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博士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3 09:55:27
建筑博士论文

建筑博士论文第1篇

此次交流会的主要演讲嘉宾为博塔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著名现代建筑大师和提契诺派代表马里奥・博塔。同台研讨的中方嘉宾有: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现代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汪孝安先生、TONTSEN方大设计集团董事长齐方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教授、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支文军教授等业内权威人士。强大的嘉宾阵容吸引了包括国内建筑学学生、业内资深建筑设计师、国外设计机构驻沪代表、艺术界人士、地产投资商以及上海建筑专业媒体与大众媒体等多方人士约3000余名前来参会。

这场题为“时间・历史・记忆:提契诺建筑的启示”中西学术论坛是从中国现代城市环境的改造现象出发,探讨中西方不同文化下如何对未来建筑设计进行引导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马里奥・博塔从自身的从业经历谈起,分享了数十件包括住宅、博物馆、教堂等在内的著名经典作品,展现了博塔将几何、线条与光线的完美结合。

主旨演讲后的讨论环节中,参与交流的嘉宾力图将马里奥・博塔的建筑思想和空间手法作为一种西方引荐理念与中国房地产结合,并寻找一种本土化发展的突破和创新。当现场提到上海作为中国具有海派文化特征和金融快速发展的现代都市,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将新的建筑融入地方气质中时,博塔先生表示,中国的确在某些建筑设计上慢慢丢失自己的文化记忆,但上海目前正在慢慢恢复属于上海的文化建筑形态,并能保留历史留下的痕迹,让人从新一代的建筑中享受时间带给人们的记忆。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部级设计大师汪孝安先生在现场用上海衡山精品酒店设计理念印证了博塔先生的这个观点。

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主办方,TONTSEN方大设计集团董事长齐方博士在会上发言说,现代的建筑更多反映了技术性的内容,这种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和传统文化空间的分离。中国城市建设虽然具有经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但也不乏一些有眼光的地方政府、地产投资商选择会优先选择一些具有创新理念的实力型建筑设计公司进行合作,寻找有思想的建筑师进行创作,重新审视建筑的地方文化,以构建属于当地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

建筑博士论文第2篇

【吴利勋博士,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澳门地产发展商会会长、广东省汕尾市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委员(1993年―2007年)、广东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兼澳门地区秘书长、澳门建筑机械工程商会永远会长、澳门收藏家协会会长、澳门历史研究会会长、澳门汕尾市同乡会会长、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至第三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选举会议成员。2006年,获“法国五旬节国际大学”荣誉博士。】

眼光(一):

革命之后,拚搏濠江,诚以立业

吴利勋博士出生于广东汕尾一个革命之家。祖父吴年裳先生早年投身农民革命运动,支持彭湃领导的海陆丰革命活动;父亲吴丰淦十三岁参加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十六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抗日期间,屡立功勋;大伯父吴丰正亦为东江纵队队员,在开辟罗浮抗日根据地期间,与日寇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二伯父吴禹亦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壮烈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吴利勋先生便出生在这样的革命世家,家族的厚重历史,让他的爱国情怀与生俱来。十岁起,他随家人移居香港,后考入摩利臣山工专学院,修读建筑机械专业。毕业后,他学以致用协助父亲创办了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1974年,澳门知名地产开发商赵善觉开发“佑汉新”楼盘,希望能引进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遂邀请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来澳门承包“佑汉新”的机构施工工程。于是,吴利勋先生随父亲来到澳门。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是由于当时的华人建筑商不可能直接从澳葡政府手中中标任何工程,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一开始便是举步维艰。

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吴利勋博士不但在澳门打下了稳固的根基,在父亲退休后子承父业,将基业发扬光大,成为澳门知名的建筑商人,而且还带领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发展成为澳门四大建筑商之一,承建的主要工程有澳门要塞信道的松山隧道口立交桥、建设澳门回归的第一桥――西湾大桥的引桥填海工程、凼仔大潭山开山工程,还有1984年建设的寓艺术于建筑的大型项目凼仔浮雕、丰淦山庄等。特别是位于澳凼大桥旁的巨型浮雕,更是成为澳门的标志建筑。

三十余年的春华秋实,吴利勋博士成就了事业的辉煌,参与了澳门的建设与发展。他的成就令人赞叹,他成功背后蕴含着的道理更是发人深思。如果言简意赅地概括吴利勋博士成功的原因,只能是:他有一双慧眼。

――当投标处于被动,他洞悉到科技的力量,大胆引进新技术,化被动为主动。吴利勋先生随父亲踏入澳门带来施工队伍和建筑机械,一开始便冲击当地以肩挑背驮为施工主体的落后格局。他率先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和技术,诸如天秤式起重机、滑模式范本装嵌和沉箱式地基技术等,一举改变了本澳建筑以人力为主的单一格局,大大加快了建设速度,填补了机械建筑的空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佑兴大厦地基工程中,又史无前例地采用沉箱四周灌胶浆以阻挡地下水的办法。吴利勋博士一系列的创新之举,大大推动了澳门建筑业的发展,并逐渐成长为澳门建筑业的“领头羊”。

