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洛阳诗韵教案(合集7篇)

时间:2023-02-28 15:53:59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第1篇

这样的场景,在一所仅有三百多个学生、二十多位老师的偏远农村小学出现,有些让人不可思议。出席会议的校长们感动了,前来观看孩子们展示的家长们感动了,许多家长激动地连声说:“谢谢老师!谢谢校长!”是的,作为从事教育的人很难不为这样的场面感动,以至于该县主管业务的刘占伟局长在接下来的总结会上大发感慨:“谁不被感动,谁就不配做教师,不配做校长!”省元头小学是如何创造出如此令人感动的奇迹的呢?

校长要成为学校发展的真正引领者

王振坡校长说:“做校长之前,对‘校长’两个字感到神秘敬畏,当自己的工作被领导赏识,自己做了校长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了工作的压力和使命的神圣。”

为了不辜负自己所肩负的使命,王振坡一刻也没有停止学习和思考。学习就会有收获。王振坡越来越清楚,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办学必须有思想、有精神、有境界,能理性地思考和把握自己的方向。

2006年春天,王振坡到湖南长沙的东郡小学考察,该校的书法艺术教学特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7年,杜郎口中学之行,又让他深有感触:农村学校也一样会大有可为!校长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这成为他很长一段时间认真思考的问题。

他感到,办学理念一定要切合学校实际,不要“空、大、远”,否则,校长难以布置和操作,老师们也无从下手,工作起来杂乱无章,老师们也会感到无法实现目标而失去积极性,学校有序发展只能是空谈。同时,校长的办学理念一定要让老师们理解、支持。这需要校长认真工作,从日常工作中渗透、引导。让老师们感到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离成功很近,让老师们体会到成就感。他认为:合理的、有效的、成熟的办学理念,应体现在学校的近期和长期发展规划中,需要一任甚至几任校长的努力,应体现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走了留下的还是一所好学校”的大局观。

思考越深入,思路越清晰,眼前逐渐开朗起来,他要做一位学校发展的引领者,把学校里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不断提升教师的成就感

要想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王振坡校长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得以不断发展和办学理念得以实施的保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不是学校本身就有的,需要校长去引导、培养。”

为此,王振坡在许多方面不断地探索着,实践着,收获着。

1.给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学习时注重借鉴,根据实际让老师们自由发挥,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定期将自己的得失与老师们汇报、交流,取长补短,借鉴吸收,达到教学最优化。

2.对教研教改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教师们参加课改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积累教学经验,吸取先进教学方法。近年来,王振坡校长一方面要求、督促教师参与教研教改;另一方面,对老师们的业务学习给予最大支持,老师们的论文评审、参加优质课比赛以及外出学习的费用给予报销,老师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三年多来,教师所写论文有三十多篇在省、市、县交流中获奖,在省、市、县优质课讲赛中获奖八人次,不仅让老师们提高了业务能力,获得了荣誉,而且使他们服务教学的热情日益高涨。

3.与时俱进,强化教师信息技术的学习。随着时代的进步,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脑操作已经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技能。为了使教师能跟上时代步伐,优化课堂教学效果,2006年学校购买了电脑,安装了宽带,对所有教师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打字、制表、建档等基础电脑技能的考核,同时要求35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必须讲一节有自制课件的电教公开课。

4.提高教师们的执行力。王校长认为,执行力是决定学校发展和成败的关键。学校不缺乏理论,缺乏的是好的执行力,要想让学校稳步、有序地发展,教师的执行力尤为重要。校长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执行力,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带动老师们积极地执行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吕丛利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老师。一次,她从网上看到一份资料,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晚年最大的愿望是让孩子在快乐的儿歌中学习古诗,在优美的旋律中亲近经典。虽然我已是古稀之年,虽然我曾荒芜了不少光阴,感谢天赐良机,给了我一生的感悟和孩子们一起学先的教诲。把新学堂歌唱给祖先,更唱给未来。”吕老师了解到,近年来,谷建芬把《春晓》《静夜思》《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二十余首古诗名篇,谱成了少儿歌曲,并由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新学堂歌》――谷建芬古诗文少儿歌曲演唱会”。教育专家认为:“《新学堂歌》不仅能帮助学习,流畅的音律容易让孩子心情愉悦,歌曲本身也会给孩子平静轻快的感染。”吕老师通过谷建芬的博客及其女儿的文章,详尽了解了《新学堂歌》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有许多家长的感悟心得。

凡是成功的教师都是善于思考和钻研的。吕老师看了这份材料立刻动起了心思: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创编一套这样的古诗手操、韵律操让孩子们学习呢?

她把自己的想法向学校领导做了汇报,立刻得到王振坡校长的大力支持。于是,学校自己编创古诗手操、韵律操的工作就开始了。

为了创编古诗手操、韵律操,吕老师首先查看了很多相关资料,让她受益匪浅,然后,她认真研究古诗词,根据诗的内容揣摩与之相符合的动作,努力使动作与古诗的节奏、意境完美结合。最后,她进一步从整体考虑,所编的动作既不能太难,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又不能太简单,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和挑战性,要让全体学生都能接受。

在教学过程中,吕老师先在自己班实践,觉得不好看的动作或太难学的动作及时改编,特别是在编《相思》这首诗的动作时,吕老师设计了很多动作,然后反复做给其他老师看,最后才定下自己满意的动作。吕老师相信“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编排手操、韵律操时,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学生愿意做、喜欢做。当她看到学生那样积极、主动地去学,心里非常高兴,特别是有一天晚上她经过男生寝室时,看到七八个男生光着脊梁在做韵律操,吕老师感到无比欣慰,孩子们不但把背古诗、做韵律操当成了一种兴趣,而且还把它转化成一种娱乐活动,实在是难能可贵。

“有付出才有收获的快乐”。吕老师感到自己在做着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曾有过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它让吕老师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向上!

从实际出发,倾注留守儿童一片情

地处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近些年,省元头小学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

从2007年11月开始,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进行尝试,成立了“省元头学校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和“留守儿童办公室”,由专人负责这项工作;自筹资金10000多元创造学生食宿条件,并且安排责任心强的教师管理学生伙食,保证饭菜质量,合理调节饮食,确保学生能吃饱吃好;印制了“省元头学校留守儿童在校表现统计表”,建立留守儿童纸质和电子档案,详细掌握他们学习、生活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每月召开一次住校留守儿童会议,从学习、与人相处、独立生活等方面的在校表现进行总结。好的当众表扬,差的私下批评,重点进行养成教育;每月和家长联系一次,告诉家长学生在校表现,同时开通亲情热线,供学生随时和家长保持联系;定期组织他们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给寝室配备体育器材,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让学生既要努力学习,课下也能玩得开心;要求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和“家长”,给学生家的感觉;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通过家长会、板报、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宣传、呼吁,让更多的人了解、关爱留守儿童。

省元头小学在校食宿的留守儿童从2008年春的21名增加到现在的83名。除了本村学生外,还涉及到本乡和其他乡共计9个村的76名学生。

老师们为留守儿童究竟付出了多少,没有人说得清。刚刚四十岁的谢群涛老师头发越来越稀少,有人和他开玩笑:“你的‘前途越来越光明’啊!”谢老师呵呵一笑,说:“都是留守儿童的功劳!”俗话说,“天地之间有杆秤”,老百姓的心里亮着呢,对老师们的倾情付出,他们只有发自肺腑的感激,上级教育局、关工委的领导也多次给予肯定和表扬,老师们也就满足了。谢群涛老师说:“能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使家长们对学校工作满意,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特色学校建设需要踏踏实实

从2006年下学期,省元头小学开始尝试特色学校建设,以“经典诵读、文化健身”为主题,伴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我与古诗同行”,让孩子们感受成长的快乐。

特色建设绝不是空想得来的,而是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为了让学校的工作富有成效,他们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分三个步骤进行实施。

第一步是让学生在自愿、没有压力的心理下先学背古诗,培养学生的兴趣,建立自信心。第二步是以班为单位开展古诗诵读活动,根据学生年龄差异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学期当中,低、中、高年级80%的学生分别能背诵40、60、120首古诗词,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办法。为了不占用学生上课时间和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学校每天在校园广播中播放配套光碟让学生跟读,预备之后和大课间时间统一组织诵读。第三步是学生熟记古诗后,学校统一编排古诗韵律操和手操,各班推广。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编排了20首古诗韵律操和手操并推广,学生们在大课间集体背诵古诗并学做古诗手操及韵律操。

现在,学校的师生在讲授和学习的时候,对课本中的古诗课文格外关注,同时也会在课前课后到楼道内观看本节课古诗配图,感受诗的意境;师生们买笔记本、文具盒等学习用品的时候,有古诗内容的优先购买;学习语文以外科目的时候,师生们会把见到的诗句读一下,看一看是否在学校推荐的背诵篇目中出现过……

当学生在预备后、大课间、大街上大声诵读时,那是他们自信心增强、热爱生活的体现;当一个人随便说出一句诗,周围的学生马上就想接出下一句,那是学生少说脏话,变得文明、有修养的体现;当他们关注别人会背多少首而怕超过自己时,那是学生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现;当他们会背100首、200首时,洋溢在学生脸上那灿烂的笑容是他们自我陶醉、拥有成就感的体现;当学生把古诗背诵编成游戏玩耍的时候,那是他们的创新能力提升的体现……我们的教师,记不清有多少次被学生那无所顾忌、激情四射的背诵场面所感动;记不清在内心深处甚至当着学生的面说了多少次“可爱、更可敬的同学,老师不如你们!”此时的师生距离是如此的接近……

“古诗”这两个字对省元头小学师生来说,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单纯是背诵、记忆,它体现出来的是快乐、是超越、是创新、是感动、是师生心灵最深处“情”的交融!

