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7 18:07:28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第1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3、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3)、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2)、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出示:三幅漫画,第一幅两个男同学在打架,闹得很凶。第二幅是在办公室里,老师在教育他们,两人都低着脑袋。(旁边文字)老师:“打架对吗?”第三幅是老师在问哪你们为什么打架?两个男同学都仰着头说旁边文字:一个说:“是他先打我的。然后问学生“看着这三副画,你对他们打架以及在办公室的表现是怎样看的?”因为这种事情太熟悉了,学生纷纷发言。老师引出“当冲突发生后,我们怎么办?”然后重点和学生一起探讨合理的处理办法以及谈论“老实是要吃亏的”这种说法。整堂课的教学,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教学实效明显。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第2篇

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德育要在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德育本身肩负着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可靠保证,身心健康也是德育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德育工作任重道远。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基于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必须加强德育管理。现代小学德育管理的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加强和改善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德育目标。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就需要我们在吸取以往德育工作成功经验的同时,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德育管理的基本环节

德育管理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管理的科学化、最优化是建立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的教育工作体制,促进德育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实施的重要保证。小学德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四个基本环节。

(一)制定计划

1.制定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的方向和总的趋势。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

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还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确定实施步骤,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二)安排实施

1.建立小学德育管理系统

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员工、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运用多种方法

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的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学生不应仅仅从教师那里获得德育知识,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家庭、社会(包括各种媒体)、集体等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力量和媒介。

(三)评估效果

1.制定标准

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德育目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好学生标准》及学校制订的《文明礼貌常规》等。另外,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生年龄特征也是制定标准的依据。德育的质量标准可采用阶段性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衡量。其中前者指的是德育教育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德育工作与成果的考核标准。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标准化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的实际。

2.评估效果

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

三、思考总结

一个时期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发扬工作中的成绩,寻找差距。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因此,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

四、开展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工作职责要求教师把崇高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是崇敬老师的,并且是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的,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就得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这样,才能成为孩子眼中美好品德的化身和仿效的榜样,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名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有对学生的爱护之心,怜悯之心,同情之心。当学生失意时,能倾听他们的诉说;当学生无助时,能向他们伸出热情的双手;当学生无望时,能用最亲切、最感人的话语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才愿意和教师沟通、交流,也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会取得实效。

(二)抓好课堂教学

1.利用教材资源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师要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又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充分利用好各学科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语文、品德、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中国近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课也在各校普及,它具有获取信息快、直观性强的特点。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青少年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青少年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青少年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青少年上网前就向青少年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青少年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青少年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抵制不健康的网站和信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3.利用本土资源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利用当地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样化的认识环境和空间。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家乡、学校的德育资源,用鲜活的事实教育学生,使他们增强自豪感、自信心;用典型的事例感召学生,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说教,使德育更具有实效性。茅以升事迹陈列馆是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座落在优美洁净的茅以升实验学校内,馆内陈列着反映茅以升先生事迹的部分文化生活用品以及反映茅老先生在桥梁事业方面的成就的文字与图片等。馆内立有茅老雕像,并有多媒体设备滚动播放纪录片《架桥人——茅以升》,以大量生动的事实,展现茅老奋斗进取、无私奉献的一生。为贯彻落实杭州市委、市政府《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推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生活品质,2008年1月,茅以升事迹陈列馆作为首批列入“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场馆名录”的71座场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借此契机,学校依托少先队和德育干部的力量,围绕展馆建设和宣传,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以“桥”为主题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积极做好场馆的内部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认真组织开放,在做好迎接广大青少年、市民参观的各项工作之余,也形成了自己的德育工作特色,吹响了德育的“集结号”。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对小学生而言,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德育工作既要有内容,还要有载体,有趣味,而有意义的活动是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因此,要经常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活动促德育。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结合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在德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班级活动或召开主题班级会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的程度,有层次地安排活动。如低年级可以安排一些使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健康、家庭负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活动;中年级可安排一些培养对他人负责的精神,培养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与人友好相处、诚实守信等品质方面的活动;高年级要侧重从培养学生对社会负责的精神的角度安排活动,即培养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对环境、对人类负责的精神,使之关心班级、热爱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热爱大自然、热爱家长、热爱祖国、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热爱全人类。

