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合集7篇)

时间:2023-10-16 15:59:51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第1篇

[关键词]艺术;课程整合;表真方式;民间建造艺术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5-0048-03[作者简介]洪玛莉(1968―),女,福建厦门人,本科,厦门市石亭幼儿园园长,一级教师。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游戏既是幼儿主要任务,也是学习的主要形式。我们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中进行的,是综合的、整体的教育活动。因此,学校应该以素质教育理念开发符合幼儿特点的艺术教育内容,整合教育手段与方法,科学组织教育过程,培养幼儿素质全面发展。在课程整合中,我们尝试艺术与建构之间的有机整合和相互渗透,努力实现两个领域教育内容的艺术同构,拓宽幼儿感知和体验艺术的途径。对幼儿来说,美的熏陶更多的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自我流露、相互交流、共同创作。坚持“唱响艺术旋律,坚守教育价值,体现整合理念,展示民间艺术”的教育理念,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承为主线,从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出发,遵循“参与、愉悦、融合”的课程整合原则,尝试综合运用美术活动与建构活动有机整合的表现形式。美术借助于色彩、明暗、线条,建构借助于造型、结构材料的替代等,这些手法和手段通过课程整合,初步形成具有特殊的艺术教育语言的模式,变静态欣赏为动态欣赏,幼儿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体验创作和表现的快乐,给幼儿以民间文化的启迪、艺术建筑造型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在幼儿园艺术与建构的整合中传承闽南民间建筑造型是个较新颖的整合课题。在整合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欣赏闽南建筑的造型美,了解民间建筑散发着浓厚的民间气息,再现了闽南劳动人民淳朴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它是闽南伦理文化最为直观的视觉艺术的再现和超越,是一种真实而拙朴生活的映射,一种博大而深邃的农耕文明的情怀,一种空灵而厚重的世俗世界的愉悦。它具有较高的审美、欣赏价值,值得教师用整合的手段去引导幼儿观察、体会、传承,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用画画与建构等多种表真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充分体验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

一、民间建造艺术的熏陶,拓宽幼儿视觉艺术的审美疆界

幼儿审美就是指幼儿的生命活动和审美对象之间同形同构所产生的心理愉悦状态,他可能说不出为什么美,美在哪里,但却感受到美,体验到美,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我们要善于选择幼儿熟悉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幼儿观察的对象。正如《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构建于生活。由于闽南民间建筑是来源于幼儿周边活动中常见的物体,于是我们选择它作为活动教材,以欣赏为切入点,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开展欣赏建筑造型美的系列活动。如:整合活动“闽南建筑真美”,首先带幼儿到实地身临其境地观察具有“皇宫” 建筑风格的“红砖厝”“燕尾厝”,引导幼儿从建筑物的外形、色彩、构图等观察分析所表现的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其造型的独特美,了解它们的独特之处:“红砖厝”的墙体全部用红砖砌成,“燕尾厝”的屋檐是燕尾造型。它们共同讲究闽南建筑结构上的对称、均衡、多样的特点,使幼儿在观察、思考、探索、想象的过程中去理解,得到一个完整的经验。在观察的同时向幼儿讲述闽南建筑的历史背景,红砖厝、燕尾厝的雕梁画栋,线条流畅,装饰巧妙华丽,令人目不暇接,让幼儿深刻体会到民间建筑的独特魅力。

对幼儿进行民间建造艺术的熏陶,旨在提升幼儿对民间建造艺术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事物的外部形式与个体的视知觉及情感之间存在结构上的一致性,因此产生异质同构的心理反应,从而直接感受到事物形态的美。幼儿经历了这样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性灵的感应之后,才能把知觉表象与情感体验、外物尺度与内心尺度结合起来,构成审美意象。幼儿有了直接的感知经验,陶冶美的情操,发挥想象的空间,初步形成多通道的审美直觉方式,引发幼儿情绪上的兴奋,获得对民间艺术的整体印象和感知。在观察中,他们会相互交流,会发现美的特征,在欣赏中接受审美教育,感受闽南民间建造艺术的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与熏陶,让幼儿吸纳本土文化的丰富营养,感受本土文化的精髓,拓宽视觉艺术的审美疆界,给幼儿带来新颖的构思定位,进而激发幼儿审美欣赏的兴趣和进行艺术创作的动机,为树立知识多元观和民族审美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美术表真方式,构建民间建造艺术

