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合集7篇)

时间:2023-07-31 16:42:18
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

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第1篇

幼儿教育没有统一化的课本,而课程标准也只做到原则性的规定,各幼儿园知道幼教目标及各课程领域目标与内容之后,对于如何组织好这些内容,或用什么方式来教育幼儿,有相当大的弹性与发挥空间。幼儿德育教育工作有着自身特殊的内在规定性,即幼儿德育教育应当以道德品质的调教为主。因此,幼儿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道德品质教育,它由三个方面构成:(1)优良情感教育;(2)优良行为习惯教育;(3)优良个性的培养。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逐渐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一)引导

要提高幼儿道德启蒙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教育资源在德育过程中的协同一致,形成有效的合力。教师群体要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障碍,加强德育素养,提高对幼儿精神需要的敏感性,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倾听和观察幼儿的点滴变化,及时利用社区内一切有利的教育设施和力量来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家园之间要互相尊重,及时交流幼儿的情况和问题;家长要严格遵守国民公德和行为准则,要为幼儿做出榜样。家园要共同坚持培养幼儿的诚实、勇敢、勤奋、守信、助人、合作、公正和自爱自律等基本价值观;同时,通过权威性成人给予幼儿的微笑、,对积极行为的鼓励支持、对过失行为的理解、引导,形成教育生态环境的和谐氛围。这种环境的德育价值决不低于系列的德育课程。一般来说,成长在关系和谐、结构稳定、乐观开朗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容易建立对社会的亲善感、对集体规则的认同感、对教师和同伴的信任感。然而,幼儿在道德学习中“不犯错误”似乎是根本不可能的。承认幼儿做错事或违反规则是其学习过程和经验积累中的普遍现象,热情耐心地了解其想法、解开其困惑和引导其行为,是成人应当担起的责任。道德引导以生活为取向,就是要为幼儿创造一种健康、愉快、安全、开朗、会自制、能分享、乐于合作,既有自信心,又有责任感、成就感的生存氛围;就要关注儿童的生存环境、所见所闻,他们的喜悦、兴趣、期望、困惑、挫折和痛苦,他们所真正理解和接受的规则和道理,他们行为习惯的自觉性,使道德引导充满亲和力、感染力和真实性。

(二)观察

针对性不强是目前教师德育教育的一个缺陷,因此对幼儿教师来说,对班级里的幼儿进行观察、了解,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提高德育的针对性,首先要搞清班级内存在品德问题或缺少某种品德的样本幼儿有多少人、是哪些人,然后根据某种德目下样本幼儿的数量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如果该种德目下样本幼儿的人数比较多,则可以采取集中教育的方式。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榜样激发幼儿的模仿行为,帮助他们掌握品德行为的方法,并通过行为强的方法对样本幼儿的品德行为进行反馈,以巩固他们所掌握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开展比赛来增强样本幼儿的品德能力

(三)实践

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通过儿歌进行音乐教学、讲故事、情景剧的表演、组织设计系列活动、开展幼儿游戏、美术活动等等。教师可以据此制订德育教育的计划,确立本阶段德育教育的目标,以综合主题教育的方式,设计与组织系列活动,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教育。

1.音乐教学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瑞士的达克罗士,匈牙利的高大宜,德国的奥福均强大在儿童音乐教学中,“语言”、“音乐”、“动作”三者密不可分,儿童教育若能循此原则设计教学,必能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并可激发儿童的音乐感应能力。在儿歌童谣的学习过程中,幼儿最先接触的是歌词、诵念或是吟唱歌词,其可以让幼儿学习语言、增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字体的认识使用。儿歌对幼儿的意义是愉悦幼儿、充实知识、启发思想、陶冶性情、增进文学修养、发展想象力。

2.情景剧的表演

教学情境的师生交互作用,是人际关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形态致以,从佘学辉的观点而言,教师有其地位与权威,血色很难干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次级文化。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含有正反两方面对比的故事或者设计含有正反对比的情景引导样本幼儿进行讨论,促进样本幼儿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进行道德建构;教师可以通过扮演角色和移情训练的方法增强样本幼儿对该种品德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对该项品德的意识。

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第2篇

一、何为和谐德育

“和谐德育”早在八五期间,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组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詹万生教授首次提出。“八五”期间,詹万生教授承担了国家教委重点课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在进行大量调研基础上撰写的总体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和谐德育体系的建议。之后,他又在领衔九五、十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围绕着整体构建和谐德育体系进行了历时十年的深化研究与推广经验。逐渐建立起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纵向与学校、家庭、社会横向结合的“和谐德育论”的理论体系。按照詹万生教授的观点,“和谐德育,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这种观点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是目前对和谐德育较为统一的看法。

具体到幼儿阶段德育,它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德育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幼儿关系的和谐;2.德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致;3.认知、情感、意识道德过程的统一;4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德育要素的和谐。、

