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艾灸法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07 15:19:20
艾灸法论文

艾灸法论文第1篇

[主题词]针灸学;针灸师;传记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1-0056-03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周楣声(1917―)主任医师出生于安徽天长市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周树冬是晚清安徽知名中医,尤以针灸见长。周楣声自幼不仅接受儒学教育,而且受到祖传中医的熏陶,曾行医于皖东、苏北一带。1943年参加新四军方毅举办的新医班,学习西医知识,之后在新四军卫生组织的半塔“保健堂”当医生。1946年蒋军进攻淮南,奉命回家隐蔽,在北撤时脱离了队伍,落伍后当上了乡公所副所长。渡江前夕,离家出走江南。南京解放不久辗转在江苏省第七、八康复医院工作。肃反中,被押送回乡,经查实无民愤,属一般历史问题,管制3年,后又安排工作。1958年反右运动中,因“历史问题”,赭服加身15年。直到1979年,调入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工作。

周老在学术上不守旧不畏难,敢于推陈致新,奇思妙想,发明多项专利,痛砭空谈,讲实话,干实事,穷治医经,精研医理,尤其在灸法理论和临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整理继承发扬针灸医学精华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全国名老中医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学会顾问,安徽省灸法学会会长。现将其主要贡献介绍如下。

1 注重实践,专于临床研究与灸疗器械创新

灸法治病,周老往往出奇制胜,他对癫狂、哮喘、心脏病、癌症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在取得痈疽疔疖等热证施灸经验基础上,他大力提倡热证贵灸。1985年12月10日,安徽砀山暴发流行性出血热,周老不顾年事已高,毅然来到疫区,运用灸法及火针代灸针对本病的发热期、低血压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6个临床分期进行辨证施治,从而截断了本病的6个转变过程,控制了病情变化,促进了疾病痊愈,缩短了病程。通过对200余例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总有效率97.18%的良好疗效,比单纯采用西医治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这是用灸法治疗危重热证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从而破除了热证禁灸的陈腐见解,为灸法治疗热性传染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研究成果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部级鉴定,并撰成专著《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正式出版。热证贵灸,是周老对中医与灸法事业的一大贡献,前人乃至今人虽倡议热证可灸,但实施者少。周老认为要想扭转传统的热证忌灸、禁灸的错误观念,使之转归热证宜灸、贵灸的正确途径,必须亲自实践证实,使反对者心服口服。

周老认为振兴灸法,关键在于灸法改革,灸疗器械的创新,扩大灸法临床适应证。灸法的许多特殊功效尚未被人们认识,必须努力挖掘与探讨。自古以来,艾灸都以壮数来计时显效,后来发展成手持艾条灸,但费力费时,弊病多端。早在铁窗之中,周老就开始了从事艾条熏灸器的研制工作,终于在1978年,研究并生产出省时省力不易烫伤皮肤的艾条熏灸器。这个小小的发明结束了几千年来浪费人力、时间的传统艾灸方式。1985年,在合肥召开的全国灸法会议上,受到当时卫生部崔月犁、胡熙明两位部长的高度赞扬,为推广灸法提供了方便,在国外也极受欢迎。继后周老又发明了周氏万应点灸笔、热流喷灸仪,并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2004年在研究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上周老又发明了肛灸仪、耳灸仪、汽灸仪,并先后获得国家专利,使医疗器械创新更上一层楼。灸具的创新,提高了灸法效果,简化了操作方法,广泛用于多种疾病,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灸法的推广得到了普及。

2 释疑解惑,医术医德传道后学

1984年以来,周老受卫生部委托,在合肥由他主持举办了4届全国灸法学习班,应邀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举办3届全国灸法学习班,以及在国际针灸学习班讲授灸法课程,以《灸绳》为教材,释疑解惑。学员们接受了他的灸法传授,使灸法这一濒临绝境的古老技术得到了发扬光大,惠及民众。

周老常说要学好中医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1)打好古汉语基础知识

周老小时候家境贫寒,7岁时在三家村私塾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史子集,同龄的孩子有钱上城里的洋学堂,他只得偷着抹眼泪,凭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坚定了学医志向。现在回想起来,周老说这些古典文史知识是幼年的必修课,继后,学习古典医著便轻车熟路,中国传统教育有其公认的先进性,幼时的学习对后来的文学功底、写作功底打下了基础。

(2)古典医籍是必修之课

《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针灸甲乙经》《汤头歌》《药性赋》等均是必须熟读,有些甚至需要背诵的专业书籍。《灵枢》《针灸甲乙经》对经络针灸的研究尤为重要。古典医籍基础雄厚,可知源达流,对于推陈致新,汲取精华剔其糟粕,能慧眼识珠,增强了临症的理论与实践功底。

(3)杂书亦是医生必读之书

《黄庭经》中论医之处良多,周老由此所著《黄庭经医疏》亦是读后所感。《菜根谭》中医保健知识不少,周老围绕此书撰写了《医道(菜根谭>》,正在脱稿之中。周老对《易经》亦有所研究,在熟读论著基础上对市面上广论《易经》好的论著亦是爱不释手,在此基础上经常谈及他的独特见解,并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业医治病的思路与方法则更胜一筹。

(4)崇尚孙思邈、庞安时先辈医德

周老常谓医乃济世活人之术,大力倡导孙思邈《千金方・大医精诚》篇章,《诸氏遗书》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古今医统》谓:“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轻财如粪土,而乐义耐事如慈母。”常谓张仲景、孙思邈大医也,要多品味,让学生背诵《大医精诚》《论大医习业》《伤寒论序》。对当今医学界浮华之士,眼睛只盯着钱财而不深究病痛等恶习深恶痛绝。并常说:能一穴治愈病痛而绝不用二穴,一药能治愈病痛而绝不用复方,脚踏实地干实事,实事求是讲效益。