艺术表真对人性灵的陶冶具有特别的作用,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展示生命的美,畅想生命的自由,弘扬生命的价值,维护生命的尊严,张扬生命的个性。幼儿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表露情感和创造性发挥的活动,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现个人的愉悦感和个性特征。民间艺术整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能够运用艺术语言充分表达美好的情感和与他人进行心灵交流。课程整合越来越注重观念的表达,表现手法的多元化、个性化,课程教育以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为中心,注重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应提供创作环境,鼓励幼儿勇于表现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各种美术表真方式再现出来,拓展幼儿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途径。如“厦门骑楼真好看”,将厦门百余年的骑楼建筑引进课堂,启发幼儿先通过视觉观察厦门骑楼中西文化结合的特点,了解它具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模式,还有南洋建筑装饰风格,从中获得审美意象。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继而伴随审美经验在记忆中的储存,引导幼儿将视觉领悟表真出来,用平面绘画、泥塑表真、剪纸方式、粘贴造型等方式表现出民间建造艺术。在表真过程中,学生掌握民间艺术简单的构图、色彩、造型知识,去体会厦门骑楼的装饰特点:柔和而又自然地把西方古典建筑元素与闽南传统装饰结合起来的手法,幼儿尝试用各种简单的表真手段表达自己对民间建筑的理解与感受,从幼儿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用自己独特的童真,在造型与色彩方面的夸张表真,体现他们情感的满足和情绪的宣泄。通过平面绘画、泥塑表真、剪纸方式、粘贴造型等表真手段,他们创造性地用作品表达情感,作品完成时他们会由衷地喊“耶!”,从而给幼儿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成功的自信。

三、采用构建手段,再现民间建造艺术

《纲要》强调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不同的表达方式,肯定和接纳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分享创造的快乐。建构活动不仅让幼儿发现自己的建构能力,获得了丰富的建构经验,同时让孩子们能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并在协商、谦让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体验成功与挫折,建立起健全的人格,这对幼儿将是终生受益的。我们从整合的角度积极寻找与幼儿美术表现手法相匹配的教育手段,让幼儿得到民间造型艺术的熏陶。尝试引导幼儿用建构方法再现立体的民间建造艺术,不同色彩、形状、质地的建构材料具有不同的表现力,蕴含着不同的情感特质,能让幼儿体验到灵活和丰富。逐渐地,他们能根据自己的体验有目的地选择适合的材料加以造型。在建构中,启发幼儿根据所看到的不同色彩、不同的表现造型,体验闽南建造艺术的美。逐渐地,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有目的地选择适合的材料加以建造,完成自己新颖的构思和丰富的联想,塑造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如,建构活动“水的鼓浪屿”活动中幼儿以建造鼓浪屿的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为主题,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所了解的闽南建筑物,用各种建构材料尽情地、自由地表达出来。有的用椰子壳、矿泉水瓶与泡沫垫建构组成“八卦楼”,有的用可乐瓶、海绵块与纸盒建造“轮渡码头”,有的用椅子、水管、报纸及油桶建造的“日光岩”,等等。幼儿能表现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建筑物的造型,形象逼真,抒发了他们的观点和内心的情感,感受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一种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到几乎每个幼儿完成拼搭作品后会流露出喜悦放松的满足感。幼儿通过构建活动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增强自信。活动给每个幼儿自我表现的机会,从建构作品中可以看出幼儿对民间建筑造型艺术的理解程度,了解幼儿的想法和思维方式,进一步尊重幼儿个性表现,促进其创造性、想象力的提高。

四、艺术与建构的有机整合,传承民间造型艺术

在课程整合理念的探究中,单一的学科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多学科的融合能促进幼儿多方面思维的开发,同时也有助于传承民间建造艺术的教育价值,提升幼儿的美术综合素养。在尊重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将美术活动与创造性游戏融合,精心营造充满童趣与童真的艺术整合殿堂,让幼儿在体验多种美的表真方式过程中感受多种审美经验,实现多通道审美感知,使幼儿个体直接感受到民间造型艺术的美,实现审美教育,加深幼儿对艺术造型的理解,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对闽南建构艺术的启迪,初步感受民间造型艺术的美,从感受入手,提倡个性发展,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去理解艺术造型,欣赏造型美,在幼儿心中点燃一把“艺术之火”,引导幼儿去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表达美、塑造美,从中感受闽南民间造型艺术的魅力。如,整合活动“独特的闽南民间建筑”,将美术活动与创造性建构活动有机整合,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手段(线条、色彩、图案、造型等)表现出来,从欣赏到绘画再到建造,从视觉欣赏到平面表现最后立体再现。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特点由易到难,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在活动中相互分享和表达各自的审美感受和理解,实现彼此经验之间的碰撞与对话,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培养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活动与建构活动的有机整合融入幼儿民间建造艺术教育中,是课程整合的新课题,是一种不确定的、非线性的、去模式的行动研究过程,我们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到清晰,从困惑到明白的探索性历程,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也获得了感悟、收获和体验。整合教育过程使我们深深地领悟到:课程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框架,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流程。我们“赞赏今天的花朵,但更向往明天的硕果”,今后将会用更开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路,更充沛的激情,更加努力探索、支持每一位幼儿个体的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将在整合教学研究发展进程中迈向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第2篇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活动,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它是幼儿艺术欣赏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基本类型,并根据幼儿的接受心理和兴趣点,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基于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形式多样、造型各异,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下文根据建筑的结构、色彩、装饰、造型与占据的空间位置等构成的外观特征与象征意义,依据满足人们生活居住需要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属性,将中国建筑艺术分为园林建筑艺术、宫廷建筑艺术、民居建筑艺术、现代建筑艺术四大类,为幼儿教师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时提供参考。