二、和谐德育的特征及意义

1.和谐德育的特征

和谐德育作为目前被广泛推崇的德育理念,具有不同于以前所有德育思想的本质特征,这是和谐德育的实践者须认识和掌握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人为本,彰显人性化。和谐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以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德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和谐德育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这表现在它改变传统德育以社会为中心的弊端,确立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观念;在德育方法上,以受教育者的内在吸收为根本,转变了外在强加灌输的呆板做法。和谐德育突显了个人价值和个人主体性。

二是理性化、科学化。和谐德育强调遵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根据受教育者年龄、心理、阅历、个性特点,选择相适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在幼儿德育方面,和谐德育注重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克服了传统德育凭个人主观与经验,不顾受者能否接受的非理性冲动,更为理性与科学。

三是协调性。和谐德育是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它强调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匹配、统一和谐。任何只注重单一德育要素发展的都是违背和谐德育宗旨的。

2.和谐德育的意义

和谐德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因子,决定了和谐的人才有和谐的社会。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点教育,其德育水平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施和谐德育,以提高幼儿思想道德品质为起点,推及全体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这就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来说,和谐德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德育培养的和谐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和可靠保障。在制约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上的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和谐德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指引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前苏联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蔑视背叛的种子,应该在孩子敏锐的年龄时期撒下去,这时候正是人的精神各个方面都在塑造深刻自我的时候。”所以,幼儿德育是基础。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领》中规定,“幼儿园的品德教育主要是初步的五爱教育,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1990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入了情感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在幼儿品德行为习惯方面增加了“勇敢”、“好问”、“友爱”等具体要求。1995年经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又增加了“爱科学”的情感要求和“自信”的个性品质。2001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增加了与人交往、互相合作、分享、责任感等新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德育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其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要求。追求和谐德育相当于培养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和谐德育视角下幼儿园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和谐德育是一种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新的德育理念,它彰显人性、注重科学,并且讲求各要素的协调统一,是对历史上德育观念的一种改进与创新。我们讲和谐德育,在现在更多的是一种追求和景仰,现实德育与和谐德育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

近年来,由于我国正处在受教育人口的高峰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则相对不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德育受到了轻视,文化与技能的学习做为被关注焦点的地位从来不曾动摇与改变,造成了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德育的实施也被轻描淡写,以致于用和谐德育的视角来看,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这种德育的不和谐反映在幼儿教育阶段,有以下表现。

1.教师对幼儿的主体性认识不足

虽然理论上教师都懂得,德育是一种最讲求内化的教育,在实施中要尊重幼儿主体性。

但是,具体到实际当中却有不少与理论上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德育的方法上。

一般来讲,德育方法有:1.说明,即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向幼儿讲清一些简单的道理,帮助幼儿分清是非、辨别好坏,使幼儿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能用这些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方法;2.范例、榜样;3.行为练习,指组织幼儿按照正确的行为准则(规则)去反复进行实践;4.行为评价方法(表扬、奖励、批评、惩罚);5.陶冶教育,即自觉地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教育因素,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影响的方法。陈宪等人于1995年在上海地区调查幼儿德育现状,在德育方法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选用较多的方法依次为谈话、表扬、讲故事和树榜样。据高伟(2006)在对幼儿园德育教育低效性问题进行的研究,有幼儿园教师一周内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如下表:

德育方式花费时间(分)所占比例(%)

叮嘱(提醒)7.1760

命令0.86

表扬0.524

批评3.5230

总计12.01100

还有老师一周所采用的德育方式主要有讲述故事内容、课堂提问、批评和总结发言几类,其中,“讲故事”和“课堂提问”两项占了91%。我们不难看出隐于其后的指导思想,即幼儿德育是以教师为主导,而很少考虑幼儿的主体作用,这是一套以外在的价值标准对幼儿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的德育方法。虽然我们在理念上承认德育中幼儿的主体性地位,但是,教师往往是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和步骤来作用于幼儿,重说教轻内化,幼儿处于形式上被承认而实际上被忽视的境地。

2.德育过程缺乏知情意的统一。

有研究者(王丽,2000)在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时指出,目前教育最明显的效果就是使幼儿“知道”和能说出“玩具要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就是快乐”这样的话语,而这些话语并没有真正成为孩子观念的一部分,也不能使孩子出现真正的分享行为。这体现出德育过程中知情意的分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德”是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三者分离的德育,致使不少幼儿说起来是一套,而行动中却是另外一套。达不到预定的德育目标。

3.家长德育观失当,与学校德育相背道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幼儿不切实际地进行培养。在日常生活,家长不惜重金送孩子去学音乐、跳舞、画画、唱歌,甚至在孩子母语都说不流利时,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送孩子去学英语,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家长们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而对于德育则不以为然。实际上,德育是幼儿教育的重心,不顾一切地只重智育,不仅使幼儿失去了快乐的童年,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做人与养成良好习惯的宝贵时机。还有家长以成人方式来教育幼儿,不加选择地滥用奖罚手段,不恰当地使用物质奖励等。混淆了孩子的道德认识,与学校的德育发生偏差,使孩子产生道德困惑。

四、幼儿园和谐德育的实现

和谐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克服传统德育的缺陷,实现和谐德育,需要学校全面理解和谐德育的实质内涵,并在思想上认识和谐德育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