他的独具慧眼在于他认准了立业和发展的根本――诚信。不论是默默无闻的创业初期,还是声名鹊起的成熟期,他都将信誉作为人生的第一名片、公司的第一生产力。据了解,吴利勋博士曾立下这样的规定:只要公司签订了合同,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证质量按时完成任务,即使亏本也要履行好合同。有一次,澳门政府拟在路环岛修建养老院,当时他刚到澳门不久,不熟悉葡文,未细细考虑,便以300多万元的工程标价签订了合同。工程开工不久,他发现300多万元的标价远远不够,但他仍然遵守合同按质量完成了这项工程。结果整整亏损了100多万元。有人认为他“傻”,政府的工程可以酌情补偿,可他却不以为然,签了合同就绝不能再讨价还价。

俗话说“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吴利勋博士因而在澳门、内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树立了金字招牌。他自豪地说:“这么多年来,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修建了许多幢大厦和立交桥、码头等,至今没有发生任何质量问题。”正因如此,很多澳门有关建筑方面的社团都盛情邀请他加入,吴利勋博士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他先任澳门地产发展商会会长、澳门建筑机械工程商会永远会长,将自己的智慧与众分享。

眼光(二):

民族情怀,用心发掘,变“废”为宝

熟悉吴利勋博士的人,都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地产商人,更是一位杰出的收藏家,将此联起来的仍然是他高人一等的眼光。作为商人的眼光,是洞悉市场、为人处世的精准,而作为收藏家的眼光,则是他民族情怀、艺术审美的深厚。很早,吴利勋先生就跟随父亲从事建筑行业,对古建筑艺术一直情有独锺,自小酷爱搜罗有保留意义、有欣赏价值的历史文物。从收藏到研究历史,他完全是出自一份热忱和兴趣,他尤其喜欢研究中国的近代史。

在澳门的收藏界、古玩界,吴利勋博士对物件,不避“出身”,不分“门第”的收藏习惯,成为一时美谈。他说:“凡是能见证中华文化历史变迁的东西,哪怕是一片瓦一块砖,我都认为有价值,我的收藏不以市场估价为评判标准。”因而,他的收藏来源极广,收藏物品有出土自建筑地盘、古玩市场、什架摊,当看到祖国的文化艺术遗产流失海外时,他痛心疾首,不惜重金也要把这些艺术品买回来。让吴利勋博士既有别于普通建筑商人,又不同于一般收藏家的是,他可以在从事建筑行业拆卸旧房屋过程的第一时间接触到大量旧东西,将很多被认为毫无价值的“废品”变成宝物。他说:“这些旧东西,看似无价值,却蕴含了我们祖先的文化传统,可追溯逾千年的历史文化,只要稍加修饰,便可以回复原貌,如果我们不好好地珍惜,这些古文化便可能逐渐湮没。”

每次涉及旧屋迁拆时,对于修复保存中华文化的热情都会让吴利勋博士第一个赶到现场,而艺术鉴赏眼光则令他成为旧房里留下的桌椅、茶几、门窗雕刻的处女伯乐。在一般人眼中的“烂东西”,经过吴利勋博士的把玩、鉴赏,都有可能焕发出艺术的光辉,成为无价之宝。奔走在废墟上“寻宝”,为了防止人为的破坏,对于很多暂时无法携带走的器件,他都会在上面写下一个大大的“留”字,时间一久,次数一多,吴利勋博士慢慢赢得了“留经理”的美名。

似火的热情、厚重的使命、敏锐的眼光、渊博的史识以及工作的方便,让吴利勋博士的办公室变成了一座小型的博物馆。放置的收藏品难以统计,陶瓷工艺品、书画文献、木刻、石雕、鼻烟壶以及象牙、金、银、铜器等应有尽有,墙面、台面、地面,充塞着文房四宝、铜鼓油灯、佩刀铁扇以及房屋地契、字画、圣旨、族谱等,有澳门人的状元捷报、科举试卷、考生入场纸等等,不计其数。走进吴利勋博士的办公室,历史厚重油然而生,让人很难不发古之幽思。

除了花重金买,到废墟里找,吴利勋博士还去各地“淘”。三十多年来,他四处搜集古文化艺术品、研究各地历史文化,令他成为澳门以至全国知名的收藏家,众望所归之下,他担任了澳门收藏家协会会长和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之职。为了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吴利勋博士每年都举办收藏文物展览,与他人分享收藏之乐。他呼吁说:“保护中华民族文化是千秋伟业,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传统文化。我希望中国每个县、市,都能用心去发掘文物,那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一定能保存好,我们的子孙后代就能拥有最丰富、最灿烂的文化遗存!”

