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幼儿园认识实习(合集7篇)

时间:2023-03-14 15:16:01
幼儿园认识实习

幼儿园认识实习第1篇

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危害 措施

以儿童为中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是儿童教育的灵魂。但是,在现实的儿童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现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是幼儿园教育的一大顽疾。这种背离规律的教育会妨碍儿童的正常发展,酿成恶果。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1.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

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不得没礼貌;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玩小动作等,不一而足。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

2.在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

不少幼儿园违背素质教育原则,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听课,像小学生那样学知识,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有幼儿园的责任,有家长的责任,有社会的责任,还有教育部门的责任。

1.幼儿园办园宗旨不端正

为了多收幼儿、多赚钱,民办幼儿园和许多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一味迎合家长望子成龙和社会拔苗助长的心理,不顾幼儿的年龄实际、身心实际、接受能力实际而开设一些不该开设的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以提高本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偏低

一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儿教育缺乏理性思考,对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的认识若明若暗,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传授得越多越好。殊不知,他们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幼儿学习知识,反而为幼儿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

3.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指导、监督力度不足

面对日益蔓延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政府教育部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4.幼儿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发生偏差

许多幼儿家长把上幼儿园混同于“上小学”,他们认为,上学自然要学知识,哪所幼儿园所学知识多,就把小孩送到哪所幼儿园去。迫使大部分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走上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道路。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完全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这种急功近利的小学化教育,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1.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都想动,都想玩。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得到乐趣,在游戏玩耍中得到知识,认识外部世界,在游戏玩耍中进入人生。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说得严重点,这种教育模式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将会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严重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2.错过幼儿教育“关键期”

从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以及管理20多年的幼教专家朱继红认为,幼儿园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玩”应该是他们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在玩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以后才不会惧怕上学。家长们挖空心思地选择幼儿园,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多学一点知识,殊不知单调的学习往往会舍本逐末适得其反,让孩子错过了一些受教育的“关键期”,如3岁前是训练幼儿口语的关键期,结果被英语、算术过多地挤占了,这会阻碍孩子语言表达的全面发展。

3.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知识,学习本应由小学生掌握的知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将会适得其反。首先,幼儿园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败坏了幼儿学习的胃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生;其次,由于幼儿园抢学了小学低年级的部分知识,幼儿到了小学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容易因为“我已懂”“不新鲜”而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反而会使部分幼儿养成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等不良学习态度;第三,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的种种不同,造成教学不到位,使一些孩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写字姿势不正确、拼音教学不规范等等,而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反而误人子弟,这可是要影响孩子的一生的。

这些幼儿园里“小学化”教育遗留下的后果,给小学老师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严重扰乱了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们。

四、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

1.加强对幼儿教育宗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幼儿教育事关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业,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发动报社、电视台、电台等宣传媒体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纠正“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完善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懂得成功的幼儿园并不在于向幼儿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自立能力、良好习惯和奋发向上精神,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只有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正确调整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才能有效得到纠正。

2.在幼儿教师中开展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教育思想不端正。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端正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对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在全体幼儿教育工作者中深入开展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将全体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彻底扭转过来,使之适应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需要。

幼儿园认识实习第2篇

【摘 要】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培养幼师的五年制大专院校,深入学习《专业标准》,认真领悟《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力图做到坚定专业理念、夯实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关键词 专业标准;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134-01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纷纷出台。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正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前教育发展不仅需要建设一批坚实安全的幼儿园,更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五年制高师院校,我们肩负着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的重任,自《专业标准》出台以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下文简称“我校”)领导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认真研讨,深入学习《专业标准》,力图为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坚定专业理念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认识。”幼儿园教师所持有的专业理念直接决定其组织保教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其保教活动的效果以及其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我校为了坚定学前专业学生的专业理念,做出了如下努力:

1.请幼儿园一线教师及园长为一年级新生做讲座。作为学前系学生的第一课,我系每年都会请幼儿园一线教师及园长为一年级新生做讲座。先后开展的讲座有《做幸福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开展视频教学。我系尝试着为中高年级的学生播放与学前专业相关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聆听并分享学前专家如虞永平、冯晓霞等教授的见解和观点,观看《回归快乐童年》等一系列访谈节目,从中了解学前动态。

3.开展学前教育法律法规讲堂。引导学前专业学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法律和文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及阶段性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等。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关爱幼儿,理解幼儿保教工作的意义。鼓励学生认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二、夯实专业知识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其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专门化职业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专业标准》中指出,教师的专业知识由“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既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又是其“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的认知基础。它不仅是教师从事保育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其丰富程度和运用情况也直接决定着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我校为学前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政治、地理等通识性课程。通过开展此类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精神,也有利于他们提高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塑造丰富的精神世界。