1.德育主实施者要建立起和谐德育的理念

幼儿园作为幼儿德育实施的主要力量,是幼儿德育的实施者和引领者。其自身所持的德育理念,不仅决定着园中教师的德育观与行动,而且对家庭和社会也产生辐射作用。所以,幼儿园作为实施主体,一定要首先树立起和谐德育理念。这主要体现在:

倡导建立德育教育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与幼儿双方的和谐。这是因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幼儿的德育主要是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完成,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其与教师关系的亲疏对其教育效果的影响度。越是和谐的师生关系,越能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德育统一的理念。学校与家庭沟通,实现学校、家庭和谐,同时对社会进行辐射引导,最终实现“三教”和谐。学校、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幼儿的品德教育才是事半功倍的。学校要带动家庭与社会,使三者德育目标一致,方法互补,资源共享,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

2.改善幼儿德育目标、内容、方法,践行幼儿和谐德育。

和谐德育的系统性体现在德育内部,就是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和谐一致。

德育目标是和谐德育实施的切入点,要实现和谐德育,首先就要使幼儿德育目标生活化、细致化,使德育目标贴近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要针对孩子的认知特点,弃除那些空洞、抽象的理论,而要贴近生活,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随机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德育教育与幼儿生活实践相结合,生活化、细致化德育目标。德育目标上还要注意不同幼儿的道德水平差异性,使德育目标与不同幼儿的道德发展相和谐。

德育内容是实现目标的桥梁。我国传统的德育主要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道德教育三部分,长期以来,我们就是以这三项内容为核心进行德育工作,幼儿德育也不例外。有研究者(刘焱,1999年)指出,德育的内容应该由四部分组成,最基础的为亲社会性,其后才为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作为幼儿德育,必须以最基础的亲社会性为目标,若跨越基础层面,直接进入高级层面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甚至是思想教育,则违反了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这是我们需要克服和改变的。

道德方法或者手段是道德目标实现的载体,对于德育效果有很大影响。实现和谐德育,在方法上,要抛弃不适合于幼儿特点的理论说教方法,多选用符合其发展水平的、易于为幼儿接受的游戏等方法。

3.优化环境,为幼儿和谐德育的实现提供保障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尤其是分辨力缺失的幼儿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马克思鉴于环境对于人的作用,曾提出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幼儿德育的成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学校育人氛围淡溥,对幼儿产生不了教化作用;家庭以及社会的德育环境恶劣,容易使幼儿产生道德困惑,导致学校德育成果低效性。因此,在幼儿园内,要营造和谐环境,老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老师之间彼此相互礼让帮助、友好相处等等,同时,打造一个美丽、洁净的校园环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的发展。同时,家庭与社会也要纳入幼儿德育环境,家长提高自身水平,与学校德育形成合力;关注社会风气,注意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幼儿沐浴在和谐社会的春风里,渐渐成长。

参考文献:

1.杨丽珠,邹晓燕,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有效性[J],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09月

2.郭英,论中国幼儿德育教育的现状,中国校外教育(理论)[J],2007年11月

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第3篇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教师专业道德;专业伦理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604(2009)09-0032-04

在当今大力提倡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机会均等的背景下,专业道德的提出昭示着幼儿园教师在当代社会将面临更多的职责挑战。因为“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日这样不容置疑”,“他们要为培养一代新人的性格和精神作出贡献”。从保障儿童权利角度看,学龄前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弱,最需要法律保障与伦理关怀。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和专业发展中加强专业道德建设非常重要。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

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基础上,在专业领域内合理行使其专业权力以完成专业职责与使命的一整套伦理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对专业的道德信念与责任、对儿童及与其有关的教养者的伦理责任。它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所建立的伦理标准都有较为充足的专业和理论依据,充分考虑了教师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特点,实际,全面,具体,规范,要求适中”。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幼儿教育作为特殊的文化或精神活动。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是首要的、基础性的要求。如果缺乏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本质的认识,那么其专业道德就难以真正确立,伦理方面的审视就缺乏标准,因此,只有认清专业道德规范,才能保障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生活价值并确保他们正确行使专业权利。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的向度

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向度包括教师对专业的责任与信念、对幼儿发展的责任和伦理道德态度两方面。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中,教师对专业的责任、信念是基础。专业责任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包括对教育专业的承诺、责任及对儿童的责任。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应担负的专业责任通过教育法规、教育政策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式予以规定,例如我国《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条、《教师法》第一章“总则”部分和第二章“权利和义务”部分规定了教师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相应的岗位职责和可以享受的权利等。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为例,其中包括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项要求,但这六项要求都在强调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具有职业化色彩,缺乏专业性特征,在教师专业标准方面还没有相关的准则。在教师对待学生的伦理道德问题上,也没有相关的、能够体现教师专业的法律法规依据,更多的是从传统道德的信念体系和职业道德角度看待问题。国外的一些相关文件则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全美教育协会(NEA)1975年制定的《美国教育协会教育专业伦理守则》不仅提出了教育的专业道德规范。也对教师履行专业职责提供了判断标准,它规定“教育者有无限接近最高大的标准的责任,教育者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保护学与教的自由和保证所有人在教育上的机会均等”。为了得到同事、学生、父母以及社会成员的信任和尊重,教育工作者应当追求并保持最高水平的专业操守,要履行对学生的承诺、对专业的承诺。在“对专业的承诺”中指出“基于深信教育专业服务品质直接影响国家人民的福祉,教育工作者应当全力提升专业水准、带动行使专业判断的风气、吸收值得信任的人投入教育生涯、防范不合格的专业实习”。这些规定,表明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确立了教师在专业工作过程中应坚持的道德职责标准,体现了教师道德的专业性。