(5)练好汉字,亦是医者之本

周老是琴棋书画、金石样样能来,书法亦为上乘,他说做医生必须要把字写好,古人早就强调医生要写正楷字,而不能写草书甚至天书,让人不识,尤其是误识。《吴医汇讲》载顾文撰写的《书方宜人共识说》中强调医生书写药方医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以免耽误病情。许多学生处方字写得很潦草,他都耐心指导,经常让学生练习钢笔书法。

3 擅长总结,著作论文见解独到

周老立足临床,勤于实践,擅长总结经验,几十年来不断写出临床经验及读书体会。1979年,国家中医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经省卫生厅考核,周老以名老中医身份调入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柳暗花明的新天地,要在这个舞台干一番大事业,实现报效祖国的心愿。尽管当时已年过花甲,但他开始为针灸事业奋力拼搏,为灸法振兴而奔走呼号。他撰写论文多次参加全国针灸会议,对灸法理论和临床应用作了深入的论述。尽管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一些人对如何使用周老这样有“历史问题”的人还存在种种分歧甚至责难,但学院领导和中医界的前辈充分肯定他的成绩,全力支持他的工作。他挑灯夜战,首先着手从家传破书残卷中整理重订了先祖周树冬所撰《金针梅花诗钞》,为抢救安徽针灸历史遗产作出了贡献。1982年,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他一心教学,一心读书,一心临床,讲实话、干实事、不空谈、不争论。在劳改农场服刑期间,因通医道当上了狱医。当时服刑人多、疾病多,医疗条件差,药品供应少,故针灸疗法备受欢迎。农场野艾遍地,故艾灸多于针刺,进而发现了艾灸疗效远高于针刺,并积累了大量灸疔医案,撰成《灸绳》一书初稿。此间又完成《周楣声脉学》初稿,出狱后正式出版。周老曾调侃地说:“15年囚犯生涯实际上是住了15年针灸研究院。”在这段时间里,他作了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记载了大量针灸临床验案,尽管身陷囹圄,环境恶劣,但他在灸法上奋力进取的拼搏精神始终未变。随后又集其几十年临床经验,着手完成《灸绳》这本理论与临床灸法专著,并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周老治学严谨,思路广阔,古典文学功底深厚。读其诗词歌赋是一大乐趣,观赏其书画金石是一大享受。周老慨然日:“虽能集艺苑之精华,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若入轩岐之堂室,则既可利己,亦可利人。”先后撰写成《金针梅花诗钞》(1982年)、《针灸穴名释义》(1985年)、《黄庭经医疏》(1991年)、《针灸经典处方别裁》(1992年)、《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1992年)、《针灸歌赋集锦》(1993年)、《周楣声脉学》(1994年)、《针铎》(1998年)、《灸绳》(1998),之后台湾出版了《周楣声全集》。“以退为进,将暮作朝”这是周老退而不休,老当益壮手书的座右铭。退休后又撰写了《填海录》(2000年)、《说灸――艾灸治疗艾滋病的思路与方法》(2005年)。周老行文立论新颖,见解精辟,迥非拾人牙慧者可比。

4 奇思妙想,笃信艾灸能治艾滋

在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获得成功的驱动下,周老总结灸法在临床治疗热证、虚证、杂证的经验,萌发了应用灸法治疗艾滋病的念头。1995年,年近八旬的周老毅然来到阿根廷,经过初步实践并有所体会,认为艾灸治疗艾滋病有功用。

(1)提高免疫功能。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灸法除了即时效应外,对恢复和重建免疫系统不见得就无所作为,而应该是大胆设想,小心验证。

(2)异病同治。艾滋病病毒其结构变化大,故同一药物既不能适用于不同病人,也不能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病人发挥其前后一致的治疗作用,而灸法恰能对不同症状不同并发症,不论细菌或病毒取得异病同治的良好效果。其优越性是:①艾灸适于各种感染的治疗。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几十种病原体,均可乘机而人,这种混合感染,一般药物难以治愈,而灸法对其头痛、发热、咳嗽、胸痛、腹痛、腹泻、肺炎、疱疹、皮疹、黏膜溃疡、盗汗、淋巴结肿大等多种症候,均有显效或速效。②艾灸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艾滋病毒可以进入大脑,脑是其重要藏身之处,即使对艾滋病的有效的药物也无法到达,反而大脑成了艾滋病毒的保护基地,往往脑外病毒已控制,一旦停药,它可能再次从大脑往外扩散。周老用艾灸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灸感进入颅腔而受启发,认为艾灸治疗艾滋病颅内感染可望有效。③艾灸适应病毒结构和病情迅速变化。艾滋病病毒的外壳和化学结构能以很快的速度发生和衍变,故不同阶段就不能用同一种药物治疗,新病毒不断地发现,而研制这种病毒的疫苗非常困难,一种疫苗只能对一种病毒有效,病毒的可变性越大,疫苗的作用就越小,而灸法异病同治,可以以不变应万变,适于不同的病毒和不同的发病阶段。

(3)艾灸能阻断“酶”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阻止感染了病毒的人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意义重大。

(4)艾灸能发挥灸效的积累作用。长期治疗能提高和巩固疗效,且无副作用。

(5)艾灸能直接作用于艾滋病的病毒。艾滋病病毒对温热缺乏抵抗力,日光也能将其杀死,艾灸是一种物理和药理的复合作用,能向体内直接导热,这种导热,可望治愈艾滋病。

(6)艾灸能破积消坚,活血行瘀。卡波西氏肉瘤是艾滋病的病症之一,化疗、放疗副作用大,而艾灸价值不可忽视。

(7)艾灸能消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如化脓性炎症是艾滋病并发症之一,艾灸能使坏死组织消除,充血、水肿消退。

