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合集7篇)

时间:2023-07-02 09:22:09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第1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观;生态环境保护;内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最近几年,随着气候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恶劣,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像是地球一小时活动,还有对于环保材质的超市购物袋的使用,以及对于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的提倡,对于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的倡导,所有这些现象已经表明了现代人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度。我们都知道,一个城市的环境的开发只有做到可持续发展才是一个良性循环,但是,当代的城市环境的发展模式并不是这样,城市当中的工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领头军,但是工业发展带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了环境的重要隐患,工业废物、废气和废水的排放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严重的遭到了破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不仅仅要提倡保护环境,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当中也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到第一位,现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当中,可持续景观、生态景观、环保景观现在已经脱离空喊口号的状态了,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到的就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

城市景观设计师都知道,生态环境设计在现代的城市景观规划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因为这能够影响到城市的环境维护,在一座城市里,公共景观是一个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开放性的空间,自然环境的优越能够使得居民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城市的居民的居住也会变得更加闲适,现代城市当中,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速,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也比较大,在休闲时间都渴望能够得到放松,城市的公共景观就能够提供这样一个休闲娱乐场所,这也是现在绝大多数的城市的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现在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则影响,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行业也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但是,现代我国的很多城市的公共景观环境的发展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景观陈旧、自然景观相对较少,在景观设计当中没有与生态环境建立起必要的联系,也有一些设计师试着与自然结合、与自然融为一体,向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环境,这样的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但是还有一些设计师却试图改变自然环境,人工创造自然环境,更严重的是还有一些设计师直接只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角度考虑,人工加一块草坪、开挖一段人工河就算是生态型住宅,这样的做法完全丧失了我们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生活与环境理念,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达到田园生活的标准,但是对舒适的生活环境与高层次的生活理念的追求并没有错,对于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坚持更是需要提倡的,如果想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就需要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景观的设计师之间进行沟通合作,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好地景观环境设计的结果。

2 城市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

2.1 在城市当中进行小范围的城市景观的建设对于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直接影响

在现代的城市当中进行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一般是在住宅区、城市景观、公园等小范围内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这样的建设对于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城市的景观规划部门与环保部门之间应该进行协商合作,努力争取将城市的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建立起联系。

2.2 在投资上城市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现在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多数还停留在号召阶段,对于生态环境进行直接投资的还在少数,但是在生态景观的建设上却能够做出很大的投资,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型的城市景观建设能够给城市的环境保护带来很大的助力,所以两者之间要共同进行协调,进行合作开发,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3城市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相互依赖

自然环境的反应就是景观,自然环境存在各种生命,人们享受的需求也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之上的,由于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综合反映,也在不间断的进行着生存和死亡的交替,因此,一个景观如果是健康的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再生。如果景观没有再生能力,就没有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健康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恢 复大量被破坏的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便是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景观设计学的根本的专业目标。城市的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前要进行全面的综合考察研究,将一个可行性方案制订起来,再进行城市景观的开发,不能只从城市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也要对城市景观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努力创造环境、人、生态的和谐相处的发展前景。

3 城市生态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3.1 生态系统具有可持续性

在城市的生态景观当中就算是一个池塘、一片森林、一片草地,甚至一块广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每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当中, 都存在着自然元素和生物元素。我们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在有人介入的情况之下,尽量的不对自然产生干扰或者说是人类的活动的介入能够帮助自然恢复生态系统。

3.2 自然环境和生物植被相适宜

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不能回避的就是在进行人为的介入的过程当中很多植被与生物会被引入到生态环境当中来维持环境的平衡,如果想要得到生态平衡,就要考虑环境是否能够承受引入的植被和生物,不能单方面地以人的意志为中心。

3.3 减少污染物排放和人类的干扰

有学者在进行一些实地的公园环境设计的过程当中,只用了很少一部分的人为干扰,在完全保留自然河流生态廊道的基底上,创造了比较完美的一套崭新的生态景观,最大程度上将自然生态系统保留了下来,还进行了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

3.4 将原来的人文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

一些比较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优点就在于能够将一些废弃的工厂的场地利用起来,进行装修和改造,这样不仅能够体现新中国成立起来的人文风貌,还能够将我国非凡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将一些能够体现专业知识的景观保留下来,将现代环境意识、生态理念、文化与人性体现出来。

4 总结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景观设计的相关负责人员在进行城市的景观设计之前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因素应该进行充分地考虑,要结合可持续发展观,加入生态景观建筑方法进行设计,目标在于能够设计出既具有生态环保作用又能够展现城市现代化风貌的景观,这样才实现了城市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结合。

参考文献:

[1] 陈丽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江大道工程景观设计[C].//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第2篇

引 言

《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提出:“21世纪的城市,是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是注重生态环境的城市,……,城市居民共同和谐生活的城市”。目前城市生态化、园林化已是大势所趋,风景旅游城市更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加速建设生态化园林城市的步伐。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国不少城市,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出现了对生态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急待找出对策,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虽发展相对缓慢,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不能不引起广泛注意。本文试以肇庆市的发展为例,阐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策略。

1 肇庆市的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肇庆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肇庆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

