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5-08 02:42:14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第1篇

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学校德育环境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文化、课程、活动等方面都在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发展。通过对学校德育环境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一、学校德育环境的功能

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知识灌输和说理教育等方式来实现的,这种方式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由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学校德育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多是潜移默化的,它们对学生德性发展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1.陶冶功能学校德育环境的各种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施以熏陶和感染,并使他们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定的情感,继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

学校环境中丰富的内容对学生情感陶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都是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环境因素。师生交往、同学交往中的情感交流,会形成学校特有的人际情感环境,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校的花草树木、建筑布局、雕塑等都是陶冶情感的因素,使学生对集体、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爱学校爱生活的情感。

2.认识导向功能学校德育环境作为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道德环境,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这种导向作用表现为:第一,从学校环境来看,从物质条件到精神活动,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举止仪表到教室的装饰布置,都给生活于其中的成员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信息,给每个成员心理上一定的暗示,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人们所认可的或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第二,社会环境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通过学生的自觉实践和学校的德育活动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使社会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入学校。良好健康的社会信息可对学生的道德认识、人生价值观和德育活动导入正确的方向。

3.规范功能学校德育环境对学生的言行和德育活动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不是直接的,而是隐蔽渗透在学生经常接触、参与的各种环境因素及活动之中。从表现上看,尽管这些作用是潜在的,但它们却往往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对学生形成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体现出对学生言行的约束规范,达到正面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

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强制作用,体现着学校的意志以及社会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它能使管理工作朝着科学有序方向发展。校风是全校师生理想追求、科学文化素养、治学精神和行为风尚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它是一种无形而有效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处于其中的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制约,积极遵守群体生活的轨道,进而在集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共同的心理约束力。

4.示范功能学校德育环境蕴含了丰富的示范教育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环境的示范作用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示范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德育工作者,是学生的人格榜样,他们的政治态度、品德作风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政治观、人生价值观、道德观会产生直接影响。其次,学生中先进人物和事迹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对他们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年龄结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有相近或一致的特点,因而所在环境中受到奖励或舆论褒扬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就易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而对受到惩罚和舆论贬责的人或事就会拒绝模仿。再次,社会的各种典型人物和事迹也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雷锋精神”影响了几代人,时至今日早已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并且以后还将产生其深远的影响。、

二、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策略

1.优化学校物质环境一方面,优化学校布局、建筑。

学校布局应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出发,根据某一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和在校园的活动轨迹,结合环境、地形,依势布置,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自然、优美、高品味、有文化底蕴的学校环境。另一方面,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美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恬静、整洁、优美、精致、充满生气的校园,不仅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而且可以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挥师生的智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美化校园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其中主要包括植物造景、雕塑美化、教室美化和校园其他美化。

2.优化学校德育制度

(1)改革制度本身。

学校德育制度本身应是道德的,应是以自律为主的,还应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首先,学校德育制度应是道德的。长期以来,我们更多注意学校德育制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却很少考虑德育制度的道德性。道德的德育制度应是激励性而非强制性的,不以限制、束缚学生为目的,而以鼓励、发展学生为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与选择,但又不是毫无原则的道德相对主义。其次,学校德育制度应是自律为主、结合他律的。德育制度中他律的一面是必要的,但遵守制度和规范并不等于就提高了学生德性水平。德育制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更应靠制度中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实现,而不是靠强制性规范。制度的导向作用可使人在德性道路的追寻中去体验、感受德性之美,认识它对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进而在主动选择中追求德性的完美。第三,学校德育制度应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既定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不是僵化、机械的,而是开放的系统,应随时代的发展要求融入新的元素而趋于合理,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来认识、完善甚至改造这一系统。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政治、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创新与完善,才能与学生的身心发展保持一致。

