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究3篇

时间:2022-12-23 11:41:56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究3篇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究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提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适合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是教育教学改革后的一种有效教学对策,旨在构建适合学生更好发展的教育,这一理念需要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创造。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将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切实落实到发展每一位拥有不同特点和个性的学生身上,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将适合的学习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适合的教育下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基于我国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来说,较传统体育教学有了很大进步,教师基本从“一言堂”、“放羊式”教学模式中走了出来,更加注重学生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一些教师的体育课变成完成任务式教学,应付考核指标,达到标准就好,没有从适合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没有系统的练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只看最终考核结果,这对适合的教育,适合儿童的教育,适合儿童体育锻炼长期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这些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情了解不充分,影响课堂实效体育学科的室外课教学较其他学科有明显的特殊性,对组织、安全都有很高的要求。加上技能动作专业性,以及教学班级多,目前小学体育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根据自己教学进度要求、教案设计进行全程指挥式教学,讲解示范,学生自己练习,强化技能水平,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这其实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因为学生都是在用教师固定的方式在进行重复巩固,至于这种学习方式、内容设计适不适合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技能掌握情况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这样的学生注定会发展成没有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儿童,这样的教学也可理解为无效教学。

(二)目标缺少差异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根据每个班每周3~4次体育课的标准,一节同样教学内容的体育课需要教师重复3~4次,有时还有跨年级教学情况,因此对体育教师个人专业素质有非常高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般设计的学习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学生是有自己特色的、特点的,他们的技能水平也不尽相同,同一层次的目标会导致体育课上,体能好的学生感觉技能过于简单,失去挑战性,体能弱的学生总是完成不了目标,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延伸的缺失,不利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体育课一般没有书面作业,主要评定方式是技能是否完成或技能完成到哪个标准。有些教师上完课后便结束了,至于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不同目标层次的学生后续还要做哪些努力,平时要加强哪些锻炼,教师不会再给出准确的要求,这就造成下一次课他的运动能力还停留在之前的水平,没有进步。学习体育技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堂掌握动作,课后巩固练习,这样才能实现既让学生形成运动技能,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长远目标。

二、适合教育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改进

要想孩子成长,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认知、去尝试、去感受、去体验,让孩子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传统课堂学生对学习内容毫无了解的学情下进行动作技能学习,形成课外自己了解、尝试与发现,课中理解与识记,旨在通过课前有效引导、课中有效分层、课后有效锻炼,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我运动能力发展的方向。

(一)前置性练习,让儿童有适合的自我体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学,有些技术动作可以当堂课就呈现出明显的效果,而有些技能较复杂,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如何才能适合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有自己的运动体验呢?通过教学尝试,笔者认为“前置性学习”的提前干预练习对学生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三年级《跳跃与游戏:立定跳远》教学单元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直接授课,学生根据教师示范进行模仿练习。而当下存在学生多、场地小的教学困境,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学生在没有预习及自我体验的情况下,直接进行体育动作技能的学习,既不能抓住教学重难点,也不能掌握自身对于本节课内容有什么需要查漏补缺,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体验感变差,潜在技能没有被挖掘,得不到适合自身的锻炼方式。而前置性学习导学单,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查阅资料以及挖掘本身具备的跳跃能力进行尝试体验练习,掌握跳跃的基本知识技能。教师通过有效布置和引导学生完成前置性练习实现课前预习,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挖掘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更好地为课堂学习做铺垫。前置性练习不仅可以让教师更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水平,缩短课堂上简单内容的教学时间,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适合自身的运动体验。

(二)分层教学,让儿童有适合的达成目标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在前置性学习“导学单”的基础上,教师能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效预测、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上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最终达到完全掌握学习目标的教学要求。传统的体育课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全班一个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就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在三年级立定跳远第一课时中,教师在热身活动后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试,了解学生对立定跳远动作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分三个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对应自己能力的学习目标。对层次三的学生,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主要指导学生在现有动作基础上提高跳跃的远度。对层次二的学生,让学生采取有的放矢的形式,对基本动作内容的练习,并对教学重难点进行适当的指导。对层次一的同学,教师主要进行教学示范、动作讲解、纠正动作为主,并采用“手拉手”的方式,让层次三的学生教层次一的学生,这样同角度的指导更有利于层次三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也有利于层次一学生更快的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同时也解放了教师,使教师更有时间去关注其他学生。学生个体的运动技能各有差别,适合的教学目标、适合的运动起点,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基础动作的基础上更快地进步。

