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糖艺实训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2-09-20 20:27:25
糖艺实训总结

糖艺实训总结第1篇

[关键词]糖艺;实训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92-03

[作者信息]黄凌(1979―),男,广西柳州人,本科,广西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教师,研究方向:食品雕刻和糖艺。

烹饪实训教学是中职烹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烹饪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烹饪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的烹饪技艺都是以师徒授艺的形式传授,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授艺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烹饪教育发展的需求。然而纵观我国烹饪技能教育的现状,大多数仍然局限于模仿教学、经验教学和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培养。

一、烹饪实训课的特点

烹饪实训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扎实的烹饪基本功,并将所学的烹饪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举一反三、一专多能,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毕业生。烹饪实训课在授课过程中有独特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一)技巧性比较强

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广泛使用已经使我国的酒店厨房设备越来越现代化和智能化。但是,由于菜肴从原料的选择、加工至最后的烹调完成都需要手工参与,某些工序技术含量要求还比较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不能一蹴而就。

(二)“模糊性”教学

由于烹饪的原料选择范围很广,就算是同一种原料,产地、气候、水土等因素也会对菜肴的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有些操作过程只能用模糊的概念而不能用精确的数字来规定,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懂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得生搬硬套。

(三)消耗大,无法重复利用

由于烹调的操作性比较强,通过一两次的实训,学生还不能够掌握某项技术的操作要领。并且,大多数烹饪原料都是一次性使用,无法重复利用。因此,烹饪原料的消耗会比较大,学习费用也会比较高。

(四)产品评价标准难以量化

我国地大物博,烹饪原料种类繁多,烹饪方法复杂多变,导致人们难以对菜肴进行量化评价,也增加了试验产品的评价难度。

二、糖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面临的问题

糖艺是以砂糖为原料,经过配比、熬制、拉伸、塑形和粘接等工艺制作出既可食用又可欣赏的糖制的艺术品。因此,糖艺实训在教学中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在的糖艺教学面临以下问题:

(一)师徒传授式教学的局限性

我国烹饪技艺的教学一直沿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建国以后,虽然各地兴建了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和高职学院,但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一支粉笔一把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能够全面、直观地掌握工艺流程,而缺点是学生以模仿、继承的心态学习,束缚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糖艺教学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断地模仿教师的制作手法而忽略了自己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试验设备的不足

糖艺实训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室内的温度、湿度、加工工具、原料、储存设备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在糖艺加工、制作过程中,某些微小的客观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实训过程,甚至影响糖艺作品的制作效果。因此,实训环境简陋、实训设备的缺乏也是影响中职和高职院校开展糖艺课程的重要因素。

(三)实训原料的高消耗性

糖艺实训所需要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反复使用,但由于学生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其基本要领,因此原料的消耗量也比较大。特别是刚入门的学生,在进行基本功训练的时候失误率比较高,致使学生只能小心谨慎地模仿,不敢有所创新。

(四)基本功和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糖艺制作的基本功和技巧的掌握必需经过长期的训练,过程比较枯燥乏味。离开了专业的实训室,学生难以受到糖艺制作的训练,因此增加了技能提高的难度。同时,由于很多糖艺作品的制作手法和操作要领难以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和描述,全凭主观制作者的感觉和经验,因此,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和领悟才能被掌握。要使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糖艺制作的规律,往往力不从心。

三、糖艺实训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加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在烹调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实训力度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掌握扎实技能的基础上。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技能基础,学校必须加大实训力度、增加实训课程的比例并保证校外实习的质量,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和消化教学内容,从而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二)精讲多练,强化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是创新的基石,也是糖艺实训的核心和重点。糖艺操作过程中的熬糖、收糖、制作、造型等步骤既是互相联系的,又各自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为了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技能,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必须语言精练、描述准确;在示范时必须动作标准,手法熟练。同时,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维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糖艺技术的基础上,可采取项目教学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项目教学法指的是面对一个实践性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完整的“工作项目”,学生独立地(相对于教师控制而言)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且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糖艺学习采用项目教学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项目;其次,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作品;再次,为了完成项目,学生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学生可能会将烹饪、化学、美术、中式烹调技术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糖艺作品制作的过程中。

(四)加强指导,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在使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文化基础、专业基础、思维方式等原因,不可能完全解决“工作项目”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这时需要教师根据工作小组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教师指导一方面能够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解决技术上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能够在引导和合作过程中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为教师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教学思路,使其指导性更强,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糖艺实训总结第2篇

关键词:制糖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89-02

广西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制糖工艺专业是全国和广西的特色专业,学校按照"依托地方制糖业、校企深度交融、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生产并举、服务区域经济"的专业特色化建设思路,在学校、企业全程参与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线,校企合作构建了"八学段"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一体化格局,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两化"性,即校企融合中人才培养主体的"双元化",工学结合中培养人才的"员工化"。

1."八学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背景

来宾市素有"中国糖都"的美誉,是全国第二大产糖基地,占全国产糖量的11%以上。制糖业是来宾市经济的第一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5%。全市现有来宾东糖集团、来宾永鑫糖业集团、来宾桂宝糖业有限公司等制糖企业12家, 日榨能力109800吨,年产值超150个亿,利税达30个亿,并建成广西乃至全国最完整的糖业循环基地。

来宾市总人口254万,年甘蔗种植面积达267万亩,90%的农户以种植甘蔗为主业,农民年种植甘蔗收入占家庭总收入达90%以上。

来宾市制糖业的强劲发展,为制糖工艺专业构建"八学段"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八学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条件

按照学校"依托地方支柱产业、校企深度交融、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生产并举、服务地方经济"的专业建设思路,结合我市制糖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将制糖工艺专业面向的岗位定位为制糖生产线熟练员工和甘蔗种植技术员两大岗位群。专业培养方向覆盖制糖产业链主要岗位,全程参与制糖产业链服务。

来宾市目前的12家制糖企业和为拉长拉宽蔗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推进的广西丹宝利酵母有限公司高活性干酵母项目、广西一品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酵母抽提物项目、蔗渣浆和高档纸生产等项目,年需新增技术技能型员工达500人以上。

来宾市年甘蔗种植面积达267万亩,全市250多万人口中90%的农户以种植甘蔗为主业。农业管理其实就是甘蔗种植管理。来宾市成立有蔗糖局,全市108个乡镇均设有甘蔗站,年需求甘蔗种植技术员100人以上。

综合以上情况,仅来宾市制糖业年需求本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就达600人以上。

来宾市制糖业企业多,人才紧缺,为校企合作构建"八学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充足的企业和良好的条件。