与幼儿园教师对专业的责任相比,他们对幼儿的伦理道德与发展责任的意义与价值更为深远。鉴于我国目前没有针对幼儿教育专业责任和专业伦理守则之类的条文,笔者以美国为例对此进行分析。美国不仅具有整个教育行业的专业伦理守则,而且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于1990年针对0~8岁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专门制定了《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伦理守则》,该守则制定的初衷是“引导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的责任及行为,并为解决早期教育可能遇到的主要道德困境提供一般原则”。该伦理守则分为幼儿、家庭、同事、社区与社会四个方面,并说明了这四方面的专业责任和专业关系。每个方面又包括守则的理念和原则两部分,具体阐述了幼教专业人员在该领域的主要责任,并指出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以对几个方面核心价值的承诺为基础的:承认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独特而且重要的阶段,以幼儿发展的知识为基础和幼儿共处……尊重幼儿的尊严、价值和独特性,在以信任、尊重和关心为基础的关系中协助幼儿和成人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在“对儿童的道德责任”方面,规定教师对幼儿的道德责任理念包括六个方面:熟悉幼儿教育的知识基础,并通过继续教育和在职训练跟上时代的潮流;以幼儿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对每位幼儿的特殊了解作为实务的基础;认识及尊重每位幼儿的独特性及其潜力;承认(认知)幼儿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创造及维持可促进幼儿的社会、情绪、智力和身体发展的条件;支持特别需要参与与其能力一致的正规幼儿教育方案的儿童权利。

美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守则成功之处在于不仅确立和表达了专业道德规范,还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履行专业伦理责任的指标和判断标准,并把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责任、信念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在建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和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过程中借鉴。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路径

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是在完善教育法规、建构教育专业伦理体系、发展专业精神、走向专业伦理的过程中实现的。

首先,完善教育法规、建构幼儿教育专业伦理体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当前的状况看,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多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待的,或者说是基于对教师职业崇高性的认识而对教师人格的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幼儿园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在对教师的期待与评价上,存在过分突出教师的道德标准、忽略教师专业标准的现象。支持教师职业感的是“园丁”“春蚕”之类强调辛劳和奉献的道德准则,而非真正的专业标

准。这是一种理想的期待,而无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基础。上述提及的美国的两部守则,所规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职责都是基于法律和专业的视角,以充分考虑幼儿园教师工作专业特点为基础的,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各种行为规则都被定位在法律框架之内。如守则中关于教师与儿童、家长,教师与同事等伦理道德关系的处理准则,就是由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派生出来的。这种在法律和教育行业理论守则指导下的教育活动显然是一种专业道德活动,而不仅是一种职业活动。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始终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从最初的一般性德行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义的专业伦理规范,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笔者认为,我们也应结合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建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规范,使幼儿教育专业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违背教育伦理道德不仅涉及道德问题,更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意义上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其次,发展专业精神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水准的途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实质上是一种“角色”伦理。即按照社会赋予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角色和教师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的主要职责来确定其基本的伦理规范,体现为一种专业精神。“教师的角色化是一个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的存在,它凝聚着教师对自身使命的某种敬畏。敬畏必然表现为道义、良知和职责,事实上它通过教师角色的‘耻感’来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自律,体现为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所以,幼儿园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应包括让其对自己的角色和专业使命形成一种敬畏的精神,敬畏不是迫使自己服从权威、承担责任,而是一种人性的内在要求。是尊重本专业的基础与实践的动力。发展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精神,需要规范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按照要求选聘教师。真正强调专业伦理(而非一般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将专业知识纳入专业伦理的视野之内。将比单纯地呼唤伦理道德更能发展出独特的专业伦理学术建制。

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第4篇

第一种情况是,对幼儿道德教育主观上存在着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许多人普遍认为,除了幼儿的身体健康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只要幼儿聪明,就心满意足。而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则认为是多此一举。因为这些人抱着这样的一个观点:只要幼儿聪明,自然而然,幼儿就会慢慢懂得做人的道理,无须我们有意而为之。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家长把幼儿骂人、打斗,视作聪明活泼的表现而加以鼓励;有的家长或成年人为了培养幼儿的聪明,甚至教幼儿说脏话,做坏事。在幼儿园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有的教师对自己认为是聪明的幼儿,每每另眼相看。这些幼儿做了错事,她们或者视而不见,或者有意无意地进行袒护。而对自己认为是不够聪明的幼儿,则往往比较冷淡。这些幼儿做了错事,她们不是耐心的开导教育,而是采取严厉的指责。这些都是主观上重智轻德所造成的,从而根本上无法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