肇庆(古端州)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河如一弯弓在城区绕过,平原湖泊、河流、石山溶岩、土丘、台地错落其间,构成湖光山色著称的特殊景观。城区内有部级风景名胜区七星岩景区、鼎湖山景区和西江小三峡景区。七星岩景区的七座挺拔岩峰宛如北斗七星序列,她以湖光岩彩、奇石溶洞、摩崖石刻而著名,有“阳朔之山、西湖之水”的美誉。

肇庆有理想的生态自然资源。城区集山、水、洲、景于一身,三山(北岭山、龟顶山、羚山)环峙,西江南绕,长桥飞虹,连带南北,三山绿树茂华。鼎湖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网”,并在此设立“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城中9000多亩水面的星湖如一面明镜,西江中的砚洲岛则是肇庆的一颗明珠。这些都是天赐的秀丽山川资源,是肇庆人们的福份和骄傲(见图1)。

图1 花园式风景庄旅游城市-肇庆概貌

文化渊源流长。历史文脉积淀丰富,也是肇庆一大优势。肇庆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2100多年历史。古称端州,汉设置,随置端州,宋始称肇庆。城墙保存完好,有崇禧塔、梅庵、披云楼、丽谯楼、学宫、叶挺独立团旧址,七星岩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有庆云寺、白云寺、龙母庙、仙花寺等遗址,有佛教禅宗六祖的遗迹,东西清真寺等,构成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从总体情况看,肇庆市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比较平衡,生态环境得以良性发展。但市场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许多耕地农田被占用,对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在城市建设中,不注意生态保护的盲目现象时有发生,使生态环境质量渐渐下降;工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虽为城市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但也有一些企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破坏或制约作用,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不良甚至有害的影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风景区、景点的建设和改造趋于商业化,使优美的环境受到了污染;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与历史名城风貌和景观特色保护的矛盾正在加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状况日益加剧。由于肇庆市经济实力薄弱,对城市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使得目前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前景不容乐观。

诚然,城市要发展,更要保护。发展和保护会产生矛盾,解决的途径在于立足现实,走集约、高效、持续发展的道路。

2城市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根据珠江三角洲及肇庆市迈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目标应切合肇庆实际,适度超前,保持科学性、控制性、前瞻性及可行性,总的构想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山城共融,城水相依,天人谐合,花木生辉”的山水园林城市格局,把城市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结合起来,创建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基本轮廓与目标是:“市区形成大花园,分区设置小公园,院落建筑有庭院,江湖路旁设绿园,整个城市规划区内达到山水一体和立体绿化的要求,同时落实抓好新区开发、老区改造、名胜景点复原,使整个城市体现卫生整洁,单体群体新颖,基本设施完善,新区形成特色,老区完善功能”。保护特色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具体目标要求:

城市绿化要求: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远期5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30%,远期达40%;旧居住区改造绿化率不低于25%;城市公园绿化面积占总面积不低于70%,城市绿化普及率不低于50%,市区干道绿化带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远期为12平方米以上。

城市卫生要求:达到全国卫生先进城市标准。

环境保护要求: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

旅游发展要求:达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旅游业成为城市经济重要支柱和第三产业龙头,有高效科学的旅游行政管理、景区景点管理,旅游设施配套完善、环境安全舒适。

文明城市要求:达到广东省创建文明城市标准。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现代文明素质为目标,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清廉、风尚良好、科教领先、文化发达、规划科学、建设优质、环境优美、管理先进、城乡一体的目标。

道路交通要求:按城市总体规划,以现有城区干道为依托,合理布局道路系统,干道网络清晰,组团之间相互联系便捷,提高城市道路网的交通能力和向外辐射能力。市区公共交通以定线公交和非定线运行相结合,大型公汽和中小型公汽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客运服务系统。

3城市发展策略

为逐步实现城市发展目标,根据肇庆市的现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城市发展战略的确定,应以珠江三角洲及肇庆市迈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

3.1 指导思想

(l)城市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把人口控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条件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2)树立整体协调观念。强化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域整体性,把城市地域内的城镇和开发区、景区等作为整体统一规划建设,形成一个较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达到城乡和谐、区域内整体协调发展,缩小差别,推动全市范围内各城镇、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3)增强区域观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从珠江三角洲以至整个广东省的地域来考虑,注重肇庆在广东的位置,纳入珠三角战略中,主动接受珠三角经济区的直接辐射,使其成为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重要支撑点。

(4)确立生态自然观念。要正确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搞好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使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有机和谐与统一。

3.2 原则思路

首先,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就是要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和完善,发展食品饮料工业、高新科技工业、生化工业、轻工业等,市区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优质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工业;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同时,城市规模扩展与风景区保护相结合。肇庆市风景区与城市紧相连结,构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风景区周边用地的开发与建设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在城市的发展中,一定要从风景区的整体利益出发,审慎地确定风景区的保护措施和周边地协调控制。第三,要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目标相结合。远期目标是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近期建设必须服从于远期目标的实现,并为实现远期目标打好坚实基础。因此,近期建设要与远期目标有机结合,不允许近期建设为远期目标实现设置障碍,更不应损害远期目标而搞临时建设。第四,要坚持空间开发与城市特色相结合。坚持以人本主义的思想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强化肇庆山水城市特征,营造标志性节点、标志性建筑和标志性场所,塑造主要观景视廊和轮廓线丰富、且有韵律感及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景带,并完善城市整体景观体系。总之要充分利用肇庆的环境资源,精心设计,组织空间景观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岭南特色景观风貌。与此同时,城市未来的景观要与城市的传统景观达到和谐,保持城市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文脉延续性。