此外,我校为学前专业三、四年的学生开设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幼儿发展的知识以及保育、教育的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初步学会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设计教学活动,为进入真正的幼儿园现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幼儿园教师经过系统的职前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与培训后,明晰了基本职业规范、师德要求和专业理念,并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之后,进入职场置身于幼儿园教育的实践之中,不断地践行职业规范、遵守职责要求,自觉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念和态度转化为良好的师德行为,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的过程。”领会《专业标准》精神,我校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1.设置实践类课程。我校为学前专业四年级的学生设置诸如《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写教案、如何说课,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模拟上课。在虚拟课程里渐渐培养学生组织与把握课堂的能力。开设《幼儿园游戏》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幼儿游戏的重要性,初步学会观察游戏,掌握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基本方法和技巧。

2.组织学生实习。实习就是带领学前专业学生亲自参与到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去观察、去尝试,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在体验中获得对幼儿教育职业的认同和职业能力的活动。实习让学生开始“读懂幼儿”,“读懂幼儿”可以在学校的课堂上“读”,也可以在书本上“读”。但生动真实的幼儿就在现实生活中,要读懂他们,就需要与他们接触,与他们互动,与他们交朋友,尝试着在学习活动中做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然后,逐渐进入幼儿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实习让学生开始拥有了“个人化的实践知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接触了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音乐等,这些知识如果脱离真实的实习场地, 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和不解,发现所学知识与教育实践往往不对接,缺乏关联。因此,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修正并提升。

我校为学前专业的学生安排的实习包括保育实习、教育实习、家长工作和社区工作实习、教育调查与教育科研实习。实习的形式由集中式单项实习和分散式综合实习两种形式,每学期为一年级学生提供一日实习的机会;为二年级学生提供三日实习的机会;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保育实习两周的机会;为四年级学生提供教育实习一个月的机会。前四年主要采用集中式单项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锻炼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为目标的实习形式。到了五年级主要采用分散式综合实习的形式,对于定向生,学校根据学生入校时签的合同把学生分配到各个指定的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实习生在这样的幼儿园实习有利于双方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实习生就业,也有利于幼儿园的用人考察。对于非定向生,学校鼓励学生自助选择实习单位,在幼儿园实习的过程中,实习“双导师制”,导师由学校老师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共同承担,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让实习生更快地进入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快速地适应岗位需求,提高专业能力。

总之,作为培养幼师的五年制大专院校,应深入学习《专业标准》,认真领悟《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力图做到坚定专业理念、夯实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歩社民.幼儿园教师成长论[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5:78.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编.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幼儿园认识实习第3篇

形成以上倾向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些幼儿园教师反映说:“幼儿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希望在管理好的基础上,能够学点东西。学东西无外乎就是识字,学会加减。这样,他们就认为幼儿园有‘成绩’,感到满意。夸奖这样的幼儿园才是好的、有品质的幼儿园”。有的家长只要有机会带孩子出去玩,总是找机会让自己的孩子”露一手”,如果孩子在亲戚朋友面前充分表现,会写会算,能歌能舞,家长就会自豪的说:“孩子在某某幼儿园,学到了许多文化知识”。其实,这就是家长们相互攀比和错误的认识。当然了,现在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能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经常看到家长们每天接孩子时,首先就问今天学了什么,如果孩子说,做律动和游戏了,家长们就觉得幼儿园整天都在带着孩子们玩。

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教师感到教幼儿识字、写字、计算,任务具体、成绩明显,会获得家长的好评、社会的认可。哪个幼儿园教得越多就越出名。

一、幼儿园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1)分学科学习小学内容,开设写字、拼音、运算、英语等课程,教授奥数、珠脑心算、诵经等幼儿难以理解的内容,甚至提出“认读1000个汉字,背诵60首古诗,熟练进行100以内加减运算”等教学目标。

(2)小学附设学前班或附设幼儿园,没有独立的符合幼儿园标准的园舍场地,按小学生班额甚至超班额人数编班,有的一个班人数多达六七十人;按一般小学教室的方式编排座位,前后座椅拥挤不堪,幼儿完全没有活动空间。

(3)统一使用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满篇文字,很少图画,毫无趣味,就如小学教材一般,完全背离了幼儿认知规律。

(4)无户外幼儿活动场地或场地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幼儿探究、游戏、运动的需要。

(5)采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

是玩具、游戏材料、学习操作材料缺乏,无法开展幼儿游戏活动。

(6)不按规定年龄编大、中、小班,不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组织相应活动,让幼儿提前进入学前班学习。

(7)不遵守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执行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上午3-4节课,下午2-3节课,按每节课40分钟上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幼儿学习知识应该是在游戏中实现的,如果让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知识,显然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

二、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我们首先要认清什么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正规学习。它具有生活化、游戏化、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潜在性的特征。

(2)生活化。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对于幼儿来讲,除了认识周围世界,启迪其心智的学习内容以外,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基本态度和能力,如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都需要学习 ,但是这样广泛的学习内容不可能仅仅依靠教师设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也不可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实现,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交往中学习交往。即使是认知方面的学习,也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幼儿园学习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课程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是穿于幼儿的每日生活。

(3)游戏化。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满足幼儿的各种身需要,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幼儿主要通过各种器官来认识世界,只有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基础上,幼儿才能理解事物,才能对事物相对比较抽象改过的认识。对幼儿来讲,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

