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细菌教案(合集7篇)

时间:2023-03-08 15:32:28
细菌教案

细菌教案第1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3、初步学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

学法指导:

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是重点,但细菌的个体很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其形态结构,要注意显微镜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学习探究:

一、复习巩固

⑴你能说出病毒的形态结构吗?

⑵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

二、问题探析:

1、细菌的形态结构

认真阅读课本111页内容并观察课本图2.3--4,思考并回答问题:

⑴你能说出细菌的分布吗?

⑵细菌个体形态有、和形。

2、观察细菌的形态实验

阅读课本“观察酸奶中的乳酸菌”的实验内容,用显微镜认真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分析讨论问题:

⑴使用高倍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对象?

⑵你观察到的细菌形态有哪几种?

⑶细菌的细胞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有何异同?请填写下表:

比较

种类

不同点

共同点

细菌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三、知识归纳

细菌的形态结构

形态:细胞,个体十分微小,有、、三种形态

结构:细胞都有、、没有

有些细菌有、等特殊的结构

自我测评

1、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

A.菌落B.细菌形态C.细菌体积D.细菌结构

2、细菌不具有的结构是()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成形的细胞核

3、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有鞭毛,生活在水中

B.都有荚膜,都能形成芽孢

C.肺炎双球菌是多细胞的生物体

D.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中的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4、下图是显微镜视野中的三种细菌,其中的()是球形,()是杆形,()是螺旋形。

5、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例如能引发咽喉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呈__,大

肠杆菌呈__,小螺菌呈__。

拓展探究转换高倍物镜时,为什么要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扳动物镜?

附:自我测评答案

细菌教案第2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

砥砺dĭlì喷嚏tì颠峰diān根瘤菌liú反刍chú

豁免huò束手待毙bì觅食mì笨拙zhuō唾tuò

细腻nì口吻wěn吝惜lìn

2.需掌握的多音字多义字:

3.辨析形似字的读音和字形:

4.词语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字,形容很多。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元老:称某一领域中年龄长,资历高的人。

可观:指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

免疫力:生物对某种危害不感染的特性。分自然免疫和获得免疫。

不可匹敌:不能相当或不能等同。匹敌,比得上,相配。

谱系:泛指事物发展变化的系统。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自然条件。

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言行自然,得体。

不愠不火:形容人心情平和,待人接物不冷漠也不激动,不过火。

一招鲜吃遍天下:指掌握了过硬的本领,有绝招。到处都可以谋生。

一以贯之:用一个基本观念,把一切事物贯穿起来。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走访:拜访。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而有礼貌。彬彬,既有文采又很朴实的样子。

细腻:指(描写、表演等)细致入微。

遗憾:不称心,大可惋惜。

饶舌:唠叨,多嘴。

许可:准许,允许。

口吻:口气。

过苛:过于苛刻。

吝惜: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

悲鸣:悲哀鸣叫。

5.作者

郑也夫,1950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主要著作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当中,北上黑龙江建设兵团852农场务农,当过农民,八年半后返回北京,后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郑也夫马不停蹄,跳跃式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攻读哲学硕士,八十年代中期,郑也夫奔赴美国,攻下“丹佛”大学社会学硕士,取得双硕士。他对社会生活的杂质,仍然不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本文是作者2003年5月12日“非典”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精彩的演讲。

星新一(1926~1997)日本小说家,日本科幻界奇才,以创作精巧别致,富有哲理的“微型小说”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于80年代大量翻译引进台湾,带动国内“极短篇”的制作风气。在他完成1001则极短篇小说后宣布停笔。星新一于1956年加入飞碟研究会,1957年和柴野拓美一起创办了日本最早的科幻小说杂志《宇宙尘》,为日本科幻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培育了许多科幻作家。除了科幻作品外,他还写了大量推理小说、幽默小说、散文及随笔。1976年他荣获日本推理小说家协会大奖。在科幻方面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有撒旦的天国》《最后的地球人》《未来伊索寓言》,长篇小说《声之网》《梦魔的标靶》等。

(二)阅读能力目标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四)思想教育

培养大家从小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师建议

《细菌的启示》

(一)举例说明这篇演讲是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述的。

通过讲故事、形象比喻、拟人化写法、形象命名、接通日常化经验、通俗的口语表达等手法。例句见相关练习。详见练习一第l小题。

(二)本篇演讲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1.大量的通俗口语表达,包括通篇为简洁明快的语言、使用为数不少的传神的口语词汇和明快的口语短句。

2.使用听众熟悉的、典雅、贴切乃至传神的书面词汇。

3.因大词小用和事物间的巧妙联系等产生风趣幽默感。

4.由于简短、明快、风趣、设问、感叹等,使其充满对话、交流的语气。例句见相关练习解答。详见练习一第1小题、第4小题、“词句品味·积累”第一点及其说明。

(三)本篇演讲如何紧紧抓住听众的心理?举例说明。

1.讲述听众关注的、新奇的事理。

2.自问自答,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例子见相关练习。详见练习一第2、3小题。

(四)举例说明本篇演讲运用数字的特点。

其一,数字间形成比较关系;其二,举出极端或典型数字;其三,数字与日常生活联系,给人事实确凿、深刻形象的印象。例句见相关练习解答。详见练。

(五)探究本篇演讲的主题。

通过对有关病毒、寄生的科学知识的生动介绍,希望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健康的心态,以精神意志上的从容应对,对待人类面临的病患危难。详见练习三。

《保修》

(一)这篇荒诞故事为什么读来感到真实?

