、丑恶的、反面的、刺激性很强的镜头。电视属于情感媒介,节目尽可能以情动人,寓广告宣传于艺术之中。就画面而言,一般要清新、活泼、生动,形象要好,富有魅力。就音响效果而言,一般要根据节目形式与节奏,选择轻松、愉快、优雅悦耳的音乐,语言一般要简洁明快,含蓄风趣,并且言之有物,使观众看后有所学,有所悟,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是一种享受。

例:《购物乐园》获奖作品《鱼缸》。鱼缸做为一种装饰品是近年来才走进大众家庭的,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它既能装饰家居,又能陶冶性情,花或多或少的钱都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为家庭增色不少。节目介绍了济南市场上各种档次的鱼缸,对不同品种鱼的观赏、饲养以及如何成为养鱼“发烧友”都作了详细的叙述。画面是鲜艳神奇的水底世界,话外音是养鱼的基本知识和小窍门,配以舒缓动听的音乐,整部片子如行云流水,节目虽然只有三分多钟,但象一股甘冽的泉水流入了人们的心田,喻教于乐,使人看后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之感。

五、节目制作要精美,通过综合的视听符号,突出传播的特点。

1、观众要能通过电视画面“看懂”节目,虽然可以运用诸如视听的多种符号,但从本质上说,电视是一种视觉媒介,观众在收看电视时,是以“看”为主,以“听”为辅的,因此,电视节目画面居于主导的地位,而文字、配音居于辅助的地位。

2、文字与画面的“对位”在节目的制作过程,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即“声画对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原则,一方面是文字的含义必须与画面所表达的含义一致,另一方面是文字和画面根据创意的要求各自承担自己的传播职能。画面表达信息不明确之处,就由文字来表达,画面本身已经建立了正确的上下文关系,表达了明确的信息,就不要再把过多的文字塞进去,节目所传达的写作信息要和节目画面相吻合,同时流动的画面和变化的音响要保持同步关系,而不能脱离画面和音响。文字的结构随着画面的发展而自然地呈现出来。同时,有了对画面充分的想象,也更容易明了哪些信息可以通过画面来传达,哪些信息必须通过文字来传达,哪能些画面需要文字对画面作必要的诠释。这样可以得到画面与文字语言结合的最佳方法,使文字与画面配合恰到好处。

3、语言文字易于理解是节目的基本要求。在风格上打破了各种文体间的界限,将各种有助于吸引观众,有助于使经济信息得到更好的传播,并收到理想效果的风格结合起来。论文的严谨、散文的随意、诗歌的优美、新闻的纪实,都可以为节目所用,使整体风格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性。

写作时要严格遵守各种法规,特别是《广告法》。同时要注意尊重和民族风俗习惯。

节目有多种表达方式,既可以以画外间的形式表现,也可以以人物语言或者字幕的形式表现。因此,画外音、人物语言、字幕的运用及其比例,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一些客观评述性的语言,如果直接通过画面中的人物之口说出,会显示得生硬、呆板;一些属于人物内心独白的语言,如果在片中直接作为人物语言出现,也会令观众感觉极不自然;而一些重要的、观众一时不一定理解或者需要观众产生深刻印象的内容,则可以以字幕、画外音或人物语言的形式同时出现。字幕是表现电视节目内容的一种常用的方式,尤其是某些以“无声”的方式来创造特殊的传播效果的节目,更是经常使用字幕这种方式。

六、商品和企业形象节目是传递信息,是说服性的。它将有关商品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对商品产生认知。它通过对商品优势的展示和对观众的承诺引发观众对商品的兴趣,从而指导消费者消费,促使观众产生持续的购买行为,加强观众购买商品后的满足感,并形成对品牌的一贯认知性。商品和企业形象宣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对象、有连续性广泛传递信息的特点。节目要讲究艺术性,目的是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商品的知名度。

写商品介绍时应注意:

1、突出此种商品的优点。例如功能和功能优势,或功能更多,在某些方面功能更强,发明了同类商品不具备的新功能等。商品的材质和材质优势,如使用了特别的材料,使用了天然的材料,使用了新型材料等等。商品的技术和技术优势,产地和产地优势。如原装进口,名牌、名厂出品,来自著名产地等。历史优势,如生产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生产工艺成熟等等。品牌和品牌优势,如著名品牌、传统品牌、外国品牌等内容。服务和服务优势,如免费保修,免费安装,24小时服务等等。价格和价格优势,同等质量、重量,价格如何等。

例:孟氏中药拔罐。孟宪忠所长突出“不用火,不用电,哪里疼拔哪里,会拧水管就会拧拔罐”,简单易学,朗朗上口。罐体采用聚脂材料,不变形,不易裂碎,并继承了传统针灸拔火罐的原理,免费试用,免费保修,还赠送穴位挂图和拔罐指南丛书。新发明的活血通络液(纯中药制剂、外敷),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2、要根据商品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的不同,来分别进行写作,市场导入期商品的宣传侧重传达观众未知的新信息,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该产品,并产生好感和购买行为。市场成长期商品的宣传侧重对观众已知品牌信息的深化,并继续提供新的信息,以加深观众的印象,促进商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市场成熟期商品的宣传侧重商品信息的表达方式的不断变化,以使观众对已经非常熟悉的信息能再次引起注意,从而起到不断提醒观众购买商品的作用。

3、在写作食品、酒类、化妆品、保健品的节目时,必须符合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使用的内容要准确无误,不要超越使用范围,误导观众消费。

例:某某保健食品、健康食品或补酒等,在采访使用过的人服用效果时,说食用了或饮用了某种产品后,治好了多年不愈的疾病,比吃药打针还管用,真是神了,效果最好。这种形式听起来没什么,但它违背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误导了消费者,所以是不可行的。

4、以情动人,以悠久的历史增添恒久的魅力。例如98年干红葡萄酒正热销市场的时候,张裕干红葡萄酒就以酒的生产历史作为创意的契机,并配以酒文化,如何品酒、如何饮酒,吃什么菜配以什么酒,来诠释干红葡萄酒的妙处,同时在《市场特快》和《购物乐园》两个栏目中集中地大密度地播了一段时间。酒作为一种最能够寄托情感的商品,往往代表着喝酒人的某种情感和个性,因此,在品牌、产地、历史、口味等基本的内容之外,将酒与观众的感受相联系,营造一种或温馨浪漫,或热烈奔放或沉静或庄重的氛围。同样,与之相联系的酒的消费者的个性也常常在文字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我们在做企业形象宣传时,目的是向观众传达有关的企业信息,传达企业良好的形象,经营理念,包括企业的技术形象、企业的精神形象、企业的社会形象等等。确立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显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优势。通过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消费者对企业的商品和服务的认同。

