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家长的情绪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9-24 10:50:44
家长的情绪管理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1篇

家长与幼儿之间存在很明显的情绪互动,家长的焦虑会影响并强化孩子的焦虑情绪。而且,因为家长普遍存在共同的心理,所以家长之间也容易形成情绪互动。这些都是需要幼儿园方面重视幼儿家长情绪管理的原因。“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是人们为了消除或减少不良的情绪状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自己或他人情绪进行感知、理解、表达和调适的管理过程。”生活中,自觉控制自己情绪的现象很常见,但情绪管理不限于情绪控制。“情绪管理不应仅仅是对情绪的抑制,而是视情景不同做到适时、适量、适切的情绪选择与表现,有效地控制情绪,达到心身平衡的状态,将情绪表达得恰到好处。”家长情绪管理就是幼儿园帮助家长把情绪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及时有效地发泄不良情绪、减轻压力、调整心理状态、提高情绪调控能力,为幼儿园创造更好的保教环境。

二、家长情绪管理的内涵

家长担忧孩子的在园生活,社会上存在对幼儿园的各种传言及不利宣传也让他们对幼儿园将信将疑,再加上对幼儿心理特点了解不够,他们经常用成人的想法来推理幼儿的异常行为,这些都会导致家长的异常情绪。对家长的情绪管理就是及时关注家长的情绪状态,对他们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预见和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对家长已经形成的不良情绪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通过日常工作提高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

(一)情绪关注是家长情绪管理的开端

及时关注家长的情绪状态,特别是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他们情绪变化的原因,对情绪的下一步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要求对家长平时的情绪状态比较熟悉,只有通过与平常状态的比较才会发现异常。对家长的情绪关注只依靠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心血来潮还不行,需要幼儿园建立家长情绪关注机制,把对情绪的关注制度化,用制度来帮助幼儿园对家长情绪保持敏感。可以建立情绪档案,对家长的情绪进行常规化的观察和记录,确定典型代表和重点关注对象;还可以建立情绪预警机制,对家长异常情绪能够及时作出高效反应。这些制度的建立与执行需要幼儿园全员参与,能让家长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关注现象只是开端,对现象的理解决定了情绪管理的方向和性质。只有对家长的情绪表现正确理解,情绪管理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有赖于管理人员的情绪素养,因为错误的情绪理解会导致情绪激化。

(二)情绪预防是家长情绪管理的核心

家长出现情绪问题存在一定的规律,有经验的教师对此会有预见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让家长的不良情绪不积累发酵,让可能发生的事件不发生。积极的预防会降低工作的难度,减少情绪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刚入园的幼儿会出现入园焦虑,刚入园幼儿的家长也会出现担忧、患得患失等焦虑表现,既担心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又担心孩子在园的饮食、卫生、睡眠是否好等。类似的问题到了特定的时候,容易爆发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行为表现,所不同的是究竟有多少幼儿和家长出现了这些情况以及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对孩子出现的入园焦虑,教师司空见惯,可是幼儿家长却容易惶恐不安,幼儿园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一般来说,可以用预防性的解释、说明让家长对此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对于家长因不了解情况而妄加猜测、因不熟悉情况而过分担忧引发的情绪问题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工作经历和成绩的介绍消除家长对教师的怀疑,可以通过公布幼儿在园的每日食谱或对幼儿在园的生活细节记录的方式帮助家长消除对幼儿的担忧。有的幼儿园每天在幼儿离园时段向家长播放幼儿在园的生活点滴录像,较好地消除了家长对幼儿在园生活的担心。对情绪问题严重的家长还可以在预防方面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

(三)情绪疏导是家长情绪管理的关键

预防再周到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情绪问题依然会出现。合理疏导会减少不良情绪的积累发酵,减轻其程度,让问题更好地得到解决。情绪疏导首先是理解,要理解家长的情绪及情绪表达,只有设身处地,才会感同身受,才不会视对方为另类或情绪及行为怪异。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及个性特点,有效地进行情绪疏导。对家长的情绪疏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如果家长的情绪是源于家长对教师的误解和陌生,就应该帮助他们改变认识,并加强互相交流和沟通;如果确实是幼儿园的工作不当,对家长最好的情绪疏导就是承认错误,改进工作;如果只是工作细节引起家长的不良情绪反应,可以在改进工作的基础上让他们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有时,适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失为好办法。此外,提供机会让家长适当参与幼儿园的工作也能有效缓解家长的不良情绪。