故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所揭示的生活哲理具有现实性;所表现的人物心理、人物的言行细节具有真实感。文学的虚构,并不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真实性的感受,这也是正常现象。详见练习一。

(二)探讨本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社会问题:揭露、讽刺手段更高级、蒙骗性更强的商业欺诈,讽刺不顾负面效果的商业推销,反映出现代物质享受的负面性;表现了人的一般心理特点是使欺诈会得逞的基础,嘲讽了人性的弱点。生活哲理:物极必反;要容忍缺憾;简单不失为一种活法详见练。

(三)探究本文结构上多次重复的基本程式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

此重复程式为二位人物的对话。1.漫画效果,更突出人物的心理特征、行为特点。强化故事的讽刺讽喻效果。2.喜剧效果,于轻松中体悟旨意。3.使最后的突转出乎意料,高级欺诈昭然若揭。详见练习三。

(四)选择若干文句,品味、评点其所表现的人物思想心理活动或品评说辞。参见词句品味·积累及其说明。

四.课文讲解

《细菌的启示》

(一)教学设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介绍细菌的性质与特征,以及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告诉人们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行为作漫长的斗争。

(二)教学设计>文章思路

(三)重点语句

什么叫“寄生”?所谓寄生就是吃别人,不劳动,不去捕食。不但不去捕食,并且不必自己消化——先咀嚼,后进入胃肠,经过复杂的化学过程,然后吸收。采取寄生的策略,这些事情统统不干,去打猎去采集去干活,那多愚蠢哪!它就吃你,哪儿也不去,就在你体内。你把食物给消化了,它直接吸收到它的身体里。

解析:细菌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讲细菌的知识,难免抽象。作为科普教学设计>文章,作者尽可能把它具体化、感性化。如讲到“寄生”这样抽象的科学概念时,作者用了一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好像细菌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人,还活灵活现,就在你面前似的。作者力图把话说得平易通俗,目的就是把话说得让读者有感觉。让读者有感觉的方法挺多的,首先,把没有感觉的变成有感觉的;就是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

(四)写作特色

1.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1)列数字。例如“大约在35到36亿年前,地球上产生生命不久,细菌就出现了“它们能承受从摄氏零下30度低温到150度的高温,”“平均1至2周可繁殖300代,平均一天就繁殖30代。”

(2)作比较。例如,把细菌繁殖与人类繁殖作比较。

(3)举例子。例如,“一粒普通的泥土中有几亿个细菌,人的一滴唾液中有几百万个细菌,甚至人体体重的10%是由细菌构成的”说明细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且数量很多。“比如一个部落或一个村落有病毒或细菌,把那里的人都害死以后,这种病毒或病菌也就灭绝了。”说明病毒必须在人口密布的地方传播,它有了寄生的宿主就维持下去了。

(4)打比方。例如,“这是一场人菌斗法,斗法变异。这很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牛魔王的斗法……”你看到天上有一只鸽子在飞……那是一只飞行的动物园。”

(5)分类别。例如,细菌的性质和特征分列了五个方面,传染病的途径有两种等。

2.语言口语化,使教学设计>文章显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例如:“要你命干吗?在你肚子里吃你,生活得挺好的。要了你的命哪儿呆着去呀?对不对?”“采取寄生的策略,这些事情统统不干,去打猎去采集去干活,那多愚蠢哪!它就吃你,哪儿也不去,就在你的体内。”“你今天胃口不好,明天头疼,后天有脚气了,不胜烦恼”这些口语生动有趣,便于理解。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1.示例:“生物的进化,有两个变化方向:一个是结构往简单化走,另一个往复杂化走。问题是简单是有极限的。作为一个生命起码要单细胞。所以说简单就像一堵墙一样,生物可以往右走------变得复杂,也可以往左走——变得简单。因为右边开放,所以那里的物种成散布状。因为左边“有墙”,不能无限向左,所以向左者云集在“墙根”下,最简单的细菌成了生物中最多的组成者。把细菌向简单进化的极限比作一堵墙,很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2.示例:“在人菌大战中,在变异能力上,我们干不过这些地球上的元老。换句话说,在基因的多样性上人类没有优势,那怎么办呢?要靠两个武器来抵抗“一是免疫力……再一个本领就是科学技术手段……”作家运用疑问、设问等形式引起读者的注意,提高兴趣,加深印象。

3.示例:“我们走到最复杂的颠峰是偶然,连幸运都很难说。复杂了以后可能离末日更近,你敢说幸运其实还是自负和狂妄。恐龙曾经是这个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它已经不存在了。”这句话针对人们认为人类进化最复杂最高级的心理,让读者明白复杂并不是件幸运的事。

4.示例:“当我们从生物的世界到人类的社会,一以贯之地看待寄生策略的时候,便渴望获得一种不卑不亢,不愠不火,不喜不哀的态度。”用人们熟悉的词语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待寄生现象的态度。

第二题作者运用数字与比较相结合,两种手法同时说明事物。

细菌教案第3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

砥砺dĭlì喷嚏tì颠峰diān根瘤菌liú反刍chú

豁免huò束手待毙bì觅食mì笨拙zhuō唾tuò

细腻nì口吻wěn吝惜lìn

2.需掌握的多音字多义字:

3.辨析形似字的读音和字形:

4.词语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字,形容很多。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元老:称某一领域中年龄长,资历高的人。

