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原材料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2-02 03:53:51
原材料论文

原材料论文第1篇

关键词反倾销公共利益国家经济安全环境保护

在各国的反倾销案例中,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对基础原材料如金属、化工品等的反倾销。我国自1997年对进口产品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件以来至2006年2月,已经对三氯乙烯、丙烯酸酯、不锈钢冷轧薄板、冷轧板卷等共41种产品采取了反倾销措施,其中基础原材料就占了2/3多。

1成为反倾销对象的原因

1.1与基础原材料本身的特性有关

基础原材料可以分为化工制品和基础资源。基础原材料的化学结构比较简单,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特点比较显著,容易区分。发生倾销案件时,容易认定同类产品,对倾销的认定有利,而且大多基础原材料属于初级产品,处于生产链的上游,产品涉及面广、品种众多,下游产业应用范围广泛,在许多后续加工时常常能给加工产品带来较高的附加值,所以发生反倾销的几率也较高,有时甚至出现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同时都遭到反倾销调查的现象。

1.2与基础原材料适合规模化生产的特性有关

基础原材料大都是适合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在规模化生产的行业,为了降低平均生产成本,企业必须维持甚至扩大生产规模。但为了避免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发生,同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转移部分生产能力,拓展国际市场。当市场竞争激烈,而国外市场需求无法确保时,出口企业就会倾向于选择倾销这种竞争手段,则相应进口国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几率就较高。

1.3与关税结构有关

根据关税结构有效保护理论,关税结构一般都体现为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的由低到高的梯形关税税率结构,其关税税率是随加工程度不断提高而提高的,体现了对产业的有效保护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基础原材料产业一般不会通过提高关税来抵制进口和进行保护国内产业,否则将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各国普遍对基础原材料实行较低的进口关税税率,甚至实行零关税,于是反倾销便成为保护国内基础原材料产业的有力工具。

2利益分析

对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究竟是利是弊?如果仅是从倾销对国内竞争性产业造成损害角度考虑,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从公共利益、国家经济安全、对外贸易关系、环境保护等多个因素。

2.1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

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在依照反倾销法决定是否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国家需要平衡利益主体,其中包括受倾销损害的国内产业、以倾销产品为原料的下游产业以及最终的消费者。

2.1.1国内产业的利益分析

对基础原材料进行反倾销,与对其他产品的反倾销一样,无疑给国内受损竞争产业提供了贸易保护。在采取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后,进口产品价格止跌反弹,进而限制了该产品来自诉讼国对象的进口量,有利于涉案产品在数量和价值方面呈稳步增长趋势的情况下,使国内同类产品价格摆脱低迷状态。这有利于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有利于国内竞争性产品市场恢复有序竞争的状态。

同时对于国内同类产业的发展而言,通过反倾销调查,如果采取措施,一般都会对国外进口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且经过复审后还可继续征税,这样对于国内的同类产业而言,就为其赢得了宝贵的调整时机,国内产业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得以利用当今世界前沿技术改进设备,提高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但是如果受损竞争企业把反倾销仅当作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思进取,或者无法从技术上加以突破,来提高自身的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另外,国内竞争性企业反倾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最终取得胜利后,最终得益的却不一定是其本身。首先,反倾销会导致贸易转移效应的产生。由于反倾销税只适用于指定来源的产品,在限制特定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同时,会引发其他国家和地区低价产品进口的增加。反倾销保护引发的贸易转移效应,使得进口来源由被指控存在倾销的出口企业,转向未遭受指控的其他出口企业;或者从裁定倾销幅度较高的出口企业,转向倾销幅度相对较低的其他出口企业。这样就导致反倾销保护的实施效果不一定能够达到进口国的预期目标,真正受益的可能不是进口国的进口竞争产业,而是那些未遭到反倾销调查的其他国家的出口企业。其次,对部分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削弱了相关国家产品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一些外国公司并不是坐以待毙,为了维持乃至扩大在进口国市场的份额,外国公司可能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入进口国市场,或者进一步扩大在进口国的投资规模,由此引发反倾销保护的投资跨越效应,削弱了反倾销对受损企业的保护作用。

2.1.2下游产业角度的利益分析

基础原材料的产业特点是产业链条长,下游产品多。当上游产业获得了反倾销保护后,上游产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将上游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下游产业的竞争力。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下游产业也会进行反倾销申诉,当这种申诉被授予时,最初由上游产业提起的反倾销就产生了继发性保护效应。反倾销行动的继发性保护效应,使得反倾销措施在上下游产业间发生了传递,从而加大了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成本,增加了进口国的消费者福利损失。

