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摩擦力教案(合集7篇)

时间:2022-03-03 17:45:45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第1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方法2:从新奇实验引入,提高学生兴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请学生分析讨论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从而引出新课。

手提空瓶的实验: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由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要发生相对运动,指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发生,这种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方法1: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可判断即可。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可参考下面的讲解。

如图9-4-3中一汽车水平向右运动,在某段时间内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此时箱子相对与地面是向右运动的,但箱子与地面间无摩擦。箱子相对于车的运动,是以车为参照物,箱子相对于车向左运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阻碍箱子相对于车向左滑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的方向应为向右,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1)怎样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摩擦与我们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

【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

【备注】

摩擦力教案第2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方法2:从新奇实验引入,提高学生兴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请学生分析讨论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从而引出新课。

手提空瓶的实验: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由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要发生相对运动,指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发生,这种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方法1: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可判断即可。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可参考下面的讲解。

如图9-4-3中一汽车水平向右运动,在某段时间内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此时箱子相对与地面是向右运动的,但箱子与地面间无摩擦。箱子相对于车的运动,是以车为参照物,箱子相对于车向左运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阻碍箱子相对于车向左滑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的方向应为向右,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1)怎样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摩擦与我们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

【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

【备注】

摩擦力教案第3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方法2:从新奇实验引入,提高学生兴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请学生分析讨论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从而引出新课。

手提空瓶的实验: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由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要发生相对运动,指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发生,这种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方法1: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可判断即可。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可参考下面的讲解。

如图9-4-3中一汽车水平向右运动,在某段时间内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此时箱子相对与地面是向右运动的,但箱子与地面间无摩擦。箱子相对于车的运动,是以车为参照物,箱子相对于车向左运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阻碍箱子相对于车向左滑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的方向应为向右,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1)怎样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摩擦与我们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

【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

【备注】

摩擦力教案第4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 研究性学习 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

一、引入――学生自行发现问题

我们对“研究性学习”作了一定的尝试和研究,发现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教师既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又要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例如《摩擦力》一课,先是实验引入后,请学生提出了一个个的问题。如“小车为什么会从斜面上滑下来”“为什么两次滑得距离不一样”“为什么在地毯上滑不动,在桌面上却滑得远”……

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有些正好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的问题,如“为什么在地毯上滑不动,在桌面上却滑得远”。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教的任务也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需求。

二、引导――学生自行探究问题

教师在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对于一些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联系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加以解决。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依据课本内容、实际条件和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一般4~6人为宜,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该小组的研究专题。

学生有了研究的目标,就要积极地收集资料,进行实验研究。在学生收集资料时,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有用资料的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位学生分工协作。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多渠道地寻找和收集资料。

《摩擦力》教学实录中针对“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的问题展开探究。由于课堂教学环境所制,教师因地制宜采用了两步曲。

第一步,拖人游戏。分别在光滑地板、毛糙地毯上拖人。通过拖完瘦人再拖胖人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粗糙有关;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猜想。

第二步,分组实验。猜想是否正确,最好的方法是实验。《摩擦力》教学实录中的实验安排很丰富:有分组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对比实验。通过实验,验证了学生的猜想,进一步小结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粗糙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小摩擦力越小,质量越大摩擦力越大。”

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过亲自实践和研究,已获得了一些“真知灼见”,这样教师就以让他们把各自的研究结果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加以归纳概括,形成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结论。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着重方法上的指导,表扬可取的,指出不足的,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三、运用――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摩擦力》一课中,通过学生们的自我总结,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得出了这样的一些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粗糙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小摩擦力越小,质量越大摩擦力越大。”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所得出的结论作适当的评价。进而转入知识的实用性阶段――运用。

“摩擦力对人类有好处吗?怎样看它的两重性?”通过溜冰鞋的实验及放录象片铺垫后,教师抛出问题:“请运用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设计一种可以适合各种路面行走的鞋子”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的设计方案:在鞋底安一个气囊,气囊上有齿,打进气,齿就鼓出来,鞋底就粗糙了,摩擦力就大,适合走光滑的路面;把气放掉,齿就缩了进去,鞋底变得光滑,摩擦力就小,适合走粗糙的路面。……

总体评价有两点:一是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看出,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钻研,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组合。围绕“引入――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探究问题,运用――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这一主线进行构思,清晰而又严谨。二是这节课始终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兴趣,学得主动,其具体表现在:

1.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一种可以适合各种路面行走的鞋子,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实验、观察、研讨而自行获得的。

2.“问题――实验”“实验――问题”不断反馈,激发学生参与度。

摩擦力教案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0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各小组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课堂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①电影《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摩擦力教案第6篇

1.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探究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学生在数据收集中处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含物理知识,物理知识就在身边,树立了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2设计思想

摩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情况的作用及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不很了解,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根据学生对摩擦力现有的认识基础提出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在实验探究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能有目的地运用“控制变量法”.本节课以“探究实验”教学方法为主线,贯穿于整节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教师引领―学生分组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四个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合作,在得出结论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探究、数据收集、分析、交流、得出结论,在学生掌握了有关摩擦力规律后,让学生解释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真正体会学有兴趣,学有成效,学有所用,教学目标能很好的达成.

1.3教学流程

(1)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教学主题

师: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最终汽车会怎样?足球运动员将足球踢出,足球在草皮上滚动,最终足球会怎样?

生:最终会停下来.

