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环境因子的定义(合集7篇)

时间:2023-07-11 16:21:05
环境因子的定义

环境因子的定义第1篇

关键词:语境,语言环境,非语言环境,语义

 

1.引言

语境(context)即语言环境的简称。作为语言科学的概念之一,最早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885年提出。之后语境理论的研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在1923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后,语境研究才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中。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载体,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系统。而语义则可以说是一定具体语言环境里特定的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义的建构必需建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境是理解语义的基础。论文格式,非语言环境。本文拟结合具体例子,通过阐述语境和语义的关系来分析各种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定位具体语境中的语义,从而正确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含义,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2.语境理论及其分类

长期以来,语境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学者们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描述。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境是语言产生时及其前后发生的各种实际事件;韩礼德则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语言,认为对语言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词汇,句子层面的因素,还应包括外部语言环境等因素。语境是文化语境现实化的表现,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事件中支配语义选择的因素,所以,它不仅包括现场语境中的成分,如谈论的话题、发生的事件、参与者、交际媒介和渠道等,也包括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等。因此他提出语境的三个特征: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霍尔(Hall)则结合文化,提出了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的概念;国内著名学者王德春教授在《使用语言的环境》一文中给语境下了一个描述性定义: “言语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除了一定的上下文之外,主要因素有: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使用语言的人和使用语言时所表现的思想”。并把语境的诸因素区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语境分为三大类,即语言环境、副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论文格式,非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指的是篇章或话语的上下文,它由词组语境、句子语境、段落语境及篇章语境等构成;副语言环境指人们在交际过程辅助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例如,语调、重音、停顿等;非语言环境则是对交际活动产生影响的语言之外的环境,诸如文化、语体风格等因素所构成的语境。不同的语境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制约着语义的认知,从而影响影交际活动的进行。

3.语境对语义的影响

3.1语言环境与语义

3.1.1词语语境决定语义

词组语境一般指的是词的组合搭配和位置变化产生的语境。单词按照一定的搭配关系组成短语。要正确理解词汇的意义,就必须要正确理解词组和短语的搭配关系,或者单词在词组中的具体位置。例如“poor”,在不同的词组搭配中其语义就大不一样: “a poorfamily” (贫穷的),“a poor light” (微弱的),“a poor boy” (可怜的)。相同的,在词语语境中,词组的位置变化也可以导致语义的变化。

What’s themethod used ? 用的是什么方法?

A used bikemeans an old bike . 旧的自行车。

第一个句子中的“used”描述所修饰名词的短暂性或特定的特征,后者则描述所修饰名词的持久性特征或属性。论文格式,非语言环境。

因而,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是词汇的组合,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语境。要正确理解词的语义离不开具体的词组语境。

3.1.2 句子语境决定语义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句子中词、词组之间语义关系,相互作用、制约形成一个句子语境。语义学对句子的研究主要通过成分分析和述谓结构分析来考察。例如“pregnant man”这个短语在英语中是不被允许。因为通过成分分析,我们得出“pregnant”的语义成分含有[+female]的特征,需要和生物学上雌性概念的词才能搭配,而“man”的语义成分中有一项是[-female],由此可见“pregnant”和“man”这两个词不能组合。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此法来确定句子中词语的语义来源

Washington lived in the America.

Washington located in the America.

以上两句中首位话题(argument) “Washington”分别由谓词“lived”和“located”约束,而不同谓词对首位话题的限制是不同。通过成分分析,“1ive”的语义成分包含有的特征[+person],需要首位话题是有生命的,而located的语义成分中有一项[-person],因此对首话题的语义限制是无生命的,由此可以相对准确地判断出“Washington”的不同语义:a person or a place。“句中词的直接意义线索、间接意义线索能形成一种强制性的言内语境,制约其词的选择 (王建华,2002:97)”。

31.3 篇章语境决定语义

语境不仅决定词组和句子的语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语篇的具体意义。换句话说,只有在具体的背景中才能准确理解言语的具体含义。因此我们常常可以通过篇章的上下文来获得词汇的语义。例如,下文的“rain cats and dogs” 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语境,单从字面看,很难推断出确切的意思;

Why is the rainso endless? Sometimes it rained a little. And sometimes it's really pissingdown! Sometimes it is even raining cats and dogs. How long should I wait forthe spring time?

但是,通过篇章的上下文的语义关系。我们可以猜出这个词组的意义:即指雨下得越来越大,倾盆大雨的意思。论文格式,非语言环境。又如

Politicalpromises belong to the realm of surrealist fiction. Like the government in Washington, the economy floats on the market in abstraction-------on the credulity ofpeople willing to pay, and pay handsomely, for a domino theory, a stock markettip, or any other paper moon with which to furnish the empty rooms of theirdesire.

通过篇章的语义关系,我们可以得知“paper moon”即指那些看起来美好而实际上却无法实现的东西。论文格式,非语言环境。类似的例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数不胜数。

3.2 副语言环境与语义

人们在交际过程辅助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会对语义的解读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制约着词组或句子的确切含义,因为词组或句子在不同的范畴领域里,可能表达的语义有时候会随之发生改变。以“Tom lost a key'为例,不同单词的重读导致了句子的含义的差异。如果主语Tom重读,则句子暗示了是Tom而不是别人丢东西;如果是宾语key重读,则暗示了Tom丢的是钥匙,而不是其他东西。在英语里,音调同样能够创出造具体的语境,可以影响语义的变化。例如,

A: Whatdo we have for dinner?

B: Bread

A: Bread?You are joking!

