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白船教案(合集7篇)

时间:2023-03-07 15:18:43
小白船教案

小白船教案第1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感受作品的情绪情感;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合作意识。

3、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能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小白船》。

4、教学重点:能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小白船》

5、教学难点:通过律动、学习歌曲,感受歌曲特点。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电子琴、云、树、月亮、星星、鲜花)。

7、教学过程。

8、导入:学生讨论关于月亮的话题(嫦娥奔月、小星星、月光光等,适时给学生出有效评)。

9、导入新课《小白船》。

10、新课教授:带着问题初听:歌曲是几拍子的?生答:3/4拍,复习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引导学生划拍。

11、再次聆听:说说这首歌曲有着什么样情绪?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12、学生活动:讨论后发言。师黑板画一个月亮,并在旁边写上柔美、安静等文字,设计好一个精美的板书。让学生感受到夜晚的音乐优美而宁静,仿佛把我们带入了神奇的夜空。

13、理解歌曲,认真学习,按节奏念读歌词,把重点问题强调出来,比如三拍一定要读够,并把强弱弱的感觉表现出来。

14、掌握节奏后,唱乐谱。学生在跟随音乐拍击歌曲的节奏,突出强弱弱的节奏韵律特点。乐谱随琴声视唱,有问题的单独强调。老师可以一句一句领唱乐谱,个别难点和重点范唱指导。

15、哼旋律用“La”让学生的声音充分打开,做好填词演唱的准备,注意声音和演唱方法。

16、填词演唱用柔美的声音、连贯的气息填唱歌词,有感情地、富有想象地唱好歌曲,并在学会的基础上,对歌曲进行处理。如,强弱、站姿、表情等方面做到一个演唱者应有的状态。

17、活动巩固,乐器伴奏。用三角铁、串铃、沙锤为歌曲伴奏并演唱,运用小组合作练习表演,增强团队合作,体会成功的喜悦。

小白船教案第2篇

教学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第二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三艘船卸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笔者最近执教“对策论”中“货船卸货问题”一课,今天就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此之前,学生已对“等候时间的总和”有一定了解。)

教学片段:

出示情景:三艘船同时到达同一码头等待卸货后立即离开,大船卸完要8小时,中船卸完要4小时,小船卸完要1小时,码头要求只能一船一船地卸货,要使三艘货船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师:聪明的小朋友,要使三艘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呢?请你先猜想一下。

生1:先卸1小时的,再卸8小时的,最后卸4小时的。

生2:先卸1小时的,再卸4小时的,最后卸8小时的。

生3:先卸8小时的,再卸4小时的,最后卸1小时的。

(生答,师在黑板上有序板书)

师:同学们有不同的猜想,那么我们要知道到底谁的猜想正确,怎么办?请你们同桌合作,想想办法,试一试。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然后交流)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顺序是怎样的?

生1:我列了张表格(即下表,用实物投影展示),把六种情况都写出来,然后比较得出:按小船、中船、大船的顺序这样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

师:你真仔细,对于这张表格,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1:方案是否只有6种?

生2:方案只有6种,用“定头法”也就是先定第一艘船就能解决他提出的问题。

生3:为什么按“小中大”的顺序三艘船的等候时间就最少?

师:这个问题真有价值,谁能解决?

生:小船卸货时中船和大船分别只等了1小时,中船卸货时大船也只等了4小时。少的时间就在于他们等候的时间少。

师:真不错,刚才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通过计算每一种方案的时间总和,然后进行比较得出了结果。

师:说得真好,比较是数学上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

生:我有个发现,就是碰到这样的事情时,让时间少的先来,大家的等候时间总和就最少。

师:你真了不起。那我们就再来看一个类似的例子,看看你的发现是否真的成立。

教学反思:

一、学会学习是“问题解决”教学的终极目标

学会学习――是一种再学习能力。即面对新接触的现象、问题能动地分析、处理、解决的能力,面对新接触的事实、理论能够理解、掌握并加以应用的能力;数学之所以重要,除了广泛的应用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培养学生解决多种问题的能力的潜在价值。

为此,数学教学中,已越来越多地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强调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重视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而问题是诱发思维的直接动因,因此要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体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男畔⒌氖占整理到明确目标、制订计划,再到尝试探究、发现解决,获得一般结论。可以说,“问题解决”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重要方法。

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后,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提出如何印证自己的猜测,再由教师示范一例,而后放手让学生算出其他所有方案的时间,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到这一步还没结束,教师提出“为什么这种方案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从而让学生发现少的时间其实都在等候时间中。到此,聪明的学生就会得出一般方法。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学会学习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的内化

知识内化是外部新知识经过主体(学生)通过一系列智力活动重新组合转变成其内部的知识,是通过认知结构、同化与顺应、元认知等心理机制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它对教育目的的实现有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中,只有数学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意识,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碰到类似情况触类旁通。

教学中对于知识的内化,特别对“等候时间的总和”这一知识内化做得恰到好处。教师用书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也没涉及多少内容,对表格的设计也是非常笼统(以大船中船小船)为例。

两者一比,大家很容易看出来,表二学生看起来更容易理解,比如大船在卸货时中船和小船各等候了8小时一目了然,可以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特别是“等候时间的总和”能有更好的内化。

三、学会学习需要教师适时的介入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导,有时需要“单刀直入”,主动出手。课堂上发生的许多情况是事先无法预料的,教师就要在适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方式介入,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

教学中,回答“等候时间的总和”时,课堂上竟然没有一只手举起,这也在我的意料之外。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主动出击了,接着问:“那谁能告诉我,等候时间的总和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有几只小手终于举了起来。生1:“就是三艘货船等候的时间加一加。”这样的说法当然没有错。为了让学生表达得更明白些,我追问:“能说具体些吗?”这时她的脸红起来了,我只能请她坐下。接着生2:“就是三艘货船卸货时间的和。”“不对、不对。”生3迫不及待地插话了:“应该是等的时间。就譬如说一只船在卸另一只需要等……”经过这位同学的提示,同学们似乎真的都明白了,可我还是不放心,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等的时间里包不包括自己的卸货时间”没有解决呢。这时,我看见一位小女生想举手又不敢的样子。我急忙点了她的名:“你想问什么?”“我还是不明白,等的时间里算不算自己的时间?”她有点怯怯地说。“对呀?等的时间里算不算自己的时间?”我可是兴奋不已呀,“不懂就要问嘛!”顺手摸了摸她的头……顺着她的提问,那些不管是真明白还是假明白的学生,终于又认真地思考了一回,真正清楚了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说真的,解释清楚“等候时间的总和”这七个字花了课堂好多时间,但我觉得很值,课后的反馈情况证实了这点。

小白船教案第3篇

“租船问题”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般按四个环节实施:第一环节是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是本课的主体环节。第三个环节汇报交流。第四个环节是反思提高、拓展运用。以上安排,应该是层次清晰,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显突出。在第一次试讲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不错。

可是,当运用“租便宜的、尽量不留空位”这一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却暴露出问题不断。比如:

学生在做“某校准备组织290名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活动,学校计划租甲、乙两种型号的汽车共8辆。其中甲型汽车最多载人40人,乙型汽车最多载人30人。如果甲、乙两种型号的汽车租车费用分别是每辆2000元和1800元,怎样租车便宜?

