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乡镇人大交流发言材料(合集7篇)

时间:2022-03-15 21:20:28
乡镇人大交流发言材料

乡镇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第1篇

镇是县的经济重镇。近年来,镇人大主席团在镇党委的领导和上级人大的指导下,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努力发挥乡镇人大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促进了镇“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基础工作,发挥参谋作用

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也是人大的中心工作。梨镇人大在全镇经济工作中,注意妥善处理好党委安排的工作与做好人大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依法履行人大职责的关系,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当好党委的参谋,充分发挥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保障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稳定压倒一切。镇人大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为促进全镇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镇人大积极参与,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着力做好工作。去年以来,镇人大共受理群众来信18件,接待来访26起57人次,针对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认真进行了落实。镇人大对人民来信坚持做到及时批阅,限期答复,跟踪落实,对来访群众能做到热情接待,做好解释和答复工作,并把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政府。对一些影响较为重大的案件进行重点督办,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抓好办理和息访工作。二是着力做好矛盾化解工作。镇工业园区管委会成立初,高速公路、园区建设的征地、住房拆迁、企业转制遗留问题、政策衔接等问题及原有的矛盾不断涌现,集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为此,镇人大在镇党委的领导下,认真抓稳定保平安,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掌握民情,为镇党委决策提供依据,并协助政府做好矛盾协调处理工作。另外,镇人大还积极主动地协调解决了诸如因违章搭建、拆迁等引发的矛盾。通过案件的督办和落实以及矛盾的调处工作,密切了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全镇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实现党委意图。镇人大在工作中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年初制定人大工作计划报请党委批准,开展重大活动及时请示党委同意,积极围绕党委的中心开展人大工作。充分发挥与群众联系密切的优势,搞好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帮助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镇党委决策当好参谋。通过在人大会上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做出各种符合本地实情的决策,努力使党委抓好经济工作的意图得到顺利实现,保障全镇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强化监督智能,优化发展环境

监督权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的职权,镇人大在工作中努力创新思路,做到寓监督于参与之中,在参与中实施监督,在监督中予以支持,进一步增强了镇政府抓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促进了政府工作,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视察,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针对代表和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今年初镇人大专门组织代表对全镇村(社区)治安情况进行了视察。通过视察,提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村(社区)社会治安和严打整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打击力度,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防范措施。并及时报告党委、通报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镇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去年冰灾给该镇龙华村、大园社区部分居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房屋严重受损,镇人大及时组织县镇人大代表进行了视察,与镇党委、政府研究对策,并向联系该镇的县人大常委会领导进行了汇报。通过县镇人大的共同努力,先后协调残联、安监局、农发行和县财保等单位进行资金扶持。

对政府工程的招投标进行监督,规范操作程序。为进一步规范政府实事工程依法操作,减少漏洞,多年以来,镇人大一直注意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依法开展监督工作。仅一年,镇人大就与镇纪委一起对政府填土工程、安置房建设和绿化工程等工程建设的招投标过程进行了依法监督。监督工作的开展,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也使政府的招投标工作走上了“公开、公平、公正”的轨道。同时,镇人大还积极参加了对有关工程的验收,进一步拓宽了法律监督的路子。,镇人大分别参加了大园小学操场塑胶跑道等工程的验收,对在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提出意见。

对政府日常工作进行监督,推动依法行政。通过组织代表开展检查、听取汇报、评议等形式,加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力度,督促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镇人大就群众普遍关注的 环保、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听取了政府工作汇报,就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评议了镇派出所。通过听取汇报、评议,有力地促进了政府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创新工作机制,发挥代表作用

人大代表参政议政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做好代表工作是乡镇人大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近年来,镇人大始终把为代表依法执行职务,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解决“代表,代表,会散就了”的问题。

认真组织代表进行执法检查。近年来,镇人大主席团有针对性地组织执法检查组对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促进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一是对《义务教育法》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纠正了个别乱收费现象。二是对《食品卫生法》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取缔了健康指标不符合要求的夜宵小吃摊点,消除了危害群众健康的隐患。三是对《劳动合同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代表们深入到平头车身厂、国光硬质合金厂、车身厂、鑫建汽配厂、方圆宾馆等企业,对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规范、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休息休假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听取镇政府负责人关于《劳动合同法》执行情况的汇报。有效地督促了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继续为企业做好指导与服务,通过分类指导,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建立健全企业用工管理制度,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创新代表联系方式,深入开展“双联”活动。镇人大把开展主席团联系代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双联”活动,作为促进代表工作迈上新台阶的一项新举措。在活动的制度、形式和内容上积极创新,引导代表深入基层,贴近选民,积极履行职责,实现了代表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促进了人大主席团、人大代表和人民的沟通和联系。,我镇73名市、县、镇人大代表共联系选民1000余人,完成调查报告36件,代表接访10余人次。一是镇人大联系代表制度。为了使联系代表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镇人大建立了主席团会议制度,听取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还建立了主席接待日制度,专门处理代表来信来访。我们还积极开展了走访活动,主席、副主席及主席团成员主动深入基层,到代表的工作地点、家中、田间地头征求意见,关心他们的生活。二是代表联系选民制度。首先,镇人大要求代表要树立“亲民”意识,按照“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要求,密切联系选民、了解民情、关注民生。要带着感情,经常走访选民,开展“双带、十到户”活动,并征求选民对自己执行代表职务情况的意见和要求。其次是定期向选民汇报工作,报告自己履行代表职责的情况,听取选民的意见,每年年底,代表向选民述职,接受选民的评议。实行“双联”机制,使代表置于广大选民的监督之下,促使代表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乡镇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第2篇