舍得(一):

一掷千金,收而不藏,与众同乐

刚刚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曹操墓穴,让当年陪葬的诸多文物重现人寰,而魏武意欲携带这些古物永享安宁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再次受到侵扰,远不及一个平民老百姓的死后安详。这不禁让人深思: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魏武,他们都是丰盛的收藏者,但他们不是成功的收藏家。

吴利勋博士指出:“最次的收藏家就是拿自己的收藏品陪葬;其次的就是秘而不迷,一个人偷着乐,很多人自己死后了留下一堆国宝,但他的后人却视而不见;最好的收藏家就是能公诸同好,将收藏捐献出来,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收藏,他才能够算得上真的收藏家。一切具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玩珍品,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属于国家的财富。”

多年来,吴利勋博士一直有个美好的愿望,就是把收藏的艺术品捐献出来,舍得就是最大的收获,最大的收藏。所以,他一手收藏,一手捐赠,成为名符其实的“收而不藏”的收藏家。

为了保存澳门历史文化的见证,吴利勋博士有计划地对澳门收藏品进行捐赠。他曾数次将收藏的古建筑构件捐赠给民政总署,并捐赠花几、坐鼓等27件供展示;捐赠了清帝颁澳门官员圣旨等135件文物给澳门博物馆;他有幸得到一张由赵家珍存清代道光八年的“圣旨”,对于这份不可多得的“财宝”,他慷慨地捐赠给了澳门博物馆,成为了该馆镇馆之宝;1998年,捐献唐土名胜图绘、京师城内首善全图等四张文物资料给广东省博物馆;2000年,捐赠抗战时期日军侵犯冀热形势图等六件文物资料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2000年,捐赠带缆桩等四件澳门海事收藏品给澳门海事博物馆;2001年,捐赠古籍、剪报等典籍文献一百余套给澳门大学国际图书馆;2004年,捐赠《钱伯斯百科全书》、《五十世纪中国历年表》、《本草纲目》等藏书二百余册给澳门中央图书馆;2004年,捐赠书画《李桂馨唐人诗意图轴》等两件给广东省博物馆;2001年,向广东省博物馆捐赠了珍贵的清代孔继勋的《殿试策》,民国《香山铁成张氏族谱》及清人手抄军机奏折,抗战时期委任状、聘书、关约及民国地图等26件文物及图书资料。

他向江门侨乡博物馆捐赠了清朝商办广东新宁铁路展筑至新会江门白石路线图,以及宋朝后人赵家族谱、张氏族谱等,让其侨乡后人得以瞻仰先人脉系;同年,他捐赠给澳门大学国际图书馆一批珍贵的古籍文献和文物,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圣旨、科举考试试卷以及古书字画等,他还向澳门博物馆和江门博物馆等文物单位捐献过珍贵文物……前前后后,林林总总,吴利勋博士抛却一己私欲,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广东博物馆、江门博物馆、澳门博物馆、澳门海事博物馆、澳门民政总署、澳门大学图书馆、澳门中央图书馆等都留下了他的“藏品”。

舍得(二):

仁者仁心,回馈桑梓,兼济天下

就像自己的收藏一样,吴利勋博士的社会角色亦是包罗万象:他是建筑界的佼佼者,是收藏家中的得道者,更是故乡汕尾的赤子,澳门众多社团的领袖,社会上的慈善家……对国家,对社会,对家乡,他亦舍得付出。

当年离开汕尾海丰,吴利勋先生尚且年幼,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故乡的感情越加炽烈,很早便开始在家乡投资,为家乡的建设而尽力。1992年的吴利勋博士,事业正乘风而上,但他时刻牵挂着故乡,把投资目光再次移到家乡。他依据汕尾地处南海之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联合港澳、海外12家企业合资投资“金海湾度假旅游区”,把沿海一带建成“黄金海岸”。如今,深圳到汕尾高速公路全部开通,壮观的“黄金海岸”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其中,吴利勋博士功不可没。

当他听闻汕尾市决定重建凤山妈祖庙旅游区,计划在凤山之颠修建一座妈祖石像时,更是兴奋不已。在他回乡参加汕尾市政协会议后即到祖庙参观,当即拍板捐资138万港币建造妈祖石像。如今,那凤山之巅高约十七米的妈祖石雕像,给汕尾这座美丽的城市添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1996年内地水灾,吴利勋博士在香港参加募捐活动,当场筹得善款20万元,他全数捐给了他的家乡――汕尾市的灾民。

除了投资、募捐外,吴利勋博士还担任广东省汕尾市政协常委,积极参政议政,为民请命。2001年,针对港澳和内地往来的不便利、内地人只允许携带少量资金到港澳旅游等问题,吴利勋博士在广东省政协会议上提出,如果能够实现互相往来的自由,互为依托,互为平台,将会促进粤港澳经济的发展,形成并肩迈进的良好态势。

而在社会上,吴利勋博士俨然是“金字招牌”,成为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一面旗帜。他被业内人事一致推选为澳门建筑机械工程商会会长。一上任,就建筑机械是否应当交纳汽车入口税这一问题,同当时的澳葡政府据理力争,浇熄了有关部门盘剥建筑机械商的嚣张气焰,有效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建筑机械商的难题,增加了业内人士的凝聚力。为了扩大商会的影响,加强业内人士的沟通与交流,吴利勋提出购买永久性会址的建议,得到广泛的赞同和支持。为此,他带头捐资20万元,接着就筹集了300多万元,在凼仔购置了一处会址,迄今面积仍然居于全澳行业性组织的首位。

建筑博士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面积;藏书量;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75-02

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教学科研的重要基础,在高校的功能实现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本研究调查了河南省38所本科院校的图书馆资源状况,并对其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旨在从图书馆建设方面反映河南本科高等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概况。

