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2-08 07:21:37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1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同教学重点。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简介时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叫郑振铎。文章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69年了。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1.出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出声读一遍课文。2.想一想,刚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通过读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1.思考: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2.讨论明确。板书:离岸告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画后明确这句话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四、深入理解,体会重点。

1.思考:“我”想不想离开祖国呢?“我”在文中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默读课文,找出来。明确:我不忍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2.结合课文说说“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我”应做的工作又是什么?

3.讲读第一段。①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在离岸告别的时候,“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从哪一句描写中最能看出?②明确:“我”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从描写“我”流泪一句话中最能看出。③思考讨论:把“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一句改成“我流泪了”,好不好?为什么?(打幻灯,将这两句话写在幻灯片上,供学生比较、讨论。)板书:润湿滴模糊依依惜别④此时,千言万语说不出,都倾吐在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中。可见,通过这句话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祖国的依依惜别之情。

4.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三段,重点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第二、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重点。

导言: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我们知道,当船离岸的时刻,郑振铎——这个热血的爱国志士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惜别之情。现在,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呢?

1.讲读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思考: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让学生讨论,并从中体会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与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无限留恋之情。板书:一草一木无限留恋

③此时,文中又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想想这句话在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④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四自然段。同学们,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分别的时刻,“我”是多么不忍离去啊!此时,船离祖国渐渐地远了,“我”思绪万千,“我”感到自己的离去是不负责任的,自己是一个罪人。同学们,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联系第六自然段,理解上述问题:首先抓装终将”、“暂别”等词语,以及离国的目的去体会“我”不是罪人。其次,要讲清“更好的战斗的武器”不是指飞机大炮,而是指革命斗争的理论与经验。)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罪人,“我”为什么还这样说呢?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内疚的心情,是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深深热爱之情的表现。

⑤一想到离国的目的,“我”的感情还只是停留于对祖国的惜别之情上吗?请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从中感到“我”对祖国怀有怎样的感情呢?(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情感。

⑥讨论,从希望和誓言中体会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盼望建立新中国的感情,以及为了祖国而献身的战斗豪情。板书:希望誓言战斗豪情。

⑦此时,文中再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七——九三个自然段。

二、整体回归,总结中心。

1.这篇课文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每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全文强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祖国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简评]本份教案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通过本课书的教学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述目标全面、准确,符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

特别应指出的是:在教学目标中确定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及朗读能力的训练,这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由以理解内容为核心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转化。教案设计了学生自学的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与讨论,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实效

[作者简介]曾骊(1975-),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浙江丽水32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项目编号:yb2010132)和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典型示范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创新”(项目编号:Y2009081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50-03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研究成果甚众,但其实效性仍值得探究。本文亦解析“基础”课教学现存问题,以“‘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做出应对。

一、“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情:“三个垄断”导致“三个不强”

首先,话语权的“垄断”导致实效性不强。教学方式上,抽象性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远景性的概念描绘与逻辑阐释,一二百人大中课堂的限制,师生间互动交流少。这种“独白”式教学模式,忽视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忽视学生自主体验,忽视交往对人道德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学生个体需求的多样性,成为学生对“基础”课厌倦甚至逆反、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内容权的“垄断”导致时空性不强。教学内容上,一些“基础”课教师依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由于篇幅限制,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原则性、高度概括性等特点。在社会发展变革快、价值趋向多元化、知识更新快的背景下,教材信息难免受时效性的限制。“基础”课教学内容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既受时空的制约,也受到课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

最后,考核权的“垄断”导致实践性不强。考核方式上,“基础”课以开卷为主,于是出现学生“上课无笔记,考前划课本,考中狠抄书”,教师“上课口讲干,考前圈范围,考后烦阅卷”的现象。分数考核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基础”课的成绩是考出来的,可以不重德行实践。学生面临个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冲突时,很可能变成“两面人”。课程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讲解、考核,不利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讲授与实际行动不能实现对接,导致学生践行能力的培养雪上加霜。

(二)生情:认同与否定并存

2009年和2010年10月,我校社科部教师对“90后”大学生“基础”课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在浙江丽水、金华、台州等地高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85份,回收率为99.25%;有效问卷1961份,有效率为98.79%。

1.开设“基础”课的必要性评价。思想认同与学习目的功利性并存。一方面,76.4%的大学生认为开设“基础”课有必要,认可度较高;另一方面,34.8%的高职生认为“基础”课对人生成长影响大。说明大学生学习功利性强,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思想道德修养是“虚”,专业技能才是“实”,对找工作有好处。所以,大学生上“基础”课完全是实用主义态度,对理论内涵及人生指导意义不求甚解。

