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十三五规划建议(合集7篇)

时间:2023-03-14 15:14:59
十三五规划建议

十三五规划建议第1篇

记 者: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请您谈谈“十三五”规划的主线是什么?

许正中:“十三五”规划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彰显了党的执政使命与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是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目标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进入“全面现代化”的时代,将以“经济社会双重转型升级”为主线。未来的中国,既有“发展是硬道理”,又有“转型是硬道理”。这意味着要从“加快发展速度”转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重要法宝,创新驱动发展则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新动力,而创新速度和创新质量将成为国家和国家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和标志。

中国亟需以完备、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推进社会转型升级。制度的演进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响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当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诸多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叠加在一起。只有推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才能有效破解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难题,成功应对现代化过程中的风险考验,实现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三大驱动轮与三驾马车一起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引擎。技术、技能和创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驱动轮,将和消费、投资及出口三驾马车一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技术推动产业衍生、裂解与职业交替,加快产业创新发展速度;技能倍增社会财富和增加社会个体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创意催生新的经济活动,不断发现新的创富机会。产业原创通过耦合技术、技能和创意,不断将新型生产要素纳入现代产业体系,结合多元文化、多元思维和多元价值观体系共同推动现代化进程。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技术的超加速发展,推动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原创呈现出非线性、团聚式突破的新特征。中国在加速工业化并向知识化跃升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管理革命的机遇,积极探索产业原创战略支点,开拓产业高端集聚化发展道路,全面增强技术、技能、创意和产业匹配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持续升级,综合提升创新活力、创业活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引领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从已有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轨道,转换到新型的、更加平衡、更加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从“加快发展”的轨道转向“科学发展”的轨道,从不公平发展的轨道转向公平发展的轨道,从“黑色发展”的轨道转向“绿色发展”的轨道。

记 者:根据全会精神,“十三五”规划中将有哪些新提法新部署?

许正中:一是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格局定位所发生的变化。“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将发生变化,强调存量规划。东部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十三五”将会重点考虑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特别是会强化对于东部地区存量的规划,存量规划正式成为法定主流规划的一部分。存量规划主要回答的是如何将现有的资源转移给能为城市贡献最大的使用者。因此,存量规划是结构调整规划,其核心是产权,在存量规划里,我们必须面对大量既有产权所有人。 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占用的大量低效率使用土地的调整,将涉及到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如果能突破这一体制性瓶颈,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交易制度,将是走向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极为重要的一步。

总体发展格局定位:四大区域,将改变以往国家战略遍地开花的情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确定了四个区域发展战略,即京津冀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长江经济带。这四个区域规划基本覆盖了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从口号变为落地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口号变为落地规划,就要实现理念的具体化、规则化、操作化。从中国所处的当代世界环境看,虽然中国工业化起步晚,人均历史排放比发达国家低很多,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发展使全球的排放格局及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次中美达成排放协议,到2030年排放达到峰值,如果我们不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走“转型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发展将难以持续。

“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具体化、规则化、操作化。规划的重点内容是在能源、环境双约束下对产业作出选择。 在工业新的增长点稀缺、节能减排硬约束加强并叠加制造业周期性衰退的复杂情况下,工业结构调整怎样把握国际新工业革命的趋势,主动调整和被动调整相结合是一个大课题。

三是“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我们应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观,全面考虑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实施模式转变、重点前移、转化整合战略。一方面,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增加人口与健康科技投入,积极采取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适当的卫生策略,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在食品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营养安全,实施食品全程可控监管,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保障全民餐桌安全、营养安全。

四是部署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也是文明复兴的必然趋势,还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向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一带一路”建设应既超越古代,又超越近代,体现在:一是理念革新,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二是方式创新,即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实现 “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众多、种族众多、文化信仰多元,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如何确定权责利标准,如何正确发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和平声音,都是重要课题。我们建议布局“能力、标准、评级、运营”四位一体体系,实现“一带一路”发展突破。

推行“一带一路”战略,需要这样几个能力:提供跨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创新公共产品服务提供方式的能力;企业国际化运营的能力;人才培养能力;金融服务能力;战略研判和研究能力等。这些能力可以借助亚洲企业联合会下属的国际企业大学培育中心进行培育及孵化。

规划再好,计划做得再出色,如果缺乏运营能力,那么对规划的切实推进并无益处。因此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运营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建议举办“一带一路”合作论坛,协调中国和沿线各国在政府、银行、企业和各种民间组织的合作,建立起畅通的交流机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中,一边是经济较为活跃的东亚经济区,一边是传统的发展地区,我们需要尽快建立资金融通的平台与制度,促进资金结算与流转。

五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2014年底,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12亿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破2亿的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根据联合国公布的人口数据,1990~2010年世界各国老龄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2.5%,中国为3.3%。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到一百年,比如法国115年,美国60年,德国40年,日本24年,而中国仅用了18年时间。人口老龄化不是阵痛,而是长痛。缓解人口老龄化,主要方法就是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这就需要生育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从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再到当下的二孩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的系列变化正是为了化解人口老龄化的危机。

记 者:全会提出,“十三五”期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请您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许正中:根据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在经过30多年的超常规高速增长之后,资源发展条件已接近临界水平,中国经济必然需要一个时期来进行调整;从外部来看,世界经济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在危机之后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强刺激下的“复苏”动力不足,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后半程,世界经济将会遭遇一段比较困难的时期。当增速下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调整充分以后,中国经济将会真正迈入“新常态”。而“十三五”时期恰恰是中国经济由1978年以来的超高速增长迈向新常态的转折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一方面,密切关注深层次矛盾叠加现状;另一方面,以“双创”推动中国经济跃升。