(5)潜在性。从本质上讲,幼儿园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幼儿园的课程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基本学习领域,但是,由于幼儿身心和学习的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不是体现在课表,教材,课堂中,而是体现在在生活,游戏和其他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

三、转变家长观念,实现家园共育,做到平等合作尊重引领

首先,通过家长会、宣传园地、亲子活动、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师用专业的教育知识去引领家长。

其次,家长希望让孩子在幼儿园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得到更优质的服务,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幼儿园要做到了解幼儿家庭养育的状况,处理好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认识实习第4篇

【关键词】具身理论;幼儿园教师;知识特征;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64-04

为进一步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反映了我国政府与全社会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纵观国际社会,教师专业化运动通常沿着两条路径前进:一是通过工会运动等方式从外部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二是通过教师教育从内部提升教9币的专业教学能力。这是两条分别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角度进行的探索,是在讨论“必要性”与“现实性”的问题。那么,我们何以能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呢?这个“可能性”问题同样值得探究。“行为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体系”,教师知识问题是教师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教师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前提。因此,要寻找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我们必须反思幼儿园教师知识观,将幼儿园教师教育建立在对教师知识特征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

社会的迅速发展对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建立在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认识论与知识观基础上的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培养的幼儿园教师明显存在缺少实践教学能力、入职困难、入职适应期较长、辍教率较高等问题。这促使我们对传统幼儿园教师教育模式进行深刻反思,而具身理论正是对传统身心二元论思想体系进行深刻反思后形成的理论,为此。研究者尝试从具身理论视域去探索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特征,进而深入思考幼儿园教师教育问题。

一、具身理论的“身体”概念与幼儿园教师知识特征

身心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对“身体”的不同理解以及对身体与其他“实在”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具身理论与离身理论分歧的根本所在,“身体”概念是具身理论对传统离身理论进行批判的逻辑起点。传统离身理论持身心二元论,把身体与心灵看成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实在,并认为心灵高于身体,身体是客体,是作为主体的心灵所反映的对象。

具身理论的杰出代表梅洛·庞蒂认为离身理论未能解释好身体现象。他把身体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习惯的身体,一个是当前的身体。习惯的身体和过去的经历有关,它已经形成了和世界相关联的特定方式,被放置在潜意识中且影响着“当前的身体”。“习惯的身体”给了“当前的身体”一种活动的前提和背景,但这种前提和背景并不是一种明确规定的东西,而是给了“当前的身体”一个习惯的世界,我们的日常行为是建立在“习惯的身体”之上的。所以,梅洛·庞蒂说:“当我的日常世界去掉我身上的习惯意向时……我就不能实际地介入世界。”他还认为,身体的运动不同于事物的运动,身体具有“双重感觉”,例如,它在被他人触摸时也会产生试图去触摸他人的意识,而其他事物不具有这种感受性,它们不能去知觉,只能被知觉。在具身理论看来,身体既不是纯物质的、机械的存在,也不是纯精神的、意识的存在,它既有内在的一面,又有外在的一面,既是客体,又是主体,身体是“……能被观看和能感受痛苦的存在”。㈨我们的身体“不是真正地在我面前,它留在我的所有知觉的边缘,和我在一起”。

根据具身理论对于“身体”的认识,我们可以领悟到,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成长经历等塑造了幼儿园教师“习惯的身体”,专业教育塑造了幼儿园教师“当前的身体”

幼儿园教师知识的形成受其成长经历、个人生活史、受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等的影响。它们塑造了幼儿园教师的“习惯的身体”,并在幼儿园教师的日常保教工作中表现出来。

专业教育塑造了幼儿园教师“当前的身体”。当然,“习惯的身体”是塑造“当前的身体”的前提和背景,如果缺少“习惯的身体”的支持,“当前的身体”的塑造将会是空中楼阁。

2.“当前的身体”与“习惯的身体”互相转化,促进了幼儿园教师知识的发展

如上所述,幼儿园教师在接受专业教育或从事保教工作之前的经历塑造了其“习惯的身体”,使他们形成了看待与处理保教问题情境的习惯方式。“习惯的身体”在面临保教问题情境时会转化为“当前的身体”,并在处理保教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而“习惯的身体”也随着保教问题处理过程的结束而得以更新。在这个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知识在不断发展。

3.幼儿园教师知识可批评性程度低

幼儿园教师的知识与自己的“身体”是融为一体的,缺乏明显的概念、判断与推理等逻辑要素,因而难以通过理性加以批判反思。

二、具身理论的认识论与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特征

受身心二元论思想的影响,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将人类的认识活动看作是一种与身体分离的心智活动。具身理论者则认为,人认识世界就是用身体以合适的方式与世界中的其他物体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认识、身体、环境是一体的,即认识是具身的。

20世纪末,认知科学哲学思想家Lakofflohnson在总结人工智能、哲学、神经科学和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1)心智本来是具身的。(2)思维大多是无意识的。(3)抽象概念主要是隐喻的,而隐喻最初和最基本的来源是身体及身体所进行的活动。所以,“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心智离不开身体经验……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的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形成,特别是与感觉运动系统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理性、心智或认知实际上是来自于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来自于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身体动作图式。

