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第三学年自我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2-11-04 15:28:43
第三学年自我总结

第三学年自我总结第1篇

前半个学期,有点迷糊。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每天早起,坚持不逃课,当个好学生。只有一次回了家看外婆。感觉时间紧张得不得了,却像是什么也没有做成,是自己在浪费。听别人讲起别人的风光历史,我拼命地在自己脑海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最终找到的只是自己前两年的堕落,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跟别人讲的。学习成绩也不好,学生工作也没有突出,真不知道自己毕业的时候拿什么跟别人竞争。

于是,我选择了暂时地逃避也是想要借此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为爸妈争光——我一定要努力地考上研究生,我要努力考上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就算考上爸妈不让读,我也要考。那证明的是我的能力,是爸妈有我这么一个出色的女儿。免得爸妈总是在那些有钱人面前抬不起头。有钱没有什么了不起。那浑身的铜臭味我才不要呢。可社会就是有钱说话,我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好在知识上胜过他们。

语文课程论上了半个学期的理论课,后半个学期是实践的环节。理论课程不算折磨,还上得比较开心,教师这个行业是自己有点喜欢的,要了解清楚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为下半个学期的实操环节做准备。但是下半个学期的试讲真是折磨人。从热情高涨到心如止境,对教师这个职业开始了思考——是不是真的适合我?在试讲的过程中,和同一组的同学对“教师”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认为教师只是教知识,学生懂就懂了,不懂也不算什么。如果教学生做人的那么些大道理,肯定会引起学生的讨厌情绪、公愤……所以当一个教师就是依旧以前的教师的方法,不用讲创新不用讲道德。我彻底地无语了。

这难道就是我所向往的教师职业?这难道就是一个还没有称为教师的学生该承受的现实打击吗?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这样的道理。不是志同道合的人没有办法怎样的深入探讨些什么。现实,很难改变。可是人只是安于现实而不想着如何改变又怎能证明另一种的途径走不通呢?只有尝试过才有否定的权利。没有真正尝试过的人就不应该说出那些字斟句酌的话来。社会的残酷现实,让还没有走出校园的学生过早地对这个社会失望了。

所以,我就一直逃避着。试图找到可以一直躲避的港湾,让我可以只沉浸在自己创设的乌托邦里。现实的世界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只能在精神上寻找。我找到了。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位置。然而,当我只是想当我自己,过自己生活的时候,别人总会闯进来,不打一声招呼地。这个学期里,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都是让人心烦的繁杂之物,只求能够尽快地完成摆脱它们。可以安静学习的时间不多了,就珍惜最后的半年吧。奉劝自己,可以再投入再认真点。自己学习态度不认真的时候,看看同是考研的人,他们是怎样的努力啊。

这个学期,借着无数的可浪费的时间,看了想看的、不想看的但是必须看的作品。喜欢外国文学课,这是我这个学期唯一可以喜欢的课程。几门选修课,学得平常。有一门还真是让人怄气。每次上课都要气得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念叨一阵子。没办法,什么样的老师就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这是我们说不能选择的。本来喜欢这门课也没有办法,谁叫那位老师让这个课程完全地失了人心呢?

演讲与口才课上,进行了两次公开演讲。第一次不熟悉,也就不怎么样。第二次的题目太煽情,害得我在讲之前就哭了,上了台让老师叫下来控制情绪。真是丢脸丢到了家。临近期末,来了一次辩论赛,承蒙同学的推荐成了辩手,虽然在投票之前就告诉他们不要投我,因为我没有时间准备。结果出来还是我上。他们真是看得起我。辩论场上,从辩论赛开始,主持人一开口就注定这是一场不公平的辩论,结果我们输了。输赢在这样不公平的辩论赛里显得无足轻重。实际上,我觉得我们赢了。我们在自己的心里赢了。这就是完美的结局。

