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快捷美容督导工作计划(合集7篇)

时间:2022-04-26 02:31:23
快捷美容督导工作计划

快捷美容督导工作计划第1篇

为了这份抉择和愿望,灾后的巴蜀大地,从家园的重建到生产的恢复,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援建项目的进行,一切都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高水平、高质量,高速度地进行着。

大地震周年前夕,对话省发改委主任刘捷,带给我们信心,带给我们力量。

规划先行,重建美好新家园

主题词:重建规划 年度计划

记者:汶川地震发生快一年了,回顾一年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艰辛战斗,刘奇葆书记为我们总结出最宝贵的经验,就是“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在这个核心理念下,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一年来我省恢复重建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捷: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第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民生优先”。重建为民,为民重建,这始终是我们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抗震救灾的阶段,我们一方面抓紧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一方面先期启动了一大批城乡居民住房、道路、学校、医院、供水等事关灾区群众安置的生活设施和关键性基础设施项目。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各部委、各省(区、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广泛参与下,全省各级各部门日夜奋战,特别是灾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有序推进、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全面完成,恢复重建年度计划的全部下达,恢复重建项目的全面推进,对口支援和港澳援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记者:在千头万绪的抗震救灾阶段之后,我省如何保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推进?

刘捷:科学规划是搞好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所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奇葆书记、巨峰省长在抗震救灾初期就作出了要及早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着力编制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重要指示,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本着对党中央和国务院负责、对灾区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迅速启动了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就在大地震发生后第7天,2008年5月19日,省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协调小组及办公室迅即成立,建立起中央部委、省、市(州)、县(区、市)、乡镇的五级联动机制,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后重建规划涉及面广、内容繁多、体系完整,充分反映出我们的恢复重建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规划指导下的科学重建,是要努力实现灾区的恢复振兴。

记者:《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确定了到2009年年底完成灾后重建估算总投资的72%,请您具体解读一下。

刘捷:为了让灾区人民尽快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要求和灾区人民的强烈愿望,作出了“加快重建步伐,提前完成任务”的工作部署。省发改委在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的坚强领导下,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和灾区政府,按照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10个专项规划明确的重建任务,全面梳理灾后重建项目,建立起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库,并以此为依据编制了《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将国家规划确定的重建任务具体细化分解落实到39个重灾县和省直有关部门。全省纳入国家规划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数32728个,估算总投资8858亿元。计划到今年底,完成估算投资6377.9亿元,占灾后恢复重建估算总投资的72%累计完工项目26593个,占重建任务的81.2%;到2010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通过提前完成重建任务,切实发挥灾后重建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项目支撑,灾后重建加快推进

主题词:项目推进 资金保障

记者:您在前面提到,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全面推进,目前进展到什么状况,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刘捷: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3月下旬,我委组成10个调查组,分赴灾区对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分解落实及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进行了督查和调研。调研结果表明,6个重灾市(州)及39个极重和重灾县(市、区)按照国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和省重建委安排部署,措施扎实,强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总体进展良好。截至3月底,城乡住房、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恢复、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市场服务体系、土地整理复垦等十个大类的恢复重建项目已累计开工12728个,累计完成投资2967.8亿元。在灾后重建、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全省重大项目的强劲带动下,全省一季度投资增速高达78.2%,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实现“开门红”。

记者: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重建等方面任务目前完成情况如何?

刘捷:四大重建任务进展都较好。城乡住房重建上,农房维修加固任务已全面完成,开工建设永久性农房122.26万户,占重建任务的96.8%;城镇住房预计明年5月可完成重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正在抓紧建设,特别是学校、医院等重建项目开工率较高。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旋项目进度较好,已开工基础设施项目1159个,占重建任务的74%。另外,多数地区的产业恢复重建项目进展较为明显,97%的受灾工业企业恢复生产。

记者:在各地的恢复重建中,资金保障很重要,这方面情况如何?

刘捷: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筹措的确非常重要。全省注重协调好“四类资金”,有效缓解资金缺乏的压力,确保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快速推进。一是协调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各县(市、区)的首批中央恢复重建基金已拨付到位。二是协调落实对口援建、港澳援助、社会捐建、国外紧急援助贷款、信贷等资金,到位情况较好。三是大部分县(市、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创新机制,不等不靠,多渠道筹措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四是创新融资方式,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放大资金,发挥好财政投入的引导和乘数效应,吸引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参与重建。

记者:在汶川地震这样的大灾之后进行恢复重建,对我们来说,是从未遇到过的大难题。一年来,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有什么创新经验值得推广介绍?

刘捷:的确,大灾之后的重建对我省来说是全新的课题。各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有不少经验。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上,都江堰等地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模式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在促进土地流转上,成都市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试点,加快土地流转。在融资方式创新上,成都市通过搭建政府性融资平台,争取银行

信贷资金支持,并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在就业安置上,江油市在重建项目实施中充分考虑群众就业问题。在强化监督管理上,广元市组建了三个层面的督查督导监管机构。在突出建筑特色上,北川在农房重建中突出民族特色,青川县则因地制宜推行钢木结构住房等。在结合发展提高上,各地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高度重视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依托援建省(市)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合作园区、飞地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了发展后劲。这些经验都因地制宜,各有特色。

如火如荼,对口援建进行时

主题词:全面推进 特色鲜明

记者:总结一年的重建工作,作为四川人,最让我们铭记在心的就是对口援建。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刘捷:是啊,各支援省(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从大局出发,把灾后恢复重建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对口支援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选派优秀干部进驻受援县(市)具体组织实施援建工作,与灾区融为一体,真情投入、全民动员、全力以赴,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援。我省各相关部门、各受援县(市)统筹协调,密切配合,确保了援建工作有力有序全面推进。截至4月10日,各支援省(市)已确定对口援建项目2375个,确定援建项目总投资517.4亿元,目前到位援建资金186.1亿元,已开工援建项目1175个,已建成援建项目198个。港澳援助项目已确定191个,援助项目总投资78.6亿元,已到位援助资金11.4亿元。

记者:我们知道,一年来,各援建省(市)都竭尽全力推进援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如果要简单总结的话,对口援建工作有什么特点?

刘捷:一年来,对口援建的各兄弟省(市)真情付出,让我们非常感动,也让全国人民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如果要总结的话,我认为有五大特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重点项目全面启动。二是对口支援资金及时到位。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的困难情况下,各支援省(市)仍全力以赴完成既定援建任务。三是“软件”支持工作全面展开,先后有3万多人次到灾区服务,转移安置学生异地就学1.6万人,为受援地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近33万个。四是多方努力,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地度过灾后第一个冬季。五是积极开展产业重建支持,援建省(市)的企业通过投资、合作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到灾区参与恢复重建。

全力以赴,打好灾后重建攻坚战

主题词:民生项目 城镇重建 基础设施

记者:按照中央提出的“力争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刘捷: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是灾区人民的强烈愿望,尽快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要求,今年是关键年、攻坚年,省重建委多次组织专题研究,专门召开全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动员大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加快重建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目标责任。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方向和重点,确保按时完成灾后重建目标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下一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突出三大重点:一是优先抓民生项目重建:二是加紧抓城镇重建;三是突出抓配套设施重建。力争到2010年9月,基本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当然,要提前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面临的困难很多、挑战也很大。但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两年内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灾后恢复重建是百年大计,越是加快进度,越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和安全,始终坚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重建工程必须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在加快进度和注重质量的同时,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防止超标准、超实际重建。

记者:听得出来,这是一个完全围绕民生定出的目标。

刘捷:的确。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住房、学校、医疗卫生设施等民生项目作为加快重建的重中之重。农房重建及城镇住房维修加固今年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任务2010年5月前全部完成。学校恢复重建任务今年底前基本完成,确保今年底95%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明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灾区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两年内完工99%。

快捷美容督导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自治;学生中心;捷克

[作者简介]孙刚成,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公派留学归国人员,陕西延安716000;张振康,中国驻捷克共和国使馆教育组副研究员,布拉格,16000;武忠远,延安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陕西延安,716000

[中图分类号]G649-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10-0208-05

捷克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国土面积7.88万平方公里,2009年人口为1032万。捷克目前属于发达国家行列,2010年GDP总量世界排名第45位,人均24987美元,世界排名36位。正是捷克比较发达的经济为其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捷克多年来一直在实施从学前到博士的免学费教育。捷克高等教育包括高等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两个大类。

高等技术教育为不需要大学学位的行业培养有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性人才。学制一般为3~3.5年。捷克高等教育体系中有174所高等职业学校,其中地区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14所、国立的1所、私立的47所和12所宗教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学生高级技术知识,学生必须支付学费。每年学费从几千克朗到几万克朗不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称作“有文凭的专家”。

普通高等学校分为公立、国立和私立三种形式。截至2008年底,捷克共有公立高校26所、国立高校2所,私立高校47所。捷克公立高校的学生占到高校学生总数的90%左右,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学生免收学费;国立高校(国防大学和警官学院)学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左右,其办学费用由相应的部委直接划拨;私立高校的学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9%左右。学生依法缴纳学费,私立高校收入的90%左右来自学费。小部分办学经费由政府资助。

捷克普通高校从层次上可以分为大学类型和非大学类型,大学一般至少具有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绝大多数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权资格。根据捷克高等教育法,只有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才可以称为大学,因此,捷克的大学都是研究教育型大学,学术水平比较高。在历史上培养出了像孟德尔一样的科学巨匠,也吸引了爱因斯坦、马赫等世界级科学家到捷克查理大学任教;还出了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海洛夫斯基教授。而学院主要集中精力于教学上,除少数几所学院具有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外,大多数学院只有学士学位授权资格。

一、捷克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

捷克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是适应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进程而采取的一系列改革,而且通过十年来的改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学位分层与文凭的规范

欧洲实施博洛尼亚进程之前,多数国家实行硕士与博士两级学位制度,即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初级学位为硕士,没有学士学位教育阶段。为了适应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普遍采用的三级学位体系、更好地吸引国际学生。欧盟国家在博洛尼亚会议上一致同意逐步实施三级学位制度。捷克在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中提出部分实施三级学位。开始进行学士学位一级高等教育,并于2001年再次修订《高等教育法》,对三级学位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规定除教学计划本身需要的特殊专业(如医学和教师教育等)之外,都要实行依据规定年限的三级学位结构体系。其中,学士学位课程3~4年,要求180~240学分;硕士学位课程1~3年,要求60~180学分,本硕连读必须获得300学分,攻读硕士学位的条件是要完成学士学位的学习;博士学位课程3年,2010年改为3~4年,攻读博士学位课程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学习。

