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4-06 12:18:56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1篇

1.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2.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春兰.教师,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2001,(11).

[2]陈平.引导新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人民教育,2001,(1).

[3]耿文侠.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教育探索,2002,(9).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2篇

一、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加强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

事实上,在新课改培养目标下,小学数学教材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情景,许多教学情景都含有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教育性极强。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和强化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在备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积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法制元素,开展数学教研活动时要将此列为研讨内容。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如讲授《认识人民币》,通过给学生展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配以图片说明,指出人民币的特征和防伪标记,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体会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相关内容,教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结合课本中练习辨识交通标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增强对交通标志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在学习统计知识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结合课本练习“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和“上海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以及对空气、空气污染、空气与人体健康、空气污染指数,以及空气质量状况的介绍,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法律知识,教育学生爱护环境。

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

法律意识的形成源于生活,为了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抓好法制教育,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学习内容,去研读领悟。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觉地向学生讲法,否则就可能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深研教材,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善于创设话题,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结合课本中有关纳税习题和纳税知识的介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也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学习结果更加有效。

三、教师把握好度,以免将数学课变成法制课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应以数学知识为主,法制教育为辅。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好度,法制教育不应占用太多教学时间,以免将数学课上成法制课。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在内容上要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要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分量上要恰到好处,不可为了渗透而渗透,切忌不顾数学知识牵强附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蕴藏的法制教育元素。教师要明白渗透法制教育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非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在课堂中渗透教育的内容根据数学教材内容确定。教师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法制教材。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没有固定时间,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找到法律知识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3篇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最早溯源于职业教育。我国政府多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进行“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内学者们也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进行了广泛探讨和研究。“双师型”教师的准确定义尚难以给出,大概有以下两种理解:其一,所谓“双师型”教师,指专业课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工程师、高级技工等)。其二,教育部高教司从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与其它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对专业教师素质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双师素质”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近五年有两年以上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有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在专业技术方面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上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

二、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素养构成

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相比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具有更高的素养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素养呈多维发展取向,其核心素养构成包括以下方面。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是教师立身之本。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它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教师应具备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职业道德素养。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要热爱小学教育专业,以高尚的师德表率、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学生。作为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其师德水平和职业价值取向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其特殊身份决定了对其师德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应在坚守大学教育阵地的同时,热衷执教小学讲坛,具备扎根基层实践的敬业精神,热爱小学生,热爱小学教育教学。

(二)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是身为人师的前提和条件,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在拥有丰富的知识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论知识是培养未来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要提高教育理论知识水平,深刻把握大学和小学的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不断反思和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还应精通所教的学科知识,对小学教育专业方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专业知识要精通,对大学和小学的学科教材要熟悉,对学科特点要认真研究和把握。

(三)贯通大学与小学的实践教学技能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包括口头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操作技能、书面表达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等。教师职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职业,教育实践既是职前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行为方式,也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要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必须强化教育实践,且具备复合型素养,掌握贯通大学师范教育教学与小学教学实践的规律,才能指导和培育未来合格的小学教师。

(四)较强的沟通和合作意识教师素养是复合多维发展的,然而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沟通和合作意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意识到与学生沟通与合作的必要性,同时注重与外界的沟通和合作。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迈克尔•富兰教授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一书中指出了教师对外合作的深层意义:“为了维持生存,我们需要了解环境,而环境(其他的人和组织)也需要了解我们,向我们学习。我们对这个内外双行的车道了解得越快,我们和更大的社会发展得也就越快。珍惜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能完全囿于书斋文化,埋头教学和做学问,不能囿于大学学科知识,必须走出大学,深入小学,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和合作,重视与小学在职教师、小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三、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路径

(一)重塑观念:实现自我转型观念是实践行为的先导,教师要成长为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型。从传统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既是师范院校提高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又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诉求,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角色的主体性“自知”。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也担当着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角色。充分认识到这种角色特性,增强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提升素养,才有利于促进自身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教师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应加强与小学的联系,更好地促进应用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要成长为未来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实践尤为重要。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终身学习是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然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扩展自身知识结构,加强学习小学相关学科知识,研究小学教学规律和特点,融会贯通大学教育和小学教育知识体系,并运用于实际教育教学。