例:贵和购物中心的宣传方式。开业之初,我在做节目时就侧重于它是由山东鲁能集团投资,北京赛特集团经营管理的中高档购物中心,所售商品都是名优名牌,并且保真,许多世界知名品牌在贵和设有专柜,是山东省高档豪华商厦之代表。在以后的节目中,与贵和公关部配合拍了不少关于企业文化的片子,类似于贵和消夏交响音乐会、贵和商场内的美术、摄影展,时装表演等活动。同时,也详实地为观众介绍了F1层名贵大堂、F2层秀美天地、F3层英俊世界、F4层休闲乐园、F5层新生活之家,节目文字轻松活泼,画面体现了商场的豪华、气派,伴着动听的音乐,节奏有张有弛,充分体现了贵和“荟萃中外名优精品,传播现代消费文化”的经营宗旨和“精品与人品共存,赢心与赢利并重”的服务准则。

视听艺术论文第2篇

在电影中,演员能够穿着各种类型的衣服,就像广告牌一样,引领时装的潮流,成为观众追捧的对象,让服装能够迅速走红。现代电影逐渐细化了分类,因此需要我们对于服装也要进行系统的分类,设电影片头的主题歌就如同一个大型作品的前奏或者绪言,一般都是对电影内容进行主要概括。它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艺术表现手段,通过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方式,将电影中丰富的思想与内涵融为一体,借助和谐的音乐效果与优美的节奏陶冶人的心灵,通过潜移默化的声音来持久深入地引领电影情节的发展,能够对电影的基调及深层次的情感定位进行前期的铺垫,让观众不知不觉进入到在当时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定情境中。在众所周知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开头的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能够将人们拉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也成为当前孩子们对母亲表达情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歌。由此可见,在整部电影作品中,主题歌作为电影的领导者,是一种标志能够被观众最先记忆。

电影的片尾主题歌,顾名思义就是在电影的结尾出现的主题歌,它是电影中单一主题歌形式种类中除了电影片头出现的主题歌之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具体的功能却与电影片头的主题歌不同。在电影剧情全部展开之后,片尾的主题歌的任务就像大型作品的尾声与扩展补充一样,对于前面剧情内容的总结,并且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与感慨,拓展了电影的主题内涵,并且能够对结尾进行点题与开放式的艺术表现作用。例如在电影《归心似箭》中的主题歌《雁南飞》,就是一首能够给观众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的经典片尾主题歌。插曲是在电影中一些特点的场景中,针对一些具体情节的内容而创作的,对某种事物或者特点的情感进行描述,进而抒发出特定的情感与情绪,或者能够表现出人物特定情绪的歌曲。插曲能够与电影的剧情联系紧密,一般主要表达出电影中人物的情感,侧面烘托气氛,推动电影情节的戏剧性地发展,并且能够成为转场与闪回的重要工具。

在电影中,插曲与主题歌一样有着较大的轰动效应。在电影中,插曲一般表现形式分为两种,主观和客观。例如当表现人物心情的时候,画面中显示的人物唱的歌曲,并且较为客观,能够直接表达出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当作为电影中的局外人的一种评价时,一般较为主观。通过主观声音来播放的插曲,也能够较为直接地抒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客观的演唱歌曲更加能够有着浓厚的主观评论意识。比如在电影《红楼梦》中,由于电影中人物关系较为复杂,在其中的插曲也众多,但是每个插曲都能够十分完整地刻画出人物形象,符合电影情节的发展。例如众所周知的《葬花吟》一曲,就能够体现出林黛玉孤独无依无靠的遭遇,也体现出林黛玉个人的感情世界中如同落败的花朵一样凋零,能够引起观众们的怜悯与感叹。又如《聪明累》一曲,以讽刺辛辣的语气阐述王熙凤的生平,从叱咤风云直到草席裹尸,这种强烈的对比能够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王熙凤那悲惨的境地。

电影中主题歌与插曲的主要作用

(一)渲染功能

电影中的歌曲有着渲染气氛的功能,能够为电影营造独特的气氛,进而深化观众的视觉效果。在电影中的歌曲能够发挥渲染气氛的作用过程中,不会着重描绘景物,也不会对电影中的人物情感与创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通过渲染气氛电影歌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对画面内容进行解释,或者扩展电影对观众的视觉感受,让观众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这种气氛对于音乐与画面来说,是具体而抽象的,而歌曲能够将这种难以琢磨与形容的情感色彩通过歌曲来表达出来,进而让画面形象更加生动与动人。对于电影中主题歌与插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情节性

在我们平时的歌曲中一般不会体现出具体场景的情感渲染,即使有着这种作用,也表现得模糊和不确定。而在电影中,随着画面的开展,能够给电影中的歌曲贯穿了情节性,这时候歌曲与故事内容能够紧密联系,进而达到渲染画面气氛。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对电影中的歌曲有着这样的形容,“音乐能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了一种特殊提示,提示着观众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的影片。”可以说,从开篇主题歌开始,就起了开场白的作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在电影《圣诞夜惊魂》中,从具有浓郁圣诞气息的歌曲中,能够直接给观众交代了影片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并且通过连唱的方式将电影中的主人公也一一交代了出来,不但给人直接利落的感觉,还能够增强了影片的欣赏性。在这部电影中,歌曲能够很好地渲染着电影的内容,调节电影气氛,增强电影画面中的视觉形象与情绪节奏。

2.对比性

在一般的歌曲塑造人物事物形象中,一般与歌曲的风格相一致协调,和谐安静的歌曲对应着美好的景象,而紧张节奏的歌曲都会对应着嘈杂、不安的形象,但是在电影歌曲中有些时候会通过对比的手段来侧面烘托画面内容气氛,增强电影的戏剧效果。例如在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片段,佛罗德并不像将魔戒扔到深渊中。而佛罗德的朋友山姆要他赶紧毁掉魔界,这时候哈比国的小精灵开始和佛罗德因为争抢这支魔戒而进行拼命的殊死搏斗,这时候的画面是恢弘又紧张的。在这时候搭配的插曲反而是悠扬深远的,能够将这场戏深层次的张力表现出来,形成十分大的反差,通过视听结合的统一让观众能够深刻印象。因此可见,电影歌曲中表达的情感与画面情绪不需要相一致,只要合理应用,有些对比的手法更具有独特的渲染效果与戏剧效果。

(二)增加电影连贯性

在电影中,有时候电影歌曲能够起到连贯作用,让审美主体能够对欣赏过的故事内容进行回忆与再现。比如在日本电影《人证》中,主人公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希望能够保住自己的名声与地位,不惜杀死了从大洋彼岸美国前来认亲的自己的亲生儿子———黑人乔尼,但是也因此遭到了警察的调查与追捕。在电影的结局,八杉恭子选择了跳崖自尽,她的草帽在半空中飘落,在电影中这一系列的镜头内容并没有人物对白,而随着草帽飘落的是电影主题歌《草帽歌》。这首歌曲在这时候的播放,能够渲染气氛,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愧疚与悲伤的情感,并且将过去的回忆与现在相联系。观众能够将画面中草帽的飘落与《草帽歌》的歌曲声相结合,想起故事的情节,让电影内容有了连贯性。在电影创作中,并不是需要在每处都要设计渲染气氛的歌曲,这样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送别歌》,创作者在电影中的关键部分采用,并且都不是整个的歌曲。

