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教学教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2 17:43:09
小学教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学教学论文第1篇

1.1.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大量的实践调查中发现,有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深刻的认清新课程改革的主旨所在,不能领略素质教育的内涵,在教学中依然沿用老思想、老方法,不求上进、也不求创新,指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机械记忆,不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综合水平的提高,无法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无法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此外,在实际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认识不清,在整个学期教学中,只是主观的片面的追求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这不仅不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该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快乐,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学生的主体性完全发挥不出来。

1.2.教学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将小学语文的地位认清楚,仍在沿用传统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的老思想,把学生变成课堂教学的听众,没有将新课程教学理念植入当今语文教学中,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非常沉闷。而有些地方教育部门在小学语文的教材选用上,不能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教学条件,盲目的选用教材,不适合当地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对于小学生的把握力度不够,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启发,不相信学生有创造能力,没有遵循小学语文的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模,教学模式单调乏味。

2.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创新方法

2.1.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要有一桶水的知识,才能给学生一碗水。”现在看来,一名出色的教师光有一桶水不行的,教师的文化知识只有像那流息不止的溪水,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教师是课堂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应深刻体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积极大胆地把课改指导理念付诸行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关注前沿教学成果,汲取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自己的骨髓中,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只限于教材的课后习题和教学目标,而要掌握整合和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查阅与教材相关材料,为开展有趣而生动的教学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2.2.营造“和谐、平等、自助、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对未知的事物有种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其好奇心,在教材讲解之前多补充与教材有关的有趣的背景故事,巧设情境,让学生对故事的内容有着急切地想知悉下文的欲望,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把学生引入教材。小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灵活多变,对于教材的一个话题或教师的一个问题,他们有着发自内心的独特看法和感悟,并想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此时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善于关注他们的眼神,给学生创造一个舞台,引导学生表现自己,激发他们的想象潜力与表达能力。对于学生所感所悟,教师要多给予表扬和鼓励,遇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教师则组织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进来,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只有在这样一个轻松诙谐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得以扩展,潜能才得以激发,兴趣才得以培养,能力才得以提升,从而才能真正地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交融、理解与感受的交融、心灵与课堂的交融。面对兴趣十足的学生,教师要创设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他们健康活泼的个性。

2.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多媒体诞生,教学手段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减少粉笔书写的时间,将与教学有关的文字、音频、视频播放在学生眼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解《长征》一文时,可以把与红军长征有关的图片、视频播放在学生眼前,还原历史真相,使学生对长征过程中生死考验的艰苦历程产生心灵的震撼,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3.结语

小学教学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字:观察;体验;积累;兴趣;鼓励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一、用心观察,体验生活

留心周围事物,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用眼去观察是人们认知事物的首要步骤。学生要是对生活中的事和自然界中的物缺少形象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叙述、去描写、去议论必定是很难的。对于小学生而言,认知世界的必要途径是观察,只有切身去接触生活和事物并仔细的观察,才能够从中获得真切、细致的第一手材料,写作文时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写出的文章才真实生动。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教给学生的观察方法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观察。通过这种形式的观察课,学生明白了观察,不仅可以用眼睛去看,也可以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舔,用手去摸;选择合适角度,广泛观察;进行“局部放大”,细致反复地观察,在对事物的全貌有了解之后,我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并把重点部分“局部放大”抓住事物的特征,多角度地进行观察,使观察趋向精细化、具体化。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句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家中的琐事,校内的小事,邻里的争执等,都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大自然中日月星辰的变化、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去接触的。也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给学生布置一些社会实践的内容让学生去调查研究,让他们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真谛。

