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园林中级工程师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3-11 03:34:38
园林中级工程师论文

园林中级工程师论文第1篇

一、高职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技能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园林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园林删设计、园林植物优良品种培育、生物技术应用及园林植物保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旅游、林业等部门从事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及施工、植物培育、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管理等相关工作。

1、掌握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

学习中西方园林史,汲取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精华,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原理,了解园林规划设计的新思维、新方法、新动向,掌握素描、水彩、钢笔画、国画等绘画基础理论和技法,具备景物比例、结构、透视、明暗和色彩渲染等基本表现技能,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观赏植物合理配置,掌握园林设计图、透视图、工程建筑结构图的绘制技能,熟练应用AutoCAD、Photoshop、3DMax等计算机软件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图和效果图的绘制。

2、具备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技能

掌握园林造景及园林建筑的基本知识,具备园林工程施工技能,了解园林建筑类型、结构及建筑工程力学,掌握常用测量仪器使用及工程测量技术,掌握园林用地的整理、假山堆叠、水景建造、给排水布置、园路铺装、植物栽植等园林工程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掌握园林绿化工程经费预决算和工程监理知识,具备从事园林工程的施工、监理及养护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园林植物优良品种培育、生物技术应用及园林植物保护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了解常见园林植物的分类、形态特点,熟悉本地区花卉、观赏树木的栽培习性,掌握优良品种培育及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园林植物新品种,大力开发及引进优良观赏植物品种,学会有效地控制各种花卉植物的开花结果期,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综合治理方法原理以及本地区主要园林植物虫害的种类和发生发展规律,并掌握综合防治技术。

4、具有室内外植物装饰的基本技能

掌握美学、大众心理学、艺术欣赏等知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掌握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手法,学会花卉、观赏树木在不同场合的装饰等技巧,具备切花保鲜、插花艺术及盆景制作的基本技能。

二、高职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

目前,在开设有园林专业的院校中,课程设置因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专业的理解而有明显差异。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是在建筑专业基础上向园林专业的适当偏移;农林院校侧重于园林植物;综合性大学侧重于区域规划;艺术院校侧重于视觉的感受,这种现象导致了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综合性园林工程建设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是以上各类院校设置课程的拼盘,没有从自身的培养目标出发,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往往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即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性,没有体现出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地方性特色,造成课程理论过多,实践锻炼偏少,没有体现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应进行以下改革:

1、根据需要调整课程,加大实用性课程的比重

与其它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相似,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包括五个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选修课程群和专业实践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又包括若干个课程类,公共基础课程群安排在1〜2年级,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课程类、外语课程类、理化基础课程类、应用技术课程类、体育军事课程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安排在1〜3年级,主要包括美术课程类、测量制图课程类(含计算机辅助设计)、生态学课程类、植物课程类、艺术原理课程类;专业课程群安排在3-4年级,主要包括园林工程课程类、园林建筑课程类、规划设计课程类、植物应用课程类;选修课程群安排在34年级,主要包括基础研究课程类、应用研究课程类、资源环境课程类;专业实践课程群安排在14年级,主要包括测量学课程实践、园林植物类课程实践、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实践、园林专业综合实践等。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课程安排上,应加大实用性课程的比重。此外,实用性课程的课时量也应加大,应比普通高校同类课程的课时量增加20%〜30%。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目前,高职园林专业存在着实践类课程比重偏低,课程多偏重于理论传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实践工作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应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在以下两类课程中提高教学实践课时的比重。一是设计类课程体系。设计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学生的技能(绘图、模型制作)要求很高,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园林工程类课程体系,该类课程包括园林植物栽培、工程预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教学应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时数应占到教学总时数的40%以上。教学过程要结合大量的案例,并进行现场教学。

三、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园林专业人才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填鸭式的,单向封闭的“三中心”的知识信息传媒手段和会与学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式是21世纪教学的必然趋势。为满足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宜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特别适合于园林专业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教学特点,这种教学手段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现场教学