(8)艾灸能集中药物优点,弥补其缺点。

对艾滋病治疗手段方面,周老针对传统灸疗方法费时费事的缺点,研制了汽灸仪、喷灸仪、肛灸仪、耳灸仪等针对不同主要病症和并发症进行治疗。

周老尽管年近九旬,但仍然壮心不已,下一步计划带领弟子们一道,向最后的目标奋力拼搏,到艾滋病流行区去,像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一样,亲赴一线。他说:“艾滋病、乙肝、糖尿病、精神病、戒毒五大难题,艾灸是不可忽视的主要治疗手段,攻克其中一项,也不辜负此生,也不辜负当今盛世”,并写下遗嘱,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志向,让人深为感动。

艾灸法论文第2篇

摘 要 艾灸作为我国传统保健疗法,已经有2OOO多年的历史。流传迄今,演变发展,方法已十分丰富。艾灸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的作用。艾灸在我国有历史悠久,应用非常广泛,本文对艾灸的成分、灸疗保健穴在运动疲劳中的应用与研究及其它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为艾灸在体育保健中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艾灸 体育保健 灸法 穴位

一、前言

目前,人们对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越来越重视。由于西医中许多药物虽然能提高成绩,消除疲劳,但含有违禁成份,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都转向重视中医中药的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法――艾灸疗法。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艾灸在体育保健中的作用,尤其发挥其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作用,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体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前人的科研成果,对结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亲身体验对艾灸的主要成分及其在体育保健与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二、艾灸的主要成分

艾,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中药材。艾灸的原料是艾草,艾草,又名冰台、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艾灸”就是把艾叶晒干捣碎制成艾绒,再把艾绒放在桑皮纸上卷成艾条,“艾灸”时将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熏灼。艾灸,也是借助艾草燃烧时发出的药力和温热刺激来熏酌特定的穴位。

三、灸疗在体育保健中的应用研究

(一)灸疗保健穴在运动疲劳恢复中的应用

运动疲劳无论是急性疲劳还是过度疲劳都带有全身性的特点,大负荷或超负荷的运动,对人体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和运动系统在内的人体各系统都有生理或病理范围内的影响,中医临床实践和现代经穴研究显示,以下穴位和经络在全面调节人体功能,克服不良的机体状态、恢复疲劳与保健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1.足三里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入体内属胃络脾,足三里是胃经之下合穴,又是全身强壮穴之一,它的主要治疗作用为调胃肠、降气逆、泻热、清神、补虚、益气,临床上应用很广。艾灸足三里穴能提高红细胞、血浆、肌肉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力,能够有效降低体内血乳酸的水平、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明显降低力竭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活性和肌红蛋血清细胞因子Y――干扰素和转化生长因子从而减轻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从而达到缓解运动疲劳的效果。

2.关元

关元穴属任脉,位于脐下三寸,及元气所在地――丹田的位置,所以治疗诸虚百损,它是首选要穴。对阳气欲脱、真气将竭的脱证,常用艾灸关元的方法治疗。艾灸关元穴具有调整和加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在抗疲劳保健方面有一定的意义。由此看来,灸关元穴确实具有扶阳固脱的功效,对过度疲劳引起的、脱证亦有扶阳固本,恢复疲劳的特殊作用。

3.三阴交

本穴属足少阴脾经,又是足的三条阴经:肝经、脾经、肾经的交会穴。由于三阴交是肝经、脾经、肾经的交会穴,而这三条经络又与胆经、胃经、膀胱经相表里,涉及经络非常广泛。因运动疲劳与人的元气有关,肝、脾又与后天的五谷精微转化的营养有关,运动疲劳引起人体诸多系统发生剧烈的变化,而三阴交涉及的六大脏器与人体气血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可以认为:三阴交在运动疲劳的恢复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中脘

中脘穴与身体的其它穴位有广泛的联系,所以被称为为六腑之会穴,灸中脘具有温补脾胃,合胃气,升脾阳。补益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是治疗脾胃虚寒,气血亏虚的要穴。对运动后的恢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灸疗保健的作用机理

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总结了用艾灸来预防疾病的作用机理通过腧穴经络将艾的赧通功坍与失的阳热属性内达脏腑,以此调节脏腑经络,使五脏调和,气血通畅,达到机体相对平衡状态。艾灸有类似抗原免疫作用,灸疗具有双向免疫调节功能,疗能催化、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应答水平,增强免疫功能,从而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1.灸法的药性作用

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药物效应。中医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的作用。艾灸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治疗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证实,艾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具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清除作用。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随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2.灸疗及其临床应用

灸疗是通过点着艾条或艾柱,借其热力给人体穴位以温热性刺激,并通过经络腧穴的整体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的一种方法。古人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强壮保健等作用。《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施灸治病。除了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以及辨证施治的原则外,还应注意灸疗的先后顺序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云:“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先背后腹,先头后肢,多数是先上而后下,艾柱是先小而后大。灸疗取得明显效果的六个要素为:艾、灼、穴、久、均、传。

四、结论

中医艾灸作为一种运动疲劳恢复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艾灸是中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艾灸的临床实践,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人为本,从整体观念上认识人与体育保健的关系,应用时注重以扶正为本,克服了一些手段只治标不治本的弊病;而且中医艾灸操作起来方便、易行,不受地点和时间的影响,其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艾灸作为绿色疗法,对身体没有任何副作用,既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又不会违反任何兴奋剂规定,可望作为高水平运动队常用的培补手段。

参考文献:

[1] 马亚妮,江红轲,王保平.艾叶在体育保健与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4.11(5):41.

[2] 田岳风.艾灸保健的临床运用及其作用机理[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3):25-26.

[3] 尹改珍,李晶.浅谈艾灸保健[J].新疆中医药.1998.16(4):39-42.

[4] 唐照亮,宋小鸽,侯正明等.灸疗抗病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1997.17(4):233.

[5] 马山坡.传统保健疗法――艾灸对运动大鼠血睾酮、胰岛素及部分血清酶影响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8(25):62-64.

[6] 马亚妮.经穴疗效筛选在运动疲劳恢复方面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3006-3007.