3."八学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施方法

在教学组织上,依据甘蔗种植季节性特点和糖厂榨季特点,校企合作构建了适应制糖业人才需求的"八学段"人才培养模式。农忙时,安排学生随甘蔗裁培技术人员(以兼职教师为主)下乡进行甘蔗裁培技术和甘蔗田间管理实践性实训;榨季时,安排学生进糖厂进行制糖生产性实训,主要由糖厂车间主任负责实施;农闲、停榨时,学生在学校进行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学习、实训。让学生在甘蔗种植、甘蔗管理、蔗糖产品生产的真实环境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依据甘蔗种植季节性特点和糖厂榨季特点分八学段教学

学段一(第一学期):校内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学习。安排军训、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及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安排《机械基础》《甘蔗栽培技术》《甘蔗制糖技术与实训》《食品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并邀请来宾东糖集团、来宾永鑫糖业集团、来宾红河糖厂、来宾桂宝糖业有限公司、来宾蔗糖局等合作企业的相关人员到校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等活动,使得学生对制糖工艺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有直观了解,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学段二(第二学期3月):农田甘蔗裁培技术和甘蔗田间管理实践性实训。3月正是甘蔗种植季节,安排学生随甘蔗栽培技术人员(以兼职教师为主)下乡进行为期1个月的甘蔗栽培技术和甘蔗田间管理实践性实训。

学段三(第二学期4-5月):校内文化课、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学习。4-5月回校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学习,安排《制糖工业分析》《钳工技能与训练》《无机化学》等专业基本技能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专业能力,为下一阶段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学习做准备。

学段四(第二学期6月):糖厂专业识岗实习。6月是糖厂机器维修、保养阶段,安排学生到糖厂进行为期1个月的专业识岗实习,让学生对制糖生产线上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有较全面的理解,为下半年的糖厂顶岗实习和制糖生产岗位技能实训做好准备。

学段五(第三学期9-11月):校内专业专项技能学习、实训。在校内进行专业专项技能课程学习,安排《蔗汁澄清技术与实训》《甘蔗提汁技术与实训》《糖汁加热蒸发技术与实训》《蔗糖结晶技术与实训》等专业核心技能教学实训,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核心技能能力,为下一阶段到糖厂顶岗实习和糖厂制糖生产岗位技能实训做好准备。

糖厂顶岗实习,糖厂制糖生产岗位技能实训。每年12月至来年3月是糖厂榨季,安排学生到糖厂进行为期4个月的糖厂顶岗实习和糖厂制糖生产岗位技能实训。培养和训练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综合技能,锻炼学生对专业工具的使用能力、生产工艺的实施能力、安全操作的行为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追求卓越、承担责任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与人相处、团队沟通、协作配合的社会能力,端正学生的职业心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职业资质的考核评定。

学段七(第四学期4-7月):校内专业专项技能学习、实训。继续在校内进行专业专项技能课程学习,强化《蔗汁澄清技术与实训》《甘蔗提汁技术与实训》《糖汁加热蒸发技术与实训》《蔗糖结晶技术与实训》等专业核心技能实训和食糖制造工考证实训。提升学生的专业专项技能能力。

学段八(第五、六学期):企业顶岗实习或上岗工作。学生在专业对口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或上岗工作,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共同评定实习成绩。使90%以上的毕业生取得岗位上岗资格证书,实现毕业生"零过渡期"上岗达100%以上。

4."八学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成效

4.1解决专业人才培养资源匮乏的问题。"八学段"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三学年划分为8个学段,其中的4个学段为学生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校内教学,4个学段为"识岗"、"顶岗"和"上岗"的企业教学。形成校企合作、全覆盖式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过程。共享了企业人力信息资源、实训资源、师资资源,解决专业人才培养资源匮乏的问题,实现人才培养资源跨界优势互补,可给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供有益的经验。

糖艺实训总结第3篇

【关键词】蔗糖产业 复合型人才 协同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96-03

人才是广西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广西糖产业生产规模不大,发展不稳定,生产机械化水平相对比较低,生产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低,影响了广西蔗糖产业人才的培养。当前,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人才不能满足广西糖业二次创业发展规划需求,研究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协同培养,对广西蔗糖产业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求特点

甘蔗生产区域性强,全国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两省区。广西甘蔗区重点在桂南、桂西南、桂中地区农村,主要种植在十度以下的山地和田地。广西甘蔗种植、糖生产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生产技术与管理人才占极少数,人才流动性大。

(一)广西蔗糖产业需要企业一线各技术与管理的多样性人才。广西蔗糖产业是集蔗糖产业研发、生产、管理、贸易、物流、文化于一体的蔗、糖、果、休闲食品产业。要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要求广西蔗糖产业各类人才满足蔗糖产业研发、生产、管理、贸易、物流、文化、糖果、休闲食品生产企业一线各技术与管理需要。因此,只有培养符合企业一线各技术与管理的多样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才能满足广西蔗糖产业创新发展要求,使得广西制糖企业在中国与国际食糖企业中有竞争力。

从自治区糖业发展k公室了解到,2016年度广西种植总面积达1120万亩以上,甘蔗年产量达到4700万吨,年产糖量总达到570万吨,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6%和12%。由于甘蔗种植生产主要以农户为主,生产机械化农具类型少,农具设备自动化、田间管理智能化程度低,甘蔗种植、采收、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水平70%以上,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因而广西甘蔗种植产业急需熟悉甘蔗种植生产农艺和甘蔗生产机械相关知识技术人员,同时,急需开发甘蔗种植农具设备自动化、生产机械化、田间管理智能化的技术和管理多样性人才。

(二)广西蔗糖产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广西甘蔗种植生产管理需要培养有先进种植技术、高效灌溉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一体化复合型人才。甘蔗种植的深耕深松、种苗培育、节水灌溉、智能化施肥等环节管理,都需要田间管理灌溉技术、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甘蔗种植生产管理应用物联网技术,在甘蔗种植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和甘蔗成长综合指数监测、信息处理中,建立甘蔗种植信息服务平台,都需要吸引生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科技创新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需要为学生多样化成才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具有广西地方标准的《糖料蔗灌溉定额及灌溉技术规程》(DB 45/T 1197―2015),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和运用,需要一批甘蔗种植生产管理、灌溉技术、生产技术和信息处理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为制糖企业提供完整的数据分析与有效的决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需要复合型人才。结合制糖企业的经营特点,面向制糖企业集团量身定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平台覆盖制糖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包含企业的农务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生产质量分析管理等子系统。运用ERP思想,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对制糖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了制糖企业业务流程,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实时管理和分级考核管理。这需要有了解采购、生产、销售技术、计算机技术、管理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广西制糖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从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了解到:广西90多家甘蔗制糖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糖料蔗区乡镇,中小型糖厂的数量占比较大,生产能力低下,糖厂自动化水平基本处于单机或局部工序自动控制的水平,成了一个个“自控孤岛”,未能真正实现制糖生产系统进行全局规划和自动控制、智能化均衡生产;制糖生产企业推进糖业节能和清洁生产力度不大,与国外同行企业相比,在信息化、智能化、人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制糖行业还要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需要生产工艺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人才合作创新。

