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教学管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0 16:22:07
小学教学管理论文

小学教学管理论文第1篇

1.增进人文关怀,勇于创新

小学领导担任着指引教育教学方向,为教师团队把关,保证学校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在新课改社会背景下,学校管理工作者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转变陈旧观念,全力推动素质教育实行。然而,虽然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并没有真正抵达教育教学者的心灵。许多教师仍然采取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并“唯分数论”。此种情况下,教育管理者应该首先摒弃自己头脑中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增进人文关怀,培养出一批学业水平,素质水平可与现今课程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老师,将学校的管理工作与课程创新相一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切实实地达到为社会培养有能力的人才的办学目的。

2.建立和谐的育人环境

和谐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是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前提。而要想将教学环境中包括的多种因素保持最佳状态,须从多方面入手进行调整。首先,校方要以自身条件为基点,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这样通常会加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班级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增进师生关系,也能保障学生的听课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效率。其次,要提倡建立班级特色人文文化。所谓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标准的综合,它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是将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凝结为集体的催化剂。一个健康良好的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校方应该从倾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共同努力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特性的班级文化。最后,完善班级体制度文化。在班级内建立少而有力的规章制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一定准则下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合理而健康地互相竞争。但是,制度不应该是校方的“圣旨”,而应该是由全体人员共同商讨决定的,被大多数成员认同的学校制度准则。而能否顺利地建立它们并严格实施,无不与担任引导角色的教学领导者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模式

实行科学化现代化的小学教育管理机制,一批优秀的教师管理队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1.培养一批高素质骨干教师

从长远的客观发展角度来看,学校教育的发展应该将老师作为发展的根本需求,提高对教师的培训,才是塑造学校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基础手段。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师,呈现出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所以管理者应该提供更多进修培训机会,并积极挖掘有潜力的年轻教师,为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提供更多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才能逐渐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并对其他的小学教育者起到带头和模范作用。加强对教师敬业度的监督,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指导教学。

2.在教师管理和学生自理之间寻求平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承担着学生、教学设备等一系列教学所需内容的管理工作,直接投身于教学管理当中。要学生教育自己、管理自己、自理、自立,这是对的,但不等于教师可以将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不管不问。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既会引,又善导;既敢放,又能收。其次,既要发扬民主,建立开放自由的班级氛围,又要善于集中,达到有效的管理作用。此外,还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聚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并进行加工,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加强领导与学生间的直接沟通

因为缺乏有效的交流途径和传统观念影响,学生与领导之间不易达到一对一形式的直接交流,尽管有教师作为两者之间的连接人,但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许多校方领导者,并不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充分了解自己布置的教学任务是否已被严格有效地实施,也不了解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如何,对学校管理机制建议如何,对自己的看法如何……更有甚者,领导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无视孩子在学校其他方面的表现。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推行,使新课改不过成为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笔下的一个名词。建立“校长有约”,“校长信箱”等高效渠道加强校领导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建立孩子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四、结语

小学教学管理论文第2篇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科学化的教学管理,都是为了实现高效、低耗的目的,“向科学管理要质量”便是这个道理。有效教学管理就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随着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实施,新的课程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教育技术的信息化、现代化也在加快。然而,多数农村学校在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沿袭着传统模式,并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譬如:管理流程有间断,不连贯;管理内容粗线条,不精细;科研工作浅层次,不深入;奖惩制度有缺陷,不完善;聚焦课堂较被动,不到位等。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就再一次突出地摆到了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教学管理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一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化实践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向、多形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要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享受成功喜悦,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树立优质高效的效益观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正是效能准则所强调的。因此,有效教学管理就是要追求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让学生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应体现教学管理方法的优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教学管理的优质高效。建章立制,规范教学行为在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减负增效”的工作意见,明确了各项工作要求,确保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并严格执行课外书面作业量规定,严禁违规使用教辅用书,坚决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要求。同时,要狠抓过程管理,通过听课、学生问卷访谈、年级调研等方式,及时把握、调控各科教学动态,确保“减负增效”要求到位、有效、不走样、不偏向。