(四)情绪教育是家长情绪管理的长期保障

情绪教育指的是把改善家长情绪状态、提高情绪调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活动。有些情绪问题主要是因为家长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不强,对家长进行情绪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情绪教育不仅为当前创造好的情绪环境,也为幼儿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开展情绪教育,就是基于家长当前情绪水平,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情绪素养,实现家园共育。进行情绪教育,首先要设定适当的情绪发展目标,既反映家长的情绪特点,又便于他们接受。其次,还应该提高家长对自我情绪管理的认识,在家长工作中,如何帮助家长提高情绪素养应该是重点。再次,还要组织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家长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帮助其提高情绪素养。幼儿园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都是非常好的情绪教育时机。最后,还要注意对幼儿的情绪评价,把情绪作为评价幼儿发展的指标之一,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家长情绪管理对幼儿园的具体要求

(一)重视情绪管理在家长工作中的作用

幼儿园重视家长工作由来已久,但多是关注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园共育,很少重视对家长情绪的关注与管理,这对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重视家长的情绪管理,就应该有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安排,不仅要有各个班级的情绪管理设计,还要有全园的整体规划,这样才有利于家长情绪管理工作的统筹和实施;重视家长情绪管理,还应该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从全园的层面到班级工作的具体开展,都要有相应人员负责,这些人员不一定是专职人员,但家长的情绪管理的责任应该明确到具体的人员;重视家长情绪管理,还要注意家长情绪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相关规律的研究,只有不断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才有可能将家长情绪管理工作逐渐推向新的水平。

(二)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从幼儿准备入园时起,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就已经交往了,双方的交往从开始就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家长对幼儿园教职工、幼儿园教职工对家长都有着一定的情绪期待,新的情绪变化是基于这一情绪基础和新的交往活动上的。家长与幼儿园教职工之间的良好的情绪状态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家长与幼儿园之间不良的情绪状态亦是如此。在此过程中,幼儿园教职工都要有情绪管理意识,要意识到这些交往过程都会对家长情绪产生影响,从交往过程的细节上注意家长情绪的变化,对家长的不良情绪要及时进行疏导。家长的不良情绪产生并非都是因为幼儿园工作上的失误,有些只是因为家长对幼儿园的误解造成。幼儿园管理方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工作的预见性。“对于当前的‘80后’、‘90后’的幼儿家长来说,我们除了传统的家园联系册、家长学校、宣传栏等家园联系方式外,还可以利用园讯通、QQ、电子邮件和微博等多样的现代化工具,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对于QQ和微博这种即时上传内容的方式而言,不仅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上传图片、视频等方式,将幼儿在园生活和表现记录上传到网络上,让家长能够及时看到幼儿在园的情况,从而消除家长的焦虑。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能够及时与家长交流,也有利于家长在遇到难以启齿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4〕这种积极、主动、全方位的沟通会让家长的情绪管理工作变得轻松。

(三)加强幼儿园教职工的情绪管理

幼儿园教职工的情绪状态对家长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幼儿园方面对家长的不良情绪有良好的应对,这会推动幼儿园工作不断走向进步,家长与幼儿园教职工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得更加紧密和谐。如果对家长的不良情绪应对失当,家长的不良情绪就可能发酵激发,小事会变成大事,会对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幼儿园方面应该加强对教职工的情绪管理。幼儿园保教人员与家长不同,保教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有专业的行为反应。只有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才能帮助保教人员在判断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应对,摆脱不良情绪的支配。幼儿园应该对所有教职工进行情绪管理教育,帮助大家掌握家长情绪管理的具体方法,一方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家长作出表率。此外,还要注重对保教人员的情绪关注与疏导,因为他们的情绪郁积会诱发很多的情绪问题,严重的会伤害幼儿。

(四)重视幼儿的情绪管理

家长的情绪受幼儿情绪影响较大,家长产生情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在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佳,做好幼儿情绪管理也是家长情绪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和让幼儿在幼儿园享受优良的保教服务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就是对幼儿的情绪能及时、全面地关注,对幼儿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预防,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对个别幼儿的严重情绪问题有正确的疏导措施。其中,让幼儿在园生活快乐起来是解决家长情绪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营造和谐快乐的氛围,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游戏的乐趣、与人交往的乐趣,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快乐是幼儿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及时解决幼儿的情绪问题,可以极大地改善家长的情绪状态。幼儿园应该切实落实“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保教工作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担忧。

(五)正确应对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不一致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2篇

【关键词】幼儿情绪管理;幼儿情绪;有效途径

幼儿情绪的管理对于幼儿长大之后的情绪认知和表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等对以后的个性和品格培养都影响很大,教师和家长要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下,对幼儿情绪管理工作重视起来,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情绪概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幼儿情绪的变化。而从幼儿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情绪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控制力,幼儿希望可以得到别人的注意,渴望和小伙伴建立友情,幼儿时期,他人对于幼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得到夸赞会开心,遭到拒绝会伤心。