学习进行得不算有秩序,生活也差不多。人活着是一种任务,都差不多地那么活着。没有多大的差别。有,也就是钱多钱少,权力大小的问题。生活上的许多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就不值得为它死去活来的。自然地过着每一天,偶尔哭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大学都走了三年了,对于大学校园的事情也看得七七八八。守得住的爱情才是爱情,遇见困难就逃避的那不叫爱情。大学生的爱情观,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记得以前还有人为此举行辩论赛。辩来辩去也是没有结果的。大学的学生,崇尚自由和自我。谁束缚了谁,这段爱情就会宣告结束,这跟婚姻差不多。有多少人是一恋爱就可以步入结婚礼堂的呢?

这个学期里,我学会了彻底地沉默。对着之前自己看不惯的强烈想改正别人的事情,现在强烈要求自己要忍住。因为有前车之鉴。自己是讲了真心话,听你讲话的人可不都这么认为的。如此便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使得两个日后见到都有些尴尬。所以,何必呢?既然别人不听,有何必讲,何必一心想着为他人好呢?是朋友的,就可以理解;对于一般的萍水相逢者,还是简单地算了。见面,微笑,打招呼,就可以了。社会上的为人该也是这样的吧。提早适应。

第三学年自我总结第2篇

前半个学期,有点迷糊。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每天早起,坚持不逃课,当个好学生。只有一次回了家看外婆。感觉时间紧张得不得了,却像是什么也没有做成,是自己在浪费。听别人讲起别人的风光历史,我拼命地在自己脑海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最终找到的只是自己前两年的堕落,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跟别人讲的。学习成绩也不好,学生工作也没有突出,真不知道自己毕业的时候拿什么跟别人竞争。

于是,我选择了暂时地逃避也是想要借此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为爸妈争光——我一定要努力地考上研究生,我要努力考上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就算考上爸妈不让读,我也要考。那证明的是我的能力,是爸妈有我这么一个出色的女儿。免得爸妈总是在那些有钱人面前抬不起头。有钱没有什么了不起。那浑身的铜臭味我才不要呢。可社会就是有钱说话,我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好在知识上胜过他们。

语文课程论上了半个学期的理论课,后半个学期是实践的环节。理论课程不算折磨,还上得比较开心,教师这个行业是自己有点喜欢的,要了解清楚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为下半个学期的实操环节做准备。但是下半个学期的试讲真是折磨人。从热情高涨到心如止境,对教师这个职业开始了思考——是不是真的适合我?在试讲的过程中,和同一组的同学对“教师”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认为教师只是教知识,学生懂就懂了,不懂也不算什么。如果教学生做人的那么些大道理,肯定会引起学生的讨厌情绪、公愤……所以当一个教师就是依旧以前的教师的方法,不用讲创新不用讲道德。我彻底地无语了。

这难道就是我所向往的教师职业?这难道就是一个还没有称为教师的学生该承受的现实打击吗?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这样的道理。不是志同道合的人没有办法怎样的深入探讨些什么。现实,很难改变。可是人只是安于现实而不想着如何改变又怎能证明另一种的途径走不通呢?只有尝试过才有否定的权利。没有真正尝试过的人就不应该说出那些字斟句酌的话来。社会的残酷现实,让还没有走出校园的学生过早地对这个社会失望了。

所以,我就一直逃避着。试图找到可以一直躲避的港湾,让我可以只沉浸在自己创设的乌托邦里。现实的世界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只能在精神上寻找。我找到了。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位置。然而,当我只是想当我自己,过自己生活的时候,别人总会闯进来,不打一声招呼地。这个学期里,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都是让人心烦的繁杂之物,只求能够尽快地完成摆脱它们。可以安静学习的时间不多了,就珍惜最后的半年吧。奉劝自己,可以再投入再认真点。自己学习态度不认真的时候,看看同是考研的人,他们是怎样的努力啊。

这个学期,借着无数的可浪费的时间,看了想看的、不想看的但是必须看的作品。喜欢外国文学课,这是我这个学期唯一可以喜欢的课程。几门选修课,学得平常。有一门还真是让人怄气。每次上课都要气得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念叨一阵子。没办法,什么样的老师就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这是我们说不能选择的。本来喜欢这门课也没有办法,谁叫那位老师让这个课程完全地失了人心呢?