(2)加强学校德育制度的执行力度。

首先,要正确认识学校德育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形式化现象,从两个方面来改善当前的状况:一是完善学校德育制度,制定学校各组织的执行规则,加强执行环节中的程序建设;二是通过非制度化的途径来弥补制度规则本身的不足和缺陷,培养制度执行者正确的制度理念。其次,要树立学校德育制度的权威性,保障制度的实行。目前,学校德育制度对执行的组织程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如对违背学校德育制度的教育事件的处理,学校有关组织或教育者往往职权不分,造成执行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损害学校德育制度的权威性。

另外,要加强对制度执行者的监控。从现实的情况看,学校各组织和教育者从利益及职业角色考虑,或放弃对制度的价值理念追求,或对制度的价值产生疑虑甚至逆反,从而修改或歪曲了学校的德育制度。

3.优化学校精神文化环境

(l)与时俱进,增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新的环境变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和机遇。要本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推进。一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握主题,选择更贴近国情、校情、学生实际的文化主题,形成代表先进文化方向,健康的、积极的校园精神文化。二是要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容。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校园文化富有时代气息。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使校园精神文化不断渗透人文精神。三是要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式。要把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至校外,建立社会实践阵地,与企业、社区等联姻。通过调研、咨询、“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使学生学习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

(2)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层次,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校园精神文化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人文精神的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精神源于一所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结合;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精神支持,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学校,就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配合学校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促进学校发展服务,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学校精神的塑造,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层次,激发学生潜心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崭新观念和先进的文化底蕴。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 人文教育 意义 途径

1.引言

三十多年来,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的远程教育,在坚持依据成人教育特点,实施大众化教育,服务基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具体表现为:成人学生存在急功近利,职业道德差,诚信度差,文化教养水平偏低;年龄较小的中、高考落榜生,学习成绩差、信仰缺失、对真理与金钱取舍颠倒、做人标准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等。如此表现,与教育的目的相去甚远,因此,各类远程教育学校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2.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传承人文精神为手段,以提升灵魂、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的教育。针对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个人乃至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包括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思想道德的、社会伦理的、科学的等等,这一切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2.2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有目的培养而获得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除了具备宽厚而有深度的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具备高品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质,使学生能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相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教育的重要责任。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备心理品质。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都具有优良的人格特征和一流的人文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创新精神和可贵的人文品格。

2.3良好的人文素质可有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等其他方面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3.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面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软硬件和教育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全面建设学校人文环境,以图解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3.1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学校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学历的倾向,以人为本,把重点转到培养学生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全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建设和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诸如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和教职工队伍

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应加强对教师的包括师德在内的文化、品德等人文教育,使其始终以高雅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依据远程教育特点,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和服务质量,避免出现管理、服务与教书在“育人”上的“两张皮”现象,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3.3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积极地渗透人文教育:一是在导学过程中,在讲解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同时进行灌输。可采取情景式教育,置学生于实景中,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悟。二是通过网上答疑、小组学习讨论等形式,由教师给出题目或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达到共识。

3.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摄影书画展、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等;三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突出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4.结语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充分分析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强化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针对性的就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议。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远程教育》2008.1

2.《创新理论与实践知识读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版)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 人文教育 意义 途径

1.引言

三十多年来,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的远程教育,在坚持依据成人教育特点,实施大众化教育,服务基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具体表现为:成人学生存在急功近利,职业道德差,诚信度差,文化教养水平偏低;年龄较小的中、高考落榜生,学习成绩差、信仰缺失、对真理与金钱取舍颠倒、做人标准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等。如此表现,与教育的目的相去甚远,因此,各类远程教育学校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2.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传承人文精神为手段,以提升灵魂、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的教育。针对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个人乃至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WWw.133229.Com

2.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包括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思想道德的、社会伦理的、科学的等等,这一切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2.2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有目的培养而获得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除了具备宽厚而有深度的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具备高品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质,使学生能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相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教育的重要责任。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备心理品质。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都具有优良的人格特征和一流的人文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创新精神和可贵的人文品格。

2.3良好的人文素质可有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等其他方面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3.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面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软硬件和教育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全面建设学校人文环境,以图解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3.1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学校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学历的倾向,以人为本,把重点转到培养学生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全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建设和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诸如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和教职工队伍