可观:指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

免疫力:生物对某种危害不感染的特性。分自然免疫和获得免疫。

不可匹敌:不能相当或不能等同。匹敌,比得上,相配。

谱系:泛指事物发展变化的系统。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自然条件。

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言行自然,得体。

不愠不火:形容人心情平和,待人接物不冷漠也不激动,不过火。

一招鲜吃遍天下:指掌握了过硬的本领,有绝招。到处都可以谋生。

一以贯之:用一个基本观念,把一切事物贯穿起来。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走访:拜访。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而有礼貌。彬彬,既有文采又很朴实的样子。

细腻:指(描写、表演等)细致入微。

遗憾:不称心,大可惋惜。

饶舌:唠叨,多嘴。

许可:准许,允许。

口吻:口气。

过苛:过于苛刻。

吝惜: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

悲鸣:悲哀鸣叫。

5.作者

郑也夫,1950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主要著作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当中,北上黑龙江建设兵团852农场务农,当过农民,八年半后返回北京,后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郑也夫马不停蹄,跳跃式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攻读哲学硕士,八十年代中期,郑也夫奔赴美国,攻下“丹佛”大学社会学硕士,取得双硕士。他对社会生活的杂质,仍然不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本文是作者2003年5月12日“非典”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精彩的演讲。

星新一(1926~1997)日本小说家,日本科幻界奇才,以创作精巧别致,富有哲理的“微型小说”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于80年代大量翻译引进台湾,带动国内“极短篇”的制作风气。在他完成1001则极短篇小说后宣布停笔。星新一于1956年加入飞碟研究会,1957年和柴野拓美一起创办了日本最早的科幻小说杂志《宇宙尘》,为日本科幻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培育了许多科幻作家。除了科幻作品外,他还写了大量推理小说、幽默小说、散文及随笔。1976年他荣获日本推理小说家协会大奖。在科幻方面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有撒旦的天国》《最后的地球人》《未来伊索寓言》,长篇小说《声之网》《梦魔的标靶》等。

(二)阅读能力目标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四)思想教育

培养大家从小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师建议

《细菌的启示》

(一)举例说明这篇演讲是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述的。

通过讲故事、形象比喻、拟人化写法、形象命名、接通日常化经验、通俗的口语表达等手法。例句见相关练习。详见练习一第l小题。

(二)本篇演讲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1.大量的通俗口语表达,包括通篇为简洁明快的语言、使用为数不少的传神的口语词汇和明快的口语短句。

2.使用听众熟悉的、典雅、贴切乃至传神的书面词汇。

3.因大词小用和事物间的巧妙联系等产生风趣幽默感。

4.由于简短、明快、风趣、设问、感叹等,使其充满对话、交流的语气。例句见相关练习解答。详见练习一第1小题、第4小题、“词句品味·积累”第一点及其说明。

(三)本篇演讲如何紧紧抓住听众的心理?举例说明。

1.讲述听众关注的、新奇的事理。

2.自问自答,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例子见相关练习。详见练习一第2、3小题。

(四)举例说明本篇演讲运用数字的特点。

其一,数字间形成比较关系;其二,举出极端或典型数字;其三,数字与日常生活联系,给人事实确凿、深刻形象的印象。例句见相关练习解答。详见练。

(五)探究本篇演讲的主题。

通过对有关病毒、寄生的科学知识的生动介绍,希望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健康的心态,以精神意志上的从容应对,对待人类面临的病患危难。详见练习三。

《保修》

(一)这篇荒诞故事为什么读来感到真实?

故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所揭示的生活哲理具有现实性;所表现的人物心理、人物的言行细节具有真实感。文学的虚构,并不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真实性的感受,这也是正常现象。详见练习一。

(二)探讨本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社会问题:揭露、讽刺手段更高级、蒙骗性更强的商业欺诈,讽刺不顾负面效果的商业推销,反映出现代物质享受的负面性;表现了人的一般心理特点是使欺诈会得逞的基础,嘲讽了人性的弱点。生活哲理:物极必反;要容忍缺憾;简单不失为一种活法详见练。

(三)探究本文结构上多次重复的基本程式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

此重复程式为二位人物的对话。1.漫画效果,更突出人物的心理特征、行为特点。强化故事的讽刺讽喻效果。2.喜剧效果,于轻松中体悟旨意。3.使最后的突转出乎意料,高级欺诈昭然若揭。详见练习三。

(四)选择若干文句,品味、评点其所表现的人物思想心理活动或品评说辞。参见词句品味·积累及其说明。

四.课文讲解

《细菌的启示》

(一)教学设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介绍细菌的性质与特征,以及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告诉人们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行为作漫长的斗争。

(二)教学设计>文章思路

(三)重点语句

什么叫“寄生”?所谓寄生就是吃别人,不劳动,不去捕食。不但不去捕食,并且不必自己消化——先咀嚼,后进入胃肠,经过复杂的化学过程,然后吸收。采取寄生的策略,这些事情统统不干,去打猎去采集去干活,那多愚蠢哪!它就吃你,哪儿也不去,就在你体内。你把食物给消化了,它直接吸收到它的身体里。

解析:细菌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讲细菌的知识,难免抽象。作为科普教学设计>文章,作者尽可能把它具体化、感性化。如讲到“寄生”这样抽象的科学概念时,作者用了一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好像细菌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人,还活灵活现,就在你面前似的。作者力图把话说得平易通俗,目的就是把话说得让读者有感觉。让读者有感觉的方法挺多的,首先,把没有感觉的变成有感觉的;就是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