捷克在2000年批准了关于学位互认的《里斯本宣言》并积极实施,《里斯本宣言》的原则内容成为《高等教育法》的部分内容。高等教育机构是认定学生学习时间阶段、认定在国外获得的学位证书的权威认可机构。假如没有获得认定,学生有可能向教育、青年与体育部提出上诉。对于国际间有双边协议的学生学位的自动认定,教育、青年与体育部是唯一权威的胜任机构,即高等教育机构不能对此类学位认定。

另外,捷克和大部分欧盟国家一样实施了欧洲通行补充文凭和联合文凭,并在《高等教育法》中规定文凭补充说明书必须应学生个人的要求签发给他们。在2004年,来自高等学校、教育、青年与体育部等部门的专家准备了文件帮助捷克高等学校达到《柏林公报》的要求,即在2005年用双语为每一个学生签发文凭补充说明书,使之在捷克和国外作为学术和就业的一个“透明”的工具,文凭补充说明书由高校连同文凭一起签发。对于文凭补充说明书的语言,通常为学生就学所在国语言和英语。当然,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的母语作为其中一种语言,这样可以减少回国后文凭认证的一些麻烦。如果是联合文凭,同文凭一起签发的文凭补充说明书应该清楚地描述该联合文凭的所有组成部分,也应清楚地指明获得联合文凭的各组成部分所在的高校和教学计划名称。捷克在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都有联合教学计划,联合学位的教学计划都是在各参与高校之间的安排与协议的基础上建立的,完成该类教学计划的学生可以获得参与学校颁发的联合文凭。

(二)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

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进行改革是捷克实施“博洛尼亚进程”的重要措施。捷克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办法在捷克《高等教育法》中明文规定,投入机制的基本设想是为了使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家认定的优先发展领域中保持创新。一般说来,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取决于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数量,在教育、科研、开发或其他创造性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捷克教育、青年与体育部的长期战略等项目类型的经费需求情况。其中一大部分是通过“发展计划”对高等教育进行投入,这一部分包括学生数量增长和科学研究等;另一部分是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方式进行投入。如欧盟的伊拉斯姆斯项目(Erasmus)、苏格拉底计划(Socrates)。对于这种项目。捷克会配合欧盟进行经费配套投入。另外,教育部对公立高校经费划拨的总额与目的要予以说明,同时对各高校提出相应的要求,并依

法调整或取消某些拨款项目;各高校应依法管理和使用划拨的经费,经费使用不能有悖于划拨目的,也不能挪作他用,否则,教育部将冻结划拨的经费。

在这种投入机制下。高校这一年和下一年能够获得的经费数额是动态变化的。而且没有老本可吃,也就是说高校无法因为前些年办学质量较高、世界排名较好就去摆老资格多要经费,每所高校必须靠前一年的业绩,尤其是学生与教师发展和教育科研业绩,去争取下一年的配额经费,并靠项目的获取来获得专项资助。所以,所有高校都能够优先保证教学与科研经费的投入,而且有效地激励着各相关高校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三)高校自治与其他人员参与管理

高校自治与其他人员参与管理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是“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可以使高校的发展更自由,决策更能反映各种不同的声音。捷克高校自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的管理权利。《高等教育法》规定公立高等学校有以下管理权利:(1)内部组织;(2)规定招生规模、学生入学条件、入学程序;(3)设计、执行教学计划;(4)学习的组织;(5)决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6)决定学术、科研、开发、艺术或其他创造性活动的目标,并对其组织管理;(7)规定雇员取得大学任教资格的程序和任命教授的程序;(8)与其他高等学校、法人单位进行合作、国际交流;(9)成立独立的学术团体;(10)按照规定,对高校的财务和资产进行管理;(11)对于学习有关的收费进行评估。

就招生政策来说,依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捷克高校都有自主招生的权利。获得ISCED3或ISCED4A资格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高校进行入学申请。并参加申请学校自己举办的考试,学校有权决定录取学生的数量和录取标准,学生可以同时向多所学校提出申请,属于一种典型的市场化招生调控体系。

2、有关机构参与管理。《高等教育法》规定不论是高等学校本身的学术团体。还是部级的学术团体都必须积极参与管理:同时规定教育、青年与体育部同高等教育代表委员会一起讨论对高等学校有重要影响的建议与措施等。

3、学生参与管理。在捷克,学生是高校的平等伙伴,这方面的立法被认为是欧洲最有进展的立法之一。在高等学校一级的管理层面上。立法保证了在学术委员会中有足够数量的学生代表,占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当选人数。因此,学生有可能影响到其所在学校的发展与重要决策。学生的另一重要行为就是参与其所在学校的评估。

在国家层面,有高等教育理事会下属的学生理事会(the Students' Chamber of the Council of HEIs)。学生理事会支持、监督学生的科研和创造性活动,参与高等教育立法、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文件的准备及研究工作。学生理事会代表还参与高等教育代表委员会的工作。参与教育财政预算的讨论。

(四)学生与教职员工的流动

学生与教职员工的流动是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捷克也做了很大的努力,通过加大投入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师生流动数量。

捷克对于学生“走出去”的资助主要是面向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资助与国际学术项目、双边或多边政府合作协议有关,也与高校间直接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有关。只要高等教育机构接收自由申请人,并且当申请人学成后返回时,其派出的教育机构认同其学习,就可以给予自由申请人奖学金。教育、青年与体育部有合作奖学金项目,由相关国家共同出资,如苏格拉底,伊拉姆斯项目(ERASMUS)。同时,教育、青年与体育部在“发展计划”下还做了国家出资的奖学金计划,资助“走出去”的学生,获得资助的前提是两个学院或高校间有双边协议,或自由申请人满足以上提到的条件。捷克的任何地方、任何专业的高校学生都有资格申请此项计划,但是在国家与国家间的双边协议中,申请者的挑选由派出的高校负责。比如中捷政府交换项目中,捷克选派的学生就是由学生所在高校选的。“发展计划”对“走进来”也有支持。在“发展计划”下,实行了用外语授课的教学计划。如在大多数的医学院、艺术高校、一些工程学院都有很好的实例。所以捷克高校申请开设的外语授课项目都可以获得国家资助,而且外语授课的课时费等会明显高于捷语授课费用。在这一措施带动下,在捷克高校学习的国外学生数从1999年的约5500人增加到了2007年的24483人,超过捷克当年在校学生总数的7%,但是中国留学生数量在2008年仅占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0.5%。

对教师向国外流动的支持,捷克主要支持公立高校的教师。支持通常同国际间的学术项目相关,如苏格拉底/伊拉姆斯项目中,有巨大的共同出资支持。对获得部级研究经费支持的项目,参加项目的教职员工流动也可以得到支持。在这些项目支持下,几乎所有希望外出进行交流或进修的教师都能够获得外出的机会,所以很多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每年都会有一定时间的国际交流经历。

捷克近些年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投入和师生流动数量同步快速增长。如捷克在支持学生与教职员工流动方面的投入由2000年的1691692欧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8935000欧元,五年增长了4倍多;从流动人数上来看,1998~199年,捷克通过Erusmus项目派出学生879名、教师366名,2004~2005学年已经增加到5817名学生、2393名教师,学生与教师均在六年内增长了5倍多。截至2007年,捷克高校学生外出学习的机率已经超过了15%,这一数字基本上保证了希望外出学习的学生都能获得留学机会。而且这一比例仍然在快速增长,因为欧盟提出的目标是在未来十年内让50%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拥有留学经历。

二、捷克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的启示

(一)从提高可操作性角度尽快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法》

捷克于1990年颁布了高等教育法,几经修改不断完善。该法律明确界定了教育、青年与体育部和高校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定了高校自治的权限范围和方式,对高校经费划拨与管理、学位项目管理、学生管理、教学人员管理、教育评估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规范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在运行过程中,各个管理层级基本上做到了依法管理,维护了高等教育法的尊严。

我国虽然也于1999年出台了高等教育法,但是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法》在立法上具有法条过于概括、简单,法律程序不到位,法律责任缺位与错位,纠纷解决机制单一等缺陷,致使多数条款只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而且《高等教育法》在执行的过程中大打折扣,一些明文规定了的条款也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存在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干预权力与高校的自主性权利、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学生权利与高校管理权力等基本权利之间的矛盾冲突。现阶段需要高

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律师、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大学生代表乃至外国学者等对上述权利及其矛盾冲突进行法律调整,使《高等教育法》更具可操作性、法律程序更到位。借鉴捷克的经验,可在《高等教育法》中详细规定高校的权利与义务,强化高校的自主性权利、高校学术权力和高校内部管理效率;同时,还应在《高等教育法》里规定学生参与高校的内部管理,强化学生权利。

(二)在创新导向下改革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与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主要是以高校类型和在校学生数为依据。借鉴捷克经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除了要考虑学生数量和教育部的长期发展战略外。还要重点考虑高校发展状况,尤其是在教育、科研、开发或其他创造性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教学计划的类型和经费需求情况等,以激励高校创新和变化。在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方面,我国还应该鼓励让民间经费投入到公立高等教育,并逐渐增加其比例,使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体制与机制灵活化。

对于经费的使用管理。一定要加强审核与监督,增强其透明性。在经费的使用方面,必须优先保证教学和科研经费的足额投入,同时要增强学术人员对于所在高校经费的使用权利和监督权力,强化高校内部管理经费的经济效率、强化学术权力的重要作用。对于高等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应增强监督人员的广泛性和监督权力,监督人员除了目前机制内的人员外,必须加强学生监督,并让独立的校外人员、党外人员参与,以接受更加广泛的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为与国际接轨,可以考虑使用双语文凭:高校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吸引留学生、增加教师和学生的流动,增加专业课程使用外语授课的比例。