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应加强对教师的包括师德在内的文化、品德等人文教育,使其始终以高雅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依据远程教育特点,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和服务质量,避免出现管理、服务与教书在“育人”上的“两张皮”现象,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3.3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积极地渗透人文教育:一是在导学过程中,在讲解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同时进行灌输。可采取情景式教育,置学生于实景中,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悟。二是通过网上答疑、小组学习讨论等形式,由教师给出题目或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达到共识。

3.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摄影书画展、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等;三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突出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4.结语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充分分析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强化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针对性的就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议。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远程教育》2008.1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 人文教育 意义 途径

1.引言

三十多年来,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的远程教育,在坚持依据成人教育特点,实施大众化教育,服务基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具体表现为:成人学生存在急功近利,职业道德差,诚信度差,文化教养水平偏低;年龄较小的中、高考落榜生,学习成绩差、信仰缺失、对真理与金钱取舍颠倒、做人标准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等。如此表现,与教育的目的相去甚远,因此,各类远程教育学校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2.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传承人文精神为手段,以提升灵魂、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的教育。针对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个人乃至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包括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思想道德的、社会伦理的、科学的等等,这一切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2.2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有目的培养而获得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除了具备宽厚而有深度的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具备高品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质,使学生能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相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教育的重要责任。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备心理品质。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都具有优良的人格特征和一流的人文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创新精神和可贵的人文品格。

2.3良好的人文素质可有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等其他方面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3.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面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软硬件和教育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全面建设学校人文环境,以图解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3.1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学校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学历的倾向,以人为本,把重点转到培养学生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全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建设和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诸如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和教职工队伍

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应加强对教师的包括师德在内的文化、品德等人文教育,使其始终以高雅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依据远程教育特点,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和服务质量,避免出现管理、服务与教书在“育人”上的“两张皮”现象,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3.3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积极地渗透人文教育:一是在导学过程中,在讲解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同时进行灌输。可采取情景式教育,置学生于实景中,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悟。二是通过网上答疑、小组学习讨论等形式,由教师给出题目或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达到共识。

3.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摄影书画展、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等;三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突出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4.结语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充分分析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强化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针对性的就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议。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远程教育》2008.1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 人文教育 意义 途径

1.引言

三十多年来,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的远程教育,在坚持依据成人教育特点,实施大众化教育,服务基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具体表现为:成人学生存在急功近利,职业道德差,诚信度差,文化教养水平偏低;年龄较小的中、高考落榜生,学习成绩差、信仰缺失、对真理与金钱取舍颠倒、做人标准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等。如此表现,与教育的目的相去甚远,因此,各类远程教育学校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2.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传承人文精神为手段,以提升灵魂、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的教育。针对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个人乃至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包括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思想道德的、社会伦理的、科学的等等,这一切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2.2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有目的培养而获得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除了具备宽厚而有深度的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具备高品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质,使学生能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相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教育的重要责任。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备心理品质。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都具有优良的人格特征和一流的人文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创新精神和可贵的人文品格。

2.3良好的人文素质可有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等其他方面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3.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面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软硬件和教育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全面建设学校人文环境,以图解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3.1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学校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学历的倾向,以人为本,把重点转到培养学生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全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建设和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诸如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和教职工队伍

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应加强对教师的包括师德在内的文化、品德等人文教育,使其始终以高雅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依据远程教育特点,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1] [2] 

和服务质量,避免出现管理、服务与教书在“育人”上的“两张皮”现象,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积极地渗透人文教育:一是在导学过程中,在讲解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同时进行灌输。可采取情景式教育,置学生于实景中,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悟。二是通过网上答疑、小组学习讨论等形式,由教师给出题目或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达到共识。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摄影书画展、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等;三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突出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结语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高校教育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在高校中思想的进步、对政治教育的认知、良好的品格的养成离不开高校的环境氛围熏陶。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高校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长期生活的地方,学生往往会因为环境中带来的氛围,渗透着其所带来的人文文化,从而得到感情上的感染,认知得到影响。人类的思想觉悟,品格是否高尚是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的,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诠释了环境对人所带来的影响。