二、片面理解“个性的自由发展”。幼儿个性的自由发展,指的是在科学、正确的引导下,让不同的幼儿所具有的独特天性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使幼儿的身心都能够健康成长。但有的人却把幼儿个性的自由发展片面理解为让幼儿随心所欲,放任自流。他们的一个观点,就是以幼儿不能有任何的约束,要彻底的顺其自然。因此,他们很少去引导、教育幼儿,很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还小,你不要去管他,由他去吧。”使幼儿的道德观念持久地处在一种真空状态。

三、片面理解“肯定、鼓励”的原则。幼儿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弱,自我认知基本上来自外界环境的评价。因而在幼儿教育中采取肯定、鼓励的原则,采用尊重、赏识的方法,对幼儿自信自强品格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当代幼儿教育中,大家都普遍认同、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但是对这个原则和方法,有的人却不能正确的理解与把握。他们把对幼儿的肯定与鼓励,尊重与赏识,片面地理解成是只表扬不批评,只扬长不避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家庭的幼儿教育是鼓励赏识有余,批评约束不足。

四、误认为道德教育就是教育孩子听话。教育孩子听话,听话的幼儿就是好孩子,这是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尽管这种观念已被证明存在许多弊端,与现代幼儿教育不相适应,但是不可否认,我们仍然有不少人持有这种观念,尤其是在对待幼儿的道德教育问题上。他们坚持认为,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就是教育孩子们听话。他们把幼儿听不听话作为教育的目标,把幼儿听不听话作为幼儿道德评价的标准。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们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是幼儿的“服从”意识,而非“道德”意识。为此,我们在现实里常常可

第二种情况是,家长和教师普遍感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难度更大,困难更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幼儿道德教育分散在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既容易忽视,又很难把握。幼儿道德教育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不能像其他方面的教育那样,可以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进行教育。而是要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处处和各项活动中进行教育。所以,这就要求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必须在脑海里具备时时刻刻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意识。如果这种意识一旦缺乏或者不强,不言而喻,都会忽视和放松对幼儿的道德教育。

二、幼儿道德教育缺乏基础性的系统的教材和教法。

幼儿教育中的体育、智育、美育等等,都有一整套基础性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很强,教师和家长都可以依照教材教法,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施教。唯独德育方面没有这样的一套教材和教法,似乎让人感到,体智德美中的“德”是一种抽象和难于琢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和家长在进行幼儿道德教育时,缺少科学、系统的指导和参照,使他们感到无从入手,或者只能凭个人的经验随意而为之,尽管幼儿道德教育不能像其他方面的教育那样可以具体化、计量化,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但我们还是可以编印出一套有关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基本内容和基本教学方法的系统性的教材,为教师和家长进行幼儿道德教育提供指导和参考。这对加强幼儿的道德教育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第5篇

1体谅德育模式的内涵与幼儿教师道德素养

20世纪60、70年代,英国德育教育家麦克菲尔首创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通过对英国中学生所需道德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更倾向于体谅、宽容的教育行为;而反感压制、支配的行为。反观当前现实,我们亟需改革学校德育。1.1基于学生需要出发———道德教育基础。体谅德育模式倡导,一个有道德的人是能够思量别人意见、觉察他人感觉、常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1]幼儿教师更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朝着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努力;只有准确掌握幼儿的需求并积极寻求满足的方法,道德教育才能被幼儿所接受并逐渐强化,在今后的行为习惯中才能有所显现。3-6岁是儿童个性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幼儿教师作为幼儿道德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培养人,理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因此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首先从关注幼儿的需求出发。1.2教学生学会体谅———道德教育核心。麦克菲尔认为道德教育不仅传授道德准则,更要在态度、行为上有所提升,激发每个人所具有的“人性感”,使其学会关心、体谅人,这才是道德的核心。[2]该模式告诫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感染、以身作则的浸染而非直接灌输、教授,在引导学生“关心与体谅”时,重要的是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创设关心、友爱的教育环境,且教师在其中起到道德表率作用。[3]幼儿喜欢模仿,幼儿教师对待他们及平时所表现的行为都会被幼儿学习、模仿。因此,对幼儿教师的道德教育要时刻渗透“体谅与关心”,让幼儿教师能够深刻体会他们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并将这种关心与体谅之情,逐渐在职业中有所浸润;提高幼儿教师品德的同时,也使幼儿受益。1.3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道德教育内容。在体谅德育模式中要求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学生的人际与社会意识作为提高道德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从生活的场景中学会体谅、关心,能够解决自我在生活中的疑惑与困境;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心、体谅他人,并且从中得到快乐。目前,对幼儿教师的道德教育,形式上传统、单一,方法上仍是说教、灌输,对幼儿教师道德的培养缺乏针对性、有效性。我们是否能效仿麦克菲尔的《生命线》,根据幼儿教师生存状况及社会各界对其的德育诉求,依托情境,编写贴近幼儿教师生活,提高幼儿教师道德的教材。1.4重视榜样与道德感染———道德教育方法。榜样可以说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人们可以从榜样中获得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2]麦克菲尔认为“向榜样学习是个体自然发展的基础;观察学习和社会模范是年轻人获得关心和体谅他人品质的重要方式。”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示范作用是提高道德的途径。幼儿教师要提高道德素养,教师教育中必须注重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让幼儿教师在生活的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高水平的道德思维方式与行为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2关心德育模式的理论内涵与幼儿教师道德素养

