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离子反应教案(合集7篇)

时间:2023-02-27 11:18:01
离子反应教案

离子反应教案第1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培养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4、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电离的本质。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知道: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提问]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小结]

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

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注意点:

(1)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2)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3)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1-1]观察: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较少。

[设问]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板书]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阅读]课本第14页。

[图示]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板书]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写出电离方程式)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讨论后填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里粒子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同条件下导电性

物质类别

强碱、强酸、大多数盐

弱碱、弱酸、水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某此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

[分析]随着Ba(OH)2溶液的逐滴加入,灯泡将会由亮

渐暗

熄灭

渐亮

反应为:Ba(OH)2+H2SO4

==

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将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探讨]弱电解质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如何表示?

[总结]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电解质

强碱:如KOH、NaOH、Ba(OH)2

电解质

(全部电离)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弱电解质

弱碱:如NH3

H2O、Cu(OH)2

(部分电离)

水:H2O

[布置作业]

离子反应教案第2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离子反应;实验研究

新课程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帮助学生扭转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是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2]。那么化学课堂应该如何顺应新课程的要求,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摆在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是外部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为学习者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以使学习者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学案导学法突破了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通过学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案的设计使学生明确“离子反应”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体系。针对学生遇到的疑难,教师在课堂中引导释疑解惑,并最终达到共同解决的目的。学案导学法体现了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者的思想[3]。

一、实验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非随机分派单组控制仅后测实验”模式,选取班级中第一、二组学生为实验组,再选取班级中第三、四组学生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各30人。课前把“离子反应”的预习学案分发给实验组学生,要求他们结合预习学案学习课本中“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对照组学生手中没有预习学案,仅仅根据课本预习“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课后随即用同一份试卷(11小题,满分25分)对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同时进行“离子反应”相关内容的课堂测试。

二、实验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实验组学生明显比对照组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师生互动情节中,实验组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和黑板演练的完成情况也比对照组学生更为理想。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成绩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成绩比较如表1所示。

三、讨论

(一)有效控制无关变量,确保实验内效度。

课前向全班学生强调“离子反应”内容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足够重视。在向实验组学生分发预习学案时宣称由于印刷机出现故障只复印了30份学案,对照组学生的学案待予补发。以此控制实验过程中的霍桑效应(实验对象知道参与实验而引起积极性的提高)和约翰•亨利效应(对照组学生对实验措施的暗中模仿)。在同一班级中,由同一教师授课,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所享有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状态相同。在连续两课时的教学之后,随即进行课堂测试,练习效应和生成效应也都得到有效控制。此外,笔者在实验之后经过统计发现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期中考试化学成绩的平均分差值较小,说明本次实验的选择误差较小。

(二)实验结果验证了实验假设。

从课堂观察可以看出运用学案导学法教学,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发言、课堂讨论等学习活动。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总体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学案导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比,能够明显地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从图1可以看出,运用学案导学法有助于减少学困生人数,增加优秀生人数,使学生的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在“离子反应”的学习中,“离子共存问题”一直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而课本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也是在课堂教学的尾声给予适当补充,甚至直到讲评练习时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则很少有自己的思考空间。学案导学法中,学生根据学案中涉及的“离子共存问题”,在自学过程中拥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必要的思考与讨论。课堂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有关“离子共存问题”题目的得分情况比对照组学生明显好得多。

(三) 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课堂测试题目的编制对实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由于是随堂测验,答题时间较短,题型和题目数量受到很大的限制。测试题目的效度和区分度比较难于把握。测试题目只有11小题,采用的是25分制,且样本数量较小,所以两组学生成绩的标准差比较接近,难于体现出学案导学法对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影响情况。

四、结论

(一)学案导学法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不知道新授课的学习目标,只能盲目地预习课本,收效甚微,一段时间以后,很多学生也就放弃了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采用学案导学法,学生在课前就能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案能够自己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在“思考与讨论”中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二)学案导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被教师的“一言堂”所替代,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短,质疑问难、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少。采用学案导学法,学生对学案中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解答、交流、讨论,进而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慢慢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 学案导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采用学案导学法,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师生目标明确,学生根据在预习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围绕问题积极思考讨论,使教与学、说与思能够紧密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周蕾.高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8