思想政治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从根本上去使学生认知,理论很难体现出思想政治的精髓。思想政治的教育往往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优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学习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优化资源优化育人环境的层面上落实。

1.1文化素质的形成

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文化素质的学习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文化素质实质上是在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习惯,一种思想。文化素质是学生在知识学习,自我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素质学习中慢慢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基本品质体系。文化素质的学习不单单是指在学校中书面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更多的是在学习的环境中受到的对思想方面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意识。

1.2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人文环境往往对教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人类对社会进行建设,不断完善改进,就是在改善环境。人文环境的形成是通过教育的态度,教育观念的贯彻,学习的风气,所信仰的教学理念等关键性因素所组成的,是一种无形的环境,是潜移默化教育的关键。

人文环境与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而生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文环境的形成影响着教育的氛围,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同时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效果,又在影响着整个人文环境。

1.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带来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注重学习思想政治的创新性,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贯彻学生对学习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古板无用的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思想行为上使学生改善不足,规范言行,从思想上使学生取得思想上的进步。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认知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作用力,推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贯彻先进的思想。这种有着影响力的环境成为大学生在高校对思想政治成长中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用的对策研究

2.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用在大学生心理认知上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其心理的认知,心理认知是自身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所逐渐形成的对兴趣、爱好、需求的一种心理导向。心理认知是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上的觉悟和对学习的追求等。外部环境是影响心理认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环境条件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环境给予了学习者一个氛围熏染的过程。思想政治的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积极意义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的环境条件,可以使教育上需要理解的观念,学习上本身的意义等得到贯彻,对受教育者得到一种渗透性的灌输,同时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思想不断进步,与外界环境产生共鸣,完善心理上的认知。

2.2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人文环境

要缔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氛围中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造成积极的影响,必须要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入手。思想政治的教育无非就是提高学生思想的觉悟,调动起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从而去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创新意识,在积极的教育引导下,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探究兴趣,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环境。思想政治环境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高校应该着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整体上优化高校的人文环境,贯彻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觉悟,这才是有效提高大生文化整体素质的手段,有利于学生在高校中更好地向全面发展。

3 结语

思想政治的教育潜移默化,优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学习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缔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中,从氛围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思想从根本上得到觉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3.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21 — 0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究竟由哪些要素构成,目前学术界还有多种不同观点。如何分析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直接影响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计划、措施、目的的制定,及目的的实现效果,因为我们制定任何计划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最好的效果。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一直没能达成一致意见,第一个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史还比较短,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效果还不很理想;第二个还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者应该积极投入探讨当中,更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和发展。

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主要代表性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自诞生来,人们对它的构成要素就存在不同看法和意见,比较有信服力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三要素说”,这三个要素不同学者有不同三个要素,于光远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构成;陆庆壬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构成;〔1〕还有的学者认为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质”;〔2〕第二种,“四要素说”,张耀灿教授概括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介质(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由“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客体);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社会经济关系(即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任务的物质关系)”;〔4〕第四种,“五要素说”,主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情境构成”;还有看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方式、目标五大要素构成”。〔5〕除此之外还有“六要素说”、“七要素说”、“八要素说”等等,以上就是不同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不同看法,但是他们仍然存在共同观点,即大家都公认“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肯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要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应成为思想政治过程系统的要素

理论界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环境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要素,包括张耀灿教授的“四要素说”、陈秉公教授的“三体一要素说”都认同,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施必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然而有些学者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认为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而要素则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基本要件和因素,系统和要素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素必要包含在这个系统的内部。系统论认为构成系统的要素必须要具备的特点:关联性、单一性、内在性(要素是系统有机体内在的构件〔6〕)。环境要素固然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但环境是包括了包罗万象的外部世界,它是环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周围,它可以与教育介质等合并在一起的,所以环境要素不能构成一个单独要素。