多数学生在“290÷40=7(辆)……10(人)”后不知道如何调整方案。

问题出在何处:教过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多次“回放”,最终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上述教学过程的第一、三环节,第一环节只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对“租便宜的、尽量不留空位”这一思想没有作铺垫,造成孩子在第二环节上有困难,尽管孩子能找到最省钱的方案,但不知道这最省钱的方案是怎么来的。在第三环节中,学生对例题的答案不难理解,知道“租4条大船,2条小船”比原来的“5条大船,1条小船”省钱。对运用“租便宜的、尽量不留空位”这一优化思想的内涵、方法并没有内在地真正地理解并应用。

有鉴于此,我决定拿原先教学中的“问题”环节开刀,改进教学设计,渗透“租便宜的,尽量不留空位”这一思想,强调调整方法,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总结了以下四条教学策略:

一、“化繁为简”作铺垫。

铺垫作为新课教学前的一个准备环节,不但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而且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架桥”,有效分散学习难点。

在学生阅读与理解《租船问题》的信息后,我问:“如果3个人,怎样租船省钱?为什么?”“如果12人呢?8人呢?”

把大数字换成小数字来探究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小数字学生容易找到答案,但我们目的是要小数字中提炼方法。通过“3人租船”学生明白在都有空位的情况下,少留空位最省钱。“12人租船”学生明白都不留空位的情况下应选择租便宜的大船。“8人租船”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应根据人数情况灵活租船,但原则是人多尽量租便宜的大船,还要尽量考虑不空位,这为“租船问题解决”作铺垫。

二、“思后交流”真探索。

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的空间,把学习的自完全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三个学习阶段,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先是让学生自主探索最省钱的方案。我说:“请拿出你们手中的纸和笔,认真思考,自己解答。”

学生完成后。我先抽典型答案(174元)学生回答。学生说答案后。我又问:“还有没有比174元更少的?”有部分学生举手。我又说:“听到有更省钱的方案,想知道答案吗?想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其实,不管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我们做完后都应该回头想一想,我们的方案是不是最省钱的?只知道答案还不行,还必须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请同学们看屏幕要求讨论(怎么想到更省钱的方案?又是怎么调整的?调整后最省钱的方案吗?)。”这里,孩子兴趣盎然,讨论非常激烈。

三、“生生互动”学方法

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怎样知道什么”。方法性的总结有助于学生形成思考模型,逐渐内化解题技巧。“为什么调整?怎样调整”是就是让学生形成思考模型,内化解题技巧。

在第二环节,学生讨论后,我让一名学生上台回答以上二个问题,并其他同学或提问或补充。

生1:我看到32÷6=5(条)……2(人)时,想到租5条大船,1条小船会空2个座位,可能会有更省钱的方案。于是就少租一条大船,大船上的6人和剩下的2人共有8人,正好能租2条小船。

生2:你怎么想到少租一条就是最省钱的方案呢?

生1:开始不知道,只是少租一条试试,正好没有空位。

生3:少租一条大船不留空位,少租3条也不留空位,你为什么不少租3条大船呢?

生4:在都不留空位的情况下,多租大船,这样便宜些,所以调整时从少租一条大船开始。

调整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租便宜的,尽量不留空位”这一思想并不难,难的是运用这一思想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四、“回顾反思”成习惯。

“回顾与反思”有二个方面的热荩一是回顾自己的解答过程与方法是否正确;二是在反思中提炼出这类问题解决的方法。

“回顾与反思”贯穿我的教学整个过程,一在课前铺垫中,我每出一个问题我都问孩子为什么这么租最省钱,其实就在培养反思意识;二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告诉孩子们:不管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我们都要认真思考,调整方案,这就是回顾与反思;三在学生汇报交流后,问:这是不是最省钱的方案?为什么?最后,提炼出这类问题解决的方法,这也是回顾与反思。

小白船教案第4篇

一、动态生成,创新思维

要想让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就一定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精心预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由于能力有限,难免会出现理解偏差的时候,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动态生成。在学习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动态生成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创造性阅读文本,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体验,这也是一种意外的惊喜。

例如,在学习《孔子游春》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了文本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本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文本中有这样的句子“水是真君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将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同学们,经过大家的努力,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对于这句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你能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吗?”在教师的调拨下,学生们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和大家的探究讨论,学生们纷纷展示自己的观点。学生们说,水是具有德行和情意的,因为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有的学生却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老师,我认为水根本不能称之为君子,因为水还有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灾难。”这个说法让学生们陷入深思,好像学生的看法也是有道理的。面对这样的意外,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位学生说的也是一种确实存在的现象,那么孔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经过大家的深入讨论,学生们认识到从整体性来看,水还是对我们有益的,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就能发挥水的积极效用。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的精心预设之外,总会有意外情况发生,这样的动态生成其实可以称为一N教学资源,只要我们能够善于把握,正确引导,有效利用,那么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活跃思维,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而且,对于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可以让学生获得独特、新颖的感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提高。

二、拨乱反正,提升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正确答案,而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不是一带而过,就是置之不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品悟,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拨乱反正,提升学生的认知体验。

例如,在教学《船长》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目标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在这样的开放活动中,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很多学生对于船长这个人物印象深刻,纷纷称赞船长的无私以及勇敢机智。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认为船长最后选择和轮船一起沉没是因为觉得自己承担不了责任,即便船长活下来,也要接受处罚,所以船长还不如选择死亡,这样还能让大家觉得他死得壮烈。这样的认识显然是完全错误的,也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品读文本,受到情感的熏陶和震撼。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这样引导:“那么,你认为船长还应该尽到什么责任呢?在船只刚刚出现问题的时候,船长真的不能逃生吗?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船长就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在教师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们意识到船长选择和船一起沉没的原因并非是被迫,而哈尔威船长也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好船长。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回归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透彻而深入的解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考空间,直接感受文本的主旨所在,让学生依文悟错,最终实现拨乱反正,提高学生的认识。

