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合集7篇)

时间:2022-11-18 21:47:37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第1篇

一、转变学生对地理课的认识

地理在初中阶段,中考不作要求,学校不重视,老师上课只是把大概内容一讲,学生在书上一画,学生把它当副课看待,认为地理学习,只要看一看书,背一背,记一记就可以了。到了高中我们教师要转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和学法,介绍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重要性,高中阶段的要求,高考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地理的学习是为将来走上社会和升入高等院校深造奠定基础。

二、调查学生初中地理学习情况

在上高中地理第一节课,对学生初中地理学习情况进行书面调查。认真阅读调查结果,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

三、认真研读初、高中课程标准

初中阶段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高中阶段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只有认真学习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根据学生调查结果,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四、教学过程的衔接

初中阶段,基础知识点比较多,但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很少谈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中以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上初中教材,并在课前预习,在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中引出高中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如高中必修3“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部分,涉及到初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中的中国政区(中国在地图位置,主要邻国及领土组成;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简称及在地图上位置);中国地形(五种基本地形及特征,中国地势特征,我国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名称及位置);区域差异(我国四大地理单元概况,我国南北、东西差异,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等知识点,学生在预习和复习的前提下去学习,就会感到得心应手,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五、学习方法的衔接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第2篇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差异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内容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穿插简单系统的地理知识,重在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区域的地理特点和差异。而高中地理则以系统地理为主,强调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能力,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

初、高中地理不仅存在内容和结构体系的差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因教学主体、客体不同也存在差异。

初中地理以读图和运用地图、图表等技能训练为主,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学生依赖性较大。而高中阶段侧重对学生自主意识和自觉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高中阶段集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独立获取和更新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和应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深化初中地理知识是当前地理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

二、以高中地理为基础,拓展初中地理知识

立足高中地理教学,夯实初中地理教材中主要知识点,挖掘教材内涵。在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的相关内容教学中融入我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使人口专题的知识形成体系,以分区地理为切入点,融入国土整治内容,这时应适时地把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同样,“北方地区”中主要讲述内容在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出现并细化,也可以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农林基地建设放在“北方地区”学习。在中国地理知识基本学完的同时,高中地理必修三也随之讲完,这样既可加深教学内容的深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又可以节省高三年级学习必修内容的时间。

三、把握初、高中基础知识的延伸与对接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较多,并属介绍性,知识之间联系很少谈及,没有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进入高中,在平时课堂上进行初中知识点深化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不同层次去看待问题,这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我们要冲破初、高中地理教材限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初、高中地理知识难度存在差异,内容多次重复,知识体系不清,学习效率不高,因此,要摆脱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前后顺序关系的限制,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深化初、高中地理教材,打破初、高中教材界线构建的知识体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既要横向联系,又要纵向发展,使初中地理知识不断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便于提高写生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第3篇

关键词:兴趣;主体作用;生活化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其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很多学生都对地理课堂教学产生了厌倦感。加之初中地理作为副科在初中教育中不受重视,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如今,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带动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倡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科知识的实际性等等,使得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成为教师重视的话题。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提升途径。

一、以兴趣来推动学生学习地理

传统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教材内容来硬性地让学生掌握或者背诵一些地理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加之初中地理知识的枯燥性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匮乏,致使课堂效果低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行使某种行为的主要动力,属于内部动力范畴。因此,笔者认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要想提升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以兴趣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笔者在教学中以生为本,通过关注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初中生都喜欢地理教材中的地图,其实初中生的好奇心强、有活力,已经初步具备探究能力,鉴于此,笔者则以地图为基准,通过培养学生读图来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并且运用读图来解决实际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所在,增强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情感,借以促使学生主动开展思维,学习、探究地理知识,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活跃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本身属于动态的。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科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活跃课堂教学,借以来推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如:在学习“地球地图”时,鉴于此部分知识点的枯燥,笔者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思维,即:运用具体的教学工具(多媒体图画或者地球仪等等)来让学生想象我国处于地球的什么位置,地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的国家在地球上的大概位置,等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己来实践、感受,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地理学习活动中。尤其是新教材中添加了活动内容,旨在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践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教材的这个特点将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借以来推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充分显现。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时,笔者出示多幅天气图片来让学生进行分析,之后让学生以“多变的天气”为中心来自主设计“活动”,诱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性,进而确保学生能够深入掌握地理知识,增强自我地理综合技能。