演讲与口才课上,进行了两次公开演讲。第一次不熟悉,也就不怎么样。第二次的题目太煽情,害得我在讲之前就哭了,上了台让老师叫下来控制情绪。真是丢脸丢到了家。临近期末,来了一次辩论赛,承蒙同学的推荐成了辩手,虽然在投票之前就告诉他们不要投我,因为我没有时间准备。结果出来还是我上。他们真是看得起我。辩论场上,从辩论赛开始,主持人一开口就注定这是一场不公平的辩论,结果我们输了。输赢在这样不公平的辩论赛里显得无足轻重。实际上,我觉得我们赢了。我们在自己的心里赢了。这就是完美的结局。

学习进行得不算有秩序,生活也差不多。人活着是一种任务,都差不多地那么活着。没有多大的差别。有,也就是钱多钱少,权力大小的问题。生活上的许多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就不值得为它死去活来的。自然地过着每一天,偶尔哭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大学都走了三年了,对于大学校园的事情也看得七七八八。守得住的爱情才是爱情,遇见困难就逃避的那不叫爱情。大学生的爱情观,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记得以前还有人为此举行辩论赛。辩来辩去也是没有结果的。大学的学生,崇尚自由和自我。谁束缚了谁,这段爱情就会宣告结束,这跟婚姻差不多。有多少人是一恋爱就可以步入结婚礼堂的呢?

这个学期里,我学会了彻底地沉默。对着之前自己看不惯的强烈想改正别人的事情,现在强烈要求自己要忍住。因为有前车之鉴。自己是讲了真心话,听你讲话的人可不都这么认为的。如此便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使得两个日后见到都有些尴尬。所以,何必呢?既然别人不听,有何必讲,何必一心想着为他人好呢?是朋友的,就可以理解;对于一般的萍水相逢者,还是简单地算了。见面,微笑,打招呼,就可以了。社会上的为人该也是这样的吧。提早适应。

第三学年自我总结第3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能源消费

[中图分类号]F205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气候变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气候变化的主因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费。因为各产业对能源的需求量不同,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影响着能源的消费量变化。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国际和国内压力。如何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对于我国未来制定能源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1978-2008年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等时间序列数据,对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二、数据来源

本文进行实证研究所用的数据范围是1978—2008年,主要指标有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等,以1978年为基期,通过GDP平减指数计算出各年真实GDP。其中以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代表产业结构,以比重的变化代表产业结构的变化。

能源消费总量的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79,2009),是实物指标,单位为百万吨标准煤;GDP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对于三次产业的数据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采用它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进行计算,这样测算的优点是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是在不断增长的,也就是它们变动的趋势和能源消费的趋势会比较一致,但是不便于说明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另一种是采用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进行计算,本文使用第二种方法,并在计算中把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因变量,产业结构变动作为自变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

三、实证分析

从国民经济结构看,三次产业产值之间存在协调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三大产业对能源的消费构成了能源消费总量。因此,假设能源消费与各产业产值之间的均衡关系是由Cob-Douglas生产函数确定的,对数形式为:

Ln(Y)=C+b1×Ln(X1)+b2×Ln(X2)+b3×Ln(X3) (1)

其中,Y代表能源消费总量,Xi代表第i产业产值,bi(i=1,2,3)代表能源消费对第i产业产值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产业结构的变动与能源消费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尤其是第一产业变动和第二产业变动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强。把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因变量,总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Y= 8.246911+0.326458lnX(2)

(61.89939)(25.69447)