同时,在对基础原材料产品进行反倾销后,短期内抑制了进口产品数量,如果国内同类竞争原材料产品生产厂家很少,国内的产品可能由原先的供大于求变成奇货可居,有可能价格发生惊人上涨,发生价格垄断,由此造成下游企业成本成倍增加,甚至难以为继,最终遭受到灭顶之灾。

由于上下游企业实际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旦下游企业失去竞争力,则下游国外产品会趁机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使下游企业更加难以为继,甚至停产、倒闭。国内上游企业产品进而会失去下游的产品生产商,可能会由紧缺资源到过剩资源,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甚至也会面临停产、倒闭的地步,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最终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受损,由此引发的后果使反倾销措施的作用适得其反。

2.1.3消费者角度利益的分析

基础原材料不是供消费者直接消费的产品,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到消费品,但上游产业由于反倾销价格上涨,进而会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影响到下游产业的成本,最终会间接提高消费品的价格,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

总之,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对于竞争企业而言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否能真正得益与该企业是否能通过反倾销保护真正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有关。而对于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而言,他们无疑是反倾销的受害者。

2.2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分析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会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各地区对基础原材料进行全球性的采购。由于基础原材料大多属于掌握国家命脉的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低价倾销的基础原材料是否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有观点认为,如果基础原材料产业供应链掌握在进口方手中,由于基础原材料产业链长,涉及产品多,如果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会给进口国带来诸如将不得不支付大量外汇以保证供应,下游产业则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问题,会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事实上,对于国内资源相对丰裕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要的。国家可以通过适当的反倾销措施,建立自己的产业。产业可以通过这种保护提高本身的竞争力以及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不仅保障该产业的安全,同时带动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但对于国内资源相对稀缺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对该类产业作出保护后,由于本身受资源限制,产业无法在有利的条件下得到很好的发展,导致国内经济从一开始就处于资源供应不足的“不安全”状态,下游企业由于产业资源供应不足,发展受到抑制,产业竞争力下降甚至丧失,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导致的结果不仅没有起到保护作用,相反使国家经济安全置于更不稳定的状态。

2.3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

一部分基础性原材料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对于这一类产品,如果限制进口,加强出口,恐怕是贪小利而失大利,是以子孙后代的长远福利为代价的。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资源性基础原材料限制出口、加强进口,充分运用国外基础性原材料资源。我国发改委能源所战略室主任高世宪表示,高耗能、高投入换取了经济的增长,却引发了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高能耗行业的低水平扩张,几度致使中国的能源供应出现紧张,高耗能带来的高污染又要企业投入巨额进行补救。

2.4从对外贸易角度考虑

很多国家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损害,而是要报复其他国家对本国出口产品实施的反倾销限制,以“以牙还牙”的方式来遏制其他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保护本国的出口利益。这不利于国家及地域间的对外贸易关系。例如,1993年1月27日,美国商业部宣布向来自19个国家的钢材进口征收0.03%~10%(平均2.7%)的临时反倾销税,导致了世界范围的“钢铁战”,其中加拿大对来自美国和其他五个国家的热轧钢征收4.5%~124.2%的尝试性反倾销税,而加拿大是美国的最大钢铁客户,此举严重阻碍了美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3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国家在准备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基础原材料产业形势和特点,综合考虑其对于下游用户及其进口产品的消费者利益、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对外贸易关系的影响,权衡利弊,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化工业这一类国内资源较为丰富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如果通过采取反倾销措施,企业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得到迅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则国家机关可以通过权衡上下游企业利益,适当采用反倾销措施加以保护,鼓励、支持这一类产业的健康发展。如果该类企业尽管实施反倾销措施后仍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则该种反倾销保护则应该停止;由于我国是属于资源稀缺却又是资源消耗大户,对于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性基础原材料,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应该鼓励低价进口,充分利用国外进口资源,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对于高能耗、高污染基础原材料,如造纸业,可以充分依靠国外产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对国内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要兼顾进口国与出口国的经贸关系,维护特定贸易关系而不采取反倾销措施有时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潘悦,高文书.迎战“反倾销”——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王明明,马胜华,马荣花.反倾销中公共利益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13)

3李君.中国反倾销效果实证分析——以丙烯酸酯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l0)

4宋长青.必须强化国家经济安全监测预警体系[J].经济要参,2003(2)

5庄芮.我国重要原材料进口现状及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5(5)

6朱庆华,唐宇.中国反倾销措施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6)