(四)写作特色

1.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1)列数字。例如“大约在35到36亿年前,地球上产生生命不久,细菌就出现了“它们能承受从摄氏零下30度低温到150度的高温,”“平均1至2周可繁殖300代,平均一天就繁殖30代。”

(2)作比较。例如,把细菌繁殖与人类繁殖作比较。

(3)举例子。例如,“一粒普通的泥土中有几亿个细菌,人的一滴唾液中有几百万个细菌,甚至人体体重的10%是由细菌构成的”说明细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且数量很多。“比如一个部落或一个村落有病毒或细菌,把那里的人都害死以后,这种病毒或病菌也就灭绝了。”说明病毒必须在人口密布的地方传播,它有了寄生的宿主就维持下去了。

(4)打比方。例如,“这是一场人菌斗法,斗法变异。这很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牛魔王的斗法……”你看到天上有一只鸽子在飞……那是一只飞行的动物园。”

(5)分类别。例如,细菌的性质和特征分列了五个方面,传染病的途径有两种等。

2.语言口语化,使教学设计>文章显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例如:“要你命干吗?在你肚子里吃你,生活得挺好的。要了你的命哪儿呆着去呀?对不对?”“采取寄生的策略,这些事情统统不干,去打猎去采集去干活,那多愚蠢哪!它就吃你,哪儿也不去,就在你的体内。”“你今天胃口不好,明天头疼,后天有脚气了,不胜烦恼”这些口语生动有趣,便于理解。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1.示例:“生物的进化,有两个变化方向:一个是结构往简单化走,另一个往复杂化走。问题是简单是有极限的。作为一个生命起码要单细胞。所以说简单就像一堵墙一样,生物可以往右走------变得复杂,也可以往左走——变得简单。因为右边开放,所以那里的物种成散布状。因为左边“有墙”,不能无限向左,所以向左者云集在“墙根”下,最简单的细菌成了生物中最多的组成者。把细菌向简单进化的极限比作一堵墙,很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2.示例:“在人菌大战中,在变异能力上,我们干不过这些地球上的元老。换句话说,在基因的多样性上人类没有优势,那怎么办呢?要靠两个武器来抵抗“一是免疫力……再一个本领就是科学技术手段……”作家运用疑问、设问等形式引起读者的注意,提高兴趣,加深印象。

3.示例:“我们走到最复杂的颠峰是偶然,连幸运都很难说。复杂了以后可能离末日更近,你敢说幸运其实还是自负和狂妄。恐龙曾经是这个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它已经不存在了。”这句话针对人们认为人类进化最复杂最高级的心理,让读者明白复杂并不是件幸运的事。

4.示例:“当我们从生物的世界到人类的社会,一以贯之地看待寄生策略的时候,便渴望获得一种不卑不亢,不愠不火,不喜不哀的态度。”用人们熟悉的词语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待寄生现象的态度。

第二题作者运用数字与比较相结合,两种手法同时说明事物。

示例:“细菌平均1至2周可繁殖300代,平均一天可繁殖30代,而人类繁殖30代则需要1000年,在繁殖的速度上细菌的一天等于人类的1000年。”运用数字和比较说明了细菌的不可毁灭性的特征。

第三题这句话从自谦的口吻与大家互相勉励,在与社会上存在的寄生现象斗争中要树立信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与“寄生虫”斗争到底。(一)教学设计>文章主旨

本文虚构了一位画家购买了年轻推销员保修的一系列产品后带来的烦恼,最后他又回到了当初的秃脑袋。向人们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欺诈现象。

(二)教学设计>文章思路

开端:推销生发剂。

发展:推销染发药,特别发蜡,自动理发机。

高潮:推销脱发剂。

结局:回收自动理发机。

(三)重点语句:

(1)“您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这里有保证书。保证您立即变得满头浓发,想拔都拔不掉。若是过了一个星期显示不出上述的效力,就给您退钱。”

顾主心有顾虑,骗子却紧紧抓住其心理,施展骗术用“保证书、退钱”等引鱼上钩。

(2)“所以,我们针对有限的上流人物……”

这是骗子常用的手段,抬高你,奉承你,只是为了你手中的钱。见了老人他就说孝敬老人的,见了妇女,他就说照顾妇女的……

(四)写作特点

1.用讽刺手法来揭示主题。

推销员一再强调“本公司的方针是不增加顾客的负担”实际是在一步步引诱顾客陷入圈套。植发、染发、打发蜡、理发,不断地花了很多钱,最后一切全落空了。开始推销员一再声明“负责保修是本公司的经营方针”可当产品出现麻烦时却说:“因为是植物性的,没有办法。”并不失时机地厚着脸皮一再推销产品,给顾主带来了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使之几乎破产。这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法商人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对广大顾主是有益的提示。

2.结构上采用重复的基本程式使教学设计>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每次推销产品时嘴都很甜,还有“保证书”,说过一段时间就来“保修”,但从不保修。揭示了言而无信的欺诈手段。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故事反映的问题,表现的人物心理、言行具有现实性、真实感。另外,文学的虚构,一般而言并不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真实性的感受。首先,故事所反映、表现的问题,尤其是读完故事后读者能直接感受到的商业欺诈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真实性。其次,故事所表现的人物心理(主要是画家在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人物的言行细节(特别是推销员的推销言行,如利用对方的心理弱点,具有真实感。属于这个显而易见的荒诞故事的虚构本身,因而读者能区分清楚,并不影响它前述的真实感。这实际上是一般读者阅读一切文学作品时的正常表现。