关心德育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内尔•诺丁斯,她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出教师应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关心、呵护他们,全心全意帮助他们成长为能干又自信的人。2.1关心———道德教育基本原则。内尔•诺丁斯认为关心是一种关系,并不仅是一种态度和观点。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将我们人类共同生活需要的“关心”激发并贯穿自我的成长过程中。他将关心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让孩子相信他们得到了关心并且学会关心别人。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教师本身应该具备“关心”、“爱”孩子的品质,将关心视为教育开始的源头与基础;学着理解幼儿、观察幼儿的心理变化,让孩子时刻感受关心,并将这种情感化于行动之中;让幼儿在今后的成长中,逐渐理解关心,并不断扩大关心的范围,从人———物———自然界的所有。2.2情感———道德教育基本着手点。在关心伦理模式中,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着手点。诺丁斯认为,道德原则不足以产生道德动机,人类的真情实感才是激发道德的动力源。关注道德情感,不仅让我们的道德教育更有温度,也使得道德教育理念更易深入人心;[4]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生命的尊重、情感的关怀,从而真正地将道德认知转换为适恰的道德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但是,就算在学前领域,也是重视知识积累与学习,有的园所甚至将某种特长成为特色(如以语言表达为该园特色,仅因有位出色的语言老师),为了迎合家长与社会的需求,反而忽略了幼儿内心的感受与需要,亦没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2.3关心与被关心互动———道德教育过程。诺丁斯认为,学校道德教育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还要使学生能接收到关心。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关心与被关心互动、联动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也要教会学生接受、认知他人的关心,在学生积极做出反应和有效行动时,关心关系才建立起来。况且这种关心的角色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健康的关心关系是在任何情境中每个人都有意识、并有能力成为关心者。幼儿教师在形成关心品质的基础上,也要重视以关心之义教会幼儿接受关心、让其体会关心,由一个被关心者向一个关心者转换,并且为今后建立良好的关心关系打下基础。2.4榜样、对话、实践、认可———道德教育方法。在关心德育模式中,诺丁斯倡导道德教育应该通过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四种方式来实现,而且这四种方式是相互联系、制约的,他们共同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成效。幼儿教师需要学会并以“关心”为主线,灵活运用这些道德教育方法。一是榜样的力量。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关心环境,并将关心通过所有的教学与活动呈现出来;二是对话的魅力。对话的目的是了解双方的需要与情感,其过程应是平等、开放的,是以接纳关心为导向的;三是实践的价值。实践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将“关心”内化于行,体会关心的魅力,并将它转换成习惯;四是认可的高度。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给予客观的评价与分析,是以关心孩子的成长为依托,而不是借关心之名彰显教师的权威。

