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合集7篇)

时间:2022-12-06 09:58:54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第1篇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有一晚,在比利时名作家魏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着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轻而好饶舌,炽热地反对他的意见。“就在这城里,”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米开朗基罗媲美的雕刻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当我倾吐完了的时候,魏尔哈仑高兴地指指我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罗丹,”他说,“来,一块儿去吧。凡像你这样赞美他的人都该去会他。”

我充满了喜悦,但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雕刻家那里的时候,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在老朋友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但是,最伟大的人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向着我。“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说,“我恐怕这里简直什么也没有。可是礼拜天,你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吧。”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眼睛发出的激励的凝视,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塑样――一只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个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一生不断的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就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住。

“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粘土美好地塑成的。“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着,“就是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

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着女正身像。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抚着我的肩头。

在麦东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的时间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功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别的秘诀――我现在才知道。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第2篇

有一晚,在比利时名作家魏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着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轻而好饶舌,热烈地反对他的意见。“就在这城里,”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弥盖朗琪罗媲美的雕刻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当我倾吐完了的时候,魏尔哈仑高兴地指指我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罗丹,”他说,“来,一块儿去吧。凡像你这样赞美他的人都该去会他。”

我充满了喜悦,但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那雕刻家那里的时候,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在老朋友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但是,最伟大的人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向着我。“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说,“我恐怕这里简直什么也没有。可是礼拜天,你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吧。”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眼睛发出的激励的凝视,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塑样——一支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支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一生不断的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就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着。“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粘土美好地塑成的。“这已完工了。”我想。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着:“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最后,带着舒叹,他仍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着女正身像。接着,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 “对不起, 先生, 我完全把你忘记了, 可是你知道……

我握着他的手,感射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搀着我的肩头。

在麦东那天下午,我学得的比在学校所有的时间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第3篇

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第4篇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热情的描摹。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伟大的悲剧》《成功的秘诀》等。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奥地利)茨威格

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非常喜欢。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可以写得更好,但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非常伟大的启示。那件事虽然微乎其微,但是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有一晚,我在比利时名作家魏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着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轻而好饶舌,热炽地反对他的意见。“就在这城里,”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米开朗琪罗媲美的雕刻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当我倾吐完了的时候,魏尔哈仑高兴地拍拍我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罗丹。”他说,“来,一块儿去吧。凡像你这样称赞他的人都该去会会他。”

我充满了喜悦。但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雕刻家那里的时候,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在老朋友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但是,最伟大的人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向了我。“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说,“我这里简直什么也没有。可是礼拜天,你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吧。”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眼睛发出的激励凝视,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塑样――一只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个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这是他一生不断地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于是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了一句:“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雕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上女正身像。他转身就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我。他显然为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抚着我的肩头。

在麦东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的时间都多。从此,我知道人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再也没有什么像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感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让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赏析】

这篇文章给予我们的启示实在是太多了。

它最直接地告诉我们的,就是做事要专心。假如你做的那件事情是“好而又值得的”,那么就应该付出你全部的热忱和努力――这么做不一定非得是要追求成功,可成功又往往会不经意地到来。这正如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接下来,我们还是重点说说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给予我们的启示。

这篇散文仅仅一千多点字,却生动地刻画出了罗丹这位伟大的雕塑家的形象。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者成功地勾画出了罗丹的灵魂。什么是一个人物的灵魂呢?就是人物身上最鲜明、最无可替代的一个特点,并且这特点往往与外在无关,而属于内在的性情方面。罗丹之所以是罗丹,正是因为他对待工作的专注和热忱。在本文中,作者茨威格便是牢牢地抓住并重点描述了这一点,从而成功地写出了罗丹这一人物的灵魂。

很多同学在写人物的时候,经常会从外貌入手,然后再写性格。这当然不是什么错误,但也并不值得提倡,因为如果老是这样写,一是显得呆板,二是可能会浪费笔墨――有些外貌描写没什么作用,比如“高高的额头”“大大的眼睛”之类,它们很难展现一个人物的灵魂(灵魂才是我们要描画的主干,别的只是枝叶,而枝叶太繁杂,反会影响主干的鲜明)。我们来看《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一文里,作者写他第一次见罗丹的时候,什么外貌描述都没有。而第二次见面,也是到了罗丹工作的时候,作者才写道:“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这就是作者告诉我们的罗丹的全部外貌特征。而就是这样的特征,显然也是为展现罗丹的灵魂服务的。如果大家读得细心,会在后文看到作者又强调了一句“那身材魁梧的老人”。作者强调罗丹身材的魁梧,多少暗示了罗丹的伟大以及自己对他的景仰,而强调罗丹的年老,更是突出了罗丹对工作的激情与热爱。

如何才能写出人物的灵魂呢?如前所说,你首先应该明确人物身上最鲜明的性情特点是什么,然后再重点描述这一特点。在本文里,作者就重点描述了罗丹忘我的工作状态。同学们可以细细去体会作者所抓住的那些细节――为什么要抓住它们?写出来有什么效果?如果是你,你能抓住这些吗?