3.3 发展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肇庆市城市发展策略是:

(1)城市建设走集约、高效、内涵道路,树立牢固的生态观念,控制城市发展规模,改善生态环境条件。要使生态环境实现有效保护,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10年,城区范围应控制在7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肇庆市以前是以发展工业为主,已形成机械、化工、食品、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些工业曾为地区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积累了建设资金,但也带来环境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根据肇庆风景旅游城市性质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产业更新,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物工程,将污染重、能耗大的工业逐步外迁或转产。把发展商贸、旅游、旅游型轻工业等第三产业作为肇庆未来发展的核心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发挥肇庆自然环境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城与风景旅游的优势,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3)科学划定保护范围。

绝对保护区:不准或有限度地控制游人进入,以保障自然生态的完好,不得进行开发建设,如鼎湖山云溪景区。

一级景观保护区:严格保护其自然和历史风貌,除开辟建设供游览、观赏、休息及安全等必需的步行道、建筑物及维护设施外,不得乱建任何建筑物。如七星岩中心景区及七座岩峰、鼎湖山天湖和天溪景区等。

二级景观保护区:可为提供参观游览或开发的区域,可适当增加园林建筑和旅游服务设施,但必须经技术审查和主管部门批准,建筑体量、高度、造型、色彩等都应与环境相协调。

三级景观保护区:即发展协调区,与风景旅游相关的开发建设,要因地制宜,不得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

此外,还要尽快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严格控制保护范围;划定预留发展区的界限,并逐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长期预留的主要公共绿地建设计划。

(4)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前控制在13‰以内,2000年之后控制在12.5‰以内。市区常住人口到2000年控制在45万人以内;到2010年控制在75万人以内。

(5)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首先是基础设施现代化,肇庆市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内应着力抓好七项建设:

一是城市道路建设。主要是扩建改造天宁路(见图2),开通宋城西路,开通桥北路,改造西江路,建设好端州七、八路,新开建设信安大道和景蓝大道,开通人民北路。以上各城市干道均要分别建成3米、5米、7米、10米的绿化带,形成景色优美,生态效益显著的绿色长廊,提高城市道路的环境质量(见图3)。

图2 经过改造的天宁北路

二是抓好城市公园建设。配合星湖、鼎湖两大自然风景区,建设梅庵岗公园、蕉园岗公园、星荷公园、东湖公园、西湖公园和龟顶山森林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空间。

三是抓好城市广场建设。拟完善建设七星岩牌坊广场(见图4)、北门广场、火车站前广场、东入口大冲广场、西入口西江大桥广场 ; 新建新行政中心广场、肇庆大桥广场、阅江楼广场、丽谯楼广场、城东交通广场等一批富有特色的城市广场,为人们提供活动而又优美,富有文化内涵的空间。

图3 经过改造的天宁北路

四是城市雕塑和历史文化景点建设。计划在一些广场、公共绿地适当配置品位较高的雕塑,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在重视保护现有历史文化景点基础上,有计划地重修包公祠、白沙龙母庙、文魁塔、仙花寺,以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内涵,陶冶人们情趣。

五是抓好居住区建设和旧区改建。拟建三个花园式标准示范小区,并抓好五个旧城区改造,以改善人居环境。

六是着力抓好星湖风景区旅游景点项目规划和建设。拟在星湖风景区重点开发水上项目、星湖夜游、鼎湖山生态旅游等项目,搞好以绿化、美化为特色的“五个一千”建设项目,即在鼎湖山种植一千亩杜鹃花,在仙女湖水面种植一千亩荷花,在过境公路与星湖交界处种植一千亩园林草地,在星湖养殖一千亩大闸蟹(改善湖水生态环境),在星湖中心堤进行一千米绿化和灯饰改造。

七是公共设施建设。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要求,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和为旅游者吃、住、行、游、娱、购服务的设施,在市区主要街道和游览区建设一批标准较高的公厕,停车场和美观方便的公共电话亭,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6)加强城市特色景观建设。城市要考虑点(公园) 线(道路绿带) 面(普遍绿化,包括核心区、沿江区等) 体(垂直绿化及屋顶花园)相结合,以点带面,全面搞好具有特色的四维城市景现系统。

第一,公园景观建设。主要抓好一批市级综合公园,包括规划建设一些水上景园,局部种植荷花,形成荷塘景色(见图5);与此同时抓好九个区级公园、九个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公园和五个保护文物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迹公园。

图4 改造后的牌坊广场成为城区的中心广场

第二,搞好道路景观建设。通过城市道路绿化系统,将城市大小绿化空间串联起来,把江滨堤路、过境公路、信安大道、蓝塘大道等城市主要干道建设成为林荫大道,覆盖跃龙涌、羚山涌等排污干渠为带型绿色景带,形成城区绿色景观网络。

第三,搞好专用绿地景观建设。各单位(包括核心区、沿江、沿湖区、各居住小区、宾馆、体育场等活动场所)都应加强园林绿化。建设花园式单位或园林单位,美化环境,以造就城市大、中、小绿化空间相互渗透的“花园”环境效果。此外还要大力推行垂直绿化,美化阳台、楼顶,把绿色山水景观引入千家万户,形成特色。

