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合集7篇)

时间:2023-11-02 15:51:54
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第1篇

关键词:信用 风险 管理与控制

信用的内涵是指一种建立在以授信人(债权人)对受信人(债务人)在特定期限内付款或还款承诺的信任基础上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债务人无须付现即可取得商品、服务或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和风险可以说是伴生的。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不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法律不健全,公司面临由客户带来的信用风险在环环相扣的债务链作用下,信用危机达到空前的程度,恶化了整个信用环境。

近20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其超越公司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体现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和利益,其四项基本的职能是客户资信信息的开发与管理;信用政策制订及信用额度审核;应收账款监控;拖欠账款的催收。中国企业完全以借鉴他们的办法,依托企业内部建立的信用部对风险控制进行全程跟进。

信用目标、政策与流程确立

这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式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的预期销售目标、 市场开发计划、资金结构、利润率分析、客户类型与质量、组织机构、信用管理水平与相关人员素质、企业文化建设等。

客户管理

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信用部门进行客户信息的全面调查。主要的途径有:通过客户信用申请表直接向客户调查,包含公司的基本资料、财务报表、信用资料等;通过公开的信息渠道和专门的服务机构进行调查,如从信用评估机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客户有业务往来的供应商或债权单位、相关的工商税务财政部门获得的有效信息。

企业在搜集信用资料后,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定性分析是通过“五C”系统来进行,即:品质,指债务到期,客户愿意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能力,指客户的短期偿债能力;资本,指客户的净资产,即长期偿债能力;抵押品,指客户为获取信用可能提供担保的资产,是企业提供信用的安全保障;环境,指外部环境对客户履行债务而造成的影响。然后对客户可能的拒付风险进行定量化分析,进一步确认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设定不同信用状况下客户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的分布值,给出相应的风险系数,计算累计风险系数,用“四象限法”(见图1),确定是否向该客户提供信用及不同的授信额度和信用条件。

应收帐款管理

应收帐款管理作为信用风险的过程管理,就是在发生商业信用后,在接受既定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及时预防、阻止或抑制不利因素的发展,使信用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企业不仅要从签约之前开始关注客户,而且要在应收帐款存在伊始使客户一直处在受控状态,监控每个客户的应收帐款情况与支付进度,对不同时间段内的预期帐款采用不同对策,以提高企业应收帐款的管理水平,而不是在收款到期日才开始行动。

过程控制采取严格的帐龄管理,首先可以了解每个客户的付款与拖欠的情况,比如有多少数量客户在信用期限内支付、有多少数量客户在信用到期后支付、不同时间支付的不同金额、企业对该客户的收帐水平的了解,以此制定财务部和销售部针对不同客户的信用政策和收帐政策;其次帐龄分析还能够提供全体客户的付款与拖欠的总体情况,比如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支付、有多少客户在信用逾期后支付、有多少帐变成了呆帐、死帐,以此对公司的整体客户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第三,通过帐龄记录与分析,有效地实施对应收款的分类管理和催收,将全部拖欠的清单,按照金额大小和欠款时间的长短进行排序,依次制定催讨计划,借以衡量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工作业绩。

然后按照帐龄分析的结果实行全程跟踪管理RPM。本着排除客户所有拒付理由的原则,在发货时,填写信用额度给客户,并说明付款时间,请确认;货到买方之日,查询货是否已到,收到则填写发货确认书;让买方对收到的货物进行质量等确认,并进行逐项核实;分别在30天、60天、90天、120天按时与客户沟通,说明该付数量及相关信用政策;提醒客户付款到期日期,发出付款通知书;在到期之日,发出正式付款通知;如果逾期未付,发出催款通知,及时追缴。

欠款追收

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第2篇

关键词:信用 风险 管理与控制

信用的内涵是指一种建立在以授信人债权人)对受信人(债务人)在特定期限内付款或还款承诺的信任基础上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债务人无须付现即可取得商品、服务或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和风险可以说是伴生的。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不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法律不健全,公司面临由客户带来的信用风险在环环相扣的债务链作用下,信用危机达到空前的程度,恶化了整个信用环境。

近20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其超越公司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体现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和利益,其四项基本的职能是客户资信信息的开发与管理;信用政策制订及信用额度审核;应收账款监控;拖欠账款的催收。中国企业完全以借鉴他们的办法,依托企业内部建立的信用部对风险控制进行全程跟进。

信用目标、政策与流程确立

这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式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的预期销售目标、 市场开发计划、资金结构、利润率分析、客户类型与质量、组织机构、信用管理水平与相关人员素质、企业文化建设等。

客户管理

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信用部门进行客户信息的全面调查。主要的途径有:通过客户信用申请表直接向客户调查,包含公司的基本资料、财务报表、信用资料等;通过公开的信息渠道和专门的服务机构进行调查,如从信用评估机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客户有业务往来的供应商或债权单位、相关的工商税务财政部门获得的有效信息。

企业在搜集信用资料后,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定性分析是通过“五C”系统来进行,即:品质,指债务到期,客户愿意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能力,指客户的短期偿债能力;资本,指客户的净资产,即长期偿债能力;抵押品,指客户为获取信用可能提供担保的资产,是企业提供信用的安全保障;环境,指外部环境对客户履行债务而造成的影响。然后对客户可能的拒付风险进行定量化分析,进一步确认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设定不同信用状况下客户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的分布值,给出相应的风险系数,计算累计风险系数,用“四象限法”(见图1),确定是否向该客户提供信用及不同的授信额度和信用条件。