在重点描写之外,我们还可作一些侧面的烘托。比如作者在多处提示了罗丹的伟大成就、朴素、亲切、年老等,就是从侧面说明了罗丹如此专注地工作,并不是出于对成功、金钱、他人崇拜等的渴望,他工作,纯粹是出于对完美作品的追求。这也是对罗丹灵魂的一种更全面的揭示、补充。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第5篇

[作者]  江苏 王兰柱

[内容]

罗丹(1840-1917),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雕塑家。他从小热爱美术,后就学于巴黎国立工艺美术学校,从师于著名雕塑家卡尔波等人。在青年时代,他曾在布鲁塞尔等地干过许多同雕塑有关的杂活,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875年,他旅游到了意大利,深受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罗丹的一生献给了他心爱的雕塑艺术,不断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探索艺术创作的真谛。据说他在创作《巴尔扎克纪念像》的过程中,经常审视雕像的稿子,思索、琢磨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恰巧,有一天雕塑家布尔德尔来拜访他,看到巴尔扎克的手被塑造得十分精彩,惊叹不已,以至久久凝视这双手。罗丹发现了这种情况。……此后,这双完美的手永远消失了。在他看来,整体感高于一切,任何细节必须服从于作品总的效果,总的意图,假如某一细节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哪怕它本身多么优美动人,也要毫不留情地割舍、抛弃。这个故事真实反映了罗丹对艺术的追求。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他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后来到大学里攻读哲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流亡瑞士,和罗曼·罗兰一起进行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是世界闻名的和平主义者。战争结束后,他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从事文学创作。1928年,他应邀到苏联去,在此期间结识了高尔基,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8年。祖国法西斯占领奥地利后,他流亡英国,后又被迫逃往巴西直至去世。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早期诗集《银弦》(1901)、《往日的花环》(1904),他的主要成就是在传记文学和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如著名传记有《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传,1920)、《罗曼·罗兰》(1921)、《三大诗人》(卡萨诺伐、斯汤达和托尔斯泰传,1928)等。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混乱的感觉》(1927)、《象棋的故事》(1941)等。此外还有长篇小说《焦躁的心》(1938)。《全神贯注》是根据茨威格《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一文改写的。茨威格在文中回忆他在罗丹家做客,亲眼目睹罗丹全神贯注修改雕像的全过程,以及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下面将文中结尾的几段文字抄录如下:“在那天下午,我学得的比在学校所有的时间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领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第6篇

[内容]

罗丹(1840-1917),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雕塑家。他从小热爱美术,后就学于巴黎国立工艺美术学校,从师于著名雕塑家卡尔波等人。在青年时代,他曾在布鲁塞尔等地干过许多同雕塑有关的杂活,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875年,他旅游到了意大利,深受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罗丹的一生献给了他心爱的雕塑艺术,不断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探索艺术创作的真谛。据说他在创作《巴尔扎克纪念像》的过程中,经常审视雕像的稿子,思索、琢磨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恰巧,有一天雕塑家布尔德尔来拜访他,看到巴尔扎克的手被塑造得十分精彩,惊叹不已,以至久久凝视这双手。罗丹发现了这种情况。……此后,这双完美的手永远消失了。在他看来,整体感高于一切,任何细节必须服从于作品总的效果,总的意图,假如某一细节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哪怕它本身多么优美动人,也要毫不留情地割舍、抛弃。这个故事真实反映了罗丹对艺术的追求。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他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后来到大学里攻读哲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流亡瑞士,和罗曼·罗兰一起进行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是世界闻名的和平主义者。战争结束后,他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从事文学创作。1928年,他应邀到苏联去,在此期间结识了高尔基,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8年。祖国法西斯占领奥地利后,他流亡英国,后又被迫逃往巴西直至去世。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早期诗集《银弦》(1901)、《往日的花环》(1904),他的主要成就是在传记文学和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如著名传记有《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传,1920)、《罗曼·罗兰》(1921)、《三大诗人》(卡萨诺伐、斯汤达和托尔斯泰传,1928)等。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混乱的感觉》(1927)、《象棋的故事》(1941)等。此外还有长篇小说《焦躁的心》(1938)。《全神贯注》是根据茨威格《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一文改写的。茨威格在文中回忆他在罗丹家做客,亲眼目睹罗丹全神贯注修改雕像的全过程,以及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下面将文中结尾的几段文字抄录如下:“在那天下午,我学得的比在学校所有的时间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领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第7篇

[作者] 江苏 王兰柱

[内容]

罗丹(1840-1917),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雕塑家。他从小热爱美术,后就学于巴黎国立工艺美术学校,从师于著名雕塑家卡尔波等人。在青年时代,他曾在布鲁塞尔等地干过许多同雕塑有关的杂活,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875年,他旅游到了意大利,深受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罗丹的一生献给了他心爱的雕塑艺术,不断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探索艺术创作的真谛。据说他在创作《巴尔扎克纪念像》的过程中,经常审视雕像的稿子,思索、琢磨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恰巧,有一天雕塑家布尔德尔来拜访他,看到巴尔扎克的手被塑造得十分精彩,惊叹不已,以至久久凝视这双手。罗丹发现了这种情况。……此后,这双完美的手永远消失了。在他看来,整体感高于一切,任何细节必须服从于作品总的效果,总的意图,假如某一细节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哪怕它本身多么优美动人,也要毫不留情地割舍、抛弃。这个故事真实反映了罗丹对艺术的追求。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他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后来到大学里攻读哲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流亡瑞士,和罗曼·罗兰一起进行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是世界闻名的和平主义者。战争结束后,他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从事文学创作。1928年,他应邀到苏联去,在此期间结识了高尔基,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8年。祖国法西斯占领奥地利后,他流亡英国,后又被迫逃往巴西直至去世。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早期诗集《银弦》(1901)、《往日的花环》(1904),他的主要成就是在传记文学和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如著名传记有《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传,1920)、《罗曼·罗兰》(1921)、《三大诗人》(卡萨诺伐、斯汤达和托尔斯泰传,1928)等。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混乱的感觉》(1927)、《象棋的故事》(1941)等。此外还有长篇小说《焦躁的心》(1938)。《全神贯注》是根据茨威格《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一文改写的。茨威格在文中回忆他在罗丹家做客,亲眼目睹罗丹全神贯注修改雕像的全过程,以及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下面将文中结尾的几段文字抄录如下:“在那天下午,我学得的比在学校所有的时间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领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