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麻雀教案(合集7篇)

时间:2022-09-17 11:34:13
小麻雀教案

小麻雀教案第1篇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话,你还记得哪些篇?这些童话,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给我们小朋友以启示,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

(2)记、写生字:蹈、瞪、舔、懊

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右边部分谁认识?舀(yǎo)你还知道哪些带“舀”字的字?(稻、滔、韬)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这个字哪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陷”的右边)。你还知道哪个字带“陷”的右边?有什么特点?(馅。韵母是an)

开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区分、记好“稻、滔、蹈、韬、陷、馅“?

(3)词语:区分恼脑

恼:生气、使生气;烦闷。脑:头,脑筋……

你能根据意思,选正确的字填空吗?懊()、大()、()袋、烦()、()人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

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后来(),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

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5、作业:

书写生字、生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①15自然段

A对比读:出示15自然段: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一副凶猛的样子。

花猫:麻雀妈妈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朗读。

B展开想象。

a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b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朗读。

②16自然段:还从哪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谈感受,朗读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我想问问你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当你看到妈妈因保护你,失去了尾巴还因你学会飞高兴而忘却自己的疼痛,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说没什么,总得一样一样学,你都学会什么了,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母爱;一方面认识到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的本领。)

(4)学习19自然段

普季克终于学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想对妈妈说的话吗?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谈:一方面感受妈妈的爱。一方面请妈妈不要唠叨,应该多教小麻雀一些本领。

小麻雀教案第2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和生词;着重理解课后第2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二、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的不畏的精神,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利用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二、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少见的事。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三、自学课文。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四、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安然、无可奈何等。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的是猎狗要吃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一只老麻雀为拯救小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要与猎狗搏斗,“我”深受感动,带走猎狗的事。

五、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先写在“我”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接着写猎狗欲吃小麻雀,但被一只老麻雀的勇气弄得愣住了;最后写了“我”带着猎狗走开了。2.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全文分两段:第1自然段为第一段,第2——7自然段为第二段,其中第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六、作业。1.写生字和词语。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妆、“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小麻雀教案第3篇

我给学生讲授的内容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有三大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正是因为有这些价值,所以我们人类要保护它们。这些内容我已烂熟于心,自然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而谈。

给学生讲完课,我正要做知识小结,有学生举手了。

“老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价值吗?”

“那当然。”我没有犹豫,语气斩钉截铁。

“既然有价值,那么就一定要保护它们?”

“那当然。”我不假思索,语气不容置疑。

“那么,麻雀呢?”提问者显然是有备而来。

“麻雀么?麻雀……”我掉进陷井了?

“麻雀是‘四害’。”

“老人家也说要消灭麻雀呢!”

“‘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这是郭沫若说的。”

在我极力搜索大脑中与麻雀有关的信息时,下面的“炮弹”纷至沓来。

“这些认识……也不一定正确嘛,麻雀……也有好的一面,它至少……可以吃害虫,还是有些生态价值的。”我的话很苍白,大有蒙混过关的嫌疑。

“麻雀吃粮食更厉害呢。”

“吃害虫?吃什么害虫?没有麻雀,别的鸟也可吃虫啊!”

“麻雀吃的一定是害虫吗?益虫也吃吧,它有一双慧眼,能区分害虫和益虫?”

唧唧喳喳,问题太多,我不知该回答哪一个,又不知该如何回答。

……

……

……

“大家的想法很好,我们暂时放下这个问题,下次课,老师一定能给我们一个完满的答案。”生物科代表李源救场了,估计他已看到了我额头沁出的那几滴汗珠。

新课小结我是在慌乱中作出的,其实,我也不知这小结作了什么。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今天的这“惑”呢,解了吗?我满脑子里飞的是麻雀,飞得我的脑子一团乱麻。

下课铃响,我逃出教室,一头钻进图书馆。

次日,生物课。我大步迈入教室,将一沓讲义放在讲台上。环视教室一周,很静,眸子很亮。学生似乎在等候着什么。

“同学们,下面我们开始上课了,这节课我们要谈的是……”这是我上新课的惯用语,学生早已谙熟,我拿起一支粉笔,停顿。下面的眸子顿时黯淡了许多,包括李源,或许老师早已忘记了上次课还欠他们“一个完满的答案”呢!