国际市场动荡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既积极化解“难”、努力巩固“稳”,又不断扩大“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符合预期,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实惠。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增强了我们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

发展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水平排位还很低,家底还不厚实,决不可歇脚停步。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既是基于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的规律遵循,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保持中高速增长,才能保证财政税收、企业利润、居民收入有合理的增速,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条件;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既能扩大需求,又能创新供给,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必须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努力实现“双中高”。

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现“双中高”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一方面,要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用好财政政策空间相对较大的优势,合理运用降准、定向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妥善应对和化解风险,促进经济筑基固稳;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围绕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把财税、金融、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外贸向“优进优出”转变,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接续期,实现“双中高”,需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要突出补上民生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改造升级等重点,扩大有效投资。这方面政府不唱“独角戏”,而要与社会资本合作采用PPP模式,实现建设共担、利益共享。

“双创”推动中国经济跃升。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双创”激发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力,更好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创业创新中推动大企业和小微企业共同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成长齐头并进、服务业壮大和制造业升级互促共进。在发达国家里,劳动者一生会转6次职业,这体现出劳动者的转业能力很强。而我们的教育是用工业化的思维、农业化的办法来解决知识经济的问题,肯定解决不好。将来我们的创业教育要以学科弹性、能力弹性作为重中之重,培养劳动者的创业能力、专业能力、转型能力。不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去创业,但要促使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创业成功。一个人创业能带动9~13个人就业,这将很好地解决我国的就业难题。

记 者:“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发展方式将会有哪些变化?

许正中: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这五大发展理念,紧紧扣住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五大命脉,表明了党中央对中国发展路径新的理解,也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

第一,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是解决改革与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也将是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实现社会平稳转型的利器。中国走追随型经济发展之路,尽管实现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也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引发出若干经济和社会问题。要在未来的改革进程中突破生产力浓缩与转移、产业创新与技术支撑以及人口素质提升与人力资本培育三大瓶颈,跨入新兴发达国家之列,领军亚洲经济板块,由追随型向引领型发展过渡,我们需要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立足于创新、创业,破解就业之困,紧盯先导产业,引领全球科技新动向,实现经济社会“蛙跳式”发展。

第二,推动全方位协调互动,补齐短板。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注意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耦合性,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其中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可以采取三园互动机制推动城镇化进程。当下,在中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爬升马鞍区的背景下,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目标下,通过创业园、安居园、培训园"三园互动"的机制,借助政策制度、交互创业、混合安置,科学、高效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现代生态文明是新文明观、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科技范式等一系列变革的系统性革命。是按照自然生态规律,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以自然的生态统一性和生态化的社会实践方式,对自然生态进行修复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开发,形成生产生态化、生活生态化的一种新兴文明态。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灵动化,未来的城市不仅可以实现零排放,还会转换能量、产生新能量,形成绿色智慧城市。我国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在于农业文明的思维和里坊制封闭式制度环境。要想走出该困境,需要在深刻把握耦合型生态文明本质要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运用现代技术,对城市进行生态文明改造,实现未来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打造低碳城市、零排放城市、智慧城市,创新生态文明发展路径,引领现代生态文明发展潮流。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全球化进程同时是一种控制和权力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主导社会的主流文化模式成为范本。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中国当前正日益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制度设计至关重要。然而,中国长期以来都缺少对制度设计中法律内在逻辑的考虑,仅是“问题导向”式设计制度,易造成参与国际经济治理面临制度瓶颈。消除经济治理制度短缺、提高经济治理制度的质量,是大力推进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关键。

十三五规划建议第2篇

一、注重监督检查,在严明党规党纪上有新作为

始终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深入开展纪律教育,加强对中央、省、市及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严肃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坚决制止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必须抓早抓小,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违纪走向违法。

二、注重责任追究,在落实“两个责任”上有新进展

继续督促各级党组织切实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各级纪委(纪检组)认真履行好监督责任,确保签字背书的内容与要求落到实处,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执行。进一步创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方式,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评价和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实行“一案双查”,对重大问题既要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要严肃追究领导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典型问题通报制度,用严格的问责和曝光推动责任有效落实。积极配合省委巡视组开展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立行立改,扎实做好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工作。

三、注重挺纪在前,在纠正“”上有新建树

综合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把纪律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围绕“”新形势、新动向,加大对党纪党规的监督检查力度,抓早抓小。紧盯重要时间节点,持之以恒不放松,坚决防止“”问题反弹,着重开展查处“怠政懒政”、“不作为乱作为”、“小官巨腐”等问题的专项整治,坚持从严执纪,严厉处置不收敛、不收手者,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利用举报电话、微信公众号等监督举报平台,着重发现和解决发生在基层和群众身边的生冷硬推、吃拿卡要、与民争利、欺压百姓等“”问题。建立健全监督举报、明察暗访等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不间断持续发力,保持高压态势。