应收帐款管理

应收帐款管理作为信用风险的过程管理,就是在发生商业信用后,在接受既定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及时预防、阻止或抑制不利因素的发展,使信用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企业不仅要从签约之前开始关注客户,而且要在应收帐款存在伊始使客户一直处在受控状态,监控每个客户的应收帐款情况与支付进度,对不同时间段内的预期帐款采用不同对策,以提高企业应收帐款的管理水平,而不是在收款到期日才开始行动。

过程控制采取严格的帐龄管理,首先可以了解每个客户的付款与拖欠的情况,比如有多少数量客户在信用期限内支付、有多少数量客户在信用到期后支付、不同时间支付的不同金额、企业对该客户的收帐水平的了解,以此制定财务部和销售部针对不同客户的信用政策和收帐政策;其次帐龄分析还能够提供全体客户的付款与拖欠的总体情况,比如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支付、有多少客户在信用逾期后支付、有多少帐变成了呆帐、死帐,以此对公司的整体客户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第三,通过帐龄记录与分析,有效地实施对应收款的分类管理和催收,将全部拖欠的清单,按照金额大小和欠款时间的长短进行排序,依次制定催讨计划,借以衡量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工作业绩。

然后按照帐龄分析的结果实行全程跟踪管理RPM。本着排除客户所有拒付理由的原则,在发货时,填写信用额度给客户,并说明付款时间,请确认;货到买方之日,查询货是否已到,收到则填写发货确认书;让买方对收到的货物进行质量等确认,并进行逐项核实;分别在30天、60天、90天、120天按时与客户沟通,说明该付数量及相关信用政策;提醒客户付款到期日期,发出付款通知书;在到期之日,发出正式付款通知;如果逾期未付,发出催款通知,及时追缴。

欠款追收

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第3篇

关键词:信用 风险 管理与控制

信用的内涵是指一种建立在以授信人债权人)对受信人(债务人)在特定期限内付款或还款承诺的信任基础上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债务人无须付现即可取得商品、服务或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和风险可以说是伴生的。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不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法律不健全,公司面临由客户带来的信用风险在环环相扣的债务链作用下,信用危机达到空前的程度,恶化了整个信用环境。

近20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其超越公司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体现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和利益,其四项基本的职能是客户资信信息的开发与管理;信用政策制订及信用额度审核;应收账款监控;拖欠账款的催收。中国企业完全以借鉴他们的办法,依托企业内部建立的信用部对风险控制进行全程跟进。

信用目标、政策与流程确立

这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式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的预期销售目标、 市场开发计划、资金结构、利润率分析、客户类型与质量、组织机构、信用管理水平与相关人员素质、企业文化建设等。

客户管理

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信用部门进行客户信息的全面调查。主要的途径有:通过客户信用申请表直接向客户调查,包含公司的基本资料、财务报表、信用资料等;通过公开的信息渠道和专门的服务机构进行调查,如从信用评估机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客户有业务往来的供应商或债权单位、相关的工商税务财政部门获得的有效信息。

企业在搜集信用资料后,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定性分析是通过“五C”系统来进行,即:品质,指债务到期,客户愿意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能力,指客户的短期偿债能力;资本,指客户的净资产,即长期偿债能力;抵押品,指客户为获取信用可能提供担保的资产,是企业提供信用的安全保障;环境,指外部环境对客户履行债务而造成的影响。然后对客户可能的拒付风险进行定量化分析,进一步确认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设定不同信用状况下客户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的分布值,给出相应的风险系数,计算累计风险系数,用“四象限法”(见图1),确定是否向该客户提供信用及不同的授信额度和信用条件。

应收帐款管理

应收帐款管理作为信用风险的过程管理,就是在发生商业信用后,在接受既定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及时预防、阻止或抑制不利因素的发展,使信用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企业不仅要从签约之前开始关注客户,而且要在应收帐款存在伊始使客户一直处在受控状态,监控每个客户的应收帐款情况与支付进度,对不同时间段内的预期帐款采用不同对策,以提高企业应收帐款的管理水平,而不是在收款到期日才开始行动。

过程控制采取严格的帐龄管理,首先可以了解每个客户的付款与拖欠的情况,比如有多少数量客户在信用期限内支付、有多少数量客户在信用到期后支付、不同时间支付的不同金额、企业对该客户的收帐水平的了解,以此制定财务部和销售部针对不同客户的信用政策和收帐政策;其次帐龄分析还能够提供全体客户的付款与拖欠的总体情况,比如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支付、有多少客户在信用逾期后支付、有多少帐变成了呆帐、死帐,以此对公司的整体客户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第三,通过帐龄记录与分析,有效地实施对应收款的分类管理和催收,将全部拖欠的清单,按照金额大小和欠款时间的长短进行排序,依次制定催讨计划,借以衡量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工作业绩。

然后按照帐龄分析的结果实行全程跟踪管理RPM。本着排除客户所有拒付理由的原则,在发货时,填写信用额度给客户,并说明付款时间,请确认;货到买方之日,查询货是否已到,收到则填写发货确认书;让买方对收到的货物进行质量等确认,并进行逐项核实;分别在30天、60天、90天、120天按时与客户沟通,说明该付数量及相关信用政策;提醒客户付款到期日期,发出付款通知书;在到期之日,发出正式付款通知;如果逾期未付,发出催款通知,及时追缴。

欠款追收

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第4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管理;信用衍生工具;内部风险评级