广西蔗糖产业生产链短,原糖生产产品单一,原糖生产与精炼糖生产分离不到位。糖产业下游企业,如蔗糖产业文化、糖果产品、休闲食品生产链尚须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糖产业下游的朗姆酒产品、生物化工产品、蔗汁饮品等尚须形成规模。这些问题都要广西蔗糖产业政策支持、金融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联动机制,推进广西蔗糖产业生产产品多样化;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广西蔗糖产业生产规模化、生产智能化;推进广西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协同培养制糖企业需要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人才,做好做强广西蔗糖产业。

广西需要大批国际化的电子商务、期货管理和大数据服务的专业人才。由于受国际糖价影响,广西糖现货价格不稳定。广西糖业二次创业规划要求初步建成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糖业的营销体系,规范糖批发市场信息的,规范糖流通秩序;完善食糖网上现货交易规则,引导食糖现货交易市场健康发展;规避市场风险,加强广西现货市场与国内外期货市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多层次的食糖网上交易市场体系。这些内容都要有一批大数据分析服务,了解国际化电子商务、期货管理的人才创新完成。

二、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对学习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达到成为某类专门专业人才的方法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回答“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它与教育目的“培养什么人”相对应。人才培养模式包含具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流程、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评价等。

人才培养要回答“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人才培养类型。蔗糖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生产工艺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研发工程师,更需要现场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人员;同样需要更多生产技能人才。二是人才培养专业定位。蔗糖产业区域性季节性强;广西蔗糖产业生产链短,原糖生产产品单一;广西蔗糖产业复合性强,生产效率低。蔗糖产业需要制糖生产与管理专业人才,更需要涉及甘蔗种植生产管理、灌溉技术、生产技术和信息处理一体化多学科多专业复合型人才。三是行业自身特点需要。广西要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糖产业可持续发展。蔗糖产业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蔗糖产业技术升级和技术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需要有对多个学科较深了解的跨专业人才,更需要能具有统筹整体产业链、能够领导蔗糖产业技术开发和实施的复合型人才。

院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指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企各方按照约定职责、权利和义务,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对培养专业人才一系列有计划、有目标教育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提出院、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一系列基本制度。院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是创新一种区域化高校合作、校企、社会团体合作,培养产业需要卓越专业人才的办学新模式。

广西蔗糖产业技术人才院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是指院、校、企协同担当共同培养责任,各方按照蔗糖产业人才计划、目标要求,约定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协同广西区域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和广西蔗糖企业,加强在人才培养培训与师资建设、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教学和科研实验、就业创业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蔗糖产业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坚持依法合作,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坚持互利共赢,院校企各方平等自愿开展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三、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树立人才培养服务蔗糖产业发展理念,落实院校企协同培养蔗糖产业人才责任。广西高度重视糖产业稳定发展,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和技术是广西糖产业发展的核心。职业教育要树立人才培养服务蔗糖产业发展理念,人才培养要符合蔗糖产业技术发展需要、转型升级需要、生产管理创新需要。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合作的政策支持、金融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联动机制,坚持互利共赢,院校企各方平等自愿开展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满足广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技术和管理的要求。通过协议方式约定各方权利义务,落实共同培养蔗糖产业人才责任,以共同育人、共同发展开展合作活动。建立院校企合作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定期对合作成效进行总结,共同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合作的水平,为广西蔗糖产业培养企业急需的多样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创新符合广西蔗糖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水平。

(二)创新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开展系统规划、联合培养,多种形式合作。加强广西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以蔗糖种植、生产、贸易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为核心,对接广西蔗糖产业链和产业群,明确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行院、校、企协同共同培养蔗糖产业人才责任,各方按照蔗糖产业人才计划、目标和要求,约定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开展系统规划、联合培养,多种形式合作,共同制订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开展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重点合作建设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制糖生产实训基地,培养蔗糖产业技能人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糖生产实训基地,培养蔗糖产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广西大学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培养蔗糖产业科技创新人才。

系统规划蔗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训,实现企业员工培训、人才培养融通,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融通。进行构建体现蔗糖生产工学结合特色的培训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开发广西蔗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训、培养校本课程和教材,减少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重叠等。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教学实训室建设实行统筹规划、资源互补、实训有偿分享机制。如广西甘蔗研究所建设蔗糖育种、种植实训,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制糖生产过程、工艺实训,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制糖生产检测、技术管理、经营管理实训,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广西大学建设制糖研发、技术创新、大数据服务实训等。

(三)建立广西蔗糖院校企发展联盟,系统规划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实现广西蔗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教学团队应实行老中青结合、专兼职教师结合、多学科多类型技术人员结合。系统规划教学团队,解决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教师之间不沟通,实习实训基地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形成特色,而且容易让人觉得中职、高职、应用本科教师服务水平不高、定位不清的问题。遴选兼职教师重点从熟悉广西蔗糖研发、生产、产品、贸易、物流、文化领域的单位中选工程师或技师,建设蔗糖育种种植、制糖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教学团队,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聘请承担教学任务。

从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了解到,2011年广西成立制糖关键工艺及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大学、院所和区内多个糖业集团等14家单位积极响应和参与,联盟以提升制糖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共同突破制糖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创新合力。联盟成立以来,联合制糖行业的产学研资源优势,已陆续开展了组织新技术推广应用、制糖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人才培训、国际技术交流等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形成了高水平的技术团队。

(四)系统规划广西蔗糖企业生产培训基地,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建立资源互补,实训培养有偿分享机制。系统规划广西蔗糖企业生产培训基地,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联盟工作站。如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以小型糖厂生产设备,模拟实际进行生产等内容开展培训、教学、科研实验。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糖厂模拟生产澄清和蒸发DCS系统控制,降低清汁与糖浆的纯度差,提高制炼的收回率及产糖率,提高产品的质量等内容开展培训、教学、科研实验。广西甘蔗研究所和广西农垦良圻制糖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合作,共建院校联盟工作站,组织具有相关企业工作经历的学校专业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革新。聘请院校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每名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小组签订工作任务书,明确其为企业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服务、职工培训教学内容;明确院校学生技能培训任务、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应的任务,共同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Z].