艾灸法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艾灸仪的功效;用法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08-01

中医护理技术历史悠久,但是由于时代的因素,我国护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的影响。[1]解放后初步形成了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2]然而,中医护理的教育体系西化倾向严重,导致中医护理科研目标模糊,学习内容减少,近年来,我科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为指导,以患者为中心,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护理程序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取得了患者及其家属一致好评效果。[3]多功能艾灸仪的研究是在保证艾灸疗法的疗效,使用艾绒直接灸的基础上,应用磁疗方法、微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共热不燃烧为特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穴位,达到了治疗保健的目的,应用多功能艾灸仪进行实施辩证治疗。人们可以在新鲜空气的环境中接受治疗,而不受烟熏火燎燃烧的艾绒灼伤皮肤之苦。充分享受价格低廉、疗效显著的治疗,在这种环境中接受治疗,患者能够体验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与现代医疗技术的完美结合,给患者在促进康复的过程中不断增加保健知识。

我科应用的是DAJ-4B多功能艾灸仪和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能够治疗各种风寒型疼痛疾病、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肩周炎、静脉炎、末梢神经炎、关节炎、腰腿痛、腹痛、腹泻、扭伤、红肿疼痛、面神经麻痹、中风、半身不遂、高血压等疾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30例慢性胃炎(尤其是脾胃虚寒型)的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龄28-70岁之间,其中有20例出现腹痛、腹胀,10例出现胃寒、反酸、恶心。

1.2材料: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似菊,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加热,效力温和,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治病、保健的作用,它除了具有易温、易热的特点外,还具有一些显著的药物效应。

2艾灸部位、方法及护理

2.1部位的选择:应遵循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艾灸治顺序,先应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选择的穴位有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俞、胃俞、双足三里、双天枢、双侧阳陵泉、双三阴交等常用的穴位。

2.2方法:多功能艾灸仪由主机、若干灸头组成。将专用隔热垫放入小型加热器内,再将方有隔热垫的艾灸加热器整齐有序的放入所选的穴位部,用其专用松紧缚带扣入灸头两侧的孔内固定好,这时即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设置温度、时间对患者进行施治,每次3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

2.3护理:由于患者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等反应,一般不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如果不慎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出现水泡,任其自愈,水泡过大,用已消毒的细针刺破,放掉水液,待其愈合,过饱、过饥、酒后不宜立即施灸,风热感冒发烧,待症状解除后,才能实施艾灸疗法。

3结果

治疗结果:用艾灸治疗仪治疗可同时对多个穴位施灸,将艾灸与磁疗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温度、时间可控,缓解胃寒性腹痛、腹胀、恶心、反酸有效率达80%左右,从疗效上真正体现了“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古训。

4讨论

艾灸应用范围广,尤其对脾胃虚弱、胃脘疼痛、呕吐、失眠、乏力等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古人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表明,艾灸可使皮肤组织得到活化,从而起到抗癌的作用,艾灸疗法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它使用艾绒放置在体表穴位处加热、烧灼,虽然艾叶进行了加热,但药性尤存,药性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络,艾灸特别能通过腧穴深入体内,作用于腧穴,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可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渗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理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作用,艾灸可通过皮肤呼吸进入机体,起到调和气血、醒脑安神、保健的作用。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起到治疗皮肤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激发并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其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其感到舒适,有效的改善患者腹部疼痛、失眠、呃逆、恶心等不良症,使其感到舒适,艾灸疗法对脾胃病患者有调理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即安全又简便、经济,也减轻了患者的就医之本。

参考文献

[1]邱洁芬.胡遵荣试述艾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87,446

[2]西谷郁子关于艾的燃烧生成物中含有的抗氧化作用物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1157.47

艾灸法论文第4篇

艾灸疗法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北方高寒地区,据今己有数千年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北京猿人时期就已懂得用火,以后又掌握了取火的方法,这就为发明艾灸创造了必要条件。那时,人们在围火取暖和烘烤食物的过程中,发现它同时能消除身体某些不适,如腹部胀满。寒痛等;或在生活中偶然不慎被火灼伤,而身体原有的一些病痛竟出人意料地减轻或治愈了。久而久之,人们开始意识到用熏烤烧灼的方法可以解除病痛,这就产生了灸法。最初人们可能是用一些可以作为燃料的树枝、树叶、杂草等作为灸法的原料,以后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发现艾叶易燃。气味芳香,火力温和,其热力可穿透皮肤到达深部组织,能温经散寒。理气活血,回阳救逆,因此最终选择了艾作为灸法的主要材料,这种疗法也因而得名“艾灸”。

艾灸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如《左传》中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病,请秦国的太医令医缓来诊治,医缓对他说:你的病已深入膏盲,针刺、艾灸、服药均不能治。据《庄子,盗跖篇》中记载,孔子去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他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以表达他自找麻烦,自讨苦吃的心情,这些都是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艾灸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想出在春秋、战国时代艾灸流传很广,以致许多人在引喻射事时多用灸法作比喻,约于战国时代成书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论著《黄帝内经》,对艾灸的起源,各种灸法及适应症均有记载,是艾灸疗法在理论上的一次总结。三国以后,艾灸有了进一步发展。曹操的儿子曹翕专门研究灸法,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艾灸专著《曹氏灸方》,唐宋以后艾灸法更加盛行,不仅有了专业艾灸医师,论述艾灸的专著也不断增多。在《宋史、太祖本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太宗病亟,帝(指宋太祖)往视之,亲为灼艾。”可见艾灸疗法在唐宋之际应用甚广。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涌现出大批著名针灸学家,同时使艾灸疗法逐步向无痛无伤方向改进。

灸治的方法,最初多是用艾绒直接灸,随着灸法的不断发展,施灸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样化,除用艾以外,又有了用硫黄、灯心草、桃枝、桑枝、黄蜡、药锭、香烟、光、电等进行施灸的;灸疗的操作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如艾条灸、艾炷灸、隔物灸、简灸、电热灸等等。据统计,古今各种灸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已多达六、七十种。