洛阳诗韵教案第2篇

关键词:W・H・奥登 读画诗《美术馆》 跨行句

一、读画诗及跨行句

读画诗为古典修辞术语,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说出”。意即通常是指关于艺术的诗歌,对其研究多关注文字与图像艺术之间的张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偏重艺术史论,将该词译为“艺格敷词”,该翻译更加侧重美学方面的研究,而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文化研究国际中心主任刘纪蕙译为“读画诗”,该翻译更加适合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范畴。

“读画诗”通常是指一件艺术品,诗人通过描绘艺术品表达其中的故事、内容,并借此抒发诗人的情感。在众多的“读画诗”中,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在该诗中,诗人描写了阿基利斯之盾。荷马将盾牌上美丽的图案细致地呈现在众读者眼前,读者看到了工匠手艺之精湛。同时借由荷马翔实的描述,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声音、动作甚至心理状态。简而言之,“读画诗”的创作者经手中的文字将画面及想象带到读者面前。

在英文诗歌中,每一诗行有跨行句和结尾句两种最基本的结构形式。跨行句指“一行诗直接延续至下一行,其间无语法分隔。”与之相反的是结尾句。

读画诗往往采用跨行句的形式,诗人选择跨行句通常出于三种考虑,其一,诗行过长,会使得阅读者产生阅读障碍,而将长句进行切割,分为两个或多个部分,使得每个诗行的意思更加突出,从而减少了读者的阅读困难。其二,诗人常常将韵律纳入创作因素,跨行得当,使得诗歌的整体形式更加整齐,韵调更加匀称,增强了音乐性。其三,诗人通过跨行句,将重要的词汇或意图置于诗行的开头或末尾,以此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同时制造了悬念,阅读者产生期待。由此可见,读画诗中的跨行句增强了诗歌的戏剧性和阅读吸引力。

二、W・H・奥登的《美术馆》中的跨行句

W・H・奥登是继T・S艾略特之后,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38年,W・H・奥登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参观皇家美术博物馆,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布拉班特公国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所作油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深有感触。是年,创作了该诗。

这幅漂亮的风景画中,农妇、牧羊人还有不远处一艘帆船上的水手忙着手中的活计,无人注意不远处的海边:一个人一头栽在海里,只露了一双脚,连他边上的鸟儿也未受到惊吓,这个人便是伊卡洛斯。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和父亲用蜡粘合羽毛制成双翼装在肩上飞离克里特岛,但是在飞近太阳时,蜡翼被太阳融化,他跌落海中死去。

在油画中,伊卡洛斯死亡的悲剧已然发生,但是周围的农妇、牧羊人等众人毫无觉察,唯有纵览全画的画家看到,但是画家仅仅在油画的一个角落展现出了悲剧。奥登借读画诗以表现出人对他人的漠视,对他人的痛苦处于麻木的状态。奥登像其他读画诗人一样,并未简单明了地说出诗歌的主题,而是通过跨行句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诗采用的是彼得拉克十四行诗的形式,共两小节,第一诗节有十三诗行,第二诗节有十二诗行。诗人在第一诗节中,赞美了大师们对人生苦难的关注和对人性冷漠的深刻理解。在第二诗节,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油画《伊卡洛斯的坠落》,指出他人的痛苦和世界局部的灾难已无法引起普通人的关注和同情。

全诗并无明显的节奏规律,但是有明显的行尾韵。诗人在诗行之首采用了含有短音的单词;在诗行末尾才用了含有长元音的单词。诗歌同时亦采用了长句和短句结合的形式,诗人似乎给读者造成一种随意的感觉。Fuller认为“(该诗的) 长且无规则的诗行制造出一种听起来比较随意的语气,而诗中节奏细微地强化了该语气。”

本诗中的跨行大多出现在及物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关系副词等成分的前后。原诗中每一行都不是完整的,语意有停顿。悬疑往往出现在跨行处,或是停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引起读者注意。

在第一诗节中,奥登运用了跨行句,把某些词汇置于了句首,读者通过这些词汇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该诗的主题是有关人类的生存状况,而且是悲惨的境况。同时,诗人将下列词汇置于了句尾。这些词汇均和日常生活有极大关系,表明普通人的生存状况。这样主题指向更加明确,主旨内涵愈加丰富,尤其突出了诗人对人类“存在”状况的深切焦虑。

在第二诗节中,第一行“在勃鲁盖尔的油画《伊卡洛斯的坠落》中,一切转过头去”,此时到了第二行,诗人才交待从什么转头过去,“从灾难转过头去,农夫可能会”,农夫可能会做什么呢?再读第三行,读者才能知道答案“听到水花飞溅的声音”,此处即动词放在了行首,突出了农夫的动作。第四行,太阳仍然照耀。第五行,句子结构安排最为奇特,“绿色”和“海水”分开在两个诗行。读者想到这是在描写坠入海中和海水的飞溅。“绿色”放在句末,读者会注意到颜色格外醒目,读者的脑海中会出现极强的画面感。第六行结尾是“一定已经看到”后面是空白,是悬疑,看到了什么在下一行才交待;第七行和第八行结合在一起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男孩从天上落入大海,船要驶向目的地。”

该诗为读画诗,诗人在博物馆看到了油画,他好似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步步地为观看者讲解油画。整首诗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叙述者的声音,叫读者接受一切,认为一切就应该这样继续下去,但是同时,在另一方面,则是另一种声音,在诗句中的某些地方停顿,令读者思虑一切到底应不应该继续下去。一种声音讲述着船继续平静地航行,一切照旧。但是另一种声音却让读者感受到平静表象之下的焦虑,关注从天上掉入海中的男孩。由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叙述声音,整首诗就“建立在这种奇妙的拉扯的张力中”。

三、结语

现代英文诗歌的创作者越来越多地在读画诗中使用了跨行句。跨行句成为了一种主要的工具和独特的修饰手法,在读画诗中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强大,其独特的功能正被诗人愈加重视并被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了读画诗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用来突出音律、加强节奏、制造悬疑、增强读者期待和强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Barbetti, Claire. Ekphrastic Medieval Visions: A New Discussion in Interarts Theo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2-3.

[2]葛加锋.艺格敷词:古典修辞学术语的现代衍变.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第6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

[3]刘纪蕙.故宫博物院VS超现实拼贴:台湾现代读画诗中两种文化认同之建构模式.中外文学,1996(12):66-96.

[4]Beckson, Karl and Ganz, Arthur eds. Literary Terms: A Dictonary(3rd edition).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1989:244.

[5] Fuller, John. A Reader’s Guide to W.H. Auden.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1970:121.

[5]梁秉钧.比较文学与翻译.刘靖之主编.翻译丛论一九八八.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 101.

洛阳诗韵教案第3篇

[关键词] 真率会;两宋之交;考证;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64-07

真率会是宋代文人宴饮聚会的一种流行形式,由司马光、范纯仁等人于元丰六年(1083)闲居洛阳时所创,成员还包括文彦博、司马旦、席汝言、楚建中、王尚恭、王慎言、鲜于辍⑺蔚馈⒆嫖拊竦饶旮叩论课蛔鸬年人蘩铣迹蔚为一时之盛。真率会与稍前的洛阳耆英会皆出于对唐白居易洛阳九老会的仿慕,以“尚齿不尚官”为宗旨。真率会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会约若干条①,规定了朴素、简便的形式,体现了真诚、率性的精神,既便于持久地举办下去,又具有强烈的娱乐性。真率会的这些特点,再加上司马光等人的巨大影响力,使得两宋以及后世出现了许多仿慕者,有的称为真率会,有的则称为真率集、真率饮、真率社,不一而足,形成了一个虽然不大却源远流长的传统,非常引人注目。现代的研究者往往把真率会的研究置于文人结社的视野中,把它当作怡老会或曰耆老会看待,而没有看到它在两宋的流变过程,缺乏系统的考证和分析。②实际上,在司马光等人的真率会之后,继作者便不再局限于耆老,功能也不再局限于怡老,许多中青年文人士大夫加入进来,通过对真率会先贤的仿慕,达到既能娱乐身心又不失风流蕴藉的效果。作为元丰之后真率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在徽宗宣和末年直至高宗绍兴末年的两宋之交,可考的真率会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特色鲜明,对它们的考证和分析也很有价值。本文的考证紧紧围绕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要素展开,为了主题的集中,其中人物的要素包括当时的年龄、官职等方面,一般不追究他们的生平仕履。

一、两宋之交的真率会详考

(一)赵鼎洛阳真率会(1125)

赵鼎《真率会诸公有诗,辄次其韵》曰:“山林与钟鼎,出处无异趣。刍豢等藜藿,同是一厌饫。此心无适莫,外物曾何忤?奚独淡交游,未肯厕纨F。故寻漫浪人,要作寻常聚。主既不速客,客亦随即赴。倾谈剧悬河,泻酒快流。百年人醉醒,万物皆侨寓。云何造请门,日满户外屦。却想耆英游,风流甚寒素。淡然文字欢,一笑腥膻慕。我亦蹭蹬余,早向危机悟。绝意鸳鹭行,幸此松萝附。君诗妙铺写,纵横俱中度。我老学荒废,一词不能措。独于樽酒间,不惜淋漓污。何当赋归欤?去敛头角露。家有应门儿,稍能随指顾。鸡黍林下期,视此犹应屡。有兴即放言,安能限章句。”[1]698699知赵鼎曾有真率会。