第二题

物极必反,容忍缺憾,简单不失为一种活法,现代物质享受的负面性,嘲讽人性的弱点,讽刺不顾负面效果的推销等。商业欺诈也有多方面内容。

1.物极必反:不仅是头发疯长导致最后又回到秃脑袋,更重要的是追求完美(注意文中多次出现“我不打算过苛要求”,其实就是在苛求),结果处处都要花钱。最后不堪重负而作罢。

2.容忍缺憾:秃脑袋是缺憾,后面的绿头发是缺憾,但如都看得破,就不会有后面的瞎折腾。

3.简单不失为一种活法:画家最后发出的悲鸣,又要染发,又要打发蜡,与其如此不堪重负、不胜烦恼的复杂,还不如当初简单的秃脑袋好。

第三题

细菌教案第4篇

关键词 科学史 探究性学习 案例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29 - 03

1 教学案例: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教学中组织探究活动

本案例的科学史背景:艾弗里从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但由于该实验DNA提取不纯,无法将DNA和蛋白质完全区分开,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教师提出问题:为了判断蛋白质和DNA哪种是遗传物质,应如何进一步进行探究?

“想办法将蛋白质和DNA真正区分开,分别观察蛋白质和DNA的作用。”学生很快作出了回答。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要求学生以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提供背景知识:T2噬菌体的化学组分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将自身遗传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并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增殖;之后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每6名学生组成1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分组讨论实验方案。通过讨论,各组分别找到突破口,纷纷发表意见。

有一学习小组提出: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遗传物质注入细菌体内,那我们关键要搞清楚注入细菌体内的是蛋白质还是DNA。

还有一个小组提出:生物课上,我们探讨过遗传物质的特征,其中有一条是遗传物质在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我们可以研究子代噬菌体“继承”了亲代噬菌体的什么物质。

教师表扬这两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并让他们各插上一面象征胜利的“探索旗”。

教师:这两种思路都非常好!那么,我们兵分两路,开始探究之旅。临行时,我给大家一个锦囊――里面有一些神奇的工具,例如能跟踪某种生物大分子的“跟踪小人”等。同学们遇到技术上的难题可以求助于它。好了,开始设计实验吧!

各学习小组继续设计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了方案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小组展示后,各小组再继续进行讨论。全班学生集思广益,实验方案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两个小组以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的小组都获得了探索旗)。

以下是学生设计出的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

拟解决的问题是:当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细菌体内的是蛋白质,还是DNA?

实验设计:利用锦囊里的“跟踪小人”,对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别进行跟踪。用噬菌体感染细菌,待遗传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后,把细菌(内含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和留在细菌外面的噬菌体颗粒分离开。从“跟踪小人”发出的信号,就可以知道DNA和蛋白质哪个在细菌体内哪个在细菌体外。

注入细菌体内的就是遗传物质;留在细菌外的则不是遗传物质。

[方案B]

拟解决的问题是:子代T2噬菌体“继承”了亲代噬菌体的什么物质?

实验设计:利用锦囊中的“跟踪小人”,对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别进行跟踪。待细菌裂解后,观察子代噬菌体是否含有亲代的蛋白质或DNA。

如果子代噬菌体含有亲代蛋白质,则说明蛋白质在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那么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反之则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同理,通过辨别子代噬菌体是否含有亲代DNA,判断DNA是不是遗传物质。

教师对这两个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借用的“跟踪小人”,其神奇之处在于能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来,分别跟踪。我们怎样从现实中找到这样的工具呢?

教师提供继续探究的背景知识:对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的分析表明,硫元素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几乎所有的磷元素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各学习小组立刻展开了讨论。很快,有一个学习小组表示他们获得了重大发现:上学期学过的“同位素标记法”能实现“跟踪小人”的功能。分别用P和S的同位素作示踪元素,可以实现对DNA和蛋白质的分别标记,并可利用其放射性进行追踪。

学生大受启发,积极对上述两个方案进行调整,最先完成的两个小组获得了成果权。

以下是学生调整过的实验方案:

[方案A]

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进行侵染实验。待遗传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后,把细菌(内含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和留在细菌外面的噬菌体颗粒分离开来,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检测。

如果在被感染的细菌中检测到放射性,则说明DNA被注入细菌体内,DNA是遗传物质;如果在细菌外的噬菌体颗粒中检测到放射性,则说明DNA不是遗传物质。

同样,再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做同样的侵染实验,检测判断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

[方案B]

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进行侵染实验。待细菌裂解后,对子代噬菌体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检测。

如果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被32P标记的DNA,则说明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DNA是遗传物质。若检测不到,则说明DNA不是遗传物质。

同样,再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做同样的侵染实验,检测判断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

“非常好!”教师对学生能很好地整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感到很满意(这两个小组获得探究旗)。教师继续提问:“这两个方案都提到用磷的同位素和硫的同位素来分别标记噬菌体,如何实现这种标记呢?”

