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合集7篇)

时间:2022-02-02 11:40:11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第1篇

甲方:××××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专业××××级学生

为了加强对学生校外实习的安全管理,确保学生安全而有效地完成实习任务,经双方共同协商,就学生在校外实习的安全,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与艺术系(简称:甲方)和以上签名学生(简称:乙方)达成如下协议:

1.服从系部统一安排的工学交替校外实习,乙方参加校外实习离校前,应告知自己的家长并书面向辅导员老师留下可联系到的通讯方式。

2.乙方在校外实习期间,应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手册》,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

3. 乙方在实习期间,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单位。

4.乙方在实习期间,应每天向小组长汇报工作情况并定期向家长及辅导员老师汇报实习情况及人身安全情况。

5.乙方在实习期间,由甲方派老师不定期地检查乙方的实习情况,并了解乙方的人身安全情况。

6. 遇有突发事件,乙方必须向系部报告并及时与实习单位取得联系;遇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拨打110、119、120等社会求救电话。

7. 以上安全责任由学生负责全面遵守执行,学院负责检查、落实。如因学生违反上述规定,所造成的后果和损失(包括人身伤害事故),由乙方自己承担安全责任,学院不承担任何法律和经济责任。

8、学生应严格履行以下职责:

①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所有学生都必须明确实习目的,端正实习态度,认真完成实习任务。

② 学生应严格遵守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维护良好的实习秩序,不做有损企业形象和学校声誉的事情。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意识,严格遵守实习企业的劳动纪律和操作规程,尊重企业指导教师,服从管理与分配;学生组织集体课外活动,须事先报请学校和企业的批准,遇到问题,应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由系部与企业协商解决。

③ 学生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要有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注意自身的人身和财物安全。在实习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的有关管理规定,牢记“安全第一”,防止各种工伤事故的发生;外出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④ 在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期间,学生应严格遵守企业的考勤制度,上课培训、生产实习、政治学习等一律都实行考勤。学生一般不得请事假,若有特殊原因必须请假,应向企业有关部门提前递交书面申请,详细说明请假事由及请假期限,并出具相关证明(病假凭医生出具的病假证明;事假凭家长信件等证明材料)并按审批程序审批。如有特殊情况来不及办理请假手续的,应该由个人提出书面申请并委托其他同学及时办理请假审批手续。学生假满后,须及时向原批假人或有关部门办理销假手续;若假满不能按时返回,必须提前办理续假手续,并提供有关证明,按请假审批程序审批。不经准假而缺席者,一律作旷课(工)论处。

⑤ 实习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应及时撰写实习报告,并按学校规定的时间完成并交给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作为考核的依据。

9、成绩考核评定办法:

① 学生在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期间接受学院和企业的双重指导,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重考核制度。每门课程由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构成学生课程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考试由系部出卷前往酒店送考(成绩占50%),实践考试由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或领班、部门经理考核打分(成绩占50%)。如不及格,按《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管理办法》处理。

② 没有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和时间的学生,实习成绩均以不及格记载。

10、违纪处理:

⑴学生在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期间发生违纪行为,可按或靠《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守则》处理,并补充下列条款。

① 发生实习旷工情况,视其情节、认识态度和改正的表现,给予以下处分:旷工1天,给予通报批评或警告处分;旷工2天,给予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旷工3天及以上,或屡教不改,重复旷工者,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半月不归且无正当理由者,学校可张榜公布,给予退学处理。

② 违反企业规定,违纪情节轻微尚不足以给予处分者,学校予以口头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直至责令赔偿损失。累计受到3次通报批评者,学校可给予警告及以上纪律处分。对于违纪情节比较严重,被企业取消实习资格而退回的学生,学校可视其情节、认识态度和改正的表现,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

③ 严禁学生在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期间,利用工余时间聚众、酗酒闹事。对于参与者,视其情节、认识态度和改正的表现,给予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对于组织或发起者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围观或者知情不报者,给予通报批评或警告处分;作伪证者加重一级处理。

④ 举止不文明,在企业公共场所行为不检点,破坏公共设施,且不听劝阻,不服从教育、管理,甚至侮辱、漫骂、殴打指导教师或管理人员者,除赔偿损失外,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及以上处分。

⑤ 违反企业消防、安全规定,除赔偿损失外,给予记过以下处分;不听劝阻者,给予记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但尚不足以追究法律责任的者,给予留校察看直至开除学籍处分。

⑥ 在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期间,要求必须在企业住宿的学生,严禁在宿舍留宿异性,违者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

⑦ 对于被企业取消实习资格退回的学生,由系和教务处等有关部门协商,另行安排实习,无任何实习补贴。如企业有违约金要求,由学生个人支付。

⑵、违纪行为的处理权限、调查和处理程序。

① 由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含实习带队教师)负责协助企业进行违纪事件的调查,了解学生违纪行为的事实经过和搜集相关证据材料,并在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并做出书面检查的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并根据处理类别,填写相应表格,由系提出处理意见后报教务处或学生工作处。

② 违纪学生的处分程序按照《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守则》处理。 并告知学生家长。

③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学生违纪行为的调查和处理,一般应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特殊情况需延长,应说明原因,由系报教务处或学生工作处,经分管院领导同意。

11.本协议未尽事宜,待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12.本协议经双方签订后生效,有效期至乙方实习结束止。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第2篇

关键词:工学交替;学生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中学生管理研究与对策

收录日期:2012年8月30日

一、工学交替的内涵及意义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综合运用企业实践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良好途径。学生在工学交替中,以企业主人的身份进入相应岗位,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观念,提高其适应能力、执行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也使学生增加了社会生活与工作经历,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职业学习兴趣并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工学交替使高职院校通过学生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即时分析与总结,并整理归纳出职业教育教学环节和管理中的缺陷与不足,制定相应教学改革和管理方案,结合企业实际要求,突显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职业教育特点;对于合作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工学交替的学生资源,充实企业人力资源库,同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及费用;对高职学生,工学交替实习不但促进和提升了学生技能与管理理论的实践,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了社会职业的责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促进职业技能的不断学习与提高,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地培养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才。