Wilson在《具身认知的六个观点》中提出,若要对具身认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要对具身认知的六个观点进行再评价。这六个观点为:(1)认知是情境的。(2)认知是有时间压力的。(3)认知工作置于环境中。(4)环境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5)认知是为行动服务的。(6)离线的认知是基于身体的。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依赖于身体体验,而这些体验源自于具有特殊知觉和运动能力的身体。身体的这些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共同形成了一个记忆、情绪、语言以及生命的方方面面等编织在一起的有机体。

总之,在具身理论看来,人类的认识植根于身体活动中,而身体又包含在一个更广泛的环境之中。人正是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的。

根据具身理论的认识论,我们领悟到,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幼儿园教师的知识来源于他们自己的身体和身体活动经验

幼儿园教师对保教理论中概念、范畴等的理解依赖于自己通过身体体验和身体活动经验所形成的动作表象、情绪体验等,这种理解又反过来使得教师用保教理论对自己的身体体验与身体活动经验进行解构与重构。这种基于身体体验与身体活动经验的双向互动过程实现着幼儿园教师知识的发展。

2.促进幼儿园教师知识生成与发展的方式与结果一样重要

幼儿园教师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记忆、情绪、语言和生命交织的有机过程。生成与发展的意义不只在结果的实现和目标的达成上,过程更重要。因为在过程中,教师通过身体活动形成身体体验,进而塑造了“习惯的身体”。

3.幼儿园教师的知识在生成与呈现时都具有情境性

幼儿园教师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具身的认识过程,即是一个身体活动的过程。身体活动总是在具有特定时间、生理、人际、氛围特征及其他各种文化特征的情境中进行的,同时也构成了形形的具体情境。因此,幼儿园教师知识的生成是受多因素影响的,知识的呈现特点也因具体情境而有所不同。

三、具身理论的知识观与幼儿园教师知识特征

传统知识观将知识看作是“离身”的,与人的认识程度、兴趣爱好等个人主观意志无关,只有理论化了的知识才能被称为知识,而且知识是可以表达与传递的;而人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技能与经验是因人而异的,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没有理论化,难以或不能被表达与传递,因而不属于知识。

Ryle最早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统一的,知识与行为应被视为一体,“知道什么”和“知道怎么做”的区分是错误的,因为“智力的运用在实践中不能分解为两个前后排列同时进行的一组活动”。Polanyi认同Rvle的观点,并明确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明确知识),那么后一种知识就可以称为缄默知识”。

在具身理论看来,知识与个体的身体行动密切相关,因此,知识不仅应包括理论知识,还应包括经验知识;知识不仅具有公共性,更具有个体性,是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受教育所获得的认识总体;知识不仅表现为认识的结果,还反映了认识的过程。

根据具身理论的知识观,我们领悟到,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幼儿园教师知识既有显性知识成分,也有默会知识成分,更大程度上是默会知识

幼儿园教师知识是与其保教行为融合在一起的,因为行为具有情境性,因此教师知识很难,甚至不能用书面文字或图表、公式等来表述,所以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默会知识。

2.故事是幼儿园教师知识传播的主要形式

幼儿园教师知识的呈现不可能脱离开具体情境,因而其传播也需要在知识产生与存在的具体情境中进行,也即故事是幼儿园教师知识传播的主要形式。

3.意会、共鸣是幼儿园教师知识共享的主要方式

如上所述,幼儿园教师知识的传播以故事形式进行。众所周知,故事的解读具有开放性.因此故事的理解就有赖于故事解读者的共情,有赖于他们的意会与共鸣。

4.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个体性,是不断生成与发展的

幼儿园教师知识在特定情境中形成,其传播又会构成新的特定情境,因此,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个体性。这也就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知识的生成性、开放性特点,即幼儿园教师的知识永远没有完备状态。换句话说,幼儿园教师知识是一个不断形成的、动态的复合系统,而非某个静止的复合状态。

四、具身理论视域下幼儿园教师知识特征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1.从“外铄”走向“内生”:利用“习惯的身体”与“当前的身体”间的相互转化机制开展教师教育

受技术理性知识观支配的传统幼儿园教师教育强调对所有教师进行普遍适用的程序、技术与原理的传授,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掌握一般化的程序、技术、原理。在这里,教师被看作是能在理论指导下自动导出适当行为的执行者。但我们从具身理论视角可以看到,教师通过“当前的身体”与“习惯的身体”的相互转化才实现了知识的不断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教育耍改变传统的“灌输”“训练”的模式,改为帮助、支持教师对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受教育经验和工作经验进行专业解读,从而促使自己生成内在教育信念,形成教育自我并持续发展。

2.从“结果”走向“过程”:利用知识生成的“体认”机制开展教师教育

受技术理性知识观支配的传统幼儿园教师教育以显性知识的传递为目标,重视课程内容的设置。而忽略教育方法、组织形式及其他过程要素。例如,用“直接讲授法”教授“启发式教学法”,以“分科教学”的形式教授“主题教学法”。从具身理论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幼儿园教师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结果与过程同样重要的历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同时,更要强化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关注,即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教育。