2.结合社会实践

开展的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意愿,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搞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可提出一个总目标,具体的地点、活动的方式、采取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了培养,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3.结合家庭教育

人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长在德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提出教育学生的明确目标,教师要与家长加强联系,互通信息,交流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创建良好的环境

作为学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努力创造整洁优美、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学生营造和保护良好的校园环境要靠大家来努力。学校的校园环境包括班级环境、走廊环境、室外环境等,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学校要搞好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一进校门,教室就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同时要注重积累过去和现在校内的有德育内涵的人物、事例、文章、作品、实物等,使之逐步成为本校德育文化环境的个性特色。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第3篇

一、中小学德育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上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这是一个拨乱反正,强调又红又专的时期,主要解决的是德育正位问题

这一阶段,在刹住十年教育动乱、恢复和建立良好教育秩序、狠抓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强调了学校德育,既要重视德育的政治性,又要重视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业务工作之中,做到又红又专;重申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强了学校德育的宏观管理。这一时期最重大的教育事件是恢复高考,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化推荐升学制度,学校德育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开始从泛化的政治束缚中解脱出来。但是,这一阶段仍普遍存在着德育方式单纯灌输、德育内容成人化等问题。

(二)第二阶段:1986年到1992年。这是一个建立制度、探索规范的时期

这一时期国内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学校德育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严重冲击:一方面,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摇动了学校德育的管理、削弱了德育队伍的力量;另一方面,西方侵入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摇撼着我国传统的信念和价值观。社会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教育界的直接反映就是抓智育硬、抓德育软。宏观和微观背景条件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不到位”的问题。“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重智轻德、应试教育等问题日益严重,形成了学校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倾向,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薄弱环节。不少学校处于矛盾彷徨之中,建立制度,制定规范,保证德育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大量德育序列化实验开展起来。1988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首次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内容和管理提出了明确的系统的要求,结束了建国四十年学校德育无纲少范、简单服从社会成人运动的局面。这几个文件对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改革,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进入了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时期

这一时期,党中央根据新形势又进一步制定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学校德育的社会背景和内在要求基本清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强烈需求、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迫切愿望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使学校德育在改革开放十几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从宏观背景到教育管理直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的系统探索,并取得了很多可贵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这些方方面面的经验正在互相磨合、交互融合,逐步形成学校德育的学科理论、管理规范和教育内容、方法的体系。

这一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德育内容不系统不科学,随意性的问题,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德育活动缺乏计划性等问题,以及“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大学讲行为规范”的德育现象,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进而通过研究提出了德育的层次性、针对性、系统性、计划性、科学性等一系列对策和实践措施。

二、中小学德育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总体看,学生思想道德面貌的主流始终是好的,也可以说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好的行业,学校是全社会系统中德育工作做得最好的部门。但是,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格局尚未真正建立,建立起较完善的现代中小学德育体系尚需时日。

(一)关于对德育的认识与管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但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现象。

近十年来,不少学校和地方党政部门都意识到学校德育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并且进行了社区、家庭与学校齐抓共管的大量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对市场经济、社会的不可控因素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综合治理的机制和规范。人们对社会和家庭影响因素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增强的趋势还没有充分估计,因而导致了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或配合不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得还比较牢固,但学校德育建设对教学工作的目的性和动力意义,还未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有些学校还错误地认为教学工作上去了,分数成绩上去了,学校的德育就无可指责。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并无多少异议,但如何统一全社会对于学校德育的认识,却是国家和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从学校内部的管理看,大部分学校对德育工作抓得较紧,强调德育的计划,保证德育的活动时间,明确方方面面的责任等等。这些措施对守住德育阵地、顶住逆流冲击、防止学校“污染”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学校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德育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以校长挂帅、班主任为骨干、课任老师全员参与、党团组织积极配合的德育工作系统还不健全,党支部、团队、工会、政教处、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班级德育工作的相互关系尚未形成有效的规范和常规。大多数学校的所谓德育人人有责,实际上是班主任对方方面面负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如何把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需要深入地研究。