二、工学交替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工学交替中对学校、企业、学生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校、企和学生三方也非常重视,我们在工学交替的多次合作中,及时与企业、学生沟通。目前就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如下:

(一)工学交替实习分散,管理难度大。高职工学交替实习主要由专业教研室统一组织落实单位。酒店、旅游专业的工学交替多在酒店和旅行社,实践场所相对分散,一个班级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城市,原有班级被打乱;使学生管理工作比较困难,分派老师到企业中去,客观上存在困难:如果分派老师少,所有实践场所顾及不到;分派老师多会影响校内的教学任务;要能对全部学生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困难。多次的工学交替实践也证实了:工学交替的学生管理主要是靠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进行管理,学校的指导老师因种种原因很少去企业指导学生,以致对工学交替的学生失去有效地监控和管理。

(二)工学交替学生心理跨度大,缺乏对企业环境的适应性。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由企业管理方按新员工要求进行培训与管理,学生必须尽快转变身份以适应工作环境,尤其在旅游和酒店服务性行业,员工加班时间较多,节假日不能正常休息,使部分学生很难适应,产生心理压力;少数学生到岗后适应性很差,甚至还没有开始工作,就要请假回家。另外,在企业现有薪酬管理制度下,企业对员工考核不但有数量要求,还要有质量要求,学生们在这种工作环境下,长时间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极易感到疲劳,再加上连续性的工作制度,对学生体能提出了新挑战。如此种种,学生从原来寝室——教室——食堂——图书馆单一方式的学校生活突然踏入社会,浪漫的校园生活和文化氛围即刻要让位给匆忙紧张的工作;从对作业、实验实训学习不作过高要求的学生,瞬间转变为对工作质量有严格要求的责任主体,心理跨度巨大。

由于对顶岗工作的角色定位不准、对工作环境的不熟悉,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之间还存在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再加上顶岗工作中又需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生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同时,学生参加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时间较长,与家长、老师沟通相对较少。在这期间,自身的感觉是员工身份要重于学生,平时接受的教育以企业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劳动技能为主,没有学生的感觉了;在对学生教育和管理上,没有理论课堂,没有校园文化的平台,辅导员和教师的工作跟进也缺乏外环境的保证。由于上述种种因素,使工学交替的学生在心理上缺乏对企业环境的认识,惧怕对社会、对职业责任的承担,因而在实习期间出现很多不适应。

(三)企业与学校管理意识有差异,学生管理困难。合作企业往往把企业文化教育认为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全部,在正式员工身上开展的各项教育,同时施加于学生身上,没有给学生留下转换身份的时间。其实,学生在企业具有双重身份:学生与员工不同,在面对新环境、新格局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产生了新的变化,表现为个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和效果参差不齐,要开展好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并非易事。

(四)学生认识与职业岗位意识有差异,学生管理困难。学生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是熟悉和了解的,对以加强校企合作的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口头和形式上是欢迎和肯定的,但落实到具体行动时,学生认识不到位,主动性和紧迫感不够强烈,在工学交替实习中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也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没有真正树立将工学交替实习工作当作一种职业学习机遇的理念,甚至有的学生过于看重眼前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工学交替实习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学习及提升认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各方面表现良好,能够严格遵守实习纪律及实习单位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职业岗位意识差,实习纪律较松散,使学生管理出现困难。

三、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工学交替教学与管理并进、嵌入式,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岗位与管理要求。针对工学交替学生角色转换的困难,在工学交替前和工学交替期间,学院采取教学与学生管理并进和嵌入式方法,一方面将企业岗前培训的内容放入学校课程中,由企业派培训人员及管理人员(学校跟进学生管理的教育与组织),利用学院的专业实训室(模拟企业环境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一定时期的强化培训,其内容包括专业学习的再认识和专业技能、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危机处理、挫折教育等方面;另一方面在工学交替期间,学院定时选派教师或学生管理人员进入企业,借助企业实习平台,按岗位及情境结合工学交替中的常见和突发问题,分主题对学生进行讲解、讨论、培训;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使老师、学生真正体会工学交替对高职培养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工学交替的意义和社会实践后的成长。

(二)做好工学交替前的动员,使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其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由专业教研室老师和班主任向每位学生家长寄发工学交替告家长书。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学生半年工学交替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和要求,以及对专业学习的重要作用,以获得家长的支持。

其次,让参加过工学交替实习回来的学生谈体会和收获,并回答同学们关心的相关问题,增强说服力。

第三,要全面介绍各企业的情况,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实习协议的内容,工学交替中学生的权利、义务、职责及考核要求,使学生对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情况有全面的认识。

第四,邀请企业总经理或管理人员在工学交替前来校进行企业管理、行业、就业等情况的培训和介绍,重点让学生认识专业、企业的状况、行业发展动态,对员工、学生及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岗位要求等。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理性地面对工学交替实习,在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准备。

第五,重点强调高职学生到企业工学交替实习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责任和拓宽就业视野有重要意义,明确工学交替实习的目的,调整好心态,找准定位,同时教育和引导学生做好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明确:到企业后就转换为职业人身份,在顾客面前不仅代表着企业,也代表着高职学院学生。面对企业和顾客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以良好的素质展现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建立学生、企业、学校、家长相互合作协调的工学交替管理方式和运行体系。工学交替学生校外实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出现意外事故,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一旦出现意外,学生、企业、学校、家长四方如何协商解决是校外工学交替实习安全管理的关键。建立四方相互合作协调的工学交替管理方式和运行体系至关重要。

第一,工学交替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和动员,强调实习安全的重要性,各方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要求工学交替实习学生签订安全协议,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并告诉学生相互提醒注意交通安全、岗位工作安全、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保证学生的权益。

第三,学校与企业签订工学交替实习协议时,必须有关于学生意外事故及伤害的明确赔偿事项。同时,企业与学校协商,必须为每一位工学交替学生购买意外伤害和人身险。这点必须在工学交替实习协议中明确。

