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配置管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6 16:27:15
配置管理论文

配置管理论文第1篇

一、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几种模式

在约翰内斯堡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在水资源管理问题上有两个坚持、一个反对之说。即坚持水资源统一(综合)管理(以下统称为水资源统一管理),坚持权利下放的用水管理,反对水资源的分割管理。

1.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水资源统一管理目前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的科学管理的模式。联合国水行动框架[1]中论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水资源政策、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水资源信息系统;国家层次和流域层次的水资源配置框架和实施方案;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中的投资机制和执行效果的监测和监督机制;一种“良政”机制确保水资源管理的透明性、公共参与和落实责任;一个统一的机构对如上所述的各项内容负总责。从上述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落脚点在于对水的资源管理。重点要求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要从以往注重提供工程和水服务为主的管理模式,向资源管理的模式转变。核心问题是让社会充分认识水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综合资源价值,统筹规划,实现水资源在区域间和生活、生产、生态等各用水领域的优化配置,通过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权限下放的用水管理模式

坚持权限下放的用水管理模式,主要指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在实现了国家和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用水管理的权限要尽可能下放到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的不同特点,这种用水管理权限下放的管理既包含了资源管理,又包含了用水服务管理。地方政府对水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在国家和流域配置的水资源基础上,建立区域的水资源利用宏观指标体系[2],实现水资源在不同用水行业之间的合理配置,维系良性生态必需的水量和水质,实现水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水管理权限下放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地方政府对用水服务的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全体居民,尤其是贫困群体的基本用水权利;二是运用价格原理和需求管理,通过市场机制协调用水供需矛盾,充分发挥水的利用效率;三是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用水服务和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服务的质量。总之,用水服务管理权限下放,一要进一步细化水的资源管理,二要通过政府的、市场的和社会的合力,在提供水服务和用水过程中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水资源的分割管理

水资源的分割管理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反面,即片面地强调生活、生产、生态各自的用水利益,片面地强调各行业本身的用水利益和各行业本身的水的管理权限,片面地强调各个区域本身的用水利益和各区域自身的水的管理权限,激化各地区、各行业用水之间的竞争矛盾。其结果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系统恶化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同时产生。因此,水资源的分割管理模式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摈弃。

二、水资源配置与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汪恕诚部长曾经指出,水利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如何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必须抓住两个环节[4]:一是从资源的统一管理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从提供用水服务和用水过程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往我们主要是从供水和用水的环节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如农业节水,主要进行灌区改造,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工业节水主要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城市节水主要是提高水价,对管网系统的跑冒滴漏进行处理,提倡使用节水器具等。但是对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贡献和影响研究的不够。事实上,水资源管理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作用巨大,应受到高度重视。

从水资源的管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反对水资源的分割式管理,核心内容是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即根据流域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在保障人的生活基本用水需求和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在区域间和不同用水行业间进行公共河流水资源使用权的合理分配,明晰初始水权。水资源优化配置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初始水权的确定,界定区域及行业的用水上限,抑制用水需求的无限制膨胀,防止区域间对水资源的争夺而造成无序开发,平抑各行业对用水的无序竞争,保障所有人的基本用水权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市场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水资源在生活、生产和生态最大的综合资源价值,从资源管理的过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我国水资源配置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的诸多河流中,只有黄河和黑河流域具有国务院批复的水量分配方案。黑河流域的张掖地区作为全国节水试点单位,在流域分配的水量的基础上,按照制定行业宏观用水指标体系的方法,正在试行用水行业间的水资源配置。

水资源配置工作的落后状况,往往是造成水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起的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湖泊干枯、绿色通道逐渐消亡、沙漠入侵的生态灾害,黄河在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断流,海河流域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有水皆干、有河皆污”的生态灾害,以及2002年山东南四湖在几个月内无序引水7亿m3,造成湖泊干枯,都是水资源管理中没有配置或配置失败的实例。同样是黄河、黑河和塔里木河,近几年由于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水量统一调度,在持续大旱之年实现了黄河不断流,塔里木河下游的台特马湖、黑河下游的居盐海在干枯多年后重新恢复了湖面,恢复了绿色生机,又是通过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的综合资源价值的有力证据。

三、把握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

1.水资源的基本特征要求科学配置水资源

资源的配置方式要考虑资源自身的特点。一般性的生产要素资源,往往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中的生态资源,与生态系统与荣共荣,与损俱损。水资源又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与人民生活、经济生产息息相关。对这样的资源进行配置,应该首先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它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社会特征。

从自然特征上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流域为基本单元。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均以流域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为依托,形成自然水系。如果不是人为的调水,流域之间的水资源是独立的。二是时空分布不均匀。如果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在时空上均匀分布,水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全部需求。但是水资源时空分布是不均匀的,这就造成了世界上有的地方、有的时间出现水资源短缺和洪水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资源配置的成本。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尤其不均匀,这是我国洪涝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易遭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

从经济特征上讲,水资源除了反映出一般的生产要素资源的经济特征外,又反映出以下特有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水资源是公益性突出的经济资源。水资源不仅要与其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更要首先从量与质上满足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保障社会稳定,尤其是大型城市在特枯年份的供水保障,同时政府对农业、公益环境等行业用水还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和减少市场竞争对其产生的破坏作用。二是水资源是与生态系统关系密切的经济资源。与人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经济资源不同,甚至与矿产等自然资源不同,水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像水那样处于生态系统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激烈竞争之中,而截止到目前,生态系统往往是竞争中的失败者。此外,水资源还是极易受到破坏的经济资源,几乎各种行业的经济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水体造成污染,从而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因此,满足维系生态平衡对水的基本需求,要防止经济竞争中对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更注重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三是水资源是各类经济社会活动中基础性的要素资源,并且是难以替代的要素资源。对能源的依赖可以是多样的,比如石油、煤炭、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等,可以相互替代,缓解竞争的紧张局面。但对水资源的依赖往往是惟一的,我们可以节水,但是不能不用水。因此,水资源这种不可替代的特征加上区域的经济发展对流域水资源的依赖关系,往往是造成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对公共河流水资源的争夺非常激烈的主要原因。因此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变得尤其重要。

2.应充分发挥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双重作用,建立以两级政府为主、市场调节的水资源配置机制

正是水资源这种公益性特征、生态特征和不可替代的特征,使得水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满足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需求,还要协调各用水竞争领域的利益和目标,发挥水资源最大的综合效益。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的双重作用,保障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根据《水法》,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因此首先要由中央政府组织对全国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价,计算我国水资源总量、最大可利用量和分析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建立起我国水资源真实的、准确的和权威的数据平台;在水资源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实行以两级政府(既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市场调节的水资源配置机制。