(二)走向实践: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师范院校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师必须反思自身教学行为,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旧的教学惯习,重视实践性教学。教师的课堂文化中应充盈着实践性的教学话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情境为纽带,以教学问题为引领,通过教育案例研讨和分析的教学方法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直面具体问题的诊断与解决,在分析思考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认知理解并建构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应走出大学校园,把小学作为教学的重要舞台,实现大学课堂的延伸。教师要成长为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深入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了解和研究小学教育教学,参与和服务小学教育教学,通过上示范课、公开课,认真把握好备课、上课、观课、议课每一个过程,并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提升。重视小学专业教育师范生在小学的实习实训,提高其实践教育教学能力。

(三)师生互促:构建成长共同体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严重制约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必然要求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应成为合作者。师范院校在培养应用型小学教师过程中,要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在对话中促进成长,在实践中促进发展,建立和谐互促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孤立”的个人主义境地,推进师生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形成亲密、友爱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达成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观摩小学课堂教学,了解小学课堂教学规范和过程,并积极参与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师生共同研习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在科研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共同解决研究问题,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师生之间在知识应用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构建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

(四)教育桥梁:沟通大学与小学小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场域,大学与小学的牵手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小学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有效途径。大学与小学可以在职前教师培养、职后教师继续教育、科学研究、教师素质提升、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师范院校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教师与小学的交流合作是重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沟通大学与小学的桥梁,在推进大学与小学的深度合作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教师需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通过教学研讨、实习实训、科研协作、职后培训等合作形式,加强协同合作与创新,构筑实践应用的共同体。小学是师生学习、科研的重要场所,同时大学课堂也是小学在职教师进行交流的重要舞台。通过搭建“师资互通”机制,完善教师轮岗制度,聘任小学在职教师为兼职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参与大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等方式,让小学在职教师成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师资力量,为大学的教师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四、总结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4篇

1.1关于生源

优秀的生源质量是培养合格毕业生的保证.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属于本科二批录取,由于对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偏见,男女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高考入学成绩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综合反映,当然也与学校的教学传统、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等因素有关.初等教育学院数学方向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按其报考志愿录取的,但学生的高考志愿往往并非完全出自学生的个人意愿,如受高考分数线的限制或听从父母的意见等,因此部分学生选择数学方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客观来说,学生的高中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在接受数学分析的教学时可能具有一定的障碍.

1.2关于学生的数学观

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内容的特点,人们往往把数学等同于数学知识(在此主要指各个具体的数学结论、命题和公式等)的汇集,后者又常常被看成无可怀疑的真理.过去数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局限于知识成分,很少涉及到数学思想、精神、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观念成分.正如丁石孙教授所指出的:“我们长期以来,不仅没有认识到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同时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对数学的片面理解—把数学等同于计算(认为数学就是做题)、把数学看成一些枯燥的概念和定理的集合、看不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应用能力差.这与我们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1.3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愿望、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从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来看,因为数学是现行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很多学生学数学只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任课教师曾经对12级数学方向的(1)班43名学生实行无记名调查,调查内容是写出一位数学家的名字和一本数学课外书的书名,结果表明只有两个学生分别写出了华罗庚和陈景润,一个学生写出了《邮票上的数学故事》,缘于高中老师的推荐.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几乎没有读过数学课外书.这里说的数学课外读物是介于纯粹的课外读物和学习参考书的一个中间品种,它对于数学兴趣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却不是立竿见影的.例如徐迟在《歌德巴赫猜想》中写道:“陈景润之所以孜孜不倦地研究数学,得益于当年的中学数学教师沈兰上课时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调查结果反映了学生的科普数学知识非常薄弱,令人感到震惊.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来看,学生认为小学数学内容简单,与大学数学关系不大,因而感觉深奥难懂的数学分析课程对于他们以后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用处不大,由专业定位产生的“无用论”思想直接导致学生的功利实效主义观.其实,数学分析的专业知识在开阔教师的视野,指导教师在解题研究中有很大的居高临下作用.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三或大四的学生认为数学教育类课程如《小学教材教法》、《小学解题研究》更受同学们的欢迎,更有实用价值.在传统的数学模式下,很少有学生把自己现有的专业特点与未来的职业特征联系起来,共同发展.但我们对北京19区县245所小学9864位小学教师调查反馈表明:大学数学课程若能联系到小学数学知识,如加强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及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和研究等,则对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是很有益的.