园林专业中的很多课程,如花丼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等实践性很强。为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除基础理论部分外,其余部分应大量采取现场教学,将课堂搬进公园、树木园、施工现场,开展现场直观教学。教学中,教师言中有物,讲解有的放矢,生动直观,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记得扎实,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质量将会明显提高。

3、案例教学

在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预算等课程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对典型园林建设项目案例的分析,指导学生熟悉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以及工程招标、投标、设计、施工的全过程。

4、互动式教学

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授、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善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学条件

1、加强实验室建设

要突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改善教学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就园林专业来讲,应该建设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如园林专业机房、园林规划设计室、植物保护实验实训室、园林植物标本展示室、土壤实验室、插花艺术室、植物组织培养室、观赏植物保鲜实验室、园林植物病虫害标本室等,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2、建立稳定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

为提高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除加强实验室建设外,还应加强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有条件的校区,可建设校内树木园、温室,由学生亲自参加管理和建设,满足一般教学如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苗圃学等课程的实习。此外,还应与相关单位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参加公园的生产和管理、园林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环节,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加强高职园林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与教师素质有直接关系。没有一流的师资,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对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师而言,除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等外,还要求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目前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师,大多数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没有实践工作的经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效果。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是鼓励和促进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竞争,对外承接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或技术咨询、工程测量、园林工程施工等技术任务,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同时,对外聘请园林系统、设计院所的高工和工程师任教,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通过教学,可把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

园林中级工程师论文第2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园林专业 专业教育

园林是一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是社会、自然环境和人文艺术的结合体。主要涉及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管理等几个方面。是建筑学、城市规划、树木学、花卉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测量学、工程学和美学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系。园林专业课程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综合确定、安排园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基础设施、空间综合布局、建设分期和投资估算的活动[1]。园林规划设计包括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和公园规划设计等。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则是园林规划设计的成果体现,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施工材料与施工艺术将图纸上的内容付诸与实践。目前,各大院校开设的园林专业都把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园林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就对高校的园林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体现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等方面。

一.园林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园林专业课程培养需要从具象的感知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具象的实施。查看很多设置有园林专业的高校,他们的专业培养目标大多为:具备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等管理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从培养目标上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和管理是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应用性人才,这也是学校在制定该专业培养目标时,为学生制定的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2]。

二.目前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以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3]。因此大部分设置园林专业的高校,主干课程为园林制图、园林艺术、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配置、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等。当前,以空间规划设计作为主导是国际上园林盛行的教学方式,而我国大部分开设园林专业的院校也都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主,而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等也被列入主干课程,这些专业的主干课程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大都是为理论加实践,有的课程例如园林制图、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都是以实践为主。

三.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大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师是教育中的首要角色,教师的类型及教育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方向。目前,园林专业的毕业生毕业时大致有三种途径,一种是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一种是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而绝大多数都进入企业,这些企业里面包括规划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园林工程公司和工程咨询公司等。从目前职业收入状况来看,从事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工程咨询(工程预算)等行业收入水平最高,甚至有些毕业生考上公务员之后又辞职从事本专业工作。由于就业状况良好,近些年来园林专业招生生源充足甚至竞争非常激烈,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信誉和美誉,园林景观专业已变成设置该专业的高校的热门专业。

虽然园林专业现在招生和就业状况良好,但是也应该看到,很多毕业生刚开始就业时的困难和艰辛。目前查看各大网站的招聘情况,无论是景观设计师还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大都要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这对于应届毕业生来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对于园林景观相关公司而言,则是保护企业的一种方式。因为作为招聘企业来说,他们深知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用不上,无论是CAD、Photoshop亦或是3DMax、Sketchup等作图软件基本上没有一样精通,把他们招聘进公司,公司做了大学老师们应该做的事,教他们把这些常用的软件从会用到熟练。而这个专业跳槽的频率也很高,他们一旦学成,就会跳槽到待遇等各方面更优厚的单位去了。真正一毕业就能派上用场的学生很少,要么是在校期间自学的结果要么是花钱上培训班接受了外界的专业培训。所以很多园林专业的毕业生都感慨,上大学所学的知识能很快变成生产力的很少。