首先由中央政府组织进行跨省、直辖市、自治区(简称省市区)河流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分配,或称为初始水权(使用权)的确定。关于水资源配置的原则,一些文章上已有介绍,比如民众基本生活用水原则、保障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原则、地域优先原则等[5]、[6]。但是从部级的水资源配置来讲,应该突出的是公益用水领域优先原则和竞争用水领域的公平原则。公益用水领域优先原则是指在水资源配置中要优先考虑满足人民生活、维系生态系统、保障社会稳定、保证粮食安全等公益性的基本用水需求。竞争用水领域的公平原则就是在满足公益性用水领域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要转变以往采用的需求预测加供给的水量分配模式,对竞争用水领域实行公平配置水资源。竞争用水领域的公平原则是水资源配置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水资源属于稀有资源。面对水资源这种稀有资源,需求预测往往是放大的,我国一些地区目前编制的一些水利发展规划,一些供水项目,对水资源的需求预测往往高于实际需求,这就加剧了对本已稀缺的水资源的竞争状况。因此,对于竞争用水领域的水资源配置不能简单的以需求预测为依据,而应以公平原则为依据。在公平配置的基础上,鼓励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对于省市区竞争用水领域出现的供需中短缺现象,通过开辟节水、污水处理再利用等非常规水源或通过省市区之间的水权交易市场解决。中央政府对竞争用水领域的水资源配置不是直接配置到用水行业,而是配置到省市区。

在跨省市区的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地方政府根据公共河流分配的水资源和自产的水资源,对水资源进行二次配置,不仅进行地区间的水量配置,还要通过建立宏观水量分配指标体系和微观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实施用水行业间的水量分配[3]。二次配置除了遵循公益用水领域优先原则外,对于竞争用水领域还要坚持效益原则,鼓励用水行业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针对用水行业的水资源的配置并不等于用水行业就此获得初始水权,还要依法获取取水许可证。

在初始水权确定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水价和水权价格在市场中的杠杆作用,在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进行竞争用水领域的水权交易,解决地区和行业之间由于政府两次配置后存在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综合资源效益和市场效益。

配置管理论文第2篇

选取2011年3-8月与2013年6月-2014年6月HIS系统提供的静脉输液配置医嘱单1800例。方法:

①正确使用水平层流台与生物安全柜:操作动作轻缓,配药时将手套衣袖在下风口附近吹1min减少微粒附着;配置药物割颈时注意玻璃碎片;输液慎勿加入不同药物,否则易导致微粒倍增;勿对瓶塞多次穿刺;注意输液间的pH值。

②注意配药时药物间配伍禁忌:注意溶媒pH值与加入电解质对药物的影响。配药人员应熟练掌握药物的理化性质,也应注意药物结合稳定性,若结合引起慢性化学反应,导致药效降低,应尽量避免两者结合使用。

③注意加药顺序:药物加入顺序十分重要,同种药物可能因配伍先后不同,导致不同化学反应。配伍时应遵循先稀释后混合,低浓度到高浓度原则。加药物试剂时,药物与试剂间成分较复杂,在加药时注意。

④按药物溶解标准操作:配药人员应注意溶媒量的选用,不足时会出现白色浑浊物,不溶解;浓度高时产生沉淀物。特别注意药物说明书中对药品配置是否有特殊要求,如果有即严格执行。

⑤规范配药流程与操作方法:规范操作流程,严格保证无菌操作环境,注意不同药物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配伍禁忌;对于使用过的药剂,作下划线标记,空瓶与输液瓶放在同一位置,以便作好登记。配置时注意细节,尽可能减少失误,注射器不混用,以免不同药剂混合致异常。研究指标:对比记录两组医嘱单中配伍禁忌、联合用药不当、给药频次不当、重复给药、给药浓度不当发生例数及比例。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配伍禁忌、联合用药不当、给药频次不当、重复给药、给药浓度不当发生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配置管理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复杂,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商业银行业固有和新增风险进一步加大,银行业管理的内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对金融风险管控的水平,是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经济资本的引入将有助于我国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决策能力,取得较高的利润回报率。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

论文关键词:经济资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经济资本的数量额度和管理机制决定了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通过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分配。可以清楚地显示不同地区、部门、客户和产品的真实风险水平,实现资本与风险的匹配,防止业务的盲目扩张,从而推动资源分配机制的不断完善。

一、经济资本的含义以及计量

经济资本又称风险资本、风险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银行业务的风险损失分三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银行资产损失曲线见图1。

损失概率分布

预期损失(ExpectedI.oss,EL)是指银行从事某项业务所产生的平均损失,计算公式为:EL=AE×LGDXEDF其中:AE为风险敞口;LGD为违约时的真实损失率;EDF为预期违约率。一般以准备金计入银行经营成本或在产品价格中补偿,已不构成真正的风险。灾难性损失发生概率极低,但损失巨大。非预期损失额就等于经济资本。也可将非预期损失称为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的计量是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也是经济资本配置、计算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aAROC)及经济增加值(EVA)的基础。依照现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经济资本也可相应地分为覆盖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覆盖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与覆盖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其计算基本公式为: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一重叠计算的损失从数量上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管理者总是希望银行需要持有的经济资本越少越好,越少的经济资本表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水平越低。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006年底开始生效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出,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所有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资本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将资本要求与风险度量直接挂钩,这是新资本协议基本框架第二支柱内容的一部分。

(一)样本数据的采集

以某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一地级市分行为例,该银行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发生的全部公司贷款数据,共有370笔贷款。其中2007年1月31日仍具有余额的贷款227笔,没有余额的贷款143笔(已到期并本息结清)。将具有余额的227笔贷款作为一个组合,计算其非预期损失,其中11笔贷款已到期但本息未全部偿还,作违约处理。我们需要估计在2007年1月31日这一时点各债务人的年违约概率,并在这一时点计量该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

(二)违约概率的估计

该银行已建立了客户信用评级系统,根据债务人的信用评级与其年违约概率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分别确定2007年1月31日这一时点各债务人的年违约概率(见表1)。

(三)违约损失率的估计

我们采用该行上一期,即1998年1月至2002年6月的违约损失率38.2461%作为该分行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发生的公司贷款的预期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值。按照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频带划分并要求每个频带内的贷款笔数不少于10笔,将贷款组合划分为8个频带,计算结果如下(见表2):

(四)样本数据的分组以及频带的划分

一旦确定了频带,便可估计出各频带内的预期违约个数和预期损失,并计算出贷款组合的违约损失分布。将不同频带内的贷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计算整个贷款组合的违约损失分布,使用聚合信用风险模型结合表2的参数,计算得出整个贷款组合损失为1×L的概率P(1oss=n×L),n=0,1,2……从而得出损失分布图.如图2所示:

根据违约损失分布图计算出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和在置信水平=99.9%下的非预期损失,结果如表3。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置信水平99.9%,计量出该贷款组合应配置的经济资本为12510.7万元。另外,按照预期损失的计算公式:预期损失(EL)=风险敞口(EAD)×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计算出的预期损失为5269.012万元,与表3中的预期损失5339.300万元相差不大,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三、在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管理上,某些地方的银行就存在着重理论、轻操作,重宣传、轻落实,重推广、轻实践等问题。日常工作中,更多地关注表内贷款管理,对经济资本的管理幅度不能涵盖银行全部风险;与财务和资产风险的管理衔接性不够;较注重风险资产经济资本的事后定量计量,而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的功能,没有形成对风险资产和资本回报的有效约束机制。

第二,在考核方式上,由于各行的考评办法与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资本的要求存在资产分类不一致、资本要求比例存在差异,所以导致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事后考核机制仍然不是刚性的资本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经济资本的导向性作用。

配置管理论文第4篇

201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又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4]党的最高领导层之所以如此重视社会管理,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正如所指出的,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不少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长期努力,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将社会管理作为重要的现代执政理念提出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社会管理的理解逐步加深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也是执政理念的升华。改革开放后,社会管理理念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之初,采取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后来又提出了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社会管理。中共十六大后,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后又提出了“社会建设”新概念,随后又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在党的十七大上,又把社会管理目标确定为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和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的讲话中,又明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把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那么,怎样对社会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呢?笔者认为,社会管理是指对除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以外的人们活动的领域的管理。在我国,社会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维护社会秩序。其范围包括:“发展基层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共安全,服务管理重点人群。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有党委、政府、社会、公众。”[5]

二、政治资源在各社会阶层间的配置对社会管理的意义

在梳理了有关社会管理和政治资源的相关问题后,我们接下来探讨如何通过政治资源的分配来改善和加强对社会的管理。为什么要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呢?这是因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3]。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一)当前中国社会的分层问题

目前,对于中国社会的分层问题的研究很热烈,笔者倾向于接受陆学艺教授的分层方法和层次划分结果。按照陆学艺的划分,我国的社会阶层可以划分为十大阶层。“这十大阶层分别是: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员工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6]35。陆学艺对社会阶层做如此划分的依据是各阶层占有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的不同。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上述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与政治资源有哪些关系呢?只有使这几种资源和政治资源联系起来,才能使用政治资源的相关理论来研究社会阶层,才能研究政治资源的调配对社会建设的意义。一般来说,只要是能被人们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凭借物就是资源,它表现为很多形式,如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军事资源等,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资源,只要其被运用于政治领域,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服务,它便变成了政治资源。因此,用来划分社会阶层之依据的各种资源,进入到政治领域内,便转化为政治资源。因此可以认为,上述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也具有政治上的意义。在这十大阶层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同时拥有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由于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掌控了公共权力就等于掌控了主要的经济资源,所以,这一阶层也是经济资源的间接控制者。国有经济体内的经理人员阶层,则是国有资产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而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第一阶层之间有一定的流动性,使他们也拥有一定的组织资源,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本身就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其高级管理人员更是半官半商,有一定的社会管理权力,而经理阶层中的其他群体一般不拥有组织资源。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的是经济资源,同时他们也利用经济资源换取了一定的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前两个阶层要么直接掌控国家权力,要么通过间接的方式掌控了一定的国家权力。总的说来,他们是社会上的权力阶层,或者是拥有特殊权利的阶层,国家的政治资源垄断在他们手中。第三个阶层虽然政治权力较前二者弱,但也拥有很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也拥有一定的政治资源。从四到九这五个阶层,虽然拥有一定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很少能转化为政治资源,因此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政治权力。至于第十个阶层,则既没有什么资源,也没有政治诉求,他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能生存下去。“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3]社会问题,其实就是后七个阶层的问题,社会矛盾,主要就是前三个阶层和后七个阶层的矛盾。因此,要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就要使后面七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得到保证。笔者所要探讨的正是如何通过对政治资源在各阶层间的配置,特别是通过增加后面七个阶层的政治资源,使其有能力获得应得

的生活条件。

(二)如果合理地在社会阶层间配置政治资源

配置管理论文第5篇

马克思说过:“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邓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任务,正如同志早就指出的“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虽然这些教导已经耳熟能详,但是我们要温故知新,要努力学习,深刻认识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以后,在科学技术日新日异,高科技产业化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的21世纪,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理解,这就是“三个代表”新概括、新发展和新要求之所在;这就是总书记在“三讲”学习之后,立即提出“三个代表”的深刻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目前看来,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个经济体系而言,就是被西方学者称之为“新经济”,也就是“知识经济”的新现象,正如江总书记所说“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个现象很值得研究。什么是知识经济呢?目前知识经济以生态与信息为基础,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核心,有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的两个驱动轮,以注入高新技术和改变粗放生产方式为积极的生产方式的工业现代化形成前进动力体系。以这个体系为主轴,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推向可持续发展。从水利来看,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主要的是转变思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化配置主要是解决防洪、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生态与环境保护三大问题,或者说“水多、水少和水脏”问题。按照汪部长提出的水利现代化的五个目标,其主要政策手段是一保、二节、三管、四调、五科技。通过上述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保,就是保护水资源。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就是直接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湖泊和水库等供水水源地保护必须认识到其迫切性,如不采取措施,现在多污染一天,本底污染就多累积一分,将来产生二次污染,贻害子孙,后患无穷。北京附近的官厅水库就有这种趋势。欧盟国家在莱茵河的累积污染,以其财力和技术在今天治理都是大难题。我们一定要借前车之鉴,未雨绸缪。分段保护水资源首先是水污染治理要达到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污染。水利部门首先要根据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地制定江河湖库水体的纳污总量;根据技术现状划分水功能区;根据水量和污染变化,进行应用系统分析,设置取水口和排污口。同时,污染治理要尽量采用高技术,不能把污染治理变成污染转移。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保护水资源的要求,是“把污染挡在上游”,以少污染和少耗水的原则改变经济结构和产业经构,耗水少了,污染自然也少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坚决关停并转污水排放不达标的企业。

通过实际调查,目前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往往越是污染大户,就越是利税大户而受到地方保护。国际经验证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2000美元的水平时,正是高污染、高耗水产业兴起的阶段。我国马上就要进入这一阶段,这正是污染趋势难以控制的根本原因。建议在国家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科学地把污染列为负国民生产总值加以制约,规范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目前阶段,先进社会生产力对水资源保护的另一个要求是加大投资力度,把破坏水资源的“五小”企业劳动力转移到水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上来,一增一减,保护水资源。例如,把乱采乱挖的小矿业劳动力转移到植树种草、建设森林系统上来。