聚焦课堂,开展有效研究

“专题性”研究针对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提炼,形成研究专题,教研活动与小专题研究相结合,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围绕专题开展交流、讨论,在不同教师的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共享资源,拓宽思路,提升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笔者所在学校数学组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研究》、语文组的《小学语文阅读策略的研究》、英语组的《小学英语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等,以解决实际问题,共同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同课异构”研究同课异构指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这种“同课异构”的校本教学研究贴近课堂教学实际,转化的是与教师日常教学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与行为,不是做课秀。将新课程的精神与理念融合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实践中,让教师群体自我实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从而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课堂行为进行反思。“跟进式课例”研究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先采用“各人构思——集中交流——每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然后,再由一人主教、教研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大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修改之后再次讲授,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这样的研究过程,不仅能够提升教师个体的业务水平,而且为教研组的工作开展提供了积极探索的模式。

搭建平台,促进专业发展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直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教师需求的关注和成长的规划正在被努力地追寻和培育,为了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设计了《珍珠湖小学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袋》,分“我的基本信息”“我的成长计划”“我的教育科研”“我的工作成果”等四大方面,它记录着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三年发展计划,所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收获与困惑、感悟与感动、知能与情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在教学管理中,要注重引导教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多进行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开展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互动,有效研究”“弘扬人文科学,倡导有效教育”“一课三练”等为主题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研究发现,在教学上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经验,提高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师生交往与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小学教学管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优化环境 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

陶____先生指出:“教师就是改造社会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这就是说,学校发展必须依赖于广大教师,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能够反作用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学校教科研文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在教育转型期,如果让教师单枪匹马是很难快速发展的,他们的专业成长步伐是缓慢的。所以,唤醒教师内心深处不断成长的事业渴望是教师研究团队主动发展的保障。我校通过构建团队网络,提供专业引领,搭建展示平台,建立保障机制等办法,突出“三重视三坚持”,强化教师研究团队的建设与经营。

建立教师研究团队可以说是简单而复杂的研究工程。身在农村,该校一直坚持“ 做向成功,做着成长”的目标理念,鼓励教师用行动去实践自己对教育的认识。通过草根式教师研究团队建设,力争逐步构建“培训、课题、资源 ”三位一体的教师研训互动新模式。

1.加强对团队建设的领导。成立课程研究部,提升教导处对教师团队的管理职能,强化教科室对教师教科研活动的研究、创新、引领作用,安排一名副校长具体统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一名副校长分管教科研工作。从而建立起校长室—课程部—年级组(各职能科室)—学科教研组—全体教师组成的校内教育教学研究网络。

2.打造多学科的研究团队。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和社区服务的需要,以部级课题《建设书香校园,享受幸福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和校本课题《农村小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为龙头,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细化出十多个校级小课题,建立小陶子文学社、教师成长学校等教师研究团队。让全体教师人人做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人,为他们成为科研型教师搭建平台。

1.重视作风建设,坚持活动引领。

把教师研究团队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的关键点来抓。进行《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和《践行爱的承诺,争做师德标兵》实践活动。该校注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强化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创设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班、入党积极分子创优班,青年教师写老年教师,青年教师写青年教师,家长写教师、学生写老师,编辑《师闻集》等,潜移默化地引领教师成长。

对成绩突出的团队和教师优先评优晋级,提升教师跻身团队的成就感。每学年100多人在区级以上的课堂教学竞赛、教学设计和论文竞赛中获奖。

2.重视业务提升,坚持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一直是该校教师研究团队建设的着力点。坚持“为需要而培,重实效而行。”突出“在行动中成长”的培训策略。

陶____先生说:“教育是一种行为,而行为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行为,那是盲动。”可见,教师的教育行为是要有专家的正确教育理论来引领的,事实证明,无论是搞教育改革或是科研项目研究,都离不开理论来指导实践。

该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采取课题引领、同伴互助、充分展示的办法,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既有专家的指导,又有教师个人的实践创新,促进教师“报团”发展。

认真办好教师成长学校,突出一个“行”字。坚持“做向成功,做着成长”的行动理念,引领全体教职工人人争做校、区、市级六大骨干教师。鼓励大家做有方向的教师,在不断成功中成长,学校分三个层次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在青年教师成长学校、中年教师发展学校、老年教师创新学校碰撞理念,建树思想,形成风格。举办“我眼中的校本课程”、“我是陶____生活教育思想的践行者”等论坛讲座;“征集教育教学100问”;进行小课题开发与研究;强化“课堂生活化研究”等诸多活动,编辑《陶研集》等专辑。促进全体____人在“做、学、问”的教育科研中自我发展。