引言

金融体系的重要作用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避免金融危机的出现、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商业银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银行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对风险的研究分析与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实践“三性”经营原则的根本。从实质上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作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风险管理能力构成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管理内容 [1]。具体地讲,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竞争打破了地域界限,由此引发的破产现象呈永久性增加趋势,为了减少或避免资产的损失,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精确分析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拓展以及商业银行“惜贷”与“贷款集中”现象的存在,中小企业逐步放弃难以达到预期融资效果的银行借贷融资方式,直接进入金融市场融资,“非中介化”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带来了很大冲击;由于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加剧以及来自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增大,使得利差越来越小,贷款的风险—收益平衡进一步恶化,商业银行只有向风险管理要效益这一条路可走; 抵押品价值波动性增大,加大了信贷融风险缓解技术的难度,直接影响风险缓解技术的实施绩效;从国际上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衍生产品迅速增长和显著膨胀,衍生产品或工具在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控制风险变得更为艰难;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和左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监管的国际合作日趋广泛、国际标准逐步形成,银行经营管理将打上监管的烙印。因此,商业银行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将是全面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全球风险管理与创新风险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模型等理论方法上已逐步趋于完善,并在金融市场交易实践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估价、资本需求的量化分析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研究还处在积极探索阶段,不过“信用风险模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形成一致的模型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2]。同时,技术进步、信用衍生工具的大量开发、资产证券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策略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发放持有到期日的方式进化到组合管理安排期限的现代方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逐步形成。因此,探讨、研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为银行实施现代风险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同时,研究中国银行业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用渗透到现代经济的每个角落,从本质上讲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随着信用的日益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日益增大。对银行来说,信用风险的主要是信贷资产信用风险,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二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一般情况下,贷款的偿还是通过经营收入、出售资产,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借入资金来实现。因此,借款人的履约能力主要是取决于其偿债资金的获得能力。履约意愿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品格,也就是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借款人首先必须诚信,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并能勤奋工作。从银行管理角度看,信用风险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一样,都存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与管理策略、风险策略实施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重要阶段内容。我们认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技术、定量分析技术以及衍生产品为主要工具支持,以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实施组合信用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地度量、控制与管理信用风险。其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定量分析技术的研究为风险度量提供了技术工具支持;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为信用风险转移、分散等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了创新工具支持[3] 。以发展的眼光看,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循序渐进[2]:数据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收集与遴选以及设计内部评级系统等;内部评级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开发pd和lgd模型、早期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善内部评级系统等;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计算法定资本要求、计算经济资本要求、实施组合管理模型、掌握组合分散与相关度概念以及建立资产组合策略;主动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实现风险定价以及综合运用资产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进行资产组合管理;优化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市场盯价”、夏普比率管理和资产组合优化管理等。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风险度量与定价的定量分析技术以及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金融创新工具为主要特征的。从风险度量上看,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了传统定性分析阶段、传统定量阶段和现代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和模型阶段;从信用风险控制角度看,主要经历了各国监管当局自行规定到国际监管标准实行两个阶段,国际监管标准也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对风险资产和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发展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资产计算与最低资本要求两个阶段;从风险控制策略看,传统的内部处理(如风险缓解技术的采用与单一核销机制的建立)阶段逐步向现代外部(市场)处理(证券化与信用衍生工具等)转化,逐步形成资产组合管理理念,期限管理成为现实;从现代银行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创新来看,信贷资产组合的期限管理实现和信用风险外部转移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和交易市场的形成[3]。现代组合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可以用图1描述。

其中,在资产信用风险模型中,主要包括[4~5]:信用评级模型与动态信用评级模型,信用风险评级模型计算某种资产的当前信用风险,而动态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则计算信用风险的变动情况,信用风险可以是违约率也可是评级的结果。信用风险的定价模型必须考虑两部分内容,一是信用评级,二是超过零风险回报的差价,即市场对于一个特定信用风险的要价。同时,以信用衍生工具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具有明显的现代金融创新烙印。银行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是基于信贷资产特征(现金流结构、风险程度、期限等)采用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这三种基本构建方法产生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工具(cds,credit default swap)、全额利润掉期产品(trs,total return swap)、信用关联票据(clns,credit-linked notes)和信用延展期权等。在信用风险度量、信用衍生工具应用于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资产管理理论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尽量使其凸现更多的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组合的收益、标准差、方差以及调整组合的流动性成本等参数,进而确定有效组合边界,为调整组合提供量化信息支持[6]。

二、中国银行业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

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在宏观层面,银行监管的发展、信用环境以及金融创新的社会经济与法律环境改善等;在微观层面,完善的信息系统、先进科学的定量分析技术、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的金融创新手段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等。但是,由于体制、管理和人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创新乏力、利率和汇率的非市场化以及政府信用支撑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目前表现不充分,但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政府干预、内部管理问题等,造成了明显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低下、资产损失严重。同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机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约束,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还未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二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限制;三是金融创新乏力、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的贫乏都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四是外部信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支持的相对弱化等。

因此,为了实施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当前的战略选择主要包括:完善信息收集管理机制,实现信息保存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时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研究和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包括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用风险定价模型与信用风险组合资产管理模型在内的内部评级与现代资产组合管理技术体系;在与监管当局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下大力量开展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研发等金融创新工作,为创造性地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提供产品工具支持,并积极谋求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市场等;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逐步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理念。具体地讲,主要包括:

一是完善信息系统和定量分析技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最低资本规定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备选方案。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在内部评级法中,又分为初级法(primary 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对违约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lgd(loss at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d(exposure at default)和期限m(maturity)四个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提供资本要求函数。新协议建议银行根据其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采用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还是高级内部评级法来计量风险,作为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的基础。同时,新协议鼓励商业银行自行研制开发风险管理模型方法。内部评级法区别于基于外部评级的标准法,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监管标准下(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础标准),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银行风险度量方法。新协议将银行资产划分为公司、主权、银行同业、零售、项目融资和股权六个类别,风险加权资产(risk weight asset,rwa)等于各类风险敞口(exposure at default,ead)与风险权数的乘积之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是依据银行而不是外部评级机构对客户资产质量的评级结果,计算风险因素。在初级法中,银行只提供和使用违约概率的自我估计值,而其他风险因素则来源于监管部门的估计值;在高级法中,银行可提供并使用所有风险要素的自我估计值。相对于以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内部评级法更能准确计量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水平、科学估价资本充足性、有利于银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部评级法的定位应该是:科学、有效地揭示银行信用风险的整体水平;为资本充足性监管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的信用风险定价(pricing of credit risk premium)提供了信息与模型支持,是贷款定价、衍生信用产品的设计和定价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中国银行应以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契机,在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基础上,研究、引进和开发适合中国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并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模型,实现资本需求计算和风险定价双重职能。

二是深入开展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主的金融创新研究。以衍生金融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创新为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金融问题提供了市场化工具,丰富和发展了现代金融市场,也为相关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持。现代信用风险模式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这些创新金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改善银行收益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资产持有期限、实现流动性,管理者可针对资产组合管理要求、监管资本安排调整资产组合。中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发展,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衍生证券市场也将逐步推进。在这种外部环境下,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适合自身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需求的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品种,逐步改变传统信贷资产管理模式。

三是资产组合管理理念的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的实质就是在风险收益及其相关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选择与调整,实现组合的风险分散化,降低非系统风险,获取分散化收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通过交易监督,在授信环节强化行业、产业链、区域与品种的组合管理;也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回收等风险控制与管理环节工作调整存量,实行资产组合管理,为进一步实现现代信用风险组合的资产优化管理奠定基础。

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第5篇

摘要针对信用风险的复杂特征,按照比较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型方法可以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同时,在信息系统和内部风险评级逐步完善、信用衍生工具广泛使用的前提下,可以引入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的思想、方法与技术,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资产组合管理方法,进而实现现代信用风险管理。重点研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模式,并在此模式下,探讨中国实际背景下银行业的战略选择问题,指出完善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评级体系以及进一步研究信用衍生工具等金融创新的具体思路。

http://

关键词 信用风险 资产组合管理 信用衍生工具 内部风险评级

金融体系的重要作用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避免金融危机的出现、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商业银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银行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对风险的研究分析与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实践“三性”经营原则的根本。从实质上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作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风险管理能力构成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管理内容。具体地讲,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竞争打破了地域,由此引发的破产现象呈永久性增加趋势,为了减少或避免资产的损失,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精确分析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拓展以及商业银行“惜贷”与“贷款集中”现象的存在,中小企业逐步放弃难以达到预期融资效果的银行借贷融资方式,直接进入金融市场融资,“非中介化”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带来了很大冲击;由于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加剧以及来自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增大,使得利差越来越小,贷款的风险—收益平衡进一步恶化,商业银行只有向风险管理要效益这一条路可走;抵押品价值波动性增大,加大了信贷融风险缓解技术的难度,直接影响风险缓解技术的实施绩效;从国际上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衍生产品迅速增长和显著膨胀,衍生产品或工具在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控制风险变得更为艰难;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和左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监管的国际合作日趋广泛、国际标准逐步形成,银行经营管理将打上监管的烙印。因此,商业银行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将是全面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全球风险管理与创新风险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模型等理论方法上已逐步趋于完善,并在金融市场交易实践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估价、资本需求的量化分析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研究还处在积极探索阶段,不过“信用风险模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形成一致的模型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同时,技术进步、信用衍生工具的大量开发、资产证券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策略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发放持有到期日的方式进化到组合管理安排期限的现代方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逐步形成。因此,探讨、研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为银行实施现代风险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同时,研究中国银行业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用渗透到现代经济的每个角落,从本质上讲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随着信用的日益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日益增大。对银行来说,信用风险的主要是信贷资产信用风险,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二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一般情况下,贷款的偿还是通过经营收入、出售资产,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借入资金来实现。因此,借款人的履约能力主要是取决于其偿债资金的获得能力。履约意愿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品格,也就是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借款人首先必须诚信,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并能勤奋工作。从银行管理角度看,信用风险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一样,都存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与管理策略、风险策略实施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重要阶段内容。我们认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技术、定量分析技术以及衍生产品为主要工具支持,以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实施组合信用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地度量、控制与管理信用风险。其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定量分析技术的研究为风险度量提供了技术工具支持;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为信用风险转移、分散等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了创新工具支持。以发展的眼光看,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循序渐进:数据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收集与遴选以及设计内部评级系统等;内部评级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开发PD 和LGD 模型、早期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善内部评级系统等;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计算法定资本要求、计算经济资本要求、实施组合管理模型、掌握组合分散与相关度概念以及建立资产组合策略;主动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实现风险定价以及综合运用资产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进行资产组合管理;优化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市场盯价”、夏普比率管理和资产组合优化管理等。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风险度量与定价的定量分析技术以及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金融创新工具为主要特征的。从风险度量上看,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了传统定性分析阶段、传统定量阶段和现代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和模型阶段;从信用风险控制角度看,主要经历了各国监管当局自行规定到国际监管标准实行两个阶段,国际监管标准也从1988 年的《巴塞尔协议》对风险资产和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发展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资产计算与最低资本要求两个阶段;从风险控制策略看,传统的内部处理(如风险缓解技术的采用与单一核销机制的建立)阶段逐步向现代外部(市场)处理(证券化与信用衍生工具等)转化,逐步形成资产组合管理理念,期限管理成为现实;从现代银行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创新来看,信贷资产组合的期限管理实现和信用风险外部转移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和交易市场的形成。