 

一、会议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精神,加强乡镇共青团工作交流,大力推动全县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安排部署农村共青团相关工作。

二、会议地点:***镇红星社区会议室(红星桥头)

三、会议时间:2012年5月16日(周三)上午9:00

四、会议内容:

 现场观摩红星社区市民学校建设情况,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张德江书记在重庆市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交流探讨农村共青团工作,安排部署当前各项工作任务。

五、参会人员:

 28个乡镇团委书记;***镇十字街社区、州屏路社区、红星社区团支部书记(3个示范点参会由***镇团委通知)。

六、主持人:团县委书记***

七、议程:

    会议分两个阶段,5月16日上午9:00—9:20:组织全体参会人员参观红星社区共青团市民学校,查看资料,听取讲解;5月16日上午9:30—12:00:召开会议,会议议程如下:

(一)***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致辞;

(二)由**同志领学胡锦涛总书记和张德江书记在纪念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三)会议发言。先由3个市民学校示范社区团支书发言,然后请有关乡镇团委书记发言;

(四)团县委各部门安排工作;

1、**安排办公室、组织、权益等工作;

2、***安排青农、青年就业创业等工作;

3、**安排宣传、志愿者(市民学校)等工作。

(五)团县委书记***同志讲话。

八、有关要求:

(一)各乡镇团委要围绕乡镇组织格局创新、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保护母亲河、青年就业创业等方面认真梳理总结,查找问题提出意见建设,准备书面发言材料,作好发言准备。书面发言材料会后统一交团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

(二)会场布置由***镇、团县委共同负责,会标、后勤服务由***镇负责。座位牌由团县委负责。

(三)现场观摩所需的资料、讲解等,由***镇团委和红星社区团支部负责。

(四)会议材料由团县委准备。

(五)邀请县电视台、***日报派记者做好报道。

 

乡镇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第3篇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双城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艺术档案收集管理与作用

文化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而乡镇文化站属国家设立的最基层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它的基本职能是组织与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等。那么,怎样收集管理文化艺术档案及发挥它的作用呢?笔者深入所在市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调研,现就乡镇文化站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与作用,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乡镇文化站文化艺术档案收集与管理

(一)现场收集资料是保证艺术档案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基础在平时工作和交流中

一些文化站经常出现,每年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挺多,但是资料不全,没有什么资料可归档。其实,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除公文、计划、讲话稿、记录、剧本、手稿等文字材料外,还有群众性的器乐、声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等活动及成型的舞台美术、灯光音响、服装、造型艺术等的设计图谱,声乐与器乐的曲谱,舞蹈、戏剧等的场记图谱,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画稿等等,不胜枚举。那么,怎样收集这些资料呢?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好现场跟踪收集工作。

历史真迹是艺术档案的本质特征。所谓“历史真迹”就是记录历史的真实踪迹,它不是事后编写和随意收集起来的,而是“第一手材料”,是“历史的原始的记录”。艺术档案要保证其真实性,就必须重视艺术档案收集的现场跟踪。那么,何谓“现场跟踪收集”呢?笔者认为,所谓现场跟踪收集就是档案收集要与艺术活动实施过程同步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一般不可能“复制”,许多活动离开了现场,就无真实可言。群众文化活动是为适应社会与群众需求而举办的,是人民群众自愿参加、自我实现、自我进行的。每次活动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并不直接体现为文、形、声而“凝固”下来。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艺术档案,需要人们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把流动的要素同步转化为多样化的艺术档案形式。例如万隆乡举办“2014魅力万隆文化艺术节”活动,身为文化副站长兼档案管理员的我,要同步收集筹备阶段整个策划活动的策划书、会议通知、会议照片、专家论证资料和活动现场照片、图像、录音带等,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收集,使这项活动的档案保存更加完整,为以后举办同类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艺术档案现场跟踪收集,并不是说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深入任何活动的第一线。在一定范围内的同步收集资料。因此,追踪艺术活动的轨迹,及时收集全部有价值的艺术档案,是保证艺术档案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基础。

(二)加强管理是提高艺术档案利用率的基础

一个乡镇文化站往往是由一个内部和外部主要业务骨干群体支撑,以个人为基本单位整理艺术档案,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艺术档案的分类、整理过程中,应遵循艺术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艺术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