二、大量阅读,注重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我经常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读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浏览,在浏览中发现必须再看一遍的书或一部分书的若干章节;第二个层次是略读,在略读中找出自己必须反复精读的书或一部分的若干章节;第三个层次是精读,即反复研读由前两个层次择取出来的自己“最喜欢”的书或章节。这样,所读的书,经过层层筛选,层层精练,形成了一种“三角式”的积累。最底下的一层最大,是一次性浏览的;第二层小些,读的比第一层精些;第三层更小,而读得也更精。越往上,书的数量越少,重读的遍数则相应越多。可见,使用此读书法既可开阔读书视野,又可以获得读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定期检查并随时评奖。这样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和“无米下锅”的情况出现了,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常常利用自习课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如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让学生说出心里话。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表现出来。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去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在一起谈论。如:在进行完激烈的运动会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谈感受说情形,有人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人说出比赛时的难忘一瞬,有人分析了比赛失败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氛围。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畅所欲言。教师再根据的谈论写出重点,给学生理清脉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记一次运动会》的写作。

四、欣赏学生,鼓励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这就要求评价由注重甄别转向注重鼓励,评价学生的作文是给他们一种正确的反馈,从而完善自身的学习,评价时必须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思想感受、情感认识和创造性的思维,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即使是很小的一点也要给予鼓励。小学生年龄虽然小,但上进心很强,个人荣誉感强。学生十分注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小学教学教学论文第3篇

当代社会的竞争日益加剧,更加突出地强调着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素质,真正的人才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小学生在校时间呆得最长的地方——教室,无疑又是所有校园文化环境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群体,离不开学校环境,也离不开教室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教室环境关系更为密切。教室文化,是小学校园中独特的风景,是时尚、社会心态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反映,是小学生文明的窗口。因此,笔者认为教室文化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尤为重要。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心理断乳期和自我意识萌发阶段,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育和发展的时期,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此阶段,外界的引导和影响对其心理素质的形成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室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其文化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又反过来决定和影响学生的成长。

1. 教室文化有助于小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

第一,提高审美水平。 教室文化体现的是教室这>:请记住我站域名/

第二,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小学生是一群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群体。教室作为一群生龙活虎的小学生的聚集地,必然呈现出一派活跃、生动、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氛围。围绕教室文化建设,学生课余生活色彩斑斓,文体活动和各项知识竞赛丰富多彩。诸如教室联谊制度的建立,“教室杯”各类球赛,文娱比赛,知识竞赛,科技成果展等等,使学生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处处显示青春气息。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学生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激励小学生奋发进取,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

第三,激励学生奋发进取。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人,教室文化在发挥以上功能的同时,也发挥着熏陶、感染和鞭策学生求学上进的作用。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看到教室里张贴的‘比比谁最棒’的公示栏,你得到的星星最少,你会怎么办?”,有67.14%的学生选择“努力表现,认真学习,争取得到更多星星”,这表明教室文化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追求学问、争取进步的意识。

2. 教室文化有助于小学生协作、竞争意识的培养

教室成员朝夕相处,除了要受共同遵守的校纪校规、教室管理制度等的约束外,相互之间也形成一系列约定俗成不成文的互动规则,如语言习惯、消费结构、作息时间、教室及其成员的外观形象,也即教室成员的行为趋于一致的成分。既然是约定俗成,就具有相当大的制约力。如果违反规则,就会被同学排斥,视为异端。这有助于形成一种和谐一致的教室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作、合作精神。同一教室学生在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同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由于小学生之间的竞争最集中地表现在学习技能的竞争上,带有功利色彩的因素较少,因此他们之间的竞争是一种良性竞争,表现为积极向上,争取优异成绩,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这种竞争是主流,往往成为推动全体成员追求进步的巨大动力,有利于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奋发成才,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

小学教学教学论文第4篇

曾经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学校最重要的单位在哪里?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如教导处、教科室、年级组等。它们的地位自不待言,然而,它们都离学生还有一段距离。因为,我们的教育最终是要惠及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在特定的班级和教室里成长的,特定班级和特定教室的力量,决定着我们学校真实的教育成效。所以,学校里最重要的单位应该在班级,在教室。