[2]林克松,石伟平.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15(5)

糖艺实训总结第4篇

研发滤汁沉降最佳工艺处理方案,每年可增加收益300多万元;

改造糖浆上浮系统,白砂糖一次性一级品率实现100%,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20多万元;

实施榨季节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节约费用约627万元……

这一串让人目眩心醉的数字,源自一位平凡的壮族女人、广西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香山糖厂高级技师廖玉之手。25年光阴里,廖玉恪守信念,用汗水和智慧酿造属于糖业工人的光荣与自豪。

不能让“甜蜜事业”变成“苦涩事业”

1992年7月,廖玉从广西轻工业学校制糖工艺专业毕业,分配到武鸣县香山糖厂工作。

制糖这份“甜蜜事业”,深深吸引年轻的廖玉,在当结晶工的四年里,廖玉练就扎实的煮糖操作技能。

一次,一位客户提出要订制颗粒粗大、晶莹剔透、色值低的白砂糖,拥有精湛的煮糖操作技能的结晶工廖玉成为厂里指定的订单完成者。为了能够尽快煮出又粗又白的砂糖,廖玉从晶核的制备、种子的煮制至糖膏的煮炼,自始至终全程把控,第一次煮炼的砂糖颗粒虽大但无光泽,没有达到客户要求。廖玉重新调整配方,解决砂糖颗粒透亮度问题,但颗粒不规则、不整齐,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

“不能让‘甜蜜事业’变成‘苦涩事业’。”廖玉翻阅大量参考资料,不断反复试验,经过数年不懈努力,终于解决了所有技术难题,制成了香山糖厂的“镇厂之宝”――大明山牌白砂糖。

为了传承煮糖操作技能,廖玉主动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掌握的关键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科技人员和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帮助他们提高岗位技能,使香山糖厂“大明山”牌白砂糖凭着砂粒洁白、晶莹剔透、颗粒粗大等优势,在广西乃至国内同行同类产品中处于先进水平,2008年在全国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排名第三,在广西同类产品质量评比排名第一;2009年“大明山”商标获“广西著名商标”称号;2010年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2011年至2015年在全国排名保持第三的好成绩。

“大明山”牌白砂糖还凭着颗粒均匀、混浊度低、外观透亮的优势,赢得众多饮料厂家的青睐,自2008年以来,产品陆续进入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娃哈哈、徐福记等国内外高端饮料和食品视野,市场份额逐年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得到提升,企业形象在同行业中得到有效提高,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7年,廖玉获评制糖工艺工程师,同年受聘制糖工艺副总工程师职务。

每一次大胆创新,都引发“甜蜜事业”的“质变”

25年在糖厂一线工作,廖玉天天跟砂糖打交道,也时常遭遇“甜蜜”的技术难题。

赤砂糖回溶处理技术难题就曾“阻击”廖玉。

2007年,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糖公司”)调整销售战略,要求公司旗下各制糖厂不产赤砂糖或少产赤砂糖,为此,香山糖厂必须回溶赤砂糖。

由于回溶糖浆色值控制不稳定,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廖玉凭着精湛的理论知识及操作经验,首次提出“赤砂回溶糖浆直接回煮甲膏的设想”,并通过小范围试验,同时结合白砂糖分层实验情况,最终确认回溶糖浆回煮甲膏对白砂糖增色最少的最佳进料方法,向厂部提交《回溶糖浆直接回煮甲膏可行性分析报告》,得到厂部肯定并同意实施,2010/2011榨季在赤砂糖全部回溶情况下,白砂糖一次性一级品率达到99.3%,解决了赤砂糖回溶后影响产品质量的大问题,成为香山糖厂一大突破性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该工艺处理方法对糖分损失影响最小,利于节能降耗,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在制糖行业中得到良好的推广应用。

研发亚硫酸法澄清工艺优化技术,是廖玉的“神来之笔”。

由于国内运用亚硫酸法榨糖的糖厂普遍存在糖分收回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廖玉大胆提出在原有的亚硫酸法澄清工艺基础上,结合碳酸法二碳饱充汁8.0-8.5pH值的工艺特点,寻求新的亚硫酸法澄清工艺,并有效解决了亚硫酸法澄清工艺pH值过高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

廖玉作为亚硫酸法澄清工艺总设计和实施负责人,从设备改造、澄清工艺技术优化后工艺条件筛选等各项细节入手,经过多次试验,最终优选出适合香山糖厂的新的澄清工技术,并编制教材对相关岗位工、技术员、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通过2015/2016榨季生产实践证明:采用优化后的亚硫酸法澄清工艺方法,清混汁重力纯度差可提高至2.0%以上,蔗汁澄清效率提高后,蒸发积垢明显减少,过汁顺畅,糖分损失减少,糖浆纯度与甘蔗初压汁纯度差由优化前的负值提高到目前1.0%以上,糖分收回实现历史性突破,每年处理甘蔗按100万吨计,可多收回2000多吨糖,制糖澄清加工助剂磷酸用量可少投用约180吨,每年可实现多创收1180万元。

针对无滤布机滤汁处理问题,国内不少糖厂采用滤汁快速沉降工艺处理方法,但滤汁沉降后的滤汁处理问题目前是制糖技术一大难题。

2015年,香山糖厂提出采用快速沉降池的处理方法来解决无滤布机滤汁问题,廖玉成为项目负责人,从设备的改造方案到工艺方案的选定等做了充分准备,使滤汁沉降改造项目在2015/2016榨季顺利投入生产运行,但滤清汁色值、混浊度偏高,大家对新工艺产生动摇。廖玉埋头在实验室反复进行试验,找出滤汁沉降最佳工艺处理方案投入运行后,滤汁色值下降约15%,混浊度下降67%,且简单有效地解决了滤汁沉降后泥汁难处理这一技术难题。根据生产查定数据,滤汁沉降工艺改造后因减少蔗糖转化损失使滤清汁纯度提高0.8AP,每年按榨蔗100万吨计算,可增加产糖量约576吨,每年可增加收益约300多万元,糖厂的白砂糖品质及收回得到明显提升。

赤砂糖上浮新工艺的实施,确立了廖玉在制糖业的顶尖地位。

随着南糖公司对白砂糖产品质量要求逐年提高,赤砂糖回溶糖浆(丙溶)直接回煮甲膏的处理工艺方法已不适应当前产品质量要求。廖玉大胆提出“丙溶预处理”工艺设想,并通过实验室模拟丙溶上浮、糖浆上浮等工艺试验对比,分别优选出“丙溶预处理”及“蒸发糖浆单独处理”最佳工艺条件;由于两种糖浆分别单独进行加药处理,避免化学反应过程互相干扰,从而提高糖浆上浮的清净效果。该项工艺通过2015/2016榨季生产验证:丙溶糖浆与蒸发糖浆添加比率在20%-25%情况下,上浮糖浆脱色率仍可达到26%以上,除浊率可达到90%以上,2015/2016榨季香山糖厂白砂糖产品质量得到质的飞跃,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白砂糖混浊度≤20MAU以下比率由改进前的38%提高到改进后的83%,饮料糖(白砂糖色值≤130IU)产出率由原来排在南糖公司末位跃居第一,白砂糖一次性一级品率首次实现100%。2015/2016榨季饮料糖产率97.26%,创历史最高水平。按每年生产10万吨白砂糖计,产品质量提升后可多产饮料糖约2.43万吨,因饮料糖销售价格较普通糖价格高50元/吨,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20多万元。