一、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根据教育部网站2011年5月23日提供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名单,提取河南省38所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及师生信息。按照这些院校拥有的学位授权单位级别,包括博士授权单位、硕士授权单位和学士授权单位,对所调查的河南省38所本科院校的图书馆概况进行了分析。所调查的38所院校中,具有博士授权点的院校有6所,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有17所;在分析时为了使层次间具有可比性,因此,将具有博士授权点院校的数据代表博士授权单位院校,而硕士授权单位的数据为17所减去具有博士授权的6所的11所院校的数据,同理,所用学士授权点院校的数据为余下的21所院校。

二、不同学位授权单位院校图书馆资源调查与分析

1.不同学位授权单位院校图书馆基本资源调查与分析。对河南省不同学位授权单位院校图书馆的基本资源状况分析表明,在图书馆建筑面积上虽然博士授权单位院校的建筑面积高于其他2类院校,但3类院校间没有显著的不同,可见,河南省的所有本科院校在图书馆的规划和建设上都比较重视。除了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外,图书馆的纸质和电子藏书量在3种水平的院校中,呈现出相同的规律,都是博士点院校显著高于另2类水平的院校;就阅览席位而言,也是博士授权单位院校最高,显著高于硕士授权单位院校,从具有博士与硕士授权点的院校的比较可以看出,博士点院校在其建筑面积仅为硕士点院校1.52倍的条件下,容纳了2.00倍的纸质藏书量和2.24倍的阅览席位,可见硕士点和学士点图书馆的布局与利用与博士点院校相比,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硕士点和学士点院校图书馆可以在现有的面积上提供更多的阅览席位和藏书能力。从3种水平院校的开放时间的分析可以看出,仅具有学士学位点院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要显著低于其他2类院校。可见,学士授权单位院校在开放时间上还有延长的空间,能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2.不同学位授权单位院校图书馆学生人均资源调查与分析。河南省不同学位授权点院校图书馆学生人均资源状况如下:(1)全部在校生平均(/人):①博士授权单位院校。建筑面积(米2)0.65 b;纸质藏书量(册)52.73 a;电子藏书量(册)14.51 a;阅览席位(×10-2个)6.3 b。②硕士授权单位院校。建筑面积(米2)1.16 a;纸质藏书量(册)44.03 a;电子藏书量(册)17.79 a;阅览席位(×10-2个)2.6 c。③学士授权单位院校。建筑面积(米2)1.16 a;纸质藏书量(册)53.16 a;电子藏书量(册)14.64 a;阅览席位(×10-2个)10.8 a。(2)全日制在校生平均(/人):①博士授权单位院校。建筑面积(米2)0.97 a;纸质藏书量(册)74.73a;电子藏书量(册)34.05 a;阅览席位(×10-2个)11.23 a。②硕士授权单位院校。建筑面积(米2)1.39 a;纸质藏书量(册)67.08 a;电子藏书量(册)16.04 a;阅览席位(×10-2个)7.31 a。③学士授权单位院校。建筑面积(米2)1.28 a;纸质藏书量(册)67.21 a;电子藏书量(册)20.71 a;阅览席位(×10-2个)9.42 a。按照全部在校生来看,生均图书馆建筑面积,博士点院校显著低于另外2类院校,而从全日制生均面积来看则没有显著差异。可见,博士点授权单位院校具有较多的非全日制学生,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这些非全日制在校生可能对图书馆的利用较少,因此按全日制生均分析可能更加合理。同样,生均阅览席位也与建筑面积呈现类似的规律。而从生均藏书量(纸质藏书和电子藏书)的分析来看,无论按全部在校生还是按全日制在校生分析,3类院校都没有呈现显著的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同类院校之间的数据变异较大所致,可见,同类院校生均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方面可能也十分的不平衡。

3.不同学位授权单位院校图书馆教师人均资源调查与分析。从河南省不同学位授权单位教师人均图书馆资源状况调查分析得出,从全部在职教职工人均图书馆资源来分析,人均建筑面积、纸质藏书和电子藏书量都没有显著的不同,但仅有学士学位授权点院校的人均阅览席位却显著高于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从在职专任教师人均的图书馆资源则表明,除了电子藏书量外,也都以学士学位授权点院校为最高。造成2类教师人均图书馆资源差异的可能原因包括2个方面:一是博士与硕士授权点院校非专任教师的比例问题;二是学士授权单位的一些院校中可能存在一些非全日制的教师;当然也可能是以上2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结论

第一,河南省本科院校对图书馆建设都较为重视,特别是在建筑面积上的建设和发展都很好。第二,河南省本科院校中硕士与学士授权点院校图书馆的利用与合理布局方面与博士授权单位相比存在较大改进或发展空间。第三,相同学位授权单位内的不同院校在图书馆建设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发展不平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2002]3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Z].2002.

[2]杨德平,邱丽娟.论“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0):92-93.

[3]赵芳.面向科研的高校图书馆服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2):227.

[4]周晚春.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科学研究模式[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3):138-139.