教室,一个相对于学校更微格的地方,儿童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儿童生命之舟远航的起点,儿童生命中的第二个“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教室的形象就是洁白的墙壁、擦得干净的黑板,以及一排排整齐的课桌椅。除了获取知识的神圣感,似乎总让人感到缺少些什么。如何让教师在教室中实现教育生活中的意义,获得教师的尊严,感到职业的幸福;让学生在教室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获得自信和成就感;让教师和孩子借助教室开启一段美妙的共同生活的旅程,这是教室的应有之义。

新教育实验领衔人朱永新曾对教室有这样诗意的解读——

一个教室,一个生活于同一个教室中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同志者。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彼此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

如何在教室书写生命的传奇,陶____“六大解放”给了我们启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幸福的人。解放孩子,让他们彼此珍惜,共同编织梦想,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成长自己,通过解放孩子们的心灵,还他们一个温馨、快乐的、可以不断长大的教室,还他们一个勃发生命的童年。我校于2012年9月开始

启动新教育实验“完美教室”创建行动,让师生生命在教室里相互激荡,共同穿越一门门完美的课程,共同享受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一、构筑教室文化系统

教室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班级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是孩子们心智得以提升的关键。有老师可能要问:班级文化是教室里张贴的图片、文字吗?墙壁是可以说话,环境是可以育人,但如果把班级文化等同于美化教室环境,那似乎浅薄了一些。我们理解的班级文化是师生生存和生活的方式,注重一种理念的追求,渗透着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它是流淌在师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

实践中,我们以班级文化构建为总目标,提出了“五个一”的建设要求:

1.一个富有寓意的班名。一间教室的名字,应该是教室文化的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成员的自我镜像。名称不仅仅是个代号,更多的则是凝聚的一种信念、一种理想。班名的确定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年龄特点,也要体现自身班级的特点。

我校十几个班的班名,有小动物,有大自然中的植物、有文学故事中的角色等,如“花儿班”、“七色阳光班”、“小蚂蚁班”,“彩虹班”、“小蜜蜂班”、“蒲公英班”等等,这些名字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只要能够从这些平淡的名字、平常的事物中,充分挖掘其不平凡的内涵,它就能够在学生们的心中真正地活起来,成为大家共同生活的愿景。

如小蜜蜂班:小蜜蜂,跑尽千里路,博采万朵花,把酿制的甜蜜贡献给人类。它们具有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坚强勇敢、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老师希望班上的孩子个个像小蜜蜂一样聪明、活泼、团结、勤劳,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在活动中尽显风采,就把班级冠名为“小蜜蜂班”。

2.一个简约的班级标识

如班徽、班旗等,是班级的象征物,一般是围绕班名展开,由全班同学集思广益,共同绘制而成。可以采取全班征集评选、在优胜方案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一个个设计独特的班级标识,或象征着班级寓意,或体现着师生的愿景。

“绿芽班”的班徽,是由一本书和一棵幼苗组成,希望同学们像一棵小苗,班级好似一本拥有丰富知识的书,幼苗在书香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对于局外人来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但对于绿芽班里的孩子们来说,这却是只属于这个班级的,它体现着一个班级精神生命的走向。

3.一首昂扬的班诗或班歌

班诗、班歌是班级的灵魂,代表着一个班级的精神所在。有了班诗、班歌,学生就有了一种精神,学生就可以拧成一股绳,处处为班级着想,事事为班级争光。

班诗诵读开启孩子们幸福一天的学习生活。“梦不再遥远\我的心飞翔在广阔的蓝天\白云是我的伙伴\清风给我指点\理想的光芒照亮了天边\宏伟的志向飞越了高山\路不再艰难\勇气是我的伙伴\智慧给了我指点\飞扬的生活描绘着美丽的画卷\诚挚的话语是最好的祝愿\心翔蓝天\每一次的起舞都有阳光的灿烂\心翔蓝天\每一场的演出/!/都有壮丽的景观\心翔蓝天\每一次尝试都无悔无怨\心翔蓝天\梦想的舞台永远五彩斑斓”这是蓝天班的班诗,这首诗诠释着新教育带给师生的幸福生活,也诠释每一个____人践行新教育的步伐和决心。