三、有意设错,引导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获得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有意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冲突,这时再结合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呈现思维的顿悟,在充分解读后获得豁然开朗的认识。这样的迷途纠错的过程,也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理解文本的重点词语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这篇文本的语言生动形象,而且使用准确,于是教师让学生自主解决文本中的重点词语。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文本中的词语理解流于表面,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师采用了故意出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文本中出现了“违犯”一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将这个词写成了“违反”,这时马上有学生指出来。教师故意说:“这两个词没什么区别吧?你们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区别吗?”小学生都有好胜心理,于是大家纷纷拿起字典,通过大家的查阅以及分析,得到了这样的结论:“违反的语意较轻,而违犯语意重,因此应该用在规格更高的对象上,例如违反课堂纪律,违犯国家法律,而文本中文中公仪休假如接受了别人送来的财物,就是触犯国家法纪,因此原文使用违犯更恰当。”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求胜心理以及强烈的表现欲望,一旦教师出现错误,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就被一下子激发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出错,设置迷局,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体会。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关注意识得到提升,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辨析的过程中迷途纠错,最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四、因势利导,碰撞智慧

其实,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的精彩之处都是作者的“妙手偶得”,解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往往课堂中的意外却能成为另一种精彩。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生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很多见解都是一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真心流露,而容易出现文本的曲解,而教师的因势利导,反而会让学生智慧碰撞,收获更大。

小白船教案第5篇

滂沱雨夜,黑手伸向海标船

2009年3月29日9时30分,广东海事公安局值班电话急促响起,广东海事局附属单位广州航标处发生盗窃案,要求海事公安派员前往调查。

原来,停靠在广州仑头航测基地码头的“海标31”船拟在近期配合海洋部门对南海进行科考研究,相关工程所用的新购直径30毫米锦纶防扭绳就放置在船甲板上,它是固定水下仪器所用的一种特殊绳索。29日凌晨3时许,值守该船的董船长被异常响声惊醒,通过舷窗发现滂沱大雨的夜幕下,两个黑影正从甲板上利用绳索向船下吊东西。“有贼!”这是董船长的第一反应,他马上召集船员拿着工具、手电前往主甲板察看,但已经得手的窃贼此时已驾驶着小木艇逃离“海标 31”船,瞬时消失在茫茫雨夜中。经事后清点,海洋工程用的防扭绳共计被盗五捆,总长度近1500米,总重量800公斤,总价值人民币39000余元。此案的发生,不但对海事部门的声誉产生了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相关海洋科考项目不得不因此而延期。

大海捞针,侦查工作全面铺开

接报案后,广东海事公安局刑侦支队立即出发前往案发地展开调查。就在短短20分钟的行车过程中,一个个疑问已经在侦查员中产生:缆绳失窃的地点在“海标31”船主甲板,船上没有安装视频监控,码头上的监控探头能否拍到案发经过?发案的仑头航测码头水域位于水道纵横交错的珠江下游,盗贼从何方而来、往何方窜去?发案是在3月29日的凌晨3时,当时下着大雨,室外现场的痕迹会不会被雨水冲刷掉?被盗的缆绳足足有800多公斤,盗贼是用什么方法把如此重量的缆绳搬到小艇上的?

侦查员在船上的初步调查收获并不是很大。现场勘查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案发时的大雨把“海标31”船主甲板淋了个遍,没有提取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设置在码头上的视频监控器,其摄录范围仅限于“海标31”船左舷,根本看不到窃贼上船的右舷和主甲板位置;尽管有目击证人,但董船长也只是看到了两名作案人的朦胧身影及小木船的大致轮廓。

线索只有这么多,而广东海事公安局不论是警力,还是技术手段都极为有限,对于这起盗窃案件,方向在哪里?

尽管现场没有多少证据,刑侦部门经研究分析后认为,本案在作案、销赃等过程中,均离不开水上交通工具,通过目击证人对小木船的描述,确定了侦查的总体思路:以查截赃物、摸排嫌疑船只为重点,结合协查、走访等侦查措施,对案发地附近水域进行拉网式地清查,获取有关信息情报或破案线索。

这是一项大海捞针式的侦查任务。侦查员及派出所民警根据工作方案全部到一线开展摸排,一个半月时间里,对案发地附近的广州、中山、珠海等地的60多个废品收购站和船用产品市场走了个遍,同时对上述地点的水域、河涌进行全面清查和走访,并向近岸单位发放协查通报500余份,获取各类信息和线索近千条。

水落石出,蛛丝马迹牵出案犯

海事公安的侦查员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任何行为,都会留下蛛丝马迹,此案案犯盗窃、销赃也不例外。经过对获得的近千条信息线索分析研判,侦查员细心地发现了其中三条线索极为有价值。一是广州黄埔鱼珠水域有渔民反映,案发前的半年时间里来了一条农用艇(俗称“中山艇”),开船的人有两个,听口音应该是中山人,二人都是18岁左右的年轻男子,平时白天在鱼珠一带开船收废品;而在3月底,这条船上突然多了一个人,但这条船从此白天就没有再开过,且都是晚上出去,到3月底4月初以后,就没有再见到这条船了。二是中山黄圃有船民反映,曾经在4月初的一天清晨卖菜的时候,看到有3名年轻男子驾一条农用船经过黄圃,往阜沙方向走,船是从广州方向来的,这条船应该装了很重的东西,以至于船被压得很低,因此印象特别深刻。三是中山阜沙一废品收购站附近有村民反映,在4月初的一天清晨,在废品站水边看到一艘农用船上装了一堆绳索,由于水上船民用的缆绳一般都是土黄色的麻绳,但那次看到的却是纯白色的新绳子,而且绳子重得把整条船都压得很低,船舷都快要接近水面,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开船的是村里(阜东村)的人,好像是姓黄的一家。与其它线索相比,以上三条信息无疑与此案关联最为密切,同时,这也更加坚定了侦查员继续围绕中山阜沙镇阜东村人、“中山艇”和白色缆绳的线索深入调查的决心。