R2=0.9579723 F=660.2059

把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因变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Y= 9.006500-0.185327LnX1 +0.359684LnX2 +0.087537LnX3 (3)

(16.85896)(-0.981872)(1.915377) (0.491614)

R2=0.9597002F=214.3368

把单位GDP能源消费作为因变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Y/X)= -3.539267+0.682908Ln(X1/X)-3.208112Ln(X2/X)-2.935200Ln(X3/X)(4)

(-1.090574)(1.177325) (-1.697043)(-3.480970)

R2=0.950503 F=172.8296

四、 结论与对策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化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我国的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能源消费弹性为0.3265,即我国GDP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增长0.3265%。按照1978—2008年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来推算,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速度将超过7%,从而10年以后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60亿吨标准煤,届时,我国将出现能源供给量严重不足的局面,能源使用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这必然使得我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度增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探索非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新的能源发展战略。

第一、二、三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分别为: - 0.185327、0.359684、0.087537,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将减少0.185327l个百分点;第二、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增加0.359684、0.08753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长期效应为负,说明第一产业的耗能较小。这是由于一方面,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单位产量提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有显著改进,传统农业所占比重减少,农业生产结构逐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要求以及城乡消费结构的需求,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第二产业影响系数为0.359684,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变化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最大,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因此,第二产业的发展要伴随着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对于第三产业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从格兰杰检验可以知道,第三产业和能源消费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且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087537,也就是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会带来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因此,从节能减排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减少对能源需求的压力;2.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大力发展能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

对于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费量Y/X与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比例X1/X、X2/X、X3/X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单位GDP能源消费量对第一产业结构比例的弹性最小为0.682908,对第二产业结构比例的弹性为3.208112,对第三产业结构比例的弹性为2.935200,这说明第二产业的结构比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适当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优化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金荷.提高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 (10).

[2]张坤民.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与“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 (6).

[4]史丹,张金融.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 (8).

[5]欧晓万.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与短期约束[J].统计与决策,2007 (7).

[6]魏一鸣.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三学年自我总结第4篇

关键词:PPS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第三产业产值

中图分类号:F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一、PPS抽样方法的概述

不等概率抽样(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是指在抽取样本前给总体的每一个单元赋予一定的被抽中概率。在有放回的不等概率抽样中,最常用的是按总体单元的规模大小来确定抽选的概率。设总体中第i个单元的规模度量为Mi,总体的总规模度量为则该单元的抽选概率应为这种不等概率抽样称作按与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简称PPS 抽样。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选用 2008 年与 2009 年各地区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第三产业产值作为原始数据,以2008年全国各地区第三产业产值作为规模Mi进行累计。

将=126594除以样本量n=15,得抽样间隔K=8440,在1~K之间抽一随机数,假设为r=3809,处于北京的代码范围,因此北京被作为抽中的样本。按照累计规模等距抽样法,抽取其余的样本代码为:3809+8440=12249,12249+8440=20689,29129,37569,46009,54449,62889,71329,79769,88209,96649,105089,113529,12199。所以被抽中的样本分别为: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东、四川、陕西。其中广东作为第三产业发展产值最高的省份入样两次,因此,总共抽取的地区总共14个。

(二)总体总量的估计

这14个地区作为样本被抽中的概率为,带入相应的数据得到:北京入样的概率为0.061,河北为0.042,辽宁为0.037,黑龙江为0.023,上海为0.058,江苏为0.091,浙江为0.070,福建为0.034,山东为0.082,河南为0.042,湖南为0.033 ,广东为0.121,四川为0.034,陕西为0.018。用这14个地区数据来估计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将其数据带入Hansen-Hruwitz估计量中,得到:

故推断我国2009年全国第三产业的总产值为151274.1亿元。

所以求得的置信区间为(146352.0~156196.1)。2009年全国31个地区第三产业实际总产值为147642.1亿元,置于所求得的置信区间内。

(三)简单随机抽样结果

根据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原则,利用随机数表产生软件随机产生15个随机数,即把随机产生的这15个数所对应的地区作为入样单位。