二、幼儿负面情绪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代社会的家长大部分对于幼儿都比较溺爱,幼儿想干什么家长都会顺着他们,尽量满足,而不管要求是否合理,这样会直接导致幼儿变成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等到和其他伙伴在一起开始群体生活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产生负面情绪。遇到这些问题如果家长不能正确的引导幼儿甚至斥责他们,更会加重负面情绪。

(二)幼儿园环境因素的影响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有些时候教师对于幼儿的评价和幼儿在于同伴的相处中遇到的问题使得幼儿缺乏自信心,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在幼儿教学中幼儿学习知识遇到困难,和伙伴玩耍中遇到不顺心,这些时候教师或者伙伴的父母评价也会导致负面情绪的出现。

(三)生理特征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的一些生理特征对情绪也会产生影响。比如天生比较爱哭闹的孩子长大后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不过这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幼儿长得以后主要还是通过受到的教育以及生活的环境影响。

(四)幼儿园教育和家长的教育沟通脱节

幼儿每天在幼儿园学习,家长每天只是负责接送孩子,却很少和幼儿教师进修沟通,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老师也不知道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这样也就导致家长和教师都没有办法及时发现孩子的负面情绪。

三、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有效途径

幼儿出现了情绪,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关心,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幼儿疏导情绪,走出负面的情绪。

(一)尊重是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前提

有部分教师看到孩子有了情绪就会排斥,觉得这个孩子不听话,不好管理,从心理上对孩子有了偏见。对孩子的情绪管理简化为压制幼儿的情绪,这样孩子感受不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温暖,只能导致孩子们更加反抗,增加他们的情绪反应。所以要想让幼儿从心底接受幼儿教师,愿意和教师进修沟通,首先要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真正意义上管理他们的情绪。

(二)理解是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基础

教师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做到了解孩子。在对幼儿的情绪进行管理之前,教师首先应该了解下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导致幼儿产生情绪的原因是很多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与小伙伴之间产生的矛盾等。还有比如幼儿自身的原因,身体不舒服,孩子本身的性格等,教师要认真分析幼儿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三)疏导是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关键

转移幼儿的整体注意力,让他们高兴起来。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就算产生了情绪也是短暂的,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对幼儿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四)预防是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保证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的教学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环境对于幼儿情绪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要为幼儿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信赖感,知道教师是爱他们的,和谐的环境可以帮助幼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产生好的表现。同时教师也要做工作上的有心人,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从心里上关心幼儿,及早处理对幼儿情绪进行干预,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好的心理状态,有效阻止情绪恶化。教给幼儿好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我情绪管理,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调节。

(五)注重家庭和幼儿园沟通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因素对于幼儿的成长影响是重大的,幼儿遇到问题的情绪表现和家庭环境可能有直接的关联。和谐的家庭环境,幼儿和同伴出现问题的时候大部分幼儿可以做出正确的归因,而不和谐的家庭容易导致幼儿出现暴躁、易怒等消极情绪。家长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情绪的影响非常直接。幼儿园要做好家园沟通工作,让家长为幼儿创造好的生活环境,配合幼儿园一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在家的时候家长要多注意幼儿的情绪发展,正确引导幼儿,帮助他们实现有效的自我情绪管理。

总之,幼儿情绪的管理对于幼儿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作为教师要积极对幼儿情绪进行管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尊重、理解幼儿出现的情绪,对于幼儿出现的情绪问题做好疏导和预防工作,注重和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教学和生活氛围中快乐长大。

参考文献:

[1]郑晓云.幼儿任务意识与教师影响因素[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11)

[2]但菲,冯璐,王琼.教师态度、言语指导对3~6岁幼儿坚持性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伤害事故处置 情绪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展,高校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伤害事故也随之发生,由于高校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常常会受到伤害,进而在学生内心中衍生出不良情绪,加之学生家长过激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而情绪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能够降低不良情绪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且能够安抚家长的激动情绪,确保伤害事故后续工作得以妥善处理。因此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情绪管理概念

情绪,是指个体愿望和需求为中心的一种心理活动,主要表现在主观体验方面,如情绪体验、情绪唤醒等。一般来说,情绪是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情绪构成。其中正面情绪有愉快、喜爱等,负面情绪有愤怒、恐惧等。而情绪管理,主要是指对个体、群体自身情绪及他人情绪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和培养人们的情绪智力,根据外部环境等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对情绪进行引导、协调等处理,最终使得个体和群体能够保持到最佳状态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方法。