针对线索共同指向的中山阜沙阜东村人和“中山艇”,侦查员对广州黄埔鱼珠近岸水域的船民和岸上黄埔古港村落村民再次进行走访,发现在案发前半年内,在广州黄埔进行废品收购的“中山艇”有两条,其中一条是夫妻船,另外一条船上开始时有两个人,后来又来多了一个,三人都是中山人。另一方面,侦查员在中山阜沙镇近水的废品站中得到了确切消息,村里有不少村民都会驾“中山艇”在广州番禺、黄埔一带收废品,但是其中年轻人不多,就两三个,其中一个叫黄俊,另一个叫梁伟,他们两人是开同一条农用艇到广州收废品的。由此,侦查员判断,此案盗贼中的二人极有可能就是黄俊和梁伟。侦查员自公安网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把户籍地为中山市阜沙镇,姓名为黄俊、梁伟,年龄在16~20岁范围内的男性青年全部筛选出来,其中叫梁伟的有23人,叫黄俊的有15人。他们将照片交给提供线索的群众辨认,他们一致指出:户籍地为中山市阜沙镇阜东村东成东下街26号和38号的人正是在4月初驾“中山艇”自广州方向前往中山阜沙、载着白色缆绳经过的黄俊和梁伟。至此,侦查员确定黄俊、梁伟为此案犯罪嫌疑人,并于5月26日对二人采取布控措施。

真相大白,案犯悉数落网

2009年6月3日,犯罪嫌疑人梁伟在中山落网。由于自信公安机关没有抓到把柄,梁伟在讯问中摆出了一副无辜的架势,说:“我什么都没干,你们抓错人了。”侦查员早已预料到有这种情况出现,并已经制定了应对措施和讯问方案,在经过一轮法制教育后,适时地抛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公安机关为什么会抓你?第二,小木船是谁的?第三,船上的摄像头已经拍下了整个案件过程,你是想等其他人讲了以后自己再交代吗?

小白船教案第6篇

一、学生已知时

【案例】小学数学课中的《认识乘法》往往被教师们认为是一个难点,讲不清。在这一节课上,我做好充分准备走进教室,开门见山地说:“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新的知识‘乘法’!”话刚完,教室里闹开了锅:“老师,乘法我会了!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全班竟一起背起了乘法口诀,有的学生索性举起了铅笔盒把乘法算式和口诀拿给我看,个个得意洋洋。面对此情此景,我一下愣住了,我该怎么办呢,如果我大声斥责他们的话,必将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如果不这么做,他们就无法专心学习新知识。片刻思考后,我灵机一动问道:“哦,没想到,新朋友已早一步来到你们中间,和你们打过招呼了!那我想知道,它有没有告诉你们,它的妈妈是谁呢?”经我这么一问,学生一下便安静了下来,皱着眉,捧着小脑袋努力地思考。看着他们可爱的模样,我忍不住笑起来。我打开书中的场景图说:“请你们仔细观察图中的小动物,它们将会带你寻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学生的热情再次被调动起来。

生:我看到有很多母鸡,还有很多小兔子。

生1:母鸡3只3只站在一起,有4组。

生2:我看到有很多小白兔,它们两个两个站在一起,有3对。

师:根据××说的,你能列式算算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吗?

生3:2+2+2=6(只)。

师:这道式子很特别。

生插嘴:有3个2。

师:对,像这样加数都一样的加法式子,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表示,谁能大胆地说说,它的乘法式子应该怎么写呢?

生4:2×2×2=6。

师:你真了不起,已经知道乘号了,你就把“+”改成“×”,是吗?

生5:老师,他的乘法算式写得不对,应该是2×3=6。

师:请问这个“2”哪来的?

生5:上面有3个,我拿下来一个。

师:那这个“3”又怎么解释?

生5:上面不是有3个“2”吗,这个3就是3个2。

师:谁来分析分析2×2×2=6的式子?

生6:是错的,2×2×2应该等于8。

师:你们同意吗?

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小结乘法算式的写法以及意义。

同理学习计算母鸡只数的方式:3+3+3+3=123×4=124×3=12。

师:现在你们知道乘法是怎么得来的了吗?

生齐声:加法。

【思考】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不同的社区、不同的家庭,走进学校之前,他们已经耳濡目染了丰富的现实世界,对数学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是和“学校数学”不一样的“日常数学”或“街头数学”。这些“日常数学”可能会促进也可能会阻碍学生对“学校数学”的学习。上例中,当老师点出课题“乘法”时,学生很快就想到并背出了乘法口诀。这说明,不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看到或学到过有关乘法的知识了。但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乘法了呢?不是!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可是,学生却自以为会了,都急于表现自己,无法定下心来听讲了。此时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一问:乘法的妈妈是谁?一下子便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了过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顺利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设计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谁能大胆地说说,这道题的乘法式子应该怎样写?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究、去体验,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建构、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其实,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中遇到学生对书本数学“未学先知”的情况是常有的事,只要我们把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充分正视学生的现实,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把对未知的探索转变为对已知的思辨,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有效进行。

二、学生质疑时

【案例】教学关于《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的一节练习课,没想到一道题引发了学生独特的思考。题目是这样的:老师带着28个同学准备租船过河,请你帮忙设计一个租船方案,看谁的租船方案既经济又合理。(要求:每船限乘4人)

生1:用28除以4等于7,所以租7条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应该用29除以4等于7余1。因为老师也要坐船,这样共有29人,所以要租8条船。

对于他的说法充分肯定后,板书:29÷4=7(条)……1(人)。

师:是啊,还剩下一个人没坐到船,所以我们还要再租一条船给他坐,共要租8条船才够呢。

稍作小结后,我便准备进行下一个练习。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3:老师,我不是这么想的,因为老师一个人坐一条船多寂寞呀,而且还浪费。我觉得这样比较好,前6条船每条坐4人,剩下的船一条坐3人,另一条坐2人,胖一点的同学就和老师一起坐正好。

生4:我认为也可以,先第一条船坐3人,第二到第六条每条坐4人,最后一条坐2人。

生5:还可以这样坐,5条船先每条坐4人,后面3条船每条坐3人。

【思考】设计租船方案这小小的一道练习题,本来很普通,但由于学生对教师坐船方式提出了不同见解,却使它成为了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学生从坐船人数与坐船的先后顺序入手,开放性地寻找坐船方案,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兴趣盎然,思维热情高涨,学生的学习在浓浓的研讨氛围中生动活泼地进行着。虽然教学进度慢了,课堂节奏缓了,但学生的学习效益却提高了。他们通过一道题,丰富了生活经验,实现了对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深层次的理解,也养成了深入探究的好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质疑的机会,合理打乱教学节奏,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问题,把问题弄明白。

三、学生需要时

【案例】在上一年级《统计》这一课之前我让小朋友回家剪好各种水果卡片,第二天上课时,先一起认识了统计图之后,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水果卡片,来制作水果统计图。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你准备好的四种水果卡片,像老师这样把它们分一分,然后贴在你的白纸上。

生忙碌地操作起来。可有的学生还在寻找卡片,有的学生正为丢了几张卡片而焦急。突然,某生举手:老师,我可以和XXX合作吗?合作!这是我常常挂在嘴边的字眼,没想到竟会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

师(激动万分):可以,可以。

很快该生又高兴地举起手来:老师,我们合作好了!

