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合集7篇)

时间:2023-02-07 10:36:37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第1篇

1、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跨重庆奉节县、重庆巫山县、湖北巴东县、湖北秭归县、湖北宜昌市,长193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2、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重庆瞿塘峡、重庆巫峡和湖北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

(来源:文章屋网 )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第2篇

瞿塘峡

又名夔峡,雄踞长江三峡之首,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虽然全长仅约8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却是最令人屏息的一段江峡。两岸峭壁千仞,一赤一白,红装素裹,格外分明。山体逼仄,紧束长江,山高流急,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气势,自古就有险莫若剑阁,雄莫若夔之誉,以其奇、狭、险、峻的特色著称于世。

巫峡长江三峡第二峡,在重庆巫山和湖北巴东两县境内,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至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包括金蓝银甲峡和铁棺峡,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巴东属段22公里,西起边域溪,东至县境官渡口镇,古又称巴峡。

西陵峡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第3篇

瞿塘峡位于重庆奉节境内,巫峡位于重庆巫山和湖北恩施州的巴东两县境内,西陵峡在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境内。长江三峡在湖北宜昌境内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夔门是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

长江三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2001年度(2000年12月-2001年11月)三峡库区气候总体特征为偏旱偏暖。各地年度降水量普遍偏少,气温普遍偏高。与常年相比,库区冬季降水偏多,春、夏、秋季降水持续偏少。年内气温变化较大,与常年相比,冬季、秋季及初春、盛夏气温偏高,仲春、初夏及夏末气温偏低。库区平均风速略小于常年且季节变化不大。

三峡库区资源植物类别齐全,种类繁多,约45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3500多种,食用植物610种,油脂植物566种,观赏植物500多种,纤维植物250多种,用材树种300多种,防护林、绿肥植物136种,染料植物50多种,橡胶植物41种,其它用途(如芳香油、栲胶、果类、树脂树胶、色素等)植物480种。

对库区古树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古树的总体状况基本稳定。仅发现巴东县铁厂荒林场的一株巴山松(高33.5米,胸径1.6米),因雷击、虫害濒临死亡,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大磨滩河边有1株百年以上的黄角树,因周围环境污染,濒临死亡。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第4篇

长江三峡指的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全长为193公里,从重庆白帝城到湖北宜昌。长江三峡又名峡江或大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区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跨重庆奉节、重庆巫山、湖北巴东、湖北秭归、湖北宜昌。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第5篇

1.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2.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3.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写作能力;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作者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不同时段景色;2.体会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感悟作者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和伟大祖国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已学习掌握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有机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与同学合作交流去发现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与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三峡吗?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方纪先生一起领略三峡金秋的神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说对三峡有哪些了解?

3.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

4.出示学习目标:①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我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三峡不同时间的景色变化。

二、走近文本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2.三峡的秋天很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成熟)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

3.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么,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

三、引导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读一读: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认真品读,最后再朗读一遍课文。

2.画一画:勾画出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变化的词,或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批注。

3.想一想:采用学习伙伴间质疑问难的方法,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批注,然后组内同学一起学习这些段落,思考并交流学习收获,最后在班上交流。组长要做好记录。

四、指导展示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并划出重点词语。

全班讨论后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以及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突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突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突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晚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以及长江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突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宁静而神秘。

5.作者把三峡之秋描写得如诗如画,看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描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了解作者的描法,从中受到启发。

五、辅导检测

师: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诗一般的画面,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都说三峡是“百里峡江诗万首”,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句小诗,请大家齐读。(生读)三峡的秋天是迷人的,绿叶金实,硕果累累,散发着成熟的气息。你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请你也动笔来写一写,要抓住某一时段三峡的特点,选择具体的景物像老师这样写一写,记在书中的空白处。(生写)

六、感悟运用

秋天的三峡,有时热烈,有时平静;有时明丽,有时朦胧……真是气象万千。三峡的神韵又何止这些呢?你想更多了解三峡的奇异风光吗?我们可以读一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和余秋雨的《三峡》。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露――明丽