各小组又开始了热烈讨论。不久,有小组找到了合理可行的方法――先制备含有32P的培养基,在其中培养细菌。用普通噬菌体侵染此细菌,获得的子代噬菌体即实现了被磷的同位素标记。同理可获得被硫的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

教师赞赏地示意该组插探究旗,并适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技术与科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教师继续组织讨论,要求学生对两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这个任务比较简单,各小组都踊跃回答。经过前面的几轮发言,小组间已拉开差距。此时教师特地请了一个在此次探究过程中表现相对较弱的组来回答。虽然该小组的答案不够完整,但仍然得到了探究旗。

经过其他小组的补充,学生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观点:两个实验方案的基本思路相同,都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来观察;实验技术、方法也一脉相承。不同点在于探究的切入点不同,方案A在细菌裂解前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检测,分辨被作为遗传物质注入细菌体内的是蛋白质还是DNA;而方案B则抓住了遗传物质在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在细菌裂解后对子代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检测。

教师十分满意学生能够进行细致准确的分析比较,并且告诉学生,他们的设计与科学家不谋而合。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非常想了解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他们兴致勃勃地听教师介绍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太好了!”学生为自己能与科学家想到一起感到非常自豪。“实验结果呢?”学生急切地想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师介绍了实验结果:

(1) 用32P标记的一组侵染实验主要在被感染的细菌中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用35S标记的实验,则主要是留在细菌外的噬菌体颗粒中能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

(2) 细菌裂解后,在释放出的大量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而不能检出35S标记的蛋白质。

学生若有所思,仔细地思考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稍后,教师提出问题: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DNA是遗传物质!”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和结论,完成表1。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个经典实验能够成功的原因进行小结。

学生由衷赞叹科学家选取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高明之处,实验设计严谨巧妙,离心分离和同位素标记等技术为实验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并且认识到科学家必然经历了艰辛漫长的探索过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究实际上是简化了的模拟活动,可以说,学生的探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

最后,各组汇报战果――探索旗的数目。在学生们的掌声和欢笑声中,本次探究之旅圆满结束。

2 反思

2.1 充分运用科学史组织探究性学习

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探究史,正如美国科学史家萨顿所说:“一部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具史,这些工具,无论有形或无形,都是由一系列人物创造出来,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某些问题,每种工具和方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方法,是理解科学探究、掌握科学方法的良好范例。教师利用生物学史组织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亲历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科学史组织探究性学习。

2.2 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有生命力的课堂是生成性的课堂。在生成性的课堂上,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倾听真实的声音,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把学生直接引向“标准答案”。在本案例中,学生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各有特点。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对各种方案进行单独点评,然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方案交给全体学生共同研讨改进。

2.3 合理调控探究的难度

探究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应通过认真分析、精心设计,使这些要求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应控制好问题的难度和梯度,适时启发引导学生,确保探究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否则,探究容易沦为漫无目的的讨论和盲目的摸索。例如,本案例中教师先提供“锦囊”,再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实验技术,意在把实验设计与寻找技术支撑两个任务分开,逐一解决,从而降低探究难度。“锦囊”的设计是为特定的教学对象量身定做的,如果换成思维能力更强的学生,则可略去此环节,增大思维跨度,以适应学生的内在需求。

2.4 重视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的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本案例中,学生郑重其事地画下的“探索旗”是脑力劳动的见证、良好表现的奖励和竞争优胜的标志,是教师的肯定,更是自我的肯定。在“探索旗”的激励下,学生兴趣更浓、热情更高、信心更强,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探究活动的参与度,提升了教学效果。另外,“探索旗”传递给学生“努力就有奖励,奖励来自努力”的感受,促使学生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归因倾向。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品质,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细菌教案第5篇

一、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成人教育的对象基本上是在职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基层。他们有鲜明的特点: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主动性强;来自各行各业,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较强,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但由于大多数学员年龄较大,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和专门的业务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知识不够完整和系统,不善于硬性记忆,不喜欢概念和重要理论,更看重理论及技术的实践应用[1]。国外成人教育的学生也具备这些特征[2,3]。

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兽医微生物学》的编写以提高学员、素质、应用能力为目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保证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推广价值。既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又要突出知识点和技能点,突出教材的实用性。考虑到成教学生与普通本科生的区别,《兽医微生物学》教材的理论难度比本科生的教材难度要小,对知识应高度概括。另外,减少概念的描述。

二、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亮点

由于动物科学专业成教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兽医免疫学的课程,本教材中将兽医免疫学的内容包含在《兽医微生物学》中,作为一部分出现,这种编排方式屡见不鲜[4,5]。本教材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兽医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培养特征、生化特性、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等;第二部分介绍兽医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免疫系统、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免疫应答、变态反应、生物制品及免疫学诊断技术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兽医微生物学各论的内容,介绍兽医临床常见的病原细菌、病毒及其他类型的微生物。第四部分为实训指导,介绍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书后附彩图及主要参考文献。

为了便于学生自学,本书对每章统一了结构,包括内容提要、重点难点、基本内容、知识链接、案例分析及复习思考题等六个板块。“基本内容”、“知识链接”及“案例分析”均为正文内容的阐述。在“案例分析”板块中,采用夹叙夹议、提出问题的方式撰写,所举案例均来源于生产实践,案例选择不仅要典型,还要突出时代性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绍细菌的结构中谈到革兰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存在周质间隙,周质间隙可给蛭弧菌提供繁殖的场所从而导致细菌自身的裂解,因此在细菌部分的末尾给出了如下的案例分析:“某公司用蛭弧菌作为淡水和海水的环境改良剂,据称对引起虾蟹红体、红腿、肠炎、烂鳃等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菌、海洋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荧光假单胞菌等30多种细菌)有极强的裂解作用。试分析其机理。”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如下分析:“蛭弧菌是一类以细菌为宿主的细菌,有鞭毛,比通常的细菌小,可通过细菌滤器。蛭弧菌可以通过鞭毛的运动攻击细菌细胞壁,进入革兰阴性细菌的周质间隙中繁殖,受到感染的宿主细胞也开始膨胀,变为一个对渗透压并不敏感的球形体。随着蛭弧菌的增殖和某些酶的产生,宿主细胞壁进一步瓦解,子代蛭弧菌释放出来。完成这一生活周期约需4h。子代蛭弧菌遇到敏感宿主又可重新侵染,开始下一个循环。由于周质间隙为革兰阴性菌所特有,所以蛭弧菌裂解这些菌的能力比对革兰阳性菌强。”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书本中介绍细菌细胞壁结构的意义。对于某些内容不适宜放在正文中叙述讲解时,则使用“知识链接”的方式进行编排。例如,对病毒病的微生物学诊断的描述中,提及多聚酶链式反应、核酸探针等技术,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又不破坏基本内容的结构,本书在病毒部分的末尾提供了一个知识链接“PCR技术、核酸探针杂交以及DNA芯片技术”,对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浅显易懂的描述。