原材料论文第2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机器加工方法越来越先进,原来的材料、人工、制造费用三分天下的情况已经慢慢地变成了原料和制造费用为主的结构。人工成本已经大大的降低,在有些自动化高的企业甚至占不到1%。材料成本在制造业中占到50%以上,在其他行业中从30%~70%不等,而且鉴于这种变化材料成本的比例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原材料所占的比重决定了它在成本降低措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人们开始进行成本管理之时,就已经将原料作为成本降低的第一源泉。同时按成本形态划分原料属于变动成本(粗划分),从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的敏感系数来看是非常高的,(即非常敏感)它变动10%可引起利润变化达100%~200%(在某些行业中),一般行业中也可达到3~4倍,可见在成本降低中材料是不可忽略的一块。

另外,在我国由于材料问题导致企业每年的财务费用达到2亿多元,这个数字不能不说是触目惊心的。而且由于材料管理导致了一大批管理人员吃回扣、贪污腐化、堕落等很多问题,从而暴露出当今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众多问题。

二、降低成本的途径

从全世界成本管理看,已经将成本扩展到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市场分析(也就是产品诞生的原型)直到产品退出市场完成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同时人们也发现了以前单从生产这一个环节去开源节流,降低成本的效果是很有限的,而运用价值工程分析设计上的更改和突破这个限制使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它们对成本降低的效用可以用如下的图示来表示:而且由成本管理的经验可知,产品设计在80%或者以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而生产制造过程及其他仅仅占到20%还少。常规的方法仅仅是在20%上下功夫降低成本,而更大的80%却已经在设计之初已经决定了。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研究怎样从80%之中降低成本。有人说过“设计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设计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设计不光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而且也决定了产品的整个生命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将成本降低扩展到设计甚至更早。

下面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分析材料成本。

首先设定一个材料成本的范围,如果仅从产品构成来看,原料成本仅仅包括制造中的成本,但是从整个生命周期看,应该从诞生之初直到退出市场所费用以及由于材料的缘故而引起的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成本。这样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范围认识材料成本,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

以下就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市场分析设计生产销售)来探讨材料成本降低的途径。

1.市场分析阶段的材料成本降低。

(1)市场需求分析这一部分需要对顾客做大范围的调查,而且根据企业实际的状况要对顾客作细化,也可以集结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尤其是销售部门,进行头脑风爆法等等方法进行分析。这是产品的诞生的起点,正确的分析需求是很关键的,若不正确那以后所有的设计制造只会造成更大的浪费,根本不能适销对路,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2)对于材料而言,新材料的开发也是成本降低的一个关键。虽然说技术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进步发展较慢,但是对于一些应用科学发展却日新月异,加上新材料的开发越来越注意环保问题,不论是本身的成本还是环境成本都会有更多的兼顾,这样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福利和社会效益。

(3)企业生存在社会中,社会又有很多的大大小小的环境。每一个环境又可以分为很多层次,小到一个人,大到全世界甚至全宇宙,每个层面都有很多因素影响人们的需求。象去年气候反常,导致了很多病菌的滋生传播,SARS就是很严重的一类,不光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也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及早地注意到这一点,那卫生消毒用品的大量需求就会很快的得到满足,各种生活用品也会充足的供应。

2.产品设计的成本降低。

在产品设计阶段需要两个前提:一是设计人员的成本意识;二是设计人员对新技术的采纳与重视。当前我国在成本降低方面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成本意识淡化,而其中由于设计与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相互脱节,设计只管设计不管实际成本的高低,即使考虑到的也远远达不到整个生命周期的范围。所以必须要在设计人员中迅速而深刻的灌输成本管理意识。

除了这两个重要前提之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功能分析的应用。

功能分析即是指产品所应具备的功用,指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必要的功能及所应达到的满足程度及一些附加的效用。从这可以看出功能分析是从需求入手的,由需求衍生出功能。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将意识中的需求转化成实在的物质功能。人们购买产品也正是购买它的功能而不是产品本身。在功能分析这一部分主要还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将需求转化为功能,设计出产品的大致模型。在这一阶段也要进行成本的估计,以便利用市场倒推的目标成本进行成本管理。材料成本在这一阶段也涉及到功能。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地不同的性能,所产生的效能也不同。(2)功能价值分析的应用。

V=F/C是价值工程分析的基础。要在一定功能达成的情况下尽量使C降低。人们在购买物品时影响购买的因素有两个,功能和价格(消费者的成本),也就是性价比——价值的通常说法。