说话者A 采用高音调重复说话者B的话,表现出一种惊讶的语气,同时也暗示晚餐吃面包是不可能的。

此外,英语的停顿也能产生着特定的语境和语义。例如句子“He didn’t come because he was ill”,可以有两种解读。如果该句没有停顿而且以降调结尾,那就是说他没有来,因为他生病了;但如果句子在come后停顿,并且读成升调,把句子分成两个部分,那么句子的因果关系就发生改变,意思就变成了:他来了,但来的原因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别的原因。我们可以把两者意思放在具体的语境中。

a .He wasabsent from the meeting . He didn’t come because he was ill.

b .He come tomeeting. He didn’t come because he wants to see Mary.

这样一来,两个句子的因果差异便显而易见了:前句是说他生病了,所以没来开会;后句指他来了开会了,但目的不在开会,而是要找人。

一般情况下,句子的音调、重读和停顿可以造成语义的差异,然而有的时候是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清晰地解读句子的确切含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副语言环境制约着语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非语言环境与语义

非语言环境主要包括情景语境和背景语境等。最常见的情景语境是各种代词,例如,句子“Would you like to give it to me?”中“it”的具体语义的确定需要参照具体的情景语境,因为它可以产生不同的语义。背景语境语义是指由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语义所造成的影响。由于不同文化的存在,使得某些语义的解读必须考虑到文化背景。因此,语义的确定不能忽略文化背景的差异。例如,在西方文化背景下,“dragon” 象征邪恶,而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则象征权利富贵。由此龙就产生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引申义。又如“dog”在西方人眼中是亲密伙伴的象征,因而有“lucky dog”的说法;而在中国,狗却成了卑鄙的代名词。文化背景的差异会造成语义的缺失或者增加,而语义的偏差又往往带来交际的失误,所以理解语义的文化背景语境是进行顺利交流的重要保证。

4.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

由上文可见,语义产生于语境中。因而,语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语义变化的基本规律。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有多种形式。但就其变化的模式来看,常见的有反义和转义两种。反义是指在语境中变化以后的语义跟原义恰好相反。例如,在下面的例子里,“diligent”是虽不带讽刺意味,但却是对Tom的一种间接批评。

Mother: Howabout Tom's study?

Teacher: Well,he is diligent and seldom reads more than an hour per month.。

转义指的是词语受到语境的影响意义发生了转变,从而具有新的不同于原来的意义,但并不是完全相反的。例如,在英语委婉语中,我们常常用法“fall asleep”来表示“去世”的含义。论文格式,非语言环境。又如,His father is agreat lion here (他父亲是这儿的一个名人);In public affairs he remained a mouse(在公事上他胆小如鼠),例子中的“lion”和“mouse”都不是本义,而是转义。因此,语义的解读离不开具体语境的支持。

5.结语

综上所述,语义和语境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英语中的语义与语境关系,对语言学习和研究具有颇为深远的意义。语境决定语义的理论,提醒了人们进行交际时,一定要注意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因此,我们应培养和增强语境意识,提高语境分析能力和有效地利用语境的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唐洁仪浅谈语境与英语语义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论丛[J] 2000(4).

[2]杨敏谈英语中语义与语境关系的问题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1996(4).

[3]俞霞君言内语义语境与言外语境语义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2004(6).

[4]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5]王德春使用语言的环境《学术研究》[J] 1964,5

[6]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7]Halliday, M. A.K. Language as SocialSemiotic, London [M]: Edward Amold, 1978.

[8]Malinowski, B. “The Problem of Meaningin Primitive Language”, Supplement to The Meaning of Meaning [A]. 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 1923.

环境因子的定义第2篇

关键词:语境,语言环境,非语言环境,语义

 

1.引言

语境(context)即语言环境的简称。作为语言科学的概念之一,最早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885年提出。之后语境理论的研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在1923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后,语境研究才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中。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载体,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系统。而语义则可以说是一定具体语言环境里特定的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义的建构必需建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境是理解语义的基础。论文格式,非语言环境。本文拟结合具体例子,通过阐述语境和语义的关系来分析各种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定位具体语境中的语义,从而正确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含义,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2.语境理论及其分类

长期以来,语境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学者们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描述。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境是语言产生时及其前后发生的各种实际事件;韩礼德则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语言,认为对语言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词汇,句子层面的因素,还应包括外部语言环境等因素。语境是文化语境现实化的表现,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事件中支配语义选择的因素,所以,它不仅包括现场语境中的成分,如谈论的话题、发生的事件、参与者、交际媒介和渠道等,也包括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等。因此他提出语境的三个特征: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霍尔(Hall)则结合文化,提出了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的概念;国内著名学者王德春教授在《使用语言的环境》一文中给语境下了一个描述性定义: “言语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除了一定的上下文之外,主要因素有: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使用语言的人和使用语言时所表现的思想”。并把语境的诸因素区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语境分为三大类,即语言环境、副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论文格式,非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指的是篇章或话语的上下文,它由词组语境、句子语境、段落语境及篇章语境等构成;副语言环境指人们在交际过程辅助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例如,语调、重音、停顿等;非语言环境则是对交际活动产生影响的语言之外的环境,诸如文化、语体风格等因素所构成的语境。不同的语境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制约着语义的认知,从而影响影交际活动的进行。

3.语境对语义的影响

3.1语言环境与语义

3.1.1词语语境决定语义

词组语境一般指的是词的组合搭配和位置变化产生的语境。单词按照一定的搭配关系组成短语。要正确理解词汇的意义,就必须要正确理解词组和短语的搭配关系,或者单词在词组中的具体位置。例如“poor”,在不同的词组搭配中其语义就大不一样: “a poorfamily” (贫穷的),“a poor light” (微弱的),“a poor boy” (可怜的)。相同的,在词语语境中,词组的位置变化也可以导致语义的变化。

What’s themethod used ? 用的是什么方法?