其中,在资产信用风险模型中,主要包括:信用评级模型与动态信用评级模型,信用风险评级模型计算某种资产的当前信用风险,而动态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则计算信用风险的变动情况,信用风险可以是违约率也可是评级的结果。信用风险的定价模型必须考虑两部分内容,一是信用评级,二是超过零风险回报的差价,即市场对于一个特定信用风险的要价。同时,以信用衍生工具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具有明显的现代金融创新烙印。银行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是基于信贷资产特征(现金流结构、风险程度、期限等)采用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这三种基本构建方法产生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工具(CDS,Credit Default Swap)、全额利润掉期产品(TRS,Total Return Swap)、信用关联票据(CLNs,Credit-Linked Notes)和信用延展期权等。在信用风险度量、信用衍生工具应用于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资产管理理论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尽量使其凸现更多的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组合的收益、标准差、方差以及调整组合的流动性成本等参数,进而确定有效组合边界,为调整组合提供量化信息支持。

二、中国银行业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

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在宏观层面,银行监管的发展、信用环境以及金融创新的社会经济与法律环境改善等;在微观层面,完善的信息系统、先进科学的定量分析技术、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的金融创新手段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等。但是,由于体制、管理和人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创新乏力、利率和汇率的非市场化以及政府信用支撑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目前表现不充分,但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政府干预、内部管理问题等,造成了明显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低下、资产损失严重。同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机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约束,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还未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二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限制;三是金融创新乏力、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的贫乏都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四是外部信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支持的相对弱化等。

因此,为了实施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当前的战略选择主要包括:完善信息收集管理机制,实现信息保存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时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研究和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包括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用风险定价模型与信用风险组合资产管理模型在内的内部评级与现代资产组合管理技术体系;在与监管当局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开展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研发等金融创新工作,为创造性地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提供产品工具支持,并积极谋求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市场等;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逐步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理念。具体地讲,主要包括:

一是完善信息系统和定量分析技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最低资本规定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备选方案。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在内部评级法中,又分为初级法(Primary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对违约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LGD(Loss at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D(Exposure at Default)和期限M(Maturity)四个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提供资本要求函数。新协议建议银行根据其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采用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还是高级内部评级法来计量风险,作为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的基础。同时,新协议鼓励商业银行自行研制开发风险管理模型方法。内部评级法区别于基于外部评级的标准法,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监管标准下(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础标准),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银行风险度量方法。新协议将银行资产划分为公司、主权、银行同业、零售、项目融资和股权六个类别,风险加权资产(Risk Weight Asset,RWA)等于各类风险敞口(Exposure at Default,EAD)与风险权数的乘积之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是依据银行而不是外部评级机构对客户资产质量的评级结果,计算风险因素。在初级法中,银行只提供和使用违约概率的自我估计值,而其他风险因素则来源于监管部门的估计值;在高级法中,银行可提供并使用所有风险要素的自我估计值。相对于以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内部评级法更能准确计量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水平、科学估价资本充足性、有利于银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部评级法的定位应该是:科学、有效地揭示银行信用风险的整体水平;为资本充足性监管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的信用风险定价(pricing of Credit Risk Premium)提供了信息与模型支持,是贷款定价、衍生信用产品的设计和定价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中国银行应以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契机,在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基础上,研究、引进和开发适合中国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并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模型,实现资本需求计算和风险定价双重职能。

二是深入开展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主的金融创新研究。以衍生金融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创新为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金融问题提供了市场化工具,丰富和发展了现代金融市场,也为相关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持。现代信用风险模式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这些创新金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改善银行收益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资产持有期限、实现流动性,管理者可针对资产组合管理要求、监管资本安排调整资产组合。中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发展,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衍生证券市场也将逐步推进。在这种外部环境下,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适合自身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需求的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品种,逐步改变传统信贷资产管理模式。

三是资产组合管理理念的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的实质就是在风险收益及其相关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选择与调整,实现组合的风险分散化,降低非系统风险,获取分散化收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通过交易监督,在授信环节强化行业、产业链、区域与品种的组合管理;也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回收等风险控制与管理环节工作调整存量,实行资产组合管理,为进一步实现现代信用风险组合的资产优化管理奠定基础。

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第6篇

关键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再造

中图分类号:17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185-03

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定位,必须要求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综观目前中国国内大多数的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都是凌乱无章的散布在企业的销售、财务等各个相关部门,即使建立了专门的信用管理组织也是形同虚设,缺少明确的目标、统一的组织和职能界定(林钧跃,2005)。在这样的企业管理基础之上,要想进行先进的、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简直就是一种空想。因此,要想真正建立起一套先进的、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我们首先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为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企业组织是以企业为特定研究对象、针对组织问题的一种相对“宏观”的研究。从工业化初期的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到20世纪60年代的西蒙和钱德勒,企业组织研究经历了宏观―微观一宏观的历程。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前,企业组织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是以职务体系、部门结构和组织层级及权责分配的研究为核心内容的。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哈默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1993年的发表,历史拉开了以流程或过程为中心的组织新模式研究的序幕。