艾灸法论文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代主要的灸疗专著和记载有灸疗内容的针灸学及综合性医书的介绍,大致勾勒出清朝灸疗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清代灸疗的发展特点,指出灸疗发展至清代,实践充分,灸法丰富,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给后世留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主题词]灸法/历史;医学史,清朝

StateandCharacteristicsofDevelopment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YangWei1,

MaXiaoli2(DepartmentofTCMandAcupuncture,BeijingTongrenHosptital,Beijing100730,

China;2.BeijingUniversityofTCM)[Abstract]Thepresentpaperdepictsroughlydevelop

mentstate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analyzesandexpounds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andindicatesthatmoxibustion

therapytilltheQingdynastyhadgotfullpractice,plentifulmoxibustionmethodsandsomeen

hancementinthetheoreticallevel,butstillhadaverylargespacefordevelopmentinlaterag

es,bymeansofmainmonographofmoxibustiontherapyand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science

sandcomprehensivemedicalbooksrecordingmoxibustiontherapy.

[Keywords]Moxibustion/hist;HistoryofMedicine,QingDynasty

灸疗是我国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关于灸疗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左传》:晋侯有疾,医缓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据晋朝杜预注解:“攻”是指灸,“达”是指针刺,说明当时灸疗已被使用,并且是帝王将相治病的常法。灸疗曾在历史上占有很显著的地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我国古代治病四法“箴、石、汤、火”,其中火灼就包括灸疗。其后,《黄帝内经》中有近一半的内容阐述针灸,并对灸疗的起源、适应症、处方及禁忌多加论述,奠定了灸疗的理论基础。随后,诸代有增,逐渐发展成熟。然灸法起于先秦,兴于唐宋,于明展至颠峰,至清朝中后期却由于西学东渐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及统治者的偏见等诸多因素,出现渐次衰落的趋势。1822年,清王朝取消太医院中的针灸科,致使我国针灸学发展进入缓慢、停滞的阶段。但是,灸疗作为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效佳、经济实用的疗法,却因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民间广为流传,不仅没有失传,反而有所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1~5]。

1清代的灸疗论著

明代由于考据风盛行,涌现了大量的针灸著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清代的针灸著作数量没有前代,特别是明代的作品多,内容也多以继承和整理以前的文献、总结临床经验为主,不过在灸疗方面却有所发展与创新,并且涌现出一些有价值的作品。

《神灸经纶》:清・吴砚丞编撰,4卷,约20万字。其书总结了清以前的灸疗学的成就,是我国针灸史上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灸法的专著之一。全书详列蓄艾、用艾、灸忌,并采用歌诀记载十二经及奇经八脉循行径路,附有图画。吴氏阐发了灸疗学的理论,强调灸疗也应重视候脉、辨证,并注重“审穴”,对灸治方法采用按病分类。他治学很仔细,前人虽有提出施灸艾绒,陈久为上,但吴氏论述最为详尽―――“艾性纯阳,新者气味辛烈,用以灸病,恐伤血脉……”。同时,他提出灸疗禁忌症,强调四肢的部位宜少灸,认为会“脱人真气”,令人“四肢消瘦无力”。对灸疮候发和发后调护方面,提出具体详细的治法,并附有灸疮膏药处方等等。该书论述深入浅出,既立足实践非常实用,又有扎实系统的理论分析,是灸疗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本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好书[6]。《罗遗编》:清・陈廷铨编。全书3卷,详论经络,即“究心于大经小络之辨”,突出奇穴施灸,介绍了66个奇穴的定位、主治及施灸方法,记载了50多个病症的灸疗处方。上卷包括禁灸、针灸后调理等,其中所附禁灸穴歌中记载灸穴47个,后为《医宗金鉴》转载而广为流传;下卷中列举了各科灸法治疗,配穴简单明了,颇为实用[7]。《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清・吴谦。本书用歌诀形式表达刺灸内容,其中灸法歌诀22条,配合插图及注解,绘有不少精彩图案,如“灸难产”“灸疝气”“灸反胃”等,以及灸疯犬咬伤,灸蛇、蝎、蜈蚣、蜘蛛咬伤等,一目了然,便于初学记诵,因此为习医者所喜用。书中重点介绍19种病症的施灸处方和操作方法,内容简明扼要,符合实际,所记载的灸法处方小而精,多为1穴,并记载禁灸穴47个。该书不仅重视普及内科、外科、危急症、难症的灸疗,而且对传染病也提出了用艾灸治疗的方法。

《采艾编》:清・叶广祚著,后叶茶山补辑校正、重刊出版《采艾编翼》,将前书加以完善。全书分为3卷,卷一为十二经循行歌诀,以及头颈、胸腹、手臂、足膝等部位的循行图谱,十四经分经图说和经脉主治要穴;卷二为大人科、妇科、外科、及救急诸科证候的取穴处方及灸法要则,每症必配以方药;卷三为搜集外科验方百余首,疑为后人掺入。该书强调灸法与针刺药物并用,所录为山野医生的临证经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特重诊断部分,在灸法的辨证论治方面有诸多发挥,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使灸疗的研究及应用进一步深入。

《针灸集成》:清・廖润鸿编。4卷,包括制艾法、作艾炷法、发灸疮法、发后调护法、同身寸折量法、诸病针灸处方等等,并提出禁灸穴49个,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认为“针灸不可并施”,值得商榷。卷一中又有“每月诸神值日避忌旁通图”及“针灸吉日”和“针灸忌日”等内容[8]。《针灸逢源》:清・李学川撰,分为6卷。此书非独言灸,卷一到卷三撰辑《内经》中针灸要旨及历代针灸专著中精华论述,以详明针灸源流;卷四考证校订铜人经穴,续补经外奇穴缺略;卷五列举40余种病症之针灸治疗取穴法;卷六剖析各科病症因由,并附部分汤药处方以济针灸。《针灸逢源》是一本总结并加以校正清以前针灸成就的著作,其中记载经穴数目361个,迄今仍以为宗。