三、从实际出发深化初中地理教学效果

所谓从实际出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来开展教学。从某些方面而言,实际出发也属于“生活化教学”范畴。初中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诸如:多变的天气、气候、岩层结构、国家的地理位置、各国首都、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等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也是生活中的常识性知识。以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熟悉感,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地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密切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深化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如:初中地理知识主要是强化学生对一些国家、地区、气候、地形等知识的认知和记忆,属于文科范畴,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所见所闻为切入点来循序渐进地拓宽学生探究、学习地理知识的道路。如:在学习“地形分析”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现在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之后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在地形的特点进行描述。这样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环境为基准点,层层拓展,诱发学生不断深入地掌握地理知识,不仅教学的可行性很强,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等等,有利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发生质的变化。

总的来说,初中地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依据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以生为本,强化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感知、体验,活化课堂教学,借以来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第4篇

【关键词】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分析思路;有机结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高初中地理教学产生巨大的“落差”,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初中地理为非升学考试科目,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地理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豆芽科”,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甚至砍掉被其他升学科目所取代,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非升学考试科目而不予以重视,如同虚设,致使大部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普遍薄弱。自从地理再次成为高考科目之后,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明显加强,受到较大重视。高一学生必须学习《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上下册,到了高二、高三文科学生还得增加两本选修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高初中知识联系十分紧密,而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相比,知识的广度、深度、难度均较大,在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严重影响到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

由于基础薄弱,在高一必修教材的学习中,不少同学学习地理非常吃力,甚至对地理产生畏惧情绪,看到地理就头疼、厌学。到了高二又不得不面临文理分科的现实,像我们这类生源不是太好的学校,选择读文科的学生,地理基础普遍薄弱。本着从实际出发,为了弥补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巨大“断层”,帮助文科学生打好坚实的地理基础,我校在高二的地理教学安排上,往往以复习初中地理即:《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为主要教学任务。高二是文科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新起点,高二地理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三的复习进程,甚至影响到高考的发挥,所以,高二的地理教学至关重要。如何才能搞好高二文科的地理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想,借此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地理的先决条件。受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不少学生把地理课当成放松课、休息课,要么不听讲,要么做其它科的作业,看其它书籍。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态度,学校、老师、家长都必修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以高度重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地理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老师不要光在纸上谈兵,要学以致用,要联系实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谈地理,解释地理现象,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知识与我们无时无刻不同在,以激发学生探求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要善于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复习效率

针对我校现状,在高二地理教学中重点补上初中地理,由于初中地理教材是针对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难免比较浅显粗略,无法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要熟悉高初中教材,吃透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把高初中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忌简单的走一遍初中教材。

高初中知识的有机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把知识进行罗列与堆砌,以及生硬的安插。要有机的结合就必须找出高初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高初中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初中地理侧重于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而高中地理则侧重于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学习。然而,初高中地理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实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高初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炼提出,合理搭配,有机融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高中地理的内容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去呢?不管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在教学上都有一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名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内容要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

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的时候,可以把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知识融入到相关内容中。初中“北方地区”中“脆弱的生态”部分讲得很粗略,而在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国土整治”中出现时被细化。在“南方地区”的学习中借助南方地区治土治水和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内容,可以把选修第二册中“山区资源的开发”“长江三峡”“浦东新区的开发”融进去;“西北地区”中加入“西北荒漠化”“西气东输”;在“青藏地区”中融入“青藏铁路”“南昆铁路”;在讲完“台湾省”“香港和澳门”之后,再讲海岛资源的开发――海南岛。至此,在中国地理知识基本学完的同时,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也随之讲完。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气候部分时,初中地理重点学习气候的特点与分布,最好把高中地理中相应的气候成因,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的分析评价等内容融合进来。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所涉及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等人文地理时,要有意识的融入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的区位知识。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

三、探索学习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思路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纷纭复杂的,但它的发生、演变和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组成地理环境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巩固、深化及其应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第5篇

家长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最初启蒙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指导意义重大。在应试背景下,如何能够在临考前的有效复习不仅仅是获取优异成绩的关键,也是系统性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与手段。本文笔者通过相关文献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提取,对初中地理知识考前的高效复习策略进行了梳理,研究认为在复习中要能做到“抓基础,捋脉络”、“会看图,能联想”及“关热点,思焦点”。