此诗朱兴艳《赵鼎年谱》系之于宣和七年乙巳(1125),赵鼎四十一岁洛阳县令任内[2],可以凭信。此诗有句“家有应门儿,稍能随指顾”,可见其子方幼,若如欧阳光《宋元诗社丛稿》系之于绍兴初年居朝官时③[3]214,赵鼎已年逾五十,绍兴十年五十六岁遭贬时幼子与长子相继而卒,尚余早已成人的仲子[2],断无应门幼子之理。又,此诗所言“我亦蹭蹬余,早向危机悟”、“我老学荒废“、“何当赋归欤,去敛头脚露”,与《乙巳二月初八日集独乐园,夜饮梅花下。会者宋退翁、胡明仲、马世甫、张与之、王子与、林秀才及余凡七人。以炯、如、流、水、涵、青、苹为韵赋诗,分得“流”字》诗中所言“介不为高通不偷,亦知出处非人谋。人生一世罹百忧,惊风变灭波上沤。……老成不堪冠屡囚,人怜拙甚营巢鸠”为同一种情绪的流露,并不代表赵鼎真的老了。[1]699

赵鼎在洛阳与同僚经常游司马光独乐园,此诗作年朱兴艳应即根据《乙巳二月初八日集独乐园,夜饮梅花下。会者宋退翁、胡明仲、马世甫、张与之、王子与、林秀才及余凡七人。以炯、如、流、水、涵、青、苹为韵赋诗,分得“流”字》一诗确定[2],诗中有句“九老前尘邈难求,七交高躅或可侔”,追怀白居易九老会故事。元丰五年文彦博耆英会、元丰六年司马光真率会亦溯源于九老会。由此诗题知宋齐愈(退翁)、胡寅(明仲)、马世甫、张京(与之)、王子与、林秀才当亦为此真率会成员。

赵鼎(1085―1147),字符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时为洛阳令。

宋齐愈,字退翁,一字文渊,临邛人。宣和三年,上舍第一。时为太学官。[2]

胡寅(1098―1156),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时任洛阳国子监教授,二十八岁。[4]141

张京,字与之④,生平不详。时将为解县宰。[2]

(二)折彦质昌化军(儋州)真率会(1127―1132)

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五《广南西路・昌化军・官吏》载:“折彦质:号葆真居士。建炎四年贬昌化军,至郡,与儋士许庭惠巩效温公真率会,为乡约,每五日一集。太守李行中与焉。至移郴,公有诗留别王六公云:六公八十尚占星,授法东坡今大成。此岁得归言不食,几时当雨信如盟。误人功业忍更问,老我林泉如可营。他日疑谋谁为决,无由重到访君平。”[5]可知折彦质在昌化军贬所曾与当地人许巩、太守李行中以及王六公举行过真率会。

王象之记载折彦质建炎四年贬昌化军有误,其实是在建炎元年。据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一百七十九《建炎时政记中(起建炎元年六月十三日止六月终)》记载:“(建炎元年)六月某日……臣寮章疏论:靖康末折彦质为宣抚副使,逃入川陕……不惩戒则后孰肯任责者。有旨彦质责授散官昌化军安置,盖落职降官分司。”[6]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炎兴下帙》记载时间小异,亦在建炎元年六月(1127年)[7],量移郴州不知何时。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五载:“绍兴二年六月……丁酉,朝议大夫折彦质复龙图阁直学士,赴行在。彦质,可适子,靖康初为河东制置使,坐丧师,远谪,及是复用。”[8]967968知折彦质在绍兴二年(1132)复用。又,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四十三《昌化军》载:“折彦质,自号葆真居士,建炎间谪居。”[9]则折彦质谪居昌化军当在建炎元年到绍兴二年之间(1127―1132)。折彦质昌化军真率会的举行即在此时间段内。

折彦质(?―1160),字仲古,号葆真居士,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徙河西府谷(今属陕西)。时以靖康末为宣抚副使抗金逃入川陕,责授散官,昌化军安置。

许巩,字庭惠,昌化军(儋州)人,生平不详。⑤

李中行,建炎年间为儋州守,生平不详。

王六公,不详。

(三)朱翌韶州真率会(1141―1155)

朱翌《潜山集》卷二有诗《同郭侯僧仲晚至武溪亭议真率会》曰:“平远寒林暮霭横,右丞不死毕韦生。八人过处草齐绿,一日去来花笑迎。衲子自知空是色,将军要使酒犹兵。尺书相与盟真率,岭海风流似洛京。”[10]838知朱翌与郭侯、僧仲有真率会。

欧阳光根据“岭海风流似洛京”句,以及朱翌在高宗绍兴十一年至绍兴二十五年(1141―1155)间谪居韶州的史事,确定了此真率会大致的时间地点。[3]218

朱翌(1097―1167),字新仲,自号潜山道人、省事老人,舒州怀宁(今安徽潜山)人,晚年定居鄞县。时以忤秦桧,谪居韶州。⑥

郭侯,名不详,武将。⑦

僧仲,不详,韶州南华寺僧。⑧

(四)胡寅衡山真率会(1142―1150)、新州真率会(1150―1155)

从胡寅《答韩谏罢岁旦往来启》一文中“既先后适投闲之愿,尚往来讲交际之仪。……只合藜杖葛巾,弗期而遇;东阡北陌,乘兴即行。未妨金玉之宝邻,雅称烟霞之道侣。虽会名真率,难追西洛之遗风;而游曰逍遥,请畅南华之高论。三阳交泰,万宝更新……”[11]169170诸句,可以看出胡寅曾经参与韩谏举办的真率会,而韩谏在正月(“岁旦”“三阳交泰”)再次邀请胡寅参加真率会,被胡寅拒绝。

从“良以病质支离,野情疏放,猿狙冠服,挂思效于逄萌;鼷鼠车舆,悬欲于广德。既先后适投闲之愿,尚往来讲交际之仪”几句知胡寅时已投闲,身缠疾病。“适投闲之愿”表明是主动要求投闲,“野情疏放”、“藜杖葛巾,弗期而遇;东阡北陌,乘兴即行”、“烟霞之道侣”、“游曰逍遥”诸句显示出胡寅此时心情闲适,不似贬谪流放时。检之胡寅《斐然集》卷七中书启,《答朱盐启》言“某迂愚无用,疾病相萦,藏拙投闲,粗适山林之性”[11]168云云,《答刘帅启》言“蓬艾卑飞,自适鹪鹩之趣”[11]169 云云,《答孙判监启》言“分华岳之半,真仰愧于希夷,寄草堂之赀,仅免惭于录事。……卜陶庐之三径,甘颜巷于一瓢”[11]169云云,皆与此书所言萦疾、投闲境遇相类,可以判定为同一时期、地点所写。而《答朱盐启》言“衡阜侨居”[11]168,《答孙判监启》言“衡阜侨居”、“分华岳之半”[11]169,“衡阜”、“华岳”皆指衡山。《答刘帅启》下注有时间“甲子”[11]168,即绍兴十四年。据马辛民《胡寅年谱及诗系年》(以下简称马谱),胡寅于绍兴十二年(1142)两次请奉祠,并于七月退居衡山,直到绍兴二十年(1150)流放新州期间一直屏居衡山(除绍兴十四年往荆门拜祭先祖,绍兴十六年和十九年两次往建州故里省亲外)[4]155166,是知胡寅与韩谏的真率会当在此时间段内,地点为衡山。时胡寅在四十五岁到五十三岁之间。

韩谏,不详何人。

从胡寅《赠朱推》“秋官公廨临池傍,结筠为筏开轩窗。落日轻风泛船好,欢呼取笑徒相望。忽闻报予酒初熟,亟往从之倾白玉。疏蝉有思曳长缲,寒露无声洗残燠。……新州州土A岚瘴,从来只是居流放。……真率相期久已渝……嗟予衰谢人所去,晚交幸作年家遇”[11]4748几句来看,在流放地新州,已是晚年的胡寅与朱推不止一次地举行过真率会。据马谱,此诗作于绍兴二十四年,胡寅五十七岁时。[4]169170绍兴二十年三月,胡寅因受李光案牵连,责受果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直到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秦桧卒,诏令胡寅等自便。胡寅于次年在衡山去世,享年五十九岁。[4]166173故胡寅、朱推等人的真率会当举行于绍兴二十年三月至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之间(1150―1155)[4]166171,时胡寅在五十三岁到五十八岁之间。

朱推,不详何人,与胡寅同年中第,或为朱缨。⑨

胡寅(1098―1156),知永州罢任后居衡山,坐与李光书贬谪新州。

(五)林季仲温州真率集(1143―1161)

林季仲《竹轩杂著》卷二《次韵和康丈真率之集》曰:“行步欹危老病身,胜游那敢厕荀陈?试思珠履三千客,何似风云六七人?雪意迟疑终未决,诗筒来往莫辞频。晓窗新得东君讯,已放梅梢一点春。”[12]知林季仲与康丈等人有真率集。

据诗意,当为林季仲晚年所作。“行步欹危老病身”,言其老迈。据尹波《林季仲生卒年考》[13],林季仲为温州平阳人,绍兴十三年(1143)知处州,旋奉祠,卒于绍兴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之间(1157―1161)。是知林季仲、康丈真率会举行于温州,时间应在绍兴十三年至三十一年间(1143―1161)。参加成员为包括康丈在内的“风云六七人”。康丈或为康平仲,曾为侍郎。《竹轩杂著》卷七还有《乐寿阁(康平仲建阁名曰“乐寿”,取仁智乐山水之意,索诗次韵)》,《次韵和康侍郎游仙岩》,《次韵和康侍郎雪后小雨二首》,《题康侍郎所居二首》诸诗。由“行步欹危老病身,胜游那敢厕荀陈”、“雪意迟疑终未决,诗筒来往莫辞频”等句可知,林季仲因身体和天气原因未能亲自到康丈的真率集现场,只是通过诗筒往来参与真率集酬唱而已。