实行话题主讲人制度,体现一个“改”字。话题主讲人是每一次活动的组织者,负责活动前选好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困难或热点问题,准备好话题相关材料搜集,介绍搜集的专家观点,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俗话说:“有思才有进”。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与现象赋予理性思考,进行回顾和反省,从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求规律性的东西,改进自己教学工作中理性认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教育、教学、教研能力,是有效促进个人专业水平发展,成为名师的途径。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谰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

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了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的启示,说明了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学校为每位教师发放《课题研究工作笔记》,记载自己的行动轨迹,撰写反思故事,对实践中的做法进行归纳,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教师团队研究优势。

坚持“四制”研究,优化一个“研”字。(备课作业制、课前抽查说课制、刷卡听课制、培训汇报制)通过对教师在培训中“做”的管理,让教师去做,用话题、任务“引”教师参与研究,带教师进入研究状态,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教学转型突破“四大瓶颈”,即转变观念、改变习性、掌握技术和营造环境,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了课堂教学转型的4条建议:1.充分重视学生资助学习能力的培养;2.确保学生课内独立学习的时间;3.重视研究在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处内化力量;4.优化师生情感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潜能。

刷卡听课制的建立,变过去“逼”着教师去上课、听课,为现在的主动申请上示范观摩课,主动听取别的老师的教研课,通过积分累计,进行专项奖励,每学期近60人次上过校内研究课,20多人次在校内外做了专题讲座,教师听课平均达20节。

备课作业制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要求学生做的作业,自己先做。先行试水,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做中思考,做中研究。让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做实事,把教师头脑中的“经验”,做出灵动、做成“思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重视目标管理,坚持绩效考核。

对教师研究团队实行目标激励性、实效性奖励。①教师人人制订自己的《提升发展规划书》;②根据培养计划,设定《党员示范岗》、《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创优岗》,注意在校级、中层管理人员、中青年教师岗位培养、锻炼,建功立业发挥作用。③实行动态性的全员绩效发展评价制度,以工作态度、责任心和实绩为依据,建立教师团队工作实绩台账,坚持自评与学校总评相结合,将教科研工作以100分的权重纳入其中,用具体的量化表呈现出来,通过评优评先等途径激励团队之间合理竞争和创新,形成内驱力。

学校现有6名中学高级教师,多名校内教坛新秀,20多名校内教学能手和8名校内学科专家。学校及时为教师的研究成果结集,在校刊上发表展示。目前,我校90%的教师发表获奖论文600多篇。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倾向”。学校的教师研究团队应以优化课程文化为抓手,实施“二四六”工程,即:坚持“两项”研究不放松,狠抓“四题”落实,实现“六个跨越”,追寻教师成长轨迹,构筑人才成长高地。

1.“两项”研究,打造多元的教育教学新秩序

(1)狠抓课堂教学研究不放松。教师研究团队的建设使教科研工作扎根在课堂,在课堂中生根开花。

(2)狠抓陶____教育思想研究不放松。近年来,该校不断加强陶____生活教育思想研究,让生活教育思想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生活教育的经验做法在泰州市、省陶研会上交流,教师撰写了大量生活教育文章。

2. “四题” 研究,引领优化行动

(1)问题研究,规范行走方式。在教师中开展“问题与我同行”活动,搜集第一手素材,用问题教养大脑。如:学校开展的人性化作业研究、文明班级申报评比、书香家庭达标评比、五小儿童评比等,让教师、家长和学生聚焦教育,研讨教育教学,发展自我。

(2)主题研究,丰富思想认识。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强化研究意识,通过举办教师论坛,每月举办一次活动。每次均评选出论坛之星。教师围绕主题撰写了大量的交流心得,促进教师问得有效,说得精彩,写得实在,富有创意。

(3)课题研究,打造教学特色。该校坚持“人出课题,课题出人”的观念,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在研究中成长,研究有路子,思考有方向,形成了课堂教学生活化、书香式的教学特色。

(4)专题研究,形成个性风格。修炼内功从研究课程开始,促进成长从研究自己入手,学校帮助教师梳理自己的教学成果,小结各自的特色,出刊教师个人教育科研专辑,探寻教师的研究发展方向,力争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科研风格。

