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合集7篇)

时间:2022-06-30 06:39:2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第1篇

英文名称:Polymer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7555

国内刊号:51-1293/O6

邮发代号:62-6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第2篇

MDI与PPG预聚反应动力学闫泽群 王洪武 黄岐善 付志峰 华卫琦 (5)

高分子专利 (8)

反应性乳化剂存在下无皂纳米TiO_2苯丙复合乳液的合成及表征邵谦 徐小琳 葛圣松 孟庆超 (9)

组织工程用PEGDA水凝胶材料低温等离子体接枝聚合谭帼馨 王迎军 宁成云 陈荣 尹兆益 田冶 (13)

CEM/NVC共聚物的合成及光导性能张文龙 于亚洲 董伟 戴亚杰 王暄 (16)

环氧类扩链剂的合成及对回收PET的扩链效果李斌 吕云伟 邹嘉佳 高学敏 莫敬源 (20)

水溶性C_(60)/C_(70)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固化反应刘晓国 柯刚 官文超 (23)

聚氨酯预聚体分散体胶粒的形成与扩链孙东成 周伟乾 (26)

光响应性A_2BA_2型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唐新德 韩念凤 周德杰 (31)

结构·性能

甘油增塑热塑性淀粉的流变相变性质李丹 刘鹏 蒲华寅 陈玲 余龙 (34)

聚乙二醇/硅藻土复合助剂对聚丙烯流变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朱世鹏 陈金耀 李惠林 (38)

交联度对瓜尔胶-g-聚丙烯酸/腐植酸钠高吸水性树脂性能的影响王文波 王爱勤 (41)

硼酚醛-环氧树脂体系固化过程分析刘运传 魏莉萍 郑会保 孟祥艳 周燕萍 (45)

软质聚氨酯泡沫的冲击力学性能王宝珍 胡时胜 (48)

纳米TiO_2对聚丙烯/尼龙6共混物的增容作用欧宝立 李笃信 (52)

聚乙烯结晶度对银抗菌剂溶出的影响蒋志敏 李焕新 季君晖 (55)

AIBN用量对聚丙烯腈立构的影响吴勇 林农 李文刚 (59)

增容剂对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乙烯-辛烯共混物结晶性能的影响刘勇军 郭卫红 苏志忠 李滨耀 吴驰飞 (62)

紫外光辐照双原位同步合成纳米Ag/PVP复合物的结构特征侯丽 徐国财 汪厚安 王艳 (66)

胶原蛋白/聚丙烯腈复合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张昭环 马会芳 孙润军 陈韦态 (69)

氨基酸衍生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黄霞 申长雨 陈家昌 刘春太 李倩 张世勋 (73)

一种提高复合功能吸附树脂亲水性并强化其吸附性能的方法 (76)

三聚氰胺改性聚乙烯醇缩甲醛泡沫材料的制备与热性能陈永 廖兵 姜玉 庞浩 (77)

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流动性影响分析杨明山 刘阳 何杰 李林楷 王哲 (81)

NLV法研究高韧性低收缩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行为张竞 蒋英 王晓东 黄培 (84)

OTS自组装改性PTW增强PTFE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史以俊 顾晓利 罗振扬 冯新 陆小华 (88)

FKM-g-VTEO对氟橡胶/硅橡胶共混物的增容作用郭建华 曾幸荣 罗权煜 李红强 (92)

大分子引发剂和交联剂对PDLC电光性能的影响秦爱林 阎斌 张春梅 汪映寒 (96)

高直链玉米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陈培荣 朱苏文 杜先锋 谈应权 程备久 (100)

分析测试·加工·应用

聚合物熔体的壁面滑移行为廖华勇 谭中欣 陶国良 (103)

β-水芹烯制萜烯马来树脂的表征与分析曲连贺 焦燕 朱岳麟 冯利利 陈贻炽 (107)

PA6/PA66/PA11共聚物的等温结晶行为金旭东 杨云峰 胡国胜 王标兵 (111)

混炼工艺对SBR/BR/CB共混硫化胶性能的影响吴云峰 许海燕 何雪莲 吴驰飞 (115)

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的反应性挤出白忠爱 陈彦模 和晶 (119)

新技术·产品开发

仿生壳聚糖基纳米纤维的自组装构建曾戎 刘宏伟 屠美 赵剑豪 查振刚 周长忍 (122)

PMB/G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性能黄萍珍 莫羡忠 甘春芳 (126)

MWCNTs/PVC电纺纤维及其力学性能蒋孝山 朱新生 石小丽 茅帅龙 (129)

一种交联度渐变溶胀型功能微球的制备方法 (131)

聚氯乙烯/丁腈橡胶/蒙脱土/ABS复合材料的表征与性能游长江 曾一铮 孟跃华 方旻 贾德民 (133)

防水和防油的氟代氨基甲酸酯和氟代脲 (136)

基于酚醛三元聚合体系的固化行为及性能徐丽 司徒粤 胡剑峰 曾 陈焕钦 (137)