2.学习“基础”课的态度分析。求知欲望强烈与学习行为懒惰并存。一方面,大学生成长的需求让他们关注国家问题、社会变革,对“基础”课是有期待的;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惰性较强,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所以,出现18.8%的学生上课基本不听,14.3%的学生作业抄袭或索性不做的状况。

3.“基础”课教学方法的选择。理论分析与实践体验并存。一方面,15.4%的大学生认同讲授法是“基础”课的主要教学方法,14.8%的大学生喜欢“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另一方面,大学生愿意接受新事物,对兴趣话题参与讨论积极性高,希望通过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所以,选择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的分别达30.7%和39.1%,表明学生喜欢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4.影响“基础”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学习主体意识强烈和对教师期望值并存。34.1%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学习态度是影响“基础”课最重要的因素,33.3%的大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和方法也非常重要,其后分别是课堂纪律和气氛占15.4%、教材内容占17.2%。

5.获取“基础”课信息的媒介认识。认同教材内容与浅阅读并存。虽然47.8%的大学生选择了“基础”课教材是获得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但一些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枯燥,可读性不强;不少学生课程学完,教材一遍未看。排在第二的网络占25.9%,第三是电视和广播占17.6%,第四是报纸杂志占8.7%,大学生在学习上潜移默化地被网络“快餐化”。

二、“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内涵

现代汽车技术为提高汽车的行驶能力,采用“四轮驱动”的模式,让汽车前后轮都有动力,按行驶路面状态不同而将发动机输出扭矩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前后所有的轮子上。笔者认为“基础”课教学,也可采用“四轮驱动”的方法。“‘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就是通过“实践教学、时政研讨、专题案例和网络平台”四个 轮子,同步推进、互相融合、逐步递进,师生共同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见图1)。

图1“‘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第一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接――言行合一的途径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基础”课以教学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内容前置‘教学做合一’五步训练法”。做法:课堂实践矫正不良行为―学校“爱心园”基地―社会实践,深化理论认识。

第二轮:时政研讨与教学内容相对接――弘扬主流价值观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基础”课的实际效果。在课堂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时政要闻教学,联系教材内容安排时政专题,立足国际视野,拓展学生胸怀。做法:一周时政要闻热点介绍―学生提问―师生研讨―教师总结―告诉学生热点要闻相关链接。

第三轮:专题案例与团队研讨相对接――引导明辨是非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人”。依据“典型发现、培育、示范―选择典型案例―编写教学案例―提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撰案例教程―课堂运用―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库”路径,采取“大班上课,小班研讨”方式,进行耦合理论与专题案例结合分阶段教学。

第四轮:网络平台与教学改革相对接――参与平台互动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探索思政课教学新途径。创设“社会―人生”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平台专题研讨拓展教学”,是学生实现灵活选择知识、评价人和事,关注社会新闻、社会热点、重点的重要渠道,也是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途径。

三、“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实施

(一)一个中心:以“育人”为中心,在“人”的培养上强化“爱”的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基础”课实效性。在“基础”课教学中,“‘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整体建设以教学理念创新为前提。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更要培养充满“爱”的人。所以,这个理念强化就是“爱的教育”,内涵是“民情国情世界情情情关切,爱心信心报国心心心相传”。“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要爱学生、爱这门课才能上好课。教师的爱体现在关注、关心和关爱学生,并且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大学生将小爱与大爱相结合,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二)两个丰富:以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联系民情、国情和全球情况为着力点,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基础”课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基础”课教学内容要有国际性,紧密联系全球发展趋势和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实际;要有时代性,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要有价值性,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有针对性,紧密联系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

1.“时政热点面对面”专题小论坛。大学生成才环境、身心特征、认知特点都在发展变化,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时政形势教育能依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构建。在课上设立“新闻厅”,内容应是社会热点与焦点,是大学生关注的国家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学生充当“新闻发言人”,介绍民生、外交、体育、军事、科技、交通、三农、卫生、教育、经济、文化、人物、时尚等某一专题,接着请学生补充、提问、讨论。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做有说服力的回答,并交流相关链接网址。

2.高职生典型专题案例导读。我院注重典型示范工作,学生先后获得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①。笔者编印了教材《爱的教育――丽职院高职生典型案例教学导读》,分八个专题――爱的缘起、爱的承担、爱的力量、爱的信任、爱的奋进、爱的传递、爱的分享、爱的荣耀,用身边榜样引导学生的奋发态度和高尚精神。