(一)“园林建筑艺术欣赏”教育

园林建筑是指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下面以苏州“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欣赏为例,说明“园林建筑艺术欣赏”教育在不同年龄班应有的不同侧重点。小班幼儿:感知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造型中视觉艺术的美,喜欢观看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作品,能简单表达自己欣赏后的感受。中班幼儿:通过欣赏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作品,理解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的基本组成部分,能简单表述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的特点。大班幼儿:通过欣赏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能够运用美术技能表现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的结构、色彩、造型等。

(二)“宫廷建筑艺术欣赏”教育

宫廷建筑艺术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雄伟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下面以宫廷建筑艺术中“故宫”欣赏为例,说明“宫廷建筑艺术欣赏”教育在幼儿园不同年龄班各有侧重。小班幼儿:感知故宫的宏伟,色彩的鲜艳,造型的多样性,对故宫的各种布局感兴趣,喜欢欣赏故宫。中班幼儿:通过观察与教师的讲解,能理解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建筑式样,特点是布局方正整齐,各部分之间对称、均衡、和谐,感受故宫建筑的艺术美。大班幼儿:在感知、理解故宫特点的基础上,用涂色、填画、造型等手段,表现出自己对故宫的感受。

(三)“民居建筑艺术欣赏”教育

民居建筑艺术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人类最早的、最常见的建筑艺术类型。下面以欣赏“北京四合院”为例,说明在不同年龄班开展“民居建筑艺术欣赏”教育时的侧重点。小班幼儿:感知北京四合院布局,对其布局产生兴趣,能够运用动作和表情表达欣赏后的感受。中班幼儿:通过观察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理解对称建筑艺术的特点,知道东房、西房、南房、北房的名称和位置。大班幼儿:在感知、理解北京四合院布局的基础上,能通过动手制作北京四合院的模型,进一步表现自己对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认识。

(四)“现代建筑艺术欣赏”教育

现代建筑艺术是指20世纪后建造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代表性建筑“鸟巢”为例,它的欣赏活动在不同年龄班有不同的侧重点。小班幼儿:感知“鸟巢”的造型美和主要功能,对比感知“鸟巢”与鸟窝的相似点。中班幼儿:通过理解“鸟巢”造型特点,知道其用途和意义,感知“鸟巢”的造型美、色彩美和线条美。大班幼儿:在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绘画、手工等美术技能进一步表现与表达“鸟巢”建筑的形状、色彩、结构等,理解“鸟巢”的寓意及其中蕴含的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美。在实施上述类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选择一些代表性建筑物,而且要充分利用本土的优秀建筑资源,让幼儿到现场观察和欣赏,进一步感受身边的建筑艺术美。

二、幼儿园“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教育的实施途径建议

在了解“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教育的基本类型并确定了欣赏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网络资源等多种渠道去收集丰富的欣赏资料,供幼儿操作,然后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组织欣赏活动。

(一)在主题活动中系统而灵活地开展

主题活动是近年来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实施途径。在主题活动中应该有“中国建筑艺术欣赏”的一席之地:不仅可以通过集中教学活动开展,也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出现在艺术领域活动中,也应渗透在健康、社会、科学、语言等领域的活动中。活动的组织方式应以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为主,让幼儿在多通道参与的欣赏中亲身体验、真切感受到我国建筑艺术有的造型、结构、色彩等要素。也可以通过欣赏照片、课件和拼接图片等方式,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视觉美,理解中国建筑艺术中造型的鲜明特点和象征性,体验其中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开展相关教育。比如,在建构区中教师可以投放一些自制的仿中国建筑艺术的活动材料,如画有飞檐图案的插塑等,供幼儿自主游戏;在美术区投放画笔、纸张、颜料等,供幼儿自主表现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感受;在表演区,可以投放中国建筑艺术模型为舞台布景,供幼儿戏剧表演时使用;等等。与此同时,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有计划、呈系统地安排中国建筑艺术的教育内容,让幼儿能较为全面地感受到中国建筑艺术的基本构成、突出特点和整体精神风貌,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二)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渗透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教师。通过环境创设这个载体,为幼儿提供一种良好的欣赏环境,帮助幼儿自然地感受和理解中国建筑艺术。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环境创设:一是在幼儿园的建筑装饰风格上突出中国建筑艺术特色,在造型上呈现中国建筑艺术的元素。比如在园内适宜的地方放置按比例缩放的中国建筑艺术模型。二是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运用不同风格的中国建筑艺术元素来装饰中国建筑艺术主题墙,并邀请幼儿参与设计和布置。三是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中国建筑艺术欣赏区域,特别针对我国多个少数民族建筑艺术模型或图片进行欣赏,如傣族竹楼、彝族土掌房、哈尼族蘑菇房、客家围屋等。

