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工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08 15:33:09
高工论文

高工论文第1篇

当前国际上并没有关于危险源的确切定义,英文单词中危险为hazard,重大危险为majorhazard,后者在国内也通常理解为重大危险源。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将危险源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1.1重大危险源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能量意外释放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频频发生的重大工业事故已严重影响了各国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生产安全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相继出现了“重大危险(majorhazard)”、“重大危险设施(majorhazardinstallations,国内称重大危险源)”的概念。随后,各个国家、国际组织相继推出了重大危险源管理规定与办法,包括英国政府的《关于报告处理危险物质设施的报告规程》和《重大工业事故控制规程》,国际劳工组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欧盟的《Seveso指令》(该指令已被修订为《SevesoШ》)等。其中,《SevesoШ》列出了180种危险化学品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其适用范围是危险物质存在之处,它既包括工业生产,也包括危险化学品的仓储。此法令在实践中提供了3种级别的重大危险源,并提出了不同级别的控制措施,要求企业必须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才能生产。我国2009年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给出了辨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对重大危险源给出明确定义和界定依据的领域。无论是欧盟的《SevesoШ》还是国内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其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都是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而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机理可以认为是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化学能的意外释放,即符合能量意外释放的事故致因模型。能量意外释放论是在1961年、1966年由吉布森和哈登提出的一种事故致因模型。该模型指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McFartand(麦克法兰特)在解释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物损坏的机理时说:“……所有的伤害事故(或损坏事故)都是因为:

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1.2特高压工程施工作业重大危险源定义的提出

危险由危险元素、触发机理和威胁目标组成,而危险元素是构成危险的基本危险源。通常情况下,在危险—事故的转化过程中,会有一些能量的积累。结合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认为:危险元素本身是具有能量的危险源,与危险是以1的概率存在一样,危险源所蓄积的能量也是以1的概率、随危险的存在而存在。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施工作业复杂,危险源类型多,威胁对象涉及作业人员、设备和电网,综上分析可将特高压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危险源定义为满足以下条件的施工作业工序或作业环境:达到一定规模,其危险元素所蓄积的能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规模。临界量规模:基于作业工序复杂度、施工方案难易度、作业环境恶劣度、事故预防难易度、事故后果严重度等因素,若某类施工作业工序或作业环境中危险元素所蓄积的能量等于或超过该规模,则该施工作业工序或作业环境为重大危险源。

1.3特高压工程施工作业重大危险源界定标准确定

在我国,特高压工程建设行业起步较晚,还没有丰富的安全管理经验,其危险辨识、风险管控基本是借鉴其他行业较成熟的实践方法。结合前文给出的特高压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定义,特高压工程施工作业的重大危险源是指具体的施工作业工序或施工作业环境,而辨识重大危险源,首先要确定对应的危险类型。危险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事故的发生,如果能识别出可能发生的事故,则可以通过事故类型来对危险类型加以划分。所以,在此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将特高压工程施工作业中的危险类型分为人员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和电网事故三大类危险类型,危险辨识方法采用JHA法。同时,除危险化学品行业外,国内外都没有关于其他行业重大危险源界定标准的规定或进行过相关研究。为此,本文以淮南—上海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为实例,通过对比、筛选和分析国家及行业标准、规定和规范等,分别确定辨识出14种危险类型的重大危险源界定标准。由于电网事故和设备事故主要表现为财产等经济损失,其在时空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所以辨识电网事故、设备事故主要以描述事故情形为主,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中的规定,将发生重大、特大电网事故和设备事故情形的作业工序或作业环境界定为重大危险源,本文不再列出。

2特高压工程施工作业重大危险源管控程序设计

特高压工程施工作业重大危险源管控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是新的领域,也没有全面成熟的技术可供借鉴,如果能系统地对各施工作业项目按作业步骤有序地进行分析,将危险辨识、重大危险源界定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可形成系统的重大危险源管控程序。

2.1作业步骤划分

理想情况下,所有的作业都可以进行作业危险分析,但通常情况下要优先确保对关键性的作业实施分析,如事故频率较高或后果较严重、能导致严重职业病危害和新增、变更作业等。同时,借鉴标准化作业程序(SOP)的思想,将每一施工作业项目按顺序分解,使作业程序分析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形象化。