3.促进教师成长,构建 “六”大发展阶梯

搭建“六大”发展阶梯,让教师不断找准目标,逐步发展。从该校走出了省特级教师、泰州市名校长、泰州市学科带头人、____市名教师。泰州市、____市师德模范和最美乡村教师。全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发表文章600多篇,本校草根式教育科研《突出教师成长的重围》等做法被《中国教育报》、《语言文字报》专题报道。《用____思想引领学校教科研》一文发表在2012年《____研究》第3期。2013年跻身江苏省陶____实验学校行列。

4.组建学生社团,在活动中提升教师实战水平。

小学教学管理论文第4篇

当前,小学教学管理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难免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一些陈旧的、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难免会有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所有教职人员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参与到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当中去。例如,对于同学们的评价既要考虑其共性又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对于教师的集体备课,既要考虑到本学科授课构想的一般原则和思路,又必须要求我们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以及调整自身独特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始终贯彻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二、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制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我们所有一线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要逐步转变成为一名教学的研究者,甚至最终成为教育家。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我们的小学教师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创新,逐步成为一个教学实践的研究者。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学校也应该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探究和创新,要求教师积极对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而这一切都应该做到以教师为本。

笔者认为,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教师为本的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制度,进而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例如,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参与到自我反思、教学个案总结以及学术中去。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促进我们的教师加强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对话和研究中去。对于具体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积极征求本校教师的意见,让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集众家之长建立起令全体教师都满意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做法是相当必要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切记不能盲目为之,否则很可能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进而大大降低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对于我们学校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具体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无论是对于我们的一线教师亦或是我们的学生和家长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所有的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都应该进行认真地探索、实践和总结,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都表明我们学校管理的重心在开始下移———从专制逐步走向民主、从集权逐步走向分权。而我们的学校更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建立一个更加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区人士都能够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当然,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的时候也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比较好的学校的做法,吸取其中的优秀之处为我所用。

四、总结

小学教学管理论文第5篇

1.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精神。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而所谓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还要能够具有创造性劳动的人。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获得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2.加强教学细节的管理

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喜欢上教课的老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保持和谐、民主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案应该具有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指导。对于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应该给予耐心和鼓励,使学生增加信心,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具有创新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为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导者,而不只是听众,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后可根据互动情况,将经验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反响效果明显的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存在问题的可以进行改进。

3.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

教学管理者应该深入课堂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写教案、备课、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课上的互动、对课堂突发状态的处理、教学态度、课后作业的批改等与课堂有关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估,从而提出问题、改进问题,将教学作为重点,对于表现优异的可以给予表彰,促进大家共同学习。对于教师的评估不能仅停留在学生的成绩上,因为学生有个体的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才是教育教学的重点。教师在科学的考核中才能发现自身教学的问题,及时地调整改进,才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4“.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是指管理者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激发被管理者的潜在能力和自主性,而不是依靠权力影响教师或学生。中小学校教师是中小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力体现,打造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对于中小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尊重教师、关爱教师,让教师有信任感,注重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教师间交流的平台、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勇于创新,适当地给予奖励。教师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实践、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经常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得到学生的信任,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况,挖掘学生的潜能。

5.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计划管理

中小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常规管理、学籍管理、校本教研、教职工考评教学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中小学校在实施教学管理制度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发挥管理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领导应该以身作则,做好表率,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实施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计划、备课组计划和学科教学计划。这三种计划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合理有效地实施了调控,做到了各层次的落实,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否对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6.校园文化的建设

文化是一定的群体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思想、理念、社会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等的整合。校园文化是学校良好风气的代表,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关系,营造积极的校园学习氛围。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受到学校种规章制度的影响,和谐的、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发展,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心态。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结语

小学教学管理论文第6篇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也符合了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需求,从而建立了具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教育管理者要不断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创造性思维,而这些都是新时期小学生应必备的优秀品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健康成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成熟,没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因此,这就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和引导作用,这样就可以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从而使学生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新时期乐学教育的理念下,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其思维模式比较活跃,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就可以让学生的优势得到发展,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小学教育在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的过程中,要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否则,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依然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新时期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出现不良学习习惯,所以,加强教师的监督指导作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强学生、教师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其能够主动学习,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学教学管理论文第7篇

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面临问题的不同,改革的重点和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完全一致,发展前景也各具特色。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改革的持续时间比过去大大延长了,十余年的改革迄今尚未有结束的迹象。这一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多,涉及面广,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二是各国改革教育的决心比以往更大,采取的改革措施的层面更多,范围比过去更广,呈现出宏观领域的和微观领域的改革并重的明显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特征。可以说,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序幕刚刚拉开,距改革的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各国都在致力于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教育体制。这些均意味着各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改革将持续进入下一世纪。