《针灸易学》:清・李守先著。分上下2卷,上卷辑录针灸源流、手法、认症、奇经、络脉及各家治疗经验和歌诀等;下卷记载寻穴、穴目及十四经腧穴、经外奇穴等。全书附有大量图画,形象生动,虽长于论针,却将针灸两法视为各有所长的治法,强调针刺不能治疗的疾病,可用艾灸,针刺取效迅速,却不如灸法稳当,此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灸疗中有一种有名的灸法叫“雷火针”,来源于艾卷灸,始见于《本草纲目》卷六。此法是将药物研末,加入艾绒中,制成艾卷用于灸疗,因其力强又按压于穴位之上,类似针刺,故又名为“雷火针”或“雷火神针”。清代医家将其中的药物加以改变,又创制了“太乙针”或“太乙神针”,并出现很多专著论述其药物组成和制法,如韩贻丰的《太乙神针心法》、松亭居士的《太乙神针》、范毓奇的《太乙神针》、周壅和的《太乙神针附方》、孔广培的《太乙神针集解》和雷少逸的《雷火针法》等等,计10余种图书,20多种版本,发展了艾灸疗法,扩大了艾灸的治疗范围。现代的艾卷灸法和药条灸法正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还有《灸法秘传》、《灸法心传》、《灸法集验》、《灸法纂要》、《经验灸法独本》等等有关灸法的专著,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丰富了灸法的内容,更有大量关于灸疗的论述散见于清代的医学综合著作和医籍中。而在清展完善的温病学派中,诸如叶天士等温病名家也积极地使用和推广灸法,在叶桂的《种福堂公选良方》就记载有“阴症散毒针”“百法神针”“三气合痹针”诸名,对所治的不同病症,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灸疗。

2清代灸疗的临床运用特点

(1)灸疗强调穴法穴法是指临床选用穴位的不同,也包括对穴位主治作用的不同看法。穴法一直为针灸家所重视。但从辨证取穴到辨时取穴,从十二经穴到经外奇穴,一般人都只在针刺疗法中较为关注穴法的应用。吴亦鼎所撰《神灸经纶》,则强调灸亦应注重穴法。吴氏云:“灸法亦与针并重,而其要在审穴,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而其审穴的主要内容是辨明经络所属脏器及身体部位,如“属胃,属肝”“小腿肚属足太阳膀胱”。只有将经络所属脏器及身体部位搞清楚,在此基础上辨证取穴才可能有效,吴氏因此也刊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点穴方法,为后世针灸医家所喜用[6]。

(2)丰富的灸法隔物灸始见于葛洪《肘后备急方》,之后历代皆有发展,特别是元代朱丹溪和明代薛己对其颇多扩大应用,直至清代,隔物灸的应用达到顶峰,隔蒜、盐、椒、面以及黄蜡等等,其间所隔药物遍及植物、动物、矿物、器皿等,数10个品种,举不胜举,隔物灸法至此臻于完善。

艾卷灸法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艾卷灸始见于明初,后《本草纲目》中加以改革制成“雷火神针”,其在清展旺盛,并改革制成“太乙神针”,制法类似“雷火针”,而所用药物,不似“雷火针”多蜈蚣、全蝎、乌头等峻烈毒物,皆纯正之品,适应症更为广泛,并涌现大量专门的著作。在清及民国初年,广泛传播于全国各地“水陆舟车、客途旅次、以及穷乡・302・中国针灸2002年3月第22卷第3期

僻壤无药之处”,疗效神奇,深受欢迎,被誉为“庶几家有是针,病无不治”,在中医灸疗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9]。药锭灸,是清代独创的灸法,制作用药多以硫磺为主,配以朱砂、麝香、蟾酥、硼砂等药研末制成药锭,贴在穴位上,使用时火燃烟熏,利用硫磺等药的药力,治疗寒湿气、体表痈疽流注、风痹、小儿搐逆、口眼歪斜、妇人心腹痞块攻痛等。叶天士在《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用到的“香硫饼灸”、赵学敏所创“救苦丹”(见《本草纲目拾遗》卷二)、《医宗金鉴》卷六十一中记载的“阳遂锭灸”等等,均是药锭灸。

药捻灸,是清代独创的灸法,是指用多种药物粉末用紫绵纸裹成药捻以施灸。使用时,将药捻粘于皮肤上,用火点着。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二记载的“蓬莱火”,即由西黄、雄黄、乳香、没药、丁香、麝香、火硝各等份制成,去西黄,加硼砂、草乌也可,主治脘腹胀满、水肿、风痹等。

(3)多种灸疗器械的出现器械灸,最早见于鲍姑,她发明了瓦甑灸。其后《古今医鉴》中记载用铜钱作灸器。至清,《针灸易学》中李守先使用泥钱作灸器,后又有人使用灸板、灸罩,至叶香岩则使用面碗或银制灸器等等。灸器的品种日益增多,多种灸器的使用,说明灸疗在临床已有广泛应用,为更方便使用,医家发明了丰富的灸疗器械以辅助治疗,而现代使用的灸盒、灸筒等很多灸疗器械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灸疗在清代有一定的发展,在临床应用方面创新较多,特别是太乙神针的创制和应用,理论方面虽也有所进步,但相比于清代整个医药学的发展而言,仍迫于大形势未有重大突破。这一方面反映出灸疗具有切实可信的疗效,生命力旺盛;另一方面又说明其仍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为我们临床和科研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即如何继承、发展艾灸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治病方法,为现代人类的健康服务。