2.2危险辨识

危险辨识是系统安全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一个从各类信息中找出危险的认知过程。辨识危险,要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但辨识出的危险,应包含危险元素、触发机理和威胁目标三个要素。危险辨识的方法通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对照经验法,另一类是系统安全分析法,危险辨识过程中可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由于本文研究对象为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施工作业,因此可综合其施工作业和危险辨识方法的特点,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针对作业过程的危险分析方法JHA法,并配合使用询问与交谈、现场观察等进行危险辨识。辨识出危险后,要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确定人员伤害事故危险类型、设备和电网事故危险类型确定危险的能量类型。

2.3重大危险源界定

辨识出危险后,根据危险三要素确定危险元素,即危险源。在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施工作业中,危险源是某个施工作业工序或作业环境。有危险存在,必然有对应的危险源,但该危险源不一定是重大危险源,所以要依据的界定标准,从已辨识出的危险源中界定出重大危险源。为了便于一线员工能更清晰、全面地辨识、界定出每一个作业步骤的重大危险源,并制定控制措施、形成科学有效的重大危险源管控程序,在界定出重大危险源后,还应按照作业步骤依次描述整个作业中出现某重大危险源的所有场景。场景描述时应涵盖以下方面的信息:

①危险在哪里发生?———表达危险发生的环境信息;

②危险会影响到谁或什么?———表达危险概念中威胁目标的信息,指暴露情况;

③什么导致危险的发生?———表达危险概念中触发机理的信息;

④危险会导致什么结果?———表达危险所导致的后果。即可能发生的事故;

⑤危险还会有其他致因吗?同时,为了使一线员工更直观地了解施工作业中的重大危险源,还应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规定的致害物类型,列出每一重大危险源场景的致害物,以提高员工的防范意识。

2.4重大危险源控制

重大危险源管控的最终目标是要控制重大危险源,因而一旦完成危险辨识和重大危险源界定之后就要选择危险源控制的方法。基于能量意外释放论,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可通过控制能量或者控制能量的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运用能量控制原理,提出危险控制措施的优先顺序是:

①限制及分散能量;

②防止能量散逸;

③加装缓冲能量的装置;

④减低损害程度;

⑤防止外力造成的危险;

⑥防止人的失误。从个人因素、工作条件、班组监管、组织管理四个层次提出了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汇总了HFACS模型事故致因四层控制的具体分类因子。综上,整合SOP和JHA方法,集特高压工程施工作业危险辨识、重大危险源界定与控制于一体,形成面向作业的重大危险源管控程序,设计出适用于特高压工程施工作业一线员工的JMHA(即JobMajorHazardAnalysis)工作表。为淮南—上海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变电工程软母线施工的JMHA工作表部分示例。

3结论

我国特高压工程建设工期紧张,技术难度高,作业危险类型众多、涉及面广,为了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管理,突出重大危险源,本文以特高压工程施工作业危险源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适合一线员工参与、便于重大危险源辨识-界定-控制的管控程序,得出如下结论:

(1)基于能量意外释放论提出了特高压工程面向施工作业的重大危险源定义,为特高压工程施工作业中重大危险源辨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2)通过对比、分析国家及行业标准、规定和规范,确定了重大危险源界定标准,采用JHA法辨识出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的危险后,界定出施工作业中不同类型的重大危险源,并依据HFACS模型提出四级控制措施,使重大危险源管控和事故预防工作真正落实到一线员工层面。

(3)整合特高压工程施工的作业步骤划分—危险辨识—重大危险源界定—重大危险源控制的过程,设计出适用于一线员工参与的重大危险源管控程序,并形成JMHA工作表,有效地促进了一线员工参与下的重大危险源管控的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提升了特高压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绩效。

高工论文第2篇

(一)教材滞后、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在传统的教材中,教材建设与国家现行桥梁建设实践相脱节,理论知识多,工程实际案例少,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比较离散,没有按照职业角色来设置课程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的桥梁施工技术,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模块,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偏离,学生在学习了全部学习内容之后,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不知道该怎样把学校所学知识与岗位工作要求快速对接,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授课计划安排不够合理