即所求的置信区间为(63657.11~98613.42)。而2009年全国第三产业实际总产值为147642.1亿元,未置于所求得的置信区间内。

三、总结及结论

将上面两种抽样调查方法的结果汇总得表3.1。

从表3的对比可以看出:通过对 2008 年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第三产业产值进行 PPS 抽样,估计出的2009 年全国第三产业总产值为151274.1亿元,置信区间为(146352.0~156196.1),2009 年全国第三产业实际产值为147642.1亿元,在置信区间内。而利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估计出的2009年全国第三产业总产值为81135.27亿元,置信区间为(63657.11~98613.42),实际值未落入置信区间之内。通过与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总体总量的估计还是抽样误差的比较,PPS 抽样的效果都优于简单随机抽样。所以,对于总体单元之间差异非常大时,用PPS 抽样可以的到更好得估计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子良.对PPS法在上海市居民家庭消费行为和意向调查中应用的评估[J].上海统计,2000(6):24-27.

[2]李培军.不等概率抽样估计的原理与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385-388.

[3]俞纯权.抽样下子总体参数的估计[J].统计与决策,2006(9):14-15.

第三学年自我总结第5篇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总供给总需求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振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受到了挑战。从短期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呈现一个较为明显的下行趋势,这种趋势突出表现在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减缓上,2015年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仅有6.9%,创近20年的最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急需寻找到有效的经济调节方式,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同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一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愈显重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针对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文献综述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界有以下几种认识:其一,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的供给学派能给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定的启示,为中国经济注入一泓清泉。因此,应该发展“新供给学派”,并从供给管理的层面,增加有效供给,改善供给结构;其二,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还在于需求侧,利用消费、投资、出口这“三架马车”促进经济增长还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中国未来可能会面临经济风险,我们要准备好合理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总需求,保证中国在短期内的经济利益;其三,目前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极为明智的,但我们要警惕改革“穿上新自由主义的外衣”。

面对以上经济学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同认识,本文利用宏观经济学中最常见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和推进途径进行了分析。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

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供给侧”,一个是“结构性”。“供给侧”指的是我们改革的入手点在供给端,即强调从产品的供给层面入手来调节经济。“结构性”指的是我们改革的目标是解决我国现有的结构性问题,优化产业结构。

由此,很明显,我们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从供给端调节经济结构,通过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解决我国现有的结构性问题。从根本上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现有结构性问题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不妨直接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利用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总需求来重新认识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基本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中,最常见的模型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它往往是在解释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时使用,但本文认为,利用这个最常见的模型,就可以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处的地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利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本文认为,对经济的调节往往分为以下4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利用需求管理调节经济。在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小于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时,说明经济体内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还存在过剩。这时,通过需求管理的方式,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可以扩大产量,使产量不断的趋近于自然产量。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调节经济的方式。我国的需求管理,往往是通过消费、投资、出口这“三架马车”来实现的。

第二个环节,利用短期供给管理调节经济。在由于短期总供给缩减,导致出现滞胀的情况时,通过减税、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扩大短期总供给,将经济从滞胀中拉回正常水平。美国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便是如此。

第三个环节,利用长期供给管理调节经济。当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已经达到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时,说明经济体内的资源已经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存在过剩的资源了。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促进经济的增长,就必须调节长期的总供给,也就是说,扩大现有经济体的潜在自然产量。至于如何扩大现有经济体的潜在自然产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增加经济体所具有的资源量;一种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第四个环节,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当经济中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时,由于经济体内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所以可能会出现虽然资源已经全部被利用,而不存在过剩,但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并没有达到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的现象。这时就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本文认为,在现实经济的调节过程中,由于经济现状的复杂性,这四个环节往往是并行的,也就是根据现有的经济状况同时对这四个环节进行调节,而不是单纯的选择一个环节进行调节或者几个环节以一定顺序进行调节。但也必须指出,这四个环节在逻辑上是存在一定的序列关系的。