我微微一笑,转身,在黑板正中写下两个大字“麻雀”。

没有欢呼,更静,但我知道,他们的心中已泛起了涟漪。

1955年,同14位省委书记商写农业40条,其27条规定:自1956年开始,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灭麻雀、老鼠、苍蝇、蚊子。要消灭麻雀的起因是农民反应,麻雀吃粮食太厉害了。

1956年,实验生物学家朱洗在中国动物学会上发言:除了在某些季节麻雀是有害的,其他季节是有益的,还以普鲁士腓特列大帝为例,说明灭雀的危害。

1957年1月18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生物学家周建人(鲁迅三弟)发表文章《麻雀显然是害鸟》,周以幼年在农村的体验断定,“麻雀为害鸟是无须怀疑的”,“害鸟应当扑灭,不必犹豫。”他还指出,那些反对消灭麻雀的人是“自然界的顺民”与“均衡论”者,他说“均衡论叫人害怕,自然界如失掉均衡会闹乱子?”。

1957年10月,第27条规定改为:在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灭麻雀、老鼠、苍蝇、蚊子。打麻雀是为了保护庄稼,在城市和林区,可以不消灭。但不少城市未按规定执行,其中上海市进行了二次灭雀大战,在规定的时间内,人们用掏窝、捕打、敲锣打鼓、放鞭炮等方式,轰赶得它们既无处藏身,又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最后心脏破裂而死。上海共灭雀60万只,雀卵27万只。

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上,毛说:麻雀现在成了大问题,还是要除。因为这句话,据粗略估算,全国灭雀19亿6千万只。

就在“麻雀战”轰轰烈烈的时候,全国各地虫灾肆虐。鸟类学家郑作新和他的同事走遍河北昌黎果产区和北京近郊农村,采集848号麻雀标本,一个个地解剖其嗉囊和胃,以求得各种食物和容量的数据,他的结论是:冬天,麻雀以草籽为食;春天育雏,大量捕食虫子和虫卵;七八月间,幼雀长成,啄食庄稼;秋收后主要吃农田剩谷和草籽。总之,麻雀问题要辩证地看,要因季节、环境区别对待。

1959年11月27日,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写了一份“关于麻雀问题向主席的报告”,报告说:由于时间、地点的不同,麻雀的益处和害处不同,有些科学家提倡消灭“雀害”,而不是消灭“麻雀”。

1960年3月,为中央起草关于卫生工作中指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除“四害”口号改为“除掉老鼠、苍蝇、蚊子、臭虫”,至此,给麻雀以这种方式正式“”。

2000年,麻雀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我一气呵成,倒出我所知道的麻雀知识。

“各位有什么看法吗?可以自由发表。”我自然不想就给学生这些。

沉默。

窃窃私语。

激烈的争论。

最后又归于平静。

我几乎成了多余的人。

“虫害的发生,与灭麻雀有关,但不应全归功于麻雀。”

“何以见得?”

“用那种方式灭雀,受害者不仅是麻雀,肯定还有更多更大量的食虫鸟同时遭受灾难,众多的食虫鸟死亡,食物链被破坏,虫害自然就加剧了。”

“麻雀吃虫子,雀鹰吃麻雀,没有了麻雀,这条食物链就断掉了,引发生态危机,这很可怕!”

“据说麻雀是味中药,有人工饲养吗,怎么养?”

“鸟是不是一定要分出益鸟和害鸟呢?我认为这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不能单纯地以人类的思想和立场为标准去判断动物的价值。”

“人类为什么不能慷慨点,给他们一点粮食?归根到底还是当时粮食产量太低。粮食生产,任重道远啊。”

“周建人的观点现在还正确吗?大自然的顺民有什么不好,人类总是想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什么就不能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呢?失掉了均衡不会闹乱子吗?”

“麻雀不是四害了,老鼠还是吧,还要消灭他们吗?病毒呢,也要保护?”

“繁殖季节,麻雀吃害虫,应加以保护,而待到秋季它们危害作物时,再进行控制。”

“这个想法当然不坏,但要实行,恐怕要做更进一步的实验。”

……

……

……

哦,这些小脑瓜子里究竟藏着多少的想法,藏有多少我不能回答的问题呀!我为什么必须回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呢?老师真的能给学生“一个完满的答案”吗?我们总是在强调“解惑”,某些“惑”,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惑”,眼下解得了吗?既然如此,何尚不能把它作一颗种子播下去呢?我坚信,它总会顽强留在一些人的脑海里,直到寻找到它们发芽的土壤。“麻雀”课收场了,问题多多,我却轻松,且喜悦。