产品总体的功能可以分解成各个小功能,各个小功能又可以分解成更细小的功能,而在这一个个小的功能中每一个都可以进行价值工程分析,组合起来也可以进行,这其中涉及到成本的估计。这里的成本仅仅是从功能出发进行的估计,不包括一些其他的成本。

在价值工程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将完成功能的最低成本与当前实际成本进行比较从而找到差距,然后在功能不变、改进或降低的情况下进行成本的相应调整。

(3)成本的预演。

成本降低的根本在于设计,设计实际上正是产品制造在图纸上的一次预演,每一次设计的更正都是成本预演的一次重复。所以在价值工程分析之中很重要的一环便是成本的预计。

(4)质量成本的分析应用。

质量成本是指用于保障产品质量及由质量而产生的各种成本,产品是由各种零件构成的,其中材料是决定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材料的好坏影响产品的质量,质量也影响着产品的相关的成本的支出。

3.产品生产的成本降低。

根据决定成本在生产制造阶段只有20%左右的认识,根据这一阶段应主要是按照设计阶段的方案和标准严格执行,主要是杜绝浪费和差错,但就成本降低还补充以下几点:

(1)生产程式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在设计阶段基本是确定了,但考虑实际中可能遇到一些变化和无法预见的故障问题等,所以在实际操作阶段也要不断地对照设计方案和实际情况以便随时进行更改使得设计符合实际。

(2)在生产过程中还有工人素质和成本意识。成本意识在设计阶段也强调过,但是产品的生产是由工人具体操作的,所以他们最了解情况。更何况工人不是被动的执行而是主动操作,具有主动性的。如果能够激发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将成本意识牢牢地注入工人头脑中,那么在实际中可能会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创造和灵感,这可能为成本降低开辟出一条崭新途径。但光有成本意识没有相应的文化素质是不行的,现代企业要靠现代管理、现代技术,素质上不去,成本火花便会很有限。而且现代制造也不是任何文化水平都可以胜任的。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不仅是指骨干,它应该是指全体的工人。

(3)存货的管理,这是直接跟材料成本挂钩的,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各种费用等。存货在一些工业企业可以占到流动资产的一半,所以对它的管理也是降低材料成本的一个环节。

原材料论文第3篇

【关键词】金属过敏反应

国外已有不少报道有关口腔修复的病人发生对某些金属过敏的病例,特别是以镍过敏的病例数最多[1~5],因此,在众多的牙用金属材料中确定过敏原,避免使用含有过敏原的金属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作者使用斑贴试验的方法,选择常用的7种金属材料做变应原,对243例进行了检测,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7种变应原是由北京医科大学怡达技术装备厂生产的1%氯化钴、1%硝酸钛、2%硫酸银、2.5%氯化镍、2%氯化铜、2%氯化铬、1%氯化钯,用基质凡士林做对照。选择243例自愿受试者(其中男102例,女141例)作为试验对象,将上述物质置于斑试器上,用酒精清洁受试者背部脊柱两侧皮肤,待酒精挥发后,用不致敏的胶布将斑试器固定,轻轻按压排除空气使之贴紧,保持48小时,告诉受试者不要擦洗弄湿该部位,除非很痒或疼痛,不可过早去除斑试器。

结果

测试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浸润、丘疹、水疱者判为阳性,无反映者为阴性,结果见附表。7种金属中镍的阳性率最高,男性为3.9%,女性为9.2%,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钴、银、铜、钯的阳性率男女间无明显差异。

附表243例皮肤斑贴试验阳性结果及阳性率

性别人数镍钴银铜钯铬钛

男1024

3

2

1

2

00

阳性率%3.922.941.950.981.9500

女14113113300

阳性率%9.220.710.712.122.1200

讨论

一些特定牙科材料可引起延迟性过敏反应[6],其机制是口腔内溶出的金属离子与粘膜蛋白结合而致敏,再次接触同样金属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但口腔粘膜与皮肤相比,由于唾液的稀释,消化及冲洗作用,引发过敏及炎性反应较少。口腔粘膜的过敏表现为粘膜的炎性水肿、短暂性水疱,水疱破后形成糜烂及溃疡面。Hildebrand等总结了已发表的139例对牙科充填体发生过敏的病例,其中99例表现为局部龈炎和口炎,33例病人发生全身及远处症状。Suzuki对275例斑贴试验有阳性反应的病人口内充填体进行检测,其中有161例病人查到变应原,有高度变应原性的5个元素是汞、镍、锡、钴、铬[7]。

皮肤斑贴试验是一种很好的确定不同金属敏感性的方法,在口腔治疗后产生金属过敏,不论病人是口内或非相关的身体其它部位出现症状,均应通过皮肤斑贴试验检查是否有变应原性牙科材料的存在。确定含何种抗原金属后采用抗原脱敏疗法,或去除该修复体并注意今后不再使用抗原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接触抗原金属。

作者单位:王尊一(100081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胡晓阳(100081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宋昕(100081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侯金梅(山东医科大学口腔医院)

参考文献

1,BurrowsD.Hypersensitivitytomercury,nickelandchromiuminrelationtodentalmaterials.IntDentJ,1986,36:30.