4.一句励志的班级口号

班级口号与学校的校训类似,是用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的语言,阐明班级的价值追求。如“我自信,我团结,我成长!”、“创最好的班级,做最棒的自己!”等一句句励志的班级口号,充分展示了班级的成长理念。

5.一个幸福的生师约定

这是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对未来的一个美好的约定。如小蜜蜂班班级师生约定:懂得用嘴角微笑,学会用耳朵聆听,知道用小手帮忙,学会用心灵理解。班级约定在重要的场合由教师和学生宣誓,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震撼力。

独有的班级名称、班级口号、班级标识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彰显着每个教室独有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有的班级名片。

“文化是活出来的”,教室文化也是如此,它应该在一以贯之的师生生活的点滴之中,在不断的濡染,编织与生成中活出来。无论多么构思巧妙的班名、班徽、班歌

、班诗,如果师生最终没有把那种精神活出来,文化的构建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班级文化还要通过班诗吟诵、背景故事讲述、建立班级激励机制等活泼有效的方法,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不仅能知晓自己班级的文化内涵,还要在行动上彰显,使班级文化成为一种“活”的文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促使这种班级文化不断生长和壮大。二、开发教室五大功能

班级文化构建的过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教室的变化,感受到行动的魅力。当然,赋予现代意蕴的班级,还应该在班级管理共同体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生智慧,使教室具有以下功能:

1.书香功能

教室里的书架上有充沛、流通的书籍能让学生触手可及,让学生随时都能找到适合他们年龄、适合他们阅读心情的书。教室里有形的书卷气成为沉淀在儿童身上无形的书卷气,使每一个走出这间教室的儿童骨子里都沉淀着一种独特、高雅的气质,并伴随永远。

2.生活功能

儿童是自然之子,每一个润泽儿童生命的教室,就是儿童的家,我们的孩子是教室里的小居民。教室应有花草,有小鱼、小虾等小动物,课余时间,孩子们在小花、小草、小鱼、小虾的亲手饲养中,发现生命的神奇和精彩,帮助他们打开大自然的奥秘之门,释放儿童的自然天性。

3.展示功能

教室内大部分地方应是师生、家庭、生活学习展示区,师生共同生活过的照片和文字,从稚嫩到成熟的艺术作品等等都可以进行展示,让师生在展示中幸福成长。当然,展示功能不仅仅包括这些,教室里小到一把扫帚的摆放,大到教室的整体布局设计,都应尽显和谐、美丽。它既不会因学生作品过多展示而显得空间压抑,也不会因为色块堆积而变得五彩斑斓,它讲究协调、平衡,甚至还有“留白”,兼舒适、活泼、灵动于一体。

4.实践操作功能

在同一个教室或在更广泛的互动环境中,为了解决许多有价值的

生活问题,师生凭借感兴趣的内容,以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多层次的实践操作,直观演示,共同探究、发现、推理、验证,进而揭示规律,让获求知识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5.交友功能

缔造完美教室,关键在人。教室无人,便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室,而是空洞的房间。一间教室的完美与否,并不取决于教室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谁站在教室里,它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和谐的生存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室的完美注入无尽的正能量,决定着班集体生活气氛的性质。而这种生活气氛的性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及其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何种努力。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偏爱,不歧视,真诚关爱,细心呵护,孩子在充满开放、包容、民主、自由的完美教室中积极参与、真诚合作、相互分享。让教室成为师生、生生、家庭的交友俱乐部,伙伴共成长之地。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创造温馨的心灵生活。我们在学桌编排上都注意要有利于孩子交友、学习。让所有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五人学习小组,组建交友俱乐部,放大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学生优势,既进行合作交流,又形成合理的竞争。