第四,家长在实习期间也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提醒和教育,确保学生自身安全。只有学生、企业、学校、家长四方相互合作,形成一个良好有效的管理运行体系,使问题出现时可妥善解决并处理好。

(四)建立三方管理的监控体系,构建合作企业、学校、学生为一体的管理沟通渠道。每个企业选配人力资源经理和一名管理人员负责工学交替实习学生的工作与生活,企业主管及主要负责实习指导的企业老师每月以书面报告形式报告学生实习情况,如学生工作生活情况,违纪违规、考勤情况等。形成一个对工学交替多方保证的管理体系,促进其良性发展。

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同时接受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企业岗位指导老师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老师、专业指导老师的管理与指导。每个企业配备一名学生管理人员或班主任,从常规的生活、心理、安全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建立直接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每个企业配备一名专业指导老师,从专业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定期对实习学生的情况进行指导与检查。

每个工学交替实习点选出实习班长和团支书,分别就学生实习动态向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及时报告,当出现实习问题时,各方能第一时间沟通处理。

实践告诉我们,要确保工学交替实习有效运行,必须完善制度、规范运作、强化管理,具体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工学交替实施办法。由于分散实习管理难度最大,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制定一个非常细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以此来约束指导老师、协调实习单位、控制实习学生的行为,以真正达到实习的目的;二是加强对实践教学教师的管理。从宏观上以较好的待遇鼓励老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参加实习带队、实习指导等实践教学,从操作上,要制定管理细则,用以监督、控制、规范实践教学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的言行;三是加强考核,实行必要的奖惩。根据实践教学工作的特点,建立可量化和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实习工作效果进行考核与衡量,对管理岗位、指导岗位、实习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学生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给予必要的奖励,从而把工学交替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四、小结

高职院校学生走工学交替之路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现已被普遍认可和推广。然而,在工学交替中出现的诸多学生管理问题未得到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足够重视。高职学生是未来各行业的主力军,如何在学生成长成材过程中给予关心、支持、爱护和帮助,解决好相关学生成长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总结多年来工学交替实践的学生管理经验,希望能完善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职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倩云.高职院校以能力为本位的校外综合实训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2]白永红.高等职业教育工学交替模式思考[J].巴音职教,2006.4.

[3]葛永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第3篇

关键词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64-03

1 前言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1-3]。长江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是“工程应用型”,在培养模式上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和探索。特别是在2006年实施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以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反响较好。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一种特色培养模式,分为4个单元,即工学交替Ⅰ、Ⅱ、Ⅲ、Ⅳ,4次实习分别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的暑假和第八学期的前4周进行。

工学交替Ⅰ建立在学生尚未接触专业课程的条件下,为期2周,由专业教师带领到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和接受短期培训,以感性认识和听取工程师讲解为主,培训的内容包括安全教育、工程背景、厂区工艺或建筑概况等。工学交替Ⅰ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以及对未来工作单位涉及领域的初步了解。

工学交替Ⅱ是在基本学完专业基础课,还未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情况下,采取分散的形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1个月以上的实习。工学交替Ⅱ主要培养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实习单位体验未来的工作环境,为自己将来就业方向作出合理选择。

工学交替Ⅲ是在学生学完专业核心课程以后,以分散实习的方式,自行联系水处理厂、设计院、市政、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进行1个月以上的工作实习。要求尽量根据毕业后可能的就业方向来选择实习单位,实习时必须参与单位的生产和管理。工学交替Ⅲ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所学专业知识用于工作实践。

工学交替Ⅳ是学生在单位正常上班,实际上类似于单位试用期。学生能够提前体验参加工作的感受,从而根据自身情况作出最后的就业选择。

4个工学交替实习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且必须做好相关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对于分散实习,责任教师要通过电话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且随时解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面对面或者电话访谈,以及对毕业生就业后发展情况的跟踪调查等手段,探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对于学生就业去向及职业发展前景的影响。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通过查阅学生以前的实习报告,对近5年所有年级学生参加工学交替实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数字是每个年级工学交替Ⅱ、Ⅲ、Ⅳ的累计人次;工学交替Ⅰ集中在几个单位参观实习,因此未统计。

根据学校就业办公室提供的统计数据,2007—2012年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单位统计如表2所示。

以本专业2008级入校学生(2012年毕业)为例,其工学交替实习所在单位类型与就业单位类型对比如表3所示。

分析表1和表2可得到3点结论。

1)自工学交替实施以来,学生在建筑施工和建筑设计单位的人数比例有明显提高。分析主要原因,以往本专业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是采用集中定点实习形式,学生不能根据自己意愿和需要选择实习单位。实行工学交替以后,学生可以根据未来就业的方向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而长江大学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建筑施工和设计行业工作。

2)近年来毕业生到水处理相关企业就业人数越来越少,原因是现在水处理行业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对本专业毕业生需求也比较少。另外,通过与学生工学交替座谈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去水厂或污水厂实习学到的实践知识较少,仅仅就是参观一下流程,意义不大。因此,学生去水处理相关单位进行工学交替的也比较少。

3)与专业无关的单位就业人数在逐年减少,这可能表明近年全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好,学生能找到专业相关的工作。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就业单位与其工学交替实习单位类型有较大关联性,尤其是建筑施工和设计单位。而水处理相关企业之所以就业人数少,可能是因为这些学生考上了研究生,没有就业。这同时也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工学交替实习对其未来工作选择有较大影响力。

总体来看,毕业生就业选择明确,并呈现相关特点。由于一般本科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工科专业实践性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造成学生普遍觉得专业知识难懂的现象,进而逐渐失去学习动力与兴趣。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弥补了课堂理论知识实践性不足的缺点,对专业知识和各领域未来前景发展有了自己的见解,使以后的学习目的性更强,从而就业的目标性同样会增强。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大多选择建筑或市政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与专业相关行业,部分选择考取研究生深造。毕业生就业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职业规划进行选择。随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成熟,这些特点更为明显。