四、注重聚焦主业,在纪律审查上有新突破

紧扣“六大纪律”,加强问题线索管理,定期清理线索,确定审点,依纪依规开展纪律审查工作,加大对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坚持快查快结。重点查处和纠正乡科级领导干部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在干部录用、职务晋升中,故意刁难、吃拿卡要,虚报冒领、优亲厚友,截留挪用、套取骗取惠民资金以及“慵懒散拖”“为官不为”等违纪违法案件,争取查处一批有影响力、有震慑力的典型案件。进一步规范举报受理和办理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健全问题线索集中管理制度,按照五类标准处置反映干部问题的线索,完善排查、核查和通报机制,进一步提高核查的数量和质量。

五、注重与时俱进,在反腐倡廉教育上有新成效

把学习宣传贯彻《准则》和《条例》等党内法规作为落实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抓手和监督执纪问责的重要遵循,邀请专家对新规进行集中宣讲解读,并通过电视、网站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牢记廉洁自律要求,熟悉纪律处分规定,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同时,对照《准则》和《条例》等最新规定,对我县近年来出台的一些制度规定进行集中清理,及时提出立、改、废的意见,避免执纪依据冲突。

十三五规划建议第3篇

规划建议

一、“十三五”总结

2016年以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制定的工作目标,以发展社会经济为主线,以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民生政策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全乡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立足区位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式、凝聚内生动力,农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调优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十三五”期间全乡已流转土地

13169亩,坚持把特色种养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大棚蔬菜40亩,

种植中药材610亩,大棚西瓜种植320多亩,水稻小麦良种繁育6800多亩,稻虾养殖1500亩。成立专业农业合作社共计27家。全乡多元富民产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

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提升乡经济发展。

五年来,博美奥奇公司、天时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粮食种植合作社、利源新型建材、精诚米业粮食烘干厂、绿谷超市和善策农业种植合作社等项目,均实现了常态化生产。2017年瓦埠湖大桥及连接线正式开工;2018年xx乡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开始谋划,2019年开工建设;2019年2400亩的未利用地项目通过验收。

三是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

我乡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关键指标,以产业扶贫、就业扶

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多措并举,认真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各类工程,扎实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全乡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105户3148人,贫困发生率为22.1%,截止2019年年底,完成脱贫任务1019户,3041人,剩余14户,28人未脱贫(脱贫人口动态调整),贫困发生率降至0.19%。两个贫困村(马店村、湖滨村)分别于2016年、2017年出列。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发展。

全面落实33乡民生工程,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

卫生健康工作成绩显著:卫生计生工作扎实开展,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90%以上,加大投入、改善就医条件,对全乡村卫生室进行升级改造。全面落实适龄儿童计划免疫,提升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服务。2019年出生人口150人,出生登记率99.28%,累计健康体检400人次,兑现多类计生家庭奖励资金30余万元。投资502万元新建卫生院综合业务大楼一栋。城乡居民医疗参保13026人,参缴246.7万元,参保率92.5%。

养老保险缴费率达100%,全民参保任务达100%,就业脱贫全部实现百分之百帮扶,百分之百就业。完成每年组织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任务。

民政工作落实到位:严格落实各类社会兜底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使扶贫户、困难户的生活得到了救济和保障,每年认真开展参保人员清理整顿,严把审核程序关,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目前我乡农村低保户329户,591人,城市低保12户,13人,政策全部落实到位。2018年建成陶店汉族敬老院及回族敬老院。2019年高标准完成乡残疾人之家和三个村的残疾人工作站建

设任务,保障我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坚持育人为本,不断优化教育结构,致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实施智慧学校建设,中小学教师“无校籍”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在校人员全部纳入教育救助体系,辖区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乡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吸纳社会志愿者队伍,引领群众参与各类赛事节庆活动,每村均有自己的锣鼓队和广场舞队,2019年成功举办乡村春晚。对全乡1个镇级、4个村级文化中心完善配套设施,落实人员管理、资金配套、队伍建设、活动开展、资料完善等措施,确保文化中心发挥社会效益,真正服务群众。

五是乡村面貌持续提升。

乡村建设更宜居。围绕三年提升计划,2019年底我乡率先在全县实现省级中心村全覆盖。抓好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三大革命”整治力度。加强全乡乱堆乱建清理。全面完成户户通建设任务。率先完成省级森林乡村全覆盖,桃园中心村获2019年度生态宜居示范村,湖滨中心村正在积极申报全省生态宜居重点示范村。

污染防治见实效。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强岸线管理,落实水环境保护,开展水生态修复,清理疏浚水道,开展增绿补绿,植树造林工作,完成每年任务,让水清岸绿景美。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大秸秆禁烧力度,做到宣传到位、责任到位、举措到位。采取秸秆“五化”利用、深耕翻犁返田等措施解决秸秆出路,培养秸秆收储经纪人,建秸秆收储中心一处,实现了

“零火点”的目标。全乡开发公益岗位用于有毒有害垃圾回收,有效保

护了土壤。

六是加强民族建设,巩固民族团结。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举办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2016年荣获安徽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2019年8月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现场会在我乡召开。并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及“淮南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称号。

七是完善基层党建,服务中心工作。

以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问题,提高服务水平。一是乡村完善5个便民服务中心,实行全程,深受群众好评。二是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创建工作,通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验收21个;三是做好乡村干部量化考核工作,按照月考核、年评比的原则,对乡村干部进行量化考核,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存在问题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我乡地处瓦埠湖畔,安丰塘灌溉末梢,农业基础地位不牢,一产薄弱,二三规模不大,农业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工业发函、民营经济总量偏低,村集体经济村均总量较大,2019年共184.5万元,其中两个龙头村,但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再生产能力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离乡村振兴存在差距,乡村综合治理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三、“十四五”规划思路

