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摇篮曲教案(合集7篇)

时间:2022-09-19 20:54:16
摇篮曲教案

摇篮曲教案第1篇

曲》教案

教学内容:学唱舒伯特摇篮曲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摇篮曲》的演唱,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想象歌曲的意境,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好歌曲。

2、通过聆听各种类型的《摇篮曲》,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结论,得出各类摇篮曲的特点。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心的教育。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摇篮曲》,正确掌握装饰音在歌曲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了解摇篮曲体裁的音乐风格特点

一、创设情境、感受母爱

1、欣赏古诗《游子吟》

学生有感情地轻声朗诵了《游子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歌曲、品味母爱

1、学习四拍子

2、聆听歌曲《摇篮曲》,打四拍子,学生感受

3、介绍: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被称为“歌曲之王”,

4、哼唱旋律

(1)静听、闭眼睛感受

(2)用lu轻轻哼唱

(3)认识并学习装饰音。

装饰音(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

附点音符(突出了“摇”的感觉)。

(4)再次哼唱旋律lu并结合四拍子。

5、学唱第一、二、三段。

6、摇篮曲简介——摇篮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

7、欣赏摇篮曲,体会摇篮曲体裁的音乐特点。

东北民歌摇篮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8、总结摇篮曲的特点:

主题——母爱;

速度——中速稍慢;力度——弱;节奏——富有摇篮的晃动感;旋律——轻柔、甜美、舒缓

9、带着摇篮曲的特点有感情地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体会母爱、感恩母爱。

师:每一句摇篮曲都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美好的祝愿,回想过往,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如果现在给你一次机会对妈妈说一些感谢的话你要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回家说给自己的妈妈听。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并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唱、想象和创造,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课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教师就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摇篮曲教案第2篇

[教学年级] 高一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 喜爱“摇篮曲”这一音乐形式,并且愿意用这种形式进行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理解和回报母爱。

二、 能够用自然的、柔和的、真假声结合的声音,同时满怀真情实感地演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三、 掌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了解它与生活原型的必然对应关系,从而感受音乐美,体会生活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欣赏和学唱“摇篮曲”。

[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乐教室、自制 PowerPoint 幻灯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 导课

学生看大屏幕,欣赏米勒和沃维特拍的两张照片。听背景音乐,无伴奏合唱勃拉姆

斯的《摇篮曲》。

目的:创设情境,用经典摄影作品开头,揭示主题,震撼心灵,感受母爱。同时,背景音乐使学生对勃拉姆斯《摇篮曲》的旋律产生初步印象。

二、 欣赏各国摇篮曲

1. 《地中海摇篮曲》片段。

2. 《巴西摇篮曲》片段。

3. 《非洲摇篮曲》片段。

4. 《法兰西摇篮曲》片段。

目的:开阔视野,感受色彩丰富、原汁原味的各国摇篮曲,体会全人类父母对孩子的爱。

三、 摇篮曲与母爱

1. 学生欣赏法兰西摇篮曲的CD封面,说出感受。

2. 学生欣赏一组“动物摇篮曲”照片。

3. 听老师讲她自己的故事。

4. 在弦乐演奏的勃拉姆斯《摇篮曲》的背景音乐中,欣赏一组老师从网上下载的图片。

目的:从CD封面、书上、自己的亲历、网上的图片、大山的话等?熏全方位、多角度、大信息量地进行情感教育,为欣赏和演唱创设意境。再次欣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四、 分析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1. 学生聆听四段音乐。

2. 讨论后回答三、四两段是摇篮曲,一、二两段不是摇篮曲。

3. 再讨论,一、二为什么不是摇篮曲?三、四为什么是摇篮曲?

4. 感受并总结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5. 说说生活中妈妈哄宝宝睡觉的具体情景,总结出“动”和“静” 的特征;体会并理解音乐中“动”与“静”这两个典型的,既对比又协调的表现形式,与生活原型的准确对应关系,真正从音乐中看见摇篮和宝宝,体会出母亲的爱心,感受音乐的绝妙表现力。

目的:培养学生静心深入欣赏音乐的习惯。让学生自主体会音乐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必然联系规律,从而提高想像力、感受力和理解力,增强信心。

五、 欣赏合唱曲形式的摇篮曲

1. 东北《摇篮曲》。

2. 柴科夫斯基《暴风雨中的摇篮曲》。

3. 《藏族摇篮曲》。

4. 日本广岛《摇篮曲》。

5. 《土家族摇篮曲》。

目的:感受和体会摇篮曲的优美意境和深邃情感。让音乐美充分环绕、感染、震动学生的心灵。

六、 欣赏器乐曲形式的摇篮曲

1. 勃拉姆斯《摇篮曲》(弦乐)

2. 豪塞《摇篮曲》(管弦乐)

3. 格里格《摇篮曲》(钢琴)

目的:了解摇篮曲的器乐形式,开阔视野。

七、 学唱勃拉姆斯《摇篮曲》

1. 教师范唱。

2. 先学最后两句。

用Do、Mi、Sol、Do练哼鸣,然后去掉中间的Mi、Sol,哼出Do―Do,解决八度大跳的演唱难点。

3. 跟音乐划拍(三角形)唱谱。

4. 跟音乐唱歌词。

5. 对声音、情绪作要求:打开、高位、统一、深情, 唱好全曲。

目的:学唱一首经典作品?熏尽量体会和表现音乐美。

八、 现代摇篮曲

学生选择欣赏以下用流行的演绎方式演唱的摇篮曲以及具有摇篮曲风格的歌曲:

1. 苏小明的《军港之夜》(对海军战士的深情)。

2. 罗大佑的《摇篮曲》(对母子之爱的祝愿)。

3. 动力火车的《摇篮曲》(表现父爱)。

4. 美国“民谣四兄弟”的《绿野》(对第一次深情相遇的追忆)。

(以上内容根据时间进行取舍。)

目的:了解运用摇篮曲的形式可以抒发深沉、温柔、细腻的情感。感受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九、 回报母爱

1. 学生看屏幕上的动画电子贺卡。

To:妈妈

我每天都沉浸在甜蜜的梦乡,都是因为你――妈妈,谢谢您!祝您母亲节快乐!

From:你的菲菲

2. 在勃拉姆斯《摇篮曲》的音乐中下课。

目的:深思、感动、升华。

教学反思

让《妈妈的歌》震撼学生

很少听说过高一的学生会对摇篮曲感兴趣,而我的这节课难度就在这里,不是“摇篮曲”有难度,而是上“摇篮曲”的欣赏课有难度。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没有生活体验,自然对摇篮曲不感兴趣。而摇篮曲音乐的浅显易懂又很难提起学生努力探究的欲望。对于既没有兴趣又没有欲望的主体,如何让他们接受,又怎样使他们感动呢?我的体会是: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深入挖掘内容的教育意义,这两点至关重要。

选择切入点

母爱,几乎是每个人都亲历过的,是人类最伟大的无私奉献的情感体验。年轻的心具有纯真善良的特质,只要方法适当,“母爱”之情无不打动每个学生的心灵。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独生子女早已习惯被母爱包围,有些麻木和不以为然。据此,我用了世界著名摄影作品、世界各地原生态的摇篮曲欣赏、CD封面、书上的话、动物照片、自己和儿子的小故事以及网上的图片和给妈妈的电子贺卡等等,全方位、多角度、大信息量地在导课、欣赏、连接、探究、尾声等教学环节中紧扣“母爱”,使学生在欣赏中震撼、思考、感动和升华。同时,使得“摇篮曲”以及这一体裁的音乐,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看见他们全神贯注,一脸肃穆,心绪涌动,眼睛湿润;听见他们识谱练声,歌声婉转,音色柔美,风格贴切,我知道我成功了。