A used bikemeans an old bike . 旧的自行车。

第一个句子中的“used”描述所修饰名词的短暂性或特定的特征,后者则描述所修饰名词的持久性特征或属性。论文格式,非语言环境。

因而,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是词汇的组合,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语境。要正确理解词的语义离不开具体的词组语境。

3.1.2 句子语境决定语义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句子中词、词组之间语义关系,相互作用、制约形成一个句子语境。语义学对句子的研究主要通过成分分析和述谓结构分析来考察。例如“pregnant man”这个短语在英语中是不被允许。因为通过成分分析,我们得出“pregnant”的语义成分含有[+female]的特征,需要和生物学上雌性概念的词才能搭配,而“man”的语义成分中有一项是[-female],由此可见“pregnant”和“man”这两个词不能组合。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此法来确定句子中词语的语义来源

Washington lived in the America.

Washington located in the America.

以上两句中首位话题(argument) “Washington”分别由谓词“lived”和“located”约束,而不同谓词对首位话题的限制是不同。通过成分分析,“1ive”的语义成分包含有的特征[+person],需要首位话题是有生命的,而located的语义成分中有一项[-person],因此对首话题的语义限制是无生命的,由此可以相对准确地判断出“Washington”的不同语义:a person or a place。“句中词的直接意义线索、间接意义线索能形成一种强制性的言内语境,制约其词的选择 (王建华,2002:97)”。

31.3 篇章语境决定语义

语境不仅决定词组和句子的语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语篇的具体意义。换句话说,只有在具体的背景中才能准确理解言语的具体含义。因此我们常常可以通过篇章的上下文来获得词汇的语义。例如,下文的“rain cats and dogs” 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语境,单从字面看,很难推断出确切的意思;

Why is the rainso endless? Sometimes it rained a little. And sometimes it's really pissingdown! Sometimes it is even raining cats and dogs. How long should I wait forthe spring time?

但是,通过篇章的上下文的语义关系。我们可以猜出这个词组的意义:即指雨下得越来越大,倾盆大雨的意思。论文格式,非语言环境。又如

Politicalpromises belong to the realm of surrealist fiction. Like the government in Washington, the economy floats on the market in abstraction-------on the credulity ofpeople willing to pay, and pay handsomely, for a domino theory, a stock markettip, or any other paper moon with which to furnish the empty rooms of theirdesire.

通过篇章的语义关系,我们可以得知“paper moon”即指那些看起来美好而实际上却无法实现的东西。论文格式,非语言环境。类似的例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数不胜数。

3.2 副语言环境与语义

人们在交际过程辅助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会对语义的解读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制约着词组或句子的确切含义,因为词组或句子在不同的范畴领域里,可能表达的语义有时候会随之发生改变。以“Tom lost a key'为例,不同单词的重读导致了句子的含义的差异。如果主语Tom重读,则句子暗示了是Tom而不是别人丢东西;如果是宾语key重读,则暗示了Tom丢的是钥匙,而不是其他东西。在英语里,音调同样能够创出造具体的语境,可以影响语义的变化。例如,

A: Whatdo we have for dinner?

B: Bread

A: Bread?You are joking!

说话者A 采用高音调重复说话者B的话,表现出一种惊讶的语气,同时也暗示晚餐吃面包是不可能的。

此外,英语的停顿也能产生着特定的语境和语义。例如句子“He didn’t come because he was ill”,可以有两种解读。如果该句没有停顿而且以降调结尾,那就是说他没有来,因为他生病了;但如果句子在come后停顿,并且读成升调,把句子分成两个部分,那么句子的因果关系就发生改变,意思就变成了:他来了,但来的原因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别的原因。我们可以把两者意思放在具体的语境中。

a .He wasabsent from the meeting . He didn’t come because he was ill.

b .He come tomeeting. He didn’t come because he wants to see Mary.

这样一来,两个句子的因果差异便显而易见了:前句是说他生病了,所以没来开会;后句指他来了开会了,但目的不在开会,而是要找人。

一般情况下,句子的音调、重读和停顿可以造成语义的差异,然而有的时候是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清晰地解读句子的确切含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副语言环境制约着语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非语言环境与语义

非语言环境主要包括情景语境和背景语境等。最常见的情景语境是各种代词,例如,句子“Would you like to give it to me?”中“it”的具体语义的确定需要参照具体的情景语境,因为它可以产生不同的语义。背景语境语义是指由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语义所造成的影响。由于不同文化的存在,使得某些语义的解读必须考虑到文化背景。因此,语义的确定不能忽略文化背景的差异。例如,在西方文化背景下,“dragon” 象征邪恶,而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则象征权利富贵。由此龙就产生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引申义。又如“dog”在西方人眼中是亲密伙伴的象征,因而有“lucky dog”的说法;而在中国,狗却成了卑鄙的代名词。文化背景的差异会造成语义的缺失或者增加,而语义的偏差又往往带来交际的失误,所以理解语义的文化背景语境是进行顺利交流的重要保证。

4.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

由上文可见,语义产生于语境中。因而,语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语义变化的基本规律。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有多种形式。但就其变化的模式来看,常见的有反义和转义两种。反义是指在语境中变化以后的语义跟原义恰好相反。例如,在下面的例子里,“diligent”是虽不带讽刺意味,但却是对Tom的一种间接批评。

Mother: Howabout Tom's study?