成熟之美 中午:水――热烈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第6篇

能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三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三峡风光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的教学网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师导: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了无数代人的河流——长江(教师画图板书:长江)在万里长江的上游,有一段险峻的地形,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板书)三峡以其秀美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著称。上节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游览了这令人向往的地方。你们还记得我们去看了三峡的哪几个峡吗?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说,教师板书)

2、“小导游”介绍,复习旧知

(1)师导:通过课文的学习,三峡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神秘的风光,雄伟的气势吸引了多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前去一睹它的风姿啊。同学们,就让我们去做做三峡的小导游吧,向游客们去介绍三峡中最为有名的三个峡,尽情去展示它们的风光,好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峡介绍,小组内交流;(可以结合课文描写和浏览网页中的相关图片)

(3)指名上台做“小导游”,边演示边介绍;(学生做游客)

(4)师生评价。

二、拓展延伸,合作学习

1、师导:恩,听了三位导游的介绍,我们仿佛已置身于那神秘的三峡,再次去感受了三峡的雄伟壮观、幽深秀丽和急流险滩。三峡又何止这些令我们魂牵梦绕呢?我们对三峡的了解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呢?下面就再请我们的小导游们做好准备了,除了三峡风光,你们还想向游客们介绍三峡的什么呢?让我们到网上去浏览一下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浏览三峡相关信息,小组交流;

3、指名上台当“小导游”继续介绍三峡,师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知识竞赛

1、师导:观光了一天,导游们很辛苦,我们的小游客们也很辛苦,不过相信大家收获一定不小,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评选“最佳游客”,看看哪位游客今天的收获最大。

2、屏幕出示竞赛题,学生回答,正确者可获“最佳游客”的胸章;

3、学生回答后的题目,教师点击,屏幕出示正确答案。

长江三峡指哪三峡第7篇

1949年7月,魏廷铮跟随有“治江泰斗”之称的林一山奔赴武汉治水。正赶上汛期,武汉被淹得一塌糊涂,乘坐的火车在水里面跑。从这一刻起,他就和长江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陪同、邓小平几代领导人考察长江,提出了长江流域的完整治理开发规划。他还亲自主持设计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而三峡工程从规划到设计完成,则耗费他近40年心力。

如今,面对这次大考,这位在长江流域治水之路上走过大半个世纪的学者型官员,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三峡究竟为长江水患治理带来哪些效应?长江水患治理还面临哪些困局?近日,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魏廷铮。

这只算一次“小考”

《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三峡工程面对的这次“大考”?

魏廷铮:这只算一次“小考”,但产生的是“大考”的效应。从三峡大坝本身的安全性来讲,现在只是“小考”。现在上游来的洪水流量7万立方米/秒,这在宜昌也就是十多年一遇,而三峡大坝的防洪标准是百年一遇。真正的大考是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洪水。百年一遇的流量就是83700立方米/秒,比今年的7万还要多13700,到那时水库的水位蓄到165.9米。

但对防洪能力而言,这是三峡的一次“大考”。1998年上游来了68000立方米/秒的流量,下面就淹得一塌糊涂。今年上游不仅来了7万立方米/秒的洪水,而且洞庭湖、鄱阳湖、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降水,都比1998年来得更集中。这一次跟1998年洪水规模差不多,上游的洪峰还稍大一点。

但是今年的长江堤防淹没区,基本安然无恙。1998年淹没区蓄的洪水大概是八九十亿立方米左右,蓄的水跟这次三峡水库差不多。可以说,1998年洪水是淹在农田里,现在是蓄在三峡水库里面,当时那么多水量要是蓄在三峡里,防洪也不会那么紧张。今年把1998年的问题解决了,不就是大考的效应么!

《望东方周刊》:刚提到“千年一遇、百年一遇”这些不同的标准,当初在设计三峡工程时,对它的防洪能力,设计的极限究竟是多少?