(三)歌曲的描绘功能

电影中能够通过歌曲来增强剧情中矛盾冲突的紧张度。在电影《埃及王子》中,当摩西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内心十分矛盾,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而在这场戏中,摩西通过插曲《我无所求》来直抒胸臆,表达出了不同角色的转化造成了摩西的内心冲突。可以说,电影中的插曲能够充分表现出摩西内心的挣扎,能够对人物性格刻画起到很大的作用。

视听艺术论文第3篇

一、为什么要创建新艺术理论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从“多媒体艺术”的时代特色和艺术属性谈起。

(一)多媒体艺术的时代特色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艺术是在信息时代问世的,

因此在对待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不可避免地带着很深的时代烙印。正是由于这一时代特色,需要我们转变看待艺术的观念。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在跨领域、多元化意识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人们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科学技术与艺术,认识到二者实际是人类追求的两大目标:“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

信息时代四大热门课题之一的人性化、自然化界面设计,其显著的特点便是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旨在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例如在去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一方面通过“水立方”、“鸟巢”等建筑,体现了“工程艺术化”的设计思想,将一座座现代化的场馆建筑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另一方面通过开、闭幕式的表演,反映了当今“艺术技术化”的时的支撑,有时甚至内化为艺术因素融入到表演之中,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又如在电器商场中,集功能与式样于一身的各种手机、冰箱、电视机、电脑、复印机等家电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使顾客在满足视觉美感的环境中享受购物的乐趣。因此,信息时代对当今科技人员的要求是,除了掌握本专业的技术外,还应该具备起码的艺术修养,通过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才能实行对产品进行人性化和自然化的设计。

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设计、开发媒体教材时,只有将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艺术结合起来,才能将多媒体作品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学习者在满足审美需求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多媒体艺术的艺术属性

讨论多媒体艺术的时代特色,旨在说明信息时代设计观念发生了变化,即人们对产品(或作品)的功能与审美是并重的,应该转变那种重技术制作、轻艺术设计的过时观念;而讨论多媒体艺术的艺术属性,则是强调艺术类和技术类的思维方式不同,学习多媒体艺术要按艺术思维方式去学。

设计、开发多媒体教材,对于许多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讲,可能缺乏所谓“艺术素养”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艺术素养包括艺术基础知识和艺术思维方式两个方面。前者是有形的,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等方式很快地补上;后者则是比较容易被忽视,而且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非艺术专业的人,在学习艺术代特色,表演中采用的高新技术,不仅是对艺术呈现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淡化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逐渐养成用视(听)觉经验和审美心理观察事物的感性思维习惯。[2]例如,在学习“点以忽略外观形态为特征”的概念时,一方面讲可以将画面上满山遍野的羊群或马群都视为一些点(需要忽略外观形态);另一方面又讲必须将这些羊或马的形态画出来,而不能用—些圆点替代,否则分辨不出“羊群”和“马群,’(不能忽略外观形态)。像这类“自相矛盾”的问题,只有按艺术思维方式才能学习进去。

特别是多媒体艺术,由于它具有跨领域、多元化的时代特色,更是连搞传统艺术的人也需要更新观念,否则则难以适应设计多媒体教材的需求。现在研究表明,多媒体教材中表现出来的多媒体艺术,不仅包含了美术、摄影、音乐、动画、影视等领域中的艺术元素,而且还涵盖了运用影视领域中编辑功能和计算机领域中交互功能的艺术;不仅需要遵循艺术规则,而且还要遵循认知规律。因此前一阶段为了设计多媒体教材的需要,仅仅通过学习美术或影视艺术来提高艺术素养的做法是不够的,充其量只能视为在新艺术理论问世之前的过渡之举。

综上所述,便可以理解为什么笔者提出要专为设计、开发多媒体教材创建一门新理论的缘由。经过一大批专业人员近八年的努力,现在这门新理论终于建成了。它不仅为上述各类艺术媒体及各类画面组接功能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归纳整理出几十条可供操作的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以便在设计、开发多媒体教材时有章可循。这门新理论叫做“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TheMultimediaDesignTheory。顺便说明,英文Multimedia有两种译法,即“多媒体”或“多媒体画面”,后者意指在画面上呈现的多种媒体),表明该理论与那些基于画面呈现的美术、摄影、动画、影视等传统艺术是兼容的。

二、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简介

对新创建的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有一条基本要求,即让多媒体艺术所包含的各门类艺术媒体,及其所遵循的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均以统一的形式在多媒体画面上运作,而且由新艺术理论得出的结论,应与传统艺术兼容。由此确立了创建的思路,即在深入研究各门类艺术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并且将新艺术理论建在各门类艺术的共性之上。看来这个在艺术领域中难解的课题,只能跳出艺术领域之外去寻找解法。事实上,支撑该理论框架的基础便是从系统论中引入的:将各门类艺术视为不同的系统,每一系统都由构成该系统的若干基本艺术元素(或基本元素)所组成。这就是各门类艺术的共性,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

—方面按照各门类艺术基本元素(Elements)的异同,对传统艺术重新分类。研究的结果是,将计算机作图艺术和摄影艺术合并,形成静止画面艺术(简称为“图”);将动画艺术和影视艺术合并,形成运动画面艺术(简称为“像”);将计算机文本独立出来,形成文本呈现艺术(包括标题文本和说明文本,简称为“文”);将影视中的声音独立出来,形成声音呈现艺术(包括解说词、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简称为“声”)。这就是说,可以将构成多媒体画面的基本元素分成四类,分别简称为“图”、“像”、“文”、“声”。这些门类的媒体在多媒体画面上的呈现艺术,称为“媒体呈现艺术”。此外,研究还进一步表明,多媒体画面艺术是由两类艺术组成的,除媒体呈现艺术外,还有另外一类“画面组接艺术”,这便是将计算机领域中的交互功能与影视领域中的编辑功能合并形成的,用于组接(包括电视画面、动画画面在内的)运动画面的艺术。在多媒体教材中,媒体呈现艺术属于教学内容的认知范畴,而画面组接艺术属于教学过程的策略范畴。

另一方面对画面艺术形成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图、文、声、像均由各自的基本元素构成,但是它们在画面上呈现所产生的视、听觉效果,却并非取决于这些基本元素本身,而是由基本元素衍生出来的视觉要素(VisualEssences)或听觉要素(AudioEssences)决定的。[3]换句话说,可以将画面对视、听觉形成的客观剌激分为两类:显性剌激(即基本元素)和隐性剌激(即视、听觉要素)。从主观方面看,由于人在知觉过程中,经常有长时记忆中的经验、知识参与,往往使人的知觉比客观剌激之和还要多,在认知心理学中将此多出的部分叫做“新质”(或“格式塔质”)。画面上由显性和隐性剌激所产生的视、听觉艺术效果,主要是通过这“新质”反映出来的,即通常所说的“纵深感”、“质感”、“真实感”、“动感”等等。研究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发现了艺术领域中视、听觉要素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新质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如果在基本元素衍变视、听觉要素的过程中遵循了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那么便会由新质配合显性刺激的反映形成视、听觉美感,即所谓“亮点”;反之,如果违背了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则会产生不和谐的视、听觉效果,即“败笔”。由此可见,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的功能,实际是用来在画面上选择基本元素,并且规范它们的衍变形式(即视、听觉要素),旨在通过画面达到传递知识信息和传递视、听觉美感的目的。前者可以操作,后者是期待的结果,二者通过艺术规则(或认知规律)建立起一种因果(或函数)关系。这便是画面艺术形成的内在机理。

