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3-14 15:19:09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第1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0-0042-03

一、问题的提出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需要与之配套的总结性评价体系

2007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同年秋季,省教研室根据《纲要》要求编写的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在全省使用,这标志着新一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不少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教法、学法方面进行了深入而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从全局来看,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发展仍然是外力推动。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访谈发现,由于总结性评价效力的缺失,导致课堂教学失去有效监管,教师的教学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这严重影响了课程发展。目前,建构一套比较完善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显得既重要又迫切。

2.多年中考评价实践,为构建完善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淮安市是江苏省唯一将信息技术学科列入中考的地区,六年的信息技术中考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程管理、信息技术硬件配备、信息技术教师成长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构建完善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但其目前所采取的机考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却无法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信息意识、问题解决水平和信息表达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不足。

通过总结淮安市信息技术课列入中考后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立足本地课程发展现状,合理借鉴省内外成功做法,逐步完善全市总结性评价方案是可行的,也是可以进行实践检验的。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某项活动告一段落时,为了解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明“总结性评价要强调对教学和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防止仅仅把评价当成对学生甄别或选拔的手段。”

在本研究中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某段教学过程结束时,为检查教学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包含检查、总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教学效果做出比较全面的评定,旨在发现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指导教学。[1]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即用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评价,着眼于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信息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具体的实践形式表现为中考、期末检测等。

三、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系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并加以验证;促进并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现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采取机考模式,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操作题两项。单选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虽然命题人员努力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尽可能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但始终不能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资源的整合与表达能力、创作灵感和创新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其智能化和人性化严重不足的弊端日渐显现。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师评活动。[2]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加工模块涉及到设计应用文档、制作动画、设计多媒体作品、创建个人网站等电子作品创作,这既是技能积累的过程,又是运用技术进行创作的过程,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若能引入作品评价,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关注学生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智慧和灵感的迸发,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将成为目前评价方案的有效补充。

因此,本研究对现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方案提出了改进意见,经过反复研讨和总结,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即初一、初二期末测试进行作品设计,初三中考进行上机操作。

2.制定作品评价标准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信息加工和处理等模块的过程,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作品的创作过程,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模块总结性评价,其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电子作品的规划设计意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构图、色彩、声音、动画等元素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及通过作品张扬个性的创新能力。要科学地评价这些作品,就必须研制合理的评价标准。

经反复研讨和实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评价作品:即规划意识、技术实现、审美表达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创作作品的意识,综合运用技术进行信息表达的能力。

由于每种作品的行文规范不同、技术含量不同,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需制定不同的评价细则,通过量规评价工具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设计作品评价平台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教师早有进行作品评价的自主意识,然而由于作品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或学生,所以常常会出现主观性和浅层性等问题,要使评价手段成为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工具, 就必须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因此,本课题组结合学科特点和技术优势,认为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网络这一更加隐形的、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进行表达和人际交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更新等特点,构建网络作品评价平台,是开展作品评价的基本条件。

该作品评价平台须具备以下功能:(1)具有收集作品并记录学习历程的功能;(2)具有多元评价功能;(3)具有教学管理功能;(4)具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双重功能。

4.有效实施作品评价

当相关单元作品创作完成后,开设作品评价课,使用作品评价平台进行作品评价。

评价流程如下:

(1)熟悉平台,上传作品

使用作品评价平台开展作品评价,需要先注册用户,然后按学校、班级、姓名登录,再将电子作品上传到服务器中。界面设计采用网页模式,简洁而友好,操作非常方便。长期使用后,更能感受到使用评价平台进行评价的优势。

(2)听取意见,修订标准

评价标准由明确定义和描述的指标构成,每一项指标分为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并清晰地描述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达到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利用平台公开评价标准,一方面让学生尽早理解评价指标和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合理吸纳他们的建议,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有效。

(3)当堂示范,指导评价

由于评价经验和能力不足,学生面对作品时,对评价标准仍然难以把握,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具体指出他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大部分同学只能以“棒极了”、“太菜了”等简单词语加以概括。因此,教师要结合作品进行有效的示范指导,使学生尽量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