3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经验体会

工学交替起初是高职院校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现在也逐渐成为部分地方普通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与理论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适当地进行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发现自己的不足,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将它们系统地组合起来,建立起宽广的知识框架,增加对学习研究的兴趣,为以后的妥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际能力、课堂理解能力、动手及创新能力。4个阶段的工学交替实习让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知识有了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的了解,对于平时的理论教学是很好的补充。同时将学生的学习由校内逐渐转向校外,由理论延伸到实践,开阔和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对于他们以后的全方位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现在的用人单位常常会选择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而拥有一定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对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是一个很好的保障。

2)就业导向作用明显。工学交替实习实施后,毕业生可选择的就业领域更宽。不同领域所需专业知识不尽相同,各有侧重点。以往在课堂上只能按照传统模式划分课时选择侧重点进行教学,学生对各个就业领域所真正侧重的专业知识也不是很清楚,依往年经验来看,很多学生毕业后还是处于迷茫的状态。

3)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工学交替中,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实际问题,了解生产设备和工艺,弥补课堂理论知识实践性不足的缺点,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不同阶段实习内容和形式的层次化和多样化,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当今社会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对专业知识和各领域未来前景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使得他们以后的学习目的性更强。学习的目的性增强,就业的目标性同样会增强。学生明白自己喜欢与擅长的领域,在毕业就业选择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就业目标更加明确。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实施,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完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制度,包括如何组织实施以及对成果的考核。这就要对工学交替的任务、工作流程、组织管理等方面制订严格系统的规范,建立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整套实习质量监督模式;同时也要在实习影音资料的收集制作、课件开发、实习教材建设及实习方式的优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考核方面要求实习结束前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实习日志和实结报告,指导教师要对实习做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做好今后的实习工作提供依据。这也就要求指导教师全身心投入,面对不同智力、不同程度、不同要求的学生,能做到耐心引导、严格管理、规范审查。

二是建立广泛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学校要根据专业不同的方向和侧重点而严格挑选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设计、施工、生产建设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本专业实习基地,以配合理论教学。参加过工学交替的学生普遍反应单位较难寻找,一方面,单位为了安全或者经济原因,不愿接受在校大学生短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胆怯,导致不敢主动寻找实习机会,而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校培养人才。

当前大学毕业生多数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企业需要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通过工学交替实习教学能够强化学生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增加学生就业优势;同时借机“推销”学生,让专业对口单位了解本校学生素质,建立良好印象,有机会优先考虑,通过工学交替实习搭建起用人单位与学生就业间的平台。

4 结束语

长江大学具有石油行业背景,又是一般工科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主要方向。如何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结合更紧密,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是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重视本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爱与兴趣。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工学交替实习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导向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平歌,马东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2):102-104.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第4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分布式工学交替;工学结合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与在校学生数的大幅增长,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为企业培养了数量巨大的业务骨干和基层工作者。高职院校直接以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然而,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创新上有所滞后,在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等方面受传统大学的影响,致使很多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僵化,人才培养“既上不了天,也立不了地”,处境尴尬[1]。本文所进行的“分布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所展开的。电子商务属市场营销类专业,得益于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需求旺盛。但目前各类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企业需要。艾瑞咨询和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学院联合的电子商务行业首份《中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及薪酬研究报告》显示,仅2008年中国企业新增电子商务用人需求超过230万[2]。预计未来十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约为200多万。与之相反,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电子商务专业为2011年高职高专就业十大红牌警告专业之一,另一方面又说明该专业学生平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3]。因此,高校必须主动适应技术和企业需求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为此,我们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推出了“分布式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我院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经贸类专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一、国外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状

各国高职教育都有与其国情基本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极大地推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的“渗透型”、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都是其中的典型。德国的“双元制”:以职业院校和企业“双元”形式出现,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两者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德国专门出台法律保证其实施。职业学院的学生是由企业招收的具有完全中学学历的徒工,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依赖于企业与学徒签订的合同,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美国的“渗透型”: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的美国职业教育,是在培训合格劳动者目标下,开展学校与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教育。广义的职业能力和志趣是其首要的培养目标,突出以学校计划组织为主,从培养学生的现实出发,一般采取四种方式:工读轮换制、半工半读制、劳动实习制、全日劳动与工余上课制。英国的“三明治式”:办学形式灵活多样的英国“工读交替型”的合作教育是许多英国学校为培养企业适用的工程技术人才而广泛采取的一种培养模式,所谓“三明治”(或“夹心饼干”式)教学计划,即职业教育与工厂实习时间各半方式。此人才培养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日本的“产学合作”:企业办学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大企业兴办的“工学院”既为自己企业培养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也为客户提供技术培训。在企业技能培训与学院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明显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另外初中是为基础5年制高等专门学校、仿美国社区学院创办的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主的短期大学,以及灵活、多层次办学的专修学校,支撑了日本各个层面的职业教育。澳大利亚“TAFE”模式:“TAFE”即“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模式是政府主导,同企业密切合作,具有育和培训标准,主要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是一个面向职业资格准入、融合职业资格和职业教育、强调终身教育培训的模式。充分体现以“能力本位”为特点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为学制灵活,普职贯通;注重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大体相当;企业与学校密切合作,全程参与。

二、“分布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不管是“渗透型”、“产学合作”,“双元制”、“三明治式”、“TAFE”模式,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重视了企业的作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途径。为此,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规定,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学校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企业能够更多地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为企业所用。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对长三角地区的电子商务企业与毕业生进行了详细的走访、调研,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由此总结提炼出了“分布式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布式工学交替”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即工学交替的时间分布在不同的学期中;工学交替的目标分布于不同的课程;同一目标的工学交替学生分布于不同的企业,第三学年安排至少6个月的顶岗实习。具体而言,就是每一学年除了在校内学习相关课程及实践技能外,均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工作或顶岗实习。其中,第一学年安排“商务素质与职业意识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敬业责任意识和抗压忍耐意志;第二学年,在职业基本能力课程中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并安排到相关企业进行网上贸易的实际操作和进入实习基地企业进行客户服务或网络编辑推广等工作;第三学年,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生产性项目实训实现生产和学习的有机结合,并安排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