教育部组织促进学生与教职员工流动的项目,由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为参与流动项目的学生与教职员工提供经费支持。各高校具体组织学生与教职员工的流动,并对学生颁发联合文凭;对外出交流的教职员工颁发证件,并按照双倍的工作量计算补贴报酬。流动时间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宜,学生流动时间视具体情况可适当延长。校际项目应该尽量争取达成学费互免、住宿费互免的协议,让学生在学籍所在学校交纳学费与住宿费,从而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为更多学生提供外出的方便。

国内一般高校国际化的第一步可以优先考虑同一地区高校间学生与教职员工的流动;第二步考虑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高校学生与教职员工的流动:第三步可考虑同国外高校进行学生与教职员工的流动。三个步骤应依据实际情况穿行,最好是齐头并进。或者在顺利的情况下直接大力推进国际交流。重点高校应直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国际交流方面,尽快提高国际交流比例,增加师生国际交流经验。在这一过程推进中,国家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同时。这种国际化,一定要成为面向世界各国的国际化,而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发达国家的国际化。而且这种支持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对用当地语言进行学习项目的大力支持。以便实现真正的文化认同与国际融合。

快捷美容督导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敏捷开发;开发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1

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 Analysis Based on Agile Development

Luo Tao

(TISSON Ruid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Guangzhou510600,China)

Abstract:Software requirements include the functionality and usability,aesthetics,etc.,lead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time and effort required is very large,the traditional measures to guid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development,its efficiency will not meet demand,so the use of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main ideas,the form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model will be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Agile development;Development model

一、敏捷开发的方法概述

敏捷开发的方式是在近些年兴起的软件开发的新思潮,之所以称之为思潮就是因为敏捷开发是一种开发思路,即以此为指导设计出的软件更灵活、高效,将其与传统软开发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因此越来越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与应用。将此种思路进行归结和研究并形成不同的开发流程也就成为了敏捷开发的一种研究方向。其目标就是在软件的开发中根据不同的软件形式和不同的客户需求设计根据贴合实际的软件开发模式,以此进一步提高开发的效率和成果质量。实践中,所谓敏捷方法主要是由一些列的快捷、轻便为主导的思路和方式来处理各种复杂变化的方式和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开发思想,以此为指导的技术包括了:极限编程、SCRUM、水晶法等等。

二、敏捷开发的模型分析

在软件开发中敏捷开发的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实践中采用何种模式是由组织者决定的。其应用方式和措施也不尽相同。下面就以Scrum模型进行介绍。此模型是一种敏捷开发方式。其核心思路是迭代的增量化过程。主要用于产品开发和工作管理。Scrum中产品的重要性是核心价值。将开发软件当作是新产品的研发,无法在一开始就定义软件产品的最终规程,过程中需要研发、创意、纠错等,是不能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模式完成的。

Scrum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三种角色和四个会议的模式。所谓的三种角色包括了:Product Owner、Scrum Master、Team Member;四个会议是周期会议、日例会、周期展示、周期回顾。其中:Backlog(未完成)可以指导预知任务,包括了功能性和非功能性;Sprint(短期任务):可以设定为一个迭代的开发周期,通常为2-4周,在这个阶段开发团队所需要完成的是一个“未完成”,并最终形成一个成果增量,即完成一个可以交付的成品。每个开发周期可能包含全部的开发阶段,如:需求分析、设计、编写、测试、整合、产品部署等。所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一个产品周期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明确出来。

(一)角色作用

1.Product Owner:此角色负责产品的远景计划,其目的是从宏观角度平衡各方的利益,确定不同的产品所需要的开发优先等级,并确定“未完成”任务的开发团队和客户,或者最终客户之间的关联点。2.Scrum Master:这个角色是复杂监督敏捷开发进行的监督者,负责修订计划的一个角色。其工作是指导开发团队进行实践性的开发工作。其作为开发团队和产品甲方之间的交流点。3.Team Member:这个角色就是完成工作的具体人员,即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组成一个团队负责某个“未完成”的开发和测试等工作。

(二)会议作用

1.周期会议:在启动每个未完成的任务时都需要召开会议。通常利用一个工作日进行,次会议需要制定的是产品的所有者,团队成员、并将任何进行分解,决定在即将完成的阶段任务中模块的划分和优先等级。另外,会议还需要对如何完成小功能模块的具体措施进行讨论,制定每个模块的大致工作时间,并形成时间表。2.日例会:开发团队(模块开发团队)应每日进行会议,其时间较短。目的是每个开发成员向项目监督人进行汇报,包括了已完成内容、遇到问题、当日工作计划,会议目的是了解项目的进度。3.周期展示:这个会议的目的是在一个周期结束后,对这个团队所完成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解,即由团队成员进行成果的展示。主要为项目所有者展示阶段成果。4.周期回顾:此会议的主要是这对刚刚结束的周期展示而进行。会议的目的是内部总结,即开发和开发领导人员进行讨论,总结周期内的经验和不足。

(三)敏捷开发模式的流程

1.将整个的产品进行分解,确定产品周期和模块内容,并按照项目分解任务周期分配人力和物力预估;2.召开任务会议,划分确定某个周期内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对任务的等级进行划分和优先级确定,此时的任务应按照小时划分,不是按天计算。3.进入到周期任务开发阶段,在这个周期内需要每天召集日例会;4.整个开发周期完成后应当进行项目展示会议将成果展示并听取反馈;5.针对展示会的成果和反馈意见召开周期回顾,总结问题与计划下一步工作;6.规范化的执行开发的周期流程,以此达到敏捷开发的目的。

三、结束语

敏捷开发是一种思路,其核心的目的就是利用细致的任务划分和成果总结对完成和未完成的开发任务进行总结和计划。利用此种方式进行软件的开发实际上就是针对软件的开发方式进行整理和总结,即将软件的开发看作为产品的研制,将其划分为多个任务模块,并针对性的进行开发措施计划,并将其综合起来,以此完成软件的开发。文中介绍的开发模式就是一种敏捷开发的模式,其核心就是对产品进行分解,并按模块进行逐步完成。

参考文献:

[1]邱强.敏捷开发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22

快捷美容督导工作计划第4篇

深圳市圣凯安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章项目概述

1项目背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推进,日常工作中大量的公文、报告、报表、数据等各类信息量越来越大,涉及到的部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信息利用方式、执法管理及办公模式已无法满足工作量日益增大的环境监察业务的需求,环境监察管理工作压力剧增,在有限的环境管理资源下,环境行政执法部门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手段辅助现场执法以提升环境执法监督管理能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实时掌握各地方环境行政执法部门对环境违法案件的现场执法情况和查处进程,分析环境违法案件的处理情况和处理效率,解决各种环境行政执法焦点问题,为提高环境执法工作的处理能力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通过环境行政执法部门引入移动信息化手段,可以明确和规范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处罚标准、执法监督和执法责任等,可以使立案、登记、执行、自由裁量等各个执法环节规范化程度得到提高,实现规则统一化、工作标准化、办案流程化、重要节点可控化,从而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进一步完善科学规范、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环保行政的权力运行机制。

2系统定义与目标

污染源移动执法系统融入现代移动终端、移动通讯、互联网、GIS、GPS定位等先进技术的一种新的执法方式---简化现场执法工作、规避人为工作疏漏、严格绩效考核、提高执法效率,实现“空间全覆盖、工作全覆盖、任务全覆盖、责任全覆盖”,建立集PDA端的环保执法通系统和PC端的后台支撑系统于一体的网格化移动执法体系,系统可监督、检查各类污染源的建设、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处置和防治状况,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总体目标定位:“统一管理、统一监管、统一执法、统一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信息”的“五统一,一共享”。规范流程、监督执法

通过建设环境移动执法平台,提高环保现场执法效率、规范执法流程;帮助一线执法人员高效处理执法任务、汇报工作进程,还能帮助管理人员随时了解执法人员的去向和任务执行情况,监督执法全过程。

监察业务管理一体化

污染源移动执法系统平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3G移动通讯、GPS卫星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各种先进技术,构建后台支撑系统和现场执法终端于一体的移动执法平台。实现监察业务管理一体化;工作与考核一体化;GIS系统与业务系统一体化。

整合现有系统,数据统一查询

平台兼顾其现有业务系统的数据和应用功能的交互。系统集成环境监察支队现有系统的业务数据,包括建设项目申报、排污申报、排污收费、行政处罚、环境监察等,向现场执法人员提供一站式环境监测数据、企业环境信息检索服务。

3建设内容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平台是监察机构为实现机动、灵活、快捷的现场执法目标,采用现代化得无线通讯、数据库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技术,以局域办公网、业务专网为依托,以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实现现场环境执法信息的动态采集和综合应用的一种现代化执法方式。其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a、移动执法终端系统

基于Android、Iphone语言手机客户端开发的移动执法系统,执法人员能够随时随地查询任务信息、历史执法信息、在线监控数据、监控视频、法律法规等各类信息,同时PDA系统能够将现场执法的相关信息上传数据库中。另外,手机客户端系统能够提供地图浏览、路线导航、定位报到等空间位置信息的相关功能。

b、移动执法系统支撑平台

以实现环境监察执法整体信息整合为目标,利用成熟的中间件技术,建设独立的数据交换整合系统,将大量基于各自业务流程的异构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交换到中心数据库中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现场执法系统与环境自动监控系统、12369系统、行政处罚系统、排污申报系统等环境监察业务系统的数据整合,并可与环境监测、应急处置、项目审批等其它环保信息系统快速整合,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

4建设原则

机动性、灵活性原则

移动执法系统建设应该满足执法监察机构对现场执法机动、灵活快捷的目标,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集第一手资料,为辅助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实用性原则

信息系统建设要以实用为前提,真正实用的信息系统一定不是现有手工管理的完全的仿真系统,如果这样必定造成效率低下(原来只有手写、纸上操作这一环节,而现在还多了计算机操作环节,信息化带来了工作量的增加),使用人员没有积极性。实际应用的系统是将进行电脑管理后手工操作的不合理性进行一定范围的重组,从而将信息系统建成真正实用的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

可扩展性原则

信息系统的可扩展、灵活、易操作、高可靠是十分必要的。系统中的信息,除了为普通用户办事之外,还必须为领导的决策作出支持。另外,系统是建立在成功的信息收集的体制上的。因而,以信息为核心,以信息的应用为方向,构建可扩展的系统环境是信息系统建发的基础。