3参考文献

1魏稼.各家针灸学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

2张吉,张若若.针灸学发展的断代分析.中国针灸,1996;16(8):46

3黄建军.明清时期灸法的发展与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6):22

4邵虹.灸的历史研究.新中医,1983;(4):36

5张奇文.中国灸法大全.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

6清・吴砚丞.神灸经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3

7清・陈廷铨.罗遗编.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1

艾灸法论文第6篇

摘要通过对《采艾编翼》的考证,发现现存版本有相当篇幅为后人从《医宗金鉴》补入,特别是卷三的外科方药。剔除后人补辑的内容,《采艾编翼》是一部上、下两卷的灸法专著,上卷为灸法基础,主要论述经络、腧穴、灸法治则等;下卷为灸法治疗学,主要论述临床各科疾病的灸法治疗。该书有内容简明扼要易学易用、临床经验独特实用、灸药并用相得益彰的学术特点,且具浓郁岭南特色,值得深入研究。其著者和校辑者还有待考证。

主题词《采艾编翼》灸法中医药学文献

《采艾编翼》是清代岭南的一部灸法专著,目前尚未见对其系统研究,有关介绍甚为简略。如《针灸医学史》介绍曰:"《采艾编翼》3卷,叶茶山辑,约成书于1711年。卷1为经穴部分;卷2为临床各科的灸治及药治;卷3则收录简便外科验方百余首,与针灸不相关联。"[1]笔者在研究岭南针灸史时,对《采艾编翼》进行考证,现将一些心得公诸同道,以期抛砖引玉。

1《采艾编翼》的作者和辑校者考证据载,《采艾编翼》约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作者为广东新兴县人,姓氏不详。[2]该书辑校者叶茶山的序言曰:"是编藏虽久,尚未校订,盖以前编残阙几半,痛无力以补辑,不暇痛心。戊子春,妹夫君以载忾然自任,捐赀镌复。庚寅冬,以载复趣余抄正是帙,而同社顾君苑、陈君其统、彭君达海、李君子创咸愿捐助,登之梨枣,于是与每野、活人二家兄检视校订,阅两月而编就,书林弟文大亦蠲工六之一,成之,俾公之同志云。时

嘉庆岁次乙丑之春

岭南叶茶山题于环翠书屋"从这篇序言可以看出,《采艾编翼》由叶茶山家封藏已久,原书残缺不全,叶氏想要校订编印该书,但感难度较大,心有余而力不足,直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亲戚支持下开始筹划出版该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得到亲友资助,叶氏三兄弟合力补辑、校订书稿,交付刻版。书商则通过减免六分之一的出版费以帮助该书出版。历经35年后,于嘉庆十年(1805年)刊行问世。该书从书名到体例是以岭南灸法专著《采艾编》为蓝本,补后者之不足,发后者之未发,力图成为与《采艾编》齐名的灸法著述。《采艾编》由叶广祚所著,署名茶山草木隐,本书校辑者署名叶茶山,而有关的新兴县志、肇庆府志等地方志均未见叶茶山的记载,这里叶茶山是真名还是托名,尚待考证。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认为该书是"针灸宝库中尚未发掘的珍品",将其收入《中医珍本丛书》系列,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所藏的清嘉庆十年六艺堂刻本影印出版。

2《采艾编翼》的内容考证嘉庆十年六艺堂刻本分三卷:卷一,为十二经脉循行部位歌诀及图谱,十四经分经图谱、解说及综要,经脉主治要穴歌诀,以及灸法须知。卷二,为临床各科疾病"治症综要",收录内、外、妇、儿诸科113种病症的取穴处方、灸法要则及药物治疗。卷三,为"肿疡主治类方"、"肿疡敷贴类方""溃疡主治类方"、"洗涤类方""膏药类方"、"去腐类方"、"生肌类方",介绍中医外科疾病的内服外治方剂近百首。

笔者深入研读,发现该书有相当篇幅的内容辑录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计有:卷首"十二经循行部位歌"至第21页的"足膝外内歌",共5首歌诀及注释和8个图谱;卷一第99页"分配藏府脉图"至第121页"肿疡溃疡结代脉歌",共1个图谱及按语和28首歌诀及注释;卷三"肿疡主治类方"、"肿疡敷贴类方""溃疡主治类方"、"洗涤类方""膏药类方"、"去腐类方"、"生肌类方"的全部内容均辑录自《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其中《采艾编翼》第274页与275页之间上下文无法连贯,对照《医宗金鉴》此处缺少琥珀蜡矾丸、护心丸、透脓散和托里消毒散等4首方剂,显然是脱页。还有数处脱字:如第289页"草乌狼毒半夏南星各等份"缺"乌"、"狼毒"、"各"字;第290页"真君妙贴散"缺"妙"字;第304页"溃疡主治类方"缺"方"字;第305页"八珍汤"缺"珍"字等。《采艾编翼》约成书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1,2],而《医宗金鉴》刊行于乾隆七年(1742年),上述这些内容肯定为后人加入,联系到叶茶山在序言中提到:"与每野、活人二家兄检视校订,阅两月而编就",这些内容很可能为叶茶山三兄弟从《医宗金鉴》中加进来。如果从现版本《采艾编翼》里剔除后人加入的内容,该书就是一部上、下两卷的灸法专著,这一点可在该书第23页和第123至126页的目录得到印证。从目录中可见,原书上卷为灸法基础,主要论述经络、腧穴、灸法治则等;下卷为灸法治疗学,主要论述临床各科疾病的灸法治疗,虽然其中也配合使用药物,但是灸法在前,药物在后;灸法为主,药物为辅。

3《采艾编翼》的学术特点通过对剔除后人补辑内容的原书深入分析,与同类针灸古籍比较,笔者认为《采艾编翼》有以下三个特点。

3.1内容简明扼要本书经络、腧穴部分多采用歌诀形式,且精简短小,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卷一"经脉主治要穴诀",用五言、六言或七言歌诀,扼要介绍十四经脉重要腧穴的主治功能,言简意赅,如"脾热泻大都,冲脉公孙求,三阴阴症取,寒汗大横收"。

