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26 16:03:07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第1篇

对于如何做好小学综合实践课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具体体现如下: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堂的运用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将教学的架子放下,和学生平等相处,并采取朋友式的交流方法,对新型的师生关系加以建立,同时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的过程中,就要对每一个学生加以尊重,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充分调动,进而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要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借助于Flash软件,对小动画进行制作,进而结合学生对卡通动画情有独钟的特点,在网页中进行拼图游戏,并将学生爱好电脑游戏的心理满足,并依据于卡通和游戏将多媒体资源充分利用,并保证教学效果的高质量。

(2)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要做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保证教学和生活有稳定密切联系,尽可能的使数学问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保证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一定的生活化气息,借助于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以解决,进而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全面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实际的实践能力加以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关系的处理工作,并对教学内容适当的进行调整,对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改编,并对情境进行创设,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性,进而借助于多媒体软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进而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巩固。

(3)引导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对数学信息自主收集

做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引导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对数学信息进行自主收集,尽可能地借助于电脑游戏,保证活动过程有着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并在实际的综合活动课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相关知识的引申和运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学习。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发展,教师更应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心加以满足,对游戏以及游戏规则设置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热点,低年级的学生要适当的在游戏规则中增加一些提示信息,而高年级的学生,就要将游戏设计的更加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进而满足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总而言之,做好小学数学综合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就要借助于丰富的网络资源不断挖掘探究素材,并借助于强大的计算功能对数据处理进行辅助,对Webquest学案进行制作,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探索。

二、结语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第2篇

1.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让学生“愿问”,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逐步达到“会问”和“善问”的层次。例如,近年来,雾霾现象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雾霾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小组讨论后提出若干关键问题:雾霾分级的数学标准是什么?雾霾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如何对雾霾的成因进行量化分析?怎样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真实有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他们自发成立了研究团队,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调查访问,有人负责拍照取样,有人负责整理数据。研究小组连续12天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对着学校大门上方固定的位置拍照取样,完成实验报告。他们将研究成果对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展出,并且联名给市长写了一封环保建议书。

正是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来,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提升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教师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数学的天际自由飞翔。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更多地注重技能训练而弱化了知识的实际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当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时,就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校食堂中午至少要做出多少米饭才能让大家既吃得饱又不浪费的问题。首先,指导学生对在校吃饭的人数和每个人的饭量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全部人数,会很麻烦,于是引导学生选择一定的样本,在每个年段随机选择5个人调查他们的饭量,调查结果如下:

接着,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算出食堂至少要做出的米饭量:1.5×400+2×500+2.3×200=600+1000+460=2060(两)。这又一次将实际问题和众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学生深刻感受到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综合实践;内容设计;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强化综合实践的要求。具体而言,综合实践课就在于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来建立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不难看出,这对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之所以这样讲,可归因于其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也是对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的考验。

从现有文献资料中不难发现,同行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研讨时,似乎并未关注综合实践课程;而是习惯于针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讨论。这种同质化讨论,就弱化了对特定教学形式的有效把握。正因如此,笔者将综合实践纳入到讨论范畴。

本文首先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进行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内容设计。最后,给出评价机制。

一、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的认识

对数学综合实践的认识数学综合实践是为了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或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问题,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查、观察,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仍处在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地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严谨的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充分体现它的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又必须重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

数学综合实践可以使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两个侧面,可以某些方面让学生亲历"数学发明创造的过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融启发、探究、发现、创新于一体,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3)突破教学难点;(4)更加深刻揭示知识形成过程;(5)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认识引导下的内容设计

在上述认识引导下,下面以"相交线与平行线"作为内容设计对象。

(一)内容设计的目标定位

从综合实践的纲领性文件中可以得出,该教学内容则重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且突出他们的问题探究能力,这就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相契合了。然而,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创新仍须植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环境。即以升学为教育主线的初中数学教学,仍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从而,综合实践内容设计的目标,应定位与验证书本结论的正确性,并延伸到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而不是诸多同行所理解的,应贯穿于数学教学始终。因此,课堂知识系统传授在前,综合实践教学在后。