就发达国家而言,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纷纷掀起了一轮新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浪潮。这轮新的教育改革既不是上一阶段教育改革的延续,更不是上一阶段改革的简单重复。这是因为,无论是从教育改革的背景,还是从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都与前一时期有所不同。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后初期各六、七年代,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政治和社会背景较为独特。从西方国家社会内部来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压力是来自民主化运动的推动,如涉及众多国家的中等教育综合化运动就是一个突出例子。从国际背景来看,则是出于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代表的势力争夺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这可以从包括中小学教学改革等措施方面反映出来。而到了八十年代,美苏争霸虽仍在继续,但争霸的重点已从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和科技多个领域。特别是随着德日两国的兴起,这种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了。

第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与过去已有所不同。从数量上看,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数十年前普通达到了9年以上。如果从普及的角度来看,发展水平则更高。例如,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高中就学率已达到90%以上。日本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已高于95%。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持续的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不会给教育带来新的压力。况且,一些国家原先不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也得到较好的调整。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在数量上去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是如何提高办学的效益和水平,提高人才培美的质量,以应付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三、在教育的量的方面得到较好解决的同时,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中小学教育所暴露出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突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教育质量普遍下降。这是公认的事实,在各国政府或民间发表的大量的文件或报告中得到充分的披露。其次,公立学校逐渐失去办学活力,办学效率低下。再次,学校道德教育出现危机,学校中的吸毒、暴力等问题日趋严重。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是这轮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宗旨和出发点。

以美国为例,人们在对美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时,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一上基本脉络或指导思想,即改革首先要考虑的是要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equity),其次是要有利于促进种族间的融合(integration),最后才是要在办学水平上达到优质(excellence)。在这里,各种矛盾的主次位置一目了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显然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的关注点与先前大不相同了,三者的位置似乎颠倒了过来,如何提高质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因为教育改革重点的变化,美国教育学者将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看作是美国历史上继进步主义教育改革(progressivereform)和六十年代的公平教育改革(equityrefor)之后的第三次教育大改革,即优质教育改革(excellencereform)。

英国在八十年代之前将主要的精力用在了中等教育的综合化改革上,相比之下,教育的质量问题多少有所忽略。到了八十年代,政府和社会各界也意识到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办学效率的低下已到了不堪容忍的地步。自1988年起,相继颁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等一系列立法或政府文件,决定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教育制度进行二战结束以来最为全面的改革,以建立起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育体制。

此外,法国、日本、德国等国自八十年代初以来也相继发表研究报告或颁布立法文件,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教育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率,也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些国家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发达国家,今后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的提高上面。发达国家教育在量的扩充方面大体上已经上移到中学后教育阶段。中小学在量的发展上已不是主要问题。当然,中小学教育也存在留级和失学等问题,但这主要不是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或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恶劣所致,而是由各种社会弊端所引发。如果社会弊端不能够得到很好地革除,教育中的问题就难以解决。

而在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应该承认,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的质量远非令人满意。因此同样面临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但如何在数量上满足广大适龄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仍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更为迫切的任务。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发展的起点低,这表现在教育的普及率不高,适龄青少年的在学率低。其发展水平甚至比部分发达国家晚了一个世纪。世界银行1990年发表的题为《初等教育:世界银行政策文件》也指出,在可见的将来,亚洲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无法做到普及初等教育。如在墨西哥,到八十年代未仍有30万名儿童没有机会进入小学1年级学习。在已经入学的660万儿童中,有45%的儿童不以完成小学6年的学业。在农村和民族地区,这一比例超出80%。二是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中小学教育的普及造成很大的压力。一些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过重的人口负担加上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以及社会动乱等原因,发展中小学教育所承受的压力比10年甚至20年前更大了。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中反映出来:在中国和印度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小学的数量只可满足不到65%的适龄青少年的需要。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小学的学生中能够读完小学的不到70%。据预测,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仍有超过1亿名儿童无法入学,而12-17岁青少年中无法在校学习的人数将超过2亿名。这表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说,要纠正过去在制定教育政策上的偏差,真正做到重视基础教育,以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