幼儿园认识实习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37-02

幼小衔接问题是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儿童走出幼儿园、跨入小学校门,是其成长中的一次重要的“生态转变”,不仅意味着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而且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与环境,要适应新的同伴和教师及新的交往方式。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这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加以破解的问题。笔者基于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特提出以下策略。

一、衔接有度:既要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更要关注幼儿当下的快乐和幸福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时间上的突击衔接。在大班或学前班末期,幼儿园会突击开展衔接工作,在教学要求、内容、方式方法、作息时间等方面向小学靠拢。二是内容上的片面衔接。一些幼儿园将教认字、教拼音、教计算作为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三是实践中的过度衔接。一些幼儿园以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为借口,把小学的一套做法搬到幼儿园,实施超前教育,无视幼儿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使一些幼儿产生了怕学、厌学的心理,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发展埋下了隐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纲要》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终身教育和一生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同时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的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纲要》强调了快乐的童年生活对儿童发展的独特价值。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以及无数的事实证明,童年的快乐是幸福人生所必不可少的。童年的生活经验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做到适度的衔接。适度的衔接,要求在思想认识上应进一步明确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一味向小学靠拢,而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准备,是指向儿童发展的教育对接;适度的衔接,要求在行动上将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和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作为幼儿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渗透在幼儿素质教育之中,重在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适度的衔接,要求在策略上将幼小衔接融入到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和教育活动之中,在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时,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和认知特点,要关注幼儿现在的生活过程和当下的幸福与快乐,在游戏、探索、发现、学习的快乐童年生活中,培养幼儿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二、衔接有据:幼儿入学的困难点就是幼小衔接的关键点

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许多家长和教师都认为,提前教给孩子拼音、汉字、计算、古诗、英语等知识,可以减轻孩子的入学压力,能使孩子在班级处于领先的地位。调查发现,幼儿入学的困难点不是“知识储备”问题,而是小学授课方式、规则与要求、同伴和师生关系给幼儿带来的适应问题。德国哈克教授的研究指出,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包括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和学习环境的断层,而解决好这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则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之所在。

哈克教授的研究对我们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适宜的幼小衔接要根据幼儿入学的困难点,确定“衔接”的重点内容。要依据儿童存在的六方面断层问题,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方面,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注重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和思维能力、前阅读和计算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等;在行为规范方面,注重使幼儿养成专心倾听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认真阅读的习惯和按时作息的习惯;在人际与环境适应方面,帮助孩子适当了解和体验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适当了解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注重提高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应注重培养幼儿的以下意识与能力,即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责任意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要适当调整家长和教师对新入学儿童的期望值。

三、衔接有序:注重整体设计,长期的养成教育应与关键期的入学教育相结合

幼小衔接工作,大班是关键,长期养成教育是铺垫。幼小衔接要从幼儿入园的那一刻开始,而到了大班要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要将此项工作有机地、自然地融入幼儿园教育工作之中,而不能盲目地向小学靠拢。应根据幼小衔接的内容以及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合理设计有关情感、态度、意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目标,并围绕这些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活动。应将有关认识小学、体验小学生活、调整作息时间、知识准备等方面的内容放到大班来进行。

例如,幼儿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从小班开始,坚持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来园和离园时让幼儿学习自己穿脱衣服、整理物品。中班开展“我的小书包”主题活动,让幼儿“整理小书包”,学习“修补图书”。大班可开展“天天背书包上幼儿园”、“学习自己削铅笔”和比比“谁的书包最整洁”等活动,使幼儿掌握正确使用学习用品的方法。这样,幼儿逐步养成了独立整理和保管自己物品的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小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幼儿园可以尝试让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值日生、小组长等,并通过游戏、设置情景让儿童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逐渐培养儿童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小班阶段,可以尝试让孩子回家把学过的儿歌朗诵给家长听。中班阶段,可以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老师交给的任务转达给家长。大班阶段,可以让幼儿回家自己创编故事由家长记录后带到幼儿园,或请孩子和家长一起做一件小制作等,让孩子养成每日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大班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入小学学习的强烈愿望,帮助幼儿做好习惯、能力、知识与经验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如增加大班幼儿“入学预备期”评价项目,以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等要素为评价内容,让幼儿在评价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可以实施“走班制”教学,逐步扩大师往的范围,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另外,应注重科学调整大班幼儿的作息时间,帮助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减缓幼小衔接坡度,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如将集体活动时间由25~30分钟延长到35分钟左右,让幼儿在时间概念上做好准备;在大班下学期逐渐增加集体活动的次数,由以往的每天1~2节集体教学逐渐增加到每天3节;设置课间十分钟活动,引导幼儿在课间合理安排入厕、喝水、徒手游戏等;逐步缩短大班幼儿的午睡时间;等等。