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

环境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有序发展的原则,克服无序、无规划的盲目发展,以及无标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规划的基础上,统一标准与规范,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第二章系统功能

1数据采集阶段

通过多种途径采集数据:

a、执法大队督查人员在规定的若干单元网格内巡视,发现环境问题后通过移动执法终端系统上报位置、图片、表单、录音、环境描述等信息。

b、对于领导交办任务、社会公众举报的环保问题后,系统通知本区执法大队监督员去现场核实。

2问题核实立案阶段

a、对于由上级监督中心转来的社会公众上报的问题,监督中心通知本省、市执法监督员进行现场核实;对于不属实的信息和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信息进行注销;属实的信息进行立案。

b、对于本省或市环境执法监督员直接上报的问题,监督中心在立案后根据问题的性质,将该问题转发至相应的市级执法监察大队去执法核实。

3任务派遣阶段

执法任务的派遣可以通过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信息系统完成,也可以通过纸质文件、电话、传真等传统方式进行派工。

4处理反馈阶段

各级环境执法部门,根据部门自身情况,可以选择通过环境监察业务管理和分析平台进行处理结果的网上反馈,或者纸质文件、电话、传真等传统方式回复给各级监督中心,最终汇集到部级监督中心。

5核查结案阶段

执法监督大队在接到反馈来的已处理完成的消息后,指派执法人员员到现场核查,如果确实已处理并达到标准要求则该任务结案。如果没有处理完成则由指挥中心继续协调解决。同时,部级和省级环境监察执法人员也可根据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进行任务监察派遣审核和案件处理。

6稽查考核阶段

后台接收到现场执法人员传回的执法记录,取证信息入库归档,方便领导对现场信息做审查考核;同时,领导可根据任务类型,执行科室,任务来源等对执法人员的任务做稽查考核。设置各类考核指标现场执法完成任务数现场执法完成任务率(完成任务数/总任务数)完成任务质量考核(根据新的笔录格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考核)是否采样、是否取证、是否下达整改通知书是否处罚建议、是否按照要求进行笔录管辖企业达标数(在某一时间段内达标数)管辖企业达标率(监测达标数/监测总数)采样频次整改通知书下达情况/整改完成情况信访任务完成率、信访完成任务数排污费收缴率、排污费申报率、排污核定率等对执法人员、科室进行评价。

第三章系统结构设计

污染源移动执法系统分为移动执法终端系统和后台支持系统平台。

移动执法终端系统可与各类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和移动智能设备等)完美整合,并兼容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网络,一键安装,方便快捷。通过后台支持系统平台配置的一切应用都可以直接在移动设备客户端运行,该客户端支持Android、Iphone等主流的手机智能系统,具有易用、先进、兼容性高、安全性佳等特点。

后台支持系统平台为六层的系统设计架构,满足扩展性需求,并基于模版、组件的设计模式,每个应用是一个运行时的实例,工作流采用状态机工作流的实现模式,详细记录任务处理中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

第四章移动端功能

1基于GIS系统的附近污染源

在GIS上,以网格为单位或以鼠标点选圆形或多边形范围内为统计范围,显示所有的污染源信息的相关信息和网格负责人的信息。

点选GIS上的污染源,可以获得污染源的详细信息,如业主信息,审批信息,排污费缴纳信息等所有相关信息。

自动搜索执法所在位置2公里内的污染源

显示污染源列表,可查看污染源详情,并进行执法操作

查询所在位置的环境功能区信息

在地图上任意位置查询污染源

2任务办理

计划任务----定制周期性环境监察与执法任务,并记录每个节点处理人信息。

智能预警任务----根据污染源监控数据自动生成执法任务,并记录每个节点处理人信息。

临时任务----根据举报、投诉等其它来源生成执法任务,并记录每个节点处理人信息。

3自查服务

企业填写排污收费表单,自查表单等供检察人员审核。

企业填写任务流程中企业节点信息,比如复核。

4污染源管理

查询污染源及相关信息

进行现场执法

5稽查管理

人员定位

查询执法人员当前位置

回放执法人员某一天的执法轨迹

跟踪执法人员位置

任务管理

跟踪具体任务的执行过程

查看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所有文档记录和轨迹

对任务执行过程进行审核或评价

6考核查询

查询考核情况

定位情况统计

查询某一天或时间段内各部门人员定位情况

7在线监控

查看在线监测数据、曲线图

流量统计,与许可证许可量进行对比

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情况统计

查看视频监控图像

8环保手册

法律法规

全覆盖体系

应急手册

内部管理制度

9常用工具

公告信息

常用网站

审批查询

收费查询

建筑施工

噪声许可

第五章产品优势

经调研,污染源监察工作分为两大特征,一般性特征以及特殊性特征,一般性特征为一般企业,按照一般监察工作监管完成,特殊特征为特殊类企业,需要单独为企业制定监管方案。完善检查监管体系,建立移动执法系统的核心在于完善一般性企业监管的需求,并为特殊性企业建立相适应的方案体系。

1结构化设计,功能变更和扩充便捷灵活:

手机平台与服务器后台紧密结合,对处于摸索中的特殊性企业方案有很好的兼容,只需在后台建立相关的业务模块,手机实时同步,自动实现业务手持化,不需要复杂的二次调研,二次开发,节省大量时间与资金,省去逐步完善监管体系过程中不能实时展现的烦恼,而其他商家的手机系统则是需要重新定制。

2监管的重心在于任务,从而实现过程记录,监管可查。

如何实现严谨的任务流程则是移动执法系统的重中之重,移动执法终端系统则完美的可以实现任务流程的复杂要求,随时查看任务节点审批人信息,快捷的在后台服务器建立适应的表单,工作流,手机实时更新,并对任务过程中可以监控,发送任务到达,过期等提示。创建对应的功能,简单来说我们的产品相当于一个手持客户端,完美支持对后台BS系统的支持以及兼容,而不是一个固有不变的App系统,极强的提高了业务的灵活性。3业务复杂化简单实现

上面提到我们的手机系统对监察工作核心功能有很好支持,这也是系统的亮点之一,那么对其他功能的支持呢?比如gis,在线数据查询,现场记录上传。。

这些功能我们通过html5的方式,在后台建立相关功能页面,通过手机菜单链接访问,这样的好处在于,客户端与业务端完好的分离,数据录入,数据展现在客户端,业务处理在服务端,互不干扰。

4兼容其他系统

快捷美容督导工作计划第5篇

创建教育强市,阳江市起步早,是粤西地区最早启动的地级市。自2012年3月启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以来,阳江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创建教育强市工作。

阳江市规划创建教育强镇(街道)43个,教育强县(市、区)4个。2012年9月,阳春市双、永宁2个镇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成为粤西地区首批教育强镇。到2014年7月,阳江市已完成20个镇(街道)和江城区的教育创强任务,另有9个镇已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前检查。

据统计,截止2014年7月,全市已投入教育创强资金共148080.52万元。其中,江城区共投入资金30127万元,阳春市共投入资金60503.1万元,阳东县共投入资金28461.42万元,阳西县共投入资金20371万元,海陵区共投入2805万元,高新区共投入5813万元。这当中包含社会筹集资金(含财物折算)共3441.5万元。

2014年6月26-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阳江市江城区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区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分别进行督导验收和省级督导评估

阳江教育创强概况

启动:

按照省委、省政府“创强争先建高地”的统一部署,2012年3月29日阳江市召开创建教育强市工作动员大会,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创建教育强县(市、区)责任书,全市创建教育强市工作全面铺开。各地着手编制教育创强建设规划,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步伐,掀起了创建教育强县(市、区)、教育强镇(街道)的热潮。该市结合各地实际,编制了《阳江市教育创强建设规划表》,稳步推进教育创强工作。

创强工作目标:

阳江市计划于2015年12月通过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各县(市、区)在2014年底前通过省教育强县(市、区)的督导验收。2012年,阳春市的永宁镇、双蛘颉⒑纤镇、马水镇和河口镇共5个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验收,2013―2015年,分别有16个镇、13个镇和9个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验收。

创强主要任务:

阳江市创建教育强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教育创强工作。

实施布局调整的总体要求是: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大力实施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采取“建、并、撤”等措施,使全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2012年达65%、2013年达85%、2014年达100%。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初中向城镇集中,一个镇(街道)重点办好1所初中学校;二是小学向镇(街道)集中,重点办好中心小学;三是以镇为单位,扩大镇中心小学办学规模,引导农村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集中到镇中心小学就读。

创强工作重点:

一是以布局调整为抓手,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设施和教学设施建设。

二是以扩容促优为目标,着力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把基础教育做实,把职业教育做强,把民办教育做活,把特殊教育做好。

三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质量评价体系,探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四是以培养素质为重点,着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把好教师入口关,重视教师业务培训,重视教师权益保护。

创强领导、督导与奖惩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县、镇三级创建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建设教育强市的督导评估和奖惩机制。

创强经费机制:

创强经费由市、县(市、区)和镇三级共同承担,以县(市、区)筹措资金为主。

阳江教育创强调控、督导、组织、融资

八次大型会议,调控创强进程

从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阳江市就教育创强工作专门召开了8次大型会议,每次会议的主题不同、重点不同。这8次会议,一方面包含了阳江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根据全市各地教育创强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科学决策与有力调控;另一方面也生动呈现了阳江市教育创强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攻坚历程。

第一次会议:动员会,重在部署

2012年3月29日,阳江市召开创建教育强市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魏宏广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对阳江市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目标进行了部署。

第二次会议:推进会,重在落实

2012年8月15日,阳江市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推进会议,对进一步加快推动创建教育强市工作作了再部署和再落实。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魏宏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创建教育强市工作作为提升市民素质的基础性工程,让农村孩子从小接受规范、全面、优质的教育。

第三次会议:年度会,重在认识

2013年3月11日,阳江市2013年教育工作会议在阳春召开。副市长陈马娟作了重要讲话。她指出,2013年是打好创建教育强市攻坚战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全市教育工作要以创建教育强市为总揽,以教育普及、均衡、协调、优质发展为重点,全面加快创建教育强市步伐,促进全市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第四次会议:加温会,重在升温