(三)在生活中随机进行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艺术教育;发展趋势

引言

艺术教育对于幼儿而言十分重要,它能够挖掘幼儿的潜力,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并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让幼儿形成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与理解。然而,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对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大部分幼儿艺术教育都带有功利性与目的性,不适合幼儿的天性。随着教育的发展,幼儿艺术教育也形成新的发展趋势,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我国的幼儿园艺术教育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幼儿艺术教育是以艺术教学为手段,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幼儿园艺术教育应当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求,有针对性、有目标、有计划地为幼儿组织音乐、美术、手工等艺术教育活动,并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活动让幼儿对艺术创造有一定的认知,对事物有一定的审美,进而激发其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1]。幼儿艺术教育的范畴非常广泛,幼儿美术、音乐、歌舞、表演、文学、影视等都是它涉及的教育领域。幼儿园艺术教育主要以美术、音乐为主。其中,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和音乐欣赏等方面;美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美术欣赏、绘画、手工等。这些内容还可以进行更细的分类,如音乐教育中的韵律活动还可以分为律动和舞蹈;美术教育中的绘画还可以分为线条画、水彩画、纸版画、吹画等。

(二)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对幼儿的艺术教育目标有如下描述:第一,能够感知并喜爱所处的环境、生活,能够感知生活中的美;第二,积极并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够勇敢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第三,能够进行简单的艺术表现活动。而笔者将现代幼儿艺术教育的具体目标描述为:通过引导幼儿接触与感知周围环境与事物,培养幼儿的审美与对美的敏感度;通过指导幼儿熟悉艺术工具与材料、自主进行艺术训练与创作,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与审美表现;通过创造自由、平等的交流表达环境,让幼儿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与创作感受;进而培养他们的创作乐趣,促进幼儿人格的全面发展[2]。

二、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教育创新能力

幼儿园园长等教育领导者是幼儿园日常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因此,其教学水平与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部分幼儿园艺术类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艺术教育课程也很不规范,大部分教师一味地使用教材或者网络上的活动形式,并没有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这种情形不仅阻碍了幼儿艺术培养的发展,而且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也有不良影响。

(二)幼儿教师艺术素养参差不齐

教师是幼儿接触艺术活动的引领者与指导者,因此,幼儿艺术教师的艺术素养是影响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部分幼儿园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名艺术教师,他们在艺术上各有所长,但是对于艺术教育却知之甚少。部分幼儿园虽聘请有一定艺术基础的教师进行教学,但是对于其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关心不足。幼儿艺术教育者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不能达到要求,是当前幼儿教育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幼儿园艺术设施、玩教具材料不全面

幼儿园的外观大多采取较为明朗的颜色、风格活泼有趣,贴合幼儿的心理,园内设施也较为齐全,但是其布置上却缺乏艺术特色,不能支撑起大量幼儿的使用需求。幼儿园艺术教学材料少、种类单一、质量低,如美术教学中经常使用画笔、蜡笔,缺少黏土、丙烯燃料等多样性的工具,限制了幼儿的发挥;乐器配置多为钢琴,且不供学生使用等。

三、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艺术教育的综合性趋势

全面发展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对于幼儿艺术教育而言也是如此。要想全面开发幼儿的潜能,教师就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教学方式,让幼儿能够接触到音乐、美术、书法、绘画等多种类的艺术教育,每种艺术教育的门类也应尽可能多样化。例如,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接触不同国别的经典音乐、儿歌,以及现代音乐中适合幼儿欣赏的音乐,让幼儿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从而对音乐审美形成更为系统的、清晰的感知。此外,不同种类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也十分重要。艺术本来就有相通的特点,将不同种类的艺术教育进行融合更能让幼儿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二)艺术教育与幼儿其他学科教育结合

艺术教育能够调动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如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因此,艺术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能够与幼儿其他学科的教育相结合。例如,幼儿体育教育可以采取舞蹈等形式进行;幼儿语言教育可以通过唱儿歌等形式进行;幼儿沟通教育也能以合唱、群体舞蹈、手工制作等形式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教师可以穿插进图画、影视作品欣赏等环节。艺术教育与不同学科的融合不仅能让幼儿的学科教育更加生动,也能让幼儿在接触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同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三)艺术教育活动应更加贴合幼儿的性格特点

幼儿生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却又很可能快速失去兴趣。所以幼儿艺术教育要尽可能采取生动的、游戏化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重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自行选择或者设计课程活动形式。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只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除非幼儿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否则让学生自主掌握活动流程。其次,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贴合身心特点的学习情景。例如,在教学古典文化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古风动画或者视频,帮助幼儿感受古典文化的氛围,也可以通过课堂话剧、小品等活动让幼儿亲自感受古典文化的意蕴。最后,教师应采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呈现色彩缤纷的画面、优美悦耳的音效、动态流畅的动画等,以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方式,调动幼儿多感官感受,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更具形象性和趣味性。

(四)崇尚自然本真

幼儿的语言、情感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在自然本真、优美的环境里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促进,因此,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时应当对自然本真更为重视。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让幼儿对自然更为亲近,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感官体验大自然,在不同时节带领幼儿走进自然、体验自然,感受自然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如让幼儿绘画自然,并利用幼儿的作品对幼儿园进行装饰,让幼儿对自然环境的美有更加亲近的体验。

结语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第4篇

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采的,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空间,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爱好,是帮助幼儿获得审美体验最好的途径。

一、多方位、多元化地为幼儿创造感知美的环境

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富有情趣性的环境氛围,以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一)创造富有民间艺术气息的教育环境,萌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初步感受和表现情趣。