传统的授课安排是在一个学期内将本门课程讲完,由于本门课程知识点多,要想在一个学期内将各种桥型的施工技术全部讲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教师要考虑如何在短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又要考虑如何在短时间内接受全部的学习内容,结果显示,效果甚微。由于知识点密集,课时有限,老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只能讲授基本桥型的施工技术,只能对各种施工方法进行概念性介绍,对新型桥梁结构施工技术介绍较少,特别是复杂的施工工艺,学生很难理解桥梁施工的详细情况。(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单边式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脱离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仍采用教多学少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企业调研,开发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指导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教学文件[1]。为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成员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针对岗位任职要求,邀请企业专家与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共同开发课程标准。通过反复论证与修改,按照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总结学习情境设计的思路,结合在建的桥梁工程施工项目、工作任务和相关理论知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通过对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工作岗位的任务分析,结合行业标准、规范,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四个学习情境,共十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

(二)根据岗位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是科学设置教学内容[2]。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课程围绕桥梁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全过程,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按照交通部现行的公路工程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建设部批准的市政行业《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和补充,设计了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桥跨结构施工、桥面系施工和涵洞施工四个学习情境,共十个工作任务,将知识点嵌入工作任务,分两个学期讲解。在教学中本着知识面“精、新、实用”的原则,强调理论与实际的高度融合,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高职特点,编写特色教材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教材建设。教学团队成员与企业专家一起通过研讨论证,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教学内容的变化,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方式+,平衡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比重,引入实际工程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新教材的编写是按照四个学习情境、十个工作任务划分的,每个工作任务按任务单、资讯单、信息单、计划单、决策单、实施单、检查单、评价单的顺序编写。在任务单中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对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在资讯单中给出该任务的资讯问题,并给予资讯引导;在信息单中给出与任务相关的主要知识点;学生通过资讯、信息引导以及对任务的理解,填写计划单、实施单,再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填写检查单、评价单。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注重实例的针对性、连续性和整体性[4]。在编写特色教材的同时,还编写了与之配套的能力训练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自我测试。教学团队人员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节假日、暑假去企业录制相关施工视频,制作课件,准备施工规范、验收标准等相关文献供学生查阅,并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课程网站建设以辅助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按照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组织实施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以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学习情境中的桩基础施工任务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了充分的教学资源,如特色教材、课件、施工视频、桥梁施工技术规范、施工图纸等。在资讯阶段,教师布置桥梁桩基础施工前的准备、钻孔及浇筑水下混凝土工作的内容,将学生分组,布置工作任务,并给每组同学分发施工图纸、活页教材等资讯材料。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资讯材料,明确工作任务,学习信息单及技术规范,发现问题及时向老师提问,教师通过总结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将重点难点统一讲解,对于复杂的施工工艺,为了加快学生对施工过程的理解,发挥课件、施工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升学生对工程施工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掌握桩基础施工的基本内容之后,进入计划阶段,根据所给施工图纸,编写给定桥梁的桩基础施工交底方案,然后讨论编写的桩基础施工技术交底方案的正确性、可行性,进入决策阶段,方案论证结束之后,进入实施阶段,编写交底方案,最后小组自查,教师检查,并给予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实际的工程案例,模拟了真实工作任务,使教学更接近实际,有效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这种做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而且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五)专兼教师结合,提升团队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的充要条件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安排中,学校聘请部分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授课,给予相应补助,兼职教师讲授时能够将理论更贴近实际,学生学习效果较好。对于在校教师,为确保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团队教师自身知识与技能。一是团队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暑假、节假日定期去龙建路桥等企业实践锻炼,锻炼期间,不但可以在企业对课程进行调研,录制相应的施工视频,获取真实的教学资源,而且可以了解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掌握新的施工工艺、新技术,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二是积极参与说课比赛、微课比赛等教学能力大赛,参加科研项目,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与教学能力培训,考取执业资格证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三是做好新老教师结对子工作,新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要做好新教师的帮扶工作,互相帮助,提高专业技能。

三、课程改革的效果

高工论文第3篇

高校工会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目的相统一。总的来看,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充分立足于校园,吸收社会文化的营养,培养出文化层次更高、文化分为更浓的体系,使其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和优秀文化体系的传播者。工会的基本任务与目的与此一致,也要通过建立优秀的文化活动,实现繁荣文化、丰富文化的任务,这无疑与校园文化的主旨相契合。我国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就要求高校提高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只有健康、完善、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高校工会担任着引导教职工的重任,校园文化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方式。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文化队伍、文化设施、文化环境的综合建设,高校工会在这些方面能够发挥出它的优势,促进校园文化的完善。