四、衔接有法:幼儿园与小学配合,幼儿园与家庭合作

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尚不够充分,存在重复教育或教育脱节的现象。幼儿园与小学的配合是幼小有效衔接的重要方法。幼儿园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情况,使幼儿萌发入小学的愿望。例如,组织大班孩子参观小学。先了解幼儿的认知需求,然后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去小学参观,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认一认、坐一坐、比一比、学一学、问一问等方式,引导幼儿充分感知和体验,加深对小学的整体了解,丰富有关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经验。幼儿园应该与小学建立互访课堂、互动教研的制度,促进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了解,使幼儿园的单向衔接变为幼儿园与小学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双向准备。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可以针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大班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请专家给家长介绍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教师要围绕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活动的内容,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还可以组织家长沙龙,邀请大班中做教师的家长现身说法,为家长答疑解惑。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让家长能够意识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通过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实现幼儿的平稳过渡奠定基础。

五、衔接有效:加强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评估、反馈和调整

幼小衔接的效果如何,需要追踪、评估与反馈调整,以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有效的幼小衔接需要通过评估来促进和引导,通过评估可诊断衔接工作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幼小衔接评估首先要坚持科学的价值取向,在总体上应与小学评价的价值取向相协调。评估内容除了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能力、生活习惯与能力外,还需要追踪评估儿童入小学后的学习适应状况、社会性适应水平和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教育过渡的平稳性,要避免将识字多少等知识要求作为评估的标准。评估要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估要自然地伴随着整个幼小衔接教育的全过程,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方法,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性、整合性、趣味性、与幼儿园新课程的协调性以及教育价值实现状况进行判断。

有效的幼小衔接应建立在科学评估、反馈与调整的基础之上。评估的过程是评估者对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反馈调整的过程是一个交流和反思的过程,是一个再认识和再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基于自评结果和评价者的反馈信息,及时对自己的幼小衔接工作进行审视,不断地调整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性。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评估应以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估为主,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反馈,引导教师感受自己工作的成绩,体验儿童成长带给自己的快乐,增强教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信心。同时,要提出富有建设性、针对性的调整意见,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升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Z]. 2008.

[2]何远清. “教、学、做合一”的幼小衔接策略及其实施[J]. 教育学刊,2010(7).

幼儿园认识实习第6篇

初任教师又被称为“新任教师”“新手教师”“新教师”。初任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关键期。本文所指的初任教师是指完成了职前师范教育或非师范类教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受聘于某个托幼机构,从事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一至三年的缺乏实践经验的正式编制或临时编制的新手教师。[1]笔者从事多年的幼儿园园长培训工作,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园长。在一次交流中,一位园长说,自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各地新增了许多幼儿园,幼儿园新任教师的数量迅速增加,很多幼儿园是新房舍、新教师、新幼儿。因此,园长面临着全幼儿园都是新手教师的情况,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幼儿园初任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园长面临的主要困惑。笔者通过调查10省500余名幼儿园的初任教师,发现他们在入职初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职业理解的浅显性

关于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性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需要注重保教结合,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幼儿的发展为主体。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等。在实际调查中,有的初任教师对于幼儿园教师职业的性质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有的初任教师认为,“幼儿园教师容易做,就是教幼儿唱歌、跳舞、画画”。还有的初任教师认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就是教幼儿算算数、认认字,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够用了”。当问到初任教师如何做好保育工作时,他们说,“那些吃、喝、拉、撒、睡的工作应该是保育员的事,自己也不会做,没有当过孩子的妈妈”。在访谈一位初任教师,你认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是怎样的,她说“我觉得幼儿园教师挺好当的,幼儿园的老师会唱歌、跳舞、画画就行了,我是学习音乐教育的,唱歌、舞蹈在师范院校都学过,小的时候也学过画画。我觉得自己懂得多,学得多,就能教好幼儿。觉得幼儿也不需要教太多的知识,在大学里学过的知识教育幼儿够用了,觉得自己能做好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初任教师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理解是浅显的、片面的,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熟悉、理解、把握幼儿园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与价值。

2.专业身份的模糊性

幼儿园教师是不是教师?幼儿园教师是不是专业人员?对于这样的问题,在访谈中,每个初任教师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有的初任教师认为幼儿园教师是教师,又不是教师,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份是“保姆”和“阿姨”。有的初任教师认为,在社会上,很多人看不起幼儿园教师工作,认为他们学历低、待遇低,并不是专业人员。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初任教师认为幼儿园教师是教师,也是专业人员,而且必须是专业人员,才能做好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但是,也有部分初任教师存在专业意识淡薄,工作热情不高,对自己的专业身份认识模糊。他们普遍存在无编制、无职称,无保险、无保障、无归属感、待遇低的处境,在待遇上与有正式编制的教师存在差距。在调查中,一位初任教师在幼儿园工作6年了,没有转为正式编制,但是她一直很喜欢做幼儿园教师工作。她说:“我在大学学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我很喜欢幼儿,觉得自己的性格也很符合做幼儿园教师,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家长认可我的工作,孩子们也喜欢我,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感,虽然没有编制,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考个正式编。”初任教师的身份是否是专业教师,直接影响初任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会影响其对自身专业身份的认可度。因此,从国家层面应保障初任教师的专业地位、待遇,端正其职业认可度,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3.专业知识的缺乏性