魏廷铮:三峡的防洪标准是按百年一遇设计的,当上游来的洪水达到83700立方米/秒,下泄的流量是56700立方米/秒,剩余蓄在水库,如果是千年一遇的洪水,上面来的流量是99000立方米/秒,下泄大概7万立方米/秒流量,下游防洪要受点影响,这是从大坝的工程安全标准考虑,保证大坝的水位不超过175米。实际上,大坝能挡万年一遇的洪水,就是105000立方米/秒。历史上万年一遇的洪水发生在1870年,洪水流量是110000立方米/秒,这是真正的大考,那时候的洪水如果现在来的话,三峡能把110000削弱到70000。这几个标准设计时就有,只是在不同条件下存在。

《望东方周刊》:三个标准具体来说对抗洪意味着什么?

魏廷铮:百年一遇的洪水,中下游防洪要保证安全,长江的干堤,主要的城市不能垮,这是要跟国家保证的。千年一遇的洪水,要配合应用中下游的分蓄洪区,主要城市不决口。万年一遇的洪水,下面要配合得多一些。总的一条就是,有了三峡工程以后,不能再发生毁灭性的洪水灾害,这是三峡工程建成后的目标。这也是三峡初步的功能,将来上游不是还有几十个水库么,要配合起来统一调度的话,中下游的防洪工程充分发挥作用,紧张的抗洪抢险就不需要了。

泄洪背后的冲突

《望东方周刊》:有舆论质疑三峡工程的泄洪,是以下游为壑,增加7中下游的防洪压力,从规划设计目标考虑,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魏延铮:现在水利部要求,三峡来水流量7万时,下泄4万流量,保证荆江大堤和沿江重要堤防的安全,保证洪水不上堤,不到警戒水位。最终是为了使三峡保留更多的库容,来更大的洪水,也能装下。现在221亿立方米的库容只蓄了70亿,这算是非常安全的防洪调度。

从三峡发电公司角度来说,可以蓄得更多一些,最好下泄流量在两万五,水库可以充分利用来发电。不过,防汛指挥部发调令给三峡公司决定是否开闸,对指挥部来说,库容越大越好。

《望东方周刊》: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三峡的防洪功能和发电功能之间怎么协调?

魏廷铮:这个应该由国家来协调,照顾各方面,求得最大的综合效益。中央1958年就有过一个针对长江流域规划的决定: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规划是统一的,全面发展,既要照顾防洪,也要照顾发电,也要照顾航运,几个方面的关系都要照顾到。

《望东方周刊》:现在是谁在协调?由长江委出面吗?

魏廷铮:长江委现在协调不了,应该由国家综合部门来协调。但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是国务院的机构,以前主任是总理,后来是朱基总理,再后来是总理,现在变成常务副总理。

《望东方周刊》:有媒体报道,2008年三峡集团公司曾为了发电,在汛期蓄水,一度没有执行长江委的调度令,今在抗洪中表现却很积极,你怎么看?

魏廷铮:2008年这次蓄水还是适可的。145米的水位没有动,正好来了一场洪水,跟今年汛期一样。当时觉得不蓄,放下去就可惜了,三峡公司就蓄了一点。这实际也不是三峡公司自己要蓄的,是湖北、湖南两省提出来,你的水不能放下来,否则,我就要上堤防汛。湖北省首先提出,你要保证我的防汛安全,水库要蓄水。这样,三峡才蓄了大约几十亿立方米的水。

支流为何险情不断

《望东方周刊》:这次长江的干流,在三峡的调节下,相对安全。但支流似乎险情不断。有人认为是湖泊的消失所致,你认为原因在哪?

魏廷铮:湖泊对洪水有调蓄作用,但这个功能不大。下雨的时候湖水慢慢地涨,等到发洪水的时候已经涨满。这就要把湖泊围起来,让它干掉,洪水来的时候把水放进去。现在就是洞庭湖全干了,也就200亿立方米库容,况且不可能全干了。同时长江的泥沙在江里流速快,大都人海了,到湖里水面一放大,水流减缓,容易淤积。这次支流的灾害和湖泊的消失,没有太大的关系。