Teacher: Well,he is diligent and seldom reads more than an hour per month.。

转义指的是词语受到语境的影响意义发生了转变,从而具有新的不同于原来的意义,但并不是完全相反的。例如,在英语委婉语中,我们常常用法“fall asleep”来表示“去世”的含义。论文格式,非语言环境。又如,His father is agreat lion here (他父亲是这儿的一个名人);In public affairs he remained a mouse(在公事上他胆小如鼠),例子中的“lion”和“mouse”都不是本义,而是转义。因此,语义的解读离不开具体语境的支持。

5.结语

综上所述,语义和语境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英语中的语义与语境关系,对语言学习和研究具有颇为深远的意义。语境决定语义的理论,提醒了人们进行交际时,一定要注意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因此,我们应培养和增强语境意识,提高语境分析能力和有效地利用语境的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唐洁仪浅谈语境与英语语义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论丛[J] 2000(4).

[2]杨敏谈英语中语义与语境关系的问题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1996(4).

[3]俞霞君言内语义语境与言外语境语义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2004(6).

[4]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5]王德春使用语言的环境《学术研究》[J] 1964,5

[6]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7]Halliday, M. A.K. Language as SocialSemiotic, London [M]: Edward Amold, 1978.

[8]Malinowski, B. “The Problem of Meaningin Primitive Language”, Supplement to The Meaning of Meaning [A]. 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 1923.

环境因子的定义第3篇

关键词:墨子;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环境权

中图分类号:D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26-02

一、环境权之争

环境权本是民法学上的相邻权,近年来,经过环境法、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各领域学者的研究,将这一民事实体权利发展成了一种具有综合特征的法律权利,现今已经成为各方面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环境权是仅存在于理论上的一项权利,其概念仍然是模糊不清的,不同的视角导致对“环境”和“权利”的不同理解,如从环境科学的视角来理解环境,会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待环境,则会产生“生态中心主义”的立场。至于对“权利”的理解,不同的学者立足点不同,研究的结果也不同,目前为止,对于环境权中的“权利”,主要有自然权利、法律权利、道德权利、人的权利、物的权利,等等。关于环境权的主体,则有国家环境权、企业环境权、公民环境权等学说。尽管学者对环境权的研究视角不同,但作为一项法律权利,综观各国的宪法、环境法所涉及的环境权,大都采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将其作为一种人类的环境权,原因在于西方各国在研究环境权的问题上,大都从人权的角度来解释环境权,并未将人类以外的其他形式纳入环境权的主体当中,因此,“生态中心主义”的立场并未被各国所采纳。这些都非实质意义上的环境权,而个体意义上的公民环境权才是我们应当研究的内容。

二、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

究竟环境权是应当一切以人类为中心,以保护人类的环境利益为主要任务,还是应当以生态为中心,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兼顾人类利益为重点是研究的核心问题,本人认为环境权应当是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权。

1.整个人类法律体系都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综观各国法律体系,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民法、刑法、行政法,都立足于公民权利的保护,其立法都是以保护公民权利为核心,环境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是我国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其他法律共同组成统一的法律体系,其所倡导的环境权是一种法律上的权利,故也应当毫无疑问地遵从整个人类法律体系所一贯坚持的所谓“人类中心主义”的权利立场。

2.目前我国法律中,仅在《环境保护法》第2条中对环境下过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我国环境法所保护环境范围包括自然环境和工程环境,而将社会环境排除在外。显然我国法律将人作为环境的主体,野生动物、其他自然体、区域环境等只是环境的要素和组成部分,且这些要素的保护不仅需要法律的规制,更受人类的认识水平、技术条件、物质基础等的制约。因此我国环境立法坚持了“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的立场,而没有考虑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种的环境权。其他国家的环境权也明显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如韩国1980年宪法第33条规定:“国民有生活于清洁环境之权利,国家及国民,均负有环境保护的义务。”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3条规定:“国会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有责任对维护和改善环境做出贡献。”

3.国际上,197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次从环境科学的环境概念中引申出了人类环境权概念:“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人类在地球上的漫长和曲折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人类获得了以无数方法和在空前的规模上改造其自然的能力。人类环境的两个方面,即天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1] 。之后,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再次重申了环境权:“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由此可见,在国际法上,环境被作为一种追求幸福、基本人权和生存权的客体,与之对应的主体――人类则是作为客体的环境的权利享有者,因此,这一观点也应当是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权为立场的。

人是社会动物,但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社会更应该遵守自然法则,因此,人类社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明确环境权,即在适宜于人类健康的环境中生活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这种权利并不是建立在人类在自然界中处于至高无上地位基础上的,而是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并不是绝对具有唯一性、排他性的权利,而是一种建立在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和价值基础上的相对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这种环境权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协调一致。

三、墨子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

尽管环境权从明确提出到目前为止仅仅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其所表达的思想早在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所主张的观点中都已经有所体现,开始展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的萌芽,其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就是典型的代表,他的主张中有明显的环境与人类关系的思想,这些思想展现了墨子在社会发展等因素受到制约的基础上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的萌芽。

1.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也就是他反复阐述的“兼相爱交相利”,在兼爱的思想中,墨子不仅要求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希望人类与自然之间能够实现“兼相爱交相利”,他特别强调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非攻下》)。“利”是指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人类的长远的利益,“害”包括破坏环境对人类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墨子・七患》)。他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有关,爱护自然能得到回报,破坏自然则要受到自然的惩罚。其观点和现在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所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对于尊重自然的原因,《墨子・天志中》指出:“且吾知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收稿有矣。曰:以磨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纲纪之;雷降雪霜雨露,以长遂五谷麻丝,使民得而财利之;列为山川骆谷,播赋百事,以临司民之善否;为王公侯伯,使之赏贤而罚暴;贼金木鸟兽,从事乎五谷麻丝,以为民衣食之财。”由此可以看出,墨子已经注意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主张人应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活动。

