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物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区别(合集7篇)

时间:2023-12-14 14:51:36
生物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区别

生物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第1篇

关键词: 温州医学院 实验动物中心 发展历程

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动物。实验动物中心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对外服务的重要场所。实验动物中心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基本建设,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提和重要支撑条件,实验动物是不可或缺的。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结合生物学、遗传学、医学、环境微生物等学科建立起来的边缘新兴综合性学科,其目的在于解决如何使实验动物符合不同学科研究的共同需要的问题及研究出符合某种特殊需要的实验动物,最终把对动物生命现象的研究推用到人类,造福于人类。

温州医学院是浙江省省属高等院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学院1958年8月由浙江医学院从杭州分迁至温州创立,同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学生,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温州医学院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命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但在学院初创时期,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动物机构,实验动物的采购是由教务处医教组负责的。20世纪60年代初,成立了动物房,属总务处下设班组,才开始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动物的采购和饲养。

改革开放以后,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1979年由国家拨款1.6万元建设了233m2动物简易饲养用房和办公室;1988年学院自筹10.43万元拆建一幢305m2二层的实验动物楼,配置了正规的实验动物笼器具,实验动物用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动物房也更名为实验动物室,脱离总务处,划归设备处管理;1994年增设实验动物供应中心,直至1999年合并为实验动物中心,由温州医学院副院长直管,但挂靠于学校科研处。1999年5月,学院对实验动物中心进行搬迁,由温州医学院校本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共同出资、资源共享的方式,新建普通级实验动物设施150m2和改建清洁级实验动物设施300m2。

进入新世纪,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2002年在温州医学院茶山校区兴建了实验动物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3000m2,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SPF级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SPF级动物实验设施和普通级实验动物设施,且都取得相应级别的设施合格证和动物生产许可证。目前,实验动物中心不仅承担着全校医学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工作和实验动物的供应任务,而且为浙南地区生命科学研究、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服务。

近年来,我院迅速发展,不断改善科研条件,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水平迅速提高。近几年,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立项数2009年为35项,2010年为50项,2011年增至82项(其中面上项目3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3项),经费总数2009年为785万元,2010年为1334万元,2011年增至3038万元。2010年,国家自然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总额均创我院历史新高。实验动物中心作为学院一个重要的教学与科研服务平台,承担的动物实验也越来越繁重。2007年至2011年,实验动物中心承担与协助的普通级、清洁级、SPF级实验动物科研项目共计1205项,平均每年241项。

学院科研项目的增多,不仅是学院快速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广大教职员工科研意识的逐步增强的结果,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需求也相应迅速增加,使得实验动物中心不仅要提供数量巨大的实验动物,而且必须有足够的实验室供科研动物实验。但是实验动物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有极强的时间性,实验动物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克服一切困难,2007年至2011年,为全院科研服务提供小鼠、大鼠分别为27000只与47000只,平均每年分别为5400只与9400只。

随着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学院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开始设置《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首批授课对象是医学检验专业94级本科生。此后,授课对象和学生数不断增加,2005年开始为硕士研究生授课,教学工作成为实验动物中心的另一重要任务。本科生、研究生的《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授课学生数2006年为502人,2007年为575人,2008年为912人,2009年为1198人,2010年为1210人,2011年为946人。我院实验动物中心同时也是浙江省卫生厅医学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培训基地的五个基地之一,是杭州之外省内唯一的培训基地。从2009年第一期培训班开始,至今已培训七期共1458人,这七期培训班分别有111人、187人、154人、172人、288人、326人、220人。通过培训,学员不仅掌握了如何合理选择、使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如何规范动物实验操作技术,而且进行了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了浙南地区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浙南地区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整体水平。

实验动物中心随着学院的发展而发展,从无到有,特别在近十年来,无论在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我院科研平台建设中的一个亮点,给来中心参观的领导和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实验动物科学是与生物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在生命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今天,我院实验动物中心任重而道远。中心必须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功能实验室的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在实验动物科学本身研究方面,尤其在转基因动物与动物疾病模型研究方面不懈努力和探索。

目前,实验动物中心担负着全院医学实验动物学的教学、科研实验动物供应任务,并为全院教学、科研、医疗、开发第一线服务,亦将承担浙南地区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标准化的担子。现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已对外开放,实行“旅馆式动物实验”管理模式:中心采用先进的智能监控系统,严格实行实验动物控制管理模式,积极拓展与校外单位进行科研项目的合作,充分展示我院实验动物平台在浙南地区的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实验动物在医学事业的作用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魏泓.医学实验动物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陈惠生.温州医学院校史(1958—2008)[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1.