2利用工会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工会的强项在于宣传与组织,通过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竞赛以及优秀的教师榜样能够提升教职工的职业认同,能够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并向校园和社会传播正能量。合理的利用工会这一属性和特点,能够有效的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工会自身应该认识到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配合相关方面完善校园文化的建立,同时工会还要在一些方面进行把握,确保校园文化的建设朝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1)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工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十分强大,要坚持对校园文化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坚持以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按照社会注意前进方向,配合多种手段对校园文化方向进行指引。加强正面宣传,提高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和认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性人才。

(2)突出校园文化的教育意义

尽管不同的校园文化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但搞笑的主要宗旨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综合型人才,因此校园文化的重点也要体现在教育意义上。当期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提升在校学生的文化思想水平和教育水平作为己任,利用马列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对校风、学风进行规范,始终将培育人才放在重要位置,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3)把握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性原则

尽管校园文化的基本准则是积极、健康,但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的长期积淀性导致其保留了一部分的传统特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校园文化要善于吸收社会中的改革创新精神,丰富自身的文化体系,将新思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极大的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师生自觉遵守校园的一些传统习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受到校园文化无形的影响,自觉遵守相关的政策和纪律。工会如果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帮助把我校园文化的传统性原则,将会给高校校园文化的建立起到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工会在组织各项活动时,要做到正确处理校园文化与青年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明确工会活动中的各项原则,确保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提供积极正面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知易行难,高校工会严格遵守文化建设的基本准则,才能完善健康、和谐、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3结语

高工论文第4篇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国际经济学界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由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革命为主要推动力而发生日益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的研究成果。知识经济也叫智能经济。目前为各界广泛认同的定义是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96年初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代表是信息产业,以前人们往往以信息产业来代指知识经济。

二、知识经济与高校秘书工作的关系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秘书工作与知识经济发生和建立起来的关系,主要是供求关系。知识经济作为供方,是以它的产品(现代化设备)来满足秘书工作的需求的,秘书工作在此便为求方。高校秘书工作实际上已获得知识经济提供的许多服务,包括:工具,现代化办公设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不但任人差使,而且任劳任怨;代劳,秘书人员的许多事务性和手工操作劳动,已被现代化办公设备代劳了,不但减轻了劳动负担,而且优化了劳动效果;智能,现已开发出的一种办公软件,有许多功能,包括统计、运算、编辑、检索、制图、语音调控等,可以获得优质高效,顺利完成任务的乐趣。

1.知识经济的到来,秘书的事务性工作出现了新面貌。高校秘书人员的事务活动往往有服务性、繁复性、程序性的特点,而它是实现辅助决策,处理信息和协调关系的必要前提。一切工作都将通过具体的事务活动才能实现和完成。能通过电脑网络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及最前沿的知识,这有助于秘书开阔眼界,在日常工作中更有效地处理各项事务。文件发送、电话联络手段已远远不够满足现代化办公需要,电脑已成了秘书人员的主要工具,上传下达、信息反馈要靠网络技术发挥知识积极作用,它将联结办公室内外业务,优化原有业务流程,减少工作随意性,提高办公室管理水平,使各项业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高效化、现代化。

2.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秘书可以利用信息及网络技术为领导决策服务。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而辅助决策使秘书必不可少的职能。高校秘书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就必须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必须由捕捉、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现在不是讲信息嘛,确实重要。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信息不灵。”高校秘书人员必须运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搞好为领导决策服务,及时筛选。获取有效信息,供领导参考。

三、高校秘书如何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是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呼唤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而高校秘书工作者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知识积累、现代的办公技能、高度的敏感性和求知欲、以及较强的法律意识,就会被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因此,面临严峻的形势,高校秘书工作者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1.高校秘书首先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理论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源泉,而且也是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的内在动力。高校秘书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其工作性质、作用决定了秘书人员必须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并自觉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去处理日常事务。因此,必须全面深入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教育理论中的“三个面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等科学论断的现实意义,了解现代教育思想和新的办学理念,努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把学理论的过程变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增强党性、丰富实践的过程。从而,真正使理论入脑入心,有效提高高校的秘书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才能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增强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2.高校秘书要不断提高智能水平,敢于创新思维。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它对高校秘书的智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对秘书的社交能力有特殊要求。以往社会活动大部分是通过面对面交流,而知识经济社会,人们的交际大都依赖于计算机网络,这就要求秘书不仅掌握计算机语言,而且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辨别对方的态度,揣摩对方的动机和目的,并采取相应的行为交流。第二,办公自动化使办公环境的空间延伸,信息量的陡然增加,知识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使得对信息捕获和收集的水平要求提高,即需要高校秘书对信息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判断力,并有针对信息尽快作出正确选择的应变能力。不然,将难以利用如潮的信息资源生产出“精品”。第三,要求秘书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创新力)。在知识经济中,人的创新能力是提高效益和创造财富的基础和源泉。作为高校秘书,不仅需要自身更新观念,摆脱旧的思维定势的束缚,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而且必须有欣赏他人创造性的能力。唯此,秘书才能在愈来愈复杂的客观环境中应对自如,且得到别人的尊重,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成为领导真成需要的助手。