三、“分布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管理

分布式工学交替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基于不同的课程目标,结合不同的企业实施。第一学年,组织学生进驻商业零售企业真实岗位,开展以商务素质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为期1个月的工学交替,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岗位敬业精神和抗压忍耐意志;第二学年,在《网络零售》、《网络贸易》、《网络营销》、《网站视觉营销》、《网络采购与分销管理》等专业课程中引入企业案例和各类资源,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课程学习结束,即安排学生进入这些企业(企业分三类,第一类为本地区数量众多的网商企业,第二类为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企业,第三类为商务网站和平台应用推广类企业。)开展为期3个月的工学交替,进行网上业务的实际操作,或网络信息的采编;第三学年,依托紧密合作的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组织学生承接企业项目,并在校内或企业中完成项目的实施,实现“生产”和学习的有机结合,校企双方联合对项目实施成效进行考核,实习时间为1至3个月。工学交替实习结束,即与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合作,安排至少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让学生持续地经营该项目。在“分布式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只有增强责任意识,长远规划,建立起有效的过程管理与控制、质量监督与考核机制,才能不断提高工学交替的实习质量。

1.校企合作,建立基于企业真实环境的实践教学体系。“分布式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首先基于企业能否提供更多的岗位来满足工学交替的实施。为此,学院与50多家企业建立了“共生型”的校企合作关系,让双方能共同渗透到对方的日常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再依据“企业能提供实习岗位、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能得到培养、企业管理规范”的原则选择工学交替的合作企业。同时组织各类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场地的建设,营造电子商务环境,完善课程实践、感知实践以及角色实践三大实践平台建设,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立体化的实训体系(该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教育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成果二等奖)。

2.积极进行“工学交替”实践学生心理契约的探索。工学交替过程别注意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沟通。工学交替实习实施前,校企双方必须共同完成两次开题报告,第一次主要是对实习目标的引导,提出实习纪律和安全的要求,作实习动员;第二次是签署协议、岗位安排和成绩评定方法等宣传,让学生明确实习要求,并分组与责任老师、企业辅导教师见面。为使工学交替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在掌握岗位技能的同时,能够学会生存,在心理素质方面得到提升。我们实施了“实习准备”、“实习实施”、“实习结束”三个阶段的心理指导方法。实习准备期的心理指导――学生对企业还较为模糊,在实习前帮助学生构建对实习环境、实习岗位等的认知,使学生心理能够极早适应。实习实施中的心理辅导――当学生面对岗位责任、工作压力时,内心会恐慌、不安。从实习开始时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使得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爆发出来。这其实也是就业时学生最真实的反应。因此实习过程中心理辅导主要是关注学生工作情绪动态,在做好专业指导的同时疏导学生的思想,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时学生心理变化,引导沟通,适当的安慰和批评,使学生能勇于承担责任。实习结束时的心理安抚――主要是要消除由于实习带来的负面情绪及心理压力,让学生能正确面对问题,不要给就业带来阴影。

3.制订相应制度,确保工学交替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工学交替实习工作管理制度,构建工学交替实习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多方联动机制),保障工学交替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一,明确工学交替的工作流程,严格按流程要求办事。第二,工学交替实习前,学院、企业、家长、学生必须签订四方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第三,工学交替期间,教研室专业教师、班主任每天都会定时进行巡回检查,及时了解实习情况,强化实习指导,及时做好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并做好检查内容记录。加强对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校纪校规考核,确保工学交替实习取得成效。第四,建立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工学交替实习质量监督与考核机制,共同评定学生工学交替实习成绩。在成绩评价中将实习学生的工作业绩、服务水平与服务态度、岗位职业意识与素养、劳动纪律等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每一所高职院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过程中电子商务专业就“分布式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作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军.关于机械类专业“三明治”培养模式探索及其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2]琚春华,刘东升,周怡.电子商务专业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1,(3):87-89.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第5篇

关键词: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顶岗实习 教学模式

一、引言

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范型式的教学结构,或者说是教学要素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联系。这些教学要素包括: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教学策略、评价。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往往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为中心,形式单调,已明显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职汽车专业学生的要求。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又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它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整个学习过程分离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的两部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各教学要素存在于校企二元环境中,来自校企双方。在工学交替具体实施阶段,工作的时间应安排在企业用工需求的高峰期,专业学习的时间和假期安排在企业用工的淡季。

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专业,但它却有着相当蓬勃的朝气。该专业系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其所属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为了适应现代汽车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近几年来,本专业积极筹措并运作“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时,需要合理安排企业教学时间和学校教学时间,将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穿插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工程中,图1为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总体安排。

图1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总体安排

近几年,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常发集团、黄海客车等企业及常州的汽修厂、武进汽车城的4S店进行“工学交替”实习,并不断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拓展“工学交替”实习企业的种类和数量,对“工学交替”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此模式遵循了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施过程中,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采用贴近企业实际的施工现场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岗位相结合,学中干,干中学,边讲边练,突出了学生顶岗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了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顶岗”能力,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而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可以用图2表示:

图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图具体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把教学分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段。在实践教学这个阶段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然后自然地过渡到理论教学阶段。首先,把要学的“知识技能”放在任务中,以任务为“诱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解决任务前要使用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使用这些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面对圆满的任务结果,自然要想一想为什么,明白了为什么,理论教学也基本完成了。这是一个先明确要学的知识技能,再掌握所需理论的一个“探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过程。

该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采用时,以《汽车空调实习》课程的教学为例,实习教师设计的工作任务为:一台桑塔纳3000轿车,由于年代长久,空调系统问题较多,经检查后,需要全面检修和保养。学生从工作任务中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同时制定工作计划,确定报告方式,成立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规程。学生在小组内协作完成工作计划中涉及的工作任务,并进行记录。工作任务完成后需要写出工作报告,检查空调系统中的问题是否解决,故障是否清除。最后,指导教师进行知识的拓展讲解,主要介绍其他空调系统类型及今后空调系统的发展方向。

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基础指导下,遵循“做中学”教学原则,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学生、项目及教学媒体这四个教学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图3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示意图