要让技改工程夯实“甜蜜事业”根基

“淘汰落后产能,我们才能紧跟国家的经济步伐。”这是廖玉作为一个制糖人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

2014年,香山糖厂实施“节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作为工艺设计小组成员之一,廖玉合理安排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编写技术方案,重点把关设备安装进度,2014/2015榨季节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一次性投产成功,解决了困扰糖厂发展的动力设备落后、能源消耗高、自供蒸汽和自供电力不足的难题。通过榨季生产验证,锅炉热效率由原来的75%左右提高到88%,汽轮机度电耗汽由原来的12.5公斤下降到8.9公斤,耗标煤率由2013/2014榨季的4.38%降到2014/2015榨季的3.66%,按当年榨蔗量83万吨测算,可节约标煤约5976吨,折成原煤量约13944吨,节约费用约627万元,节能效果非常显著,为企业下一步实现万吨厂扩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5年,香山糖厂实施万吨技改第一期工程,方案提出新增蔗场甘蔗自卸系统、甘蔗预处理技术改造、无绳蔗渣打包装车系统改造、锅炉全烧蔗渣系统改造、制炼清净系统改造等。作为分管制炼清净系统改造项目主要负责人,廖玉严格把好设备安装质量关、工艺关,在技改第一期工程完成时,她负责的清净系统实现预期效果,产品质量、糖分收回实现历史性突破,经测算,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约1734万元。

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让“甜蜜事业”可持续发展

制糖企业最头痛的是每年开榨初期首罐糖的质量问题。由于目前制糖生产设备大多是碳钢材质,每年榨季结束后,经过半年的放置会锈迹斑斑,如何保证再度开榨后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是制糖企业头等大事。

廖玉总结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编写了《榨前全厂设备联动试机方案》《设备冷热态串水方案》《榨季初期物料处理方案》等工艺文件,通过不断完善,制定出适合香山糖厂的榨前生产组织方案,从2010/2011榨季开始,全厂开机后20小时内即可生产出符合国家一级白砂糖标准的产品,且产品各种理化指标远远优于国家标准。

廖玉还根据多年来分析收集的生产检测数据,评估生产过程工艺实施效果,在2015/2016榨季中将有关的工艺检验项目纳入企业内部日常化验分析制度中,方便日常跟踪工艺实施情况及下达调整生产工艺指标,科学指导生产工艺管理。

在出任香山糖厂副总工程师后,廖玉肩负企业产品质量重担,她利用过程质量控制理论知识,从2010年开始在企业内部推行生产过程统计技术工作。首先在生产关键工序运用“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进行过程监控,利用企业内部化验分析数据库,指导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将有关监控指标编成生线控制软件,实现对制糖生产关键过程“澄清汁色值”指标的在线监控。2012年,廖玉提出在生产关键过程联合应用“单值―移动极差休图、选控图”,对工序进行诊断、分析,快速识别过程异常及分清上、下工序责任,有效解决工序质量问题,提高产品质量,使白砂糖产品质量逐年提高,多年来香山糖厂白砂糖一次性一级品率均达到99.9%良好水平,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方便广大制糖企业管理工作者共同探讨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管理,2015年,廖玉撰写《初探Xcs-Rs选控图在甘蔗制糖生产线上的应用》及《试析制糖生a两种过程能力指数的诊断应用》论文,其中,《初探Xcs-Rs选控图在甘蔗制糖生产线上的应用》论文代表广西参加第35届“南国杯”中南六省(区)质量管理论坛论文交流,并获论文二等奖;《试析制糖生产两种过程能力指数的诊断应用》也获得第35届“南国杯”中南六省(区)质量管理论坛论文优秀奖。这两项技术成果填补了目前国内制糖行业在生产过程质量统计管理方面的空白,为整个制糖行业的质量管理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廖玉还编写企业内部各种文件,推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质量控制,2015年通过自治区“绿色办”对糖厂进行的绿色食品年度审核、百事可乐质量审核、李锦记审核、可口可乐SGP社会责任体系审核、FSSC22000年度监督审核、绿色食品续展换证现场检查等,使企业生产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

作为企业内拥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师及企业内部培训师,廖玉倾尽心力做好各种技术辅导和“传、帮、带”技艺传授工作,将《甘蔗制糖工艺学》《制糖工艺与装备的新概念与新实践》等教材中有关知识点,汇编成适用全厂职工的培训教材,同时将历年生产案例及生产查定数据编入教材,通过现场模拟操作实验,以生动画面向职工展示各项生产技能,使员工更容易接受培训课程,掌握必要的生产知识,先后开展“制糖生产过程统计技术”“制糖生产压榨提汁工艺管理”“澄清加热蒸发工艺管理”业务等培训,员工大力点赞。

糖艺实训总结第5篇

【关键词】蔗糖产业 专业人才 协同育人 院校联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31-02

糖是食品行业的主要原料之一,蔗糖是广西糖的主要来源。广西糖蔗种植面积和糖产量均超全国总量的60%。为谋求广西糖业新发展,推动糖业转型升级,增强广西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结合广西糖业二次创业发展规划目标,分析广西糖料蔗生产、制糖生产产业人才现状,探索建立区域间院校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中高技术人才一体化协同育人,培养蔗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

(一)广西是糖料蔗种植优势产区。广西糖料蔗区重点在桂南、桂西南、桂中和右江河谷,其中南宁、崇左、来宾、柳州、百色、河池等市是糖料蔗种植优势产区。从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了解到,2016―2017年度广西甘蔗种植总面积达1120万亩以上,甘蔗年产量达到4700万吨左右,年产糖量总达到570万吨左右,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6%和12%,甘蔗收购价格从2015年度每吨440元,上涨到2016年度每吨480元。其中优质“双高”糖料甘蔗基地约130万亩左右,亩单产甘蔗量7吨以上,甘蔗种植、采收、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水平70%以上。由于广西甘蔗生产多年来是人力为主,甘蔗生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应用相对落后,甘蔗种植产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制糖生产各工序、污水治理和水循环技术有待提高,制糖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有待全面推行;甘蔗种植产业人员和制糖生产人员工资待遇低,科技创新人才、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数量和结构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联动机制发挥不够。这样导致制糖成本高、人才缺乏,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相对落后,影响了广西糖产业稳定发展。

(二)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广西糖产业稳定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要求推进广西糖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糖料蔗种植、糖生产与市场管理职能集中统一到自治区糖业发展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糖料蔗种植、工业生产、市场管控三大领域发展。广西到2020年基本实现产糖量达到1200万吨左右,综合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左右。广西 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基本建成;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快速提升,实现原糖生产与精炼糖生产逐步分离,原糖产量占广西总产糖量的30%以上,制糖企业专业化分工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初显成效,朗姆酒、生物化工产品、蔗汁饮品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最大的食糖批发市场广西糖网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食糖现货网上单边交收量提高到35%以上;初步建成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二、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广西蔗糖产业是集蔗糖产业研发、生产、产品、贸易、物流、文化于一体的蔗、糖、果、休闲食品产业。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求来源蔗糖产业研发、生产、产品、贸易、物流、文化、糖果、休闲食品生产各一线岗位。因此,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要多样性、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本文重点从甘蔗种植、制糖生产、市场管控三大领域分析。