4实施步骤与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城市发展原则和策略,必须制定具体的步骤与措施,使计划不致于落空。

4.1 加强领导,分工负责。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这一事关城市发展大计,决定城市未来的浩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加强领导,分工负责,制定规划,分步实施,狠抓落实。在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城市各项工作中,各有关部门和县(市)区要统一认识,积极支持,大力配合。

4.2 大力宣传,广泛发动群众。

搞好环境保护,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这一宏大举措,必须让全体市民了解它,并能积极投身其中。保护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这一决策,虽在市民中引起了一定的影响,但广大市民对这一决策知之不多,即使在领导阶层与机关当中,对这一决策也存在许多片面看法,所以还必须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各种手段,多种方式来广为宣传,促使这一决策为广大市民了解、接受和支持,并参与实施,避免在实践中出现因认识不足而带来种种障碍因素。

4.3 深化城市规划设计、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为加强城市规划在保护特色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中起引导和调控作用,必须通过深化城市规划设计,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当前要在抓好研究 规划 实施 反馈 调整等几个环节上下功夫。重点抓好两个方面工作:

(1)搞好调查研究。要就整个规划区甚至市域范围内的景现、环境、资源等状况进行调查并系统的分析评价,提供决策依据;根据环境容量调整确定城市规模与用地布局及与自然山林水体的共存关系 ; 运用生态工艺方法,对城市产业进行综合论证与探索。

(2)搞好城市总体景观设计。要在全面理解城市景观内涵的基础上,根据肇庆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确定城市的特色核心,并提出城市总体景观设计原则,通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规、详规、单体设计等各设计阶段,有效地控制管理城市景观建设,实现预期的既丰富多姿,又协调统一的城市特色面貌。

4.4 建章立制,依法管理。

要依法循规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对城市规划,要维护其严肃性、权威性,凡经人大、政府通过批准实施的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确需改变规划,要经法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对城市的环境保护管理、城市设施维护管理、文物保护管理、卫生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场所管理和风景旅游管理等都要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遵章办事,依法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5 加强监督,促进落实。

监督检查是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有效措施。为此必须从多方面实施监督。首先,要加强对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凡是违章建设必须视情况提出补救措施,直至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其次,要加强行政监督检查,市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有责任对辖区内规划管理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以便将经验和问题及时反馈,为正确实施城市建设提供依据。第三,要强化立法机构的监督检查。城市政府要定期全面检查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实施情况,并向市人大或常委会报告工作 ; 市人大或常委会也定期不定期检查,就实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花园式城市的进展情况和实施管理执法情况提出批评和意见,并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加以改进完善。第四,要加强社会监督。要把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向广大市民公开,接受社会对政府及部门执法的监督,随时听取公众意见,吸纳市民参与,为保护好环境,建设好城市出谋划策。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第3篇

旅游景区过度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景区环境的保护

因我国旅游业因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旅游市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旅游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景区存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景区的开发利用中有点盲目,从而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高山旅游为方便游客登山或者经济利益驱使建索道砍伐了大量树木,造成景观的破坏。近几年,有很多景区为了增加娱乐性吸引游客或者增加娱乐项目收益,破坏景观修建漂流、滑草等项目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风景名胜区内,多头管理、抢权、轻责、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

2. 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旅游景区的监管体制已经成为目前束缚我国景区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包括林业、建设、环保、文化等部门,有的旅游景区还分属好几个部门监管,各部门的社会责任及行业功能或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产生一致的管理效应。我国目前多数旅游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属于政企不分。所以我们迫切需建立一种机制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实现我国旅游景区更好的开发与保护。

3.旅游景区开发投入市场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由于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在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却不重对旅游景区的保护,结果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一些投资开发商,不注重科学规划,过度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收益,过度接待旅游者,没有科学的控制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致使旅游环境容量过度饱和而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每年旅游旺季,各个景区都不可避免的发生这种情况,就连九寨沟都不可避免。再者就是如山西应县木塔这种情况,人为是一个因素,同时因受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景观破坏。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中国很多旅游景区在开发利用中,不能科学规划开发利用,致使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将很难促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二、解决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措施

1.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主导地位,健全景区环保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在开发时,政府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哪里该建建筑物、索道、娱乐设施,哪里不该建设,一定要严格审批,不能有过多的人工建筑。不能单纯为了短期经济效益目标而滥建。旅游景区在开发投入市场后,要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如景区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旅游景区切不可在景区运营后过分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景区的环境容量问题,以免造成超负荷的接待量,严重破坏景区的环境。否则后果难以预料。避免出现类似玉龙雪山、九寨沟、滇池这样的问题。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复,将使旅游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严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与生存环境。因此,政府部门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加强自身主导地位 切实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科学管理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同时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管理利用,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旅游景区及主管部门要做好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制度的制定,需要人们的参与执行。只要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做到环境保护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定能为景区的环境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