1、提高对艺术档案的思想认识。一般乡镇综合文化站大都重视文化活动而忽略档案收集管理工作,活动结束意味着所有工作的终结。所以,加强艺术档案工作是所有乡镇文化站必须要补上的一门课。要加强《档案法》学习,文化站不但要建立规范的档案室,配备兼职档案人员,还要制订艺术档案管理办法和规定,开展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实行艺术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积极为本单位艺术生产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艺术档案管理现代化,以保证日后的档案质量。

2、加强文档统一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只有文件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档案管理才能够继承其结果,顺利展开,如果文件管理无章可循,紊乱不堪,将直接使档案管理各环节陷入忙乱无序状态,影响整个综合管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强化文件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严格规范揭示文件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信息的各项数据,为推行现代化管理服务。

3、加强对档案管理员业务素质培训,尤其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现代化管理的形势要求档案管理员不仅要具有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档案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现代化通讯设备来进行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笔者所在乡镇综合文化站,下大力气,开展了现代信息培训,并安排专人去省级培训班学习,学习现代档案管理意识和现代档案管理技能,这也是推进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管理进程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二、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发挥

概括地讲,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凭证作用;二是参考作用。对乡镇综合文化站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站或个人历史的真实、全面的反映。文化艺术档案与每年编写文化大事记一样,它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地文化站或个人工作的历史原貌,也是一个文化站或个人的工作实绩见证。

二)文化站或个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一旦发生纠纷,主要指作品或艺术成就纠纷,艺术档案便成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佐证。

三)规范管理的基础。文化站虽然人少事多,但没有规矩也难成方圆。有了文化艺术档案作支撑,文化站进行规范管理就有了基础。

四)积累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文化艺术档案不但能积累乡镇文化站搞文化艺术活动的经验,更是传播艺术知识的重要载体。文化站如果能每年把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进行分类归档,那么下次搞活动就有了借鉴材料,对于创新活动载体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要做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收集是关键,管理是重点,乡镇综合文化站自觉把艺档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加上档案管理人员的不断努力,乡镇综合文化站艺术档案管理水平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乡镇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第4篇

一、乡镇初中生在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能力上与城市学生存在差距的主要表现

(一)在收集材料能力上的差距

从城乡初中生收集材料的能力比较来看(见附表一),还是有显著的差异性。城市学生能够收集材料的学生比率明显比乡镇学生高,所收集的数量明显比乡镇学生的多,其新颖度、适合度明显比乡镇学生好,收集材料的速度也明显比乡镇学生快。

(二)在分析材料能力上的差距

通常而言,对材料进行分析,其目的是摄取有用的、符合思想品德教材观点的材料,这就要求必须对所收集到的材料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处理工作,具体要做到剔除假材料,去掉重复、过时的材料,保留那些全面、完整、深刻、正确的材料,和阐明所要证明观点有关的材料以及含有新观点、新信息的材料。而城乡初中生在这方面同样存在差异(见附表二)。因乡镇学生收集到的材料数量少,涉及面窄,能够收集到相关或部分相关材料实属不易,要其从有限的材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确实有难度。而城市学生在这方面相对做得好些。

(三)在提炼观点能力上的差距

学生在学习中对所收集到的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深化认识,把其中蕴含着的思想品德课中的概念、观点指出来,这就是思想品德课中的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能力上,城乡初中生依然存在明显差异(见附表三)。城市学生相对乡镇学生来说,观察材料比较细致,分析比较透彻,归纳比较完整,认识比较深刻,指出的概念、观点比较准确。

二、乡镇初中生在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能力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因素

相对而言,城市初中生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比较正规,收集材料的工具比较齐全,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机会比较多,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为活跃,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比较强。而乡镇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够正规,甚至学前教育是空白的,收集材料的工具是匮乏的,收集材料的范围是狭窄的,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机会是很少的,因而他们的视野比较狭隘,思维不够活跃,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教师因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方面,城市初中教师做得比较到位。而大多数乡镇学校教师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转变,教学上还是以教为主,仍然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导致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上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比较低下。

(三)学校因素

对于学校教育,城市学校比乡镇学校具有明显优势,城市学校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拥有标准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图书馆、阅览室和大量的报刊书籍,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收集材料的工具和资源。而乡镇学校先天投入不足,尽管近几年加大了投入,但历史欠债过多,缺口过大,还缺乏许多应该提供给学生收集材料的工具和资源,这些直接影响了乡镇学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能力的提高。

(四)家庭因素

一般来说,城市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家长的文明素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也比较大,孩子从小有机会参加各种社会培训机构举办的兴趣班、辅导班。同时,大多数家长能为小孩提供学习机、电脑、课外书刊等资源,孩子可以接触大量的资料和信息,收集材料显得方便快捷。而在乡镇家庭中,大多数家长的文明素养、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投入比较少,很少为小孩添置学习用具和课外读物。城乡家庭的重大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初中生在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能力上的差异。

