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赛事管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6 16:27:32
赛事管理论文

赛事管理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中西体育赛事新闻报道都遵从了新闻报道的规律,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要与世界接轨就需取长补短,还需向西方学习。要尽量做到客观报道,同时,要注重运用写作方式与技巧,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创作出新颖而又适应国际发展的体育新闻。



体育新闻不仅是对有关体育赛事的报道,还涉及到体育背后的社会文化。西方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冲突性、搏击性的体育文化与中国平和的养生体育文化在意识观念上有明显的不同。为了更好地融进世界大家庭,我们应自己树立起文化自觉的意识,随时去彰显我们的民族文化。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报道理念、模式和笔法,接受西方一些成熟的技法。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之处,尽快提升报道的制作水准,提倡有创意以及创造出可以媲美西方的体育新闻报道。下面以两则报道为例作一比较。

其一,中国网球:中国女双组合晏紫、郑洁苦战三盘,击败经验老道的女双组合帕斯奎尔/苏亚雷斯,为中国赢得了首个温网女双冠军。作为大赛4号种子,晏紫、郑洁分别以6:3、3:6和6:2的比分击败对手,为中国女网谱写了新的历史。此次冠军争夺战历时128分钟,冠军奖金为205,280法郎。赛后,郑洁总结了她们这场比赛:能成为中国首个在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的双打冠军,我们很高兴很骄傲。她说,“这(冠军)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一年,我们希望在今后的比赛中能继续这个势头。”郑洁完全有理由感到高兴和骄傲—温布尔登的胜利为她赢得了超过1百万美金的职业奖金。在取得温布尔登比赛胜利之前,早在今年一月份的澳大利亚公开赛上,她们就成为了首个拿下大满贯冠军的中国选手。国际上冉冉升起的中国网球选手并不是只有郑洁和晏紫,李娜也曾成功地打入了女子单打四分之一决赛,只不过后来输给了比利时的KimClijsters。似乎有迹象表明:在赢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网球女双金牌后推动了中国的网球的发展尤其是女网。来自上海电视台的顾珏(音译)对此分析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女子网球加大投入力度,因为他们不得不选择一种方式去提高比赛成绩,但是男子网球的竞争更加激烈,女子网球更容易出成绩。随着今年六名女子选手出现在温布尔登的赛场上,相信男子取得同样的成绩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其二,大杨扬为中国夺得首枚冬奥会金牌。第一个项目女子1500米比赛失利之后大杨扬背负了更多的压力,可以说大杨扬是中国代表团本届冬奥会的最主要的希望所在。进入决赛的五名选手中只有保加利亚的拉达诺娃是最强劲的对手。此前,拉达诺娃一直是女子500米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幸运的是大杨扬今天抽到了最有利起跑的第一道,只要起跑时占据第一位,拉达诺娃就基本上没有了追回的机会。发令枪响了,大杨扬果然跑在了第一位。这一次杨扬不会再有任何闪失,不会再给对手任何机会,她第一个冲过了终点也穿破了所有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尘封已久的心。王春露也获得了宝贵的一枚铜牌,两名中国姑娘紧紧拥抱,主教练辛庆山与两名爱徒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杨扬:今天最后我战胜了自己,赢了以后我还在喊:杨扬我不是别人。刚才冲刺,我还在喊:我是杨扬我不是别人。我要冲刺!我要冲刺!此时,杨扬终于可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鲜艳的五星红旗绕场一周了。第一次冬季奥林匹克的赛场上因金牌而升起了五星红旗。

何振梁:咱们参加了六届冬季奥运会,前几次六块银牌,就差一块金牌。有几次就差手指头这么粗的距离,与金牌失之交臂,这次终于实现了我们冬季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

小杨扬:从她一出发,我就觉得她能拿冠军。

主教练辛庆山:盼这块金牌已盼14年了,从1988年到现在已努力14年了。作为我们冰雪项目来讲,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杨扬:它应该是最辛苦的,我想说,现在感觉非常灿烂,但我觉得(拿这块金牌)是最辛苦的。

比较这两则消息,体裁不同但赛事新闻对新闻要素的要求来说都是一样的。

一、相同点

都属于硬新闻——体育赛事报道,结构安排上都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以及赛后或赛中教练员、运动员的点评,消息短小精悍,简洁明了。围绕各自主题都具有由重到轻,层次分明,条理性强的逻辑特点。

二、不同点

1、主题不同

西方报道就赛事而论,紧紧围绕运动员而写,突出选手的个人成绩。也报道了赛事奖金。即使有对中国网球发展的预测也依旧以赛事为主,不脱离运动员。

中方以夺金牌为中心,紧紧围绕金牌的意义而论,运动员是叙述整个事件的线索。运动员角色在赛事报道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赛事数据的使用不同

西方报道以赛场的运动员为主,紧紧围绕赛事进行写作。有关赛事的数据交代详细。中方以运动员为线索,但更多关注的是赛事的意义。大杨扬的赛事数据交代不明,她的比赛成绩做了淡化处理。

3、客观性

《中国网球》,标题客观,不带有主观性的语言。内文以温网女双冠军引出赛事背后的新闻,预测中国网球的发展。以逻辑推理证实“似乎有迹象表明”的可信度。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引述中国上海记者的分析,使读者看到双方的声音,增加客观性。《大杨扬…》的标题以热情的笔调赞扬赛事的结果,报道中“不会再有任何闪失,不会再给对手任何机会,她一路流畅地第一个冲过了终点,也穿破了所有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尘封已久的心。”主观性的语言富有情感煽动性。

4、语言使用上的区别

《中国网球》击败经验老道的女双组合,“经验老道”与“苦战”的“苦”,形容词的使用凸显了中国新手的胜利。此后就鲜有形容词了。没有使用“激烈的冠军争夺战”、“兴奋地总结了”等形容词性主观词语。《大杨扬…》的报道全篇洋溢着激情,形容词使用较多,抒情性很浓。导语中动词的使用,“组合”、“苦战”、“击败”、“赢得”与“失利”、“背负”、“是”相比,《中国网球》的动态性要强。