此模式中,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第一步的工作是项目的选择。对于汽车检修与维修专业而言,进行“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这一内容的讲授时,针对某一特定车型,打开点火开关,发动机不能起动;第二步的工作是查阅该车型相关资料,根据故障诊断过程中先查油路、再查点火、最后测电路的总体思路拟定总项目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案;第三步的工作是分解项目并制定各子项相应的工作计划。例如,油路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分别检查油箱、油泵、供油管路、喷油器等;第四步是根据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情况进行项目总结,并撰写项目报告。在项目完成的每个步骤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采用“发现问题文献查阅与思考拟订解决办法尝试解决办法”四步循环法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与项目组指导教师讨论,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项目组自主解决出现的问题。图3给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实施过程示意图。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对汽车检修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用,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会”与“会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精神。

五、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地方,在于学生被置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挡一面,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起了很大作用。我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岗位特点,熟悉企业环境,认同企业文化,获取就业信息;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实施“无间隙”教育教学。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顶岗实习的教学目的,同时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其次,要根据社会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顶岗实习内容;第三,要把握好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工作流程。这当中,在顶岗实习开始时,使学生清楚了解顶岗实习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难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顶岗实习内容的安排情况,具体包括新员工培训、汽车维修工实习、汽车维修电工实习、汽车检测实习、汽车维修前台接待实习、汽车美容维修工实习、汽车维修材料仓管实习、汽车保险与理赔实习、汽车维修班组长管理实习。主要使学生了解企业历史与现状,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和岗位的职责;熟悉发动机和底盘维修的常用工具、量具和设备,零件检验方法、汽车总成装配、大修竣工验收标准、维修作业的工艺过程、常见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等;熟悉汽车电气设备的线路,汽车音响、空调和防盗装置升级、安装及检修方法;学会汽车检测设备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检测项目并对检测结果分析;了解汽车维修前台接待的程序,与客户进行沟通与谈判,掌握汽车的外观检验与判断汽车的维修项目,掌握汽车维修前台与维修车间衔接流程,做好售后跟踪服务;掌握汽车美容的项目,常用汽车美容护理用品的性能和特点,各个汽车美容项目的工艺规程以及常用汽车护理设备的使用;掌握仓库的管理程序、配件的进出货与登记检验;掌握车辆保险的承保实务及理赔程序与方法,学习汽车消费贷款及信用保险实务和车辆置换的相关业务等;了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模式,掌握所在车间与班组的工作流程,学习车间与班组的生产管理、技术质量管理、配件管理的方法。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参考实行“三导师”制,即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专业导师负责下达顶岗实习任务书,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并负责与企业导师沟通与联系;职业导师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和就业过程中进行思想指导和职业指导,负责维持实习纪律、生活、安全等;企业导师由学生实习单位主管或技术骨干担任,负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日常工作与学习,对学生在工作和技术上进行指导。

通过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的组织及整体运作模式,掌握运用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从事汽车行业单位的业务管理、技术服务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适应汽车行业需要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生产第一线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第6篇

广告企业用人需求分析广告企业即通常所说的广告专业公司,为广告主完成市场调研、目标市场选定、创意表现、媒介计划制订、预算设定等环节的任务,发挥着策划、视听觉表现、媒介选择和、活动设计等职能,实现产品定位和推广、企业形象塑造和传播、品牌构建和维护,甚至与消费者关系的建立和强化。正因为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广告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呈高端化和综合化趋势。美国广告公司协会(AAAA)认为,除了主修广告之外,商业管理、心理学、市场营销、新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院系毕业的学生,也适合从事广告业。学生在学校选修广告文案、参与团队工作、学习广告策划和广告活动等相关课程,对以后从事广告工作很有帮助。《广告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报告》中提到广告公司最需要的人才时,不同的企业给出了不同的回答。57%的外企公司将“有着大量经验的职场老手”选为第一位,31%的外企公司则把“具备专业知识的广告专业毕业生”选为第一。本土广告公司则有45%的被调查者将“具备专业知识的广告专业毕业生”选为第一,37%本土公司将“有着大量经验的职场老手”选为第一。可见,虽然在广告公司决策者眼里那些有着大量经验的职场老手能够快速被派上用场,但是从长远考虑,具备专业知识的广告专业毕业生在经过数年的磨练之后,更能给公司带来超凡效益。而在“大学生要进入大型广告公司,哪些技能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上,90%以上接受调查的广告公司都将大学生应有较强的创意能力、敏捷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排在第一位。[3]另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中国需要的广告人才应该是能面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们不但要有好的文字能力,学会写长文案;好的表现能力,学会震撼性的设计;表达能力,学会沟通;策略分析,学会思考;而且能进行企划、营销、设计、管理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够创造性地做事情。[4]从国内外代表性观点来看,广告公司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在本质上是共通的,都非常强调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这三种力构成了广告公司最为期望的技能要求,也是广告人才培养模式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关广告公司用人需求的文献中,复合型人才被频繁提及,甚至也成为颇多学者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然而,对复合型人才的界定或要求却内容各异、不一而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学者认为,在广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培养复合型的广告人才就是要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在企业管理、媒介传播、广告策划创意、广告设计制定等方面的综合能力。[5]范志国和曹灿安认为复合型广告人才是具有一定跨度且有机交叉渗透的专业知识,能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达到优化组合,专业迁移能力较强,一专多能,其要求是专业知识复合化、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复合化、专用性与通用性的复合化[6]。李爱哲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梳理相关观点,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其相互转化是复合型人才的核心要素。复合型的实质是打破学科或专业界限,掌握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思维方法,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7]广告主企业所需人才素质分析广告主企业广告人才就是企业内部的广告专业人员,是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桥梁,更是企业最高管理者的专业顾问。他们管理企业的广告业务,对内协调企业资源,对外充当客户的角色,借助媒体资源实施广告战略。企业广告专业人员是广告行业的宠儿,他们位列整个行业的制高点,他们的言行态度对广告业务有重大影响,他们的素质对整个广告行业的发展起着制衡作用。对广告主企业广告人才素质的现状分析,可以从知识结构和个性特征两个维度进行。一项有关广告主企业广告人才素质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广告人才知识结构的现状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广告策划知识的现状与重要性之间的差距最大,其他的依次是市场营销知识、广告媒介知识、对本公司业务产品的熟悉程度、品牌知识,如果换算为百分制,企业广告人才的知识相对于重要性分别落后20%、18%、17%、17%和16%。[8]结合上面的数据分析,广告策划、市场营销、品牌知识、广告媒体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知识构成,但与企业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尤其是广告人员的市场营销和广告媒介知识,现状表现的反差更大。这说明高校在广告人才培养方面与业界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原因之一可能是高校与业界对人才培养上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育人与用人之间出现偏差。在个性特征方面,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创造性思维、勇于承担责任、对公司理念目标的认同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广告个性特征,但在创造性思维、勇于承担责任等方面,与企业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9]。在广告人才个性特征方面的研究结果说明,创造力与责任感两个方面是高校专业教育必须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该研究得出结论,即构成广告主企业人才素质的四个主要要素按重要性程度依次是创造性与责任、策划实施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素质、办公能力[10]。这为后续的广告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和选择提供了理性基础和现实语境。从具体要求来看,广告主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广告企业略有不同。前者更注重广告专业人才与企业的专业契合性和结构匹配性,更强调广告专业人才的管理属性,因而在专业性要求以外也注重管理才能的要求。具体来说,这类企业的广告人才除了须为广告专业技术人员外,也应是企业管理人员。这与前述分析中对人才的个性特征要求相一致。