首先,加强对景区管理者的宣传,提高景区管理者的环境保护保意识。只要管理者对制度认可,才会把制度执行到行动中,才能切实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目前,游客对景区环境在人为因素的破坏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游客的乱刻乱画,生活垃圾的乱丢弃等不文明行为,都对景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游客破坏景区环境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再者,社区参与景区环境保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旅游景区与当地社区的协调发展,也为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要从当地社区利益出发,考虑社区利益,追求旅游景区及所在社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加强社区参与,同时使社区居民的利益得到相应保障,使居民产生旅游景区“主人翁”的感觉,那么,他们自会在景区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积极主动的配合景区,使景区开发得以顺利进行。九寨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反例比如青州仰天山,在开发初期,没有与当地社区搞好关系,致使在十一旅游旺季,当地居民毁坏进景区的道路,切断电源,严重影响景区的发展与利益,更谈不上当地居民会主动参与到景区的环境保护中来。?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不是对景区不去进行开发而是在保护之下进行合理的开发,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对景区进行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要开发势必有破坏,作为景区的管理者和开发者们应在合理的保护之下对旅游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发,将其投入旅游市场,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旅游景区应立足于保护景区的自然性,确保旅游资源的生态性和完整性,使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可持续性的良好发展。当然,对旅游景区的环境进行保护不仅仅是对原有景观的天然性进行保护,而是要用更为合理科学的规划和方法去进行维护和管理,旅游景区开发要在保护原生态的文化和当地社区居民的社会和环境利益的基础上,使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达到完整和谐的统一,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2]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张美华,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0(10).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第4篇

旅游景区过度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景区环境的保护

因我国旅游业因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旅游市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旅游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景区存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景区的开发利用中有点盲目,从而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高山旅游为方便游客登山或者经济利益驱使建索道砍伐了大量树木,造成景观的破坏。近几年,有很多景区为了增加娱乐性吸引游客或者增加娱乐项目收益,破坏景观修建漂流、滑草等项目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风景名胜区内,多头管理、抢权、轻责、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

2. 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旅游景区的监管体制已经成为目前束缚我国景区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包括林业、建设、环保、文化等部门,有的旅游景区还分属好几个部门监管,各部门的社会责任及行业功能或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产生一致的管理效应。我国目前多数旅游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属于政企不分。所以我们迫切需建立一种机制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实现我国旅游景区更好的开发与保护。

3.旅游景区开发投入市场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由于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在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却不重对旅游景区的保护,结果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一些投资开发商,不注重科学规划,过度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收益,过度接待旅游者,没有科学的控制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致使旅游环境容量过度饱和而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每年旅游旺季,各个景区都不可避免的发生这种情况,就连九寨沟都不可避免。再者就是如山西应县木塔这种情况,人为是一个因素,同时因受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景观破坏。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中国很多旅游景区在开发利用中,不能科学规划开发利用,致使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将很难促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二、解决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措施

1.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主导地位,健全景区环保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在开发时,政府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哪里该建建筑物、索道、娱乐设施,哪里不该建设,一定要严格审批,不能有过多的人工建筑。不能单纯为了短期经济效益目标而滥建。旅游景区在开发投入市场后,要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如景区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旅游景区切不可在景区运营后过分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景区的环境容量问题,以免造成超负荷的接待量,严重破坏景区的环境。否则后果难以预料。避免出现类似玉龙雪山、九寨沟、滇池这样的问题。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复,将使旅游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严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与生存环境。因此,政府部门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加强自身主导地位 切实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科学管理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同时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管理利用,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旅游景区及主管部门要做好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制度的制定,需要人们的参与执行。只要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做到环境保护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定能为景区的环境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

首先,加强对景区管理者的宣传,提高景区管理者的环境保护保意识。只要管理者对制度认可,才会把制度执行到行动中,才能切实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目前,游客对景区环境在人为因素的破坏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游客的乱刻乱画,生活垃圾的乱丢弃等不文明行为,都对景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游客破坏景区环境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第5篇

>> 历史性景观的维护 浅谈历史性城市景观设计 烟台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规划研究 建筑运营:作为历史性建筑保存与延续的必要手段 历史性的感慨与回答 历史文学的叙事性与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 身份与传统:教师作为道德家的历史诠释 历史性的跨越 历史性的胜利 历史性的“合伙” 历史性的访问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与湖南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传播:权力与权利的历史性考察 论价值与商品的历史性 理解的历史性:问题与出路 电影与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历史渊源 论大学校园户外历史性空间景观环境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bsh_platform=renren&uid=58126887]在诠释景观保护战略时宜采用宽视角的方法来分析历史聚落和城市,而不是简单鉴别和描述遗址及建筑物。这一方法促进更广泛的学科融合,如对地貌学、自然环境和对非物质方面的考虑,这种融合将引导对历史性景观的价值多样性的更综合、更包容的理解,并对其加以保护。[ [荷兰] 罗·范·奥尔斯:“ 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联系” ,《中国园林》,2012年第5期,P17。]从世界范围来看,历史性景观的方法与途径因各国的情况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总体呈现出综合、动态、整体多样的特点和趋势。可以通过景观立法、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管理、景观评价等手段来综合引导城市发展建设,帮助实现其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的延续与追求,同时整合其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当前国内涉及历史性景观的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原真性