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颇丰,如:Z-score模型、KMV模型、CreditMetrics、麦肯锡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等。但综观国际上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中,具体对于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设计研究甚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与合作并存、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走向深层次改革的时期,对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问题展开系统化的科学研究,有着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现有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比较研究

(一)财务部门主导型

财务部门主导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由财务部门兼管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顾名思义,这种类型就是直接由财务部门负责信用风险管理,在财务部门内设信用经理(与财务科长平级,由财务副总直接领导),由最高管理层协调与销售部门的冲突。

此种模式的优势:(1)较快作出授信决策,抓住销售机会。信用管理在本质上与客户和自身财务状况息息相关,信用额度的认定与财务管理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财务部门掌握着应收账款的详细资料,因此可以较快作出授信决策,抓住销售机会。(2)财务部门可以根据企业本身资金周转情况,对信用政策作弹性调整,使企业的资金周转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3)对销售部门进行监督,降低坏账发生的比率。

此种模式的劣势:(1)销售部门可能会将财务部门的信用管理视为干涉,导致销售部门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影响企业的销售业绩。(2)可能会使企业采取保守的销售政策,放走许多的销售机会,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

(二)销售部门统管型

销售部门主导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由销售部门兼管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销售部门主导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做法是目前中国最流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这种情况在进出口企业中较为突出。

此种模式的优势:(1)与客户接触较多,对客户的信用的动态情况了解得较为透彻。(2)根据与客户往来交易的实际业绩来认定信用额度、信用等级、现金折扣等,作为促销手段,有利于业务推广。

此种模式的劣势:(1)信用风险评估不够严谨,为追求销售业绩,深入研究不够,使坏账比率升高。(2)无形中放宽了交易条件,使信用风险的潜在威胁增大。

(三)风险委员会制管理型

风险委员会制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行使整个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能。风险委员会直接设置在董事会之下,各职能部门向委员会负责。

此种模式的优势:(1)容易取得各部门协调一致的意见;(2)高度专业性。

此种模式的劣势:(1)容易形成官僚作风;(2)流程复杂,管理成本很高,难以监管。

(四)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管理型

独立信用管理部门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由信用管理部门专职负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对于国外企业而言,这种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类型,在继承前两种组织结构模式的优点的同时,有效地回避了前两种模式所存在的缺点。但是拿到国内,就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正如本文第二部分中所分析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能未能得到真正的行使,或者是受制于其他与之有所冲突的部门(如:销售部门),或者说中国企业可能还未真正认识到什么是信用管理、信用管理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真正地行使起信用管理的职能。

三、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的选择

选择适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

中国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如下:

1.中国的企业管理尚未达到能够让销售部门有效地约束自己的水平。销售部门的目标是为公司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合同,这种压力会使它可能具有“过于看重机会而忽视风险”的倾向。在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销售部门难以有效地进行自我约束,矫正这种倾向。此时采用销售部门主导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的效果可想而知。

2.“弱财务”决定了财务部门主导型的组织模式难以发挥作用。财务部门在中国企业本来就处于弱势,如果将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责设置在财务部门中,那么它能够发挥的作用就更加微小。中国企业如果采用这样的组织设计,其他部门可能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架空信用风险管理职能,使得关于信用风险的约束、规定和流程都成为一纸空文,难以付诸实践。

3.中国企业结构分布状况决定了风险委员会制模式应用范围狭窄。风险委员会制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对企业的要求较高。该模式主要应用于金融机构与特大型企业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6年中国的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外资、港澳台资工业企业,总数一共有506 400多家,其中大型企业有7 057家,占总数的1.3%,中型企业有16 870家,占总数的3_3%,小型企业有482 518家,占总数的95.3%;又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2002年的数据,在中国全部国有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企业单位总数为181 557个,其中大型企业的数量为8 752个,占全部统计企业的4.82%。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规模都是中

小型的,大型企业在中国企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特大型企业是大型企业中的大型企业,其所占的比重更是小而又小。因此,风险委员会制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应用范围狭窄,在中国大多数企业中应用不现实。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现阶段中国大多数企业应该选择建立独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这种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来进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四、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再造

鉴于上述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实际状况,我们非常有必要进行组织结构再造,即在企业内建立起一个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并认真地协调该部门与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其真正行使自身应有的职能,成为有序、协调和统一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再造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界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职能;界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职责;有机协调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主要是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关系,达到有序、高效。

(一)设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

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是根据企业所需要实现的信用管理功能而建立的。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具备的功能应设专人进行操作,例如,每个企业信用管理部门都应该至少具有客户信息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商账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国内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参考国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可以设计为(如下图)中虚线框内部分所示。

(二)界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职能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至少应具备三大基本职能,即:客户档案管理、客户信用申请的审批和投诉处理职能、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和商账追收职能。客户信用管理包括客户资信调查和客户档案服务。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在于防范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商账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国内外追账。

(三)界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职责

1.信用管理经理及其主要职责

信用管理经理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他的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成败,信用管理经理具体有以下职责:(1)建立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并明确其职能;(2)设计企业信用管理的流程和采用的技术方法;(3)在企业内部推广信用管理技术,开展教育培训工作;(4)协调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5)联络、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的外包工作;(6)处理信用交易涉及的法律诉讼。