挖掘教材的教育意义

心灵的震撼是成长的契机,引发震撼的内容直接影响成长之品质的优劣。

我在讲授《妈妈的歌》一课中,让学生通过欣赏得到的震撼是:“今天为人儿女,记住摇篮曲,你会更好地体谅和回报;明天为人父母,记住摇篮曲,将会更好地奉献和生活!”我相信,这种给学生情感上带来的震撼一定能够辐射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这节课我从始至终让学生都有这样一个信念:“相信自己!你对音乐的直感,恰好就是音乐的定义。”在听辨、分析、定义摇篮曲音乐特点的简短过程中,学生会忽然发现自己对严肃音乐的欣赏能力,从而改变以前固有的排斥和畏难情绪。

不足之处

实现震撼是需要方法和手段的。这节课如果增加一个学生自己谈话的环节,交流对母爱的感受,如“夸妈妈”、“最感动的事”、“母亲节做什么”等便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也是我参加比赛后,专家和老师们给我提出的意见,在此,我要感谢你们的用心指教和帮助。希望通过我的不断努力,让同行们看到更具震撼力的好课。

周鹰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专家评析

看过周鹰老师的《妈妈的歌》一课后,使我感动之余又感惊奇。她能把《摇篮曲》这样的音乐形式放在高中来上,而且上得如此出神入画。这首先得益于教师对课程目标理解透彻。准确,适度地把握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的操作。同时,教师能深入准确地了解现在高中学生心理层面的特征,有的放矢设计了一节符合现在高中学生年龄特点的课。无论从文化的延伸,知识的拓展都可看出教师下了很大功夫。

摇篮曲教案第3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86-01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通过提高开放性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师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课本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中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正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的全新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体渗透研究性学习呢?

一、激发学生产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生成研究性问题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在提出问题之前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创设音乐学习的教学情境(如讲故事、表演、播放录像、VCD多媒体辅助以及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的图片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产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心理,从而形成积极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好的情绪,有目的地去体验音乐美。

[案例1]我在一年级的《两只小象》的歌词教学中,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学生基本熟悉旋律的情况下,我向每组(四人一组)发放了与歌词内容相联系的几幅画,要求学生边听范唱边根据歌词内容把图画按顺序依次排列。当范唱开始,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听着歌词,眼睛也机灵的搜索着图片,一一排列。范唱结束,学生也通过图画的排列,把歌词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我又向每一小组发了歌词的字条,要求学生边听范唱边看图片,把每一歌词字条放在相应的图片下面。教学到这一刻,班里的学习气氛简直到了沸点,每个孩子的耳、眼、手、脑都积极的运转,然后我请每一组出事图片和歌词的并排列顺序,答案都不约而同,这时,我积极地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要求学生看着图片跟着音乐伴奏轻声唱歌词,这样两三遍练习下来,每个孩子都掌握了歌词内容,这节课的歌词教学就借助了几张画,设计了几个情境问题,顺利将学生带如了这教学过程,期间,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些情境中,把耳朵的感受用画来体现,再用画面的内容与歌词相连接,最后再用声音来表现歌曲,把枯燥的歌词教学化做有趣的活动之中,美的教育也贯穿始终。

二、演绎生活体验,提供研究材料,拓展研究空间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新音乐课标也大力提倡开发和利用校外的各种音乐课程资源,认为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有好的影响的,可予以积极的引导。在音乐教学中,在音乐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案例2] 常用的速度标记“慢速、中速、快速”的教学片段(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的时候,布置了回家的研究作业:关于我们身边的音乐的速度的研究)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常见的音乐速度标记,请说说是什么?生:慢速、中速、快速。

师弹奏三个音乐片段,请学生聆听,并说说它们是什么速度。

生边听边说。师:老师请同学们回家,观察研究了你们身边的音乐,有那些音乐是慢速?那些是中速?那些是快速?生1:我家楼下的老年活动室经常播放的音乐是慢速的。生2:我觉得我们学校早上升国旗时演奏的《国歌》音乐是中速的,还有上次我们开运动会时进场的音乐也是中速的。生3:我妈妈告诉我迪吧里放的音乐是快速的,但我没有听过。……师:这些音乐如果随便播放可以吗?生:不可以的。(此时学生已经能够领悟到速度对表现不同音乐形象的作用了,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不必进行理论上的说教,点到即止。)师:老师这里有三种情景,需要你设计不同速度的音乐,你怎么选择?出示图片:妈妈给婴儿摇篮;国庆阅兵;赛龙舟。生小组讨论,反馈:妈妈给婴儿摇篮时用慢速的音乐;国庆阅兵时的音乐是中速;赛龙舟时用的音乐应该是快速。

音乐本身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是生活的艺术提升和概括。我们身边的生活处处存在着与音乐息息相关的原型。音乐课堂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取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他们周围熟悉的情、景、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发现,产生对问题进一步分析与解释的愿望,并得出结果。

三、多角度运用教材,促进多渠道获得知识

小学音乐教材的各课或是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条循序渐进的“双基”的隐线。多角度运用教材,加强学习内容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并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积极地投入探究。

[案例3]舒伯特《摇篮曲》的教学片段

背景说明:我以“人生第一歌”为学习主题,围绕摇篮曲这一题材的音乐展开教学。学习感受多首摇篮曲,来探究摇篮曲题材音乐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另外将一首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的片段与舒伯特《摇篮曲》一起进行教学。并安排了课外的两首摇篮曲《东北摇篮曲》和印度尼西亚的《宝贝》,作为欣赏内容。1、设问:人生第一歌?2、引出“摇篮曲”。

3、欣赏《东北摇篮曲》和印度尼西亚的《宝贝》。4、唱唱勃拉姆斯《摇篮曲》的片段,练声和初步感受音乐特点。5、学习舒伯特《摇篮曲》。6、师:刚才我们接触了这么多的摇篮曲,请同学们说说摇篮曲有什么特点?7、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研究。8、汇报1:它们都比较柔和,优美,抒情。

汇报2:它们的速度都是慢速。

汇报3:它们的力度一般用弱或中弱。

汇报4:它们大都表现安宁、温馨、亲切的气氛。

摇篮曲教案第4篇

(浙江师范大学,321004)

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是以课堂形式展开的儿童文学教学活动,其教学准备、展开等既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儿童文学特殊的文本和艺术特点来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文本、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学方案等。

如今,课堂教学形式在儿童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出于教学目的、教学材料等方面的不同考虑,其教学展开的方式也十分多样。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的“回望生命开始的地方——《摇啊摇》”一课是一堂关于摇篮曲的童谣教学课,采取的主要是主题单元教学的形式。也就是说,这堂课所选择的教学材料不是单篇儿童文学作品,而是一组相关文本。

选取相关文本作为教学材料的长处,是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容纳更丰富的阅读内容;同时,通过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和比较,进一步拓展文学分析和体验的广度,帮助学生领略相关文体的艺术特点及多元艺术面貌。