5、结构安排上的区别

《中国网球》采用断裂式结构,把材料分散形成小段落,角度多变,一段落一个意思,简洁明了,信息量大,显得结构松散但又紧绕赛事而论,文章富有跳跃性,起伏波动,既把多重的信息传递出来又让受众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不沉闷。《大杨扬…》讲究结构的完整,层次分明,严谨、稳重但缺少流动感,缺少变化,概述性的语言多。

三、中西赛事新闻报道的区别给我们的启示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中西体育赛事新闻报道都遵从新闻报道的规律,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要与世界接轨就需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还需向西方学习。

1、做到客观报道

西方经过了多次的新闻改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进入商业报纸与大众化报纸时期,强调报纸是纯粹的新闻工具。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的要求促使西方的新闻报道注重新闻的客观性。具体操作上,从上面例文就可看出,(1)对中国网球的预测,在事实做论证的基础上,再用中国记者的语言证实,主客双方的意见都表明,显得中立客观。(2)引语的使用上多采用直接引语,因直接引语具有可信性和历史性,尽量避免间接引语,因其具有修饰和重编的可疑。(3)多用数据说话,因数据的引用具有科学性、客观性。显而易见,他们充分运用写作技巧尽量表现的客观些。

尽管西方标榜其新闻的纯客观性,但新闻毕竟是上层建筑,有其意识形态。纯新闻是不存在的。“报纸的新闻方针并不是贴在布告牌上或印在工作手册上的,它是通过种种办法加以贯彻的。称职的把关人和记者受到奖赏,懂得方针的记者委以重任。不符合方针的新闻报道受到修删以至被扣押。报纸的实际做法,就是雇员对新闻的方针是什么心领神会了。”西方的新闻工作者是深谙新闻报道宣传的,每篇报道后面都有其引导作用,只是其尽量表现的隐晦不明罢了。西方注重个体意识,赞扬并鼓励竞争,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个人自我价值为荣,肯定奖金的获得。商业经济带来的对金钱的追求也就毫无遮掩的成为正当的目标,也就难怪用充满羡慕与肯定的语气报道通过竞争角逐获得高额的奖金了。

中国则注重群体意识。《大杨扬…》开首就提到“中国代表团…希望”,以后的官员、教练、队友等反映出群体的力量。这样一对比,西方新闻突出客观性与我们的舆论引导和宣传的表面性截然不同,一目了然。

2、注重写作方式与技巧

从《中国网球》的写作结构上分析,基本不脱离西方赛事写作的惯例。(1)导语,最重要的内容。(2)对导语的支撑,细述赛事经过,各局比分。(3)点评,运动员或教练员的直接引语。(4)细节,跳跃性地选择与赛事相关的细节描写。(5)背景,与赛事相关的背景介绍,(6)相关的事件等。一场赛事要写的内容非常多,而不论何种媒体,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内容要压缩,因而形成这样断裂式的写作方式,富有跳跃性,显得轻松、活波,易于随内容而改变形式。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使其具有求异、创新的特性,而这点也就促使他们在写作方法上与众不同,不断创新。过去在创作手法上我们太强调新闻的写实性以致放弃了文学的许多创作手法,现在看来是不对的,文学中的一些手法也可借用,正叙、倒叙、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等都可借鉴,有广博的中国文学作基础,我们一定可以创作出新颖而又适应国际发展的体育新闻。

【参考资料】

[1]程道才.《西方新闻写作》.新华出版社.2004.

[2]唐•彭伯.《美国的大众传播媒介》.新华出版社.1992.

赛事管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 攀岩赛事 运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G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231-02

攀岩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国民所得的提高、余暇时间增多、北京奥运会带来的体育热潮等因素极大的促进了攀岩的推广。攀岩赛事在全国许多大、中、小城市中逐渐开展起来,整体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并逐步向专业化体育赛事靠拢。攀岩运动作为一项“舶来品”,在中国市场化、人文要求下被赋予许多新的内容,其赛事也表现出与传统体育赛事不同的特征。一方面,攀岩赛事对社会和文化、自然和环境、政治、旅游和经济具有强大冲击影响力,为攀岩赛事的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攀岩赛事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赛事,也对赛事运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运作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项体育赛事影响力的大小,也将对该赛事今后能否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建设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对于攀岩赛事在中国的推广与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攀岩赛事运作现状的独特性分析

1.1 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崇尚挑战自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日趋强烈,攀岩顺应社会潮流,成为当今的时尚运动。随着我国攀岩运动的快速发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自从2004年10月中国选手陈小捷夺得首个速度攀岩的世界杯冠军以来,7年多时间内中国人先后获得过几十次世界冠军。各项重大国际性攀岩赛事也纷纷落户中国,我们已日益成为国际上推动此项运动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正如中国登山协会攀岩攀冰部主任丁祥华所说:“攀岩项目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未来发展前景看好。”攀岩赛事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而具有较大的传播效应。[1]通过这种传播效应与社会影响力,使我国攀岩赛事形成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资本对攀岩赛事的关注和参与,使它成为了新的社会投资热点。