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是初任教师胜任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要前提。所谓专业知识是被幼儿教育实践证明的,用来指导幼儿园实际工作的知识。幼儿园初任教师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以支撑教师顺利开展保教工作。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依据《专业标准》,初任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很多初任教师刚刚从大学或高师毕业,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初任教师对幼儿保育教育知识的掌握好于通识性知识和幼儿发展知识,对于多数初任教师来说,幼儿发展知识较为缺乏。幼儿发展知识包括有关幼儿法律法规知识、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知识、研究幼儿的基本方法知识、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策略知识、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和容易出现的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其中幼儿的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了解较少。早在19世纪初期,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即幼儿保育教育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知道如何教的知识,即促进幼儿发展的知识。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L.S.Shulman)提出“学科教学知识”。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可教性的学科知识,它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图解、举例、解释和示范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遇困难的了解,以及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对策。[2]幼儿园初任教师掌握的知识,多是理论性知识,缺乏实践性知识,对于如何促进幼儿发展的策略知识与方法比较缺乏。因此,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在加强初任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与指导。

4.专业能力的薄弱性

专业能力是初任教师从事保育教育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与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外在行为体现。依据《专业标准》,幼儿园初任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初任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在实际调查中,初任教师在随机教育能力,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的能力,观察、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与社区、家长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激励与评价以及反思与发展的能力等方面都比较薄弱。休伯曼(M.Huberman)将入职期视为初任教师的摸索期,初任教师处于求生存的适应期。由于在入职初期,课堂环境复杂和不稳定,初任教师连续失误,教学方法不灵活等,他们经常会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学工作。[1]刚刚参加工作的幼儿园初任教师,面对较为陌生的环境,面对琐碎的幼儿园一日生活流程,往往感到很茫然,遇到事情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尤其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不能把握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指导。初任教师在合理设计游戏活动、教育活动方面,不能够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而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和活动空间。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往往忽视幼儿的发展水平,盲目地设计目标,教学方法脱离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在与家长沟通方面,还存在胆小、不自信,缺乏沟通的技能技巧。在激励与评价幼儿时,不能及时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做出适宜的判断。在反思与发展方面,往往出现不会反思或找不准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促进幼儿园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

初任教师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起始阶段,也是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用人单位要关注、支持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其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空间,促进他们专业成长。同时,初任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

1.开展园本培训,拓展初任教师的专业视野

在访谈中,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多数初任教师认为,通过培训的方式能够拓展他们的专业视野,尤其对于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初任教师,更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例如,有的初任教师是学习历史、音乐、英语、体育、传媒专业的,还有的初任教师是非教育专业的。幼儿园开展园本培训是基于本幼儿园内部,符合本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而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开展培训时,要考虑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适宜性,也要考虑园本培训的实效性,也就是说,通过园本培训,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丰富教师专业知识,解决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培训主体方面,培训者可以是园长、骨干教师、学前教育专家或者其他行业的专家人士。在培训内容方面,包括学前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或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结合幼儿园实际教学工作需要,请一线的优秀教师做经验交流,给初任教师最直观、最需要的培训。例如,在加强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可以请特级教师做专题经验报告,以其实际的工作经历,引导初任教师树立爱童、爱岗、敬业的精神,端正择业动机,正确认识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在培训形式上,不仅仅局限于专题讲座,还要有主题沙龙、经验分享、观摩研讨、现场工作坊等形式。在培训实效上,要拓展初任教师的专业视野,丰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初任教师更好地适应工作,提高保教质量。

2.搭建展示平台,提升初任教师的专业能力

提升专业能力是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初任教师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充满热情与期待。此时,要搭建各种平台,充分调动初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满足初任教师成长的需要,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其专业成长。幼儿园通过开展演讲比赛、才艺展示、教学观摩、微型课题等活动,为初任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例如,幼儿园新学期开展环境创设与利用的评比活动,在此活动中,初任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多种材料,为幼儿创设优美的环境,在环境评比中,幼儿园设立各种奖项,如创意奖、美化奖、特色奖等。在青年教师教学观摩评比中,初任教师在师傅或者年级组长的帮带下,设计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大胆展示。在活动之后,初任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书写教学反思日志,在全园展示板上展示,家长们看到自己班的教师撰写的教学随笔,给予赞扬,也提高了家长对初任教师的认可度。幼儿园还可以搭建才艺展示的平台,例如,利用“六一”儿童节、教师节、端午节等各种节日,开展演讲、歌舞、乐器弹奏、手工创意、儿童戏剧表演等活动,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展示教师的才艺,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3.发挥园长的引领作用,激发初任教师的工作热情