2013年8月5日,阳江市召开2013年教育创强加温推进会,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创强工作现场会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工作推进会精神。会议提出,2013年需投入资金3.39亿元,创建18个教育强镇(街道)和1个教育强区,重点用于校舍建设和设备购置。

第五次会议:现场会,重在学习

2013年11月1日,阳江市2013年教育创强工作现场会在江城区埠场镇关山月学校召开,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李想主持。市长丘志勇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副市长陈马娟在会上强调,各县(市、区)要认真总结学习江城区和阳春市教育创强的经验做法,加快教育创强工作进度。

第六次会议:专题会,重在总结

2014年1月20日,阳江市召开教育创强专题会议。市教育局局长赵才勇指出,目前省要求“教育创强”和“均衡县”两评合一,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要认真细致,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在2015年完成全市教育创强工作。市教育局负责教育创强工作的副局长梁山强调,各县(市、区)在开展教育创强工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认真学习省下发的新的文件精神,按照《广东省教育创强督导验收办法及方案》等文件要求,把创强工作做细、做实。

第七次会议:视频会,重在调整

2014年5月9日,阳江市参加省教育厅视频会议,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工作。省的此次会议提出,2014年起教育强县(市、区)与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实行“两评合一”,同时申报,同时验收。阳江市各县(市、区)负责教育创强与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工作相关人员共48人,参加了市分会场视频会议。

第八次会议:培训会,重在培训

2014年7月25日,阳江市教育局专门组织举办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暨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两评合一” 工作培训会议。会上,市教育局副局长梁山对市政府印发的“两评合一”工作实施意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强调,各县(市、区)相关工作人员要继续深入学习和认真研究市“两评合一”工作实施意见和省新编的申报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指导手册,理解、熟悉强县(市、区)和均衡县(市、区)各项指标,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紧扣标准、科学合理、通力合作。

五次市级专项督导,为教育创强定向

从2012年7月至2014年3月,阳江市根据各地教育创强的阶段性目标与任务,组织了5次正式的督导调研活动。这些督导调研活动,或以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市教育局牵头,或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或以市教育创强办牵头。督查组深入各地,细致调研创强实情,为县镇教育创强把脉,使县镇教育创强保证了正确的工作方向。

第一次:督导调研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街道)共19个镇(街道)的创强工作

2012年7月10日―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阳江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吴景道率领调研组共4人,分别对阳江市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街道)共19个镇(街道)的创强工作进行了督导调研。调研组根据《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方案》《广东省义务教育规划化学校标准(试行)》《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台账指南》和创建教育强镇(街道)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主要是四方面:一是学校布局调整要符合广东省教育强镇(街道)要求;二是布局调整后的学校要严格执行《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台账指南》的标准进行办学条件配备;三是布局调整后保留下来的学校要进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督导验收;四要及时做好申报教育强镇(街道)的材料和把握好向省申报的时间。

第二次:督导调研阳春市马水镇、合水镇和河口镇创建教育强镇情况

2012年10月15日至16日,阳江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市教育局副局长梁山,带领市创强办工作人员一行9人到阳春市,对马水镇、合水镇和河口镇创建教育强镇情况进行督导调研。此时,省要求教育强镇督前检查和督导验收将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建设是否合格作为重点。调研组对马水镇、合水镇和河口镇的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特别是非完全小学(教学点)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提出:根据新的创强验收方案,阳春市财政要追加50个分教点旧校舍的修缮以及中心幼儿园设备购置拨款,建议将经费由原批复每个分教点5000元,增加到每个分教点20000元。

第三次:专项督查江城区、阳春市、阳东县和阳西县等4个县(市、区)共10个镇(街道)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

2013年4月17日至19日,阳江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市教育局组成督查组,在市政府李想副秘书长的带领下,对江城区、阳春市、阳东县和阳西县等4个县(市、区)共10个镇(街道)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其时,阳江市委、市政府把江城区埠场镇、岗列街道,阳春市春城街道、潭水镇、春湾镇、陂面镇,阳西县溪头镇、塘口镇,阳东县北惯镇、雅韶镇等10个镇(街道)创建教育强镇纳入2013年市民生实事。

第四次:对阳江市2013年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的镇(街道)进行申报前督导检查

2013年8月12日至23日,阳江市教育创强办、市督导室联合组成检查组,对阳江市2013年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的镇(街道)进行申报前督导检查。此次检查结果表明,阳江市各县区教育创强工作已呈现出追赶局面:领导重视,加大投入,措施得力,工作进度明显加快。

第五次:调研督查阳春市、阳东县、阳西县、海陵区、高新区等县(市、区)教育创强情况

2014年3月5日至6日、3月24日至4月1日,阳江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成督查小组,分阶段对阳春市、阳东县、阳西县、海陵区、高新区等县(市、区)教育创强情况,进行调研、督查。督查组深入到各地各学校现场,通过听取汇报和实地检查的形式,了解在教育创强工作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题。督查组肯定了各地各校创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工作的方向。强调:2014年是教育创强攻坚年,工作多,任务重,要继续加大力度,落实创强方案;要加大投入,在保证安全与质量的同时,加快进度;要在开展新建校舍基建工程的同时,积极做好学校的教学楼、宿舍、食堂、运动场、围墙等维修工程,各功能场室的设备设施配套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等,使教育创强工作稳妥有序地不断向前推进。

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挂帅,强化组织领导

阳江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创强工作,加强领导,承担起教育创强的主体责任,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营造良好的教育创强氛围。财政、教育、国土、规划等职能部门既各负其责,又齐心协力,确保教育创强工作稳妥有序推进。

江城区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教育副区长为副组长,区教育局、发改局、财政局、建设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教育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研究部署该项工作,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实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并制订了《阳江市江城区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创建教育强区工作重点任务分解实施方案》,明确了镇(街道)、学校、职能部门的职责,要求各责任单位要牢固树立创强工作“一盘棋”思想,严格按照分工安排和任务分解通力合作做好各项工作。同时也明确规定,如因工作失误、散漫、推进不力影响创强工作进度,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2013年,江城区教育创强建设项目全面铺开,工程量大,范围广,时间紧。区政府分管领导亲力亲为,全面做好沟通协调、统筹推进等方面工作。区教育局主要领导带领班子成员定期督查,落实职能部门履行创建教育强区的责任。区创强办成立了专门督查工作小组,制定倒逼施工方案和进度表,每天督促、倒逼施工方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创强建设项目如期完工交付使用,促进全区创强工作有序快速推进。

阳春市把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创建教育强市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来抓好抓实。制定了《阳春市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镇政府、村委会、学校以及教育局、建设局等有关部门的责任。市委书记、市长、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经常到现场办公,为工程建设排忧解难,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建立了工作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倾斜教育建设项目,为建设项目手续报批开通绿色通道。

阳东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教育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县教育创强工作。各乡镇、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切实抓好创强各项工作。该县明确镇长为创建教育强镇的第一责任人,镇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把创强工作纳入年终实绩考核范畴,对工作成效突出、超额完成任务的镇和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对责任不到位、推进慢的镇和学校予以通报,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阳西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教育工作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府办、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审计局、县地税局等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强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为深入开展创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该县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等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到各镇开展调研,在计划投入7400万元完成创强任务的同时,再增加投入2800万元,易地新建儒洞中心小学、扩建新圩中心小学、撤并程村团结小学改扩建为程村中心小学。

海陵区管委会根据市的统一要求,迅速制订了《海陵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规划》,并成立了海陵区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创建教育强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管委主任任组长,成员包括区党政办、区监察局、区教育局、区经发局、区财政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区住建分局、区人社局、区审计局等部门主要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负责日常工作。

高新区管委会高度重视教育创强工作,成立了教育创强工作领导小组,由管委会党委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常务副组长,分管财政和分管教育的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财政局、农村局、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局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局。区教育创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学校调研,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教育创强行动方案,做好教育创强的人、财、物等保障工作。

多措并举,创新融资机制

阳江市多措并举,保障投入。各县(市、区)认真落实财政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中教育创强经费投入,统筹使用教育公用经费和教育专项资金,积极争取省财政专项建设资金和教育创强奖补资金支持;盘活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产,通过出租、拍卖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采取BT建设模式,积极鼓励企业家带资建设;积极发动乡贤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捐资助学。

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项目工程由投资人负责进行投融资,具体落实项目投资、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建成后,经政府组织竣工验收合格后,资产交付政府;政府根据回购协议向投资人分期支付资金,投资人确保在质保期内的工程质量。和传统的投资建设方式相比,采用BT方式可以降低工程造价,有效缓解项目业主的资金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分散投资风险;可以降低工程实施难度,提高投资建设效率,有利于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引进先进技术。

像阳江市江城区就根据实际情况,将创建教育强区建设项目整体打包,采用BT模式建设,有效缓解了部分建设资金的压力,降低了工程的造价,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期整体推进建设进度,确保了强区建设项目按时交付使用。比如,为缓解财政压力和加快施工进度,除岗列街道岗列中学改扩建工程和岗列中心小学新建工程由市财政统筹解决资金、市公共工程管理局负责代建外,城西、中洲、白沙、双捷等镇(街道)和岗列街道金郊小学的布局调整建设项目均实行捆绑打包立项,采用BT模式建设,加快了建设进程。

再如阳东县也利用BT模式,保证创强后劲。2013年,阳东县财政安排了北惯等5个镇52000多万元的创强资金。2014年,该县又面临大沟等6镇创强任务,预计投入资金达到3.5亿元,如此巨大的投入是财政一时难以承担的。结合实际,阳东县对2014年创强的6个镇建设项目采用BT建设模式,提供了资金保证,确保创强民生实事如期推进。其中,大沟、合山、红丰3个镇BT工程投资约5700万元,已全面动工建设,预计2014年9月初全部完工。东平、新洲、东城3个镇于7月动工,计划2015年2月完工。BT模式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资金困难的难题,给予阳东县教育创强工作强大的助力,加快了创强速度。

不仅是江城区、阳东县,阳江市市域范围内通过BT模式融资接力创强已成比较成熟的通用模式与常规做法。对于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教育创强,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阳江各县(市、区)教育创强措施与成效

