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范文3篇

时间:2023-02-14 11:43:3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范文3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范文1

语言是教师施教的载体,教师语言应用水平的高低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教学语言的应用,充分展示语言艺术的魅力,发挥语言特有的教学效果,让语言成为教师传递语文知识和情感沟通的桥梁。运用精湛、有力的语言艺术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言艺术和掌握语文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1]。

一、小学语文课堂展示语言艺术的魅力及其必要性

形象生动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运用好语言艺术能够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语境中身临其境,获得听觉上的震撼和启迪,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意境,有效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学生在精美语言的熏陶下,更加乐于投入文本学习中来。因为富有艺术感的课堂语言赋予了教师自己的情感,是教师情感与文本所表达情感产生共鸣而生发出的语言感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艺术感染,撩拨学生的情弦,这也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高境界。此外,新课改的大力推进也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必须做出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不良的语言教学习惯,切准语文学科人文性强、情感渗透力强的特点,采用语言艺术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教材中字词句中蕴含的寓意,并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思考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更能点拨学生的思维。经过课前的预设与反复对语言的提炼和操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更能得心应手、从容应对,巧妙地调节语言增强教学的美感,让教学语言更具吸引力,让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让自然景观千姿百态,让语言艺术熠熠生辉。这样,既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急切地想要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也能让学生在教师语言与情感共同启发的作用下,引发与文本的共情和对语言文字的精准掌握,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仿效心理,让其在巨大的精神力量支配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将自身的学习潜力发挥出来,实现乐学、好学,真正发挥出语言艺术启智、促思、共情、激新的效果[2]。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升语言教学艺术的策略

(一)言之有趣,妙趣横生其一,使用诙谐、幽默、风趣的有声语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能够从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而兴趣作为推动学生开展探究与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方式做指引。教学语言幽默诙谐,能够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如同催化剂一般,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幽默性教学语言时,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意味深长、诙谐有趣的有声语言为主启迪学生的智慧,让教学过程更富有情趣。同时,诙谐幽默的语言艺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降低焦躁感,缓解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当然,使用幽默性的语言,教师要注重高雅,而非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捧腹大笑,需要结合所教字词句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运用,促使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同时还能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二,利用外在绘声绘色的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是除了口头上的有声语言、书面语言之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主要表达的方式是通过老师的面部表情、眼神以及手势、点头等一系列肢体动作来完成。体态语言的展示可以是无声的,也可以在有声口头语言的辅助下完成,这样会更好地展示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文章中的语言绘声绘色,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这篇文章时,除了要掌握语调、语速,使用恰当的语气,同时还可以辅助以肢体动作来展示,让学生感觉如同自己真的置身于桂林山水间。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尽情品读美文,还能够与大自然进行心灵沟通,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感受大自然外衣下的美好景象,这也是优美的教学语言创设的一种情境。学生在充满意境的品读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好的效果,淋漓尽致地幻化出不一样的课堂效果。

(二)言之有情,情理交融恰当地运用语言艺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下,与文章的内容产生情感交融,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内在的深意。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运用语言时注重语调的变化,如使用激越、澎湃的语调来反映一种兴奋情感;而使用平静的语调来反映一种平淡无奇的状态;使用凝重的语调则表示沉重。因此,教师需要寓情于抑扬顿挫间,言之有情,而又津津有味[3]。情感是文学的灵魂,文学倘若缺乏情感,就如同一个人没有灵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交融,让学生在情感共鸣的前提下与作者心灵相通,实现理中蕴情。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作者赋予了其浓厚的情感。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在认真研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之妙,并使用文中恰当的语言将其中的情感因素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让情感浸润学生心田,让学生知道怎样使用这些字词句,这些字词句适用于怎样的语境中,适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时,教师要让学生有亲切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教师利用有声的语言真诚地传达作者的寓意,让学生与作者、教师三者之间产生情感交融,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以《葡萄沟》为例,其中的句子“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是独立成段的,教师在朗读这篇文章时,要注重语气、语调的变化,同时还要辅以相关的手势动作,用自信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带领学生伸出大拇指,共同体会作者对葡萄沟的热爱之情。这种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相结合能够达到有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促使学生很快心领神会,实现情理交融,更加真实地传递文章作者的情感,进而让学生理解文本语言的内涵,丰富自身的情感,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系,为以后写作积累语言素材。