1.4关于教材和教师

现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写的数学分析教材,这是一本优秀的面向21世纪的教材.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数学分析作为大学生入学第一门课给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学生普遍反映接受起来有困难.特别是严格的极限理论,是学好数学分析的一个门槛.其实大学教材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按统一规定使用某一出版社的教材,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尽管新任教师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上岗前也接受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培训,但对小学教育现状的了解也只是杯水车薪.如何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取舍到教学方法的设计,解决好“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这三个基本问题.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必须随时了解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向,并把相关内容及时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

2课程目标

数学分析是近代数学的基础,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已经深入到数学的每一个分支,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数学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实数集上的函数,主要工具是极限.大一学年学习极限论和一元函数微积分等,共计144学时;大二第一学期学习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和级数论,共计54学时.通过对数学分析课程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课程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2.1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2结合义务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能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中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能力.

2.3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了解数学教学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了解数学文化,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史料等,培养全面的审美情操,提高数学素养.

2.4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正与反、一般与特殊、运动与静止、整体与局部、量变与质变、有限与无限等.

3教学建议

担任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梯队教师立足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方案及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3.1树立专业情意,培养学习兴趣

入学初期的专业思想教育、了解小学、服务小学、研究小学的教育是新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简单来说,是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促成小学教师专业化.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小学教育专业化应当被看成教育现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小学教育特点及高素质师资的要求,才可能产生积极的求学内因,自觉地进入专业自主学习状态,否则他们自认为献身小学是大材小用.由于学校安排的教育见习时间是大一和大二下学期,教育实习时间是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缺乏感性认识,他们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小学数学就是加减乘除,没什么难教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寻找一些只有站在高等数学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的小学数学问题.例如在实数的有关概念教学中,结合小学课堂的一个真实案例:在教循环小数一课中,认识了“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就叫循环小数”之后,教师让学生举出循环小数的例子.有一位学生说道:“3.9999……是循环小数”.立刻遭来了一位同学的反对:“我曾经在数学报上看到过,3.9999……=4.而4是整数,整数怎么可能是循环小数呢?所以3.9999……不是循环小数.”学生似乎言之有理,教师缺少相关方面的知识,只有尴尬不语.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作为小学教师,既要熟悉小学数学内部的系统结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地位、作用和蕴含的数学文化,也要精通小学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认识,提高对教材分析的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具备高一级的数学知识,了解与小学数学知识有关的扩展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拓展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以发展的眼光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避免犯有科学性错误.只有有了深厚的高等数学知识且认清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用高等数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将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才能居高临下地进行教学,合理而准确地驾驭小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的求知需要.

3.2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全面提高文化素质

成功中学数学教育靠的是什么呢?“一是靠对数学的深入理解,二是借助人文精神的融合,数学理解不深入,心里发虚,讲起课来淡而无味;人文修养不足,只能就事论事.”借鉴到大学数学教育中,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文化视野看数学,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俗语、谚语、古诗文创设一个适合的文化氛围并用数学解析它们,有助于数学更加平易近人,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化层面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否则教师自认为把定理、推证和演算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可学生仍然是雾里看花,茫然不知所云.例如在讲授抽象的极限概念时,教师可以把文学作品中对数学无限性的描写介绍给学生,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把空间无限与时间无限,无限大与无限小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学科“关门主义”,注意纵横联系,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全方位教学,不仅要看到它与后继课程的相互关系,还要看到其中渗透的哲学、美学等思想,文理渗透.例如在讲完导函数的应用后,当即送给学生一句话:“岁月有极限,要定好人生目标;追求无最值,需解对生活方程”(其中极限、目标、最值、方程都是数学名词).言传身教的同时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教育,其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更不是数学家.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时,由于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使不少对数学兴趣并不高的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数学.如果让憎恨数学的学生毕业后再投入到数学教学中,会导致恶性循环,误人子弟.因此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从某个现象、事件、故事、案例、小演示等引出问题切入教学主题,比直接从概念、定义、定理切入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起他们积极地思维,形成思维上的师生良性互动,改变沉闷的数学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应该坚持提高学科专业水平与提高教育素养并重,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要给学生以鱼(显性知识),又要给学生以渔(隐性知识).