情绪管理的核心是人。因此在具体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逐步增强个体自觉意识,控制不良情绪,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情绪管理策略

(一)学生方面

针对伤害事故对学生造成的恐慌等不良情绪,高校应积极构建干预机制,并成立专门干预小组,针对受伤害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注。如采取心理沟通、支持技术等手段,深入到学生内心当中,进行针对性辅导,以此来提高辅导效果。在实践中,从理论层面上,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逐渐走出不良情绪和伤害事故的影响,对日后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

由于突发伤害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的大脑意识水平,使得感知信息出现偏差,造成个体行为反应失误。因此在情绪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即主体性、及时性及全面性。高校要尽可能减少错误信息传播,强化正面情绪,以此来削弱学生的负面情绪,从而提高学生情绪管理有效性。

(二)家属方面

当出现伤害事故时,家长的情绪往往会比学生的情绪更为激烈,且具有一定特殊性,产生悲伤、愤怒情绪。对此,相关人员要先安抚家长情绪,使其能够保持冷静,为后续工作开展做好准备。一般来说,就事故赔偿协商环节,一些家长会采取无理取闹的方式。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事故责任,然后确定合理的赔偿金额。此外,对于家长情绪管理,还应通过情绪宣泄这一途径,帮助家长直接或者间接地将其内心中的情绪表达出来。如转移法、倾诉法及谈话法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家长保持正确、良好的情绪状态,解决后续问题的同时,能够降低事故处理双方发生矛盾的可能性。

(三)管理人员方面

高校管理人员作为情绪管理核心,其综合能力及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情绪管理质量和效果。因此管理人员要努力培养自身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身及他人情绪,并辨别、利用获得的信息指导自身行为的一种能力。在实践中,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认知、管理及激睢9芾砣嗽贝诱馊个方面入手,逐步提升自身情绪智力,从而在处理伤害事故时更好地对学生、家长进行情绪管理,从而将伤害降至到最低。

目前,对于情绪管理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中艾丽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参考性。理论中从客观层面上明确了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并非事件直接造成,而是受到个体对事件的理解所致。对此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理论开展管理工作。人们可以通过对不合理的认知进行驳斥,对其进行矫正,进而将负面情绪扭转为正面情绪。因此管理人员要对学生、家长予以包容的同时,真正做到换位思考,并引导和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认知,保持良好的情绪,为伤害事故处理提供更多支持。

针对管理人员来说,也会受到伤害事故的影响,如果长期不表达,势必会造成消极影响。对此管理人员在处置工作时,也要适度表达情绪。当察觉到自身情绪出现波动时,要掌控好自身的情绪。与此同时,还需要及时察觉他人情绪,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理解和包容他人。对于学生和家长产生的过激行为,可以适时适度进行情绪地表达,以此来让对方客观认识事件。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情绪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高校改革的必然选择。尤其是面对多元社会环境,时常发生的伤害事故中,及时开展情绪管理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实践中,高校领导要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认识到情绪管理重要意义,从学生、家长及情绪管理人员三个层面入手,坚持具体对象具体对待原则,针对不同的主体,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不仅如此,还应加大资金、人力投入力度,创新情绪管理理念、方法,不断提高情绪管理有效性,从而促进高校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山,陈少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分析及其预防处置[J].高校教育管理,2012,(02).

[2]王沛,陈少平.浅析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的情绪管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4篇

新时期下,情绪管理已经成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强调以人为本原则,使得人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文章从情绪管理概念入手,从学生、家长及管理人员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伤害事故中情绪管理策略,希望为我国高校改革提供更多支持。

关键词: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置;情绪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展,高校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伤害事故也随之发生,由于高校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常常会受到伤害,进而在学生内心中衍生出不良情绪,加之学生家长过激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而情绪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能够降低不良情绪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且能够安抚家长的激动情绪,确保伤害事故后续工作得以妥善处理。因此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情绪管理概念

情绪,是指个体愿望和需求为中心的一种心理活动,主要表现在主观体验方面,如情绪体验、情绪唤醒等。一般来说,情绪是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情绪构成。其中正面情绪有愉快、喜爱等,负面情绪有愤怒、恐惧等。而情绪管理,主要是指对个体、群体自身情绪及他人情绪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和培养人们的情绪智力,根据外部环境等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对情绪进行引导、协调等处理,最终使得个体和群体能够保持到最佳状态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方法。情绪管理的核心是人。因此在具体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逐步增强个体自觉意识,控制不良情绪,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情绪管理策略