1.2 发展不均衡

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攀岩赛调查显示,我国攀岩运动水平低且发展很不均衡,上海、江西、广东、香港、湖北五省、区占参赛队的2/3,而其它八个省份共占1/3,很多省份甚至没有派出参赛队。[2]攀岩赛事主要集中在南方及东部沿海城市,这些地区相对经济发达,大城市聚集,人口密度高,对于外来新兴事物接受程度高,且对于回归自然的运动项目需求程度高。与此同时,攀岩运动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表现出新的特色—— 高校成为中国攀岩赛事主阵地。国内高校逐渐认识到开展攀岩运动对学校的作用,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办高水平运动队、办专业等,通过这一渠道来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1.3 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我国传统体育赛事的运作通常都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不仅包括高水平的竞技人才,还包括具有行业管理经验的专业赛事管理人才。而攀岩项目作为新兴的体育运动,在中国兴起时间还不长,缺乏像传统体育项目那样选苗、育苗的人才培养机制,当前攀岩高水平运动者不乏业余爱好者和高校学生,尚未形成长期组织培训、科学指导的竞技人才队伍。而攀岩赛事也是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的,虽然其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吸引不少投资商的关注,但是这些体育产业的开发商、经营商虽然精通经营之道,往往对攀岩赛事的特点缺乏了解。因此在攀岩竞赛实体运作上缺少相应的组织与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攀岩竞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1.4 当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虽然我国攀岩运动在近几年里发展比较快,但是攀岩运动还未纳入奥运会比赛项目,这说明在国内的发展一直还处在比较边缘的状态,从近几年世界杯攀岩赛、世界极限运动会及亚洲杯比赛成绩来看,我国的竞技攀岩水平和欧、美等国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攀岩的竞技水平上,还表现在攀岩赛事的运作水平上。当前我国攀岩赛事运作缺乏市场意识及赛事品牌意识,多数攀岩赛事运作中主要局限于赛事本身,很少考虑赛事品牌的建设,而众多赛事举办方也往往缺乏攀岩赛事品牌运作经验,赛事品牌资源整合不力,致使攀岩赛事未能发挥出品牌优势。

2 中国特色攀岩赛事运作管理的理论依据

构建中国特色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要求我们不光从管理技术与管理科学上建立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而且必须运用整体化的管理哲学思想及其应用效能对中国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把握。[3]

2.1 西方管理科学理论的借鉴

西方管理思想的产生于演变都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在商品经济土壤的培育下,西方管理理论既有严密的形式又具有创新的精神。一方面,它依靠明确细致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剧烈变动的商品经济生活,它又不得不经常地超越和打破自己的管理规范,不断进行着管理思想和理论的革新和创造。西方管理科学与中国具有强大继承性的管理哲学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于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更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对赛事运作管理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系统项目管理理论;对一系列目标有顺序的实现而完成整个赛事目标的目标管理理念;对赛事运作风险的权变组织理论及以品牌赛事打造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理论等西方管理科学理论,对中国攀岩赛事的普及与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价值。

2.2 中国管理哲学意蕴的传承

博大精深的中国管理哲学是建立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所必须的丰富理论源泉。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不应脱离中国文化内涵而机械照搬国外模式悬空架构,脱离中国文化内涵建立的模式具有不稳定性,很容易形成文化排斥,必然被大众视为“异端”,在“格格不入”的现实对话中失去“市场”,走向衰败。中国哲学作为维系中华民族两千年文明的思想纽带,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尚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将在新时期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的性格似乎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表征中国文化性格的中国管理哲学意蕴将对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的建立起到借鉴、提高的作用。[4]

3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

处于探索期的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对西方国家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不可以单纯的复制和移植,惟有在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经验的前提下,遵循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规律性,科学合理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攀岩品牌赛事。

3.1 市场主导

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首先必须增强赛事运作管理的市场主体意识,逐步实现赛事经费来源多元化,突出市场机制及其管理方法手段的作用,将赛事项目管理理念、市场经营理念、赛事综合效益诉求理念贯彻于攀岩赛事运作的全过程,尤其是市场营销理念,采用市场机制及其方法手段经营攀岩赛事,逐步形成攀岩项目的品牌赛事。

3.2 制度健全

管理是体育赛事运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内部管理和运行规则都是在整密的制度下完成和实现的,在体育赛事运作期间,将所有制度建立完善,在管理中就有据可寻。当前国内攀岩赛事运作管理基本上按照国际惯例和安排原则进行,大多仅从竞技赛事的角度来组织,忽视了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机制,缺乏符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规范的商业运作流程,对于赛事运作过程中突发事件及赛事风险缺少应急机制。制度健全、规章严密是攀岩赛事得以在中国健康发展的理论依据,也是建立中国特色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的基石。

3.3 理念创新

建立运作管理理念有利管理者从管理学的角度认识赛事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对赛事展开管理活动,因此明确和建立运作管理理念显得十分必要。当前一些赛事运作中,传统媒介宣传不力,再加上网络媒体跟进不足,导致传播价值降低,使得许多赞助、广告商望而却步,从而造成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因此,创新传播理念,打破传统的传播方式,通过别出心裁的赛事包装和策划在网络媒体传播中吸引公众的目光,必然事倍功半。

3.4 品牌打造

品牌体育赛事是指以竞赛为核心,围绕竞赛和提供相关服务的赛事活动,被社会所认同并受公众欢迎的竞赛活动,具有极大市场潜力,对举办地经济、社会、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赛事。鉴于品牌赛事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时也要致力于品牌攀岩赛事的打造。在形成品牌资产的基础上再进行品牌延伸,逐渐形成攀岩品牌赛事系列,培育品牌文化、建立品牌忠诚。同时,注意结合国内具体实际,吸取和借鉴国际大型攀岩赛事的经验和做法,争取把攀岩赛事做大做强,形成国际赛事品牌,以谋求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服务我国体育事业。

4 结语

我国攀岩赛事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对于攀岩赛事的运作管理模式还在进一步探索当中。当前,我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现状表现出发展前景广阔、地区发展不均衡、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当前水平相对较低的独特性,通过对这种独特性进行分析,引入西方攀岩赛事运作管理理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肖林鹏,叶庆晖.体育赛事项目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清早.体育赛事运作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 陈云开.赛事经营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赛事管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 风险管理;流程;组织;技术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167-02