正在寻找卡片的小朋友停了下来,纷纷效仿。我看到合作的同学还能分工呢,一个涂胶水,另一个把图贴起来,合作得很有序,也很带劲。

【思考】小组合作、同桌合作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也一直在努力尝试着。可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中,我却发现:学生似乎把合作看成了一项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说怎么做,他就按要求怎么做,就像鸡不要吃食,而我们却摁着它的脖子,硬逼着它吃一样。而今天,由于学生弄丢了学具,没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又看到别的小朋友开开心心地忙碌,很眼馋,于是出于孩子乐于交朋友,与朋友一起做游戏的天性,主动提出了合作的要求。面对这样的请求,我适时“改变”教学预设,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了“结伴式”的探究活动,而这回他们却出乎意料,合作得如此开心,如此投入,如此成功。我想,只有当小朋友发自内心地需要合作时,“合作”才会百分百奏效吧。

四、学生出错时

【案例】

一、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算法交流

师出示45+30=?

生1:45+30=75,我是这么想的:45可以分成40和5,先算40加30等于70,再算70加5等于75。

根据学生回答,相应板书:45+30=75

405

30

70

同时指出生1把今天遇到的难题,转换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40+30=70,70+5=75,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方法。

生2:我在脑子里摆小棒,45里有4捆小棒,30里有3捆小棒,加起来是7捆,再加5根就是75根。

生3:我是这样想的:4加3等于7,5加0等于5,合起来是75。

师强调生3的说法:十位上的4和3加起来得7,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5和0加起来得5,写在个位上。

生4:我是竖着写的:

45

+ 30

75

同理教学45+3=?45-30=? 45-3=?

学生能说会道,方法各式各样,看似已经会计算了,于是我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接下来的练习。

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练习

16+10=36+3=

57-7= 86-50=

43-2=

40%的学生:16+10=62 36+3=9657-7=586-50=18 43-2=45

[错因分析]我把出错的学生归类,一一寻找错误的原因。

1.43-2=45把“-”看成了“+”属于粗心,问题不大;16+10=62、36+3=96、86-50=18学生计算时把个位十位混在一起或调了位。原因可能有:(1)低年级学生的感知特点是比较笼统、模糊的,往往只注意到算式的某一部分,感知的印象缺乏整体特征,再加上感知本身的选择性,很容易出现以上错误;(2)“轻敌思想”在作怪。

2.57-7=5学生误以为57是由5和7组成,减掉7还剩5。这一错误的产生是学生对数的组成理解错误,第一次接触两位数减一位数,误以为减掉一位还剩另一位。

[帮助策略1]针对以上1的情况,当学生再次做题时,要求先细心读题,计算时可先用线连一连:34+20=54头对头,尾对尾,对头的还是写在头,对尾的还是写在尾。

而对于2的情况,课上我如此解释:57减掉一个7后,5的后面就破了一个洞,我们用“0”来表示,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意会57-7=50。

[跟进1]第二天练习,20%的学生还犯1的错,而第二种错误已经消失了。再次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1)连的线画在一起,自己也看不清;(2)有的学生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就习惯性地把十位的得数写到个位后面了。

[帮助策略2]针对用画线方法的学生,为了看清自己的连线,要求:34+20=54;至于个、十位调换位置书写的,多强调在写个位得数时,前面留出位置,让十位的得数有个地方安身。

[跟进2]第三天、第四天……虽然学生还是会有错,但正确率却在直线上升,85%、90%、92%……

【思考】“跟进”让我发现了学生的错因,“跟进”让我及时地采取了帮助措施,“跟进”让我的学生计算能力普遍有了提高。这一次的深入“跟进”,让我明白: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关注课堂中学生已有的“多样化”的算法,更应该关注他们使用自己的方法后产生的错因。就好像医生,在为病人开“处方”后,还要负责地“跟进”他们服药后每天的恢复情况。“跟进”对于教师来说应是一项有效的工作,也是一项持久的工作。

小白船教案第7篇

民间传说版本各异

关于鸦片战争前这场战斗,淇澳当地的民间传说版本各异。1959年8月,84岁的淇澳居民钟占祥说:“有一天,几个英国鬼子走近我们村边,见几只牛犊子很肥壮,就折些竹枝鞭打牛犊子取乐。看牛仔回来大喊:‘英国人抢牛!’平常很多父老村民已叹息说,土地将给红毛鬼霸占,将来无立足之地了。今天听说英国人来抢牛,就联合一班青年人冲出去,将英国人痛打一顿,把他们打跑了。后英国人派人来索赔伤药费,村民不给,他们即开木头战舰开炮打过来。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淇澳人顿时燃起胸中的反抗怒火,同仇敌忾,自发地组织起来,合力将清廷奖给的大炮搬出来,用犁头铁、烂铁锅片、烂铁链等放在炮筒上,燃起火药,向木船轰击。有个专替人舂米的亚四,连开几炮都击中木头船,把他们的船打得团团转,只好竖白旗。我们心中气愤未消,更多打几炮,结果把这些船全部打走了。后英国人求我们谈判,说我们见到白旗还开炮不讲理、野蛮。过后,乡中绅士钟某有一位在广州做官的同学,写信来说广州有银3000两拨下来,钟不信。原来英国人向清兵总督赔战败银13万两。官府见白进之财,层层贪污,余下3000两才拨给淇澳。他们将这3000两银建一石街,人民称之为胜利街。”

2002年2月,92岁的钟大元和89岁的钟大安两位淇澳居民在接受访问时说:

听爷爷讲,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番鬼佬”抛船在淇澳岛西边的金星门搞走私鸦片,其船只最多的时候达50多艘。他们登上淇澳岛西部测量树标,搭棚居住,还骗来一批“猪仔”做搬运工。他们住过的地方在上世纪60年代还留有“番鬼佬洗身塘”(即露天浴池)。这些“番鬼佬”有时也寻欢作乐。一次,村民在石井围田里做工,把牛群放在山坡吃草,有三个“番鬼佬”走来捉住一只牛牯在玩,又去鞭打牛群。看牛仔看见了,就喊:“‘番鬼佬’偷牛了!”耕牛是农民的宝贝,一听见有人要偷牛,大家都放下田里的农活一起去保护耕牛,驱赶“番鬼佬”。当天下午,一大帮“番鬼佬”闯入村要寻仇滋事打架,但村民们人多势众,把他们轰走了。