在传统艺术中,各领域的艺术家探索各领域艺术规则的过程,实际是反过来进行的,即收集大量产生视、听觉美感的画面,对其中选择基本元素、规范视、听觉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并提炼出一些抽象的规则,这就是艺术规则。换句话说,艺术规则是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的理论框架,余下的任务便是借鉴各门类传统艺术对媒体呈现艺术和画面组接艺术进行细化。具体地讲,就是要对图、像、文、声等门类的基本元素、视听觉要素及其应遵循的艺术规则,以及对交互功能在多媒体画面上运用的艺术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这是一项工作量很大、涉及面很宽的任务。细微决定成败,对其中的每一部分都需要进行精雕细刻,稍有疏忽,便会使新理论的完整性、严谨性或实用性受到影响。限于篇幅,此处仅举两例说明。

例1.虽然静止画面沿用了传统美术中的七类基本元素,即面、线、点、空间、色彩、影调和肌理,并且将其归纳为形态、空间、属性三大类,但是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中的静止画面有两点不同于美术。前者包括计算机绘图艺术和摄影艺术两个领域,而且基于屏幕呈现,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加工后再纳入到新理论中去。

为了使美术理论延伸到摄影领域中去,将“图形”概念和“面”的定义延伸,图形即图的形态,包括抽象的几何形态(即矢量图)和具体的写实形态(即位图)两类;美术中将面定义为“在二维空间中由轮廓线决定的形态”,这是指抽象的几何形态而言的。为了将其延伸到写实形态(摄影)领域,需要引入群集点的包络概念,这样便可将写实形态的面类似地定义为“在二维空间中由包络线决定的形态”。

通过用RGB色域取代CMYK色域,将美术色彩理论改为屏幕色彩理论。

在新理论中,对静止画面视觉要素的界定是,将上述基本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的衍变,包括变化、布置和(或)互相搭配。而将在衍变过程中进行规范的艺术规则概括为对比、均衡、变化等几种类型,这些都是从传统艺术中借鉴过来的。

虽然借鉴了传统艺术,但是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认为,还是应该将基于屏幕呈现的静止画面艺术,与在纸介质上呈现的美术、摄影艺术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没有与运动画面实现转换、配合的技术背景。

例2.为了实现静止画面向运动画面的过渡,将运动画面的基本元素界定为:“使静止画面上的基本元素产生变化、运动的所有因素。”如电视画面中采用的各种运动镜头或各种景别组接技术。但是由于运动画面中还包括计算机动画画面,因此需要考査一下后者是否符合上述界定。结果发现,虽然计算机动画与电视的制作手段不同,但是电视中出现的推、拉、摇、移、跟等运动镜头以及对全景、近景和特写等景别进行组接的画面效果,计算机动画不仅都能够达到,而且还能做得更多,如变形、镜像等画面效果便是摄像机拍摄不出来的。如果将两类画面考虑进去,则可对运动画面基本元素的界定略加修改为:“使摄像机拍摄的图像或计算机软件绘制的图形产生变化、运动的技术手段。”并且沿用静止画面的思路,顺其自然地将运动画面的视觉要素理解为:在使用技术手段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技巧(这符合“视觉要素是对基本元素进行衍变”的界定)。而且将规范其技巧采用的艺术规则概括为:突出主体(或主题),排除干扰;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将动、静视为一体统一设计等。这些也是从传统艺术中借鉴过来的。

由此可见,整个细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借鉴各门类传统艺术领域中的理论和经验,并且经过修改或延伸后,将其融入到新理论框架中去的过程。实践证明,按照这种“博取所长,为我所用”的思路创建起来的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既能保持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也能实现与各门类传统艺术的兼容。

三、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的应用

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所具有的兼容性,使其不仅能够适用于设计(或赏析)多媒体教材,而且对于传统艺术领域也是适用的。

一、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应用于传统艺术领域,将意味着门类艺术各自为政局面的转变,代之以用统一的设计(或赏析)思路和艺术规则,分别运用于绘画、摄影、动画、影视等艺术领域的作品,要求画面效果(或得出结论)与各艺术领域得出的相同。显然,这是艺术领域中的一次质的转变。

一般地讲,艺术作品通常是经过创意和制作两个阶段完成的,其中制作是指技术实现,需要设备和使用设备的经验;而创意则是指艺术构思,依据的便是艺术理论。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弱化了艺术构思对艺术门类的依赖,统一按照作品中的基本元素、视觉要素及其遵循的相关艺术规则这一思路进行设计(或赏析)。显然,这种思维方式对于非艺术专业人员涉足艺术是比较易于接受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中,绘画和摄影已合并为静止画面,动画和影视已合并为运动画面,其中的文本、声音也分别划归到各自的门类中,因此设计(或赏析)上述各艺术领域的作品都可以在新理论中找到依据。

二、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应用于多媒体教材时,其设计(或赏析)思路和遵循的艺术规则与上述传统艺术应用时是相同的,但是要注意两点:_是处理好认知与审美的辩证关系,二是用好交互功能。

多媒体教材以传授知识内容为目的。按照现代教育观点,优化认知环境将会有利于认知过程,因此与上述传统艺术作品不同,美化画面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艺术欣赏,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在设计(或赏析)过程中,除遵循艺术规则外,还需要更多地按照认知规律办事,判断标准也应以教学效果的好坏为依据。

视听艺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短片电影;“读者反应动力论”;“意蕴层次”;视听元素

《百花深处》是一部意味深长、任重而道远的哲理电影。片中导演借助视听元素将传统文明的厚重、原生态与现代的荒诞幽默相结合,让观众通过审美再创造,获得意蕴,感悟其艺术性与思想性。

本文将以霍兰德的“读者反应动力论”的“意蕴层次”为理论基础,就《百花深处》的视听元素探析导演是如何表达思想及其意蕴。最后,总结“读者反应动力论”对创作者合理把握观众需求及影片感染力,从而创作出杰出艺术作品的深远意义。

一、霍兰德“读者反应动力论”之“意蕴层次”介绍

精神批评分析是把精神分析学等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1,研究的对象大致可分为创作者、接受者、作品三部分。

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诺曼·N·霍兰德是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的代表之一。“读者反应动力论”是其在著作《文学反应动力学》中提出的理论。

其中,接受者经“意蕴层次”作用,对作品审美再创作,感受意蕴。这是让观众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感受到意蕴的存在却又模糊不清,可使观众在这种似懂非懂间更积极地关注影片进程。

对于电影,视听元素必定具有艺术审美上的必要性,即艺术意蕴的表达。本文将以霍兰德“读者反应动力论”的“意蕴层次”为理论基础,从观众视角,就《百花深处》视听元素解析观众“意蕴层次”的反应动力过程,近而探索作品的艺术性。