(一)学生方面

针对伤害事故对学生造成的恐慌等不良情绪,高校应积极构建干预机制,并成立专门干预小组,针对受伤害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注。如采取心理沟通、支持技术等手段,深入到学生内心当中,进行针对性辅导,以此来提高辅导效果。在实践中,从理论层面上,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逐渐走出不良情绪和伤害事故的影响,对日后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由于突发伤害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的大脑意识水平,使得感知信息出现偏差,造成个体行为反应失误。因此在情绪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即主体性、及时性及全面性。高校要尽可能减少错误信息传播,强化正面情绪,以此来削弱学生的负面情绪,从而提高学生情绪管理有效性。

(二)家属方面

当出现伤害事故时,家长的情绪往往会比学生的情绪更为激烈,且具有一定特殊性,产生悲伤、愤怒情绪。对此,相关人员要先安抚家长情绪,使其能够保持冷静,为后续工作开展做好准备。一般来说,就事故赔偿协商环节,一些家长会采取无理取闹的方式。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事故责任,然后确定合理的赔偿金额。此外,对于家长情绪管理,还应通过情绪宣泄这一途径,帮助家长直接或者间接地将其内心中的情绪表达出来。如转移法、倾诉法及谈话法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家长保持正确、良好的情绪状态,解决后续问题的同时,能够降低事故处理双方发生矛盾的可能性。

(三)管理人员方面

高校管理人员作为情绪管理核心,其综合能力及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情绪管理质量和效果。因此管理人员要努力培养自身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身及他人情绪,并辨别、利用获得的信息指导自身行为的一种能力。在实践中,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认知、管理及激励。管理人员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提升自身情绪智力,从而在处理伤害事故时更好地对学生、家长进行情绪管理,从而将伤害降至到最低。目前,对于情绪管理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中艾丽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参考性。理论中从客观层面上明确了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并非事件直接造成,而是受到个体对事件的理解所致。对此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理论开展管理工作。人们可以通过对不合理的认知进行驳斥,对其进行矫正,进而将负面情绪扭转为正面情绪。因此管理人员要对学生、家长予以包容的同时,真正做到换位思考,并引导和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认知,保持良好的情绪,为伤害事故处理提供更多支持。针对管理人员来说,也会受到伤害事故的影响,如果长期不表达,势必会造成消极影响。对此管理人员在处置工作时,也要适度表达情绪。当察觉到自身情绪出现波动时,要掌控好自身的情绪。与此同时,还需要及时察觉他人情绪,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理解和包容他人。对于学生和家长产生的过激行为,可以适时适度进行情绪地表达,以此来让对方客观认识事件。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情绪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高校改革的必然选择。尤其是面对多元社会环境,时常发生的伤害事故中,及时开展情绪管理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实践中,高校领导要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认识到情绪管理重要意义,从学生、家长及情绪管理人员三个层面入手,坚持具体对象具体对待原则,针对不同的主体,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不仅如此,还应加大资金、人力投入力度,创新情绪管理理念、方法,不断提高情绪管理有效性,从而促进高校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作者:董梦佳 郭瑜 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山,陈少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分析及其预防处置[J].高校教育管理,2012,(02).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5篇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生;情绪管理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大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要在企业学习一整年,这就意味着此类学生比普通的大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环境中,企业与校园的环境有较大差异。来自于工作环境和精神层面的双层压力需要学生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掌握自我调节、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使大学生能客观面对工作环境、快速适应环境,是顺利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个性化都较强。突出的个性是创新的基础,但也是难以融入团队,与人相处合作的基点。因此怎样在一定程度上柔化其个性,使学生遇事冷静、不冲动不产生激烈行为,是当前学生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情绪管理则是用正确的方法认知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我的情绪,放松自我情绪。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个人较好的融入团体,实现和谐共处。

1.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校园里的一般大学生从未离开过校园,始终在比较单纯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稳定,生活经验比较少,面对复杂紧张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较弱。容易出现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好,人际关系紧张。往往遇事烦躁,不冷静,稍有刺激就产生过激的行为;或者怀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出现沮丧、消极行为。这都是不会情绪管理的表现,不能清醒认识自己的情绪,不会运用适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2.情绪管理对“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生的重要性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要在大学阶段就到企业工作,并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进入企业之前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从容应对即将要面临的全新环境。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积极的情绪对学生的生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学生掌握了正确情绪管理的方法,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在工作生活中就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在面临高压、紧张、快速的工作环境时,会进行适当自我调节、自我放松;同时也会合理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对融洽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有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