(4)主体多元,实施评价

在本环节中,教师针对作品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评价。作品中“典型”问题的发现,主要通过教师的观察或者学生推荐。每一位学生可查阅本人作品,实施自评;查阅同学作品,实施互评。通过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明确个体在集体中的定位,了解自身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5)评后反思,完善作品

课堂上作品评价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阶段性学习的结束,所有学生必须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身不足,保留作品的特色,进一步完善作品。[3]

五、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多元评价的理念很新,但深入实施阻力较大。目前,实验校大多是一些示范校,在实验过程中曾试图将实验校扩大到乡镇学校,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研究能力有限,参与热情不高。

2.教师和学生作品评价的能力还需要提升。尽管课题组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但由于评价能力对师生而言都是高层次的能力,因而在一些实验校还存在师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不到位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第2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考结构 构建

信息技术进入高考没有必要,不就是一些傻瓜的操作吗?如果你细细读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信你就不会草率地说出这样的话。有人说,信息技术笔试进入高考荒唐之极,实践科目哪能一纸了事?如果你细细读过李艺教授主持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相信就不会草率地说出这样的话。

一、信息技术高考具备的条件

信息技术进入高考具备了哪些条件呢?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不是为了给学生增负,不是为了给某些人谋取私利,而是为了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李艺教授主持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为我们出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在新课改的方案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应该已经确立,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如果信息技术能成为高考科目,无疑会为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强劲动力,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而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研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高考允许具有语言属性的语文和外语存在,允许具有实验属性的物理、化学、生物存在,也理所应当允许具有实践属性的信息技术存在。最后,海南、山东等省已经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科目,大部分省也将信息技术纳入会考要求。比如,江苏省在2008年高考宣讲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会考不通过者不能参加2008年高考。这说明上级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的重要性,也为信息技术进入高考做了重要的铺垫。

二、构建合理可行的信息技术高考结构

在已经出台的信息技术高考方案中,信息技术在高考总分中所的比例却不尽如人意,有些只在总分750中占5分,而考试形式仅仅是单一的笔试形式。当信息技术有一天真的进入高考,那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将是如何考和分值为多少合适?下面我就如何构建合理可行的信息技术高考结构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考试形式为笔试和机考的有机结合。

《课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部分第3点专门对“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进行了叙述,其别指出:在组织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具体考试内容选择合适的题型和考试方式,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测验等多种评价方法。尽管李艺教授指出:“只要我们能够使用高质量的试题进行纸笔考试,其效果将比机考更好。”但没有机考的信息技术高考显然是不妥的。其中,李艺教授所说的“效果”不好主要是指机考试题的质量、机考考试系统、机考时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等等。既然笔试能够命出高质量的试题,那么机考也完全可以,试题设计也能够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面向三大目标三大基本的原则。目前,信息技术会考(机考)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开展多年,机房设备日益完善,机考经验不断积累,机考系统日益成熟,如“河北省高中会考信息技术考试系统”,采用基于规则数据库的智能评分算法,完全基于静态结果评分,不拘于固定的操作步骤。由此看来,只要各级部门和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机考效果不好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大大缓解或彻底解决。再说,像同类的介于认知类和体验类课程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实验操作部分不易定量考查,而信息技术的机考完全可以做到,从这方面来说信息技术机考要必须进行。

再有一点,就是很多人反对机考的理由:机考时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微机供全体考生同时作答,这样难免降低了考试的信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已进行多年,虽然也是采用分批次考试的方法,但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质疑,并已深入人心。可能这是因为高考是一种高利害的总结性考试,万人瞩目。我们不妨对机考分数进行恰当的处理,以达到大家认可的程度。比如,机考成绩结果按等级处理,细分为A+、A、B+、B、C+、C、D七个等级,A+级为最高等级,D级为不及格。信息技术高考成绩以笔试成绩为基准,若机试等级为D,不管笔试成绩多高,均视为不及格;若机试等级为A+,则在笔试成绩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分值,如10分,其他机试等级只作参考,不计入总分。