卷一"十四经络图说综要",每条经脉图示、解说之后,都有提纲挈领的"综要",介绍该经的主要腧穴的取穴要点、主治要点或灸法要点。如"大肠经综要合谷:要穴,孕妇慎。温溜:多热头痛。曲池:伤寒余热不尽,肢痛。肩:臂痛举臂取"。

3.2经验独特实用卷二"痈疽"中可通过隔蒜灸使痈疽移位以免影响重要器官:"诸疮相其经络部位,如在上下而关系官窍、隐曲者,可移使上下,如便毒在髀枢未甚,则灸下部而移之,将成则灸疮顶而压之"。通过灸法治疗特定的痈疽:"乳痈腋疟,灸手部而散之。鼻痔,通天消之。……马嘴疔,正生人中一日死,灸百会七壮即消"。这些方法丰富了灸法治疗痈疽的内容。

卷二"救急"中介绍用灸法抢救断肠草中毒的方法:"吾邑山多苦蔓藤,一名断肠草,食之即痰壅咽喉,须臾气绝。冥顽负惫者往往食此破人家产,丧己性命。此方活人甚多,凡心头尚暖者可救。先灸涌泉下痰,艾要坚实如黄豆,每三五壮;次灸劳宫退逆气,艾坚如绿豆大,每三五壮;次灸章门疏五脏,艾坚实如绿豆大,每穴三壮;……次灸天突清气,艾坚如米,三壮。白羊血灌之亦效,但恐不便,则灸法为效速"。用灸法抢救危重的断肠草急性中毒,实属难能可贵,此类针灸急救经验,确有发掘价值。

3.3灸药相得益彰本书注重灸法与方药并用,卷二介绍内、外、妇、儿各科113种病症的症治,其治疗措施大多数为灸法与方药并用,一般先陈述灸法治疗,再介绍方药治疗。

有些病症仅列针灸方法,如小儿痫证治法。也有个别病症仅介绍方药,如中风所附的厉风、癜风、历节风三证。灸法与方药相互配合的治疗方法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这种方法既有灸法的简便速效,又有方药(包括汤剂和丸、散、膏、丹、酒等成药)的疗效巩固,且方药可防止灸法太过温热,更适合岭南的气候特点,两者配合,相得益彰。

总之,剔除后人补辑内容,显示出《采艾编翼》是一部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灸法专著,其内容十分丰富,临床经验独特实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4参考文献

1林昭庚,鄢良.针灸医学史.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331

艾灸法论文第7篇

艾灸有数千年的历史

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效果也早被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是艾绒,由艾叶加工而成。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淤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等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如今。人们更看重它的防病保健作用。

灸疗主要分为直接灸、间接灸、艾卷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方法有瘢痕灸、无瘢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温和灸、雀啄灸等。不同的方法也有着不同的作用。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直接灸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灸。瘢痕灸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和瘰疬等慢性疾病;无瘢灸则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多用此灸。

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隔姜灸、隔盐灸等。

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温灸器灸

用金属特制的一种灸具施灸,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之用。

艾灸美容正当时

用艾灸美容,是诸多崇尚自然疗法的爱美女性的最爱。艾灸可以驱散疲劳,平衡阴阳。中医认为,很多女性面部的不光滑、粗糙,往往是阴阳平衡失调引起的,其中多数是阳气不足,而不是像一般认为的“上火”。有些女性可以试用艾灸的方法达到美容、美体的目的:

虚胖女性

中医学中其实并没有“营养过剩”这种说法。对于这种虚胖,中医认为是其体内阳气不足导致的。所以也可以试用艾灸疗法。

面部痘痘片状生长的女性

这一类女性往往有赤白带下的症状,使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往往收不到效果。多数情况下,这种热并不是实热,补充阳气尚且不逮,何况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面部长斑女性

这一类女性往往肝肾亏虚,体质偏于酸性,用艾灸治疗,多数会有明显的效果。

艾灸经典方

下面介绍一些操作简单的艾灸验方。有经验的人可以非常方便地操作,初次使用的人,还是要先咨询一下中医师。

除胃痛

点燃艾条,在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两侧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前缘旁开一中指宽)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但不要灼伤皮肤。

夭枢调经

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2寸处。用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两厘米处艾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每次15-30分钟,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对于治疗月经不调颇有效果,对腹胀肠鸣和便秘也能显效。

艾灸乌发

艾灸对润发乌发有很好的效果。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两厘米处艾灸,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选取下列两组穴位交替使用:①太溪、关元、京门、百会、风池。②太溪、脾俞、肾俞、百会、风池。其中涉及的穴位可以请中医师予以指导,或者参照一下穴位图。

太乙瘦腰

太乙穴位于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对此穴位施灸,可以增强腰部肌纤维的弹性,还可治疗胃痛、呕吐等。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两厘米处艾灸,温热为宜,每次15~30分钟,每天或隔天一次。

艾灸3宜

与专业的艾灸相比,一般年龄大一些的人多喜欢在家做艾条灸。其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艾灸适宜虚证和寒证

1 艾灸不适合实证和热证患者(常表现为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发热等),而更适于虚寒患者,如虚弱怕冷、久病久泄、关节冷痛、风寒感冒等。

灸治时间宜渐进

2 一般而言,青壮年和男性等可以施治时间稍长,而女性和老年人则应减时。做艾灸前应接受医生的指导,一般灸半小时左右,时间不能过长。施灸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可能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等症状。

灸治宜择机

3 在身体极度疲劳、病后、醉酒时都不宜治疗,在情绪不稳时也不宜施治,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郑志坚 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传统医学中心主任,卫生部北京医院国际养生中心主任、针灸按摩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任医师、医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北京市青联委员,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健康住宅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中央军委保健办全军高级按摩师培训班教师,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第一、二、三届世界养生大会的发起人及成功组织者。负责高干保健及常规医疗、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在治疗颈椎病、腰腿痛、糖尿病、各种风湿痛症等方面有所专长和体会,发表专业或科普论文、论著20余篇。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