双元制中,企业负责实践、学校教授理论,二者配合默契,为双元的并行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在我国,企业的用人要求与学校的培养质量二者间的差异早已成为相关学校和业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最后,人才培养行为的性质不同。德国双元制中的人才培养行为在企业层面属于履行职业教育法规定的培训行为,在学校层面属于按学校法执行的教学行为。而在我国,人才培养行为在广告领域呈现一种利益关系。高职院校为提高入学率、就业率而将人才培养行为视作一种手段,寻求广告企业的人、财、物支持,而广告企业为了选拔人才而有选择性地满足学校的合作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人才培养行为建立在校企双方的利益交换基础上。[12]美国技术准备制度美国政府针对知识经济的来临和全球化经济竞争的加剧,于1990年在《卡尔.D.帕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法》中推出了“技术准备计划”,并将其置于所有同类计划之首。它是美国政府为发展经济而设计的一套宏观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方针,各州和地方教育部门需要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开发适合自己的实施方案。从内容来看,技术准备制度无法完全照搬,其具体做法的引入也须慎重。首先,该制度的内容基础与我国国情不符。美国技术准备制度强调要求大部分学生,特别是高素质学生接受这种教育[13]。而我国高职学生其理论学习能力从整体来说弱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且2-3年的学制又因实习、实训或实作环节而缩减为1.5-2.5年,由此造成高职学生素质的缺失。其次,制度基础问题无法在我国实现。该制度极为重视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和减少课程重复。而我国的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的重复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高职课程的难度甚至还不如中职。[14]再次,实施保障无法在我国高职广告教育中体现。该制度希望通过加强学术课程教师与职业课程教师、学校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课程对话等途径来解决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学校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之间的割裂问题。从现实情况看,广告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人才难寻和广告专业学生“供过于求”的反差现象,说明目前广告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学校与企业的脱节,而其原因很大程度根源自理论与实践的偏离。在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中,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政府、企业、学校都提出了要求,目标融合就业、升学、终身教育、提高技术水平和教育效率等多个方面。英国工读交替制度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模式是随着二战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英国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大学、原“多科技术学院”和“高等教育学院”。在课程方式上普遍都采用了工读交替制的形式。这种“三明治”的课程形式,加强了产业界与教育界的联系与合作。但这种制度缺乏法律的约束和专门部门的管理,企业与学校之间仅是一个较为松散的合作关系,这样的合作易于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而缺乏稳定性,因而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我国台湾地区建教合作模式该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教育与训练,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方式。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场地,建立校内模拟训练系统,企业生产现场也是进行教学的场所,以满足学生实际训练的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坚持“在传授基本原理之外,加强现场实习与实务的课程和学分”,强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加强纵向的衔接和横向的统合”,并且“根据学生来源、地区特性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发展学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务教学特色,注重职业证书的获取,以技能考核检验教育成效,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证书(学力重于学历)。[15]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建教合作教学模式主要有轮调式和阶梯式两种。轮调式建教合作目前推行面最广,学生人数最多,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工厂接受工作技能训练,每一至三个月定期实施轮调。阶梯式要求学生一、二年级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三年级到合作工厂实习,且每周返校上课一天。台湾地区的建教合作模式虽然起步较晚,但更多地借鉴了德国“双元制”模式,制定了《建教合作实施方案》这样的专门文件,使建教合作的效率有所保证,为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6]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选择从现状来看,尚未有某种模式能完全复制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实践。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识与趋势,而且随着生产的大发展和科技的更发达,这种认识和要求越加强烈。我国开展高职教育以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省情、行情和企业情况,探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分会和高教出版社发行的《高职教育产学研操作指南》一书中,列举了“订单式”、“2+1”、“工学交替”、“全方位合作”、“校企双向介入”、“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以企业为主”等几种模式,其共同本质都与学习、生产、研究的相互交融有关,是作为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独特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又称产学研结合,来自于美国的合作教育,基本内涵为: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17]产学合作又叫官产学合作,源于美国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形成于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增长的1955年,它是指学校与产业部门在教育和研究领域进行合作的教育体制,即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企业工作交替进行。[18]综合来说,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工”与“学”的相互交融与转化,可以用“工学交替”来概括。世界产学合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彼得.J.弗兰克斯对现存的各种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做了几点概括,充分说明了这种基本思路的内涵。(1)这是一种应用型学习;(2)这种应用型学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3)制定一个合作教育计划;(4)结合工作场所的学习,使之成为一种更为完整的教育;(5)通过合作教育计划,建立起大学与社会更为密切的联系;(6)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掌握了实际的生产技术或工作本领,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市场上有竞争力[19]。从弗氏观点来看,产学合作模式极其重视“工”与“学”的相互关系,认为“工”为用“学”、“学”为“工”基,二者在相互交替、转化中促成学习者基础知识与实际技能的共同提升。从工学交替模式的理论生存前提和现实适应条件分析,工学交替模式为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提供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用人企业对学习者的技能要求,或用人需求对理论学习的规约作用,这为选择现实的、合理的高职广告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实际可能。首先,工学交替模式为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工学交替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其间,学习者将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从而形成带着问题学习的学习思维和训练意识,使理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形成过程建立在主动建构的基础上。其次,工学交替模式为学习者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其相互转化技能奠定坚实基础。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实行的学生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与校外实践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模式。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订单式”、“工学交替”和“2+1”等形式。[20]联通主义强烈地关注外部知识源的联结,而不仅仅设法去解释知识如何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形成。[21]在联通学习语境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向外部资源索取,更关键的是超越传统的学科类别划分,以是否有利于解决问题为标准进行意义的主动建构,从而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更更进一步,这种问题的解决思路是实践能力的重要来源,并为解决问题前提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提供了方法论背景。在此,工学交替的互动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将客观对象概念化,主动建构解题所需的意义、性质、内在结构关系,由此形成专业人才所必需的学习技能。再次,工学交替为培养学习者“专业技能”与“管理才能”并重意识创造了有利条件。判断工学交替模式是否能成为高职广告人才培养的现实选择,广告主企业的用人需求须为重要标准。在现有的工学交替过程中,“学习岛”、项目驱动、团队作业等训练方法,都是强调训练情景与实际工作情境的尽量接近,以实现在校学习与上岗操作的无缝对接。在这些情境中,与其他项目组同事、与主管、与广告企业的业务沟通、关系协调、任务完成构成学习者解读交替环境的内化对象,在自我传播过程中使他们不仅形成恰当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意识,还要构建个体与全体、局部与整体、部门与企业、微观与宏观的个人意义体系,以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体现最大作用、完成工作任务。而且,学习者在形成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视角审视所处环境,并生成与该环境相应的专业行为和社会行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学交替模式能够推动学习者形成与广告主企业要求相一致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才能并重的先进意识。因此,分析对广告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须对用人企业进行类型的划分,以此来定义不同类型的用人企业对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以此确定选择高职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前提。通过对目前国外主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梳理和分析,发现这些模式并不能完全照搬于我国高职广告人才培养实践。根据我国国情、省情、行情和企业情况,工学交替模式在学理和满足用人企业对广告专业人才的需求方面都能提供一个恰当、正确的框架。