江城区: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江城区把创建教育强区工作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有机统一起来,统筹组织创建省教育强区工作,大力推进全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按照“统一布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装备水平”的原则进行建设。自启动教育创强工作以来,迁建了岗列中心小学,重建了城郊学校,改扩建了茶山中学、岗列中学、关山月学校、城西学校、双捷中学、白沙中心小学、双捷中心小学、岗新小学等。新建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共28幢,总建筑面积达41800平方米,改造教学楼、宿舍楼共15000平方米。按标准完成全区所有学校校园硬底化和运动场建设以及美化绿化工程,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配齐配足了常规教学仪器设备、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区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实现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基本均衡。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八项指标校际间差异系数均达标。小学和初中校际间的综合差异系数分别为0.296和0.244,均达到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情况评估标准“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低于0.6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低于0.55”的要求。

在创建教育强区的过程中,江城区还着力把农村各分教点打造成粤西最好的教学点,促进全区义务教育(重点在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不仅要“让所有的孩子有书念”,而且要“让所有的孩子念好书”,让公平的、质量有保证的义务教育惠及全区学龄人口。

阳春市:5个镇共撤并学校90所,整合学生6907人

2012年阳春市永宁镇、双蛘蛏瓯ㄑ艚市首批广东省教育强镇。这是阳江市最早申报教育强镇的两个镇。这得益于早几年该市在布局调整及规范化学校建设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

截至2011年底,阳春市共有46所学校通过阳江市规范化学校验收,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覆盖率为51.69%;该市河口、合水、永宁、马水、双虻5个镇完成布局调整,共撤并学校90所,整合学生6907人。

为了推动布局调整及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阳春市制定了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镇政府、村委会、学校以及教育局、建设局等有关部门的责任。

为了使规范化学校建设深入民心,使群众认识集中四至六年级学生到镇中心小学学习的好处,学校在村镇显眼地段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各镇领导在村干部会议上多次宣传规范化学校建设对加快全镇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村干部在召开村党员大会、村民小组长会议时也大力宣传规范化学校建设对改善全镇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全镇干部群众都大力支持这项民心工程。

为确保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撤并工作,各镇政府与全镇每所小学、每个村委会签订责任书,各小学教师包干负责具体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并做好孤儿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低保户家庭学生登记工作,确保小学四至六年级每个学生按时到新学校学习。

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暑期安全教育工作,印发《给家长的一封信》,请学生家长大力支持全镇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列出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新学期入学的时间、地点,要求家长督促子女带齐生活用品按时回校上课。

各小学为了配合做好撤并工作,把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教师给予适当指导下,要求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晚上自己睡觉、提水冲凉、洗衣服等,减少对家长的依赖。对于该项工作,学校教师每周了解一次、总结一次,有效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为顺利完成规范化学校建设任务,阳春市建立了督导考核制度,成立了6个督导小组,每个督导组挂点一个镇,全程跟踪,抓好落实。各督导组结合实际定期深入挂点镇及学校调研督查,指导规范化学校建设的推进情况,积极争取镇委、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有效保证了规范化学校建设如期推进。

阳东县:创强项目建设配置高

阳东县按照标准化学校的要求规划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建设,生均建筑面积按小学7平方米、初中9平方米(未算住宿生)配置。共投入资金4亿多元,按现代化标准新建了3所学校,使已完成创强项目建设镇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还有标准田径运动场、学生公寓和食堂等生活设施,办学条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阳东县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育创强的一项重要内容,着力打造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全面提升学校品位,丰富学校内涵。该县根据小学向镇或中心村集中、高中向县城发展的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共撤并了17所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的小学,进一步了优化全县教育资源配置。同时,重点建设镇中心小学和镇初级中学,以漂亮的环境、完善的设施、优质的教育来打造镇中心小学及镇初级中学。并按标准配置了各教学点的软硬件设施,杜绝了创强弱点,达到“强镇无弱校”的目标。

阳西县:将教育协调发展视为创强根本任务

阳西县结合实际,把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作为创强工作的根本任务,确定目标,落实措施,突出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抓好学前教育普及发展。深入实施《阳西县学前教育三年(2011―2013年)行动计划》,计划2012年建设好镇中心幼儿园2所,村级幼儿园4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5%以上。2013年建设好幼儿园13所,其中县城建2所,各镇建好1―2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0%以上。

二是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力推进阳西一小的建设,解决县城小学大班额问题。大力抓好校安工程扫尾工作,确保在2012年底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扎实开展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创建工作,并动员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到规范化学校就读。2012年完成沙扒、塘口、溪头3个镇;2013年完成程村、儒洞、新圩3个镇;2014年完成上洋、织2个镇规范化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100%。

三是抓好特殊教育发展。建立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保障体系,把撤并后闲置的岑村八一希望小学改建成特殊教育学校,开创特殊教育新局面。

四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设施和教学设备建设。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配齐计算机室,实现“校校通”工程,并与市、县教育信息资源中心联网,抓好小学四年级以上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力实施“三室一场五有”工程,在2014年底前,布局调整后保留的小学要完成计算机室、科学实验室、电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场室的建设,充实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

海陵区:大力扩建、新建校舍

海陵区扎实推进教育创强各项重点工作。

海陵区教育创强基建工程项目主要有海陵中学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师生食堂,北极小学教学楼,以及闸坡中心幼儿园迁建等3大工程项目建设。目前,海陵中学工程项目已完成地形测绘、环评、地质勘探、规划建设、立项、图纸设计、图纸会审、工程概算等前期工作,现正推进调整规划、监理、招标挂网、工程预算、报建等工作。北极小学工程项目已完成国土证办理、地形测绘、节能、环评、规划建设等工作,现正推进立项、图纸设计和报建等工作。闸坡中心幼儿园迁建工程项目已完成规划及图纸设计工作,现正推进报建和立项等工作。

该区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倒逼”的工作方法,按照要求做好创强的各项工作。一是积极协调市直有关业务部门的关系,加快完善基建工程项目建设前期手续办理进度,落实资金筹措,切实加快海陵中学、北极小学、闸坡中心幼儿园等3大工程项目的上马进度,尽快破土动工,开始工程主体建设。二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按标准开办教学班。该区积极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对闸坡中心小学、海陵中心小学、海鸥小学、海陵中学等4所学校部分班额超标问题,采取有效办法进行解决。2014年秋季闸坡中心小学安排一至二个年级到原莳元小学或雄鸥小学上课,作为闸坡中心小学的分教点;2014年秋季海陵中心小学、海鸥小学暂停幼儿园班的招生,适龄儿童学位安排到民办幼儿园招生,从而缓解这两所学校的班额超标问题。此外,加快海陵中学的工程建设,结合2014年高中停止招生的契机内部调剂校舍使用率,进而解决班额超标问题。三是加快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建设。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建设幼儿园。将闸坡雄鸥小学校园规划为闸坡中心幼儿园。

高新区:制定“民意”方案,既创强也求均衡

为了使教育强区行动方案更贴近实际,更符合民意,高新区召开了教育创强行动方案的座谈会,听取了村委会书记、主任、人大代表、政协代表、中小学校长、教师、离退休教师、区部门负责人的意见,进一步优化了方案,最后经区管委会常务会议和区党政班子联席会议通过。

高新区教育创强的思路和工作重点十分明确:2012年至2013年重点抓好学校的项目建设,2013年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2014年通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验收。布局调整后,全镇保留完全中学1所(高新区一中),初级中学1所(高新区二中),完全小学2所(高新区第一小学和高新区第二小学),分教点24个,公办中心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2所。

该区采取BT资金运作方式,推进项目建设,严格管理,抓好质量,稳步推进中小学规范化学校建设。一是将平西中学撤并到高新区一中,在一中分三期扩建校舍面积31679平方米,改建校舍1884平方米,总投资约6488万元;二是扩建高新区二中,新增建筑面积7267平方米,总投资约1100万元;三是新建高新区第一小学,建筑面积21473平方米,总投资约4365万元;四是新建高新区第二小学,首期建筑面积8606平方米,总投资约1650万元;五是将原中心小学改建成高新区公办中心幼儿园,新增建筑面积1025平方米,总投资约595万元。以上五项工程新增建筑总面积为59734平方米,合计投资约14198万元。

乡镇教育创强个案

个案一:阳东县北惯镇,布局调整让学生学得开心,让家长更加放心

北惯镇是阳江市东北部的交通枢纽和经济贸易中心,于2013年年底顺利通过检查验收,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镇。该镇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在学校的布局调整工作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做到了“零事故”“零投诉”“零上访”。

结合实际进行布局规划。北惯镇原有1所中学、14所小学,小学布局分散,教学设备匮乏,办学规模偏小,有的学校只有十几个学生,有的只有三个年级,远远达不到规范化学校的标准。为了完成创建省教育强镇的目标,必须对原有的学校进行布局调整。为此,该镇结合实际,拟定了《北惯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对已不适应教育发展要求且分散偏小的学校进行全面调整。保持初中学校布局不变,全镇只办北惯中学一所初中,把原北平中学旧址改造成新的北平小学,结合有新、旧两个墟场的实际,保留两所完全小学。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拟定后,该镇分别组织举行了村(居)委会书记、主任、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的听证会,广泛听取来自不同层面人群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调整完善了方案。主要修改为保留三所完全小学,采用“撤高留低”的方式,把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分别撤并到三所完全小学就读,撤并后的学校作为教学点保留,并开设一至三年级和幼儿班。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为下一步实施撤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让家长群众认可接受是布局调整工作的难点。为此,该镇组织举行了全镇村(居)委会全体干部大会,对布局调整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在会上充分阐明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就六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即什么是“创强”,为什么要“创强”,“创强”之后强在哪里,为什么要调整布局,怎样调整布局,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布局,使广大农村干部从了解到理解,再到支持配合布局调整工作,并通过他们传达给千家万户,层层动员,真正使该项工作深入民心,家喻户晓。2012年暑假,全体教师入户进行家访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对布局调整方案的满意度,是否需要住宿,是否需要就餐(指非住宿生的午餐),对布局调整的意见和建议。对收集的情况进行归类整理,再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回访,对家长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比如交通问题,因县财力暂时没法解决,就要争取家长的理解与谅解;比如学校离家太远,可以引导其到中心小学住宿;比如害怕环境改变会影响学生学业,就向家长承诺三所完全小学师资设备一定比原来的学校强,学生将享有优质的教学资源配置,三校师资设备基本均衡。开学时,学校也积极做好各类服务工作,由老师亲自送学生到调整后的学校报到,各完全小学设置专门接待撤并学生的报到处,专人负责接收此类学生,对住宿生加强管理,使撤并学生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使学生安心、家长放心。