有一次,“番鬼佬”雇用一些村民搬货。这些货物用木箱装着,一箱一箱的。一位村民在扛箱上船的时候一不小心跌倒,木箱摔烂,滚出12个黑圆球,原来这是鸦片烟。这些鸦片烟每箱两隔,每隔6个,准备走私运入内地。因为跌倒摔烂了鸦片烟箱,这位村民被“番鬼佬”打得遍体鳞伤,由其他的几个村民抬回村去。村里人见了都为此事不平,纷纷找乡正(主持乡里公务的负责人)要去与“番鬼佬”算帐。当天傍晚,一大群青壮年在乡正的带领下来到了“番鬼佬”的住地,与“番鬼佬”论理,要赔汤药,但遭“番鬼佬”拒绝。于是,村民们喊着、闹着,要赶这班“番鬼佬”离开淇澳岛。

第二天上午(这天是七月初二),“番鬼佬”趁涨潮开来十五、六艘船,架起枪炮逼近村边向钟氏大宗祠开炮。钟氏大宗祠后瓦顶被打穿。接着,他们又把船开到西面的天后宫,向天后宫开炮,天后宫被打烂一个大栊。这下可激怒了淇澳村民,大家齐集天后宫,祭过天,发誓要与“番鬼佬”干一场。“番鬼佬”万万想不到淇澳人有这么齐心,还用起炮来。原来,那时候淇澳村也有六门“长针”(大铁炮),是康熙年间钟宝公(1645~1704)参与时带回来的,架在钟氏大宗祠前;其它的是购回来用以对付海盗张保仔的,有轮子可以推走的。这次,村民们见“番鬼佬”欺上门来,怒不可压,男女老少齐上阵,迎击敌人。青壮年操起铁炮铜炮,塞满烂犁头铁片、烂锅碎片,点燃火引,向敌船发炮。其他人拿着锄头刀枪木棍守着村边两岸,准备迎头痛击登岸的“番鬼佬”,连妇女儿童也前来送茶递水。约在退潮时分,村民们越打越勇,炮炮打中敌船。这时候,“番鬼佬”的指挥船摇起了白旗,村民们不知这摇白旗是什么意思,对准白旗就开炮,把白旗连同摇旗的“番鬼佬”一同打下海去。船上的“番鬼佬”有的呐喊要求和,他们派人登岸谈判。谈判在钟光祥家里举行,还请来通事传话,当时“番鬼佬”答应赔款三埕白银(约3000两),撤离淇澳岛。村民们用这笔赔款修葺了被打烂的钟氏大宗祠,修筑了淇澳白石街。

2002年2月,淇澳秀才钟光祥后代、65岁的淇澳居民钟教根据爷爷和父亲建树的故事说:

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前后,英国人等“番鬼佬”占据金星门走私鸦片,他们到陆地拉来不少“猪仔”搬货、起屋,企图在淇澳岛开埠。他们虐待“猪仔”,“猪仔”挨打挨骂后就想逃走。一次,有几个“猪仔”挨打后就逃到淇澳村避难,一群“番鬼佬”闯入村中,与村民们发生纠纷,打起群架,两个“番鬼佬”被打死了。第二天,“番鬼佬”纠集十五六艘船驶入淇澳湾,开枪开炮进攻淇澳村。他们开炮打烂了钟氏大宗祠屋顶,接着又向天后宫开炮。这可激怒了淇澳全村人民,大家决心保卫家园,与“番鬼佬”决一死战。当时,淇澳村民人心齐,有钟宝公在康熙年间时带回的铁炮做武器,男女老少齐上阵,又有蔡二(全村人都这样传说的)好炮手操炮打中“番鬼佬”的船,结果将“番鬼佬”打败。当“番鬼佬”摇起白旗要停火谈判时,淇澳村民以为“番鬼佬”又在玩什么花招,把摇白旗的“番鬼佬”也打下海去。后来,“番鬼佬”与淇澳人谈判,答应赔偿淇澳村的损失,淇澳村民才放走他们。

虽然“番鬼佬”答应赔款,但迟迟不见兑现。事隔两年后,有一位当了官的考生回香山县城石歧,遇见钟光祥。他告诉钟光祥,说外国商人有12埕白银放在广州,是赔给淇澳村的,但没人去领。他劝钟光祥去把这笔款领回来。钟光祥到了广府一经了解,知道确有一笔赔款给淇澳村,但这些白银只有三埕多一些,不够四埕,其余的可能给贪官贪去了。于是,钟光祥将这三四埕白银带回淇澳,没直接交给乡正(主持乡里公务的负责人),而是先交给族长,由族长交给乡公所。之后,乡公所把一部分白银分给在打仗中牺牲者、受伤者的家属,剩下的用来修葺钟氏大宗祠、修建了淇澳村白石街。

1966年,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黄廷柱,说是根据该校在淇澳的调查,写了题为《1836年广东淇澳岛人民的反美斗争》的文章,对鸦片战争前发生在淇澳的战斗有如下说法:

1836年(道光十六年)夏天,美国侵略者由广州拐卖了一批华工,集中在淇澳岛附近的金星门,以便候船转运国外。在一个傍晚,有几名被拐卖的华工偷渡到淇澳岛,向一个农民钟九霞请求搭救他们逃生,在钟的家里藏了两天后,在乡民的帮助下从关帝环附近乘墟艇逃离淇澳岛。

后来,美国侵略者和人口贩子发现他们是逃到淇澳岛,便衔尾跟踪到岛上来,声言入村搜查,要捕回“猪仔”。钟九霞出面理论,力言并无外人来村,并坚决拒绝美国强盗进村搜查的无理要求,侵略者一时慑于岛上民众的声势,被迫退回,但声言如不交出“猪仔”,要动用武力,攻打淇澳。地方官将事始末请示上官,但无结果。当地人民为了自卫,决定自行防御。过了几天,美国强盗果然驶进来十五六艘武装帆船,包围全岛,其实这不过是美国侵略者想借机侵占该岛。岛上人民一时义愤填膺,将祖传的大炮多尊,抬到天后宫前(现尚有炮眼遗迹),准备痛创来犯敌人。当时全村16岁以上的男女都集结起来,参加作战,一时同仇敌忾,人心奋发。美船首先开炮,毁钟氏大宗祠,继又中天后宫后座,村民毫不示弱,立予还击。敌船多艘被击沉,特别最大的那艘尾部也被打断,船长柯尔被击毙,敌军伤亡不少。美国侵略军一时无法招架,扯起白旗,派人登岸请降。岛上人民严阵以待,派钟光祥为代表和侵略军谈判。结果,美国侵略者被迫赔偿白银三大埕(麻油埕,每埕约盛白银1000元),后来村民将所赔款项铺筑了上下两条环村的石板路,作为胜利纪念(路今尚存)。议后,来犯乱船纷纷撤退,被炮击死亡的船长柯尔,立碑埋葬在岛的北边青社角山坡上。