林季仲(1088―?),字懿成,号竹轩,晚号芦川老人,温州人。时由知处州任奉祠家居。

康丈,或即康平仲,曾为侍郎。

其余人不详。

(六)凌景夏信州真率会(1147―1152)

王洋《东牟集》卷二《季文作真率会,遇大雪寒甚,主人之居狭,不容散步为嫌,作数语为解》曰“此身对酒愿长健,明年花发春迟迟”[14]324,卷四《雪中赴季文集》曰:“恩解讯书红粉恋,寒消酒力玉花新。盘堆青菜春回律,瓯泛琼珠月借神。浮白自怜偏户小,醉归全是梦中人。会因率集转殷勤,扫径宽迎陌上春。”[14]359知季文曾于岁末和春初两次邀请王洋等人于家作真率会。

“季文”是何人?检王洋《东牟集》,尚有《己巳三月十二日陪凌季文游水南陈氏园次壁间徐b叔韵》(卷四)、《酬凌季文过杨仲诚》(卷五)、《陈长卿凌季文自弋阳寄酒曲以诗谢之》(卷五)、《题宓庵壁(九月十日凌季文约孔老人同游)》(卷六)、《偶同季文刑部访仲成秘校因韵》(卷六)、《并寄季文以酒》(卷六)、《贺凌季文监丞启》(卷十二),则季文应为凌季文。《文献通考》卷三十二《选举考五》载凌景夏字季文,浙江余杭人,绍兴二年(1132)张九成榜进士第二人。[15]又据宋陈Y《南宋馆阁录》卷八、卷七知凌景夏历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绍兴十年四月为刑部员外郎[16],与王洋《偶同季文刑部访仲成秘校因韵》诗题中凌季文官职正相合。又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一百六十三、一百七十一、一百七十二、一百七十九、一百八十一、一百八十五、一百九十九所载,绍兴十年八月凌景夏忤秦桧与外任差遣;绍兴二十二年知筠州,时已闲居十余年;绍兴二十六年守军器监,后历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直龙图阁知抚州、襄阳府、鼎州、知宣州,充集英殿修撰、吏部侍郎兼权尚书等职。[8]2207,2672,2808,2837,2840,2954,3013,3111再据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隆兴二年(1164)六月凌景夏除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17]

凌景夏真率会作于何时、何地?从《季文作真率会,遇大雪寒甚,主人之居狭,不容散步为嫌,作数语为解》中“此身对酒愿长健”一句可知为晚年所作。再看王洋与凌景夏唱酬的其他诗。《己巳三月十二日陪凌季文游水南陈氏园次壁间徐b叔韵》,“己巳”即绍兴十九年(1149),王洋六十一岁,故诗中说“不惭衰白照溪光” [14]355。《陈长卿凌季文自弋阳寄酒曲以诗谢之》一诗更明确说“六十行年两鬓苍”[14]381。王洋六十岁,时当绍兴十八年(1148)。弋阳属信州。《题宓庵壁(九月十日凌季文约孔老人同游)》也说“白发插花休笑我” [14]391。这几首诗与上述真率会二诗当作于同一时期内。据金鑫《王洋与〈东牟集〉诗歌研究》附录《王洋年谱》,绍兴十七年(1147),五十九岁的王洋免知饶州任,寓居信州之贵溪。直至绍兴二十三年(1153),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年六十五。[18]凌景夏于绍兴十年(1140)八月忤秦桧放外[8]2207,直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知筠州[8]2672,闲居十余年。王洋与凌景夏交往诸诗多咏闲适,应皆作于闲居时期。由上可知,凌景夏、王洋真率会作于绍兴十七年至绍兴二十二年之间(1147―1152),地点为信州。上引《陈长卿凌季文自弋阳寄酒曲以诗谢之》诗题中“弋阳”也属信州。

从上述王、凌交往诸诗题可见,在闲居信州期间相与游从的还有陈长卿、杨仲诚、孔老人等人,则诸人也可能参与凌景夏的真率会。

王洋(1089⑩―1154?),字符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绍兴十七年(1147),由知饶州任罢。寓信州,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辟室曰半僧寮。[19]绍兴二十三年(1153),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8]2706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

凌景夏,字季文,浙江余杭人,生卒年不详,时落职寓居信州。

陈康伯(1097―1165),字长卿,弋阳(今属江西)人。时奉祠家居。

杨仲诚、孔老人皆不详。

(七)李光儋州真率会(1150)

据宋李光《庄简集》卷五《二月三日作真率会,游载酒堂呈坐客》诗题及其诗句“杀鸡炊黍成真率”[20]475,同卷《秋夜有怀》诗有句“明日欲寻真率约,浊醪时许过邻墙”[20]476,知李光不止一次地举行过真率会。

欧阳光经过考证,认为《二月三日作真率会,游载酒堂呈坐客》诗所指真率会是李光在绍兴二十二年(1152)前后流放昌化军时参与的[3]225,周扬波亦未提出异议[21],方星移亦持此说。[22]由诗题知李光此真率会的地点是在载酒堂,《庄简集》卷二有《绍圣中苏公内翰谪居儋耳,尝与军使张中游黎氏园,爱其水木之胜,劝坐客醵钱作堂。黎氏名子云,因用扬雄故事名其堂曰“载酒”。予始至儋,与琼士魏安石杖策访之,退作二诗》[20]444,知载酒堂为苏轼旧游之地,琼士魏安石或亦参与此次真率会。宋赵汝腾《庸斋集》卷二《赠魏安石》诗有序曰:“魏子本建溪人而寓居琼山,……魏子名安石,字介然云。”[23]知魏安石字介然,本建溪人,寓居琼州。《庄简集》卷二有诗题为《庚午春予得罪再贬昌化,琼士饯送者皆怅然有不忍别之意,严君锡、魏介然追路至儋耳。兹事当求之古人,感叹成古风二首送行》[20]443,则绍兴二十年庚午(1150)魏安石曾由琼州远送李光至儋州,则此次真率会或作于绍兴二十年(1150),李光七十三岁。

由同卷《秋夜有怀》诗中“明日欲寻真率约,浊醪时许过邻墙”二句知李光亦曾在邻居家作真率会。邻翁,不详。

李光(1078―1159),字泰发,一字泰定,浙江上虞人,时以忤秦桧谪居岭南。

魏安石,字介然,建溪人,寓居琼州。

(八)范成大昆山真率社(1153)

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卷二有诗《中秋卧病呈同社》曰:“人间佳风月,浩浩满大千。俗子不解爱,我乃知其天。以此有尽姿,玩彼无穷妍。受用能几何?北溟一杯然。天公尚龃龉,不肯畀其全。卧病窘诗料,坐贫羞酒钱。琼楼与金阙,想象屋角边。如闻真率社,胜游若登仙。四者自难并,造物岂我偏?”[24]24知范成大有真率社。

范成大《中秋卧病呈同社》诗,据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下编《乐备昆山诗社》考证,大约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地点是昆山。范成大时年二十八,未有功名。欧阳光将此“同社”命名为“昆山诗社”,而诗中明言为“真率社”。宋龚昱辑《昆山杂咏》,录有诗社成员所作诗若干首。主盟者为昆山人乐备,此外还有马先觉、李衡、耿C、钟孝国、石希颜、石驹,亦多为昆山人,最后三人生平失考,社员大多为年轻人,既然是在家乡,则应多为未有功名或功名不显者。[3]226230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时隐居昆山,未有功名。

乐备,字功成,一字顺之,昆山人。

马先觉,字少伊,号得闲居士,昆山人。未有功名。

李衡,字彦平,江都(今属江苏)人,避地居昆山。

耿t,一名元鼎,字德基,一字时举。

钟孝国,字观光,昆山人。

石希颜,昆山人。

石驹,字千里,希颜弟。

后来范成大在家乡吴县还曾有过真率会,已是孝宗乾道年间事,不具。

(九)王十朋温州真率饮(1154―1157)

王十朋《梅溪先生文集》卷第八有《率饮亭二十绝》曰“有亭名率饮,邻里日相过”,“聊为真率饮,未用利名忙”,“林间十二子,宾主自清风”,“吾家数兄弟,薄有古人风”, “莫问亲疏客,过门无不应”,“ 吾家老兄弟,杖屦日相过”, “它年宦南北,还忆在家持”[25]119121,知王十朋曾在家乡与兄弟邻里等有真率饮。又卷第七《兄弟邻里日讲率会因书一绝且戒其早纳租税也》诗曰:“屏迹山林颇自安,里闾率会有余欢。”[25]109

“率会”亦为真率会之别名。卷十二《齿落用昌黎韵》诗曰:“我来饶与夔,三载堕两齿。……行年五十五,万事可休矣!……但愿早还乡,俯育三百指。……弟兄饮真率,故旧忘汝尔。”[25]119120当是王十朋五十五岁任职夔州时怀念过去在家乡时与兄弟为真率饮时所作。

从《率饮亭二十绝》“老去识交情”、“它年宦南北,还忆在家持”等诗句来看,王十朋此时虽年老而功名已有所望。检之吴鹭山《王十朋年谱》[26](以下简称吴谱),王十朋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四十六岁时中状元。此诗当写于此前不久。又,诗中提到“林间十二子”。王十朋另有《林下十二子诗》,据小序知所谓十二子者乃其园中竹、井、梅、桂、兰、昌阳、黄杨、丁香、槐、柳、菊,再加上自己。雍正本注“甲戌孟夏”[25]9798,即绍兴二十四年(1154),王十朋四十三岁。此诗当作于此后到中状元前。据吴谱,王十朋于三十九岁时已升为太学上舍生,后居母丧,服除后赴举再黜。故《林下十二子》诗序谓“既见黜于春官,齿老矣,悟虚名之可厌”云云。然既升上舍,亦有望为官,故自信曰“它年宦南北”。