四.双师型教师在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引进人才一般都是博士,园林专业也不能例外。进入高校的园林专业老师大都是从本科读到博士,研究生阶段都以科学研究为主,虽也能接触一些横向课题,但大都以规划设计类为主,很少能参与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具体的事项,由高校毕业之后再进高校,进而由学生身份转变成教师身份。这种培养模式在传统研究性学科非常适宜,但是在园林专业这样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就显得有些被动和不合时宜。很多园林专业的老师,上课多以讲授理论教学为主,当涉及到实践部分的时候,仅仅照本宣科,因为很多实践知识他们也没有经历过。这样不仅耽误了学生,更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不负责任的结果。亦或是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老师上课仅讲授基本命令的操作,而能把几门专业课程综合起来,在风景园林美学、设计指导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性的园林景观设计设计平面图、效果图、施工图等的操作几乎没有。情况更糟糕的是,十年前上课的内容,到现在还在用,基本上没有更新,这无论是对学校的长远教育还是学生的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

学生就业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要能使毕业生良好就业,就应该在师资结构方面进行适当调整[4]。“双师型”教师是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出的一种专业发展要求,以能力和技能为职业教育理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5]。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专业教育中,师资配备是关键因素。“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很强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实践经验,教师可以参加两个职称系列的评审,即高等学校教师系列和其所学专业对应的专业职称。园林专业的教师除了可以评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也可以参加工程技术系列职称的评审,即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工程师。园林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从现场调查、设计构思到最后的建设施工每一个过程都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所以笔者认为,高等院校(不仅仅是职业院校)设置园林专业的老师也都应该是“双师型”的,对教师有一个基本要求之后,才能鼓励更多的老师去参加工程系列的评审。目前园林专业的教师大都只参加教师系列评审,而很少有老师去参加工程系列的评审,因为工程系列的评审尤其是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评审非常难,除了有发表的文章之外,更需要实践项目的支撑。目前,由于高校园林专业的部分老师参加了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所以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课程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所参与的实际案列来讲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学生,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和生动的学习,但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等这些与施工工地实践经验紧密相关的课程就很少有老师能够拿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授,学生上课也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跟时间脱节,学习效果也不佳。

五.园林专业“双师型”教师解决途径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职业注册制度,而美国有47个州都实行了风景园林设计师考试注册制度,相关人员只有通过了由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注册管理委员会举行的注册考试才能执业[6]。所以要想推行“双师型”的园林专业教师,首先应在在职业制度上完善。其次就是要求园林专业老师有条件的都实行“双证”上岗,既要有教师系列支撑,更要求工程系列支撑。同时针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要是企业里面进行专业的实践、挂职锻炼和现场考察,要多渠道的从社会上聘请园林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进行兼职任教,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使园林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更加完善,推进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宋建军.邓健剑.甘德欣.园林学科研究方向及人才培养工作调适――基于园林升格为一级学科后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刘滨谊.园林学科发展坐标系初探[J].中国园林.2011.06.

[3]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09.11.59~62.

[4]郑秀英.周志刚.“双师型”教师: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5]张宝强.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探析[J].继续教育研.2010.10.

[6]金云峰.简圣贤.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园林系课程体系[J].中国园林.2011. 02.