结构可控PMMA/PAN/PMMA三层核壳聚合物微球的制备与表征徐日升 杨光智 刘洋 凌立成 王霞 贾瑞萍 杨俊和 (141)

分子识别型温敏智能高分子的制备与性能汪伟 飞 谢锐 巨晓洁 杨眉 褚良银 (145)

高导电性聚酰胺佰墨纳米导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48)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第25卷总目次 (176)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征稿简则 (F0004)

专论·综述

单螺杆挤出机混合过程界面追踪表征徐百平 王玫瑰 瞿金平 (149)

微注塑成型充模流动中的表面张力于同敏 李又民 徐斌 (153)

聚酰胺体积属性的预测邓旭辉 唐现琼 尹久仁 张平 (158)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回收与利用何辉 王守伏 张继尹 (162)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研究进展王炯 李国平 (166)

利用秸秆纤维制备环境材料的研究进展邓华 敖宁建 孙蓉 严拓 (169)

基于Leonov模型的纤维悬浮聚合物流动的数值模拟张红平 欧阳洁 张玲 (173)

核磁共振对高分子材料结构的在线分析任晓红 王靖岱 阳永荣 Kai Kremer Bernhar (1)

合成实验·工艺

葡聚糖纳凝胶的水相合成及环境敏感性研究徐玉福 姚日生 邓胜松 陈林静 马志龙 (6)

碳纳米管/聚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流变行为方芳 常振军 张清华 陈大俊 (10)

双官能度引发剂引发丙烯酰胺聚合研究程杰成 蒋坤 (13)

聚乙烯与三单体固相接枝物的热分解动力学洪浩群 何慧 贾德民 华贲 (16)

亚磷酸三苯酯扩链制备高分子量聚乳酸谢吉星 杨荣杰 (20)

阴离子原位聚合尼龙6/ABS合金的研究赵洪凯 钱春香 (24)

聚对苯乙炔-b-聚苯乙烯刚柔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自组装屈刚 姜复松 张姝妍 (28)

二氧化碳/环氧丙烷/马来酸酐的三元共聚反应黄可龙 吴弘 刘素琴 刘艳飞 (32)

碳纳米管/PV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王平华 王贺宜 唐龙祥 张斌 程文超 梁永标 (36)

纤维素纤维接枝β-环糊精预聚体的制备及包结性能胡智文 郑世睿 万军民 高磊 温会涛 陈文兴 (39)

聚对二氧环己酮和聚乳酸的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李斌 杨科珂 唐松平 朱小兰 周艳 邱志成 宫杰 (44)

PDMS/SiO2杂化电纺纤维的制备与表征杨华忠 史铁钧 翟林峰 (47)

结构·性能

热硫化苯基硅橡胶阻尼材料的动态力学特性唐小斗 罗廷纲 周远建 (51)

SMA增容ABS/PBT共混体系的形态和力学性能——共混过程对体系的影响于杰 郭建兵 秦舒浩 罗筑 朱红 (55)

含硅氧烷的聚氨酯弹性体的热稳定性与热降解动力学文胜 龚春丽 郑根稳 管蓉 (59)

聚合物结构对聚合物网络稳定液晶薄膜电光性能的影响王守廉 唐秀之 何杰 曾彧 阎斌 汪映寒 (63)

纳米SiO2/PEA复合粒子的制备和表征吴照勇 陈金耀 李惠林 (67)

聚氨酯弹性体的微相分离对其溶胀和溶解行为的影响赵培仲 王源升 朱金华 花兴艳 文庆珍 (71)

聚丙烯腈原丝取向结构的定量表征方法安娜 徐棵华 张峰 吴丝竹 (75)

微胶囊阻燃剂处理ABS的阻燃机理高明 李辰明 杨荣杰 (79)

聚醚/二苯甲酮侧基聚硅氧烷的膜形貌及亲疏水行为安秋凤 王前进 路德待 李明涛 (83)

MWNTs/HDPE的导电性和流变学性质陈西良 付海英 张聪 朱智勇 (87)

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在陕西土壤中的降解行为张敏 王晓霞 刘保健 刘晓霞 王蕾 邱建辉 (91)

双酚-F硼酚醛固化BPA环氧树脂的机理与热性能夏立娅 高俊刚 (94)

羊毛角蛋白塑料的制备和力学性能陈华艳 王宇新 (98)

非线性光学聚合物薄膜DCDHF-2-V/PMMA的特性蔡渊 蒋亚东 韩莉坤 李伟 廖进昆 (101)

皮芯复合聚丙烯腈纤维的水解反应过程胡元洁 毛立江 陈晓东 孙瑞焕 张颖 朴东旭 (105)

聚磷酸铵/膨胀石墨协同阻燃EVA的阻燃机理蔡晓霞 王德义 彭华乔 王玉忠 (109)

分析测试·加工·应用

聚硫聚氨酯(脲)的热稳定性张俊生 全一武 陈庆民 (113)

新型膨胀型阻燃剂阻燃聚丙烯的应用研究任元林 程博闻 张金树 (116)

正交设计确定模压条件对HDPE/CB复合材料PTC强度的影响易回阳 肖建中 (120)