一是以水稻小麦良种繁育产业为主导,进一步扩大特色种养规模,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我乡实际,在“十四五”规划

期间,我乡全力推进特色种养业的发展壮大。一是以水稻小麦良种繁育为主要产业,建设陶店良种基地。二是在此基础上努力扩大种植品种,如蔬菜、中药材、瓜果作物、生猪养殖、肉牛养殖、蛋鸡养殖等,同时,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努力建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产业利润从基础农产品延伸到农产品深加工上,打造陶店品牌。

二是持续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抓好招商引资。

一是全力推进居民迁建湖滨中心村及配套设施建设。二是积极主动与中石化淮南分公司对接新建扶贫加油站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对项目注册、报批、落地、投建等环节进行一条龙服务。四大力开展领导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创新推动产业招商、全民招商、精准招商,特别是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做好招商工作,吸引他们中的优秀者返乡创业,确保年度利用外资和引进内资都能超额完成任务。

三是强力推进工业发展。

把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放在首位。一是积极协调解决制约寿县利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扩大生产的土地问题,促其扩容增产,实现规模工业企业零的突破;三是壮大产业规模,根据我乡现有的企业规模,经营状况,重点抓好宏锦制衣、精诚米业等行业的发展壮大,努力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加快小微园工程建设,实现园区供水、道路、供电、通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打造具有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带动作用的小微产业园。三是紧盯瓦埠湖大桥开通和引江济淮码头建设,充分发挥县道升格省道的区位优势和水运优势,最大限度的争取土地、政策支持,以加工、制造业和码头仓储物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完善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

建设标准化厂房,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提高服务水平

四、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1、推进公共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完善中心村照明、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已有中心村基础设施,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持续推进33项民生工程的实施,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2、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灌溉排水沟渠等水利设施配套问题以及农田平整、田间道路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科技兴农,切实用好乡农技站、村农家书屋、技术下乡等措施,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教力度,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

3、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严格贯彻落实“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要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努力打造“生态陶店,和谐回乡”。

五、建议

一是突出两业,抓乡村振兴,围绕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谋划适合本地的产业项目(服装、小电器、箱包等)。

二是补足短板,加快水规划步伐,围绕水设施完善,水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水文化打造。

十三五规划建议第4篇

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新变化,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青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站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并实施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成功举办了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城市发展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十一五”时期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青岛将经受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新一轮浪潮的深刻洗礼,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从国际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青岛如何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面临巨大挑战;从国内来看,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展开,青岛如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找准定位,创造城市发展的新优势面临巨大挑战;从青岛来看,目前仍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突出、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面临巨大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世界眼光,瞄准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努力增创青岛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向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必须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基本要求是:坚持率先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改革发展各领域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坚持绿色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谋发展,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创新发展,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坚持开放发展,立足港口优势、产业优势、开放优势和海洋科研优势,加强与半岛城市、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流协作,提升青岛的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坚持和谐发展,强化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宜居城市。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紧密衔接,与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紧密衔接。一是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环湾型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现代化、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国际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三是统筹区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统筹七区发展、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四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大幅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五是文化青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要素加快聚集和彰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地位显著提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六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得到加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筑环湾型城市发展新格局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大举措。要面向未来发展,坚持紧凑集约、生态间隔的城市功能组团发展理念,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大青岛发展新格局。

5.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以组团布局为主要形态,构建各组团有机衔接、功能定位清晰完善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镇体系,清晰安排城镇功能布局、等级结构、职能划分和发展策略。加强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紧密衔接。严格海岸线的控制,切实做好海岸线、天际线、过城河道沿线、水网、交通、色彩等规划,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有序发展。

6.强化环湾区域的核心带动。环湾区域要切实成为全市

行政、文化、现代服务和高端制造中心,增强在城市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按照国际标准,加快完善环湾区域基础设施,提高环湾核心区域的综合承载力。推进七区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统筹融合,科学实施功能分区,适时对部分区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拓展中心城区规模。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城区北部倾斜,尽快缩小南北差距。有计划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升城市空间容量,完善城市综合效能。7.实施重点区域开发战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对一些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区域进行组团式开发。着力推进环胶州湾重要节点、红岛组团、董家口组团、少海组团、温泉组团、新河组团、姜山组团等重点区域建设。建设高新区生态科技新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才加快聚集,充分发挥聚集辐射效能。以办好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把世园会主题园区及周边区域打造成绿色休闲城市的标志区,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引领城市跨越发展。合理优化城镇规模,推动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推动其成为支撑青岛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每个区域,都要科学确定功能定位,明确发展重点,突出发展特色,着力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三、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打造海洋经济领军城市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坚持海陆统筹、科技带动、集聚发展、重点突破,把青岛建设成为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8.培育壮大海洋产业。制定完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培育高素质的海洋产业体系。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加强渔业资源修复,加快发展远洋捕捞业,把青岛建成现代渔业发展的示范区。壮大海洋船舶、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等现有海洋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科技教育及服务、海洋文化体育、邮轮经济等涉海服务业,增强海洋经济实力,提高海洋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9.创新蓝色经济区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海岸带统筹利用决策机制,促进海岸带统筹开发和保护。依托驻青涉海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海洋科技资源综合利用机制,推动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的攻关与运用,打造国家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推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和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建设。探索建立海域和海岛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资源合理流动。争取设立蓝色经济发展银行,创设蓝色经济发展基金。推动建立海洋经济区域合作机制,促进海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10.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贯彻科学用海、适度用海、阶段用海和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严格控制沿海及环胶州湾的生态控制区,科学论证、严格审批海岸线和近海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实施“以海定陆”污染控制原则,建立和完善海岸带、近岸海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陆源排污入海总量控制制度,综合整治海洋环境污染。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河口生态恢复工程,规划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科学有序开发利用盐田资源。健全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减少海洋灾害损失。