参与王十朋真率会的有其兄弟与其他朋友。但就兄弟而言,《梅溪集》中多有其与亲兄弟梦龄、昌龄的诗文酬答。王十朋《梅溪题名赋(并引)》中自注“余弟寿朋,字梦龄”、“百朋,予季弟昌龄名”[25]661。《梅溪集》中尚有与其表兄璐、挺二道人酬答的诗歌,由于二人乃出家人,未必参加其真率会。

王寿朋、王百朋,生平俱不详。

是知,王十朋有真率会举行于其家乡温州乐清,时间为绍兴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154―1157)之间,成员还包括王寿朋、王百朋等人。

王十朋(1122―1171),温州乐清人。字龟龄,号梅溪。时为太学上舍生。

后来王十朋在知泉州任上与同僚举行真率会,已是孝宗乾道年间事,不具。

二、两宋之交真率会的特征小议

这一阶段真率会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真率会分布的广泛性与成员的多样性。通过以上对真率会时间、地点、成员的考证,可知真率会的地点分布较为广泛,从北宋的洛阳到南宋江西的信州,江东的温州、苏州,甚至是岭南地区的新州、韶州、昌化军。成员的身份地位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未中科第的范成大、王十朋,有沉沦下僚的赵鼎、胡寅,也有贬谪岭南的折彦质、胡寅、李光、朱翌,以及投闲置散的王洋、凌景夏,和奉祠家居的林季仲。在年龄上,有中青年时候的范成大、赵鼎、胡寅,也有步入老年的林季仲、王洋、凌景夏、王六公。

第二,这段时期内随着折彦质、李光、胡寅、朱翌等名臣来到岭南贬所,使得真率会也流传到了经济文化条件极为落后的岭南地区,成为真率会流传过程中的一大景观。简朴是真率会的一大特色,其会约中有“酒不过五行,食不过五味”[27]、“为具务简素”[28]等明确的规定。在物质匮乏、处境贫窘的岭南贬地,真率会无疑是一种既能操办得起又不失风雅的聚饮方式。例如胡寅在《赠朱推》诗中说“新州州土A岚瘴,从来只是居流放。于今多住四方人,况复为官气条畅。山肴野蔬应时须,真率相期久已渝”,在瘴烟蒸腾的遐荒之地,真率会上所食用的只有山肴野蔬而已。李光经过十年的流放生活虽然已经穷到“酒尽何妨典破裘”的地步,但只要“杀鸡炊黍成真率”,依然可以“挈}携棋得胜游”(《二月三日作真率会,游载酒堂呈坐客》)。

第三,成员不再拘于耆英的身份,也不再拘于尚齿的传统,显得更为随意。赵鼎、胡寅等人的洛阳真率会为目前可考的元丰年间之后最早的真率会,当时的赵鼎四十一岁,胡寅仅有二十八岁,其他成员也都应该正值中青年阶段,并且诸人都处在下层官僚的地位,他们仅仅因为在洛阳做官,游览了司马光的独乐园,出于对先贤的仿慕而举行了一场真率会,并没有顾忌年龄和身份的限制。可以说真率会产生后不久就脱离了耆老会的性质,向着更为多样的方向发展。“真率”之名与“九老”、“耆英”之名矜耀成员年龄地位不同,它只是体现了一种完全放松的人际关系,它的名字就预示了与耆老会的异质性。后来范成大在昆山与一群未第的士子结为真率社而游,成员更趋于年轻化。

第四,真率会的举办成为一种风流之举,体现了对司马光、文彦博等人的仰慕之情。赵鼎《真率会诸公有诗,辄次其韵》曰“却想耆英游,风流甚寒素”[1]698,朱翌《同郭侯僧仲晚至武溪亭议真率会》曰“尺书相与盟真率,岭海风流似洛京”[10]838,都明确表达了对真率先贤风流的追慕,而且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的“寒素”的风流,蕴含着高洁的道德情操。正如王十朋《率饮亭二十绝》所言“聊为真率饮,未用利名忙”[24]120。

第五,这段时期内的真率会举办者或者是沉沦下僚者,或者是被贬流放者,或者是因年老而退居故乡者,或者是未中科第者,他们举办真率会、表达隐逸与自由的情怀,也是出于对真率先贤在野身份和心态的感同身受。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等人退居洛阳、分司西京是因为诸人反对变法,在党争中被排斥在了权力中心之外,这样才有大量闲暇时间聚会游从、歌咏性情。而两宋之交的真率会举办者,尤其是李光、胡寅、朱翌等主战派饱受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的迫害,远谪岭南,其心情与司马光等旧党相比,自然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借真率会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的用意也是不言而喻的。

两宋之交的真率会是宋代真率会发展变化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真率会被广泛认同的第一个阶段。从孝宗朝直至南宋末,真率会还在不同身份的文人士大夫中间频频举办,以更加丰富的形态在宋代文人的交游、结社、聚会、诗酒流连中绽放着光彩。

注释:

① 关于真率会约,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载:“司马公与数公又为真率会,有约:酒不过五行,食不过五味,惟菜无限。楚正议违约,增饮食之数,罚一会。”(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5页。)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十记载更为详细:“真率会约云:(一)序齿不序官。(一)为具务简素。(一)朝夕食不过五味。(一)菜果脯醢之类,各不过三十器。(一)酒巡无算,深浅自斟。主人不劝,客亦不辞。逐巡无下酒时,作菜羹不禁。(一)召客共作一简,客注可否于字下,不别作简。或因事分简者听。(一)会日早赴,不待促。(一)违约者,每事罚一巨觥。四月日押。”(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十《司马温公・真率会》中按语,见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九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7页。)

② 真率会的考证成果主要集中在下面两部专著中: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下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周扬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第五章《耆老会》(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③ 周扬波亦同意此说,见《宋代士绅结社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8页)。

④ 《送张京与之宰解县》,赵鼎《忠正德文集》卷五。

⑤ 折彦质离开昌化军时亦有诗赠之。《留别许廷惠》云:“架空作屋才容膝,中有道人能湛然。门外红尘虽扰扰,枕边清梦自翩翩。君如海燕时须到,我似江鸥日又迁。回首石桥桥上月,与谁同赏第三年。”据诗意,许巩或为道士,或自称为道人,折彦质经常与之游从。

⑥ 朱翌生平见钟振振先生《〈全宋词〉朱翌小传辑补》的考证,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⑦ 从诗中“将军要使酒犹兵”句可知郭侯是一员武将。朱翌《与郭侯饮园中》诗中亦称其为“将军”。

⑧ 朱翌有《顷入南华僧仲有诗为次其韵仲欲见予诗集》二首。“南华”,即南华寺,在韶州。(王象之编著、赵一生点校《舆地纪胜》卷九十《广南东路・韶州・景物下》“南华寺”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232页。)

⑨ 马辛民据《新兴县志》卷五推测:“或即朱缨,南雄州人,主管新州司法。”见马辛民《胡寅年谱及诗系年》(《古典文献研究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又,从此诗“晚交幸作年家遇”一句得知,朱推与胡寅同年中科第。

⑩ 生年据金鑫《王洋生平二考》改,参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宋史》卷三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三・陈康伯传》载其绍兴十三年使金“言者以生事论,罢知泉州……秩满,三奉祠,垂十年”。从奉祠时间上看亦有可能参加凌景夏与王洋的真率会。

以上成员简介,见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第226~229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陶宗仪《游志续编》卷上载宋吕希哲《率会》一则曰:“温公……命之曰率会,亦曰真率会。”此则材料摘自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下。目前所存清指海本、四库全书本所载为“命之曰真率会”,无“率会”之谓。(陶宗仪《游志续编・蒲阳比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见《表兄璐挺二道人以山茶一根见赠植于便便阁前每黑甜余开窗寓目茗挡慌蹙神自清因成小诗》、《二道人以{利及东山兰为赠再成一章》二诗。(王十朋《王十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6页。)

[参考文献]

[1] 赵鼎.忠正德文集:卷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 朱兴艳.赵鼎年谱[D].上海:上海大学,2008.

[3] 欧阳光.宋元诗社丛稿[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 马辛民.胡寅年谱及诗系年[M]//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古文献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论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五[M].赵一生,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2837.

[6] 李纲.李纲全集[M].王瑞明,点校. 长沙:岳麓书社,2004:1664.

[7]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99.

[8]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 祝穆,祝洙.方舆胜览[M].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784.

[10] 朱翌.潜山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 胡寅.斐然集・崇正辩[M].尹文汉,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9.

[12] 林季仲.竹轩杂著[M]//四川大学古籍所.宋集珍本丛刊:第42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151.

[13] 尹波.林季仲生卒年考[J].文献,1992(4):204.

[14] 王洋.东牟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5]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299.

[16] 陈Y,佚名.南宋馆阁录・续录[M].张富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119,96.

[17] 徐松.宋会要辑稿:第12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7:4782.

[18] 金鑫.王洋与《东牟集》诗歌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

[19] 王洋.涧泉日记:卷中[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81.

[20] 李光.庄简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1] 周扬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99.

[22] 方星移.李光年谱[M]//宋四家词人年谱.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91.

[23] 赵汝腾.庸斋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55256.

[24] 范成大.范石湖集[M].富寿荪,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5] 王十朋.王十朋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6] 吴鹭山.王十朋年谱[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0.

[27]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M].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105.

[28] 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十//吴文治.宋诗话:第九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9797.