建筑博士论文第4篇

眼光(一):拚搏濠江,诚以立业

吴利勳博士出生於广东汕尾一个革命之家。祖父吴年裳先生早年投身农民革命运动,支持彭湃领导的海陆丰革命活动;父亲吴丰淦十三岁参加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十六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抗日期间,屡立功勳;大伯父吴丰正亦为东江纵队队员,在开辟罗浮抗日根据地期间,与日寇进行了英勇的斗爭;二伯父吴禹亦参加了抗日战爭,解放战爭期间壮烈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吴利勳博士便出生在这样的革命世家,家族的厚重历史,让他的爱国情怀与生俱来。十岁起,他随家人移居香港,後考入摩利臣山工专学院,修读建筑机械专业。毕业後,他学以致用协助父亲创办了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1974年,澳门知名地产开发商赵善觉开发“佑汉新邨”楼盘,希望能引进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遂邀请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来澳门承包“佑汉新邨”的机构施工工程。於是,吴利勳博士随父亲来到澳门。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是由於当时的华人建筑商不可能直接从澳葡政府手中中标任何工程,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一开始便是举步维艰。

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吴利勳博士不但在澳门打下了稳固的根基,在父亲退休後子承父业,将基业发扬光大,成为澳门知名的建筑商人,而且还带领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发展成为澳门四大建筑商之一,承建的主要工程有澳门要塞信道的松山隧道口立交桥、建设澳门回归的第一桥——西湾大桥的引桥填海工程、氹仔大潭山开山工程,还有1984年建设的寓艺术於建筑的大型项目氹仔浮雕、丰淦山庄等。特别是位於澳氹大桥旁的巨型浮雕,更是成为澳门的标誌建筑。

三十餘年的春华秋实,吴利勳博士成就了事业的辉煌,参与了澳门的建设与发展。他的成就令人讚叹,他成功背後蕴含着的道理更是发人深思。如果言简意赅地概括吴利勳博士成功的原因,只能是:他有一双慧眼。

当投标处於被动,他洞悉到科技的力量,大胆引进新技术,化被动为主动。吴利勳博士随父亲踏入澳门带来施工队伍和建筑机械,一开始便冲击当地以肩挑背驮为施工主体的落後格局。他率先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和技术,诸如天秤式起重机、滑模式范本装嵌和沉箱式地基技术等,一举改变了澳门建筑以人力为主的单一格局,大大加快了建设速度,填补了机械建筑的空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佑兴大厦地基工程中,又史无前例地採用沉箱四周灌胶浆以阻挡地下水的办法。吴利勳博士一系列的创新之举,大大推动了澳门建筑业的发展,並逐渐成长为澳门建筑业的“领头羊”。

他的独具慧眼在於他认準了立业和发展的根本——诚信。不论是默默无闻的创业初期,还是声名鹊起的成熟期,他都将信誉作为人生的第一名片、公司的第一生产力。据了解,吴利勳博士曾立下这样的规定:只要公司签订了合同,无论遇到什麽情况,都要保证质量按时完成任务,即使亏本也要履行好合同。有一次,澳门政府拟在路环岛修建养老院,当时他刚到澳门不久,不熟悉葡文,未细细考虑,便以300多万元的工程标价签订了合同。工程开工不久,他发现300多万元的标价远远不夠,但他仍然遵守合同按质量完成了这项工程。结果整整亏损了100多万元。有人认为他“傻”,政府的工程可以酌情补偿,可他卻不以为然,签了合同就绝不能再讨价还价。

俗话说“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吴利勳博士因而在澳门、内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树立了金字招牌。他自豪地说:“这麽多年来,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修建了许多幢大厦和立交桥、码头等,至今没有发生任何质量问题。”正因如此,很多澳门有关建筑方面的社团都盛情邀请他加入,吴利勳博士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他先任澳门地产发展商会会长、澳门建筑机械工程商会永远会长,将自己的智慧与众分享。

眼光(二):用心发掘,变“废”为宝

熟悉吴利勳博士的人,都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地产商人,更是一位傑出的收藏家,将此联繋起来的仍然是他高人一等的眼光。作为商人的眼光,是洞悉市场、为人处世的精準,而作为收藏家的眼光,则是他民族情怀、艺术审美的深厚。很早,吴利勳博士就跟随父亲从事建筑行业,对古建筑艺术一直情有独锺,自小酷爱蒐罗有保留意义、有欣赏价值的历史文物。从收藏到研究历史,他完全是出自一份热忱和兴趣,他尤其喜欢研究中国的近代史。

在澳门的收藏界、古玩界,吴利勳博士对物件,不避“出身”,不分“门第”的收藏习惯,成为一时美谈。他说:“凡是能见证中华文化历史变迁的东西,哪怕是一片瓦一块砖,我都认为有价值,我的收藏不以市场估价为评判标準。”因而,他的收藏来源极广,收藏物品有出土自建筑地盘、古玩市场、什架摊,当看到祖国的文化艺术遗产流失海外时,他痛心疾首,不惜重金也要把这些艺术品买回来。让吴利勳博士既有别於普通建筑商人,又不同於一般收藏家的是,他可以在从事建筑行业拆卸旧房屋过程的第一时间接触到大量旧东西,将很多被认为毫无价值的“废品”变成宝物。他说:“这些旧东西,看似无价值,卻蕴含了我们祖先的文化传统,可追溯逾千年的历史文化,只要稍加修饰,便可以回复原貌,如果我们不好好地珍惜,这些古文化便可能逐渐湮没。”