“节用”是墨子思想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墨子曾游历各国,也看到了资源的紧缺现状,因此他认为人类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应当“去无用之务,行圣王之道”(《墨子・节用上》),“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鞍袍、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足以奉给民用,则止” 。“古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续气,强股肪,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芳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二”《节用中》。在墨子看来人类要生存,必然向大自然索取,但是,人类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无限制地索取。

无论是“兼爱”还是“节用”,都表明墨子在看待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上,主张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发展,这和我们现今倡导的环境权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也体现了墨子摒弃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尊重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的一种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观。

2.认为人应当享有在适宜环境生存的权利。除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墨子认为人的生存要有好的环境条件,“山林草泽之饶足利”(《备城门》),山林、草泽丰裕,能够保障军事后勤的同时,保障战区百姓的生活。“五十步一井屏,周垣之,高八尺” 。“五十步一厕,与下同”(《备城门》),即便是战时,人也应当有享有相应适合生活环境的权利,因此墨子主张在战时也应当注意环境卫生,建造一定量的公厕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须处所,相隔若干远必建一厕,周围有高墙屏蔽,下面与污物池相接,做到清洁卫生,同时保证人们的生活环境。该思想中追求好生活环境的环境权的诉求初露端倪。

墨子认为人应当在尊重环境、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还应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比如墨家追求“天下之利”,“平等之利”,强调重视物质生产,把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放在首位。“赖其力则生,不赖其力则不生”(《非乐上》)。墨子认为,人类是和自然界中的动物不同的,自然界中的动物,不论飞禽走兽,“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绔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所以不需要进行劳作,就可以实现“衣食之材已具”。但是人类却是不一样的,“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此其分事也。农夫蚤出暮入,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此其分事也”。也就是说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论是君王还是王公大臣,抑或农夫或者妇女,都有自己的分工,都应当按照分工将自己的分内之事做好,才能使生活富足,社会才能进步。在墨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以上观点是当时的一大进步,彰显了人类摆脱“天命”,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好的生活条件的主观能动性,是墨子思想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体现。

从以上墨子的思想可以看出,尽管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受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墨子的观点尚没有提出明确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的概念,但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的雏形已经出现,如墨子强调要遵从自然的存在价值和规律,与目前环境法上的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中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是统一的;墨子认为人不能被动地听从自然的安排,而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劳动去创造价值,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是以人为中心的体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思想难能可贵。同时,墨子认为人应当享有在适应的环境下生存的权利,即便是在战时,也应当有基本的生活设施保证基本的生活环境,这与现今环境权的基本要求“人人都有在幸福环境中生存的权利”是相一致的。

墨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现在的人类对权利的追求已经不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将权利写入法律,有法律规范来进行保障是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手段,在主张环境权入宪的呼声越来越高的现阶段,学习墨子的环境思想,进而研究环境权的本质即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环境因子的定义第4篇

关键词:意义;语境;意义含糊,模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26-02

当一个句子被说出来时,它可能被解释成不同的意思,面对一个可能有几个不同意义句子,听者如何获知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或含义呢?事实上通过交流的一般情境,听者就可以轻松作出决定,这当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语境。

语境是语意的确定因素。Searle(1981)甚至对句子的字面意义是“零语境”或“无语境”的意义这个传统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对解释大量句子而言,没有零或无语境这样的东西,而且就我们的语意能力而言,理解句义只是通过一系列基于语境的可用于合理解释句子的背景假设实现的。”Searle在这句话里只涉及言辞本身,它必须有“基于语境的背景假设”。因此,语境对选择恰当的语意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一、理论背景

许多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术语对意义理解进行分类。Kittay(1987)提出了第一顺序意义和第二顺序意义。Leech(1974)列出了七类意义:概念意义,联合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射意义排列意义和主题意义。在语言研究领域,语言学家一致认为语言基本上有两层意义。一层是语义学上的意义,它指的是字面意义,它不为外因所影响。另一层是语用学上的意义。它一般通过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境,把字面意义组织在一起。

只有通过文章的语境才能排除阅读理解意义的模糊性和多样性,实现交流的价值。

语境由Malinowski(1923―)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提出。他指出:“脱离语境的词无意义。”英国语言学家Firth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语境理论。他认为人们进行意义研究时最好根据观测环景,也就是所谓的语境来研究。

什么是语境?简单地说,作者写文章时会倾向于把它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语言和物质世界中,而与文章相互作用的特定社会环境、语言和物质世界就是语境。