二节,就是节约水资源。

是否节约水资源不仅影响当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下一代。超采地下水就是喝“子孙水”。目前我国北方地下水普遍超采,仅河北省在1984~1997年间就累计超采地下水483多亿m3,相当于近5年的规定开采量,已经造成地面沉降、破坏生态等严重影响。

某些落后的传统产业,在工业革命以后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和获取最大经济利润为目的,这是完全不符合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这是西方工业化走过的弯路,我们绝对不能重蹈覆辙,必须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社会。我国有些产业的万元产值是西方发达国家的10~20倍,农业灌溉系统中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4,这种现象必须改变。要建立节水的民族文化,以节约水为荣、浪费水为耻,绝不能以人均耗水量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准,要建立新的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发展高科技节水技术,尽可能多投入智力资源,通过智力资源的投入尽可能以富有资源来替代短缺的水资源,例如新建筑材料,不论在建材制造,还是在土建施工中都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

三管,就是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

管理的现代化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稀缺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同程度地失控,正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误区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决策与管理的正确与否是能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关键。决策的失误是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最大违背;管理的失误是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最大漠视。

统一管理的科学基础就是以流域为系统进行与生产力发展密切配合的应用系统分析,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以供定需,要以保证人民生活需求和粮食安全为前提,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污染量为两个最重要的指标,逐步建立省际的、地区的和产业的分水方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同时要辅以取水口的科学设置和取水量的科学检测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

城市化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一,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城市人口众多,水资源日趋短缺;城市地域狭小,水生态自然不平衡。如果不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不形成水源地、供水、用水、排水、治污和污水处理回用的系统管理,水资源供需平衡、污染、水生态与环境恶化、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解决,必然成为城市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瓶颈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手段除了体制和行政的以外,还有经济手段,这就是水价。必须转变水是廉价的、可以任意挥霍的自然资源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短缺的忧患意识,认识到目前条件下清洁的饮用水的供应像食品一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水价提高以后,要兼顾水资源保护、供水企业、节水投入和污水治理等各方面的利益,使水价提高真正对保护水资源起促进作用。必须以水价为经济杠杆,保证耗水少、污染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水资源可持续供应,实现优化配置。

四调,就是在加强保护、厉行节约和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对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国际公认下限和自然水生态不平衡的地区实行区域间调水。

从水资源相对富裕的南方向水资源短缺的北方调水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调水必须符合先进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要充分论证,科学选比,以现代科学知识和高技术为基础全面考虑全球气候变迁,调出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调入地区对水价的承受能力,调出调入地区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和调水沿途保护等一系列问题。

小范围调水也可以考虑虚拟调水,借鉴调粮等先进科学管理方法。

五科技就是以工程为依托,加大科技投入。

在以上四方面的工作中都要以工程为依托。保护水资源,要建立水源地如水库保护工程,还要建立过去没有的水源净化和污水处理工程;节约用水要大力开发节水技术,实施节水工程;管理更需要兴建水库输水渠、排水道等一系列工程以实现管理目标;调水本身就是个巨大的工程。说资源优化配置绝不是说不要工程,而是说兴建工程要以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为指导。要自始至终加大现代知识投入,全面科技创新。尽管水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难以实现全行业高技术产业化,但必须高度重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这一发展要求。当受控热核聚变能源和太阳能廉价商用以后,以富有水资源——海水大规模替代稀缺水资源——淡水就有了可行的前提。目前,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中,在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和上海的周边地区,建立实时监测、决策支持和反馈控制的高技术管理系统是完全可能的,从而使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同时,土壤水、环境用水、生态用水、人工生态系统建设和森林系统对水资源涵蓄的影响等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配置管理论文第6篇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水资源分配是一种指令配置模式,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配置水资源,国家养水,福利供水,这种模式导致水资源价格严重扭曲,造成“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和“政府失效”(governmentfailure)。所谓“市场失灵”是指水价大大低于生产成本,价格不能起到调节供求的杠杆作用,致使用水粗放增长,浪费严重。所谓“政府失效”是指即使水价提高到弥补供水成本的水平,水价还低于水资源的社会成本,包括外部成本和机会成本,造成潜在的用水效率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配置模式不可能导致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既缺乏效率,又不公平,不但代际之间不公平而且同一代内不同人群之间也不公平。在水资源日益稀缺、市场转型的新形势下,也不再能够有效协调地方利益矛盾,所以必须加以改革,这已是共识。目前微观上的水价改革已经付诸实施,宏观上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也被日益重视,但水资源配置仍然主要是政府行为,并且在思想上和实践中更加倚重于行政手段,侧重于强化“分水协议”的实施保障机制,而不重视对利益主体的经济激励,更没有积极引入更有效的市场手段。可以认为,我国目前的流域水管理体制仍是指令配置模式的延续。目前水价改革由于多种原因进展缓慢,价格政策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流域管理还存在着严重的“体制失效”。

以黄河为例,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实施以前,黄河水资源是一种典型的“开放的、可获取资源”(open-accessresource),流域上下游自由取水,各行其是,区域用水“以需定供”,水供给的约束条件主要是受取水能力限制。资源的开放状态包含着资源退化的高度风险,往往导致“公地悲剧”。沿黄各省区进行“取水竞赛”,这类似于“军备竞赛”,各个地区以“取水最大化”为目标,竞相在两岸兴建各种引水取水设施,以满足日益膨胀的水需求,引黄水量迅速增加,从50年代到90年代,引黄耗水量增长了1.5倍。作为“公共资源”,由于免费获取,被过度耗用,黄河不堪负重,黄河下游从1972年开始断流,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平均每5年有4年断流,进入90年代则是年年断流。鉴于黄河流域上下游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国务院1987年颁布了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将349.6亿立方米的水量分配给沿黄八省,但实际用水量和分水方案相差甚远。根据黄委会公布的数据计算,从1992-1995年期间,内蒙古和山东平均年超标分别为13%和11.3%,而陕西和山西则没有用到分水标准,四年间平均每年的不足量为52%和75.8%(见表1)。中科院地学部报告(1998)指出,因缺乏权威性的流域统一管理机构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无法对实际引水量实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和对个别超额用水地区和部门进行制裁,分水方案并未有效落实,一遇枯水年份或用水高峰季节,沿黄引水工程都争先引水,造成分水失控。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得不到有效实施,反映了指令配水模式的体制失效,体制失效又称为财产权失效。指令配置是利用计划指令按地域分配资源,其决策机制特征是黑箱作业、中央(部门)拍板和高度集权,其管理模式是通过流域管理机构进行集权决策与管理,其约束机制主要是行政手段和长官意志,在这种体制下,用户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既无参与权亦无表达权(见表2)。指令配置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其资源配置效率很低,对利益主体的约束性也极差,直接后果就是流域水供求矛盾更加突出,水质水环境趋于恶化,断流状况愈演愈烈。