生物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第2篇

在学习中探究模式

起步阶段,学校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东城区史家小学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以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为主体的“科学用眼”项目协作体。我们探究出一套适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国家课程中,利用健康课、美术课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眼睛的基础知识,提升爱眼护眼的意识;在校本课程中专门开设科学用眼课,通过对成像原理的探究、色彩刺激的调节等探究活动,掌握科学用眼的方法;建立学生社团――护眼小组,通过参观眼科医院、参与视力调节训练等活动,加深对爱眼护眼的理解。

在凝练中完善体系

2014年,学校参加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组,被选为北京市开放性综合实践课基地校。与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校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继承中医药文化为目标,以协作体为依托,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为范本,按照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地方课程中延伸、校本课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思路,确定分层分级的推进方式。我们充分利用十二年一贯制的优势,以生物学科为主推动力,融合国家课程中的科学、美术,地方课程中的书法,延伸或创设了楹联文化、生物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构建了纵跨小初高学段、分层分级、立体系统的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开发、实施、管理的网络推进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展。趋于完善的体系为全学段、多学科整合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四、五年级的书法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中药名称书写比赛,获奖作品在全校展出,让更多师生了解了这些药用植物名称。初中部校本必修课程“植物的观察与识别”设计了多个药用植物专题,如常见中草药植物识别、校园本草识别、芳香植物c香囊制作和植物楹联创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多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并学会了制作植物香囊;还与文科类校本课程“楹联文化”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创作了植物主题楹联,并选取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六、七年级生物课组织了中医药知识科普手抄报的比赛,让更多师生和家长了解中医药方面的小知识。高中部面向高一、高二学生开设了以植物的观察与识别为主题的选修课“花草探秘”,设置了“城区常见药用植物”和“北京山区常见药用植物”两个专题,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并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小区和野外考察,实地了解药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环境和分布状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兴趣点完成了报告。

除了在课程中设置中医药专题,我们还指导学生开展了中医药方面的课题研究。生物教师利用高中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选择多个中医药方面的课题,并指导他们进行研究。学生开展的课题有:《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校园药用植物调查及图鉴编研》《妙峰山野生知母生长状况和生境调查》《妙峰山地区可食植物资源初探》《知母、苦地丁和蒲公英的抑菌效果比较》等。

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的教材一方面来自国家课程校本化,另一方面来源于与地方课程或原有校本课程某个章节的融会贯通。比如,在国家课程“小学科学”中,我们对观察植物这一章节做了校本化处理,让观察校园本草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校本课程“楹联文化”中增加了用楹联的方式介绍中草药形态、药性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在教材编纂上,我们一改以往由教师单方面设计的传统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邀请学生参与到教材和实践活动方案的编纂之中。以“校本理――植物的观察与识别”为例,学生通过调查、采样、对比、分类、编纂,完成了研究成果《校园药用植物图鉴》。

在收获中继续思考

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打造多学科联动校本课程体系。一方面,我们把中医药内容融合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群体进行细化,通过通识性课程帮助全体学生了解中医药基础知识;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建立中医药探秘社团,开展较为专业化的研究并尝试种植;利用团委、学生会服务学生、引领学生的职能,结合政治、经济课相关知识,把学生的制作成品推向商业市场,参与商业流通,促进知识向价值的转化。

生物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第3篇

按照《教育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等。笔者对2006年-2010年间我国部分地区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文献简要评述如下。

目前,国内外对于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的科技论的统计与分析比较少,仅有山西医科大学孔瑞珍的学位论文《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论文产出的综合评价》对筛选出的27所高校在2003年—2007年间产出的科技论文,经秩和比法逐年统计分析后得知,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具有较高的论文产出能力,提示这些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绩突出。对27所高校预防医学下属二级学科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运用秩和比法统计评价后,得出了在各二级学科方面各大学的科研情况以及优势所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以第四军医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优,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方面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表现突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第三军医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前茅,儿少卫生和妇幼保健学以华中科技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最强,卫生毒理学突出的是第三军医大学和吉林大学[1]。在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各高校5年间每年的论文产出数量相对起伏不大,但高校在各学科的论文产出能力并不均衡,需要发挥所长,弥补不足,既要全面发展,也应重点突出。