(二)内容设计的材料选择

与物理、化学等理科不同,数学所具有的抽象性、精确性特质使其难以建立所谓的实验室。面对这一短板可以就近取材,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给予支撑。如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内容设计为例,在教师系统讲授了相关内容之后,可以借助教室的墙壁和天花板边沿的轮廓线,来激发起学生对相交和平行概念的形象化理解。并在一定的问题导向下,建立起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如讨论轮廓线若不相交,说明了怎样的建筑构造问题)。

(三)内容设计的具体实施

在以上内容材料选择的讨论基础上,这里针对实施问题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应广泛借鉴目前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教学创新形式。从而,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就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这样一来教师在主导、协调上就能关注到每个小组。而小组成员的数学成绩层次不一,这就在团队内部激励下增强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使得综合实践教学不仅紧凑,而且具有很强的整体带动功能。

三、评价机制构建

作为一个完成的教学环节,建立评价机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里存在几个难点:(1)综合实践教学的目标决定了它是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因此无法遵循应试教育方法来建立可量化的测评机制;(2)综合实践教学正因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因此评价机制构建的评价机制应是非功利的。

从上述两点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机制的构建:

(一)以小组为单位

上文已经指出了应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样一来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的成绩就应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客观评价各小组的解答情况;或者将问题延伸到日常生活实际中,由小组提交报告的形式来给予评价。最终,教师根据各小组的解答和报告撰写情况给出总分。需要强调,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仍须通过量化来实施评价机制。

(二)由组长来细分

当教师已经针对小组给出具体分值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协调下,按贡献将分值细化到成员头上。这种方式有两个好处:(1)在参与综合实践时,惟有小组成员能够获知各自真实的努力程度(2)在获得高评价的激励下,能激发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由此,评价机制的难点就解决了。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内容设计上应围绕着:目标定位、材料选择、具体实施来展开讨论。在评价机制的构建中,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基础上,可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给出总体分值,然后由小组成员进行分值细化。

参考文献:

[1]高洪美.走出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误区的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9(9).

[2]潘润翠.初中数学新课改中的"三要"[J].中国农村教育,2008(2).

[3]张红.数学新课改问题的争鸣与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5).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多元智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

一、 多元智能理论特点

上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对个体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超越并解构了传统智力观,突破了以往对智力的单维认识,使人们对智力的理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特点为:突出多元性、关注文化性、强调差异性、重视实践性、注重开发性。笔者将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对课程设计原则进行相应的论述和探讨。

二、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设计原则

(一) 综合性原则

“综合与实践”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习领域,这一领域内容的学习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或熟练技能,而是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出或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

从《标准》所阐述的各学段“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阶段目标中可以看出,综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学习空间上要求结合课内和课外;二、学习内容上要在数学内容中穿插自然、美术、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内容;三、活动方式上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竞争,需要运用各类知识,各种方法去实践去探索。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我们去春游》的案例设计。一方面数学的内容主要有数学的整数乘法、时间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其中也穿插了语文的调查知识,地理的看地图技能等,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学生首先要了解景点之间路线图及乘车时间、车型选择、租车等信息,再通过讨论,确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与手段,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综合性。所以教师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上,以及具体活动阶段的设计上要注重综合性原则。

(二) 现实性原则

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实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设计之前,应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学习内容的设计能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问题,使学习活动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在活动中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问题中去,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三)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而提出的。小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兴趣,感兴趣的就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而如果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是学习过程中能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最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更容易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学生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不二主角,因此对于案例的设计者而言,设计的教案要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天真率直,能够让他们有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设计上的趣味性应尽情呈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形式上的活泼,这应从活动的组织方面多级考虑,不能仅仅在教室中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来学习,可根据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四年级下册《美妙的“杯琴”》可以设计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五年级上册的“了解我们周围的家庭”可设计为一次校外的调查活动;二、场所的生动,小学生们都特别喜欢体育课,而常态下的数学课都是在教室内进行的,对于“综合与实践”来说它本身有很多内容就应该放置于课堂外,甚至校外进行,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天地里,自然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参与欲望,如一年级上册的“丰收的果园”果园是最佳活动地、三年级上册的“农村新貌”走进新农村是最佳选择等。三、激励的促进,这是一个激励机制的问题,小学生天生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品行,所以在活动中应给孩子们精神或物质上激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进竞赛机制,让他们在小组的合作和竞争中不断进步。