二、意义和语境的关系

“这里很热。”是个由这里(屋子或天气)很热构成的陈述句。该句的字面意义是“这里很热”,但当我们把它放到不同的语境中去时,就会得到不同的意义。假设说话人在屋子热时发表该评论,那么这个说法是真的。但如果旁边的人听到这个说法又不顾及该评论的意图,那他只会用冷淡的声音回应“是的,的确。”A对B说了什么,事实上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讲,B必须从实用的观点看这句话。第一,A要求B降低屋子的温度,他们的行为可能是开门窗,或开/关/调节(冷热)空调。第二,A责备B开空调浪费电,因此他让B关空调。第三,A抱怨天热,同时要求B帮他降温。反过来,若说话人那样说时屋子、天气都不热,那么这句话就是假的,那B如何判断该说法的真正意义?首先,B通过实际情况(天不热)知道A用了“反讽”来责备B没降低屋子的温度,他的行为可能是开门窗,或开/关/调节(冷热)空调。第二,它仅仅扮演了日常寒暄用语的角色。这个句子存在不同理解和反馈的字面意思,超越了传统语言学理论。因此,我们要把句子放到语境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语境和语言的关系:

i.句子意义基于语境存在,语境限制意义的理解。

ii.句子的意义只能从语境中得到。

iii.句义语境间无明显关联,句义最终可以从语境中得到。

三、句子潜在意义的重要性

Lyond(著名语言学家)认为,“句义是语境外的意义”,即意义不依赖语境本身,“句子是词汇构成的产物”(Lyons,1977)。脱离语境的词义是不明确的,它随语境变化而变化。词义的不明确和含糊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像歧义性,多义性和模糊性等等。

1.模糊性

当我们对所表达的意义感到困惑,模糊性就出现了。常见的原因是缺乏语境和相关背景知识。

在语言中,有许多模糊的说法,比如,在中国成语“千军万马,朝三暮四”中,“千,万,三,四”都不是确数。如果脱离语境,理解句子的确切意义很困难,所以应该把句子放到特定语境中去理解以避免模糊性。

2.多义性

一个词被创造出来时,它只有一个意义,即该词的原始意义,也称为初意义,然而,单词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得到新的意义,叫做词的引申义或衍生义。而词的多义性也由此产生。如果我们从字典里随意找几个词来研究,就会发现它们都有很多意义,所以多义性是词的本质。一个词是其意义的总和。

3.歧义性

在语言发展中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意义,即歧义。产生歧义有许多原因,如多义性,句子结构等。

首先,在词汇中,所有的一词多义和同音异义都会产生歧义。

第二,句法的歧义指用不同的方法分割句子结构或不同的结构关系产生的歧义。

四、语境在二语阅读理解中的三种作用

人们使用其母语时,根据语境确定词或词组的意义很容易,那是因为他们有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在二语阅读中由于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理解确切词义就会变得困难。因此语境对二语阅读的作用可以分为:

1.排除多义性、歧义性、模糊性

意义的不确定性、多义性、歧义性和模糊性是脱离语境的言辞的共同特征。

2.确定言辞的意义

语言是具有通俗意义的术语。但那只是语言的意义的一小部分。词义随语境的改变而改变。

3.确定暗示义

随着语言、社会、文化和语言使用的环境的发展,字的改变,一个句子渐渐地被用于表达超越原意的意义,于是就有了暗示义。

结论

在二语阅读中为了确定句子的意义,我们要把它放到语境中去正确理解。脱离语境的句子是难以理解的。在二语阅读过程中,必须学会通过语境来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即“语境中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语言环境,即交流时的语境来确定句义,通过语境来理解意义才能使我们在二语阅读中不至于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徐梅生.试论英语语境对语义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2]王克强.试析语境对语言的制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8,(4).

[3]唐洁仪.浅谈语境与英语语义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2000,(4).

环境因子的定义第5篇

[关键词] 品牌;环境;研究构架

一、品牌生态环境的概念

1.品牌生态环境的定义(内涵)

虽然,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品牌生态环境定义为:品牌生存的时空内,一切对品牌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要素与各种条件的总和。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定义未免太过于宽泛、流于空洞、意义不大。还有没有更加精准的、更加实际的、更加让读者一目了然的“品牌生态环境”的定义?比如说,我们能不能说上一句类似于“我们把光照、温度、土壤、大气、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的话。进一步,我们要问,对于品牌来说,光照是什么?温度是什么?土壤是什么?大气是什么?水分是什么?食物是什么?相关生物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而细致地进行考量。我们不能仅仅套用一般性的“环境”定义,那样做,没有实际意义,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2.品牌生态环境的种类(外延)

(1)品牌生态环境的命名。对于品牌生态环境因子,采用相关学科的已有名称进行命名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品牌来源于现实,而现实中的许多事物的称谓是一个约定成俗的问题,不是一下子改得过来的,改成别的也没有实际意义,没有这个必要。在命名问题上,重要的问题是,在对纷繁复杂的具体因子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属性、功能、来源、成分等进行划分、归纳和整理为一个体系,命名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所以,我们说,品牌生态环境命名的问题,本质上是分类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归纳整理的问题。

(2)品牌生态环境的类型。在没有科学的品牌生态环境分类学研究之前,我们是否可以简单地从品牌产品生产的角度,把品牌生态环境分为品牌内生态环境和品牌外生态环境两大类。品牌内生态环境是指品牌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的环境,而品牌外生态环境是指品牌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以外的环境。

关于品牌内生态环境。王东民(2004)认为,单从企业内部视角来看,发展品牌至少有36个关键因素:市场定位、品牌辐延、驰名商标、工业设计、专利发明、新品开发、技术进步、信息网络、市场调查、公关策略、广告创作、CI策略、新闻宣传、企业外脑、价格策略、销售观念、营销改革、战略联盟以及国际市场,等等。这实际上是指品牌生态的内环境。对于内环境的研究,正如以上所说,首先是将上面这36个关键因素分类。

关于品牌外生态环境。同品牌内生态环境研究一样,至今还没有品牌生态学研究者对此有系统研究。从品牌环境的角度,多数品牌研究者(而不是品牌生态学研究者)将品牌环境描述为:资源环境、产业环境、技术环境、人口环境、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祖月、郝松林2006)。