3.高校秘书要不断增强竞争意识,适应新世纪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是一个在竞争中不断发展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也是高校秘书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推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的竞争将更为突出,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干部终身制的破除,聘用制度的全面推行,打破了高校秘书人员的铁饭碗,同时,也增加了危机感和更强的竞争意识。这种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既来自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体现在秘书工作对秘书人员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只有始终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秘书人员才能保持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才能构建宽厚广博、专业精深的知识大厦,才能具备更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高校秘书人员要适应知识经济和高校体制改革及发展的要求,必须直面挑战、敢于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学习,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秘书要有时代意识和瞻前眼光,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时代。

参考文献:

1.朱正佗.秘书工作基础[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2.姜新文.增强创新意识,高效优秀服务[J].秘书工作,1999.2

3.曾蔚杨.知识经济时代的智能型秘书[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9

4.陈勇.试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秘书的工作特点及素质要求[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1)

高工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八五”以来,我省的高速公路得到迅速发展,到1999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05km,居全国第3位。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1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制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你跟他讲大道理,很有可能他今天听进去了,明天却忘记了。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要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天下没有木头脑袋和石头脑袋,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有诚心,相信质量这根弦会绷紧在每个人的脑海中。2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在经济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例如,连徐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为什么不在发生质量问题的前期,采取预防措施?为什么非要等既成事实之后,再来兴师问罪?因此,质量管理措施过左不好,过右也不行,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让人心服口服。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不能拖泥带水,该一票否决就一票否决,没有什么通融的余地,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连徐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自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高指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高指一次检查不合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为了帮助工程监督、检测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3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不合格的资料,千万不能擅自修改合格后往上报,千万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高指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都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4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记录。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在连徐高速公路E-4标段奎河桥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紧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5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在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高架桥N4标的T梁施工中,虽然我们敲掉了一片外观不符合要求的T梁、报废了三套T梁模板,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几万元,但通过这次教训,总结了经验,工作更加认真,在短短的8个月中,顺利完成了476片25mT梁的浇筑任务。无论是进度还是质量在全线都是名列前茅,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反,在连徐高速公路的某些施工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好质量、进度、效益这三者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结果砸掉多道涵洞基础,进度上不去,还搞得声名狼藉。6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连徐高速公路罗岗互通立交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连徐高速公路贾村分离式立交、毕庄分离式立交和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施工中,至今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还没有施工完。在连徐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徐州铜山地区地质情况多变化,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E-2标段的K235+830盖板涵就是这么一个鲜明的事例。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和损失。连徐高速公路上就发生梁与支座间距离偏差1m的严重质量问题,究其原因,还是设计坐标产生错误。E-1标的罗岗互通立交在放桩基础样时,也发现桥台桩基础坐标与设计坐标偏差25cm的现象,由于是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发现的,没有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7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法、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高工论文第6篇

1.1专业定位不适应社会需求

专业人才培养不具有明确针对性,人才培养结构合理性欠缺,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相对单一。造成这一问题根源是地方院校对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不明,导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毕业生虽然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全面,但实际工作能力不强,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1.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建设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未来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从调研地方本科学校现有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实情来看,传统“学术型”课程体系架构占据主导,“应用型”与“学术型”课程体系架构区分度不明显。

1.3教师队伍应用型能力欠缺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现有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的力度不够。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低于30%。

1.4专业人才就业率低与企业“无人可用”矛盾冲突明显

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同时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与行业就业有效对接,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实际需求,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无职可就,软件开发行业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现状普遍存在。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设计

以行业、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为引导,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调查为依托,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一线教师众多教学研究成果为参考,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学习经验体会为借鉴,围绕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事实问题,来对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设计建设。设计建议如下:

2.1学科建设

以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当前使用的主流开发工具或技术为依托来不断调整专业架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系统性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

2.2校企办学

学科建设以输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嵌入资格认证课程模块,实训课程以企业开发项目方式贯穿培养环节以达到提高专业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2.3师资建设

采取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共同承接开发项目等方式锻炼提高师资队伍实战能力。教师在企业实战经历和相关经验成果带入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不仅能促进专业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还能够最大程度丰富、提高专业学科建设。

3三层结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项目实战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完整地专业培养环节结束后具有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应用开发能力。

3.1基础理论

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

①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涵括地方高校各现行必修公共课程,

②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必修前导课程,是对软件工程专业基本“计算”概念理解、掌握,问题计算求解能力和构建中小规模软件系统综合能力的初步培养。

3.2专业理论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行业最新前沿技术为引领、专业骨干课程为核心、专业素质全面拓展和综合素养整体提高为目标来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3.2.1面向行业认知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对行业、企业认知学习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等专业认知方面课程。一般包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从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常规模式,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等认知类课程。

3.2.2计算机编程与算法设计能力课程算法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以及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编程课程主要包含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传统程序设计语言课,还包括当下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最流行的技术前沿课程。

3.2.3软件工程专业系统分析课程系统分析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系统类课程。

3.2.4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课程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方面课程主要包括网络编程、移动互联开发编程、编译技术、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测试等课程。

3.3实践

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一至两学年时长为周期,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技能全面提高为目的来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如下:

3.3.1校企共同建设实训课程以项目介入为主线,企业实际效益项目和高校产学研项目为实际授课主体。引进企业优秀项目人才或具有企业项目实战经验的教师来对专业人才展开课程实训,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养。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化生产实际速度,同时反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

3.3.2合作企业岗位实训针对毕业学生和部分专业老师做岗位综合实训:

①学生岗位实训:让学生真实参与企业项目实战,充分消化吸收前期所学理论和技能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夯实基础。

②老师岗位实训:专业老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将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技术进行梳理总结、编纂成册,运用到实际日常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缩短理论转化实际成果周期。

3.3.3校企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提升高度的一次全面的考核,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次全面的实训。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多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与实际脱节。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弱化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抵触情绪,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运作规范及最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技能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后从容就业夯实基础。

4结语

高工论文第7篇

1.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中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通过此方式掌握了大量最新的专业知识。但此方法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大学生存在“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现状,特别是工商管理这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创新班的开设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目前急需的实践能力。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工商管理创新班的培养方式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到三年级时进行“大实习”,即在企业实习一年,四年级时再回校继续上课。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然后从实践中回到理论上,使理论和实践接轨,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2.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人才

国内的许多高校都有开设工商管理这一专业,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近年来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提高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迫在眉睫。高等院校开设工商管理创新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广东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创新班安排学生三年级的“大实习”课程便增加了学生各方面的工作经验积累。如今企业要培养一个完全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这导致企业对于这类毕业生望而却步,而工商管理的创新人才则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减少了企业的成本,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二工商管理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方法和手段与社会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用、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更加迫切,然而目前的培养模式却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缺乏提出独到见解、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虽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用,但受多种因素制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还未真正转变;专业课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也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工商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特征,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广东工业大学首次开创工商管理专业创新班培养模式,选拔综合素质较强的80名学生进行培养。进行改革后的综合素质教育,工商管理创新班的课程安排、学分设置和培养模式都有了相应的改变。

1.课程安排合理化,追求知识传授的精益求精

其中,课程分四大模块,包括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高级专业课程模块、实习与实践课程模块、学术与科研模块。

(1)基础课程模块

包含科学与人文课程、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课程模块

包含专业主干课程,结合专业综合改革思路和质量工程要求,结合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对管理人才的新要求设计本模块。

(3)高级专业课程模块

围绕学生专业实习的问题,结合专业教师学术研究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采用案例教学和研讨的方式,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管理决策的能力。

(4)实验、实习课程模块

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目标,企业(组织)职能管理实践锻炼为基本特色,校内专业课程实验+第二课堂竞赛+参与导师研究课题,校外实战型专业实习锻炼。这种合理化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可以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初就将专业实验系统导入进来,以教师的讲授演示为主,同时让学生进行一次完整的实践操作,对企业运营管理形成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从而做到即学即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同时,兼顾学习导向与学习目的的统一。

2.培养模式创新化,追求塑造综合型、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