作者:严亚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西南大学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第7篇

“2+1”(即前两年集中在校学习、实训,后一年去企业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容易造成学习、实训和实习脱节,教师教学和企业实际脱节,课程、教材和企业生产脱节的问题。为了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探索研究和实践“四岗”一体的工学交替实训教学模式。“四岗”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在装潢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经过3年的探索,我校的装潢专业学生在学校与装潢公司交替学习与实习,通过“看、试、练、干”四个操作步骤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痕“对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就业。

二、“四岗”一体工学交替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立足职业岗位需要,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四岗”一体工学交替实训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学校学习和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采用“看—试—练—干”四步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整体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个人需求。

第一学期,“识岗”是最基本的实训过程。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装潢公司见习参观,感受行业特色、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使学生获得认知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学期,利用两个星期的时间,让学生尝试和体验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以岗位核心职业能力为主线,初步熟悉设计师工作岗位并进行实践预习。要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岗位技能目标和今后学习的方向,培养学生热爱岗位、勤奋学习、勇于钻研的职业素养。

第三学期,利用四个星期的时间,使学生深刻了解职业工作,掌握岗位技能,结合市场需要,以企业岗位为核心,安排学生到前台、销售部、设计部、工程部等部门进行岗位实习,以提高专业技能。

第四学期,利用三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承担工作任务。经过实践,学生能独自应对和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全面了解企业各部门业务流程和运作情况,培养良好职业素质与团队精神,实现定岗就业的目标。

2.理论实践高度融合,实施实践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岗位化。强调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学生融入企业,明确在企业的实践目标,即识岗—预岗—上岗—顶岗。针对装饰装潢专业学生的特点,拟定出市场行售、电话行销、绘图员、设计助理、设计师、工程监理等实践岗位。学生针对自身特点,按照拟定岗位进行递进式实践教学,符合从“感性→理性”,由“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习实践手册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学习实践手册、顶岗实习学习实践手册和实训报告。手册内容主要包含实践守则、实践指导教师职责、实践内容及评分标准、安全教育、出勤情况一览表、专业实践计划、实践日记、专业实践总结、教育实践成绩评定表及教学活动设计。

(2)实践指导专业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增加与企业的互动交流、实战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业务水平过硬的“双师型”教师。提升装潢设计师的专业技能,离不开市场。新户型的开发,新型材料的应用,现代施工工艺的研发,使行业标准不断更新。“四岗”一体工学交替实训教学模式为专业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其专业素养。

(3)评价系统多元化。①评价内容综合化性强。“四岗”一体工学交替实训教学模式下的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包含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专业技能评价,而且增加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的成[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绩,更重视对学生职业信念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②评价主体多元化。职业教育面对市场和就业,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考核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学校评价重点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采用开卷、项目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方案设计、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四岗”一体工学交替实训教学模式的试行效果

采用“四岗”递进式模式进行实习,确保学生掌握装潢专业知识扎实、职业特色突出、岗位技能娴熟,使学生上手快、留得住、发展好、提职快,大部分实习生提前被实习基地录用。以2013级装潢专业为例,就业率均为96.8%,大部分学生均在知名装潢公司就业,主要从事电话销售、市场销售、设计助理、设计监理等核心岗位工作。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有的已成为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员工。

参考文献:

[1]汪泓.中国产学合作教育的崛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