(五)社会因素

现在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而社会上的不良倾向也不时地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如现在乡镇的街道上,很多人谈得最多的还是如何打工,如何赚钱,如何玩乐。乡镇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生活,怎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怎能提炼正确的观点?而城市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积极的文化还是占主体的,因此,他们所提炼的观点大多是正确的。

三、提高乡镇初中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能力的对策

1.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切实做到“会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把帮助学生学习当作教育的使命之一,可见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是多么的重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根据问题,通过查询报刊、书籍、网络,实地调查,向他人请教等途径,去收集相关材料,再经过筛选和整理,然后与同学、老师交流、比较。这有利于在比较、交流中鉴别材料的真伪,有利于资源共享,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觉改变教学方式,切实做到“教会”。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因此,要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就要求教师把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把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角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角,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要善于充当课堂教学的“导演”,指导、帮助、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收集和分析材料的方法和技能,提高提炼观点的能力。

3.加大乡镇学校硬件的投入,为学生提供收集材料的丰富资源。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无论是投入的总量还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农村覆盖面广,绝对数大,对教育资源需求的总量也相当大,这些年的投入也仅仅是杯水车薪,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教育的需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要解决乡镇学校诸如电脑、网络、图书等信息资源问题,必须加大硬件投入力度,从而使学生获得足够多的获取信息材料的途径。

乡镇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13-02

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顺应历史潮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提出:“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据此,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实际,开展了《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探索――蒙山南部乡土历史与社会》教育科研课题(编号2007C005)研究,该课题是梧州市教育规划课题和梧州市基础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在课题研究中,我校编撰了校本读物――《蒙山南部乡土历史与社会》(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且将其作为校本教材,用之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并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与做法。2012年,该教材获得梧州市第一次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探索――蒙山南部乡土历史与社会》课题研究通过了市级课题结题验收。笔者作为该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教材的主编与主笔,在此将我们的经验与各位读者分享。

一、课程开发的校本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要具有校本特点。蒙山县陈塘中学位于蒙山县南部,是一所山区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北距县城44公里。学校生源主要来自陈塘镇、汉豪乡及周边的昭平县、藤县等地。本地学生离学校最远者有22公里(山村道),且交通不便。学生家庭和学校所处为山区,与外界联系较少,学校缺乏介绍当地历史与社会的读物,70%的教职工为外地人,因此,师生对当地历史、地理、社会风俗、饮食与语言等非物质文化以及历史名人等了解甚少,甚至有很多学生连自己所在的县、乡(镇)、行政村(社区)、村(居)民小组的名称都不了解。针对师生对乡土历史与社会不了解的问题,结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决定开发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乡土历史与社会教材。

我们所设计的校本教材主要是以乡土文化课程为主,以初步了解和获取身边的人文历史文化知识为主题,组织“阅读”“讲座”授课”“社会调查与探究”“参与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获取家乡的人文历史文化知识。开发该校本课程目的:第一,完善学校课程的总体设置,即既有国家课程,也有学校课程。第二,帮助学生认识本土文化,开展社会调查和自觉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为传承与发展地域文明打下基础,在教育中融入乡情与人文历史,让学生热爱家乡,奋发向上。第三,为学生提供精神营养,使家乡的语言和历史文化习俗陪伴其一生。

二、校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蒙山南部乡土历史与社会》教材主要面向全校师生,供七年级学生学习乡土文化课时选用,并供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和教师阅读和使用。教材正文设9大篇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11个方面:(1)家乡历史沿革。包括当地乡镇、本校、蒙山县的归属沿革和管辖范围、四邻等现状,并附载当地历史上曾设置过的乡和村级行政名称的演变。(2)村组简介。即简介学校服务范围的陈塘镇、汉豪乡所辖的16个行政村(社区)在历史上的行政设置与现在位置、四邻、河流、交通、集市、人口、村民从业、英模人物、山川景观、厂场矿坐落地、邻县村名,以及320多个村民小组名称与其距离乡镇集市、陈塘中学的里程等现状。(3)自然村名称由来。介绍壮语地名,当地部分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名称来历,以及自古以来自然村一级行政设置的名称演变。(4)轶事与传说。包含名人活动故事、文物怀古、历史与神话传说、民歌故事、笑话与幽默等。(5)家乡习俗。包括婚姻、吉利话与忌讳、分家送礼、姓族节庆、古代火葬等习俗。(6)饮食集录。介绍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与近乎失传的传统食品,及传统食品的制作工艺流程,共17篇。(7)岁月乡言。一是乡言俚语,即谚语集,收编了当地或在当地常讲的谚(俗)语、歇后语和格言约430条。二是当地的“古桃壮语”,即收编介绍壮语词语的音译和汉义,共260个。(8)人物传略。包括古代乐善好施之人、抗日时期的革命烈士、中共地下工作者、当代科学实践带头人等古今英模人物的事迹。(9)乡人文选。主要收编当地人士或校友所写的在一定范围内发表过的诗歌(含地名诗)、散文、小小说等作品。(10)社会实践作业。于每个大篇目之后,设相应的《调查与探究》社会实践作业题目1~3道,共15道。(11)配图。配有革命烈士与墓碑、集镇、交通、水电站、厂场矿、校园环境、历史文化遗址、自然景点等彩图40幅,配有蒙山县、陈塘镇和汉豪乡地图3幅。