园林中级工程师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园林史;OBE理念;教学改革

中国园林史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之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各历史分期的园林发展规律及造园特点[1]。通过对中国园林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鉴赏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将古典园林的造园理论和手法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综合创新能力[2],并学会鉴赏和评价中国古代各阶段的代表性园林作品,为今后学习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在以往的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将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不知道学完这门课程之后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这门课程的知识点与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之间的关联。这样的课堂教学乏味、单调,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基于OBE教学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中国园林史的课堂实施教学改革,通过对比一轮教学改革与未开展教学改革的教学情况,表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特点中国园林史是沈阳工学院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主要讲述了世界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国园林从商周秦汉时期直到清末时期的发展过程及其造园特点等内容,理论性较强,知识点繁杂。2.学情分析沈阳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民办院校,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采用“协同育人、工学交替、理实融合、学用一体”的育人模式,以“建设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会在行业的生产一线从事景观设计、园林工程等相关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以分析古代经典、优秀的造园案例为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在课堂上以互动讨论式教学结合分组汇报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并在课外增加实践环节。这样可以使中国园林史的课堂教学真正起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作用,避免产生枯燥乏味的以史论史的课堂氛围。3.固有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笔者在七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教学方法固定,教学氛围沉闷部分学校采用的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静态的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2)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缺少过程考核以往的考核形式主要是对学生个人学习情况的考核,学生期末的成绩由闭卷考试分数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两者的比例是7:3。教师仅根据学生的期末试卷成绩和平时作业的成绩难以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作出真实、准确的判断[3]。(3)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中国园林史的教学大多为理论课,授课过程中以多媒体演示为主,但二维的平面图、效果图和照片难以尽显传统园林空间的精妙和秀美,因此,教师需要辅以适度的实践教学。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测绘以及制作实景模型,学生可以深入体验园林景观的空间设计和园林文化的意境,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目标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预期学习产出为基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不断持续改进的教学模式。在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立足本校,对中国园林史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做简单的推导与思考[4]。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5]。中国园林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基于OBE教学理念,通过调研企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园林的发展概况,掌握园林的基本概念、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和特点,知晓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分期,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园林作品,了解这些作品的布局要素,以及相关的设计者和造园理念,掌握中国园林发展的整体演变脉络。(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对中国园林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归纳、提炼中国园林的一些典型意象和手法。学生在理解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和思想的基础上,能够借鉴中国园林史上的优秀理论、成功经验;在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掌握中国园林史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出既能够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园林景观。(3)素质目标通过对中国园林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进一步思考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如何吸取传统园林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了解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发展趋势,理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园林文化素养。在中国园林史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2.重构教学内容结合沈阳工学院园林专业的特色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课题组教师经过研究和梳理,重构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世界园林和中国园林的总体论述、园林的生成期、园林的转折期、园林的全盛时期、园林的成熟期五个理论知识模块,每一个模块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案例,包括与现代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内容。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为有效利用好学生课前、课后的时间,教师将每个教学模块中比较简单的内容和教学案例录制成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每个视频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在上课前上传到智慧树平台,并要求学生带着预留问题观看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选择智慧树平台上同济大学的中外园林史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扩展和补充,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和学习;同时,通过与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主讲的盛京宫殿建筑课程建立跨校修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中国园林史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习盛京沈阳的古典园林,并结合实地考察、调研在实践中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优化教学方法目前,部分本科院校园林史课程采用的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负责听课和记笔记。由于教师单向输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有力支撑毕业要求,教师有必要改革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线上和线下的学习、预习任务,在课堂上灵活运用随机提问、雨课堂投票等方式考核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课前为学生布置分组任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将重点、难点设置成问题,通过“提问—回答—反馈”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形成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闭环,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都能通过线上、线下多种课程资源对所学内容形成充分的了解。教师与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开展互动,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便于师生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将“思—呈—评—用”以三种类型的园林为载体开展教学,每个学习小组都将经历这种以任务为驱动(思)、汇报为舞台(呈)、案例为载体(评)、应用为实战(用)的教学组织过程。4.调整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基于OBE教学理念,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教学反馈或考核设计,以明确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笔者对课程的评价方式予以调整,将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改为由期末考试成绩占50%,课程作业占20%,跨校修读成绩占10%,学习态度与课堂互动、分组汇报和章节测试占20%,共计四个部分组成。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应注重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在学习完每章节的内容之后都要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不能在期末突击复习。教师通过每章结束后的章节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便于了解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点,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这一部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表明,学生在每章知识点学完之后的掌握情况较好,高分的学生比例较大;同时,随着章节测试的开展,学生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章节测试的节奏,每章快学完的时候,学生也会主动提前复习知识点。实施教学改革后,学生的期末试卷成绩比教学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以未实施改革的2017级园林专业学生为例,2017级园林专业共有53名学生,卷面平均分为58.89分,优良率是11.32%,卷面不及格率是41.51%。2018级园林专业是实行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第一轮学生,2018级园林专业共有57名学生,卷面的平均分为79.85分,比2017级提高了20.96分;优良率是63.16%,比2017级提高了51.84%;卷面不及格率是10.53%,比2017级下降了30.98%,教学效果良好。结语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沈阳工学院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OBE理念的教育发展模式,以学习研究成果产出为目标,通过对课程教学活动目标、教学工作内容、教学设计方法和学习理论成果评价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原本单一、枯燥的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国园林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值得教师不断探索与改进,努力使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中国园林史理论与园林设计实践相结合,从而对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与创意能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荣立苹,高玉福.《园林史》课程教学新思考[J].吉林农业,2016(21):122-123.