流域水资源象任何一种稀缺经济资淅一样,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各地方利益分配。如何解决各地方利益冲突,推进流域水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思路:

第一种,强有力的流域统一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流域立法,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威,利用法律约束机制调节地方利益冲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统一优化管理调度(王建中,1999)。在理论上,通过流域统一管理配置水资源,其全流域效益是最优的,但在实际中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使得强制性的法律同样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种,建立水市场的思路。主要着眼于建立合理的水分配利益调节机制,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合理的水权分配和市场交易经济管理模式,政府通过对交易市场的干预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来保证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建立由价格制度、保障市场运作的法律制度为基础的水管理机制。这种思路把水资源当作一种商品,通过界定清晰的产权,利用市场加以配置,从利益机制出发建立流域“激励相容”的水管理机制(刘文强,1999)。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思路,但是在转型期现实条件下,跨区域水资源完全市场化的配置方式在经济上可行,在政治上不可行,所以在实际中难以施行。

水资源的分配是一种利益分配,既可以通过市场也可以通过非市场来解决,但单独哪一种方式都不能有效解决,水资源的配置方案不仅仅需要技术上、经济上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可行性。通过对流域水资源配置的经济机制和利益机制分析,我们提出水资源配置的第三种思路,即引入准市场的思路。我们建议积极引入既不同于传统“指令配置”也不同于“完全市场”的“准市场”,准市场的实施由“政治民主协商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等辅助机制来保障,以协调地方利益分配,达到同时兼顾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和缩小地区差距、保障农民利益的公平目标。流域统一管理应和“准市场”、“地方政治民主协商”有机结合,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形成比较成熟有效的新的流域水分配、水管理模式,并逐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化。

二、积极引入流域“水市场”,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

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必须开源和节流,由于开源成本越来越高,跨流域调水工程耗资巨大,因此一般而言,在实施大规模的调水工程之前,应首先充分挖掘本流域用水潜力。市场的力量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经济资源,同样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优化配置。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既包括微观上的提高水价以促进节水,也包括在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市场交易,引进流域水市场能够促进微观上的水价改革,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增进流域的用水福利。

水资源的需求可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即为了维持正常生命、保障基本生活的日常生活用水,这部分用水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另一部分是非基本需求的多样化用水,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基本用水的比例很小,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按《21世纪议程》要求的每人每天40升淡水的用水标准,塔河全流域人口基本用水总量仅占水资源利用总量的0.5%。绝大多数用水是多样化用水,又可分为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其中农业用水是总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1996年我国农业用水在总用水中的比重高达87%(见表3)。某些流域农业用水比重更高,塔河流域农业用水越占全流域用水的95.5%,黄河农业用水占全河用水量的92%,而且上游比例更高。从流域整体来看,流域上下游不同地区之间有潜在的“水市场”。以黄河为例,黄河多数灌区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方式简单落后,不少地方还是大水漫灌,管理粗放,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30-50%),农业如果采取有力的节水措施,就能转移出一部分农业用水满足非农业需求。研究表明,水资源越是易于获取的地区,大水漫灌越成为习惯,节水激励越弱,用水效率就越低下,黄河上游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四省的人均用水量和万元GDP用水量大大高于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四省,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最不易获取黄河径流水的山西省,人均用水量和万元GDP用水量却最低(见表4)。农业用水效率的计算表明,下游河南、山东两省的灌溉面积产出效率大大高于上游,约是青海、宁夏和内蒙三省的2倍(见表5)。一方面上游由于水资源的易得性而超量采水,浪费严重,如果节约用水就可以提供潜在的水供给,而节水是一种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下游水严重短缺,对水资源又迫切需求,而工农业经济损失可以提供潜在的资金供给。市场之所以是有效率的就是因为如果同时存在需求和供给,那么通过交换,供需双方都可以受益。下游地区拿出一部分经济损失和上游潜在的水供给相交换,水短缺和支付上游水价都会促使其提高节水水平,从而总受益增加;而上游收取下游的水价,以此对节水灌溉进行投资,虽然水量减少而产出却可以继续增加,其总收益也增加。这说明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其配置可以不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指令性分配,也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加以配置,而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效率的。

利用水市场进行流域水资源配置优于“指令配置”。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⑴通过市场交换,双方的利益同时增加,交换必然优于没有市场交换,这是市场效率的体现;⑵市场交换具有动态性,能够反映总水量的变化和用水需求的变化,部分消除了指令分配各地区水量的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体制失效”;⑶上下游的用水成本增加,上游多用水就意味着丧失潜在收益,即用水要付出机会成本,而下游多用水要付出直接成本,这就为上下游都创造了节水激励;⑷地区总用水量通过市场得到强有力的约束,必然会带动其内部各区域的水资源配置的优化,区域又会拉动基层各部门用水优化,这样通过一级一级的“制度效仿”,可以大大加快微观层次上的水价改革。微观上的水价改革和流域水市场相结合,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配置流域水资源,这正是政府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方式难以实现的目标,通过在全流域引入水市场却可以得到较好实现。

三、我国转型期条件下的水市场要采取“准市场”形式

水资源是一种具有多重特性的自然资源,包括自然特性、生产特性、消费特性和经济特性。从自然特性角度看,它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储量有限,它空间和时程分配不均,多则成涝、少则为旱,而且自然界需要大量的生态环境用水;从生产特征角度看,它的长期供给有自然极限,短期供给依赖于水利设施,水利设施往往投资很大,投资周期长,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使得水供给具有区域自然垄断性,通常由地方政府部门提供,而且地表水上游地区取水处于自然优先地位;从消费特征来看,水需求同时包含水量需求和水质需求,人类用水有一个弹性很小的基本用水,而大部分用水为弹性相对较大的多样化用水,占用水很大比重的农业用水和降水呈逆向波动,农业节水依赖于用水管理和节水技术设施,需要较大的节水投资;从经济特性来看,水资源具有混合经济特性,既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又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具体分解如图1分解。

注:所谓竞争性是指减少一部分用户消费的供应可使另一些用户获得这种供应,外部性是指行为主体没有承担其行为的全部成本(消极的外部性)或没有享有其全部利益(积极外部性)时所出现的一种现象。可独占的指容易排除用户使用,不可独占的是指排除用户使用的成本很高。例如水旅游、航运和码头,因为经营部门容易排除用户使用,所以是可独占的,且在空间并不拥挤的情况下,增加用户并不使其它用户受损失,即非竞争性的,这样的物品称之为俱乐部物品。