三、课程的开发、实施、实验与推广

(一)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分为5个阶段:

1.环境分析阶段(2004年1月至2004年8月)。进行环境分析,了解学生对家乡历史、地理、风俗习惯、英模人物等的认识程度,学习有关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央文件、县志和广西各地乡土读物等,探索校本课程教材的编纂体例。向学校递交编写校本乡土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建议书。

2.教材的前期采编阶段(2004年9月至2006年6月)。根据外部需要与校内实际,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拟写教材内容编目,并依编目采集材料。采集材料方法为:(1)查阅文献资料。(2)走访。(3)顺便访。(4)电访。(5)。被访者包括:村民、村干部、老干部(教师、编辑)、作家、模范人物等。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考证,编撰初步书稿,形成教材雏形。

3.教材成书阶段(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主要过程:(1)成立课题组,向市教育部门申报立项,随后成立校本读物(教材)编写领导小组。(2)结合教材雏形书稿,出版研究专刊《蒙南乡土史地》4期,部分专刊呈送乡镇党政办公室、县史志办公室,征求意见。(3)继续采集材料,增加与充实教材篇目、内容。(4)编成书稿后,送呈市教科所科研处、历史教研员,县教育、史志、文化部门和当地乡镇领导及有关专家人士审阅,在经过3次送专家审阅和2次修改后,学校召开有县教育和史志部门领导专家参与的审查定稿会议,书稿通过审查并进行小修改后付印出版。(5)向县教育局申请,办理募集出版费的文书手续。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书(10年)。付梓前,向县教育局、县史志办公室申请,办理有同意付印出版的文书手续。(6)小修改和样书校对。出版教材用书――《蒙山南部乡土历史与社会》。全书材料编撰由课题负责人采集材料、担任主编与主笔,课题组成员帮助审稿与校对,对选编文稿进行推敲考证、修改增删。在配图方面,深入村组、厂场、矿山等地调研拍照,少数照片为校友提供,地图系广西测绘档案资料馆制作,历时3个月,其间发来图稿5次,均由课题负责人审阅、调研、校正和建议增绘内容。

4.课程实施阶段(2011年至2014年)。(1)开展试点乡土文化知识讲座活动(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2)在七年级中正式开课(2012年9月起)。

5.课程评价阶段(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根据授课等实际情况,明确课程评价的目标、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的乡土文化知识水平、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和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最后修订校本课程教材与再版。

(二)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主要呈现形式为乡土文化课程。课程时间安排:在七年级安排一个学期课程(乡土历史与社会),周学时1节,总学时15~16节。教材的主编(历史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内容,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1.一节课包含7个环节:导入、阅读抄录、讲解、师生互动、讨论与展示、内容扩充、布置作业。如教学《轶事・传说》篇中的“民歌故事”的内容,可按以下步骤开展教学:(1)导入,(利用课本注文)介绍当地山歌传唱与近乎失传的情况,点明蒙山话山歌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让学生阅读与抄录山歌歌词,使学生认识当地白话山歌。(3)教师简略介绍山歌的缘起、歌词大意与山歌音韵知识,继而示唱。(4)师生共唱山歌,或轮唱,或互扮角色唱,使学生在愉悦中感受到当地山歌的韵味。(5)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你采集过当地山歌吗?请唱(写)出来。接着,请学生展示。(6)内容扩充,教师再选唱一些当地流传的山歌和教师创作的新山歌。如“久永矗个条大路起青苔;有心行得青苔路,无心揿棍也难来”“唱歌先,万事抛开放两边;山歌映人会老,唱起山歌转少年”“过去农民真困苦,一日三餐木薯糊;如今解决温饱了,大家又踏小康途”“久不回家不识路,羊肠小道变康庄。借问村童怎样走,村童笑倒客车旁”等。(7)布置作业。布置“调查与探究”作业,让学生尝试调查,采集和整理当地流传的民间歌谣、传说与笑话等。

2.一节课中包含5个环节:导入、阅读抄录、讲解、讨论与展示、布置作业。如教学《岁月乡言・乡言俚语》篇中的谚语、歇后语和格言的内容,可按照以下步骤开展教学:(1)用教材中的文首导语导入。(2)让学生边阅读边选录一些精彩的句子。(3)教师选例讲解。如:“狗尾卷向左,房门邮梗ú挥茫┧”(融入安全教育);“人生好比灯头火,宿(灭)了何能吹得燃”(融入珍爱生命教育);“老了正知书好读,禾熟正知田好耕”(劝导人珍惜青春时光、勤奋读书、积极上进);“大寒牛浸埃bàn),冷死早禾秧”(融入时令天气知识);“担担正知牛着(吃)力,养子正知父母恩”(融入孝道);“黄鳝偷行田底路,要几深沉人还知”(劝导人做事要依法理,光明正大);“一牛不能装二轭,一女不能配两郎,一家不能落二主,一国不能落两王”(融入家庭伦理、道德法制、政治制度等);“吃惯剥皮粽――不会动手”(劝导人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4)讨论与展示。讨论:本篇有哪些生字?请写到黑板上(展示),下节课听写。如:T(lǒng)、埕(chéng)、埃bàn)、(竹)箨(tuò)、揿(qìn)、T(táo)、戽(hù)、樱tiǎo)、舂(chōng)、轭(è)……(5)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假日里采集和整理教材中未收编的谚(俗)语。