但这一形式也有它的难度。在教学活动的准备和展开过程中,如何恰当地选择关联文本并使这些文本构成一个有机的阅读整体,如何引导学生完成从文体到文本、再从文本到文体的艺术分析与综合——这一切既考验着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和欣赏的素养,也考验着教师对这一特殊的儿童文学课堂的驾驭和把握能力。

我以为,周益民老师的“回望生命开始的地方——《摇啊摇》”一课围绕“摇篮曲”阅读和分析,彰显了一定的高度,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品味。

一、艺术的品悟

这是该课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学活动主要聚焦于童谣文本的细读和欣赏。教师紧紧抓住摇篮曲的语言韵律特征,引导学生从对摇篮曲文本的总体语言感觉、气氛和意境的初步感受出发,一步步走向更细致的韵律表现技巧分析。

首先是总体的语言声韵特征。教师通过“想想,小宝宝听着这样的摇篮曲为什么会睡着”的发问,引导学生认识了摇篮曲最显著的语音特点,并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摇篮曲的这种安静、柔和”的声音感觉。

其次是具体的语言节奏特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首摇篮曲里,有不少反复的词句”,并让学生比较反复这一修辞手法的有无在艺术表达效果上的不同,进而结合学生的发现指出:“歌词的反复就像摇篮反复的摇动,就像不断地轻轻拍抚。这就是语言跟动作的协调,这就是语言的节奏”。

最后,由节奏的分析再度回归到更细腻的声韵体味,以深化学生对摇篮曲韵律特征的认识。“既然是反复,三节是否就应该读得一样呢?”教师的这一提问让学生意识到了摇篮曲的反复修辞与其声韵特征之间的彼此成全和相互衬托。通过这样的解读和分析,短小的摇篮曲的韵律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掘。

在引导学生了解摇篮曲声韵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将他们带入相应作品的意象和意境分析中。在“研究摇篮曲特点”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大自然里的景物”,作家创作的摇篮曲所选择的意象通常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一个“柔”字,简洁而生动地概括了这类摇篮曲的“诗意”特征。

当然,所有这些语言艺术的分析始终与摇篮曲独特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论是针对作品文本的语言声音、节奏还是意象、意境的分析,无不导向着对作品情感的内在体验。这也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艺术品悟的核心所在。

二、情感的迁移

文学的精神核心是情感,文学教育归根到底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本课教学中,教师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文学阅读中从“他”到“我”的移情,通过动作扮演、移情想象等,唤起学生对清浅的摇篮曲背后那深厚的“爱”的情感的切己记忆和体验。

教师十分注重这种情感迁移的自然性,比如谈到一些传统摇篮曲中带有一定吓唬性质的“狼”“麻胡子”等意象时,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小时候,妈妈有没有这样吓唬过你?”这个问题既是对摇篮曲的生活实践内涵的补充阐述,同时也引出了学生与摇篮曲有关的最寻常的情感记忆。通过这样融会在艺术分析中的情感唤起和激发,课堂最后“爱的反哺”环节的教学总结和延伸练习,就有了充分的情感铺垫和积累基础。

三、视野的拓展

这一拓展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摇篮曲,但并不局限于艺术本体的分析,而是在艺术的分析中自然地融入与摇篮曲有关的开阔的文化知识中。例如,在认识并体味了摇篮曲的语言韵律特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这类童谣蕴含的地域文化内容。这一引导从亲切的本地文化和方言开始,拓展至更为阔大、丰富、多样的他域生活,既以有趣的文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文化眼界,也让他们更深切地体认到了简单的童谣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实际上,这一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烙印,也是传统童谣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其次,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摇篮曲,但并不只局限于该文体的文本,而是将授课内容拓展至电影、音乐、诗歌、故事、散文等各类艺术文本。这一互文的拓展,一方面由单一的摇篮曲教学延展开去,大大丰富了课堂学习的内容,增添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拓展了课堂学习的视野;另一方面,又反过来证明、烘托了摇篮曲的艺术及其情感的广度与宽度。

四、思考的延伸

本节课教学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课堂研究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提供特定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民间传统的摇篮曲与文人创作的摇篮曲在艺术面貌上的不同,以及不同摇篮曲所体现的地域生活和文化特征。这是从一般的文学欣赏进入到了更深的文学探究层面,尤其是前一个问题的思考,已经由文学的欣赏上升到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层级。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遭遇的某些表达困难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教学环节的难度。不过,依托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分析,师生共同顺利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就此作出总结:“刚才有位同学说,民间摇篮曲更单纯、更质朴,作家创作的摇篮曲常常更优美,更富于意境。作家文学我们经常说是‘雅文学’,民间文学我们经常说是‘俗文学’。‘俗文学’‘雅文学’是文学中的两道风景、两条河流,各有风采,就好比公园里的鲜花和山沟里的野花一样。民间文学滋养着我们一代一代人幸福成长,形成了久远的文化,也永远滋养着作家们的创作。古老的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段带有一定理论性的话语,以通俗、简洁、生动的比喻道出了两种文学类型的不同风格和价值,既是对学生的研究发现的一种总结和提升,又反映了教师本人的文学修养。对学生来说,这类看似一笔带过的理论阐说,包含了文学发现的独特乐趣和文学知识的最初熏陶。

上述艺术的品悟、情感的迁移、视野的拓展和思考的延伸,在本节课教学中交融为一体,落实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它们互为依托,彼此借力,共同呈现了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及其独特的教学效果。

儿童文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周益民老师的这一课案只是其中一种具体形态的呈现。事实上,与一般课堂教学活动相比,儿童文学的课堂为师生开辟了更多教与学的自由空间,教师在其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规划、设计适合教学者和学习者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附:《摇啊摇》教学实录

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时间:60分钟。

师 首先和大家讨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你想长大还是变小?

生 我想变小,长大了会有烦恼,变小了就无忧无虑。

师 这也是很多成年人羡慕孩子的原因。

生 我想长大,长大了有自由。

师 (追问)你现在缺少自由?

生 是的,总被大人管这管那的。

师 孩子的身后总有一双警察一样的眼睛。不过告诉你,大人有时也有人管着的。(众笑。)一、感受摇篮曲风格

师 有的同学想长大,有的同学又想变小。下面,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闭上眼睛,安安静静地听,感觉自己长大了,还是变小了,或者是否看到了一幅画面。(播放影片《乡情》插曲——《摇篮曲》。)

师 有什么感觉?看到画面了吗?

生 我仿佛看到一位妈妈怀里抱着一个小宝宝摇啊摇,是小宝宝睡觉时的情景。

师 妈妈怀里的小宝宝怎么样呢?

生 小宝宝闭上眼睛,很舒服的样子。

师 哦,你看到宝宝在妈妈怀里甜甜地睡了。谁能做做妈妈摇宝宝的动作?(一

生 演示,众笑。)

师 嗯,有点意思。你们看到妈妈的眼睛、妈妈的手了吗?

生 妈妈一直注视着小宝宝,目光那么慈爱。她的手轻轻拍着小宝宝。

师 轻轻地拍,叫拍抚。还有谁看到的画面不太一样的?

生 我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正躺在摇篮里,妈妈唱着好听的摇篮曲。

生 从妈妈的摇篮曲中,我感受到妈妈对小宝宝的一种期望。

师 是啊,摇篮曲抒发了妈妈的爱,抒发着妈妈对宝宝殷切的期望。

生 我看到小宝宝睡在摇篮里,妈妈一边摇摇篮一边哼着摇篮曲。

师 “哼”用得好,妈妈的声音那么轻柔。你们看到过摇篮吗?