由上可见,淇澳当地对鸦片战争前这场战斗的起因,说法各不相同。钟占祥说是英国人“鞭打牛犊子取乐”引起。钟大元和钟大安说是“番鬼佬”殴打替他们搬运鸦片的淇澳村民引起。钟教和黄廷柱的说法大体相同,说是洋人进村搜捕逃跑的华工引起。至于开炮进攻淇澳村的洋人,多数说是英国人,只有黄廷柱说是美国人。但各种传说众口一词,皆说淇澳村民击退了入侵者,洋人被迫赔款,村民用赔款修筑了白石街。

政协委员提出提案

2000年春,全国政协委员蒋秋霞到淇澳岛参观后,被当年淇澳居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特向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提出提案,建议将淇澳岛的“白石街”列为部级爱国主义基地,并将淇澳这段历史补写进中小历史教科书。联名提案人有19名全国政协委员。该提案在2002年获得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他们在提案中写道:

回顾中国鸦片战争史,每翻开一页都是血泪斑斑的屈辱,不是割地赔款,就是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蒙受了极大的耻辱。

然而,位于伶仃洋上的广东珠海淇澳岛上的人民,却在1833年以大无畏的气概战胜了入侵的殖民侵略者,迫使英美两方投降并赔偿白银三千两,当地村民为了让后人永记这段炎黄子孙抵御外来侵略取得胜利的光辉历史,激励后人更加热爱祖国,他们用赔款铺建了一条两公里长的花岗岩“白石街”,目前都完好地保存在岛上。

淇澳岛的“白石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淇澳岛上威严的古炮,沉默的祠堂,长长的“白石街”记载了中国近代史上炎黄子孙第一次以血肉之躯、民族意志、爱国热诚抗击列强取得的胜利。

由于种种原因,淇澳岛“白石街”这段历史鲜为人知,人们只知道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耻辱,而不知道1833年淇澳岛的这一场扬中华之威,长民族志气的胜利战斗。

广东省人民政府对政协委员的提案十分重视,复函说:“淇澳岛白石街是珠海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但白石街抗英史一直未经史学家论证与证实。收到该提案后,我们对此十分重视,立即要求珠海市尽快做好淇澳岛白石街论证考察,将白石街原有风貌保护下来,使人们在参观白石街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由于该提案涉及白石街的史实问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论证过程,我们将进一步跟进这项工作。”

为了对提案进行论证和落实,2000年10月和2001年10月,珠海市政府邀请国内著名中外关系史和鸦片战争史专家前后两次召开《淇澳白石街与鸦片战争》研讨会。

历史档案揭示真相

在《淇澳白石街与鸦片战争》第一次研讨会召开前夕,2000年9月,应邀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蜀永碰巧有机会到英国进行学术交流。在伦敦郊区英国国家档案馆查阅资料时,在英国外交部档案FO1048东印度公司中文档中,发现了与淇澳村事件有关的22件原始档案。这些档案是当年两广总督、澳门同知、香山县令等地方官员就淇澳村事件写给东印度公司英国大班的外交文书,详细记载了冲突的起因和经过。

从这些中文官方档案看,冲突的导火索是“夷人偷牛”。1833年10月27日,两广总督卢坤在致洋商的谕令中说,道光十三年九月初一(1833年10月13日)中午,淇澳村民苏上品(即苏亚全)“同村人蔡亚和、钟亚有、蔡亚幅四人在金星山脚港口捕鱼,听闻郭应端之子郭亚祥叫喊‘夷人偷牛’。苏上品等上岸看见夷人将牛拉走,苏上品等将夷人捉获,带回村内。该村地保蔡仕仰因系夷人,不能送官。即着苏上品等将夷人送回。”当时在淇澳一带活动的外国人皆为停泊在金星门洋面的鸦片船上的外国船员,多数是英国人。卢坤在致洋商的谕令中还说,当日申牌时分(下午3至5时),“夷人拥到该村,约有五十余人,来寻村人打架。村众惊慌,齐出赶逐。夷人见人多,走避。适有不知名字一夷人落后。苏上品与蔡亚和、钟浚泉、钟亚有等一齐赶上。夷人见苏上品等追赶,转身用剑扑斩。苏上品用刀格抵,致伤夷人左手腕。夷人复用鸟枪向蔡亚和及钟浚泉殴打。蔡亚和用木棍抵格,殴伤夷人右胳膊。钟浚泉用木棍殴伤夷人左臁骨。钟亚有用拳殴伤夷人左眼泡。夷人仍向苏上品扑殴。苏上品用刀戳伤夷人肚腹倒地,移时殒命。捡获夷剑一把、鸟枪一枝。”这个在格斗中被杀的外国水手后知名叫万利央拿。当天那些被淇澳村民驱赶的外国水手“转回行至村外,见华人郭名秋同工人黄亚仰在田工作,即上前将郭名秋捉拿下船。黄亚仰叫喊,被夷人放枪打伤。”黄亚仰“伤重医治不效”,于阴历九月十七日(10月29日)死亡。在外国鸦片船水手与淇澳村民发生冲突的过程中,他们还“抢去黄牛四头”。

10月15日(阴历九月初三),事态严重扩大,外国鸦片船队对淇澳这个中国的和平村庄进行了有组织的武装袭击。10月21日,香山县令田溥在致英国大班的谕令中说:“现据左*7头村民孙振棉禀称,伊与弟孙亚福驾艇在淇澳村前海面捕鱼,于九月初三日已牌时候,突有夷船三板十余只,驶入村前,施放枪炮,奔避不及,被夷人用鸟枪致伤孙亚福。”10月22日,两广总督卢坤在致洋商卢文锦等的谕令中说:据防夷千总倪应龙署香山协秦副将、署香山县令田溥面禀,“该夷连日坐驾三板船十余只,向该村施放枪炮,并向该千总言此村不肯顺从,应即覆其巢穴等语”。10月27日,根据地方官员的调查结果,他在致洋商的谕令中又说:“初三日,该夷多人复来该村,欲讨回夷人,施放枪炮,打烂房屋门扇,该村男妇多人救护。夷人转回,适孙亚福卖鱼经过,被夷人放枪致伤。”