2,JonesTK,HansenCA,SingerML,etal.Dentalimplicationsofnickelsensitivity.JProsthetDent,1986,56:507.

3,AI-WaheidiEMH.Allergicreactiontonickelorthodonticwires:Acasereport.QuintessenceInt,1995,26:385.

原材料论文第4篇

在我国当前钢铁企业实际工作中,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受到市场因素、企业内对原材料需求细化以及企业管理改革等多方位影响,其原材料采购管理中遇到了以下问题。一是管理协调性能较差。在当前的原材料采购管理过程中,采购工作不仅需要采购部管理,同时也需要技术、生产等部门的全员参与。但是在实际的采购过程中,这种全员的参与缺乏有效的横向协调工作,进而造成了各部门间在采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合作,进而造成采购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二是采购目标缺乏标准。在当期的钢铁企业采购过程中,采购目标的明确是采购管理的重要过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采购过程中的采购目标往往缺乏明确性。这主要是因为采购管理者缺乏明确的参考性因素造成的。

二、新型采购管理模式建立的意义探析

在新型的钢铁企业采购管理中,为了应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采购管理人员开展了实践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管理人员发现,利用钢铁生产项目为引导,采用项目导向型采购管理模式进行采购管理,是新型企业采购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实际的采购管理中,这种新型采购管理模式的建立具有以下意义。

1.便于采购中市场因素的体现

在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项目导向型市场采购管理的开展有助于体现出采购过程中的市场性因素。特别是随着项目采购过程中,为了实现项目优化采购过程会经过策划、市场调研等市场性管理过程,充分的体现出采购中的市场性因素。这种市场因素的表现,对于企业采购管理有序进行起到了实践指导作用。

2.便于采购管理标准化的开展

在当前的企业采购与整体管理中,标准化建设的开展是提高企业控制管理质量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项目导向型管理过程中,将采购中的跨部门、跨单位、多人合作、责任管理、执行责任等多项制度,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对于原材料采购管理制度模式的确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钢铁企业项目导向型

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这就是把日常原材料采购管理的工作当作项目进行管理,从采购的具体任务出发,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配置优化人力、财力、技术等内部资源,以项目目标为导向,对采购工作进行计划、控制和监督,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由于原材料采购具有明显的分阶段性和很强的流动性,可以将连续进行的采购工作按月度分成相对独立的时段进行。

三、新型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工作流程以实践措施研究

在当前原材料采购管理过程中,项目导向型采购管理模式是以订单为基础,开展的全面性目标团队管理工作。

1.采购项目启动

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项目的启动是采购管理的初始阶段。这一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对项目的各项内容,如原材料需求、采购团队组成等进行论证与分析,并形成结论性方案与预案,为后期管理的开展做好准备。

2.项目管理团队组建

在完成了项目启动阶段后,项目导向型采购管理就进入管理的计划阶段。在这一阶段内,其主要的管理工作就是根据项目管理方案,组建采购管理的团队以及确定项目经理两项主要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两项工作的开展实践内容如下。首先在管理团队组建过程中,企业的生产部门、采购科室、财务管理科室以及办公室是组建管理团队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根据项目特点,引进技术研发、质检等科室进入管理团队,实现管理团队中的互补性与合作性。其次在项目经理的确定过程中,我们需要以采购项目需求为基础确立经理人选。在当前的企业实践中,其主要的原材料采购项目包括了铁矿石、煤炭、炉料、废钢生铁四个内容,其团队经理也由负责这四项管理的副经理担任。

3.管理分析阶段

在采购订单形成前,管理分析的开展是采购管理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在实际的采购分析过程中,其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需求分析与市场分析两个过程。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其主要的分析内容是进行原材料采购项目必要性与合理性。在这一分析过程中,管理团体需要就进行采购的原材料进行科学、有序的分析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了三个主要内容。一是生产与技术部门对原材料生产技术、产品产量等需求进行分析。二是财务部门对采购所需要支出的成本支出进行分析。三是原材料存储部门对原材料库存情况进行分析。而市场分析过程中,管理团队则需要对原材料采购项目中,市场风险性与可行性进行有效分析,保证原材料采购中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完善采购方案的可行性。