3体谅关心德育模式对我国幼儿教师德育培养的启示

体谅关心模式无论从道德教育基础、内容还是方法上,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与借鉴。学前教育作为孩子系统、全面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教师只有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才能帮助幼儿。而教师德育课程的设置利于幼儿教师形成一定的道德素养。因此结合体谅关心模式的内涵理论,在我国幼儿教师德育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微观探讨。3.1关心与体谅———课程设置理念要提高幼儿教师道德素养,最重要的是转变课程设置理念,倡导要以“关心与体谅”为课程设置原则。首先让幼儿教师明确与幼儿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关心的过程;其次,幼儿教师德育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最后,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让学前师范生体会来自其教师的关心,并推己及人,将这种关怀过程遍及学前教育专业的每一次课程中。遵循关心与体谅的课程理念,打破以前仅是说教、灌输式的德育课程渗透。长此以往,一代代幼儿教师的道德感染与熏陶,一代代幼儿关心品质的形成,我们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被这种充满人性的关怀所笼罩。[5]3.2逐级关心———课程实施内容课程实施中以“关心”为主线,将课程内容细分,逐级来达到真正的关心。根据体谅关心模式的启发,可分为四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教幼儿教师“体会关心”,感性表达阶段;第二种水平,“实践关心”,理性加工阶段;第三种水平,建立“关心关系”,创造稳固阶段;第四种水平,“学会关心”,反思形成阶段。这四种水平是相互关联、制约的,且前一种是后一种形成的基础,他们共同形成了德育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体会关心。榜样的力量———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德育课程中示范关心的过程,让幼儿教师耳濡目染,初步体验关心;参与活动———德育课程中,让幼儿教师参与其中,在课程过程中体会关心与职业的特点、要求;个人分享———幼儿教师分享自己关心他人与被关心的体验,且回忆他们在学校希望教师如何对待他们的体验。(2)实践关心。幼儿教师的德育课程还应渗透到实习与见习中,在实践中理解“关心”,提高自己的包容力与关心力。如:观摩课——在幼儿园观看幼儿教师的公开课,仔细观察他们与幼儿的互动、细察两者在活动中流露的情感;实习、见习——在幼儿园实习、见习,真正与幼儿接触,体会幼儿的需要,寻找给予幼儿积极影响的方法。(3)关心关系。建立关心关系是幼儿教师德育培养的重要部分。需要幼儿教师掌握与幼儿对话的技巧与方法,也需要幼儿教师更为深刻地掌握维持这种人际关系的方法。如:观察儿童日记———要建立一种稳固的关系,需要对对象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德育课程中要倡导幼儿教师学会观察幼儿,记录幼儿的言行、挖掘其需求,并将它作为建立关系的基础;完成实习作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至少应该有半年至一年的实习时间,在实习期间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和老教师学习与幼儿相处的方法,取长补短,巩固关心关系。(4)学会关心。在上述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还应设置研讨课、交流课,让准幼儿教师一起讨论,将其关心关系建立与巩固的方法分享,并就学前教育相关的内容及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学前教师专业的教师营造关心学习的氛围,让准幼儿教师不断总结与反思,怎样才能成为影响幼儿关心水平发展的教育者,才能让我们都在关心体谅的模式下共筑对人性关怀的教育情境,实现教育的价值,人生的价值。

作者:高姣姣 赵彦俊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陈思坤.体谅关怀德育模式的伦理内涵及实践价值[J].现代教育管理,2010(4):112-115.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陈思坤.诺丁斯关怀伦理思想的人本价值[J].教育学术月刊,2010(4):19-21.

[5]袁丽.论关怀主义教育哲学的教师观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影响[J].教师教育研究,2013(6):19-24,12.

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第6篇

论文摘要:在幼儿教师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瓶颈。从我国幼教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性地提出八条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法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尊重幼儿,热爱幼儿;严谨治学,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拒腐防变,廉洁从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全部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对幼儿教育给与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广大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成为一个社会共同瞩目的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是评价教师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在幼儿教师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统一师德规范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

突出问题目前,国家制定并颁布了统一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尚未制定出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虽然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做出了本地区、本部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极不统一,其内容也不尽科学,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识片面,许多与幼儿教师职业紧密相联的道德要求没有被反映出来;②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位不准,规定中的一些内容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岗位职责或社会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并非职业道德;③主题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内容分类不尽科学,甚至存在逻辑错误;④部分内容陈旧过时;⑤表述形式不规范、不简洁,因而不便记忆、不够实用。

当前,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统一师德规范缺位是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瓶颈

(一)统一师德规范缺位导致幼儿教师职业活动无所遵循

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职业活动无所遵循,这必然给幼儿教师道德建设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消极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乘虚而人,在幼儿教师中压制创新精神,助长不良学风,异化师幼关系,影响团结协作;第二,功利思想和拜金主义大肆蔓延,在幼儿教师中涣散敬业精神,导致腐败现象,败坏师表形象,滋生自由主义;第三,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大行其道,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致使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无所适从,导致幼儿教师道德建设误人歧途。

(二)统一师德规范缺位导致幼儿教师道德评价标准不一

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意味着幼儿教师道德评价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由于善恶标准混乱,评价结论不一,使作为评价对象的幼儿教师常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导致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和矛盾。诸如:幼儿教育应该以知识传授为主还是以素质培育为主?幼儿教师应该主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还是保育者的角色?教育行政部门及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评价应依据什么标准?幼儿家长对教师的各种赞扬或指责是否公道合理?教育单位对教师的评价与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经常发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二者孰对孰错?......这一系列的困惑和矛盾都函待解决。

因此,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成为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步人规范化道路的瓶颈。

三、制定统一师德规范是加强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关键

针对目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缺位,幼儿教师道德评价标准不一的状况,笔者从我国目前幼教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广泛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参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多家单位制定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尝试性地提出如下八条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供协策部门参考。

(一)学法守法,依法执教

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指幼儿教师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其基本要求是:自觉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爱岗敬业,保教并重

爱岗敬业、保教并重是指幼儿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幼教事业中。爱岗敬业、保教并重是幼儿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基础。其基本要求是:对教育事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热爱教育,热爱岗位;尽职尽责,保教并重;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传播有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思想;牢固树立保教并重的教育理念,努力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三)尊重幼儿,热爱幼儿

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处尊重幼儿,关心幼儿,爱护幼儿。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集中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全面了解幼儿,关心爱护幼儿;对幼儿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对幼儿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幼儿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保护幼儿合法权益,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锐意创新