其他文献主要是对以某地区的卫生机构或某一高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进行研究,例如:温州医学院图书馆赵丽红的《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医药卫生科技论文产出的计量分析》一文中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方法,对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温医)教师在国内生物医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SCIE收录国际论文进行定量研究,提供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和测评结果。文中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按照论文机构分布、论文作者分布、载文期刊分布、基金资助项目产出论文情况统计分析等,得出2002-2007年间,温州医学院国内发文和SCIE论文量均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就目前而言,与国内一流医学院校尚存在一定的差距[2]。浙江省医学情报所的舒畅和《移植杂志》编辑部的沈敏共同完成的《浙江省各地区医学科技论文计量分析》一文中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对浙江省11个省辖市在2002-2007年发表的生物医学文献进行统计,按照11个省辖市的总量、省辖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量、11个省辖市排名前五位的学科等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浙江省各地区的生物医学水平进行分析,发现浙江省生物医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但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十分明显,尤其是省属单位占居了主导地位,市级医疗单位难以与他们竞争,该文对以后这些地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生物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第4篇

本刊讯(《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11月4日,第十届内地、香港、澳门卫生行政高层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本届会议主要介绍了三地卫生改革发展的新举措,着重分享了控烟,医院质量评审,慢性病控制,全科及专科医师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共有13位来自三地的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分享了相关经验。

会议达成的共识包括:在控烟立法、宣传教育、药物干预等方面加强交流;在借鉴国际标准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别在加强医院质量评审员的培训、评审队伍建设、制定评审标准、建立评审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加强合作;在慢性病的预防检测、健康促进、利用电子信息化平台加强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管理等方面加强合作。三地将在基层医疗概念模式、服务指南、医生专业资格等方面加强交流。会议确定了2012年组织三地专家赴西部地区进行基层卫生事业发展调研。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香港特区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澳门卫生局副局长陈惟分别率团出席了会议。

据了解,内地、香港、澳门卫生行政高层联席会议每年举办一次,轮流在内地、香港、澳门举行,商讨三地近一年来关心、关注的重大卫生议题,交流成果及会议共识将对来年三地制定卫生政策有所启迪和借鉴。另悉,下届会议将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召开。

产业聚集中关村,推动生命科学园区大发展

本刊讯(《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鲁 沂) 10月25日,“生命科学商业模式创新论坛”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博雅A5项目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清华EMBA医药协会、博雅A5项目、《EMBA视界》杂志联合举办。相关医药类企业、投资机构、行业专家学者、意向客户等以“促进前沿生命科学发展”为主旨,围绕商业模式创新,投融资渠道建立,相关基础设施对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等话题,进行了积极热烈的发言和探讨。据悉,此次活动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产学研各界提供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以此助推国内生命科学行业的发展。

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国家对生命科学园所在大中关区域的宏伟规划已正式出炉。拥有北大背景的北大国际医院、北医健康产业园以及博雅A5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或项目的入驻和开工建设,标志着生命科学园区域板块大发展的引擎已经启动。

根据北京市政府的规划,未来5年,北京西北部的昌平区将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共同推进建设科技商务区(TBD)、未来科技城、沙河大学城等重要产业功能区,最终在京北地区缔造出一个世界级高科技产业基地,全面实现以“二区三城百校”为平台的“大中关”宏伟构想。

在几大园区中,位于昌平西区的“生命科学园”发展尤为迅速。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部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是北京市生物医药研发、中试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已有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组研发及工程中心等6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发展。正是看到了生命科学园的广阔发展前景,生命科学园二期吸引了北大国际医院、商务办公项目“博雅A5”和高端试验室集群“北医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充分发挥资源聚集效应,共同打造生命科学园发展的新引擎。