2.信息技术既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又作为理工科考生高考选考科目。

2005年初的《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第五稿)提出:建立全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考试制度,其中物理、技术分科合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物理80分、技术80分,共160分;建立全省普通高中课程选择考试制度,实行选择考试,有三种类别供学生选择,语、数、外3科必考外,文科选考政治、历史、地理,理科选考物理、化学、生物,工科选考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其中,信息技术既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又作为理工科类考生高考选考科目,这无疑是该方案的一个亮点。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难度系数较低,并以较小权重计入高考总分,这体现了课程本身的基础性和对每一位考生的必要性。作为理工科类考生的高考考试科目,难度系数较高,并以较大权重计入高考总分,这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不同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切实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符合高考改革的选择性基本原则。虽然这一方案最终没有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但它为信息技术进入高考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高考是一种高利害的总结性考试。在现阶段,高考被赋予了太多的历史责任,不仅决定着考生的命运,而且决定着教师、学校的“命运”,甚至决定着当地政府的“命运”,因为它已成为当地政府追求政绩的一项硬指标。放眼看,在高考战场上流淌着多少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的心血。一切以考试成绩论成败,不管“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依然是扎扎实实的“填鸭式”教学,依然是在搞大规模的“题海战术”,依然是在长时间重复的打拼。因此,信息技术期待进入高考,也期待信息技术的介入,构建一个合理可行多方面认可的高考结构。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课程本身还未成熟,课程专家队伍还待壮大,命题方法还待提高,人们固有的高考观念还需慢慢适应……这都是原因,所以我们还要期待。不过在期待的同时,我们也要为信息技术课程大厦的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2003.3.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思想品德;信息技术;误区;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用,不但推动了课堂改革,而且提高了课堂质量。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性,如果老师在教学中的应用恰当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就会本末倒置,适得其反。所以,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当注意避开误区,在正确应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方法。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的误区

虽然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课程的结合的方法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却容易出现很多失误。信息技术的多样化与思想品德的总结性语言多的特性使得老师在应用时容易出现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学生难以理解,教材内容被忽略等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老师就能轻松避开这些误区。

1.本末倒置,信息技术为主

理论上,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思想品德课是主体,而信息技术只是辅助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老师使用信息技术过于生硬,把思想品德课上成信息技术课。举例来说,老师在教《遵守交通规则》这课时,了解了课本内容后就让学生上网找交通标志,完全忽略了小学学生能力不足的客观问题,使得第二天的课堂变成老师教学生查找图片的信息技术课。引入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堂,达到教学目标,所以老师在应用时应注意从课堂需求出发,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课堂的重点还是思想品德的教学。

2.信息放映,缺少老师教学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许多老师还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直接使用多媒体放映知识,节省了老师的教学时间。这种做法实际上效果甚微,不仅使学生难以把信息转化为知识,还有可能完全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虽然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难以替代,老师通过教学与交流熟悉学生的要求和掌握程度,能及时调整进度,适当延伸知识,这些是不能被信息的叠加放映替代的。老师应适当引述信息,再通过教学经验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知识点,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吸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忽视教材,过分依赖网络资源

另一种误区是老师对网络上的信息过分依赖,反而忽略了课本知识,偏离了以课本为主的教学要求。老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应该有筛选信息和整合总结的能力,掌握好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并有所延伸的程度,不要做无谓的叠加,而是要有效的深入。这种恰当的应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扩展,想象力得到提升,在成长过程中也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追求个性发展的可能。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的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形声化和表现多样化的特点使得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用中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老师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这种应用方法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一种促进课堂教学的工具,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课程教学不同环节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阐述应用策略。

1.课堂导入,刺激求知欲

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设计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如果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导入中,既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对扩展思维和新课的进行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科技的意义》这课中,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游戏,让每个学生扮演每个时期的人,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生活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科技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种简单的活动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提高积极性

情境教学的方法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了教学中,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通过对情境的创建,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更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例如,在讲解关于祖国发展的一课时,通过播放由“开国大典”,“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事件组成的视频短片,学生的爱国情感被极大地调动出来,接下来在讲解重要事件时学生自然能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思想教育。