四、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最大限度地集聚科技和人才资源,建设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使科技和人才成为率先发展的根本动力。

11.加快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与中科院等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重点引进建设一批高层次研究机构、高水平研发中心,重视发挥现有驻青高校和科研机构作用,加快推进部级创新平台建设,形成推进高端产业发展的科研支撑体系。加快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产业园区和都市型科技企业聚集区建设,努力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支持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力争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创新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和高端开放的创新经济体。加快培育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各具特色的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的能力。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现有企业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积极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增强企业话语权。

13.努力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统筹抓好各类人才建设,有计划地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人才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批国际水准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技能大师和创新团队,积极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14.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专业孵化器,组建孵化器联盟,畅通科技资源共享渠道。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性、专业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高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争取高新区纳入国家“新三板”试点范围,支持技术产权交易所开展技术转移增值服务,切实提高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能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加快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五、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坚持把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5.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发展生产业,提升发展生活业,壮大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努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推动金融业、旅游业、物流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推动软件产业成为全省龙头;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展会,打造国际会展知名城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努力构建面向世界、影响北方地区的总部基地城市。

16.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工艺装备和生产方式,促进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船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强化规划和政策导向

,促进制造业向园区聚集。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着力构建重点产业标准联盟。大力培育“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力争走在全国前列。17.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快市场环境和市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培育和引进,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抓紧实施先进装备制造、海洋先进材料等一批专项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行业龙头企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18.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促进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壮大蔬菜、渔业、畜牧、果茶、苗木花卉五大产业,建设一批全省乃至全国最高水平的设施农业基地、规模农业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出口基地,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力度,推进农超对接等新型经营模式,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19.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环湾核心区通过产业转移和置换,重点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五市发挥比较优势,高起点承接国内外及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加快核心项目与配套产业的引进。发挥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集聚优势,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

六、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加快建设部级创业型城市

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是转方式调结构的生力军,也是城市发展潜力所在。必须切实把发展民营经济摆在全局的重要位置,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20.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中小企业专、和精、特、新行动计划”,完善相关支撑体系和育成机制,在调整经济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快技术进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运行质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十三五规划建议第5篇

十二五规划实施为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实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机遇期,是早期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污染治理的攻坚时期,社会公众对核能的发展态度成为新常态。文本在总结核安全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情况基础上,预判十三五核安全与核能发展的态势,统筹谋划十三五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总体思路。十二五核安全规划中期评估进展情况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截止日期为2014年6月30日。

经评估,规划实施总体进展情况良好,进度基本达到目标要求,重点任务有序推进,预计十二五末可基本完成规划目标。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规划提出了总体安全目标,并在提高核设施安全水平和降低辐射环境安全风险等8个方面提出了23个主要指标,大多数达到了预期进度要求。运行核电机组安全性能、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落实许可证安全管理比例,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国家、省级辐射监测能力达标比例等5个约束性指标满足规划目标;消除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隐患,有效控制重特大辐射事故发生等13个预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已达到或超过预期;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改进,消除历史遗留中、低放废物安全风险,推进铀矿冶环境综合治理和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基地建设,建成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等5个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低于预期。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第一,核电厂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中、短期安全改进项目实现100%完成,长期改进项目有序推进。运行核电机组未发生2级及以上事件和事故,各类安全指标名列世界前茅。新建7台机组的设计安全目标满足规划要求。核电厂严重事故应对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安全管理进一步实现精细化、标准化。

第二,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隐患基本消除。

研究堆安全改造全部完成,完成一批乏燃料组件外运集中贮存。核燃料循环设施抗震校核全部完成。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实物保护工程已部分完成。

第三,核技术利用管理日趋规范。

放射性同位素100%纳入许可证管理,射线装置许可证发放率达94.8%。北京等11个省(自治区、市)Ⅰ类放射源、射线装置实现与公安部门联网监控。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监测仪器配备率达92.3%。废旧放射源收贮率达100%。40座辐照装置完成退役。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逐年降低,每万枚源事故发生率低于2.0起。

第四,铀矿冶辐射环境风险有所降低。

完成了四川等10个省(自治区、市)153个矿(床)点铀矿山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治理。完成3座铀矿山退役治理。5座三等以上尾矿(渣)库安装了在线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年平均职业照射水平从9.89毫希沃特降到7.30毫希沃特。

第五,核设施退役和废物治理取得进展。

固化处理一批历史遗留中放废液,处理和处置一批历史遗留中、低放固体废物。完成9项核设施退役项目,放射性废物处理能力初步形成。废物处置场建设取得进展,形成了西北、西南、华南区域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格局。全国核设施、核基地放射性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全面铺开。

第六,设备可靠性得到改善。

完善核安全设备管理体系,提高设备制造厂准入门槛,完善进口设备安检制度。规范特种工艺人员资格管理。开展核安全设备境外监督。违规补焊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第七,科研创新初显成效。