博雅A5项目定位为中关村全球医药健康企业微总部,与北大国际医院、北医健康产业园仅一街之临。依托北大国际医院强大的医疗资源支持,北医健康产业园雄厚的医药产业保障,以及生命科学园区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和国际水准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博雅A5不仅为医疗医药健康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办公物业,产品包括小型企业办公室、平层加速平台和企业独栋三大类型,并且辅以1.2万平米商业作为整个生命科学园的商业配套,加上医疗医药的健康配套,为企业搭建“展示平台”、“交流平台”和“金融平台”,成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另悉,北大国际医院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正式完工,2013年正式投入运营,建成后的医疗综合楼将成为亚洲最大单体医疗建筑。医院下设36个医疗中心、49个学科,床位数达1800张。

北医健康产业园位于北大国际医院南端,园区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拥有8万平米的专业实验室,所有实验室均满足FDA认证的GLP标准,是北京唯一、中国领先的高端实验室集群。北医健康产业园将汇集实验楼、孵化器、科研楼、培训中心、宿舍楼等多功能建筑,成为北京最具实力的医药产业化基地。

未来,北大国际医院、北医健康产业园和博雅A5将发挥多产业聚集的效应,在生命科学园核心区域形成积极联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板块的的区域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凸显。

河南南阳基层医疗机构为患者减负近两千万元

本刊讯 (《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王 伟 特约记者 齐祖宏 樊新生 郭 果) 记者日前从河南省南阳市卫生局获悉,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该市195家基层医疗机构次均门诊费用下降4.9%,次均门诊药品费用下降12.62%,次均住院药品费用下降2.9%,群众药费负担进一步减轻。

生物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第5篇

关键词:台湾;福建;生物医药

经过全球金融危机的“阵痛”,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经济制高点的“新宠”。我国政府也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生物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其中第三点提到“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福建省医药产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较晚涉足生物医药领域,近几年正加紧布局,努力改善基础环境。台湾于20世纪80年代就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科技项目,陆续颁布了推动方案和规定来发展基础环境,特别是2000年以后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营业额逐年增长,并已大致完成产业研发基础的建设,在国际上奠定了一定的竞争地位。

1 产业的定义范畴

生物医药产业目前概念还没有确切统一的界定,其定义与范畴随着各国产业的发展历程而有所不同。国外较少使用生物医药这个词,而是使用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生物制药学(Biopharmaceutics)、生物医学(Biomedicine)、生命科学(Life Science)等与之密切相关的词。

我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和医药产业的结合体,包括各种类型的新药研发与生产、生物技术产品、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信息和医药信息产品、制药和医疗诊断用的转基因动植物产品等;而狭义是指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核心生物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福建省使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这一说法,主要涵盖生物医药、新化学药、中药及天然药物、医疗器械、海洋药物以及生物产业中的生物制造、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等领域。

台湾地区称为“生技医药产业”,为鼓励生物医药相关产业的发展,采用较为宽广的定义,即运用生命科学知识与技术进行研发、制造产品或提升产品品质,改善人类生活品质的科学技术产业。涵盖应用生技产业、制药产业、医疗器材产业等。其中生技产业包括特用化学品、农业、环境、食品以及相关的技术服务业;制药产业包括中西制药、原料药及生物制剂;医疗器材产业包括医用手术诊断器械、辅助治疗和预防等医用相关医材工业等。

2 产业发展现况

2.1台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况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增长与台湾岛内生物医药产品需求的增加,为台湾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动能与商机,发展势头良好。近五年产业的数据如表1所示。

2.2福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况

福建省医药产业发展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保持逐步扩大的良好态势(见表2)。比较而言,2012年台湾出口值约是福建的7.63倍。2013年福建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仅为台湾的37.9%。

3 基础环境对比分析

生物医药产业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建构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台湾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基础环境。现从推动架构、政策、资金、人才、专业孵化器、产业集群等六个方面进行闽台两岸的基础环境对比。

3.1推动架构

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链长,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研究,涉及方面众多,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3.1.1台湾生物医药产业的推动架构

台湾在“行政院”的领导下,各“部会”依据权责分工(如图1所示)。为加强“部会”间的沟通与协调,台湾特别成立“经济部生物技术与制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1996年)和“行政院生物技术产业单一窗口”(2001年)。

3.1.2福建生物医药产业的推动架构

福建生物医药产业的推动工作由省政府主导,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级各相关部门落实推进。2014年4月,省政府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十二条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加强医药产业发展的十二条措施,并指明了责任单位,确保各项措施能够得到贯彻落实(见图2)。