3.多样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文字,动画,视频,图片等是进行教学最好的帮手。通过真实的例子,学生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内心情感被牵动,在情感开发期的小学生更容易被打动,使得教学计划能被有效实施。在《濒临灭绝的动物》一课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濒危动物影像或者图片的放映,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对本课学习更感兴趣,为了获得这些知识就会集中注意力听讲,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信息技术的特点给了课堂教学很大的帮助,使老师不再只是用板书生硬地灌输,而是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4.阶段小结,总结学习经验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单元涉及不同的方面,这就使得阶段性的小结变得十分重要。在每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老师可以提问学生,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总结归纳能力,老师也能趁机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放映总结的动画,使学生在了解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老师也可以对学生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和信息的延伸,有效的完成对每单元的总结。阶段小结是每阶段学习的归宿,老师采用信息技术辅助的方式既能将平时的学习串联起来,又能让学生在总结中训练综合能力和扩展知识面。

三、总结

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应用方式要适当,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老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避开应用中的误区,又要在不同环节恰当地结合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利用好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改善学习理念和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洪芬.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常见误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8):63-64.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第4篇

一、主要概念阐述

1.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事情结束后进行的一种结果性评价,也就是一种终结评价,从而对事情取得成效的一种判断。这种评价是为了激励和促进达到更好的成果,绝不是为了筛选和淘汰而进行的一种手段。本研究中是针对教学过程结束而进行的一种总结性评价,为了考察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所进行的一种总结性评价,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客观评定,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改善纠正出现的诸多问题,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

2.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为了考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完成的情况而采用的一种形式就是信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的考查而来判定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考查包括很多方面,基础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操作,应用信息技术时的态度和在与同学合作时进行沟通学习的能力状况的评价,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的评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起步较晚,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单一、匮乏,现在我国对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主要是以课程测验、期末考试、中考三种形式。

二、建立总结性评价体系的目的

总结性评价是对事情结束后的产生的结果的验证,为了验证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掌握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总结性评价体系是验证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总结性评价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让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更平稳长远的发展,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完善,与社会承接得更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之中。

三、总结性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与创新

1.制定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必要性。我国虽然开设了针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也相应地制定了总结性评价标准,但是实用性不强,存在片面性、主观性、单一性等诸多问题,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总结性评价体系。传统的中学生信息技术课总结评价体系主要以上机操作模式为主,考试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和基础操作,单项选择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操作是对信息技术技能实际操作情况的考查。但是这种考查模式带来的结果太单一,缺乏实践性,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价值观,也不能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灵活性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能体现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独特见解和理解,更加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性,从而可能导致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的丧失。这种明显或是潜在的不足之处或是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突出,为了弥补这种传统总结评价体系的缺陷,就要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改革创新,完善总结性评价体系,并且让形式更加丰富,提高师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多元性评价体系就是一种综合体,强调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多元化包括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以及评价主体都实现多元性,对于内容上主要是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往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师只要当堂向学生传递教学方案里的内容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不能看到学生掌握程度,多元化就是让理论转为实践操作,制定合适的作品目标,有学生操作完成,不仅可以加深学习印象,还可以发现问题,通过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沟通组织能力。以往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做单一裁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意识,但是通过对作品的认知判断可以让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可以自评,同学之间互评,教师根据同学观点进行补充指导。评价形式则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状况,进行不同形式选择。可以上机操作,可以制作电子产品进行分别评价。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第5篇

一、主要概念阐述

1.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事情结束后进行的一种结果性评价,也就是一种终结评价,从而对事情取得成效的一种判断。这种评价是为了激励和促进达到更好的成果,绝不是为了筛选和淘汰而进行的一种手段。本研究中是针对教学过程结束而进行的一种总结性评价,为了考察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所进行的一种总结性评价,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客观评定,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改善纠正出现的诸多问题,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

2.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为了考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完成的情况而采用的一种形式就是信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的考查而来判定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考查包括很多方面,基础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操作,应用信息技术时的态度和在与同学合作时进行沟通学习的能力状况的评价,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的评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起步较晚,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单一、匮乏,现在我国对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主要是以课程测验、期末考试、中考三种形式。