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领域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加大,建成17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型压水堆、高温气冷堆和乏燃料后处理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展130余项核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培养了1190位领军人才。

第八,核与辐射事故应急体系持续完善。

修订完善了国家、地方各类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新建6个省级核应急指挥中心,建成31个省级辐射事故应急指挥中心,设立了国家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国家核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了与15个单位的互联互通。中核集团、广核集团建立了集团公司核事故应急支援队,并与相关核电集团签订了核电集团间核应急支援合作协议。几年来,开展了大量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其中综合应急演习24次。建成25支国家核事故应急救援分队。

第九,监管能力稳步提升。

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获得国家立项批复,取得用地批准。地区监督站基本配备必要的现场检查和执法技术装备。全国71%的省份,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达标。基本建成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

保障措施配套情况

相关立法工作稳步推进。核安全相关行政许可下放及优化工作取得进展。编制《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组织实施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公众沟通全面加强,系统性开展新建核电项目公众参与活动。经费投入力度有所增加。加大了核安全监管行政事业经费和基地项目建设投入。行业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放射性污染治理和核安全技术研发资金支持力度。

核安全十三五发展形势预判面临的时代背景

2014年3月,主席在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首次提出中国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编制十三五规划必须紧扣当前核安全所处的时代背景,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法治、发展五个方面。

政治背景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核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一同列入国家安全体系,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核安全被提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政治重要性彰显。经济背景方面,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新模式。兼有调整能源结构和带动装备制造业提升功效的核电地位逐渐凸显。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代特征下,核电和高铁一起成为我国政府向世界推销重大技术装备、开拓国际市场的新名片,核安全是实现核电走出去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社会背景方面,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4)》,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诉求可能会更多地关注自身权益的保护,关注自己与周围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对公共事务参核安全观把脉核能健康发展与表达出的强烈意愿。核安全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大对民众反映强烈的核安全事项的关注和解决力度,能及时化解社会问题乃至阻止潜在社会危机的蔓延和传导。

法治背景方面,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提出建设一个由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成的法治治理体系。实施核安全监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确保核安全,就必须在核能与核技术的行业领域实现依法治核。发展背景方面,根据《2014年全球核电综述》,福岛核事故后,核能由占全球电力供应的15%左右降至11%~12%。随着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压力的不断增加,各国核能发展政策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逐步放弃核能;另一方面美国、英国、俄罗斯继续重视核能,法国、韩国仍将核能作为其电力的主要组成,日本拟重启核电。我国发展核电的愿望由上至下也越来越强烈,2015年3月10日,随着红沿河5、6号机组项目获批核电重启,业内普遍认为我国将进入新一轮的核电建设高峰期。核安全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是核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保障核安全就是保障核能发展。面临的机遇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核安全建设更加受到重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核安全工作,多次指示重视核安全。自新的领导集体上任以来,指示核工业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李克强总理要求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把我国建设成为核工业强国。核安全受到重视,与之相关核安全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也将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第一, 核能核技术利用事业快速发展,核安全监管亟需同步发展。

十三五,我国核电的建设规模、速度以及新机型数量将维持在较高水平。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据估算,新建核电项目建设速度预计在4~6台机组/年。自主创新的华龙一号和CAP1400将与高温气冷堆、AP1000、EPR等其他核电机型投入建设。与此同时,钍基熔盐堆、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洁净核能系统(ADS)等新技术研究堆也正计划开展建设。核技术利用方面,据估算,到2020年我国放射源将达15万枚,射线装置达18万台。核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核安全监管亟需与核能核技术事业同步发展。

第二, 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核安全法治进入重要窗口期。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议,为推进各领域法治进程提供了思想指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核的工作指南。《原子能法》、《核安全法》等核安全法治体系核心立法工作有望加快步伐,核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也将得到推进,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核安全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优化,核安全将朝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第三, 核电海外市场不断拓展,核安全保障也需及时跟进。

作为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新名片,核电企业走出去热情不断高涨。十三五中核集团巴基斯坦项目、阿根廷项目和中广核英国项目均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核电海外市场也将得到拓展。而在核电技术输出的同时,核电技术输入国一般也会要求同时输入与核电技术相配套的安全法规、标准、管理技术等核安全保障体系,因此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能落后。第四,核电装备国产化水平日益提高,核安全文化亟需广泛传播。

核电设备国产化是我国核电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要求,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关键设备、零部件和材料的国产化率不能低于85%,正在等待开工的CAP1400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0%,建设中的AP1000依托项目四台机组的平均国产化率约为55%。核安全文化是我国核电一直保持良好安全业绩的重要保障之一,是优秀文化的代表,急需在核电装备制造业领域广泛传播,提高核电设备质量和可靠性,以保障核安全。

第五, 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呼声渐高,核安全工作得到充分监督。

随着社会进步,公众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福岛核事故后,公众对核安全更加关注,对涉核项目高度重视。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已成为影响核电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核心就是公众对核安全的担忧。公众对核安全要求的提高、对核安全工作的监督,将有利于统一全社会对核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促使政府进一步提高核安全保障能力、企业提高核设施安全水平,持续推动核安全事业的发展。