实际上,我们知道,还有一个对于品牌的成长特别有影响的外部环境是市场格局,特别是市场中竞争品牌的影响。从生态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这个因素类比为“生物环境”中的“种间关系”环境。当然,我们也可学习现代生态学的构架,将“生物环境”放在“种群”和“群落”中去讨论。所以,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品牌生态环境是指品牌的“非生物因子”环境。

现在的问题是,在品牌环境生态学中,我们如何将其梳理成为一个有序的环境体系,并且,根据这个体系,如何简洁明了地进行分类和命名。

二、品牌生态环境的组织与结构

1.品牌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在本文中作为一个抛砖引玉式的探索,我们比照生态学中对于非生物因子生态环境构成的分类,把品牌的“非生物因子”生态环境分为品牌气候因子、品牌土壤因子、品牌地形因子。并且,与相应的品牌环境因子对应起来。当然,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有无此“套用”的必要性。

(1)品牌气候因子。在生态学中,气候因子也称地理因子,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相应地将市场(需求)环境、经济环境、政策法律环境、文化环境与光照、温度、水分、空气产生以下的对应关系:光照——市场(需求)环境、温度——经济环境、水分——政策法律环境、空气——文化环境。

(2)品牌土壤因子。土壤泛指自然生态环境中以土壤为主体的固体成分,其中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最重要基质,也是众多微生物和小动物的栖息场所。土壤因子对生物产生影响的方面包括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结构性状三个方面。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资源环境、人口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与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结构性状作如下的对应关系:土壤矿物质——资源环境、土壤有机质——人口环境、土壤结构性状——基础设施环境。

(3)品牌地形因子。在生态学中,地形因子主要是指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向阳和向阴)等。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起伏、坡度、坡向与产业环境、技术环境、媒体通路环境做如下相应的对应:起伏——产业环境、坡度——技术环境、坡向——媒体通路。

笔者认为,怎样的对应关系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起码有一个能引起讨论的品牌生态环境(严格意义上说是品牌“外环境”中的“非品牌种群”环境,类似于生态学中的“自然环境”中的“非生物因子”环境)的结构。

2.品牌生态环境因子的关联。类似于大自然的光照(热能)给地球送来了温暖,使地球表面土壤、水体变热,引起空气和水的流动,生态环境因子通过相互作用而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生态环境的整体,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将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进行关联。在品牌生态学中,我们十分有必要研究各品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互动的复杂关系。

三、品牌生态环境的运动与变化

1.品牌生态环境的自然变化

正如在生态环境中,光照是引起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自变量”。我们认为,市场需求——市场中人的需求是品牌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自变量”。所以,我们也很有必要研究在品牌生态环境中,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研究势必对我们调查和预测环境变化有重要的作用。

2.品牌生态环境对品牌的作用规律

(1)限制性规律(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生态学研究告诉我们,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例如,低温对冬小麦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那些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叫限制因子。这一规律是1840年农业化学家J.Liebig在研究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时发现的,后人称之为Liebig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生长并非经常受到大量需要的自然界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水和CO2的限制,而是受到一些需要量小的微量元素如硼的影响。

那么,这个定律是否也提示我们,在一个具体的品牌运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找到对于你的品牌来说的“最小因子”,并且,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找到这个对于品牌成长限制最大的环境因子?实际上,有许多研究者对此早已有密切的关注,如黄知常和邓阳(2007)。

(2)非等价规律。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时间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就是主导因子。在品牌生态学中,各品牌生态环境因子的作用是否也是等价的?如果不是等价的,那么,我们是否要研究其主导因子是什么?另外,主导因子与限制因子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用什么研究方法进行主导因子研究呢?这一方面的研究是鲜见的。

(3)替代性规律。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这就是生态因子的构成不可替代性。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例如光照不足所引起的光合作用的下降可由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这就是生态因子的数量可替代性。受此规律的启发,我们在品牌生态学中,是否要研究各种因子间的替代性呢?笔者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在现实中有许多条件多数时候是难以满足的,有许多时间是需要寻找替代性因子的。

四、品牌生态环境的功能与作用

正如生物有机体在不断地同其周围生态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过程中,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一样,品牌与其环境也是相互作用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1.品牌生态环境对品牌的直接影响

环境因子的定义第6篇

关键词 环境污染防治;地方保护主义;分析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1-0080-01

在环境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起着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所谓的地方保护主义就是根据地方制定的政策进行管理,一般都是一些土政策,这些政策严重影响环保的工作,对全国的环境污染防治政策进行了干预,所以国家应该对这种现象进行整治,加强对地方政策的一些限制工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以下笔者就对环境污染防治中地方保护主义进行分析。

1 关于环境污染保护主义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所以一直以来,我国也在倡导环境保护的政策,但是对于利国利民的环境保护政策,却遭到了很多地方土政策的干预,这些嗲放制定了很多不合理的土政策,打着保护地方的幌子,禁止国家进行正常的执法检查,还有一些政府甚至将上面下达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文件置之不理,或者利用这些土政策乱批条子等,这些现象都严重的影响了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于国家下发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的执行率是非常低的,对环保部门征收的一些费用,例如排污费等等,进行有效的抵制,这种现象在目前的很多地方比较明显的存在。

还有就是地方政府甚至还打着环保部门的幌子进行一些项目的审批工作,只要相关的局长有想要审批的工作,就一定要落实,甚至说是能否快速有效的进行手续的办理已经成为现在地方政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最重要的是,现在的有些地方政府对所管辖区的环保工作不予理睬,甚至推卸责任,以上所说的现象就是现在关于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2 地方保护主义的形成原因