有意无意间,一个个我无法解答的问题被我“不负责任”地抛给学生们,让他们为此兴奋,为此沉迷,为此大伤脑筋,搅得他们睡不着觉。我以此为乐事,每节课,只要有机会。

我还告诉他们,我暂时不要答案,但你们要去找,可能要花一些时间。有学生笑问:多长时间,一年够吗。我笑答:也许够,也许要长些,比如一辈子。学生们笑得更灿烂,脸上是一幅夸张的表情:哦,一辈子!然后是我们的课堂上升腾起些许的使命感。

学生如云,天空海阔,云卷,云舒。

我如钟摆,三尺讲台,摆上,摆下。

转眼间,五个年头过去了。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来自武汉大学生物工程系。发件人告诉我,他已通过考试,就要去北大读硕士了,研究方向是动物保护。

小麻雀教案第4篇

“老师,老师,那里有只麻雀,他们在玩麻雀!”我寻声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围观的角落,自然而然地迎上去看个究竟。只见孩子们有的不停地拍打麻雀,有的用绳柄时不时地戳麻雀,还有的更厉害,直接用脚踢麻雀。一旁的小伙伴们还不时叫嚷着:“再拍下看!”“再戳重一点!”“快起来呀!”……看得我火冒三丈并大声说道:“你们怎么这么残忍!还不快点停下来!”说完,孩子们一溜烟似的散开在场地上。

当返回活动室时,我再回头看麻雀,它却一动也不动地躺在那里。等孩子们陆续静下来坐到座位上时,我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不快便训斥道:“是谁?把麻雀折磨成那样的!”好一会儿,活动室里一片安静。

只见小男孩A,慢吞吞地站起来支吾着:“老师,我拍拍它,就想看它会不会醒来。”听到这,让我愣了一下,一时不知怎么回答,脸上的气愤表情却缓和了许多。

另一个小男孩B委屈地说:“老师,我用绳柄戳它,也想试试,能不能叫醒它。”

“哦――原来这样呀!”此时,我感觉自己很难堪,被他们的想法与举动震撼了。

……

【现状剖析】

事后,我不敢想象因自己的冲动、独断,带给孩子的伤害有多严重。作为教师,能否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理解,令人深思!原来,整个事件中最失败的是教师,是我没有真正地读懂孩子。

1.具有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表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讲到,幼儿的真实表现反映在日常活动和游戏中。因为在这样的情景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轻松地、由衷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他们的表现是由自己控制和支配的。事件中,孩子们看到麻雀躺在那里,忍不住地要过去看看,并且用多种方法试图将麻雀唤醒,这是孩子好奇性的真实表现。

2.尝试唤醒是孩子的经验体现

在事件中,孩子们用“拍”“戳”“踢”等方式想唤醒麻雀,这无疑是孩子们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外在表现。当然,三种不同的方式,所折射出孩子们不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可以说,“拍”是唤醒麻雀的常态方式“戳”是唤醒麻雀的特殊方式“踢”是唤醒麻雀的另类方式。不管孩子们用哪种,他们的本意都是好的,只不过在方式上各有千秋。然对于“踢”的这种方式,可能略显过激与不妥,需要教师事后给予积极引导。

【引发思考】

针对以上事件,追忆自己的处理过程与方法令人深思。综观日常的教学行为,的确在以下几方面有待引起关注。

1.主观判断是否准确

如案例中,当教师见到孩子用拍、戳、踢等方式玩弄麻雀,就武断是孩子们在伤害麻雀,这是没有爱心的表现。等事后了解,原来是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在呼唤麻雀,教师才恍然大悟。回想日常教学,我们教师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当孩子之间发生小矛盾,教师习惯于当场判断处理,直接批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认为是教师眼中的坏孩子。作为教师,没有静心去听取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为何要这样做的原因,往往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以上事件再次告诫教师,学会倾听,能换位思考,可不能轻易下定性、结论,以防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2.及时制止是否适切

如果没有教师的训斥,案例中的孩子们依然沉静在对麻雀的好奇,继续在发现、探寻的过程中,那么最终又将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这样的制止,是否合理,是否适切?由此让我联想到曾看到过的一则案例,说美术教学中,教师请孩子画太阳,其中一位画了蓝色太阳,教师好奇地问:“你的太阳为什么是蓝色的?”“我想让太阳变得凉快些。”此言一出,令所有教师刮目相看,为他的真实而独特的想法震惊。假设,当时那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并及时制止或引问:“××,你的太阳怎么是蓝色的,应该是红色的吧!”可能就没有后面的精彩,更不能知道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过早地制止孩子的行为,不仅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致与个性发展,而且会影响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生成活动是否必要