面临的挑战

第一,核设施安全运行压力持续升高。随着核电规模不断扩大,新机型将投入建设或运行,我国第一座核电厂,秦山核电厂将近设计寿期,国内核电多种堆型、多种技术、多类标准、不同状态并存的局面将更加明显。十三五期间我国新投运核电机组是十二五时期的4倍,核电厂运行事件将呈现攀高趋势。核电厂在抵御地震、水淹、火灾和飞机撞击等极端外部事件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安全标准,在缓解安全壳失效征兆等严重事故、应对超设计基准事故方面仍需进一步采取措施。

2020年,核电运行产生的乏燃料累计量将超过10000吨,乏燃料增长与处理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核电设备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由于缺乏工程经验、对关键技术掌握不足、核安全意识薄弱导致的核安全设备制造事件、重大不符合项或将处于高发态势,不利于核电厂安全运行。

第二,放射性废物治理压力依然存在。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特别是放射性废液,固化进程较慢,安全贮存压力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早期核设施退役及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治理的整体进度。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工程地质、处置化学、处置安全等技术仍显不足,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尚未取得实质进展,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仍需时日。同时,由于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建设和运行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各方建设积极性不足,国家区域处置政策难以推动,各核设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长期积压,秦山、大亚湾、田湾等核电基地的中低放废物暂存库接近满容,影响核电厂安全运行。

第三, 核与辐射安全基础有待夯实。核能与核技术领域职业照射与公众照射剂量缺乏统一管理,铀矿开发利用中的辐射防护问题突出,放射性环境影响监测与评价需要长期持续开展,辐射防护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城市放射性废物库防范涉核恐怖袭击的能力较弱,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安全性、可靠性有待提高,核安全、核安保、核应急相关的支持系统和设备等关键数字资产和关键系统的网络信息安全受到威胁,核安全保卫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核安全科研资源亟待整合,战略性研究推进较慢,前沿性研究开展较少,公益性研究支持不够,基础性研究难以坚持,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相对薄弱。核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仍需进一步提高,核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核应急专业技术支持和救援能力需要加强,核应急演习演练的实战性亟待提高。

第四,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保障能力仍显不足。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保障与核能核技术利用行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政策法规方面,缺少一部规定核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的基本法,缺乏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公众权益保障及核损害赔偿等有关规定,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铀矿冶长期监护等政策机制阻力较大。在组织方面,核安全监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仍有待加强。在能力方面,安全评价、校核计算及实验验证能力依然薄弱,辐射环境监测仪器装备水平较低,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平台尚未建立。在人员方面,监管队伍整体比较年轻,监管经验不足,监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五, 核安全内外部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建立。核安全信息公开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舆情监测引导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核安全事务有待进一步深化,核安全科普宣传仍需持续开展,核安全管理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亟需加强。核燃料循环、核安全设备制造、核技术利用、核电工程建设等领域的核安全文化意识淡薄,核安全氛围有待加强,亟需建立核安全文化评价体系,核安全文化培育仍需进一步完善。必须坚持核安全法规标准与国际共识同步,核安全经验亟需与国际同行相互交流,需与国际强国开展核安全技术研发合作,我国核安全先进理念核安全观把脉核能健康发展有待向世界各国推广,核安全国际合作交流亟需加强。

十三五核安全规划总体思路围绕一个中心:风险防范以风险防范为核安全十三五规划思路核心。

在我国古代风险防范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古代名医扁鹊为大家熟知,但谈到自己的医术时,他却不如两个哥哥,大哥医术最好,是治病于未发之前,病人未觉其病已除去病根;二哥次之,是治病于初起之时,症状刚显已药到病除;扁鹊最差,他是在病情严重时治病,不仅病人痛苦,且下大力才得病除。这个故事诠释了良医治未病的道理。我们的核安全工作也要加大预防力度,像扁鹊那样,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病于未发之前,统筹各领域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防范和降低风险,持续提高核安全水平,充分保障核安全。

把握两个基本点:依法治核和科学治核持续推进依法治核。

建设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治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核领域立法进程。确保与安全有关的重要核活动全部纳入依法管理范畴,明确各级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职责,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规范核安全管理,严格追究违法行为,提升核安全监管队伍执法能力。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制定规划目标、指标。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矛盾、冲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解决办法和实施方案。在核电选址、设计、建设中,始终坚持与国际接轨的最高安全标准。在核电运行、退役过程中,不断吸取来自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反馈到核安全改进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追求废物最小化。

在各项核活动中,秉持辐射防护三原则,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实现辐射防护最优化。

统筹做好五项工作。

第一,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核设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预防和缓解并重,进一步提升核电厂安全水平;以规范管理为突破口,进一步降低研究堆安全风险;以突出问题为导向,推动核燃料安全;以许可管理为手段,加强核安全设备质量管理。

第二,加强重点领域治理,降低核与辐射安全风险。以放射性废液固化处理为抓手,加快早期核设施退役及中、低放废物处理处置;以保障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为核心,推进铀矿冶环境污染治理;以辐射环境影响为着眼点,提升伴生放射性矿山安全监管水平;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核技术利用安全管理。

第三,加快推进能力建设,夯实核与辐射安全基础。以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为目标,推进辐射防护最优化;以网络信息安全评估为抓手,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公益性、基础性科研为动力,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以基础能力建设为抓手,加快核与辐射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建设。

十三五规划建议第6篇

(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要求。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时期,以商贸流通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推动以商贸流通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大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二)新区建设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十三五”期间,可以充分发挥新城区新建优势,合理规划和实施商业布局,配置新的商业设施,完善市场载体,畅通商贸流通渠道,促进我县商贸流通业的跨越发展。