三、开发合适的班本课程

教室是一付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教育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孩子成为最完整的人。实践中,我们逐渐领悟,一个完美教室的缔造,课程是关键,它是一个班级真正的生命。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共同的成长密码,它包括:共同遵循的文明行为习惯,共同的整本书的阅读生活,共同的节日实践活动,共同的学科学习生活,共同的特长学习,共同的班级评价体系等,这些,组成了属于班级的课程体系。我们向往:开发出适合自身教室的班本课程。着力于孩子的完整教育,让课程催开学生美丽的生命之花,使每一个学生在课程中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喜爱的活动、喜爱的艺术、喜爱的运动。我们期盼通过班级课程的开发,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感悟生命的价值。

农事课程,播撒幸福种子

开发让孩子亲近自然、热爱乡村的农事活动。使学生多了身在农村,更能感受绿色生物生长生成的真实体验,随时都可在校园小农田里一露身手,开心地施肥、翻地、播种,在亲手栽培过程中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验劳动的快乐。亲力亲为,比城里孩子更有自豪感。

阅读课程,点亮童年世界

教育的目的,首先就在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生活。孩子们一起把家中读过的好书带来,充实班级图书角。班级有严格的图书借阅制度,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每学期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迎新年——送读书贺卡,评读书之星”活动、“亲子共读”活动,孩子们与阅读相伴的日子,是一段让生命绽放光彩的旅程。

体育课程,历练健康生命

倡导“热爱运动,健康第一”的理念,以体育文化课程建设为重点,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跆拳道、足球运动融入体育课堂,凝聚师生的精神动力。

艺术课程,点亮多彩人生

音乐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音乐的基本知识外,注重培养学生一些实在的艺术技能。音乐老师为蟋蟀班的孩子们精心开发了乐器课程——小提琴。让孩子们在小提琴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美,感受美,践行像蟋蟀一样敢于挑战,勤奋合作的班级精神。

社团课程,秀出绚烂生活

社团,是属于孩子的课堂,是更加开放的教室,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能给孩子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抹亮孩子的生命轨迹。除了校级社团活动,我校每班根据孩子的个好,组建了文学、跆拳道、儿童画、腰鼓、二胡、足球、京剧、学习互助等班级特色社团。通过科学、细致的社团课程规划,活泼扎实的社团活动训练,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他们热爱着,快乐着,收获着。

节日、仪式课程,擦亮孩子心灵

节日、仪式以其特有的程序、氛围能把孩子带入某种特定的时空,从而感受到一种灵魂深处的震撼。我们主张班级要有自己的仪式、节日和庆典,并把节日和仪式演变成一个难忘的日子,一种浓郁的氛围,一个鲜明的行动,一种明丽的色彩,使之作用于每一个人的心灵,给孩子的校园生活注入神奇的力量。

如:七色阳光班的“快乐盆栽节”,孩子们在对自己的盆栽植物的细心呵护中,体验到生命成长的伟大。

蒲公英班的赞美节,孩子们化身“赞美天使”,真诚地去发现身边同学和老师的优点,送上自己由衷的赞美。

浪花朵朵班的班级成长仪式,为孩子的成长蜕变积淀丰厚的经验,获得自我的认同。

神舟号班的“祝福神九 探索宇宙”庆祝仪式,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

彩虹班的“十岁集体生日庆典”,让学生学会感恩。

这一个个富有个性的班级的节日庆典,既凝聚着班级文化的朝向,也是完美教室中师生编织的共同生活画卷,这一个个跃动着生命的节日,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甜蜜和幸福。

四、创新教室管理机制

1.实施班级自主管理。教室应该是学生自主管理的成长乐园。班级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应该成为每个孩子可以诗意栖居的、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长的生命共同体。班级里设置各种各样的“自主管理岗位”,如 “节能管理员”、“文明就餐管理员”、“图书漂流管理员”等,各岗位成员角色定期互换,学生在班级这个小小社会里,进行着丰富多彩的角色体验,以此来提高全体班级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此外,班级结构除了过去我们熟悉的“