在病原微生物各论部分,更突出了实用性,现在许多教材上对某种细菌或病毒的鉴定写了一大堆,可是照方抓药,却不知道该做哪些实验鉴定该细菌。本书的各论意在为读者提供一种简单明了的微生物鉴定方法,突出介绍鉴定该细菌的步骤及每一步的判定标准,不拘泥于形式。例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本书直接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纳的鉴定思路,先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对革兰阳性球菌进行触酶试验,对触酶阳性者进一步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如果血浆凝固酶阳性的细菌就可以判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也列出了其他的辅助指标,如甘露醇发酵、耐热核酸酶的检测等。

实训指导部分突出介绍了畜牧兽医领域普遍应用的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诊断方法,尤其是适合基层应用的方法。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本教材中的实训指导部分不再介绍实验原理,只介绍目的要求、仪器及材料、方法与步骤等内容。重要溶液的配制在本实验后的相关链接中介绍。

鉴于形态、培养及生化特性在细菌鉴定中的重要性,本书在附录中提供了部分彩图,例如对细菌α、β、γ溶血现象、大肠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产生的菌落特征、产气荚膜梭菌的双层溶血、肠杆菌科细菌在三糖铁高层斜面上的反应、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划线培养时形成的卫星现象等内容,由于彩图比黑白图片更逼真,通过这种手段能加深成教本科生对微生物的印象。本书还链接了优秀的网址,方便学生浏览学习。

三、本教材的配套建设

在学校对成教品牌课程建设的指导下,配合《兽医微生物学》成人教育教材的使用,我们建设了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网站,网站包括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习题、实验指导书、实践教学、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交流平台等内容。网络课程涵盖了85%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交流平台支持网上答疑,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另外,我们还录制了兽医微生物学的授课录像,并将录像剪辑处理后上网,力争通过优质的音视频教学资源方便学生的学习。

兽医微生物学成人教育的授课方式应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拘一格。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及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采用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法,才能保证成人教育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敖玉文.成人教育的特点与成人教育管理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9):32-34.

[2]容东林,徐宗顺,李俊杰等.美国成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8,(12):94-96.

[3]徐婷,刘畅.美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成人教育,2008(7):90-91.

细菌教案第6篇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安排

初步掌握细菌培养和接种技术,认识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培养无菌观念,练习无菌操作技术。细菌培养是微生物教学中的一项基本技能,这一问题涉及细菌的分布、细菌的营养、细菌的代谢、细菌的生长繁殖等各方面的细菌学基本知识,所以将细菌培养的实验教学安排在细菌学基本知识概述之后,为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打下理论基础。

二、具体学习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开设细菌培养实验课之前的一段时间,将煮沸的肉汤倒入无菌的烧杯,冷却后成胶胨状,置自然条件下让其表面受空气细菌污染,生长菌落;另将一份新鲜牛奶倒入无菌烧杯,置自然条件下让其变质。准备好以后,提前一周时间,将两烧杯带入教室,让学生观察肉汤和牛奶感官性状的改变,告诉学生存放一段时间的肉汤和牛奶之所以发生感官性状的改变,主要是因为有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请大家根据这一现象,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存在于自然环境和正常人体的细菌?这就是教学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本来就对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充满好奇,这一问题的提出,激起学生极大的探索欲望,个个跃跃欲试,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存在自己身上的和身边的细菌。

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查阅很多相关的资料,为给学生以指导,又提出以下引导性问题:①细菌在自然界和正常人体是怎样分布的?如何进行采样?②细菌的营养类型有哪些?存在于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细菌大多是哪一种营养方式?怎样给细菌配备所需的营养物质?③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哪些适宜的条件?如何给细菌提供这些条件?④假如已经配备了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即基础培养基,还想进行细菌的纯种分离或观察细菌,这时要求培养基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可以向培养基中加入什么样的物质?⑤如何在培养基中进行标本材料的接种?⑥培养基在一定的条件下生长出了细菌,细菌是培养基中的还是标本中的?如何消除培养基中存在细菌的可能性?在实验中又如何排除这种可能性?⑦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杂菌污染?如何进行无菌操作?⑧如何观察培养基上生长出的细菌菌落?