1.学校教育体制忽视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学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依存环境,当前大多数高校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专业能力的培养等,对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之相比,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历练却显得不足。尤其是在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没有较好的体现对于学生情绪管理的培养,没能较好的做到人才培养的全面平衡。如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缺乏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心理辅导的教师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方面没有突出的地位,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专职人员等。

2.企业缺乏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卓越计划”提出之前,企业较少的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即使有参与的,也多数局限在接受部分大学生实习,由于这类实习具有短暂性(几周到一两个月不等)和临时性,企业只能提供一些非重要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锻炼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对学生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的管理了。

3.家庭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家庭虽然是学生依存的主体,在上大学之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会逐渐弱化,特别是心理的依赖。加上多数学生到外地就读,使得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变得间接化了。多数时间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等间接方式进行沟通,当学生有了情绪问题一般都不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一方面他们认为告诉家长只会让家长担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认为家长的思想老了,即使告诉他们,家长也不能提供更好的办法。因此,多数学生都是抱着“报喜不报忧”的态度与家长沟通的。有些家长没事时不闻不问,出了事情就将所有责任都推卸到学校一方,这对于学生情绪管理都是十分不利的。相比之下,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状况、社会就业状况等,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4.学生轻视自我的情绪管理

由于高校较少开展心理学的课程,使得大学生们在遇到情绪问题时,轻视情绪管理,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情绪问题,或不能准确的看待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不懂得怎样应对。一般自己忍着,受着,久而久之使得情绪严重积压,当时虽然不爆发,但长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个别学生当时可能就爆发了,出现出格的、激烈的、报复性的行为,严重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甚至影响高校的声誉,危害社会。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多方面的,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需从学校、企业、教师、家庭及学生个人等各个方面着手。

1.学校将学生情绪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要在学校学习3左右年时间,学校担负着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锻炼心理能力的使命。因此高校在制订各项制度时都需要全面考虑,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彻其中。尤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对于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可以将情绪管理的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一入学阶段,第二阶段是大二大三阶段,第三阶段是即将进入企业进入社会阶段。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情绪状态,相应展开形式多样的教育和管理。可以运用演讲、讲座、专题、影评等方式进行模块化教学,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环境中教会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

除此以外学校要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在学生入校时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知识,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运用心理知识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入学后保持与家长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情绪管理动态,让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培养学生。

2.企业开展专业与情绪管理双重考核

“卓越计划”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配合,这就意味着企业也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高等人才培养的使命。企业在承担这一使命时除了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升华培养外,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和历练,特别是对于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和识别他人情绪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团队中与人相处,在团队中被领导与领导他人的能力。在考核中要有专业绩效和协作心理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3.教师以自我为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

教师作为校园内外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除了专职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外,还包括在企业工作承担学生教育的企业导师。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本身工作的压力都很大,自我本身都会有些情绪,二情绪本身无好坏,关键在于怎样有效的对情绪进行管理。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首先要学习情绪管理的有关理论,并亲身实践,先做到对自我情绪进行管理,不把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带给学生。在面对学生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带着积极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其次要学会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当发现学生出现情绪问题时,及早进行了解、疏通和管理,避免不良情绪积累,防止恶性情绪爆发。

4.家庭从侧面对学生开展情绪管理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家长要与学校同时承担各自在学生心理教育上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家长在学生心理教育问题上的重要性。尽可能做到定时与子女、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各项表现,尤其要重视其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学习中是否遇到困难,情感上是否遇到挫折,工作中人际关系处得怎样,特别对于即将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等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安慰,使他们在心里有所依靠。

5.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情绪

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要学着自己管理自我的情绪。作为“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学生,需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积极配合学校企业等各项安排,不仅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深造,也要注重对自己心理的学习。学会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并适当表达情绪,以合理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具体情绪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宣泄情绪、转移情绪、提升情绪来提高自身管理情绪的能力。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6篇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生;情绪管理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大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要在企业学习一整年,这就意味着此类学生比普通的大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环境中,企业与校园的环境有较大差异。来自于工作环境和精神层面的双层压力需要学生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掌握自我调节、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使大学生能客观面对工作环境、快速适应环境,是顺利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个性化都较强。突出的个性是创新的基础,但也是难以融入团队,与人相处合作的基点。因此怎样在一定程度上柔化其个性,使学生遇事冷静、不冲动不产生激烈行为,是当前学生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情绪管理则是用正确的方法认知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我的情绪,放松自我情绪。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个人较好的融入团体,实现和谐共处。