班主任-班委会-班级成员”组成的金字塔式结构外,小组合作式的班级结构更能体现班级管理的平等性、民主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更能激发每一位学生的自管自理能力。我校每个班级都设有班级五人合作小组,定期举行优秀合作小组评比。2.改革班级评价体系。建设班级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设置丰富多元的各类奖项。开展“为自己设奖”活动,每个学生为自己量身定制不同的奖项,如有某一方面进步显著的“小骏马”奖、积极参加劳动乐意奉献的“小白鸽”奖、自主管理认真负责的“小能人”奖、爱好写作的“小莫言奖”,擅长绘画的“小小达芬奇”奖等等,只要学生能说出理由或进行展示,学校都会认可。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被同伴认可的体验,成为最优秀的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

如:七色阳光班的“快乐银行”,蓝天班的“幸福指数”,孩子们积极参与为自己的优秀表现积分。

3.设立班级交流平台。通过建立班级博客、论坛专题贴、qq群,自编班级刊物、自创个人文集等形式,构建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平台,调动师生、家校的合作学习,激扬生命的活力,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共成长。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发现放大自己的闪光点,记录自己的点滴进步,整理每个学期的成长历程。平时,有意识地将班级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资料、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反映班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全班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师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五、实现五大变化

完美教室的创建过程中,班级里悄然发生着许多改变。

1.角色定位发生变化

1)教师与学生。师生变成了共同学习体,学生读一本书,教师也得读,才能赢得交流话语权。师生读书需求发生变化,由为完成任务而读书到为运用而读,为交流而读,读书促进成长的改变。教师学生又是协同合作者,生活一家人。

2)学生与学生。学生从无梦、个人分数梦、知识梦到有了小组、班级共同梦,为实现小组梦、班级梦就要合作、团结、相互搀扶、共同发展。从不但关注学业,到关注班级生命发展,关注小组成长,关注自我发展。

3)教师与教师。班科任教师的工作分工发生变化,班务工作从班主任单人独斗到班级科任老师共同参与合作,班级全体学科教师都参与到育人之中。完美教室缔造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教师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实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者、管理者。

4)家庭与学校。家庭成了班级延伸,家长从单纯关注知识成绩,到关注班级建设,并积极参与其中。

2.课程观点发生变化。从执行课程到开发自己的班本课程,教师、学生、家长有了为孩子设计课程意识。活动即课程,师生、家长懂得了在设计活动中找寻课程的价值。

3.行走方式发生变化

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执行班级精神、学会用班级文化去引导他人。师生行走方式发生改变,师生用班级文化引领行动的意识增强。

4.专业成长发生变化

从教到学,从执行到开发,从校园文化解读到班级特色打造,提高了教师专业成长水平。

5.质量观念发生变化。教师、学生、家长的质量文化观念发生变化,基于生命成长的而不是单纯学科质量的教育追求,使学校的质量观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过程,更注重教会学生做人,使每个学生的童年幸福、快乐,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感受校园生活的充实和快乐。

小学教学教学论文第5篇

小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

一、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及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和学习知识阶段,更是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逐步形成的阶段,因而小学生具有比较显著的心理特点,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心理十分简单但又十分矛盾。一是基本上都有美好的愿望,很多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不够努力,特别是对现实荣誉十分看重。二是基本上都缺乏理智,感性往往往都会“战胜”理性,很多时候都非常感情用事,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其自我意识更强。三是基本上都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强,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口头上”,付诸行动的时候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一些困难普遍都有畏难情绪。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有针对性的解决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不稳、学习困难、缺乏毅力以及抗打击、抗挫折能力不强等问题,能够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小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能够改变小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团队精神不足的问题,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班主任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学情”分析,特别是要通过与小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小学生愿意与班主任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心理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二)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特别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小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因而必须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把创造“和谐班级”作为重中重,鼓励、支持、引导小学生树立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注重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谅解,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小学生感性思维都比较强,因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常常会表现为外在的变化。比如有的小学生会莫名的出现不爱说话,有的小学生也会莫名的出现脾气暴躁,还有的小学生会莫名的出现成绩下降,等等。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细心的去观察,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四)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应用于教学中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各方面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班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有效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推动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小学教学教学论文第6篇