(三)言之有启,因势利导思维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疑问思考又是促使学生形成多元化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而提问一般以语言为载体,是言之有启的重要表现形式。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时使用艺术性语言,可以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制造悬念,让学生对接下来要提的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可以促使学生高效且深刻地掌握相关知识。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情境创设的方式,给学生营造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在该情境中思考、启智、创新。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每节课上课之前要对教案进行精心设计,尤其要巧借语言艺术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疑问地去阅读文章,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在提问时,要以疏导性提问为主,同时兼具开拓性和发散性,引导学生思维多元化,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具体而言,为了让课堂教学效果更佳,教师提问的语言要精湛有效,巧妙地设置提问,尤其是要抓住文章中的矛盾冲突点设计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在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体会到成就感。除此之外,提高语言提问的艺术性,要善于抓住时机。当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时进行巧妙提问,这样的提问效果更佳。比如在新课导入环节,学生尚不理解课文之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能够了解重难点知识,了解到文章的体例和写作手法,为自身写作提供了指引。另外,教师利用语言进行提问时,问题的形式要做到多样化,可以采取直接式提问、曲问式提问、阶梯式提问多种方式。

(四)言之有度,展示艺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或者违反学校秩序,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使用的语言同样要具有艺术性。这样充分地将语言魅力展现出来,可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当学生出现过错时,教师切莫过分指责,否则容易使学生滋生逆反心理,造成学习兴趣低下。比如课间时两名同学因为口角问题想要动手,一名同学正抡起椅子准备砸,教师想要更好地把控这种局面,要使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控制。教师可以这样说:“你看看这名同学多棒,看到老师天天站着上课如此辛苦,这不是拿起椅子想让我坐会儿嘛!”此时正在拿椅子的学生会感到十分惭愧。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不但不会引起学生心理的不舒服,同时还及时地制止了伤害。当然,下课后,语文教师要对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缘由进行追究,在沟通时使用的语言要尽量做到柔和,不能生硬[5]。

三、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语言艺术,不但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语言艺术的熏陶下更加深刻地把握文章中字词句的寓意。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运用的有声语言要做到风趣幽默、诙谐有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启迪学生智慧。还可以辅助于体态语言,给学生展示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使用艺术性语言应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情理交融,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精湛有效的提问,使用艺术性语言调和学生矛盾,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感染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孙孝旺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丁家沟镇马家岔小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范文2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以减促增、减负提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兴趣广泛,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拼音拼读”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方法,将学生学过的声母、韵母制作成卡片,再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把声母和韵母分别发给各小组,学生在打出声母卡片时,手拿韵母的学生要与声母拼到一起,并要大声读出拼成的拼音,如果读对了,卡片就能够打出去,如果读错了,卡片不能打出去,必须要收回,看谁手里的卡片先打完,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这种游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游戏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丰富科学的作业设计

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业能巩固课堂的知识与技能,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能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设计作业要摒弃杂、多、烦等弊端,要实现作业的少而精。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时,为锻炼学生的背诵能力和识字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亲子型作业:一是“我当小老师”,把这三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倡导家长和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背诵。二是“我是小小书法家”,和爸爸妈妈比一比谁的字写得最端正。设计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发展。丰富科学的作业设计既让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3以“备”促教以“备”提效

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出教材的架构和线索,摸清学生情感认知的发展规律,分析教材线索的编排特点,基于教材和教参对教材的原始思路进行研究。另外,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尽可能地用实证把学情分析出来,应看到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如,备课时教师可以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还可以针对“双差生”备好“补偿餐”。教学中要精准备好课,认真研读教材,研磨课堂,为实现减负高效的语文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师要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合理“浇水”“施肥”,要不断摸索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减负增效为目标,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时效性。兼职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数量,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范文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很多学生在写作中或简单套用作文模板,或直接模仿范文中的故事情节,导致作文程式化倾向明显。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以下建议:其一,在作文选材上应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其二,在语言训练上应该注重课内名篇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其三,在作文批改上应该做到师生互批互改。

一、留心观察生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起点,这一时期的学习目的,并不是为学生树立写作规范,而是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生活,认真观察,放飞想象,说真话,诉真情,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一)现实生活是作文写作的唯一源泉明确“现实生活是作文写作的唯一源泉”,既是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意”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涉及学生写作素材来源的广阔性。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小学低段学生因年纪小,其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还保留着儿童式的天真烂漫。为此,教师应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形成鲜明印象。比如,可以养一株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用文图结合的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也可认真观察某一个季节中的景物变化,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季节特征,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总之,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兴趣,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能力。小学中高学段学生的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模板作文”。简单的套用和抄袭造成学生习作内容空洞、故事雷同等问题。鉴于此,教师应适时校正写作中的套用与抄袭倾向,让写作回到现实生活的起点上。面向现实生活取材,意味着可以选择的素材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既可以写高大宏伟的东西,也可以写平凡细微的东西,既可以写美不胜收的风景,也可以写不完美的角落。总之,现实生活有多广阔,写作素材就可以有多丰富。所以,回归到现实生活也意味着对题材和主题的开放,学生只有结合生活经验才能写出真实的文章。