【关键词】

初中;地理;复习;高效;建议

地理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试教育的痕迹还没有完全褪去,所以考试这一评介手段还将长期存在。那么,如何有效的复习是巩固知识以及考取优异成绩的前提。本文笔者通过相关文献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提取,对初中地理知识考前的高效复习策略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够给家长读者以及在校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帮助。

一、抓基础,捋脉络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考考复习时,要“抓基础,捋脉络”。所谓的“抓基础”就是要抓住书本中最为基础的知识内容,在复习过程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所谓的“捋脉络”就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根据知识间的关系建立起一个具有系统性、关联性的脉络体系。对于脉络的建立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法则或者一定的思维习惯加以开展。如复习经线纬线、我国的主要山脉时,将知识列表对比或形成网络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好方法。这种复习方法帮助学生将较分散的知识整理集中,把容易记混淆的知识归类比较,条理清楚,便于记忆,同时能训练学生分析、概括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通常,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统计,从而建立属于自己学习习惯的知识脉络体系。

二、会看图,能联想

所谓会看图就是我们要通过看地图学会地理知识的复习。原因就在于地图不仅仅是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必不可缺少一个工具,更是地理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之一。梳理初中地理考试的题型分布,我们发现考试中往往“图”的考察内容比例呈现逐年递增之势,故而读图能力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地理考试成绩。所以,复习过程中强化要强化地图的利用,教给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能联想是指在复习过程中药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时要能够联想到其他的知识。例如,复习亚洲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就要同时想起非洲、欧洲、北美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如复习中国的农业时,可把中国的气候与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美国和俄罗斯结合起来,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地理位置对不同国家气候带来的影响,以及延伸到农业的影响;复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时,可把八年级上册的地形、气候、河流、交通、工业和农业的内容纵向联系起来,形成地理知识的经纬网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复习必定是高效的。

三、关热点,思焦点

通过对会考、中考地理考试试题的分析,我们发现考试中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比例,在考试中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命题,其主要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地理知识复习的过程中要能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加以观察并且能够进行主动性的思考。关注社会上的热点或者焦点,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载体加以关注,例如什么重大的体育赛事、自然灾害等,这些事件的相关地理位情况要加以掌握与分析。热点与焦点事件的背后都会存在着一些隐性的知识,如何通过地理学习的角度加以评介,这是教师和家长都必须给以重视的内容。家长和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与教学中注重此方面的引导。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地理知识考前复习策略而言,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选择方法与途径。每个人的学习习惯都是不同的,对知识的理解路径也是不同的,如何高效地进行复习,将有利于自己优异成绩的取得。作为家长或者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立足于实际,有针对性的指导,且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作者:张庆梅 单位:磐石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杨水兰.初中地理会考复习策略[J].广西教育(A版),2015,(3).

[2]张学礼,崔雅婷.浅议初中地理有效复习[J].考试周刊,2015,(20).

[3]张振宏.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攻略[J].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10).

[4]王立富.浅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策略[J].关爱明天,2015,(6).

[5]彭建平.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复习策略[J].博览群书(教育),2015,(3).

[6]孙玉华.谈初中地理复习课的有效性[J].东西南北(教育),2015,(3).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第6篇

由于基础薄弱,在高一必修教材的学习中,不少同学学习地理非常吃力,甚至对地理产生畏惧情绪,看到地理就头疼、厌学。到了高二又不得不面临文理分科的现实,像我们这类生源不是太好的学校,选择读文科的学生,地理基础普遍薄弱。本着从实际出发,为了弥补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巨大“断层”,帮助文科学生打好坚实的地理基础,我校在高二的地理教学安排上,往往以复习初中地理即:《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为主要教学任务。高二是文科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新起点,高二地理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三的复习进程,甚至影响到高考的发挥,所以,高二的地理教学至关重要。如何才能搞好高二文科的地理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想,借此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地理的先决条件。受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不少学生把地理课当成放松课、休息课,要么不听讲,要么做其它科的作业,看其它书籍。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态度,学校、老师、家长都必修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以高度重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地理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老师不要光在纸上谈兵,要学以致用,要联系实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谈地理,解释地理现象,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知识与我们无时无刻不同在,以激发学生探求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要善于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复习效率

针对我校现状,在高二地理教学中重点补上初中地理,由于初中地理教材是针对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难免比较浅显粗略,无法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要熟悉高初中教材,吃透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把高初中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忌简单的走一遍初中教材。