一、体育赛事风险管理流程的相关研究

卢文云、熊晓正在《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及风险管理》一文中按照风险发生的损失形态分类,将大型赛事面临的风险分为组委会收入损失风险、财产损失风险、人身意外伤害风险、民事责任赔偿风险及其他特殊风险。 并提出了“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模式:在赛事启动时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负责赛事从筹备到举办阶段的全部风险管理事务;赛事正式启动以后,在风险管理专家、保险经纪公司和专业的保险公司的参与下,分析、了解赛事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对赛事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确认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制定赛事的风险管理计划;最后以风险管理计划为依据,在赛事筹办的各个阶段监控赛事风险的发生情况以及风险措施的落实情况,并不断根据赛事筹备的现实情况随时识别、估测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风险,根据实际情况对赛事风险管理计划进行修改或补充,最终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的。”作者提出的风险管理模式对商业性体育赛事具有极高的理论参考价值。

风险识别和评估是风险现状描述的重要组成部分,霍德利在《体育赛事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中对体育赛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构建出体育赛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风险事件层、风险源类别和风险因素层等三个层次;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风险极差量化表法对体育赛事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最后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提出相应风险应对措施。这种研究方法最重要的特点是能够将风险因素的特性清晰的展示给读者,并通过风险综合值排序得出所有风险因素的轻重缓急。

张大超、李敏在《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一文中对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休闲与娱乐业、部级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体育赛事及大型体育设施等六个领域的风险管理机运作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其中在体育赛事运营中的风险管理及运作实践模式的论述中,借鉴国外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经验,将大型体育赛事面临的风险分为:“1.财务风险;2.运作风险;3.与人为环境相关的风险,包括工伤事故、雇主的责任、组委会对自愿人员的责任;4.经营的风险;5.工作失误;6.管理层的责任风险;7.组委会因下述原因.而遭受的经营损失风险;8.影响周围环境的风险,包括空气、水、土壤等的保护以及对考古遗址、历史古迹等造成破坏。”

二、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组织和技术的相关研究

由于我国近些年来,陆续举办了许多超大型体育赛事,譬如奥运会,亚运会以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些超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因此具有创新性的风险管理方法也应运而生,譬如孙庆祝,刘红建,周生旺在《综合集成方法在大型体育赛事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便提出了综合集成方法的概念,文中提到:“综合集成方法的实质是把专家体系、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的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它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从各方面的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笔者尝试利用综合集成方法建立大型体育赛事风险集成管理模型,其中包括风险集成识别模型、风险集成评估模型以及以方法集成为特点的风险集成控制模型。

邱伟昌、王才兴、崔一宁等在《上海体育赛事组织管理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论述上海体育赛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指出:“目前上海对申办经营体育赛事的资质认证及有关人员上岗认证等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对体育赛事安全、效益等方面的风险评估也存在空缺,到目前为止,还未成立社会方面(第三方)的科学认证管理和风险评估部门,此方面已落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有关行业。”上海作为我国商业性体育赛事的相对发达地区,其风险管理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对我国其他相对落后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文章还提出一些其他风险,譬如当前在重大体育赛事的商务运作中,既有国有资本,也有社会或民营资本,其中国有资本在参与有关赛事运作时,还缺乏过程中的有效监管和科学的前期论证,势必将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甚至将带来国有资本的流逝,这些都是值得加强防范和慎重考虑的风险。

赛事管理论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文体活动,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本文从体育赛事基本理论研究、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研究、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研究、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四个方面,对部分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简单综述,初步探讨了体育赛事管理的方法及重要性,对未来我国体育赛事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 体育赛事管理 志愿者管理 风险管理

一、体育赛事的定义及基本理论研究

黄海燕、张林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体育赛事的英文词汇“Sport Event”出发,运用逻辑学中邻近属概念+种差的下定义方法对体育赛事的定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将体育赛事定义为“以体育竞技为主题的、一次性或不经常发生的且具有一定期限的活动。它不仅能够推动举办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举办地知名度、改善城市形象,还能够对举办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产生影响”。

体育赛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体育赛事的内容、形式、功能以及赛事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关于体育赛事的起源问题,肖林鹏等学者们一致认为,体育赛事起源于祭祀活动,萌芽于体育游戏,并从运动竞赛的传统表现形式发展成为现代的一种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事件。

关于体育赛事的性质、特征以及体育赛事的资源、功能、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刘琴、李燕燕、叶庆晖、黄海燕等人也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尽管关于体育赛事基本理论的探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是对我国体育赛事管理研究的发展发挥了一定基础性作用。

二、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外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经验介绍与借鉴;二是对我国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前者主要揭示了国外具有代表性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特点和规律,从管理主体、管理职责、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归纳;后者以国内赛事为落脚点,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在研究共识方面,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在赛事管理中应发挥重要且积极的作用,但政府职能的定位、作用的范围以及政府介入的方式却成为学者们产生分歧的主要来源。

事实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的赛事类别,均是制约政府与体育赛事之间关系的重要变量。因此,深入探讨这些变量约束条件下政府体育赛事管理体制的问题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研究

志愿者是体育赛事能够成功举办的重要力量,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管理是一项既具有重要意义又具有巨大挑战性的工作。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的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志愿者群体及志愿者岗位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赛事志愿者的作用,从志愿者管理的各个角度探究其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形成志愿者管理的研究体系。

学术界对于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研究视角较为多元,成果较为丰富。近年来,志愿者管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志愿者管理模式问题;二是志愿者激励问题;三是志愿者地位及培训问题。

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与应用特征。作为体育赛事运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志愿者的管理至关重要。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研究要紧密结合赛事及志愿者特点,凸显研究的应用性。从研究范围和数量上看,虽然已有成果对赛事志愿者管理模式、志愿者激励及培训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的深度和推广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研究