(二)关于德育的内容与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德育的范畴看,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都成为学校德育涉及的领域;从具体内容看,传统美德教育、国情教育、“五爱”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30多项内容都进入了学校德育。丰富的德育内容为我国学校德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目前,如何整合极为广泛的内容,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内容丰富的同时是方法的多样灵活,民主性、实践性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大量涌现,已经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但是,长期以来德育工作过分强调思想改造,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去激发学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学生道德发展的自我需要和内在机制对立起来。因而大多数校长和教师仍然长于“管”和“灌”,而短于“放”与“导”。所以,如何把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系统化、常规化,使广大教师习以为常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三)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总体上讲,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是我国中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特点。但是,在现代社会别是在经济体制发生质变的过程中,中小学生有了更多耳濡目染的机会,也有更多的接受不可控强烈刺激的可能。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他们政治上关心国家大事,但对了解和参加政治活动缺乏热情;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有强烈的独立自主需要,却对学校的马列主义世界观教育有逆反心理,苛求社会和他人为其提供更多的条件,却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生理的成熟、能力的发展先于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成熟,却盲目自信,认识事物只会横向比较,不会纵向分析,处理事情则自律少,规范差。这些矛盾使相当数量的(20%左右)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莫名其妙的烦躁、波动、消沉、狂热等现象经常发生。“双重效应”背景下“学坏容易,学好难”导致了中小学生的一些普遍性弱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较差,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足,缺少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正义感等等,这些缺陷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德育改革发展趋势

近年来,围绕构建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新体系,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认同,成为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德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1.德育组织形式社会化。前几年,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之所以未尽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互为环境的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协调不够,缺乏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经验,未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近年来的德育研究与实践告诉人们,要取得中小学德育的最佳效果,光凭学校单方面德育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实行社会全方位综合治理。各行各业,校内校外,家庭、政府都要负责,齐抓共管,一起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不少学校都在尝试这条途径。上海市政府与社会积极配合,通过成立学校德育社区教育委员会,划片治理,包校到区,明确社区教育的职责、任务、目标、分工等问题,并逐级落实的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烟台市芝罘区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构建“一主两翼”的社区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社会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德育为中心开展共建、共管、共育活动,优化了德育的外部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德育效果。这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社区教育格局,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并付诸于实践。然而,在总体上,我国大面积的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网络尚未形成,党政、工青妇、文化宣传等有关担负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职责的部门齐抓共管的德育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2.学校内部德育管理由党支部为核心、团队组织活动为主发展到校长负责、团队配合,以班主任为骨干,课任教师全员参与,班级活动为主。以往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依靠党团组织全面管理。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此种把社会模式直接移进中小学的做法不太符合学校工作特点和中小学生发展规律,效果不太理想。近年来,校长负责制已逐步成为中小学管理的主要制度。学校德育不论是党团为主管理还是校长负责管理,都要依靠班主任和教师落实到班级。因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者和主体,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时间和空间比学校的其他任何部门和人员都长,在时空上具有同一性和互溶性,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最了解、最清楚,因而做工作最具有及时性、针对性,也最具有号召力和说服力。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和教学过程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德育的主阵地。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党、团配合的制度更为合理。天津一中以班主任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和烟台市莱阳一中的班级教导会的经验说明,校长负责、班主任为骨干、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应是中小学德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发展趋势