教学过程需要内容与形式的吻合性,好的教学内容配合适合的教学形式更精彩。“基础”课的案例教学将专题案例与教材章节相对应,坚持情理交融,就能讲出热情、讲出眼泪、讲出感动。在“基础”课一年的授课周期内,可以采用“耦合理论讲授与专题案例教学法”。首先,对初涉专题案例的学生,采取“案例+理论”的综合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教学程式是“理论精讲―案例精讲―理论巩固”。其次,采取“标准化+本地化”案例来源和“多样化”的案例展现方式:让学生对专题案例产生兴趣,就及时从理论讲授为主转入“理论精讲与案例精讲并重”,教学程式是“理论精讲―案例精讲―理论深化”。最后,采用“角色扮演”“项目参与”和“小组化”等体验式案例教学方法:学生掌握了专题案例教学基本技能后,推行“案例讨论为主,精深理论为辅”,教学程式“学生课前自学理论―上课案例讨论―教师的内容提升”。

(三)三个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突出道德、知识、能力之间的教学目标导引,创建“教学做五步训练法”

1.融合之一:网络教学平台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部分学生对“基础”课认同感不强,处于强制性认同和功利性认同的状态。原因是传统课堂教学既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也受课时限制,更受传统教学角色限制,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网络平台可以突破时空、内容的限制,改变教师的功能定位,增强教学引导力。

创建“社会―人生”网络平台,分设“大国崛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校园文明、法律之窗、网络人生、创意创业、企业文化、微博互动”等板块,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社会现象,包括为人之道、成才之法、报国之路等。在此基础上,开展网络平台专题研讨拓展教学,即教师通过平台布置专题内容,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PPT演示解说、课堂讨论,每个小组形成论文后师生评议考核。现在“基础”课多为合班上课,每班派一组上台进行 擂台赛,既竞争又合作,很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个性化较浓和开放性的网络学习环境(见图2)。

2.融合之二:三个课堂的融合。一是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照教材内容,写出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在课上评选“十大校园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让学生找出理论不支持依据,承诺改正时间,找出方法纠正,对效果学生互评反馈。自认为没有不道德或不文明的学生要接受同学评议,并结对帮扶“行为问题学生”。制定“矫正不良行为课堂实践考评表”,自我和帮助他人改正努力程度、效果计入期末总成绩。从重理论灌输的教学观念转变为重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学习思政课提供感性基础、理解契机和思想的内化机制,最终达到“进头脑”。

二是校园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课校园实践教学包括参加校园的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等。我们创建“爱心园”:爱心超市、晓丽爱心传递站、暖春行动、阳光爱心行动等,关爱社会弱势群体。通过特定的人文活动熏陶、渗透和升华,引导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中继承、培育和创新大学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三是社会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在寒假采取分散实践的方式,在暑假采取团队立项集中实践方式,“基础”课教师组团带队,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开学时,综合分析调研报告,围绕热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组织汇报会,优秀团队到班级开展面对面交流。志愿服务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包括校园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赛事志愿服务等。

在实践教学中,方法设计为“课程内容前置‘教学做合一’五步训练法”。一是教师指引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我想学”;二是教师分配任务,学生“我明白”;三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素质和运用的方法,学生为“我会做”;四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我在做”;五是师生评估学习成果,学生“我行了”(见图3)。

3.“教学做合一”与考评方式相融合。从考试到考评的转型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问题,也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三维立体考核评价体系”不局限课程基本知识,注重问题解决和应用能力,以及实际学习、生活、发展能力。因此,“基础”课要注重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评价相结合,学生案例参与度与案例分析准确度相结合,社会实践效果与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见图4)。

(四)四个保障,从制度、人员、经费、基地上加强保障

1.制度保障。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将“教学做合一”安排纳入“基础”课教学计划,在内容、时间、成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的考核制度、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2.人员保障。(1)“基础”课专任教师。(2)党团组织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3)校外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基础”课教师紧密配合形势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教育支持;党团组织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思政教育,主动邀请“基础”课教师的参与。

3.经费保障。将“基础”课教学与学生工作、课题研究、教改实验相结合,争取学生专项经费、课题经费、教改经费的支持,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严格经费使用审批程序。

4.基地保障。建设以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依托的创业、就业基地;以经济社会发展典型、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为依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社区、农村、血站、捐赠站、福利院为依托的服务基地;以心理协会、音乐培训、琴棋书画中心为依托的素质教育基地。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生 爱情观 语文教学 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68-02

正确的爱情观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当人们面对爱情问题时,它会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不同的年代,受到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爱情观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对中职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爱情观朦胧的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容易犯错误。另外,中职生即将踏上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拥有正确的爱情观,对成长中的中职生来说尤为重要,这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以积极、阳光的心态迎接未来的爱情和生活。

当前,由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影视剧等互联网资源的推陈出新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使中职生的爱情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1)中职生恋爱公开化、自由化、主动性较强。目前,在对我校中职生恋爱情况调查时,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处在恋爱阶段,而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学生具有恋爱史。(2)中职生恋爱逐渐趋向多样化,但缺乏一定的责任感。根据调查发现,我校中职生在恋爱的过程中,普遍目的为向同学或朋友证明自己的魅力,以便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多数是感受爱情的美感、证实自身魅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教育既要育人子弟,还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得到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发展。目前,我国中职教学往往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却很少重视中职生的爱情观,这无疑是教育教学上的短板。因此,我们要遵从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要求,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融入爱情观教育,帮助中职生树立健全的爱情观。笔者以中职语文课为例,谈谈有关爱情观的教学心得。