高初中知识的有机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把知识进行罗列与堆砌,以及生硬的安插。要有机的结合就必须找出高初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高初中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初中地理侧重于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而高中地理则侧重于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学习。然而,初高中地理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实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高初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炼提出,合理搭配,有机融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高中地理的内容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去呢?不管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在教学上都有一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名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内容要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

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的时候,可以把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知识融入到相关内容中。初中“北方地区”中“脆弱的生态”部分讲得很粗略,而在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国土整治”中出现时被细化。在“南方地区”的学习中借助南方地区治土治水和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内容,可以把选修第二册中“山区资源的开发”“长江三峡”“浦东新区的开发”融进去;“西北地区”中加入“西北荒漠化”“西气东输”;在“青藏地区”中融入“青藏铁路”“南昆铁路”;在讲完“台湾省”“香港和澳门”之后,再讲海岛资源的开发——海南岛。至此,在中国地理知识基本学完的同时,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也随之讲完。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气候部分时,初中地理重点学习气候的特点与分布,最好把高中地理中相应的气候成因,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的分析评价等内容融合进来。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所涉及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等人文地理时,要有意识的融入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的区位知识。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

三、探索学习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思路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纷纭复杂的,但它的发生、演变和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组成地理环境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巩固、深化及其应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第7篇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 有效教学系统 学生发展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也是全体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却有不少现象使勤恳工作的教师对工作的有效性产生了疑惑。自己在兼任初高中教学时就有深刻感受。初中阶段,看到优秀的结业考试成绩,觉得辛苦没有白费;高中阶段,教学过程开展常遇障碍甚至停滞,很多基础知识对接不良。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明显困扰了有效教学的实现。

目前地理教学中较为突出的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学科设置

地理学科在现行初中、高中都有设置,但初三空缺。加上地理结业成绩并不纳入中考体系,强化了地理"副科"的地位,造成一些学生乃至教师的不重视,"反正初二最后努力背背就行"的思想盛行。初高中教学相对脱节,初中学习强买强卖的结果,就是经过一年间隔,到了高中,之前两年习得的知识所剩无几。

二、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要求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地理基础技能,行为动词多为"知道、认识、说出、懂得、从图上说出或找到"等。高中地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能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到"理解运用",要求的台阶跨度明显。

三、教材内容

初中教材从区域地理角度认识和了解世界各国与地区的地理环境,高中教材从系统地理角度阐述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初中侧重说"地",多丰富的表象知识,趣味性高,直观性强。高中强调说"理",多系统性的原理、规律,叙述严谨,理论性强。初中作业多为看图填图,高中习题类型多样。初中到高中,深度掘进,广度拓宽,容易产生"消化不良"。

四、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多为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较高,学生习惯通过教师归纳、反复强调来完成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强。高中地理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创造性,学生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分析、解决不曾遇到的问题。从"押着走"到"搀着走",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一路跌跌撞撞甚至停滞不前。

面对这种现状,日益凸显出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中教师固然需要在教学中积极进行穿插迁移,以达到"水到渠成",初中教师也应积极应对,不断调整,来促成"水到渠成"。下面就以初中教学为例,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端正理念,创造条件衔接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要顺利进行,首先必须改变"初中教完了事,高中与我何干"的想法。与初中教师是否会去教高中的事实无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应有的立场,树立全局观念,通盘考虑,首当其冲。

新的理念势必带来新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的构建。把中学地理教学看做一个整体,通览初高中教材和课标,潜心钻研,全面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缩小两个阶段的教师教学取向差异,对接初高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明确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理顺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渗透地理思维和方法,以达成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接受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顺应学习心理,便于衔接展开。

2、立足基本,夯实知识衔接

虽然初高中地理的体系有差异,但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是始终不变的核心,内容安排也是循序渐进的。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深入认识、理性分析和原理运用,高中地理难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中地理基础薄弱妨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构建。如学习跨区域资源调配时,必须具备中国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行。