二、从“读者反应动力论”之“意蕴层次”看《百花深处》视听元素

《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老北京人冯先生请搬家公司为其搬家,并称自己住在百花深处胡同里,然而当搬家公司一行人随冯先生到达百花深,眼前“百花深处”竟只是拆迁区深处的一块空地,除了一颗老槐树外,空空如也……向我们展现了改革开放后,老北京传统文化与当下人类精神建设遭到遗弃的沉痛现实。

以“读者反应动力论”的“意蕴层次”解析电影《百花深处》的视听元素,探析导演是如何运用视听元素,讲述影片故事,传达艺术意蕴,引导观众感受这部杰出作品的探索性与思考性的。

1.荒诞“搬家”段落的艺术意蕴

(1).段落中人物语言动作的暗示意义

影片段落中,耿乐一行人假装搬抬着家具,动作夸张,相互讥笑,为达到目的连路人也成了他们的陪衬品……是对物质文明越发丰富,人们精神文明遭到遗忘与缺位,却浑然不知的讽刺;而冯先生口中不停念叨着紫檀衣橱、前清灯座……看似荒诞的背后,是冯先生将传统文化融入其情感深处的体现。

同时,片中冯先生说了3次“这不在这儿嘛”,一次是在搬家工人时,一次是在找到铛子时,最后一次是在车轱辘下找到铃铛时……导演刻意借助冯先生的语言符号,向观众暗示:“百花”深处就在这儿!在冯先生的灵魂里……”

(2).段落中道具符号的象征意义

在道具设置上,导演设计了一个似有似无的道具——花瓶。在搬运过程中,因搬运工人递火给同伴,花瓶“碎了”,落地的一霎,观众看到了花瓶,还听到了花瓶的破碎声……观众困惑了:花瓶是冯先生的幻觉还是真实存在?这里花瓶象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前清花瓶摔碎在新生文明的现代土壤上则寓意着新旧的更替。

另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道具——铃铛。搬家时冯先生从泥土里找到儿时屋檐下铃铛里的铛子,随后耿乐从掉进坑里的车轱辘下找到了铃铛……失而复得的铃铛象征着“百花”深处的真实存在。

2.对比性视听元素的艺术意蕴

(1).人物形象对比

卡西尔说,人是符号化的动物,符号是人的本质2。影片将冯先生与耿乐人物符号化,形成了反差对比,体现“现代人”与“传统人”在同一时空中的差异性与同一性,从而深刻传达着影片主题与艺术意蕴。

冯先生与耿乐的言行无形间象征着“传统人”与“现代人”对传统与现代的态度。冯先生探出半个身子去打量车外的北京是“传统人”对北京日异变化的直观反应;当车开进胡同,他坐正身板、整理衣帽的举动是“传统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一份尊重的表达;而耿乐一行人假装搬抬家具的场面,无疑是暗示与讽刺“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在服装造型方面,鲜红色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灰色象征现代化建设。那么“传统人”冯先生,其灰色外套下透出的鲜红运动衫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离不弃的象征,暗示着传统文化被现代生活所包围;而耿乐的灰红色工作服则象征“现代人”在社会迅速发展,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当下,对传统文化的淡忘与遗弃……

(2).环境情节对比

影片运用环境视觉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从而强调影片思想与意蕴。如从去胡同路上切换到进入胡同口的场景,前后不到一分钟,却带给了观众巨大的视觉反差,象征着“新北京”日渐繁荣,而“老北京”却在悄然无声中消亡……

在环境听觉元素对比上,前往胡同沿途的汽车声、流行歌曲等听觉元素与片尾渐现京韵十足的叫卖声前后呼应,普通话与京片子,现代与古老的二元对立是如此尖锐,矛盾也通过这些听觉元素得到原汁原味地体现。

《百花深处》将对比性视听元素巧妙运用,让声音与图像符号共同赐予了影片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使影片更具艺术审美与意蕴。

3.静态构图的艺术意蕴

(1).空间的转换意义

对于影片的视觉符号,导演运用静态构图,形成空间转换,将艺术审美与意蕴结合。片中冯先生他们到达胡同时,以一个拆迁房屋墙上的画框为前景,以汽车缓缓开进胡同的背影为背景,看似不起眼的构图巧妙地将剧中两个不同“时代”空间相隔,让前后现代化节奏与寻找古老文明的怀旧气氛无形中变得清晰。

(2).结局的延伸性意义

片中冯先生摇着铃远去背影成为了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落日夕阳的余晖充满画面,老人朝着大槐树跑去,嘴里喊着“回家了!回家了”,铃铛声渐行渐远,老人的背影越来越小……这样的画面设计是导演运用纵深性画面寻求一种延伸性结局的效果,暗示着冯先生对精神新家园的寻找,而我们也跟随着他去追溯那些遗忘的老北京文化。

三、结论

《百花深处》延续了“陈凯歌式”的电影风格,从细节着手,以小见大,“于无声中听惊雷”的方式,讲述了一则看似荒诞无稽却又极富哲理与人文关怀性的故事。从观众角度,透过“意蕴层次”解析《百花深处》的视听元素,探析观众感受艺术意蕴的过程,有助于研究观众的审美需求,并对于艺术创作者更好地通过艺术手段引导观众感受其作品意蕴也有着重要意义。(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视听艺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学理论;艺术学门类;艺术分类;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艺术分类是艺术学学科基础建设任务之一。艺术学学科的分类理论因其内涵的丰富性、形象化和多元交叉等特点,要实现“多层多角”的分类理想,尚需时日。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经过调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①,艺术学由此脱离“文学”学科门类,成为“学科目录”中第13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升门”后的艺术学,在“调整后”和“学域扩张”②的新的学术视野下,分类问题再一次成为学科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一、艺术分类所面临的基本形势

在艺术范畴中,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绘画、建筑、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已经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电影、电视、动漫等后起形式更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当下,艺术呈现出总体繁荣的趋势。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各种艺术形式在追求最佳艺术效应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开始追求艺术手段的综合性和多样化。原本意义上的单个艺术形式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本能而发酵、膨胀和扩张,如:杂技戏剧化,器乐演奏歌舞化,声乐演唱伴舞常态化,戏曲表演话剧化,行为艺术的出现,新媒体的产生等。各艺术形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内涵和外延等方面都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随之产生了新一轮艺术形式的交叉与融合以及新形式的出现。艺术分类自然要直面如此多彩多姿的艺术形态。倘若照旧原封不动地以各艺术形式的名义进行分类组合,必然会遇到诸多新的问题。“升门”后的艺术学,首先需要迅速厘清文学与艺术的学术分界,更要在立足艺术现状,对既有的艺术分类做出新的判断、分析,并就此提出一种新的分类设想。

二、既有艺术分类方法分析

一般认为,在艺术学史上,首先提出依据某种原则对艺术形式进行分类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是模仿,并根据模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区分了绘画与音乐、悲剧与喜剧、史诗与戏剧等。我国先秦时期的《尚书・虞书・舜典》和汉代《毛诗序》中都涉及到对艺术分类的思考。20世纪以来,出现了真正具有现代形态的艺术分类学研究。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标准形成的,并在当代被广泛应用的艺术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时间艺术如音乐、文学;空间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时空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舞蹈。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书法;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动态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静态艺术如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