(一)甘蔗种植方面。甘蔗种植具体包括育种、种植、收购、运输;甘蔗种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老化、平均单产量低、含糖量低、抗逆性、抗风险能力不强。广西实施糖料蔗良种选(繁)育重大工程,不嗤晟朴乓熘种蚀葱隆⑿缕分峙嘤和规模化选育三大技术,因此需要熟悉优秀育种、种植技术、种植农艺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到2020年,广西规划实现500万亩糖料蔗基地全程机械化生产,其余蔗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因此甘蔗种植生产需要了解蔗种植农艺技术、了解蔗机械化的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如平果县农机局农机推广站的技术人员给甘蔗种植大户讲解甘蔗种植、甘蔗中耕培土、施料盖膜等相关技术知识,同时,现场操作演示甘蔗中耕培土机进行中耕培土作业,一次可完成松碎土、除草、培土,还可进行施肥作业等,这样要求技术人员熟悉甘蔗种植生产农艺和甘蔗生产机械相关技术知识。因此,需要加大甘蔗种植生产农艺师和机械师培养,加大中职和高职院校培养甘蔗种植农艺技术、了解蔗机械化的一体化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

当前,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农具类型少,农具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广西对甘蔗种植中耕除草、培土、施肥、采收环节采用补贴费用给农户方式,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自动化。自治区政府应加大创新农具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力度,组织研制适合广西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农具。实行甘蔗种植产业政策支持、技术政策支持和人才政策支持联动,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生产技能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聚集和创新。如在甘蔗种植田间管理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深耕深松、种苗培育、节水灌溉、智能化施肥、地膜覆盖、蔗叶还田等环节的产品可追溯管理、对糖料蔗种植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和综合指数监测,共构建糖料蔗种植信息服务平台,这样需要培养有先进种植技术、高效灌溉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二)制糖生产方面。近年来,广西制糖企业开始对制糖生产过程开展应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技术改造。广西糖业二次创业规划要求:在柳州、南宁、桂林等市布局制糖工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项目,主要推广制糖生产过程智能化、自动化机械控制装备及包装、码垛、装车、卸车机器人,推广推进糖业节能和清洁生产,这样都需要培养大批制糖生产技术、生产过程智能化、工业自动化人才,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专业人才。

(三)市场管控方面。近年来,广西制糖企业推行ISO 2000认证,建立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建立糖业的线上营销体系,规范糖批发市场信息统一在广西糖网的,规范糖流通秩序。利用大数据服务扩大糖流通、糖现货市场价格引导。广西糖业二次创业规划要求:完善食糖网上现货交易规则,规避市场风险,引导和规范现货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广西网上现货市场与国内期货市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多层次的食糖网上交易市场体系,降低制糖企业交易成本。这样需要大批制糖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期货管理和大数据分析等多样性专业人才。

三、广西蔗糖产业中高人才协同培养创新

(一)建立区域间院校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机制。自治区糖业发展会议指出:“加快推进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广西现代化糖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广西糖业升级版,推动广西糖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广西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以优势特色专业为核心,对接产业链和产业群。”因此,应围绕广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联盟,统筹布局广西蔗糖研发、育种、种植、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相适应的各类专业,形成蔗糖产业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自治区糖业发展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广西糖业发展和体制改革时机,实施蔗糖产业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支持和人才培养支持联动,为广西蔗糖研发、育种、种植、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培养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统筹兼顾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布局定位。制糖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竞争与人才竞争上。加强广西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以蔗糖育种、种植、生产、贸易技术与管理技术为核心,对接广西蔗糖产业链,明确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联盟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布局定位。创新广西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以“2+3+2”学制,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分段培养蔗糖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统筹兼顾,完善广西蔗糖产业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减少专业布局设置重复,完善广西蔗糖产业课程体系建设,减少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等主要问题。如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培养蔗糖产业技能技术人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蔗糖产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和广西大学合作培养蔗糖产业科技创新人才。

(三)建立广西蔗糖产业发展院校联盟教学团队。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实现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的保障。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应当实行专兼职教师结合。遴选兼职教师重点从熟悉广西蔗糖研发、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的单位中选工程师或技师,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聘请承担教学任务。以蔗糖产业认知、企业文化、技术操作、技术创新、生产技改、市场管控,产品营销、大数据分析、设备维修保养、创新能力培养等项目作为校联盟教学团队实训项目,提升教学团队教师教学能力。聘请院校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每名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小组签订工作任务书,明确其为企业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服务、工培训教学内容;明确院校学生技能培训任务、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应的任务及兼职报酬。

(四)建立广西蔗糖企业生产培训基地,校企共建院校联盟工作站。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甘蔗研究所和广西农垦良圻制糖有限公司等国内学校企业合作,共建院校联盟工作站。以蔗糖育种、种植、生产、贸易技术与管理技术为核心,培养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共同制定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实训室建设实行统筹规划,资源互补,实训有偿使用机制。如统筹规划广西甘蔗研究所建设蔗糖育种、种植实训,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制糖生产过程、工艺实训,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制糖生产检测、技术管理、经营管理实训,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广西大学建设制糖研发、技术创新、大数据服务实训。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Z].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Z].

[3]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

【基金项目】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专项教学科研项目“广西蔗糖产业中高技术人才一体化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糖艺实训总结第6篇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sugar production;specialty reform;explor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27-02

0 引言

随着制糖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其产业也从单一的企业模式向集团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拥现,先进设备大量应用于生产过程,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求一批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高实践生产技能的人才队伍,因此,如何对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是每位从事制糖专业工作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1 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对制糖业发展的意义

制糖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和先进技术的开发利用,从而达到以最低的能耗获取最大的生产效益,但从目前国内外制糖产业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制糖产业技术仍然相对落后,尤其是在水、煤、电、废水排放量、资源化利用等关键环节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多的制糖企业仍采用传统的工艺、设备、技术,从而出现经济效益低、能耗大、缺乏市场竞争力,尤其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

2007年自治区成立了广西糖业研究发展中心,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构建糖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强企业和开设制糖生产技术专业的院校进行紧密合作,充分展现“产、学、研”这一重要应用手段,而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对培养一支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高实践生产技能的人才队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 高职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设置和发展趋势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区唯一开设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与学院共同成长至今,它是由原广西轻工业学校制糖工艺及装备专业基础上改造与建设后发展起来的,最初创办于建校时的1956年,开设时间已达五十六年。2006年,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被确立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部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获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投入300万专项资金用于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得制糖食品类实训条件在广西区内领先,具有一流的制糖生产技术校内实训中心。2003年7月学院被聘为中国糖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设有科研机构“广西糖业研究发展中心”,是广西糖业职业教学、科研的基地之一。