建筑博士论文第5篇

【王金殿博士,香港铜紫荆星章获得者,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副教授,建造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董事,英国罗布诺大学博士,香港理工学院院士,英国特许建造师,香港建筑工程师。现担任香港行政管理文职人员协会主席、香港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福建中学校董等社会职务。】

从业界回到学界

时至今日,从珠海电视台于2007年6月制作的《视点》栏目中,依然可以领略到王金殿博士的风采。

王金殿博士在珠海的家临海而居,面向公园,远离闹市和喧嚣。他的书房宽敞而明净,书桌,电脑,纪念品摆放得错落有致。电视栏目中,他面窗而坐,对着电脑,手握鼠标,潜心为学,一尘不染的穿着,一丝不苟的神情,清晰的谈吐,自信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范迎面扑来。

这里是王金殿博士缔造的另一处“世界”,而电视中的他,就是一个常年往返于香港和珠海之间的学者、香港理工大学的副教授。正是因为事业繁忙,他每周回到珠海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都只有短短的两天,周五下班坐船回珠海,到周一早上,又要赶回香港自己的办公室。

王金殿博士笑言:“我理想的生活模式,就是香港工作,珠海生活,澳门娱乐。”但实际上,多数的时间,他将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行业的发展中。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对学问虔诚,对学术有兴趣,渴望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学者,希望在专业领域内,真正为行业尽到自己的责任和力量。因此,在1987年,他宁愿放弃原先月薪一万四的顾问公司工作,反而以月薪九千的身价应聘到香港理工大学担任助理讲师。对此,他却坦然地说:“我是从业界回到了学界。”

而在此之前,王金殿博士却也是业界的一个传奇。王金殿博士出生于穷苦人家,家庭环境的原因,使得他在读完中学三年级后,就开始出来帮人送货,早早地踏入了社会。但在困难的生活面前,年轻的王金殿人穷志不穷,没有被困难吓到,也没有屈服在困难之下,而是迎难而上,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利用晚上时间学习,读夜校,而白天继续上班,补贴家用,就这样半工半读,逐渐走入了建筑行业。

1976年,王金殿先生进入到欧阳汝光建筑师楼担任助理建筑事务员,从基层做起,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一步一步积累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而在1977年,由于专业上优秀的表现和对专业浓厚的兴趣,他被一家大的地产公司恒基兆业地产公司相中,一步一步拾阶而上,最终做到建筑部工料测量主任的位置。1982年,王金殿先生进入高锋建筑工程顾问公司,开始最早接触电脑资讯科技,为日后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此期间,从1976年踏入行业工作,到1987年进入到香港理工大学从事教学事业,虽然一直忙碌于工作,但王金殿先生始终坚持半工半读,从不落下夜校课程,最终以优秀的成绩成为香港理工学院建筑及测量系建筑技术及管理学院士。更在此期间,获得香港计算机学会会员和土木工程测量师学会会员的专业资格。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由此,王金殿先生更上一层楼,开始进一步拓展学术领域。

科教研究博学思教

在建筑学术领域有一个认知,就是建筑业的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之一,而管理的信息化又是实现全行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王金殿博士致力于工程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常常受邀请到各地尤其是深圳进行学术交流,并被一些大学邀请为硕士生授课。2007年7月起,王金殿博士受中共珠海市委党校邀请作为兼任教授,为干部培训教学计划授课,并就“香港政府的运转”及同年10月份就“城市规划与建设”作专题讲学。2008年3月,他又受邀到珠海旁听“珠海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并出席市长及人大常委的座谈会,作为29名受邀旁听人员中的一名来自香港的参与者作出即席发言,并给出书面意见。

无疑,作为专业人才,知名的学者,王金殿博士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推动了行业的进步,使得建筑合约,工程管理,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及信息科技充分地应用于工程管理上,以工程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最初进入到学术领域之时,在行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却一直深深地困扰着王金殿先生:为什么譬如索赔、豆腐渣工程、延期的问题、质量的问题等等建筑上的问题经常出现?为什么不同的人,建造师、工程师、测量师、承包商……这么多人去做一个产品,但在做的过程里面,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

学者生命的真义,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去创造,而是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治学的“阿基米得支点”。围绕着这些问题,王金殿先生终于明白,就是如何利用资讯科技去加强行业的效率。明白到这样一个“支点”后,执起教鞭不久的王金殿先生,又一次开始在漫漫的学术之路上攀登求索。

在英国罗布诺大学,王金殿先生继续深造,为了尽快找到问题的答案,他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也正因如此,在导师的赏识下,他不经历学士、硕士,连跳“三级”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而他博士学位的研究课题,正是“香港承建商的综合谘询系统的开发”。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研究和大量的深入调查实践,王金殿先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香港承建商综合式建筑工程管理计算机系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研究成果在引起业界重视,并很快应用到行业中的同时,已然成功的王金殿博士却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和理工大的支持下,成立建造科技有限公司,将研究成果作进一步的商业化,创造了香港首个由学术界将建筑信息科技商业化的成功个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术之路无止境,在王金殿博士的心中,诸多的荣誉,带来的却更多是责任与担当,是一种更加值得慎思的使命,而无疑,也是一种推动。他的学术研究方向,注定要一往无前。

笃行学者职责

王金殿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副教授、英国特许建造师、香港建筑工程师、土木工程测量师,其专长的研究,就是建筑工程合约,项目管理的发展,及信息科技在建筑业上的应用。

行之愈远,责任愈深,王金殿博士对自己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以管理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资讯科技的应用,无疑是建筑行业的一大进步。但是在计算机IT行业和建筑行业之间,还是有一段很长的行业空白空间:做建筑的不懂IT,而从事IT的又不懂建筑,如何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呢?