小麻雀教案第5篇

一、情景说明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五单元教材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选编的四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而且,在本组的导语中,教材还明确提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去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的要求。这一单元作文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畅谈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从写作形式上看,还是比较自由的。

难点在于,作为小学四年级学生,以他们的阅历与生活环境而言,不可能对生命有什么深刻的感悟。在作文前,我让他们搜集了一些热爱生命的故事,创设了几个情景:“红梅傲雪”、“沙漠绿洲”、“洪水自救”以及残疾人、乞丐等感人的图片等,要求学生交流感悟,课堂上谈得热火朝天。

可是作文写下来,却大失所望:文章大同小异,几乎全部是“先现象后感悟”,许多无病,甚至有生拉硬扯的情况。我迷茫了,这样的作文岂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正当我为怎样辅导学生重新写好这篇作文而棘手时,一节语文课上发生的意外事件正好给了我灵感。

二、案例陈述

伴随着一个女孩子的尖叫, 一个黑乎乎的小东西昏头昏脑的从一个孩子桌兜里窜出,可能它被吓坏了,在地上到处乱撞,一会儿跳到这个同学脚上,一会儿蹦到那个孩子腿上,顿时,教室乱成一锅粥,尖叫声、凳子倒塌声混成一片,许多孩子惊慌失措地站到凳子上、桌子上。本人还算镇静,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那是一只小麻雀,于是,那个瑟瑟发抖的小家伙被班上的调皮蛋张栖梓从课桌下面捉了出来。我灵机一动,设计了以下教学:

(一) 观察外形,训练观察能力

师(幽默地):孩子们,引起骚乱的罪魁祸首已经捉拿归案了,谁来数数它的罪状?

生1:制造了课堂混乱,教室现在一片狼藉。

生2:吓死我了,现在心跳还没有平静下来。

师:现在大家仔细看看,这只麻雀是什么样子?

(学生纷纷描述)

师:你怎样看出它是一只“小麻雀”?

生1:头上有灰色的绒毛。

生2:嘴角嫩黄,叫声稚嫩。

生3:羽毛稀疏,飞不起来。

(二) 展开想象,猜测事件起因

师:多么可爱的小麻雀呀!可是,它怎么会呆在咱们教室,你们能告诉老师吗?

生1:它是一只贪玩的家伙,昨晚玩累了,见教室窗户没关好,来这儿过个夜。

生2:它太小了,可能和妈妈失散了,糊里糊涂就钻进教室了。

生3:一定是咱班上哪个调皮鬼今天早上从鸟窝里捉来的!他的爸爸妈妈一定到处找他了,多可怜哪!

(三) 放飞麻雀,激感

师:孩子们,这只麻雀怎么办?说一说。

(孩子们没有半点迟疑,选择了放飞。张栖梓小心翼翼把小麻雀放在窗沿上,看着小麻雀飞远的身影,孩子们好像松了一口气。)

三、情况反馈

学生的习作很快交上来了,竟然出人意外的一份不缺。

1、 作文题目新颖别致。如:《放飞》 《生命》《那一刻,我感悟到……》

《可爱的小麻雀》《麻雀飞进课堂》《面对意外》《爱》……

2、 语言、内容富有真情实感。

如左明懿的《生命》:

我从它的眼睛里看到了它的恐惧与不安,它的身体抖动的十分厉害,看着看着,我的心怦然一震……

朱甜甜的《放飞》:

它有一对黑宝石般的眼睛,尖尖的小嘴,头和身子是褐色的,唯独脖子是灰白色。它的眼睛眨呀眨,似乎思考着如何摆脱厄运。一对翅膀极力鼓动着,浑身发颤,仿佛正渴望着什么。

3、 有感而发,感悟深。

翟静的《可爱的小麻雀》:

它回头看了看我们,喳喳的叫了几声,似乎说着什么……我看着它飞向蓝天,心里默默地说:放心吧,小麻雀,你让我懂得了要爱护每一个小生命,珍惜它……

陆俊秀:《那一刻,我领悟到……》:

小麻雀呀小麻雀,从你小小的身躯里,我看到了你与生命抗争的不屈精神,我佩服你。

就连张栖梓也写道:

小麻雀在我的手中扑扇着小翅膀,想要极力挣脱,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是呀,生命需要努力,需要勇气!