(二)现实生活需要加入学生的真实感受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但是没有加入学生思想情感的生活还只是“自在”的生活,只有真正与学生发生联系的生活才是“自为”的生活,才能在学生笔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情感变化,对现实生活形成自身的态度与观点。如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植物的变化,也要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对植物变化的情感反应。而在观察一个季节时,既要有对季节的描写,也要表达出自身的感受。比如对夏天的酷热,学生既可以有“吹着空调吃西瓜”的舒爽,也可以有对炎炎夏日的煎熬与焦躁。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平等对待学生的真实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尤其对低学段学生而言,教师应该保护其宝贵的想象力和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珍惜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独属于孩子的灵感。对中高学段的学生而言,在尊重其表达自由的基础上,教师还需引导其在写作过程中建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语言积累运用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作者需要借助贴切的语言文字,将所写内容外化,并赋予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作为传达写作内容的媒介和工具至为重要。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围绕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加强语言技能训练。

(一)课内名篇作储备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皆是精挑细选的经典文章,它们既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语言运用上也堪称典范,所以做好课内名篇的模仿与积累,是语言储备与训练最简洁也最高效的方式。识字量是决定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在识字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教师不妨将汉字识记作为写作训练内容,让学生根据字形、字音、字义写一个小故事,或者用自己所组的词语造句,抑或将几个有联系的字词放在一起,介绍字词之间的关系,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能够表达的内容也日渐丰富,这时适当引入语段模仿练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如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时,作者的语言精练传神,富有童真童趣,具有模仿借鉴的意义。又如《少年闰土》一文,写景文字全凭白描,却直接写出了闰土捕猹时周围的环境与景物。除了片段式的模仿,课内文章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技巧也值得学习。如总分总结构、移步换景式写法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在读写结合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二)课外阅读作拓展仅仅分析课内教材选文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读好书,读整本书。课外阅读不仅是写作教学的拓展内容,更是充实学生生命体验、增加学生生命厚度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作为对课内选文的一种补充,应该与教材有效衔接起来。为此,统编教材中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在附录中给出了阅读参考书目。小学阶段,低学段学生可以从故事书和连环画入手,充满浪漫与想象的儿童版连环画《西游记》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在神魔世界中遨游。在进行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梳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并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情节设置的好处,由此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对原有故事进行扩充与改写,在阅读分析中巧妙过渡到写作任务。中高学段的学生所读书目也可以从课内的文章进行延伸。小学阶段诸多篇章都是某一作家的选文,而通过单篇文章很难准确体会作家复杂的思想情感,所以由篇及本就显得十分必要。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及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中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都可适当引入。阅读这些作品,学生能够随着作者笔下的故事尽情遨游,更重要的是,在作家的影响下,学生会进一步增强表达欲望与写作兴趣。这种直接性的力量冲击,才是构成学生愿意写作、持续写作的真正动力。

三、师生互批互改

传统作文教学一直是以教师的评语作为作文修改和评分的依据,但是读者的喜好是多样化的。以教师的评语作为唯一标准的“一言堂式”教学明显不符合教师身份的转变,也不符合作文教学的实际需求。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形成师生互批互改的良性循环。

(一)教师下水作示范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批改者和讲解者的地位,几乎很少亲自为学生作示范。这导致学生一直处于教师的理论引导下,而没有见过教师真正的写作实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下水”示范作文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主题,选取恰当、新颖的评语进行评点。如在低学段的评语中就可以采取孩子视角,运用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对文章进行批改。对高年级学生的文章则可以根据文章主题,配以相同风格的文字,让学生在评语中体会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次,教师的“下水”示范更可以体现在对学生作文的修改上。学生受固有思路和语言能力限制,很难对作文进行有效修改,尤其是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变化。教师“下水”对学生问题作文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能让学生对教师的修改建议有更具体的认知,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写出更优秀的作文。

(二)学生互动多改进作文教学不仅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更要调动学生对同学的作品进行互动批改,以同龄人的眼光和角度发表看法和意见。为此,在作文评点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接触多样化的建议,引导学生对不同建议进行甄别和判断,分析哪一种意见更为可取。具体到低学段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梳理不同学生对作文的不同评价,并分类、分角度进行归纳,让总结和抽象能力不够强的低年级学生能够对文章的优缺点有感性认识。在高学段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就不同的观点进行交锋,对不同的布局进行探讨,对不同的风格进行评点,在自由但有序的环境中探讨作文的章法。作文教学目前仍是语文教育中的难题之一,但这并不意味作文教学难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主要通过作文选材、语言积累和评点方法三方面分角度进行论述,以期为小学作文教学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些许借鉴。

作者:谢少芳 单位:东山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