3.3改进教学方法,增删教学内容

我们围绕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高等教育的理论,结合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采用内容分层次教学法,整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改革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性.例如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说limx0sinxx=1,limx0(1+x)1x=e是两个重要的极限?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不是课堂上展示的一个个孤立的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抓住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关键内容,把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的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而相对来说不是最基本的一些内容不讲或作为选讲部分,让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选学.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适当减低概念的抽象程度,以求得难度的减低,达到直观理解的目的.同时适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大量枯燥的概念、定理以直观的图形、生动的动画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微积分在高中课程中占了一席之地,大学第一学期的课时计划,基本上是高三微积分初步的拓展,涉及了极限、导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以及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应用.讲授重点放在学生不熟悉的问题上,同时两种教材对比,找出异同,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突出新知识.在引发学生再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指出相应概念如何被当代某些学科领域和后续课程引入,以新的前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调整,数学分析的教学必须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解决好数学分析与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问题,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等数学教学特点,顺利完成高中数学到数学分析的过渡,提高数学分析的教学质量.例如高中讲的穿线法解简单的一元高次不等式,本质是连续函数根存在性定理的运用,让学生觉得“得来全不费功夫”,没必要再炒一遍冷饭.同时利用英文教材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在国际视野下感受不同的教育理念.尽管大三才开设数学史课程,但教材里面的许多定理都是以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趁热打铁地介绍相关的数学成果,穿插介绍微积分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和思想教育,效果比专门学习更好.

3.4改革考核制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现在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基本是以闭卷为主,采取笔试的方式,考试内容大都以“模仿记忆”为主.为了改革传统考试的弊端,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习情感,培养创新精神,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外,增加了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结、论文等来考察他们的成绩.作业的类型多样化,例如常规作业,开放性、探索性数学问题,课题研究作业,专题研究报告等.作业结果的呈现形式也应是多样的,例如习题解答,数学学习体会,数学小论文,研究或调查报告等.试卷所选用的题目也不局限于原来的“老面孔”,而要赋予新的背景,开放性的题目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自主创新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还要涉及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学科综合.在检测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查阅资料的习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他们去探求新知的欲望,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学完定积分的概念后,要求学生体会其中的哲学思想,如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4结束语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5篇

1.经费支持

没有科研经费的投入,将会严重制约教师教育科研的开展。但地方教育行政部分的经费投入会受当地经济水平的制约,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多渠道筹集资金。除上层拨款外,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行政优势,鼓励企业及个人对教师教育科研进行资金捐助。

2.培训支持

在教育科研的培训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有能力请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还可以联系教育科研部门、高校教师为其答疑解惑,在提供教育科研培训所必需的设备和场地的情况下,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带薪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助推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

3.教师资源调配

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繁重,部分中小学存在教师缺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有心无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尽力为其减压,保证教育科研开展的时间,以保障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总之,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在教育管理者与决策者角色上呈现一定的前瞻性,要能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具有着推动本地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又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加强领导,从各方面为教育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正确的政策指导,确保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科研部门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我国教育科研机构的全面建立与发展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可以说这些机构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应了当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运营为当地的教育科学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教育决策与咨询,提供了改进教学的相关意见与建议,从而使其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教育科研力量。教育科研部门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机构,集聚了大量的专业研究人才,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吸引力和凝聚力,并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教育科研部门的核心工作是教育科学研究和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并以此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它的主攻方向是多出高质量的教育研究成果,并为当地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服务。教育科研部门尤其是地方教育科研部门,与学校之间有密切的合作与联系,不仅是在教育科研部门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学校科研研究对其的需求上。因此,教育科研部门应该与学校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沟通关系,明确一线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的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瓶颈,凭借自己的人员优势和研究优势,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到中小学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以各种培训班、讲座等形式为一线教师答疑解惑,提高其科研能力。教育科研部门的专业研究人员具有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素养,视野比较开阔,信息量比较大,而以实践知识见长的一线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运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二者可以在合作研究中共同进步。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自我发展