中小学德育目标从过去单一的高要求开始走向分阶段分层次实施的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建国后,伴随着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改造运动,学校德育高度政治化和成人化,德育目标不视年级高低、年龄大小,从幼儿、小学到中学、大学都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都要求做到政治挂帅,大公无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朴实要求,1988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实事求是地确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个通知,明确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本要求,以造就共产主义接班人为更高要求。同年,国家教委制定下发了《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了小学德育目标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中学德育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近十年来,不少地区和学校根据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思想,制定了学段、学年乃至学期的具体德育目标,形成了目标系列和相应的德育评估标准。

(三)实施德育内容的发展趋势

德育内容课程化,是学校实施德育内容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内容逐步实现全面、系统、具体。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不同的特点,它必须充分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和现实性,有效的教育内容必须与社会的、区域的乃至学校的具体背景相联系。这很容易造成学校德育宽泛、无序。各个学校通常都能够从实际出发,联系具体实际,进行大量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大都对提高学生德育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而言,其全面性、系统性、必要性从量和质上缺乏教育的规定性,必然造成德育的盲目性。克服盲目性、明晰规定性的基本途径,就是德育课程化,使德育的目标内容、计划和方法成为广大教师自觉操作的规范。世界上不少国家都以课程方式明确规定了德育的训练项目、时间和程序,这种课程与学科课程从规定上和实施上的不同特点在于,有共同的明确目标和相对统一的教育要求,但在内容和方法上有相对的选择性。目前,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课程化也正是这种趋向。

(四)德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从重视理论灌输、说理教育发展到强调养成和实践。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德育存在着重共性轻个性,重他律轻自律,重外显轻内化,重灌输轻养成,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强调限制、防范和改造,忽视引导、熏陶、塑造的倾向,造成了目标结构的片面性和不合理,导致了德育功能的不完整。前几年,学校德育过分突出政治功能,甚至以政治功能代替德育的认知功能、情感功能和审美功能,排斥德育促进和完善人自身发展的功能,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校德育阵地大大缩小,严重影响了德育效果。德育实践告诉人们,道德素质教育只有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及其对道德的认识能力水平,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和思想道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增强德育实际效果。近年来,人们在科学育人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德育规律,对德育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成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注重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强化养成,在养成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注重了使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参加劳动,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思考、认识、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规范自己的行为。重视实践、强调养成已成为德育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向。

(五)德育途径的发展趋势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 系统工程 计划实施 检控 总结创新

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论文百事通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基于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必须加强德育管理。现代小学德育管理的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加强和改善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管理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管理的科学化、最优化是建立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的教育工作体制,促进德育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实施的重要保证。小学德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四个基本环节。

一、计划的制定

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是在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划步骤。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和实施过程,因此,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地进行。制定德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的向和总的趋势。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还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确定实施步骤,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此外,计划阶段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经验不足和体力不强等特点,注意德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意外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二、组织实施

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过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步骤。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员工、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的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学生不应仅仅从教师那里获得德育知识,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家庭、社会(包括各种媒体)、集体等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力量和媒介。同时,更不可忽视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由此,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德育体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系统,时刻都在影响着、教育着学生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由懂得小道理到懂得大道理,由不知道怎么做、不应怎么做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认识自己到认识别人、认识社会和整个世界,为逐步形成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打下基础。

在德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小学德育需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需要教育者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单靠强压硬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教师要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研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质量检控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德育管理的中继过程,也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德育目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好学生标准》及学校制订的《文明礼貌常规》等。另外,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生年龄特征也是制定标准的依据。德育的质量标准可采用阶段性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衡量。其中前者指的是德育教育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德育工作与成果的考核标准。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标准化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的实际。此外,为了便于检查评定,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系列化、层次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

四、总结创新

一个周期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发扬工作中的成绩,寻找差距。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体制改革

***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革命,它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必然会引起广泛社会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把各项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就市场经济与中小学德育管理的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管理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

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人才观,价值观。中小学德育的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按照社会市场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行的要求,开展德育,改革德育工作的管理,使德育工作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更新观念应着眼世界,放眼未来,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新德育观念,应主要包括新的价值观,新的德育内容观、新的德育过程观、新的德育工作管理观。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贡献的肯定的有机统一。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常常过多要求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而在社会对个人的贡献的激励、报酬方面容易被忽略,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创造价值的热情和积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本义,切不可顾此失彼。在兼顾“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贡献的认可”的同时,决不容许只顾追求经济价值而践踏道德价值,不允许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的畸形价值观念滋长膨胀。