二、建立总结性评价体系的目的

总结性评价是对事情结束后的产生的结果的验证,为了验证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掌握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总结性评价体系是验证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总结性评价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让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更平稳长远的发展,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完善,与社会承接得更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之中。

三、总结性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与创新

1.制定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必要性。我国虽然开设了针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也相应地制定了总结性评价标准,但是实用性不强,存在片面性、主观性、单一性等诸多问题,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总结性评价体系。传统的中学生信息技术课总结评价体系主要以上机操作模式为主,考试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和基础操作,单项选择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操作是对信息技术技能实际操作情况的考查。但是这种考查模式带来的结果太单一,缺乏实践性,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价值观,也不能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灵活性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能体现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独特见解和理解,更加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性,从而可能导致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的丧失。这种明显或是潜在的不足之处或是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突出,为了弥补这种传统总结评价体系的缺陷,就要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改革创新,完善总结性评价体系,并且让形式更加丰富,提高师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多元性评价体系就是一种综合体,强调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多元化包括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以及评价主体都实现多元性,对于内容上主要是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往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师只要当堂向学生传递教学方案里的内容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不能看到学生掌握程度,多元化就是让理论转为实践操作,制定合适的作品目标,有学生操作完成,不仅可以加深学习印象,还可以发现问题,通过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沟通组织能力。以往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做单一裁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意识,但是通过对作品的认知判断可以让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可以自评,同学之间互评,教师根据同学观点进行补充指导。评价形式则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状况,进行不同形式选择。可以上机操作,可以制作电子产品进行分别评价。

四、结语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第6篇

信息技术评价的依据: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

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等文件规范着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评价设计的重要依据。随着规范性文件的演变,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总体思路也相应发生着转变。

2000年颁布执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将课程的主要任务定位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在体现教学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使用上,只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用“掌握”,其余动词均为目标要求较低的“培养”和“了解”。即从目标层面分析,课程内容与难度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基于指导纲要的思想以及此前计算机课程评价中只涉及计算机且偏重知识技能的惯性,信息技术课程此后的评价中仍然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评价为主。

2003年,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被颁布执行。新课标中,定位本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往教学以及评价中相对受到忽视的维度。随着新课标的执行,评价已开始尝试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处于尝试初期尚为粗浅,但对教学积极的方向性引导作用却是不可否认的。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全国性课程标准虽至今尚未出台,但江苏、上海等部分省或直辖市已出台区域性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并纷纷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主要目标,体现出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向的一致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纳入义务教育的信息技术评价范围。

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应由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共同完成,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一直以来对诊断性评价却少有研究。虽然信息技术课程中基于诊断性评价的分层教学长期受到关注,但遗憾的是就诊断性评价本身而言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分层教学往往基于教师个体的观察或经验性的测试。这不能不说是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中的一大遗憾。

相对而言,形成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受到较多重视。甚至在CAI软件较为盛行的几年中,形成性评价成为了CAI软件课堂教学中默认环节之一。即时的评价、即时的反馈,使信息技术教学效果通过数据得以精确评判。但由于这种单纯依靠技术手段实现的评价较为机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展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此在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出现后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此后的信息技术形成性评价,更多从多元评价理论中吸取养分。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其多元化体现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多个维度,并体现出对开放性与个性化的尊重。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多元评价研究虽多,但具体实验多基于较小的实验单位与较短的时间跨度,规模性与连贯性的欠缺使其对教学的反馈与调整作用无法得以充分体现。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因其利害性而在各种评价中备受关注。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伊始的打字速度测试到列入高中学分体系再到进入高考方案、高校自主招生试卷,不仅显示学科本位的信息技术课程地位提高,更体现出对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多偏重于认知类的结构性挑战。

信息技术课程初设之时,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零起点状态,再加之对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两者概念的混淆不清,因此总结性评价中以消除学生计算机零起点状态的打字速度测试、WPS办公软件的应用技能为主。此时义务教育阶段尚未将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因此在省、市等大区域进行统一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的方式较少,多为校级考试及教师自行组织考试。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因已成为必修课,因此总结性评价的区域统一性更强,相关研究与改革更受关注。2002年左右,机考形式出现在北京海淀区、江苏省等地区的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中,笔试+机考的形式成为此后多年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的常用方式。笔试主要用于检验知识性目标的达成情况,机考则用于对过程与方法等操作技能的评价。