用DEPT135测定Resol的组成及微细结构参数杨金瑞 余尚先 顾江楠 (124)

新技术·产品开发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PMMA/四配位硅杂化材料及其性能宋建华 徐敏 张建华 董文 (128)

酰氯化工艺对腈纶表面接枝蛋白质效果的影响杨彦功 贾翌 王厚德 丁锐 (131)

一种添加蛋白石的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表征顾晓华 西鹏 沈新元 (135)

强酸型魔芋葡甘聚糖基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安青 周秋菊 罗立新 (139)

聚乙二醇修饰小分子药物的新方法宋春梅 庄小璐 谢美然 张以群 (143)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改性及其纤维的性能杨中兴 齐鲁 狄海燕 (147)

柠檬酸酯增塑改性聚乳酸尹静波 鲁晓春 曹燕琳 颜世峰 马嘉 陈学思 (151)

MAA/SAS共聚物陶瓷粉体分散剂的制备及表征张光华 来智超 周小丰 李慧 (155)

聚丙烯腈及丙烯腈共聚物膜表面改性研究进展邓慧宇 陈庆春 马建国 (1)

强电场下高聚物绝缘中的应力转化与补偿效应刘英 曹晓珑 (6)

有机玻璃纯Ⅰ型和纯Ⅱ型动态断裂行为的实验研究周君 夏源明 (10)

合成·实验·工艺

聚氨酯/环氧树脂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和表征夏修旸 郑建伟 王惟 汤嘉陵 (14)

窄分子量分布的乙酸乙烯酯聚合物的制备冯海柯 贺媛 淡宜 (19)

不同聚合方法对AM/MADQUAT共聚物序列分布的影响申迎华 武根壮 王双孝 王志忠 (23)

纳米TiO2表面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反应徐惠 史建新 翟钧 苟国俊 孙涛 (27)

含二苯并-14-冠-4冠醚环主链型液晶共聚酯的设计与合成张淑媛 杨海隆 职磊 李自法 (31)

微乳液聚合法制备天然除虫菊酯纳米胶囊武锦 周艺峰 陈静 聂王焰 施锐 (35)

新型酯类环氧液晶的合成及应用杨小王 陆绍荣 虞锦洪 吴兵 (39)

硅油为致孔剂合成的St-DVB大孔共聚物范云鸽 王蓓蕾 史作清 (43)

更正 (26)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征稿简则 (F0004)

结构·性能

端羧基丁腈橡胶改性环氧树脂的结构与性能石敏先 黄志雄 郦亚铭 杨国瑞 (47)

三聚氰胺氰尿酸盐的原位制备及填充PA6的阻燃与力学性能汤洪梅 陈英红 (51)

膨体聚四氟乙烯微孔薄膜的透湿性郝新敏 张建春 张卫东 (55)

有机硅改性双酚F环氧树脂的性能洪晓斌 谢凯 肖加余 (59)

聚丙烯/硬石膏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杨森 周正发 任凤梅 黄国庆 徐卫兵 (63)

PEN短纤维增强PTT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及力学性能闰明涛 姚晨光 宋洪赞 王迎进 (67)

漆酚醛缩聚物/丙烯酸树脂/TiO2复合涂料的制备及性能林金火 刘建桂 (71)

轧制和退火过程中等规聚丙烯的力学性能贾涓 毛卫民 Dierk Raabe (75)

EC-HBPE渗透汽化膜的性能辛伟 罗运军 杨寅 李国平 (79)

BN/HDPE导热塑料的热导率周文英 齐暑华 吴有明 王彩凤 袁江龙 郭建 (83)

聚氨酯-丙烯酸酯-苯乙烯复合水分散液的粒径及形态吴校彬 傅和青 黄洪 陈焕钦 (87)

原位矿化复合对HDPE/HAP复合材料结晶形态与结晶动力学的影响黄苏萍 周科朝 李志友 (91)

UP/GF/TLCP原位混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流变性能卢炽华 吕建 徐灯 于贤保 韦春 (95)

超支化聚合物/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行为及性能夏敏 罗运军 王兴元 (99)

酶响应型捏合淀粉药物载体的制备和性能李晓玺 陈玲 李琳 余龙 (103)

反应增容PA6/PBT共混体系聚集态结构与力学性能罗筑 朱红 于杰 秦舒浩 郭建兵 (107)

高岭石/聚丙烯腈插层共混体系的结构及性能贾曌 杨彦功 (111)

分析测试·加工·应用

N-β-氨乙基-γ-氨丙基聚二甲基聚二苯基硅氧烷的膜形貌及其XPS分析安秋凤 李明涛 王前进 (115)

扩链剂对反应挤出回收PET瓶分子量的影响张素文 龙 滕福成 王兴兴 (119)

针形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改性及在PVC中的应用赵风云 王琰 王勇 焦其帅 陈建良 胡永琪 (124)

快速软模浇注成型用聚氨酯树脂闫春泽 史玉升 杨劲松 黄树槐 (128)

新技术·产品开发

向日葵髓芯的微结构与力学性能尹作栋 潘则林 王才 董宇平 欧育湘 (132)