4.项目采购订单的完成

在完成了以上的工作后,管理团体依据生产要求与市场情况编制出详实的采购计划书。计划书的编制过程中,需要管理团队中的每个管理部门发挥自身作用,实现计划书中每项内容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同时符合市场情况。在计划书的引导下,项目导向型原材料采购订单的制定工作即可完成。

四、结束语

在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受到企业生产技术、需求以及市场外部情况影响,新型采购管理模式的确立成为了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以项目导向型管理模式为基础,开展了企业采购管理创新研究,为企业原材料采购工作的开展提供管理支持。

作者:张瑞桥 单位: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供应部

参考文献

原材料论文第5篇

供材料议论问答写作是是我们同学们倍感棘手的一种题型。要写好这种文章的关键是观点的提炼。而要得到一个正确或者说准确的观点则要通过审题这一关。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高考《考试说明》对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第一条就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对于供材料作文而言,就是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主要是贯彻下面四条原则。

一、整体认知,概括归纳,突出全面性

原材料论文第6篇

1.1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林业加工业现代化改革进程中,木材加工是林业产品生产最关键的环节,对产品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利用森林资源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原则,不能竭泽而渔,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提高木材加工效果,减少废料。但是我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都追求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木材加工业也深受影响,经济发展是以牺牲森林面积和过渡砍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森林资源短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对既有木材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不理想,产品加工过程中无法有效保障林业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我国充分认识到这种情况,颁布了相关法律强制约束木材加工业的生产加工方式,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对加工精细度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法律手段控制产品质量。木材加工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加工市场的运营模式,通过对市场运行模式的改善优化,形成良性竞争,进一步提升木材加工质量,同时还能够提高市场活跃度,实现木材加工市场的健康发展,满足林业发展建设实际要求。可通过对国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经验的借鉴,根据林区自身特色选择适用的市场形势,实现木材加工相关内容的综合管理,提高木材的利用效率和木材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同时在木材加工的市场化进程中,可以对传统的木材加工工艺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改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木材加工行业。

1.2选用木材利用率更高的加工技术

1.2.1高速切削。高速切削是当前的木材加工业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技术,通过更高转速的刀具、砂轮来进一步改善其木材加工效果,提高了木材的加工效率,在更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完成木材的加工。这是同一种比较优秀木材加工技术,但是该项技术对刀具的要求更加严苛,一旦刀具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刀具安装经济不符合要求,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木材加工质量问题。所以在采取高速切削技术进行木材加工时需要严格要求刀片和导体之间的灵活性和刀具对木材的适应性,刀体的经济性也需要认真考虑。而且在高速切削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重视刀具自身的动力平衡,避免出现安全问题。在高速切削加工实际中,选择合理的加工处理方案是保证其加工质量和安全性的必要措施,不能掉以轻心。

1.2.2纳米改性加工技术。纳米改性加工技术充分利用了纳米加工技术来优化木材原料的基本性能,通过微波处理和压力浸渍等技术提高木材的渗透性,之后使用前驱溶液进入原木结构中,通过原位反应生成纳米材料,这种木材和纳米复合材料能够明显改良木材的各项性能,而且不同材料纳米体给木材性能带来的改变也是不同的。氧化钛纳米体能够明显提高材料硬度;氧化硅纳米体则能够提高木材保温性能;银和铜等金属氧化物纳米体则有着很强的光谱杀菌能力。

1.2.3超声波切割/在线检测。超声波切割技术使用工具端面超声振动,在磨料机械膨胀作用以及磨抛和产生空化作用下加工木材的一种技术,超声切割技术对木材硬度有要求,但是对加工位置形状的适应性较强,有着很高的操作精度额加工效率。在线检测技术使用的带锯上有自控和声控系统,配备激光标准系统数据库检测技术,能够完成木材的信息化、自动化加工。

1.3提高认识,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原则

木材加工的目的是利用,利用木材需要遵循合理的原则,加工过程需要遵循量木进锯、综合经营、量质利用的原则,特别在木材加工资金和加工原料成本高,来源不稳时更需要大力推广木材的综合利用。加工企业和政府部门都需要提高认识,认识到林区治危兴林战略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让加工企业能够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自觉调整木材加工和木材综合利用产业结构。企业能够根据自身资源情况,发展精致的小型木制品,摆脱历史性的加工方式,活跃林区木制产品原料加工市场。应该把新型木材的综合利用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按照市场需要,有计划、规范化的生产农业、工业、文化设施需用的木制产品原料,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作为林区的经济来源之一。