引入摩擦力概念.

(2)学生感受摩擦力

请学生将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做以下实验.

①不用力往下压,拉动使手在桌上运动.

②稍用力往下压,拉动使手在桌上运动.

③用力往下压,拉动使手在桌上运动.

④在桌上铺上毛巾,重做以上实验.

交流讨论在上述情况下手在桌面运动有什么感受.

(3)提出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以上的实验感受,对影响摩擦力大小提出“猜想与假设”.

(4)合作学生

根据以上的猜想与假设,各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得出结论.(在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操作不规范、争论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行解决)

(5)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摩擦力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让学生运用所学习到的摩擦力知识去解释,如鞋子底、汽车的轮胎为什么要做用花纹?老虎钳把的橡胶套为什么要做有凸凹不平?机械运动的部件间为什么要装上轴承?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2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创设情境与引入课题

播放一段录像图1,让学生观看录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关闭发动机后,汽车将会慢慢的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在足球场上滚动将会慢慢停下来;推出去的冰壶在冰面上滑动将会慢慢停下来.

师:同学们观察到汽车、足球、冰壶三种不同的物体在不同的物体表面上运动,最终它们都怎样?

生:停下来.

师:为什么它们都会停下来?

生:存在摩擦力.

片段二:体会摩擦与得出概念

师:请同们按老师的要求做以下实验,将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

①不用力往下压,手在桌面上拉动.

②稍用力往下压,手在桌面上拉动.

③用力往下压,手在桌面上拉动.

④在桌面上辅上毛巾,重做以上实验.

师:你们是否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

生: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方向怎样?

生: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师:为什么?

生:因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设计的实验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就在身边,启发了学生意识到摩擦力的存在.

片段三:猜想与假设

师:请同学们谈一谈在做前面实验中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向下压手的力越大,手越难拉动.

生:手在毛巾上比在桌面上难拉动.

师:这种现象说明了摩擦力有大小,请同学们想一想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将你的猜想说出来,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生: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因为手在毛巾上比在桌面难拉动.

生:摩擦力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因为向下压手的力越用大,手越难拉动.

生:摩擦力可能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摩擦力越大,因为速度越大的物体,越难停下来.

猜想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分析、推理、比较,形成假设与猜想.

片段四: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请同学们讨论如何用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与猜想.(学生分组讨论)

师:你们探究实验中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生:(1)怎样才能测出摩擦力?

(2)实验中怎样采取“控制变量法”?

师:请各小组发表各自的意见,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

生: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匀速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摩擦力的大小.

生:实验中我们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运动速度有关,我们准备了一个小木块和一个砝码,第一次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的速度拉木块匀速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第二次把木块放在木板上,再把砝码放在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的速度拉木块匀速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

师:这组同学在实验设计时控制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了压力的大小和运动速度的快慢,这样可探究出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运动速度的关系,设计很好.

师:还有一个问题又怎样来处理?

生:我们这一组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粗糙程度有关时,我们准备了用同一木块,第一次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第二次在木板上铺上毛巾,把木块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

师:这组同学在实验设计时控制了压力大小不变,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这样可探究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设计很好.

师:请其他组的同学发表看法,你们是否同意这两组的实验设计?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

生:……

师:为了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摩擦力的大小,在拉木块运动时,一定要水平拉运动弹簧测力计,并尽可能拉木块匀速运动,才能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摩擦力的大小.

片段五: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师:请各组同学根据上面设计实验,完善各组的探究计划,设计出记录数据表格,然后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探究:

(1)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运动速度大小关系.

(2)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

片段六:交流讨论与得出结论

各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总结得出结论:

(1)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摩擦力大小与接触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大小与运动速度无关.

片段七:联系生活与注重应用

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到物理与我们生活联系密切,体会学有所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鞋子底、汽车的轮胎为什么要做有花纹?

(2)老虎钳把的橡胶套为什么要做得凸凹不平?

(3)为什么机械运动部件间要装上轴承?而且还要经常打油?

(4)举重运动员在举杠铃之前要在手和杠铃把上擦一些白色粉末,这白色粉末是什么物质?起什么作用?

(5)学生讨论,假设我们生活中没有摩擦,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3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与引入课题

所有的探究都是从好奇心开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和观察经常让我们提出一些问题,为了达到课堂探究的目标,如何使问题呈现出来,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本节课采用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感受摩擦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联系,引起学生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理猜想与形成假设

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在学生了解知识背景下,针对要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两方面的猜想:一是猜想问题的成因;二是猜想研究结果可能是什么.猜想有的正确,有的是错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本节课先让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然后对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前提下对问题提出猜想,学生在猜想时不出现瞎猜、乱猜.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推理、比较,形成假设.在本节课中学生能猜想出摩擦力大小与运动速度、重力大小、接触面大小等因素有关,这是很不错的,教师给予鼓励,并保护了学生这种意识.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尽量的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设计,因此,笔者只把4名学生分成一组,在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制定的计划可行性,设计的实验可操作性,如何实施“控制变量法”,正确的选用实验器材.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究、收集数据,教师巡回观察,做适当指导,并注意学生实验过程中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拉动木块是否匀速运动,读数是否正确等,本节课有几个小组得出数据误差较大,其原因:一是拉木块不是匀速运动;二是拉弹簧测力计时,弹簧测力计不与桌面保持水平,教师给予了引导解决.

摩擦力教案第7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