人们在谈到体育赛事风险时,常常会将风险与不确定性事件等同起来,其实这两者并不相同。体育赛事风险的含义要与体育赛事的既定目标联系起来,即只有那些一旦发生会延误体育赛事或者导致体育赛事损失、甚至失败的不确定事件,才是体育赛事风险。也就是说,如果某些不确定性与体育赛事的目标并不相关,它们就不属于体育赛事风险范围。体育赛事常见风险事件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流行疾病、暴力犯罪、体育骚乱、重大火灾、食物中毒、政治事件、恐怖主义等。

赛事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是以赛事的安全为首要前提,体育赛事的风险涵盖了赛事运行的各个方面,既贯穿赛事的申办、筹办、实施与结束等各个环节,同时又包括了种类繁复的风险类别。

五、小结

(一)体育赛事,一般指比较有规模有级别的正规比赛,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如今也同样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体育赛事基本理论的探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二)体育赛事管理体制决定了体育赛事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对赛事自身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国家、地域以及赛事类别等会产生不同的赛事管理体制。

(三)体育赛事中志愿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管理问题的研究需要从志愿者群体及志愿者岗位的特点等问题出发,不断探究其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形成志愿者管理的有效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的基本理论研究――论体育赛事的历史沿革、定义、分类及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22-27.

赛事管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竞赛表演市场;信息;传播;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033-03

1竞赛表演市场信息传播路径

随着传媒业的日益发达,竞赛表演业的信息传播路径也越来越丰富,网络、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体育信息俯拾皆是,比赛组委会发放的传单、户外广告、舆论、赛场内的各种信息等也充塞着市场消费者的耳目。不过,无论这些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多么庞杂,每一条完整的信息路径都可以分为6部分:信源、讯息、信道、信宿、反馈、调控。如图1所示。其中,信源是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讯息是指由一组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即对某一事实、过程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表述;信道是指讯息以何种方式传播,即讯息的传播路径、传播手段;信宿就是受传者,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调控指信源的控制方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监控信源,重新对讯息解读、编码,选择合适渠道去影响信宿。

1.1基于信源的监控

1.1.1赛事组委会可以控制的信源赛事组委会可以控制的信源主要有:赛事组委会本身、运动员、裁判员和赛事服务人员。

赛事组委会对于整个赛事的作用十分重要,赛事组委会的组织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讯息的大部分内容,而这一点需要另辟篇幅探讨,对于本文的研究来说,赛事组委会的主要作用是输出赛事相关信息。从广义上讲,赛事组委会所做的任何与外部有关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带有信息输出的性质,例如,赛事组委会的整体形象、员工的精神面貌及服务技术,甚至组委会为赛事选择的体育馆(场)等等,都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而从狭义上说,则特指赛事组委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信息输出活动,如赛事会、记者招待会、广告宣传、标识系统宣传等。

运动员、裁判员和赛事服务人员(交通指挥员、售票员、门卫、保安、领位员、录像人员等)也是赛事组委会可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源。

1.1.2赛事组委会不能控制的信源本文认为,现场观众和现场记者是赛事组委会不能直接控制的2个主要信源。现场观众作为信源一般是通过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将观赏比赛的体会告诉给其他人,或者以经验的形式通过人内传播决定以后还会不会到现场观看比赛。而现场观众的讯息源主要是广义上的赛事组委会输出的所有信息。

严格来讲,记者是不能称为信源的,他们在大众媒介上所的信息必须另有信源,而他们只能将别的信源的信息照实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记者仅仅是讯息的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而已。但是,有些记者到现场观看比赛后,通常会将自己的感受有意无意地编写到信息中去。笔者查阅了2005赛季全国排球联赛河南女排赛区比赛期间(2004年10月17日-2005年1月10日)《河南日报》、《开封日报》、《大河报》、《汴梁晚报》上的所有关于排球联赛的146篇报道,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报道中添加了记者的感彩。因此,本文认为记者也是目前我国竞赛表演市场信息传播路径中的信源之一。

1.2基于讯息的监控讯息(message)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information)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1]信息的外延比讯息更广泛,讯息是意思表达完整的信息。例如,A去看球赛后,认为整个赛事的组织水平较低,比赛水平不高。如果他向B说:差得很。这个“差得很”就仅仅是一个信息而不是讯息,它没有说明是因为比赛门票贵、交通不便、比赛开始时间不准时而导致他认为“差”,还是服务人员服务质量差、比赛水平低导致他认为“差”。因此,讯息是对某一事实、过程完整意义的表述。由此可见,对讯息进行监控,应该分为两步,一是分析讯息的内容,即哪些讯息对赛事组委会来说是正面的,哪些讯息是负面的,哪些讯息是真实的,而哪些是伪讯息;二是找出真实讯息所反映的事实和过程,分析这些既有事实和过程的客观情况,并及时将分析报告反馈给赛事组委会。

1.3基于信道的监控信道也就是信息传播所通过的系统,传播学通常将传播系统分为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中,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人际传播则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群体传播一般是指发生在家庭、亲友、社交圈、阶层等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既包括组织内传播也包括组织外传播;而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产生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即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1]

由于信息传播手段多种多样,对不同信道进行监控的难易程度和实施措施也各不相同。赛事组委会最易于监控的信道是组织传播中由赛事组委会召开的赛事会、记者招待会、内部协调会等,而对赛事组委会影响较大却又最不好监控的信道则是人际传播,因为人际传播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之间,对其传播内容不可能完全控制。