德育内容观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德育工作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德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特点,适当地修正原有德育内容中的空洞、抽象、脱离实际的部分,使德育内容更加务实、有效。在当前的形势下,德育内容需要突出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法制教育、传统教育等内容,以弥补市场经济引发的消极、不良的东西。在形式上更强调生动可感,避免空洞说教。根据市场经济开放、竞争、创新的特点,德育应向培养学生拓宽视野,锐意创新、坚定果断、经济务实的品质方面转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过程,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上。在德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复杂纷纭的社会信息中,筛选积极的、有益的部分、摒弃消极、不良的部分,形成自觉的德育内化意识。

新的德育管理观,就是善于用现代化的管理意识武装管理者的头脑,善于捕捉复杂的社会信息、知识信息、以高屋建瓴的视野把握德育管理工作。同时,还要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管理方法。在这方面,德育量化管理的工作方法,是目前比较先进可行的德育管理。但要克服其死板的地方,增强其灵活性。

(二)由“封闭型”管理转向“开放型”管理

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造成目前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在德育管理上,改革和开放十几年来,我国无论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利益格局,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行为规范都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处在社会生活中的学生;而我们的德育管理,还几乎是十几年一贯制的“封闭式管理”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教育——考试——分数”,这种管理模式,造成目前的德育工作缺乏动力,缺乏实效,必然带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育人目标期望值的差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与开放的全面展开,封闭型的管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德育需要,德育管理的“开放型”,既是客观存在,也是大势所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改革和开放,使学生走出了狭小的圈子,结束了从家到校门的“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在开放的社会中经风雨,见世面、受锻炼。这是德育管理的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我们的教育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一变化,自觉地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不仅要学生学会、学好学校的“教科书”,而且还必须学会社会的“教科书”。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增长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在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进行德育管理。

(三)树立正确的德育效果观,由“务虚”到“务实”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人的思想行为。教育实践表明,许多优秀的德育工作者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德育管理效果,都与他们在工作中十分讲究工作效果有关。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应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革命责任感,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德育管理,由“务虚”到“务实”,把德育管理与“效益价值”联系起来,寓虚于实,出虚而实。

德育及管理向来被认为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往往被误认为是软任务,甚至曲解为耍嘴皮子的把式,由于对德育及其管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空对空”,即所谓务虚,在实践中一般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没有树立德育效果观的人。认为德育管理只要有耕耘,没有收获,只要肯干,就会必然有好的结果。岂不知,有什么样的耕耘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教育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管理不当即便教育者辛辛苦苦搞了许多活动,也可能是产生零效果,或事倍功半的低效果,或是事与愿违的负效果。第二种是不愿树立德育效果的人。他们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他们认为只要我努力工作了,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就心安理得了,致于生产的效果如何,从不过问,他们只满足于行政式的“走过场”,对学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敷衍的态度,他们还会有意无意地以各种“合理”的理由,将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推向受教育者或家庭、社会,推卸了一个教育者应负的责任。第二种是缺乏正确德育效果观念的人。他们只图表面上的轰动,不求实际效果只讲搞了多少次大型活动,创新了什么活动方式,但不关心学生思想深处的实际问题,这种形式主义的教育,只能产生虚、假效果。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破除这些虚假德育管理观,把德育管理当做硬件,以对教育事业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和责任感,由虚到实,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二、改革德育管理体制,优化社会育人环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因此,我们的德育体制改革就要变单一的学校管理为以德育管理体制和社区教育组织为纽带,将学校德育管理力量和社会各行各业德育管理力量集结成整体合力,扩展中小学德育的时空范围,优化德育的外部环境,形成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社会一体化格局。