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实用艺术如建筑、工艺,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语言艺术如文学,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如音乐、舞蹈、抒情诗;再现艺术如绘画、雕塑、戏剧、叙事文学等。

依据艺术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行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言艺术、表情艺术等。行为艺术是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通过某种行为方式展示其文化观念和美学态度的艺术;肢体艺术如舞蹈;语言艺术如文学,表情艺术如音乐、戏剧等。

从媒介的角度艺术形象可分为视象、听象、心象和视听形象。视象如绘画、雕塑等;听象如音乐;心象如文学;视听形象如戏剧、电影、电视等。

大体上看,上述分类方法中有些是按照“大艺术”的概念来分类的,譬如:“时间艺术”、“语言艺术”“心象”等类别,已把文学整体性的纳入艺术的范畴。这种大艺术观虽然从其实践的角度出发,但是作为更加精细、缜密的学科理论建设工程,不仅与“升门”后艺术学的独立学科思维相矛盾,也与早已成为独立学科的文学学科建设思想不相符。那么,如今做艺术的分类,首先,需要请文学③出局,并要对艺术中的文学元素如戏剧、电影、说唱艺术中的文学内涵做出新的恰切的阐释。再者,“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之分与“视象、听象、心象和视听形象”之分显然有着异曲同工之趣,特别是在作为“心象”的文学出局后,两者已别无二致,两相存在则缺乏理论的独特性和实践意义。第三,“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与“行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言、表情”的两种分类方法即使在文学出局之后也还有相类和缺乏自洽之处,也需要再斟酌。当然,既有的几种分类方法在学科建设和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意在立足于新的理论基点,发现和认识过往各种艺术分类方法的历史局限,从而为新的分类设想提供参考。

具体来讲,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划分的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的分类方法所反映的是生活中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时空观,是基于人类生活经验的一种由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所构成并被人们所普遍感知的艺术存在方式。在特定的感知范围内,以这种时空形式解释艺术,把艺术的创作与审美过程置于一个与客观存在相一致的特定的界域来进行,不仅符合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也与人的认知能力相契合,是一种具有共识基础和便于应用的分类方式。然而,又不能不看到,科学体系中的时空观是多样的,是挣脱了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感知局限的对宇宙天体及其客观存在的创造性发现。譬如:以霍金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是用十一维空间来解释宇宙的。高维空间不会因为它不被人类所感觉而不复存在,就如我们人类听不到超声波、看不到红外线的客观存在。现代科学认为,宇宙的许多自然之谜如黑洞、超自然力、意志力、时空通道等,以更多空间的理论才有可能存在和解释。看一看时间的“穿越”理论,空间的一维、二维、三维……十一维……二十六维、N维等理论,就不能不说采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为艺术分类或多或少地显得有些奢侈和粗疏。时空概念更多的应用于超越生活经验的天文物理科学,也适用于几乎所有客观事物,并且是多义的、相对的,其内涵远远大于人类的艺术生活。现代艺术正以开放的姿态在作品中表现科学的、更加多样的时空观。一句话,时空概念不是艺术所独有的,这样的艺术分类不易真正触及艺术的特殊本质。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的分类方法,与上述的时空分类方法似乎有相应之处――听觉艺术对应时间艺术,视觉艺术对应空间艺术,视听艺术对应时空艺术。所不同的是,以人的视听功能作为艺术分类的依据,能够从人的感官感受出发,体现了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基本路径和人性特点。尤其是关于“视觉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已使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依赖视觉而呈现的艺术形式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进而在“读图时代”获得了时代认证和现代意义。与之相比,“听觉艺术”显得有些寂寥,其同类较少,并且,作为听觉艺术主体的音乐艺术只能依赖“音乐的耳朵”来感受,又大大减弱了它的接受群体及其影响力。作为分类结构中的一支,听觉艺术的提法虽然明白无误,但是结构性的支撑力还显得薄弱。对于“视听艺术”的框定似乎也有些笼统和松散,致使戏剧、电影、电视等所谓视听艺术形式无需借助其理论,甚至完全抛开视听艺术这个称谓而竟自发展。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这种分类方法是否更偏爱视觉艺术?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已然显得过于粗疏,因为世间万物无外乎动与静两种运动形式,并且,物质的动态和静态存在方式均具有相对性,这一分类方法对于认识各种艺术形式的艺术特性到底能有多大帮助?

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将艺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在去掉“语言艺术”之后,还应该看到,其中“实用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的关系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关系。实用艺术确实有着十分广泛的实践意义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一般认为,在人类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原始艺术都曾是实用艺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实用物品的审美性质,致使一部分实用物品最终发展成为纯艺术品。这一变化过程还将继续。再者,从理论上讲,能与实用艺术并列和相对应的,也许只能是非实用艺术或纯艺术,而不是其细类。

表演艺术与综合艺术其实也是有交叉的,尽管类似的分类方法在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等一大批原理性著述中均可找到,即使在作为经典释义的工具书《辞海》(1980版)中,也在“艺术”一词的释义中作了类似的表达:“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于表现的手段和方式不同,艺术通常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不难看出这也是一种大艺术观。问题还在于,被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的戏剧,又何尝不是一种表演艺术?但是,无论如何本文仍认为,这是几种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最为贴近艺术特性的分类方法。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将艺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的分类方法也是值得慎思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与其说该方法所列举的表现艺术如音乐、舞蹈、建筑、书法,再现艺术如绘画、雕塑、戏剧、电影,不如说以上每一种艺术形式无不渗透着表现与再现的艺术手法。任何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都反映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美学判断。尽管歌剧中含有主要用于叙事的宣叙调和主要用于抒情的咏叹调,舞蹈中有抒情性舞蹈和叙事性舞蹈,绘画有写实和写意、抽象与具象,但是,在操作层面上特别是在综合艺术形式里,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在同一形式乃至同一作品中的截然分离几乎是不存在的,每每使人难于分辨。表现与再现不过是艺术家艺术审美经验的主观倚重或曰同一形式的不同侧重而已。表现与再现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而将其运用于艺术分类则往往使各艺术形式和作品难分难解,以致不能真正实现其分类意义。

依据艺术行为的表现方式将艺术分为行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言、表情等的分类方法同样需要首先除去“语言”类。同时,其中的“行为艺术”与“肢体艺术”二者也存在矛盾,因为所有行为艺术都是通过肢体来完成的,有些肢体艺术本身就是典型的行为艺术。

尽管行为艺术不断地僭越艺术学学科规诫并获得新发展,但是它仍然“能够被匡正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对象”,被认为是传统架上艺术形式(绘画、雕塑)的观念化移置或拓扩,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之“行为绘画”(Action Painting)和“无形式艺术”(Art informal)的延伸和变异。④由此,行为艺术被作为艺术分类中的一个大的类别会引起质疑。本文认为,它起码不适于位居艺术类别的第一层级。

该分类方法将行为艺术、肢体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均以“表情”来概括,其做法也同样值得商榷。一般认为,表达情感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一切艺术形式都是表情的,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行为艺术、肢体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也有将表演艺术统称为表情艺术或单纯的将音乐和舞蹈称之为表情艺术,那么,这些基本特征也一定能够从行为艺术和肢体艺术中寻找到。可以说,这种分类方法没能在同一层面上进行。