Textual Research on Zhenshuai Party in Transition Period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PANG Mingqi

(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5, China)

洛阳诗韵教案第4篇

诗词韵里读春天

张桂玲

这个早春的寒气太重,企盼中却未见随风摇曳的柳丝儿含青吐绿,未见草长莺飞的影子裁出春天的新装。2006年的春天啊,在望穿秋水的企盼中姗姗来迟……

寒风阵阵中,终究还是按捺不住内心里对春天的呼唤,于是翻开了书页急急寻找。二月里的春色便在蒹葭苍苍的《诗经》里,在唐诗宋词的韵脚里,在寻寻觅觅的眸子里闪亮起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在这个窗外依然寒气浓重的下午,当目光定格在书页中这16字之上的时候,春的气息早已先于我的感觉透过泛黄的纸页,缭绕着清清草香扑面而来。春日返,草木盛,莺鸣枝上,白蒿重重,采得一枝在手,余香轻轻拂面,春天就在这样一种古典的情怀中铺展、荡漾开来……原来,在千年之前,早有这首出自《诗经・小雅・出车》的小诗,将春天的意境渲染得如此婉约而动人。

“暖雨睛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生于乱世的才女李清照的一首《蝶恋花》读来更令人怦然心动。暖阳融融,清风缕缕,冰消雪融。沉睡了一冬的思绪,终于在含情柳眼婉约梅腮中飞扬起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那吹皱的,岂止是水呢,也是满池波动的心思啊!一句“春心动”,不知撩动了多少闺中少女细细密密如柳丝儿般缠绕心头的心事。

追随着女词人的足迹,来到她《减字木兰花》的卖花担上,寻找另一种春天的风情。但见得“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一担春花,泪染轻匀,如红霞万朵,晨露犹带。此时眼前之花已非花,乃是词人一种心情的写照。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千年之前的那样一个清晨,忽闻得卖花人吆喝声的易安,笑微微翩翩然从屋内闪出,精挑细选出一支沾满朝露的鲜花来,对着菱花铜镜流连顾盼,欲簪还休:生怕花艳压人妆,又想人面娇胜花,于是踌躇复踌躇的心情便在这一担花中次第开放……

领略过易安的水样柔情,再漫步到杜甫草堂中去感受一番男儿眼中的春天――“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一直被冠名且被公认为现实主义诗人,其实他亦有被人所忽视的柔肠婉转的一面。就凭他《曲江对雨》里的这一句,那别样的春色就足够让我们在其间尽情徜徉了。试想,在一个微雨迷蒙如烟缥缈的春日里,雨落花湿,犹似胭脂着水,伫立于绿水青岸,情深款款,凝神而立,且看水中青荇飘摇,河畔翠带牵风,细细品味着春天的大自然赠予的这份厚礼,该是何等的惬意与畅然!

春天从《诗经》泛黄的纸页中舞过,

,春天在杜工部的笔下

摇曳,春天是如此多姿多彩。

沉浸在诗词韵里,睁开心灵的眼睛。读春,你还会发现,春天的情怀又何止一种呢?万千的伤春之绪与惜春之情,尤其在面对桃红谢了,晚春匆匆将逝之际,更有无数文人墨客将难遣的情怀寄于其中。“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那是无尽的落寞失意与无人能解只可意会的一种感伤在诗句间流淌啊。只是在这个寒意仍浓,花事还早,春色尚不足的初春时节,也许是不宜搬出来伤怀的。

三月里的一天,我就这样在诗词韵里静静地读着春天,时有暗香盈袖,清气氤氲,满怀的芬芳如轻烟般轻绕在衣襟。想象着从中采撷了一朵带露轻颤的花儿,放在了案前的花瓶里,但听得有微微花语在耳畔轻轻响起:在还有花堪折的岁月里啊,且买得一枝春欲放……

(选自《教师博览》2006年第10期)

1.作者在诗词韵里读春天,读出了哪些春天的情怀?

2.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在第七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4.“在还有花堪折的岁月里啊,且买得一枝春欲放”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5.本文作者在诗词里读春天的阅读经验,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核桃压枝低

王建领

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核桃压枝低。

这几天,只要你来到商洛,步入农村,往往不等你开口,就会有村夫农妇,或老叟稚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欣慰地夸耀:“今年核桃结得繁。”

放眼望去,整个商山洛水间,那一株株、一片片、一凹凹、一坡坡的核桃树,在秋日的金色阳光下,自在地摇曳,煞是美丽。信步林间,一位饱经风霜、满脸慈祥的大爷,正用木杆支撑似要被一颗颗、一簇簇核桃压折的树枝;一个满脸稚气,活泼阳光的男童,不知从哪儿窜来,径直爬上核桃树,兴奋地表演起摘果、去皮、取仁的杂耍来。大爷一脸幸福地看着孙辈,也不喝斥,任由孩子在树上与我们一行几人捉迷藏。我问道:“大爷,你这核桃林今年收成怎样?”大爷干着手中的活,也不看我,如数家珍地说开来:“我房前、地里、山上共有二十株核桃,算两亩吧,今年少说也能收一千斤。”“能收多少钱?”“前几天有人来买,一开口就一斤十块钱。我嫌采青糟蹋东西,没卖。到中秋节后成熟期再卖,少说也能卖一万三千元。”“你家几口人?”我继续问道。“我两口,我小儿子三口,一年的零花钱,家中大的开支补贴就看这核挑呢。核桃丰收了,心里就踏实了。”与大爷一样,商洛大约有80%的农民拥有核桃树,核桃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15%,人均近500元。我不由得感叹:这核桃可真是商洛农民的摇钱树啊!

早就听说秦岭无闲草,商山有仙果,这仙果就是核桃。之所以称核桃为仙果,是因为核桃果仁的形状如缩小了的人脑,一分为二的果仁,是典型的两叶肺的外观,一分为四的果仁,是肾的轮廓。难怪人们常说多吃核桃,强身益脑。

当年刚到商洛工作,但见秦岭深处,层林叠翠,绿浪一波接着一波推向远山;小溪欢歌,清泉一股连着一股汇成激流。水色山魂呈美景,秦风楚韵溢华章。当家乡人问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时,我脱口而出:“山清水秀,经济落后。”孰料这话当即受到商洛同仁的挞伐:“仓颉造字、商鞅封地、四皓隐居、闯王屯兵……商洛历史文化厚重,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后来居上待有时。”

是呀,商洛位置独特――是唯一的被秦岭全覆盖的地区,而秦岭又地处长江黄河分水岭、南北自然分界线,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商洛自然会得秦岭之灵韵底气,以其无尽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享誉全国。

如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之下,商洛的各种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特别是经济类作物,核桃、板栗、柿子等全国有名。可以说,商洛核桃独步华夏。核桃树那笔直的树干,庞大的树冠,浓密的树荫,姣美的树形,给人一种挺拔伟岸之感;浓绿的阔叶给人一种厚重之感,枝间繁密的果子给人一种幸福喜悦之感。它的身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的东西,蕴含着无穷的魅力。作为生态林木,它从不挑地形,不争地劲,在商洛的房前屋后,山坡沟旁,枝繁叶茂地尽情生长,固土护绿,有的是担当;作为经济林木,它五年成木挂果,年复一年为人们提供长寿果,且与低秆作物和睦相处,农民务林种地两不误,生财聚宝,有的是奉献;作为用材林木,它木质坚韧,纹理美观,质地顺平,为上乘木材,家居日用,有的是用场;作为观赏林木,它上得了野岭,进得了园林,经济效益极佳,有的是市场……

离开商洛时,我深深地感到:丰收季节,商洛呈现给人的除了无尽的核桃压枝的景致,还有在累累的硕果间,大人们忙碌的身影和孩子们嬉闹的场面。那荡漾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和那压低枝头的核桃构成了一幅安逸、和谐、幸福的农家丰收图。我相信这幅图景会在人们的描绘中更美……

(选文有改动)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第七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1)可以说,商洛核桃独步华夏。

(2)枝间繁密的果子给人一种幸福喜悦之感。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

洛阳诗韵教案第5篇

关键词:自然精工 以文为诗 以议论为诗 以才学为诗

宋代诗风的形成,经历了学习和超越唐诗的过程。欧阳修正处于宋代诗歌风貌成型的前期,他在“唐音”向“宋调”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先驱作用。欧阳修是古文家,同时又有高深的学问,作诗似乎就自然而然地“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1](P83)这受了韩愈诗新运动的启发,但他进行北宋诗新运动时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把古文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诗歌领域,广采众家之长,提倡自然精工的风格,于平易流畅之中又极富情韵幽折的含蓄之美;于议论中饱含深邃的情理性;以散文的句法入诗,在以文为诗中寄寓浓烈的感情;以才学为诗,彰显其赡博才情。宋人及后人大多数从他自然精工的风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角度着手,评价其对宋诗具有开拓性的诗史地位。在他的影响下,宋诗朝平易冲淡、重视理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等特点发展。郭绍虞认为“宋诗之变,始于欧阳修”[2](P31),可谓的评。欧阳修把“唐音”转向“宋调”的实绩是宋代诗风转捩革新的标志。