经过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创业,为广西制糖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生产技术人才,其职业能力得到社会承认,五十六年来,向制糖行业输送了10000多名合格的大中专毕业生,毕业生中有的成为集团或企业主管,有的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广西制糖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3年合并升格成为高职后,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在原有的悠久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基础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制糖企业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深度与企业融合,共同建立培养方案,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为纲领,注重专业、课程、实践、教材等方面的改革,与企业共建、共育、共管、共享,建立形成紧密型合作的办学机制,增强了专业的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广西糖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3 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专业改革 树立“零距离,深层次”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明确定位与目标,找准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改革的切入点,聘请大型制糖企业、行业专家到学院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根据生产企业的实际需要,共同制定专业计划和教学大纲,形成适应企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制糖企业的生产特殊性,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方式组织教学,与企业共同制订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进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进行 “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根据制糖企业榨季空闲时间,采用短期(半个月)、中期(3~6个月)、长期(一年以上)面向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的培训。

3.2 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突显“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特点。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制糖企业进行“厂中校”的教学模式,在企业开榨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白天在车间进行生产实习,晚上由学院安排到企业的专业教师或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融课堂与实训基地、实习地点一体化,做到“教、学、做”一体,这样,一方面解决企业榨季招熟练工人的困难,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大型课程实验、第二课堂、技能竞赛、创新实验与参加社会调查、岗位劳动等,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学院每年举办“食糖质量鉴定技能”专业技能大赛,竞争性比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3.3 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专业课程改革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对专业的技术要求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制糖生产岗位能力为核心,与企业共同开发具有生产针对性课程,同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要相对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时有效地调整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在学习完成后能够获取“双证书”。

3.4 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共同开发教材 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结合制糖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成立由制糖专业教师、制糖企业专家、制糖行业协会技术专家组成的教材开发小组,归纳出制糖行业典型工作任务,共同开发教材,教材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对职业技能进行模块化分析,制订理论、实践教学模块,编写与开发具有高职课程特色的教材。图1是教材模块化项目化框架图。

糖艺实训总结第7篇

生物化工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大力发展,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食品、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起到积极作用。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之一。早在2002年,北京市政府就出台了《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发展振兴纲要》,明确提出要促进生物制药产业化。2003年,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被列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中,天然活性药物的提取分离技术,新型制剂技术、中成药控缓释技术、现代给药技术等更是生物医药发展的重中之重。

北京联合大学(简称联大)重点学科――生物化工学科,以及制药工程研究所的建设,正是联大抓住北京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机遇,自主调整学科专业的成功范例。其中功不可没的,是联大生物化工学院副院长、生物化工学科专业带头人、制药工程研究所所长林强教授。林强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瞄准北京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领域,注重利用高新技术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着力于制药技术产业化,在生物制药及天然药物工业化,尤其是新型分离技术和制剂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卓有成效。

学科特色:中药现代化

联大生物化工学院的前身是化学工程学院。20世纪90年代,林强教授作为联大生物化工学科带头人,提出将化工相关专业向处于朝阳产业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方向转化。他认为,北京正处于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上升期,学院应抓住这个机遇,形成以生物化工技术为主的发展方向,打造特色学科专业。

明确了发展思路,林强教授白手起家,创立了制药工程专业,逐步形成了以现代中药生产工艺为特色的技术应用性本科专业。在此基础上,他还创建了制药工程实验室、药剂实训室、生物分离实训室,经批准成立了制药工程研究所,逐步形成了生物化工学科的雏形。

2004年,生物化工学科成为联大首批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制药工程研究所成为联大校级研究所。林强教授作为生物化工学科和制药工程专业带头人,和其他教师一起完成了学科专业规划,确立了学科发展方向。制药研究所依托生物化工学科,以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及中药新型制剂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中药应用研究,将高新技术用于中药现代化研究,逐渐形成以中药制剂工程为特色的研究所。

目前,研究所已形成了三大特色研究方向。

首先是天然药物活性物质分离工程

当前,我国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工业化程度低,基本上处于实验室阶段,没有实现产业化应用。分离技术的落后是阻碍天然药物活性成分提取的主要因素。

该研究方向以中草药、农副产品等天然物质为原料,利用不同提取分离技术的耦合,研究天然活性成分的大规模提取分离过程,解决天然活性成分提取分离过程中的传质、传热及过程控制等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开发出一系列高效、低能耗、低成本的提取分离工艺及装置。

研究人员利用双水相分离、超临界萃取、大孔吸附树脂,膜分离、酶降解生物技术等现代提取分离技术的组合使用,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真菌多糖分离纯化、壳寡糖制备工艺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旨在解决天然中草药中活性物质提取分离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促进新型提取分离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林强教授等人提出采用复合酶结合氧化法与酶催化法,制备出低聚壳聚糖,反应时间缩短25%,分子量分布大大变窄。用于中药材的种植、生长,可将有效成分含量提高75%左右。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反应与分离一体化,使反应程度超过95%,低聚壳聚糖纯度大于95%。采用复合酶比传统的单一性酶技术生产成本降低了50%。在壳寡糖的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促进农作物生长和提高抗逆性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该发明于2009年5月6日获得专利授权。

利用膜分离技术,研究人员还分离纯化姬松茸多糖、虫草多糖等食用菌多糖。设计出新的分离膜结构,实现了不同分子量区段的精确切割,将不同分子量段的产物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

其次,药物载体与生物材料

新型药物给药系统和相关药物载体材料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药物、生物制剂、功能性食品、新型添加剂等人类健康重大相关物质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具有极高的价值。

该研究方向以缓控释及靶向给药系统的载体及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制备微胶囊、脂质体、微乳等载药系统及材料,研究新型药物载体的结构与药物释放、生物相容性等的关系,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达到高效长效、降低毒副作用、改善病人用药顺应性等目的。

该研究方向采用溶剂蒸发相分离法,成功制备了SOD微胶囊、免疫球蛋白微胶囊、蜂胶微胶囊、番茄红素微胶囊、蜂花粉微胶囊、阿莫西林微胶囊、盐酸酚苄明微胶囊等。对各类物质微囊化的最佳配方、反应时间、温度,搅拌速率等重要工艺参数,实现了优化。

该研究采用逆向蒸发结合高压均质的新工艺制备了高稳定性的纳米级脂质体,并设计了新型脂质体中试设备。采用不同合成方法制备的热敏水凝胶不仅可用于缓释材料,也可以用于活性物质的分离,为进一步开发及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