熔体插层法制备EPDM/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李伟 黄玉东 陈平 (136)

MWNTs/Lyocell复合纤维的研究鲁江 简义辉 张慧慧 杨革生 邵惠丽 胡学超 (140)

生物相容性聚氨酯支架材料的研究王雪力 侯理 谭竞 汤克勤 夏和生 刘霆 (144)

磁控溅射法在涤纶织物上制备氟碳薄膜黄美林 狄剑锋 齐宏进 (148)

对苯甲酰氨基苯甲酰壳聚糖制备与表征王江涛 常德富 (152)

教学讨论

精品课程“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教学环境建设朱平平 何平笙 阙灿 杨海洋 (155)

SiO2/聚合物纳米复合乳液的合成研究进展王琼燕 张庆华 詹晓力 陈丰秋 (1)

溶剂小分子在高分子中的传质研究评述吕宏凌 王保国 杨基础 (6)

取代基团在变性淀粉颗粒中的分布田景福 何小维 黄强 张本山 (10)

粘弹性聚合物溶液孔喉模型流变动力分析曹仁义 程林松 郝炳英 许家峰 姚大伟 (15)

釜内增韧PP橡胶组分序列结构13^C-NMR谱数据的统计理论处理姚薇 黄佃平 赵永仙 邵华峰 黄宝琛 (19)

天然橡胶接枝改性研究进展李俊 刘成果 陈庆民 (24)

异向旋转双螺杆挤出机内的自由基聚合反应热效应贾玉玺 孙雪梅 张国芳 孙胜 (28)

三螺杆挤出机挤出特性的数值模拟朱向哲 袁惠群 (32)

合成·实验·工艺

光固化全氟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与性能韩静 郑朝晖 胡新华 成煦 丁小斌 彭宇行 (36)

酚醛树脂/木粉复合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季庆娟 刘胜平 刘敏 马源 赵春秋 (41)

可生物降解聚天冬氨酸水凝胶的合成及性能郭锦棠 李丽娜 提岩 朱军利 (44)

含戊二烯酮结构新型光敏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丁丽琴 王维 张爱清 (48)

二亚胺镍配合物催化乙烯/4-乙烯基吡啶的共聚合胡扬剑 王海华 (52)

以BF3(CH3)2O/CF3COOH共引发剂合成端羟基聚环氧氯丙烷的探讨高和军 段明 胡星琪 高志飞 (56)

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基氨基)苯胺]引发苯乙烯聚合及其动力学吴秋华 赵丽萍 张国林 刘克慧 韩光喜 (60)

SiO2含量对新型PA6/EP/SiO2纳米材料体系聚合反应的影响赵才贤 张平 贺江平 许福 王霞瑜 (64)

种子法制备高固含量聚醋酸乙烯乳液刘红卫 杨伯伦 曹勇 陈琼 (68)

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干燥与固化过程魏燕彦 (71)

水分散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应用陈庆芬 武玉民 毕建美 许军 (75)

原位聚合制备不饱和聚酯树脂/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及性能表征冯莉 刘炯天 宋所讲 尹文轩 林喆 (78)

结构·性能

表面处理对水镁石/EVA复合材料界面作用的影响金贤 赵琦 张同心 包建军 (82)

聚苯胺薄膜的制备及导电性高学宁 邵天敏 (86)

甘蔗渣纤维统计强度及纤维增强可降解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评价曹勇 吴义强 合田公一 (90)

纳米CaCO3分散状态对PP/CaCO3复合材料结晶的影响陶然 李尉 刘正英 杨鸣波 (94)

丙烯酸酯类抗氧剂对聚酰胺的热氧稳定作用杨涛 叶林 舒颖 (98)

液体聚异戊二烯对天然橡胶/环氧化天然橡胶共混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王小萍 韩莲 贾德民 陈美 (102)

溶胶-凝胶法制备含氟聚丙烯酸酯/SiO2杂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钱斯文 王建方 吴文健 刘长利 张学骜 (106)

含非线性生色团取代聚丙烯酸酯的溶液性质徐洪耀 方敏 吴金翠 光善仪 (110)

分析测试·加工·应用

轿车仪表盘的微孔发泡注射成型工艺梁继才 祁伟 李义 柳承德 (113)

ABS/SBS和ABS/GF环状试样的疲劳性能陆颖 周皇卫 严正 (118)

超支化聚苯硫醚的合成和应用田菁 王新营 崔晓玲 王燕萍 王依民 (122)

一种新型含硅阻燃剂的合成及在PC/ABS中的应用吴丹 韦平 江平开 仲含芳 (125)

新技术·产品开发

新型非离子水性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曾小君 郁燕萍 (129)

TPU/EVM共混体系的动态硫化工艺陈焕江 史新妍 任春莲 张萍 赵树高 (133)

Fe3O4/聚苯乙烯磁性微球的合成与表征刘春丽 韩兆让 崔琳琳 余娜 李玉 (137)

一种新型凝血材料的制备及凝血性能的表征胡怡 蔡继业 吴扬哲 王小平 (141)