这次支流的灾害不少都是山洪。更主要的是在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中,没有很好地把洪灾因素纳入考虑。随着支流附近的人口增多,一些地区觉得,人多了没办法,于是在一些根本不能住人的区域,硬要把人安排进去。结果山洪一来,冲毁一大片,不少地方人口不能及时转移,应对的措施也不多。

支流广大地区一定要做好国土规划,

山沟里面多种树,少住人或者不住人,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的地方对不能住人。要知道,山洪往往来不及避让,一个暖湿气流遭遇较强冷空气时,集中下100或200毫米雨,这是山洪期间气象的特殊性,但一些地方主政者不了解。这是思路的一个转变,以前说控制这些灾害,现在要多想怎么去避免,减少损失。

《望东方周刊》:支流灾情不断,也有舆论认为是地方配套资金不够,比如江西省,就说没钱修堤防了。

魏延铮:不光是这样,江西有几个水库,比方说这次出事的抚河,有个廖坊水库,修低了。修建时主要有个思想,反对修高坝大库,坝修高了要移民,当时的移民条件不够、安排不好,移民多了要到他这里闹事,所以水库大坝尽量压低,但是防洪功能不管。另外修水电的人有一个思想:下面不想修,指望上面修一个龙头水库,上面蓄水,下面的不考虑。我们做流域规划的时候,都希望他修高一点。但最后地方自己设计的时候改低了。

《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改低?

魏廷铮:他不考虑综合利用,只考虑部门利益。坝修低了,工程就小了,花钱就少了,电量损失不多。从发电的角度讲,修高一点低一点影响不大,他要调节就修所谓的龙头水库。所以现在支流上普遍有这个问题,这些水库现在的库容防洪作用不大,只顾发电,太可惜了。

《望东方周刊》:历史遗留的防洪工程问题,需要解决的还有哪些?

魏廷铮:还有围堤,在湖区围的围堰,堤防标准很低,容易决口。最近九江说有险情,水利部解释说1998年九江决口的那个地方,今年没有决堤,是别的地方。其实九江那地方本来就没有江堤,原来是个湖区,后来围垦开辟了农场,好多中央机关的人下放到那里,把堤坝加固了一些,堤都是土堤。这次很多有水患的围堰,本身谈不上水利工程,都是自己围成垸子在里面种地,没有规划,也没有认真地按照安全标准做好。

毛病就犯在老是一刀切

《望东方周刊》:这幺些年来,你感觉我国整体上的治水思路,有什么变化?

魏廷铮:最早提的防洪疗针是,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尽量把水放下去,因为长江水量太大,像大禹治水那样,保证排水道、排洪道必须畅通。

《望东方周刊》:就是用大禹的那套方法?

魏廷铮:也不完全是。还要修三峡大坝,大坝是主体,负责蓄水。蓄和泄,两个都要搞。从形势来判断,泄水要放在前面,把水放到海里去,因为长江洪水都蓄起来不可能。

现在看来,蓄做得不够。现在全世界都在闹水荒。水资源能蓄要多蓄一,电,能蓄的地方尽量蓄水。总之多蓄一点水有好处。

《望东方周刊》:蓄水程度为什么会不够?

魏廷铮:因为怕修高堤大坝。修了这些,会淹没一些地区,就要移民。当时怕修水库主要是怕移民,怕得要命。确实当时移民做得太差,对老人的安置,对民生的照顾,做得很不够。当时国家没钱,都要国家出钱,出不起。

《望东方周刊》:历史上一直有围湖开发的做法,1998年洪水过后,国务院提出过“退田还湖”的政策,这算是治水思路上的调整吗?怎么想起来推出这个政策?