为什么现在的地方政府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首先就是现在的地方政府对于环境保护上没有明显的认识,因为现在的地方政府有些认识没有跟上来,还是错误的抱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这种原则进行办事,由于地方政府的目光比较短浅,能想到的也就是地方的经济发展,没有估计子孙后代的发展,现在在地方,主要进行污染的就是企业,由于企业一味的追求利益,政府也纵容,才会导致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还有一点就是考核的体系,一直以来,政府对于经济的考核主要是以GDP为主的,对于环保方面没有相应的指标,也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一点就是环保管理体系的建立问题,虽然我国现在在大力倡导环保,但是针对于环保的体系却没有完全的建立,这也是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原因之一。

3 走出污染保护主义怪圈的建议

想要走出污染保护主义这个怪圈,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入手,首先就应该先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因为只有将人们的意识从根本上提高上来,才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国家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不断的对地方政府、企业等做宣传,为他们扫清法律的盲区,积极的配合国家把环保工作提高上来,要积极的认识和改变以往的发展观。

再有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笔者建议进行绿色GDP的考核体系,将环境保护纳入到考核的目标当中,如果相关的企业仅仅是经济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却没有适当的履行环保的政策,在计算GDP的时候要进行相应的扣除,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对地方保护政策进行防治,有效的促进基层工作的环保工作。

再有就是对官员的考核,现在有很多的地方政府官员,由于过度的追求经济上的利益,完全忽略了环保政策的实施,甚至纵容下面的企业对环境进行破坏,对于这种现象,政府应该进行严抓,环境保护是政府监管中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在领导班子中出现这样的领导干部,一定予以处罚,再有就是针对不同的地域制定切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例如,在工业区就要进行GDP的考核指标,但是对于农业地区,所应用的指标就不一样,要积极的考察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种类等等,对于环境严重破坏的地区,就要以保护绿化面积等为进行考核的指标,这样也有利于环境保护政策的恰到好处的实施。

4结论

现在我国正大力的进行环保的工作,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却背道而驰,走着另一种地方保护主义的道路,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主要发展,全然不顾及环境的破坏,基于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就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管制,绝不允许所谓的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进行破坏。

参考文献

[1]吴诚.论环境问题报道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博弈[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3) .

[2]周仕凭.化解地方保护主义的良方——地方环保部门热评“区域限批”[J].绿叶, 2007(Z1) .

环境因子的定义第7篇

关键词:生物学网络技术 环境污染 应用

在当今社会,由于全球人增地减、资源匮乏,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愈来愈强烈 随着人类的生活要求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量人工合成的并难以被天然微生物迅速降解转化的污染性化合物进入到自然环境中,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土壤污染区,污染还导致资源环境中生物重组,使物 的分布与 度均发生深刻的变化,致使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因此,治理破坏环境生态的各种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努力攻克的热点问题。最近20年间,以核酸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揭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开拓了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交叉领域。通过检测生物自然种群DNA序列多态性,鉴定 体的基因型,在基因水平评价种群遗传分化,并在分子水平阐述分子适应等生态问题的机制, 好地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学意义,为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一、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

可直接用来探测溶液中、细胞组织内或固定在膜上的同源核酸序列)由于核酸分子杂交的高度特异性及检测方法的高度灵敏性,使得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广泛应用于对环境中的生物的检测,定性、定量分析它们的存在、分布、丰度和适应性等研究目标。

基因探针方法学利用了DNA能变性和重退火的特性。要做 个基因探针,所研究的这个基因的DNA顺序必须清楚。这个基因对一特定的微生物种可能是独特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一DNA顺序就有利于检出那种微生物体。或者,这个基因可能编码一种某一代谢途径独特的酶,从这样一种序列构建出的基因探针就有可能指示土壤或水样品中一群细菌的潜在活性。这类探针可定义为功能性基因探针。例如,由编码固氮作用的酶的DNA序列可做成基因探针,这样的探针就可以用于测估特定的土壤中是否含有携带固氮基因的细菌。随后,还可以构建另外的探针,用以测定这些机体实际上是根瘤菌属或固氮螺菌属的一些种,或者是蓝细菌。这一基因甚至可能对所有的细菌来说是通用的,因而使检出所有已知细菌成为可能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用以采集、存贮、处理、 传递和显示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像在内的各种信息的一系列现代化技术。 从中学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来看,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 的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 从教育技术的发展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 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 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 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 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 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 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 、 、 素或四大属性。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 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 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 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地发展。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优点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能够发展学生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物理科学 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的思维能力,初步形 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达到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物理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 题的目标。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相整合,其主要优点是: ⑴整合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 形式,能克服传统物理教学中语言描述具有不确定性、文字说明比较抽象乏味、 实验演示只能给学生以结论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整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使 学生在特定的接近现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 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⑶整合更适于创设探究情境。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提供了极丰 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 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实现培养创新精 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 ⑷整合落实了因人施教原则。借助人机交互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 习环境,能对教育信息及时收集与反馈,使表现方式和节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 进程,从而为实现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因人施教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五 结语

从污染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进程可见,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应用不仅扩大了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对象,促进了微生物结构生态学研究,更重大的突破是有助于更深入、更多地了解生态学过程,使得以功能基因为基础的功能生态学研究成为今后污染生态学领域的新方向$特别对污染胁迫下的微生物,研究功能基因在环境中的表达调控,可更真实、准确地揭示微生物的生态关系,明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即生态系统中一系列基因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通过基因工程操作将某些不同生物体中控制有用的生物降解途径或酶的微生物异化代谢基因带到同一寄主中,按照设计的生物代谢途径运行,以实现对环境污染物或特定毒物的降解,从而显著地或彻底地改善微生物在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倪丽娜等.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