(三)课程的实验和推广

乡镇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第6篇

关键词: 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学习内容 设计策略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知识的创造;并在获得直接经验或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交往的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的一种学习活动。

一、城乡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差异

“研究性学习属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但它的开发和管理属于学校。每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不同,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①。因而,城市学校与乡镇学校关注的主题不同,在内容的选择上所体现的特点也不同,在目标的定位上也各有侧重。

城市与农村实际情况差异对比如下表所示:

一般来说,普通乡镇也属于农村,研究性学习是否适应乡镇高中的语文学科呢?带着这一问题,近两年来,我在所任教的班级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这两个班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所有任课的教师普遍感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较差。但实施研究性学习后,学生焕发出从来没有过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我的做法得到校领导肯定和表彰。因此,我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仅上海可以开展,大城市可以开展,只要用心去思考积极想办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乡镇高有的优势,乡镇高中可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只有在语文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只有在乡镇中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才能提高乡镇高中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综合素质,最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是乡镇高中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关注与乡镇相关的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活动。特别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乡镇高中指的是经济不是很发达乡镇的普通高中。这样一种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凸现语文学科的特质

1.树立“言语本位”的语文意识

关于语文的性质,有人主张“工具性”,也有人主张“人文性”,此外还有“实践性”、“言语性”等。本人更倾向于“言语性”,因为语言是工具,语言被运用和被运用的语言便是言语,可见“言语教学观”是符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要求的;同时,“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运用语言便是传达思想,传递情感,传承文化,“言语教学观”同样符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不用说,运用语言就是语文实践。以上说明“言语性”具有理论上的包容性,是语文最基本的属性,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以言语教学为本位,语文科的研究性学习也当然应该体现这一点。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以言语教学为本位,否则,就不能区别于研究性课程,就不能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2.体现人文关怀和文化关照

语文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征,这在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1)选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2)在课题评价上实行动态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研究能力差异进行评价。(3)研究与语文相关社会生活和文化专题,不仅能培养学生初步的课题研究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文化品位。

(二)凸显乡镇的地区特质

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三、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因此,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就成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问题。

(一)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中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的内容很多,如作品的题材、思想意义、人物形象、表达技巧、文化心理以及作品中所展示的风土人情等。并且还可以分得更细些。如研究某一部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风格等,就选修课《红楼梦》来说,可以研究它的人物形象及意义、语言特色、思想意义、塑造人物的技巧、诗词的研究、服饰、饮食文化等。

(二)作家研究。

可以研究作家的生平经历及其对作品的影响,作家的思想观、人生观,作家的语言风格等。如学习余秋雨的《听听那冷雨》,可以自读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研究余秋雨散文的语言风格。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可以自读鲁迅的杂文集,研究他杂文的语言风格。当然中学生对作家的研究,不同于专家们的研究,例如一位学生的选题为《我看鲁迅》,从一个现代中学生的角度来谈及对鲁迅的看法。

(三)语言运用。

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以言语教学为本位,这里语言运用指的是社会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而不是指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新课改所配套的苏教版新教材,为了培养社会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能力,设置了许多专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提问与应答

提问与应答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应答准确、简明、得体。

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写作实践”采访身边的对象,设计问题,倾听并整理他们讲述的生命的故事。

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调查与发现”板块,安排“访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以口头形式向调查对象搜集信息资料的研究方法,创设便于沟通的谈话情境,提高发问的技术,耐心倾听并记录。

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得体简明地回答问题,是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问答之间”板块活动设计的出发点,记者们精心设计的问题,杨立伟倾听口语信息的素养与应对作答的风格,给同学们的提问应答以示范。

2.演讲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的效果。③

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积累与应用”安排“读书报告会活动”,“报告”是“演讲”的形式之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积累与应用”安排举办以“我的家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英名与事业”板块,安排“演讲”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著名的演说词体会其鼓动性与感染力;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演说词在表达方式上的特色;分析不同演说家的风格差异,体会演讲者的个性与风度。在“写作实践”中,安排学生写演讲稿,要求根据演讲特点,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在演讲厅”板块,集中安排“演讲”与“倾听”实践活动。选择了两篇经典的演说辞,让学生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作品的魅力,并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能力。

3.讨论与辩论

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方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④

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体悟人生”板块设计了两项“讨论”活动。选择“分析两代人矛盾的成因”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组织专题讨论会。要求学生采用记录发言要点等方式学会倾听,在交流中捕捉信息。