水资源私人物品属性的一面,比如水能和供水,竞争性很强,而且具有独占性,这种属性决定供水通过水市场配置最有效率;但是水资源又具有很多公共物品属性,比如防洪、河道治理、水质监测、水情预报等等都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非竞争性和非独占性,具有非竞争性和非独占性,需要由政府来提供这些公共服务。因此水市场只能在供水、水能、灌溉等这些具有私人物品属性的有限领域内发挥作用,水市场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市场。

水资源还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以流域或水文地质单元构成一个统一体,每个流域的水资源是一个完整的水系,各种类型的水不断运动、相互转化,例如水可以从上游向下游流动,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相互转化。水资源的以流域为整体的特征,客观上要求流域统一管理、统一水量调度,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强调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我国这方面也已引起高度重视。以黄河为例,黄河的水量调度要综合协调解决防洪防凌和发电、发电与灌溉及上下游用水、汛期下游引水与防凌、汛期水库蓄水与河道泥沙冲淤、工农业供水和生态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各方面的矛盾,这是一项非常宏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综合协调这些矛盾是难以想象的。基于此,供水、灌溉和水能等水需求必然受制于防洪、防凌、冲沙、生态保护等其它水需求,这使得水市场即使在水资源私人物品属性的领域内也要受制于水资源利用的多目标性。

在地区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公平的市场交易难以发生。王绍光和胡鞍钢(1999)的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地区差距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见表6)。以黄河流域为例,沿黄八省在进入90年代以来地区差距迅速扩大,1990年山东人均GDP相当于甘肃人均GDP的1.65倍,到1998年已上升为2.34倍,1998年山东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6.9%,而甘肃的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2%(见表7)。在地区差距如此显著的情况下,水市场难以自发产生,必须和政治手段相结合,建立协商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来保障水市场的实施。

综上所述,在现实转型期条件下,我国的水市场只能是一个准市场,所谓准市场是指流域水资源在兼顾上下游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等其它方面需要的基础之上,兼顾各地区的基本用水需求,部分多样化用水市场化,在上下游省份之间、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按市场化加以配置,这是一个完整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供水水资源市场。

四、水市场的辅助机制:“政治民主协商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

对于流域地表径流水这样一种具有复杂混合经济特性的自然资源来说,其空间跨度很大,供水又具有自然垄断性,往往由地方公共部门提供。在转型期条件下,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公共供水部门还不能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上下游用水户之间由于信息等因素造成的高昂交易成本,使得供求力量不足于跨越空间障碍实现市场交割,必须由一定的组织来代表用户的利益,在流域上下游之间建立协商机制。而流域地方政府是最有效的水权代表者,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代表地区和用户的利益,最可能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和其他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起一种组织成本较低的协商机制。政治协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谈判和投票机制,地方利益主体通过广泛参与反映地方利益,实行地方投票、中央拍板、民主集中,在一定游戏规则下达成合约,其结果不一定是谈判各方的最优解,但却是较优解或妥协解,这将带来流域整体用水效益的提高(见表2)。

通过政治协商实现部分多样化用水市场化配置,其约束机制主要是合约约束,由于合约是建立在其它利益主体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反映了自身利益,合约规定了违约受惩罚的规则,违约的成本必然很高,这就大大减少了违约的风险。但仅此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一整套合约保障机制,包括广泛的信息披露,用户的广泛参与,初始产权的公平划分等等。如果具有取水优先权的上游地区是贫困地区,显著的地区差距以及农业节水投资巨大的特点,上游地方将会缺乏谈判积极性,即使达成合约违约的风险也很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利益补偿机制”,对欠发达地区和利益受损人口实行利益补偿。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将是保障政治协商制度实施的关键。利益补偿的核心是保障农民利益、给农户造成节水激励,用户节水除了完全弥补少用水损失和水价提高付出的成本,与原来的多用水相比,还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这样才能同时达到农业节水和农户受益的双重目的。利益补偿的实现要通过多种渠道,包括财政转移支付、水市场收入和国家对水利设施的投资和补贴(这是较大的一笔利益补偿)。利益补偿的受益对象既包括上游地区政府,也包括当地人民,但是主体应当是贫困地区农民和流域贫困人口,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有助于缩小上下游地区差距和调节收入再分配。水市场的有效运作能够保证水资源在流域的优化配置,实现市场的经济效率目标,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保障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特别是农民的利益,实现政府的社会公平目标。

五、政策建议

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诺斯,把制度和制度变迁纳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式之中,认为制度创新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奥秘就在于,它是在紧密结合国情的基础之上,发展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其内涵就在于通过内部信息外部化、隐蔽信息公开化、增加信息透明度、引入广泛的参与,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有效解决产权问题,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因此,解决跨区域水资源问题不只是搞几个大工程,投资上百亿或上千亿元,更应该着眼于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推动流域水管理体制的制度变迁和制度进步,实现从流域水资源指令配置向准市场配置的转变。以黄河为背景,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尽快建立基于平等参与的全流域地方政治民主协商制度。

目前黄河已有部分省份之间的协商制度,例如上游有黄河上中游水量调度委员会,负责上游龙养峡、刘家峡等水库的水量调度,其组成包括黄委、西北电管局、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四省,委员会负责研究、协商、安排上游水库非汛期调度,协调发电和农灌水关系、协商地区之间或部门之间用水的重大问题;下游有晋、陕、豫、鲁和黄委组成的黄河防汛总指挥部,统一指挥黄河下游的防洪防凌。我们建议在黄委会设立沿黄各省区平等参与的全流域“地方行政首长会议”,由中央代表(水利部)和各省区代表(地方行政首长)组成,下设办事机构,实行“一省一票、多数决定”的投票原则,当各方争持不下,由中央决定。由此形成全流域范围的地方政治民主协商机制,在保障防洪防凌和生态用水、兼顾发电用水的基础上协商黄河部分水量的再分配,就水权转让和水库调度、利益交换与利益补偿等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和谈判,在一定规则下达成用水合约以及违约惩罚办法,由黄委会定期公布供水、用水、分水信息,并监督检查与组织实施。为保障水市场的形成,可设立“水银行”,通过价格听证、市场干预等经济手段对水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第二,流域人口基本用水均等化,对流域贫困人口实行用水补贴