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其英文本义指真的、非假的,原本的、非复制的,忠实的、非虚伪的等含义。上世纪60年代该术语被引入遗产保护领域。1964年的《威尼斯》奠定了原真性对于国际现代遗产保护的意义,指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传给后代是我们的责任。1994年的《关于原真性奈良文件》是有关原真性问题最重要的国际文件,指出其不应理解为文化遗产的价值本身,而是对于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取决于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有效,其原则就在于此。并肯定和强调了世界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且必须从原真性的原则出发,寻找各种文化对自己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方法。

在我国对历史古迹的保护实践中,对原真性的理解更偏重于追求完整“原状”的真实,而非体现历史延续变迁的真实“原状”。[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第14卷第2期,P2。]在遗址上将不复存在的构筑物重建,试图重现历史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恰恰违背和丧失了历史遗迹的原真性。客观地将历史遗产的信息原本地传给后人是我们的责任,对历史遗产的伪造成分背离了原真性原则。以深圳南头古城重建的南城墙为例,从材料、建造方法到现有的古城内外应有的公共空间关系来说,都没有给出充分的重建理由。应避免此类有背原真性的遗迹“重建”。

2、完整性

历史性景观不仅指那些显著的古建筑物单体、遗址本身,还包括它们周边的平常的历史性环境、场所的区域背景及其地理环境。历史性景观的保护应当是整体的,应纳入到城市和区域景观保护规划的框架中。可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考察历史性景观:前者包括场地中的古建筑、古遗址、街道空间格局、场地及周边环境等物化的因素;后者则包括在这些历史场所环境中正在进行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状态以及它们的悄然转变等非物化的因素。两方面因素共同形成了历史性景观在延续和变迁过程中质朴鲜活的场所真实感,共同构成当下生活内容与背景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历史性景观的完整性:a、扩大保护区域的范围;b、保留历史性场地空间关系的格局;c、加强历史性场地内部与外部环境空间的景观视觉控制与引导;d、通过交通连接优化设计实现各历史性场地之间以及它们自身与城市肌理之间的整体关系;e、加强对历史性场所中非物化动态因素的保护和引导。

3、可达性

历史性景观场地就其整体作为城市和区域的公共空间而言,其可达性的优化设计应受重视。通过优化历史性景观场地与城市的连接、场地与其周边区域的联系来改善和利用已有的各类交通联系,实现可选择线路在行动和视觉上的可达性。在提高历史性景观场地的可达性的同时,应当结合考虑可选择线路过程中景观和空间体验的设计。可达性不仅仅是场地交通联系的优化结果,也是为公众提供体验城市和区域景观特点的多重交织和印象叠加的连续过程。

4、可识别性

可识别性是指使一个场所明白易懂的特性。当今城市的现代建筑环境在视觉和使用模式方面的可识别性普遍较低,而历史性场所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恢复与重构能有助于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可从凯文·林奇的经典城市要素(中心点、路径、标志、边缘、区域)入手,结合新老要素来加以整合设计:a、赋予道路系统鲜明的个性,明晰每条道路的相对重要性;b、加强中心点的设计,包括与之相连的道路所负担的功能、邻近建筑的功能活动所具有的公共性;c、加强标志序列的设计。[ [英]伊恩·本特利 等:《建筑环境共鸣设计》,纪晓海,高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大连,2001,P72~79。

]

5、活力

场所的活力在于它是否能较好地为使用者提供不同的选择和参与的机会。历史性场地及其周边环境所共同构筑的公共空间场所,应避免功能单一固化,实现功能的多元互补,以促进和提升整体空间环境的活力。在保护利用规划设计和管理过程中,应建立与完善公众咨询和参与机制,鼓励公众的积极参与和交流互动。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第6篇

(一)生境片断化,物种多样性损失

在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到城市区域中的生物群落生存环境问题。从生态学角度讲,许多区域尤其是滨水地区都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我们在改善城市景观环境的时候,是否善待了那些同样在这里生存着的生灵?生境的片断化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一些装饰性的景观设施的建立成为生物体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而现在,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看,衡量一个城市景观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程度。

(二)“水路管网”系统破坏,生态价值锐减

每个城市的水系对于城市的建设、人类的生存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水路管网”系统,大大小小的河流像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为我们输送水源,为地球生物繁衍生息做出贡献。但是,一些景观设计者往往没能很好地保护和利用原有水系,并将其作为城市景观的有力元素引入设计之中,反而忽略了浅滩、沼泽、湿地等自然河道的天然净化功能。取而代之的是笔直的水泥河道,破坏了天然的“水路管网”系统,完全丧失了原有的宝贵生态价值。不少设计者走入误区,任意切割山脉,截断河流,蜿蜒曲折的河道变得笔直呆板,恣意毁坏生态水系的行为导致了生物通道被隔断,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将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和自净功能锐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下去,人类自然也将不再可持续。

二、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景观设计途径的探讨

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弊病,我们不得不反思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属于环境保护中的核心部分,其本身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应该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的哲学都强调“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非是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下进行景观营建。

(一)最小干预,让原生态自由呼吸

一名合格的景观设计师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的景观设计,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因此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让原生态自由呼吸是每个设计师的职责和义务。例如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设的中山岐江公园,原场地有发达的水系、相互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历史悠久的老榕树以及良好的地带性生物群落。俞孔坚面对保护古榕树和水利防洪的双重挑战,根据河流动力学原理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既保护了场地原有的古榕树,同时也满足了过洪断面的要求。