(四)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主要是根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性质而定的,首先它的内容来源是开放的,学生有较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所以设计者在选题时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主动与他人交往,获得最新信息,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了数学教育的空间,充分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其次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形式也是开放的,活动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不仅可以在室内进行,而且可以在室外、校外进行,广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社会、家庭作为活动的空间。这就是设计者该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最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结果也是开放的,所以对于设计者来说不是设定好每个环节怎样进行,而应该给予学生活动的建议,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在整个活动中始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且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关(下转第116页)

(上接第119页) 注学生所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肯定得到的结果并及时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三、 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可以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依据。但是由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内容开放并综合,教师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很好的驾驭它。所以教师在学习新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同事之间的团队协作,才能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加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道钱.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9.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与综合应用 原因 对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问题。然而,笔者对本地区调查的结果却令人担忧,教材设计者的美好愿望与现实的实施情况反差巨大。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难以落实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实践与综合应用”之花未能盛开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整体氛围。《新课程标准》把“实践与综合应用”单列成一个领域,而落实的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等却并没有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制度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氛围也不浓厚,这些问题都要靠学校建立刚性的管理制度去约束,而制度的约束力又取决于人的自觉行为与环境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就觉得可有可无,就没有动力去落实。

(二)缺乏思想引领。笔者对新旧教材进行了对比,旧教材也安排了一些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比如:第七册安排了“我们去秋游”、“测量身高”等。而新教材把“实践与综合应用”单列出来,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形成数学知识的四大领域,成为拉动课程改革的“四匹战马”,并驾齐驱。但现状是,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兴趣不浓,主要是相关领导重视不够,专家学者示范太少,缺少领头雁。

(三)缺乏有效指导。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不高,缺乏落实的积极性,主要这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示范课、竞赛课以及名特优教师的观摩课也很少涉及这部分内容,营造的气氛不浓,对教师缺少有效指导,导致教师思想上不重视,态度上不认真,使“实践与综合应用”常常被成为遗忘的角落,“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教学难以落实。

(四)缺乏评价机制。“实践与综合应用”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重视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做”、去“观察”、去“关注”、去“实验”、去“探究”、去“创作”、去“想象”、去“反思”、去“体验”。至于实验、探究怎样,体验深不深,并不重要,只要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兴趣得到发挥,潜能得到开发,生命得到发展就行了。可现实状况是什么呢?可以通过笔试检验的内容,如:三年级(上)的“周长是多少”、三年级(下)的“我们的试验田”、六年级(上)“表面积的变化”、六年级(下)“面积的变化”等,教师就认真教。而无法通过笔试检验的内容,如:一年级(下)的“快乐的队日活动”、二年级(下)的“测量方向”、三年级(上)的“农村新貌”、四年级(上)“怎样滚得远”等,教师就根本不屑一顾。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哪方面的内容,都应该有要应的评价标准和考评机制。

二、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要有浓厚的人文环境。学校需要营造一种浓厚的环境氛围,使教师深刻认识到“实践与综合应用”对学生发展的巨大作用,真正感受到它可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人的生存质量,激发自身的工作热情。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张扬个性,从而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二)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相关领导要调试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学校、教研机构和教育专家要花大力气去阐释“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涵、意义和作用,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眼光对“实践与综合应用”作科学的解读,从而更新教师的思维模式,让教师能从主观内需的角度接受“实践与综合应用”,并努力追求“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价值和效益最大化。

(三)要有实在的示范指导。有效的指导靠的是教研机构和学校的领军人物(名特优教师),他们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的沉淀,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他们既能上有引领性的示范课、观摩课,又能悉心指导其他教师上课。这些人是“实践与综合应用”得以落实的主力军。另外学校校本教研要积极提倡教师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进行小课题研究,探索适合本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方式。如:数学小调查、小项目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数学小游戏等。在这种草根式的研究中,教师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应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认知规律;创新措施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开设了综合实践课,旨在解决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小学数学主要针对的是基础的自然数运算和简单几何图形的探索与研究,如果以滔滔不绝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学生肯定感到枯燥无味,无法激活探索兴趣不说,更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理论解说不感兴趣。这样,既生动、形象,又能充分体验数学过程的数学综合实践课堂就具备了客观、主观双方面的支持。鉴于此,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综合课堂的实践因素及实施策略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三个基本性质