严谨治学、锐意创新是指幼儿教师在研究学问、钻研业务、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严肃谨慎,一丝不苟;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创造新经验,做到推陈出新。严谨治学、锐意创渐反映了幼儿教师探求科学真理的端正态度。其基本要求是:学习知识自觉主动,孜孜不倦;教学工作亚格认真,一丝不苟;钻研业务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对待问题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五)团结协作,取长补短

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是指幼儿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是教育事业的内在要求。其基本要求是:谦虚谨慎,尊重同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幼儿中的威信,维护集体荣誉,共创和谐园风。

(六)尊重家长,热情服务

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是指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家长,热情为家长服务,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是做好幼教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基本要求是:尊重幼儿家长,对所有家长一视同仁,不训斥、指责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强化服务意识,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

(七)拒腐防变,廉洁从教

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是指幼儿教师要正确处理事业与利益的关系,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做到清正廉洁,公正无私。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是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教师的职业理想对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其基本要求是:培养高尚人格,坚守高尚情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牟取私利,为幼儿做出表率,达到身教与言教的统一。

(八)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第7篇

论文摘要:在幼儿教师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瓶颈。从我国幼教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性地提出八条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法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尊重幼儿,热爱幼儿;严谨治学,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拒腐防变,廉洁从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全部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对幼儿教育给与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广大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成为一个社会共同瞩目的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是评价教师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在幼儿教师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统一师德规范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

突出问题目前,国家制定并颁布了统一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尚未制定出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虽然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做出了本地区、本部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极不统一,其内容也不尽科学,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识片面,许多与幼儿教师职业紧密相联的道德要求没有被反映出来;②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位不准,规定中的一些内容反映的是幼儿教师岗位职责或社会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并非职业道德;③主题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内容分类不尽科学,甚至存在逻辑错误;④部分内容陈旧过时;⑤表述形式不规范、不简洁,因而不便记忆、不够实用。

当前,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是我国幼教领域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统一师德规范缺位是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瓶颈

(一)统一师德规范缺位导致幼儿教师职业活动无所遵循

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职业活动无所遵循,这必然给幼儿教师道德建设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消极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乘虚而人,在幼儿教师中压制创新精神,助长不良学风,异化师幼关系,影响团结协作;第二,功利思想和拜金主义大肆蔓延,在幼儿教师中涣散敬业精神,导致腐败现象,败坏师表形象,滋生自由主义;第三,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大行其道,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致使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无所适从,导致幼儿教师道德建设误人歧途。

(二)统一师德规范缺位导致幼儿教师道德评价标准不一

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意味着幼儿教师道德评价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由于善恶标准混乱,评价结论不一,使作为评价对象的幼儿教师常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导致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和矛盾。诸如:幼儿教育应该以知识传授为主还是以素质培育为主?幼儿教师应该主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还是保育者的角色?教育行政部门及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评价应依据什么标准?幼儿家长对教师的各种赞扬或指责是否公道合理?教育单位对教师的评价与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经常发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二者孰对孰错?......这一系列的困惑和矛盾都函待解决。

因此,统一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位,成为制约幼儿教师道德建设步人规范化道路的瓶颈。

三、制定统一师德规范是加强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关键

针对目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缺位,幼儿教师道德评价标准不一的状况,笔者从我国目前幼教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广泛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参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多家单位制定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尝试性地提出如下八条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供协策部门参考。

(一)学法守法,依法执教

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指幼儿教师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法守法、依法执教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其基本要求是:自觉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爱岗敬业,保教并重

爱岗敬业、保教并重是指幼儿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幼教事业中。爱岗敬业、保教并重是幼儿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基础。其基本要求是:对教育事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热爱教育,热爱岗位;尽职尽责,保教并重;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传播有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思想;牢固树立保教并重的教育理念,努力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三)尊重幼儿,热爱幼儿

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处尊重幼儿,关心幼儿,爱护幼儿。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集中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全面了解幼儿,关心爱护幼儿;对幼儿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对幼儿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幼儿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保护幼儿合法权益,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锐意创新

严谨治学、锐意创新是指幼儿教师在研究学问、钻研业务、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严肃谨慎,一丝不苟;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创造新经验,做到推陈出新。严谨治学、锐意创渐反映了幼儿教师探求科学真理的端正态度。其基本要求是:学习知识自觉主动,孜孜不倦;教学工作亚格认真,一丝不苟;钻研业务刻苦勤奋,持之以恒;对待问题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五)团结协作,取长补短

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是指幼儿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是教育事业的内在要求。其基本要求是:谦虚谨慎,尊重同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幼儿中的威信,维护集体荣誉,共创和谐园风。

(六)尊重家长,热情服务

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是指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家长,热情为家长服务,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尊重家长、热情服务是做好幼教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基本要求是:尊重幼儿家长,对所有家长一视同仁,不训斥、指责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强化服务意识,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

(七)拒腐防变,廉洁从教

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是指幼儿教师要正确处理事业与利益的关系,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做到清正廉洁,公正无私。拒腐防变、廉洁从教是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教师的职业理想对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其基本要求是:培养高尚人格,坚守高尚情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牟取私利,为幼儿做出表率,达到身教与言教的统一。

(八)以身立教,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