生 摇篮是小宝宝睡觉时用的,有点像篮子。

生 摇篮是可以左右摇摆的,可以让宝宝在里面睡得更安心、更舒服。

师 对,摇篮是给宝宝睡觉用的。我们小时候都睡过摇篮。看,这幅图上就是一种摇篮。(出示摇篮图片)摇篮有很多样式,小宝宝躺在里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摇啊,摇啊,小宝宝就甜甜地睡着了。我们一起来摇摇篮。伸出手,扶着摇篮,摇过来,摇过去。(学

生 一起跟着教

师 做摇摇篮动作)妈妈就是这样,一边摇着摇篮,一边哼着一

生 (齐)摇篮曲。

师 刚才我们听到的就是老电影《乡情》中的《摇篮曲》。(出示《摇篮曲》歌词。)

摇啊摇,摇啊摇,

宝宝快睡觉。

摇啊摇,摇啊摇,

宝宝快睡觉。

盼儿快长大呀,

盼儿快长高。

好宝宝,好苗苗,

快呀快睡觉呀,

睡觉了。

师 摇篮曲,又称摇篮歌、催眠曲,古代曾经称作抚儿歌,主要是哄孩子入睡时哼唱的。

师 想想,小宝宝听着这样的摇篮曲为什么会睡着?

因为妈妈的声音很轻柔,加上她不停地摇着小宝宝,小宝宝感觉非常舒服,就睡着了。

因为摇篮曲中有妈妈的爱。

师 妈妈的爱表现在声音里就是一

生 歌声很甜美、温馨。

师 又安静又美好,叫作恬静。有这么美妙的歌声陪伴,小宝宝当然甜甜地入睡了。据德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摇篮曲催眠的效果胜过各种安眠药物。人们在摇篮曲的陪伴下睡得特别香甜。摇篮曲的这种安静、柔和,我们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学

生 练习朗读后,指名读。教

师 提醒学

生 声音要轻柔,“不能把小宝宝吓哭了”。)

师 这首摇篮曲里,有不少反复的词句。妈妈为什么不这么干脆地唱——(出示改编的歌词。)

摇啊摇,

宝宝快睡觉。

盼儿快长大,

快长高。

快睡觉。

生 我觉得这样唱就缺少妈妈温柔的情意,重复的话可以让宝宝感到很舒服。

师 重复能让宝宝感到舒服,我们来体会这个重复就像什么?摇啊摇,摇啊摇——

生 就好像妈妈在一次一次地抚摸宝宝。

师 怎么都爱抚不够。还有别的体会吗?咱们一块儿做做动作,再感受一下。你可以是拍抚小宝宝,也可以是摇小宝宝。一边摇一边说歌词。

生 我感觉这个重复的话就像妈妈在反复地拍抚孩子。

生 我感到这个重复就像妈妈在不断地摇着摇篮。

师 歌词的反复就像摇篮反复的摇动,就像不断地轻轻拍抚。这就是语言跟动作的协调,这就是语言的节奏。

师 说到反复,下面这首就更加明显了。(出示陈伯吹的《摇篮曲》歌词。)

风不吹,

浪不高,

小小船儿轻轻摇,

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

树不摇,

小鸟不飞也不叫,

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

云不飘,

蓝蓝的天空静悄悄,

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师 大家看看,既然是反复,三节是否就应该读得一样呢?(指名一

生 读。)

师 想请问你,为什么三节越读越轻柔?

因为这三节感觉越来越美,读起来越来越让人痴迷。

师 越来越美?小宝宝快要入睡了,妈妈轻轻地摇着他,摇啊摇,摇啊摇,小宝宝有什么变化吗?

生 小宝宝慢慢地慢慢地睡着了。我明白了,所以,三节要越读越轻柔,越读越缓慢。

(补充)妈妈开始摇宝宝的时候宝宝很有精神,在妈妈的歌声里,宝宝越来越痴迷,就越来越想睡觉,最后就沉睡了。如果这时妈妈声音再高的话,小宝宝就被惊醒了,所以要越来越轻。

师 可见,声音的高低起伏都是有感情在里边的。刚开始,这位同学说到是因为感觉三节“越来越美”,那么,这儿的“美”可以理解为宝宝睡得——

生 甜美。

师 说得好。我们一起来读这首摇篮曲。第一节,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二节请一、二两组同学读,第三节请这一小组读(教

师 指一小组)。(学

生 齐读这首摇篮曲,注意到了声音的变化。)二、诵吟摇篮曲作品

师 刚才我们听着摇篮曲,体验了一把长大或变小的感觉。听着这样的摇篮曲,是否让你想起了谁?

生 我想起了妈妈。我小时候,妈妈经常唱着摇篮曲哄我入睡。

师 一天的疲倦随着摇篮曲而烟消云散。妈妈唱过、奶奶唱过、小姨唱过,其实爸爸也会唱。摇篮曲,是儿歌中的一种。不过,大部分的儿歌都是小孩子游戏时吟唱的,叫“儿戏”。(板书:儿戏)摇篮曲不同,是大人主要是妈妈唱给孩子听的,也叫作——“母歌”。(板书:母歌)只要有母亲、有孩子的地方,就会有摇篮曲。我是江苏海门人,在我的家乡,就流传着这么一首摇篮曲——(出示海门童谣《摇摇摇》歌词。)

摇啊摇,

摇啊摇,

一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叫我好宝宝,

横一抱,竖一抱。

又有饼来又有糕,

吃得宝宝眯眯笑。

(教

师 用海门方言念诵,学

生 边听边笑。)

师 刚才我是用海门话念的。海门话是吴方言的一种,跟上海话很接近。走近一种方言,其实就是了解一种地域文化。我想请各位同学跟着我,来说说海门话,念念这首摇篮曲。(教

师 逐句领着学

生 用海门话念摇篮曲,气氛活跃。)

师 真希望各位宝宝能够在这样的摇篮曲中甜甜地、安然地入睡。摇篮曲的世界是非常丰富、非常美妙的。接下来,请拿出讲义,选择你特别喜欢的一首,念一念,可以随着做做动作,也可以填上熟悉的曲调唱一唱,待会儿交流。(学

生 阅读讲义,而后组织交流,学

生 或念或唱,教

师 强调要体现摇篮曲的感觉。)三、研究摇篮曲特点

师 接下来,请各位来做一点小研究。(出示小研究的要求。)选择研究(可以合作):

(1)1~6首和7~11首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类?(小提示:注意7~11首中的景物描写)

(2)1~6首是同一个地区的摇篮曲吗?

能否从其内容体会出?

(学

生 或独立或伙伴间开始思考、比较、研究,而后交流讨论。)

师 我们先来交流第一题的研究情况。要求语言简洁,不重复别人的话。

生 我觉得1~6首是某一个地区流传下来的,而7~11首是一些作者给作词的。

师 是有创作者的。1~6首是各地流传的,是传统童谣.我们都不知道作者是谁。其实,这也就是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区别。你们更喜欢哪一类呢?