一 情感导入,正确认识

在社会环境与网络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中职生恋爱成为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必然。现阶段,许多中职院校在面对爱情观的教育问题时,常常会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只有在学生犯下错误时,校方才会进行管理。这种办法不仅难以起到作用,还会激发中职生的叛逆心理。由此可见,爱情观教育对于中职生而言迫在眉睫。

结合上述,笔者认为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对爱情观做出了详细的诠释,我们不妨利用这些课文进行导入,从而激发中职生的情感,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爱情观,继而使他们的人格更健全、更完善。以《致橡树》为例,该首诗歌中的句子十分经典: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借此表达爱情是富有内涵的,并且诗人还利用衬托的方法表明了爱情不能做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也不能附庸高枝而沾沾自喜。正确的爱情观可以让中职生健康成长,让他们的人格更具魅力。而错误的爱情观不仅会让中职生的精神世界处处碰壁,同时对他们的人生观也会带来影响。如果将文中经典的句子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那么学生就能在一开始就被这些句子所吸引,通过后面的学习逐步感受到,在诗人的爱情观里,在爱情的世界中,应该人人平等、互相尊重,不能在爱情中迷失,也不可在爱情中施舍,只有这样才可实现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从而在诗人的影响下激发自己的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让爱情观教育更自然,同时还可以间接实现语文教学,让中职生的精神与能力获得双重发展。

二 主题讨论,心得共享

中职生正处在爱情观构建的黄金阶段,但对照我国实际情况,许多中职生都未能正确认识爱情,认为爱情就是两个人相爱,至于如何相爱,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恋爱,他们很少去考虑。或者说,他们缺乏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爱情。此外,现阶段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类以爱情为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层出不穷,许多男生受到作品的影响,充满大男子主义,认为自己想的就一定是对的,很少关注对方的想法和心情。而女生,受到作品的影响,总是梦想得到自己的白马王子,充满了浪漫情节,继而忽略了现实。

为了纠正中职生对爱情观的认知,我们可以根据学情,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一些与爱情主题相关的讨论活动,激发中职生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构建正确健康的爱情观。比如学习完第五单元课文中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后,为了普及爱情观教育,我开展了主题为“如何定义爱情”的讨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高涨,他们所阐述的理论更是层出不穷。但若仔细分析却能发现,学生们所表达的想法与《我愿意是急流》的中心思想很相似。为了帮助学生摆脱思维上的定式,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抛开课文,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解读一下爱情,你们心中的爱情观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及时摆脱胆怯心理,踊跃参与、畅所欲言。比如有的女学生认为“爱情的本质在于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相敬如宾”;有的男学生则认为“爱情的真谛在于守护自己的爱人和亲人,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由此可见,合理地开展讨论活动是构建中职生正确爱情观的重要途径。我们广大教职人员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引导,在遵从课文的同时抛开课文,引出学生的真实思想,并对其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中职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三 调查总结,点亮情感

中职生受到某些爱情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的影响,他们对爱情这一话题充满着浓厚兴趣。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加深认知,继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此外,新课标明确提出:正确的中职教育要以知识传达、实践操作为目的,以便提高中职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不妨指导中职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调查,总结中职生对待爱情的态度和想法,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撰写相应的文章,从而让中职生得到实践锻炼的平台,点亮他们的情感。

比如在学完第五单元课文中的《情人节的玫瑰绽放在教室里》后,我以该篇文章宣扬的主题――没有爱情教育的教育是缺憾的教育,指导学生创建一份调查报告,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走访式调查。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继而让正确的爱情观深入他们的内心。

记得某位名人曾说过:“真正的爱情与金钱无关,与地位无关,而是在于一种真理,一种对爱情真谛的挖掘。抛离了真理的爱情,只能是一种动物式的爱情。”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才会完美,发展得才会全面。开展中职语文教学之初,我们首先要从心灵教育着手,帮助中职生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让他们的心灵与能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丽春.高职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4篇

在教授《诗经•氓》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下面是笔者教授《氓》的课堂部分实录:

一、出示教学设计

《氓》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诗歌单元。其内容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诉说了一个爱情悲剧。由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异性或多或少存在好感,但他们对于爱情究竟是什么却知之甚少甚至一点都不知道,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过程