氟橡胶与金属粘接用新型环氧树脂胶粘剂颜录科 寇开昌 哈恩华 (145)

壳聚糖/纳米TiO2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表征吴峰 蔡继业 (148)

耐热性黄原胶的制备与性能吴小军 童群义 (152)

种子模板法制备镍盐掺杂聚吡咯纳米纤维及其电化学电容性质米红宇 张校刚 吕新美 王兴磊 罗建明 黄建书 (155)

热固性耐磨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王宇飞 孙斓珲 杨振国 (1)

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的合成及应用进展何辉 袭锴 葛仁杰 贾叙东 余学海 陈庆民 (5)

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形变机理李超群 姜治伟 王玉荣 唐涛 (10)

聚合物凝胶光子晶体及其对物理环境的响应虎桂芳 王建颖 周谧 冯岩 高建平 (14)

食品用聚烯烃的自由体积对迁移物扩散系数的影响黄秀玲 王志伟 (19)

SiBNC体系陶瓷先驱体的研究进展唐云 王军 李效东 李文华 王浩 谢征芳 曹淑伟 (23)

Vu-Khanh参数在表征高聚物共混物断裂韧性中的应用陈志成 孙树林 张芳芳 杨海东 张会轩 (28)

聚合物系统非线性扩散模型研究进展蒋春跃 陈杰 曹卫华 (33)

合成实验·工艺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CTFE和VAc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刘敏 侯丽华 耿兵 张浩波 郭希刚 张书香 (38)

分散聚合法制备SiO2/PAM核壳复合微球曹康丽 史铁钧 曹金燕 周丹红 (42)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MC)的合成与表征卢红霞 刘福胜 于世涛 王庆军 曹柯 (46)

新型芳香聚脲准轮烷的合成与表征王良成 邓欣荣 魏太保 张有明 (50)

结构·性能

E-MA-GMA三嵌段共聚物对聚乳酸的增韧改性苏思玲 金乐群 顾永安 杨斌 (53)

聚砜/环氧树脂体系的双连续相结构及其应变激励下的修复性能杜庆丽 李刚 张晨 杜中杰 励杭泉 刘和平 (58)

聚碳酸酯/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热性能郑怡磊 李远莉 刘欣 刘正英 杨伟 李尉 杨鸣波 (62)

磺基水杨酸掺杂聚苯胺的气敏性能谢英男 詹自力 张红芹 蒋登高 (66)

氧化锆对聚丙烯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庞键 王少会 周正发 任风梅 徐卫兵 (70)

阴离子型高吸水性树脂凝胶的响应性能陈煜 唐焕林 刘云飞 于海鹏 刘一星 谭惠民 (74)

耐热强韧性环氧树脂基体的性能黄琪 张佐光 王善琦 (78)

反应温度对二氧化碳/1,2-环氧丁烷/ε-己内酯三元共聚物性能的影响刘艳飞 黄可龙 彭东明 吴弘 (82)

超支化聚合物在炭黑表面接枝改性的研究夏俊义 巴信武 王素娟 王敏捷 (86)

聚氨酯弹性体的高弹模量对温度的依赖性赵培仲 王源升 朱金华 花兴艳 文庆珍 (89)

APP对木粉-HDPE复合材料阻燃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邵博 张志军 王清文 宋永明 (93)

聚丙烯微孔膜表面的臭氧处理接枝改性李维红 刘鹏波 邹华维 (97)

SMC晶须增强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潘宝风 刘军 宋斌 程立 浦列 (101)

分析测试·加工·应用

低压SMC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及凝胶化理论秦岩 刘海华 梅启林 黄志雄 (105)

考虑离心作用的螺杆挤出机固体输送理论模型贾明印 王克俭 薛平 朱复华 (109)

考虑离心作用的螺杆挤出机固体输送理论分析贾明印 薛平 王克俭 朱复华 (113)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研究SEBS化学交联的机理周涛 张爱民 徐建波 邬智勇 夏金魁 梁红文 (117)

马来酸酐接枝HDPE/SEBS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石恒冲 李斌 (121)

新技术·产品开发

TDE-85/MeTHPA环氧树脂的聚氨酯改性黄耀鹏 李芝华 任冬燕 郑子樵 (125)

PVA荧光纤维的制备及戊二醛缩醛化孙元 邓新华 边栋材 (128)

伊利石/聚丙烯酸钠-丙烯酰胺高吸水复合材料的表征及释钾性能凌辉 沈上越 范力仁 陆丽辉 程争光 (132)

硅基底上图形化自组装膜的构筑彭倚天 胡元中 王慧 (136)

脉冲射频等离子体聚烯丙胺薄膜的制备及表征杨志禄 李华 王进 孙鸿 黄楠 (139)

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及提纯李伟 张兴祥 王建平 王学晨 (143)

EVA/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刘佳 贾树盛 李红姬 (147)

PAMPS高吸水性树脂吸附性能谢建军 刘赛 (15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第3篇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男| 25岁(1986年1月11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2年]

公 司:XX矿产开发有限公司

行 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职 位:研发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 校:东北大学