【2】王云生.高中新课程教与学丛书 化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52

【3】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4):67

【4】关士伟.新课程视野下中学化学学案设计的研究[J].化学教学,2005,(11):27

离子反应教案第3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离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

4.离子反应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溶液电离上的和与溶液电离出的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溶液电离出的和溶液电离出的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而溶液电离出的与溶液电离出的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和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溶液和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和,而不是和。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和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离子反应教案第4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离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

4.离子反应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溶液电离上的和与溶液电离出的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溶液电离出的和溶液电离出的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而溶液电离出的与溶液电离出的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和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溶液和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和,而不是和。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和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B.,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C.

D.

离子反应教案第5篇

1、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

2、能熟练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3、会由离子反应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4、会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去理解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努力进取的优良品质。

3、使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指导阅读]课本第16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提问]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举例说明。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出现之一者才能发生。

例:(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2、BaSO4、AgCl等。CuSO4+BaCl2=BaSO4+CuCl2

(2)生成气态物质,如:H2S、CO2、SO2等。CaCO3+2HCl=CaCl2+H2O+CO2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NaOH+HCl=NaCl+H2O

[提问]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时,离子浓度如何变化?

[回答]离子浓度减小。

[板书]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等),即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取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即要依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判断。

[练习]1、判断下列离子反应能否发生,说明理由。

(1)、硝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2)、碳酸钙和硝酸银溶液

(3)、硫化氢气体通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4)、碘水和溴化钠溶液混合

2、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指明原因

A、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钾溶液反应:CuSO4+S2—=CuS+SO42—

B、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Ag++Cl—=AgCl

C、碳酸钡放入稀盐酸中:BaCO3+2H+=Ba2++H2O+CO2

D、铁片放入稀盐酸中:2Fe+6H+=2Fe3++3H2

E、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OH—=H2O

[板书]六、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讲述]能否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关键在于能否选准方程式中各离子对应的物质,现将有关规律总结如下:离子方程式中如有H+存在,应选择强酸,但要注意同时有还原性离子存在,不要选用HNO3(如2H++S2-=H2S);如有OH-,应选择可溶性强碱;如有酸根离子,一般应选择钾、钠、铵盐;如有金属阳离子,一般选择强酸盐。

[板书]H+——强酸

OH-——可溶性强碱

酸根离子——钾、钠、铵盐

金属阳离子——强酸盐

[练习]将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1)2H++S2-=H2S(2)CO32-+2H+=H2O+CO2

(3)Cu2++2OH—=Cu(OH)2(4)Zn+2H+=Zn2++H2

[过渡]接下来讨论本节最后一个问题,有关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板书]七、关于离子大量共存问题:

[讲述]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反之如离子之间发生反应则离子不能共存。

[练习]判断下列各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ANa+、HS-、Cu2+、Cl-BHS-、Na+、OH-.K+CK+、MnO4-、Cl-、H+

DH+、Cl-、Na+、SO32-EK+、S2-、Cl-、Na+FK+、SO42-、SO32-、H+、

[拓展]1、因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如H+与CO32-、SO32-、S2-、HSO3-、HCO3-、HS-等不能大量共存;

2、因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如Ag+与Cl-;Ba2+与CO32-、SO32-等;

3、因生成难电离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如NH4+与OH-等;

4、因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2-、I-等。

5、受酸碱性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大量共存。如弱酸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在酸性、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存在。

[练习]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环境下能大量共存的是C

A.pH=1的溶液中Na+,S2―,K+,MnO4―

B.pH=7的溶液中Al3+,Cl―,SO42―,HCO3―

C.pH>10的溶液中Na+,AlO2―,SO42―,K+

离子反应教案第6篇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改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了适应这一教育形式,本文提出,以导学案为载体,来提高教学效益、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导学案设计与应用;载体;高效化学课堂

新教学方式下的导学案主要是想让学生自主的来学习,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相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它可以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学方案、线路图,及练习、巩固提高方案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导学性文本,这种文本对于进行高效课堂的教学,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载体。