首先,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用优美的旋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进入上课状态。然后,我激情讲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当我们唱起邓丽君这首缠绵幽怨的《在水一方》时,我们就会想起《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听苏芮唱起那曲情意殷殷的《牵手》,听赵咏华唱起那首《最浪漫的事》,我就想起《诗经•邶风》里的句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锦心绣口的先民啊,爱也歌唱恨也歌唱,苦也歌唱,乐也歌唱!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听听从远古传来的回声,听听我们祖先的歌唱”。

接着,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节奏。听完后,我提问: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怎样?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第1、2段,相恋,欢快和幸福;第3、4、5段,婚后生活,痛苦、悲伤和无奈;第6段,分手、决绝。由于是回忆,一切都成过去,女子口气里,该有对自己无尽的悔恨和对氓轻蔑的嘲讽。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比喻的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一句用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后者以叶枯叶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感慨良深。“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主人公用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来比喻甜美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然后,启发学生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讲述“氓”的故事。学生讲完后,老师出示参考答案:至今,我还记得当初你追求我的情景:抱着布,借口换丝,找我商量婚事,你笑嘻嘻的,傻傻的样子。我不答应,你生气了。我说,婚姻大事,不可儿戏,要明媒正娶。我送你回去,送一程,再送一程,一直送到淇水河畔,长长的河水,像我们的情意。我说,秋天吧,秋天我嫁给你。热恋的日子,我常常登上那倒塌的墙,翘望你来的方向,等不到你来,我泪水涟涟,哭得好伤心。哪一天你来了,我便笑逐颜开,心花怒放。吉日良辰,迎亲的队伍来了,载上我,还有我的嫁妆。我怀念那短暂的幸福时光!我们那样年轻,像枝繁叶茂的桑树。生活那样甜蜜,像熟透的桑葚。我醉了。时光消逝,你变了。你忘了我们相爱的岁月,忘了自己的誓言。我恪守妇道,任劳任怨,你还是背叛了我。你打我、骂我,苦日子没有尽头。家兄讥笑我,我只有黯然神伤。原想与你白头到老,现在看来这个心愿是不可能实现了。我得走了,到了和你分手的时候了。又是一个秋天,桑叶飘落,就像我凋落的红颜。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又过淇水,淇水打湿车帷,那是我辛酸的泪。

学生看完这段电脑投影内容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有些同学若有所思,有些同学眼中噙满了泪水。

接着,让学生谈谈对高中教材中选编爱情诗的看法,继而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学生热烈讨论后,我总结说:“将爱情写进高中教材,是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它不是要教会学生去恋爱,而是要教育广大高中生要正确地认识爱情,理性地对待爱情。高一学生情窦初开,有些同学陷入早恋,其实早恋不等于真正的爱情,早恋就像一朵美丽的罂粟花,美丽而又充满神秘和诱惑。面对美好的爱情,我们是选择理性面对,成为爱情的英雄,还是在美丽的爱情中沉沦和毁灭,成为爱情的奴隶呢?我想,没有谁会拒绝追求美丽,但只要能理解爱情的真谛,只要懂得珍惜,就不会在美丽的诱惑下沉沦和毁灭。”

总结起来,这堂课我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整合教学目标,纳心理教育于教学计划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心理教育纳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前提。心理教育成为一节课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教师就会在教学中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实施心理教育。这节课中,我确立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的目标,上课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施心理教育。

(1)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教学

用心理学指导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学习规律、思维规律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讨论对高中教材中选编爱情诗的看法和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注重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特别是思维创造性的培养,符合学生心理。

(2)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中,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提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怎样”的问题加以引导,通过自主分析、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习有所学,有所得。

(3)让学生体会成功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体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位学生都渴望成功。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谈谈对高中教材中选爱情诗的看法,继而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问题刚提出时,教室里一片沉默,经过我反复鼓励,有个胆大的学生说了几句后脸上流露出焦躁不安的表情,我为他的勇气鼓起掌来,受到鼓励后,他继续谈自己的看法,他一讲完,教室里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同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下子,课堂活跃了,同学们各抒己见,本来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一下子有了答案。

三、充实教学内容,找准心理教育与学科内容的结合点。

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努力挖掘心理教育素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与丰富,也借助相关具体内容将心理教育目标落到实处。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谈谈该如何对待早恋,使“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5篇

一、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意义

(一)有益于丰富教学素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

尽管教育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撰工作,但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现行教材“以点带面”的论述居多,有的内容甚至空洞乏味,教材还存在着人文精神不足,人文关怀不够的缺陷[1]。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太拘泥于教材,就难免缺少生成性、情境性和灵活性;教学方法若以说理和灌输居多,就缺少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实效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多种学习需要和整体人格的成长,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就会显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真诚情感的流露,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学体系转向教育体系的进程存在着障碍和难题。那么,合理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素材,优化教学手段,就可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立体化。各地历史文化中,鲜活生动的人文典故、历史厚重的文化遗址、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都能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大学生受到特色历史文化的熏陶和启迪,从情感共鸣达到教学共振的目的。