首先,按纵向分层,强化内外结合的德育管理体制。要加强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最根本的在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德育领导管理体制,它是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教育健康成长的组织保证。为此,各级领导要站在对中华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同时要转变管理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引导、监督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工作,建立由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对地方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提出咨询、建议,形成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

其次,横向联体,集结成社区教育网络,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优化社会环境,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用顺应时代潮流的社会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澄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观念的混乱和迷惘,形成一种有助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舆论氛围,使当代中小学生受到激励和熏陶,进而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尽量减少阴暗面对中小学生的不良影响,还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法。全面地观察社会、分析社会、分清主流与支流,提高思想“免疫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再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学校要突破过去德育管理封闭在校园的范围,对各种影响人的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综合而有效的运用,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社会教育为纽带,以德育基地、校外场所、家长学校、文化环境净化等方面为德育合力的主体投向,加上校内德育形成合力,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改革中小学德育内容与管理方法

中小学德育的内容的改革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补充和强化一些教育,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首先,对传统教育内容一方面要加强,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充实新因素,使其更具活力。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应更多地提倡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而奋斗,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应更多地提倡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做到“三个有利于”,爱人民的教育,要更多地提倡树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占领世界市场的雄心壮志;集体主义教育,应更多地提倡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等等。其次,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加具有时代的价值观教育。目前,特别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弄清一些是非问题,克服师生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既要增强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关系,弄清作为经济法制的等价交换原则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弄清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等等,总之,德育的内容要改革,势在必行,但必须体现时代特色。

工作方法或管理方法,历来是我党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方针、认识问题解决之后,关键就在于有无一个先进、科学的方法。在新形势下的德育管理,同样也面临着一个“管理方法”问题,以下一些管理方法,我们认为是可取的。

超前管理即现代化的管理、面向未来的管理。也就是要求德育管理工作要着眼于培养跨世纪的新型人才服务。正如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所指出的:“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也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把眼光放远,不断探索现代化、规范化的德育管理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想解放、思维敏捷上下功夫。同时,在有一个高瞻远瞩的超前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基础上,把对未来人才的品德要求,始于今天的德育管理之中,要长计划、短安排,有步骤地达到目标。

要实现对德育工作的超前性管理,必须立足于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的理解,离开了对未来人才的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超前性的管理,只会是盲目的、短浅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管理,就此类管理是培养不出21世纪新型人才的。

二是信息管理的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现代的学校对学生来说,已不再是唯一的或主要信息来源。随着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和有形的精神产品运用于生活,多渠道、多样化、多载体的信息与学校德育遥相呼应,随时随地影响于学生,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文化生活、人际关往日渐丰富多样,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多样化、形象化、复杂化的信息网络之中。

由于社会多种信息作用的结果,学校德育管理的可控性相对缩小,不可控性和自控性在无限扩大,德育的时空观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了解和掌握学生从社会上接收信息的情况,正确地进行引导,及时调节学生与社会两类信息之间的关系,排除和防止社会上某些信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要充分利用积极健康的有益信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就可以增强学生接收信息的自觉性、自控性,排除随意性,减少盲目性,从而获得信息管理的良好效应。

三是心理管理的方法,在德育管理过程中,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因素,心理特点,从他们特有的心理角度来进行德育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发现其心灵上的“共鸣点”,找出其品德形成的“共同点”与“闪光点”,发挥其自身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不断诱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诱因,在知、情、意、行等几方面施加良好的影响,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是自我管理的方法,自我管理是管理客体向主体,由外部向内部转化的主要标志,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已经具有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者不仅要直接负起管理的责任,而且还要通过学生实行自我管理,使他们在德育过程中能主动地自己管理自己,在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组织的作用,通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班委会等有组织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集体活动。这对形成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组织纪律等十分必要。总的来说,个人只有置身于集体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管理。

四、增加对德育工作的投入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德育工作及管理工作始终被认为是一个软任务,造成了德育工作中的“空对空”,这是目前德育及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摆正教育工作位置的同时,要不断增加对德育及管理工作的投入,以不断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第6篇