1.4基于信宿的监控由于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基于信宿的监控不可能具体到每个人。因此,笔者认为对信宿的监控主要是监控舆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舆论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因此对其实施监控既有可能又有意义。有关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有38.2%(约三分之一多)的人(信宿)持某种意见,这种意见便在这一范围内具有了相当的(但尚不能影响全局)影响力;而若有61.8%的人持某种意见,则这种意见在这一范围内将成为主导性舆论。[2]当然,实际生活中没有必要精确到如此地步,换句话说,舆论的数量起点,在于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需要达到总体的约三分之一,这时,这种意见可称为“舆论”。由于舆论中混杂着理性和非理性的成分,因此,对于竞赛表演市场来说,舆论一旦形成,组委会必须对舆论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并及时做出相应的疏导或进行危机处理。

对于反馈系统和调控系统,则需要根据赛事具体情况进行管理。不过,无论哪个级别的比赛,赛事组委会都应该设立信息收集和处理部门,以为组委会及时调整组织管理策略服务,本文暂且将这个部门称为信息管理部。

2构建竞赛表演市场信息传播渠道的监控体系

2.1在时间维度上构建的监控体系在时间维度上构建竞赛表演市场信息传播渠道监控体系,要求对各赛季的比赛分为3个部分进行管理,即赛前信息管理、赛中信息管理、赛后信息管理。其中,赛前信息管理主要是回顾上个赛季的信息传播监控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收集分析本赛季开赛前,组委会为比赛所做的一系列营销措施起到了哪些效果,对消费者的影响如何;写出本赛季合理的信息调控计划等。赛中信息管理是整个监控体系的难点,赛中信息监控要求及时准确,反馈迅速,调控得当,因此,建议赛事信息管理部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对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监控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上的各渠道进行全方位监控,力争做到对信息的收集快、入库快、调控快、措施得当。赛后信息管理往往被忽视,然而其重要性程度不亚于赛前和赛中,对消费者的持续关注一方面可以得到消费者反馈的理性信息,另一方面容易引起消费者对联赛的信任。

2.2在空间维度上构建的监控体系图3列举了在空间维度上竞赛表演市场主要的信息传播路径。就目前来看,我国各单项竞赛组委会都没有设立完善的信息管理部,而对于赛事信息的收集也多处于消极的和凌乱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之所以仍然将信息管理部与赛事服务部、媒体报道部、竞赛部(这3个部门各赛区基本上都会设置)并列出来,是因为信息管理部门不仅仅是赛事的信息采集、分析、管理基地,而且它是增强赛事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发动机。从图3可以看出,信息管理部与其他3个部门一样,同属于赛事组委会。信息管理部是一个采集、处理、分析各种比赛信息,疏通比赛信息渠道,监控比赛信息流通的部门。信息管理部和媒体报道部、赛事服务部、竞赛部等属于同级部门,但是竞赛表演部有权力对其他部门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有责任对其他部门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管理和流通进行指导和建议。其他部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赛事期间,而信息管理部的工作则是长期不间断的。其他部门工作的对象比较单一,信息管理部的工作对象则较为复杂,除了观众、记者等外部人员以外,还有赛事服务人员、裁判员、运动员,甚至信息管理部人员等内部员工。

当然,除了作为赛事组委会众部门之一的信息管理部与赛事信息管理有着重要关系外,赛事组委会的其它部门也都和赛事信息管理有重要联系。如赛事服务部所管理的售票员、交通引导员、门卫、领位员、大型赛事的餐饮服务人员、售货员等是直接和消费者(信宿)接触的人群,他们能够通过人际传播直接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与消费者接触,收集消费者对赛事的认识和看法;赛事组委会的媒体报道部往往通过开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传播形式,将赛事相关信息传播给记者,记者又通过大众媒介以大众传播的形式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而现场记者的讯息来源是赛事的整体,即比赛本身、场馆情况、服务情况、观众情况等等,这些记者既可能通过群体传播将讯息传给同行,更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信息传播给信宿。现场观众的讯息来源和现场记者相同,但是他们的一条特殊传播路径是通过人内传播,把获取的信息以经验的方式留在自己脑海中。

3对信息管理工作的一些建议

3.1有效控制组织传播组织传播的途径主要有记者招待会、赛事会、内部管理会、文件等。记者招待会是指赛事组委会为了塑造赛事形象、回答受众关心的问题,便于媒体进行报道而专门为新闻记者举行的会议。记者招待会具有提供信息和沟通协调、解疑释惑、稳定社会、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社会监督和塑造、调整形象的公关功能。记者招待会既可以以回答记者提问的方式召开,也可以通过召见记者或非正式采访的方式进行。赛事会也可以成为新闻会,是赛事组委会为了向受众通知有关比赛事宜、澄清消费者存在的疑惑、进行危机公关等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形式。内部管理会和文件一般都是为了管理内部员工而进行了传播方式,内部管理会可以根据赛事进展和信息反馈情况,召集不同层次员工设定议题召开。在赛事信息的组织传播方面,我国的足球联赛、篮球联赛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传播技巧。

3.2进一步控制人际传播对人际传播的控制是目前我国竞赛表演业的薄弱环节。本文认为,控制人际传播的重点是控制内部员工和舆论领袖的信息传播。内部员工的信息传播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员工之间的信息传播;内部员工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播。内部员工之间的信息传播如果得不到有效协调,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基层工作者认为他们做的最多却得到的最少,并因此怨声载道。而这种怨声往往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影响基层员工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播,出现传播渠道扭曲、传播信息失控的现象,如售票员热嘲冷讽、门卫动作粗鲁、场内工作人员面色阴冷等等。可以想象,消费者在这种环境中,观看再精彩的比赛也会兴致索然。

由于竞赛表演市场的特殊性,使得舆论领袖不仅可以左右消费者的消费热情,而且可能左右赛场内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信息管理部与舆论领袖建立联系既有助于观众的信息反馈,又有助于控制赛场内信息的群体传播渠道。