2木材加工的技术管理

原材料论文第7篇

关键词反倾销公共利益国家经济安全环境保护

在各国的反倾销案例中,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对基础原材料如金属、化工品等的反倾销。我国自1997年对进口产品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件以来至2006年2月,已经对三氯乙烯、丙烯酸酯、不锈钢冷轧薄板、冷轧板卷等共41种产品采取了反倾销措施,其中基础原材料就占了2/3多。

1成为反倾销对象的原因

1.1与基础原材料本身的特性有关

基础原材料可以分为化工制品和基础资源。基础原材料的化学结构比较简单,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特点比较显著,容易区分。发生倾销案件时,容易认定同类产品,对倾销的认定有利,而且大多基础原材料属于初级产品,处于生产链的上游,产品涉及面广、品种众多,下游产业应用范围广泛,在许多后续加工时常常能给加工产品带来较高的附加值,所以发生反倾销的几率也较高,有时甚至出现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同时都遭到反倾销调查的现象。

1.2与基础原材料适合规模化生产的特性有关

基础原材料大都是适合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在规模化生产的行业,为了降低平均生产成本,企业必须维持甚至扩大生产规模。但为了避免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发生,同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转移部分生产能力,拓展国际市场。当市场竞争激烈,而国外市场需求无法确保时,出口企业就会倾向于选择倾销这种竞争手段,则相应进口国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几率就较高。

1.3与关税结构有关

根据关税结构有效保护理论,关税结构一般都体现为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的由低到高的梯形关税税率结构,其关税税率是随加工程度不断提高而提高的,体现了对产业的有效保护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基础原材料产业一般不会通过提高关税来抵制进口和进行保护国内产业,否则将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各国普遍对基础原材料实行较低的进口关税税率,甚至实行零关税,于是反倾销便成为保护国内基础原材料产业的有力工具。

2利益分析

对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究竟是利是弊?如果仅是从倾销对国内竞争性产业造成损害角度考虑,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从公共利益、国家经济安全、对外贸易关系、环境保护等多个因素。

2.1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

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在依照反倾销法决定是否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国家需要平衡利益主体,其中包括受倾销损害的国内产业、以倾销产品为原料的下游产业以及最终的消费者。

2.1.1国内产业的利益分析

对基础原材料进行反倾销,与对其他产品的反倾销一样,无疑给国内受损竞争产业提供了贸易保护。在采取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后,进口产品价格止跌反弹,进而限制了该产品来自诉讼国对象的进口量,有利于涉案产品在数量和价值方面呈稳步增长趋势的情况下,使国内同类产品价格摆脱低迷状态。这有利于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有利于国内竞争性产品市场恢复有序竞争的状态。

同时对于国内同类产业的发展而言,通过反倾销调查,如果采取措施,一般都会对国外进口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且经过复审后还可继续征税,这样对于国内的同类产业而言,就为其赢得了宝贵的调整时机,国内产业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得以利用当今世界前沿技术改进设备,提高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但是如果受损竞争企业把反倾销仅当作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思进取,或者无法从技术上加以突破,来提高自身的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另外,国内竞争性企业反倾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最终取得胜利后,最终得益的却不一定是其本身。首先,反倾销会导致贸易转移效应的产生。由于反倾销税只适用于指定来源的产品,在限制特定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同时,会引发其他国家和地区低价产品进口的增加。反倾销保护引发的贸易转移效应,使得进口来源由被指控存在倾销的出口企业,转向未遭受指控的其他出口企业;或者从裁定倾销幅度较高的出口企业,转向倾销幅度相对较低的其他出口企业。这样就导致反倾销保护的实施效果不一定能够达到进口国的预期目标,真正受益的可能不是进口国的进口竞争产业,而是那些未遭到反倾销调查的其他国家的出口企业。其次,对部分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削弱了相关国家产品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一些外国公司并不是坐以待毙,为了维持乃至扩大在进口国市场的份额,外国公司可能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入进口国市场,或者进一步扩大在进口国的投资规模,由此引发反倾销保护的投资跨越效应,削弱了反倾销对受损企业的保护作用。

2.1.2下游产业角度的利益分析

基础原材料的产业特点是产业链条长,下游产品多。当上游产业获得了反倾销保护后,上游产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将上游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下游产业的竞争力。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下游产业也会进行反倾销申诉,当这种申诉被授予时,最初由上游产业提起的反倾销就产生了继发性保护效应。反倾销行动的继发性保护效应,使得反倾销措施在上下游产业间发生了传递,从而加大了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成本,增加了进口国的消费者福利损失。