以前,建筑工程的二维图纸,如果出现失误要更改的话,会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是人为地修改,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此无疑会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并且浪费成本,而且如果出现问题,到时候是谁的责任,也已经完全分不清了。在这种情况下,王金殿博士将二维的概念,通过IT技术的结合,变成“三维”的新理念,根据三维模型,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这无疑是在资讯科技应用上的一个很大的延伸。目前,王金殿博士助香港成立了香港建筑信息模拟学会,并为刽会理事之一,该学会为全世界第一个相关领域的专业学会,而且已经在香港产生了一个新的 “建筑信息模拟顾问”行业,中央政府也准备大力地推行这项研究。

王金殿博士时刻承载着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正如自己学术研究的初衷,就是使得工程管理科学规范高效一样,他所进行的另外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国内房地产业的研究,致力于建设“项目管理网站平台”,以加强项目透明度,提高效率。

“项目管理网站平台”在国外已经很流行,譬如香港或者海外的投资者去到国内,他怎么做呢?“那我就希望创造一个平台给他们,你签项目合同必须要用到这个平台,现在澳门很多的建造也是用这个方法,迪斯尼的建造也是这样,而我就想做一个针对国内发展的这样一个平台。”王金殿博士如是说。在早些时候,他设计出了“聪明卡”,使得全港地盘建筑工人用工情况一目了然,使得全港工人受惠,极大地促进了香港建筑业的发展。很显然,心怀责任的王金殿博士,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促进整个国家建筑行业的和谐发展。2003王博士更获廉政公署委任为防贪谘询委员会建筑小组主席。他希望能与国内相关机构合作为祖国进行一项名为 “基于IT的工程建设领域加强反贪腐能力建设”的研究课题。

王金殿博士对于行业的高度责任感并不仅见于此,在给珠海人大的书面意见中,他就表达了一种认为理想的公共管治理念 “兼顾公民社会参与具高透明度的行政主导”。他认为一个有效“公民社会”的建立,在现代社会中可以透过发展“智库”组织去体现,真正发挥行业内的协同效应。在香港2012年的政改谘询中,王金殿博士提出了洋洋万字的建议书题为 [落实“兼顾公民社会参与具高透明度行政主导”的管治理念 - 从“法、理、情”提出一个 香港终极普选方案 ]。

来自学者的使命感,使得王金殿博士的参政意识并没有因长达十二年的议员生涯结束而结束。当年在担任区议会议员期间,王金殿博士身体力行,争取为民办实事,敢说敢言,甘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因为热心参与公共及社区服务,并且表现杰出,尤其积极为东区服务,成绩斐然,他还获颁授铜紫荆星章。

建筑博士论文第6篇

文化之桥――西安国际美术城

西安国际美术城项目由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美术城发展有限公司独家投资,项目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总占地近66.6hm2,总建筑面积约95万m2,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项目包括西安国际美术博物馆、艺术家美术馆群以及西安国际画家村。西安国际美术城项目是国内第一个以美术和文化为主题的超大型艺术综合体,是国内第一个以民间自筹资金进行规划设计并建设的超大型城市文化建设项目,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美术博物馆及艺术家美术馆群。西安国际美术博物馆的设计概念源于“有凤来仪”的美丽传说,运用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为西安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生态美术博物馆。

“建筑&美术”西安国际美术域系列论坛

论坛邀请到来自瑞士、德国、意大利、美国、中国的12位著名建筑师,以及中国著名美术家、美术评论家范迪安、邵大箴、王西京、程征等10位美术界大师。此外,与会嘉宾还包括陕西省相关领导、空港新城管委会、省文联、省美协等领导,以及200多位陕西省画家、省内文化产业等专业人士、专家学者。这场以“建筑&美术”为题的跨界论坛是全球首创,受到了80家国内知名电视台、国内外建筑专业媒体及大众媒体的关注。

论坛由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美术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小艳女士担任主持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美术家王西京,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贺键等嘉宾分别致辞,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美术城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徐伟介绍了西安国际美术城项目。在圆桌讨论环节之前,来自瑞士马里奥博塔事务所的建筑师马里奥・博塔结合自己的博物馆设计经验为论坛做了精彩的演讲。

圆桌讨论环节,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同济设计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教授,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陕西大美术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霜林担任特邀主持人,12位国际著名建筑师与10位美术界大师就“建筑&美术”为主题,围绕着“时间、空间、艺术、技术”四个维度来进行讨论:

・讨论艺术的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讨论未来的博物馆应具开放性、包容性与国际性。