罗洪铁教授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思想政治环境不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过程和系统论角度。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根据陈万柏、张耀灿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7〕根据定义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要想成为这个系统一个要素就必须是它内部构成要素。第二,关于系统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它就会有自己的子系统,此外它还必须有活动实施的空间。如果把环境作为一个子系统,那么便要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存在和运行空间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何以能够存在,在哪里运行。如果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一个活动空间,那么它便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在因为,而不是内在的子系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不了如此庞大、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境从宏观角度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从微观角度则可以分为自然、社会和传统精神文化、现代精神文化环境。如果把环境要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个子过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可以包括世界历史当中一切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根据陈万柏、张耀灿教授的表述:“至于教育环境,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不能将其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8〕

以上观点罗洪铁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和影响,但它只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部存在条件,而不是它的内部构成要素。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

事物结构影响其功能发挥,尤其是事物各个部分结构次序对整体功能发挥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我们要研究如何才能更好优化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就需要了解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及构成模式。

按照范围大小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亚环境和小环境,按照构成要素的成分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划分成四个子系统,依据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一级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二级系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和精神环境;三级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和社会物质环境,传统精神环境和现时精神环境;四级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物质环境系统中自然介质、资源、营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物质环境系统中的传统物质、现实物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精神环境中的传统思想、道德、艺术、制度和行为方式等,思想政治教育现时精神环境中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和制度等。

四、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起重要作用,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所要求的人才,最形象的表示方法可以引用罗洪铁教授的比喻“医生的功能”和“体育教练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对人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经过一定介质,要想对人生理产生影响,就必须以物质环境作为介质,要想对人是思想产生影响,就必须以精神环境作为介质。所以从宏观上看,我们要想让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功能,我们就必须要优化它的介质: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

(一) 优化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又分为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物质环境,人们对这两种物质环境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优化这两种物质环境的方式也应当有所区别。

1. 充分利用自然物质资源,提高人们生理素质和智力发展。

自然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对人们的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原始的、未经加工过的各种自然物质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系统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自然介质(地质、地形、气候、太阳辐射)、自然资源(矿产、土地、水、生物资源等等)和自然营养(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等等)。某些原始的自然环境条件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我们只能说适应并且充分利用,例如气候、地形、原始自然资源。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知识和技能,更好的挖掘和利用地面资源和地下资源,增加营养的吸收,增强自己体质,从而增强自己智力水平。

2. 建设社会物质环境,为带动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设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环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社会物质因素的总和,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它不但给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物质场所,而且还在精神层面上起到促进推动作用,在不好物质环境里甚至还会起到歪曲的作用。例如中国优秀的古今伟大建筑物(长城、三峡工程、孔子像等等)可以让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让我们在面对现实困难时全体中华儿女能团结一心,共同战胜困难。但是有些社会物质环境是可以歪曲人们思想意识的,如日本的靖国神社,它会引导人们歪曲历史,忘记自己罪行,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和平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优化社会物质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优化精神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主要是指环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精神因素构成的总和,宏观上它主要是分为传统的精神环境和现实的精神环境,微观上主要是包括传统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当今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行为。精神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起到导向、约束、激励的功能,这一点我们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加强:

第一是发扬传统精神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前人凝聚了人类优秀的智慧和结晶,如儒家文化、法家思想、宋明理学等等,虽然有些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标准和要求,但是有些道德标准是亘古不变的,它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在教育和行为中继承这些优良传统,精神上要加以理解和吸收。

第二是优化、净化、提高现实精神产品和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和谐、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我们正好处在新世纪新阶段,国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世界和平和发展也遭遇新的挑战,所以我们如何保持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也关系到我们自身精神上的选择,所以国家应该如何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这是极度重要的。我认为国家应该从制度、思想和行为层面创设一个有利益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道路信心的精神文化环境。

〔参 考 文 献〕

〔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5.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

〔4〕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