立足长远统筹教育发展。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立足长远,面向未来。人口是动态的,进行布局调整必须考虑这一问题。如果实施简单的全撤、全并,必将导致部分学生因上学路途变远而增加交通安全隐患,使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因此,北惯镇保留了原有的11个分教点,即北平小学5个分教点、平地小学2个分教点、北惯镇中心小学4个分教点。最小的一个分教点只有7个学生,使低年级的学生和幼儿也能就近入学。从当初计划的保留两所完全小学调整为保留三所完全小学也是立足长远的举措,因平地小学地处阳东县新工业园区,周边企业不断上马建设,为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上学,在园区附近增设一所小学非常必要。对北惯中学也有长远规划,现在它只有一个200米的运动场,镇里为它预留了发展用地,计划将之建成一个有人文特色的品牌学校。

据2012年阳江市教育局的统计,北惯镇面上小学4至6年级学生人数为661人,投入了412万元用于建设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300平方米的饭堂。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是政府的法定责任,这次布局调整工作,北惯镇充分考虑了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城乡人口的流动以及当地农村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使该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满足了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需求。

个案二:江城区双捷镇,重视硬件建设,改变校容校貌,充实设备设施

2013年初,作为江城区最偏远的一个镇,双捷镇被定为阳江市市级中心镇。2013年2月,双捷镇正式启动教育创强工作,虽起步晚,但速度快、效果好。江城区列入创强的镇(街)共6个,双捷镇是创强冲刺的最后两个镇(街)之一,其后来居上的创强经验很有借鉴意义。

在每年的镇政府工作计划中,该镇都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社区教育等纳入全镇社会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为创建教育强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初,创强领导小组制定了《双捷镇党政班子成员挂钩学校开展工作实施意见》及《双捷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全镇上下形成了教育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中小学校全力抓,村居委干部配合抓”的良好局面。自开展创强以来,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共投入2700多万元建设学校的教学楼及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1)实现了校舍楼房标准化。新建了一批标准的教学楼、宿舍楼,并对部分校舍进行了标准化的改建、扩建。2012年,该镇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了镇中心小学综合办公楼1幢、白坭小学教学楼1幢及乐安小学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共1300平方米。2013年,该镇得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投入1600多万元新建建筑面积1283平方米的镇中心幼儿园1所、建筑面积共2800平方米的双捷中学学生宿舍楼2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镇中心小学学生宿舍楼1幢、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白坭分教点教学楼1幢,并对全镇中小学校舍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装修。(2)学校环境建设规范化。全镇学校坚持走规范化建设之路,在创建教育强镇活动中,新增投入专项资金300多万元,用于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和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等“三化”工程建设,新建了有塑胶跑道的规范化运动场1个。全镇中小学校100%成为规范化学校。

按需进行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配置,初步实现了教学设施现代化。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投入300多万元,重点完善了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的功能场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全镇各学校现已建成多媒体教室17个,有电脑206台。另有“千校扶千校”城区学校捐赠“四室”器材设备共25万元。阳江市北山胶化有限公司向镇内几所学校捐赠总价值达40多万元的书桌椅、办公桌、讲台等物资。中山市实验小学为双捷中心小学捐赠价值10万多元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图书5000多册。阳江市中集富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向双捷中学捐赠了价值近4万元的200套标准课桌椅。广东省狮子会、香港学友会和顺德乐松家具等单位企业为双捷中心小学筹集资金6万多元建起了深水井、铺设了自来水管网,并更换了全校550多套的教学书桌,让双捷镇中心小学的师生从此告别没有自来水、没有完整桌椅的历史。

双捷镇教育人总结了近三年来主要办的九大实事:(1)为全镇各小学接通互联网。(2)为岗元、湾头、茶水三所分教点改造大门。(3)为双捷镇中心幼儿园解决征地问题。(4)为岗元、乐安分教点报装自来水管。(5)为康州村、石岗村、双捷居委建设文化广场及体育活动场所。镇上还有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设有舞台、运动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6)为各村(社区)建设农家书屋。(7)做了大量细致的群众工作,说服群众自愿把原来安置在双捷中学操场中间的一千多年的宗族后土坟迁出学校,建成了完整的运动场。(8)为清冲、长坑分教点铺设了近千平方米广场砖、花阶砖。(9)每年度举行奖教奖学活动。

快捷美容督导工作计划第6篇

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核心的 村容整洁 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平原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安排部署,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党委、政府从2014年开始在全乡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力争到2020年底,使我乡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为农民群众建设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家园,让农民群众过上文明、舒适、便捷的美好生活。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当前,全乡农村普遍存在危、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广大农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改善生存生活环境愿望十分迫切,为此,在全乡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非常必要和重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保障农村住房安全、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和净化乡村环境、硬化农村道路、美化村庄面貌“两保三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工作,通过持续不断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目标任务

从2014年开始,全乡所有村庄进行一次垃圾清除活动,在此基础上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美化村庄面貌,每年建设一批达标村和示范村。

到2020年,全乡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环境净化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标准,45%以上达到环境净化、道路硬

化、村庄美化的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农民普遍住安全房、喝干净水,大部分村庄干净整洁、道路畅通、生活便捷,建成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试点。已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和移民安置村要率先示范,全部按照市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建设。

三、基本要求

(一)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建立农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尽快解决农民住房存在的破损、漏雨等安全隐患,让农民住上放心房。建立并落实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和施工管理,落实农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引导农民提升农房节能性能和居住功能。

(二)净化乡村环境

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实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即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各村垃圾统一规划若干个垃圾堆放点,普遍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不远的村庄,可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方式处置;交通不便或转运距离较远的村庄,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或就近分散处置。加强农村家庭宅院、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违章建筑,规范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秸秆回收利用,做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三)硬化农村道路

加快推进农村公路“乡村畅通”工程,完善农村公路村村通、连村道路建设,由示范区发展改革环保局拿出规划,逐年实施,纳入目标责任,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的要重新整修,原来标准低的要进行规范,需要新修的要适时修建;做好村内主次街道硬化,有条件的村庄实现通组通户道路硬化,可以建水泥路,也可以就地取材建石板路和砖渣路等。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建立健全乡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到2020年底,所有行政村通等级公路、通班车,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干支连网、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和公共交通网络。

(四)美化村庄面貌

在搞好环境整治基础上,积极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新型农村社区要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高品位、高标准布置绿化,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体现生态美、主体美、多样性,发挥好示范作用。其他村庄要量力而行,以房边、村边绿化为重点,开展街道、庭院绿化,有条件的村打造绿化景观街道。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供电的路灯,合理安装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实现村内主街道和公共活动场所夜晚有照明。加强农房、院落等传统风貌的整治,实现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五)提升精神文明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星级文明户”、文明集市、文明村创评为主要内容的“三评”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身边好人评选、道德评议会、道德教育文化墙、村规民约、红白事理事会、“最美家庭”评选、“邻

里守望”志愿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家庭生活品质,从人居环境延伸到精神文明,全面改善农村面貌。

四、实施步骤

祝楼乡计划在2018年底打造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3个,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10个。具体步骤如下:

1、2015年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个:大胡庄;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2个:口里、蒙城。

2、2016年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个:新阳村;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3个宋楼、西圈、祝楼。

3、2017年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个:东圈;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2个:夹堤、王录。

4、2018年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3个:卞庄、西胡庄,北胡庄。

五、保障措施

(一)认真组织

各村要成立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措施,在具体工作安排部署上,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发挥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努力用简便的办法、较低的成本,取得农民满意的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二)加强宣传引导

各村要采取广播、标语、宣传车、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广

泛宣传,营造社会上下广泛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形成政府主持引导、群众自主建设和社会积极支持的工作局面。积极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引导农民改变乡村生活陋习,培育健康生活新方式。组织开展必要的卫生户、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三)发挥党组织作用

各村党支部要按照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做好动员和发动群众工作,带领群众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四)强化督导考核

乡党委、政府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加大督查力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乡新农办要采取督查、暗访等办法,对各村进行检查,同时建立观摩评比机制,依据目标完成情况和整治效果,对推进工作进度快、成效好的村进行通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进度慢的通报批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民安居乐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根据市、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指导意见。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根据各村实际,科学确定不同地方的具体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各村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2、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阶段性规律,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防止大拆大建。

3、城乡统筹、突出特色。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弘扬传统文化,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4、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相结合,不搞形象工程。以农民为本,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生活、有利于生态,把好事办好。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动员农民参与,保障农

民决策监督权力,避免强迫命令,防止大包大揽。

二、目标任务

从2014年开始,全镇所有村庄进行一次积存垃圾清除活动,在此基础上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美化村庄面貌,每年建设一批达标村和示范村。到2020年,全镇行政村90%以上达到环境净化的镇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标准,50%以上达到环境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美化的镇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全镇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三、实施步骤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即全面整治阶段、重点提升阶段和巩固完善阶段。

(一)全面整治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2月) 围绕“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全镇所有农村普遍开展清理垃圾、杂物以及其他有碍观瞻物的活动,力争年底前完成任务。“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指的是村庄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 ,道路两侧沿线视线范围内环境干净。

(二)重点提升阶段(2015年1月—2018年12

月)

从2015年1月起,在全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工作(具体标准见附件)。一是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二是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三是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对村域的规划管理,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

(1)2015年工作要求:镇选择一批行政村建立垃圾清运、卫生维护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展达标村创建活动;其它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的行政村,村委会要切实负起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环境整治成果。

(2)2016年工作要求:各行政村(街)选择一批建立长效机制的村民组开展达标组创建活动,或同步开展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活动;其他行政村年底前都要建立起长效机制。

(3)2017年—2018年工作要求:全面开展达标村和示

范村创建活动,全镇行政村80%以上建成达标村,40%以上建成示范村。

(三)巩固完善阶段(2019年1月—2020年12月)