2.客户管理人员

在设有信用管理部门的大型企业中,信用管理经理之下设有若干个客户信用监理职位。在大公司,每位客户信用监理一般分管与一种产品销售有关的信用管理工作。在客户比较多的情况下,信用监理之下还要设立客户专管员职位。根据西方国家的实践,商业企业的每位信用管理人员最多管理600个客户,这是人均管理客户数的上限。在国内,由于受客户平均素质低的限制,为确保信用管理工作质量,每位客户信用管理人员不可能管理这么多数量的客户,所管理的客户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信用分析人员

信用分析人员纯粹是信用管理内勤人员,他们不会直接面对客户。他们的任务是评审客户信用、维护客户档案系统、建立和维护计算机化/网络化信用管理系统、初级处理客户申述等。他们要以技术手段处理企业信用政策变化,例如,通过调整客户信用申请处理系统和订单自动审查系统来实现对信用额度的控制。他们为信用管理经理的各种报告提供数据和表格支持。在不设外联人员的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信用分析人员可能直接接收来自公司内部其他部门的服务请求。

(四)协调企业组织内各部门关系

企业内信用风险管理相关部门(主要包括: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和企业决策层)可以看做为一个系统(戴彬,2004)。按照系统的观点,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否和谐、有序对于系统功能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其实我们就可以把它当做一个系统,既然作为系统,就必须协调这个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第7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管理;信用衍生工具;内部风险评级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060-04

引言

金融体系的重要作用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避免金融危机的出现、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商业银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银行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对风险的研究分析与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实践“三性”经营原则的根本。从实质上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作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风险管理能力构成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管理内容 [1]。具体地讲,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竞争打破了地域界限,由此引发的破产现象呈永久性增加趋势,为了减少或避免资产的损失,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精确分析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拓展以及商业银行“惜贷”与“贷款集中”现象的存在,中小企业逐步放弃难以达到预期融资效果的银行借贷融资方式,直接进入金融市场融资,“非中介化”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带来了很大冲击;由于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加剧以及来自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增大,使得利差越来越小,贷款的风险―收益平衡进一步恶化,商业银行只有向风险管理要效益这一条路可走; 抵押品价值波动性增大,加大了信贷融风险缓解技术的难度,直接影响风险缓解技术的实施绩效;从国际上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衍生产品迅速增长和显著膨胀,衍生产品或工具在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控制风险变得更为艰难;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和左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监管的国际合作日趋广泛、国际标准逐步形成,银行经营管理将打上监管的烙印。因此,商业银行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将是全面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全球风险管理与创新风险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模型等理论方法上已逐步趋于完善,并在金融市场交易实践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估价、资本需求的量化分析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研究还处在积极探索阶段,不过“信用风险模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形成一致的模型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2]。同时,技术进步、信用衍生工具的大量开发、资产证券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策略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发放持有到期日的方式进化到组合管理安排期限的现代方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逐步形成。因此,探讨、研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为银行实施现代风险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同时,研究中国银行业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用渗透到现代经济的每个角落,从本质上讲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随着信用的日益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日益增大。对银行来说,信用风险的主要是信贷资产信用风险,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二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一般情况下,贷款的偿还是通过经营收入、出售资产,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借入资金来实现。因此,借款人的履约能力主要是取决于其偿债资金的获得能力。履约意愿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品格,也就是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借款人首先必须诚信,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并能勤奋工作。从银行管理角度看,信用风险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一样,都存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与管理策略、风险策略实施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重要阶段内容。我们认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技术、定量分析技术以及衍生产品为主要工具支持,以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实施组合信用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地度量、控制与管理信用风险。其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定量分析技术的研究为风险度量提供了技术工具支持;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为信用风险转移、分散等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了创新工具支持[3] 。以发展的眼光看,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循序渐进[2]:数据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收集与遴选以及设计内部评级系统等;内部评级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开发PD和LGD模型、早期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善内部评级系统等;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计算法定资本要求、计算经济资本要求、实施组合管理模型、掌握组合分散与相关度概念以及建立资产组合策略;主动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实现风险定价以及综合运用资产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进行资产组合管理;优化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市场盯价”、夏普比率管理和资产组合优化管理等。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风险度量与定价的定量分析技术以及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金融创新工具为主要特征的。从风险度量上看,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了传统定性分析阶段、传统定量阶段和现代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和模型阶段;从信用风险控制角度看,主要经历了各国监管当局自行规定到国际监管标准实行两个阶段,国际监管标准也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对风险资产和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发展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资产计算与最低资本要求两个阶段;从风险控制策略看,传统的内部处理(如风险缓解技术的采用与单一核销机制的建立)阶段逐步向现代外部(市场)处理(证券化与信用衍生工具等)转化,逐步形成资产组合管理理念,期限管理成为现实;从现代银行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创新来看,信贷资产组合的期限管理实现和信用风险外部转移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和交易市场的形成[3]。现代组合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可以用图1描述。