奇怪的是,在英国发现的这批原始档案没有提及淇澳居民开炮还击一事。不知是当地居民未向官府报告,还是清朝官员在对外交涉时故意回避此事。但是,据美国人马士所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提供的史料,当年发起进攻淇澳村的英国鸦片趸船“赫尔克里士”号(Hercules)船长格兰特(AGrant)曾明确地说,他们进攻淇澳的武装艇队曾遭到“火炮射击”。这种说法与淇澳当地的民间传说是一致的。

淇澳村事件绝非偶然

1821年(道光元年),道光皇帝颁布严厉的禁烟令,外国鸦片走私船被迫从珠江内河的黄埔港等地转移到外洋。外国鸦片贩子利用固定的鸦片趸船从事走私活动。这些趸船冬季停泊在令仃岛,西南季风来到的时候,就移泊到金星门、急水门和香港。金星门是淇澳岛与大陆唐家镇之间的海域。1833年,许多外国鸦片船驶入金星门海域停泊。

淇澳位于珠江入海口西侧,与澳门和香港相距不远,邻近的金星门海域当年是鸦片走私中心。因此,外国殖民主义者曾想控制淇澳。清朝光绪年间的《香山县志》写道:“水师提督李增阶遣视金星门,东至旗纛澳一百七十余丈巨浸而水浅,西至唐家村一百四十余丈而水深,欲以十余巨舰载沙石塞之,不果。十三年前,有奸民引洋人如李法测量,盖欲于此停泊销售,偷漏关税,故也。继又于唐家、淇澳树表量地,皆绘图识墨。复于淇澳山建英吉利国旗,大有营造意。因英夷放债,西洋夷质其夷楼土库,鹊巢鸠居。英夷无驻冬之例,以候帐为名,既盘踞澳门,且欲跨金星而有之,居心殊叵。……旋得新安之香港地,尤利便,不复至。”在处理淇澳村事件的过程中,清朝官员对外国殖民主义者觊觎淇澳的企图也有所察觉。两广总督卢坤在致洋商卢文锦等的谕令中,引用署理香山协秦副将和香山县令田溥的禀报说:“该夷船向泊伶仃洋面,近移内地金星门,胆敢放枪伤人,并捉去华人,出言不逊。查无另有起衅根由,似为窥踞该处地方。”

正是由于淇澳居民对以英国为首的外国鸦片贩子觊觎淇澳的企图有所警觉,并且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感受到自己生存权受到的威胁,当外国鸦片贩子的武装艇队对该村开枪开炮时,他们才义无反顾地自发组织起来开炮还击。

赔款修路完全可能

关于利用鸦片贩子赔款修筑白石街一事,至今仍未找到文献资料加以证实。但是,对淇澳村事件进行研究的专家普遍认为可能会有赔款一事,只是对赔款来源,看法各不相同。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费成康研究员认为,当地有英国鸦片贩子与淇澳居民举行谈判的传说。英国鸦片贩子要将金星门一带作为长期的活动基地,还需要在当地购买食物,汲取淡水,直至雇用民工。因此,举行和平谈判以善后,是武装冲突失利后英国人必然的选择。英国鸦片贩子被迫赔款,则是这场谈判的合理结局。他指出,直到20世纪中期,即使在富庶的江南水乡,都很少见到一个村庄建有长达两公里的环村石街,何况在珠江口一个贫穷的小岛之上。如果没有一笔特殊的款项,很难设想当地居民会集巨资来修建这么一条在当时偏僻的小岛可视为十分“豪华”的街道。如果这条道路系当地富户捐资建成,他们造福地方的功德必定会被居民们,特别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传诵,直至会被载入地方志。可见,修建这条白石街的经费应当如同当地居民的口述,来自外国人的赔款。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存宽研究员表示相信淇澳村民曾经得到3000两白银的赔偿金并用来修筑了淇澳的白石街,毕竟民间传说不会全然事出无因。但他对英国人打白旗投降并自愿赔款白银3000两的说法颇表怀疑。他说,英方文献只说了冲突后“驶回各船”,并未谈及“打白旗求和”及赔款3000两的事。英国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不会做这样的事,因为它一再宣布对该公司以外的英船的所作所为不负任何责任。格兰特船长更不会做这件事。此人本是个只相信暴力的恶棍,绝不会出面求和赔款,因为他自恃鸦片贩子的力量大于淇澳村居民。唯一的可能是那些从鸦片走私中得利、八面玲珑的行商们,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有可能自掏腰包给淇澳村民白银3000两,以冒充英国人付与他们的赔款,因为从文献资料看,为了平息淇澳居民的愤恨和顾全两广总督的面子,行商们曾经在澳门用金钱收买一个黑人,让他冒充杀死淇澳村民的凶手。

历史结论重新改写

2000年和2001年,以在英国发现的档案资料为基础,国内一批中外关系史专家对鸦片战争前的淇澳村事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澄清了一些混乱的说法,努力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关于1836年淇澳居民抗击美国人入侵的说法,刘存宽研究员说,遍查有关文献资料,均找不到1836年淇澳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记载。岛上发现的两块外国人墓碑,碑文均无一字涉及1836年美英船只与淇澳居民发生过冲突的事。他认为,1836年美国人与淇澳居民发生较大规模武装冲突的说法主观臆断的成分较大,值得怀疑。这种说法极可能是对1833年淇澳居民反侵略斗争的时间错位和张冠李戴。它的出现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有关,也因为当时作者没有条件接触中文原始档案和外文资料。

当地有一种传说,在1833年的战斗中,蔡二好炮手操炮打中“番鬼佬”的船。当地政府还根据民间传说,在淇澳土炮台遗址上,竖起了神炮手蔡义(即蔡二)塑像。专家们指出,据《香山县乡土志》记载,蔡二是土匪,并有与夷人勾结之事,与淇澳村事件并无关系。现存淇澳天后庙的《重建天后圣母碑记》上刻有“右祀蔡二将军”的字样。可见立碑时蔡二已去世。此碑立于道光癸已仲夏,即1833年农历5月。但淇澳居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战斗发生在当年农历9月。蔡二不可能参与此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