生 我更喜欢民间的。因为民间的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能让人更好地体会它。

师 是什么特点能让你更好地去体会?(学

生 一时表达不出。)

师 太丰富了,可能一下子无从说起?选一 首说说吧。

比如第3首四川童谣,它就写了日常

生 活中,大家都比较流行的哄宝宝的一种形式。

师 我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觉得传统童谣更质朴、更自然,是吗?(该

生 点头。)

生 我更喜欢7~11首。因为它们比较富有诗意。

师 具体说说怎么有诗意。

比如第7首中的“月儿明,风儿静”,这些都是写景物的。

师 这一首尽管是民歌,但也是由一个叫郑建春的作者填词的,所以也具备了一些作家文学的特点。我们来具体看看,作家创作的摇篮曲里是怎么写景物的。(出示郑建春的《摇篮曲》歌词。)

月儿明,风儿静

树叶儿遮窗棂

风不吹

浪不高

小小船儿轻轻摇

明月静悄悄

把你摇篮儿照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小鸟儿早已回去

花园里多么安静

小羊和蜜蜂已休息

天上月亮笑眯眯

生 写了月亮、风、浪、船儿,还写了摇篮、白云、星星、小鸟、小羊、蜜蜂。

师 为什么这么写?

生 因为这些都是大自然里的景物……

师 那我这样写:太阳照,大风吹,海浪高又高,那也是大自然里的景物啊。

生 月儿明,风儿静,这些都是写比较柔的场面。

师 “柔”,这个感觉抓得准!这样写就——

生 都是写轻柔、柔和的景物,可以让宝宝更容易熟睡。

师 全体女同学试一试,把这种柔和宁静的感觉读出来。月儿明,风儿静(女

生 齐读。)

师 看来,作家文人创作的摇篮曲更注重意境的营造,讲究语言的优雅。

生 我更喜欢传统的,因为传统的流传更广,它们是单哄孩子睡觉的。7~11首还寄托着对孩子未来的希望之情,比如,第7首就寄托着对孩子的希望。

师 你更喜欢单纯一点的,作家创作的内容上一般更丰富一些。你们发现了吗,民间摇篮曲里还常常提到什么内容?它要叫孩子睡觉……“麻胡子来喽!狼来喽!”

民间摇篮曲里面经常说,“狼来了!狼来了!你要不睡觉,妈妈就不抱你,你睡觉了妈妈是护着你的”。

师 你小时候,妈妈有没有这样吓唬过你?

生 妈妈没有这样吓唬过我,怕我胆子小。

生 爸爸吓唬过我的,我有时候不睡觉,爸爸说,你再不睡我就把你喂给狼吃了……(众笑。)

民间摇篮曲常常用怪物吓唬小孩儿。“你们再不睡觉,麻胡子来了!狼来了!”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另外,有很多民间摇篮曲其实没有具体内容,就是随口哼哼。请同学们听——(播放宜兴原

生 态摇篮曲。)

师 这是江苏宜兴的原

生 态摇篮曲,里面的歌词没有任何内容,就是妈妈、奶奶在哄着宝宝睡觉,在哼鸣。

生 我觉得,各个地方的东西比较俗气,每首都有每首的特点,可以传诵很广,不识字的妈妈们也可以唱给孩子听。

师 换个说法,不用“俗气”,叫有乡土气息,或者泥土气息,好吗?刚才有位同学说,民间摇篮曲更单纯、更质朴,作家创作的摇篮曲常常更优美,更富于意境。作家文学我们经常说是“雅文学”,民间文学经常说是“俗文学”。“俗文学”“雅文学”是文学中的两道风景、两条河流,各有风采,就好比公园里的鲜花和山沟里的野花一样。民间文学滋养着我们一代一代人幸福成长,形成了久远的文化,也永远滋养着作家们的创作。古老的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师 第一道题同学们思考研究得很不错,注意通过比较来发现问题。咱们接着讨论第二个问题。1~6首是不是同一个地区的摇篮曲?

生 肯定不是同一地区的,不少题目下方就标明了,比如四川童谣、河北童谣之类。

师 如果不标注,我们光从内容上能不能看出来?

生 我从第6首中“我的小牛犊啊”这句看出,这是西藏或者新疆地区的,因为那里才有大草原,才有小牛犊儿。

师 牧场体现了西藏风情。

生 而且它们的风格也不一样。

师 请讲。

比如海门童谣,感觉很……(这位学

生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语。)

师 海门以及江南一带的,比较柔和、抒情,是吗?(该

生 点头)童谣反映出了地域的文化特点。

生 我从内容看,第1首《摇啊摇》,唱的时候有一种幻想,这摇篮就像小车一样,把宝宝摇到外婆桥,宝宝非常开心地吃到了饼和糕。第3首让人感觉不清楚,也许是掺杂了一些地方俗语。第4首整个读不懂,什么猫推磨、狗烧锅啊。

(其余学

生 大笑。)

师 读不懂是正常的,这些传统的地方童谣都是从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打上了浓郁的地域烙印。刚才我们说到的摇篮曲都是轻柔、舒缓的,但是,有一个地方的摇篮曲却是大声喊叫。满族地区小孩儿睡在悠车,也就是摇篮里。很久很久以前,这悠车有时挂在行进的马匹上,有时挂在野营的树权上。晚上,营地野兽吼声四起,妈妈为了孩子安静地睡下,就呼喊着唱起摇篮曲,声音大得盖过了野兽的吼叫。小孩子感到了安全,幸福地睡着了。直到今天,在东北有些屯子里,妈妈们还是用力地推送悠车,大声地唱摇篮曲。这就是地域文化特点。

四、体验摇篮曲情感

师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摇篮曲的故事,题目叫“温情的狮子”。(出示图画书,教

师 讲述)在一个动物园里,有一只失去了爸爸妈妈的小狮子。小狮子孤苦伶仃,整天浑身发抖,哆哆嗦嗦,大家都叫它“哆哆”。动物园给它找了个狗妈妈,狗妈妈胖乎乎、圆墩墩,大家都叫它“胖墩儿”。狗妈妈力培养小哆哆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爱。你们看,教他吃饭,教他学本领。狗妈妈唱摇篮曲给哆哆听:“小哆哆,乖宝宝,宝宝快睡觉。好好睡觉睡好觉。宝宝要喝奶,好好喝奶喝好奶。小哆哆乖宝宝,宝宝睡觉啦!”小哆哆长成了一头大雄狮,可狗妈妈却一天天老了。我们看,尽管小哆哆已经成了一头又壮又高大的雄狮,但是在妈妈的身旁,他永远是个孩子,是个宝宝。他和妈妈多亲热啊,尾巴都缠绕在一块。有一天,哆哆被送到城里的马戏团,哆哆和狗妈妈分别了。狗妈妈站在路边,目送着哆哆远去的方向,泪流满面。好几年过去了,狮子哆哆现在是马戏团走红的大明星了。可是到了晚上,哆哆就会想念狗妈妈,想起那首温情的摇篮曲。这一天,哆哆又在笼子里睡着了。这时,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了那首熟悉的摇篮曲。那是苍老的妈妈,苍老的狗妈妈哼唱的摇篮曲。同学们,大狮子已经那么高大了,狗妈妈为什么还在唱摇篮曲?

因为在所有妈妈的面前,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女儿无论多大了,他们仍然是个孩子。

师 妈妈一直在想着他,在念着他,就在这个夜晚,苍老的妈妈又唱起了摇篮曲,唱给远方的儿子听。狮子听到了,感应到了一是妈妈!哆哆使出浑身的力量,撞坏笼子冲了出去。快跑!哆哆如同金色的风!快跑!哆哆就像发光的箭!快跑!哆哆的鬃毛迎风飘动!快跑!快跑!快跑!