一、这些组织形式在以往曾起过很大作用,在目前也是需要的,但重要的是应该对现有的德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其管理方式上

首先,应改革班主任的管理方式。

班级是学校的基础组织,学校对学生所实施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通过班级进行的,所以班级管理方式的好坏,对完成德育任务的好坏关系极大。目前班级的管理方式是班主任代表学校行政,对一个班行使组织权、领导权和指挥权,班主任在学生中是绝对的权威,在班里说什么是什么,特别是在小学,学生对班主任唯命是从。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甚至会影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这一切,都与我们要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民主意识、自我意识、责任感和义务感强,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的新型人格是相违背的。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

要改革班主任的管理模式,并不等于说不要班主任,只要有班的组织形式存在,就需要有管理班级的老师,但这位老师应是班级工作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班上的事物,因此班主任不应该包办班上的一切事物,在处理班上的问题时,不应是班主任一人说了算,而应该引导学生讨论,由学生集体说了算,当然,这需要班主任将学生组织好,帮助学生选出班上的领导核心,使学生学会过民主的集体生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班上的事务。这样班主任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由自己亲自包办班上的工作,变成指导学生去做,由自己一个人说了算,变成学生集体讨论决定。在指导学生管理班上事务的过程中,对学生就是一种培养和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为集体服务的良好品质,而且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应改革团队会的管理方式。

学校中的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更应该把一切工作的组织权、决定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这些组织中的主人,即使在小学,辅导员也应是只起辅导作用,不应包办太多。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组织中更快地学会自己

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评价自己,以促进他们德育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应改节政治课教学。

政治课是向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比班会、团、队、会活动更重视讲道理和知识,为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党、关心集体、为人民服务等良好品质、特别是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矗它虽是一门讲授系统政治、思想、道德知识的课程,但不能完全像一股知识课那样讲授,因这是一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的课程,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懂得它的意义,能够激发其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使知识逐步转变为学生的思想、信念,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动机,指导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当前,一般是把政治课当成一般文化知识课讲授,教师讲,学生记,到考试时背题、答题,这样即使学生的考分很高,但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不一定很大,所以应该进行必要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让学生动脑子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及自己的思想行为实际,学会判断是非,这样才能把道理理解透,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将知识逐步转变为自己的意识。如有些学校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教育的特点,将教材划分为若干专题,选一些典型例子,让学生读书、讨论、参观、访问,教师在对学生积极引导的基础上,最后作出总结性的发言,这就有利于克服政治课中的形式主义。

二、要使学生具有现代人的思想道德风范和道德能力,只改革旧的德育的组织形式是不够的,还应在改革旧的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建立一些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使破与立结合起来

第一,建立社会教育委员会。

该委员会可将社会有关的教育力量组织起来,及时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发动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还有利于防止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对学生思想的腐蚀。实践证明,这样做的学校教育效果是很好的。因为学生也是生长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学校主动与社会挂上勾,就可以把学校的教育意图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受到同样良好的教育影响。

第二,建立家庭教育委员会。

家长与孩子有较深厚的感情,所以对孩子思想行为的影响也较深,如果能够取得家长与学校的协作,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影响,就可以取得较大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独立生存能力和劳动习惯等方面,家长能够起到学校难以起到的作用。但很多家长不懂教育,或不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如果学校能够将家长组织起来,向他们讲一些必要的教育知识及学校的教育要求,就能够发挥这一部分教育者更大的教育作用,所以在学校的德育管理体制中,把家长组织起来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日。

即在一周内,有一两日让学生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责任感和义务感,以及组织能力。有一小学规定,从二年级起,每周有一天学生的自我管理日。这一天,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一天过后,学生深有感触地说:经过这一天的自我管理,我好像长大了几岁,懂得了许多事情,也学会了处理一些问题。这是由于在自我管理日内,充分施展了他们的才能,满足了他们自尊自爱的需求,而且在亲自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一些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感到这一天的收获很大,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