(三)“大交通”发展为__带来了“大流通”的机遇。随着交通骨干网络工程加快推进,__已成为湘粤赣边际区域的交通枢纽,城乡交通网络得到极大的改善,为“大流通”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交通条件。

(四)商贸流通业发展总体滞后的现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流通方式滞后、信息化水平滞后、政策规划引导滞后、体制机制滞后等问题,导致我县商贸流通业无论在总体规模上,还是发展水平上均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商贸流通业必须迎头赶上。

(一)主要发展目标

通过 “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初步建成要素健全、载体完整、功能齐备、渠道畅通的商贸流通体系,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对GDP的贡献率持续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2020年达到20亿元。

(二)发展重点

1、推进城乡流通网络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建设城区商贸流通集聚区。切实加强城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大中型商业网点,培育发展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建设商品交易市场,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商业网络。二是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合理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培育1-2个功能齐备、特色鲜明、集散能力强的标准化专业市场。三、继续抓好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城区重点抓好新区农贸市场建设和卢阳农贸市场改造,全面完成乡镇农贸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四是健全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农村连锁超市,提高农村连锁网点覆盖面,构建以城区配送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2、完善商贸流通业态种类

一是大力发展批发零售业。加强有地方特色的批发及专业市场建设,发展新型零售市场业态。二是创新发展餐饮业。引导餐饮业转变经营方式,发展特色餐饮服务和大众化消费服务,形成多层次、多元化、高质量的餐饮服务网络。三是提升发展住宿业。充分利用温泉品牌发展温泉主题酒店,发展一批清洁卫生、方便舒适的商务酒店、家庭旅馆,提高接待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促进多产业互动发展。加强商贸业与农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业等行业之间的联动,着力形成商贸流通业与农业、其他服务业间的互促、互动和融合的良好发展格局。

3、培育流通市场主体。

一是壮大流通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具有自主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大型流通企业,力争规划期末,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骨干流通企业。二是扶持中小商贸企业。通过提供融资担保、信用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支持中小商贸服务企业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细分市场,开展特色经营。

4、提高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

一是着力推进流通领域技术创新。重点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应用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普及销售网点信息管理系统、银行刷卡设备等装置。二是稳步推进连锁经营发展。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连锁经营,规范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三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电子商务企业,建设__电子商务平台,引进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知名网站建立__分站,引导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大力推进农村商务信息化服务,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四是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平台,支持大中型商贸企业完善物流配送设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加快流通产业发展,对繁荣城乡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引导生产消费、推动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商贸流通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解决认识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商贸流通业战略地位。

(二)强化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__实际,制定我县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水电气及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流通业发展的扶持和引导。

十三五规划建议第7篇

赵锦辉认为,《建议》从三个层面阐述文化建设:一是阐述其意义。《建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二是提出指导思想。《建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三是阐述主要任务。《建议》提出,要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三个方面出发推进文化建设。

赵锦辉说,将本次《建议》与“十一五”规划、“十七大”报告相比,可以看出中央对文化建设有三个重要的战略新部署。

更加重视文化体制改革

《建议》中谈文化体制改革,是将其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虽然“十一五”规划、“十七大”报告中都提到文化体制改革,但都没将文化体制改革摆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可见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中央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文化体制改革?这是因为经过32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也有序推进,但文化体制改革是在新世纪才开始推进的,改革起步慢,改革相对滞后。中央是在“十六大”上才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才正式拉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这种滞后导致传统文化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日益凸显,掌握大量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总的看还是靠吃财政饭,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才将文化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改革。

赵锦辉说,“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但与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的城市定位还有一定差距。“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应根据《建议》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作为文化建设重要任务

《建议》谈文化建设,重要的特点是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十一五”规划谈文化建设时,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十七大”提出文化建设的三项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议》将“十一五”规划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和“十七大”提出的这三项任务都统一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这个任务之下,凸显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表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央对文化建设有了更加通盘的考虑,把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建设这四种文化建设全部纳入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这个大局下,通盘考虑,统筹安排,这就有效地突破以前文化建设部署上各自为战的问题,有利于统筹安排资源,推进文化建设。

赵锦辉强调,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务,必须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关键是要抓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四种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学校教育和构建全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良性互动,逐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他说,北京市已经颁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建设工作规划》,这个规划制定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蓝图,指出“十二五”时期北京市要抓五项任务: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赵锦辉指出,完成这五项任务必须围绕提高北京市民文明素质这个核心展开,各项任务的推进只有服从、服务于这个核心,才能够有正确的方向。北京市应以《建议》精神为指导,通过实施任务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市民的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氛围和社会心态,从而最终提高北京市民的文明素质。

文化产业要打造成

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建议》谈文化产业,重要的特点是提出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部署。“十一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与其他九大行业并列,作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这次《建议》则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凸显了中央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

赵锦辉指出,要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有利条件包括:我国庞大人口将造就2l世纪世界最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央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不利因素包括: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不多;计划体制下的条块分割使得文化市场存在着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地域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有待完善。因此,要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条路又非走不可。文化产业作为无烟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有利于打破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赵锦辉认为,北京市具有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性产业的诸多有利条件。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教文化资源丰富,各类人才荟萃,“十一五”规划特别是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市加大了文化发展投入,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信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的逐渐完善,新型文化业态的不断发展,北京市必将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