师 我们同学一起读——(

生 合作读。)

生 (齐)快跑!

师 哆哆如同金色的风!

生 (齐)快跑!

师 哆哆就像发光的箭!

生 (齐)快跑!

哆哆的鬃毛迎风飘动!

师 快跑!快跑!快跑!(学

生 也一起喊。)

师 城里一片混乱,端着来复枪的警察在追赶狮子。在小城边白雪覆盖的小山坡上,哆哆找到了狗妈妈!狗妈妈已经老态龙钟,奄奄一息了。“妈妈,这次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永远

生 活在一起吧。”可是,警察端起了枪了——同学们,你想对警长说什么?

生 警长,她是我妈妈,我已经跟她分别多年了,是她把我从小养大的,我不能离开她,不能离开她!

生 妈妈养育我多年,她对我的爱是十分伟大的,我不能离开她。

生 不要开枪,我自己的妈妈没有了,是狗妈妈养育了我。

师 但是,警长的命令下达了。哆哆是一只温和善良、有情有义的狮子,可是——可是——哆哆把狗妈妈紧紧地抱在怀里倒下了。狗妈妈在哆哆的怀里,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她笑了。奇怪的是,脚印在小山坡的中央突然不见了。有好多人说,当天晚上他们看见一头狮子背上驮着一只老狗飞走了。同学们,是什么使得狮子不顾牢笼的禁闭,冲了出去?

生 是狗妈妈的那首摇篮曲。

师 是温柔的摇篮曲。是什么使得狮子不顾被警察开枪打中的危险?

生 是摇篮曲伟大的力量,里面倾注着狗妈妈对小狮子哆哆的爱!

师 是温柔的摇篮曲!有时候,最柔软的往往最有力量。这堂课一开始,我们就听了影片《乡情》的插曲。这是一部差不多30年前的老电影,主人公是个叫田桂的小伙子。革命战争年代,才

生 下不久的田桂被亲身父母寄养在别人家,被农村妇女田秋月抱养了。田秋月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解放后,田桂的亲

生 父母在市里当了领导干部,他们打听到田桂的下落,把田桂接到了城里。离开养母,来到城里的第一个夜晚,田桂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你们猜猜,他的耳边回响起了什么?

生 他耳边回响起了妈妈的摇篮曲。(播放课始的《乡情》插曲。)

师 那是我们

生 命里听到的最早的歌谣,是我们最初的家园。所以,古今中外,有那么多成年人去写作摇篮曲。著名作曲家舒伯特、莫扎特、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就在全世界唱响。难怪诗人们这样说——(出示,

生 齐读。)我最初的世界/是外婆唇边的摇篮歌——傅天虹《摇篮歌》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上具有吸引盘据的力量。

——泰戈尔《我的童年》

五、爱的反哺

师 摇篮曲摇着我们最初的世界。当我们逐渐长大,当我们的翅膀逐渐丰满,你可发现,当年给我们唱摇篮曲的奶奶已经衰老,妈妈的脸庞开始有了浅浅的皱纹。她们为我们、为家庭而辛劳。夜晚,月亮爬上了树梢,星星眯起了眼睛,你可愿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唱一支摇篮曲?请愿意的同学回去后,仿照着写一首《唱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摇篮曲》。这堂课一开始,问过各位同学想长大还是变小。其实,这是一个可以追问一

摇篮曲教案第5篇

小学一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摇篮曲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并能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2、能用柔和的、充满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体会妈妈深深的爱。

教学重点

感受摇篮曲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用柔和的、充满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教师:“同学们好!你们喜欢这弯弯的月亮、闪烁的小星吗?请同学们拿上你的金星走上讲台,我们一起在黑板上布置一个美丽的夜空!”

在《小宝宝睡着了》的音乐背景下,师生一起在黑板上贴月亮和星星,创设夜的氛围。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天黑了,月亮出来了,星星眨着眼睛,外面静悄悄的。这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动听的歌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一听,猜猜这首歌是唱给谁的?”

2、教师范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请学生回答问题:

(1)是谁在这静静的夜晚给小宝宝唱歌呢?

(2)小宝宝听完妈妈的歌怎样了?

3、揭示课题。

教师:“这是妈妈哄小宝宝入睡时唱的一首摇篮曲,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宝宝睡着了》。请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妈妈的歌声有什么魔力,为什么小宝宝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三、聆听感受,熟悉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采用多种方式聆听歌曲,一起在妈妈的歌声中找魔力,并从中感受摇篮曲的特点,熟悉歌曲的旋律。

1、对比听赏,引导学生感受歌曲“舒缓”的特点。

(1)教师改变速度和力度来范唱歌曲。

(2)教师:大家听听刚才老师演唱的歌曲在速度、情绪、声音力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唱小宝宝听了能睡着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和声音来演唱摇篮曲呢?

总结:慢速和轻柔是摇篮曲的主要特点,也是妈妈歌声中的重要魔力!

(3)教师:妈妈的歌声还有很多魔力,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找一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教师将孩子们的感受都――写到黑板上。

(4)教师评价:孩子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听得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魔力,老师送你们一个大拇指,真棒!

设计意图:对比聆听,轻松体验妈妈歌声的特点――慢速和轻柔……

2、“摇摇篮”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摇篮曲的轻柔感,初次模唱歌曲旋律。

(1)教师:现在,小宝宝要睡觉了,请同学们面对面坐好拉起手,这就是小宝宝的摇篮,让我们和着音乐节拍,慢慢地、轻轻地摇动摇篮;摇的同时,请大家轻轻地闭上小嘴巴,用“”来为宝宝哼唱摇篮曲……

(2)教师:准备好,要开始了,我们比比,哪组的摇篮摇得最舒服!

教师评价:摇篮真舒服呀,尤其是××组的同学,他们就像妈妈一样,动作是那样轻柔!老师也好想变成宝宝躺进你们的摇篮里,你们能变个大摇篮吗?(为后面给妈妈围大摇篮做铺垫)

设计意图:用肢体体验、感受摇篮的摇荡感,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速度和节奏,同时也初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3、划旋律线,引导学生感悟妈妈歌声的平稳、连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1)教师:摇篮摇来摇去,像什么?

学生回答:像弯弯的月亮、小船……

教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

(2)教师:小船摇啊摇,小宝宝睡着了。他做了一个美丽的梦,他要去神奇的童话王国。于是梦中的仙女姐姐出现了'她伸手一指把摇篮变成了小船,又用手一挥把妈妈的歌声变成了航行路线!可是该怎么走呢?图中有三条路线(旋律线),哪一条是妈妈歌声变的呢?请大家来猜一猜,帮忙选一选吧。

学生选择并说出原因:第一条线波浪太大了,会翻船的……

教师总结:第一条线起伏太大,不平稳;第二条线断开了,不连贯;第三条线最合适,既平稳又连贯。妈妈歌声中的魔力还有:平稳、连贯。

(3)教师:仙女姐姐现在请同学们来为小宝宝划船呢!请同学们拿起指挥棒作为小船的船桨,然后大家起立站好,伸长手臂,沿着小船的航行路线摆动手臂,身体要随着小船起伏;划船的同时,我们用“呜”来为小宝宝哼唱摇篮曲,一起送小宝宝到童话王国!