第四,建立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制度。

少年儿童也有很强的自尊心,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或中学,他们逐渐有一种成人感,不愿意事事都由别人管着,愿意自己管理自己,并且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有一个初中班,学生入学校后班主任老师就要求他们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向全班提出了自我教育的具体标准。然后制定了两周进行一次自我评价的制度。每次学生都是很认真地评价自己,把评价的结果填到一定的评价栏中,再由老师、家长提出建议。结果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能力、思想品德进步得比较快,半学期后,就明显地超过了平行班。

第五,建立良好的德育反馈机制。

小学德育管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德育管理思考

一、完整的德育计划是前提

德育工作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长远的工作目标,若要取得预想的成绩,达到预期制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德育治理计划。肓目的实施并不能保证长久的工作活力,这就要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的完善德育工作的发展,工作进度事半功倍,收到实效。论文百事通所以实践中首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要求、内容、办法、措施、步骤等要点。计划的拟订要体现长期性和阶段性。长计划就是总体设想;短安排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具体安排,如以德育内容为例,小学1-6年级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主义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自我教育,自强自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就可以根据内容并且结合学校当地的文化特点做出总计划,这就是长计划。每学期为了把这些内容落到实处,要开展哪些活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运用什么方法,步骤怎样安排,用文字逐一具体化,这就是短安排。制订德育目标,也要有长目标和短目标,短目标为长目标服务。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

德育内容很丰富,可开展的活动也很多,但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它应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要用爱国主义这根主线,把多姿多彩的内容和富有教育意义、富有情趣的活动串起来,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少先队职能。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情感的高尚精神。”在平时工作中,应将这种精神渗透到少年一代的血脉里,并落实到行动中去,且世代传下去。在具体实施中,可采取下列形式:一是参观活动。现代学生的爱国意识淡薄,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不了解,学校要为学生建立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名胜古迹,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发展史,特别注意近代史,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尊意识。二是观看影视活动。中国有许多优秀的爱国历史影视片,片中无不生动形象的显示出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爱国将士的精神影响到观看的学生,使学生感知祖国的伟大。热爱中华民族英雄人物和爱国志士,更加明白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机会条件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并更加刻苦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学习,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三是开展读书、绘画、书法、歌咏、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学艺术,陶冶学生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的吸引力,启迪他们发愤学习,开拓进取,以树立伟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建立校外辅导员联系制度,帮助学生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

三、针对性、时代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是关键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是2l世纪教育的主要内容。21世纪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高度密集的时代,要使学生明白:踏入社会,如没有高深知识,没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很难在未来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很强的动手能力相结合,这是新时代的人格要求,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全力促成这特征形成;第一,要从学生的思索、言行、学习、身体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二,要有学生感兴趣的崭新时代的信息,包括现代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以及新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这既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又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可组织学生看科幻片、新闻片、参加科技知识讲座会、形势与任务指导会、演讲会、故事会、读书会,组织参观、游览、调查等,这些活动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是有效方法

在新一代儿童的身上,时代色彩很浓,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同时由于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身上还存在严重的弱点,如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感情脆弱,经不起失败和挫折,吃苦耐劳性差,集体观点淡薄等。因此,要教育好他们,必须注意教育方法,坚持正确引导,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表扬应经常化,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微小的进步都要肯定,批评尽量少,在一定条件下。还可撒一些美丽的谎言,如一位学生语文成绩本来到数第一,可在一次测验后,语文教师却说:“你好像还不知道,其实你有很强的语文天斌。”之后教师对他无微不致的关怀,到期未时,成绩跃至全班第一,后来考上了大学,就读中文系。这一事例说明老师的微笑,让一个人拾起了丢失的自信。只要实事求是,公平处理。用心说服,注意批评万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侮辱人格,这样可使学生邪气下降,正气上升,同学之间团结得更紧,班风自然会良好形成。

五、完善的德育检查表彰奖励机制是保障