“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把民间艺术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民间艺术气息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受民间艺术和表现民间艺术的机会与条件。我把活动室里一块大面积墙面上布置为“有趣的印染”:蜡染图形与造型的肚兜、手帕和挂饰,以及独具奇妙色彩与图案的染纸,这些无不透出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当这些东西布置展现在幼儿而前时,幼儿们不由得连连赞叹道:“啊!这些东西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这是幼儿对美的感受与自然流露,也是民间艺术的感悟与赞美。

(二)环境会说话,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

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对四周环境的感受。活动室的布置,要结合季节,节日和教育主题活动,布置相应的画面。例如“火辣辣的夏天”主题,幼儿运用印染装饰扇面,让墙壁上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孩子来“说话”。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审美效果。学会欣赏,重视幼儿对美的感受,熟悉与理解,并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幼儿的审美能力就会提高。

二、指导幼儿欣赏

(一)欣赏主要是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

在美术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幼儿,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对有美术天赋的幼儿要注重发展他们的美术潜能。

在活动中要提供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美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教师对每一个幼儿作品的创造给予肯定——培养了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加强对成功的体验。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欣赏活动

采取幼儿喜欢的游戏,比如鼓励幼儿自办“艺术小沙龙”或“小画廊”来展出小朋友自己的印染作品,不仅增加了乐趣,创造了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审美的情趣和学习爱好。

三、启发幼儿的想象,激发创作热忱

幼儿的创作过程是幼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美的过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大胆的推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诱发爱好、启发思维,激发创意入手,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使他们通过印染创作的形式来展现生活中的美和揉发内心世界的美。

印染“漂亮的花瓶”活动,构思、设计活动、预备材料都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首先,教师让幼儿收集、欣赏各种各样不同图案的花瓶。启发幼儿观察并把握对称、有规律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自己设计花瓶的花纹,幼儿很快的设计出许多不同图案的花瓶来。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绘画及审美能力。

四、把民间艺术中的图形艺术与美术教育相结合

幼儿感知事物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形象。根据民间艺术图形具体性和直观性的特点,把民间艺术蜡染、印染中呈现的鸟、鱼的变化图案,花卉、蝴蝶、花果图案,成人围腰、儿童的围兜、头巾、手帕等具有美丽、朴实精致纹样的图案,加以简化、整理并运用于幼儿印染活动中,通过指导幼儿学点、线条和图形,帮助幼儿从点、线、图形等基本技能入手,逐步培养、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五、把民间艺术中的染纸画与美术教育相结合

染纸画极具韵味且变化无穷的图形和色彩极易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结合染纸画的艺术特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染纸画的基本技术简化,指导幼儿学习染纸。将折好的三角形或方形、扇形的纸,用拇指和食指将纸捏住,先将一个角蘸到盛有颜色的碟内。由于所用的纸吸水性强,颜色就是自然地渗透到里面去,这样会出现晕染的艺术效果。蘸颜色时要注重色彩的调配,适当留出空白,假如色彩水分过多,晕染很厉害,可及时在碟边挡一挡,或用手指用力捏住压紧,适当控制颜色的面积。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第5篇

几年来,我园将幼儿艺术教育与幼儿生活、情感、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全面实现了幼儿艺术教育个性化、特色化。让幼儿在艺术教育中不断成长。

怎样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从而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提高幼儿艺术能力、艺术素养和生活情趣呢?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初见成效:

一、挖掘有效的艺术素材,培养幼儿审美素养。

“一个幼儿不一定要成为艺术家,但他必须懂得审美,因为唯有懂得发现美、欣赏美的人才是最具创造力的人,而创造力则是世界进步的源泉。”

1、 走进审美,让幼儿感悟艺术美。

结合幼儿园主题活动的五大领域要求,我园教师不断挖掘、选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前瞻性和典型性的艺术教育素材,将蕴含于其中的各种“美”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如“中国功夫”中的:艺术美、动作美、套路美、变化美;“神奇剪纸”中的:图案美、对称美、色彩美;“可爱的动物”中的:颜色美、本领美、亲情美;“中国文化”中的:服饰美、美食美、文化美、礼仪美等等。在活动中以“美”为切入点,挖掘每个教育内容的教育内涵,从审美角度一步一步地引领幼儿欣赏美、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有效地实施陶冶情操和美育教育。

2、优化环境,让幼儿体验艺术美。

卡通造型、富有童趣的塑胶操场;为幼儿们创设了色彩亮丽的海洋世界主题墙;精致的小鸟巢、瀑布、水车、喷泉、木桥、可爱的小动物,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关爱生命、同大自然的动植物共生、共存、共发展。碧波荡漾的戏水池、自然童真的泥巴坊、动感有趣的攀岩壁,使幼儿园处处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人与绿色、人与自然、人与和谐,构筑了精品、童话、自然的景观。

家长和幼儿们共同用酸奶瓶、小药盒等利旧利废物品制作挂铃,既美观又发挥了幼儿与家长们的创造才能。一楼是快乐的动物世界;二楼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幼儿了解中秋、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的特征;三楼是故事王国,让幼儿看着一幅幅画面讲好听的故事。幼儿的集体餐厅,通过各种醒目的蔬菜、水果、杂粮标识使小朋友们懂得了爱惜粮食,文明就餐。各班级以幼儿为本创设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墙、区域活动角,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体验美。主题走廊、特色展板、文明标牌、窗台文化等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这些“自然景观文化”、“走廊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给幼儿们以美的感染,视觉的享受,心灵的净化。