1.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校园里的一般大学生从未离开过校园,始终在比较单纯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稳定,生活经验比较少,面对复杂紧张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较弱。容易出现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好,人际关系紧张。往往遇事烦躁,不冷静,稍有刺激就产生过激的行为;或者怀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出现沮丧、消极行为。这都是不会情绪管理的表现,不能清醒认识自己的情绪,不会运用适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2.情绪管理对“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生的重要性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要在大学阶段就到企业工作,并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进入企业之前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从容应对即将要面临的全新环境。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积极的情绪对学生的生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学生掌握了正确情绪管理的方法,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在工作生活中就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在面临高压、紧张、快速的工作环境时,会进行适当自我调节、自我放松;同时也会合理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对融洽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有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

1.学校教育体制忽视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学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依存环境,当前大多数高校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专业能力的培养等,对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之相比,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历练却显得不足。尤其是在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没有较好的体现对于学生情绪管理的培养,没能较好的做到人才培养的全面平衡。如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缺乏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心理辅导的教师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方面没有突出的地位,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专职人员等。

2.企业缺乏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卓越计划”提出之前,企业较少的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即使有参与的,也多数局限在接受部分大学生实习,由于这类实习具有短暂性(几周到一两个月不等)和临时性,企业只能提供一些非重要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锻炼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对学生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的管理了。

3.家庭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家庭虽然是学生依存的主体,在上大学之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会逐渐弱化,特别是心理的依赖。加上多数学生到外地就读,使得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变得间接化了。多数时间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等间接方式进行沟通,当学生有了情绪问题一般都不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一方面他们认为告诉家长只会让家长担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认为家长的思想老了,即使告诉他们,家长也不能提供更好的办法。因此,多数学生都是抱着“报喜不报忧”的态度与家长沟通的。有些家长没事时不闻不问,出了事情就将所有责任都推卸到学校一方,这对于学生情绪管理都是十分不利的。相比之下,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状况、社会就业状况等,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4.学生轻视自我的情绪管理

由于高校较少开展心理学的课程,使得大学生们在遇到情绪问题时,轻视情绪管理,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情绪问题,或不能准确的看待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不懂得怎样应对。一般自己忍着,受着,久而久之使得情绪严重积压,当时虽然不爆发,但长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个别学生当时可能就爆发了,出现出格的、激烈的、报复性的行为,严重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甚至影响高校的声誉,危害社会。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多方面的,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需从学校、企业、教师、家庭及学生个人等各个方面着手。

1.学校将学生情绪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要在学校学习3左右年时间,学校担负着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锻炼心理能力的使命。因此高校在制订各项制度时都需要全面考虑,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彻其中。尤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对于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可以将情绪管理的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一入学阶段,第二阶段是大二大三阶段,第三阶段是即将进入企业进入社会阶段。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情绪状态,相应展开形式多样的教育和管理。可以运用演讲、讲座、专题、影评等方式进行模块化教学,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环境中教会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 转贴于

除此以外学校要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在学生入校时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知识,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运用心理知识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入学后保持与家长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情绪管理动态,让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培养学生。

2.企业开展专业与情绪管理双重考核

“卓越计划”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配合,这就意味着企业也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高等人才培养的使命。企业在承担这一使命时除了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升华培养外,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和历练,特别是对于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和识别他人情绪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团队中与人相处,在团队中被领导与领导他人的能力。在考核中要有专业绩效和协作心理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3.教师以自我为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

教师作为校园内外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除了专职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外,还包括在企业工作承担学生教育的企业导师。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本身工作的压力都很大,自我本身都会有些情绪,二情绪本身无好坏,关键在于怎样有效的对情绪进行管理。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首先要学习情绪管理的有关理论,并亲身实践,先做到对自我情绪进行管理,不把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带给学生。在面对学生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带着积极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其次要学会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当发现学生出现情绪问题时,及早进行了解、疏通和管理,避免不良情绪积累,防止恶性情绪爆发。

4.家庭从侧面对学生开展情绪管理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家长要与学校同时承担各自在学生心理教育上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家长在学生心理教育问题上的重要性。尽可能做到定时与子女、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各项表现,尤其要重视其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学习中是否遇到困难,情感上是否遇到挫折,工作中人际关系处得怎样,特别对于即将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等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安慰,使他们在心里有所依靠。

5.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情绪

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要学着自己管理自我的情绪。作为“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学生,需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积极配合学校企业等各项安排,不仅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深造,也要注重对自己心理的学习。学会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并适当表达情绪,以合理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具体情绪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宣泄情绪、转移情绪、提升情绪来提高自身管理情绪的能力。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7篇