(二)有益于拓宽实践教学路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性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局限于纸上的课堂,静态的课堂,而更应该响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课程建设宗旨,将高校所在地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大学生“走出去”,摸索出更为广阔的实践教学路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在思政课教师的带领下去了解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既可以以古知今,理解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制度理念之间的互动,又可以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的局面,更好地实现“理论课堂”与“社会课堂”的良性互动,最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

(三)有益于加深大学生对民情、国情的了解,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中共中央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第10条明确指出:“要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国情教育要同省情、市情、县情教育结合进行。”爱国主义不是抽象地纸上谈兵,“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都要和故土家园、民俗乡情联系在一起。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无尽的爱国主义生动素材,各高校可以因地制宜,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感染大学生,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用爱国仁人志士的英雄事迹激励大学生,让大学生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怀爱国之情、树报国之志、践强国之行。

二、绵阳市特色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

绵阳建城已达2200年之久,自上古以来,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名人辈出,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连接中国中央与后方腹地的“蜀道”贯穿全境,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一)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千年积淀。

嫘祖文化:绵阳是黄帝元妃、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发明家嫘祖的故乡。嫘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祖文化、始源文化和根文化,是凝聚民族情感的亲情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嫘祖对蚕桑丝绸的发明和推广应用,结束了古人衣树叶,着兽皮,衣不蔽体的原始蛮荒生活,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祀嫘祖,拜先蚕,敬蚕神成为绵阳当地居民重要的民俗活动。

大禹文化:治水英雄、先贤大禹诞生于绵阳北川,其科学治水的精神传颂至今。大禹是继炎、黄之后的又一人文始祖,他创建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民间祭禹世代相传,历时千年而不绝。每到大禹诞辰,去禹王庙和禹穴沟进香祭奠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并且当地官祭与民祭相辅相成,由此形成的大禹文化的深厚积淀,成为北川一项宝贵的人文资源。

三国蜀汉文化:三国蜀汉时期,绵阳市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流传着“蜀汉兴亡在涪城”的说法。刘备、诸葛亮、蒋琬在绵阳市境内的遗迹处处可见,刘备刘璋涪城会的遗址--富乐山别有一番风景。扬雄读书台“西蜀子云亭”傲立西山风景区,是刘禹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所指。

李白文化:绵阳江油是诗仙李白的故里。这里有太白纪念馆,磨针溪、李白故居陇西院、月圆墓,还有1 000多座碑刻的太白碑林。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绵阳特有的这些历史传统文化、思想与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并行不悖。嫘祖以大爱爱人的博爱思想,大禹开拓创新、无私奉献、造福民众的人道关怀,三国蜀汉文化中的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民为本,严己宽人,崇尚忠义勇等思想精髓[2]、李白“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都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品德修为的珍贵的思想结晶。

(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北川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世代传承,独具神韵。

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历史悠久。一年一度的羌历年,狂舞歌欢,数日不散,以贺大禹诞辰。浓郁的羌族民族风情犹如醇厚清香的咂酒一般让人心醉:从虚幻迷离、动心心魄的羌笛,到高亢悦耳的祝酒歌;从精美秀丽、栩栩如生的羌秀,到工艺精湛、民俗浓郁的银饰;从以师徒相授的释比法事、羌族羊皮鼓舞,到“依山居止,累石为屋”的碉楼……这些传承数千年的伟大文化瑰宝,是坚韧的羌寨人向人类塑造和奉献的伟大财富,并经历了“5?12”特大地震的摧毁,更值得我们用心传承与保护。

平武县古老而神秘的白马藏族,至今保留着喝咂酒、原生态歌舞、男耕女织等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白马人对自然的崇拜,也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的性格,孕育出白马人独特的敬酒歌、跳曹盖、猫猫舞等民族歌舞。白马人通过舞蹈,旨在祭祀神灵、祈求平安、驱鬼避邪,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也代表了白马藏族希望与自然界的野兽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白马人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白马语和康巴语、羌语相近,但没有相应的文字,依靠口口相传。白马人的服饰绚丽奇特,在中华诸民族中,只有白马人有这类独特的打扮。他们男女皆编发,一年四季均头戴盘形圆顶荷叶边的白色毡帽,上插白色鸡尾羽,摇曳招展,分外引人注目。男子在毡帽上插一支挺直的白鸡毛,表示勇敢刚直;女子则插二支至三支,寓意纯洁温柔。

我们对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探访,引导大学生溯中华文化之源,感受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切实的行动守护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之宝,这是加强民族认同,民族团结、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重要的内推力。