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感受碰撞”板块,召开模拟法庭听证会,控辩双方展开辩论,其余同学倾听记录。

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交锋时刻”板块,活动形式是辩论。两个活动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分析、借鉴辩论基本规范与一般方法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创设了展开辩论实践的背景与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倾听”与“表达”两方面素质的机会与条件。“交锋时刻”是思想与语言的交锋,更是去度与修养的展示。相信梁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儒雅风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辩风,更会影响学生的精神。

这些活动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同学们研究的问题。如口语交际中如何做到“得体”?在演讲中如何使用肢体语言?同时,还可以延伸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现代生活中“日新月异”的生造词:“帅呆了、酷毕了”,应如何看待?关于歇后语的研究等。

(四)文化现象。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是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文化”,在中心都市有“都市文化”,在周边的乡镇有“乡镇文化”,在遥远的村落有“村落文化”。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因此,文化现象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就是指过去和现代的种种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包括民俗、服饰、饮食、园林、建筑、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甚至包括文化审美心理等。在学习必修三中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根据我们乡镇的实际情况,带领同学进行“端午节在不同地区的过节习俗研究”、“乡镇赶会场的研究”、“小商贩吆喝的研究”等。

四、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原则

研究学习学习的内容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目标、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基调来进行选择和组织。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在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关心学生个人经验的原则。

关注学生个人经验是指从学生的兴趣、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心理出发,选择学习内容。因为,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浓厚兴趣,不仅是进行学习和探究的直接动力,而且是挖掘他们创新潜能的前提。只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才能使学生倾注全部热情,认真地进行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小学生喜欢趣味性强的问题,中学生则逐渐重视社会性强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生理与心理”、“人际关系”、“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中学生心目中的家长研究”、“中学生心目中的老师研究”等。

(二)关注社会生活的原则。

关注社会生活是指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以社会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剖析、寻找规律、寻找对策。选题力求把握社会发展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思考和活动有较大的空间。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例如“燃料与生活”、“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风土人情演究”、“乡镇农产品的研究”等。

(三)关注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原则。

关注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原则是指在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的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的途径和机会。应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试验,少一点书本资料的研读整理;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思维训练。因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必须参与实践,在获得某种体验的基础上,内化成个人的心理特征。

五、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设计策略

(一)先扶后放,选择课题内容。

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整个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问题的产生,可以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中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具有高昂的兴趣爱好,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志向,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激励,这就需要为问题的产生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引导工作。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研究趣向,分析研究后,精选出可以唤起学生心灵深处蕴藏的求知欲望的内容,为学生提供若干主题或课题,建立课题“超市”,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引导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然后逐步扩大选题的范围,或者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心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变“厌学”为“乐学”。课题的设计要避免成人化、理性化,避免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神秘感和畏惧感。

(二)因地制宜,选择课题内容。

“因地制宜,选择课题内容”,是指在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时,不能脱离当地实际情况,要结合当地人文地理、自然风情实际,兼顾学校的软、硬件以及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地化”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比如,地处横溪镇的陶吴中学附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甘泉湖度假村”,那里风景秀丽,景色怡人,还有能体现各民族风情的民族村,带领学生游览后,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民族与服饰”、“傣族风俗习惯”等主题,从而引发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千万不能只从“易”、“简”入手,既不进行必要的投资,又不开发当地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更不能只翻翻资料,写写文章了事。要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的材料的利用结合起来。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的资源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来源和母体,没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也就没有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的重大问题。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是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要面向社会,拓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渠道,开发校内外的各种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注释:

①邹尚智编著.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56.

②高民等.研究性学习的差异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1,5:11.

③丁帆,杨九俊主编.高中语文培训手册(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122.

④丁帆,杨九俊主编.高中语文培训手册(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123.

参考文献:

[1]胡永生主编.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升主编.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3]高民等.研究性学习的差异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1,5.

乡镇人大交流发言材料第7篇

乡镇作为我国基层政府机关,掌管一个行政区域的党政群团,既要执行上级的决议、决定,又要制定和执行本行政区域的规划、计划,管理区域内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还要对辖区内村(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其形成的文件材料几乎涵盖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方面面。一个乡镇形成的档案一般按一个全宗进行管理,其内设机构形成的文件材料只是这个全宗的组成部分。就福建省仙游县而言,一个乡镇一般设一个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本乡镇各部门不同载体的档案,业务部门一般不设档案室。乡镇在制定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时,应充分考虑乡镇机关所处的地位和文件材料的形成特点,同时还应考虑乡镇档案的最终流向是向县(区)档案馆移交的特点,这样才能制定出既能体现乡镇特色,又便于掌握运用并能优化县(区)档案馆馆藏结构的《乡镇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笔者认为,在制定《乡镇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归档范围应尽量详细,以便于操作

《规定》指出“凡属机关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本机关负责档案工作的部门移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或拒绝归档。”可见,文件材料一旦列入归档范围,都要归档,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而没有列入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是否归档,则没有硬性的约束,往往会因人而异。