(三)课后“作业”,让儿童有适合的发展空间体育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家庭中,存在于社会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在阐述教学方法的改革时提到,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以及对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这句话从理论层次上肯定了不同形式的体育家庭作业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及学生拓展进步的方向。同时课后锻炼也是学校体育向家庭体育的延伸,让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的发展,让家庭体育辅助学校体育的高效开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家庭作业较其他学科家庭作业有较大差别,不需要学生去完成同样的作业,只需要学生能够去锻炼、去展示,这就达到了家庭体育的目的。针对学生布置不同的体育家庭作业,能够让学生乐于去完成作业、乐于与家长共同运动、乐于去展示。在完成三年级跳跃教学之后,教师布置一系列的关于立定跳远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去完成。针对层次三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跳远动作的同时,能够说出动作的重难点;教家长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与家长或伙伴进行比赛。针对层次二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能够在动作正确的基础上,做一些跳跃动作的辅助性练习,如蛙跳、蹲跳起等动作,帮助学生增强腿部力量,进而达到优秀的要求。针对层次三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通过网络设备,再次复习立定跳远动作,在不追求远度的基础上,正确的完成立定跳远动作。生命在于运动,适合的运动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身体发展。适合的体育家庭作业,不仅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后锻炼进一步巩固所学技能,也能带动父母参加到体育锻炼中,从而促进家庭体育的发展。“适合教育”新式教学思想,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学生共同努力实现,其中教师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教师想要打造适合的教育,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是最基本的前提,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后有针对性地制定课前导学、课中分层、课后锻炼,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顾美玲 栾亚楠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天正小学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究2

一、两营造

(一)营造体育运动的环境小学体育的开展不只是体育教师的单一努力就可以开展得非常顺利,同时也需要学校的共同努力。一个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是只有教育工作者个体就可以完成的,同时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协调共同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才可以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小学体育的教学开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如何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一直都是体育工作者不断探究和思考的问题,但如果相应的教学环境并不能满足教育工作者的预期,那么体育课堂的完成效率将会大打折扣。由于小学教育体系对于体育认知的不全面,导致大多数小学校园里的体育设施设备并不完整,新课程标准改革后,才有所改善。学校提供体育教学所需要的相关体育器材是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环境支撑,只有相应的教学器材符合教学活动的要求,学生的体育能力才会得到更大的进步。例如:羽毛球、足球、篮球和乒乓球是基础教学所不能缺少的器材,定期对篮球、足球、乒乓球场所进行检修和打扫,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所以,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更利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

(二)营造体育运动的氛围著名的政治学家和哲学家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曾在《图库斯卢姆谈话录》里曾说过:“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由此可见,一个人所处的氛围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众所周知,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所处的氛围环境对于他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氛围对于一个人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一个不好的氛围也可以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营造一个体育运动的氛围,十分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体育教师和学校可以开展相应的体育宣传周活动、宣传海报或者黑板报等活动形式,让整个校园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运动氛围,也可以开展相关体育竞赛,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活动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对于体育运动产生参与的积极兴趣,如此更加利于小学体育运动的普及和顺利开展。所以,营造体育运动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可以更加顺利开展小学体育。

二、一培养

(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必要性终身体育意识,就是人们对于自己身体终身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习惯养成和体育能力培养的总称。终身体育意识可以推动人们对于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但是终身体育意识并不只等于体育运动,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尤其重要。由于终身体育意识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一种意识状态,所以才会有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有着严重的反感情绪,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十分利于学生以后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体育运动知识之前,其实并不了解终身体育,更不能明白体育的真正意义。终身体育意识包括健康意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三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也曾在其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总称。”所以,培养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显得更为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学习和锻炼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情绪。

(二)如何培养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兴趣就是主观愿意去探究和参与体育运动的强烈倾向。人们做一件事情都会有强烈的诱导因素才会引起他强烈的兴趣倾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对于体育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倾向呢?体育教师可以对学生采用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应用于教学课堂。例如:学生学习50米短跑,需要学生极强的爆发力才可以完美地掌握短跑技巧。学生对于短跑技巧是未知领域,会直接产生好奇兴趣。那么,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示范和指导时,就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或者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集中学生的专注力,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间接兴趣的作用方式。通过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结合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便可以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多渠道丰富学生体育知识。体育并不只是实践性课堂,同时也需要体育知识的理论课堂相辅助。通过体育理论课的讲解,体育教师需要给学生进行体育保健和卫生的相关知识的普及,同时还需要向学生传授竞技运动的相关知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通过对小学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汲取吸收,使学生对于体育的目的和意义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然后为他们形成终身的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小学体育的“两营造、一培养”即为营造一个可以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的氛围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我国的教育也在随着时展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小学体育也需要跟随教育改革脚步不断地发展,共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努力!