一、平易自然和精致工巧的互融

宋初诗歌沿晚唐五代之习,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其中以西昆体的影响最大。欧阳修继承韩愈的诗新运动,始以平易疏畅之辞、劲健真挚之意,矫西昆浮艳雕饰、情辞相背的倾向,呈现出自然精工的审美风格。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云:“欧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诗多平易疏畅,律诗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亦不复问。”[3](P146)叶梦得认为欧公作诗一反西昆体雕润密丽、情辞相背的陋习,专注诗歌的气韵和风格,故欧诗具有平易自然和精致工巧的特征。虽用意精深、诗律精工,但是却表现出不露斧凿之痕的平易疏畅之风,在平直中又不乏见其清新巧丽、思深意高。但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论其诗“才力敏迈,句亦清健,但恨其少余味尔。”认为其轻快疏畅而缺乏含蓄蕴藉,往往缺少诗味余韵。欧公却认为诗文意含蓄但要着意余味。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文意难评如此,要当着意详味之耳。”[3](P210)可见欧诗虽然平直古淡、平易疏畅,看起来不见佳处,但是深入研读却能感受到其精心安排和深厚的情感蕴藉。试看于平直中不乏清新巧丽的《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4](P427)

此诗乃景v四年(1037)春欧阳修贬谪夷陵时的赠答友人诗。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诗题中“戏”字诙谐幽默,但是却是蕴藉深厚独具匠心。诗作起句不凡,下面又环环相扣。首句用“疑”字领起发问造成二月山花未开的原因。语言浅切自然,不见妙处,但是诗人用设问自问自答让人眼前一亮,引起读者的惊异之情,故方回评论此句为“未见奇妙,若可惊异”[5](P199)。随后诗人用白描叙写残雪久压枝条上的橘子却耐寒不凋,响雷惊动竹笋破土而出抽发嫩芽。此处暗指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却像冬橘和笋芽一样意志坚定,生命力顽强。“夜闻归雁”二句,诗人在大雁归来、病魔缠身中产生了客子迁谪山乡的思乡之悲。尾联则是全诗的升华语,诗人自解早年作客洛阳,熟稔洛阳牡丹。宽慰自己虽然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全不在意,结句极见胸次之旷达。故陈衍在《宋诗精华录》说:“结韵用高一层意。”,表现出诗人谪居山乡的自解宽慰之意。

此诗以浅切自然语言写景述怀,浅近而深远。全诗构思精巧,写得很有讲究。诗句结构关系衔接紧密,意脉完足,圆润流畅。故方回《瀛奎律髓》说:“以后句句有味。”[5](P199)唐人律诗常用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欧阳修则崇尚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句脉,审美体验的日常化、平常化,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条新路,也是欧阳修把唐诗风味转向宋诗格调的“学唐为宋”的典范。欧阳修与文人连环酬唱,它将诗歌题材引向咏物娱乐,引向通俗化、生活化,引向表现士大夫的人文精神及文化人格,最终成为宋调鲜明特色。

二、以文为诗的散文化

冠为“宋代韩愈”的欧阳修继承了韩愈诗歌散文化的特点。他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大量运用到诗歌中来。方东树所云“欧公作诗,全在用古文章法。如此,则小才亦有把鼻涂辙可寻”[7](P275)这一方面是受了李白和韩愈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为了纠正西昆体过于雕琢华丽的诗风。在欧阳修的倡导和影响下,宋诗出现了散文化的革新特征。从诗体的发展进程来看,其实是一种进步。因为散文句式写到诗里来,诗人可以更自由地挥写,更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用得不好,可能会损害诗歌的声律之美;但运用适当,兼顾韵律,却可以扩大诗歌的容量。钱钟书说欧阳修“一方面想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的畅所欲言而不致于削足适履似的牺牲了内容。希望诗歌不丧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潇洒的风格”[9](P39)。欧阳修的一些长篇歌行冲破了形式格律的束缚,使用散文句式,如和王安石《明妃曲》作组诗《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中的第一首: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面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4](P1589)

开头二句用类似散文的诗语破空而来,欧公改变诗歌沿袭已久二二三的节拍和句脉,以二三二开头,并用七言和四言混用,是典型的散文句法。用“以”和“为”的虚词使句意表达平易流畅。诗人用散文笔法,平铺直叙胡人骑马射猎的生活状况。诗句接着用质问的口吻发问是谁把“面如玉”的昭君远嫁胡人,昭君在远嫁途中竟然不能遇见故人,只能独自在马上自弹相思盼归之曲。足见明妃远嫁胡人颠沛流离的流落之苦。“玉颜”句以下平铺直叙述说人是由汉入胡,乐曲则又由胡来汉。由胡地叙述起,由汉地叙终,如此往复叙述,突出胡汉之异。句式中的二二三、二一二二节拍交错并行,运用“却”“已”转折连词来叙述昭君和亲远嫁之悲。诗中使用散文化的句式和虚词,不仅有利于诗人“意”的直陈,而且给诗歌带来更多的韵律节奏变化。诗人把统治者无能以和亲求苟安的悲剧寓于从容委婉的叙述,平易晓畅的语言和清晰自然的层次转接之中,反衬出对历史悲剧的深沉感喟。

宋诗的新变,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诗体向散文的位移。宋人针对“以文为诗”的争议与分歧往往以欧诗为评价对象。如《隐居诗话》曰:“至如永叔之诗,才力敏迈,句亦健美,但恨其少余味耳。”[3](P210)陈善亦曰:“(欧)公能变国朝文格,而不能变诗格。及荆公、苏、黄辈出,然而诗格遂极于高古。”[8](P10)钱钟书亦对欧阳修散文化不甚成功的诗指出批评:“写出来的不是摆脱了形式整齐的束缚的诗歌,而是还未摆脱押韵的牵累的散文。”[9](P39)《雪浪斋日记》以为欧公诗“只欲平易”“未尽妙”[3](P208)胡仔却肯定欧公开拓宋诗道路的创新精神,曰:“欧公作诗,盖欲自出胸臆,不肯蹈袭前人,亦其才高,故不见牵强之迹耳。”[3](P168)

三、以议论为诗的情理性

被学界公认的宋诗特点:“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以议论为诗,是宋诗最基本的特色,也是欧阳修诗作中最常见的特点。叶梦得一方面在赞扬欧诗平易疏畅之风时,另一方面也否定其以议论为诗中随意发露、无所节制的特点。评价其诗“律诗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亦不复问。而学之者往往遂失于快直,倾锏光蓿无复余地。然公诗好处,岂专在此。如《崇徽公主手痕》诗:“玉颜自昔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此是两段大议论,而抑扬曲折,发见于七字之中,婉丽雄胜,字字不失相对,虽昆体之工者,亦未易比。言所会处,如是乃为至到。”[3](P146)由于欧公在诗律用意方面精工深刻,但其诗却囿于不伦而不加删改,发露幽情一泻而下而失于全盘发露,他以议论为诗的倾向也已露宋诗之态。叶梦得认为欧阳修的此论并非单纯的议论,而是抑扬曲折、切中时弊又蕴含着浓烈的感情。如欧阳修作于嘉v四年的政治抒情诗《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4](P1598)

唐代崇徽公主在大历四年远嫁回纥时,途经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迹,后世称为手痕碑。碑上刻下唐人李山甫《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诗。韩绛依韵唱和之作不存,欧诗即和韩绛之作。颈联“玉颜自昔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是以议论为诗,而且被朱熹高扬为一等高论。朱熹《朱子语类》云:“欧公文字锋刃利,文字好,尝有诗云:‘玉颜自昔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以诗言之,是第一等好诗!以议论言之,是第一等议论!”[6](P334)诗人悲伤唐崇徽公主和亲远嫁的不幸身世,愤慨这既是红颜薄命的不幸,更是朝廷当权者软弱无能的悲哀。诗人借古讽今,对赵宋王朝以和亲求苟安的屈辱外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只能以激愤的议论婉转讽刺当朝统治者。诗中情与思、理与趣完美结合,感情跌宕而意境浑成,哲理机趣中显现绵密诗思。

在欧阳修以议论为诗的作品中,有一些以诗论诗的作品也将情思与理性结合,如《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盘车图》等,对梅尧臣的诗歌创作进行了评论。以诗论诗始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宋代开此风气的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欧公云:“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苏豪以气轹,举世徒惊骇。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3](P267)这些评论精炼准确,情理结合。欧阳修在宋初诗人跳不出晚唐圈子的时候,首先发现并大力肯定苏、梅诗风新貌,而感叹时人对他们还不理解。欧阳修表现出既赏苏之豪健雄放,又爱梅之平淡深远,这就表现出欧阳修对苏梅异样之美的赏析能力。

四、以才学为诗的创新性

欧阳修的诗歌不专主一家兼取众长,从学韩愈李白到渐渐法杜,学韩李宗杜子既有韩李似的雄健豪放,又有杜甫似的沉郁感慨。他的早期诗歌受西昆体影响呈现绵丽温婉的风格,后来力黔西昆体之弊,提倡流畅洒脱、情韵曲折的诗风。欧阳修作诗追求格调高而命意深,以赡博的学问和高明的见识去纠正晚唐五代以来的浅薄和卑俗。因此欧诗呈现温润藻丽的风格特征。《陈辅之诗话》云:“楚老云:‘欧诗如玉烛。’叶致远曰:‘得非四时皆是和气,满幅俱同流水乎?’”[6](P70)王安石、叶致远道出了欧诗平易流畅、温润秀洁的审美特征。蔡绦《蔡百衲诗评》也评道:“欧阳公诗温丽沉稳,自是学者所宗。”可见当时欧诗温润藻丽、精工沉稳的诗风备受时人追捧。自他以后,以见识和学问标榜成为一代风气,卑俗的诗格成为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忌,宋诗的书卷气便越来越浓郁。加上宋代礼遇文人重视学术文化的风气,使得很多博学之士的作品中出现了以才学为诗、风格繁缛、用意深曲等种种现象。宋人以才学为诗,主要体现在用典方面。文士们在作品中用典,是为了让读者更深刻更丰富地体会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欧阳修的以才学为诗并不是故意炫博、用意深曲,而是敏思才情和幽微深邃情感的直接显露。他有时通过“已故为新”的手段巧妙地表达反常人的“胸臆语”。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5](P900)