本文所讲的自我发展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及制度等的完善。教师教育科研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幸福指数,同时,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学校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场所,教师所进行的一切教育科研活动都需要学校为其创造与提供必要的条件。事实证明,教育科研机构的完善、教育科研制度的规范、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针对性的教育科研培训和有效的教育科研评价都是保证科研顺利开展的基石。

1.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教育科研机构对于确保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设置,可以是校教研室(组)—教研组和课题组(实验组)的教育科研机构,也可以是学校教科室—学校评审组—课题组等其它形式的教育科研组织管理体系。无论学校采用哪一种教育科研机构形式,都必须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教育科研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哪种适合本校的组织管理系统,都应注重并充分发挥其管理权限。

(1)课题的管理。

“课题管理里包括课题规划、立项论证、过程监督与管理、课题的鉴定与评价和课题的应用与推广等几方面,还包括对科研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的管理”。

(2)队伍的管理。

教师科研队伍管理包括对参与教育科研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其配备情况、对参与教育科研的人员的培训与指导等方面的管理。在管理中,要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既不对日常教学活动造成影响,又有利于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3)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教育科研机构要对经费进行合理分配,使每一分钱都花得物超所值。

2.制定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

只靠学校成立的专门教育科研机构来进行教育科研的管理是不够的,对教育科研的管理需要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同时发挥作用。所谓无形的手即是指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明文规定是教育科研正常、有效进行的强大后盾”,因此,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科研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要经过调查、分析、试行、修正和实施五个阶段。调查和分析是教育科研机构对本校及本校师生等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分析本校进行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确定有意愿、有能力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并制定出适合本校教育科研的制度体系。试行、修正和实施是对已制定出的制度进行修正和再实施的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拿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为教师所接受的管理制度。“一套科研管理制度,应包括课题申报立项、经费管理、成果评审和奖励等”。教育科研制度一旦制定并开始执行,就应发挥其约束、制约的作用,以更好地保证科研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3.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助于激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意愿能力,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积极开展。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活动,使教师处于巨大的压力场域之中,而教育科研是在此基础上的额外工作量,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尽量减少教育科研给教师带来的额外压力。

(1)关心教师。

关心教师疾苦,尽力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对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提出了要求,而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基本问题是其进行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

(2)合理配置。

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保证教师教育科研的充足时间。减少教师在规定教学任务之外的额外工作量,保证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进而保证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效果。

(3)拓展资源。

为教师提供进行教育科研的尽量多的信息:包括图书资料、电子资源、专家指导等。教育科研的开展是建立在已有研究之上的,必须通过电子资源等了解该领域内最新的研究动态。同时,图书和专家指导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

4.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素养较低,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学校平时也有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是往往流于形式,对教师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究其原因,是学校提供的培训脱离教师实际,缺乏针对性。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正确的方法论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学校要对本校的教育科研教师队伍有清楚的了解,对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了如指掌,针对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同时,培训内容要贴合教师实际,能够为教师所接受。

(1)注重理论知识培训。

一线教师的实践知识丰富,但是理论知识的缺乏必然影响其实践知识的提升,在教育科研中也是如此。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是针对一线教师的培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切合性,即进行培训的理论知识要有选择性、针对性。

(2)加强研究方法培训。

在培训时,要选择一线教师容易运用、易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等。同时,在研究方法的培训上还要注重对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全过程的培训,课题选择、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运作、资料收集与归纳及论文写作等。努力帮助教师尽快地掌握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

(3)明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断地传授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和技能,教师本身的学习能力也很重要。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反思、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信息的提取和对实践知识的反思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进而为教育科研的开展提供持续的发展源泉。