(三)国防科技文化独具魅力

绵阳市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城和重要的国防军工与科研生产基地,以“两弹一星”、跃进路?1958、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为代表的科工文化独具魅力。尤其是“两弹一星”城,曾是中国两弹研制基地,也是“两弹一星”研发核心基地。这里保留了大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弹之父”邓稼先的旧居、将军楼等,还保留着一座长达2.8公里的防空战备洞,以及由江泽民、李鹏、张爱萍、邓稼先、于敏等原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国防科学家的题词石碑70余块而组成的民族魂碑林。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基地建设者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

国防科技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与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有效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四)感恩奋进文化昂扬时代精神

尽管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但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抗击灾害和灾后重建的奇迹,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抗震救灾精神。绵阳不仅重建了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也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形成了具有绵阳特色的团结奋进、自强争先、知恩感恩报恩的感恩奋进文化。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以“意志永恒、大爱无疆”为主题,以三道拐、集体公墓、北川中学茅坝校区不倒的国旗等参观点,镶嵌总理让路、敬礼娃娃等故事,将老县城建设抗震救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擂鼓八一中学则以“军民共建、德育先锋”为主题,通过将军林、八德廊、国防园等,突出军民鱼水深情;吉娜羌寨以“团结进步、共创幸福”为主题,以一广场、一展厅、一陈列室、一农户、一产业为重点,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北川新县城以“重建奇迹、辉煌新城”为主题,通过安置房、抗震纪念园、新北川中学、七一职业中学等,展示党超强的执政能力、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抗震救灾精神、感恩奋进文化集中体现和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升华[3]。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寓教于事,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入推进感恩教育,通过灾区干部群众感恩党、感恩援建、感恩社会引导大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大学生感恩老师,作为子女感恩父母,作为公民感恩社会,使感恩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路径

(一)融入理论教学促内化

首先,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源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部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部分,《形势与政策》中“文化强国”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涉及中国辉煌文化历史部分,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讲授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案例法、讨论法,再辅助以图片展示、影音录像等视频资料,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融会贯通于教材与授课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切感。

其次,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力补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理论课堂可以开展专题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门课程都可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形成关于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系列授课专题。安庆师范学院甚至首开先河将乡土历史列为大学生必修课。专题教学,更容易让大学生深入、系统地了解各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再次,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在体系结构上都存在交叉重复之处,其教材体现的理论深度和中学课本区别不大。因此,把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编写进教辅材料如案例研讨集,学生辅导用书之中,深度挖掘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背后的精神意蕴,既弥补了上述不足,又增强课程读本的趣味性、理论性和学术性[4]。

(二)推动实践教学促外化

第一,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对大学生大有裨益,而地方文化资源恰恰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优势。组织大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访问特色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做社会调查、民俗采风,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聆听英雄故事、瞻仰烈士遗迹等形式,让大学生感受、融入地区悠久的文化,接受身心的洗礼与灵魂的升华。

第二,校地共建实践基地,构建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以绵阳为例,绵阳市充分挖掘、利用中国科技城的本土资源,现创建有“两弹一星”国防科技教育基地、以北川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北川吉娜羌寨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李白文化、李调元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以及江油市西山公园红色文化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绵阳师范学院与西南科技大学都有地市校地共建的成功范例。各高校与所在地市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全面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又能因地制宜,为实践教学的开展节约了人力物力,并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长时期和大规模的开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平台和保障。

第三,社会实践科研化,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高校可以以专家带团队的形式,在教师集体备课基础上,将围绕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产生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提炼为项目课题,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课题选择与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调研、研讨,形成课题报告,最后撰写科研。实践项目科研化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从接受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转化,在自主学习中加深对地域特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6篇

本课教学内容范围是第三单元第第七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整个链条上极其重要的一环,但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重点就在于如何将课本理论的东西用生活中的现实情景再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本框共有三部分(1)中华民族之魂(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教材内容围绕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这个中心,分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构严谨。第一目承接上一课中华文化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目具体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第三目承接第二目,是对第二目的深化,进一步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具体的、历史的,爱国主义在新时期有新主题。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1)民族精神的含义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1) 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2) 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

(3)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历史性

(二)能力目标: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2、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能从古今爱国事例中概括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并从中把握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自觉坚持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 教学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策略:

"引发其兴趣、激发其关注"是上好本堂课的关键。特别在中日因为""问题关系紧张化和我国嫦娥3号探测器成功登月的背景下,正好作为一堂专题探究课,通过提供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创设真实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加深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自觉坚持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教法:

(1)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教会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生动的感性材料、影像、歌曲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

(3)问题探索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4)演绎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观念,自觉外化成为自己的正确行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让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4、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有声、有色、有形来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3分钟):歌曲导入《五星红旗》

今天,让我们一起在一首高亢激昂的歌曲声中进入我们今天上课的主题:第七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首歌大家都很熟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并注意观察歌曲中给我们展示的一幅幅画面。

设计意图:这首歌既契合了本框题的主题,又是一首学生熟悉的高亢激昂的歌曲。作为新课导入能够迅速调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上课激情

讲授新课(35分钟)

探究一: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呢?