幼儿园是初任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任职场所,对于初任教师来说,任职单位的环境、领导、同事、幼儿、家长、课程以及考核评价等因素都对初任教师的入职适应产生影响。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园长引领对初任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访谈中,有的初任教师对园长的印象很好,认为园长对她的专业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园长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她的成长,给予她专业上的引领,帮助她设计观摩活动教案,推选她参加各种比赛,她的工作积极性非常高,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自信与成就感。也有的初任教师因工作中的某件事受到园长的批评,总觉得委屈,失去工作热情而离职。学者戈白文认为,多数初任教师在刚接触学校工作时,由于缺乏校长的援助和支持而感到困惑重重。希望校长能将初任教师介绍给全校的职工,以便于得到更多的帮助与指导。并希望校长能走进班级,了解自己的教学,能及时得到校长的评价与认可。[3]心理学与职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初任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其他行业的教练、师傅的角色一样重要,尤其在第一年的教学中获得支持与指导,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园长要走近初任教师,关心她们的生活及专业上的发展,尽量减轻不必要的工作负担,适时指导,引领初任教师成长。同时,幼儿园也要为新教师搭配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带教,引导初任教师更快地熟悉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尽快转变角色,提高教学技能。

4.鼓励自主学习,提高初任教师的职业素养

幼儿园认识实习第7篇

关键词:游戏;历史变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99-01

我国游戏的历史非常悠久,然而游戏在幼儿园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久。从清朝末期到当代,游戏在幼儿园的地位得到不断地提升,从而使幼教工作者逐渐正确认识了幼儿学习和游戏之间的关系。

一、游戏在中国幼儿园地位的历史变化

(一)幼儿园游戏建立期。在清末我国最早的幼儿园“蒙养院”建立时,已经把游戏列入教学计划之内。到1932年,陈鹤琴等幼教专家在借鉴吸收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将游戏细化为包括计数游戏、感觉游戏、应用简单用具的游戏、摹拟游戏等在内的七种幼儿园游戏类型。

我国幼儿教育者已经逐渐意识到游戏在幼儿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认识依然具有局限性,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对立的迹象。而且幼儿园游戏的主要目的是注重幼儿体能方面的发展,忽略了其他方面,如对认知、情感等的发展和对学习的作用。

(二)幼儿园游戏发展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导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经历“”后,我国幼教界从理论到实践开始“拨乱反正”,重新将游戏定位为: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把游戏看作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

虽然看似仅在字面上变动的两个字,却反映出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在观念上对于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的巨大变化。这种定位从字面上看似是降低了游戏的地位,而实则却是上升了游戏在幼儿学习中的地位。因为在“主导活动”定位下,幼儿的学习是以游戏为依托形式,但它的内容依然是一种学科和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这样便造成了幼儿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两张皮”的现象。而在“基本活动”的定位中,游戏成为幼儿进行活动和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游戏不再和学习的内容形成“泾渭分明”的局面,也不会有内容和形式相互脱节的现象。“基本”的要求是要首先做到、必须做到,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基线。所以“基本活动”的定位实质上提升了游戏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地位,这种基线的定位使得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和学习时,必须认真考虑游戏的作用和真正的价值,让教师明白游戏在幼儿学习中的作用,领悟游戏与幼儿学习的关系。

(三)幼儿园游戏突破期。1989年试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草案)》提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这种对游戏的定位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继续坚持游戏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地位。2001年9月开始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再次重申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至此,幼儿园更加明确了游戏在幼儿园中“基本活动”的地位。同时明确了在幼儿学习活动中,要以各种游戏形式和内容让幼儿进行学习,让幼儿在自主、自发的游戏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提升自己的经验,使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真正融合为一体,最终,使幼儿园实现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的相互结合。

二、启示

(一)破除旧有观念,重视游戏地位。在“学而优则仕”“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儒教文化中,游戏和学习变成了二元的对立。中国广大幼儿家长和教师认为只有从小教幼儿学习数数、认字、背古诗才是真正的学习。这使得在我国早期幼儿园教育带有很浓的学校味道,每一个幼儿是“小小学生”。“重上课,轻游戏,重教师编制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使每一个幼儿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即使在幼儿园的课程中涉及到游戏内容,也只是把游戏当作一种必备的技能教授给幼儿,使游戏成为学习的内容、从属于学习,造成了游戏与学习的对立。

当人们慢慢认识到游戏和幼儿学习的关系后,明确了在学龄前阶段,幼儿的真正任务不应该是学习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而是应该在幼儿自己最喜爱的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

第一,游戏符合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游戏自身有很多变化,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爱好在游戏中进行各种活动,从而使他们产生愉。同时,在游戏中也可以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对学习的兴趣。例如,通过幼儿无意玩水的游戏,把材质不同的物体放进水中,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物体在水中沉浮变化的现象,逐渐掌握物理学中沉浮的最简单的道理,这对他们未来的知识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兴趣基础。

第二,游戏符合幼儿好奇模仿的特点,游戏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每天会接触到周围不同的事物,就会被形形的事物所吸引,就有一种要看、要听、要摸、要尝、要做一做的想法。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局限性,他们对周围成人的世界和成人的生活与劳动又还不能完全认识理解,也不可能真正参加到成人劳动中。于是,游戏便成了满足幼儿强烈好奇心和认知成人生活世界的最好活动,亦为成人引导幼儿认识世界,积累经验的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