(二)最大促进,让生物群繁衍生息

景观设计总是在一定的场地上进行的,人类的活动或多或少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干扰。但是,即便如此,设计者依然能够尽其所能减少干预,促进自然本身生态功能和价值的发挥与体现。如何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制定最优设计方案,最大化促进自然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增强生物多样性,让生物群繁衍生息,而不是大兴土木建设观赏性、纪念性的景观。这是当代景观设计者应当认真研究的课题。如设计师查尔斯•艾略特提出在波士顿的闲置土地上建立一个开放空间系统,征用湿地陡坡、崎岖山地等无人利用的土地,在没有破坏湿地系统的前提下,保证了湿地物种多样性不受到侵害。并利用其调节功能和生物净化功能,促进生态良性运作和能量的循环,重新构建逐渐消融的城市自然景观系统,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

(三)最佳利用,让自然做功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第7篇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产品将是未来旅游投资的重点领域。在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对生态产品开发的认识问题。在我国,生态环境产品开发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甚至有人把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联系到了一起。应该说,不是生态环境产品会破坏资源,而是当前的某些落后的开发方式会破坏生态资源。我们从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有一个从简单粗放到粗细化的发展过程。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产品开发的不同方式,对资源的耗竭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以落后的、过时的方式来开发现代生态环境产品,低级操作,低水平循环,不可避免地要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无法开发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旅游产品。产品市场所及也只能是区域性的,一次性的,难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开,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规模,最终,造成低水平的恶性循环,产业发展的边际规模无从谈起。所以说,开发生态环境产品的问题不在于生产本身的是非观,而在于生产方式的选择。就此而言,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首先是观念上的革命,要明确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现代生态产品的着眼点在于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本着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原则,通过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等有限度的开发行为,对具有开发潜力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保护性的建设,将不适应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营造成可以被当代旅游者接受的,可以允许旅游者进行游览活动的,迥异于人类现实的生存环境的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系统。生态旅游产品的建设是对现存生态环境的完善和提升,既具有生态环境的天然姿态,又使旅游者可以进得去,出得来,散得开,可以使旅游者亲近自然,观赏自然,体验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直接的交流对话,满足当代人类回归自然的愿望。它的本质应当是在对生态环境保护开发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方式。利用生态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现实选择,也是延续和光大民族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措施。

有鉴于此,当前情况下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问题:

第一,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是为了提升中国旅游产品的开发档次,培育中国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强我国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是为了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一种新的生态产品的开发模式,为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生态资源提供合乎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载体。

第三,是振兴中西部经济,为西部大开发,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培育支柱产业。从上述问题出发,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要从单点项目的建设发展为系统、区域环境的概念。要从以人为出发点开发建设景观资源,发展为以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出发点,要在妥善地保护生态系统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建设,而不是立足于改变自然环境的建设观,在产品开发的理念上必须要有一个质的飞跃。从总体上来看,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要建立一套生态环境产品的标准,改变当前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们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程序,科学有序地引导生态旅游。由于我国生态产品的开发受制于目前的管理体制,开发层次普遍较低,与资源本身的品位极不协调,对于那些部级、世界级的景观资源更要体现相应的管理水平,要通过管理体制的调整改革,加强对生态环境开发建设的科学研究,建立生态环境项目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保护开发机制,提高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层次。要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协调好国家与地方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解决温饱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四,是摸索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对国家重点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确定未来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明确生态环境产品开发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明确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责任。

具体而言,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要明确几条原则:第一,生态产品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作为产品,必须要有相当的生命力,不能杀鸡取卵,饮鸩止渴。所以,生态环境的开发是以保护为前提的,是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地开发。这里,必须要讲求环境质量与环境容量,要有最大环境容量和最佳环境容量的概念。第二,生态产品开发要讲求深度,注意开发手段。生态环境产品是在新的市场需求的导引下,对旅游资源与人类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深入开掘,是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它的开发必须是精细的、精致的,能代表和反映当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水准和质量的,一切初级的、粗糙的开发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要对生态资源造成破坏。第三,要坚持产品开发与管理的开放性。既然要精细化,规模化,强调现代生产的特征,利用旅游产品开发的经验,那么,开发的方式和模式就一定要强调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充分利用当代一切先进技术。第四,搞好规划,突出重点,培育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生态环境产品。开发生态环境产品不能遍地开花,要做到条件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开发与保护并重,条件不成熟的,要严格保护,严禁低水平开发。

五、环境资源开发的合理途径

在环境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各类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涉及到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问题。

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对景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与现行的一些部门管理规章或解释产生了一些矛盾。当前情况下,如何避免矛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有效地利用景区资源,是景区开发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转换景区经营管理体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与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格局相衔接,建立更加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经营管理更加有效的体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收益;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调整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市场渠道吸引更多的商业性资金投入,加快景区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转换的方式基本上是在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基础上,实行政企职能分开或事企职能分开,将景区的经营权授予企业,由企业负责景区的具体经营活动和景区行政管理机构委托和其他事项。总体上讲,这些改革都是自发性的,需要在今后的开发中加以规范。这种规范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既要纠正实践中的一些错误做法,也要调整不利于促进改革和发展的现行规定。首先,强调保护是我们始终不移的目标。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是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必须加以有效保护,才能永世传存。但是,保护不能排除合理的开发利用,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环境资源的道路。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将是我们长期面对的问题,国家和地方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对景区资源实施无偿保护。同时,许多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是可资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虽然景观资源具有多种属性,但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从贫困人口解脱落后状态的要求看,它首先是一种经济资源,是建立现代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要素之一。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不会对资源造成破坏,而且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所以,景区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开发,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很大的普遍性。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旅游业必然出现的一种结果,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既然生态环境资源进入市场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合理的途径,切实保证各方面的权益呢?这里需要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环境资源以什么方式进入市场。严格来讲,环境资源是不可能进入市场的。