3、有效课堂,让幼儿展示艺术美。

音乐、美术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是彰显幼儿个性和艺术魅力的主要途径。

在音乐活动中,我园倡导全体幼儿共同参与,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种通道,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想象力,通过自由、自主地表演,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美术活动中,教师着重发展幼儿形象思维和视觉想象,使真实生活与童话意境紧密相连,在幼儿眼中,石头、瓶子、纸箱都成了有活力的生命体,幼儿们“敢想、爱画、会画”,画后的作品介绍、作品展示更是一次艺术美的集中欣赏和表现,让幼儿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4、 艺术熏陶,让幼儿享受艺术美。

文化修养是靠沉淀、积累而成的。因此,我们让幼儿从小接触艺术大师的音乐作品,和艺术大师做朋友,了解感受经典音乐的内涵,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我们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提供丰富的视听环境,选择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学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播放,渗透性地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例如:我们选取了高雅、不同韵律、不同风格的名曲、音乐,巧妙地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入园、课前、入厕、区域、进餐、入睡、起床、站队、离园等环节。这不仅可以传递给幼儿大量相关美的信息和刺激,而且也使幼儿在充满艺术美的音乐氛围中受到影响与熏陶。

三、彰显幼儿的艺术个性,培养幼儿的艺术特长。

每个幼儿都有潜在的艺术才能,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掘他们的兴趣特长,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和平台,关心鼓励他们,每一个幼儿都会成为优秀的孩子。

我园始终坚持艺术育人,注重发掘幼儿的艺术潜能,形成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全方位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使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呈现在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中。

一是开展班级特色活动:民乐、口吹琴、线描画、儿童画、声乐、舞蹈、故事、折纸、语言艺术等10余种特色,使幼儿在艺术素养提高的同时,表现的更加阳光、更加自信、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并且人人参与,使艺术教育得以普及。二是开设各种艺术兴趣活动小组,如:绘画、舞蹈、电子琴、钢琴、声乐、语言等,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个人喜爱的活动中自主发展各种能力。从每个幼儿最擅长、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中寻找切入点,设计出与幼儿个体学习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活动,使每个幼儿都能通过最合适的入口、最顺利的路径来学习艺术,获得艺术发展的机遇。

四、鼓励幼儿的大胆表现,搭建精彩的展示舞台。

开展艺术活动的宗旨是:尊重、鼓励、引导幼儿的审美兴趣和艺术爱好,让所有幼儿都感受、体验艺术创造的美感和快乐。

我们面向全体幼儿,为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利用国庆演唱会、新年联欢会、毕业式、幼儿艺术节、“六.一”运动会、幼儿园小小电视台等各类活动,为幼儿搭建表现、展示的舞台,使幼儿人人有表现的机会,人人有展示的舞台、人人有成功的喜悦。

我们还选择了“每月一歌”活动。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喜欢、充满童趣的歌曲,利用每天早晚家长接送幼儿和户外活动的时间播放,每周一升旗仪式时演唱,使幼儿耳濡目染的受到感染,从而能提高幼儿大胆演唱和表演的能力。

另外,采用游戏活动式的艺术教育形式,更加自由、灵活。在游戏中让幼儿自觉地、快乐地深入活动,通过做做玩玩、唱唱跳跳、敲敲打打的形式去感受艺术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如:区域活动、户外自制体育器械、各种各样的游戏性的艺术活动,不仅使幼儿轻松愉快活动,还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传承策略

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及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特点和意义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底蕴深厚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如,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乾州布玩具、旬邑彩贴剪纸、黄陵面花、西秦刺绣、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安塞民间绘画、商洛花鼓、华县皮影等。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都具有展现陕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的价值,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具有见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对传承陕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发展或后继乏人及保护措施不到位而存在消失的危机。在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课堂,努力提高保护传承的社会影响力,对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和儿童成长的意义重大。

(二)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幼儿教育传承中的优势条件

地方课程开发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在幼儿教育领域,地方课程还很缺乏。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受到挤压,许多民间艺术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消失的边缘。培养继承人是让传统技艺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继承者,民族文化和艺术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消失[1]。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是开发幼儿地方课程的优势条件。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内容,保教并重,寓教于乐。在幼儿课程体系中,传承优秀地方文化传统,更新完善幼儿游戏实践内容,开发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资源,应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开发等方面探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的方法。

(三)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

地方文化应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民间艺术资源以鲜活的感性形态存在,它植根民间,来自大众传统文化,与儿童的现实生存状态紧密相连,是儿童自小耳濡目染的有着广泛家庭基础和社会认同性,有利于开发成为幼儿艺术教育的地方课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幼儿的课程资源,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如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陕西快板、陕西游戏和故事等。各类民间制作技艺,手工精湛的工艺,如泥塑、绘画、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花制作、草编、折纸、织染、剪纸等。表现形式包括戏曲秦腔和相关的面具、玩教具制作工艺等。民族民间节日喜庆做的花馍、祭祀手工花馍、面花等。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如民间音乐、秧歌、社火等。这些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继承人缺乏,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为幼儿艺术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广泛选择。