探究二: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歌曲和交流讨论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能战胜一次次的磨难与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伟大民族精神的鼓舞和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探究三:请同学们结合课前的预习,阅读课本第72页------74页,举例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设计意图:1、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成果,并举出具体的事例来加以佐证,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内涵的理解

2、结合相应习题来巩固落实,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探究四:观看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录像"嫦娥3号"成功登月,五星红旗第一次出现在地外天体,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的层面理解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历史性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对比和视频案例,让学生不仅从感性层面感悟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力量,更从理性层面理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既有共同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探究五:结合""这一热点事件,让学生观看因""问题引发的示威游行相关图片和新闻,使学生明白爱国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冷静的头脑,倡导理国。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背景的介绍和图片内容的展示,一方面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广大人民的爱国激情;另一方面也理性的认识到爱国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冷静的头脑,要懂得理国

小结新课(2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的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在新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小结本课知识结构,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升华新课(3分钟):播放歌曲《龙的传人》,在歌声中升华本课教学。教师寄语:

国家的发展强大才是硬道理。作为国家公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刻苦努力,兢兢业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是爱国。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传承和弘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设计意图:歌曲《龙的传人》正好凸显本框主题,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升华,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在生活中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实践新课(1分钟):根据本框教学重点,设置一道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第七课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之魂(为什么)

(1)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二者关系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

(3)永不泯灭的中华民族精神

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怎么做)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7篇

本课在教材第114_119页。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主要回答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启发和培养女儿要明智地生活,要懂得爱情的真谛,对成长中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3.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通过教学课件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动人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介绍爱情故事,导入新课。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2.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爱情。2.各抒己见,积极发言。3.通过课件,讲述文中的童话。3.结合课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4.总结归纳,积极引导。4.学习,分析,提高认知水平。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

学的书信的知识和特点,了解学生掌

握的情况。

1.回忆以前所学的书信的有关知识,回答

教师的提问。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通过介绍一

些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转入新课学

习。

3.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

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

—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

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

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个问题是

每个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

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是不用回避这

个问题的,同学们不要有什么顾虑。

4.介绍前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

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

思路。

2.回忆自己知道的爱情故事,大胆地与其

他同学交流,进入新课的学习。

3.积极开展想象,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

解。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爱情

问题比较敏感,但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经

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缺乏了解,加上现

实中对待早恋的态度,学生可能羞于发

言或不敢发言,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

励。

4.了解一些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情况。

阅读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本文。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作者在女儿的信中提出了一个

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使

作者感到忐忑不安?

2.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

述玛丽娅所说的爱情童话,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动画中受

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

真谛。

3.提问: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

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

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4.五十多年来,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是“什么是爱情”;

作者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不再是和

小孩子交谈了;女儿只有是一个明智的

人,才是幸福的;作者希望女儿学会明

智地生活。

2.配合教师的讲述,在欣赏优美童话的同

时,结合以前的认识,思考到底爱情是

什么,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并与以前

关于爱情的故事进行比较。

3.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他从人的眼里第

一次看到了“爱情”,第二次看到了“忠

诚”,第三次看到了“心头的记忆”。

4.分组进行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小木屋

了很大的变化。请学生思考他们发

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

样的变化,这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可

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5.提问: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

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这说明了什么?五十年来是什么维

系了他们的爱情?、

6.提问: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

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上帝的表

现的语句,并思考课文为何多次提到

上帝的表现。

代替了小棚子,还有花园;他们有很多

勤劳的儿孙;是两个人相濡以沫的爱

情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说明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5.思考,讨论,并回答:爱情是需要时间来

证明的,真正的爱情能经住时间的考

验。五十年来,是忠诚和心头的记忆

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6.在课文中找出上帝三次不同表现的语

句,思考讨论多次提到上帝的原因,应

指出: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

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够真正地爱。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文章的结尾提到了应如何对待爱情,

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作

者给女儿提出的殷切希望。请学生

结合本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历,

谈谈自己应如何正确地对待爱情,树

立正确的爱情观。

2.提问:通观全文,作者为何没有正面

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

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1.可分组展开讨论,得出:人类的爱情不

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

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

类种族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因此要

善待爱情,要懂得爱,要提高到人性美

的高度来认识爱情。

2.思考并回答:这样写更容易让女儿理

解,而且效果也比给她讲大道理要好得

多。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回答了青少年所关心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爱情的本质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本文用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的深刻内涵和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板书设计

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什么是爱情: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