3.3努力控制群体传播这里提及的群体传播重点是指现场观众在现场获取比赛信息。赛事组委会可以积极对待的控制现场观众的措施有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通过控制员工和舆论领袖来调控现场观众外,还可以通过现场观众可以观察和感受到的一切物体、设置和人员,调节他们对赛事信息的感受,如安全保护措施(警察、警犬、保安、铁栏杆等)、赛场内的音乐、屏幕播放的内容、赛场的色调、座位的布局、观众距离比赛场地的距离等。但需要提及的是,观众席距离赛场的远近和比赛项目本身亦有关系。调查发现,全国排球联赛河南女排衡水赛区的第一层观众席和赛场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线,距离比赛场区的边线不足10 m,面对一些有争议的比分,现场观众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暴力倾向,相反,这些与运动员处于较近距离的观众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

3.4积极影响大众传播和人内传播尽管大众传播不易直接控制,但信息管理部仍然要积极地通过多种途径对其施加影响,如每场比赛要撰写通稿发放给各家媒体,要做好记者招待会的筹备工作,要制作有赛事特色的广告,甚至做好新闻策划等。对于人内传播,信息管理部似乎无法涉及,但事实并非如此。信息管理部所建立的数据库中包含大量的消费者的消费感受,只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和分析,就可以找出合适的途径影响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感受或改变消费者原有的对于赛事的印象。如史友宽等对全国排球联赛现场观众的调查发现,有超过60%的观众表示希望能与明星球员合影[4],而现实中能与明星球员合影的观众却很少。根据这些信息,赛事组委会就可以在每场比赛期间有组织地安排运动员与现场观众合影,进而对现场观众施加积极的影响。

文章给出的仅仅是竞赛表演市场信息监控体系的一般框架,对于各种信息渠道和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每种传播方式在信息传播渠道中所具有的影响力,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并给出具体的数值。文章仅仅从理论上就竞赛表演市场的信息监控体系进行了论述,既没有就各单项竞技赛事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也没有就各信息传播渠道展开详细论述。这些问题对于各项赛事的组委会来说都具有较高价值,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8,111.

[2]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20.

赛事管理论文第6篇

摘 要 随着体育赛事数量的不断增多、档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赛事组织理论已不能适应当下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和开展。因此,为了使体育赛事组织运行的更加有序和高效,亟需引进新的管理理论来对体育赛事的组织进行规划和指导,项目管理理论作为一种近年引入我国的管理理论,对体育赛事组织管理具有极佳的指导作用和效果,而生命周期理论是项目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其运用到体育赛事领域,对于提高体育赛事的质量和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项目管理 生命周期理论 体育赛事 组织管理 应用分析

项目管理是近年引入我国的管理理论,正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各个领域。项目管理已具有成熟的理论、手段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项目管理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各方面既定需求的过程。体育赛事具有项目管理的典型特征,将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到体育赛事领域,对于提高体育赛事的质量和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体育赛事的举办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操作依据。

一、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项目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它是一种运用既有规律又经济的方法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手段,并在时间、费用和技术效果上达到预定的目标。目前,任何组织在从事项目活动时,一般都把项目分成若干个阶段,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项目划分为阶段也便于将项目与组织正在进行的日常业务更好地衔接起来。项目先后衔接的各个阶段的集合一般称为项目生命周期[1]。

项目的生命周期确定了将项目的开始和结束连接起来的阶段。不同的项目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定义不同的名称,但从各个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上看,项目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4~6个阶段。对于六阶段模型,各个阶段分别是概念、定义、设计、开发/施工、应用和后评估。对于四阶段模型,各阶段包括概念、计划、执行和收尾。

二、运用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组织体育赛事

体育赛事是一种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事件,其规模和形式受竞赛规则、传统习俗和多种因素的制约,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的一项活动。它具有项目管理的特征、组织文化背景和市场潜力,能够迎合不同参与体分享经历的需求,通过这种体育活动,能够达到多种目的与目标,对社会和文化、自然和环境、政治和经济、旅游等多个领域发生冲击影响。体育赛事具有一次性、独特性、制约性、风险性、结果的不可逆转性等特征[2]。根据体育赛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本文选择了四阶段模型的项目生命周期对体育赛事进行管理和组织分析研究,下面分别从概念、计划、执行和收尾四个阶段来指导体育赛事的组织和运行。

(一)体育赛事的概念阶段

概念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并确定体育赛事项目是否可行。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是体育赛事项目建议书或体育赛事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主要是指赛事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实施赛事技术上的先进性、适应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营利性,环境上的安全性以及实施上的可能性、风险性进行全面科学的综合分析,为赛事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一种围绕赛事进行技术、经济、政策、资源、环境分析研究的活动。体育赛事可行性研究要回答: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有利;对社会是否有益;需要多少资金;能否筹集到全部资金;需要多长时间能完成;需要多少物力、人力资源等[3]。

体育赛事可行性研究一般分为一般赛事机会研究、特定赛事机会研究、方案策划、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五个阶段。赛事可行性研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明确赛事范围和目标;进行实地调查、技术研究以及经济研究;拟定多种可行的并且能够相互替代的方案;多方案分析与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即进一步的市场分析、工作流程、设施、志愿者与培训、组织与经营管理、财务分析等;编制赛事论证报告;编制资金筹措计划与赛事实施进度计划七个步骤。

(二)体育赛事的计划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对可行性项目做好开工前的人、财、物及一切软、硬件准备。该阶段的主要成果是体育赛事项目概要报告或体育赛事项目计划书。体育赛事计划围绕着赛事目标,系统地确定赛事的工作任务、安排赛事进度、编制资源预算等,从而保证赛事能够在合理的时期内,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质量完成[4]。在撰写体育赛事项目计划书时要根据一定的步骤来进行,确定赛事的目标,对赛事目标的各种指标有明确认识;建立赛事工作分解结构,根据工作分解结构(WBS)确定赛事的工作内容,并将之绘制成正式的工作分解结构图;确定时间,根据相关资源和信息,确定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分配资源,为各项工作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最初计划,利用CPM或PERT建立赛事网络,确定管理重点,在综合考虑资源限制及其他因素之后,将赛事网络转化成日程安排;征求意见,修改计划,听取各方意见,对所做计划进行完善和修改;确定最终计划,并制成书面文件,发给赛事高层管理者和赛事工作人员,使相关人员清楚计划内容。