3.2推动政策

3.2.1台湾生物医药产业的推动政策

台湾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颁布的各项政策目标如表3所示。

3.2.2福建生物医药产业的推动政策

进入2000年以后,福建省政府才专门颁布了针对医药产业的多项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政策(见表4)。

3.3资金投入

充裕的资金投入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生物医药产品开发周期长,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才能支撑生物医药企业从事研发、营运及市场营销布局等一系列活动。

由于台湾与福建统计方式的差异,导致闽台对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资金来源的划分不尽相同。台湾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资金主要来自当局、民间投资、公开发行市场三个方面,福建医药产业科技活动经费则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公开发行市场只是个别医药企业的筹资渠道(见表5)。

3.4专业人才

生物医药产业属高度研发投入与法规管制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上游的产品开发、中游的生产制造到下游的营销渠道及知识产权、法律、商务谈判等跨领域支援系统都依赖于专业人才。

台湾和福建生物医药人才的培育以正规教育体系为主,都十分重视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台湾、福建均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框架。台湾在大专院校数和开设生物医药相关专业数方面都高于福建(见表6、表7)。

3.5孵化器

孵化器(台湾称为“育成中心”)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企业做大。孵化器是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

3.5.1台湾生物医药育成中心

台湾生物医药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当局为强化产业创新育成环境,自1997年起就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置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截至2013年底全岛育成中心超过130所,半数以上的育成中心培育项目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分布全台各县市,培育生物医药企业超过354家。台湾三大主要生物医药育成中心基本情况如下表8。

3.5.2福建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

2005年福建明确提出逐步建立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的发展行动要求。同年,福建省首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在福州开工建设,至2007年一期建成6000平方米的孵化场地,内含40个孵化单元,入驻40家初创型生物医药企业。2006年,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开工建设,投资1.05亿元,孵化场地面积8000平方米,内含40个生物医药通用孵化单元,截至2013年,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06家,实现总产值12.75亿元(见表9)。

3.6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台湾称为“产业聚落”)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的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3.6.1台湾生物医药产业聚落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台湾产业群聚发展指标排名全球第一。台湾“行政院”在岛内各地推动生物医药聚落的发展,促进技术转移,带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目前,台湾已经在北中南三个区域形成了7大生技聚落,分别是:以研发为主的南港生物科技园区、着重新药与新医材开发的新北生物医学园区、以农业生技和兰花为主的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区和台湾兰花生物科技园区、台湾“科技部”所辖的新竹、中部与南部3个科学工业园区。

3.6.2福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福建省医药工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及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医药规模经济,充分利用现有医药产业基础、检测评审、临床研究、海洋资源等方面优势和福建省内陆山区生物多样性、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目前在福州、厦门、三明市明溪和荆东、泉州永春、宁德柘荣等区域建成7个生物医药园区,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

4 福建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未来

福建省每年都保持着18%至20%的高速增长,但与台湾已建设完备的产业基础环境相比,基础环境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福建还需要做更多的扶持工作来发展、提升、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1.加强政策引导

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积极落实《福建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推进措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

2.建立生物医药推进小组和智库

由省政府领导组建生物医药推进小组,具体推动和落实各项政策,制定和实施更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形成一个由内向外扩展的“政策圈”,促进福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成立由官、产、学、研各领域有代表性的专家或企业家等组成的智库,不断修正、改善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策。

3.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拓展投融资渠道

政府的扶持和资助不可缺少。科学安排各类专项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以及行业外资本投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

4.培养和引进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

鼓励高等院校打造生物医药重点学科,培育相关人才。重视对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如以各种形式引进人才开展项目、技术合作或创业,为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5.加强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和园区建设

完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功能,大力推进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和共享,充分利用各种对接平台,支持企业受让产业最新研发成果和国际非专利技术。

6.充分发挥闽台区域优势

2010年两岸之间已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海峡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与“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等协议,共同推动“两岸搭桥专案”,促进闽台生物医药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了闽台生物科技交流和合作研究平台――福建海峡生物科学研究院。开启与台湾生物医药产业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产业对接新模式,合作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生产营运、投资融资,携手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 生技医药产业发展策略与措施.台湾“经济部”工业局,2014年.

[2] 福建年鉴(2010-2013年),福建统计年鉴(2014年).

[3] “中华民国”2015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简介.台湾“经济部”生技医药产业发展推动小组,2014年.