水资源实行低价供给,主要是为了保障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能够获得基本用水,但结果却是补贴了富人,造成大量用水浪费。供水按市场加以配置,政府必须保障流域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基本用水需求。按照一定标准确定流域人口基本用水量(占全部用水的比例非常小),由国家低费供给,保证“人人有水喝”,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基本用水之外的供水为多样化用水,部分用水进入市场公开拍卖,按照市场机制在流域配置,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体现效率原则。多样化用进入水市场,将伴随着水价的较大幅度提高,上游的利益特别是农民利益一方面通过节水向水市场按市场价格卖水获得新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和对节水投资得到补偿。下游部分地区农民的利益同样应得到补偿,国家对水利设施的财政补贴转向对流域贫困人口实行用水补贴,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由于部分供水市场化,水价的提高能够加快水利设施的市场化运作,使供水收入逐步达到弥补运行费用和水利设施投资的水平。减少甚至取消国家财政对水利设施的补贴,可以促使水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促使公共设施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快水利产业化和市场化。

第三,加大对中上游省份财政支付转移的力度,改变中央财政援助方式。

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为欠发达地区,1998年,除山东省,其余沿黄七省的人均GDP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50~80%(见表7),财政自给率在30~65%之间,其中上游四省对中央财政依赖度在35~70%(见表8),青海、宁夏和内蒙古人均财政支出高于全国人均水平,但是其余省份均不同程度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见表9)。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源头应作为全国性公共物品,这如同国防及国家安全一样,为了提供全国生态安全,由国家投资植树造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今后应对人均财政支出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省份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之接近或达到全国人均水平;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必须有条件地使用,专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对农民的节水投资进行补偿,补偿的方式可以用多种方式实现,比如粮价补贴、实物补贴、申报补贴等方式,逐步形成有效的节水激励保障农民广泛受益。

第四,加大信息采集力度,广泛披露信息,无偿公布水文资料。

1990年开始黄委就开始了黄河用水统计工作,并编发了1988-1992年的黄河用水公报,逐年公告流域内各省区、各部门耗用黄河地表水、地下水量。在此基础上,应加大用水信息采集力度,拓宽用水公报的涵盖面,包括沿岸各引水口的取水量、各灌区的用水量、用水效率、沿岸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水价等等指标,并广泛向全社会披露。广泛的信息披露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广泛参与,有利于政策实施,提高管理效率。

水文资料是治理黄河、合理使用水资源的基础性资料,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积极的外部性,它应由国家财政投资、公共机构提供,社会无偿使用,而不是少数机构的“私人物品”或“专利品”。因此水文资料包括径流流量、水位、含沙量、水温、冰情等资料不仅应当向社会公布,而且应当无偿提供,以吸引社会研究机构广泛参与,不断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详细资料和研究背景。

第五,引入广泛参与,积极鼓励基层用户建立各种形式的用水组织

广泛的用户参与同广泛的信息披露一样,也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这是打破供水方垄断性和促进降低供水成本的制度安排。国外的实践表明,基层用水组织在灌溉用水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灌溉用户普遍没有终端计量设备,成立诸如农民协会、用水者协会这样的基层组织对于用水的有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层民间组织能够促使广大用户的民主参与,减少基层供水方腐败、保障用户权益。由基层组织来管理集体水事务,包括管理公共水利设施、维护集体水权、水费征收、节水技术推广、与个体用户联系等功能,基层用水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反映用户愿望和观点,促使供水单位改善服务,促进政府与用户特别是农民的沟通,有利于政策的制订、管理的改进、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维护,各项改革措施也更宜于为用户和公众接受。基层组织的建立还能够大大降低对个体补偿成本,使对用户的补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鼓励更多的用户、团体(公共、私人部门)以及整个社会参与到水管理中来,成立各种形式的基层用水组织。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建立各级流域用户委员会,参与到更大范围甚至整个流域的水管理当中来。

第六,加快水利设施投资体制改革,推进水利设施运营公司化或商业化运作。

水利设施属于基础设施,一般由国家投资共建,由政府部门直接经营。长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作,以及对国家补贴的依赖,造成了水利设施业绩不佳、维修不足、损坏严重,服务常常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支付的愿望,水利设施在减轻贫困和改善环境的潜力也被忽视。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即使是国家投资共建水利设施也需要做重大改革,例如工程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安装进行公开招标,强化预算约束,由第三方实行监理等等;水利设施建成后政府水利主管部门不再直接参与运营管理,对其经营运作的激励机制作出重大改革,包括运用商业化原则经营公用事业、引入竞争和广泛的用户参与、改革收费办法等等。实现政府转变职能,使政府更经常的作为促进者、协调者和公共利益保卫者行事,而不是作为直接经营者。

主要参考文献

水利部水政水资源司,黄河断流及其对策(文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中科院地学部,1998,黄河断流咨询考察报告

王建中,1999,黄河断流情况及对策,中国水利,1999年第4期

刘文强,1999,塔里木河流域基于产权交易的水管理机制研究,申请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

潘家华,水资源市场配置论,持续发展的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配置管理论文第7篇

Thecomparisonbetweenvariabledisplacementcompressorandfixeddisplacementcompressorismadeinthispaper.Onthebasisofanalyzingthevariabledisplacementcompressorandautomotiveairconditioningrefrigeratingsystemwiththermodynamicexpansionvalveaswellasthevariabledisplacementcompressorandautomotiveairconditioningrefrigeratingsystemwiththrottlingtube.Theautomotiveairconditioningrefrigeratingsystemcomposedofvariabledisplacementcompressorandelectronicexpansionvalveisintroducedinthispaper,analysisofthissystemcharacteristic,itscontrolmethodandcontrolalgorithmaredescribedalso.

摘要

对变排量压缩机与定排量压缩机加以比较,在分析变排量压缩机和热力膨胀阀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以及变排量压缩机和节流管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基础上,提出了变排量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阀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并对其系统特性加以分析,提出其控制方案和控制算法。

Topicwords:Compressor,Airconditioning,Controlvalve

主题词:压缩机空调控制阀

1.前言

为了提高汽车空调系统的运行特性和节能效果,1983年美国GM公司哈里森散热器部在原来定排量摇板式压缩机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V-5型无级变排量摇板式压缩机[1];1988年日本三电公司开发生产出7缸无级变排量摇板式压缩机[2]。该类用于非独立式汽车空调系统的无级变排量摇板式压缩机是根据压缩机吸气压力与设定值之差,调节摆盘箱压力与吸气压力的差值,推动摇板改变倾斜角,从而改变活塞的行程和压缩机主轴每转一周的排量,所以压缩机的排量调节使系统获得几乎恒定的蒸发工况。该类压缩机与定排量压缩机相比,具有压缩机运行连续平稳、空调送风温度波动小及节约燃油等优点。但由于其变排量特性,在配置节流元件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变排量压缩机分别与热力膨胀阀及节流短管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变排量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阀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