1利用课前老师精心布置的预习方案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导学案中,新课内容之前,有一些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要完成的预习内容,它可以是一些情景素材,可以是小问题、有趣的思考题,也可以是一些阅读材料……总之,是那些可以帮助新课学习的有用素材。通过这些素材学生们可以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写在这里,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些问题来了解学情,好知道课堂上哪些知识需要讲,哪些知识需要讲,需要讲的知识要讲到什么程度。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又能把学生不会的问题讲透。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和高效性。因此,利用课前老师精心布置的的预习方案是确保整个课堂得以高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2利用课内要进行的探究内容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课上探究案是导学案的中心环节。一方面,它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对本节高层次目标的理解和分析,是达成高层次学习目标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学生知识的掌握、问题的解决及能力的锻炼与提高的载体与主要阵地。课上设计的探究内容主要是为了要完成重点、难点的,或者是要解决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的。为了高效解决这些“点”,可以通过课内探究案呈现给学生一些小问题,循序渐进、层级设计,不断让学生的理解深入,遇到新问题、突出的想法从而有思考的方向,进而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了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圆满地回答相关问题,促进了学生越学越有趣,越学越会学,越学越好的良好局面,进而来达到高效。例如:在探究离子反应本质时,设计了如下梯度性的探究问题:①仔细分析以下三个反应:(1)HCl+NaOH=NaCl+H2O【问题】反应前有哪些离子?反应后有哪些离子?反应前后,哪些离子的数目发生改变?(2)Na2CO3+H2SO4=Na2SO4+CO2+H2O【问题】反应前有哪些离子?反应后有哪些离子?反应前后,哪些离子的数目发生改变?发生反应的离子为(),依据是()没有发生反应的离子为(),依据是()(3)AgNO3+NaCl=AgCl+NaNO3【问题】反应前有哪些离子?反应后有哪些离子?反应前后,哪些离子的数目发生改变?发生反应的离子为(),依据是()没有发生反应的离子为(),依据是()②上述三个反应情况虽然不同,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性是?③离子反应的本质是()感观实验事实后,学生们再结合以上梯度性问题后,就可以清晰、明确的得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反应条件了。进而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3利用当堂检测案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当堂检测题是针对学习目标中所要学会的知识点和技能而来设计的一些习题,目的是来检测学生本节课是否学会了必备的基础知识;是否能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迁移、应用到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此环节即充分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又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乐观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4利用导学案中学习小结模块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必须要做的是本节课的小结环节。总结的内容可以包括:知识、实验技能、遇到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等等,通过总结环节,学生们可以再重新在脑海中再过一遍本节课的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零散的知识体系组合成整体,由点到面,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一种知识技能结构,从而使新知识得到内化,得到提升。

5利用分层作业保障高效课堂教学

为了提高作业的高效性,分别发给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就给他们特殊选一些简单的、基础的题,一点一点引导他们,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改变了教学过程僵化的固定流程。设计它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和每一节具体的学习目标。它的理念和内容包含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从课前预习开始,到与人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新知识、训练巩固、再到拓展训练,实现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54.

离子反应教案第7篇

课堂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教学大纲范围内的课程理论体系,二是掌握与理论对应的实际操作技能。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式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案例式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师通过案例,引领学生去思考、分析、判断,把分析、解决问题的空间留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克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不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弊端,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并为学生营造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二,案例式教学是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有效手段。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学生通过讨论案例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培养他们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三,案例式教学可加强与其他各学科如:药物合成、药化、药理等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自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中药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案例列举

(1)用休克尔规则判断环丙烯、环丁二烯、苯、环辛四烯、轮烯、轮烯、轮烯哪些有芳香性?哪些没有?为什么?