(2)成立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学生6~7人组成一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各方面的条件基本做到组间同质,以便小组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各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设立组长、记录员、报告人等,共同负责小组的学习。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要分头查阅资料,包括教科书、图书馆及网络上的资料。对查得的资料在小组内部要进行整理、交流与汇总。教师同时开放实验室,学生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可随时进入实验室观察实验条件,考虑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对实验设计的技巧与原理学生往往不能直接获得答案,小组成员要搜集他人的设计经验进行推敲、讨论,最终拿出集体讨论的方案。在学生自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个别指导。例如,学生在通过查资料知道如何配备细菌培养所需的基础培养基后,对如何进行细菌的纯种分离和细菌动力观察这一问题不知如何解决,这时提醒大家胶胨状肉汤与液状牛奶生长细菌形状的不同,并让学生想想果胨类食品的特性,很多学生马上联想到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胶胨状的凝固剂。这时告诉学生,实验室提供的凝固剂是琼脂。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引出新的问题:琼脂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细菌培养中为什么要使用它?对新的问题学生还要继续查找资料。

(3)动手实验,探索解决问题。各小组在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方案后,即可动手实施设计方案。对大部分学生来讲,由于缺乏经验,在实验设计中未免存在欠缺,例如,有的小组没有设立对照,有的小组标本采集时混杂污染,教师发现后先不点破,等出现问题后再与他们一起分析、解决问题。有的小组反复多次后才顺利完成实验。对此,学生感受很深,体会到了自己在实验设计上的不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小型课题的所有工作,通过这一次实验学到的东西相当于平时的几次、甚至是十几次实验课的内容。这次实验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实验兴趣,很多学生放弃双休日到实验室加班加点。

(4)小组讨论,总结评价问题。当所有小组在实验室实施了自己满意的设计方案,获得一定的实验结果后,在班级再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与总结。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方案及实验结果,回答老师及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指出各小组的成绩与不足,最后,根据各小组对引导性问题的回答情况,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可行性、实验动手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判断能力,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细菌教案第7篇

1、教学目标和安排

初步掌握细菌培养和接种技术,认识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培养无菌观念,练习无菌操作技术。

细菌培养是微生物教学中的一项基本技能,这一问题涉及细菌的分布、细菌的营养、细菌的代谢、细菌的生长繁殖等各方面的细菌学基本知识,所以将细菌培养的实验教学安排在细菌学基本知识概述之后,为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打下理论基础。

2、学习过程

2.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开设细菌培养实验课之前的一段时间,将煮沸的肉汤倒入无菌的烧杯,冷却后成胶胨状,置自然条件下让其表面受空气细菌污染,生长菌落;另将一份新鲜牛奶倒入无菌烧杯,置自然条件下让其变质。准备好以后,提前一周时间,将两烧杯带入教室,让学生观察肉汤和牛奶感官性状的改变,告诉学生存放一段时间的肉汤和牛奶之所以发生感官性状的改变,主要是因为有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请大家根据这一现象,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存在于自然环境和正常人体的细菌?这就是教学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本来就对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充满好奇,这一问题的提出,激起学生极大的探索欲望,个个跃跃欲试,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存在自己身上的和身边的细菌。

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查阅很多相关的资料,为给学生以指导,又提出以下引导性问题:①细菌在自然界和正常人体是怎样分布的?如何进行采样?②细菌的营养类型有哪些?存在于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细菌大多是哪一种营养方式?怎样给细菌配备所需的营养物质?③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哪些适宜的条件?如何给细菌提供这些条件?④假如已经配备了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即基础培养基,还想进行细菌的纯种分离或观察细菌,这时要求培养基具有什么样的特性 ?可以向培养基中加入什么样的物质?⑤如何在培养基中进行标本材料的接种?⑥培养基在一定的条件下生长出了细菌,细菌是培养基中的还是标本中的?如何消除培养基中存在细菌的可能性?在实验中又如何排除这种可能性?⑦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杂菌污染?如何进行无菌操作?⑧如何观察培养基上生长出的细菌菌落?

2.2成立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学生6~7人组成一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各方面的条件基本做到组间同质,以便小组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各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设立组长、记录员、报告人等,共同负责小组的学习。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要分头查阅资料,包括教科书、图书馆及网络上的资料。对查得的资料在小组内部要进行整理、交流与汇总。教师同时开放实验室,学生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可随时进入实验室观察实验条件,考虑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对实验设计的技巧与原理学生往往不能直接获得答案,小组成员要搜集他人的设计经验进行推敲、讨论,最终拿出集体讨论的方案。在学生自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个别指导。例如,学生在通过查资料知道如何配备细菌培养所需的基础培养基后,对如何进行细菌的纯种分离和细菌动力观察这一问题不知如何解决,这时提醒大家胶胨状肉汤与液状牛奶生长细菌形状的不同,并让学生想想果胨类食品的特性,很多学生马上联想到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胶胨状的凝固剂。这时告诉学生,实验室提供的凝固剂是琼脂。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引出新的问题:琼脂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细菌培养中为什么要使用它?对新的问题学生还要继续查找资料。

2.3动手实验,探索解决问题各小组在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方案后,即可动手实施设计方案。对大部分学生来讲,由于缺乏经验,在实验设计中未免存在欠缺,例如,有的小组没有设立对照,有的小组标本采集时混杂污染,教师发现后先不点破,等出现问题后再与他们一起分析、解决问题。有的小组反复多次后才顺利完成实验。对此,学生感受很深,体会到了自己在实验设计上的不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小型课题的所有工作,通过这一次实验学到的东西相当于平时的几次、甚至是十几次实验课的内容。这次实验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实验兴趣,很多学生放弃双休日到实验室加班加点。

2.4小组讨论,总结评价问题当所有小组在实验室实施了自己满意的设计方案,获得一定的实验结果后,在班级再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与总结。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方案及实验结果,回答老师及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指出各小组的成绩与不足,最后,根据各小组对引导性问题的回答情况,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可行性、实验动手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判断能力,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