《别滁》首句写景,点明送行时间。本应是花开浓艳、春光灿烂的“花浓光烂”的正常语序,但作者却把“花浓光烂”倒装成“花光浓烂”,这不是作者在卖弄技巧,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花和光既浓又烂,突出山花烂漫、春光融融的乐景。这里重在突显送别时的乐景来照应后文流露出离别的伤感之情。次句叙写滁州民众在花前酌酒为这位贤德太守举杯践行的场景,表达滁州吏民对欧阳太守的款款深情。作者虽处逆境贬谪之中,但是生性旷达,自得其乐。在滁州饮酒作乐倘徉山水之间,不知不觉在与民同乐中度过了两年多的任期。突然要调任前往扬州,因此发出了“莫教弦管作离声”的安慰语。钱钟书说:“这两句可以说是唐人张谓《送卢举使河源》里:‘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管为君愁’;武元衡《酬裴起居》:‘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弦管尽离声。’白居易《及第后归觐》:‘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等等的翻案。”[10](P45)欧诗后两句似从以上诸诗化出,但反用其意,是以才学为诗的实绩。可见诗人饱读前人之诗汲取古人语言资源,然后妙手生新后化为己出。

欧阳修认为作诗力求达到“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六一诗话》)的境界,认为好诗要“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开宋诗生新之风,被叶燮认为“变尽昆体,独创生新”(《原诗》)。欧阳修把“唐音”转向“宋调”的实绩是宋代诗风转捩革新的标志,是把宋诗推向“学唐为宋”平台的典范。

注释:

[1]张鸣:《宋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欧阳修:《欧阳修诗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5]方回:《瀛奎律髓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7]方东树:《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洛阳诗韵教案第6篇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了解诗人的诗风。如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明确李白那豪迈奔放的诗风,再学习《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阅读诗人的评价。如: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了。

3、熟悉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杜牧《泊秦谁》创作的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创设情境

诗歌的“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散文描述法 如《次北固山下》: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音乐烘托法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激趣法 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自己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四、反复朗读

1、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读者与诗人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朗读时要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注重理解作者的感情基础和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

2、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3、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五、角色表演

洛阳诗韵教案第7篇

一、标题需要求实正名

笔者收听点播,发觉本音像读物播放的50首诗中,宋诗占49首,多转录于《宋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宋诗所占篇幅如此之多,能不强调?何况点播受众视听5辑仍未见唐诗,必然怀疑原标题《唐诗宋词小状元》是否妥当。为准确计,可否改作“唐宋诗词”?这样兼及唐诗宋诗,就比“唐诗宋词”更具包容性和准确性。

“小状元”提法也欠妥当。实事求是地分析,即使熟读这些诗词,不一定每个读者都会当“小状元”、“小秀才”。最能吸引读者的还是编者的愿望——“大家读”。“唐宋诗词大家读”的意思就是,谁都可以读,不仅小朋友,还包括大朋友和老朋友。

诗词讲究音韵声律,讲读诗词的节目,标题要有文采,合音律。“唐诗宋词小状元”是“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失替,不合律。“唐宋诗词大家读”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合乎律句的特殊格式。

二、抄录不能失实乱真

本节目播讲的诗词中有两首竟然抄错原文,这是很大的错误,必须更正。例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第三句误植为“夜阑卧听风雨声”。原句“夜阑卧听风吹雨”是“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交替合律。“夜阑卧听风雨声”是“仄平仄仄平仄平”,既不交替,又让第三句落脚字作平声,大悖诗律,显然属于率意臆造。

《题红叶》(节目未交代作者是“唐宣宗宫人韩氏”):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尾句“好去到人间”是“仄仄仄平平”,平仄交替合律。但字幕和诵读改作的“好到人间去”是“仄仄平平仄”,落脚仄声字,不合律绝规格。

三、书写应该合乎规范

该节目的字幕中出现不少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例如——

《戏答元珍》:“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字幕显现“落阳”是“洛阳”的误植。

《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字幕显现“萧鼓”是“箫鼓”的误植。同例还有《湖上》“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中,亦误植为“萧鼓”。

《泊船瓜州》字幕显示标题为“京口瓜州”,首联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同一地名,两字不同;但善本所载实为“瓜洲”。

《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其中“系”在字幕上误作“糸”。“糸”音mì。《说文》:“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戏答元珍》:“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其中“橘”误植为“桔”。“桔”读 jié,组词“桔槔”和“桔梗”。“橘”读 jú,指橘树、橘子。197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其中将“橘”简化为“桔”,并说明“中药桔梗的桔仍读 jié”。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中指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因此,“桔”不能作“橘”的简化字。

还有,字幕展示律诗排列的格式有的不规范,会误导读者,如欧阳修《戏答元珍》,编者把该诗的第一、二、三、四句从上到下写在左侧,把第五、六、七、八句从上到下写在右侧:

春风疑不到天涯,夜闻归雁生乡思,

二月山城未见花。病入新年感物华。

残雪压枝犹有橘,曾是洛阳花下客,

冻雷惊笋欲抽芽。野芳虽晚不须嗟。

这样按“ZZ”样式排列,很不符合横排习惯,令人无法正常阅读。其按通用格式应作: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同例还有《游山西村》,兹不赘。

插图的匾额、碑碣文字横写格式不一:“故宫”、“剑门”字序依照传统从右至左排列,不错;但“沈园”、“汴州”却从左至右排列,使人无所适从。

四、读音定要准确合律

首先说读错音的字,例如:《戏答元珍》尾句“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的“嗟”,在该节目中被读如差chā。“嗟”音如“皆jiē”,叶韵读jiā。

《横塘》 “细雨垂杨系画船”的“系”词义为“拴住”,音jì,去声(4声),理当读如“记”。

《三衢道中》作者名被写作“曾几”,读“几”为上声(3声),音如“己”。其实大错,宋人曾幾字吉甫,取义于《易·系辞》的“知幾其神乎?幾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如果编者明白名字来由,知道“幾”该读阴平声(1声),就不会任意写成简化字,误认“几何”,导致误读。此与某作家误读“刘知幾”为“刘知己”同例。后面介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作者是“刘长(chánɡ)卿”——《中华诗词网》和于丹教授也都念成“刘长(chánɡ)卿”。按,《中山诗话》载嘲僧惠崇诗云:“河分冈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多古句,古人诗句犯师兄。”第二句按声律为“平仄仄平平仄平”,第六字必须是仄声,只能读如“生长”的“长”。由于刘长卿之名源于司马长卿,而司马长卿的“长卿”唐五代时皆读为zhǎnɡqīnɡ,因此刘长卿的正确读音为LiúZhǎnɡqīnɡ。

《沈园》其二:“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本指“会稽山”,今读为“稽(去声,4声)山”,不合语音实际。

汉字常常依词性变更某字的读音,是谓“四声別义”。例如:09《梅花》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为”表示“因为”,故须读去声;读为阳平声(2声)是错的。同理,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为”,因为并不是“作为”的意思,也不可读成阳平声。

《村豪》“滥倾新酿酒,包载下江船”的“载”,表示装载,去声,音如“在”;不能读成上声(3声),音如“宰”。

《盱眙旅舍》“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的“旋”是副词,意即“马上”,不作动词“旋转”解,不能读阳平声(2声),该读去声,音如“楦”。

《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的“转”义项是运转、改变,只能读上声。如果读成去声,就变为转圈子了。

《望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依律“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跳”必须读为阳平声(2声,川东方音读如条),节目播音者照今人习惯读为去声,此句就被搞成“孤平”了。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看”字处于“平平平仄仄平平”的第二字位置,必须读成阴平声(1声),播音照普通话声调读成去声,失误。

《戏答元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中“思”位居尾字,理当依“仄平平仄平平仄”之律,念去声,读如“似”;绝不能像播音者那样照普通话声调读为阴平声(1声)。

《示长安君》“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供”居“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为避尾字“三连仄”,不能照今人习惯念去声,必须念阴平声。

《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听”居“仄平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字,不能照今人习惯念阴平声,必须念去声。

《过杭州故宫》“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的“朝”有两读,播音者读如“昭”,失误。按宋程大昌《雍录》卷四:“ 朝元阁 。”自注:“ 天宝七载,玄元皇帝见于朝元阁 ,即改名降圣阁 。”朝元犹言朝见玄元,理当读阳平声 (2声),cháo音如“潮”。

《田园杂兴》的 “兴”,本不是“兴起”的意思,表示“兴致”该读去声(4声)才对。

总之,诗词是要体现语言的音乐美的,讲究语音与修辞的高超配合,即平仄协调,因此某些字在某一位置的读音必须读成某个声调,绝不含糊。

五、解释还须确切恰当

语云“诗无达诂”,这并无问题,但却不能作为随意解说的挡箭牌。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古典文学普及工作务求切实恰当,这是共识。本节目有些介绍、解说并非如此。例如——

《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作者李纲屡次被谪,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故与其笔下的老牛力耕负重、力尽筋疲,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一样。但病牛想到的是只要众人都能吃得饱,即使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本节目却解为“像夕阳带来温暖”,则为失当。

《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在上头。”节目解释说:“荷叶才露出尖尖的一角,……”但画面上出现的却是荷花。配画不当。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身”是关键字。《论语》:“吾日三省吾身。” 《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愈《原毁》:“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可证此“身”应解为自己、自身。然而本节目却将该句解作“只缘是我身处此山之中”,含糊其辞,小朋友们听得懂吗?

《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被解说为“有一位儿童奔跑着追黄蝶”,必须是“一位”吗?释文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