(三)体育赛事的执行阶段

执行过程是正式开始为完成赛事项目而进行的活动,它涉及采取必要的行动,保证完成项目计划中的活动。项目的成果在这一阶段场所,这一阶段通常需要大量的资源,并需要辅助以各种手段和条件。执行阶段主要是完成项目计划的具体实施。这时体育赛事项目管理的重点是跟踪执行过程和进行过程控制,使体育赛事按照计划有序、协调地实施。执行过程中要将人与其他资源进行结合,具体实施项目管理计划。其包含的管理活动内容有:组织协调人力资源及其它资源,组织协调各项任务与工作,实施质量保证,进行采购,激励项目团队完成既定的各项计划,生成项目产出物等。在赛事的筹办过程中,由于种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使得赛事实施必然会偏离预先设定的计划轨道。当体育赛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时,要立即采用纠偏方案进行控制。

(四)体育赛事的收尾阶段

收尾阶段是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总结。在体育赛事项目收尾中,我们经常会对项目的后评估省略或中途而废。然而,不论一项工作做得怎样好,总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吸取教训的检查应该按照这种精神来进行。因此,当体育赛事结束的时候,赛事组织应当做好赛事的收尾工作。体育赛事收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赛后管理工作和赛事评价两个方面。

赛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办理各队离赛的各种手续;用于比赛的场地、器材、服装、用具等物资设备的及时归还、转让和处理;财务决算;汇编、寄发比赛成绩册和其他资料;移交、整理有关文档资料;向新闻单位运动竞赛的有关情况;评比表彰工作;赛事相关人员的善后工作;庆祝赛事结束;总结经验教训[5]。赛事评价是指对体育赛事实施仔细观察、测量和监视,以便正确评估结果的过程。体育赛事评价可以提供体育赛事的基本轮廓和重要的统计结果,为体育赛事参与者提供反馈,为进行赛事分析和提高赛事质量提供借鉴。赛事评价一般包括赛事实施过程评价、赛事效益评价和赛事影响评价。

三、结论

将体育赛事与项目管理相结合,将体育赛事运作的生命周期分为赛事概念、计划、执行、收尾四个阶段,在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中对每一个阶段进行详细研究可以极大程度的整合体育赛事的资源,提高体育赛事的目标完成度。在体育赛事活动中,作为赛事组织成员要将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有意识地引人到赛事活动的组织管理,同时要从举办赛事活动中及时总结项目管理理论,不断丰富、完善现有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远,寇继红,代君等.项目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2:40-41.

[2] 田刚.大型体育赛事项目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12:14.

[3] 高雪峰,刘青.体育管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2:245-246.

赛事管理论文第7篇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一再高涨,带动了全球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包括体育业、体育健身业、体育娱乐业、体育竞赛业等。其中体育竞赛因激烈的场面,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参赛选手的精神感染力等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关注,从而催生了各种内容、形式、规模、地域的体育竞赛。其中,一些规模较大的体育竞赛由于对举办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能产生巨大影响力而升级成为“体育赛事”。通过专业组织的管理和运营,电视、网络等媒体深度介入进来,商业企业充分参与并提供大力的资金支持,使体育赛事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和喜爱。而大型国际性体育赛事,由于能促进投资、拉动消费、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能克服政治、种族歧视以及贫富、强弱差距,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吸引了各国、各地区、各城市竞相举办,且争办势头强劲,体育赛事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成为体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得中国经济、人文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体育事业突发猛进,中国体育健儿在各种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摘金戴银为国争光,全国运动会、城市运动会、民族运动会、各行业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在各大城市竞相举办。与此同时开始尝试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比如亚运会、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体操锦标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ATP中国网球职业公开赛等。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动下,大型体育赛事及国际性体育赛事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借以推动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最佳选择。随着赛事实践机会的增多,赛事管理经验和赛事管理人才有了一定储备,增强了我国举办世界顶级大型体育赛事的信心和决心。21世纪的头10年成为中国大力申请和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高潮期,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使这种热潮达到了顶点。奥运会是当今社会影响面最广,涉及领域最多,参与部门最复杂,规模最盛大的体育赛事,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而且每一届奥运会在制度上的创新以及所采纳的创新技术带来了很多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新知识。北京奥运会在体育赛事的组织和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引入了知识管理这一新的理念和方法,解决了赛事主体多元化和参与者利益复杂化、海量信息与知识共享等问题,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知识报告和经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奥运会管理者——国际奥委会的知识管理措施。在组织发展中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作用,突出知识管理的地位,是国际奥委会近10年来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奥运会在每一个举办地的顺利进行,国际奥委会将知识管理作为义务写进了《主办城市合同》,通过知识管理项目监控奥运会组委会的知识管理执行情况,要求按照给定的模版提交知识管理成果,并通过培训、网、观察员计划等提供知识管理服务。北京奥组委运用知识管理的手段管理奥运会,既符合了国际惯例,又突出了主办国特色,使知识管理在北京奥运会当中进一步应用和完善,对奥运会的知识创新和传承做出了新贡献。 

在寻求有关体育赛事管理理论的指导时,发现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欠缺,无法满足各类体育赛事频繁举办的亟需,特别是面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纷纷落户中国的现状,迫切需要在体育赛事管理模式和方法等问题上获得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本文在知识管理理论和体育赛事管理理论的研究基础上,试图以北京奥运会中的知识管理应用实践作为案例研究,创建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及评价体系,为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提供标杆和模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