(四)总体评价:

本次作文真实感人,真正体现了“言之有物”,效果令人满意。

四、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笔下无物;教师难教作文,茫无头绪。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源可寻、走向“会写”呢?在本次案例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创造”写作来源,有物可写。尽管这一案例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意外事件,但由于我善于捕捉生活瞬间,使得这一偶发事件变成了不可多得的写作泉源。老舍曾说:“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学习写作,要把生活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有生活,并不等于会写出好文章,得学会观察。

(二)激发写作兴趣,有情可发。学生写作文纯粹是一个兴趣。学生有了作文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写作文产生主动需要。“麻雀飞进教室”这一材料,本身就对学生产生了极强的诱惑力,加之他们经历的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教师的旁敲侧击,使得这一体验有了完整的框架,写作文时自然顺手拈来,不知不觉的走向“乐写”。

(三)教法不拘一格,寓“文”于乐。对学生写作指导,应该不分时间与地点,打破作文课的常规教学模式,善于为学生创造写作氛围。一位名人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但感情不是无源之水,情感来自身经其事,心在其中。课堂写作往往只是“回忆性”的作文,许多真实情感的迸发,却在于身临其境的一瞬间,所以,引导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习作,则学生会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而情动辞发。

小麻雀教案第6篇

那么,如何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呢?我通过一个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十只麻雀”的故事,进行了一次课堂讨论尝试。我设置的问题非常简单,只是一个脑筋急转弯,但问题的背后却暗藏着丰富的能引发学生多向思维的数学问题、环境问题、法律问题及社会上的其他问题。我这样尝试的目的是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简单到复杂,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和判断一种现象,进而扩展其多向思维方式,认识人生,观察和思考更加广阔的社会现象。

下面将尝试的过程细录于后:

时间:2011年9月15日

地点:兰州市第三十六中学初二?一班教室

参与人数:师生共四十人

过程:

教师板书:“十只麻雀”的故事引发的思考

导言:同学们都听过“十只麻雀”的故事吗?

学生:“知道!”“不知道!”“好像听过。”“老师,是脑筋急转弯吧?太简单啦!”“老师,什么是麻雀?”……

老师:“好,我讲给你们听,你们可要认真思考,大胆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棵树上有十只麻雀,有个人用枪打掉了一只,请问树上还有几只?”

学生:“老师,还有九只!十减一不是九吗?”“不对,一只也没有了,枪声一响,其它的不就都飞走了吗?”“老师,还剩3只,这三只胆儿大,枪声它们不怕!”“不对,不是不怕枪声,它们是被枪声吓呆了,不知道飞走。”“老师,他们说的都不对,应该还有一只,它是被打死的麻雀的妈妈,不忍心丢下自己的孩子,所以没有飞走。”“……”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问题的答案也越来越多,无法确定哪种回答是正确的。

此时,班长小丽站起来了,眼角挂着泪水,带着些许的哀伤说:“老师,那个人为什么要打死麻雀呢?那不也是一个生命吗?”“是啊,书上不是经常说要保护鸟类,关爱生命吗?谁给了那个人随意捕杀麻雀的权利?”“这个叔叔破坏生态平衡,是违法行为,应该抓起来才对!”小龙气愤的说。

这时,我有些激动,也有几分震撼。“同学们讨论的很好,很激烈,但大家不要就事论事,继续动脑筋,海阔天空地想,直言不讳地说。”

“老师,麻雀该打死,因为它吃庄稼。”“不对,麻雀吃害虫,它是益鸟,应该保护!”

“应该是害鸟!”“是益鸟!”

“……”争论很激烈。我对同学们说:“麻雀是益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小巧可爱,据说一只麻雀一年可以吃掉几万只祸害农作物的害虫,不知道保护了农民多少粮食。它吃一点粮食也是应该的嘛,有付出就该有回报嘛!人们过去把麻雀列为“四害”之一,现在早该为其了。”

突然,学习委员小林猛地站了起来,表情有些凝重地说到:“还剩几只麻雀,很难说,麻雀是好是坏,答案也很清楚。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位叔叔的枪是从哪里来的?子弹从哪里来?谁给了他持枪用枪的权利?”讨论的气氛稍显紧张。

“就是,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人公民不能私藏枪支弹药,使用枪支和其他凶器都是犯法的行为嘛!”