(4)拓展培训的途径与策略。

开展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学校自己组织的校本培训,可以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也可外出学习集中培训。培训方式的选择要因校而异,但必须秉持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切不可盲目而为,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5.增加教育科研评价的有效性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6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中小学教师正在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始积极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以便及时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但是,由于很多中小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没有接受专门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而现在又缺乏必要的指导,所以不少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我本人目前担任两家面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期刊的审稿和编辑工作。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我一方面对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积极投稿的热情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为稿件的质量问题感到忧虑。很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撰写的论文被无情地退稿。有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术期刊对稿件太挑剔,有的则认为投稿要靠特殊关系。其实,就我所知,目前外语类学术期刊都有稿件难求的问题。稿件难求并不是说没有人投稿,而是在大批的稿件中优质稿件难寻。

我个人认为,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以及各级教研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水平。同时,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员和编辑人员也应该经常与作者群体进行沟通、交流。为此,我愿意结合自己在审稿和编辑工作中的体会,与中小学英语教师谈谈论文写作的一些具体问题。本文所谈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和认识。

一、论文类型及写作要求

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论文时,经常为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感到困惑。有的教师在翻阅别人写的论文之后,还是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各种学术期刊刊登的论文并没有统一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其实,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的类型。下面我们谈谈常见论文类型及其写作要求。

(一)经验总结与交流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中小学英语教师写得最多的还是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有人认为总结经验不算学术论文。其实这是对学术论文的狭隘理解。中小学英语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总结成功教学经验,并从中提炼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教学理念,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总结与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主要是介绍教师尝试的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技巧(包括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的过程和结果,或针对某个问题尝试采用的解决办法。这类论文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尝试某种新的方法?基于什么问题或状况提出的想法?

* 具体操作过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某种方法;

* 方法运用的效果:如采用新方法之后教学效果发生的变化;

* 建议和启事:如果其他教师使用这种新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撰写经验总结与交流类论文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老生常谈。学术期刊审稿时最忌讳老生常谈的文章,而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又最容易出现老生常谈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有的教师为了写

文章而写文章,所以把一些常见的情况或已经反复介绍过的经验当作新的经验来交流。其次,有些年轻教师的确从自己的教学中有所心得和体会,但这些心得和体会已经反复总结和交流过。

为了避免老生常谈的现象,我们建议教师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要使自己的经验让别人读起来觉得有新意。另外,平时要多阅读相关学术期刊刊登的文章,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第二,切忌泛泛而谈。稍不注意,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这种论文并不介绍具体的某种经验,而是空泛地介绍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心得,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

第三,切忌空口说白话。虽然是总结经验,但论文还要讲究论证的说服力。虽然经验总结类论文不一定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来验证某个结论,但也不能空口说白话。比如,如果论文认为采用某种方法之后教学效果提高了,那么要适当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加以证明。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很多教育教学的决策依赖于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因此,现状调查与分析类的论文也是中学教师和教研员经常撰写的论文类型之一。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进行调查;

* 调查设计:包括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采样方法、调查工具、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等;

* 调查结果:包括数据统计的结果;

* 分析与讨论: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

撰写现状调查与分析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样本的数量要适当。很多教师经常问一个问题:究竟需要多大的样本?其实,关于样本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样本的数量取决于研究的目的以及取样的比例。假如某中学有30名英语教师,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某些情况。如果对所有教师进行调查当然会得到可靠的数据。但如果条件有限,只能随机调查其中的15名教师,也能得到大致可靠的数据。当然,有些统计方法对样本的数量有特殊的要求。

第二,要使用适当的数据统计方法。调查的结果如果不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就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统计方法并不熟悉。我们建议大家看一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刘润清编著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韩宝成编著的《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文秋芳编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详细信息见本文的参考书目)。另外,大家还可以请数学学科的教师提供帮助。

(三)理论学习与探究

有些中小学英语教师并不满足于总结经验,而是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一些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问题进行探讨,如对某些理论本身或其实际价值提出质疑,或提出改进意见。这类论文对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很有意义的。撰写这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理解所探讨的理论,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的教师对某个理论并没有完全理解,就对其进行批评或质疑。无论是批评还是质疑,都要讲究证据。如果没有一手的数据,也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

第二,不要试图对某个理论进行全面的讨论。如果所写的文章篇幅并不很长,我们建议教师针对某个理论的某一点展开具体的讨论,而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对所探讨的理论全盘否定。