1.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学习的自然数运算、情境问题解决及简单几何图形的性质等都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不乏应用土壤,而综合实践课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让大家通过体验内化知识,迁移能力。

2.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教学过程不仅要有理论讲解,更重要的要有实践运用,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课强调的就是实践,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才能有效理解并生成运用技能。

3.创造性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对数学能力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最高要求。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我们要从小学抓起,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造性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实施探索

归纳总结了综合实践课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实施策略设定。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设置生活情境,牵引学生探究

既然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综合实践课引进生活化情境来牵引学生探究兴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笔者就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来激发孩子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1)就近让学生观察教室墙壁,看一看哪部分需要粉刷,然后根据这部分的图形设置相应的简洁的粉刷方案。(2)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遴选出最优化的粉刷方案。如此设置从学生最熟悉的、最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入手,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彰显数学课堂的灵动性和生活实用性。

2.巡回指导实践,完善自主探索

综合实践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索,但这不等于放任不管、信马由缰,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定要适时巡回指导,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协助指导解决,消除探索实践的拦路虎。这里以五年级的“铺一铺”教学为例,学生根据认知和能力搭配成三五个人的学习小组共同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进行密铺实验。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巡视每一组的进度,保障合作纪律不紊乱,同时也针对学生的棘手问题参与讨论,比如许多学生找不出密铺的巧妙方法,笔者就加以指导和示范,避免探索中出现的逡巡不前现象。当然,教师指导要把握好“度”,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压制了学习自主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要以鼓励和适当地启发为主。

3.及时归纳总结,形成创新能力

及时的归纳总结是对实践活动知识体会、迁移的有效手段,不能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可能只是一堂热闹的动手游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以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笔者抓住重点设计4个问题来牵引大家归纳总结,反思升华:①同学们是怎样分组的?②这样分组的优势是什么?③分组越多越好吗?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四个问题形成主线对课程进行了全程回顾和总结,牵引大家内化知识,生成能力。

以上是笔者从小学认知规律出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对怎样落实和实践数学综合实践课进行的分析讨论和实践总结。总之,数学实践课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分析和探究更优化的方案来践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重视对教学过程的适当调整和课前准备,确保课后的认识升华教学指导,全面保证教学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正玮.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8).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三元智力理论;PBL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及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要立足于小学生的成长情况,能够以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促进小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结合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来看,其特征体现出综合性、经验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

二、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三元智力理论融合下的PBL模式

1.教师角色。处于PBL模式下,教师角色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依旧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较好的探讨和掌握。

2.学生角色。学生角色在PBL模式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转换。PBL模式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自主地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PBL模式下,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问题,予以重点考虑。

三、基于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来的,他认为完整的智力需要从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以及情境性智力出发,从而对人类智力进行有效定位,使智力在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评价指标构成

1.成分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成分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关注: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解决问题的方式及途径、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过程中对资源的分配情况四方面内容。在权值设置过程中,根据重要程度,可依次设为6、5、4、3。

2.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结构的理解能力、熟悉问题所处的崭新环境、ξ侍饨饩龉程中出现的差异性把握、提升任务操作的灵活性。在权值设置过程中,依次为6、5、4、3。

3.情境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情境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与成分性智力和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相关联,包括以下内容:适应现有外界环境的能力、对新环境的把握、实践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自身的社会能力。在权值设置过程中,依次为6、5、4、3。

结合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看作是C级指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作为A级指标,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境性智力作为B级指标。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结合上文中设置的指标权值,对应的可设置四个等级,即“优、良、中、差”。其中,优的等级分数在20~24之间;良的分数在12~20之间;中的分数在9~12之间;差的分数在0~9之间。通过对C级指标的评分,综合C级指标,可以对B级指标情况进行评分,进而反映出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