(2)环上带有电荷而具有芳香性的物质很多,它们是一类重要的非苯芳烃。请同学们列举出带有电荷的芳环化合物,同时列举出一些已经合成出的非苯芳烃衍生物。

(3)内酯、内酰胺、环状酸酐、环醚为什么没有芳香性?吡啶、呋喃、噻吩等杂环化合物为什么有芳香性?问题提出后,把学生按每十人一组进行分组,要求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准备,统一时间集中讨论,老师最后把关。芳香性和休克尔规则是有机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也一直是化学工作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芳香性的定义虽然在国际化学会议上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机化学家们都同意的定义。因此休克尔规则也一直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难点,是历届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与掌握的一节内容。学生们经过准备、课堂分析讨论,归纳如下:

(1)用休克尔规则判断:环丙烯没有芳香性,理由是环丙烯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是SP3杂化,不是一个具有平面的离域共轭体系环;环丁二烯、环辛四烯体系中π电子数分别为4与8,不符合4n+2,没有芳香性;苯为单环共轭体系,且π电子数为6,符合休克尔规则,有芳香性。轮烯、轮烯、轮烯π电子数分别为10、14、18应该有芳香性,但在轮烯分子中,双键如果是全顺式,由此构成平面环内角为144°,显然角张力太大。要构成平面且符合120°,必需有两个双键为反式,这样在环内就有两个氢原子,他们由于空间位阻相互排斥而破坏环平面,因此虽然具有4n+2个π电子,但非平面结构,故是非芳香性的。轮烯也是非平面结构而没有芳香性。轮烯虽然环内有6个氢原子,但环较大,可以是平面环,因此有芳香性。

(2)同学们列举出带有电荷的芳环化合物有:环丙烯正离子、环丁二烯双正离子、环丁二烯双负离子、环戊二烯负离子、环庚三烯正离子及环辛四烯双负离子,这些带电的单环状共轭体系均符合休克尔规则,它们的π电子数分别为2、2、6、6、6、10;同时列举出的已经合成出的非苯芳烃衍生物有:二茂铁、环丙烯酮及杯烯等。

(3)内酯、内酰胺、环状酸酐、环醚不符合休克尔规则,因而没有芳香性;吡啶、呋喃、噻吩等杂环化合物符合休克尔规则,组成环的每一个碳原子、杂原子均为SP2杂化,是平面共轭体系,且π电子数为4n+2,因而有芳香性。通过用休克尔规则对化合物芳香性案例的判断、分析、讨论,使多数同学对共轭效应、立体效应以及杂原子孤对电子的作用、中性分子和离子等概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为满意。

案例二:烯烃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加成反应是通过共价键的异裂而发生的。烯烃的加成反应属于亲电加成,为了证明该反应为亲电加成,首先我们做如下实验:在干燥的无水四氯化碳溴水溶液中通入干燥的乙烯气体。

问题

(1)溴水会不会褪色?

(2)如果在该体系中加入一点水会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3)如果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发现产物中有CH2ClCH2Br生成,又说明什么问题?会不会有CH2ClCH2Cl生成?(4)写出这个反应的反应机理。

经过同学们的准备、分析、讨论,教师最终总结归纳:

(1)在干燥的无水四氯化碳溴水溶液中通入干燥的乙烯气体,溴水不会褪色,因为烯烃碳碳双键的加成为离子型反应,是通过共价键的异裂进行的,而乙烯与溴均为非极性共价键化合物,发生异裂需要有外电场(极性溶剂)极化。

(2)如果在该体系中加入一点水溴水会褪色。说明该反应是离子型反应。因为加入少量水后,乙烯和溴分子会在水的作用下发生相互极化,反应的结果证明了该反应是离子型反应。

(3)如果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发现产物中有CH2ClCH2Br生成,说明烯烃碳碳双键的加成为亲电加成反应,即试剂中正的部分首先加到电子云密度大的双键碳原子上,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然后反应体系中的带负电部分再加到碳正离子上,最终的生成物主要是CH2BrCH2Br,还有CH2ClCH2Br,但不会有CH2ClCH2Cl。(4)该反应生成的中间体是CH2BrCH2+,分两步完成,碳正离子的生成是关键步骤,一旦碳正离子生成,马上体系中的负离子部分就加了上去。

通过上面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讨论,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提高,对离子型反应、亲电反应、马氏规则及后面要介绍的亲核反应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与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就明白了什么是亲电试剂,什么是亲核是试剂。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