这4个环节的序列关系表现在: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第四个环节)――第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

一开始,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小于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说明经济体内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可以通过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促进资源的利用,来使产量不断逼近潜在自然产量。

此后,产量达到潜在自然产量,这说明经济体内的资源已经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存在过剩的资源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第三个环节,扩大现有经济体的潜在自然产量,使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再次小于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从而经济体重新可以通过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来调节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虽然资源已经全部被利用,但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并没有达到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的现象。这是由于经济体内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而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可以通过第四个环节对其进行调节,优化资源的配置。

五、利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看我国的经济问题

利用上述我们对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基本分析,结合我国现有的经济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兼顾这四个环节的同时,是将重点放在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上的。

一方面,我国存在结构性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内部的“供需错配”上。因此,需要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将更多的资源从效率低的企业中释放出来交给效率高的企业,即需要在第四个环节上进行调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过剩现象将不复存在,原有的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促进增长,已经无法作为主要手段用于在第三个环节上进行的调节。即促进潜在自然产量提高,已经无法将增加资源量作为主要手段,而需要在技术进步上做文章。于是,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完成的是两方面的任务:优化资源的配置、促进技术的进步。

由此,我们可以指出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里根时期的“里根经济学”是有差异的。里根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着手的是第二个环节的调节,目标是缓解当时的滞胀问题。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着手的是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的调节,目标是解决现有的结构性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六、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兼顾这四个环节的同时,将重点放在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上的。对此,我们认为,我国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兼顾这四个环节,不能因为改革的重点在于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就忽视第一环节和第二个环节在经济调节中的重要性。

第二,在第四个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中,由于市场是通过竞争,以优胜劣汰的方式在配置资源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政府不能任凭这些问题的出现,而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第三,促进技术的进步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注重对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并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

参考文献:

[1]张弛.读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导刊,2016年2月.

[2]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3]赵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两点论”.成都日报,2016年4月13日.

[4]张云.从供给与结构两个角度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3月.

[5]王元地等.“供给侧改革”解读及其政策影响下的企业实践.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第三学年自我总结第6篇

(赤峰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本文就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机会的影响展开讨论,选取1995-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得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之间的关系式为Yi=281.75+0.0316Xi,并建立统计检验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和检验,证明内蒙古自治区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挖掘大量潜在就业岗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第三产业;就业率;回归方程;F检验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07-03

1引言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地区,它作为农牧业大省和矿业大省,一直都在稳固发展第一、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如何解决更多的人口的就业问题,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据2013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统计,截止2012年,内蒙古城镇需安置就业人员达52.56万人,成功安置就业人口29.43万人,但城镇失业人口却仍达到23.13万人,成为自1984年起历史最高数据.虽然以上仅是城镇人口就业相关数据,但可以从中看出,就业压力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中仍然巨大.而且,农民务工热潮不断高涨,城市新增流动人口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不容忽视.所以缓解就业压力也成为了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一大工作重点,而第三产业对于就业机会的贡献度如何?因此本文就采用内蒙古1995-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来研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内蒙古就业的影响.

2第三产业对就业贡献的分析

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地优化调整下,第三产业的在GDP与就业中的比重逐渐上升,而其吸纳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详见表1,对应的图如图1和图2所示.

如表1中数据所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30.4%下降到2012年的9.1%,比重每年在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36%上升至2012年的55.4%,从图1中可以看到,其整体上升趋势十分明显.而相较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的GDP比重虽然有升有降(如图1所示),其整体趋势仍是维持平稳上升的,单就2012年同比2011年上升0.6%来看,上升空间仍然很大.