三、新的分类设想、分类原则及其基本形态

受既有艺术分类研究成果的启迪,本文所要提出的新的分类设想立足当下,是从实践的、经验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并力求对艺术学学科门类进行整体性思考,来寻找和思考各艺术形式间的同一性、关联性和方向性。新的分类设想遵循如下原则:

1.只适于艺术学特性,反映学科内在联系原则;2.顺应与其他学科的外部关系原则; 3.从艺术形式的主体出发,去表象化、综合化,力推原型、元素和基本特征原则;4.力求穷尽类项,规避将不易归类的或具有综合性质的现象归入“综合”类、“假设”类、“其他”类等把问题堆积一隅原则;5.兼顾新形式的归属和未来发展原则。

本文认为,在艺术学范畴里,在艺术学与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电视等具体学科之间,还实际存在着一个中间层级――它集中了某些艺术形式的共通特性,并使各艺术形式相互联系与区别。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分类设想,即依据艺术呈现方式的介质不同分类,将艺术划分为动作艺术、声音语言艺术⑤、材料艺术、操作艺术、音像制作艺术。

第一,动作艺术。动作艺术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包括舞蹈(含戏曲舞蹈)、杂技人体技巧、哑剧等。其主要特征是:1.人的表演的本真性;2.人体技巧的真功夫;3.动作语言体系的特殊性和包容性;4.动作语言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时代性及个体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重要艺术活动中,包括国家艺术学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杂技是被放在戏剧类中进行评审的。这从一个角度充分肯定了杂技与戏剧都是以人的自然身体为媒介的基于身体表现的艺术,以及身体技能对于二者的重要性,也肯定了当代杂技与戏剧在戏剧性、情节化方面的相关性。但是本文认为,这种做法模糊了杂技与戏剧在主体方面的重要区别――杂技是一种以人体技巧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戏剧则是以声音语言为主、以对话或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从基本属性来看,杂技与舞蹈更为贴近,二者同为动作艺术。

第二,声音语言艺术。声音语言艺术是以人的声音和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包括话剧、戏曲、曲艺、声乐等。其主要特征是:1.由人的声音创造出的语言和音乐艺术形式;2.多以艺术中的文学元素作为创作的基础。正如曲艺形式被直呼为“说唱”艺术。话剧突出一个语言功能。尽管戏曲以唱、念、做、打著称,但是一般的剧目还是以“戏”甚至以唱念为主。即使是以武生、武净、武丑、武旦、刀马旦唱头牌的戏曲武戏,也还是以戏为主,以武为辅,如:《挑滑车》《伐子都》《长坂坡》等。为此,还出现了专供欣赏武功表演的折子戏,如:《三岔口》《挡马》《杀四门》等。

这里之所以把声乐与器乐分离开,是更加看重声乐和器乐的相对独立性。声乐是由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产生振动所产生的音乐效果,而器乐则是由人操作物,使物体发出音响、音律、音频等的音乐效果。二者的发声材料和发声原理明显不同。在艺术实践中,声乐与器乐也常常被分开来应用,凡单纯的人体人声艺术都是声乐的近亲或本是它的归属。例如:声乐训练被作为戏剧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民间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载歌载舞。器乐学习和训练是另一套功夫,它是人与自身之外的其他器物共为介质的音乐艺术,当属于操作艺术。

第三,操作艺术。操作艺术是指由人操作物、人与物共同完成,乃至以物的某种性能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艺术形式。即:通过人的技能所产生的物理的艺术呈现。它包括器乐、木偶、皮影、魔术、驯兽等。其基本特征:1.人与物一同进入创作的共时性;2.始终在人的操控之中,使物的某种性能成为审美对象,“驭物为灵”;3.以人的艺术技能为主导,并由此决定艺术品水平的高下;4.离开人的操作其艺术效果便不复存在。操作方式一般有演奏(吹、拉、弹、打),耍弄(耍皮影、耍木偶、耍杂技道具),魔变(变魔术),驯化(马戏、驯兽)等。吹、拉、弹、打基本包容了乐器演奏中的所有管乐、弦乐、打击乐器;耍皮影、耍木偶、耍杂技、变魔术、马戏、驯兽……等,更是呈现出了人操作物的千姿百态和无限可能。

动作艺术中包含了杂技人体技巧。这里的杂技道具节目(如:手技、蹬技、顶技、走钢丝、抖空竹、舞流星等)和魔术、驯兽被作为操作艺术形式,在于着意强调人与物(动物、实物)在艺术呈现过程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如实反映杂技艺术⑥所含纳的“杂”之属性和技术特点。

第四,材料艺术。材料艺术是物化了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建筑等。材料艺术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一种可见形式,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完全依托于物、显现于物的艺术。其基本特征:1.依材质、材料性能、形态等特性在材料上形成;2.艺术品是为审美对象,艺术家与艺术品分离。例如:绘画由水墨、水粉、水彩、油彩和宣纸、绢、画布、画笔等材料实现画家的创作。艺术家的审美创造一经凝聚于物,便就此形成一个艺术品实体而凝固不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艺术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第五,音像制作艺术。音像制作艺术是指录音录像艺术形式。即:以镜头形式、录音效果等录制技术呈现的,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各种活动影像、声音效果的摄录、创制及放映与传播的艺术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艺术等。其基本特征:1.跨介质⑦;2.技术的作用显著;3.艺术家的现场参与与艺术成品相分离,即“缺席的在场”;⑧4.具有音像记录、合成双重属性;5.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制作;6.机构、团队形式的集体劳动。

音像制作艺术的跨介质性质不同于以往的综合艺术。它不仅是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的集合体,它还汇集了人、物、特定材料和技术设备等共同作用共同参与的艺术创作,突出了技术的特点。它是一种异质性综合媒介系统。

音像制作艺术与物化了的材料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先进技术引导下的成像方式和录音、传输方式,其物质介质本身均具有科技含量。譬如:当前影视技术已经出现了光-电子-数字成像方式,并有最终替代传统的光-化学成像方式和光-电子-模拟成像方式的趋势。由于人的审美需要,音像制作艺术还将继续积极引入高技术手段为之所用。

四、新的分类设想的实践意义

1.自始以来,宏观艺术学与各艺术门类之间缺乏理论打通与拓展,即缺乏对艺术总体的分解、分析,对艺术个体的归纳、综合。构建艺术总体与艺术个体之间的中间层级是艺术学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这为新的分类设想提出了学理性、实践性要求。

2.“要不要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要不要研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性问题、要不要寻找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规律、要不要从宏观上来认识艺术现象”⑨等问题是当下艺术学的重要理论关切。新的分类设想具有建设性、创新性意义。

视听艺术论文第6篇

摘要: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和作为视觉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绘画,两种艺术门类形式不同、表现不同,在保存着各自艺术特点的同时,又有着相辅相成的艺术魅力。本文试图从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特点入手,分析两种艺术门类的分有,从中窥探视听艺术的相同和相异,并在艺术欣赏和艺术体验中感悟其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艺术门类;音乐艺术;绘画艺术;艺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090-01