二、在微观领域,各国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方面所制定的各项计划和方案正在付诸实施。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将会调整措施和步聚,但总的方向不会改变。这包括继续改进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内容和体系,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考核手段,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最低限度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具体而言,近年来各国中小学微观领域的改革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从课程设置来看,除了原先就采取全国统一的课程的国家外,以往长期以来一直是地方和学校各自为政,实施多样化课程,采取不同标准的国家近年来已经或正在打算改变传统的做法,转而实施全国或地区一级的统一课程,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并采取相应的统一的评价措施。同时,按照各门学科的重要性程度对课程进行分类,规定各门学科具体的教学时间或成绩要求。除了英国的做法外,美国近年来也一直在探讨实施全国或州的统一课程。除了1983年提出5门“新基础学科”外,1991年,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也提出统一设置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5门“核心学科”’并制定全国的评价标准和考试措施的主张。另外,其他许多国家近年也有类似的措施。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对本州的中小学分别规定了“最低限度的课程”。小学的主要学科是:英语、数学、科学与技术、人类社会及其环境、创造与实践、卫生与体育。中学的主要学科是:英语、数学、自然科学、人类社会及其环境、现代与古典语言、技术与应用学科、工艺、个性发展,卫生与发展。印度也已制定了中小学的全国统一课程,对教学科目和教学时数等均作了明确规定。由此可见,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成绩评价等方面采取统一的要求或标准,成为各国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

第二,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来看,随着一些国家对中小学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或最低限度课程的规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二者一主一辅的地位得到明确。过去欧美一些国家过分强调给予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致使许多学生避难就易,导致他们基础素质下降。这在有关国家已引起深刻的反省。近来多数国家的共同做法是在强调学生要在完成规定必修的各门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倾向提供充足的空间,鼓励他们选择一定量的选修课程。而在一些原先规定过死的国家。则采取了增加选修课的做法。如日本,近年来在初中扩大选修课范围和种类,加强发挥个性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也比以往更加多样,学生的选择自由度也更大了。

第三,从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的关系来看,综观各国的情况,除了极少数国家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设较为浅显的职业技术入门性课程外,多数国家从初中阶段起便开始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职业技术课程。但初中与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课程在目标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劳动态度,了解社会各种不同的职业领域,通过一定量的活动或劳动,使他们掌握某些基本劳动技能。在普通中学的高中阶段,职业技术课程开设的情况与各国高中所采取的模式有对应的关系。除了选择职业一轨的学生要学量的职业技术课程外,一般说来,各国也都为普通高中或普通一轨的学生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技术课程,让学生选修。

第四、将改进和完善评估和考核办法、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当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忽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成绩评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纷纷改变传统做法,相继开始实施统一和严格的评价和考核措施。

英国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的同时,开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制定严格的评价体系,包括对7、11、14和16岁4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评估。近年来虽对此作了些调整,但总的原则和方向不会改变。法国提出要使评估形式现代化,并采取了完善中小学各门学科的具体标准和措施.甚至连美国这样一个历来十分强调教育的地方分权以及学校和教师的独立性的国家也在积极探讨建立全国或州一级统一的对中小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和体系。如《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就提出要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建立统考制度。近年来,一些州已经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措施。澳大利亚在探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时,也将制定以州或全国统一评价制度当作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第五、各国还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如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美国将恢复和加强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当作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9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道德教育联合会。该会给“良好的品德”下的定义是:“理解和尊重核心道德标准并按照这些标准行事”。此外,还提出了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十项基本原则。英国政府也于不久前专门发表了有关公民教育的文件,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在日本近年来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中,也始终把加强道德教育当作一个重点。

三、从宏观方面来看,为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公立中小学缺乏活力,办学效率低下的弊端,各国从学校的运行机制入手,在学校的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扩大家长的参与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无论是传统上实行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国家,还是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国家,都将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当作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共同的做法是将许多原属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直接下放到学校,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推行的所谓“学校管理的地方化”(LocalManagementofSchools)的改革,就是一个例证。

第二,完善中小学内部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改进和完善了中小学学校董事会的运行机制,使之更为规范化和民主化。各国采取措施完善了学校董事会机制,并在学校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中规定了校长、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组成比例。特别是扩大了家长和当地社区代表的比例,使学校在办学的各个方面能够反映社会要求。例如,新西兰颁布了《教育法》,制定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步聚,其中包括制定学校(SchoolCharter),改革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扩大学校董事会在人财物各方面的权力,赋予家长更大的教育参与权与选择权。丹麦颁布了新的国民学校行政管理条例,强调发挥地方、社会团体、个人和家长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逐级下放教育管理权限,赋予学校董事会更大的办学自。瑞典政府也提出了加强义务教育的议案,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决定赋予学生及其家长更大的责任和权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学校,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