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的就业人数的比重从1995年的26%上升到2012年的37.2%,年平均增长率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增长趋势不明显,就业吸纳力接近饱和,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逐年上升,并且增长趋势明显.

综上所述,可见GDP增长对于带动就业是有一定作用的,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也正在逐渐增长,其就业人数比重也增长迅速,其就业贡献也是巨大的.因此,在现有基础上更好的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我省就业压力的缓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3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检验

为了探究我省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与就业率增长之间的关系,将建立第三产业经济总值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数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用以验证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就业机会的增加的假设.

3.1建立回归模型

首先,通过经济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影响就业增长的因素有很多种,但这里我们将影响就业机会的其他因素归为总体回归模型的随机扰动项ui中,例如人口数量等.其次,若第三产业经济总值趋势是增加,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那么其带来的就业机会也会越多,因此,我们设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Yi,即被因变量,将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设为Xi,即自变量,由于是抽取部分年份数据,因此抽样取得X,Y的样本观测值,从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样本回归模型:

根据表2我们可以作XY散点图,并添加趋势线,得到回归方程和样本可决系数R2,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第三产业生产总值X的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Y也增加,大部分点在趋势线附近,因此这些散点的变化趋势是线性的.由图我们得出回归方程为:

Yi=281.75+0.0316Xi

由此回归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如下意义,即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亿元,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平均增加0.0316万个人.

3.2检验

为了验证这一模型,证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加可以带动就业,我们将选用样本决定系数R2和F检验来进行模型检验.由图4可知,R2=0.845,由于样本可决系数越接近1,回归线对样本值的拟合优度越好,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有着高度相关关系,自变量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对因变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解释能力很强.

F检验中,我们选用显著水平?琢=0.05.由样本数量我们得到自由度为(1,n-2,)即(1,16),查表F分布表得F0.05(1.16)=4.49.

由于F>F0.05(1.16),拒绝原假设,得到模型显著地结论,即表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X对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Y有显著影响.

4结论

综上所述,第三产业是解决内蒙古就业的主要产业,并且对于就业的贡献也在逐年加大.并且通过两种检验可以得出建立的回归模型成立,并且验证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带动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优化产业结构,重视起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推动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2013年内蒙古统计年鉴[L].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阿卜杜热伊木·色力木.新疆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关系分析[D].2012.

〔4〕国家统计局设计管理司.国民经济行业分类[Z].2013-1-14.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1-6-29.

〔6〕胡晓鹏,魏培东.关于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实证分析[J].河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3):27-33.

〔7〕李子奈,鲁传一.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定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5-31.

〔8〕刘丰田,吴红霞,潘文英.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数量关系研究[J].鲁行经院学报,2000,6(2):25-26.

〔9〕胡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M].西北师范大学,2013.

〔10〕华晓慧.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3):41-44.

第三学年自我总结第7篇

总分段式,一种常见的构段方式,出现于很多写景状物及议论类等文章。这类段落在三年级所有类型的段落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引导学生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整篇文章。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是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绝顶览山――全面统理教学内容

在整个三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通过对教材编写及内容的梳理,我们认识到: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共有10篇(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花钟》《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和下册的《荷花》《珍珠泉》《太阳》)。

这些课文基本都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在三年级所有课文中占15.6%,因而总分段落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实现三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读懂这一类段落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读懂整篇课文,也有助于学生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循序渐进――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开始,整个三年级,陆续出现了十余篇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笔者将这些课文的教学,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呈现阶梯式上升:

第一阶段――认识阶段

教学目标:认识总分段落,了解总分段落的构段方式。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

教学目标:能基于课文内容,根据提供的分述内容,给段落加一句合适的总起句;或者根据提供的总起句,写出分述的内容。

第三阶段――仿写阶段

教学目标:能围绕总起句或者一个意思,写一段总分段式的段落。

当然,三个阶段分别包含哪些课文,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不能刻板地划分。

三、无痕润色――合理采用教学策略

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正确定位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之后,就应该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总分段落每个阶段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总分段落,提升阅读能力。

(一)第一阶段――导学相辅,认识总分段落

学生第一次接触总分段落,对于这种段落的构段方式并不了解,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认识总起句,了解该种段落的结构。

如教学三年级第一次出现总分段落的课文《秋天的雨》时,我就采用了导学相辅的方法: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认识总分段落。)

师:老师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认真听,等会儿告诉我秋天的雨给你什么感觉?