1、2019年工作要求:继续开展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活动,争取全镇行政村90%以上建成达标村,50%以上建成示范村。

2、2020年工作要求:结合各村实际建设一批美丽示范点。

四、工作机制

(一)科学规划

编制和完善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根据镇、村人口变化等情况,科学论证,明确重点;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明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提高村庄规划可实施性。村庄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体现乡村特色。规划编制要深入实地调查,坚持问题导向,保障农民参与,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防止强行拆并村庄。

(二)分类指导

分类推进全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对于平原村庄,着力净化环境,全面清理各种垃圾,加快改厕改厨改圈改水步伐,建立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对于山区(丘陵)村庄,依托自然地形地貌,着力硬化道路,鼓励利用当地资源建石

板路、碎石路,建设方便易行的安全道路。对于交通干线两边和旅游景区周边村庄,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率先打造成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三)循序渐进

紧密结合各地情况,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分期分类提出整治办法和工作要求,有序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避免搞大拆大建、不顾经济条件盲目花钱,避免搞形式主义、干劳民伤财之事。按照全面整治、重点提升、巩固完善三个阶段的工作部署,制订好工作方案,谋划好工作步骤,扎扎实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四)创新投入方式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建立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村内道路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清洁工程、沼气工程等稳定投入机制,并不断增加投入,镇财政每年列出部分资金,用于奖补人居环境整治先进乡村。调整资金支出结构,加强资金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涉农资金使用。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

激励引导作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民办公助方式,逐步建立“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改善人居环境工作。

(五)创新管护长效机制

按照逐步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维护管理,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镇政府对已经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鼓励采取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等方法,抓好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沼气、卫生保洁等公用设施运行、管理、维护工作。通过市场机制培育专业化的运营管理维护队伍,提高运营管理维护人员素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社会上下广泛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形成政府主持引导、群众自主建设和社会积极支持的工作局面。积极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引导农民改变乡村生活陋习,培育健康生活新方式。组织开展必要的卫生户、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2、发挥党组织作用

各级党组织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做好动员和发动群众工作,带领群众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在具体工作安排部署上,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发挥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努力用简便的办法、较低的成本,取得农民满意的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3、强化督导考核

镇党委、政府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加大督查力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镇政府要组织财政所、国土所、镇村建中心、镇农业服业中心等单位采取督查、暗访等办法开展监督检查,重点对环境整治村、达标村和示范村进行检查,研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统计和评价机制,制定考核办法,依据目标完成情况和整治效果,每年奖励一批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先进村,并对推进工作进度快、成效好的乡镇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进度慢的乡村加强工作督促和指导。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三

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要求,我办领导班子召开了专题会议,经研究制定了切合我办实际情况的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此次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以让投资者安心、放心、称心、满意为标准,以提供最优良的秩序,最有值得服务为目标,创建“重法制、讲信誉、高效率、忧服务”的发展环境,为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原则为: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标本兼治,务求实效。

二、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1、畅通政令渠道。坚决贯彻执行各级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决定,顾全大局,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行其是等政令不畅问题。

2、转变工作作风。严肃工作制度,强化工作责任 心和工作纪律,提高工作质量。彻底改善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效率低下,服务不优等问题。

3、规范执法行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法不依、违法必究。杜绝越权执法、滥用权力、野蛮执法的等问题。

4、遏制违法行为。在执法过程中,按章办事,按标准收费,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以及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问题。

5、加强诚信建设。工作中讲信用,认真履行合同,践行承诺,言行一致,杜绝坑商骗商,损毁投资形象等问题。

6、强化检查监督。一把手亲自挂帅,健全软环境建设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在查处问题和责任追究上从严从重。

7、继续深化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的程序,并利用南关区人防信息网络提高政务公开的透明度和服务承诺的信用度。

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目标:经过共同努力,大力倡导和发扬“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透明办”的“四办”作风,营造加快发展的人文环境,勤政为民的服务环境,科学稳定的政策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权责清晰的责任环境。使软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使机关作风有明显改善,使外来客商对投资环境的评价有明显改观,使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软环境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

三、方法步骤

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主要分以下3个阶段完成。

1、准备阶段(4月下旬)。

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一步深入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意见及市委全会上的报告精

神,搞好宣传动员,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同时根据部署,结合本部门的实际,精心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2、集中整治阶段(4月末至9月末)。

对照此次工作重点,认真组织落实,拿出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果。

3、检查整改阶段(10月初至11月底)。

结合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查摆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整改措施。

快捷美容督导工作计划第7篇

明村镇财政所现有在岗人员7名,设有所长1名,预算会计1名,资金会计1名,统管资金会计1名,财政专管员3名。近年来,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财政所始终坚持面向基层一线,依法理财、恪尽职守、创新发展的理念,将创建“智慧引领、理财为民”服务品牌和推动财政事业发展有机结合,以品牌创建推动财政工作,以优异的成绩激发品牌创建的热情、丰富品牌创建的内涵,实现了品牌创建与财政发展的互利共赢。近年来,明村镇财政所细致的工作和优质的服务也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先后被评为“青岛市规范化财政所”“青岛市内部审计工作先进单位”“平度市财政工作先进单位”。

二、示范化财政所的创建措施及途径

(一)完善制度落实机制。夯实基础管理,提高乡镇财政公共服务能力。明村镇财政所根据《会计法》及国家有关财会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狠抓制度落实,对财政所的日常管理制度、财政管理制度、内部监督制度、资金监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装订成册,一人一本,并制作了制度牌,使制度上墙,要求每个员工严格遵守,认真执行。财政所坚持以“以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理念,保证财政所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近年来,财政的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坚决贯彻执行财经法规及财经纪律,坚决杜绝财政人员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报”的行为。财政工作人员本着“理财为民”的服务原则,对前来办事的人民群众,热情接待,贴心服务,倡导首问负责制,规范文明用语,微笑服务,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二)财政所内部日常管理规定。1.工作人员要树立“创建一流机关,建设一流队伍,干出一流业绩”的工作目标。2.实行上班签到制度,严禁代签,因故不能签到的要说明原因,不得电话请假。3.每天上班后,按照各自职责,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确保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做好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4.上班时间不准聊天或从事其他与工作无关的活动,不准无故迟到、早退、串岗、脱岗,不准外出办私事。5.工作时间因公临时外出,要向所长说明外出时间、地点、事由。保持联络畅通,便于及时联系。6.工作日中午一律不准喝酒。(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财政所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明村镇财政所是一支团结、尽职尽责、有凝聚力、团队精神极强的队伍。财政所工作人员以“创建一流机关、建设一流团队,提供一流服务,干出一流业绩”为工作目标,认真学习各种惠民政策、会计知识及财政法规。财政所工作人员积极参加青岛市及平度市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参加各种知识竞赛,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财政所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对新录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明村镇财政所现有工作人员9名,其中5名具有会计证,4名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四)加强乡镇财政档案管理。提高档案管理规范化、电子化水平。财政所设有专门的档案室,配备兼职档案管理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财政所引进了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查阅方便快捷。档案室使用统一的档案柜,统一编号,集中管理。档案按其内容不同,进行科学分类、做到存放有序,案卷整洁,整齐美观,查阅方便。档案室还设置了桌椅,方便查阅档案的人员。为了更好地管理档案,财政所还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的管理、查阅进行了细化规定。(五)强化乡镇财政创新。增强示范引领作用。明村镇财政所强化财政创新,多元化,多主题,通过积极向上级争取扶持资金,加大招商力度,通过吸引社会资本,为明村镇的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和保证,全力打造明村甜美小镇的美誉。首先,明村镇政府以镇驻地的发展为契机,完善镇驻地的基础设施。上级财政扶持和本级财政的自筹共投入650万元,实施了市政管网工程,统一设置地下排水系统,安装管道,铺设驻地人行道路面,栽植了绿化带。然后以镇驻地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明村镇政府充分利用上级财政拨付的社区建设资金,高标准,严要求,规划建设了明西,八王埠等社区服务中心,打造了“半小时”服务圈,使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了优质便捷的服务。为了发展明村经济,打造甜美宜居小镇,财政所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扶持为明村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镇政府又设计规划,精心打造了以“悠然红色三合山,徜徉万亩百果园”和“一年四季,百果飘香”,以沃憩蓝莓为代表的乡村采摘游为主题的瓜果原乡、甜美小镇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六)突出财政文化建设。创建服务品牌,增强乡镇财政服务意识。财政所工作A案例分享NLIFENXIANG人员爱岗敬业,认真学习惠农政策,为群众提供一流的服务,提升全镇人民的幸福指数。明村镇财政所不断创优服务环境,完善服务设施,除配备独立的办公室、档案室,财政所还在便民服务大厅设置了财政涉农窗口,办理各种财政惠民涉农业务。便民大厅设置了LED屏幕,对涉农办事工作流程和所需材料进行滚动播放,涉农窗口放置了宣传彩页和宣传磁带,缩短了群众的办事时间,提高了群众的办事效率。便民大厅实行叫号服务,为方便群众休息,大厅里设置了座椅,提供了饮水设备。财政所尽全力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贴心、满意的服务。明村镇财政所根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财政所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从群众的居住环境入手,在新立村、北郭家等村庄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具体内容包括,安装地下排水管道,硬化路面,安装太阳能路灯,设置绿化带,建设了文化广场,安装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美丽乡村建设成就了明村宜居小镇。

三、服务承诺制度

(一)规范文明用语。做到待人文明礼貌,态度和蔼,语气亲切,使用文明用语。(二)规范接待服务。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做到热情接待,语言文明,服务周到。(三)实行首问负责制。第一个接待的人员要做到:属本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应热情、周到、答复要明确,解释要清楚,办事要快捷;不属本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要引导和介绍至有关工作人员;不属本所解决的,应向来客讲清应由哪个部门办理,并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四)实行限时办理制。做到工作积极主动,高效快捷,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对属于职责范围能立即答复或能够马上办理的要立即答复、马上办理,不能立即答复或马上办理的要说明原因,3个工作日内主动回复对方。该请示汇报的事项要及时请示汇报,工作不越位、不越权,不随便表态和答复。(五)实行差错责任追究制。以上规定执行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工作人员因服务态度差、工作不到位受到群众批评或举报的,在全所进行通报。情节严重、造成较大影响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