作者:曲家臣 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羊亭学校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究3

一、小学田径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不足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正处于十分好动的阶段,理应对各种活动充满着强烈的参与主动性和兴趣,但是在实际田径训练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参与到训练过程中,并抱有一定训练欲望和兴趣,只有少部分学生拥有田径知识学习的兴趣,但是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消退。笔者认为很多小学体育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而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田径训练本身就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需要学生对某一个动作进行大量重复的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对田径训练产生厌倦,导致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度逐渐降低。二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训练兴趣对教学结果的影响,认为学生只需要按照训练内容和计划完成相应的训练即可,是否拥有训练的兴趣这并不重要,导致训练内容和形式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引发了学生对田径训练的排斥心理,促使田径训练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

(二)教师的训练方式适用性不高在田径训练的过程,大部分教师都会采用单一的训练方式开展教学,单一的训练方式对田径训练的结果虽然有直接的影响,但是缺乏新颖,时间一久,训练的过程就会变得十分枯燥和乏味,学生会产生排斥心理。新课改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小学田径训练想要有效地贯彻和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就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促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和认可这种训练方式,只有这样田径训练活动才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参与,从而使学生的身体素养得到发展和提升。因此,在田径训练过程中,挖掘出学生的主体潜能,是小学体育教师务必要重视的一点,也是提高小学田径训练价值的重要策略。

(三)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调整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了,但是在小学田径训练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仍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认为学生的训练结果更为重要。所以在训练时,大部分训练内容都是让学生进行跑步,没有对训练内容进行有效的创新,最终影响了田径训练的效果。因此,想要杜绝这种现象,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田径训练的主要教育功能,进而设计出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田径训练,以此发展学生的身体素养。

二、新课改下小学田径训练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转变家长和教师的思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难免会以培养学生的智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将田径训练等教学内容视为业余爱好和娱乐项目等,所以缺乏主动创新和调整教学模式的意识,导致小学田径训练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影响了教师和家长对田径训练的重视程度,形成恶性循环。要促进小学田径训练的发展,优先转变家长和教师的思想尤为重要,是提高家长和教师对田径训练重视程度的有效措施。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个人,都必须要采取观念转变措施。首先,学校要充分吸收新课改的理念和思想,对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及时教育,让其认识到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此建立起教师对田径训练重要性的体会和认识,进而重点关注和发展田径训练。其次,教师拥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后,要及时转变家长对田径训练的看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大部分决定都是由家长代为确定,如果家长对田径训练的认识程度不够,会给学生田径训练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所以转变家长的思想也是不容小觑的。因此,教师要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向家长分析田径训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促使家长深刻体会田径训练给其孩子带来的有利作用,进而支持和辅助教师共同促进学生的田径训练。另外,教师还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训练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训练内容的权利,以及发表自己对田径训练的看法,以此提高田径训练的针对性。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田径训练项目,如障碍跑、任务跑等等,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跑步训练,训练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谈一谈自己对田径的认识,对田径训练方法的建议等等,以此了解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以及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田径训练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和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田径训练是非常枯燥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提到田径、跑步,都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进而不愿意参与到田径训练过程中。因此,优化田径训练的方式,为学生制定出更加科学的训练计划和内容,能够让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田径训练中去,并且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田径训练的兴趣。为此,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采用一些教学工具,促使教学内容丰富化。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愉悦性的田径训练和比赛视频,以此提高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一些田径运动技巧,使田径训练不再那么死板、枯燥。其次,在田径运动计划的设定上,除了要珍惜课堂的训练时间,还需要有效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训练需求,确保学生的身体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然后在训练内容的制定上,尽量确保田径训练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提高田径训练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训练内容,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训练,这样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总之,小学田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重视田径训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措施,促使田径训练的内容丰富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行田径训练,进而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顺熙.高校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及对策[J].运动.2014(20).

[2]孙莹莹.关于小学业余田径训练的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6).[3]邬清雁,诸海明,沈初效.提升小学生田径训练效果的几点策略[J].运动.2013(05).

作者:崔国斌 单位:安徽省宁国市东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