“乱用枪支弹药,危险的不仅是一只只麻雀,还会危及到人的生命,太可怕了!那个叔叔在哪里?我要举报他!”

“……”。讨论在紧张、激烈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氛中继续着。

“叮铃铃……”下课时间到了。

我很感动,也有些许的满足,因为我的目的基本达到了。我抓紧时间总结了几句:“热烈,精彩,深刻是今天讨论课的特点,一个虚拟的故事,引发了同学们诸多的联想,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我希望我们大家一道,在语文的教与学中一如既往的点滴积累,勤思善学,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拓展理性思维,提高认识水平,把语文课堂真正地变成学习知识,探索真理,沟通心灵,培养能力的阵地。

小麻雀教案第7篇

问题总是分容易回答的和不容易回答的,当学生遭遇到不容易回答的难题时,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或许是将课文重新“回炉”一遍,就算是“掘地三尺”也要掘出个所以然来;又或许是把答案拱手相呈,索然无味地讲解一番。其实,只要你冷静几秒钟,沉思一下,或许会有什么奇思妙想。

我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就遭遇到了一段奇妙的创意之旅。当我指导孩子们熟读完整篇课文,并依照课后的要求提出“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问题后,我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这个问题似乎很难用一两句话回答得清楚,所以孩子们选择了沉默。这时候,我该怎么办呢?是让孩子们重读课文吗?可是,课文里面根本就没有现成的答案。这个答案其实是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还是我自己把答案一五一十地讲出来呢?答案不难,玫瑰花开的时候,虽然小鹿自己没有看到,但是花儿给大家带来了美丽和快乐,因此,小鹿觉得这玫瑰没有白栽。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没有以上的感悟,这答案也只能算是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望着这帮面带难色的孩子们,我停了一停,想了想,想出了一个可尝试的办法。我说:“这个问题太难了,给老师回答也可能一下子答不上来。现在,我们不去想它,先来听我讲个故事吧。当黄莺看到小鹿家的红玫瑰开得十分鲜艳,真高兴呀!她一边飞,一边唱着歌。这时她遇到了迎面飞来的小麻雀。小麻雀没见过黄莺这么高兴,奇怪地问――他会问什么呢?谁来说说看?”这时候,莹月举手站起来说:“小麻雀问:‘ 小黄莺,你怎么这么高兴呀?’”我接着道:“你知道吗?小鹿家的玫瑰花开了,红艳艳的一大片,太美啦!看着那些花,我就想唱歌。你也快去看看吧!”小麻雀听了,连忙往小鹿家飞去。在路上,他遇到了小百灵。小百灵问:“小麻雀,你飞得这么快干什么?”小麻雀说:“听黄莺说,小鹿家的玫瑰花开得很漂亮,我得去看看。”小百灵拍拍翅膀说:“我也去,我也去!”他们飞到小鹿的家门口,看见门前的花坛里果然盛开着鲜艳的红玫瑰。玫瑰花儿随风起舞,好像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小麻雀和小百灵唱起了欢乐的歌。这时,又一阵微风吹过,把玫瑰花香带去森林。小动物们闻到了,都在问:“风儿,你怎么这么香啊?”风儿说:“是小鹿家的玫瑰花开了,可香了!”小兔说:“那,我们就叫你‘玫瑰香风’吧!”小松鼠说:“花儿这么香,一定很美吧,我真想去看看!”于是,大家来到小鹿的家门口,闻一闻,花香令人陶醉;看一看,美丽的玫瑰令人快乐无比。大家高兴地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就像在开森林音乐会一样。后来,小鹿知道了这一切。没想到自己栽的玫瑰给大伙儿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他真高兴啊!

故事讲完了,可孩子们还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快乐的童话世界中。这时候,我把刚才未解决的问题再一次地提出来,让大家思考。很快,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措辞各不相同,但意思竟然惊人的一致:虽然小鹿自己没有看到玫瑰花,但是花儿给大家带来了美丽和快乐。所以,他感到高兴,觉得这玫瑰没有白栽。

问题就这样水到渠成地解决了。相对于一开始的沉默不语,再到最后的你一言我一语,我突然又一次地感受到了语文课的魅力所在。语文课的教学绝不是以单纯寻求答案为终极目标的教学,它要在语言文字的依托中,在教师积极主动的引导下,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在与师生的交流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感受着成功的喜悦,分享着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