[2]张伟,胡启国.《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吉林农业,2012(6):208-209.

[3]孙春红,秦华.“思”“呈”“评”“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园林史教学新法[J].中国园林,2013,29(4):85-90.

[4]刘东兴.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4:23-26.

园林中级工程师论文第4篇

关键词: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原则 内容 效果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及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构建效果。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独立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是高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进一步突破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强化实践教学特殊性,以毕业生职业技术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为目标,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注意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复与遗漏,使其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二)实践应用性原则

高职专业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强调学生的与工作实践密切相关的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应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合理设计各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具体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及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市场适应性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密切关注社会经济与园林行业发展动态,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对毕业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要求及时调整实践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体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要注意保持其对于市场需求的灵活适应性。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一)实践教学目标

目前高职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1)中小型园林绿地、街道景观的规划设计人员、工程设计人员。(2)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及工程监理人员。(3)苗圃及花木公司的生产、管理及营销人员。(4)其它相关岗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1)职业技术能力:中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能力;工程设计及工程预算能力;现场施工及管理能力;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及养护管理能力;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能力。(2)职业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

1.高职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成分:课程实验与综合实训。

课程实验是依据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以理论教学为先导,以课堂实验为中心,系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1]形式为课间实验与课程实习。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植物认知、苗圃与林木养护、花卉生产、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计算机应用、测量学、绿地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综合实训是在相关课程理论、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诸多单项技能进行综合、系统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作过程中具体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质,以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参观、生产实习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绿地方案设计、园林绿地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

2.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将有关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及职业关键能力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课程实验及综合实训环节中。课程实验部分以测量学为例,根据其在后续课程学习及专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将实验教学内容确定为: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普通水准测量、经纬仪的认识与使用、水平角观测、直线丈量与直线定向、地形图测绘、地形图阅读与应用、点的平面位置与高程位置测设等内容。综合实训则要彻底打破学科界限,根据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教学内容。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可选择本地常见的一种或几种园林植物,根据生产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安排采种、翻地、播种、育苗、栽培、养护等相关教学内容。

(三)实践教学方法

1.模块教学法。

实践教学活动接受三级模块课程要求。具体而言,一级能力模块与二级能力模块如图所示。一级能力模块决定发展方向,二级能力模块与职业岗位群相对应。三级能力模块课程下属于二级能力模块,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考核大纲制定相应模块内容。如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模块包括如下几个三级能力模块课程:分项工程做法,解读设计、概预算等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基本方法,常用园林机具的使用、保养及故障排除。三级能力模块显示具体的单项技能,落实到相应的课程实验实习中。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自身的能力、兴趣选学一个一级能力模块中的所有课程,再选学其它一级能力课程模块中的部分二、三级模块课程,并积极完成各门课程要求的实践教学任务。

2.现场教学法。

在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设计等方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到公园绿地实地调查与测量,结合具体的设计景点,讲解有关设计理论、技巧与手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观察、思考、体会;在有关施工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亲临施工现场,以丰富学生对园林工程施工的组织管理、现场调度、测量放线、管线布置等的直观认识;在园林植物认知、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温室大棚、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实物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活动被安排到园林绿地、施工现场及温室大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能有效丰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以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在高职园林专业很多实践教学中得到应用。比如:测量学中高程测量工作方法、水平角观测工作方法的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视频资料,通过视频的播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有关测量工作的具体、规范、完整的工作方法、工作过程及应用环境;又如,在方案设计的草图阶段,配合幻灯片、投影等,由学生本人介绍设计理念、方案构思,展开讨论、评价草图,[2]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设计能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沟通能力水平、协调能力水平。