魏廷铮:当时防汛的时候,说老实话,太急,哪些地方应该严防死守,哪些地方不应该严防死守,哪些地方应该分蓄洪,哪些地方应该确保,应该区别开。当时事情紧急,所以都要严防死守。回头再看有些地方不值得严防死守,应该让出来。我估计“退田还湖”的出发点就是这个,给洪水一个空间,人从河里、湖里把围垦的垸子退出来。

《望东方周刊》:有报告指出,当时“退田还湖”的政策推进速度特别快,有的是双退,人退,田也退。有的是单退,人退,田不退。最后似乎遇到了阻力。

魏廷铮:不合理的围垦要退掉是应该的,合理的当然退不了,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任何事都得有规划,强扭的瓜不甜。最后双退的没有了,剩下的都是单退,但是单退等于没有退,就是人换个新房子,在湖里照种不误,摩托车一骑,拖拉机一耕,种子一撒,庄稼成熟照收不误。

1998年以后,有好多时间都是依靠1998抗洪精神。但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现在中央要靠科学实践。任何事情主观意志是不行的。

《望东方周刊》:1998年抗洪后我们究竟吸取了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呢?

魏廷铮:1998年抗洪还是传统的方法,拼人力,洪水之后,中国科学家防灾减灾的研究成果,开始相应得到重视。但之后采取的措施含有多少科学技术的成分,很难说。

当时花了很多钱,在长江干支上搞“隐蔽工程”。就是哪个地方有漏水,有隐蔽的漏洞,就全面的打板桩,或者做防渗墙,不管好坏,一道修理,花了几百亿。

作用很有限。所谓隐蔽工程怎么找出来?隐蔽在哪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中国人早就总结了。堤防这个问题的影响因素很多,哪里有问题,哪里处理,需要加固的进行加固,不需要的再加固,没有意义。毛病就犯在老是一刀切,一个口号覆盖全面。

一大批科技力量没得到充分应用

《望东方周刊》:1998年的那些安全隐患现在都消除了吗?

魏廷铮:还没有大水来考验。今年水位比1998年要低三四米呢,武汉水位只是二十六七米。要到真正的保障水位,城陵矶是34.4米到35米,武汉29.73米,那时候才能检验出来。

《望东方周刊》:防洪体系需要科学性,实际上,从1998年开始,长江治水的理念,据说就已经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现在我们的防洪体系中,支撑防洪决策的技术条件如何?

魏廷铮:洪水的科学调度是有一套体系的,每一个洪水年份都不一样,但总能找到一些典型。现在软件这么发达,可以做大量的调度模型,最后由电脑来精确调度。一条河流像长江这样,至少有一百几十年的资料,准备十个、二十几个的调度模型,都可以编出来。但是,现在有很多资料,都没有很好地利用,没有编出像样的模型,这方面的科学技术开发很差劲。

《望东方周刊》:什么原因导致的?投入不够?

魏廷铮:说老实话,现在就是扯皮。各个部门,你考虑防洪,你考虑发电,你考虑航运,都是大部门,只照顾自己的利益,都想按各自的模型调度,最后出来的这个模型就行不通。

不是缺钱,这能花多少钱?主要是人的思想统一不起来。个人部强调自己的一面。还是人的因素起作用,不要针锋相对,锱铢必较。应该是考虑它的综合效益,大家该让步的要让步,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部门利益。

《望东方周刊》:还有什么其他难以协调的关系?

魏廷铮:涉及的部门跨了几个大部,地方又跨了几个省。而且越是小单位越要强调各自的利益。

比如湖南、湖北两岸的要求就不一样。长江的水位在关键的时候,要影响到洞庭湖和荆江的关系,原来两边争论的时候,长江的水位差一厘米,就要打架。湖南说我本土的水,也就是南水,我不怕,我怕北水,也就是来自长江的洪水,长江尽量少向洞庭湖进水。湖北就说你这个洞庭湖应该多分水,长江水位低一点,我好防洪。三峡大坝没起来之前,两家都维持现状不准动。三峡大坝起来以后,现在两家都在对三峡提要求,湖北要求汛期三峡泄流应该控制在十万立方米每秒以下,湖南说长江入洞庭湖的四个口,应该给控制起来。

连小地方像一个荆州和一个常德这两家的矛盾就不好办,原来常德说长江进水进多了,防汛受不了,要求控制。但是现在,它又缺水了,开始找三峡要求放水,三峡放水又只能进洞庭湖,到不了常德。这些矛盾有些是无知,有些是对科学的认识太缺乏了。三峡大坝建成以后,要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利害关系,进行科学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