(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学前课程能传承和推动民族和地方文化发展

儿童艺术教育地方课程目标设计时,要把课程融入到地方生活和发展的环境中,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在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中认真筛选适合幼儿的资源,使幼儿及幼儿教师真正地体验、感受,在现场情境中生成教学目标,这种审美教育才会潜移默化地建构起来。幼儿从小接触、了解民族文化,就能播下喜爱和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2]。在学前教育中融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在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未来的潜在继承人,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好准备。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保持优秀文化的新鲜活力,在幼儿教育中传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幼儿与幼儿园教师可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使民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幼儿教育的特点,继续保持民族艺术旺盛的生命活力。儿童从小接触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形成喜爱、保护、传承民族艺术的习惯。幼儿自身学习的特点和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探究新事物的天性,使他们成为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适合的群体,对地方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3]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其蕴涵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它们来自于幼儿成长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和生活,能够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在幼儿教育中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能够学习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增进对本区域的风土人情的了解,扩展儿童游戏活动的经验和体验。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力量和情感。学习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培养孩子的天性,提升幼儿的艺术修养,提高幼儿感受、欣赏和表现艺术作品的综合能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地方艺术形式,以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为主,形式灵活多样,便于幼儿操作和表现,符合儿童在游戏中成长的需求。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感知力都能得到发展,并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投入的快乐,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得到锻炼和发展。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还能为幼儿提供对话、交往互动的机会。陕西的很多民谣和民间艺术能让幼儿产生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让幼儿建立良好的认知,形成开朗性格,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喜爱,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策略

在幼儿教育中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实施以陕西地方民俗为教育主题的幼儿教育活动,既能促进幼儿发展,又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甄选适合幼儿成长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幼儿教育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既要考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易于传播,方便实施和传承,更要考虑幼儿的健康发展;也要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学习特点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间艺术传承和幼儿发展的共同价值。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每种艺术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但许多民间艺术由于内容过难、形式复杂、远离幼儿生活、不符合幼儿需要等问题并不适合幼儿学习,不能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目前最便于实现的课程资源有:陕北剪纸、面花、拼贴、麦秆编织,或陕西民歌快板等活动。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对繁杂的民间艺术进行筛选,要选取幼儿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简单便于掌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形式。然后对这些民间艺术分类选取整理,分析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项目类别,作为可选择和利用的课程资源。通过在幼儿中开展活动,了解孩子的兴趣并获得经验基础,在不同年龄段的活动类型中选取幼儿感兴趣、符合幼儿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课程。

(二)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多提供感受和参与机会

幼儿的学习主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是通过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在玩中学和亲身体验获得的。幼儿以感知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知识和内容应该还原为儿童的体验。学前儿童通过对非遗作品的认识、实践和鉴赏,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精神上愉悦的感受。这对于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儿童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外在形式、语言和内在价值的掌握,都需要幼儿通过对民族艺术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逐步实现。在幼儿教育中要选择适合幼儿形成直接经验的非遗项目,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组织,尽可能调动各种资源,让幼儿通过多感官感知民族艺术的魅力;要创设环境和营造儿童喜欢的色彩鲜艳丰富的氛围,让幼儿有强烈的自觉参与意识,通过活动亲身感受发现、领悟民族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要强化幼儿的互动体验,尽可能多的为幼儿提供尝试和表现的机会。儿童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有现实意义的美术作品及色彩明快的作品。作品的内容是否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最主要的标准。通过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实际操作,亲身感知民间艺术的乐趣,掌握简单的技艺,熟悉制作和表演的流程和规则,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热情,为培养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游戏活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现寓教于乐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幼儿可以在民间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游戏,有一定的规则,游戏时的动作、表情必须符合音乐的音调、节拍、内容等。这类游戏主要在于发展幼儿音乐感受能力和动作协调性,培养孩子愉悦的情绪。在幼儿教育中传承非遗文化遗产,要把游戏作为实施民族艺术活动的基本形式,将教学与游戏密切结合,做到教学活动游戏化,实现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寓教于乐,培养幼儿的身心、智力、创造力。民间常见的老鹰捉小鸡游戏:首先由一人自称老鹰,其余人排成纵队最前面的人伸开双手挡住老鹰,第二人双手捏住前面一人的腰带,后面依次的串起来,然后由老鹰来抓最后的那人,玩时忽前忽后,时左时右,直至抓住最后的一个为胜,民间的这种趣味游戏至今仍得到小孩的喜欢。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间艺术,重要的不是掌握具体的操作,而是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欣赏、热爱和自豪感,陶冶幼儿艺术情操和审美品位,培养民间艺术的潜在“传承者”[4]。因此,不能把技能的培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教育形式,否则,就会扼杀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更不可能产生自豪感和传承的意识。所以,幼儿园丰富的课程资源,能让幼儿进行各种形式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使幼儿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技艺、知识和文化体验。