第二,属国家所有的环境资源要由国家行使绝对的保护权力,不可能划出一块自然生态区让股东们按股权大小占有。

第三,资源无价,其独特的垄断价值不可能量化为公司的资产价格,从而也不可能把环境资源析分为若干股份在市场上售卖。那么,进入市场的环境资源是经过转换的另一种形式,这里的要害在于转换,亦即以环境资源的垄断优势做依托,对资源的特许经营权或某一个项目的特许经营权推入市场。这样,不管特许经营权落到谁家,资源的管理权永远掌握在国家手里。既然只是把特许经营权拿到市场上,资源主体并不直接进入市场,所有权也并不发生转移,经受市场洗礼的只是经营者自身,一旦经营失败,失落的只是公司的特许经营权,不存在一旦公司经营不善,资源的所有权易手或遭受破坏的可能。将环境资源转换为公司经营的背景和依托,就是为了处理好公司经营的风险性与资源保护的恒久性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的同时,保护有限的环境资源不受市场风浪的袭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特许经营权上市之后,会不会形成少数人对环境资源的垄断,危及大众社会福利。这里有一个社会公共福利和垄断资源的关系。社会公共福利满足的是大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诸如阳光、绿地、净沽的空气。满足这类需求,并不一定需要垄断资源,只要在人类生活的社区中留出足够的面积,建造一些城市公园即可。特许经营权并不以这类公共活动区域作为依托,因而危及不到大众社会福利。作为进入市场的特许经营权,依托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等垄断资源,这类资源并不针对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它满足的是人类高层的消费需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陶冶性情的心理诉求,所以这类资源是垄断的经济资源,不是社会福利资源。既然是社会的经济资源,其功用就是通过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的增长。那么,让这类资源的特许经营权进入市场,是否会形成价格的垄断,遏制大众消费呢?从根本上讲,特许经营权进入市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不可能背离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一旦价格背离了大众消费水平,必然要受到供需规律的制裁。旅游产品是需求弹性相当大的产品,而且产品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关系,从山地到海滨,从草原到内湖,度假休闲,观光游览,服务与价格方面的每一个因子的微小变化都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除去个别时期以外,任何公司都难以维持垄断高价。当然,从生态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角度来看,并不排除一些生态环境通过价格的提升限制游人的数量,但是,这种提升也是有一定的上限的,也要保持在环境容量和经济流量的平衡点上,离不开供求规律的调节。环境资源开发涉及到众多的利益主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以规范的形式理清产权关系,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政府、社会、投资商和原住居民的合理利益,使他们的财产权力得到保障。同时,规范的形式还可以正确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避免一些不负责任的或者恶意的炒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使先行者减少改革的成本和代价。

六、中国旅游投资的增长方式

当前,中国旅游投资与开发的突出问题是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特别是在经营规模方面更表现出明显的差距。虽然全行业吸引社会资金的规模很大,吸引了一批著名的国际管理集团和较大的海外客商,但从投资规模上来看,在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有资产联系的企业集团还不是很多。如果在投资开发过程中,注意系列化、品牌化开发,利用资金方面的优势,创造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实现规模扩张,将会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

从旅游投资的领域来看,可以分为“行、游、住、食、购、娱”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基本需求要素和弹性需求要素两个层次。其中,行是第一位的,旅游活动是以人就市场,其市场营销不是以物的流动为前提,而是表现为人的空间时序变化,所以,出游的第一要素是交通,要使旅游者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第二位的要素是住。旅游活动是一种时间的流动过程,具有不可存储的特性,只能借助某种载体延长其消费过程。饭店等住宿设施就是旅游活动得以延续的中继点,是支撑完整的旅游消费过程所必须的要素。游是旅游活动中的第三位要素。前面两位要素是旅游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而第三位要素则是旅游活动得以发生的前提,是旅游消费需求的最终目的。行、住、游三个要素构成了旅游活动中的基本需求要素,决定了旅游活动的基本框架和规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吃、购、娱三个要素则为附着于基本需求要素之上的弹性需求要素,它必须以基本需求要素为依托,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根据中国旅游投资项目的现状,提高品牌效益,实现规模扩张,可以考虑从掌握基本需求要素入手,通过投资开发基本需求要素方面的项目,形成对市场及其他经济组织的制约力,有效地控制旅游经济流程。现代旅游企业的发展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是在基本需求要素垄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世界各国大型旅游企业的特点可以看出,其发展的主体和基础是民航、饭店、旅游景观等基本需求要素。各企业集团在经营中也都是围绕着各自的特点以资产的扩展为主要方式,扩大经营范围,建立规模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