・讨论西安及长安画派的独特艺术价值及肩负使命,美术城作为一个文化产业整合升级的载体,对城市提升的意义。

・讨论艺术家对美术城的美学诉求,从规划、建筑、景观、室内、雕塑小品,应处处体现艺术。

・多元化、复合化、生态化、科技化。作为全产业链的艺术创作、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如何与运营结合,与科技结合。

建筑博士论文第7篇

1月18日下午,承办单位双方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签约大厅举行隆重签约仪式。中青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捍忠指出,此次奖项为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播,为世界范围内华人建筑师提供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表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将全力支持此次活动,《建筑创作》杂志社将作为此项活动的策划执行机构。

此次活动包括青年建筑师奖、主题建筑展览、建筑论坛等活动。2007年7月将在北京举办隆重的颁奖晚会。

(王雯淼文)

“中加建筑节能技术研讨会”在BIAD举办

2005年7月1日,我国第一部有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式实施,建设部要求城市新建建筑均应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有关强制性规定,违规单位或个人将受到重罚。《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也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在民用建筑领域全面铺开。

加拿大作为一个积极推动和发展绿色建筑节能的北美国家,建筑科学理论与应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响应建设部关于加大公共建筑节能工作力度的号召,本着学习、借鉴与研讨的宗旨,1月12日下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传媒机构《建筑创作》杂志社与加拿大安健能公司成功举办了“中加建筑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由《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主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宇出席了研讨会并致词,加拿大抵押贷款与住房署(CMHC)代表Rod Meander先生,加拿大安健能公司总裁Alan Rankin先生出席研讨会并致词。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加拿大安健能公司副总裁、安健能发明人Gabe Farkas先生加拿大安健能公司亚洲地区营销总监Hiro Tawara先生,加拿大安健能公司中国首席代表毕波先生,加拿大安健能公司中国区技术总监刘越先生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的代表。

加拿大安健能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建筑节能企业,其研发的100%全水基现场软发泡建筑保温隔热系统具有优异的性能特点,这种建筑保温隔热材料是加拿大安健能公司于1985年研发生产出的一种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现场软发泡的聚氨酯类保温产品,其施工简便,既可现场喷涂在新建建筑结构上(在填充式保温隔热结构中产品的优势尤其明显),也可现场灌注到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的空腔内,能完全改变保温隔热材料在商业建筑及住宅建筑里传统上所起的作用,在国外被誉为硬泡聚氨酯保温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

本次研讨会特邀的北美著名建筑科学家Joseph Lstiburek博士就“公共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的专题做了精彩的演讲。在近40分钟的演讲中,Joseph Lstiburek博士从建筑物围护结构构造设计、保温隔热材料的综合性能、绿色环保及工程案例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向与会建筑师们介绍了北美最前沿的建筑节能理念、节能设计及节能技术,使与会者同北美最前沿的建筑节能技术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Joseph Lstiburek博士风趣、幽默的演讲也给与会者流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拿大安健能公司的技术总监也详细介绍了安健能的产品及其在国内及国外的工程案例。

本次研讨会的宗旨是学习和借鉴并且了解北美最前沿的建筑科学及技术,推广公共建筑护结构的节能方案,提高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水平。

Joseph Lstiburek博士简介:Joseph Lstiburek先生是建筑科学博士建筑科学院院长,是专门研究建筑物中缺陷的建筑科学家并被公认为是有关建筑防潮和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全球权威专家,同样也是建筑节能技术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Lstburek博士写过诸多有关建筑建造的书籍和技术文章。他编写的《建筑师指南》丛书尤为畅销,且50多篇技术文章获奖。Lstiburek博士也是个深受欢迎的建筑科学公众演讲家。在美国,每年有关他的建筑持久性课题研讨会和演讲会都会吸引数百名建筑师、工程师建造商和房地产经理参加。LstIburek博士刚刚结束了一次代表环境保护组织和建筑物所有者及经理人(BOMA)的75国关于缓解和减轻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研讨访问。

(许松华文)

2006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在南宁举行

“2006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于12月9日~lO日在南宁举行。论坛自1984年创立二十二年以来先后在上海、昆明、青岛、武汉、杭州等十四个城市举办过论坛。此次论坛由南宁规划局和广西大学联合承办。来自全国各地近200名建筑师以“回归建筑本体”为主题,就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环境意识、建筑的自律、建筑教育及创作实践为分议题,展开研讨。  本次论坛还结合南宁人居建筑与规划大奖赛活动,为提升南宁的居住建筑品质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钟训正、刘克良、崔恺、时匡、罗德启、吴之光、吴国力以及日本建筑师古市雄等出席了论坛及大奖赛活动。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孔宇航院长从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召集人王兴田手中接过刻有所有举办过论坛城市名字的“水晶斗拱”,意味着2007年在大连举行的“2007年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已拉开序幕。(本刊)

威卢克斯主办跨越5大洋远航赛

10月22日,威卢克斯主办的跨越五大洋远航比赛在西班牙Bilbao的Getxo港口开始。此次2006~2007威卢克斯跨越5大洋远航比赛是历届海上比赛最艰难的一次。选手们将跨越5大洋.比赛中途停留次数少,期间只能在澳大利亚的佛里曼特尔和美国的诺福克暂停休息。明年5月第一名将回到Bilbao冲破终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