(四)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氛围,使幼儿随时受到环境的浸染和熏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绘画、泥塑、折纸、小制作等,因其直观、形象、艳丽、多变的图案,搓、捏、揉、挤、压、剪等手法,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深受孩子们喜爱。民间艺术常常可创造很多鲜活的形态,如动物、帆船、衣裤、帽子和飞禽等。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可以创造多变的图案,捏出自己喜爱的动物、植物、人物等造型,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尤其学前班儿童,老师带领孩子们折纸、剪纸,泥塑等,学习的成果还可以用来装饰幼儿园的环境。要让幼儿的活动课程围绕一定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让幼儿逐步获得各种有益经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可使幼儿有计划、有组织的接受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幼儿感受、欣赏、认知和表现民族文化的水平[5]。幼儿园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幼儿园环境中创设民间文化艺术的元素,营造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氛围,使幼儿随时受到环境的浸染和熏陶。如幼儿园墙壁可以用马勺、脸谱、麦秆编织、凤翔虎头等形式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来装饰,陕北剪纸窗花可以用来装饰窗户,传统手工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技艺都可以通过环境的创设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丰富幼儿课程资源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第7篇

一、艺术教育应用价值目标的体现

在《指南》中,艺术教育目标的第一点提出:“让幼儿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这一点表明艺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要把幼儿培养成音乐家、画家,而是通过艺术和生活的联系,通过感受,让幼儿发现艺术和生活当中的美,能够美化生活,使生活更有意义。这也就是艺术教育中价值目标的体现。我们知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中的许多要素、法则,如色彩、点、线、画、节奏、音色、对称、比例等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它们的原型,而且许多艺术创作的题材也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正是用它特有的感性、直观方式去表现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在开展利用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充分利用潮汕的自然环境优势及社会生活资源,带领幼儿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积累感性经验,寻找艺术要素,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如到韩江边去,脚踩松软的沙滩,感受韩江江边的秀美;登上葫芦山,体会树木的葱翠;亲临美丽的滨江长廊,领略古城墙的雄伟。这里古朴的民居、雅致的亭台楼阁、繁华的街道、幽静的庙宇,处处蕴涵着美;朗朗上口的民谣、悠扬悦耳的潮乐、奇趣的花灯、传情的木偶,处处吐露着美。我们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资源,引导幼儿以艺术的眼光看待日常事物,发现生活中美的所在,从而促使幼儿更喜爱、更乐意参加生活中的艺术活动,使艺术活动更具活力。

二、艺术教育审美价值目标的体现

我们知道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在《指南》中,艺术教育目标第二点也明确指出:“让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我们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首先注意的是能否将幼儿带进一个美的境界;能否让幼儿在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纯洁其心灵、陶冶其性情;能否让幼儿萌发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例如,我们除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资源外,还结合潮汕艺术特色及幼儿年龄特点创设校园环境,以环境的无声教育促进艺术教育的开展。首先,我们教师努力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自由、开放的心理环境。其次,我们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环境,在幼儿园的楼道、走廊挂置潮剧剧照、潮剧脸谱、竹编工艺、剪纸等艺术作品,给幼儿以艺术的氛围、艺术的熏陶,让其在美的环境中获得视觉的刺激,获得美的感受,对生活环境中的审美、艺术原理产生敏感,为艺术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随后,又在幼儿园大环境中设置潮州风情屋、潮人小作坊、潮州文化广场,为幼儿提供集体艺术实践活动的场所。在音乐厅陈列各种潮州乐器,在各班活动室设置开放式“小潮人艺术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艺术操作材料,创设“动手环境”。让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拥有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拥有自身可自由选择体现艺术感受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在好奇心驱使下的艺术情趣活动及时得到表现。这样幼儿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得到了倡导和发展,有效促进了幼儿独特审美的形成,也体现了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

三、艺术教育发展智能及情感价值目标的体现

在《指南》中,艺术教育的第三、四点目标提出:“让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能力。”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艺术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智能及情感。我们在日常的乡土艺术教育活动中,并没有进行专业的或机械的强化训练,而是以尊重幼儿的态度,着眼于幼儿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初步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及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从而丰富其精神生活。如我们开展美术综合活动“我爱潮州柑”,教师为幼儿创设具有多种操作材料的环境,引导幼儿运用自己擅长的剪、贴、绘画、泥塑等形式表现对潮州柑的感受和理解;要求幼儿运用自己创造的作品来美化布置活动室,体会创作的快乐、分享的乐趣,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再如,在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指导下的潮汕特色艺术活动,更能体现这一目标。你看,“潮州风情屋”中,陶居的小陶匠正全神贯注制作潮汕工夫茶具;绣馆里的“小绣女”正飞针走线有模有样地绣龙绣凤;“咚咚锵,咚咚锵”,潮州文化广场上,潮乐悠扬、锣鼓喧天,戏迷小舞台上,小演员穿着自制的戏剧服装来一段潮剧演唱……活动中,幼儿情感愉悦,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也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感受到美的同时,有了更多机会选择语言、音乐、视觉、色彩、听觉、肢体等渠道去表达情感,去创造与发展;在表现情感同时,也获得了表达美的技能技巧。这体现了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发展智能及情感的价值。

四、艺术教育文化价值目标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