这种笔试+机考的评价方式,相对于此前单纯以笔试考查知识与技能的方式而言,更符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色。遗憾的是由于机考形式对考试系统的依赖性以及考试系统本身的不完善,导致评价中出现了一些与课程目标相违背的情况。模拟操作环境与真实操作环境的差异性、操作题答题途径设计的缺陷导致学生不得不在迁就考试系统的前提之下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及偏好,从而约束了个性化。

题库也成为影响机考科学性的一大因素。大规模的机考必然需要大量的试题以及合理的组卷策略作为支撑。由于对硬件设备的依赖导致无法实现大规模学生同时机考,由此带来了对机考不同场次学生之间的不公平。而用以保证题库良性循环的试题扩充及更新率的不足也成为机考形式的一大制约因素。

在经历了从笔试到机考的转变之后,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又出现了回归笔试的趋势。尤其当信息技术先后纳入海南、山东等省高考方案时,大多以笔试的形式出现。笔试的回归,一方面是出于高考对公平公正、稳妥有序等要求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与近年来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研究的进展有关。

相关研究证明,在笔试环境中,通过对试卷结构与试题的精心设计,在过程化、人性化、面向三维目标的原则指导之下,通过客观题、半客观题、微型主观题、主观题等试题类型,可以取代机考,实现对三维目标的全面覆盖。在海南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科基础会考试卷设计中,就率先通过客观题、半客观题和微型主观题三种题型体现出以上三大原则。虽然试卷中仍然存在过程化不够、阅读量偏大等问题,但是其成功尝试验证了信息技术评价中笔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笔试形式虽已回归,但无论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到试卷及试题的设计都与十年前的笔试有天壤之别,确切地说,并非形式的恢复,而是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中,笔试与机考两种方式依然共同存在并不断完善。随着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机考中的技术困扰有所好转,但短时间内完全摆脱技术障碍的可能性较小。题库的建设及组卷策略在机考中正越来越受重视,即就总结性评价而言,试题试卷本身科学性的关注度正越来越高,这是笔试及机考中所体现出的共性,显示出总结性评价良性发展的趋势。

但无论是笔试还是机试,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实施中都存在一大缺陷,即反馈机制的缺失。除了海南、浙江等少部分高中会考提供较为详细的试卷分析以外,大多数地区及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结性评价都缺少必要的统计分析。即使在数据统计分析极为便利的机考形式中,往往也只反馈个人分数等级等信息,统计分析缺失严重,更不用说如同香港资讯科技课程考试般详尽的考试报告,评价对教学的反馈与调整功能被忽视,试卷试题本身的分析与评价的改进无据可依。

通过对十年的回顾,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正顺应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遵循着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最初的稚嫩状态一步步向前探索、推进。虽然其中有弯路、有反复、有争议、有不足,但总体趋势是越来越科学、规范,并带动信息技术课程向着科学、规范的方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 肖焕之.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再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4).

[3] 樊家伟.即时评价为信息技术课堂锦上添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5).

[4] 丁婧,李艺.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试题设计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4).

[5] 段青.回归应用考查能力―海南省2007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科基础会考试卷分析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0).

[6] 段青.回归应用考查能力―海南省2007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科基础会考试卷分析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第7篇

【关键词】GIS;总图信息化;厂区三维;厂区应急决策;厂区巡检

0 引言

随着基础建设的扩大和企业的迅猛发展,石化企业范围内的基础设施日趋丰富而复杂,厂房、设备、管道等星罗密布,现有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料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由于采用的作业标准不一致、数据格式不统一,因而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原有的总图管理系统大都是基于分幅地形图进行管理,且地形图与地下管线不能完美融合,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步伐和水平[1]。针对这种现状,依照企业厂区科学准确的地上、地下设施信息资料,充分利用GIS技术建立统一标准的总图空间信息数据库,消除数据格式差异,建议信息共享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总图信息管理系统,并进一步建立各种专题应用子系统,可为规划、建设、施工设计提供依据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数字厂区”奠定基础。