其中,在资产信用风险模型中,主要包括[4~5]:信用评级模型与动态信用评级模型,信用风险评级模型计算某种资产的当前信用风险,而动态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则计算信用风险的变动情况,信用风险可以是违约率也可是评级的结果。信用风险的定价模型必须考虑两部分内容,一是信用评级,二是超过零风险回报的差价,即市场对于一个特定信用风险的要价。同时,以信用衍生工具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具有明显的现代金融创新烙印。银行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是基于信贷资产特征(现金流结构、风险程度、期限等)采用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这三种基本构建方法产生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工具(CDS,Credit Default Swap)、全额利润掉期产品(TRS,Total Return Swap)、信用关联票据(CLNs,Credit-Linked Notes)和信用延展期权等。在信用风险度量、信用衍生工具应用于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资产管理理论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尽量使其凸现更多的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组合的收益、标准差、方差以及调整组合的流动性成本等参数,进而确定有效组合边界,为调整组合提供量化信息支持[6]。

二、中国银行业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

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在宏观层面,银行监管的发展、信用环境以及金融创新的社会经济与法律环境改善等;在微观层面,完善的信息系统、先进科学的定量分析技术、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的金融创新手段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等。但是,由于体制、管理和人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创新乏力、利率和汇率的非市场化以及政府信用支撑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目前表现不充分,但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政府干预、内部管理问题等,造成了明显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低下、资产损失严重。同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机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约束,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还未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二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限制;三是金融创新乏力、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的贫乏都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四是外部信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支持的相对弱化等。

因此,为了实施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当前的战略选择主要包括:完善信息收集管理机制,实现信息保存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时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研究和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包括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用风险定价模型与信用风险组合资产管理模型在内的内部评级与现代资产组合管理技术体系;在与监管当局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下大力量开展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研发等金融创新工作,为创造性地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提品工具支持,并积极谋求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市场等;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逐步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理念。具体地讲,主要包括:

一是完善信息系统和定量分析技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最低资本规定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备选方案。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在内部评级法中,又分为初级法(Primary 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对违约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LGD(Loss at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D(Exposure at Default)和期限M(Maturity)四个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提供资本要求函数。新协议建议银行根据其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采用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还是高级内部评级法来计量风险,作为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的基础。同时,新协议鼓励商业银行自行研制开发风险管理模型方法。内部评级法区别于基于外部评级的标准法,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监管标准下(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础标准),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银行风险度量方法。新协议将银行资产划分为公司、、银行同业、零售、项目融资和股权六个类别,风险加权资产(Risk Weight Asset,RWA)等于各类风险敞口(Exposure at Default,EAD)与风险权数的乘积之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是依据银行而不是外部评级机构对客户资产质量的评级结果,计算风险因素。在初级法中,银行只提供和使用违约概率的自我估计值,而其他风险因素则来源于监管部门的估计值;在高级法中,银行可提供并使用所有风险要素的自我估计值。相对于以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内部评级法更能准确计量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水平、科学估价资本充足性、有利于银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部评级法的定位应该是:科学、有效地揭示银行信用风险的整体水平;为资本充足性监管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的信用风险定价(pricing of Credit Risk Premium)提供了信息与模型支持,是贷款定价、衍生信用产品的设计和定价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中国银行应以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契机,在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基础上,研究、引进和开发适合中国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并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模型,实现资本需求计算和风险定价双重职能。

二是深入开展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主的金融创新研究。以衍生金融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创新为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金融问题提供了市场化工具,丰富和发展了现代金融市场,也为相关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持。现代信用风险模式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这些创新金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改善银行收益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资产持有期限、实现流动性,管理者可针对资产组合管理要求、监管资本安排调整资产组合。中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发展,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衍生证券市场也将逐步推进。在这种外部环境下,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适合自身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需求的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品种,逐步改变传统信贷资产管理模式。

三是资产组合管理理念的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的实质就是在风险收益及其相关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选择与调整,实现组合的风险分散化,降低非系统风险,获取分散化收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通过交易监督,在授信环节强化行业、产业链、区域与品种的组合管理;也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回收等风险控制与管理环节工作调整存量,实行资产组合管理,为进一步实现现代信用风险组合的资产优化管理奠定基础。

结束语

在银行业面临激烈竞争、银行监管逐步强化的形势下,中国银行业必须逐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促进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商业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以风险度量与定价的模型化、风险控制策略中信用衍生工具的使用以及经营管理中采用现代资产组合管理思想、理论方法为主要特征。而中国银行业由于历史原因使得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目前看,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在战略层次上,确定风险战略、风险偏好与风险回报水平;从决策层次上,优化风险管理的决策程序;从具体分析技术上,建立和完善风险评级与风险定价的技术模型体系;从实施策略的工具选择层次上,加强信用衍生工具的创新研究;从管理方法上,逐步确立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念等。

参考文献:

[1]Jon Danielsson.Incentives for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2.Vol.26:1407-1425.

[2]John B.Caouette.Edward I.Altman.Paul Narayanon.Manageing Credit Risk: the Nest Great Financial Chanlenge[M].John Wiley &Sons.1998.

[3]Dimitris N.Chorafas.Credit Drivatives&the Management of Risk:Including Models for Credit Risk[M].Prentice Hall,1999.

[4]Berkowitz.Jeremy.How Accurate Are Value-at-Risk Models at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Finance.2002.Vol.57 (3):1093-1111.

[5]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Credit Risk Modeling:Curent Practices and Applications.1999.省略/press/ index.htm.

[6]Kildegaard.Arne.Banks,Systematic Risk,and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2.Vol.47 Issue 4.p345-359.

Thinking About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Banks’ Modern Credit Risk Management

AN Ying-hui1,2

(1.China Construction Bank,Beijing 100032,China;2.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005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