[4]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十二条措施的通知.

生物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第6篇

生物学和医学的区别是二者的含义不同。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目的在于阐明和控制生命活动,改造自然,为农业、工业和医学等实践服务。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生命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一种学科,促进病患恢复健康的一种专业。它是生物学的应用学科,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二者的学科分类不同。生物学的分类主要分为形态学、生理学、遗传学、胚胎学、生态学、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医学可分为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等多种医学体系,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相应的一些医学体系,宗旨和目的不相同。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生物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区别第7篇

关键词:检验 预防 感染

一.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成为评价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几年来,医疗有关部门已加大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力度,各级医院都形成了相应的感染管理科室,但个别医院组织领导和规章制度仍不健全或敷衍于检查,未认真执行管理。

二.目前检验科预防感染工作的现状

目前一些基层医院检验科防护设施不够,硬件上检验科房屋紧张,更谈不上布局的科学,造成作业流程不合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不能明显分开,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不清,有的甚至工作区与生活区同在一个区间,从而就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如不重视、忽视此现状,都易造成感染的发生。

三.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负责感染病人相关化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病原微生物分布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向临床医师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反馈,并向全院公布。

负责医院感染常规微生物学监测。负责医院感染控制培训中相关微生物学知识的培训。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监控制度,按照国家法规要求做好生物安全工作。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承担相关检测工作。

负责医院感染科研工作中的实验室检测工作。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院长、主管医疗副院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针对检验科如何做好预防感染工作的几点建议

1健全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 检验科应设1名生物安全负责人,并实施责任问责和追究管理,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管理程序、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生物安全应急预案等系列相关文件,持续性改进并逐步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更好的预防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检验科主任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各实验室设1名生物安全负责人,并实施责任问责和追究管理,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人员培训考核制》《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等相关文件,持续性改进并逐步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更好的预防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检验人员的培训 。 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等有关专业知识,提高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3提高检验人员个人防护意识 。检验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范和措施,把预防医院感染作为自己永久的工作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防护能力和防护水平。(1)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3)加强手消毒,日常工作中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按照标准六步法洗手,操作前、操作后,上下班前后,均要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有资料表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病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所以控制好手的卫生,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4)严禁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会客、吸烟,禁止在实验室的冰箱存放食品。尽量减少可能导致感染的危害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求检验人员定期在本院或上级医院体验和接种,并有应记录,对意外遇到职业暴露,锐器损伤以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上报专门机构如医院预防保健科备案,定期追踪观察。

4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 关心检验人员身体健康,定期进行职工体检,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必要时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对意外遇到职业暴露,锐器损伤的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上报专门机构如医院预防保健科备案,定期追踪观察。

5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 医院领导应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实验室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加自我防护设施(如感应水龙头、烘手机等),勤通风换气,改变工作流程,样品集中处理,减少污染机会。增加业务用房,检验科要科学合理安排科室布局,将实验室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分别进行管理。改善环境必须领导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正规化设置,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并分别进行管理,增加自我防护的有关设施。

6加强检验科消毒管理 检验科各类培养物、化验检查残余物、废液中均带有致病性微生物,必须加强消毒与管理,每天对室内空气、墙、门窗、工作台面、地面进行消毒,包括门及柜把手的定期消毒,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器具摆放留有空间,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如有污染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对于实验器具及时清洗并用高效环保消毒剂进行消毒,要严格金属器械、塑料橡胶制品和贵重仪器的消毒。要注意检验报告单的消毒,这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至关重要的措施。

7严格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自动化检验仪器的废液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注射器、吸管、试管、加样器吸头,各种废弃标本、培养基、酶标板等经含氯消毒剂消毒或高压灭菌后分类放入黄色医用垃圾袋扎紧,贴好标签,由专人回收,集中送交医用垃圾处理站,对针头及损伤性废弃物必须用防穿透的利器桶盛放,并做好各类垃圾回收的记录及交接工作,由双方签字。通过对上述各项措施实施和制度的不断改进及完善,使每个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危害的重要性,自觉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过程和消毒方法,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和因素,从而更好的预防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让每位职工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危害的重要性。并不定期组织学习有关预防医院感染各类知识,自觉提高自我防护知识,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和因素,对各项措施和制度不断完善,做到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检查安全化、检测常规化,从而更好的预防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