4.项目教学法。

实践教学活动密切结合工作情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精心设计实验项目,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3]比如在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参加修改过的实际工程项目,这些项目任务通常要求学生完成现场勘察、基础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案设计、文本制作等整个工作过程,解决工程实践中常遇到的典型问题。

(四)实践教学的考评

1.课程实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实验理论、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撰写实验报告能力及工作表现等几个方面。教师根据各项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理论、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能力、撰写实验报告能力的评价方式是实验报告、笔试或面试;操作能力的评价方式是口试、笔试和实际操作;工作表现的评价方式是过程考核,包括实的过程评价与教师的过程评价。

2.综合实训评价。

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搜集资料、开阔视野,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进行独立思考,应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开发创新能力。比如在植物栽培养护类实训评价中,学生接受笔试、口试或实际操作等形式的相应知识点掌握结果的评价,同时接受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吃苦耐劳、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个性品质发展的过程评价。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效果

(一)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了3个一级能力模块、12个二级能力模块,并以国家或地方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岗位技能考核大纲及相应的岗位工作需求设立了三级能力模块及相应的单项技能,使高职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加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与要求。

(二)改善了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通过教学改革与研讨,学院领导及教师对实践教学在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并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借助校园绿化的契机,与学院科研项目相结合,引进适合在唐山、秦皇岛地区种植的彩色树种,丰富校园内园林植物的种类;对校园内各类植物全部制作了标牌,明示其名称、产地及生态习性等相关信息;成立了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室,面向社会承揽园林规划设计项目;密切与秦皇岛郑和恒基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廊坊市中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园林企业的联系,广泛了解就业信息及行业发展动态;建立健全的校内园林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为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提升了高职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毕业生就业能力明显提高。河北科技师院2008届园林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0%以上,且在本地某些知名园林企业诸如秦皇岛郑和恒基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廊坊市中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唐山宏达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争取到实习、就业的机会,毕业生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刘振湘,李友华.农业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0):39-42.

[2]袁明霞,方大凤.高职高专园林设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探讨[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77-78.

园林中级工程师论文第5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河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88-03在美丽中国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景园林学在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为了适应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社会环境发展需求,风景园林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规划。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合理的用人机制,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已成为许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要把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生态良知感的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责任,这也给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不同于侧重理论、技术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要针对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现状,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风景园林学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融合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如何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风景园林事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对风景园林学人才的旺盛需求,就成为该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于2011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和区域发展形势,进行了合理化、规范化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严格的培养与管理制度

河南农业大学在风景园林硕士招生、培养与管理、学位授予等主要环节上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河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河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改革,提出破除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模式,向风景园林专业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重点学科倾斜。在研究生创新培优机制方面,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育创新成果,学校设立创新培优专项基金;在研究生资助方面,积极推进“助教”、“助管”、“助研”三助工作,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学校设有研究生处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实行校、院、导师组三级管理。攻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每门课程均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成绩分别达到70分与80分才算通过;必修环节的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以及校外实践研究均须有相应的审核通过意见,并提交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与实结。学校建立有校外风景园林推广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二、高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风景园林导师队伍,现有导师26人,其中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1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13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4人;平均年龄41岁。导师分别来自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每所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独具,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学校规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并在招生培养过程中,赋予导师更多的自。导师遴选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用制。在遴选中, 既坚持学术标准,又重视教书育人;既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效果的评价。以科研项目、学科平台建设为纽带,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向适应性强、易于联合、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中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渠道吸纳优秀导师资源。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聘请知名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的兼职导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已受聘为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导师组指导制。首先跨专业、跨方向构建导师组,打破二级学科界限,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形成互补;其次探索本校与其他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之间的融合,与日本香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了让研究生不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提高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倡导以校内导师负责课程安排、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质量与答辩等环节,校外导师参与业务实践、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校导师理论较强的联合优势。另外在双导师制度实施中逐步细化责、权、利关系,进行科学监控,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双导师制得以顺利实施。