对于原理性知识,初高中深度明显不同,从知识相承性的角度出发,用"走缓坡"的方式达到应有的高度。如地球运动部分,要从初中了解现象的层面跃升为高中理解运用规律的层面。针对不善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初中多用演示表现自转公转的客观事实,反复分清与"日"、与"年"有关的客观现象,形成相应的规律性概念,以达成正确强烈的第一印象。再如难点季风气候,初一上有《世界气候的分布》图,下有日本、印度等相关内容,先对因"季"而变的"风"形成的气候有初步认识,到初二上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从"最近发展区"着手,慢慢引导读图,分析成因、分布、风向、影响等方面,体现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对于观念性知识,要贯穿始终,潜移默化,完成衔接。无论是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角度的意识,还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等多个要素的观念,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等,每部分的区域地理学习都不能错过强调的机会。还有认识区域的学习思路,在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尤其清晰,无论是四大区域还是具体地区。在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基础上,教师不再单独的罗列知识,而是串一条线:描述地理位置了解自然环境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使学习有条理进行,认识有层次深入。这些全局观念比具体的某一个细节知识更应该传递给学生。

从做好初中内部的知识联系迁移,到融合初高中衔接的知识要求需要,重点突出,形成应有的地理基础知识。

3、锻炼思维,落实能力衔接

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学习需要多种能力,包括空间思维能力、地理信息处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推理应用能力等。但由于高中课程对许多方面没有单独要求,默认学生理解并掌握,而给实际教学带来了困难。如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气候特征的描述含糊,气候类型的判断混淆,典型地区的落点困难。因此,经纬网、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区域事物的空间分布,各类图表的判读总结种种,必须在初中阶段就予以充分重视,以实现能力逐步巩固提高、顺利过渡的效果。

其中,必须抓住各种基本能力的核心——地图能力。首先对于空间分布地图,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看多讲多用。无论是大洲大洋还是世界各地,中国概况还是多样分区,都会在第一时间面对地理事物的分布,善用形形的地图,从判断经纬网到熟悉大洲大洋国家,帮助学生明确方位、看懂位置、自我描述,通过反复练习,强化空间分布能力。然后从认识图上"有什么"引导思考"为什么""说明什么"。如《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初一分清气候两大要素的表示方法并对应两侧纵坐标数值进行说明,初二进一步确定重点特征和初步应用。初二上《中国气候类型图》旁的4幅图分析如下:从降水稀少判断温带大陆性气候,再结合7月均温30℃以上、年温差大的特点;从7月均温10℃以下判断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气候;从雨热同期判断季风气候,再从1月两地气温的明显差异区分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初二下《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4个城市的气候图分析设想为:能看出哪些共同的气候特点?这四个城市能从北到南排列吗?说明理由。这四个城市哪些位于北方,哪些位于南方?说明理由。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复习季风气候特点、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我国年降水量递变规律、秦岭——淮河界限的气候意义等,产生活用的体验。地图能力是能力衔接的桥梁,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通过教材事例多次练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初级判读到深系,掌握良好的地图习惯和方法。

和具体的知识点相比,方法和能力是不易遗忘的,同时两者紧密结合,更有相互促进之效。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初中具备了相应的能力,高中教学才不至于是空中楼阁。

4、激发兴趣,注重方法衔接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着眼点不是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学,同时没有中考压力,课时内容相比高中较为灵活,教学弹性较大,利于营宽轻松愉悦的氛围,拓展视野,激发兴趣,传达地理思想。所以教学不再是简单罗列知识,机械训练能力,力求内容表现多样化,方法运用灵活化,只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即可。

在初一、初二的下学期学过几课后,可以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制作PPT来展示介绍某个地区,从大家相似的思路中得出区域学习的方法,从差异的地方谈自己理解的不同。从一幅图开始认识《青藏地区》,借助虔诚的反思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学《新疆》时,要求大家"评审"歌曲《新疆好》的歌词和所搭配图片,把之前的知识、自己的见解和现有的材料自然地联系起来,引发讨论,加深印象。这些手段有助于改变初中从某一角度看待问题的单一解决问题方法,由点到面,培养学习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利于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轻松有趣的心态投入其中。

初中学习的可接受性和初高中衔接的目标并不冲突,有时可以利用学生依赖教师、兴趣第一的惯性,因势利导,促进教学。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的练习中有过得分较低的一题:读中国某区域地图,写出字母A代表的山脉名称,写出该山脉大致相当的区域界限(至少3点)……因为高中只有在必修3的《区域农业发展》中涉及到大兴安岭。初二课上,试着问大家会不会做这道题?会不会做得比学哥学姐们好?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劲头,回答得非常不错,我表扬了大家,再一起完整地进行了归纳。当即就有同学对高中地理表示好奇,我直言现在是基础,高中是这个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虽然比较难,但基础打好后学习会轻松许多。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产生共鸣,既拉近了和学习的距离,又提高了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