教师评价:同学们的声音很动听,小船划得也稳稳的,小宝宝顺利地到达了童话王国,让我们一起欢呼、祝贺一下吧!

设计意图:在划旋律线环节,教师将摇篮生动地喻为小船,并通过选择用肢体划路线(旋律线)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妈妈歌声的特点――平稳、连贯,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形象地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

四、总结体会,学唱歌词

1、熟悉音乐内容,按节奏读歌词。

教师:妈妈可真了不起,用歌声哄睡了可爱的小宝宝,妈妈到底唱了些什么呢?我们跟着伴奏音乐一起来读读歌词吧!

师生完整地、有感情地读一遍歌词。

2、学歌词。

(1)教师:读歌词的时候,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学唱妈妈的歌了'别着急,现在老师就把这首歌教给大家,检验一下你们唱得是不是正确。

(2)让学生划着旋律线,跟着教师一句一句地学唱:小宝宝……(把小宝宝抱稳,声音托平、拉长);睡在摇篮微微笑……(慢慢地张开嘴巴,笑起来唱这一句);摇篮像只船……(像小船一样,声音保持平稳、连贯);妈妈轻轻摇……(轻轻摇起,声音要保持、不要掉下来);摇呀摇呀摇……(小船遇到阻力了,请同学们气息加大,声音上扬,把小船摇上去);一摇一摇……(气息保持,接着摇起来);睡着了……(快到终点了,小宝宝也要睡着了,请把我们的歌声慢慢收回来);一摇一摇睡着了……(最后一句很长,请大家深吸一口气连起来唱完整)。

(3)整句连起来跟着教师唱一唱。

(4)完整地跟琴唱一遍。

(5)个人展示,教师及时处理演唱中的问题。

教师让学生分别起来演唱歌曲,并将表现突出的学生请到台上进行表演,教师做点评。

设计意图:以逐句学唱、个人展示唱等多种方式学唱歌词,避免学唱的过程枯燥、单一。

3、表演唱(模仿妈妈活动,感受妈妈歌声的甜美)

(1)教师:我们小的时候,妈妈是怎样哄我们入睡的呢?老师这里有一个布娃娃,谁能上来模仿T啊?

学生:妈妈抱着我,摇着我睡觉;妈妈抱着我,拍着我睡觉。

(2)教师:妈妈看着自己心爱的宝宝,妈妈的表情是怎样的?(微笑的)

(3)教师:让我们也来做一次

妈妈,哄自己的宝宝睡觉吧。老师有个好主意,让我们把书卷成一个“小宝宝”抱在怀里,模仿妈妈的样子,慢慢地、轻轻地、甜甜地来为可爱的小宝宝唱首摇篮曲吧!

(4)教师评价:你们都是合格的好妈妈呀!做你们的宝宝可真幸福!

设计意图:回忆、模仿妈妈哄宝宝唱摇篮曲的情境,将具体的生活场景融入到歌曲表演唱中,直观形象地启发学生从模仿中表现妈妈歌声中的魔力。

五、情感升华,声情并茂

1、教师:妈妈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长大,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辅导我们学习,教育我们成才,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是谁啊?是妈妈!

教师:孩子们,让我们在美丽的星空下大声地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我爱您!孩子们,妈妈对宝宝深深的爱是妈妈歌声中最大的魔力,她用心、用爱来为我们唱摇篮曲,在充满爱的歌声中宝宝睡得那样香、那样甜……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延伸的情感教学,渗透人文主题――母爱,从妈妈照顾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让孩子们在感动和幸福的氛围中体会到妈妈歌声的最大特点――充满了爱。

2、教师:你瞧,夜深了,辛劳一天的妈妈太累了,她伏在桌上睡着了。让我们给最爱我们的妈妈唱首摇篮曲吧,让妈妈也做个美丽的梦,好吗?

教师引导学生修改歌词,把“小宝宝”换成“好妈妈”,把“妈妈轻轻摇”换成“我来轻轻摇”;并组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大的摇篮,然后用充满爱的声音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祝福妈妈

教师:在同学们的歌声中,老师感受到了深深“爱”,如果妈妈在这里,一定会感到很幸福,很快乐!老师提议今天晚上我们就给妈妈唱这首摇篮曲。

教师:同学们,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了。最后让我们在妈妈的摇篮曲中,轻轻地走出教室,把妈妈的歌声带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永远铭记妈妈对我们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在教学的高潮部分,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辛劳一天的妈妈睡着了。引导学生回报妈妈的爱,让他们围成大大的摇篮,为妈妈唱摇篮曲,用歌声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

粟玉娟 河北省邯郸市曙卉小学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活动现场决赛・教学设计》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活动现场决赛・教学设计》一书集合了全国各地选送的中小学的精彩教学案例,将有助于广大音乐教师学习教案写作、提高教学水平。现杂志社仅有少量余存,欲购从速。每本定价10元(邮费另加10%)。

汇款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甲55号人民音乐出版社522室

摇篮曲教案第6篇

在《小宝宝睡着了》一课中,栗玉娟老师注重将教学的三维目标贯穿于教学始终,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自如地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最终使学生学会了自如地用歌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教师通过背景音乐、范唱、对比听赏、肢体语言感受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聆听歌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去感受体验,去寻求答案,一环一环不断深入,培养了学生自信演唱的能力。

在揭示课题之后,教师设置了一个质疑的环节:“妈妈的歌声有什么魔力,为什么小宝宝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一起在妈妈歌声中寻求答案――体验、感受摇篮曲的特点;而且将这个质疑的资源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点―直贯穿整个课堂。

教师用优美动听的范唱、亲切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感悟妈妈歌声的魔力――慢慢的、轻柔的、平稳的、连贯的、甜美的,为学生后面的歌曲学习做好了知识与情绪上的铺垫。此外,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掌握摇篮曲的最大特点――轻柔、慢速,教师采用对比聆听的手法,分别用了原速和快速两种方法范唱歌曲,让学生能快速、形象、直观地感受并找出摇篮曲的特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辨别能力。

在突破教学重点时,教师将重心放在如何让学生体会摇篮曲所表现的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上,通过引导学生在聆听、哼唱中模仿妈妈摇动摇篮,为小船选择合适的航行路线,让学生想象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前行的情景等来感受摇篮曲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设计和引导,给了学生开启思维的钥匙,为他们营造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可以看出教师对本课知识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这一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学会用柔和的、充满爱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到妈妈深深的爱!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教师运用了情景创设法、引导启发法、听赏感知法、对比体验法、歌唱教学法、联想模仿法、情感渲染法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参与表现形式来体验音乐情感,给学生以新鲜感、愉悦感、满足感。除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将黑板布置成繁星点点的夜空外,教师还让孩子们在“静静的夜”的氛围中,模仿妈妈摇动摇篮,让学生动起来,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场景中,用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感受摇篮曲的旋律特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

在“表演唱”环节中,教师将具体的生活场景巧妙地融入歌曲的演唱之中:让学生把书卷成“小宝宝”抱在怀里,模仿妈妈的样子,面带微笑,慢慢地、轻轻地、甜甜地来为可爱的小宝宝唱这首摇篮曲。活动设计亲切、有趣,教师充分利用孩子们天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从学生身边最为熟悉的场景人手,让学生在轻柔、充满温馨的音乐声中,创造、体验、感受音乐,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之后,教师运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手段,从妈妈照顾孩子们生活的点滴人手,让他们由衷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感动、幸福的氛围中体会到妈妈歌声的最大特点――爱。