(教师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1:我觉得秋天的雨很清凉,很温柔。

生2:我觉得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像一把钥匙。

师:是啊,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钥匙。这个自然段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并把第一句话显示成红色。)

师:下面的2-4自然段老师想请3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作者的心目中,秋天的雨还是什么样儿的?

(请一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秋天的雨还是什么样的?

生: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师:瞧,这个自然段也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这就是总起句。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并把第一句话显示成红色。)

师:你发现了吗?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后面两个自然段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请两位同学分别读第二、三自然段。)

生1:第三自然段是围绕“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这句话来写的。

生2:第四自然段是围绕“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这句话写的。

师:课文1―4自然段都是围绕每段话的第一句来写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段落。

经过教师的引导,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学生认识了总起句,了解了总分段落的基本结构――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为接下来读懂总分段落打下了基础,抓住总起句就能了解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第二阶段――补写内容,感受总分段落

学分段落不仅是为了读懂一段话,还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因此在学生认识总分段落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总分段落的特点,并能根据提供的内容给该段落加上总起句或者分述内容,为最终的自主写段做铺垫。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4自然段时,我就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内容,加上一句总起句,组成一个总分段落。

(朗读第四自然段中描写鱼的4个分句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抓住鱼的颜色、样子和动态来描写的;接着出示这4种鱼的图片,请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西沙群岛的海里只有这4种鱼吗?

生齐答:不是!

师:是的,老师查了资料,西沙群岛的海里有400多种鱼呢!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其中的几种。

(出示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这些鱼有什么特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鱼,把它写美了。

(学生选择一种鱼,自主写一句话。)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请4位描写不同鱼的同学上台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学生,将这位学生的句子在投影仪下出示,4位同学交流完后,投影仪下出示完整的4句话。)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把这4句话连起来就能组成一段话了。如果能给这段话加上一句总起句,就更完整了。你能给它加个总起句吗?

生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师:你直接运用了课文中的总起句,聪明!

生2: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多得数不清。

生3: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

……

当然,对于该段的教学,也可以在学生感受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后,给学生一句总起句,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句总起句,写一写西沙群岛的海里还会有什么样的鱼――补充分述的内容。这样,根据提供的内容,补充相应的总起句或者分述,学生对总分段落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这样的补写,也为接下来的自主写段打下了基础。

(三)第三阶段――依托文本,仿写总分段落

由于总分段落结构关系明确,段落主题也更加鲜明,因此运用总分段落进行表述能更加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表达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三年级总分段落教学的第三阶段,就应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内容,进行仿写。

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受课文2―5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并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师:香港不仅是一个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同时,它还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呢!

(出示香港集装箱繁多、运输繁忙以及维多利亚港口的图片。)

师:请你结合以上图片的内容,以“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为总起句,写一段总分结构的段落。

(生自由写话后进行交流。)

生1: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从国外来的轮船数不胜数,停靠在码头,像是在聚会。码头上的集装箱不计其数,一辆辆货车一刻不停地运输,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像一条长龙。

生2:香港有一个维多利亚港口,水面辽阔,有70多个巨轮泊位,60多个码头,运输和通讯设备齐全。港口停泊着数不胜数的巨轮,岸上还有不计其数的集装箱。因此,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

……

这样依托文本,学习文本的段落结构形式,仿写总分段落,不仅更深入地感受了香港的魅力,还学会了用总分段落进行表达,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