关键词: 一年级学龄儿童 情绪管理 湾里社区

一、理论分析

情绪管理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当时“情绪工作”的概念曾引起过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情绪管理的范畴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而且概念的界定意见不一。目前各个学科比较认可的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并由此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情绪管理能力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是情绪知觉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及情绪调节能力。情绪知觉能力是指个体能及时并正确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和认知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合时宜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是指在具体情境下,个体能调适好自身情绪并做出适宜的行为的能力。情绪运用能力是指在具体情境或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个体能同理关怀他人情绪,维持身心平衡,并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的复杂、社会交往的频繁、各种价值观念的充斥,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就是情绪的复杂多变,波动爆发的愈加频繁,给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家庭对待儿童的教育上是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处理问题是简单而敷衍的,这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文主要将一年级学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笔者对湖塘湾里社区的部分家庭进行随机调查,共随机抽取100户含有一年级学龄儿童的家庭,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1份,回收率为92.5%。剔除不合格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09份,有效问卷率90.8%。同时,针对研究结论中的突出问题,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个别访谈,由此分析一年级学龄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现状。

三、现状分析

1.不同性别的儿童在情绪管理上有差异

调查显示,男生在恐惧的情绪控制方面优于女生,但是男生在愤怒的情绪控制上普遍不如女生,碰上他人情绪不佳的时候不善于安慰和鼓励。男生的攻击行为更多涉及人身攻击,女生的攻击行为多表现为言语。在被调查的68名男生中,有60.25%的男生在特别愤怒时有打人的倾向。在访谈的一个案例中,一年级7班的小方同学谈起,班级的一位女同学在别人不答应她的请求时,总是说:“哼,不理你了!不跟你玩了,我叫别人也不理你!”

2.不同年龄的儿童在情绪管理上略有差异

因为研究对象是一年级学龄儿童,所以年龄的差别不是很大,儿童的年龄区间在6周岁到7周岁之间。年龄这个因子对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并不突出。7周岁的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略高于6周岁的儿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管理能力应有持续的增强。在访谈的案例中,部分家长提到自己孩子班上成绩较好的、稳重成熟的大多数都是年龄大一岁的,即出生在下半年的儿童。这些年龄上稍大一点的儿童在情绪知觉能力方面也占优势,他们会比较迅速地察觉到他人的情绪变化,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且会主动关心他人。

3.不同性格的儿童在情绪管理上有差异

不同性格气质的儿童对情绪和表达感受的方式有一定的差异。在背景资料中,被家长评价为非常外向和较外向的儿童有77名,占调查人数的69.36%。被评价为外向的儿童情绪管理的得分明显高于内向的儿童。但内向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强,他们一般不会“情绪不稳定,经常喜怒无常,容易发脾气”,也不会“愤怒的时候想打人”,内向的儿童相较于外向的儿童更敏感,更擅长察觉他人的情绪状况。

4.不同健康状况的儿童在情绪管理上有差异

在被研究的对象中,有76名儿童的健康状况是较好的,占总人数的68.46%,有31名儿童的健康状况一般,占总人数的27.93%,有4名儿童的健康状况是易生病,占总人数的3.60%。越是健康的儿童,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越强。易生病的儿童在“做事有始无终”、“稚气或不成熟(自己会的事情要别人帮忙,依缠别人,常需要别人鼓励支持)”、“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很恐惧”这些方面的得分很高,这显示出他们的情绪运用能力较弱。

5.不同家庭环境的儿童在情绪管理上有差异

儿童成长离不开家庭教养环境,家庭教养与父母文化程度、职业、教养方式等息息相关。调查显示,教师家庭的孩子比非教师家庭的孩子更焦虑,更容易产生情绪和行为障碍。在发放调查问卷的时候,由母亲填写的调查问卷达到总数的61.25%,这从侧面反映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担任更多的工作,而父亲很容易忽视孩子的教育,这类孩子更易焦虑、胆小、爱计较。调查显示,有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易存在溺爱和不一致的特点,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更会和家中其他人的观点不一致,从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不到一致,导致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减弱。在调查的120户家庭中,有4户家庭是父母离异的,这些孩子相较于同龄孩子更内向、更脆弱。

6.不同学校环境的儿童在情绪管理上有差异

由于现代城市化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随之增大,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成长。父母在选择孩子就读哪所小学的时候就显得特别焦虑。那些在管理严格、家庭作业多的学校的儿童,明显比环境轻松、作业少的学校的儿童焦虑。在一次访谈中,孩子的妈妈提到自己的孩子才一年级,每天回来的作业就要做到八点,加上弹古筝,都要到八点半,要是到了高年级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参考文献:

[1]陆芳,陈国鹏.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5).

[2]黎安林.儿童情绪能力研究现状及启示[J].幼儿教育,2007(7、8).

[3]李欢,赵玉红.学龄期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特点概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