最后,基因与酶工程

该研究方向以基因技术和基因工程为手段,研究核糖核酸酶及其他天然活性酶的基因表达、重组蛋白和基因改造等,以提高酶的活性,并研究酶在生物转化、生物医药及其他工业方面的应用。

三大研究方向鼎足而立,支撑起了生物化工学科与制药研究所。研究团队侧重于天然药物生产的下游技术,重在解决生物制药、天然药物由实验室小试到工业化放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尤其是新型分离技术和制剂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这是基于林强教授等人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科研理念。生物化工学科本身就在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林强教授从促进首都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度出发,一向强调科研成果产业化,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成果转化:多领域应用

林强教授长期从事天然产物分离工程与技术的研究,并注重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典型的莫过于壳聚糖及壳寡糖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壳聚糖及壳寡糖对普通人而言是极其陌生的概念。但事实上,作为近年来国际上迅速发展的高科技产品,已被国外科学家誉为与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并列誉为人体第六生命要素。壳聚糖是用虾壳、蟹壳等原料制备的天然无毒高分子材料,经过酶降解后可以制备低分子量壳寡糖。壳聚糖可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造纸、日

化,食品,保健等领域,还可用于生产膜材料、吸附剂、水处理剂、纺织助剂等。壳寡糖更被誉为“软黄金”和“人体清道夫”,可以降血脂、降血压、抗癌,排除体内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肥美肤,延缓衰老,对现代文明病有着惊人的防治作用。

林强教授长期从事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制备,发明了纤维素酶一双氧水法制备低聚壳聚糖及纤维素酶降解结合膜法制备低聚壳寡糖工艺,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该项研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被列为北京市教委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壳寡糖生产工艺中试及应用推广,将重点在保健食品和植物生长促进剂方面进行应用推广。这一项目符合首都生物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可以促进首都高科技农业和环保型绿化的需求,发展前景广阔。

以分离工程与技术为中心,林强教授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以开阔的研究视野,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并最终落实到应用推广和产业化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8年,林强教授主持的另一项目――可生物降解的绿色复合缓蚀阻垢水处理剂及制备方法再次被列为北京市教委产业化支持项目。水处理剂用于石油、化工、电力等部门大量使用的循环冷却水系统中,但传统的含氮、磷水处理剂存在着严重的结垢、腐蚀等问题,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环境的极大破坏。因此,推广使用无磷、无氮或低磷、低氮的绿色水处理剂是必然趋势。林强教授主持的该项目在原有发明专利“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绿色复合缓蚀阻垢水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水处理剂的制备工艺,促进项目推广应用,不仅对节水、节能降耗、保证工业生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建设绿色北京、和谐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几年来,林强教授还主持了北京市教委“利用分子蒸馏技术从大豆脚油中分离纯化植物甾醇”、彩虹工程“停车保护用绿色缓蚀剂研究”等项目,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全生物分解塑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课题五――“食品包装用生物分解塑料的成型加工和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林强教授将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北京市教委倡导的高校人才强教计划――创新人才建设项目中,林强教授通过两个重点科研项目――“乌头总碱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与“壳聚糖对中草药次生代谢过程的影响”,很好地锻炼了青年骨干教师,为建设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校企合作,也是生物化工学科建立伊始就确立的产业化传统。多年来,林强教授带领研究所先后与河北九派药业公司、河北天下康药业有限公司、武警总医院、天势生物波研究所等企业密切合作开展多种新药及工艺研究。研究所与河北九派药业公司合作开发了钆喷酸葡胺新制剂项目的研究;与河北天下康药业有限公司合作,改进附桂骨痛片的生产工艺,开展了绿原酸提取纯化及中药材指纹图谱标准化的研究;与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天势生物波研究所等研究单位合作,开展新型治疗糖尿病、新型抗癌天然药物研究等。

林强教授领导下的生物化工学科,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发明专利。目前,除壳寡糖及绿色水处理剂制备工艺外,已经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还有:外科用液体敷料、峰胶微囊的制备方法、牛初乳免疫球蛋白微囊化的制备方法、低甲醛释放量脲醛树脂制备方法,另有盐酸酚苄明-乙基纤维素缓释微囊制备方法、超氧化物歧化酶微胶囊制备方法等发明专利处于公告期。

多年来,林强教授还完成了“NIPA/SPAPS共聚水凝胶的合成与性能”、“多孔性热敏水凝胶P(NIPA-co-SMA)的合成及性质”,“玉米须多糖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SP825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提取苦参碱研究”、“熊果苷脂质体制备研究”、“无机陶瓷微滤膜处理虫草菌丝体粗多糖溶液研究”等科研项目,这些成果多是与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相关。

林强教授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视不仅体现在研究过程中,更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期望在更广远的层次上贯彻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科研理念,可谓用心良苦。

体制创新:立体式教学

多年来,林强教授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还多次获得“三育人”先进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理念。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在理论教学中,他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他制定了一套中药制药工艺实训教学方案,并编写了部分实训教材及教学大纲,开创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立体式教学。

这一教学模式的建立,既是林强教授自身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科研理念的体现,也与北京联合大学的办学宗旨――“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创办应用型大学”相一致。作为立体式教学支撑的,是联大的两大教学改革亮点工程――“百草园”与生物化工实践教学中心。

林强教授认为,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加大各种实践课程的比例。他积极倡导建立了与教学相结合的中药“百草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中药材实物照片和标本,为学生提供了野外中药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如今,“百草园”已成为融校园绿化、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地,成为著名的联大一景。

“百草园”是制药工程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同时,林强教授还联系建立了五个校外野外实习基地一天津蓟县九山顶、北京雾灵山、河北安国中药材种植场,安国长安药行、安国中药材GMP提取车间。实习基地的建立融教学,科研、交流、实验、实训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学互动网络数据库,尤其是其中的实践教学图片库,使制药工程专业的教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百草园”是制药工程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同时,林强教授还联系建立了五个校外野外实习基地――天津蓟县九山顶、北京雾灵山、河北安国中药材种植场、安国长安药行、安国中药材GMP提取车间。实习基地的建立融教学、科研、交流、实验、实训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学互动网络数据库,尤其是其中的实践教学图片库,使制药工程专业的教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生物化工实践教学中心是联大生物化工学院的另亮点。近年来,先后建成制药工程实验室、生物工程实验室、化学与分析实验室和中试实训基地。其中,实训基地包括精细化工柔性系统、制药工艺系统、药物提取系统、仿真中心等,能部分满足首都八个行业――生化、制药、石油、化工、冶金、轻工、日化、食品――的培训要求。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GMP固体制剂车间与“百草园”齐名,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训、实验条件,同时还吸引了北京化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到该车间进行实习,在北京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可以说,林强教授开创的立体式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完成了三个教学走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科走向综合、从校内走向校外,突出了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超前适应能力,已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这一模式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