同时,在对基础原材料产品进行反倾销后,短期内抑制了进口产品数量,如果国内同类竞争原材料产品生产厂家很少,国内的产品可能由原先的供大于求变成奇货可居,有可能价格发生惊人上涨,发生价格垄断,由此造成下游企业成本成倍增加,甚至难以为继,最终遭受到灭顶之灾。

由于上下游企业实际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旦下游企业失去竞争力,则下游国外产品会趁机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使下游企业更加难以为继,甚至停产、倒闭。国内上游企业产品进而会失去下游的产品生产商,可能会由紧缺资源到过剩资源,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甚至也会面临停产、倒闭的地步,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最终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受损,由此引发的后果使反倾销措施的作用适得其反。

2.1.3消费者角度利益的分析

基础原材料不是供消费者直接消费的产品,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到消费品,但上游产业由于反倾销价格上涨,进而会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影响到下游产业的成本,最终会间接提高消费品的价格,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

总之,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对于竞争企业而言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否能真正得益与该企业是否能通过反倾销保护真正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有关。而对于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而言,他们无疑是反倾销的受害者。

2.2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分析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会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各地区对基础原材料进行全球性的采购。由于基础原材料大多属于掌握国家命脉的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低价倾销的基础原材料是否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有观点认为,如果基础原材料产业供应链掌握在进口方手中,由于基础原材料产业链长,涉及产品多,如果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会给进口国带来诸如将不得不支付大量外汇以保证供应,下游产业则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问题,会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事实上,对于国内资源相对丰裕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要的。国家可以通过适当的反倾销措施,建立自己的产业。产业可以通过这种保护提高本身的竞争力以及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不仅保障该产业的安全,同时带动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但对于国内资源相对稀缺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对该类产业作出保护后,由于本身受资源限制,产业无法在有利的条件下得到很好的发展,导致国内经济从一开始就处于资源供应不足的“不安全”状态,下游企业由于产业资源供应不足,发展受到抑制,产业竞争力下降甚至丧失,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导致的结果不仅没有起到保护作用,相反使国家经济安全置于更不稳定的状态。

2.3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

一部分基础性原材料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对于这一类产品,如果限制进口,加强出口,恐怕是贪小利而失大利,是以子孙后代的长远福利为代价的。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资源性基础原材料限制出口、加强进口,充分运用国外基础性原材料资源。我国发改委能源所战略室主任高世宪表示,高耗能、高投入换取了经济的增长,却引发了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高能耗行业的低水平扩张,几度致使中国的能源供应出现紧张,高耗能带来的高污染又要企业投入巨额进行补救。

2.4从对外贸易角度考虑

很多国家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损害,而是要报复其他国家对本国出口产品实施的反倾销限制,以“以牙还牙”的方式来遏制其他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保护本国的出口利益。这不利于国家及地域间的对外贸易关系。例如,1993年1月27日,美国商业部宣布向来自19个国家的钢材进口征收0.03%~10%(平均2.7%)的临时反倾销税,导致了世界范围的“钢铁战”,其中加拿大对来自美国和其他五个国家的热轧钢征收4.5%~124.2%的尝试性反倾销税,而加拿大是美国的最大钢铁客户,此举严重阻碍了美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3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国家在准备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基础原材料产业形势和特点,综合考虑其对于下游用户及其进口产品的消费者利益、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对外贸易关系的影响,权衡利弊,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化工业这一类国内资源较为丰富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如果通过采取反倾销措施,企业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得到迅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则国家机关可以通过权衡上下游企业利益,适当采用反倾销措施加以保护,鼓励、支持这一类产业的健康发展。如果该类企业尽管实施反倾销措施后仍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则该种反倾销保护则应该停止;由于我国是属于资源稀缺却又是资源消耗大户,对于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性基础原材料,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应该鼓励低价进口,充分利用国外进口资源,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对于高能耗、高污染基础原材料,如造纸业,可以充分依靠国外产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对国内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要兼顾进口国与出口国的经贸关系,维护特定贸易关系而不采取反倾销措施有时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潘悦,高文书.迎战“反倾销”——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王明明,马胜华,马荣花.反倾销中公共利益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13)

3李君.中国反倾销效果实证分析——以丙烯酸酯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l0)

4宋长青.必须强化国家经济安全监测预警体系[J].经济要参,2003(2)

5庄芮.我国重要原材料进口现状及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5(5)

6朱庆华,唐宇.中国反倾销措施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