第三,扩大家长的选择权利。各国近年来的改革改变了多年来学生及其家长在教育方面始终处于被动不利的状况,赋予他们主动的选择权利。在这方面,典型的有英国实施的“入学开放”的新的入学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教育被看作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家庭是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家长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来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学校就读,而不必受过去按片就近入学的限制。采取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励学校为了吸引学生面相互开展竞争,以提高办学水平。在美国,一些州也相继采取了与此类似的允许家长在居住地学区内或跨学区学校间为其子女自由选择学校就读的措施,前者叫做“区内选择方案”(Intradistrictplans),后者叫做“跨区选择方案”(Inter一districtplans)。这一做法目前有逐步推广的趋势。

第四,改革公立中小学的办学模式。在以往的教育改革中,各国对公立中小学的办学体制少有触及。长期以来公立学校的运行机制实际上使得公立学校在办学的质量等方面既不向政府也不向社会负责。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改变。一些国家开始探讨在不改变公立学校性质的情况下对其办学模式进行改革。这方面的例子有近年来英国许多公立中小学相继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接受中央政府直接拨款的直接拨款学校。这些学校获得了办学经费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人事权,比以往更能够独立地进行管理和决策,并要在办学质量上达到规定的要求。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新的办学体制已经逐渐在英国形成。

在美国,公立学校也出现了色彩斑阑的多样化的趋势。除了近年来出现的“选择性学校”(AlternativeSchool)、有吸引力的学校(MagnetSchool)和“二次机会学校”(SecondChanceSchool)外,一种新型的公立学校“特许学校”(CharterSchool)也在迅速增加。其主要的做法是对现有的公立中小学进行改造,学校通过与政府部门签订合同,订立在招生、办学质量和财务等方面的标准,来换取政府的办学经费。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中小学形成提高办学质量的动力。据统计,到1996年底,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出现了特许学校,总数已达500所左右。特许学校的出现意味着美国公立学校的办学开始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公立学校也出现了所谓的私有化或私营化的改革措施。这包括采用私立学校的管理手段,引人市场竞争机制,鼓励与工商企业的合作,等等。

第五,鼓励私立学校的发展。综观八十年代以来各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私立学校出现了复苏和发展。如果从教育发展较长远的时间加以考察,可以明显地看到私立学校由占统治地位到逐步削弱再到逐步复兴的过程。追究原因,有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与公立学校学生成绩下降、吸毒和暴力等问题突出有关。各国政府开始对私立学校采取鼓励或支持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美、英、加、澳等许多国家私立中小学的比重均有所加大。近年来,俄罗斯也在私有化运动的带动下,原苏联国有化的单一办学模式已改变,出现了大量的由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兴办的中小学,形成了公私立学校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机制。

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人类正步入信患社会,九十年代以来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远距离教育的迅速推广,预示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变革的开端,也给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多媒体技术是集声音、视频、静态图像、动画等各种信息媒体于一体的信息处理技术。它可以接收外部图像、声音、录像及各种媒体信息,经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输出,实现输入输出方式多元化。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之一是充分的互动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互动、人与人、机器间的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人们根据需要进行控制。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将使教育的手段发生极大的变化,也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教育形式,使教育领域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技术人们可以获得与今天的课堂一样的教学情景,可以得到逼真的、即时的教育,不仅可以与教师(或许是全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教师)进行教学反馈,也可与同学(不会再限于“班级”有限的人数范围)进行各种交流。

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各国主要是将远距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来加以应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学校教育的形式并不因远距离教学手段的运用而发生大的变化。如在非洲一些国家,人们利用广播电视等远距离教学手段来普及中小学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人们把这看作是远距离教育的三大模式这一。在不少国家,人们已将“远距离教学法”(distance一teachingmethod)当作中小学中一种新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从实践上看,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例如,在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为中小学播放卫星电视课程,许多地方已开始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双向交流式远距离教学。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学的水平和效率,一项“明星学校计划”(StarSchoolProject)自1988年底起开始实施。根据这一计划,联邦政府教育部提供三千多万美元资助部分中小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卫星电视教学实验,为最终在全国所有中小学实行远距离教学进行初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