据笔者了解,归档文件材料不够完整齐全是乡镇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不少乡镇只注重收集经收、发文登记且有固定格式的红头文件,忽略了对内部使用的文件、图表的收集;乡镇党政办公室形成的文件材料归档一般比较齐全,但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形成的文件材料的归档,则残缺比较多。应当看到业务部门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往往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如乡镇民政办公室形成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审批表,土地管理所形成的群众建房用地、旧房翻建审批表,计划生育管理所形成的公民生育和独生子女审批材料,司法办公室形成的民事纠纷调解书、协议书,农机管理站形成的农用车船登记表,农科站形成的土壤普查材料和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材料等。这些民生档案的近期利用率往往比红头文件还高,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重要的作用,是乡镇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笔者认为,乡镇在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时宜分两步走。

首先要制定常用的归档范围,以本乡镇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即三定方案为依据,通过研究本乡镇常设内部机构的职能、任务和工作范围,把握各业务部门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把乡镇办公室、民政、司法、土地、计划生育、财政、农机、农科以及党务、青年、妇女、工会等业务部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文件、图表等纸质和电子文件一并列入归档范围。

其次要根据工作需要制定特定的归档范围,即乡镇在开展重大活动,如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或进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时,要适时制定针对该次活动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总之,界定归档范围宜细不宜粗。这样做,虽然篇幅会长一点,但磨刀不费砍柴功,详细的归档范围,操作性强,人们可以对号入座,便于乡镇档案工作部门对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和对业务部门文件材料形成、积累、归档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有利于提高立档单位的归档率和归档文件材料的完整率。

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可在《规定》的原则下,作适当的调整

1. 同级机关的文件可视文件内容适当提高保管期限。乡镇与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机构规格是一样的,都是科级。从级别上讲,它们是平行的同级机关,其内设机构虽有明确的职能、任务,但不能以内设机构的名义对外收发文件。县直机关一般以函的形式直接对乡镇行文,而不能对乡镇内设机构直接行文。同级机关属于永久保管的文件,《规定》要求是“重要业务问题”、“同级机关、下级机关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在现实工作中,乡镇每年收到同级机关的文件几乎占收文总量的一半,其中不乏属于本乡镇重要业务问题的文件,如县财政局给某乡镇专门拨款的文件,县计划局给某乡镇下达的基建计划,某县直机关印发的旨在推广某乡镇工作经验的通报等。类似文件没有构成来函与复函的行文关系,但其内容直接反映了本乡镇的职能活动,有的文件也可考虑列为永久保存。乡镇确定同级机关文件材料保管期限的着重点,应看该文件与本乡镇职能活动的关系,而不能单纯只看来函与复函的行文形式。笔者认为,凡与本乡镇关系密切的重要文件,即使没有构成来往文件关系,也应定为永久保存。

2. 上级机关的某些文件可适当降低保管期限。乡镇直接的上级机关是县委、县政府。县委、县政府形成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一般都会发至乡镇。因乡镇是一个行政区域的综合性管理机关,对乡镇而言,县委、县政府的大部分文件是“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重要文件材料”,按照《规定》要求,这些文件需永久保存。仙游县目前设18个乡镇,如果每个乡镇都把县委、县政府的重要文件都定为永久保存,那么,按《档案法》的有关规定,这些档案在乡镇档案室保管十年后须向县档案馆移交,届时县档案馆至少有19份相同的文件,之后档案馆还要对这些重复档案进行输入计算机档案目录、扫描、鉴定、解密、保管等一系列重复劳动。而在提供利用中,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只要一份就够了。从优化馆藏结构,降低档案管理成本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乡镇在确定县委、县政府等上级机关文件材料的保管期限时,应从严掌握,对直接针对本乡镇的职能活动、土地征用、机构演变、人事变动、自然资源权属等的文件材料可定为永久,其他普发性文件可定为定期。

3. 对村级报送的文件材料的保管期限可适当长一些。目前,县(区)档案馆一般只接收到乡镇等副科级以上立档单位的档案,对乡镇隶属的行政村的档案一般不列入接收范围。《规定》要求,对下级机关报送的文件材料的保管期限,重大问题的专题报告30年,年度和年度以上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10年,并没有需要永久保存的。这样在馆藏档案中就失去了30年前由村级制发的文件材料。我国的人口多数在农村,农业、农民、农村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县档案馆如果没有农村档案,就无法全面展现一个县的历史真实面貌,其馆藏结构很难说是合理的。从法律上讲,我国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镇人民政府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乡镇每年收到村级报送的文件材料不是很多,但也不是没有。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第二十条规定“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 而且“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时,通常还会向乡镇报送农业、人口等年度统计报表和重大征地、拆迁、移民等的专题报告。乡镇如果把某些村级报送的重要文件材料定为永久的话,这些文件就可以随同乡镇档案一并移交给县(区)档案馆,为国家档案馆增添了原汁原味的村级档案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馆藏结构,弥补了县(区)档案馆档案接收范围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