从远古的巫术礼仪开始,艺术就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下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想象艺术为主要艺术门类的艺术体系。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的欣赏过程,但对我们进行艺术感受和审美感知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魅力的听觉艺术——音乐艺术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是最心灵化的艺术。音乐通过由乐音组织而成的旋律,可以最丰富最细腻的表达人们的情感世界的复杂变化。

提起音乐,我们不得不从音乐最本初的性质谈起,即音乐是什么?它的本质和作用又是什么?对此几千年来有着众说纷纭的见解与论说。“如果仅仅从物理学角度来说,音乐不过是以音响为基本素材构成的艺术。但从生理心理学角度,音乐则是通过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从而影响人的直觉、感觉,甚至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情感和思想。所以音乐足以成为人类情感自我抒发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自我娱乐的一种手段。”以上定义仅仅是从音乐的物理学角度来解释,而艺术作为人类艺术和情感表达的一种门类,不能仅仅只从物理学角度来表达和定义,我们还要从音乐本体论的角度探寻,音乐从其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归纳,音乐是人类本性的表现,是人类最本真精神的表达,也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结晶。

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是当它不与歌词或者文本、标题等音乐以外的因素结合而完全独立时,此时音乐不再具有歌词或文本赋予的强烈的昭示感,转而它变成了最抽象和不可捉摸的。此时摆脱歌词和文本束缚的音乐是在表达着什么,听者只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去理解和感悟。这就是音乐物理本性的一种特点,音响本身不具备如文字、图像等其他艺术的确定性和具体性。音乐的感受可以以激情冲撞每个人的胸怀,但是无法用定义来描述。音乐所涤荡的情感是多方面的,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整体的全面的甚至神秘的不可莫测的。故音乐作为最丰富最细腻的表达人们情感世界的艺术形式,是最奇妙和充满魅力的听觉艺术。

二、视觉的召唤——绘画艺术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绘画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凭借线条和画面来表达一个瞬间,一个层面,一个具体或瞬间的场景。主要从视觉艺术上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并通过视觉关照对绘画艺术进行欣赏。它的审美特征首先体现出了造型性和直观性。绘画艺术是艺术家用线条、色彩在平面里塑造形象,以直观的视觉感官来感受的艺术形式,并用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艺术理念。绘画艺术具有直观性和确定性,是视觉艺术门类的艺术代表。

三、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异同

1、音乐与绘画艺术的同功之妙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作为视听艺术的主要表达形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归结于艺术门类的范畴之内,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却有着相同艺术特点和艺术功效。

首先,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都是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方式。音乐艺术家通过音符、音乐的表达来传达自我情感,绘画艺术家则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我感受。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对生活的理解感受。欣赏者对艺术品进行关照和欣赏,从而产生了审美感知和艺术理解,欣赏者和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进行情感交流和传达。所以,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无论是视觉艺术的绘画还是听觉艺术的音乐,都是艺术家自我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并借助其作品达到和欣赏者传达和交流感情的目的。

其次,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特点在表达情感的同时达到鼓舞人心和宣泄情绪的艺术功效。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激昂的音乐符号给人激荡的情感体验,最后达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而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许多表现现实社会和真实情感的作品,在静态中表达了动态生活的永恒。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作为艺术启迪心灵,激发感情的作用是相同的。

艺术家凭借不同类型的艺术媒介来表达和宣泄内心的情绪和情感,使最终创作的作品具有了感召的力量。在艺术品长存的过程中,艺术品被不同的欣赏者欣赏,从而产生新的涤荡情感的力量,这些力量或鼓舞人心,或交流情感,此时艺术品成为了一把有力的武器,起着宣泄情感和涤荡人心的艺术功效。

2、音乐与绘画艺术的相异之处

音乐艺术作为听觉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在艺术门类的分化之中,虽然具有相似的艺术作用,但艺术表达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艺术表达媒介不同。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通过其物理的音响载体、音乐符号传达情感,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听觉艺术。绘画艺术是借助线条、色彩等组成确定性的视觉画面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其次,欣赏方式不同。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主要通过具有音乐的耳朵来对音乐进行欣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讲,“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则是通过对线条和色彩的辨析与理解对绘画进行体验和感悟艺术家所传达的思想和境界。

第三,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带给受众的情感冲击不同。视觉艺术具有确定性的视觉冲击,给人以直观的艺术感受。如果不借助歌词等文本,单纯地从音乐声响来欣赏,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强大的冲击力。那流淌的音乐带给欣赏者瞬间的艺术冲击力,有时候会超越静默的视觉欣赏。这种不确定的冲击力,涤荡起的审美感受具有更强大的力量。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虽具有鲜明的不同但在艺术欣赏中常常被联觉运用,在审美艺术范畴之内,往往具有不可分割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效应。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艺术的门类纷繁林立,在我们探索艺术的世界时,时刻把握艺术门类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艺术欣赏,对于我们遨游艺术海洋有着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视听艺术论文第7篇

本刊记者/王泽彦

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于8月8-13日在北京大学召开。

世界美学协会现任主席柯蒂斯・卡特是把美学大会带到中国举办的积极支持者,本届大会为何选择在北京举办?柯蒂斯・卡特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将是亚洲的中心,世界在关注中国经济的同时,对中国艺术的关注更加迫切,选择在中国举办是发展趋势。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的美学和艺术理论教授Suvakovic认为在中国举办大会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在中国举办美学大会,有助于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为配合世界美学大会的举行,8月7日,由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组委会、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办,百得利艺术俱乐部承办的“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艺术邀请展”开幕。艺术邀请展于8月8 13日在北京大学展出,随后在百得利艺术俱乐部望京盈之宝展厅继续展出一个月。

参会后记者欣赏了设立在北大展厅的艺术邀请展,并采访到本届艺术邀请展承办方百得利艺术俱乐部主席周松波。为何举办艺术邀请展?周松波表露初衷,举办此次邀请展,是基于自己对文化艺术的喜爱,希望通过举办艺术展能更好的让世界了解中国。在交谈中得知,本届美学大会原本没有邀请展,是周松波主动联系美学大会组委会,要求赞助举办此次邀请展,以在众多美学大家面前展示中国艺术文化,此举令人敬佩。

相信本届大会的成功召开,以及艺术邀请展的举办,将更能让世界了解中国,加深中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融与发展。

鸿合集成致力开创视听新时代

本刊记者/闫伟

8月16日,北京鸿合电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鸿合集成)举办“质臻创意机遇――商业视听新品展示会暨市场发展高峰论坛”,论坛围绕酒店、商业消费、展览展示为代表的商业视听市场新机遇展开探讨,从战略与商机、创意与实践、应用与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过去十年,中国AV行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已从一个边缘性的行业发展成为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中坚力量,与通讯、计算机等支柱型行业并驾齐驱,视听设备的销售在逐年增长,市场形式繁荣。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推动下,我国视听设备在展览展示方面的功能得到认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分析,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用户在视听设备的投入消费激增,大量的商务活动,会展项目、展览展示在对视听设备的需求增多,使得商业视听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