1 GIS技术发展趋势

近年来,GIS技术在国内发展迅速,并且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结构化GIS、组件化GIS、云GIS等已经在基础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建库与管理、基础空间信息数据框架建设、基础空间数据的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与GIS技术相关的虚拟现实技术、分布式技术、万维网、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壮大,GIS的应用范围将随着上述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最终走入千家万户[2]。具体来说,今后GIS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3S”技术的结合

GIS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与GPS和RS的集成,从而构成实时的、动态的GIS。GPS为GIS的快速定位和更新提供手段,遥感技术的多谱段、多时相、多传感器和多分辨率的特点,为GIS不断注入“燃料”,反过来可利用GIS支持从遥感影像中自动提取所需信息[3]。

(2)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随着GIS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学的深入研究,传统的二维GIS在很多领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表达的需要,三维GIS正在成为当今研究、发展的一个热点。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将虚拟环境带入GIS使GIS更加完美。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能为数字厂区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规划设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

(3)GIS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

GIS与决策支持系统相集成,最终形成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借助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在决策支持系统中嵌入空间分析模块,从而辅助决策者求解复杂的空间问题,是GIS应用向较高层次的发展。

(4)移动通信技术与GIS的结合发展

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加之WAP方面技术的应用,让GIS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与Internet技术相结合变为现实。通过GIS完成空间数据管理和分享,GPS进行定位和跟踪,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完成图形、文字、声音等数据的传输,集GIS、GPS、移动通信三大技术于一体,逐步形成了移动GIS。GIS与移动通信的结合,让GIS借助于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程度更加地深入。

(5)万维网与GIS的结合

目前,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应用已经深人到各行各业,作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GIS也不例外,它们的结合产生了web GIS[4]。WebGIS是Internet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的产物。GIS通过Web功能的扩展,真正成为一种大众使用的工具。通过互联网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和应用,以实现空间数据的共享和互操作,如GIS信息的在线查询和业务处理等。

2 GIS技术在总图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GIS技术作为现代技术与传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已经在管理、决策、指挥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并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GIS技术在总图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为“数字化企业”和“数字厂区”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规划设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

2.1 总图信息化管理建设流程

总图信息的获取过程可采用3S技术集成来完成。采用航空遥感技术进行地面信息获取,GPS定位技术进行控制点测定,GIS技术进行总图系统构建。

图1 总图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建设流程

获取总图数据之后,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及GIS技术实现总图数据的共享,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和实现相应的专题子系统。

2.2 GIS在总图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2.2.1 厂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三维GIS与厂区总图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实现完成的厂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可为数字厂区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规划设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该系统除提供搜索、漫游飞行、成果输出等基本功能外,还可提供距离量测、面积量测、填挖方分析、通视分析、剖面分析、二三维互动等三维分析功能。

2.2.2 厂区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厂区应急决策系统能够实时了解重大危险源的工作状态,随时掌握重大危险源的有关安全技术工作参数,便于安全主管部门对重大危险源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面对突发的安全事故,充分利用各方救援资源,做到事故响应迅速、事故诊断准确、救援指挥畅通,应急预案可行、事故处理高效,从而建立起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响应平台。

2.2.3 厂区巡检系统

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数字技术,建立一个厂区管理的监督指挥平台、实现科学快速、有效的厂区管理。创建企业管理监督和指挥为中心的管理新体制,将监督职能与指挥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监督与制约互动。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GIS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在总图信息化管理中应用的分析,可以看出,GIS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GIS技术在总图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将为石化企业产生很好的管理效率,有效提高企业总图管理、地籍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的现代化水平,对促进石化企业的可持续方针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目前,采用上述建设流程建立的总图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的各分厂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实现了厂区内地面设施和地下管线数据的集中管理、统一调配、资源共享,为厂区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及运营管理提供了完整的基础地理数据。

【参考文献】

[1]成毕勤,宋庆华,李琦.石化企业厂区总图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67.

[2]张会玲.GIS技术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J].信息系统工程,2012(4):2.

[3]焦德杰.GIS技术在古镇保护管理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