(一)教学认知理论有待改进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品低下,不能够针对当前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来组织安排教学,有的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研究教学环节设计、课后反思等活动。缺乏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教法的研究和学习,总体来看教学认知理论乏善可陈。

(二)缺乏深造学习机会和科研能力提升

很多教师忙于课程工作量的完成及各类教学、教案的检查,不去对教学进行反思,不去参加深造学习,不去撰写科研论文,更不用说去通过教学科研来提升完善自己。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提高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的培养

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专业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掌握转化知识的能力素质。在以下论述中,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为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的培养,即普通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

(一)教师普通能力培养

笔者将英语老师必备的教学能力素质称为普通能力素质,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1、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用语的的使用要有一贯性,要简单明了、规范准确,要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观摩示范课教学、英语教研讨论和教师素质竞赛等多途径和手段来进行。教研组要有固定时间集体备课,“统一口径”,规范课堂用语,互相听课,互相指正、互相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外教来指导。

2、教学科研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应对的策略和解决的方法。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用理论进行思维并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能力。

(二)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

专业能力素质包括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两个方面。

1、专业技能素质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口语和听力,这些都是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以语音教学为例: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根本,是学生以后的词汇、听力及口语的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英语教师的发音带有浓重的地方特点,例如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大部分县和邯郸的魏县人分不清,四川、湖南、湖北和云贵地区以及江苏南京部分地区的大部分人不能够区别,大多数中国人不能够发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发音和学生的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词汇教学需要教师掌握词汇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词汇的来源,掌握音、形、意之间的关系;语法学习要系统全面,口语听力要多加练习。

小学教学教学论文第7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性教学课堂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实现有效性教学的主要路径就是开展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本文简单论述了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创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创新措施;有效实践

新课标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索、加强。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对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进行探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和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现状

1.教研活动没有体现出教学特色

事实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是普通高校或是中专院校毕业的,所以教研活动的开展方式也都是延续普通高校或中专院校的教研形式。对此,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多数以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为依据,很少涉及实际的数学实践以及“以学生为本”来开展教研活动,这很难体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特色。

2.对教研活动的投入不多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教研活动教室,也没有设立专项的教研经费。这就使得教师缺乏合适的场所进行学习,从而很难进行小学数学教研,获得创新与实践。

二、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1.创新教研内容,进行有效教研

传统小学数学教研活动都是以“走过场”为主,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因此要开展实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目标,就必须对教研内容进行创新。首先,在进行教研之前能明确教研活动的主题。其次,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对于部分细节问题要慎重考虑,将教研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都一一进行分析。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乘除法”的教学研究时,部分教师很难向学生详细分析这一知识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而在教研活动中,全体教师可以共同探讨,加深教师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从而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

2.改革教研模式,开展教研活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研模式都是以分散式教学方式为主,并没有体现出教研活动的集中性原则。在创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时,构建专门的数学教研活动小组,对小组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对小学数学备课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改变传说教研模式。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加减法”的教学研究时,学校要鼓励该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去,选出教研活动小组的组长,让组长对授课教师进行指导,进一步增强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比如,教师在对等腰三角形进行教学时,直接向学生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并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该项知识。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研组长要及时对该授课教师进行指导,引导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改革,促进小学教研活动更好地开展。

3.结合课例分析,实施教研活动

一般来说,课例分析式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借助观察手段和诊断手段,对特定的教学课堂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从而得出合理的教学评价,并以此作为依据,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的一种教研活动新模式。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的实践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的含义,紧扣新课标教学的要求,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更好地进行。在课例分析式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倡导自主探索、全体交流的教学活动模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