2.变排量压缩机和热力膨胀阀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

热力膨胀阀是制冷系统最常使用的节流元件,变排量压缩机在系统组成时就会考虑到与热力膨胀阀的配置。图1为变排量压缩机和热力膨胀阀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示意图。

图1变排量压缩机和热力膨胀阀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示意图

1.变排量压缩机2.蒸发器3.热力膨胀阀

4.储液罐5.冷凝器

AtsuoInoue等人对7缸变排量压缩机和热力膨胀阀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发生了振荡现象[3]。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热力膨胀阀进行了改进,使热力膨胀阀即使在全关时也一直保持一微量恒定旁通,这样解决了系统低空调负荷时的振荡问题,但未做此方法在高空调负荷时的试验。

我们对改进后的5缸变排量压缩机和热力膨胀阀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蒸发器出风温度Tao、压缩机排气压力Pd、压缩机摆盘箱压力Pc、蒸发压力Pe和蒸发器出口制冷剂过热度SHb都随时间发生等幅周期性变化。

该系统中有两个相对独立的制冷剂流量调节装置,即变排量压缩机和热力膨胀阀。两流量调节装置均为自力式调节机构,各由不同的参数控制。变排量压缩机是根据压缩机吸气压力为控制信号来调节压缩机活塞行程和压缩机主轴每转一周的排量。热力膨胀阀是以蒸发器出口制冷剂的过热度为控制信号,对制冷剂流量进行比例调节的。由于蒸发器的热容量、制冷剂从蒸发器入口到出口的流动和状态变化、感温包的热容量、感温包毛细管的压力传递以及阀内机械动作等一系列的时间滞后,使流量调节对过热度的响应滞后。两流量调节装置之间的唯一联系是均与压缩机吸气压力有关,但是吸气压力又由压缩机控制几乎保持恒定。当系统参数或空调负荷发生变化时,一旦变排量压缩机和热力膨胀阀流量调节不匹配就会产生系统振荡。

由于系统稳定性的问题没有得以解决,限制了变排量压缩机和热力膨胀阀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应用。

3变排量压缩机和节流短管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

变排量压缩机和节流短管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是由变排量压缩机、冷凝器、节流短管、蒸发器和气流分离器组成(见图2)。与图1表示的变排量压缩机和热力膨胀阀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相比除了节流元件由热力膨胀阀改为节流短管外,还取消了冷凝器后的储液罐,并在压缩机和蒸发器之间设置了气液分离器。由于该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变容量特性,节流短管作为固定阻尼节流元件无法保证蒸发器出口的制冷剂在低空调负荷下的完全蒸发。因此,在压缩机和蒸发器之间设置了气液分离器,使未蒸发完的液态制冷剂分离出来,暂存于气液分离器的下部。由于该气液分离器置于高温的发动机舱内,它很快就会继续蒸发成为气态,从而保证了压缩机的安全[4]。

图2变排量压缩机和节流短管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示意图

1.变排量压缩机2.冷凝器3.节流短管

4.蒸发器5.气液分离器

由于节流短管结构简单,为无反馈开环流量控制装置,保证了系统的可靠运行。所以在变排量压缩机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中,变排量压缩机和节流短管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目前应用最广。但存在节流短管无法与变排量压缩机在变容量范围内达到系统高效运行,气液分离出来的液态制冷剂不能再去有效地利用以及气液分离器布置困难等缺点.

4变排量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闪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

图3为变排量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阀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示意图,该系统由变排量压缩机、冷凝器、储液罐、电子膨胀阀和蒸发器组成。通过输入参数进入控制器,利用控制器的控制算法得出控制电子膨胀阀的电磁线圈的电压或脉冲电机的驱动脉冲信号,从而实现了膨胀阀对流量的调节[5]。

图3变排量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阀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示意图

1.变排量压缩机2.蒸发器3.电子膨胀阀

4.控制器5.储液罐6.冷凝器

变排量压缩机制冷系统中配置电子膨胀阀的关键问题是以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变容量范围内系统最佳运行工况为目标,确定合理的控制方案和控制算法。在该系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要解决。

系统静态和动态特性

深入了解控制对象的特性是寻求合理的控制方案和控制算法的基础。对系统中各部件的静态和动态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用理论建模和系统辨识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各部件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然后根据各部件参数之间关系,建立系统静态和动态模型。根据模拟计算和试验研究的结果,分析系统静态和动态特性。

a.系统稳定性原则

由于该系统有变排量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阀两个流量调节装置,所以同样存在系统稳定性问题。在以上系统静态和动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满足系统稳定性条件下的电子膨胀阀特性要求,得出系统稳定性区域。

b.控制方案和控制算法

由于该系统有变排量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阀两个流量调节装置,所以同样存在系统稳定性问题。在以上系统表态和动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满足系统稳定性条件下的电子膨胀阀特性要求,得出系统稳定性区域。

c.控制方案和控制算法

为减少电子膨胀阀流量调节对过热度的响应滞后,电子膨胀阀对蒸发器出口端制冷剂过热度的检测可通过热敏电阻或压力信号。采用热敏电阻来检测时用2只热敏电阻,一个测量蒸发温度,另一个测量蒸发器出口温度;采用压力信号来测量是对蒸发器出口端压力进行测量,并经物性程序将其转化为蒸发温度。由于蒸发器内压力的变化比温度的变化迅速,因此使控制器能及时地对过热度的变化作出反应。

电子膨胀阀流量调节对过热度的响应滞后问题,也可以采用前馈加反馈的复合调节方法解决。如将压缩机转速作为前馈信号,根据转速变化调节膨胀供液量,再结合反馈进行复合调节。

由于系统的非线性特性,采用模糊算法有一定优势;也可考虑PID控制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结合使用,发挥各自算法的优点,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5结论

a.变排量压缩机和热力膨胀阀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存在系统振荡问题。

b.节流短管结构简单,为无反馈开环流量控制装置,保证了它与变排量压缩机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可靠性运行。但存在无法与变排量压缩机在变容量范围内达到系统高效运行,气液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液态制冷剂不能再去有效地利用以及气液分离器布置困难等缺点。

c.变排量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阀组成的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是一种最有发展前途的系统配置,代表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发展方向。需要对系统静态和动态特性进行深入了解,确定合理的控制方案和控制算法,以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变容量范围内系统最佳运行。

参考文献

1.SkinnerTJetal.V-5AutomotiveVariableDisplacementAirConditioningCompressor.SAECongressPaper850040.

2.ToyodaHetal.HistoricalReviewoftheWobbleplateandScrollTypeCompressors.SAECongressPaper901737.

3.InoueAetal.EvaluationofInfinitelyVariableDisplacementCompressorswithThermalExpansionValvesinAMotorVehicleAirConditioningsystem.SAECongressPaper88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