自我评价

在跨国公司工作多年,从事与工艺技术、设备及生产相关的工作,具有多年半导体电子产品封装工艺技术和材料,以及生产和质量管理经验。善于改进工厂生产线的相关工序,提高生产绩效,降低生产成本。具有系统化解决问题和熟练分析数据的能力。工作积极主动,具有较强的沟通及决策能力,乐于接受各种挑战。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研发经理

工作经验

2011/4—至今:XX矿产开发有限公司 [ 2年]

所属行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研发部门 研发经理

1、负责开发****,****等材料,提高产品性能;

2、负责开发新产品,制订新产品发展方向;

3、负责工艺问题的处理,及根据客户反馈对产品性能进行改进;

4、负责组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推广;

5、负责安全检查、改善、验收工作。

---------------------------------------------------------------------

2009/8—2011/3:XX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1年7个月]

所属行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工程部 经理

1、负责解决产品的相关技术质量问题,如产品缺陷,测试质量事故等;

2、负责提高工序运营绩效,降低生产成本;

3、负责管理工序的日常运营、新设备引进及新工艺的认证;

4、负责管理和领导团队,提高团队人员的工作能力。

---------------------------------------------------------------------

2008/7--2009 /7:XX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1年]

所属行业: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电子材料部 高级工程师

1、负责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帮助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与趋势的产品;

2、负责了解产品情况,对相应的应用提供解决方案;

3、负责制定并完善新产品评估测试体系;

4、负责识别、分析与细分市场,为客户提供有洞察力的新产品计划及解决方案;

5、负责维护和开拓客户。

教育经历

2004/9 --2008 /7 东北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5/12 大学英语四级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第4篇

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一门将理科、工科相结合的专业。高分子材料,又可以称作石油化学工业。在发达国家,石油化学工业里60%~70%的产值是由高分子来体现的。高分子专业涉及合成与加工两个方面,到了硕士阶段分设理科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工科的“高分子材料”两个专业。

问: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答: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导论。其中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都有相对应的实验课。

我认为一个专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高分子也是一样。不能说哪类学生特别适合学这个专业,我倒觉得更应该是学生在选择高分子后,能够主动去适应这个体系,发挥自身的特点,不断深入,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够学好。

小编插话:如果能够不断深入学习,持之以恒,说不定就会像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霍华德他们一样,成为厉害的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在学习的路上,就算脚踩荆棘也要大步前行,来看看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吧。

问: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答:困难主要在于从经典化学到高分子化学的改变。高分子是混合物,所以高分子化学的化学式,结构不明确。在经典化学中,化合物有明确的分子式,但到了高分子化学,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说大概是这样,不够明确,这会令学生困惑。

等到学习高分子物理,困惑就更多。因为学科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很多东西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研究过程中,觉得应该是那么回事,至今没有定论。这种现象,对学生甚至老师来说,都是困惑的。

此外,高分子是大分子混合物,每一个聚合物的分子量有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分子量庞大,且混在一起,此时就需要统计理论来总结规律。高分子物理里有大量统计理论,而统计理论对一般人来讲,很难理解。

问:大家是否有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理解误区?

答:很多人认为高分子材料是不环保的,特别是所谓的“白色污染”,这样的说法并不科学。高分子材料从制造、使用、处置和无害化处理的多环节的综合评价结果来看,是对环境污染最小和能量消耗最少的材料。国内之所以出现“白色污染”,是因为人们没有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理念和垃圾分类处置的习惯。学习和掌握了高分子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成为你事业的方向,还可以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健康和环保。

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哪些行业就业?

答:各行各业都可以。我们系大多数学生读研究生、出国,真正本科一毕业就去工作的好像很少,硕士毕业很容易找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第5篇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现状;发展前景

一、简析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及其发展现状

(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演变过程

高分子材料又称为聚合物材料,它是高分子化合物和其他添加剂混合构成的单元共价构成。早在1953年,我国就设置了高分子类专业,很多高校陆续设置了高分子类专业,比如:化学纤维、高分子化学、复合材料等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高分子材料和工程专业的结合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了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和工程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于1998年将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工科类专业统一称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这一历史性的创新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期望我国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有很好的研究和突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聚合物成型工艺、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等理论知识,力图造利于我国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我国新领域的开发、研究,增强国力,在世界经济中站稳脚跟。

(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材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高分子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日常使用的毛巾、鼠标、油漆,大到汽车轮胎、防弹衣,玻璃钢等等,都在不断满足着人们的种种需求。我国的高分子材料的消费水平还处在一个很低的阶段,高分子材料的生产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高分子材料的品种、制造工艺、技术等等都远远比不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资源的浪费和低利用率,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等等都亟待解决。同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不是很好,截止到2012年,全国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招生的学校达到145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院校18所,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院校5所,地方院校119所,其它3所,主要分布在北京、湖南、江苏、河北等27个省和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毕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却与之不匹配,很多学习这个专业的人才在毕业以后却没有从事与该专业有关的行业。此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如何保证培训质量和就业问题,培养怎样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对高分子材料与过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从环境、能源方面去考虑,节约能源、利用新能源、回收利用可降解的产品,保护环境,减少资源的浪费。