第三,要尽可能结合教学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的论文一般不会投给那些学术性或理论性较强的期刊,而是投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侧重实践的期刊。这类期刊在审稿时都要考虑论文是否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四)实证研究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教师开始尝试撰写实证性论文。所谓实证性论文,就是在实验室或自然教学环境中设计某种实验来检验某种假设,一般情况下要有实验对象。这类论文学术性较强,写作要求较高。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预期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对重要概念和术语进行简单的定义。

2.文献综述,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系的现有研究。重点介绍以下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指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哪些研究结论?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的研究存在哪些局限性?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争议或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等。

4.数据分析与报告:报告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本章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全面、准确、如实地报告研究的结果;要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数据差异的显著性,不能只是简单呈现基本数据(如平均数、百分比等);要充分利用图表的优势呈现数据。图表要清楚、准确;要有必要的图例和说明;要充分利用数据,认真研究数据所反映的某种现象,从中有所发现。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可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适当的比较。

5.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研究对语言教学实践的启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常见语言表达和行文格式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问题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二)准确性问题

很多教师在论文中提到某种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往往不提供准确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纲”、“新课标”。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时,要使用完整的名称,必要时提供出版时间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简称,但必须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称后面注明简称形式,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标准》)”。

(三)小标题的使用问题

合理使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结构显得清晰、明了,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我在审稿中经常发现不用小标题和滥用小标题的现象。有时连续几个段落没有小标题,有的文章甚至通篇不用小标题。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滥用小标题,有时一个小标题下面只有一两句话。另外,小标题与正文内容不吻合、小标题层次不清楚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要合理使用小标题,而且要使小标题层次清楚。同一层次的小标题要么统一使用名词短语,要么统一使用动词短语,一般不使用完整的句子。各级小标题应单独占一行,而且小标题不宜过长。标题的层次标号要规范,一般按照一、二、三、??;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策略

一、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现阶段虽然很多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很好,他们的动作很标准、体育能力也很强,但是他们的其他能力(例如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却很弱。很多体育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一般只注重身体素质的练习,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却遭到忽视。虽然教师自身的体育素质非常好,但是却不懂得如何吸引学生兴趣,如何管理学生,导致教学效率非常低,从这一方面来讲,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二)教学改革之后,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仅仅是体育,各学科的教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当前很多体育教师并没有接受过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他们的一些思想、观念依旧停留在填鸭式教学的阶段,面临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三)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提升整体师资水平的需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也越来越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水平和能力,而当前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有的教师文化水平、教学能力都相对较低,甚至有的学校音体美这三科是一个教师来教学的,教学的质量很差,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一定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如何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一)学校定期开展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得并不深刻,针对这个情况,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主题类型的会议,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及时传授一些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倡导学生对体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而现阶段很多体育教师依旧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因此学校可以经常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来对体育教师进行再教育,对他们渗透最新的教学理念,让他们学习并按照标准来开展教学,这对于体育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二)丰富继续教育的形式。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一定要采取丰富的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效率肯定会很低,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对教师进行一些理论知识灌输的话,那么他们接受起来肯定也会有难度。因此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形式一定要丰富,首先可以带领他们去一些体育教学比较先进的学校去参观,感受那些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怎样的,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的形式来完善自身;其次,可以采取多媒体播放的形式来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最新的教育理念以及一些体育教师先进的教学方式,这种形式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再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选取一部分教师并为他们报名继续教育的课程,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继续教育。要想真正意义上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首先就要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可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继续教育。举例而言:培训相关人员跟随教师的课堂教学,找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不注重吸引学生的兴趣、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教师对学生说话比较粗鲁等等),针对教师的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让教师切实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并提升教学的质量。

三、为什么要关注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育教师纯粹就是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只要把一些运动的要领告知学生并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投入人力、财力来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其实不然,体育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有效开展也需要学生的配合,需要教师具备很高的素质,然而当前许多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创新精神都没有达标,如果不能及时对体育工作者进行继续教育的话,那么教学的效率就很难提升,学生的身体锻炼也不一定是在自愿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无论是在教学形式还是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作为小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它承担着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责任,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也显得尤其重要,今天我们就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原因以及教育的措施做了一下探讨,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作者:王辰 单位:鞍山市高新区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