三、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就要非常重视实践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区别于风景园林学科学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属于农业院校,拥有河南省唯一的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点体现了农业院校特色和中原地域特色。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开设了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生态学等理论课程;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覆盖范围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造景与种植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了解学科研究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开设了风景园林科技进展分析、风景园林技术科学与生态工程、专业讨论与专家课堂等创新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方面,突出了植物造景、生态工程与中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具有宽泛性和融合性,实践课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创新课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使学生掌握生产中的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又要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又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所认知。

四、校企联合的实践性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十分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道路。注重与研究所及大型企业开展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聘请实践基地单位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请园林企业单位技术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目前已与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多家企业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形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使之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单位;与省内各地、市级园林管理部门建立了风景园林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社会各界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单位还承担了部分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对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优良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意识

本专业研究生曾先后和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香川大学、信州大学等学校进行研究生的互换学习,并鼓励学生到国外大学去读学位。通过聘请国内外本专业的大师举行讲座,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研究生能够主动结合导师课题研究与绿地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性锻炼和社会服务。到目前为止,参与完成了洛阳等23个市、县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规划和包括郑州森林城在内的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规划与设计项目30余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每年举办“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并与青年教师交流座谈,此外还积极参与行业领域竞赛。这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风景园林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加速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

六、进一步改进措施

1.加强与设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合作,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的人才和教学条件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对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强本学科青年教师培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读学位和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加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为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打基础,提升青年教师对风景园林文化的认知和利用能力,使其尽快成长。

3.在进一步巩固学科在城市绿地系统和植物种植设计方面的优势的同时,鼓励教师到设计院、设计所及大型风景园林企业兼职,通过实际项目提升教师对规划设计的认识理解,并在科研中提倡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为理论和思想的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下,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新形势下,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面向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场,科学谋划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一条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2):58-60.

[2]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林世平.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46-50.

[4]闫慧,毕翼飞,赵普天等.地方本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3(14):100-101.

园林中级工程师论文第6篇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但是教师一般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较弱。因此在园林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该支持与鼓励学院教师逐渐成为“双师型”教师,或者可以从校外企业及社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补充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通过在公司的实际工作可以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技巧和行业的发展动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实力可为企业解决项目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加“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校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搭建“实战式”教学平台

为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搭建“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重要的是能使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紧密相结合。学校应该与园林专业相关单位广泛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校与市建设局、规划局、林业局、设计院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战式”顶岗实训基地15处,搭建了稳定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很快适应实际工作。通过这种固定和机动的两种教学方式,来发挥该平台的作用,固定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外实验室、实习、见习基地及“实战式”的顶岗实训基地,机动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参与实际地方工程项目的建设。学校自己成立“园林专业规划设计创业中心”,申报园林专业规划设计相关资质,搭建稳固的“实战式”教学平台。近年来,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园林专业学生共参与“张家界市林权调查”、“张家界三望坡度假公园规划”、“桑植县金科明珠绿化设计”等60多个地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学生在这种“实战式”平台的建设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为了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扎实的园林景观表现技法基本功,突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具创新的思想,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我校每年定期举办“插花艺术设计大赛”、“手绘规划设计大赛”、“南方测绘技能大赛”、“计算机辅助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们的艺术潜能,提升了艺术修养,为他们今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3•执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个最后环节,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园林专业毕业论文推行双导师制,充分体现了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通过创新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导师”制即由学校、企业各配备一名导师,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实践工程项目,共同选题,共同商定指导方案,共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我院园林专业推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并协助学院专门制定了实施双导师制的办法,聘请与规划设计类专业相关的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盆景式、经济师等13位专家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老师。近年来,结合实践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共有80多项。双导师制的推行,不仅确保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得到提高,而且大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加强教研教改,编写特色教材

园林中级工程师论文第7篇

关键字:风景园林 园林行业体系 综述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一、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二、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四、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