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

高分子材料独特的结构决定了它很容易被改变结构和再加工,这个特点是其他材料不可比拟、无法取代的优异性能,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结合是任何行业不可或缺和取代的,小到穿衣吃饭、电脑手机,大到建筑楼房、航空航天。直观数据显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就业率还是很高的,达到了92%以上。21世纪以来,中国高分子材料工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作为轻工行业支柱产业之一的塑料行业,合成树脂、塑料机械和塑料制品近几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建筑、装饰、家电、电子电器、汽车、玩具、办公设备等行业日益广泛的应用发展来看,也显示了中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尽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是它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市场的需求量也很大(包括橡胶、塑料制品、复合材料等等)。在当今的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是挑战,同样也是机遇。我国要想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需要加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面的研究、生产、投入和应用,教育部门应当规范化办学,适当的控制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调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技术知识结构体系,模拟创业训练,培养科学研究、应用研发、生产工程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以此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据调查显示,72%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可以在科研、教学、企业等领域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在毕业以后能很快找到工作,既可以从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也可以从事加工工艺技术的开发或者是在商检、质检等部门从事材料的检测等等,其薪资也属于中等水平。

总结:

高分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所有的生命体都可以看作是高分子的集合。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人民的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加,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人们对更高水平、更高科技化的产品需求加大,绿色环保成为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社会需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性人才。有关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行业有很多,而且涉及范围很广,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生产、教育、建筑、电子计算机、军事等领域),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存在着很多不足,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在教育、科学、汽车、军事等各个领域加大投入和创新,运用新材料、新技术,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赵长生.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发展与教育现状[A].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中国化学会,2011:1. 

[2]赵长生,顾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发展与现状[J].塑料工业,2008(01):70-7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第6篇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局限于绘制模具图,已不适应企业人才需求。课程设计改革在内容上增加了材料改性及工艺探索的题目,并通过两次试点,在人员、进度安排及突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课程设计选题应因人定题,与学生就业意愿相结合,在进度安排方面应制定应急预案,预留机动时间。相关改革成果为2015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专业综合实验”环节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成果

课程设计环节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所占学时仅次于毕业设计环节,历年来均以绘制塑料模具图为课程设计内容。但从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从事高分子材料产品生产管理、原材料改性、成型工艺制定等工作的学生已占2/3,而从事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设计的学生仅总人数1/3左右。显然,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已无法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课程设计环节迫切需要补充材料改性以及工艺制定等内容,以便在有限的实践教学学时以及有限的设备条件下让更多学生获得材料改性及工艺制定方面的训练[1]。从2012年起,笔者承担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相关教研课题,在课程设计指导工作中增加了材料改性及工艺探索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两届学生试点,证实了学生在4周内完成材料改性及工艺探索相关内容的可行性,也在课程设计题目选取、人员进度安排及突况处理等方面积累了经验。相关改革成果为2015级新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专业综合实验”环节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1课程设计改革内容简介

2012年秋季学期,笔者承担了课程设计改革相关教研项目。按照进度安排,第一次试点放在2013秋季学期,从笔者指导的5名2010级学生中抽选了2名学生完成材料改性相关课题,主要是验证学生在4周内完成材料改性课题的可行性;2014年秋季学期进行了第二次试点,从笔者指导的11名2011级学生中指定4名学生完成配方探索及工艺制定相关内容,这一阶段主要是在课题选取、实验进度安排及突况处理方面进一步积累经验。

2改革试点成果介绍

2.1课程设计题目选取与人员安排

选择难度适中的设计题目是保证学生如期完成课程设计的前提[2]。因材施教、因人定题,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确保课程设计顺利进行。往届高分子专业的学生只会在毕业设计阶段涉及到材料改性及工艺制定的内容。毕业设计阶段时间非常充裕(12周),足以让学生熟悉相关设备的操作以及应对实验失败等突况。而课程设计环节仅有4周的时间,因此课程设计选题应“小而精”,难度应明显低于毕业设计题目。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第一阶段试点时选取了有一定研究基础的课题,在材料制备工艺方面无需进行探索,减少了学生“走弯路、耗时间”的可能。将往届毕业设计题目“硅橡胶阻燃材料性能研究”分化为两个课程设计题目,分别由两个学生完成“硫化剂种类及用量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结构控制剂种类及用量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从第一阶段试点结果看,学生借助已有的工艺参数,在第一周的实验中就顺利制备出了硅橡胶材料的空白试样,完成后续实验内容的时间也较充裕[3]。因人定题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第二阶段试点时,笔者在题目选取方面做了新的尝试。在这一阶段试点的学生中,有3名学生的题目仍然衍生于往届的毕业设计题目。而有1名学生曾担任过两年的科研助手,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针对这名学生的特点,笔者让其独立制备一种天然有机填料/淀粉胶复合材料,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案等自己通过查阅资料确定,笔者仅在实验遇到困难时参与讨论并提出建议。最终,该名学生通过6轮实验探索制备出了符合要求的材料样品。试点结果证明,对于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学生而言,即使只有4周时间,也能在没有研究基础的情况下完成课题内容,但实验工作强度偏大。课程设计题目与学生就业意愿相结合,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在大四秋季学期工作单位已提前落实为材料改性或工艺制定岗位的学生,可以优先安排其在课程设计阶段进入相关实训。本次课程设计改革中,参与第一阶段试点的一名学生在课程设计开始前就确定了工作单位(主要生产硅橡胶产品)。由于课程设计题目与就业单位需求密切相关,这名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非常积极主动,最终很好的完成了课程设计内容[3]。