总之,这节课教师通过声音模仿活动、角色体验活动、肢体表演活动、歌曲创编活动等,培养了学生歌曲演唱的技能,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始终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科学性原则。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整节课以“妈妈的爱”来贯穿课堂,让学生通过模仿妈妈用摇篮哄小宝宝睡觉的情景,从情感上体验妈妈对孩子的爱,从而做到温柔地、充满爱地演唱摇篮曲,达到了教学目标。

这节课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情感这一目标来设计,整节课无论是在课的开始部分(运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带进静静的夜晚,进入本课的教学氛围中),还是在课的中间部分(采用多种方式聆听歌曲,启发深层体验,熟悉歌曲旋律),以及歌曲的升华部分(运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渗透人文主题――母爱,激发学生情感),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妈妈用心、用爱来唱摇篮曲,让孩子们感受到只有在妈妈那充满爱的歌声中,宝宝才能睡得那样香、那样甜……从而学会用歌声表达他们对妈妈深深的爱。由此可见,教师在尽力将德育功能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整节课,课堂氛围舒缓流畅、轻松自然,教师教态亲切、和蔼,教学语言组织严谨,给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的参与度广,学习积极性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比较到位,比如,学生找到摇篮曲的特点后,教师及时给予了点评:“孩子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听得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魔力,老师送你们一个大拇指,真棒!”再如,学生上台展示后,教师逐一进行了评价:“你的表情真美,就像妈妈那么温柔”;“你的歌声像妈妈唱得一样甜,小宝宝一定很喜欢听,请同学们向他学习……”

在整节课中,教师除了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情感和演唱的技能技巧之外,还用自身的真挚情感、肢体语言、神态和眼神来感染学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专业知识之外的个人素质在教学中的充分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音乐基本功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圆满地达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李 姗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文教体局教研室

《第二届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课堂实录与点评》

本套光盘对“第二届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活动作了全景式收录,其中示范课5节、交流课8节,课例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对每一个课例,专家都分别予以深入细致的点评,为音乐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深入理解音乐教学理念、有效开展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案例。

本套光盘共14盘,定价200元,邮费另加10%,共计220元。有意者请通过邮局汇款购买,并在汇款附言中注明“第二届名师光盘”字样。

汇款地址:北京朝内大街甲55号

收款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

摇篮曲教案第7篇

1、组织教学:

《游子吟》伴奏音乐

(点击播放音乐 图片定格一张温馨、恬静的体现母爱图片)

2、教师朗诵:《母爱》

儿时

母爱

是一只温柔的手掌

打在身上

关怀 在心上

成长中

母爱

是一只粗糙的手掌

抚在脸上

疼痛 在心上

现在啊

母爱

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掌

遮在天上

牵挂 在心上

二、听赏歌曲

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躺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妈妈哼唱小曲儿,甜甜的入睡了,今天让我们重温那些个温馨、亲切的画面,共同学习一首温柔、恬静的歌曲《摇篮曲》。

2、认识“摇篮曲”这种体裁

(幻灯片出示“摇篮曲”定义 配合摇篮曲音乐)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

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静的特点。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许多著名的作曲家都写过摇篮曲,其中一位就是勃拉姆斯。

3、了解作曲家(幻灯片出示勃拉姆斯介绍)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13岁就为生活而奔波,20岁到各地演出,结识了李斯特、舒曼等艺术家,舒曼称他为“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1862年,他迁居维也纳,担任合唱指导、乐队指挥。

勃拉姆斯一生写有大量作品。其中有四部交响曲,多部协奏曲及管弦乐曲。

三、学唱歌曲:(出示乐谱,播放音乐)

1、初听歌曲,感受音乐形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请大家思考,这首歌曲主要想表达怎样一种情感呢?让我们双手抱住自己的胳膊,闭上眼睛,身体随音乐轻轻晃动,用心感悟音乐。

这位同学回答的不错,这首歌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地爱。那么,这种爱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比如速度、力度、情绪等来体现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再次欣赏音乐!

2、分析歌曲的速度、力度和节拍特点。(出示问题,再次播放音乐)

(1)歌曲的情绪: A、热烈激动 B、明朗愉快 C、温柔亲切

(2)歌曲的速度: A、中速稍快 B、中速稍慢 C、慢速

(3)歌曲的力度: A、强 B、弱 C、中弱

(4)选用节拍: A、3/4 B、 4/4 C、2/4

(幻灯片呈现答案)

以小组为单位,看谁的回答又快又准确!这位同学对音乐的感悟力非常准确!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选用三拍子呢?对,三拍子可以给人一种摇晃、摆动的感觉!这就和摇篮的特征不谋而合,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有关三拍子的知识,请看大屏幕,(出示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3、师唱谱,学生划分乐句

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说的很好,强弱弱,请你仔细观察,《摇篮曲》这首歌曲是完整小节吗?不是!它是从第三拍,也就是弱拍起音,请大家和我一起,调整好呼吸,体会歌曲的节奏特点。

4、“乐句排排序”, 用“LU”模唱同时给打乱顺序的乐句排序。

(出示乐句旋律线)

大家说的不错,整首歌曲共有四个乐句,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看哪位同学能将乐句的顺序正确的排列起来。

5、模唱歌曲并分乐段。

同学们的表现实在太出色了!简直出乎老师的预料!那么这首歌曲一共由几个乐段组成呢?说得好,这是一首单二部作品,A段音乐起伏不大,表现的是母亲温柔、甜美的呵护着孩子;B段音乐旋律起伏比较大,饱含母亲对孩子的祝福。下面让我们一起将这首歌曲完整的模唱一遍。(出示乐谱,播放音乐)

6、加词演唱

(1)加第一段歌词:讲解装饰音、弱起乐句的演唱等。

我想,在刚才的模唱中,大家已经注意到第三和第四句中出现的“带头卡”的小音符,这种叫做装饰音,在本首歌曲中,起到了增加柔美、恬静的作用,我们一起先来演唱一下。“歌声催你入睡”

(幻灯片出示放大的难点乐句 第三句、第四句)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这首歌曲是弱起节奏,请大家在演唱时不要把乐句的第一拍唱得太强,调整好呼吸,我们一起尝试把歌词填到歌曲当中。

(2)完整演唱一、二段歌词。

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共同演唱第二段歌词。(回到乐谱)

四、歌曲处理及表现

1、处理歌曲,完整的演唱和表现歌曲。

根据你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能不能说一说从力度上、声音上和情绪上应该怎么去演唱这两个乐段?这位同学表达的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概念是对的,A段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情绪比较平稳,力度不要太强;B段音乐旋律起伏比较明显,情绪有点激动,力度可以稍稍加强一点,但也不要太过,否则就不是摇篮曲了。让我们再来尝试演唱这首歌曲。

2、情感升华 (出示照片,配音乐《眼泪》)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这首歌曲,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请用你的歌声作为礼物送给你的爸爸妈妈,因为,还有人永远也听不到这首《摇篮曲》了。

这是一张真实的照片,当地震来临时,母亲将女儿紧紧地拥在自己怀里,身体下伏、背部上拱,用自己的身体挡着不断掉落的夯土、瓦片等杂物,用生命保护住自己的孩子。她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以至于忘了丢下自己手中的筷子……让我们为地震中失去母亲的孩子再一次唱起这首摇篮曲,同时也向母亲们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