2.2实验进度安排及突况处理

课程设计时间有限,如果安排材料改性及工艺制定内容,则在短短4周时间内需要学生完成资料搜集、方案拟定、方案实施、论文撰写等内容,因此需要指导教师合理安排实验进度。此外,由于实验设备故障、实验失败等突发因素会严重影响实验进度,如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急方案是确保课程设计顺利完成的又一关键。课程设计初步的进度安排是[4-5]:第一周完成资料搜集、方案制定以及原料采购;第二周、第三周进行实验;第四周完成课程设计论文撰写。在两次课程设计改革试点中,均出现了一些突况,导致实验进度安排临时调整。在第一次试点时,由于实验关键设备平板硫化机的温控器失灵而维修了几天,耽误了实验进度。针对这一突况,指导教师及时调整进度,让学生在设备维修期间完成前期实验数据整理及课程论文框架构建等工作,从而大大缩短了后期课程论文撰写的时间,确保了课程设计如期完成。第二次试点时,由于其中一个选题没有研究基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花了两周多的时间尝试了多种原料配比,才最终敲定实验方案。所幸学生自身积极性很高,时间安排也比较紧凑,白天进行探索实验,晚上查阅资料调整实验方案,最终按期完成了课程设计论文。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实验进度安排不能仅仅依靠指导教师“纸上谈兵”,还应该结合学生的自身能力以及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进行设定。对于能力强、积极性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增加实验内容,紧凑安排实验,以便学生得到更多的能力锻炼。对于专业基础较弱、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预留出合理的机动时间,以便学生能从容完成实验内容。

3改革成果推广及应用

目前,本次课程设计改革成果已经进入应用阶段,在本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增设了4周的“专业综合实验”环节,并从2015级学生开始实施。这一环节将专门用于学生进行材料制备及工艺探索等综合实训内容。笔者认为本次课程设计改革已经达到预期目标:(1)改变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内容单一的现状;(2)证实了4周内完成材料配方探索及工艺制定等内容的可行性;(3)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4)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了实践依据。

4结语

课程设计改革能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从而使其成长为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设计内容多元化,可以让学生所学知识更贴近企业需求,有利于扩大学生就业面,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双赢”合作。相信本次课程设计改革取得的成果在将来的实践中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充实。

作者:盛旭敏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盛旭敏.浅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J].广州化工,2014,42(7):182-183.

[2]范雪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多理念融合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69-70.

[3]盛旭敏.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5,43(2):155-156.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第7篇

航天服是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的个人密闭装备。不同于普通的衣服,它可以防护空间的真空、高低温和太阳辐射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在真空环境中,人体血液中含有的氮气会变成气体,如果人不穿加压气密的航天服,就会因体内外的压差悬殊而发生生命危险。

奥秘发现

航天服分为六层:由特殊防静电处理过的棉布织成的舒适层,橡胶质地的备份气密层,复合关节结构组成的主气密层,涤纶面料的限制层,通过热反射来实现隔热的隔热层,以及最外面的外防护层。航天服按用途可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大类,无论是哪类航天服,都需要选用特殊的材料,采用特殊的工艺,经过特殊的加工、制作和各种试验后才能够完成。舱外航天服的造价可达上千万美元,真可谓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服装。这些都离不开一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姐分享

我们的专业课非常多,比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力学、聚合物合成工艺学、聚合物加工工艺学等。其中,挂科率最高的是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因为这两门课理论性强,且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较高。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很高,实验课所占的学时大概有60个小时。基于不同实验对结果的精确要求程度不同,有些实验需要多次重复进行,以获得最精准的数据;有些实验则受到其自身反应速率的限制,需要较长时间,所以花费一个下午乃至一天的时间来做一个实验是很正常的事。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我们做有机玻璃的聚合反应实验时,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玻璃小瓶子,里面放上好看的花瓣或叶片,出料后将有机玻璃倒在里面,于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便横空出世了。

毕业之后,大家都会面临着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就我们专业来说,由于本科期间所学的知识属于知识普及型的,所以会有很多同学选择继续深造。

我们专业的就业率挺高的。纺织、化工、医用、汽车等行业都离不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生一般是从基层做起,工资在3000元左右,但也有例外,我有一位学姐刚毕业就被一家外企高薪聘到了研发部,这主要看个人能力。

推荐学校

四川大学:该校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在全国排名第2。该校建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研究所、化学纤维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特聘教授等。该专业的所属学院先后承担国家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共137项,国际合作项目12项,军工和企业委托协作项目419项,进校科研经费近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